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33116A -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33116A CN1733116A CN 200510200473 CN200510200473A CN1733116A CN 1733116 A CN1733116 A CN 1733116A CN 200510200473 CN200510200473 CN 200510200473 CN 200510200473 A CN200510200473 A CN 200510200473A CN 1733116 A CN1733116 A CN 17331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treatment
- groups
- ramulus uncariae
- uncariae c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药品用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黄芩和钩藤制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药品具有降压效果好、疗效显著,并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服用后不易反复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高血压症是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常伴有心、脑、肾和外周血管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高血压症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对高血压症的治疗主要通过服用一些西药的降压片来降低血压,但是这些药副作用较大,容易反复,一旦停药后血压又会升高而且服药后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原部颁六册公开的“复方杜仲片”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症的药品;它的制备方法是:取钩藤部分粉碎、另外一部分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水提;然后干膏粉和粉碎的钩藤粉按照一个比例混合后压片得到产品;存在的问题是:服用的量比较大,患者需要每次服用5片;另外片剂为糖衣片,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产品降压效果好、疗效显著,并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服用后不易反复,服用剂量减少,另外产品可以满足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人群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按照重量份计算,它用炒杜仲600~900份、益母草600~900份、夏枯草200~500份、黄芩200~500份和钩藤200~500份制备而成;
具体的说,按照重量计算,它用炒杜仲781.67g、益母草781.67g、夏枯草468.33g、黄芩468.33g和钩藤468.33g制备而成;所述的药物制剂为片剂、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口服液或糖浆剂。
本产品是这样制备的: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黄芩和钩藤,取部分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1~4次,每次1~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36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即得本发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将得到的药物有效成分加入需要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所需的制剂;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口服液或糖浆剂。
具体说,本发明的片剂是这样制备的: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600g、益母草600g、夏枯草200g、黄芩200g和钩藤28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加适量乙醇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
本发明的胶囊剂是这样制备的: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781.67g、益母草781.67g、夏枯草468.33g、黄芩468.33g和钩藤468.33g,取钩藤250g加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其余钩藤、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制成颗粒,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本发明的药品具有补肾,平肝,清热的功效,主要用于肾虚肝旺之高血压症。经临床试验证明,本药品能改善肾虚肝旺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等,并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疗效显著,并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降压效果好、疗效显著,并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服用后不易反复的优点,服用剂量减少,另外产品可以满足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人群使用;如:产品改为胶囊制剂之后,由于工艺的改变,服用量减少为一次3粒。
以下是本发明的临床试验资料: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40例,对照组50例。所有病例均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保证有较好的依从性。
研究目的:(一)观察本品复方杜仲片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二)评价本品复方杜仲片治疗高血压病(肾虚肝旺证)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
治疗方案:
(一)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
(1)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等于或高于2.0kpa(90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肝火亢盛或阴虚阳亢证者。
(2)中医辩证标准:肾虚肝旺证: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黄或薄白或少苔、脉弦数或弦细而数。
上述证候,只要出现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其中二~三项症状即可作为纳入病例标准。
2、验证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高血压病诊断及中医辩证标准的患者可纳入验证病例,以II期高血压病为主要验证对象。
(2)年龄在40-70岁者。
3、排除标准:
(1)明显加夹症或合并症者;
(2)年龄在40岁以下,70岁以上者;
(3)I、III期高血压患者;
(4)伴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
(5)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验证者。
(二)试验药物:
1、治疗组:本品复方杜仲片(杜仲降压片)5片,一日三次,连服四周。
2、对照组:杞菊地黄丸1丸,一日三次(或口服液2支,一日三次),连服四周。
试验期中两组病例均忌过劳,忌烟、忌酒、忌喝浓茶。
(三)观察指标:
1、疗效性观察指标:
(1)相关症状及体征: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
主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2)血压测量
(3)胸部X线检查
(4)心电图检查
(5)眼底检查
2、安全性观察:
(1)一般体检项目
(2)血、尿、便常规
(3)心、肝、肾功能检查
(四)疗效判断
1、降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
(1)显效
①舒张压下降1.3kpa(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
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7kpa(20mmHg)或以上。需具备其中1项。
(2)有效
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3kpa(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2.5kpa(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kpa(30mmHg)以上。需具备其中1项。
(3)无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
(1)显效:上述症状消失或由三级降至一级。
(2)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或由三级降至二级,或由二级降至一级
(3)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管理。分类资料用频数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或X2检验;等级资料用频数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
临床试验一:
试验单位: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试验时间:2002年3月-2002年10月
治疗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表1 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例来源 | X2统计量 | P | |
门诊N | 住院N | ||||
治疗组 | 140 | 40 | 100 | 0.04 | 0.85 |
对照组 | 50 | 15 | 35 |
两组病例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性别比较:
表2 两组性别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X2统计量 | P | |
男N | 女N | ||||
治疗组 | 140 | 87 | 53 | 0.0003 | 0.99 |
对照组 | 50 | 31 | 19 |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两组年龄比较:
表3 两组年龄(岁)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 x±s) | F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40 | 56.40±7.21 | 2.63 | 0.11 |
对照组 | 50 | 54.48±7.23 |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两组病程比较:
表4 两组病程(年)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程( x±s)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40 | 1.60±158 | -1.29 | 0.19 |
对照组 | 50 | 1.44±159 |
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5、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症状 | 组别 | 例数 | 症状量化分级(N) | 秩和统计量 | P | |||
正常 | I级 | II级 | III级 | |||||
眩晕 | 治疗组 | 140 | 0 | 10 | 42 | 88 | -0.54 | 0.59 |
对照组 | 50 | 0 | 6 | 14 | 30 | |||
头痛 | 治疗组 | 140 | 0 | 4 | 58 | 78 | -0.21 | 0.82 |
对照组 | 50 | 0 | 6 | 15 | 29 | |||
烦躁 | 治疗组 | 140 | 2 | 22 | 74 | 42 | -0.70 | 0.48 |
对照组 | 50 | 1 | 12 | 22 | 15 | |||
失眠 | 治疗组 | 140 | 15 | 39 | 59 | 27 | 1.50 | 0.10 |
对照组 | 50 | 2 | 12 | 16 | 20 | |||
耳鸣 | 治疗组 | 140 | 22 | 40 | 50 | 28 | 0.67 | 0.50 |
对照组 | 50 | 8 | 11 | 19 | 12 | |||
腰膝酸软 | 治疗组 | 140 | 18 | 25 | 68 | 29 | -1.13 | 0.25 |
对照组 | 50 | 8 | 15 | 16 | 11 |
表5分析结果,两组以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6、两组治疗前舌象、脉象比较:
表6 两组舌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舌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140 | 0 | 140 | -- | 1.00 |
对照组 | 50 | 0 | 50 |
表7 两组脉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脉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140 | 8 | 132 | -- | 0.11 |
对照组 | 50 | 0 | 50 |
表6、表7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舌象、脉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表8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x±s | F统计量 | P |
收缩压(mmHg) | 治疗组 | 140 | 158.92±10.74 | 3.38 | 0.07 |
对照组 | 50 | 155.70±10.36 | |||
舒张压(mmHg) | 治疗组 | 140 | 109.54±9.51 | 2.05 | 0.06 |
对照组 | 50 | 101.12±9.38 |
表8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结果
1、疗效性分析:
(1)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表9 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n(%) | n(%) | n(%) | (%) | ||||
治疗组 | 140 | 88(62.86) | 41(29.29) | 11(7.86) | 92.14 | -0.12 | 0.91 |
对照组 | 50 | 34(68.00) | 7(14.00) | 9(18.00) | 82.00 |
表9分析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①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表10 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40 | 76 | 47 | 17 | 87.86 | -1.70 | 0.09 |
对照组 | 50 | 22 | 16 | 12 | 76.00 |
表10分析结果,两组眩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②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表11 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40 | 83 | 45 | 12 | 91.43 | -0.87 | 0.39 |
对照组 | 50 | 25 | 14 | 11 | 78.00 |
表11分析结果,两组头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表12 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38 | 66 | 60 | 12 | 91.30 | -1.78 | 0.08 |
对照组 | 49 | 17 | 24 | 8 | 83.67 |
表12分析结果,两组烦躁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④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表13 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25 | 52 | 61 | 12 | 90.40 | -3.44 | 0.0006 |
对照组 | 48 | 9 | 26 | 13 | 72.92 |
表13分析结果,两组失眠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⑤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表14 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18 | 31 | 70 | 17 | 85.59 | -2.49 | 0.01 |
对照组 | 42 | 7 | 20 | 15 | 74.29 |
表14分析结果,两组耳鸣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⑥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表15 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22 | 58 | 48 | 16 | 86.89 | -1.84 | 0.06 |
对照组 | 42 | 140 | 18 | 10 | 76.19 |
表14分析结果,两组腰膝酸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⑦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16 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140 | 0 | 140 | 19 | 121 | 17.05 | 0.000 |
对照组 | 50 | 0 | 50 | 8 | 42 | 6.13 | 0.01 |
治疗后两组舌象比较:X2=0.17,P=0.67
表16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舌象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舌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⑧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17 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140 | 8 | 132 | 28 | 112 | 18.05 | 0.000 |
对照组 | 50 | 0 | 50 | 7 | 43 | 5.14 | 0.02 |
治疗后两组比较:X2=0.88,P=0.35
表17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脉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脉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表18 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前后差 | t统计量 | P |
收缩压 | 治疗组 | 140 | 158.92±10.74 | 144.78±7.63 | 14.14±8.95 | 18.69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50 | 155.70±10.36 | 143.44±9.64 | 12.26±11.07 | 7.83 | 0.000 |
舒张压 | 治疗组 | 140 | 109.54±9.51 | 92.57±9.48 | 16.96±7.26 | 27.62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50 | 101.12±9.38 | 88.08±9.77 | 13.04±8.02 | 11.49 | 0.000 |
治疗后两组比较:收缩压:F=0.99,P=0.32;舒张压:F=8.13,P=0.004。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收缩压:F=1.42,P=0.23;舒张压:F=10.17,P=0.002。
表18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差值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差值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疗效分析:
①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19 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性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男 | 87 | 56 | 23 | 8 | 90.80 | 0.27 | 0.79 |
女 | 53 | 32 | 18 | 3 | 94.37 |
表19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性别的疗效相同。
②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20 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年龄(岁)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50 | 34 | 25 | 7 | 2 | 94.12 | 3.87 | 0.14 |
~60 | 62 | 40 | 18 | 4 | 93.55 | ||
~70 | 44 | 23 | 16 | 5 | 88.64 |
表20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年龄的疗效相同。
③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21 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病程(年)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3 | 108 | 67 | 36 | 5 | 95.37 | 0.56 | 0.75 |
~6 | 28 | 19 | 4 | 5 | 82.14 | ||
-12 | 4 | 2 | 1 | 1 | 75.00 | ||
>12 | 0 | -- | -- | -- | -- |
表21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病程的疗效相同。
2、安全性分析:
(1)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表22 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项目 | 组别 | 例数 | 检查结果(治疗前治疗后) | |||
正/正 | 正/异 | 异/正 | 异/异 | |||
血常规 | 治疗组 | 140 | 140 | 0 | 0 | 0 |
对照组 | 50 | 50 | 0 | 0 | 0 | |
尿常规 | 治疗组 | 140 | 140 | 0 | 0 | 0 |
对照组 | 50 | 50 | 0 | 0 | 0 | |
大便常规 | 治疗组 | 140 | 140 | 0 | 0 | 0 |
对照组 | 50 | 50 | 0 | 0 | 0 | |
肝功能 | 治疗组 | 140 | 140 | 0 | 0 | 0 |
对照组 | 50 | 50 | 0 | 0 | 0 | |
肾功能 | 治疗组 | 140 | 138 | 0 | 0 | 2 |
对照组 | 50 | 47 | 0 | 0 | 3 | |
心电图 | 治疗组 | 140 | 140 | 0 | 0 | 0 |
对照组 | 50 | 50 | 0 | 0 | 0 |
治疗组与对照组共有5例肾功能治疗前后均异常,5例病例治疗前后肌苷均稍有偏高,余无明显变化。
(2)不良反应分析:本研究共19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分析:本研究19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无毒副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两药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讨论与结论: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治疗前病例来源、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象及脉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3、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二)疗效性分析:
1、降压总疗效结果分析:本研究共19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14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92.14%;对照组5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82.0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有治疗意义。
2、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分析:对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失眠、耳鸣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余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
3、舌象、脉象结果:两组治疗后舌象、脉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两组血压检测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差值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差值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与疗效关系:经对治疗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6、疗效性结论:本品复方杜仲片(杜仲降压片)能改善肾虚肝旺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等,并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
(三)安全性分析:
1、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对19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变化,无毒副作用。
2、不良反应结果:19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结论:两药临床使用安全,未发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二:
试验单位:贵州省交通医院
试验时间:2002年3月-2002年10月
治疗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表23 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例来源 | X2统计量 | P | |
门诊N | 住院N | ||||
治疗组 | 100 | 97 | 3 | -- | 1.0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两组病例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性别比较:
表24 两组性别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X2统计量 | P | |
男N | 女N | ||||
治疗组 | 100 | 51 | 49 | 3.37 | 0.07 |
对照组 | 30 | 21 | 9 |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两组年龄比较:
表25 两组年龄(岁)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 x±s) | F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56.68±6.89 | 2.00 | 0.16 |
对照组 | 30 | 54.70±6.17 |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两组病程比较:
表26 两组病程(年)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程( x±s)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6.79±3.71 | -0.02 | 0.98 |
对照组 | 30 | 6.82±3.39 |
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5、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表27 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症状 | 组别 | 例数 | 症状量化分级(N) | 秩和统计量 | P | |||
正常 | I级 | II级 | III级 | |||||
眩晕 | 治疗组 | 100 | 0 | 0 | 26 | 74 | 0.66 | 0.51 |
对照组 | 30 | 0 | 0 | 6 | 24 | |||
头痛 | 治疗组 | 100 | 0 | 4 | 39 | 57 | -0.61 | 0.54 |
对照组 | 30 | 0 | 1 | 14 | 15 | |||
烦躁 | 治疗组 | 100 | 0 | 3 | 48 | 49 | -0.85 | 0.40 |
对照组 | 30 | 0 | 3 | 14 | 13 | |||
失眠 | 治疗组 | 100 | 0 | 18 | 34 | 48 | -1.14 | 0.25 |
对照组 | 30 | 0 | 9 | 9 | 12 | |||
耳鸣 | 治疗组 | 100 | 0 | 26 | 33 | 41 | -0.01 | 0.99 |
对照组 | 30 | 0 | 5 | 15 | 10 | |||
腰膝酸软 | 治疗组 | 100 | 8 | 17 | 26 | 49 | -0.99 | 0.32 |
对照组 | 30 | 1 | 7 | 12 | 10 |
表27分析结果,两组以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6、两组治疗前舌象、脉象比较:
表28 两组舌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舌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100 | 0 | 100 | -- | 1.00 |
对照组 | 30 | 0 | 30 |
表29 两组脉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脉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100 | 1 | 99 | -- | 1.00 |
对照组 | 30 | 0 | 30 |
表28、表29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舌象、脉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7、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表30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x±s | F统计量 | P |
收缩压(mmHg) | 治疗组 | 100 | 162.45±8.70 | 2.17 | 0.14 |
对照组 | 30 | 165.30±11.10 | |||
舒张压(mmHg) | 治疗组 | 100 | 102.18±6.62 | 2.08 | 0.15 |
对照组 | 30 | 104.17±6.58 |
表30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结果:
1、疗效性分析:
(1)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表31 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n(%) | n(%) | n(%) | (%) | ||||
治疗组 | 100 | 66(66.00) | 19(19.00) | 15(15.00) | 85.00 | 1.42 | 0.16 |
对照组 | 30 | 16(53.33) | 6(20.00) | 8(26.67) | 73.33 |
表31分析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①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表32 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77 | 19 | 4 | 96.00 | -2.88 | 0.004 |
对照组 | 30 | 14 | 9 | 7 | 7667 |
表32分析结果,两组眩晕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②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表33 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63 | 32 | 5 | 95.00 | -2.55 | 0.01 |
对照组 | 30 | 13 | 9 | 8 | 73.33 |
表33分析结果,两组头痛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③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表34 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70 | 23 | 7 | 93.00 | -3.22 | 0.001 |
对照组 | 30 | 12 | 11 | 7 | 76.67 |
表34分析结果,两组烦躁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④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表35 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60 | 32 | 8 | 92.00 | -3.35 | 0.0008 |
对照组 | 30 | 9 | 12 | 9 | 70.00 |
表35分析结果,两组失眠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⑤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表36 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100 | 49 | 45 | 6 | 94.00 | -2.59 | 0.009 |
对照组 | 30 | 9 | 13 | 8 | 76.67 |
表36分析结果,两组耳鸣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⑥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表37 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92 | 51 | 32 | 9 | 90.22 | -2.82 | 0.005 |
对照组 | 29 | 8 | 14 | 7 | 75.86 |
表37分析结果,两组腰膝酸软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⑦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38 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100 | 0 | 100 | 0 | 100 | -- | 1.00 |
对照组 | 30 | 0 | 30 | 0 | 30 | -- | 1.00 |
治疗后两组舌象比较:P=1.00
表38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舌象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舌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⑧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39 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100 | 1 | 99 | 12 | 88 | 9.09 | 0.003 |
对照组 | 30 | 0 | 30 | 4 | 26 | 2.25 | 0.13 |
治疗后两组比较:X2=0.03,P=0.85
表39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脉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脉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表40 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前后差 | t统计量 | P |
收缩压 | 治疗组 | 100 | 162.45±8.70 | 137.04±8.88 | 25.41±10.36 | 24.53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30 | 165.30±11.10 | 14393±11.58 | 2137±13.88 | 8.43 | 0.000 |
舒张压 | 治疗组 | 100 | 102.18±6.62 | 87.16±8.44 | 15.02±7.25 | 20.72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30 | 104.17±6.58 | 90.40±8.22 | 13.77±8.54 | 8.83 | 0.000 |
治疗后两组比较:收缩压:F=11.99,P=0.0007;舒张压:F=3.44,P=0.07。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收缩压:F=2.98,P=0.09;舒张压:F=0.63,P=0.42。
表40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降压的作用相同。
(4)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疗效分析:
①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41 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性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男 | 51 | 30 | 13 | 8 | 84.31 | -1.32 | 0.18 |
女 | 49 | 36 | 6 | 7 | 85.71 |
表41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性别的疗效相同。
②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42 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年龄(岁)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50 | 24 | 15 | 4 | 5 | 79.17 | 3.53 | 0.17 |
~60 | 47 | 35 | 8 | 4 | 91.49 | ||
~70 | 29 | 16 | 7 | 6 | 79.31 |
表42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年龄的疗效相同。
③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43 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病程(年)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3 | 10 | 9 | 1 | 0 | 100.00 | 7.73 | 0.053 |
~6 | 33 | 24 | 5 | 4 | 87.88 | ||
~12 | 41 | 21 | 11 | 9 | 78.05 | ||
>12 | 16 | 12 | 2 | 2 | 87.50 |
表43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病程的疗效相同。
2、安全性分析:
(1)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表44 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项目 | 组别 | 例数 | 检查结果(治疗前/治疗后) | |||
正/正 | 正/异 | 异/正 | 异/异 | |||
血常规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
尿常规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
大便常规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
肝功能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
肾功能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
心电图 | 治疗组 | 100 | 100 | 0 | 0 | 0 |
对照组 | 30 | 30 | 0 | 0 | 0 |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明显毒副作用。
(2)不良反应分析:本研究共13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分析:本研究13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无毒副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两药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讨论与结论: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治疗前病例来源、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象及脉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3、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二)疗效性分析:
1、降压总疗效结果分析:本研究共13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10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3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有治疗意义。
2、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分析:对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上症状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舌象、脉象结果:两组治疗后舌象、脉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两组血压检测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降压的作用相同。
5、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与疗效关系:经对治疗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6、疗效性结论:本品复方杜仲片(杜仲降压片)能改善肾虚肝旺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等,并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
(三)安全性分析:
1、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对1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变化,无毒副作用。
2、不良反应结果:13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结论:两药临床使用安全,未发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三:
试验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试验时间:2002年3月-2002年10月
治疗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表45 两组病例来源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例来源 | X2统计量 | P | |
门诊N | 住院N | ||||
治疗组 | 60 | 60 | 0 | -- | 1.0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两组病例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性别比较:
表46 两组性别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X2统计量 | P | |
男N | 女N | ||||
治疗组 | 60 | 25 | 35 | 0.02 | 0.89 |
对照组 | 20 | 8 | 12 |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两组年龄比较:
表47 两组年龄(岁)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 x±s) | F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60 | 58.33±9.18 | 0.58 | 0.45 |
对照组 | 20 | 60.10±8.50 |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两组病程比较:
表48 两组病程(年)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病程( x±s)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60 | 5.75±6.42 | -0.98 | 0.33 |
对照组 | 20 | 4.25±5.19 |
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5、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表49 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症状 | 组别 | 例数 | 症状量化分级(N) | 秩和统计量 | P | |||
正常 | I级 | II级 | III级 | |||||
眩晕 | 治疗组 | 60 | 16 | 6 | 25 | 13 | -0.19 | 0.85 |
对照组 | 20 | 5 | 2 | 10 | 3 | |||
头痛 | 治疗组 | 60 | 11 | 6 | 25 | 18 | -0.55 | 0.58 |
对照组 | 20 | 5 | 3 | 6 | 6 | |||
烦躁 | 治疗组 | 60 | 22 | 13 | 19 | 6 | 0.27 | 0.78 |
对照组 | 20 | 8 | 3 | 5 | 4 | |||
失眠 | 治疗组 | 60 | 16 | 11 | 24 | 9 | 1.01 | 0.31 |
对照组 | 20 | 4 | 2 | 10 | 4 | |||
耳鸣 | 治疗组 | 60 | 33 | 10 | 8 | 9 | -0.17 | 0.86 |
对照组 | 20 | 11 | 5 | 1 | 3 | |||
腰膝酸软 | 治疗组 | 60 | 28 | 12 | 15 | 5 | 0.79 | 0.43 |
对照组 | 20 | 7 | 5 | 6 | 2 |
表49分析结果,两组以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6、两组治疗前舌象、脉象比较:
表50 两组舌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舌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60 | 4 | 56 | 2.96 | 0.09 |
对照组 | 20 | 4 | 16 |
表51 两组脉象比较
组别 | 例数 | 脉象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N(%) | 异常N(%) | ||||
治疗组 | 60 | 3 | 57 | 6.67 | 0.009 |
对照组 | 20 | 5 | 15 |
表50、表51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舌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脉象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疗效判定无明显影响。
7、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表52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x±s | F统计量 | P |
收缩压(mmHg) | 治疗组 | 60 | 160.92±20.68 | 0.55 | 0.46 |
对照组 | 20 | 165.50±32.07 | |||
舒张压(mmHg) | 治疗组 | 60 | 101.62±1120 | 3.85 | 0.053 |
对照组 | 20 | 108.50±19.20 |
表52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结果:
1、疗效性分析:
(1)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表53 两组降压总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n (%) | N(%) | n(%) | (%) | ||||
治疗组 | 60 | 27(45.00) | 31(5167) | 2(3.33) | 96.67 | 3.44 | 0.0006 |
对照组 | 20 | 2(10.00) | 13(6500) | 5(25.00) | 75.00 |
表53分析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两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①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表54 两组眩晕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44 | 17 | 26 | 1 | 97.73 | -2.81 | 0.005 |
对照组 | 15 | 0 | 14 | 1 | 93.33 |
表54分析结果,两组眩晕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表55 两组头痛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49 | 20 | 23 | 6 | 87.76 | 0.67 | 0.50 |
对照组 | 15 | 6 | 7 | 2 | 86.67 |
表55分析结果,两组头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表56 两组烦躁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38 | 17 | 9 | 12 | 68.42 | 0.82 | 0.41 |
对照组 | 12 | 4 | 6 | 2 | 83.33 |
表56分析结果,两组烦躁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④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表57 两组失眠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44 | 13 | 20 | 11 | 75.00 | 2.44 | 0.02 |
对照组 | 16 | 10 | 4 | 2 | 87.50 |
表57分析结果,两组失眠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⑤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表58 两组耳鸣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27 | 10 | 8 | 9 | 66.67 | -1.14 | 0.25 |
对照组 | 9 | 0 | 6 | 3 | 66.67 |
表58分析结果,两组耳鸣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⑥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表59 两组腰膝酸软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治疗组 | 32 | 11 | 12 | 9 | 71.87 | -0.91 | 0.36 |
对照组 | 13 | 0 | 11 | 2 | 84.62 |
表59分析结果,两组腰膝酸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⑦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60 两组治疗后舌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60 | 4 | 56 | 15 | 45 | 9.09 | 0.003 |
对照组 | 20 | 4 | 16 | 14 | 6 | 8.10 | 0.004 |
治疗后两组舌象比较:X2=13.14,P=0.0003
表60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舌象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舌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⑧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表61 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变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X2统计量 | P |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
治疗组 | 60 | 3 | 57 | 16 | 44 | 11.08 | 0.0009 |
对照组 | 20 | 5 | 15 | 14 | 6 | 7.11 | 0.005 |
治疗后两组比较:X2=12.01,P=0.0005
表61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脉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脉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表62 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x±s)
血压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前后差 | t统计量 | P |
收缩压 | 治疗组 | 60 | 160.92±20.68 | 145.43±21.10 | 15.48±7.70 | 15.57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20 | 165.50±32.07 | 153.00±21.24 | 1250±2.93 | 3.60 | 0.002 |
舒张压 | 治疗组 | 60 | 101.62±11.20 | 91.43±11.27 | 10.18±6.84 | 11.53 | 0.000 |
(mmHg) | 对照组 | 20 | 108.50±19.20 | 98.95±11.14 | 9.55±1189 | 3.59 | 0.002 |
治疗后两组比较:收缩压:F=1.92,P=0.17;舒张压:F=6.71,P=0.01。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收缩压:F=1.29,P=0.26;舒张压:F=0.09,P=0.77。
表62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降压的作用相同。
(4)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疗效分析:
①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63 治疗组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
性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男 | 25 | 12 | 12 | 1 | 96.00 | -0.32 | 0.75 |
女 | 35 | 15 | 19 | 1 | 97.14 |
表63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性别的疗效相同。
②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64 治疗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分析
年龄(岁)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50 | 14 | 6 | 7 | 1 | 92.86 | 3.02 | 0.22 |
~60 | 19 | 6 | 12 | 1 | 94.74 | ||
~70 | 27 | 15 | 12 | 0 | 100.00 |
表64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年龄的疗效相同。
③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表65 治疗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
病程(年)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秩和统计量 | P |
~3 | 34 | 12 | 20 | 2 | 94.12 | 6.74 | 0.08 |
~6 | 2 | 0 | 2 | 0 | 100.00 | ||
~12 | 16 | 11 | 5 | 0 | 100.00 | ||
>12 | 8 | 4 | 4 | 0 | 100.00 |
表65结果表明,治疗组不同病程的疗效相同。
2、安全性分析:
(1)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表66 两组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分析
项目 | 组别 | 例数 | 检查结果(治疗前/治疗后) | |||
正/正 | 正/异 | 异/正 | 异/异 | |||
血常规 | 治疗组 | 60 | 60 | 0 | 0 | 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0 | 0 | |
尿常规 | 治疗组 | 60 | 60 | 0 | 0 | 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0 | 0 | |
大便常规 | 治疗组 | 60 | 60 | 0 | 0 | 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0 | 0 | |
肝功能 | 治疗组 | 60 | 60 | 0 | 0 | 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0 | 0 | |
肾功能 | 治疗组 | 60 | 60 | 0 | 0 | 0 |
对照组 | 20 | 20 | 0 | 0 | 0 | |
心电图 | 治疗组 | 60 | 58 | 0 | 0 | 1 |
对照组 | 20 | 17 | 0 | 0 | 1 |
心电图检查异常:
治疗组1例:杜××,男,治疗前后均为心肌缺血,室壁增厚,余无明显变化。
对照组1例:杨××,男,治疗前后均为心肌缺血,心律不齐,余无明显变化。
(2)不良反应分析:本研究共8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分析:本研究8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无毒副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两药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讨论与结论: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两组治疗前病例来源、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两组治疗前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象及脉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3、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二)疗效性分析:
1、降压总疗效结果分析:本研究共8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20例,降压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分析:对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眩晕、失眠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舌象、脉象结果:两组治疗后舌象、脉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两组血压检测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均有降压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进行比分析结果,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降压的作用相同。
5、治疗组性别、年龄及病程与疗效关系:经对治疗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程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6、疗效性结论:本品复方杜仲片(杜仲降压片)能改善肾虚肝旺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及腰膝酸软等,并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
(三)安全性分析:
1、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对8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变化,无毒副作用。
2、不良反应结果:8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安全性结论:两药临床使用安全,未发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总结:
综合上述于2002年3月-2002年10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及贵州省交通医院进行该药治疗高血压病(肾虚肝旺证)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复方杜仲片治疗组300例,总有效率为90.67%;杞菊地黄丸对照组100例,总有效率为78.00%,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781.67g、益母草781.67g、夏枯草468.33g、黄芩468.33g和钩藤468.33g,取钩藤250g加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其余钩藤、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制成颗粒,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本发明的胶囊剂。其中内容物为棕褐色的颗粒或粉末;气微,味涩、微苦。本品口服,一日3次,每次3粒。每粒装0.48g。
本发明的实施例2: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600g、益母草600g、夏枯草200g、黄芩200g和钩藤280g,取钩藤150g加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其余钩藤、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加适量乙醇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本发明的片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3: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900g、益母草900g、夏枯草500g、黄芩500g和钩藤50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4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36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然后加入吐温-80和丙二醇,混匀,用胶体磨研磨后压制成软胶囊,即得到本发明的软胶囊。
本发明的实施例4: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800g、益母草800g、夏枯草400g、黄芩400g和钩藤40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30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然后加入阿司帕坦和乳糖适量,干压制粒即得本发明的颗粒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5: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700g、益母草700g、夏枯草250g、黄芩250g和钩藤25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加入植物油基质,制丸,即得本发明的滴丸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6: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600g、益母草600g、夏枯草200g、黄芩200g和钩藤20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4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36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加入溶剂和适量蜂蜜及山梨酸,即得本发明的口服液制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7: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900g、益母草900g、夏枯草500g、黄芩500g和钩藤500g,取钩藤加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然后加入甘油并研匀后加入糖浆剂,即得本发明的糖浆剂。
Claims (6)
1.一种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用炒杜仲600~900份、益母草600~900份、夏枯草200~500份、黄芩200~500份和钩藤200~500份制备而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计算,它用炒杜仲781.67g、益母草781.67g、夏枯草468.33g、黄芩468.33g和钩藤468.33g制备而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剂为片剂、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口服液或糖浆剂。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黄芩和钩藤,取钩藤250g加乙醇回流提取1~4次,每次1~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其余钩藤、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36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即得本发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将得到的药物有效成分加入需要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所需的制剂。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600g、益母草600g、夏枯草200g、黄芩200g和钩藤280g,取钩藤150g加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加适量乙醇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本发明的片剂。
6.按照权利要求2或4所述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称取原料药材炒杜仲781.67g、益母草781.67g、夏枯草468.33g、黄芩468.33g和钩藤468.33g,取钩藤250g加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滤渣与其余钩藤、炒杜仲、益母草、夏枯草和黄芩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80℃时测相对密度为1.35~1.38的稠膏,加入上述钩藤提取物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制成颗粒,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本发明的胶囊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200473 CN1733116A (zh) | 2005-08-16 | 2005-08-16 |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200473 CN1733116A (zh) | 2005-08-16 | 2005-08-16 |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33116A true CN1733116A (zh) | 2006-02-15 |
Family
ID=36075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200473 Pending CN1733116A (zh) | 2005-08-16 | 2005-08-16 |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73311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35137A (zh) * | 2012-11-26 | 2013-02-20 | 苏忠助 | 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组合物 |
CN103315106A (zh) * | 2013-06-28 | 2013-09-25 | 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血压、降血脂的袋泡茶的制作方法 |
CN103610795A (zh) * | 2013-12-09 | 2014-03-05 | 百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杜仲降压口服制剂的制备方法 |
-
2005
- 2005-08-16 CN CN 200510200473 patent/CN173311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35137A (zh) * | 2012-11-26 | 2013-02-20 | 苏忠助 | 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组合物 |
CN103315106A (zh) * | 2013-06-28 | 2013-09-25 | 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血压、降血脂的袋泡茶的制作方法 |
CN103315106B (zh) * | 2013-06-28 | 2014-10-15 | 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血压、降血脂的袋泡茶的制作方法 |
CN103610795A (zh) * | 2013-12-09 | 2014-03-05 | 百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杜仲降压口服制剂的制备方法 |
CN103610795B (zh) * | 2013-12-09 | 2016-01-06 | 百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杜仲降压口服制剂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99333A (zh) | 一种柴胡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546090A (zh) | 一种抗肿瘤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799613A (zh) | 一种治疗湿热痹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16014A (zh) |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559519A (zh) | 一种夏枯草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 |
CN1733116A (zh) | 治疗高血压症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01805C (zh) | 一种用于放化疗减毒增效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895263A (zh) | 牛磺酸在制备含有葛根素的注射剂中的应用 | |
CN1112439A (zh) |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及其生产方法 | |
CN1296080C (zh) | 清肝降压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94936C (zh) |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557352A (zh) | 菊苣水提取物的新用途 | |
CN1187079C (zh) | 一种治疗癌症的辅助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53607A (zh) | 养血清脑微丸及其制备工艺 | |
CN1927312A (zh) | 一种含有葡萄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 |
CN1238038C (zh) | 一种补肾健脾填精补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79807A (zh) | 一种清热通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772189A (zh) | 一种晚期肺癌的辅助治疗药物 | |
CN1294925C (zh) | 一种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565530A (zh) | 一种治疗尿失禁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39197C (zh) | 治疗中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97563C (zh) | 一种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的复方组合物 | |
CN1679802A (zh) | 一种壮腰健肾制剂和制备方法 | |
CN1631895A (zh) | 苦杏仁苷的制备方法和苦杏仁苷在制备促进心脑胰及伤口血液循环的苦杏仁苷制剂中的应用 | |
CN1483327A (zh) | 含有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组合物的保健食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