[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82898A - 图像记录装置和片材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和片材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2898A
CN1782898A CN 200510116798 CN200510116798A CN1782898A CN 1782898 A CN1782898 A CN 1782898A CN 200510116798 CN200510116798 CN 200510116798 CN 200510116798 A CN200510116798 A CN 200510116798A CN 1782898 A CN1782898 A CN 1782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chart
unit
sheet material
sheet
transpor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167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4055C (zh
Inventor
西谷仁志
北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782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2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40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405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U形输送路径具有输送辊对和转动辊对,输送辊对和转动辊对沿U形输送路径以最大曲率输送片材,从而可使图像记录装置小型化。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和片材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图像记录在基本上呈矩形的片状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记录装置,以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图21是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在图21中,片材输送装置沿箭头A的方向(图21中向左)通过输送辊对1102输送片材S,以将其引导进入具有弯曲部1101a的U形输送路径1101。在该构造中,片材S沿U形输送路径1101在输送辊对1102的上方输送。
输送辊110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可转动地驱动,以向片材S的表面作用摩擦力,并使片材S沿箭头A的方向前进。
图22是包括与图21的片材输送装置类似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传统图像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在图22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中,薄片进给辊1206将堆叠在片材堆叠单元1201上的片材S进给至U形输送路径1202。片材S由U形输送路径1202以U形引导,然后被进给至布置在片材堆叠单元1201上方的打印单元1203。
打印单元1203设有用于保持片材S并将其向下游进给的排出辊1207。打印单元1203的下游布置有U形输送路径1204。
在图像记录之后,片材S通过排出辊1207被进给至U形输送路径1204,并在以弯曲的方式由U形输送路径1204引导的同时被排出到布置在打印单元1203上方的排出台1205。
这样,为了改变在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通常使用U形输送路径,该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片材S,以进行预定的处理。
相关的技术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23463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40230中。
如图22所示,U形记录介质输送路径1202、1204的每个弯曲部可以采用各种曲率。曲率被设置为如图23A所示的最大值,为如图23C所示的最小值,以及为如图23B所示的中间值。
当曲率如图23C所示为小时,整个装置尺寸变大,并且当曲率如图23A所示为大时,整个装置尺寸变小。
另一方面,如果曲率如图23A所示的那样大,当片材S被进给至U形输送路径1202、1204时,片材S可能被强烈弯曲为压曲状态,且片材S不能被输送。
所以,只要片材S可以被输送并通过该路径,U形输送路径的曲率应优选为尽可能大。通常,当片材S正在进给至U形输送路径1202、1204时,片材S可以沿U形输送路径1202、1204平稳地弯曲的最大曲率称作“最大曲率”。
确定“最大曲率”的因素包括输送速度、输送路径的材料(摩擦系数)、驱动力和输送辊的位置,然而,U形片材S的厚度和宽度是对确定“最大曲率”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片材S是厚的或宽的,片材S具有大的刚度,所以弯曲片材S变得困难。因此减小最大曲率,结果,整个图像记录装置的尺寸变得较大。
在上述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中,选定的片材的厚度或宽度限定了“最大曲率”,对装置的小型化施加了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最大曲率”是固定的,“最大曲率”限定了可输送的片材的厚度和宽度的上限。
基于记录头采用的图像形成方法,用于根据图像信息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的打印装置可以分类成热转印型、感热型、喷墨型、点阵型、以及激光束型等。图24是示出热转印型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在图24中,附图标记2101表示作为记录头的热头;附图标记2102表示用于引导并支撑记录纸P通过热头2101的压卷辊;附图标记2103表示施加转印墨的墨片;以及附图标记2104表示布置在热头2101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用于输送记录纸P的薄片进给辊对。
在薄片进给辊对2104正在输送记录纸P的同时,记录纸P通过压卷辊2102压力接触热头2101,并且墨片2103的墨通过其产生的热转印到记录纸P上。在该过程中,在记录纸P通过热头2101施压与压卷辊2102接触的同时,记录纸P由薄片进给辊2104沿箭头方向拉动并输送。这样使得记录纸P不断地受热头2101和薄片进给辊2104之间的张力,使输送精确。打印由热头2101在被如此精确输送的记录纸P上进行。使用热头的热转印型打印机在例如日本专利公报No.9-93501中公开。
图25是示出喷墨型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在图25中,附图标记2201表示为存储用于图像形成的墨的墨盒;附图标记2202表示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喷墨头,包含用于基于图像信息有选择地将自喷墨盒2201供应的墨喷出的多个排出口;附图标记2203表示承载墨盒2201和喷墨头2202并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托架;附图标记2204表示用于引导并支撑往复移动的托架2203的导轴;附图标记2205表示布置在喷墨头2202沿输送方向的上游的薄片进给辊,用于输送记录纸P;以及附图标记2206表示用于支撑正被进给通过喷墨头2202的记录纸P的台板。
托架2203被移动单元(未示出)沿记录纸的宽度方向(沿垂直于该图的方向)往复驱动。记录头2202基于图像信息与托架2203的移动同步地被驱动,从而墨依照图像从记录头2202的排出口列喷出,以将图像打印在记录纸P上。当完成与所述多个排出口的长度(一行的记录宽度)相应的打印时,薄片进给辊2205将记录纸P输送预定的间距,并且记录纸P停止在下一行。然后,托架2203再次被移动,并且记录头2202被驱动打印下一行。这样,一行的记录和预定间距的薄片进给交替地重复,以在记录纸P上进行打印。
如今,对以下的需要已经增加,即,简单地以照相方式打印出来自数字式照相机和数字式摄像机等的图像信息,以及在整张记录纸上像无页边空白的相片一样不留页边空白地打印。然而,如在图24所示的打印装置中,在将薄片进给辊2104布置在记录头2101(热头)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的情况下,不能打印的区域出现在记录纸P的前端部(前沿),为两个箭头X所示的范围。另一方面,在薄片进给辊2205布置在记录头2202沿输送方向的上游的情况下,不能打印的区域出现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为双箭头Y所示的范围。
如果记录纸P不被薄片进给辊2104和2205夹持,记录纸P不能被输送,而且如果记录纸P不被输送,记录纸P不能被打印,结果出现不能打印的范围。所以,在图24的情况下,没有在记录纸P的前端部的双箭头X所示的范围内进行打印,而在图25的情况下,没有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的双箭头Y所示的范围内进行打印。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薄片进给辊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记录头部)的前面和后面。
图26是示出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其中,图24的热转印型打印装置另外在记录头2101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具有薄片进给辊2105,以及图27是示出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其中,喷墨型打印装置另外在记录头2202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具有薄片进给辊2207。根据图26和27所示的构造,在记录纸P不间断地由至少一对薄片进给辊夹持的状态下,记录纸被输送通过图像形成单元,从而图像可以被打印在记录纸P的整个表面上而不产生页边空白。
然而,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由两组薄片进给辊执行输送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不可避免地位于两组不同的薄片进给辊之间。在由两组薄片进给辊进行输送的构造中,辊的直径和输送速度不得不作微细的调整以防止图像形成单元失去或过分地增大记录纸的张力。这需要部件的高度精确加工以及自动控制,导致了技术问题如装置的大型化或控制系统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旨在:当记录纸具有确定的厚度和宽度时,设置比以前大的输送路径的“最大曲率”,以使装置小型化。换句话说,本发明旨在:当输送路径具有确定的“最大曲率”时,可以输送厚度和宽度比以前大的记录纸。
此外,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和一种打印方法,即使当薄片进给辊未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前面和后面而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前面或后面时,该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也能够在记录纸的整个表面上打印图像而不产生页边空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记录单元,其在基本上呈矩形的片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输送路径,其沿垂直于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表面的法线的方向朝向该记录单元输送该片状记录介质,并具有形成在该输送路径上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具有使正在被输送通过该输送路径的该片状记录介质的曲率部分地变大的形状;以及转动单元,其在该输送路径内绕沿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该表面法线的轴线转动该片状记录介质,其中,在从开始该片状记录介质在该输送路径内的转动操作到结束该转动操作的过程中,该转动单元增加到达该弯曲部的该片状记录介质的部分。
根据上述构造,当片状记录介质具有确定的厚度和宽度时,可以设置“最大曲率”比以前大,以使装置小型化。换句话说,当片状记录介质具有确定的“最大曲率”时,可以设置的片状记录介质的容许厚度和宽度比以前大。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转动单元包括:夹持单元,其在该片状记录介质的两个表面上夹持该片状记录介质;以及转动驱动单元,其绕沿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该表面的该法线的转动中心轴线转动该夹持单元。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转动单元包括: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该表面的该法线的方向使该片状记录介质前进;以及抵靠单元,其阻止该片状记录介质前进。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转动单元包括:第一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该表面的该法线的方向使该片状记录介质前进;以及第二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该片状记录介质的该表面的该法线的方向且沿不同于由该第一输送单元驱动的前进方向的方向使该片状记录介质前进。
根据另一方面,图像记录装置包括:输送路径,其沿垂直于片材的表面的法线的方向输送基本上呈矩形的该片材,并具有形成在该输送路径上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具有的形状为,使正在被输送通过该输送路径的该片材的曲率部分地变大;以及转动单元,其在该输送路径内绕平行于该片材的该表面的该法线的轴线转动该片材,其中,在从开始该片材在该输送路径内的转动操作到结束该转动操作的过程中,该转动单元增加到达该弯曲部的该片状记录介质的部分。
根据上述构造,当片状记录介质具有确定的厚度和宽度时,可以设置“最大曲率”比以前大,以使装置小型化。换句话说,当片状记录介质具有确定的“最大曲率”时,可以设置片状记录介质的容许厚度和宽度比以前大。
而且,根据更进一步的方面,用于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输送单元,其输送该记录纸通过该图像形成单元;以及转动单元,其在该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使该记录纸反向,其中,该打印装置顺序进行:第一打印过程,当该记录纸通过该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该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该记录纸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该图像;反向过程,其相对于前后方向使该记录纸反向;以及第二打印过程,当该记录纸通过该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该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该记录纸另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该图像。
所以,可以将具有确定厚度和宽度的片状记录介质输送通过具有比以前大的“最大曲率”的输送路径,以使装置可以小型化。换句话说,即使当输送路径具有确定的“最大曲率”时,也可以输送厚度和宽度比以前大的记录纸。
而且,在更进一步的方面中,提供了一种打印装置和一种打印方法,即使当薄片进给辊未布置在图像形成部的前面和后面而只布置在图像形成部的前面或后面时,该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也能够在记录纸的整个表面上打印图像而不产生页边空白。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并入而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和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沿箭头1B的方向观察的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沿箭头1A的方向观察的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仰视图。
图4A至4C是顺序示出片材在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内移动的透视图。
图5A1至5C2是示出片材在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内如何被弯曲的视图。
图6是示出在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内输送负荷的曲线图。
图7A1至7C2是示出片材在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内如何被弯曲的视图。
图8是示出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输送负荷的曲线图。
图9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图解外部透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沿图11中的箭头3-3方向观察的转动单元的构造和操作的图解视图。
图13A至13C是示出正在被输送的记录纸如何由转动单元转动,然后在薄片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的图解透视图。图13A示出转动前的输送状态,图13B示出转动中的状态,以及图13C示出转动后的输送状态。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开始进行第一打印过程的状态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5是示出在打印装置内沿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的转动过程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打印装置结束第二打印过程的状态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开始进行第一打印过程的状态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8是示出图17中的打印装置结束第一打印过程的状态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19是示出在图17的打印装置中沿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的转动过程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20是示出图8的打印装置开始进行第二打印过程的状态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21是说明传统的薄片输送装置的视图。
图22是说明传统的图像记录装置的视图。
图23A至23C是说明在传统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的最大曲率的视图。
图24是传统的热转印型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25是传统的喷墨型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26是示出其中在图24中的热转印型打印装置另外在记录头2101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具有薄片进给辊2105的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图27是示出其中喷墨型打印装置另外在记录头2202沿输送方向的下游具有薄片进给辊2207的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片材输送装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沿箭头1B的方向观察的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3是沿箭头1A的方向观察的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仰视图。
在图1至3中,片材输送装置具有包括基本上平坦的平坦部和连接平坦部的弯曲部100a的片材输送路径100,以及将片材S进给至片材输送路径100的输送辊对200。片材输送路径100可以沿垂直于记录纸S的表面的法线的方向引导记录纸S。
输送辊200由驱动单元(未示出)转动,并且对片材S的表面施加摩擦力,以使片材S沿输送辊200的转动方向(图2中的r1方向)前进。
在输送辊200的下游,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转动辊对300a,以及转动辊对300b。各对转动辊300a、300b夹持着片材S的两个表面夹持片材S使之转动。
转动辊对300a和转动辊对300b基本上互相同轴,并且沿片材S的宽度方向布置在一条直线上。
转动辊300a、300b由驱动单元(未示出)转动,其转动方向可以被任意设定。
如图3所示,当转动辊300a、300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被转动时(例如,转动辊对300a沿C1方向,而转动辊对300b沿C2方向),片材S受沿CM方向(逆时针方向)的力偶。也就是说,转动辊对300a、300b用作片材S的转动单元,换句话说,对片材S施加彼此相反的输送力以使片材S受力偶。
力偶的产生方式使得由转动辊对300a和转动辊对300b限定的前进方向分别垂直于片材S的表面的法线,并且彼此不同。
转动单元不限于图1至3中的构造,而可以采用如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23463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40230等中的各种构造。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234636,通过利用夹持单元在薄片S的两表面上夹持薄片S,并且然后将夹持单元转动90°来改变片S的前进方向。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40230,在图像形成薄片P沿宽度方向的前端部的一侧抵靠到限位器(抵靠单元)的状态下,通过布置在沿图像形成薄片P宽度方向的前端部的另一侧的作为导向单元的导辊使图像形成薄片P前进。结果,图像形成薄片P绕限位器转动,然后进一步由斜辊转动。
此外,记录材料S可以由转动辊对300a、300b代替输送辊对200输送,并且输送辊对可以省略。
图4A至4C是顺序示出片材S在图1中的片材输送装置内移动的透视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图4A至4C仅示出输送辊对200和转动辊300a、300b当中的一个辊200、300a和300b。
在图4A中,所有的辊200、300a和300b被可转动地驱动,其转动方向为,使片材S沿薄片输送路径100前进,并且片材S被输送直至片材S的前端部SF越过辊300a、300b前进预定的距离。在该阶段,片材S未到达弯曲部100a。
接着,如图4B所示,辊300b沿图4A中的前进方向转动,而辊300a沿反方向反转,以使片材S受沿相对于前进方向的顺时针方向(CM方向)的力偶,如参考图3所描述的。片材S由辊300a、300b沿CM方向转动90°,并且如图4A所示,前端部SF的左端SFL向前移动。片材输送路径100的尺寸和辊200、300a和300b的位置被设置为,使部分片材S被转动地引入弯曲部100a。
接着,如图4C所示,辊200、300a和300b沿前进方向被可转动地驱动,并且片材S在通过弯曲部100a的同时沿薄片输送路径100前进。
从而,输送负荷可以在片材输送路径100内减小,特别是在弯曲部100a处,并且考虑到片材S的厚度和宽度,弯曲部100a的最大曲率可以设置为比以前大。
为了阐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有利效果,现在讨论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的输送负荷。图5A1至5C2是示出片材在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内被弯曲的视图,以及图6是示出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的输送负荷的曲线图。
图5A1和5A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开始被引入弯曲部1101a。图5B 1和5B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进入弯曲部1101a。图5C1和5C 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到达弯曲部1101a的末端。在图5A1、5B1和5C1中,阴影线示出片材S进入弯曲部1101a的范围。
已知,在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中,输送负荷在图5A1、5A2的状态和图5B1、5B2的状态之间增大,其中片材S从平面状态向弯曲状态转变,并且输送负荷在图5C1、5C2的状态下,在片材S已沿弯曲部1101a完全弯曲后下降。
在图6的曲线图中,横坐标轴代表片材S进入弯曲部1101a的进入量,以及纵坐标轴代表输送负荷。在从图5A1、5A2的状态转变到图5C1、5C2的状态的过程中,输送负荷达到最大(称作“最大输送负荷”),并且随后输送负荷逐渐下降。在图6中,实现最大输送负荷的进入量被表示为ML。
随着弯曲部1101a的曲率增大,最大输送负荷增大。当最大输送负荷超过输送辊1102的输送能力时,或片材S被压曲时,片材S不能被输送。那么,该曲率是输送极限的“最大曲率”。
此外,输送负荷与弯曲片材S所需的应力成比例。当片材S宽度大时(图6中的曲线6-1),输送负荷变得大于当片材S宽度小时(图6中的曲线6-2)。
现在将在下面描述本实施例的输送负荷。
图7A1至7C2是示出片材在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内被弯曲的视图,以及图8是示出图1的片材输送装置的输送负荷的曲线图。
图7A1和7A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开始被引入弯曲部100a。图7B1和7B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进一步进入弯曲部100a。图7C1和7C2分别是俯视图和侧视图,示出片材S到达弯曲部100a的末端。在图7A1、7B1和7C1中,阴影线示出片材S进入弯曲部100a的范围。
在图7A1至7C2的每个图中,由于片材S在被转动的同时逐渐进入弯曲部110a,阴影线部的最大宽度逐渐增大,如图7A1所示为宽度A,图7B 1中为宽度B,以及图7C1中为宽度C。换句话说,在图7A1和7A2中,只有片材S的角部SC进入弯曲部100a;在图7B1和7B2中,片材S的整个宽度倾斜地进入弯曲部100a;以及在图7C1和7C2中,片材S径直地进入弯曲部100a。因此,在从(1)开始沿输送路径对薄片状记录介质的转动操作到(2)结束该转动操作的过程中,转动单元增大薄片状记录介质到达弯曲部的部分。
宽度A、B和C满足A<B和A<C,以及宽度B基本上等于宽度C;所以,弯曲部的宽度A、B和C被认为按照该顺序逐渐增大。结果,在以往实现最大输送负荷的ML位置处的输送负荷为小,从而根据本实施例,与传统的薄片进给装置相比,最大输送负荷减小。
在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情况下,由于片材S在前端部SF垂直于输送方向的状态下进入弯曲部100a,片材S不得不在整个宽度上同时被弯曲。相反,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片材S在将被弯曲的宽度逐渐增大的同时进入弯曲部100a。因此,如同窄宽度的薄片进入弯曲部的情况,阻力减小。
图8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最大输送负荷小于传统的装置。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情况下,因为将被弯曲的宽度逐渐增大,输送负荷几乎不能像在传统装置的情况下在薄片的后半部趋向下降。然而,由于输送负荷可以整体下降,最大曲率可以被设置为较大值。
如上所述,依照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片材转动地进入片材输送路径的弯曲部,从而将被弯曲的宽度逐渐增大。所以,片材的最大输送阻力可以被减小,并且如果片材的容许厚度相同,即使曲率大于传统装置的最大曲率,片材也可以被输送。因此,可使装置更小。而且,可以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如果最大曲率相同,可输送的片材的厚度的上限可以进一步增大。结果,可以实现其中片材的容许范围能够变宽的小型片材输送装置。
当分别表示片材S的厚度为h、宽度为b和纵向弹性系数为E,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表示为ρ,以及输送负荷表示为F时,输送负荷F基本上与E、 bh 3成比例,并且基本上与ρ成反比,如下述的方程式(1)所示。方程式(1)示出了当片材S进入弯曲部100a并且宽度 b逐渐增大时,可以控制输送负荷的增大。
F∝E×(b×h3)/ρ                  (1)
图像记录装置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图9是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在图9的片材输送装置中,薄片进给辊700将堆叠在片材堆叠单元400上的片材S进给至包括弯曲部100a的U形输送路径100。片材S被U形输送路径100以U形引导,然后被进给到布置在片材堆叠单元400上方的作为记录单元的打印单元600。
打印部600设有用于保持片材S并将片材S进给到下游侧的排出辊500。U形输送路径110布置在打印单元600的下游。
在图像记录之后,片材S由排出辊500进给至弯曲部110a,并且在被U形输送路径110以U形引导的同时被排出到布置在打印单元600上方的排出台800。
因此,为了改变片材输送装置内片材S的输送方向,通常使用U形输送路径110a,该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片材S并且同时使其经受预定的处理。
U形输送路径100具有输送辊对200,和转动辊对300a、300b,并且U形输送路径110具有输送辊对210、和转动辊对310a、310b。片材S沿U形输送路径100、110以最大曲率被弯曲被输送。
在该构造中,图像记录装置可以制得小。
下面,将参考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0是打印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图解外部透视图,图11是示出打印装置的该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置的图解垂直剖面图,以及图12是示出沿图11中的箭头3-3方向观察的转动单元的构造和操作的图解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将使用热头作为记录头的热转印型打印装置作为例子描述。
在图10和11中,附图标记1表示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热头;附图标记2,压卷辊;附图标记3,墨片;以及附图标记4,薄片进给辊。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图像形成单元的热头1具有包括多个发热电阻的发热单元,发热电阻沿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图11中的薄片表面)以预定间距成直线布置。附图标记9表示用于从薄片存储单元进给记录纸P的拾取辊。
记录纸P由薄片进给辊对4夹持并输送,薄片进给辊对4用作输送单元,布置在热头1沿输送方向的下游。记录纸P通过来自热头1的压力与压卷辊2接触。热头1的发热元件基于图像信息被驱动,将墨片3的墨转印到记录纸P,以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在这场合,在记录纸P在热头1和压卷辊2之间被压力接触的同时,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受拉、然后由薄片进给辊4沿箭头方向输送。因此,记录纸P持久地受热头1和薄片进给辊4(输送辊)之间的张力,并且在记录纸P正在被精确输送的同时,进行打印(图像形成)。上述打印操作基本上与参考图24描述的传统装置相同。
如图11和12所示,本实施例在记录头1(热头)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具有转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在薄片输送路径内转动记录纸P,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P。转动单元5在两个位置具有用于在记录纸P的两个表面夹持记录纸P的移动单元。换句话说,转动单元5包括移动单元5a、5b,布置为沿输送方向以预定间距夹持记录纸P。移动单元5a包括用于沿预定方向使记录纸P前进(移动)的驱动辊6a,以及用于阻止记录纸P前进的抵靠构件7a。另一方面,另一移动单元5b也包括用于沿预定方向使记录纸P前进(移动)的驱动辊6b,以及用于阻止记录纸P前进的抵靠构件7b。驱动辊6a和驱动辊6b被调整为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以转动记录纸P。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辊6a和6b分别沿图12中的箭头A、B所示的方向转动。因此,移动单元5a使记录纸P在其压力接触部沿箭头A的方向前进,并且同时,移动单元5b使记录纸P在其压力接触部沿箭头B的方向前进。结果,在图12中,力偶沿箭头A和B的方向施加到记录纸P上,并且记录纸P沿箭头C的方向被转动。然后,通过控制各个驱动辊6a、6b的转动,记录纸P在薄片输送路径内沿前后方向反向。在本实施例中,当记录纸P沿输送方向被弯曲时,转动单元5的两组移动单元5a、5b沿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P。
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转动单元5包括两组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的移动单元5a、5b;然而,代替该构造,例如,记录纸P可以在其中央部在其两表面上被夹持,然后其中央部可以被转动(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234636中所述),或者力偶可以通过抵靠到输送辊和记录纸P的抵靠构件施加到记录纸P上(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40230中所述)。
图13A至13C是示出正在被输送的记录纸P由转动单元转动,然后在薄片输送路径内沿前后方向反向的图解透视图,其中,图13A示出转动前的输送状态,图13B示出转动中的状态,以及图13C示出转动后的输送状态。
而且,在图13A至13C中,Pa表示在转动之前记录纸P沿输送方向的前端部,以及Pb表示在转动之前记录纸P的后端部。图13A示出记录纸P在其前端部Pa被向前引导(在头部)的状态下被输送,图13B示出记录纸P由转动单元5转动,以及图13C示出记录纸P沿前后方向反向(后端部Pb在头部以及前端部Pa在后端)。
图14至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置和操作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图14示出其中第一打印过程(第一图像形成过程)开始的状态,图15示出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的转动过程,以及图16示出其中第二打印过程(第二图像形成过程)结束的状态。
在图14的第一打印过程中,打印在记录纸P上进行,如图13A所示,记录纸P在前端部Pa在前面的状态下被薄片进给辊4拉动并输送。然而,在第一打印过程中,在记录纸P的前端部Pa到达薄片进给辊4之前,不能进行打印。因此,在该第一打印过程中,最大只可能在图14所示的范围V(第一区域)内可以打印,并且因此在范围V之内的期望区域上进行打印。该打印操作与参考图24描述的传统过程基本上相同。
图15所示的用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P的转动过程在上述第一打印过程之后进行。在该转动过程中,在已经在第一打印过程进行了打印之后,记录纸P首先返回到图15所示的位置,然后在转动操作中由图15所示的转动单元5转动大约180°,以使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
在图16的第二打印过程中,打印在记录纸P上进行,如图13C所示,记录纸P在后端部Pb在前面的状态下被薄片进给辊4拉动并输送。在该情况下,与图14的第一打印过程相比,记录纸P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所以,在图16的第二打印过程中,打印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的范围X(第二区域)内进行,在上述第一打印过程中不能在其上进行打印。虽然记录纸P相对于前后方向被反向,但是第二打印过程中的打印操作本身基本上与图24中所述的传统过程相同。
图17至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示意性布置和操作的图解垂直剖面图。图17示出第一打印过程开始的状态,图18示出第一打印过程结束的状态,图19示出用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的转动过程,以及图20示出第二打印过程开始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使用喷墨记录头作为记录头例子的喷墨型打印装置。
在图17至20中,附图标记11表示为存储用于图像形成的墨的墨盒;附图标记12表示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喷墨头,该喷墨头包括用于基于图像信息有选择地将自墨盒11供应的墨喷出的多个排出口;附图标记13表示承载墨盒11和喷墨头12并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托架;附图标记14表示用于引导并支撑往复移动的托架13的导轴;附图标记15表示布置在喷墨头12沿输送方向的上游的薄片进给辊,用于输送记录纸P;以及附图标记16表示用于支撑被进给通过喷墨头12的记录纸P的台板。
托架13被移动单元(未示出)沿记录纸的宽度方向(沿垂直于该图纸的方向)往复驱动。喷墨头12基于图像信息与托架13的移动同步地被驱动,从而墨依照图像从喷墨头12的所述多个排出口喷出,于是图像被打印在记录纸P上。当完成一行的打印时,薄片进给辊15将记录纸P输送预定间距,在下一行停止。然后,托架13再次移动并且喷墨头12被驱动以打印下一行。所以,一行的记录以及预定间距的薄片进给交替地重复,以在记录纸P上进行打印。
根据本实施例,包括辊对的薄片进给辊15被布置在喷墨头12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并且在薄片进给辊15的更上游布置有用于在薄片输送路径内转动记录纸P以将其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的转动单元25。转动单元25在两个位置具有用于在记录纸P的两个表面上夹持记录纸P的移动单元,基本上与上述转动单元5相同。换句话说,转动单元25包括移动单元25a和25b,其布置方式为,使记录纸P沿输送方向以预定间距被夹持。
移动单元25a包括用于使记录纸P沿预定方向前进的驱动辊26a,以及用于阻止记录纸P前进的抵靠构件27a。另一移动单元25b也包括用于使记录纸P沿预定方向前进的驱动辊26b,以及用于阻止记录纸P前进的抵靠构件27b。为了转动(改变方向)记录纸P,驱动辊26a和驱动辊26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可转动地驱动。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当记录纸P沿输送方向正被弯曲时,转动单元25的两组移动单元25a和25b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P。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单元25a和25b被驱动,并且驱动辊26a使记录纸P在其压力接触部沿一个方向前进,并且同时,驱动辊26b使记录纸P在其压力接触部沿相反的方向前进。结果,力偶被施加到记录纸P,由此使记录纸P沿图19中箭头C的方向(与图12中箭头C的方向相同)转动。控制各个驱动辊26a、26b的转动以使记录纸P在薄片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
从而,转动单元25在构造上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转动单元5相同。在前端部Pa在前面(在头部)的状态下被输送的记录纸P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以使后端部Pb被转向头部而前端部Pa在后端。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替代上述转动单元25,例如,记录纸可以在其两个表面上在其中央部被夹持,然后中央部可以被转动(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234636中所述的构造),或者力偶可以通过抵靠到输送辊和记录纸的抵靠构件施加到记录纸(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40230中所述的构造)。
下面,参考图17至20,图示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操作。
在从图17的状态执行到图18的第一打印过程中,打印在记录纸P上进行,记录纸P在前端部Pa在前面的状态下由薄片进给辊15输送。然而,在第一打印过程中,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Pb通过薄片进给辊15之后,打印不能进行。因此,不能在图18所示的范围Y内进行打印,并因此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Pb的除了范围Y以外的期望区域内进行打印。打印操作基本上与图25中所述的传统过程相同。
在上述第一打印过程之后,进行图19所示的转动过程。在该用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P的转动过程中,在已经在第一打印过程进行了打印之后,记录纸P首先返回(沿相反的方向输送)到图19所示的位置,并且然后在薄片输送路径内沿箭头C的方向被转动大约180°,以使在图19所示的转动单元25的转动操作中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
在图20的第二打印过程中,打印在记录纸P上进行,记录纸P被反向且然后在后端部Pb在前面的状态下由薄片进给辊15输送。在该情况下,与图17和18的第一打印过程相比,记录纸P的前后被反向。所以,在图20的第二打印过程中,打印也可以在记录纸P的后端部Pb(在第二打印过程中的前端部Pb)的范围Y内进行,在上述第一打印过程中打印不能在其上进行。虽然记录纸P的前后被反向,在第二打印过程中的打印操作本身基本上与图25所述的传统过程相同。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了: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输送记录纸通过图像形成单元的输送单元(薄片进给辊4或15);以及在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的转动单元。通过顺序进行打印图像的第一和第二打印过程进行打印。在第一打印过程中,当记录纸通过图像形成单元时,打印在除了未由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记录纸的一端的范围(X或Y)以外的区域内进行;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反向记录纸之后,当记录纸通过图像形成单元时,打印图像的第二打印过程在除了未由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记录纸的另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进行。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即使当薄片进给辊未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前面和后面而是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前面或后面时,该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也能够在记录纸的整个表面上打印而不产生页边空白。
将本发明应用到热转印型打印装置或喷墨型打印装置的情况作为例子描述了上述实施例。然而,可以采用任何其它打印装置的记录类型,例如,感热型、激光束照射型、或点阵型。上述类型的任何装置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有利效果。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在由记录头主扫描记录介质的同时进行记录的串行式打印装置,或应用于仅由利用覆盖记录介质的整个宽度或部分宽度的记录头的副扫描来进行打印的行式打印装置,等等。所以,本发明可以不考虑打印扫描的方法而应用,并且可以实现相似的有利效果。
另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使用单个记录头的打印装置、应用于使用多个不同色彩墨的记录头的彩色打印装置、应用于使用多个记录头利用同一色彩打印但色彩浓度不同的分度打印装置、或应用于结合这些类型的打印装置。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实现相似的有利效果。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不仅可以单独地应用于打印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复合类型的打印装置如复印机、传真机、摄像形成装置等。进一步地,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装置,如用作复合装置输出仪器的打印装置,例如,计算机系统,可以获得相似的有利效果。
虽然已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应理解到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将被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7)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包括:
记录单元,其在基本上呈矩形的片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输送路径,其沿垂直于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表面的法线的方向朝向所述记录单元输送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并具有形成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具有使正在被输送通过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曲率部分地变大的形状;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绕沿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轴线转动所述片状记录介质,
其中,在从开始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的转动操作到结束所述转动操作的过程中,所述转动单元增加到达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包括:
夹持单元,其在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两个表面上夹持所述片状记录介质;以及
转动驱动单元,其绕沿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转动中心轴线转动所述夹持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包括:
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方向使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前进;以及
抵靠单元,其阻止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前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包括:
第一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方向使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前进;以及
第二输送单元,其沿垂直于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方向且沿不同于由所述第一输送单元驱动的前进方向的方向使所述片状记录介质前进。
5.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包括:
输送路径,其沿垂直于片材的表面的法线的方向输送基本上呈矩形的所述片材,并具有形成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具有使正在被输送通过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片材的曲率部分地变大的形状;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绕平行于所述片材的所述表面的所述法线的轴线转动所述片材,
其中,在从开始所述片材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的转动操作到结束所述转动操作的过程中,所述转动单元增加到达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部分。
6.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包括:
输送路径,其引导所述片材,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平坦部和连接所述平坦部的弯曲部;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绕平行于所述片材的表面的法线的轴线转动所述片材,
其中,在从开始所述片材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的转动操作到结束所述转动操作的过程中,所述转动单元增加到达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片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
7.一种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纸上形成所述图像;
输送单元,其输送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
其中,所述打印装置顺序进行:
第一打印过程,当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所述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所述记录纸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所述图像;
反向过程,其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以及
第二打印过程,当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所述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所述记录纸另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所述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在所述记录纸沿所述输送方向被弯曲的状态下,所述转动单元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包括:两组移动单元,每组移动单元具有驱动辊和抵靠构件,所述驱动辊和抵靠构件沿输送方向以预定距离与所述记录纸在其两个表面上压力接触;以及转动驱动单元,其转动两组所述移动单元的每个所述驱动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每个所述移动单元包括:作用于所述记录纸的一部分以使所述记录纸沿预定方向前进的驱动辊;以及阻止所述记录纸前进的抵靠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具有:作用于所述记录纸的一部分以使所述记录纸沿预定方向前进的第一移动单元;以及作用于所述记录纸的另一部分以使所述记录纸沿不同于由所述第一移动单元驱动的所述前进方向的方向前进的第二移动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有具有发热单元的热头,所述发热单元具有成直线布置的多个发热电阻。
13.一种在记录纸上进行打印的打印方法,其利用: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输送单元,其输送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
其中,所述打印方法顺序进行:
第一打印过程,当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所述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所述记录纸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所述图像;
反向过程,其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以及
第二打印过程,当所述记录纸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时,在除了未由所述输送单元施加输送力的所述记录纸另一端的范围以外的区域内打印所述图像。
14.一种在记录纸的整个表面上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其包括:
输送单元,其输送记录纸;
图像形成单元,在不同于所述记录纸与所述输送单元接触的位置的区域内,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由所述输送单元正在输送的所述记录纸上形成所述图像;以及
转动单元,其在所述输送路径内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
其中,在所述记录纸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单元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可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所述图像的第一区域内进行打印所述图像的第一打印过程;
所述转动单元相对于前后方向使所述记录纸反向;然后
在所述记录纸的另一端与所述输送单元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可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所述图像的第二区域内进行打印所述图像的第二打印过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输送单元在夹持所述记录纸的同时输送所述记录纸。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布置在所述输送单元沿输送方向的上游。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沿输送方向的上游。
CNB2005101167987A 2004-10-29 2005-10-28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0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15104A JP2006124103A (ja) 2004-10-29 2004-10-29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材搬送装置
JP2004315104 2004-10-29
JP2004349554 2004-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2898A true CN1782898A (zh) 2006-06-07
CN100524055C CN100524055C (zh) 2009-08-05

Family

ID=36719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679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055C (zh) 2004-10-29 2005-10-28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124103A (zh)
CN (1) CN100524055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0452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翻转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设备以及传送装置
CN107108139A (zh) * 2014-12-24 2017-08-29 佳能株式会社 旋转轴、辊、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0202B2 (ja) * 1996-07-15 2004-11-17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ラー感熱記録方法及びカラー感熱プリンタ
CN1215940C (zh) * 2001-06-04 2005-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翻页机构的打印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0452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翻转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设备以及传送装置
CN102730452B (zh) * 2011-03-29 2016-03-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翻转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设备以及传送装置
CN107108139A (zh) * 2014-12-24 2017-08-29 佳能株式会社 旋转轴、辊、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US10221884B2 (en) 2014-12-24 2019-03-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tating shaft, roller,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108139B (zh) * 2014-12-24 2019-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旋转轴、辊、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24103A (ja) 2006-05-18
CN100524055C (zh)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293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07722A (zh) 控制输送量的方法、输送装置及记录设备
CN1096357C (zh) 纸张输送设备
CN1222844C (zh) 纸处理设备及具有该设备的成象设备
CN1206101C (zh) 成像装置
CN1263608C (zh) 记录装置和测试图案记录方法
CN1868744A (zh) 喷墨成像装置及用于补偿故障喷嘴的方法
CN1623776A (zh) 记录装置及其记录方法以及程序
US20080136851A1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CN1990260A (zh) 片材输送装置
CN128798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49685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其上的传送条件校正方法
CN1124542C (zh)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CN1990366A (zh) 片材输送装置
CN1736710A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790175A (zh) 图像记录纸张加湿装置和图像印刷设备
CN1491161A (zh) 排液设备以及排液方法
CN1220591C (zh) 具有改进的纸张传送机构的喷墨打印系统
CN1027244C (zh) 一种自动记录设备
CN1782898A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片材输送装置
CN1891462A (zh) 喷墨成像装置及维护喷墨成像装置的打印头的方法
CN1939744A (zh) 多打印线彩色打印机及其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246661A (zh) 轴承机构与输送设备以及记录设备
CN1644385A (zh) 行式热敏头和热转印行式打印机
CN1176807C (zh) 打印控制设备和方法、及热传递打印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