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9085A - 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49085A CN1749085A CN 200510090006 CN200510090006A CN1749085A CN 1749085 A CN1749085 A CN 1749085A CN 200510090006 CN200510090006 CN 200510090006 CN 200510090006 A CN200510090006 A CN 200510090006A CN 1749085 A CN1749085 A CN 17490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vehicle
- front pillar
- shaped cross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加强盖板横梁与前立柱下部的连接刚性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在前立柱下部(4)的车室内侧的盖板横梁(1)的端部与前立柱下部(4)之间,配置有车辆后部侧为开口部、且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盖板横梁(1)的端部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相贯穿并连接,将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用盖板横梁(1)前方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上下两点及盖板横梁(1)后方的车宽方向的一个点连接到前立柱下部(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盖板横梁(deck crossmember)安装结构,尤其是一种将盖板横梁的端部连接到前立柱下部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驾驶座位前方配置有用于将车辆的行驶方向向希望的方向转换的转向盘。支承该转向盘的转向柱用发动机室侧的操舵机构支承其前部,用盖板横梁支承其后部。并且,在车室前部配置有由车身骨架部件所支承的仪表板,盖板横梁位于仪表板下部,并支承该仪表板。该盖板横梁其两端与位于车室前部、作为车身骨架部件的左右侧的前立柱下部相连接。而且,在盖板横梁的前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有前围上盖板(cowl top),从而利用由这些前围上盖板与盖板横梁构成的车室构成部件来确保发动机室前部的刚性。
转向柱将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安装在盖板横梁上,在其顶端安装有质量较大的转向盘。因此,转向柱受到发动机的振动时,转向盘一侧容易振动,尤其是在怠速运转时等,由管状盖板横梁支承的转向柱顶端的转向盘可能会产生共振。
因此,为了提高支承转向柱的盖板横梁自身的刚性,例如,利用柱托架等将转向柱安装部附近连接到前围上盖板一侧,由此,相对于其他的车身骨架部件侧用三个点来支承盖板横梁以抑制振动。而且,为了提高盖板横梁与其他车身骨架部件的连接部位的连接刚性,例如,在盖板横梁的两端设置托架,将该托架的多个部位在左右前立柱的车宽方向上用螺栓锁紧(以下称为横向锁紧)、或者将多个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用螺栓锁紧(以下称为前后锁紧)从而进行连接。另外,下述日本专利文献1公开了其中的一例。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16025号公报
受到发动机振动的转向盘侧的共振、尤其是怠速运转时的转向盘的共振,可能会使乘客感到不舒服。因此,在防止受到发动机振动的转向盘以及盖板横梁产生共振时,提高盖板横梁自身刚性的同时,还需要提高盖板横梁与前立柱下部的连接刚性。
但是,在日本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中,提高连接刚性仍留有余地,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进一步实现加强连接刚性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而且,现有技术的盖板横梁的横向锁紧托架结构对于加强连接刚性是有效的,但是,因为前提是在无车门的状态下进行安装,所以,存在着安装车门之后无法进行安装的限制。因此,在安装车门之后进行盖板横梁安装的组装生产线上,无法与安装车门后的状态下的组装相对应,需要大幅度改变组装生产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通过加强盖板横梁与前立柱下部的连接刚性来排除由转向盘的振动引起的不舒适感,并且不需要大幅度改变组装生产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根据第一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配置在前立柱下部的车室内侧的盖板横梁的端部连接到配置在前立柱下部的车室内侧的托架上,将上述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两个方向上连接到上述前立柱下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根据第二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中,使上述托架形成车辆后部侧为开口部的大致コ字状的截面,上述盖板横梁的端部在车宽方向上贯穿上述托架、且与上述托架相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根据第三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根据第二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中,用从上述托架的上述开口部穿过的连接部件将上述托架连接到上述前立柱下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根据第四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中,用两个部件构成上述托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根据第五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上述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中,用上述盖板横梁前方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上下两点及上述盖板横梁后方的车宽方向的一个点将上述托架连接到上述前立柱下部。
根据第一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可以将上述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两个方向上连接于前立柱下部,可以抑制盖板横梁的振动及盖板横梁在扭转方向上产生的力矩。由此,可以加强盖板横梁与前立柱下部的连接刚性,可以排除由盖板横梁的振动产生的转向盘的振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根据第二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使现有技术中为一个位置的盖板横梁的端部与托架的连接位置成为两个。由此,可以加强盖板横梁与前立柱下部间的连接刚性,从而可以排除由盖板横梁的振动导致的转向盘的振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根据第三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在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的车室内侧后方设有开口部,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安装连接部件,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将盖板横梁安装到前立柱下部。由此可以提高生产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改变各部件的板厚与材质。例如,可以考虑以下情况:将前立柱下部侧的部件的板厚加厚、将车室内侧部件的板厚削薄,或者使前立柱下部侧的部件为高刚性材料、使车室内侧的部件为轻质材料。由此,可以同时实现加强刚性与轻量化。
根据第五方面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因为连接部件不会受车门的影响,所以即使安装车门之后也可以进行安装。
由此,即使是先安装车门的组装生产线,也不需要大幅度的改变,所以可以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的立体图;以及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立柱侧托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至图5对根据本发明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立柱侧托架的立体图。另外,图中的Fr表示车辆前部方向,In表示车宽方向,Up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在车室的前部,在前围上盖板3的端部连接有前立柱下部4,在该前立柱下部4的上部延伸有前立柱2,并且,在前立柱下部4的下方,下纵梁5沿着车辆后部方向延伸。另外,在前围上盖板3的下部具有仪表板6。
在该车室的前部,在前围上盖板3后方,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配置在沿车宽方向配置的盖板横梁1的端部与前立柱下部4之间。
图2所示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用于连接盖板横梁1的右端与右侧前立柱下部4。在此,所谓截面大致为コ字状表示基于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x轴、将车宽方向作为y轴时的x-y平面的剖面形状。设置开口部18是因为考虑到锁紧并固定前后锁紧螺栓12时的操作。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由图3所示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与图4所示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两个部件构成。
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的朝向车辆前部方向、且与立柱侧托架11接合的面上配置有定位销20,在其上下两个位置上开设有前后锁紧螺栓孔14。在与前立柱下部4接触的面上,在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盖板横梁通孔21。并且,在与前立柱下部4接触的面25上还具有用斜线表示的、与前立柱下部4接合的接合面24,在其里面焊接有横向锁紧螺母23。在车宽方向的朝向车室内侧的面26上,在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盖板横梁通孔22。而且,在车宽方向的朝向车室内侧的面的下方具有用于连接其他的未图示部件的部位,省略其说明。
在图3所示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的朝向车辆前部方向、且与立柱侧托架11接合的面34上,开设有定位销安装孔33与前后锁紧螺栓孔14。在朝向车宽方向且与前立柱下部4接触的面35的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盖板横梁通孔21,其圆周部为与盖板横梁1接合的接合面16。
斜线所示部分表示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参照图4)或者与前立柱下部4的接合面。在与前立柱下部4接触的面35上具有用斜线表示的与前立柱下部4的接合面24,朝向车辆上方方向具有接合面30,朝向车辆下方方向具有接合面31,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室内侧具有接合面32。
在图4所示的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的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室内侧的面43上,在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盖板横梁通孔22,其圆周部为与盖板横梁1接合的接合面17。而且,在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室内侧的面43的下方,还具有用于与其他的未图示部件相连接的部位,省略其说明。
斜线所示部分表示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的接合面。朝向车辆上方方向具有接合面40,朝向车辆下方方向具有接合面41,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室内侧具有接合面42。
在图5所示的立柱侧托架的朝向车辆后部方向、且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接合的面上,在大致中央位置开设有定位销孔50。并且,在其上下方还开设有立柱侧托架前后锁紧螺栓孔52,在其内侧焊接有前后锁紧螺母51。
其次,对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
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被盖板横梁1贯穿,并与盖板横梁1的端部相连接。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在盖板横梁1的端部与盖板横梁接合面16、以及与盖板横梁接合面17的两个位置上焊接后连接。
该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通过将定位销20插入到在立柱侧托架11上开设的定位销孔50中,由此来确定配置位置。在确定配置位置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通过将前后锁紧螺栓12穿入位于盖板横梁1前方的前后锁紧螺栓孔14内、并用前后锁紧螺栓12与焊接在立柱侧托架11上的前后锁紧螺母51锁紧固定到立柱侧托架11上。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通过将横向锁紧螺栓13穿入位于盖板横梁1的后方下部的横向锁紧螺栓孔15、并用横向锁紧螺栓13与焊接在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上的横向锁紧螺母23锁紧固定到前立柱下部4上。
这样,将横向锁紧位置形成为盖板横梁1的后方下部,由此可以抑制盖板横梁1在拧入方向上产生的力矩,可以进一步加强盖板横梁1与前立柱下部4的连接刚性。
另外,在现有技术的横向锁紧型的托架中,必须在多个位置上进行螺栓锁紧,在安装车门之后,门构成障碍而导致无法安装,但是,通过将横向锁紧位置形成为盖板横梁1的后方下部的一个位置,从而即使在安装车门之后也可以进行安装。
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10由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两个部件构成。接合面24与前立柱下部4接合。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A与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构成部件B分别在接合面30与接合面40、接合面31与接合面41、以及接合面32与接合面42上焊接后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对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进行了说明,但是,利用与前立柱下部接合的面、以及与立柱侧接合的面所构成的截面大致为L字状的托架也适用于本发明。
符号说明
1盖板横梁
2前立柱
4前立柱下部
10截面大致为コ字状的托架
11立柱侧托架
12前后锁紧螺栓
13横向锁紧螺栓
14前后锁紧螺栓孔
15横向锁紧螺栓孔
18开口部
23横向锁紧螺母
51前后锁紧螺母。
Claims (5)
1.一种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在前立柱下部的车室内侧的盖板横梁的端部与配置在前立柱下部的车室内侧的托架连接,将所述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前立柱下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托架形成车辆后部侧为开口部的大致コ字状截面;
所述盖板横梁的端部在车宽方向上贯穿所述托架、且与所述托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用从所述托架的所述开口部穿过的连接部件将所述托架连接到所述前立柱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用两个部件构成所述托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托架用所述盖板横梁前方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上下两点及所述盖板横梁后方的车宽方向的一个点连接到所述前立柱下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70994A JP4301129B2 (ja) | 2004-09-17 | 2004-09-17 | デッキクロスメンバ取付構造 |
JP2004270994 | 2004-09-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9085A true CN1749085A (zh) | 2006-03-22 |
CN100381325C CN100381325C (zh) | 2008-04-16 |
Family
ID=36161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9000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325C (zh) | 2004-09-17 | 2005-08-09 | 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01129B2 (zh) |
CN (1) | CN100381325C (zh) |
TW (1) | TWI26671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40183A (ja) * | 1983-01-31 | 1984-08-11 | Hino Motors Ltd | キヤブオ−バ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KR910000502B1 (ko) * | 1986-09-26 | 1991-01-26 | 마쯔다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자동차의 앞부분 차체구조 |
JP2593944Y2 (ja) * | 1992-11-11 | 1999-04-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
JPH10316025A (ja) * | 1997-05-15 | 1998-12-02 | Toyota Motor Corp | カウルサイド構造 |
-
2004
- 2004-09-17 JP JP2004270994A patent/JP43011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11 TW TW94123346A patent/TWI26671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8-09 CN CNB2005100900063A patent/CN10038132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301129B2 (ja) | 2009-07-22 |
TWI266717B (en) | 2006-11-21 |
CN100381325C (zh) | 2008-04-16 |
JP2006082746A (ja) | 2006-03-30 |
TW200615185A (en) | 2006-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97432C (zh) | 车体框架结构 | |
JP5273730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サブフレーム | |
JP3734651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ビーム構造 | |
CN1224530C (zh) | 牵引钩安装结构 | |
CN1169688C (zh) | 车辆底板的加强结构 | |
US802904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10086881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69689C (zh) | 用于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 | |
US9248865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1903634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S61150867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 |
WO2015087991A1 (en)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CN1820997A (zh) | 支承座装置的安装构造 | |
CN1772548A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
CN1640750A (zh) | 管螺母的支撑结构 | |
CN1673481A (zh) | 车门窗框的加强结构 | |
CN1305724C (zh) | 悬架支承装置 | |
CN1749085A (zh) | 盖板横梁安装结构 | |
CN1749084A (zh) | 车身前立柱附近连接结构 | |
CN1191957C (zh) | 车辆的侧部构造 | |
US20080088156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4620142A (zh) | 车身 | |
CN1958320A (zh) | 车辆悬架的下臂安装结构 | |
JP4285237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807170A (zh) | 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