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7271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77271B CN1677271B CN2005100630007A CN200510063000A CN1677271B CN 1677271 B CN1677271 B CN 1677271B CN 2005100630007 A CN2005100630007 A CN 2005100630007A CN 200510063000 A CN200510063000 A CN 200510063000A CN 1677271 B CN1677271 B CN 16772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roller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process cartridge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连接/可拆卸的转印装置,可连接/可拆卸的盒和采用可连接/可拆卸的转印装置和/或可连接/可拆卸的盒的成像设备。转印装置和盒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和拆卸,同时都可以连接到成像设备和从成像设备上拆卸。盒包括图像承载构件。转印装置包括转印体,支撑转印体的支撑构件和连接部件。连接部分设置在支撑构件上,并且可拆卸地将支撑构件和可连接/可拆卸的盒连接在一起。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于2004年3月29日提交的专利申请号为2004-096228的日本专利的优先权,该案的主题通过引用全文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单元。
背景技术
一些成像设备,如激光打印机,包括固定在成像设备的主壳体的转印辊、和包括图像承载体的处理盒。处理盒可以通过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壳体上的开口装载到成像设备上或从成像设备上卸下。处理盒的可装载/可拆卸的特征允许处理盒被另一个(例如,新的)处理盒替换。当例如由于处理盒没有正常地发挥功能(例如,处理盒中没有显影剂和/或图像承载体损坏)而形成质量低下的图像时,处理盒就可以被更换。但是,有一些情况,如果例如转印辊损坏并且因此而形成低质量的图像时,就需要更换转印辊。
第2001-100550号专利公开揭示了一种可装载/可拆卸地容纳每一个处理盒和转印辊的成像设备。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与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辊通过成像设备中的主壳体中的开口的方式独立地装载到成像设备或从成像设备中拆卸。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和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辊各自装载到成像设备中的预定处理盒位置和预定转印辊位置以及从成像设备中的预定处理盒位置和预定转印辊位置上拆卸。
但是,在2001-100550号专利公报中揭示的结构中,预定的转印辊位置是在成像设备中深处的狭窄的空间(例如,远离成像设备主壳体中的开口)。从而,这就难以装载到预定的转印辊位置和从预定的转印辊位置上卸下。
发明内容
在其他情况下,转印辊被整体地包括在可连接/可拆卸的处理盒中作为其一部分,因 此当可连接/可拆卸的处理盒被更换时,不管转印辊是否需要更换也被一起更换。如果只需要更换例如转印辊或图像承载体,这样整体地包括转印辊和图像承载体的处理盒就造成成本和浪费的增加。由于即使转印辊和图像承载体中的一个仍处在良好的状态用户也需要同时更换,这样就导致更高的成本和浪费。
由用户自己来处理转印辊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转印辊是在机械上比较脆弱和敏感的构件,很容易被损坏。如果转印辊的表面被损坏(例如,在转印辊的表面形成不希望的凹痕,或在其上形成指印),转印辊的性能会受到影响,并且用其形成的图像质量会降低。从而,在转印辊装载/拆卸的过程中,任何和转印辊表面的接触都需要被避免。更具体地说,例如,在转印辊装载到成像设备或从成像设备上拆卸的过程中,手指或成像设备的元件不能接触到转印辊的表面。
避免任何对转印辊表面的接触的要求因为成像设备上的用于使转印辊必须通过其以达到转印辊位置的开口的尺寸而加重。而且,随着制造的成像设备越来越小,用于将处理盒和转印辊装载到成像设备或从成像设备上拆卸的开口的尺寸也变得越来越小。从而,这就使得提供可以装载到成像设备和从成像设备上拆卸,且在装载/拆卸的过程中不会损坏的转印辊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和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装置以及推进装置的成像设备。处理盒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和第一连接部分。处理盒可以装载到成像设备上,并且可以从成像设备上拆卸。转印装置包括用于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具有轴的转印体,支撑构件,和第二连接部分,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围绕转印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持器,该保持器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转印体。该推进装置用于在所述转印装置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转印部分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成像部分中时推动所述转印体抵靠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该推进装置布置在所述保持器和所述轴之间。转印装置可以装载到成像设备上并且可以从成像设备上拆卸,并且转印装置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连接或脱开而装载到处理盒上或从处理盒上卸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以装载到成像设备并可以从成像设备上卸下的转印装置,该成像设备采用可装载/可拆卸的盒和约束构件。该转印装置也可以装载到可装载/可拆卸的盒上,并且可以从可装载/可拆卸的盒上拆卸。当转印装置被装载到成像设 备上时,约束构件选择性地限制转印装置的移动。可装载/可拆卸的盒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装置可用于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转印装置包括转印体,支撑构件和连接部分。支撑构件支撑转印体。连接部分设置在支撑构件上,并且可拆卸地将支撑构件和可装载/可拆卸的盒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磁铁和金属构件的至少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其他方面和进一步的特征,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可由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采用的示例性的处理盒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3是容纳在示例性的容纳部分的示例性的转印辊单元和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示例性的导引/约束构件的立体图,其中,导引/约束构件处于松开的位置;
图4是如图3所示的容纳在容纳部分中的转印辊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导引/约束构件处于限制位置;
图5是图2所示的处理盒的底部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导引/约束构件处于松开的位置;
图7是显示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导引/约束构件处于限制位置;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容纳在示例性的容纳部分中的示例性的转印辊单元和图8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示例性的导引/约束构件的立体图,其中,导引/约束构件处于限制位置;和
图10是示例性的轴接纳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很多具体的概念和结构,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彻底的理解。本发明并不是需要采用所有这些具体概念和结构才能实现。在另一些例子中,众所周知的元件并没有示出或详细描述,使重点集中在本发明上。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到图7描述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
为了有助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激光打印机1的侧面是如下定义的,图1所示的是从激光打印机1的左侧看的激光打印机1的剖视图。因此,显示在纸张右侧的激光打印机1的部分是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显示在纸张左侧的激光打印机1的部分被称为激光打印机的后侧或背面,显示在纸张顶部或上部的激光打印机1的部分被称为激光打印机1的顶部或上侧,显示在纸张底部或下部的激光打印机1的部分被称为激光打印机1的底部或下侧。激光打印机1的元件的各个侧面也根据激光打印机1中定义的侧面来指定,可以装载到/拆卸自激光打印机1的元件的各个侧面根据可装载/可拆卸的元件在激光打印机1中的排列位置来指定。而且,″左″和″右″将用来指代根据激光打印机1的正视图的各个侧面。这些定义的方向将用于所有这些图。而且,在下面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大体上是Z″包含″严格是Z″和″大约是Z″的意思。
如图1所示,作为成像设备的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用于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3的纸张进给部分4,和在被进给的纸张3上成像的成像部分5。纸张进给部分4和成像部分5设置在主壳体2中。
在图1-7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和更多方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12和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辊单元40被作为分立的单元设置,使每个处理盒12和转印辊单元40可以独立地更换。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12和可装载/可拆卸的转印辊单元40可以分别单独装载到激光打印机1和从激光打印机1上拆卸,并且可以同时装载、拆卸。 转印辊单元40包括转印辊26。门2a设置在如主壳体2的前侧(图1的右侧),并且门2a可绕其下端转动(图1,5和6)。在主壳体2中设有通道2b。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通过通道2b分别被设置在转印位置X和成像位置Y,并从这两个位置卸下。当门2a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看见作为通道2b的开口端的开口2c。
纸张进给部分4包括可拆卸地装载到主壳体2底部的纸张供给盘43,设置在纸张供给盘43中的压纸构件6,设置于纸张供给盘43的前端上方的拾取辊7和分离垫8,以及一对设置在纸张传送方向上拾取辊7的下游的校准辊9。
纸张3可以被堆在压纸构件6上。压纸构件6的靠近拾取辊7的一端例如通过铰链装载到纸张供给盘43的底部。压纸构件6的另一端根据纸张3在其上堆积的量和/或纸张供给盘43是否装载到激光打印机1上而上下移动。压纸构件6被设置在压纸构件6下面的弹簧(未示出)向上推动。当纸张3从纸堆中取下时,压纸构件6的靠近拾取辊7的一端随着弹簧的推进力向上移动,以及根据其上堆积的纸张3的量,抵抗弹簧的推进力向下移动。当纸张提供盘43被设置在成像设备中时,在纸堆的最上面的纸张3被压靠向拾取辊7。拾取辊7和分离垫8互相相对。分离垫8通过设置于分离垫8下面的弹簧10压向拾取辊7。
如上面所讨论的,在纸张提供盘43上最上面的纸张3通过例如设置于压纸构件6下面的弹簧(未示出)的推进力被压靠拾取辊7。最上面的纸张3一张一张地被拾取辊7和分离垫8夹持并分离,并且通过拾取辊7的转动从纸堆中提供。被进给的纸张3通过拾取辊7的转动被传送到一对校准辊9。这对校准辊9包括设置在主壳体2上的驱动辊44和设置在处理盒12中的跟随辊45。驱动辊44和跟随辊45将从拾取辊7进给来的纸张3夹持在其中间,而且在纠正纸张3的倾斜进给后再将纸张3传送给成像部分5。
成像部分5包括扫描单元11,处理盒12,转印辊单元40和定影单元13。
扫描单元11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并且包括激光发射部分(未示出),可转动的多面镜14,透镜15,16和反射镜17,18,19。根据图像数据从激光发射部分发射的激光束(图1所示的虚线)在高速扫描的过程中照射处理盒12的感光鼓21的表面之前,按多面镜14,透镜15,反射镜17,反射镜18,透镜16和反射镜19这样的顺序依次经过这些元件或被这些元件反射。
下面,将结合图2描述示例性的处理盒12。如图2所示,处理盒12不包括转印辊 26。转印辊26设置在转印辊单元40中。如上所述,转印辊单元40可以可拆卸地装载到处理盒12上。因此,如果转印辊26需要更换,不必同时更换转印辊26和处理盒12。类似地,如果只有处理盒12需要被更换,不必同时更换转印辊26和处理盒12。为了将转印辊26装载到激光打印机1上,包括转印辊26的转印辊单元40被装载到处理盒12上,并且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
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那样,当转印辊单元40被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并且只有处理盒12要被拆卸时,转印辊单元40可以和处理盒12断开或相对于处理盒12的移动被限制,使只有处理盒12从激光打印机1上卸下。但是,如果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都要被卸下,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接合,使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同时被从激光打印机1上卸下。从而,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有某些寄生的关系。转印辊单元40使用处理盒12作为进出通道2b的工具,但是当转印辊单元40设置在转印位置X上或在激光打印机1的外面时,转印辊单元40可以从处理盒12上卸下,并且独立于处理盒12进行处理。因此,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可以只更换转印辊26,只更换处理盒12,或两者同时更换,同时减少将转印辊26装载到打印机1或从打印机1上卸下必须的处理量。
如图1所示,当可装载/可拆卸的处理盒12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时,处理盒12位于扫描单元11的下面。如图2所示,处理盒12包括感光鼓21,显影剂盒36,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和鼓盒20。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装载到感光鼓21上方的鼓盒20的后顶部。鼓盒20可拆卸地装载到主壳体2上。显影剂盒36可以装载到鼓盒20并且可以从鼓盒20上拆卸,并且包括显影辊22,层厚调节构件23,色粉供给辊24和色粉腔27。
色粉腔27储存作为显影剂的例如充正电的非磁性单成分的色粉。色粉是例如通过采用已知的如悬浮聚合等聚合方法共聚如苯乙烯等的苯乙烯基单体和如丙烯酸,烷基丙烯酸酯(C1-C4),烷基甲基丙烯酸酯(C1-C4)等丙烯酸基单体而得到的聚合色粉。聚合的色粉大体为球形,有很好的流动性,并且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如碳黑的着色剂以及石蜡可以被加入到聚合色粉中。如二氧化硅等外部添加剂也可以被加入到聚合色粉中以提高色粉的流动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聚合色粉的颗粒尺寸大约为6-10μm。
除了色粉,搅拌器29设置在色粉腔27中。搅拌器29由设置在色粉腔27的中心的转动轴28支撑。存储在色粉腔27中的色粉被搅拌器29搅拌,并且从设置在色粉腔27的侧部的色粉供给口30排出。色粉量监测窗设置在色粉腔27的侧壁上。色粉量监测窗由转 动轴28支撑的清洁器39清洁。
色粉供给辊24设置在色粉供给口30的一侧,并且可在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逆时针方向)转动。显影辊22紧靠色粉供给辊24设置,并且可在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逆时针方向)转动。色粉供给辊24和显影辊22相互压靠,使承载在色粉供给辊24表面上的色粉可以被转移到显影辊22的表面。
色粉供给辊24可以包括由如金属制成的辊轴,辊轴上覆盖由如导电泡沫材料制成的辊体部分。显影辊22可以包括由如金属制成的辊轴,辊轴上覆盖由如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辊体部分。显影辊22的辊体部分可以由含有碳颗粒的如导电聚氨酯橡胶或导电硅酮橡胶制成,并且显影辊22的辊体部分的表面可以覆盖由含氟的聚氨酯橡胶或硅酮橡胶制成的涂层。预定的显影偏压可以被加到显影辊22上。
层厚调整构件23设置于显影辊22附近。层厚调整构件23调节由色粉供给辊24转移到显影辊22表面的色粉的厚度。层厚调节构件23包括由例如可变形金属制成的可变形构件37,由例如绝缘硅酮橡胶制成的加压部分38。加压部分38具有如半圆形的截面,并且设置在可变形构件37的自由端(尖端)。可变形构件37的基端(即,和配备加压部分38的一端相对的那端)被显影盒36支撑在靠近显影辊22附近的位置,使加压部分38可以接触显影辊22的表面。可变形构件37的加压部分38通过可变形构件37的弹性力压力接触显影辊22。
从色粉供给口30排出的色粉然后通过色粉供给辊24的转动被提供给显影辊22。此时,色粉由色粉供给辊24和显影辊22的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而被带上正电。被提供到显影辊22上的色粉通过显影辊22的转动被夹在层厚调节构件的加压部分38和显影辊22之间。色粉由加压部分38和显影辊22之间的摩擦而被进一步充电,并且色粉在显影辊22上形成厚度均匀的薄层。
感光鼓21被设置在鼓盒的一部分上,使得当显影盒36装载到鼓盒20时,感光鼓21可以接触到显影辊22。感光鼓21设置成可以沿图2的箭头所指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感光鼓21的鼓体连接到地。感光鼓21的外层是由如聚碳酸酯制成的带正电的感光层。
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位于感光鼓21的上方,使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和感光鼓21之间相隔一段预定距离。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是从如钨充电丝产生电晕放电以使感光鼓21的表面均匀带正电的起电器。
在感光鼓21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均匀充上正电后,如上所讨论的,感光鼓21的表面在高速扫描的过程中被从扫描单元11发射的激光曝光,并且根据预定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当形成在感光鼓21表面的静电潜像面对并接触显影辊22时,承载在显影辊22上的带正电的色粉被提供给感光鼓21,并承载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和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感光鼓21的表面的被从扫描单元11发射的激光束所曝光的并且和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对应的部分有比感光鼓21上的其他部分(即,没有被激光束曝光的部分)更低的电势。从而,当整体带正电的色粉粘到感光鼓21表面上电势较低的部分时,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就变成可视图像。这样就完成了静电潜像的显影(色粉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
如图2所示,刷支撑板51整体地设置在鼓盒20的下前端,刷支撑板51斜向上延伸。清洁刷单元52设置在刷支撑板51上。清洁刷单元52包括刷架53和刷子54。刷架53设置成在刷支撑板51之间延伸。刷54设置在刷架53上以和感光鼓21的表面相接触。刷54由导电构件制成。偏压通过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源供给电路(未示出)施加给刷54,以将纸屑从感光鼓21上去除。
下面将描述转印辊单元40。如图1,3和4所示,转印辊单元40包括转印辊26和保持转印辊26的辊轴26a(作为转动轴构件)的保持器41。转印辊26包括由如金属制成的辊轴26a,辊轴26a由如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辊体部分26b覆盖。辊轴26a的两端部分都被露出。
保持器41具有又长又窄的如箱子一样的形状,并且有开口的上部。如图3所示,保持器41容纳转印辊26。当转印辊26被容纳在其中时,转印辊26的辊体部分26b的上部被露出。保持器41包括侧壁41a。每个侧壁41a具有轴容纳孔41b,转印辊26的辊轴26a的端部插入其中,并且通过该孔转印辊26的辊轴26a的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撑,使转印辊26可以相对于保持器41转动。保持器41具有圆的或弯曲的表面41c,该表面具有弧形截面,并且在侧壁41a之间延伸。弯曲表面41c面对下面将讨论的导引/约束构件64。
当转印辊单元40被设置在转印位置X(图6)以将感光鼓21上携带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时,相对于感光鼓21的预定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转印辊单元40的转印辊26上。当纸张经过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时,承载在感光鼓21表面上的可见的经显影静电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
如图1所示,定影单元13被设置在纸张传送方向上处理盒12的下游。定影单元13包括加热辊32,压靠向加热辊31的加压辊31,和设置在纸张传送方向上加热辊32和加压辊31下游的传送辊33。加热辊32包括由如金属制成的基管和在基管中的卤素灯。卤素灯产生热量。在定影单元13中,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32和加压辊31之间时,转印到纸张3上的色粉被热定影到纸张3上。色粉被定影到其上的纸张3被传送辊33进一步传送到纸张排出通道56。传送到纸张排出通道56的纸张3然后被一对纸张排出辊34排出到纸张排出盘35上。
激光打印机1采用所谓的″无清洁器″清洁方法收集剩余在感光鼓21表面的色粉。在图像被转印辊22转印到纸张3上后,″无清洁器″清洁方法采用显影辊22收集剩余的色粉。由于剩余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色粉由″无清洁器″清洁方法收集,就不必提供清洁叶片的装置或废弃色粉存储装置,从而简化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并且能进一步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尺寸,并且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制造成本。
如图1,6和7所示,当主壳体2的门2a开启时,纸张3在从纸张进给部分4被传送后从中通过的传送通道57在下面和通道2b的后面露出。下面,从门2a到通道2b的后侧的方向(图1,6和7中从右向左的方向)称为插入方向,和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拆卸方向。
处理盒12从开口2c插入,并且设置在成像位置Y(图6)上。感光鼓21的轴向(即,感光鼓21绕其转动的轴的方向)沿和插入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成像位置Y指处理盒12,特别是感光鼓21设置的位置,使得当转印辊单元40,特别是转印辊26被设置于转印位置X时,感光鼓21可以恰当地接触转印辊26。转印位置X指转印辊单元40,特别是转印辊26设置的位置,使得当处理盒12,特别是感光鼓21在成像位置Y时,转印辊26可以恰当地接触感光鼓21。当感光鼓21在成像位置Y,转印辊26在转印位置X时,传送通道57从上和下被夹在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
转印辊单元40被从开口2c插入,并设置在转印位置X,同时转印辊26的轴向(即,转印辊21绕其转动的轴的方向)沿着和插入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如上面所讨论的,当转印辊26位于转印位置X时,当感光鼓21设置于成像位置Y时转印辊26接触感光鼓21,使传送通道57从上和下被夹在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
主壳体2包括一对在宽度方向(图1,6和7中的纸张的深度方向)上通道2b两侧 的相对的壁60(只有右侧壁60被标出)。每个壁6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凹进的导引槽61。导引槽61从开口2c向激光打印机1的后面延伸,并且当接近激光打印机1的背面时,导引槽61变窄。当处理盒12被插入开口2c时,处理盒12由感光鼓21的辊轴21a的端部导引通过通道2b,并且进入Y位置(即,当转印辊单元40在X位置时感光鼓21可以接触转印辊26的位置),该端部从感光鼓21的两侧相位突出,并且被各自的导引槽61所导引。从而,处理盒12被定位并保持在成像位置Y。
在通道2b的右壁60的导引槽61的内端部(即,导引槽61的远离门2a的端部)设有三个露出的电极62。露出的电极62连接到设置在主壳体2上的高压电源(未示出)上,并且每个电极62沿通道2b设置,使得当处理盒12设置在Y位置时,每个露出的电极62接触从处理盒12的右侧突起的相对应的露出的电极(未示出)。当处理盒12设置在Y位置时,这些电极62中的一个连接到已经连接到清洁刷单元52的电极,这些电极62中的第二个连接到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的栅电极,并且这些电极62中的第三个连接到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5的充电丝上,以给各自的电极施加偏压。
如上面所讨论的,当转印辊26在转印位置X时,当感光鼓21设置在成像位置Y时转印辊26接触感光鼓21,使传送通道57从上和下被夹在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从而,如图7的例子所示,转印位置X是位于纸张3的传送通道57下面的位置。容纳部分63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并且容纳部分63横跨传送通道57延伸(即,在激光打印机1的左侧和右侧之间)。当转印辊单元40被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时,转印辊单元40被容纳在容纳部分63中,转印辊26位于转印位置X。
容纳部分63可以具有大体为竖直取向的支撑构件或壁,大体为水平取向的支撑构件或壁,和设置在大体水平取向的支撑构件的顶表面的左侧和右侧的加压构件67。大体竖直取向的支撑构件的底端可以连接到大体水平取向的支撑构件的后端,以在激光打印机1中界定一空间用于容纳转印辊单元40。
加压构件(如,可变形的板状弹簧)67作为推进装置被设置在如容纳部分63的大体水平取向的支撑构件的顶表面上的和设置在转印位置X上的转印辊单元40的各端部(即,左右侧)相对应的位置上。每个加压构件67由例如在其大体中间的部分弯折以形成V字形的矩形金属构件制成。每个加压构件67被固定在容纳部分63的底表面,使设置于由容纳部分63容纳的转印辊单元40中的转印辊26被加压构件67向上推动。转印辊26被向 上推动,以保证设置在X位置的转印辊26与设置在位于X位置的转印辊26上方的Y位置的感光鼓接触。所设置的加压构件67使V形的开口端面对激光打印机1的后面,并且离开导引/约束构件64。
如图4所示,导引/约束构件64具有从上面看大体为矩形的形状,并且,如图6所示,导引/约束构件64设置在相对于插入方向上一对校准辊9的下游和容纳部分63的上游。导引/约束构件64可以移动或摆动,使导引/约束构件64可以在大体水平位置(即,限制位置)和倾斜位置(即,松开位置)之间移动,在倾斜位置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游端(即,导引/约束构件64的在激光打印机1的左右侧壁之间横跨传送通道57延伸,并且较靠近一对校准辊9的一端)处在比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下游端(即,导引/约束构件64的在激光打印机1的左右侧壁之间横跨传送通道57延伸,并且较靠近容纳部分63的一端)更高的水平。
在松开位置,导引/约束构件64向下倾斜,使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下游端64a指向容纳部分63的底部,如图3所示。在限制位置,如图4所示,下游端64a被抬起,使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表面大体上和转印辊单元40的顶部对齐,以在导引/约束构件64和转印辊单元40的上方界定出纸张传送通道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限制位置时,导引/约束构件64界定了一对校准辊9和转印辊单元40之间的传送通道57的底面。
采用这种结构,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限制位置时,转印辊单元40固定地定位并且在其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相对于插入方向接合在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下游端64a和容纳部分63的竖直取向的支撑构件之间。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松开位置时,导引/约束构件64不压靠向转印辊单元40的上游侧,并且如上面所讨论的定位,使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下游端64a接近容纳部分63的大体水平取向的支撑构件的上游端,使转印辊单元40可以从激光打印机1上卸下。当转印辊单元40从激光打印机1上卸下时,转印辊单元40在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表面上方向开口2c移动。
如图3和4所示,多个肋条可以设置在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表面上。相互之间相隔预定距离的多个肋条66可以排列成沿传送通道57伸展。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约束位置时,多个肋条66沿传送通道57延伸,并且起到将纸张3从校准辊9对向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的位置导引的作用。
如上面所讨论的,转印辊单元40的保持器41在和导引/约束构件64相对的表面上具有圆的或弯曲的表面41c。如图3所示,相对于插入方向,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下游端64a也具有圆的或弯曲的表面64b,这个表面在激光打印机1的左右侧壁之间横跨传送通道57延伸。从而,随着导引/约束构件64从松开位置到限制位置的位置变化,保持器41的圆的或弯曲的表面41c和导引/约束构件64的圆的或弯曲的表面64b滑动地相互接触,使转印辊单元40渐渐地压靠向如容纳构件63的大体竖直取向的支撑构件。从而,转印辊单元40可以平滑地定位在容纳部分63中。
导引/约束构件64可以采用如一对支撑臂65而被放入限制位置和/和放入松开位置。如图1,6和7所示,一对支撑臂65相对于插入方向从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游端的两侧突出,以便从主壳体2的开口2c的两侧突起。图1显示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限制位置时的导引/约束构件64以及支撑臂65的位置,而图6显示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松开位置时的导引/约束构件64以及支撑臂65的位置。从而可以看出,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支撑臂65向上移动时,导引/约束构件64被放在松开位置(即,从限制位置松开),并且当支撑臂65向下移动时,导引/约束构件64被放在限制位置。支撑臂65可以通过移动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图1)而移动(即,上下移动)。从而,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即,上下移动)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导引/约束构件64的位置可以在限制位置和松开位置之间转换。
如图1所示,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限制位置时,当门2a闭合,支撑臂65和设置在门2a的内表面上的各自的凹槽2d接合。也就是说,当门2a闭合,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和各自的凹槽2d接合时,导引/约束构件24保持在限制位置,转印辊单元40被导引进容纳部分63,并保持在其中。当导引/约束构件64位于限制位置时,转印辊单元40在插入和拆卸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如上面所讨论的,导引/约束构件64可以通过向上移动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而被放入松开位置。当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没有和门2a的凹槽2d接合时,门2a不能正确闭合。通过如果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没有与门2a的凹槽2d接合而使门2a不能正确地闭合,用户就被提醒移动支撑臂65以将导引/约束构件64放置在限制位置。
如图3和4所示,转印辊单元40在保持器41的每个侧壁41a的上表面上配备金属板42。如图5所示,磁铁21b设置在处理盒12的和转印辊单元40的金属板42相对应的 位置上。采用这种结构,转印辊单元40可以通过金属板42和磁铁21b之间产生的磁力连接到处理盒12的下表面上。金属板42和磁铁21起到一对连接构件的作用。
由于如转印辊26由于转印辊26的衰退而到了寿命终点,为了卸下或更换转印辊,首先,门2a被打开,支撑臂65的突起端65a被例如向上移动,以将导引/约束构件64放在松开位置。如上面所讨论的,当导引/限制构件54位于松开位置时,导引/约束构件64就不再压靠向转印辊单元40,并且转印辊单元40可以移动。从而,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松开位置时,当处理盒12通过开口2c拉出,用如磁性连接的方法连接在处理盒12底面的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一起被整体卸下。当处理盒12从主壳体2中卸下时,衰退的转印辊单元40可以从处理盒12上拆卸,并且,例如,衰退的转印辊单元40可以被新的转印辊单元40替换。
通过将新的转印辊单元40装载到处理盒12的底面,当处理盒12被装载到主壳体2上时,通过经过开口2c将处理盒12插入,直到处理盒12处在成像位置Y,新的转印辊单元40就被容纳部分63所容纳。然后,当支撑臂65被例如向下移动,以将支撑臂65和门2a的凹槽2d相接合,当门2a闭合时,新的转印辊单元40被固定到容纳部分63(图1),如上面所讨论的,转印辊单元40的更换就完成了。
由于例如转印辊26由于转印辊26的衰退而到了寿命终点或显影盒36中没有色粉,为了用新处理盒更换处理盒12,首先,门2a被打开,并且处理盒12被拉出,同时支撑臂65被保持在向下位置(即,导引/约束构件64被保持在限制位置)。通过将导引/约束构件64保持在限制位置,如上面所讨论的,转印辊单元40被保持在导引/约束构件64和容纳部分63之间的固定位置上,使转印辊单元40的移动被限制。从而,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之间的连接(例如磁性连接)被松开,使处理盒12可以移动,而转印辊单元40被留在容纳部分63中。此时,在转印辊单元40在装载和拆卸方向上的移动被导引/约束构件64限制时,导引/约束构件64起到将处理盒12从转印辊单元40上松开的释放装置的作用。然后,如果例如感光鼓21的寿命终结,鼓盒20可以用一个新鼓盒替换,和/或如果色粉用完,显影盒36可以用一个新显影盒替换。然后具有新鼓盒20和/或新显影盒36的处理盒12通过开口2c被插入到主壳体2中,直至处理盒12被设置在成像位置Y上,处理盒12的更换就完成了。
根据示例性的实施例,例如,为了如用新的转印辊单元40替换转印辊单元40而要 把转印辊单元40卸下,通过在拉出处理盒12之前将支撑臂65向上移动以将导引/约束构件64放在松开的位置,带有装载其上的转印辊单元40的处理盒12被通过开口2c而从主壳体2上卸下。然后,新的转印辊单元40可以被连接到处理盒12以代替例如衰退的转印辊单元40。然后带有新的转印辊单元40的处理盒12可以通过将处理盒12通过开口2c插入主壳体2,直到处理盒12被设置在成像位置Y,并且转印辊单元被设置在转印位置X而设置在主壳体2中。通过上面描述的过程和结构,用户可以容易地将转印辊单元40设置在转印位置X,并且从转印位置X上卸下,而不需要用手直接接触转印辊26。
如上面所讨论的,处理盒12和转印辊单元40通过设置在处理盒12上的磁铁21b和设置在转印辊单元40上的金属板42而相互连接。从而,连接装置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结构实现。
当为了如用新的元件替换处理盒12,鼓盒20和/或显影盒36而只有处理盒12被卸下时,支撑臂65被保持或放在向下的位置以将导引/约束构件64保持或放置在限制位置上,在该位置转印辊单元40在装载和拆卸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使处理盒12可以从主壳体2中卸下,而不需要移动转印辊单元40。
如上面所讨论的,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中,当转印辊单元40需要或必须被从主壳体2卸下时,转印辊单元40仅需要从主壳体2上卸下或从转印位置X移开,并且可以从主壳体2卸下转印辊单元40而不接触转印辊26。也就是说,当只需要或只要求卸下处理盒12时,就不必卸下转印辊单元40。但是,如果必须卸下转印辊40和处理盒12,则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可以同时被卸下(即,通过保持处理盒12和转印辊40之间的连接)。从而,由于刮擦或指印造成的转印辊26的表面损坏的危险可以被减至最小,最好被避免。
如上面所述,帮助导引纸张3的导引/约束构件64的上表面设有肋条66。从而,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限制位置时,纸张3可以在感光鼓21和转印辊26之间被导引。
向上推动转印辊单元40的加压构件67设置在主壳体2的容纳部分63中。采用这种结构,转印辊26可以被压靠向感光鼓21,同时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各自装载到主壳体2上的转印位置X和成像位置Y。从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成像。
下面将接合图8-10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下面将只描述图1-7中所示的实施例和图8-10中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差别。图1-7中所示的实施例和图8-10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差别和连接处理盒与转印辊单元的连接装置的结构有关。图8-10所示的示例性的实 施例中的下文没有提到的部件和图1-7所示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从而,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下面将省略对于这些部件的解释。
如图8和9所示,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辊单元70包括转印辊26和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26的保持器71。保持器71具有和图1-7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器41大体相同的形状。保持器71具有位于保持器71的侧壁部分71a上的插入孔72,该孔向激光打印机1的前面开口。侧壁部分71a的上表面设有接合孔73,这些孔和各自的插入孔72相通。
一对接合突起80设置在处理盒12的下表面的两端以从感光鼓21的后面向前面突起。接合突起80可以被插入各自的转印辊单元70的插入孔72中。接合突起80的每一个具有在其上表面上的突起部分80a。突起部分80a具有比插入孔72稍高的高度。当接合突起80被插入各自的插入孔72中(图8)时,突起部分80a和各自的接合孔73相接合。从而,转印辊单元70可以连接到处理盒12。
如上面的关于图1-7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讨论,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限制位置时,转印辊单元70固定地定位在容纳部分63中,使处理盒12可以独立地从主壳体2上卸下。当导引/约束构件64在松开位置时,转印辊单元70的由导引/约束构件64达到的固定被松开,使转印辊单元70可以和处理盒12一起从主壳体2上卸下。
在图8-10所示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图1-7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压构件67没有设置在容纳部分63中。如图10所示,在这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推进装置设置在转印辊单元70的保持器71上代替加压构件67。轴接纳机构77(作为轴接纳部分)设置在保持器71的左右端部的每一个上。轴接纳机构77接纳转印辊26的辊轴26a的端部。每个轴接纳机构77包括轴接纳构件74,导引壁75和弹簧76。轴接纳构件74具有和辊轴26a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形状吻合的凹槽74a。
导引壁75可移动地支撑轴接纳构件74,使轴接纳构件74可以相对于导引壁75上下移动。弹簧76设置在轴接纳构件74和保持器71的底面之间以将轴接纳构件74向上推动。采用这种结构,容纳在容纳部分63中的转印辊单元70的转印辊26被弹簧76向上推动,使设置于转印位置X上的转印辊26可以被压靠向设置于转印辊26上方的成像位置Y的处理盒12的感光鼓21。
根据图8-10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设置在转印辊单元70的保持器71中的插入孔72和设置在处理盒12上的接合突起80起到连接装置的作用。采用这样的结构,连接装置可 以不用图1-7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磁铁而实现。
转印辊单元70的保持器71的轴接纳机构77配有弹簧76以将转印辊26压靠感光鼓21。采用这种结构,在转印辊单元40和处理盒12装载到主壳体2的状态下,转印辊26被压靠向感光鼓21,以能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在上面所描述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转印辊单元40,70包括保持器41,71。但是,转印辊单元并不限于包括保持器的转印辊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印辊单元可以不包括保持器,转印辊26本身可以通过如辊轴26a的方式装载到主壳体2的容纳部分63,并从容纳部分63卸下。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例如,轴接纳部分可以设置在容纳部分63中以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26的辊轴26a的端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处理盒12和转印辊26的连接可以通过能够在各自的连接(即,将转印辊26连接到处理盒12的操作)或松开(即,将转印辊26从处理盒12上松开的操作)操作中保持和松开转印辊26的辊轴26a的端部的保持机构来实现。
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器41,71包括一对轴接纳部分和一个将轴接纳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使轴接纳部分和连接部分相互形成整体。在一些实施例中,这对轴接纳部分可以分开设置,可以分开连接到处理盒12上。
沿传送通道57延伸的肋条66设置为纸张3的导引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部分可以是例如绕着沿和传送通道57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辊。
在上面所描述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引/约束构件64在限制位置和松开位置之间的移动通过手工上下移动支撑臂65而实现。在限制位置和松开位置之间移动导引/约束构件64的方法并不限于上面的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例如转印辊26的寿命终结被传感器所探测时可以输出一个探测信号,或当预定的操作在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操作部分进行时可以输出一个操作信号。根据所输出的探测信号或输出的操作信号,导引/约束构件64可以自动地如由电机驱动上下移动。
在上面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引/约束构件64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控制处理盒和转印装置单元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例如处理盒和/或转印装置中。例如,当转印装置和处理盒被设置在激光打印机中时,控制构件可以被控制成保持,建立和/或松开转印装置单元和处理盒之间的连接。控制构件最好设置在处理盒和/或转印装置单元的一部分上,使得当处理盒和/或转印装置单元被设置在激光打 印机中时,控制构件可以容易地被利用和控制。控制构件可以是例如能在伸展和收缩位置之间移动的延伸构件。当控制构件在伸展位置时,控制构件延伸到处理盒和/或转印装置单元的一部分之外,并和转印装置单元和/或处理盒分别接合。当控制构件在收缩位置时,控制构件没有和转印装置单元或处理盒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承载体可以包括中间转印体和感光鼓(感光体)。
成像设备并不限于激光打印机。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打印和扫描功能的多功能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印辊单元可以是包括转印辊轴的转印辊本身,或者是包括转印辊和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的端部的保持器的转印辊单元。
在各种实施例中,每对相互可以通过磁力连接的连接构件可以包括例如一对南北极磁铁,和一对磁铁和金属构件。
在一些采用包括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的端部的保持器的转印辊单元的实施例中,保持器可以是一对保持转印辊的转动轴构件的两个端部的轴接纳构件或是一对轴接纳构件和连接轴接纳构件的连接构件相互结合而成的构件。
根据上面所述的示例性的结构,例如,当只有转印辊单元被拆卸和/或用一个新单元来替换时,处理盒通过开口从主壳体上拆下,和处理盒连接在一起的转印辊单元可以从那里被卸下。然后,新的转印辊单元被连接到处理盒以代替寿命已经终结的转印辊单元。然后,连接有新的转印辊单元的处理盒被通过开口插入到主壳体中并装载到成像位置。从而,转印辊单元可以很容易地装载到转印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包括通过磁力相互连接的连接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包括带有接合突起和/或用于接纳接合突起的插入孔的连接构件。接合突起可以例如在处理盒装载/拆卸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设置在例如转印辊单元的保持器和/或处理盒上。接合突起在装载/拆卸方向上经过压入配合插入其中的插入孔可以设置在转印辊单元和处理盒的另一个保持器上。采用这种结构,连接装置可以不采用磁铁而完成。
松开装置为松开由连接装置实现的连接,但转印辊单元还留在转印位置而设置。因此,当只有处理盒要用一个新盒替换时,转印辊单元通过松开装置从处理盒上分离,使只有处理盒可以从主壳体上卸下,而转印辊单元留在转印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转印辊单元 不必从处理盒上卸下和装载到处理盒,除非转印辊单元本身也需要用一个新单元替换。从而,转印辊单元的表面由于刮擦或指印而被损坏的危险可以被减至最小。
当只有处理盒需要用一个新盒替换时,转印辊单元在拆卸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将约束构件定位在限制位置而被限制。当转印辊单元被一个新单元替换时,转印辊单元在拆卸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将约束构件定位在松开位置而被允许,使处理盒可以被从主壳体2上卸下,而后再被连接到转印辊单元。
约束构件例如可转动地支撑在设置在开口侧的基端,并且可以在约束构件的上表面沿记录介质的传送通道延伸的限制位置和限制位置的顶端向下倾斜的松开位置之间摆动。另外,当约束构件位于限制位置时,约束构件的上表面起到在成像承载体和转印辊之间导引记录介质的导引部分的作用。
在转印位置将转印辊单元压靠向装载到成像位置的处理盒的图像承载体的推进构件设置在主壳体一侧。将转印辊压靠图像承载体的推进装置设置在转印辊单元的保持器的轴接纳部分上。采用这种结构,转印辊被压靠向图像承载体,而转印辊单元和处理盒被装载到主壳体从而得到高质量的成像。
在上面的描述中,如果元件可以容易地装载到另一个元件或从另一个元件上卸下而不需要例如过多的组装或拆卸元件以将这个元件装载到另一个元件或从另一个元件上卸下,就把这样的元件称为可装载/可拆卸元件。从而,当一个元件被称为不可拆卸元件时,如果例如故意撬开或旋去螺栓等这个元件可以被卸下。类似地,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可拆卸元件时,意味着这个元件容易被拆卸,诸如,通过简单地拉出或能够在例如接合松开装置后被拉出。
虽然对本发明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很明显,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变,设置和修改。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包括图像承载构件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可以装载到该成像设备上并可以从该成像设备上卸下,并且具有第一连接部分;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用于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具有轴的转印体、支撑构件和第二连接部分,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围绕转印体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持器,该保持器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转印体;和
推进装置,该推进装置用于在所述转印装置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转印部分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成像部分中时推动所述转印体抵靠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该推进装置布置在所述保持器和所述轴之间,
其中,
转印装置可以装载到成像设备上,并可以从成像设备上卸下;和
第一连接部分可以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上,以可拆卸地将转印装置装载到处理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至少在一个方向上限制转印装置移动的约束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构件可以在接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移动,当约束构件在接合位置时,约束构件至少在一个方向上限制转印装置移动,当约束构件在脱离位置时,约束构件设置成允许转印装置在至少一个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约束构件处在接合位置时,约束构件的表面界定记录介质的传送通道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构件的表面包括多个突起的肋条,用于导引记录介质通过传送通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在成像设备中的转印装置容纳部分,该转印装置容纳部分位于转印装置被容纳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容纳部分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其中第一壁的第一端和第二壁的第一端相互连接,以形成大致90度的角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装置被设置在成像设备中时,转印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壁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约束构件在接合位置时,约束构件大体和所述第二壁平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约束构件处于接合位置时,约束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壁的第二端相隔第一距离,当约束构件处于脱离位置时,约束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壁的第二端相隔第二距离,并且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包括磁铁和金属构件的至少之一,和
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包括磁铁和金属构件的至少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包括接合突起和接纳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和
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包括接合突起或接纳开口中的至少另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进一步包括当转印装置被设置在成像设备的转印位置并且图像承载构件被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成像位置时,用于将转印体向图像承载构件推进的推进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96228A JP4306509B2 (ja) | 2004-03-29 | 2004-03-29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96228 | 2004-03-29 | ||
JP2004096228 | 2004-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77271A CN1677271A (zh) | 2005-10-05 |
CN1677271B true CN1677271B (zh) | 2011-04-20 |
Family
ID=349899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630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77271B (zh) | 2004-03-29 | 2005-03-28 | 成像设备 |
CNU20052001208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849780Y (zh) | 2004-03-29 | 2005-03-29 |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52001208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849780Y (zh) | 2004-03-29 | 2005-03-29 |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97262B2 (zh) |
JP (1) | JP4306509B2 (zh) |
CN (2) | CN16772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06509B2 (ja) * | 2004-03-29 | 2009-08-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2736B2 (ja) * | 2006-05-09 | 2012-04-11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92567B2 (ja) * | 2007-06-20 | 2012-08-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86894B2 (ja) | 2008-06-19 | 2010-11-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6047B2 (ja) * | 2008-06-19 | 2010-12-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8933B2 (ja) * | 2011-01-28 | 2015-09-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303699B2 (ja) * | 2014-03-27 | 2018-04-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7187976B2 (ja) * | 2018-10-26 | 2022-12-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03261A (en) * | 1989-07-19 | 1992-04-07 | Konica Corporation | Clamshell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371575A (en) * | 1991-08-02 | 1994-12-06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imaging cartridge |
CN1278078A (zh) * | 1999-05-20 | 2000-12-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6594459B2 (en) * | 2001-10-16 | 2003-07-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ocess unit which enables a recording sheet jammed in a conveyor path to be easily removed without damage to a photosensitive device |
CN1452033A (zh) * | 2002-04-17 | 2003-10-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及电摄影成像设备 |
CN2849780Y (zh) * | 2004-03-29 | 2006-12-2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2969A (ja) | 1996-11-11 | 1998-05-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453A (ja) | 1997-07-03 | 1999-01-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ローラ取り外し構造 |
JP3578012B2 (ja) | 1999-09-30 | 2004-10-2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84517B2 (ja) | 1999-12-06 | 2008-04-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55483B2 (ja) | 2000-01-18 | 2008-09-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76155A (ja) * | 2001-09-04 | 2003-03-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記録材搬送ユニット |
KR100462613B1 (ko) * | 2002-07-09 | 2004-12-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쇄기의 감광유닛 및 전사유닛 교환 시스템 |
-
2004
- 2004-03-29 JP JP2004096228A patent/JP430650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10 US US11/075,815 patent/US71972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03-28 CN CN2005100630007A patent/CN167727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9 CN CNU2005200120813U patent/CN284978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03261A (en) * | 1989-07-19 | 1992-04-07 | Konica Corporation | Clamshell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371575A (en) * | 1991-08-02 | 1994-12-06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imaging cartridge |
CN1278078A (zh) * | 1999-05-20 | 2000-12-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6594459B2 (en) * | 2001-10-16 | 2003-07-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ocess unit which enables a recording sheet jammed in a conveyor path to be easily removed without damage to a photosensitive device |
CN1452033A (zh) * | 2002-04-17 | 2003-10-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及电摄影成像设备 |
CN2849780Y (zh) * | 2004-03-29 | 2006-12-2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转印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说明书第4实施例、附图17-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77271A (zh) | 2005-10-05 |
JP2005283873A (ja) | 2005-10-13 |
US20050214025A1 (en) | 2005-09-29 |
CN2849780Y (zh) | 2006-12-20 |
JP4306509B2 (ja) | 2009-08-05 |
US7197262B2 (en) | 2007-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13547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19075B2 (ja) |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442156C (zh) |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US12099325B2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53285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4091126A (ja) |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1710634B1 (en) | Process cartridge,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20070160381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815378A (zh) | 成像装置 | |
CN1677271B (zh) | 成像设备 | |
EP1600828A2 (en) | Frames of a process cartridge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674488B2 (ja) |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7109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35701B2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70961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14529B2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611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3191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53085B2 (ja) |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23291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組み付け方法 | |
JP20052151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338399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30620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858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42068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