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9061A -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89061A CN1689061A CNA038237156A CN03823715A CN1689061A CN 1689061 A CN1689061 A CN 1689061A CN A038237156 A CNA038237156 A CN A038237156A CN 03823715 A CN03823715 A CN 03823715A CN 1689061 A CN1689061 A CN 16890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witch
- signal wire
- coil
- driving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190 activ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5 kind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G09G3/29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lighting or sustain discharg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G09G3/2965—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using inductors for energy recove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6—Details of flat display driving waveforms
- G09G2310/066—Waveforms comprising a gent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ortion, e.g. ramp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G09G3/29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reset discharge, priming discharge or erase discharge occurring in a phase other than addressing
- G09G3/2927—Details of initiali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Abstract
第1信号线(OUTA)通过开关(SW4)而向负载(20)的X侧端子供给第1电位。第2信号线(OUTB)通过开关(SW5)而向负载(20)的X侧端子供给第2电位。线圈电路(A、B)连接于第1信号线(OUTA)以及第2信号线(OUTB)与地线之间。另外,线圈电路(A、B)为例如由线圈和二极管构成的电路,该线圈以通过负载(20)和开关(SW4、SW5)而进行L-C共振的方式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容性负载板的平面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特别是涉及等离子显示EL(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从前,作为等离子显示装置的1种的交流驱动型等离子显示板(PlasmaDisplay Panel:PDP),包括有通过2个电极(第1和第2电极)进行选择放电(寻址放电(アドレス放電))和维持放电的双电极型,另外还有采用第3电极进行寻址放电的3电极型。此外,在上述3电极型中,具有在设置进行维持放电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基板上形成第3电极的情况,以及在相对向的另一基板上形成第3电极的情况。
由于上述各种类型的PDP装置的动作原理均相同,故在下面对在第1基板上设置进行维持放电的第1和第2电极、并且与此独立而另外在与该第1基板相对向的第2基板上设置第3电极的PDP装置说明其结构例。
图15为表示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在图15中,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包括板P,该板P具有各单元(セル)为显示图像的1个像素的、配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单元。具体来说,为图15所示那样的、配置在m行n列的矩阵状的单元Cmn。另外,在该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中,在第1基板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扫描电极Y1~Yn和共用电极X,并且在与第1基板相对向的第2基板上沿与这些电极Y1~Yn、X垂直的方向设置寻址电极(アドレス電極)A1~Am。共用电极X对应于各扫描电极Y1~Yn,按照接近该电极的方式设置,一端相互共同地连接。
上述共用电极X的共用端与X侧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各扫描电极Y1~Yn与Y侧电路3的输出端连接。另外,寻址电极A1~Am与寻址侧电路(アドレス側回路)4的输出端连接。X侧电路2由反复进行放电的电路构成,Y侧电路3由按照线的顺序进行扫描的电路和反复进行放电的电路构成。另外,寻址侧电路4由选择应显示的列的电路构成。
这些的X侧电路2,Y侧电路3和寻址侧电路4通过从驱动控制电路5供给的控制信号而控制。即,通过寻址侧电路4与Y侧电路3内的按照线顺序进行扫描的电路,确定使哪个单元点亮,反复进行X侧电路2和Y侧电路3的放电,从而进行PDP装置的显示动作。
驱动控制电路5根据表示来自外部的显示数据D、显示数据D的读入定时的时钟CLK、水平同步信号HS和垂直同步信号VS,产生上述控制信号,将其提供给X侧电路2、Y侧电路3和寻址侧电路4。通过以上所示的结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可对各单元的亮灭进行控制,可在板P中显示图像。
在这里,对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各单元的结构进行描述。图16为表示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所具有的单元的结构的图。图16A为表示作为1个像素的第i行第j列的单元Cij的剖面结构的图。在图16A中,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i形成于上述玻璃基板11上。在其上覆盖相对于放电空间17绝缘用的电介质层12,并且在其上还覆盖MgO(氧化镁)保护膜13。
另一方面,寻址电极Aj形成于与前面玻璃基板11相对向而配置的背面玻璃基板14上,在其上覆盖电介质层15,另外,进一步在其上覆盖荧光体18。在MgO保护膜13和电介质层15之间的放电空间17中密封入Ne+Xe潘宁(ペニング)气体等。
图16B为用于说明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电容Cp的图。如图16B所示的那样,在交流驱动型PDP装置中,在放电空间17、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以及在前面玻璃基板11上分别具有电容成分Ca、Cb、Cc,根据它们的总和,确定每个单元的电容Cpcell(Cpcell=Ca+Cb+Cc)。全部的单元的电容Cpcell的总计为板电容Cp。
另外,图16C为用于说明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发光的图。象图16C所示的那样,在肋16的内面,红、蓝、绿色的荧光体18按每种颜色排列、涂敷成矩阵状,通过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之间的放电,激励荧光体18而进行发光。
下面使用波形图对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17为表示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动作的波形图。图17表示构成1帧的多个子场中的1个子场的、向X电极、Y电极、寻址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波形例。1个子场被划分为由全面写入期间和全面去除期间构成的复位期间、寻址期间、维持放电期间。
在复位期间,首先,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电压从地电平下拉到(-Vs/2)。另一方面,施加于扫描电极Y的电压是施加将电压Vw和电压(Vs/2)相加后的电压。此时,电压(Vs/2+Vw)伴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上升。由此,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的电位差为(Vs+Vw),与以前的显示状态无关,在全显示线的全部单元中进行放电,形成壁电荷(全面写入)。
接着,在将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电压返回到地电平后,将对共用电极X的施加电压从地电平上拉到(Vs/2),并且使对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下降到(-Vs/2)。由此,在全部单元中壁电荷本身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而开始放电。此时,象上述那样,通过对共用电极X的施加电压,将积累的壁电荷去除(全面去除)。
然后,在寻址期间,为了对应于显示数据而进行各单元的动作(on)/不动作(off),按照线顺序进行寻址放电。此时,在共用电极X施加电压(Vs/2)。另外,在与某个显示线相当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时,在按照线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Vs/2)电平的电压,在非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地电平的电压。
此时,在与产生各寻址电极A1~Am中的维持放电的单元、即点亮的单元相对应的寻址电极Aj上选择性地施加电压Va的寻址脉冲(アドレスパルス)。其结果是,在所点亮的单元的寻址电极Aj和按照线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将其作为引发放电电位(priming)(火种)而马上转移到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放电。由此,在选择单元的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的MgO保护膜面上,积累可进行下次维持放电的量的壁电荷。
然后,当成为维持放电期间时,共用电压X的电压因后述的电力回收电路的作用而慢慢地上升。而在到达上述上升的峰值之前,将共用电极X的电压固定在(Vs/2)。
接着,扫描电极Y的电压慢慢地下降。此时,电力回收电路回收其一部分的电荷。另外,电力回收电路的动作将在后面进行描述。而在到达该下降的峰值之前,将扫描电极Y的电压固定在(-Vs/2)。同样,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从电压(-Vs/2)变为地电平(0V)时,使施加电压慢慢地上升。另外,在扫描电极Y中,仅仅在最初的高电压的施加时施加电压(Vs/2+Vx)。另外,电压Vx为通过叠加在图17所示的寻址期间产生的壁电荷的电压上而产生维持电压所必需的电压的叠加部分的电压。
另外,在将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从电压(Vs/2)变为地电平(0V)时,慢慢地使施加电压下降,同时将积累于单元中的电荷的一部分回收于电力回收电路中。
象这样在维持放电期间,在共用电极X和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极性相互不同的电压(+Vs/2,-Vs/2),进行维持放电,显示1个子场的图像。另外,交替施加的动作被称为“维持(sustain)动作”,采用后述的图19对该动作进行具体描述。
还有,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各单元在各单元的放电空间、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之间、以及前面玻璃基板上分别具有电容成分,根据这些电容的总和确定每个单元的电容。另外,在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单元的内面,红、蓝、绿色的荧光体按每个颜色排列、涂敷成条带(stripe)状,通过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之间的放电而激励荧光体进行发光。
但是,上述X侧电路2和Y侧电路3(在下面称为“驱动电路”)为输出高电压的信号的电路,以便在单元内进行放电,因此构成驱动电路的各器件要求较高的耐压,使制造成本增加。于是人们提出了下述的技术,即降低上述驱动电路所具有的各器件的耐压,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化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例如,提出了下述的驱动电路,其通过在一个电极上施加正的电压,在另一电极上施加负的电压,从而利用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进行电极间的放电(例如专利文献1)。
下面对上述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与动作进行描述。
图18为表示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其中仅示出X侧电路2,由于Y侧电路3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8中,电容负载20(在下面称为“负载”)为形成于1个共用电极X和1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Cmn的总计的电容。在负载20中形成有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在这里,扫描电极Y为多个扫描电极Y1~Yn中的任意的扫描电极。
首先,在共用电极X侧,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和地线(GND)之间。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的接点上连接有电容器C1的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与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另外,与电容器C1的一个端子连接的信号线为第1信号线OUTA,与另一端子连接的信号线为第2信号线OUTB。
另外,开关SW4、SW5串联连接于上述电容器C1的两端。另外,这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用电极X连接,同时与电力回收电路21连接。该电力回收电路21包括:与负载20连接的2个线圈L1、L2;与其中一个线圈L1串联连接的开关SW6;与另一个线圈L2串联连接的开关SW7。另外,电力回收电路21包括电容器C2,该电容器C2连接于上述2个开关SW6、7的相互连接点和第2信号线OUTB之间。
此外,通过上述电容负载20和与其分别连接的线圈L1、L2,构成2个系统的串联共振电路。即,该电力回收电路21具有2个系统的L-C共振电路,通过线圈L1和负载20的共振,供给板P的电荷通过线圈L2和负载20的共振而回收。
上述的开关SW1~SW7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象上述那样的驱动控制电路5采用逻辑电路等而构成,根据从外部供给的显示数据D、时钟CLK、水平同步信号HS和垂直同步信号VS等,产生上述控制信号,提供给开关SW1~SW7。另外,象上述那样,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被称为维持放电期间。
图19为表示象上述图18那样构成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驱动电路的维持放电期间的驱动波形的时序图。
在维持放电期间,在共用电极X侧,最初将开关SW1、SW3、SW5接通,剩余的开关SW2、SW4、SW6、SW7断开。此时,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第1电位)为(+Vs/2),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第2电位)和输出线OUTC的电压为地电平(t1)。
然后,通过接通电力回收电路21内的开关SW6,借助线圈L1和负载20的电容,实现L-C共振,回收于电容器C2中的电荷通过开关SW6和线圈L1提供给负载20(t2)。通过象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9的时刻t2~t3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另外,在时刻t2,开关SW5断开。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4,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3)。另外,在时刻t3,开关SW6断开。
另外,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从(Vs/2)变为地电平(0V)时,首先接通开关SW7,断开开关SW4(t4)。由此,通过线圈L2和负载20的电容进行L-C共振,通过线圈L2和开关SW7,将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荷的一部分回收于电力回收电路21内的电容器C2中。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9的时刻t4~t5所示的那样慢慢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负方向的峰值)之前接通开关SW5,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5)。另外,在时刻t5,开关SW7断开。
然后,将开关SW1、SW3、SW5断开,将开关SW2、SW4接通。此时,开关SW6、SW7处于断开的状态。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压为(-Vs/2)(t6)。
之后,通过接通电力回收电路21内的开关SW7,借助线圈L2和负载20的电容进行L-C共振,回收于电容器C2中的电荷(负侧)通过开关SW7和线圈L2而提供给负载20(t7)。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9的时刻t7~t8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另外,在时刻t7,开关SW4断开。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负方向的峰值)之前接通开关SW5,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8)。另外,在时刻t8,开关SW7断开。
另外,在从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Vs/2)变为地电平(0V)时,首先,接通开关SW6,断开开关SW5(t9)。由此,通过线圈L1和负载20的电容进行L-C共振,通过线圈L1和开关SW6,积累于负载20的电荷的一部分回收于电力回收电路21内的电容器C2中。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9的时刻t9~t10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之后,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4,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地电平(t10)。另外,在时刻t10,开关SW6断开。通过以上所示的动作,图18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扫描电极Y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将提供给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和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交替地施加于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可进行维持放电。
还有,在维持放电期间,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之上的保护膜面上积累可进行维持放电的量的极性不同的壁电荷。另外,如果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进行放电,则单元内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上的壁电荷成为与此前相反的极性的壁电荷,收敛放电。此时,需要壁电荷移动用的时间,该时间根据在共用电极X上施加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而确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062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09-325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355919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470769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362624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51-71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第407066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8:日本专利申请特公昭58-5334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9:美国专利第378033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10:美国专利第486634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11:美国专利第5081400号说明书;
非专利文献1:マ一ビン·ヒギンス(Marvin L.Higgins),“AC TFEL显示器用的低电力驱动机构(A Low-Power Drive Scheme for AC TFELDisplays)”,SID 85ダイジエスト(SID 85 Digest),(美国),1985年,p.226~228;
非专利文献2:マ一ビン·ヒギンス(Marvin L. Higgins),“个人工作站用的高品质电发光性显示器(High-Quality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fora Personal Workstation)”,ヒュ一レツトパツカ一ドジヤ一ナル(HEWLETT-PACKARD Journal),(美国),1985年10月,p.12~17。
但是,在上述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驱动装置中,由于从开关SW1到SW7而开关数量较多,故具有控制各开关的控制定时复杂的课题。
另外,由逻辑电路等构成的驱动控制电路5是以地电平为基准电位,但是从上述驱动控制电路5供给控制信号、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的输出器件,即开关SW4、SW5和电力回收电路21内的开关SW6、SW7,在驱动动作中基准电位变化。因此,例如在将由驱动控制电路5生成的信号提供给上述输出器件时,输出器件的电压变化必须在驱动控制电路5中按照不逆流的方式电性分离,或电平移动。进一步需要为此目的的电路和器件,具有器件数量和部件成本增加的问题。
此外,象图19所示的那样,对于施加于过去的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例如在时刻t5~t7之间存在成为地电平的期间T。此期间T是为了获取SW1~SW7的信号的变化定时的容限(マ一ジン)而产生的。由此,象上述那样,由于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确保单元内的壁电荷可完全移动的期间(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电压为Vs/2或-Vs/2的期间),具有想缩短上述的期间T的要求。
还有,象图18所示的那样,电力回收电路21具有电容器C2,但是,从在异常动作时进行电路保护的观点来说,必须监视充电于该电容器C2中的电压,必须要求专用的电路。于是,具有不采用电容器C2,实现电力回收电路21的要求。即,人们希望通过取消电容器C2,也取消不必要的电压监视专用电路。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的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开关数量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过去相比较可减少受到输出器件的高电压、基准电位的变化的影响的器件数量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缩短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电压波形的上述地电平的期间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还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省略在过去的电力回收电路中必要的电容器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驱动电路是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具有: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线圈电路,其连接于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和地线之间。另外,线圈电路例如为由线圈和二极管构成的电路,该线圈按照通过电容性负载和开关进行L-C共振的方式连接。另外,所谓开关为插入到第1信号线和电容性负载之间的开关、以及插入到第2信号线和电容性负载之间的开关。由此,具有通过线圈电路与电容性负载的L-C共振,向电容性负载供给电荷的充电功能和使电容性负载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另外,通过这些充电功能和放电功能,实现电力回收动作的功能。
如果采用象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驱动电路,由于线圈电路不包括开关,故与过去相比较,可削减器件数量。另外,也不需要补偿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和输出器件的高电压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差的电路,也无需电力回收电路专用的电容器。另外,也可缩短切换输出器件的电位的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形式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例的图。
图2为表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4为表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的图。
图5为表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7为表示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8为表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9为表示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1为表示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3为表示图1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例的图。
图15为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6A为表示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作为1个像素的第i行第j列的单元Cij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16B为用于说明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容量的图。
图16C为用于说明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发光的图。
图17为表示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18为表示图15所示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9为表示象图18那样构成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1的驱动电路的维持放电期间的驱动波形的时序图。
图20为表示作为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5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1为表示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22为表示作为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3为表示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24为表示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7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5为表示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26为表示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8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7为表示图2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28表示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29为表示线圈LA1和线圈LB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B1的情况下的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30为表示线圈LA1和线圈LB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B1的情况下的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31为表示图4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的变形例的图。
图32为表示图4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33为表示图31所示的具体的驱动电路中、开关SW4’和开关SW5’与负载20的更具体的结构例的图。
图34为表示图33所示的具体电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35为表示作为图4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6为表示图35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图37为表示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38为表示图37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的使用了驱动电路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参照附图对作为等离子显示板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的实施形式进行描述。
(第1实施形式)
图1为表示第1实施形式的交流驱动型PDP(等离子显示板)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例的图。图1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还可对应于图17所示的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アドレス期間)的动作。此外,也可对应于图17所示的维持放电期间的扫描电极Y的初次的电压Vx的追加动作。还有,在图1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8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再有,同样在图1中,与图18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此外,X侧电路和Y侧电路两者的具体的电路例将在后面描述。
在图1中,电容负载(在下面称为“负载”)为形成于1个共用电极X与1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计的电容。在负载20中,形成有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在这里,扫描电极Y为多个扫描电极Y1~Yn中的任意的扫描电极。
首先,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第1电源线)与地线之间。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有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与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另外,与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1信号线OUTA,与另一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2信号线OUTB。
还有,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与地线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A。另外,线圈电路B的两端并联连接于开关SW3的两端。换言之,在第1信号线OUTA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A,在第2信号线OUTB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B。此外,线圈电路A、B为至少包括线圈的电路,该线圈按照通过负载20和开关SW4、SW5进行L-C共振的方式而构成。即,通过线圈电路A、B和负载20而构成电力回收电路。
此外,串联连接的开关SW4和开关SW5与上述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另外,该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用电极X连接。此外,在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也连接同样的电路,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
上述的开关SW1~SW5例如通过分别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供给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象上述那样,驱动控制电路5采用逻辑电路等而构成,根据从外部供给的显示数据D、时钟CLK、水平同步信号HS和垂直同步信号VS等产生上述控制信号,将其供给于开关SW1~SW5。通过以上的构成,图1的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在这里,置换为上述的线圈电路A、B的具体的电路,而对上述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象图2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A包括二极管DA和线圈LA,该线圈电路B包括二极管DB和线圈LB。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此外,二极管DA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A与地线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B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与第2信号线OUTA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A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A为对负载20而通过开关SW4供给电荷的充电电路。另外,象上述二极管DB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B为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5释放电荷的放电电路。通过对由这些线圈电路A和开关SW4与负载20形成的充电电路的充电处理,和由线圈电路B和开关SW5与负载20形成的放电电路的放电处理的定时进行控制,实现对负载20的电力回收处理。另外,在图2中,线圈电路A、B的其它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下面对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3中,一起地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为了容易看到,从而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5断开的状态起,当开关SW4接通时,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4传递给第1信号线OUTA,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变为-Vs/2,该电压施加于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上。由此,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的电位变为-Vs,第2信号线OUTA的电压也变为-Vs(t11)。
此外,在时刻t11之后,在线圈LA与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LA和开关SW4,将电荷供给负载20,这样,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地电平的电位向着+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3的时刻t11~t1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接通开关SW1、SW3,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12)。接着,断开开关SW1、SW3、SW4(t13)。然后,接通开关SW5(t14)。由此,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5施加于第2信号线OUTB,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变为Vs/2。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上升到Vs。
另外,在时刻t14之后,在线圈LB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进行L-C共振,由此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5,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由此,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着-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3的时刻t14~t15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15)。通过以上所示的动作,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上述的共用电极X上所施加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3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则作为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3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没有。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和波谷宽度的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由此,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必须要求用于壁电荷移动的时间,可更加确实地确保该时间。另外,可确保与过去相同的维持时间,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可更加稳定地进行维持放电,还可期待动作容限(動作マ一ジン)的扩大和提高板P的辉度等。
还有,如果对图18所示的过去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进行比较,则图18中的开关SW6、SW7的开关数量减少。由此,使开关控制的复杂程度减轻。此外,由于无需插入电平移动控制图18的开关SW6、SW7的控制信号的电路,或者采用光耦合器等将控制信号电路和开关SW6、SW7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递路径电性分离,故可减少器件数量。由此,图2的驱动电路也可去除图18的驱动电路所具有的电容器C2。由此,因没有电容器C2,故图18中未图示的监视施加给电容器C2的电压的电路也是不需要的。由此可进一步减少器件数量。
下面通过图示,对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进行描述。
图4为表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的图。在图4中,负载20为形成于1个共用电极X与1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计的电容。
在负载20中形成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在这里,扫描电极Y为图15所示的扫描电极Y1~Yn中的任意的扫描电极。
首先在共用电极X侧,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图中未示的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与地线之间。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处连接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和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另外,电容器Cx与电容器C1并联连接。
另外,串联连接的开关SW4、SW5与上述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另外,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同电极X连接。
此外,与图2相同,线圈电路A包括二极管DA和线圈LA,线圈电路B包括二极管DB和线圈LB。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另外,二极管DA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A与地线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3与地线连接。
该开关SW3为使在上述的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等中施加于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Vs/2+Vw)和(Vs/2+Vx)不原样泄漏到地线的开关。另外,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另外,二极管D2的正极端子与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端子与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连接。此外,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B与地线连接。
另一方面,在扫描电极Y侧,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图中未示出的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与地线之间。在该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处连接有电容器C4的其中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4的另一端子与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此外,电容器Cy与电容器C4并联连接。
还有,串联连接的开关SW4’、SW5’与上述电容器C4的两端连接。而该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连接。此外,该开关SW4’、SW5’构成扫描驱动器SD。该扫描驱动器SD在寻址期间(参照图17)的扫描时输出扫描脉冲,进行每条线的扫描电极Y的选择动作。另外,将开关SW4’与电容器C4的其中一个端子连接的连接线构成第3信号线OUTA’,将开关SW5’与电容器C4的另一端子连接的连接线构成第4信号线OUTB’。
此外,在第4信号线OUTB’与产生写入电压Vw(参照图17)的电源线之间连接有包括电阻器R1、npn型晶体管Tr1的开关SW8。另外,在第4信号线OUTB’与产生电压Vx(参照图17)的电源线之间连接有包括n沟道MOS晶体管Tr2、Tr3的开关SW9。
再有,第3信号线OUTA’通过线圈电路A’与地线连接。此外,第4信号线OUTB’通过线圈电路B’与地线连接。此外,线圈电路A’包括二极管DA’和线圈LA’,线圈电路B’包括二极管DB’和线圈LB’。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此外,二极管DA’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A’与地线连接。
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10与地线连接。该开关SW10为使在上述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等中施加于第4信号线OUTB’的电压(Vs/2+Vw)和(Vs/2+Vx)不原样泄漏到地线的开关。另外,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与电容器C4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另外,二极管D2’的正极端子与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端子与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连接。
此外,上述的开关SW1~SW5、SW8~SW10、SW1’~SW5’和晶体管Tr1~Tr3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例如,进行着这样的电力回收动作:对应于从X侧电路的输出线OUTC的Vs/2向着低电平、或者从地电平向着-Vs/2的下降动作的定时,通过Y侧电路的开关控制,经地线将电荷回收于电容器C4中。
通过以上的构成,在维持放电期间,向着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将与供给上述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交替地施加于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
下面作为上述线圈电路A、B的具体的电路,对与图2不同的结构例2进行描述。
图5为表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图5中的与图2不同的结构在于,在线圈电路A中,图2所示的二极管DA和线圈LA的与地线的位置关系相反,在线圈电路B中,图2所示的二极管DB和线圈LB的与地线的位置关系相反。
即,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A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A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另外,二极管DA的正极端子与地线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与地线连接。此外,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B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B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此外,图5中的线圈电路A、B的其它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其描述省略。另外,显然图5所示的驱动电路进行与图2相同的动作,省略对其的描述。
下面作为上述线圈电路A、B的具体的电路,对与图2不同的结构例3和其动作进行描述。
图6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图6中的与图2不同的结构在于,在线圈电路A中以开关SW6置换图2所示的二极管DA,在线圈电路B中以开关SW7置换图2所示的二极管DB。
即,开关SW6的其中一个端子通过线圈LA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开关SW6的其中一个端子通过线圈LA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另外,开关SW6的另一端子与地线连接。开关SW7的其中一个端子与地线连接。此外,开关SW7的另一端子通过线圈LB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开关SW7的另一端子通过线圈LB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
下面对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7为表示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7中,一起地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它们的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而表示。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7断开的状态起,当开关SW4和开关SW6接通时,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4传递给第1信号线OUTA,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变为-Vs/2,该电压供给到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由此,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的电位向着-Vs变化,第2信号线OUTA的电压也变为-Vs(t11)。
此外,在时刻t11之后,在线圈LA与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SW6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LA和开关SW4、SW6,将电荷供给负载20,这样,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7的时刻t11~t1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接通开关SW1、SW3,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12)。接着,断开开关SW1、SW3、SW4、SW6(t13)。然后,接通开关SW5、SW7(t14)。由此,积累于负载20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5施加于第2信号线OUTB上,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成为Vs/2。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上升到Vs。
另外,在时刻t14之后,在线圈LB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SW7进行L-C共振,这样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5、SW7,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由此,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地电平的电位而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7的时刻t14~t15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15)。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着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给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7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作为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7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没有。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以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由此,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需要壁电荷移动用的时间,可更加确实地确保该时间。另外,可确保与过去相同的维持时间,同时在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可以较短的周期进行维持动作,可提高板P的辉度。
还有,如果对图18所示的过去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图6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进行比较,则图6的驱动电路不包括图18的驱动电路所具有的电容器C2,也不需要图18中未示出的监视施加于电容器C2的电压的电路。由此,可进一步减少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
下面作为上述线圈电路A、B的具体的电路,对与图2不同的结构例4及其动作进行描述。
图8为以具体的电路置换图1所示的线圈电路A、B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图8中的与图2不同的结构在于:在线圈电路A中,图2所示的二极管DA的正向相反,增加了开关SW7,在线圈电路B中,图2所示的二极管DB的正向相反,增加了开关SW6。在图8中,开关SW6为指定向负载20供给电荷的定时的开关。另外,开关SW7为指定向负载释放电荷的定时的开关。
象图8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A包括二极管DA和线圈LA和开关SW7,线圈电路B包括二极管DB和线圈LB与开关SW6。二极管DA的正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此外,二极管DA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A和开关SW7与地线连接。二极管DB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6与地线连接。此外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按照另一形式,二极管DB的负极端子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A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A为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4释放电荷的放电电路。另外,象上述二极管DB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B为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5供给电荷的充电电路。通过对由线圈电路A和开关SW4与负载20形成的放电电路的放电处理、与由线圈电路B和开关SW5与负载20形成的充电电路的充电处理的定时进行控制,实现对负载20的电力回收处理。另外,图8中的线圈电路A、B的其它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下面对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9为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9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4、SW6、SW7断开、开关SW5接通的状态起,当开关SW6接通时,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5传递给第2信号线OUTA(t21)。
而在时刻t21之后,在线圈LA与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SW6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LB和开关SW5、SW6将电荷供给负载20,由此,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9的时刻t21~t2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接通开关SW1、SW3、SW4,断开开关SW5、SW6,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22)。接着,断开开关SW1、SW3,接通开关SW7(t23)。由此,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4提供给第1信号线OUTA。
然后,在时刻t23之后,在线圈LA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SW7进行L-C共振,这样通过线圈LA和开关SW4、SW7,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由此,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9的时刻t23~t24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断开开关SW4、SW7,将开关SW2、SW5接通,由此,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24)。另外,接着在时刻t25,在开关SW6接通之前,开关SW2断开。通过以上所示的动作,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着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提供给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9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9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和波谷宽度的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由此,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必须要求壁电荷移动用的时间,可更加确实地确保该时间。另外,可确保与过去相同的维持时间,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可更加稳定地进行维持放电,还可期待动作容限的扩大和提高板P的辉度等。
还有,如果对图18所示的过去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图8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进行比较,则图8的驱动电路不包括图18所具有的电容器C2,也不需要图18中未示出的监视施加给电容器C2的电压的电路。由此,可进一步减少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另外,同样对于施加给电容器C1的电压,开关数量减少,控制简单,以及过去的地电平期间所必需的对地电平的高精度控制也不需要,电压监视电路进一步简化或者不需要。
(第2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其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10为表示其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10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还可对应于图17所示的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的动作。此外,在图10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功能,省略对其的描述。再有,同样在图10中,与图1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0中,负载20为形成于1个共用电极X与1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计的电容。另外,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与地线之间。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有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与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另外,与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1信号线OUTA,与其另一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2信号线OUTB。
还有,在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与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C的其中一个端子。另外,线圈电路C的另一端子与地线连接。换言之,在第2信号线OUTB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C。线圈电路C包括二极管D10、D11和线圈L10、L11、开关SW6、SW7。
二极管D10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10和开关SW7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10的正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此外,二极管D11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11和开关SW6与地线连接。此外,二极管D11的负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10的正极端子和二极管D11的负极端子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1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10具有使负载20通过开关SW5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另外,象二极管D11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11具有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5供给电荷的充电功能。通过对由线圈L10和开关SW5与负载20形成的放电功能、和由线圈L11和开关SW5与负载20形成的充电功能进行控制,实现对负载20的电力回收功能。另外,线圈电路C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方式,可为至少包括线圈的电路,该线圈只要是以与负载20进行L-C共振的方式形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串联连接的开关SW4与开关SW5与上述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另外,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用电极X连接。此外,同样的电路也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还有,上述开关SW1~SW5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驱动电路在作为于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下面对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11为表示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11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4、SW6断开、开关SW5、SW7接通的状态起,开关SW6断开(t31)。由此,在线圈L11与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SW6进行L-C共振,这样,从地线通过线圈L11和二极管D11与开关SW5、SW6,向负载20供给电荷,由此,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1的时刻t31~t3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另外,在时刻t31~t32之间,第2信号线OUTB的电位超过地电平之前,开关SW7断开。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断开开关SW5,接通开关SW3,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变为地电平(t32)。此外,对应于第2信号线OUTB的变化,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变为Vs/2。接着,当接通开关SW1、SW4、SW7,断开开关SW6时,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Vs/2施加于负载20上(t33)。由此,将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
然后,在时刻t34之前将开关SW1、SW3、SW4断开。接着在时刻t34将开关SW5接通。由此,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5供给第2信号线OUTB,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变为Vs/2。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上升到Vs。
另外,在时刻t34之后,在线圈L1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SW7进行L-C共振,这样通过线圈电路C的二极管D10与线圈L10和开关SW5、SW7,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由此,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上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1的时刻t34~t35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35)。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给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11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11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和波谷宽度的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由此,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需要壁电荷移动用的时间,可更加确实地确保该时间。另外,与过去相同可确保维持时间,在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可更加稳定地进行维持放电,还可期待动作容限的扩大和提高板P的辉度等。
还有,如果对图18所示的过去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图10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进行比较,则图10的驱动电路不包括图18的驱动电路所具有的电容器C2,也不需要图18中未示出的监视施加给电容器C2的电压的电路。由此,可进一步减少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
(第3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其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12为表示其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12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还可对应于图17所示的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的动作。此外,在图12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再有,同样在图12中,与图1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2中,负载20为形成于1个共用电极X与1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计的电容。另外,开关SW1、SW2串联连接于从电源供给的电压(Vs/2)的电源线与地线之间。在上述2个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有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在该电容器C1的另一端子与地线之间连接有开关SW3。另外,与电容器C1的其中一个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1信号线OUTA,与其另一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构成第2信号线OUTB。
还有,在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处连接有线圈电路D的其中一个端子。另外,线圈电路D的另一端子与地线连接。换言之,在第2信号线OUTB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线圈电路D。线圈电路D包括二极管D20、D21和线圈L20、L21。
二极管D20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20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20的负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此外,二极管D21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21与地线连接。此外,二极管D21的正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20的负极端子和二极管D21的正极端子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2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20具有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4供给电荷的充电功能。另外,象二极管D21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21具有使负载20通过开关SW4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通过对由线圈L20和开关SW4与负载20形成的充电功能、与由线圈L21和开关SW4与负载20形成的放电功能进行控制,实现对负载20的电力回收功能。另外,线圈电路D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方式,可为至少包括线圈的电路,该线圈只要是以通过负载20与开关SW4而进行L-C共振的方式形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串联连接的开关SW4与开关SW5与上述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另外,2个开关SW4、SW5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用电极X连接。此外,同样的电路也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还有,上述开关SW1~SW5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接着对图1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13为表示图1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13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5断开的状态起,开关SW4接通(t41)。由此,第1信号线OUTA一下子变到-Vs/2,第2信号线OUTB变为-Vs。接着,从时刻t41之后,在线圈L2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电路D的线圈L20和二极管D20和开关SW4向负载20供给电荷,这样,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1的时刻t41~t4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接通开关SW1,将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固定在Vs/2(t42)。由此,也将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接着,在时刻t43之前将开关SW1断开(t43)。由此,在线圈L21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进行L-C共振,这样,通过线圈L21和二极管D21与开关SW4,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由此,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11的时刻t43~t44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和开关SW5,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44)。通过以上给出的动作,图12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向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13所示的那样,如果与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13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和波谷宽度的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由此,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需要壁电荷移动用的时间,可更加确实地确保该时间。另外,与过去相同可确保维持时间,在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可更加稳定地进行维持放电,还可期待动作容限的扩大和提高板P的辉度等。
还有,如果对图18所示的过去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图12所示的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进行比较,则图18的开关SW6、SW7这部分的开关数量减少。由此,减轻开关控制的复杂程度。另外,由于无需插入电平移动控制图18的开关SW6、SW7的控制信号的电路,或采用光耦合器等将控制信号电路和开关SW6、SW7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递路径电性分离,故可减少器件数量。由此,在图12的驱动电路也可删除图18的驱动电路所具有的电容器C2,也不需要图18中未示出的监视施加给电容器C2的电压的电路。由此,可进一步减少器件数量。
(第4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其部分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4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14为表示其部分结构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不同的第4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14所示的驱动电路与图1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将图1的开关SW2或开关SW3与地线连接的连接线,插入电源电路DC。其它的构成与图1的情况下相同,所以省略描述。即,来自电源电路DC的电源线(第2电源线)与开关SW2和开关SW3连接。
在这里,电源电路DC为输出±Pv(V)的任意的恒定电压(第3电位)的电源电路。由此,可进行第1信号线OUTA的电位(第1电位)和第2信号线OUTB的电位(第2电位)的调整。通过以上的构成,例如在图14的线圈电路A、B为图2那样的电路的情况下,在图3所示的电压波形中,可对应于电源电路DC的输出电压从整体上调整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
在以上的实施形式的描述中,针对X表示共用电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分为几个、或与多个电路连接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该情况下,上述的电容负载根据分割的单位、多个电路的个数而确定。
(第5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5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20为表示作为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5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20所示的第5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2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在图20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省略对其的描述。再有,同样在图20中,与图12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20所示的第5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中,与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电路D的内部结构。于是,省略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线圈电路D以外的结构的描述。
象图20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D包括二极管D50和线圈L50。二极管D50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50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50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50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50的负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50的负极端子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
象上述的二极管D5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50具有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4供给电荷的充电功能。即,由这些线圈L50和开关SW4实现利用了对负载20的L-C共振的充电功能。另外,线圈电路D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其为至少包括线圈L50的电路,该线圈L50只要是以通过负载20和开关SW4进行利用了L-C共振的充电的方式而构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也在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相同的电路,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另外,图20所示的开关SW1~SW5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下面对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1为表示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21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3、SW4断开、开关SW2、SW5接通的状态起,开关SW4接通,开关SW2、SW5断开(t61)。由此,第1信号线OUTA一下子变到-Vs/2,第2信号线OUTB变为-Vs。接着,从时刻t61之后起,在线圈L5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电路D的线圈L50和二极管D50和开关SW4向负载20供给电荷,这样,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21的时刻t61~t62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通过接通开关SW1、SW3,将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固定在Vs/2,将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固定在地线电位(t62)。由此,也将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接着,在时刻t63,将开关SW4断开,将开关SW5接通。由此,通过开关SW3、SW5从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这样,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下降到地电平。
接着,在时刻t64,将开关SW1、SW3断开,将开关SW2接通,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位直到时刻t65变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的电位直到时刻t65变为-Vs/2。由此,输出线OUTC的电位下降到与第2信号线OUTB相同的-Vs/2。
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向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21所示的那样,如果与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21的输出线OUTC的上升部分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的电压Vs/2的时间。
(第6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作为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22为表示作为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22所示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2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示出了的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在图22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省略对其的描述。再有,同样在图22中,与图12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此外,图22所示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2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电路D的内部结构。于是,省略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线圈电路以外的结构的描述。
象图22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D包括二极管D60和线圈L60与开关SW8。该二极管D60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60和开关SW8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60的正极端子与开关SW1、SW2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60的正极端子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6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60具有使负载20通过开关SW4、SW8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即,由线圈L60和开关SW4与负载20实现利用了对负载20的L-C共振的放电功能。另外,线圈电路D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为至少包括线圈的电路,该线圈L60只要是以通过负载20和开关SW4而进行利用了L-C共振的放电的方式而构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同样的电路也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还有,图22所示的开关SW1~SW5和SW8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下面对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3为表示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23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3、SW4、SW8断开、开关SW2、SW5接通的状态起,开关SW4接通,开关SW5断开(t71)。由此通过开关SW2、SW4连接输出线OUTC和地线,这样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上升到地电平。
接着,在时刻t72,开关SW2断开,在时刻t73,开关SW1、SW3接通,从而第1信号线OUTA从地电平上升到Vs/2,第2信号线OUTB从-Vs/2,上升到地电平。由此,因第1信号线OUTA与输出线OUTC连接,故输出线OUTC的电压也从地电平上升到Vs/2。
然后,在时刻t74之前将开关SW1、SW3、SW4断开,在时刻t74将开关SW8接通时,在线圈L6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4进行L-C共振。由此通过开关SW8、线圈L60、二极管D60和开关SW4,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这样,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如图23的时刻t74~t75所示慢慢地下降。
接着,在时刻t75,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和开关SW5,断开开关SW8,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向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23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23的输出线OUTC的下降部分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的电压Vs/2的时间。
(第7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7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24为表示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7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24所示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在图24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省略对其的描述。再有,同样在图24中,与图10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此外,图24所示的第7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电路C的内部结构。于是,省略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线圈电路以外的结构的描述。
象图24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C包括二极管D70和线圈L70。该二极管D70的负极端子通过线圈L70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70的正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70的正极端子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7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70具有使负载20通过开关SW5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另外,线圈电路C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为至少包括线圈L70的电路,该线圈L70只要是以通过与负载20进行L-C共振而向负载20释放电荷的方式构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同样的电路也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还有,图24所示的开关SW1~SW5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下面对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5为表示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25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3、SW4断开、开关SW2、SW5接通的状态起,开关SW4接通,开关SW5断开(t81)。由此,通过开关SW2、SW4连接输出线OUTC和地线,这样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上升到地电平。
接着,在时刻t82,开关SW2断开,在时刻t83,开关SW1、SW3接通,此时,第1信号线OUTA从地电平上升到Vs/2,第2信号线OUTB从-Vs/2上升到地电平。由此,因第1信号线OUTA与输出线OUTC连接,故输出线OUTC的电压从地电平上升到Vs/2。
然后,在时刻t84,将开关SW1、SW3、SW4断开。接着,在时刻t85,将开关SW5接通。由此,积累于负载20中的电压-Vs/2通过开关SW5供给第2信号线OUTB,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在瞬间变为Vs/2。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在瞬间上升到Vs。
之后,从时刻t85之后起,在线圈L7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进行L-C共振。由此,通过线圈电路C的二极管D70和线圈L70和开关SW5,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这样,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下降。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象图25的时刻t85~t86所示的那样慢慢地下降。
接着,通过在达到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接通开关SW2,将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t86)。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24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向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如果将图24的波形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则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24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和波谷宽度的的电压Vs/2或电压-Vs/2的时间。
(第8实施形式)
下面采用附图对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8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26为表示作为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8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26所示的第6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0所示的驱动电路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在图26中,其附图标记与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省略对其的描述。再有,同样在图26中,与图10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此外,图26所示的第8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10所示的第2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电路C的内部结构。于是,省略图26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的线圈电路以外的结构的描述。
象图26所示的那样,线圈电路C包括二极管D80和线圈L80与开关SW9。该二极管D80的正极端子通过线圈L80和开关SW9与地线连接。另外,二极管D80的负极端子与电容器C1和开关SW3的相互连接点连接。即,二极管D80的负极端子与第2信号线OUTB连接。
象上述二极管D80的正向所示的那样,线圈L80具有对负载20通过开关SW5进行电荷充电的充电功能。另外,线圈电路C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为至少包括线圈L80的电路,该线圈L80只要是以通过与负载20进行L-C共振而向负载20供给电荷的方式构成的电路即可。
另外,同样的电路也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连接,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还有,图26所示的开关SW1~SW5和SW9例如通过从图15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分别供给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通过以上的构成,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作为单元中的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放电的期间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维持放电。
下面对图2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7为表示图2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在图27中,一起表示第1信号线OUTA、第2信号线OUTB、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在这里,这些电压波形的纵轴对应于输出线OUTC的电压值,而为了容易看到,以不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波形重合的方式,使得第1信号线OUTA的电压波形稍稍上升,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波形稍稍下降。
首先,从第1信号线OUTA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为-Vs/2、开关SW1、SW3、SW4、SW9断开、开关SW2、SW5接通的状态起,开关SW2断开,开关SW9接通(t91)。由此,电容器C1的开关SW3侧的端子开始变为地电平。即,在线圈L80和负载20的电容之间通过开关SW5进行L-C共振,由此,从地线通过线圈L80和二极管D80与开关SW5向负载20供给电荷。这样,第2信号线OUTB和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经过地电平的电位向+Vs/2上升。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施加于共用电极X的输出线OUTC的电压如图27的时刻t91~t92所示慢慢地上升。
接着,在时刻t92,通过在达到L-C共振时产生的峰值电压之前将开关SW5、SW9断开,接通开关SW1、SW3、SW4,第1信号线OUTA变为Vs/2,第2信号线OUTB的电压变为地电平。另外,对应于第1信号线OUTA的变化,输出线OUTC的电压也变为Vs/2。即,通过将第1信号线OUTA固定在Vs/2,也将输出线OUTC的电压固定在Vs/2。
然后,在时刻t93,断开开关SW4,接通开关SW5。由此,通过开关SW3、SW5,从负载20向地线释放电荷,这样,输出线OUTC的电位从+Vs/2下降到地电平。
之后,在时刻t94,将开关SW1、SW3断开,将开关SW2接通,由此,第1信号线OUTA的电位直至时刻t95变为地电平,第2信号线OUTB的电位直至时刻t95变为-Vs/2。由此,输出线OUTC的电位与第2信号线OUTB相同下降到-Vs/2。
通过以上示出的动作,图26所示的驱动电路在维持放电期间向共用电极X施加在-Vs/2~Vs/2的范围内变化的电压。另外,在各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与供向上述的共用电极X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电压(+Vs/2,-Vs/2)。由此,交流驱动型PDP装置可进行维持放电。
此外,象图27所示的那样,如果与作为过去的波形图的图19相比较,则图19中的地电平的期间T在图27的输出线OUTC的上升部分的电压波形中不存在。即,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在按照相同周期进行维持动作的情况下,与过去相比较,可延长维持作为维持放电脉冲的波峰宽度的电压Vs/2的时间。
(第1实施形式的变形例)
下面采用附图,对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进行描述。
图28为表示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图。另外,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与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的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同样在图28中,与图2相同,仅仅示出X侧电路的大致结构,由于Y侧电路的结构和动作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另外,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线圈LA变为线圈LA1,线圈LB变为线圈LB1。在此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中,线圈LA与线圈LB的电感值相同,但是,在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中,线圈LA1和线圈LB1之间,电感值处于LA1>LB1或LA1<LB1的关系。于是,省略对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的描述。
下面对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首先,对线圈LA1和线圈B1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B1的情况下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29为表示线圈LA1和线圈B1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B1的情况下的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由于图29所示的时刻t101~t105的动作的基本方式与图3所示的时刻t11~t15的动作的基本方式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另外,在图29中,与图3的动作的不同之处在于t101~t105的期间较长;通过L-C共振而达到的最大的电压值较大。即,由于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的线圈LA1的电感值较大,故虽然花费L-C共振的上升时间,但是上升时的最大电压增加。由此,通过开关SW1接通,可削减再次将第1信号线OUTA和输出信号线OUTC固定在Vs/2所必需的耗电量。
下面对线圈LA1和线圈B1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LB1的情况下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30为表示线圈LA1和线圈B1的电感值的关系为LA1<LB1的情况下的图2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由于图30所示的时刻t111~t115的动作的基本方式与图3所示的时刻t11~t15的动作的基本方式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另外,在图30中,与图3的动作的不同之处在于t111~t115的期间较长;以及通过此期间的L-C共振而达到的最大的电压值较大。即,由于与第1信号线OUTA连接的线圈LB1的电感值较大,故虽然花费L-C共振的下降时间,但是L-C共振造成的下降时的电压变化幅度增加。由此在维持放电期间的放电时,与输出线OUTC的电压的下降的速度相比较,采用L-C共振的电压变化幅度增加,由此可降低固定在-Vs/2的处理时的耗电量。
下面通过附图,对图4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的变形例进行描述。图31为表示图4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的变形例的图。与图4的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在X侧电路中,添加二极管D3,改变二极管D2的负极端子的连接方。具体来说,将线圈LA和二极管DA的相互连接点与二极管D3的负极端子连接,将构成开关SW2的p型MOSFET的漏极端子与二极管D3的正极端子连接,将二极管D2的正极端子与开关SW3的n型MOSFET的漏极端子连接。另外,在Y侧电路中,与X侧电路相同,仅仅添加二极管D3’,通过以上的构成,可抑制在第1信号线OUTA产生的噪音。
下面通过附图,对一部分结构与图31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例的变形例不同的另一变形进行描述。图32为表示图4所示的图2的驱动电路的电路例(包括扫描电极Y侧)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在图32中,与图31不同之处在于,图31的开关SW2、SW2’和开关SW3、SW3’为在图32中结构不同的开关SW2a、SW2’a和开关SW3a、SW3’a。在下面仅仅对其结构与图31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象图32所示的那样,各开关SW2a、SW2’a和开关SW3a、SW3’a由p型MOSFET与n型MOSFET构成。开关SW2a按照在第1信号线OUTA和地线之间串联(p型MOSFET在地线侧)连接n型MOSFET和p型MOSFET的方式形成,在n型MOSFET与p型MOSFET之间的相互连接点处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端子。同样,开关SW2’a按照在第3信号线OUTA’和地线之间串联(p型MOSFET在地线侧)连接n型MOSFET和p型MOSFET的方式形成,在n型MOSFET与p型MOSFET之间的相互连接点处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端子。
另外,开关SW3a按照在第2信号线OUTB和地线之间串联(n型MOSFET在地线侧)连接p型MOSFET和n型MOSFET的方式形成,在p型MOSFET与n型MOSFET之间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端子。此外,开关SW3’a按照在第4信号线OUTB’和地线之间串联(n型MOSFET在地线侧)连接p型MOSFET和n型MOSFET的方式形成,在p型MOSFET与n型MOSFET之间的相互连接点连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端子。象上面描述的那样,在图32的电路结构中,由于与图31的电路结构相比较,二极管的使用数量变少,故获得器件数量可削减的效果。
此外,作为图32所示的开关SW2a、SW2’a和开关SW3a、SW3’a的变形例,例如,考虑采用2个n型MOSFET的电路结构。具体来说,采用下述的结构,其中,将2个n型MOSFET的源极端子连接,其中一个n型MOSFET的漏极端子与上述的第1~第4信号线连接,另一n型MOSFET的漏极端子与地线连接。即使开关SW2a、SW2’a和开关SW3a、SW3’a为变形例这样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仍可获得与图32的电路结构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下面对图31所示的具体的驱动电路中,开关SW4’和开关SW5’与负载20的更具体的结构例进行描述。图33为表示图31所示的具体的驱动电路中开关SW4’和开关SW5’与负载20的更具体的结构例的图。象图33所示的那样,在Y侧电路中,相对多个单元(负载20),分别按照开关SW4’a与开关SW5’a、开关SW4’b与开关SW5’b、开关SW4’c与开关SW5’c、…的方式,成对地设置开关SW4’x与开关SW5’x(x表示a、b、c、…)。在这里,多个单元表示图15所示的各像素。
下面对图31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特别是对1个子场的寻址期间、与维持放电期间的动作进行描述。在寻址期间,在对相当于某个显示线的扫描电极Y施加电压时,在按照线的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中通过控制开关SW4’和开关SW5’而施加(-Vs/2)电平,在非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例如地电平的电压。
具体来说,首先,开关SW1’接通,由此,在电容器C4中积累Vs/2。接着,将开关SW1’断开,将开关SW2’接通,由此电容器C4的上部为地电平,电容器C4的下部为-Vs/2的电位。接着,通过接通开关SW5’,向扫描电极Y供给-Vs/2。另外,为了使扫描电极Y为地电平,只要同时接通开关SW4’和开关SW2’即可。
然后,如果在维持放电期间,则对全部的开关SW4’和开关SW5’进行控制,从而在全部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电压(-Vs/2,Vs/2),进行维持放电。另外,也可通过对一部分的开关SW4’和开关SW5’进行控制,在一部分的扫描电极Y上交替地施加电压(-Vs/2,Vs/2)。
象上面所述的那样,在寻址期间对扫描电极Y选择性地施加电压用的开关,与在维持放电期间在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用的开关采用共用的开关SW4’和开关SW5’。在过去,由分别的开关构成,象本实施形式那样,使设置于各单元中的开关共用,由此,获得可减少开关的数量的效果。
下面对图33所示的具体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进行描述。图34为图33所示的具体的电路的变形例。也可象图34所示的那样,不仅在Y侧电路,而且在X侧电路也相对各单元(负载20)成对地设置开关SW4x和开关SW5x(x表示a、b、c、…)。通过该图33所示的结构,与象过去那样的X侧的电极为共用电极的情况下相比较,可分别单独地对X电极和Y电极进行控制。由此,还可应对复杂的控制。
(第9实施形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作为图4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具体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进行描述。
图35为表示作为图4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大致结构的图。另外,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与图4所示的驱动电路相同,例如可用于图15所示的整体结构和图16A~图16C中示出了单元结构的交流驱动型PDP装置(显示装置)1。另外,在图35中,其附图标记与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省略对其的描述。
另外,在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中,与图4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X侧电路;以及在SW1’上施加电压Vs。于是,省略对图35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的描述。
下面对图35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36为图35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图36表示构成1帧的多个子场中的1个子场部分的、施加于X电极、Y电极、寻址电极的电压的波形例。1个子场象图17所示的那样,划分为由全面写入期间和全面删除期间构成的复位期间、寻址期间、维持放电期间。
根据图35也知道,象图36所示的那样,X电极固定在地电平。在复位期间,首先,施加于扫描电极Y上的电压指施加将电压Vw和电压Vs叠加而形成的电压。此时,电压Vs+Vw伴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上升。由此,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电位差变为Vs+Vw,与以前的显示状态无关,在全显示线的全部单元中进行放电,形成壁电荷(全面写入)。
接着,将扫描电极Y的电压返回到地电平,然后,将对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降低到-Vs。由此,在全部单元中,壁电荷本身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而开始放电。此时,去除积累的壁电荷(全面去除)。
然后,在寻址期间,为了对应于显示数据而进行各单元的动作(on)/不动作(off),按照线的顺序进行寻址放电。此时,在与某个显示线相当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时,在按照线的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Vs电平,在非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地电平的电压。
此时,与产生各寻址电极A1~Am中的维持放电的单元,即,点亮的单元相对应的寻址电极Aj上有选择地施加电压Va的寻址脉冲。
接着,如果处于维持放电期间,则扫描电极Y的电压下降到-Vs,然后慢慢地上升。此时,其一部分的电荷从由线圈LA’构成的电力回收电路放电。另外,在过多超过地电平,达到其上升的峰值之前,将扫描电极Y的电压固定在Vs。
另外,在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从Vs变为-Vs时,使施加电压慢慢降低,并且将积累于单元中的电荷的一部分回收于电力回收电路中。象这样,在维持放电期间交替地在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Vs,-Vs),进行维持放电,显示1个子场的图像。
下面对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进行描述。
下面对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进行描述。
图37为表示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变形例的图。在图37中,与图35所示的第9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不同的部分在于,作为X侧电路具有开关SWa和开关SWb。于是,有关图37的结构的描述省略。另外,在X侧电路的结构中,开关SWa和开关SWb串联连接于供给电压Vx的电源与地线之间。另外,开关SWa和开关SWb的相互连接点通过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X电极连接。
下面对图37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描述。
图38为表示图37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动作的波形图。图38与图36相同,表示构成1帧的多个子场中的1个子场的、施加于X电极、Y电极、寻址电极的电压的波形例。在图38中与图36不同的部分在于复位期间和寻址期间的对X电极的电压Vx的施加波形,下面对该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象图38所示的那样,在复位期间,首先,共用电极X为地电平,施加于扫描电极Y上的电压指施加将电压Vw和电压Vs叠加而形成的电压。此时,电压Vs+Vw伴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上升。由此,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电位差为Vs+Vw,与以前的显示状态无关,在全显示线的全部单元中进行放电,形成壁电荷(全面写入)。
接着,将扫描电极Y的电压返回到地电平,然后在共用电极X上施加电压Vx,将对扫描电极Y的施加电压降低到-Vs。由此,在全部单元中壁电荷本身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而开始放电。此时,去除积累的壁电荷(全面去除)。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电压Vx为正向的电压时,如果为适合全面删除的电压,则即使为负向的电压也没有关系。
然后,在寻址期间,为了对应于显示数据而进行各单元的动作(on)/不动作(off),按照线的顺序进行寻址放电。此时,在与某个显示线相当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电压时,在按照线的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Vs电平,在非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施加地电平的电压。另外,在共用电极X上施加电压Vx。同样在此情况下,电压Vx的值可为适合产生维持放电的电压。
然后,维持放电期间的动作与图36的动作相同,由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具体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形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的设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象以上描述的那样,本发明的驱动电路,是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具有: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线圈电路,其连接于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和地线之间。另外,线圈电路例如为由线圈和二极管构成的电路,该线圈按照通过电容性负载和开关进行L-C共振的方式连接。由此,具有通过线圈电路与电容性负载的L-C共振而向电容性负载供给电荷的充电功能和使电容性负载释放电荷的放电功能。另外,通过该充电功能和放电功能,实现电力回收动作的功能。
通过上述的描述,在本发明的驱动电路中,由于不需要电力回收专用的电容器,故具有也无需附属于该电容器的电路(电压监视电路等),具有可削减电路规模的效果。另外,可采用电容性负载和线圈的共振,提高输出器件向电容性负载施加的电压的变化速度。由此,可缩短切换输出器件的输出电位的处理所需的时间,象上述那样,在维持放电期间,可更加地确保壁电荷移动所必需的时间。另外,与过去相同确保维持时间,在本实施形式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可更加稳定地进行维持放电,还可期待扩大动作的容限和提高板P的辉度等。
Claims (24)
1.一种驱动电路,是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
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上述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连接于上述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和供给第3电位的供给线之间,
在向上述第2信号线供给上述第3电位后,从上述第1信号线供给上述第1电位,在向上述第1信号线供给上述第3电位后,从上述第2信号线供给上述第2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电位为地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1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第2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
上述线圈电路的至少1个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开关或上述第2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由线圈和开关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由线圈和二极管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还包括有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包括有线圈和二极管和开关,线圈和二极管和开关处于串联连接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通过二极管而与上述第1信号线或第2信号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与上述第1信号线或第2信号线直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与上述地线直接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具有:充电电路,其与上述第2信号线连接,通过上述第2信号线向上述电容性负载供给电荷;放电电路,其通过上述第2信号线使上述电容性负载释放电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具有:充电电路,其与上述第2信号线连接,通过上述第2信号线向上述电容性负载供给电荷;放电电路,其与上述第1信号线连接,通过上述第1信号线使上述电容性负载释放电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电路具有:充电电路,其与上述第1信号线连接,通过上述第1信号线向上述电容性负载供给电荷;放电电路,其与上述第2信号线连接,通过上述第2信号线使上述电容性负载释放电荷。
14.一种驱动电路,是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第2开关,其串联连接于供给第1电位和第2电位用的第1电源、和供给第3电位用的第2电源之间;
电容器,其中一个端子连接于上述第1、第2开关的中间;
第3开关,其连接于上述电容器的另一端子和上述第2电源之间;
第1信号线,其与上述电容器的其中一个端子连接,用于供给上述第1电位;
第2信号线,其与上述电容器的另一端子连接,用于供给与上述第1电位不同的上述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连接于上述第1信号线和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第2电源之间。
15.一种驱动方法,使用于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电路包括:
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
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上述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具有与上述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的线圈;
第1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第2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
第3开关,其控制用于向上述第1信号线供给上述第1电位的第1电源线、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在接通上述第1开关,上述线圈和上述电容性负载共振后,接通上述第3开关。
16.一种驱动方法,使用于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电路包括:
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
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上述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具有与上述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的线圈;
第1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第2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
第3开关,其控制用于向上述第2信号线供给上述第2电位的第2电源线、和上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
在接通上述第2开关,上述线圈和上述电容性负载共振后,接通上述第3开关。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第1信号线连接的上述线圈电路为第1线圈电路,与上述第2信号线连接的上述线圈电路为第2线圈电路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线圈电路的线圈和上述第2线圈电路的线圈中,电感值不同。
18.一种驱动电路,是对成为显示器件的电容性负载施加规定电压的矩阵型平面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第1电位;
第2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供给与上述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具有与上述第1信号线以及第2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的线圈;
第1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第2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一端和上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
第3开关,其控制用于向上述第1信号线供给上述第1电位的第1电源线、和上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上述显示部件的像素而具有多个上述电容性负载的情况下,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作为一组,在上述电容性负载的其中一个电极的每一个上独立地设置,各第1开关与共用的上述第1信号线连接,各第2开关与共用的上述第2信号线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3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另一电极供给上述第1电位;
第4信号线,其用于向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上述另一电极供给上述第2电位;
线圈电路,其具有与上述第3信号线和第4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的线圈;
第4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上述另一电极和上述第3信号线的连接;
第5开关,其控制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上述另一电极和上述第4信号线的连接,
上述第4开关和上述第5开关作为一组,在上述电容性负载的上述另一电极的每一个上独立地设置,各第4开关与共用的上述第3信号线连接,各第5开关与共用的上述第4信号线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为了在对上述像素进行选择放电用的寻址期间向上述其中一个电极施加上述选择放电所需要的电压而利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在上述寻址期间所选择的像素中进行维持放电的维持放电期间,利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向上述其中一个电极施加上述维持放电所需要的电压。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对上述像素进行选择放电用的寻址期间,将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作为一组,针对上述其中一个电极的每一个依次进行选择控制,在上述寻址期间所选择的像素中进行维持放电的维持放电期间进行控制,从而按规定期间重复使全部或一部分的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激活。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容性负载的另一端连接地线。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容性负载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接地线或恒定电压的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90535 | 2002-10-02 | ||
JP290535/2002 | 2002-10-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89061A true CN1689061A (zh) | 2005-10-26 |
Family
ID=32063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38237156A Pending CN1689061A (zh) | 2002-10-02 | 2003-09-09 |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50168410A1 (zh) |
EP (1) | EP1548694A4 (zh) |
KR (1) | KR100625707B1 (zh) |
CN (1) | CN1689061A (zh) |
AU (1) | AU2003262013A1 (zh) |
TW (1) | TWI278807B (zh) |
WO (1) | WO2004032108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6025C (zh) * | 2005-12-12 | 2009-03-0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设备 |
US8044884B2 (en) | 2006-01-21 | 2011-10-25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CN101626647B (zh) * | 2008-07-11 | 2012-11-28 | 立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高功率消耗效能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系统及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12333B1 (ko) * | 2003-10-31 | 2006-08-1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와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장치 및구동 방법 |
KR100578965B1 (ko) * | 2004-01-29 | 2006-05-1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
JP2005309397A (ja) | 2004-04-16 | 2005-11-04 | Samsung Sdi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KR100560517B1 (ko) * | 2004-04-16 | 2006-03-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과 그의 구동 방법 |
KR100705290B1 (ko) * | 2004-05-19 | 2007-04-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장치 |
JP2005338784A (ja) * | 2004-05-28 | 2005-12-08 | Samsung Sdi Co Ltd |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とプラズマ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KR100578975B1 (ko) * | 2004-05-28 | 2006-05-1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와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
KR100571212B1 (ko) * | 2004-09-10 | 2006-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동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627412B1 (ko) * | 2005-01-19 | 2006-09-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
KR100590016B1 (ko) * | 2005-01-25 | 2006-06-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
JP2006234984A (ja) * | 2005-02-22 | 2006-09-07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駆動回路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2006235106A (ja) * | 2005-02-23 | 2006-09-07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4538354B2 (ja) * | 2005-03-25 | 2010-09-08 | 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US20070046584A1 (en) * | 2005-08-25 | 2007-03-01 | Jung Hai 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
KR100764662B1 (ko) * | 2005-08-25 | 2007-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
KR100762795B1 (ko) * | 2006-05-23 | 2007-10-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방전 유지 구동 방법 및 구동장치 |
WO2008029483A1 (fr) * | 2006-09-04 | 2008-03-13 |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imited | Appareil d'affichage à plasma |
JP2008145881A (ja) * | 2006-12-12 | 2008-06-26 | Hitachi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電源モジュール |
JP4946605B2 (ja) * | 2007-04-26 | 2012-06-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KR101125644B1 (ko) * | 2010-08-09 | 2012-03-2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장치 |
US8786592B2 (en) | 2011-10-13 | 2014-07-22 |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ergy recovery in a displ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59190A (en) * | 1966-01-18 | 1971-01-26 | Univ Illinois | Gaseous display and memory apparatus |
US3626244A (en) * | 1969-12-29 | 1971-12-07 | Burroughs Corp | Sustaining signals of spaced-apart positive and negative pulses for maintaining the glow in matrix gas display devices |
US3780339A (en) * | 1971-05-03 | 1973-12-18 | Computer Power Systems Inc | High speed switching circuit for driving a capacitive load |
US4070663A (en) * | 1975-07-07 | 1978-01-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ntrol system for driving a capacitive display unit such as an EL display panel |
US4707692A (en) * | 1984-11-30 | 1987-11-1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rive system |
US5081400A (en) * | 1986-09-25 | 1992-01-14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Power efficient sustain drivers and address drivers for plasma panel |
US4866349A (en) * | 1986-09-25 | 1989-09-12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Power efficient sustain drivers and address drivers for plasma panel |
DE4321945A1 (de) * | 1993-07-02 | 1995-01-12 | Thomson Brandt Gmbh | Wechselspannungsgenerator zur Steuerung eines Plasma-Wiedergabeschirms |
JP3364066B2 (ja) * | 1995-10-02 | 2003-01-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回路 |
JP3672669B2 (ja) * | 1996-05-31 | 2005-07-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平面表示装置の駆動装置 |
JPH1115426A (ja) * | 1997-06-24 | 1999-01-22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容量負荷駆動回路 |
JP3582964B2 (ja) * | 1997-08-29 | 2004-10-27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装置 |
JP3036496B2 (ja) * | 1997-11-28 | 2000-04-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回路ならびに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表示装置 |
JP3201603B1 (ja) * | 1999-06-30 | 2001-08-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回路 |
JP3665956B2 (ja) * | 2000-03-23 | 2005-06-29 | パイオニア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回路 |
JP2002215087A (ja) * | 2001-01-19 | 2002-07-31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2215089A (ja) * | 2001-01-19 | 2002-07-31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平面表示装置の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
US6963174B2 (en) * | 2001-08-06 | 2005-11-08 | Samsung Sdi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 plasma display panel |
JP2005181890A (ja) * | 2003-12-22 | 2005-07-07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駆動回路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2003
- 2003-09-09 EP EP03799098A patent/EP154869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9-09 WO PCT/JP2003/011482 patent/WO200403210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9-09 AU AU2003262013A patent/AU200326201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09 CN CNA038237156A patent/CN1689061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9-09 KR KR1020057005697A patent/KR10062570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9-19 TW TW092125976A patent/TWI27880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4-01 US US11/096,102 patent/US200501684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6025C (zh) * | 2005-12-12 | 2009-03-0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设备 |
US8044884B2 (en) | 2006-01-21 | 2011-10-25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CN101626647B (zh) * | 2008-07-11 | 2012-11-28 | 立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高功率消耗效能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548694A1 (en) | 2005-06-29 |
JPWO2004032108A1 (ja) | 2006-02-02 |
JP4208837B2 (ja) | 2009-01-14 |
KR20050055068A (ko) | 2005-06-10 |
TW200406727A (en) | 2004-05-01 |
US20050168410A1 (en) | 2005-08-04 |
TWI278807B (en) | 2007-04-11 |
EP1548694A4 (en) | 2008-03-05 |
KR100625707B1 (ko) | 2006-09-20 |
AU2003262013A1 (en) | 2004-04-23 |
WO2004032108A1 (ja) | 2004-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89061A (zh) |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 |
CN1179314C (zh) | 等离子体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75461C (zh) | 平面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72764C (zh) | 图象显示装置 | |
CN1192345C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2630996Y (zh) | 具有能够减少功率损失的结构的显示板驱动装置 | |
CN1254008C (zh) | 显示装置的放大器、驱动电路、便携电话和便携电子装置 | |
CN1227635C (zh) |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和驱动该装置的方法 | |
CN1264129C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296954C (zh) | 利用多个发光点形成图像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517964A (zh) | 有源矩阵驱动式显示装置 | |
CN1452148A (zh) | 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 |
CN1855211A (zh) | 有源矩阵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879141A (zh) | 像素电路、显示设备和用于驱动像素电路的方法 | |
CN1450519A (zh) | 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795484A (zh) | 像素电路、显示设备和像素电路驱动方法 | |
CN1881393A (zh) | 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383121A (zh) | 显示器件及其驱动方法 | |
CN1470930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848217A (zh) |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 |
CN1754316A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497511A (zh) | 显示装置 | |
CN1501128A (zh) | 显示装置 | |
CN1637544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533562A (zh) | 电子元件的控制电路、电子电路、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电子设备与电子元件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