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9036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9036A CN1659036A CN03813423.3A CN03813423A CN1659036A CN 1659036 A CN1659036 A CN 1659036A CN 03813423 A CN03813423 A CN 03813423A CN 1659036 A CN1659036 A CN 16590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plate
- medium
- recording apparatus
- inkjet recording
- record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26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5901 Tortric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1—Printing on disk-shaped media, e.g. C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容纳在记录装置内和其上放置DVD盘的盘托;用于在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的选择开关;放置记录页并大致与盘托平行的供页盘,其中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操作选择开关,供页盘和盘托。另外盘托在打印方向和托盘送出方向可移动。当盘托被装入或从记录装置中退出时,在托盘送出方向传送盘托移动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除此以外,盘托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因此盘托在两个方向上被传送。从而减小了喷墨记录装置在打印方向的大小,它被紧凑地容纳在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打印光学记录介质和磁记录介质的喷墨记录装置。更特别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可使操作者从一个特定的方向完成所有必需的操作。
背景技术
最近,喷墨记录装置(打印机)不但可连接计算机而且可连接其它装置,例如电视机或VTR。设备安装地点也从桌面变到可集合一些或很多人的地点,例如客厅。提出一种记录设备,其设计考虑到将记录设备堆叠到其它设备上,操作者可以从记录设备的前面装上或卸下墨盒,放入记录页,以及象装入的那样取出记录页。例如JP-A-2001-191613中公开的打印机,已知为这种记录设备的例子。
JP-A-2001-319074中公开的数字信息分配系统可直接在便携数据介质上打印,例如CDROM。
然而在常规的记录设备的情况下,不可即在数据介质(例如CD或DVD)上,又在普通页(记录页)上打印。
JP-A-2002-127526中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可即在数据介质(例如CD或DVD)上,又在普通页(记录页)上打印。设置喷墨记录装置使得盘托(disc tray)可通过页供给口(sheet supplying port)插入设备中,并且纸张传送锯齿(serration)与送出辊分离。因此,操作者需要额外的工作将光盘通过页供给口插入记录设备中。进一步的,光盘的一部分突出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从而相应于该突出部分增加了一定的喷墨记录装置安装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可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television rack)中,并且这种状态下其可在标准纸或除了标准纸以外的其它物体上进行打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并且其上设置一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用于转换介质支撑板突出到喷墨记录装置外的突出状态和介质支撑板的容纳状态的选择开关;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并且其上设置一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盘,介质盘大致与介质支撑板平行;用于在第一方向和在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来回移动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传送系统;用于将墨喷射到通过第一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进行传送的介质支撑板上的第一记录介质上、以及将墨喷射到通过第二传送系统在第二方向进行传送的介质支撑板上的第二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头;其中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侧操作选择开关、介质盘和介质支撑板。
每个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传送辊。
第一传送系统可以包括马达,被马达驱动的小齿轮,在介质支撑板上设置为与小齿轮啮合的齿轮。
优选的,第二传送系统包括专用于传送第二记录介质的供给辊,和自由辊,在传送介质支撑板时,供给辊和自由辊上升以不与介质支撑板接触,在传送第二记录介质时,供给辊和自由辊下降以与第二记录介质接触。
优选的,每个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包括在传送辊对面设置的夹送辊(pinch roller),当介质支撑板被传送到第一方向时,以及当在传送方向观察到介质支撑板的前端在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经过时,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的距离大于介质支撑板的厚度。
优选保持第一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和第二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
至少当记录头开始打印时,介质支撑板和介质盘被完全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内。
第一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光学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电记录介质,塑料卡,树脂固体材料和金属固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其上放置有光学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盘,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的传送系统,朝被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进行传送的介质支撑板上的光学记录介质喷射墨的记录头,其改进特征在于提供介质支撑板,使得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当光学记录介质被装入喷墨记录装置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介质支撑板沿第二方向移动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
从而,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传送放置有光学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在打印光学记录介质时,介质支撑板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相应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当记录头在光学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时,在第一方向传送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撑板。当光学记录介质装入喷墨记录装置中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介质支撑板沿着第二方向移动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
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马达;马达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第一区域;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驱动和传送介质支撑板的第二区域。
喷墨记录装置可以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在第二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马达。依靠这个特征,容易将光学记录介质装入喷墨记录装置和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
传送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的夹送辊,喷墨记录装置可以包括根据介质支撑板的厚度和种类中的至少一个,自动改变在介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夹送辊和介质支撑板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依靠这个特征,即使改变介质支撑板的厚度和种类,不需要操作者完成调节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其上放置光学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用于提供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供给部分,一夹送辊和主辊,其形成用于传送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一夹送辊和主辊,其形成用于从介质供给部分传送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传送系统,将墨喷射到介质支撑板上的第一记录介质和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头,其被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进行传送,其中提供介质支撑板使得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只有当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喷墨记录装置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介质支撑板沿着第二方向移动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当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喷墨记录装置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介质支撑板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
优选的,介质供给部分在第二方向移动。
优选的,在介质供给部分的上面提供介质支撑板,记录头打印的作为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页被送出到介质支撑板和介质供给部分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设置介质支撑板,介质供给部分以及第二记录介质被送出的空间。
优选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马达;马达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第一区域;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驱动和传递介质支撑板的第二区域。
如果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使得彼此部分重叠,通过马达的驱动与通过第一传送系统的驱动部分重叠。
优选的,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使用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和第二记录介质的夹送辊,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根据至少介质支撑板和/或第二记录介质的厚度和种类中的一种,自动改变在介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夹送辊和介质支撑板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
当通过第一传送系统传送介质支撑板以及通过第二传送系统传送作为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页,通常使用夹送辊,在介质支撑板厚度方向观察到的夹送辊和介质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其通过夹送辊变距机构进行改变。
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记录头进行打印的第二记录介质被送出到其中的送出盘,其中,设置作为介质支撑板的盘托,作为介质供给部分的页供给盒和送出盘大致彼此平行。
依靠这样的结构,已打印的记录页被送入设置在盘托和页供给盒之间的送出盘中并与后者平行。
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在送出盘上形成用于引导介质支撑板的作为导向部分的盘导向件,当介质支撑板在第二方向移动时,介质支撑板被盘导向件支撑,当介质支撑板在第一方向移动时,介质支撑板相对于盘导向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用于沿着第一方向来回传送其上放置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其上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盘,介质盘大致与介质支撑板平行;用于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以及用于在喷墨记录装置前面的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的装入机构;提供大致与介质盘平行的送出盘,用于容纳已经收受记录头喷射墨的第二记录介质;其中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操作介质盘、送出盘和介质支撑板。
因此,放置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进行传送。从而可以减少喷墨记录装置在第一方向的大小,它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介质盘、送出盘和介质支撑板都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进行操作。提供用于转换在喷墨记录装置前面的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的装入机构。因此,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容纳在只具有前面开口的地方,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
进一步,设置介质托盘和介质支撑板大致彼此平行。因此,减少喷墨记录装置的高度。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当盘托处于装入/退出位置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3是当供页盘被拉出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关键部分的透视图。
图5是当盘托处于打印准备位置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6是沿图5的A-A线的横截面图。
图7是沿图5的F-F线的横截面图。
图8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盘导向件、盘托和DVD盘之间结构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9是当盘托处于打印准备位置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当操作步骤为ST3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当操作步骤为ST4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当操作步骤为ST6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当操作步骤为ST7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当操作步骤为ST8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当操作步骤为ST7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放大图。
图16是沿图15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7是当盘托处于装入/退出位置,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18是沿图17的C-C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9是当盘托处于打印开始位置(ST11)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20是沿图19的D-D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21是当操作步骤为ST22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当记录装置处于页供给模式时,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顶视图。
图23是沿图22的E-E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24是显示操作本发明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流程图。
图25是当被安装在家用的电视滑架中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示范应用的示意侧视图。
图26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7是显示当送出盘位于送出盘打开位置时,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8是显示当送出盘位于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时,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9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处于为了在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取出送出页,盘导向件被拉起状态的外观透视图。
图30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关键部分的透视图。
图31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处于打印准备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32是沿图31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33A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送出盘打开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33B是显示在图33A中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改进的顶视图。
图34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处于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35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处于盘托进入位置(disc tray pull-inposition)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36是沿图36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37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打印开始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38是沿图37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39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打印结束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40是沿图39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41是显示当页供给盒被拉出时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42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的盘导向件,盘托和DVD盘之间结构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43是显示包括滑架、夹送辊和自由齿轮的移动机构(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概念图。
图44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当送出盘处于盘托进入位置,包括滑架,夹送辊和自由辊的移动机构(夹送辊变距机构)的关键部分的概念图。
图45是显示当喷墨记录装置在打印时,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包括滑架,夹送辊和自由齿轮的移动机构(夹送辊变距机构)的关键部分的概念图。
图46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喷墨记录装置操作的流程图。
图47是显示当送出盘位于标准页打印位置(normal sheet print position)时,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48是显示图47中当记录头和自由齿轮上升到盘打印位置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49是显示图48中当夹送辊上升到盘托进入位置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0是显示图49中送出盘的前端在夹送辊下面经过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l是显示图50中当夹送辊下降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2是显示图51中当送出盘被传送到打印开始位置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3是显示图52在打印盘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4是显示图53当完成打印盘的操作时,夹送辊变距机构关键部分的放大概念图。
图55是用于解释操作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第一改进的流程图。
图56是用于解释操作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第二改进的流程图。
图57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处于打印准备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关键部分的透视图。
图58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辅助辊和托盘传送辊的放大透视图。
图59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处于打印准备位置时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60是沿图59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1是沿图59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2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处于盘装入/退出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63是沿图62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4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处于盘进入位置(disc pull-in startposition)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65是沿图64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6是沿图64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7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在打印开始位置时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68是沿图67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9是沿图67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70是第三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在打印结束位置的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71是沿图70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72是沿图70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73是显示操作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流程图。
图74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75是显示图74中显示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其中另外阐明盘导向件支撑板。
图76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送出盘的顶视图。
图77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盘导向件的顶视图。
图78是显示图77中显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9是显示图77中显示的结构的顶视图。
图80是沿图77的F-F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81是显示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当盘导向件和盘托从盘装入/退出位置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时以典型方式移动的部分顶视图。
图82是显示小齿轮和齿轮之间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83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盘导向件和盘托以典型方式从图81所示的位置被进一步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状态的部分顶视图。
图84是显示图83中小齿轮和齿轮之间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85是显示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当盘导向件和盘托处于打印准备位置时典型方式的状态的部分顶视图。
图86是显示图85中小齿轮和齿轮之间关系的部分顶视图。
图87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盘供给辊的部分顶视图。
图88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标准页打印模式的盘供给辊和自由辊的位置的概念图。
图89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盘进入开始位置的盘供给辊和自由辊的位置的概念图。
图90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打印准备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91是显示沿图90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92是显示在图90中显示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其中省略盘导向件支撑板。
图93是显示沿图92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94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盘装入/退出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95是沿图94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96是显示图94中显示的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其中省略盘导向件支撑板。
图97是沿图96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98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盘进入开始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99是沿图98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00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打印开始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101是沿图100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02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处于打印结束位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103是沿图102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04是用于解释操作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这些图中,为了简明,相同或相等的部分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处于供页盘303和盘托307被容纳在记录装置的状态时喷墨打印装置301的外观透视图。图2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1处于盘托突出到记录装置外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盘托的位置将指的是装入/退出位置)时的外观透视图。图3是喷墨打印装置1处于其上放置记录页313的供页盘303被最大限度的拉出(在下文中,在这种状态供页盘的位置将指的是“供页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的状态的外观透视图。图4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301关键部分的透视图。
参考图1到3,喷墨打印装置301的主操作板(前面)包括电源开关302,墨交换(ink exchange)按钮304,页类型设定按钮305,复原按钮306,作为选择开关的盘装入开关(disc loading switch)308,其用于在盘托307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存储卡槽310,指示灯312和314,其用于指示按钮304和305的状态,遥控光接收部分316,以及墨盒更换盖318。
在图4中显示的托盘导向件与喷墨记录装置301的壳成整体,以及引导作为介质支撑板的盘托307。
如图7所示,盘托307被支撑在托盘导向件中311,以及供页盘303被供页盘导向件400所支撑。
DVD盘309作为第一记录介质被设置在后面要描述的盘托307的预定位置。
图8中显示了托盘导向件311、盘托307和DVD盘309之间结构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喷墨记录装置关键部分的透视图。墨盒315和由墨盒315供应墨的记录头319通过滑架轴321和323支撑在可以调节高度的滑架317上。滑架马达(未示出)通过动力传送装置(未示出),例如定时托辊(pulley)和定时传送带,而驱动滑架,其可在主扫描方向(与滑架轴321和323平行)来回移动。
打印所需的特定机械部件,例如墨盒315,滑架317和记录头319,可以是那些在日本专利申请No.2002-038117(2002年2月15日申请)中所公开的。
在盘托307的末端形成齿轮343。在马达345上设置与齿轮啮合的小齿轮347,使得马达345的驱动力可传送到盘托307。保持DVD盘309的盘托307在与滑架轴321和323垂直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被传送。
参考图5到24将进行描述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301的结构和操作的细节。
将首先描述打印记录页13。
记录页313作为第二记录介质被放置在作为介质托盘的供页盘303上,记录页313被作为供给辊的拾取辊325(pickup roller)一张张地拾取。
如图22和23所示,通过提升机构(未示出)升高供页盘303底板414靠近拾取辊325的部分,记录页在拾取辊325与记录页313接触的状态被拾取。
拾取的记录页313通过两个顺时针旋转的供给辊327和329进行传送,在夹送辊331和作为传送辊的主辊331之间得到额外的传送力。
决定记录页313的传送准确性的主辊333,包括用于测量旋转准确性的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未示出),其被设置在主辊的同一轴上。
旋转编码器优选位于不妨碍装入/卸下墨盒315以及不妨碍放置/取出记录页313的位置。
在夹送辊331和主辊333之间经过的记录页313经过图象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头319向记录页喷射墨在上面形成给定图象。接着记录页在通过多个送出辊339和341以及自由辊335和337之间,被输送到喷墨记录装置301外面。
设置这些自由辊335和337使记录页313上受到来自记录头喷射墨的范围最少,因此防止墨沾污。
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马达345,小齿轮347,夹送辊331和主辊333作为第一传送系统,使用拾取辊325,供给辊327和329,夹送辊331,主辊333,自由辊335和337,以及送出辊339和341作为第二传送系统。
参考图24的流程图将详细描述打印DVD盘309的操作。
开始,打开喷墨记录装置301的电源开关,接着将盘托307置于图24流程图中步骤1(ST 1)准备打印状态的打印准备位置。
参考图5和6,显示了当盘托307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301中时,盘托处于打印准备位置(print ready position)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盘托307的位置将被称为“打印准备位置”)。图9中显示了图6中阐明的结构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
接着,步骤2(ST 2)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308。执行步骤3(ST 3),如图10所示,滑架317,拾取辊325,供给辊327和自由辊335和337通过两个未示出的马达和连杆机构向上移动到预定高度(这个高度将被称为“释放高度”)。
在释放高度,记录头319,和自由辊335和337位于在DVD盘309上打印的位置。
因此,执行步骤4(ST 4),在图11中显示,夹送辊331上升到盘进入高度(disc pull-in height),并且执行步骤5(ST 5),盘托307被传送到喷墨记录装置301的前面(图12中箭头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盘托307以马达345的小齿轮347与盘托307的齿轮43啮合的方式进行传送。
接着,如果在步骤6(ST 6)中,判断盘托307的前端如图12所示在夹送辊331的下面经过,那么如图15和16所示执行步骤7(ST 7),夹送辊331下降与盘托307接触,使得主辊333的旋转力被传送到盘托307。
因此,执行步骤8(ST 8),盘托307被传送到图14,17和18中所示的位置(盘托307的这个位置将被称为“装入/退出位置”。在步骤9(ST 9)中,打印时操作者将DVD盘309作为打印对象放在盘托307中。
因此,在步骤10(ST 10)中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308。接着,在步骤11(ST 11)中,通过主辊333的旋转力,盘307被传送到图19和20中所示的位置(这个位置将被成为“打印开始位置”)。
接着,在步骤12(ST 12)中,传感器(未示出)检测是否DVD盘309位于盘托307中。如果没有设置DVD盘309,执行步骤22(ST 22),盘托307移动到图21所示的打印准备位置。如果设置DVD盘309,执行步骤13(ST 13)发出打印指令,以及步骤14(ST 14),完成DVD盘309的打印操作。
步骤15(ST 15),如果打印DVD盘309结束,盘托307移动到步骤16(ST 16)的装入/退出位置。在步骤17(ST 17),打印操作结束后,操作者取出DVD盘309。并且执行步骤18(ST 18)。
步骤18(ST 18)中,操作者将新的DVD盘309放入盘托307中,在步骤19(ST 19)中,打开盘装入开关308。在步骤20(ST 20),盘托307被传送到图19和20中所示的打印开始位置。在步骤21(ST 21)中,传感器(未示出)检测是否DVD盘309位于盘托307中。
当步骤21(ST 21)DVD盘309被放在盘托307上,执行步骤13(ST 13),完成打印DVD盘309的操作。
如果步骤21(ST 21)DVD盘309没有在盘托307中存在,执行步骤22(ST 22),盘托307通过主辊333和马达345的传送力被传送到图21所示的打印准备位置。如果在向打印准备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如果盘托307的末端337经过夹送辊331的下面,夹送辊331通过弹簧(未示出)的挤压力自动下降到图21所示的正常位置。
因此,在步骤23(ST 23),将滑架317,拾取辊325,供给辊327和自由辊335和337通过连杆结构调节到图5,6和9所示的标准页高度,接着步骤24(ST 24)中建立打印准备位置。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除了操作者将DVD盘309插入和将它从喷墨记录装置中取出或者从其取出送出的页之外,在其他情况中,盘托307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301中,因此,不存在突出到记录装置外面的部分。另外例如插入/取出DVD盘309,操作盘装入开关308,取出送出的页,装入/退出供页盘303的操作全部可以在主操作板上完成。从而,喷墨记录装置301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家中电视滑架中。
可以根据打印对象的厚度预先调整夹送辊331的高度。可选择的,通过传感器(未示出)检测打印对象的厚度,夹送辊331的高度可以根据检测的厚度自动调节。
上面描述的第一实施例显示了代表性的DVD盘309作为第一记录介质。然而,第一记录介质可以是其它任何记录介质,如果它比喷墨记录装置301小,以及可以被放置在具有预定结构的盘托307中。第一记录介质的例子有光学记录介质,例如CD;磁记录介质,例如软盘;电记录介质,例如IC卡或半导体存储器;塑料卡片,例如信用卡或现金提款卡;树脂固体材料,例如名片盒,以及金属固体材料,例如铝板。
[第二实施例]
图25是当被安装在家用的电视滑架上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示范应用的示意侧视图。在图中,电视机1被放在架3上,其提供可以打开和关闭的玻璃门5。
录像机(VCR)7,DVD录像机9,以及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10以堆叠的方式容纳在架3中。
随后将描述的送出盘12以它从喷墨打印装置10向外突出的状态进行举例说明,使得使操作者可装入光学记录介质,例如CD或DVD,以及取走送出的页。
图26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10处于送出盘12容纳在记录装置中状态的外观透视图。
图27显示喷墨记录装置10处于送出盘的一部分突出到装置外面状态的外观透视图(在下文这种状态送出盘的位置将被称为“送出盘打开位置”)。图28显示喷墨打印装置10在送出托盘12被拉出到最大限度状态时的外观透视图(在下文中这种状态送出托盘的位置将被称为“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图29是显示为了在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取出送出页14,处于托盘导向件16被拉起状态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外观透视图。
图26到29中,不同的开/关型开关17,例如电源开关和送出盘打开开关,以及用于指示这些开关17状态的不同指示灯18被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10的主操作板上。
以这样的方式使用墨水更换盖19,当墨盒24被另一个墨盒替换时,如图26所示打开它。
托盘导向件16与送出盘12形成为一体,在托盘导向件16上形成用于引导盘托20的导向部分72。
在托盘导向件16上安装盘托20,DVD盘22被放在后面将描述的盘托20的预定位置。
图42中显示托盘导向件16、盘托20和DVD盘22之间结构关系的部分放大图。
图30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10内部结构的关键部分的透视图。安装有墨盒24和由墨盒24供应墨的记录头30(图32)的滑架26被传送机构(未示出),例如定时滑轮和定时传送带,所支撑,其可在主扫描方向(与轴28和29平行)来回移动。
打印所需的特定机械部件,例如墨盒24,滑架26和记录头30,基本上可以是那些已知的。在日本专利申请No.2002-038117(本专利申请的同一申请人于2002年(平成14)2月15日申请)中所公开的可以用作那些机械部件。
塑料板32作为挤压板在螺旋弹簧34的帮助下朝主操作板挤压送出盘12。塑料板和螺旋弹簧(两者未示出)的相似结合物,同样也被容纳在页供给盒40中。
盘托20设置有具有小齿轮3的马达36。当小齿轮35与在盘托20的末端设置的齿轮部分38相啮合,马达36的驱动力被传送到盘托20,保持有DVD盘的盘托20在与滑架轴28和29垂直的方向被传送。
图33A中显示在托盘导向件16设置的导引部分72的部分上形成啮合截断(engagement cutout)装置39。在啮合截断装置39处,在啮合截断装置39上设置的小齿轮35与在盘托20末端设置的齿轮部分38相啮合。
如图33B中显示,在马达36的小齿轮35和齿轮部分38之间插入空转齿轮(idle gear)37,而设置在托盘导向件16上。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置空转齿轮37和小齿轮35使得它们的轴的中心彼此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移位。当如此设置时,当托盘导向件16移动,空转齿轮37与小齿轮35接触,空转齿轮37开始与小齿轮35啮合使得空转齿轮37的齿与小齿轮35的齿斜接触,从而确保它们之间可靠的啮合。
参考图31到45将描述本实施例喷墨打印装置10的结构细节和操作概要。
参考图31和32。在这些图中,通过操作者在主操作板上的操作,DVD盘22作为第一记录介质被放在作为介质支撑板的盘托20上,此时图28,28和34中所示的送出盘12最大限度向外突出(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接着,送出盘12通过手工操作或者电动马达(未示出)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图26),喷墨记录装置处于打印准备位置(这种状态下盘托20的位置将被称为“打印准备位置”)。
在图27和33A中,阐明送出盘12部分向外突出的状态(送出盘打开位置)。
首先将描述打印储存在页供给盒40中的记录页41。
在送出盘12的情况下,从主操作板中,记录页41已经被放在作为介质供给部分的页供给盒40中,其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通过支撑在轴42上的拾取辊43一张张地抽取记录页41。从而,拾取的记录页41通过两个顺时针旋转的供页辊45和47进行传送,到达由轴48支撑的U形(U-turn)辊50。
如图41所示,在页供给盒40上设置轴46和供页辊47。记录页41通过U形辊50改变它的传送方向,在夹送辊52和主辊54之间得到进一步的传送力。
决定记录页传送的准确性的主辊54,包括用于测量旋转准确性的旋转编码器(未示出),其被设置在主辊的同一轴上。
旋转编码器优选位于它不妨碍装入/卸下墨盒24并且不妨碍放置/取走记录页的位置。
在夹送辊52和主辊54之间经过的记录页41经过图象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头30向记录页喷射墨在上面形成给定图象。接着记录页在多个送出辊56和58,以及自由辊60、62和64之间经过,被送入送出盘12中。
多个自由辊60支撑在轴66上;多个自由辊62在轴68上;多个自由辊64在轴70上。设置这些自由辊60、62和64使记录页41上接收记录头30喷射墨的范围最少,因此防止墨沾污。
将描述打印容纳在盘托20的DVD盘22的操作。
图31和32显示的打印准备位置,当马达36顺时针旋转,小齿轮35与齿轮部分38啮合,使得盘托20沿着托盘导向件16上设置的导向部分72朝着滑架轴28和29传送。图35和36中显示,盘托20的前端74到达夹送辊52和主辊54之间(这种状态下盘托20的位置将被称为“盘托进入位置”)。
在除了打印记录页41以外的其它情况中,包括盘托从打印准备位置传送到盘托进入位置的情况,自由齿轮60、62和64通过后面将描述的机械装置(图36)自动向上移动,从而减少自由齿轮60、62和64损害DVD盘22的可能。
U形辊50,主辊54以及送出辊56和58以互锁的方式被驱动,这些辊之间的旋转方向可以根据盘托20的传送方向改变。
当盘托20经过它被马达36驱动的区域(第一区域),盘托20的前端74到达夹送辊52和主辊54之间的位置,接着夹送辊52下降。在进一步向前设置的位置(第二位置),盘托20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进行传送。图37和38中显示,DVD盘22的尾端76设置在比记录头30更接近U形辊50的位置(盘托20的这个位置将被称为“打印开始位置”)。
因此,盘托20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从打印开始位置朝第一位置进行传送,同时,记录头30打印DVD盘22。
在通过记录头30完成DVD盘22的打印操作以及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盘托朝着第一区域进行传送,盘托20移动到如图39和40所示的第一区域(图39和40中显示的盘托20的位置将被称为“结束打印位置”),以及通过马达36传送到打印准备位置。
考虑到防止不规则的传送,优选盘托20与DVD盘22齐平。
在本实施例中,当打印DVD盘22结束后,盘托20被传送到图31和32中显示的打印准备位置,指示灯18被供电向操作者显示打印结束。可以采用下面可供选择的方法代替使用指示灯18显示打印结束。通过使用马达(未示出),盘托自动移动到送出盘打开位置或者移动到送出托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从而显示打印结束。
在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打印结束后,盘托停在打印结束位置,操作者操作其中一个开关17,由此操作马达36和另一个马达(未示出),盘托20自动向外弹出。
图43到45中显示包括滑架26,夹送辊52,和自由齿轮60、62和64的移动机构的主要部分。
为了容易解释,省略自由辊64。
图43和47显示了当喷墨记录装置处于准备打印状态时盘托的位置。当打印记录页41的时候,记录头30,滑架26,夹送辊52,以及自由辊60和62位于相同的位置(这个位置将被称为“标准页打印位置”)。在这个位置,记录头30,滑架26,夹送辊52和自由辊60和62位于最低位置。
在底盘侧板11上设置齿轮80。齿轮80包括大直径部分82和小直径部分84。
在滑架轴28上设置齿轮86,其将与齿轮80的大直径部分82相互啮合。
齿轮80的小直径部分84与齿轮92相互啮合,其与具有凸轮91的齿轮90相互啮合。
夹送辊支架94在它的顶端旋转支撑夹送辊52。夹送辊52根据齿轮90的凸轮91和夹送辊支架94之间的接触状态垂直移动。
齿轮86通过连杆机构96与自由辊60和62互锁。
以这种结构,图中滑架轴28和29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下向上移动。以这种方式,滑架26和记录头30向上移动。
以这种方式,齿轮86,80,92和90也旋转,并且夹送辊52向上移动,如图44所示。
自由齿轮60、62和64也通过连杆机构96向上移动。
在盘托进入位置处,滑架26、夹送辊52和自由齿轮60、62和64位于图44中所示的位置(这个位置将被称为“盘进入位置”)。
以这种方式,当盘托20从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时,盘20平滑地传送到第二区域,不会碰撞到记录头30,夹送辊52,以及自由辊60、62和64。而且不会有自由齿轮60、62和64损坏DVD盘22表面的危险。
当检测到盘托20的前端74在夹送辊52下面经过时,如图45所示夹送辊52下降,与盘托20接触(图45中显示的这个位置将被称为“盘打印位置”)。在第二区域,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传送盘托20。
在打印开始位置、正在打印以及打印结束位置,夹送辊变距机构位于盘打印位置,记录头30已经被升高到相对盘托20或DVD盘22最适宜的高度,并且自由齿轮60、62和64也已经被升高连接到记录头。相应的,在打印结束后,自由齿轮60、62和64没有立即邻接DVD盘22。从而没有损坏DVD盘22表面的可能。
在打印时,与夹送辊变距机构相连接的记录头30到DVD盘22和记录页41的距离通过夹送辊变距机构保持在固定的距离。从而可一直确保最适宜的距离。
参考图46到54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示意喷墨打印装置10的详细操作。
图46是用于解释实施例中喷墨打印装置10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操作者打开玻璃门5,打开电源开关,接着盘托20在打印准备位置观察和等待。
在打印准备位置,滑架26,夹送辊52和自由齿轮60、62和64处于图47中所示的标准页打印位置。
自由辊64比自由辊60和62略低。从而,当记录头打印页供给盒中的记录页41时,它通过自由辊64稍微向下传送,当已打印的记录页41经过自由辊60和62时,它被平滑排送到送出盘12中。
接着,操作者打开送出盘打开开关17。接着,送出盘12弹出到图27和33A中所示的送出盘打开位置。
接着,操作者将送出盘12拉出到送出托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将盘22放到盘托20上,接着将盘托12推入喷墨打印装置10中。
为了从送出托盘12中取出送出页(完成打印后的记录页41),盘托20如图29中所示被升高,在这种状态下,取出送出页。
当发出打印指令时,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设置的传感器(未示出)判断盘22是否在盘托20中存在。如果不存在盘,喷墨记录装置,盘托处于它的状态待命,也就是它在图31和32所示的打印准备位置待命。
如果存在DVD盘22,记录头30和自由齿轮60、62和64根据盘托20或DVD盘22的厚度上升到图48所示的盘打印位置,夹送辊52也上升到图49中所示的盘托进入高度。它们位于图44和49所示的盘进入位置。
因此,盘托20朝着记录头30传送,当判断盘托20的前端74如图50所示在夹送辊52的下面经过时,夹送辊如图51所示下降,继续盘托20的传送。
因此,盘托20移动到图37,38和52所示的打印开始位置,接着开始DVD盘22的打印操作。当打印DVD盘的操作结束,盘托20被传送到图39和40所示的打印结束位置。
在这时,当盘托20的前端74在夹送辊52下面经过后,夹送辊52自动下降到图54所示的位置。
因此,盘托20通过马达36被传送到打印准备位置,以及在打印准备位置准备打印,当正在打印页供给盒40中的记录页时,记录头30和自由齿轮60、62和64返回到一位置,也就是图32和47所示的标准页打印位置。
如果在准备打印状态,操作者打开送出盘打开开关17,那么送出盘12弹出到图27和33A所示的送出盘打开位置。
于是,操作者将送出盘12拉长到送出盘最大限度拉出位置,取出盘托20中的被打印的盘22,接着将送出托盘12全部推进喷墨记录装置中。
因此,盘托又在图31和31所示的打印准备位置待命。
图55和56显示本实施例的改进。
图55中显示的改进与上面记载的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当完成打印盘22后,盘托20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即使操作者没有打开送出盘打开开关17,送出盘12自动弹出到送出盘打开位置。
图56中显示的另一个改进与上面记载的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当完成打印盘22后,盘托20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当它一直待命到经过预定时间(例如,10秒或更长)让盘22上的墨变干后,送出盘12自动弹出到送出盘打开位置。
正如上面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上具有通过操作者在主操作板上面操作固定DVD盘22的盘托20,在记录头30的主扫描方向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并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传送,接着完成在盘上的打印。因此,与DVD盘22被放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大小。
除了操作者将DVD盘22插进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中抽出或从那里取出送出页之外的其它情况下,盘托20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进一步的,例如插入/取出DVD盘22,取出送出页张,装入/卸下页供给盒的操作都可以在主操作板上完成。因此即使在电视滑架的玻璃门5等关闭的情况下,操作者可以使用喷墨打印装置完成打印过程,喷墨记录装置10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上。
当盘托20以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传送时,由于设置了盘托通过马达36的驱动进行传送的第一区域以及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传送送出盘的第二区域,确保盘托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进行可靠的传送。
当在马达36的驱动下传送盘托的第一区域和通过夹送辊52和主辊54的联合作用传送送出盘的第二区域设置彼此部分重叠,在第二区域内送出盘的传送平稳地继续第一区域内送出盘的传送。
在打印作为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页时,通过记录头30喷射的墨在图象承载记录页上形成给定的图象,接着记录页在送出辊56和58和自由辊60、62和64之间经过,被排送到送出盘12中。送出盘12被设置在盘导向件16和页供给盒40之间,并与后者平行。从而,减少喷墨记录装置10的大小。
最优选的是送出盘12被设置在盘导向件16和页供给盒40之间。如果需要,它可以被设置在页供给盒的下面或盘导向件16上面。
使用图43至45中显示的夹送辊变距机构调整夹送辊52的高度,盘托20的传送系统的一部分和记录页41的传送系统的一部分,即夹送辊52和主辊54,可共用。相应的,减少整个装置的大小。结果,喷墨记录装置10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根据要打印的对象的厚度预先设定夹送辊52的高度。可选的,通过传感器(未示出)检测要打印的对象的厚度,根据检测的厚度自动调节夹送辊52的高度。
与图43至45所示的通过夹送辊变距机构选择夹送辊高度相关的,也可以调节记录头30和自由齿轮60、62和64的高度。因此,没有必要提供单独的驱动结构,因此实现了减少装置的大小。
上面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示范性地显示了作为第一记录介质的DVD盘22。然而,如果它比喷墨记录装置小,以及可以被放置在具有预定结构的盘托20中,第一记录介质可以是其它任何记录介质。第一记录介质的例子有光学记录介质,例如CD;磁记录介质,例如软盘;电记录介质,例如IC卡或半导体存储器;塑料卡片,例如信用卡或现金提款卡;树脂固体材料,例如名片盒,以及金属固体材料,例如铝板。
盘导向件16作为导向部分形成在送出盘12上。当盘托20在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移动时,盘托12被支撑和被固定到盘导向件16上。当盘托20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移动时,盘导向件16被阻止移动,但是只有盘托20被允许移动。相应的,为了DVD盘在第一方向移动,仅仅传送盘托20,以及为了DVD盘22在第二方向移动,仅仅驱动盘导向件16。因此可以在两个不同方向(彼此垂直)紧凑移动盘托20。进一步的,可以从架的前面进行操作喷墨记录装置。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57到73将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100。
为了简明,全部图中,本发明的第二和随后实施例的描述中,相同或相等的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明。
图57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内部结构的关键部分的透视图。第三实施例在以下方面上很大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盘导向件102没有与送出盘120形成为一体,而是支撑在盘导向件支架122上。盘导向件102通过马达106上设置的小齿轮107和盘导向件102上设置的齿条104的联合作用被驱动在与滑架轴28和29平行的方向上移动。通过采用与盘传送辊116连接的辅助辊112和其中包括弹簧机构的辊轴110而完成盘托108在与滑架轴28和29垂直的方向在第一区域内的传送。
其它方面大致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
参考图71将描述在图57到73之间显示的第三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100的操作。
如图73所示,操作者首先打开电源开关。接着上面放置盘托108盘导向件102处于图59到61中显示的准备打印状态的打印准备位置。
当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未示出),驱动马达106将盘导向件102移动图62和63所示的装入/退出位置。
接着,操作者将盘22放在盘导向件102的盘托108上,再次打开盘装入开关。依次盘导向件102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
图58中所示,在由马达(未示出)驱动的盘传送辊116和辅助辊112上形成锥形部分114和118。相应的,盘托118被平稳地设置在辅助辊112和盘传送辊116之间。
然后,记录头30和自由辊60和62上升到盘打印位置,接着夹送辊52也上升到盘托进入位置。
通过盘传送辊116的驱动力,盘托108朝着记录头30进行传送,接着到达图64,65和66中显示的盘进入开始位置。
当判断盘托20的前端74在夹送辊52下面经过时,夹送辊52下降。因此,盘托108移动到图67,68和69中所示的打印开始位置,接着开始在盘22上的打印操作。
当打印盘22的操作结束时,盘托108被传送到图70,71和72中所示的打印结束位置。
因此,盘托108被传送到图59,60和61中所示的打印准备位置,置于准备打印状态。
当判断处于这种状态时,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100内的计算机(未示出)判断当打印盘22的操作结束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例如10秒)。如果预定时间没有过,盘托被保持在准备打印状态的打印准备位置。如果预定时间已经过了,其上放有盘托108的盘导向件102被移动到图62和63中所示的盘装入/退出位置。接着,操作者可以取出已打印的盘22。
因此,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口,将盘导向件102返回到打印准备位置。接着,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100上的传感器(未示出)检测是否新的盘22位于盘托108上。如果在上面设置有盘22,夹送辊52被升高到盘进入位置,随后,完成类似的打印操作。如果没有设置新的盘22,记录头30,夹送辊52和自由辊60和62被移动到标准页打印位置,并且盘托108被保持在打印准备位置。
如上面所描述,本实施例除了具有第二实施例的优势外,具有下面的优势。上面设有盘托108的盘导向件102可被马达106驱动,不需要操作者手工操作将送出盘从喷墨记录装置中拉出或推进。结果,改进了操作的便利。
此外,可以独立操作送出盘120和盘托108。
<第四实施例>
将描述图74至104中显示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200。
第四实施例极大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方面在于,当它被插入以及从喷墨记录装置中取出时,送出盘被旋转90°。
每个图74和75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200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在阐明图74时,为了容易解释,省略了图75中的盘导向件支撑板204。
除了图75,90,91,94和95,在说明其它图时,为了容易解释,省略了盘导向件支撑板204。
盘导向件支撑板204被固定到喷墨打印装置200的壳体上。在盘导向件支撑板上形成弓形的狭缝205。
用于支撑放置盘22的盘托208的盘导向件209包括钩状物部分214和212,每一个形状象L。提供钩状物部分214处于一种状态,它钩在盘导向件支撑板204的弓形狭缝205上并且沿着弓形狭缝205可移动。
进一步,依靠销226托盘导向件209旋转结合到盘导向件支撑板204上。
如图77至80所示,盘导向件209包括从盘导向件209主体以U-形方式延伸的齿轮部分210。齿轮部分210与马达206的小齿轮224相啮合(参见图81至86)。
在盘托208上形成弓形槽220,也在图76中显示。在弓形槽的上面形成齿轮部分216。
图81至86所示,当马达206的小齿轮224与齿轮部分210和216相互啮合,齿轮部分210的两个端齿突出部分222和齿轮部分216的两个端齿突出部分218与小齿轮224相啮合,而这些齿突出部分相互重叠。
当盘托208移动到预定位置,在喷墨记录装置200的壳体上设置的螺旋弹簧202与盘托208接触,驱使盘托208朝滑架轴28和29前进。
如图87至89所示,支撑轴234被固定到喷墨记录装置200的壳体上,两个盘供给辊230通过其中包括弹簧的臂232被设置在支撑轴234上。
位于送出辊56和58对面的盘供给辊230处于在它们之间插入一小于盘托208厚度的缝隙的状态,使得不可与送出辊56和58相接触。
当在盘托208上打印时,如图89所示,自由辊60和62被升高,如图89所示,盘托208与盘供给辊230接触并抵抗臂232的弹簧力。结果,送出辊56和58向前和相反的旋转被传递到盘托208。以这种方式,盘托208被传送到第二区域。
为了在作为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页(标准页)41进行打印,自由辊60和62如图88所示被降低,在打印之后自由辊60和62就与记录页的表面接触。结果,记录页41通过送出辊56和58的驱动力被传送(送出)。
在这时,记录页41没有与盘供给辊230相接触。
喷墨记录装置200的大小减少不可避免地导致减少齿轮部分216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马达206的小齿轮224与齿轮部分216相啮合不足以将盘托208传送到夹送辊52和主辊54,从而可不可在打印盘22时将盘托传送到这些辊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置了盘供给辊230,盘托208通过利用送出辊56和58向前/相反的旋转传送盘托208。
为了容易解释,图87至89中显示的支撑轴234,臂232和盘供给辊230在其它图中被省略。
参考图104中显示的流程图将描述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200的操作。
首先,操作者打开电源开关,接着其上置有盘托208的盘导向件209被置于准备打印状态的打印准备位置,如图90至93所示。
接着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未示出)。依次驱动马达206,与马达206连接的小齿轮224与齿轮部分210相啮合,盘导向件209移动到图94至97所示的盘装入/退出位置。
接着,操作者将盘22放在盘导向件209的盘托208上,再一次打开盘装入开关,盘导向件209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
在该操作中,盘导向件209的移动在图81至86的模式中被阐明。
在马达206的驱动下,盘导向件209从盘装入/退出位置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在图81中的位置与盘托208接触。
依靠马达206的旋转,盘导向件209进一步移动到打印准备位置。在螺旋弹簧202(图83和84)的压力下,依次盘托208逐渐挤压滑架轴28和29。接着,盘导向件209到达准确的打印准备位置,被置于图85和86所示的状态。
因此,正如在第三实施例中,记录头30和自由辊60和62上升到盘打印位置,夹送辊53也上升到盘托进入位置。
通过马达206的驱动力,盘托208被传送到图98和99所示的盘进入开始位置。从而,通过送出辊58和56的驱动力,盘托208被传送到主辊54上。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果判断盘托208的前端74在夹送辊52下面经过时,夹送辊52下降。
因此,盘托208移动到图100和101所示的打印开始位置,接着,开始打印盘22的操作。
因此,当打印盘22的操作结束,盘托208被移动到图102和103所示的打印结束位置。
在这之后,盘托208被传送到打印准备位置,被置于准备打印状态。
当判断处于准备打印状态时,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200内的计算机(未示出)判断当打印盘22结束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例如10秒)。如果没有过预定时间,准备打印状态的盘托被保持在打印准备位置。如果已经过了预定时间,上面放置盘托208的盘导引件209被移动到盘装入/退出位置。接着,操作者可以取出已打印的盘22。
因此,操作者打开盘装入开关,将盘导引件209返回到打印准备位置。
因此,发出下一个打印指令,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100上的传感器(未示出)检测是否新的盘22被置于盘托208上。如果设置了盘22,夹送辊52被升高到进入位置,随后完成类似的打印操作。如果没有设置新的盘22,记录头30,夹送辊52和自由辊60和62被移动到标准页打印位置,盘托28被保持在打印准备位置。
如上所述,除了第二实施例的优势,本实施例具有下面的优势。其上设有盘托108的盘导引件102被马达106驱动移动,不需要操作者手工操作将送出盘从喷墨记录装置中拉出或推进。结果,改进了操作的便利。
进一步,在实施例中,通过马达206,盘导向件209可在主扫描方向和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被传送。相应的,实现减少了整个喷墨记录装置的大小。
工业实用性
从前面的描述看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设置选择开关以在喷墨记录装置前面的介质支撑板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选择开关,介质盘和介质支撑板都可以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进行操作。相应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只具有前面开口的位置,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设置介质盘和介质支撑板大致彼此平行。因此,减少喷墨记录装置的高度。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通过第一传送系统传送介质支撑板,通过第二传送系统传送第二记录介质。从而可以选择打印第一记录介质或打印第二记录介质。
另外,每个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至少包括一个传送辊。因此可以减少装置的大小,而不增加组成部件的数量。
进一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在第一传送系统中设置的马达,由马达驱动的小齿轮,在介质支撑板上设置为与小齿轮啮合的齿轮。在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形成可靠的转换。
进一步,第二传送系统包括专用于传送第二记录介质的供给辊,和自由辊,在传送介质支撑板时,供给辊和自由辊上升不与介质支撑板接触,在传送第二记录介质时,自由辊和自由辊下降与第二记录介质接触。因此,在介质支撑板上打印第一记录介质可以平稳地转换到打印第二记录介质。
进一步,每个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包括在传送辊对面设置的夹送辊,当介质支撑板被传送到第一方向以及当在传送方向看到介质支撑板的前端在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经过时,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的距离比介质支撑板的厚度大。因此介质支撑板可以平稳地从传送辊移动到夹送辊,反之亦然。
进一步,保持第一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固定。因此喷墨记录装置可适合处理具有不同厚度的多个类型的记录介质,不需要操作者的帮助。
进一步,至少当记录头开始打印时,介质支撑板和介质盘被完全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因此不存在当打印记录介质时,介质支撑板和介质盘突出到喷墨记录装置外面的可能。相应的,在开始打印时消除构件突出到喷墨记录装置外面。进一步,省略了操作者将另一个构件加到记录装置上的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装入和退出光学记录介质时,将介质支撑板移到喷墨记录装置外。依靠这样一种结构,在打印时介质支撑板没有从喷墨记录装置中突出。
从记录装置的前面可以完成每一种操作。
相应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进一步,通过第一传送系统传送介质支撑板,通过第二传送系统传送第二记录介质。可在打印第一记录介质和打印第二记录介质之间进行转换。
进一步,可以在一个方向完成介质支撑板和介质供给部分的每个操作。因此,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安装在允许人仅在一个方向接近用于操作的内部的地方,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介质供给部分的上面提供介质支撑板。记录头打印的另一记录介质被排送到介质支撑板和介质供给部分之间。因此,有效地设置介质支撑板,介质供给部分以及另一记录介质被排送的空间。相应的,整个装置是紧凑的。进一步,除了当光学记录介质被装入或从记录装置中退出的其它情况,介质支撑板和介质供给部分都不从喷墨记录装置中突出,没有必要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提供另一中记录介质送出的空间。
进一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马达,马达在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介质支撑板的第一区域,第一传送系统在第一方向驱动和传送介质支撑板的第二区域,其中介质支撑板的部分传送路径和第二记录介质的部分传送路径在第二区域中被共同使用。从而减少记录装置的大小。
进一步,每个第一和第二传送系统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和另一记录介质的夹送辊。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根据介质支撑板的厚度,自动改变在介质支撑板厚度方向看的夹送辊和介质支撑板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通过设置这种机构,即使介质支撑板的厚度改变,操作者没有必要完成调节工作。
相应的,本发明具有这些良好的优点使得消除由改变介质支撑板的厚度,以及在打印一种光学记录介质和打印另一种记录介质之间转换引起的费事的操作。
从前面的描述看出,放置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被传送。因此,减少喷墨记录装置在第一方向的大小,它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介质盘,送出托盘,和介质支撑板都可以在喷墨记录装置前面进行操作。提供用于在喷墨记录装置前面的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的装入机构。因此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容纳在仅有前面开口的地方,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进一步,设置介质盘和介质支撑板彼此大致平行。因此,减少喷墨记录装置的高度。喷墨记录装置可以被紧凑地容纳在,例如家中的电视滑架中。
通过第一传送系统传送介质支撑板,通过第二传送系统传送第二记录系统。因此,可以选择打印第一记录介质或打印第二记录介质。
进一步,每个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至少包括一个传送辊。因此可以减少装置的大小,没有增加部件的数量。
进一步,装入机构包括在喷墨记录装置上设置的马达,由马达驱动的小齿轮,在介质支撑板上设置为与小齿轮啮合的齿轮。因此操作者容易操作。
进一步,在装入机构中,在齿轮和小齿轮之间提供轴中心在第一方向偏离小齿轮的轴中心的空转齿轮。因此,当导向部分移动并且空转齿轮与小齿轮接触,使空转齿轮与小齿轮啮合使得空转齿轮的齿突出部分与小齿轮的齿突出部分斜接触,从而确保它们可靠地啮合。
进一步,第一传送系统包括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介质支撑板的介质支撑板传送辊,在介质支撑板传送辊上形成的在第二方向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当介质支撑板从突出状态变换到容纳状态时,介质支撑板与介质支撑板传送辊接触,通过锥形部分引导介质支撑板。当介质支撑板从突出状态转换到容纳状态时,介质支撑板没有碰撞介质支撑板传送辊的侧表面,因此,介质支撑板传送辊可靠地与介质支撑板的表面接触。
进一步,第一传送系统包括在传送辊对面设置的夹送辊,以及当介质支撑板将沿着第二方向的传送改变到沿着第一方向的传送,并且当在传送介质支撑板的方向观察介质支撑板的前端在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经过时,改变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当介质支撑板沿着第二方向的传送变换到沿着第一方向的传送时,即,介质支撑板从打印准备位置移动到盘托进入位置,介质支撑板可靠地在传送辊和夹送辊之间经过。
进一步,第二传送系统包括自由辊,和在第二记录介质传送期间将自由辊与第二记录介质接触,和在传送介质支撑板期间升高自由辊使得将自由辊与介质支撑板分开的自由辊选择机构。相应的,在传送第二记录介质时,自由辊选择机构将自由辊与第二记录介质接触,从而平稳地传送记录介质。在传送介质支撑板时,自由辊选择机构升高自由辊使得将自由辊与介质支撑板分开,从而阻止在介质支撑板上的第一记录介质被损坏。
进一步,记录头被连接到夹送辊变距机构,夹送辊变距机构保持第一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以及保持第二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因此,喷墨记录装置不需要操作者的帮助,可适合处理具有不同厚度的多个类型的记录介质。
进一步,至少当记录头喷射墨或第二记录介质被送入送出盘时,介质支撑板,介质盘和送出盘被容纳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因此在打印记录介质时,介质支撑板和介质托盘没有可能突出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因此,即使在电视滑架的玻璃门等被关闭的状态,操作者可执行打印过程。
Claims (48)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包含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并且其上设置一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
用于转换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外的突出状态和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容纳状态的选择开关;
被包含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以及其上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盘,所述介质盘大致与所述介质支撑板平行;
用于在第一方向和在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来回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
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传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传送系统;
用于将墨喷射到通过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一方向进行传送的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和通过所述第二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二方向进行传送的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头;
其中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操作所述选择开关,所述介质盘和所述介质支撑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和所述第二传送系统的每一个包括至少一个传送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包括马达,被所述马达驱动的小齿轮,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上设置为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传送系统包括专用传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供给辊,和自由辊,在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时,所述供给辊和所述自由辊上升不与所述介质支撑板接触,在传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时,所述供给辊和所述自由辊下降以与所述第二记录介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和所述第二传送系统包括在所述传送辊对面设置的夹送辊,当所述介质支撑板被传送到所述第一方向时,以及当在该传送方向观察到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前端在所述传送辊和所述夹送辊之间经过时,所述传送辊和所述夹送辊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保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至少当所述记录头开始打印时,所述介质支撑板和所述介质盘被完全容纳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光学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电记录介质,塑料卡,树脂固体材料和金属固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包含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内和其上放置光学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
用于在第一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传送系统;以及
朝被所述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一方向进行传送的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所述光学记录介质喷射墨的记录头,
其中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使得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以及
当所述光学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或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到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外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光学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或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光学支撑板突出到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外面、使所述光学记录介质可以被放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
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马达;
所述马达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一区域;以及
所述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二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马达。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光学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和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保持在同一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传送系统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夹送辊,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根据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厚度和种类中的至少一种,自动改变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所述夹送辊和所述介质支撑板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在包括至少一种磁记录介质,电记录介质,塑料卡,树脂固体材料和金属固体材料的物体上进行打印,代替所述光学记录介质。
17.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其上放置光学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
用于提供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供给部分;
用于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
用于从所述介质供给部分传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传送系统;
将墨喷射到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头,所述介质支撑板被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和所述第二传送系统在一第一方向进行传送;
其中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使得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移动;
只有当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或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到所述喷墨记录装置的外面;
当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或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被容纳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介质供给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介质供给部分的上面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记录头打印其上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所述介质支撑板和所述介质供给部分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介质供给部分的上面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记录头打印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所述介质供给部分的下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记录头打印其上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送出到其中的送出盘,其中,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介质供给部分和所述送出盘大致彼此平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记录头打印其上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被送出到其中的送出盘,其中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介质供给部分和送出盘大致彼此平行。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或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突出到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外面、使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可以被放到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
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马达;
所述马达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一区域;以及
所述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一方向驱动和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二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驱动和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马达。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装入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和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退出时,所述介质支撑板保持在同一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和第二传送系统使用在第一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夹送辊,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根据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厚度和种类中的至少一种,自动改变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所述夹送辊和所述介质支撑板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介质支撑板从第一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区域时,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使所述夹送辊上升到所述夹送辊不与所述介质支撑板相接触的高度。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送辊变距结构包括自由辊,当打印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时,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使所述自由辊上升使得所述自由辊不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接触,当打印第二记录介质时,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使所述自由辊下降使得所述自由辊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接触。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连接到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上,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保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以及保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
32.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至少当所述记录头喷墨或所述另一种记录介质被送入送出盘时,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介质供给部分和所述送出盘被容纳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
3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电记录介质,塑料卡,树脂固体材料和金属固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34.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送出盘上形成用于引导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导向部分,当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介质支撑板被所述导向部分支撑,当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介质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导向部分移动。
35.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被包含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和其上放置第一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撑板;
用于沿着第一方向来回移动所述介质支撑板的第一传送系统;
包含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和其上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盘,所述介质盘大致与所述介质支撑板平行;
用于传送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传送系统;
用于将墨喷射到通过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在所述第一方向进行传送的所述介质支撑板上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通过所述第二传送系统进行传送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头,
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以及用于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前面的所述盘托的突出状态和容纳状态之间转换的装入机构;以及
提供大致与所述介质盘平行的送出盘,用于容纳收受从所述记录头喷射的墨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
其中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的前面操作所述介质盘,所述送出盘和所述介质支撑板。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和所述第二传送系统的每一个包括至少一个传送辊。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装入机构包括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上设置的马达,被所述马达驱动的小齿轮,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上设置为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轮。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装入机构中,在所述齿轮和所述小齿轮之间设置轴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偏离所述小齿轮的轴中心的空转齿轮。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介质支撑板传送辊,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传送辊上形成在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当所述介质支撑板从所述突出状态变换到所述容纳状态时,所述介质支撑板与所述介质支撑板传送辊接触,通过所述锥形部分引导所述介质支撑板。
40.根据权利要求36至39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系统包括在所述传送辊对面设置的夹送辊,以及当所述介质支撑板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传送改变到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传送,并且当在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的方向观察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前端在所述传送辊和所述夹送辊之间经过时,改变所述传送辊和所述夹送辊之间距离的夹送辊变距机构。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传送系统包括自由辊,和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传送期间将所述自由辊与所述第二记录介质接触、以及在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期间升高所述自由辊使得将所述自由辊与所述介质支撑板分开的自由辊选择机构。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连接到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上,所述夹送辊变距机构保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以及保持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不变。
43.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至少当所述记录头喷墨或所述另一种记录介质被排到所述送出盘时,所述介质支撑板,所述介质盘和所述送出盘被容纳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
44.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光学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电记录介质,塑料卡,树脂固体材料和金属固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介质盘上面设置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介质支撑板和所述介质盘之间提供所述送出盘。
4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装入机构将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水平方向旋转大约90°,从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
4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装入机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导向部分和在所述导向部分上设置的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弓形齿轮部分,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弓形齿轮部分啮合,所述导向部分水平旋转大约90°,从而所述介质支撑板和所述导向部分一起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被传送,所述小齿轮与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上设置的齿轮啮合,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导向部分上滑动,从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
4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装入机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介质支撑板的导向部分和在所述导向部分上设置的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的线性齿轮部分,与所述线性齿轮部分和所述导向部分啮合的所述小齿轮,与所述介质支撑板一起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被传送,所述小齿轮与在所述介质支撑板上设置的齿轮啮合,所述介质支撑板在所述导向部分上滑动,从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传送所述介质支撑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1884/2002 | 2002-07-01 | ||
JP2002191884A JP2004034389A (ja) | 2002-07-01 | 2002-07-01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198379/2002 | 2002-07-08 | ||
JP2002198379A JP4085721B2 (ja) | 2002-07-08 | 2002-07-08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16324/2002 | 2002-07-25 | ||
JP2002216324A JP2004058297A (ja) | 2002-07-25 | 2002-07-25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9036A true CN1659036A (zh) | 2005-08-24 |
Family
ID=3000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813423.3A Pending CN1659036A (zh) | 2002-07-01 | 2003-06-26 | 喷墨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88838B2 (zh) |
EP (1) | EP1517796A1 (zh) |
CN (1) | CN1659036A (zh) |
AU (1) | AU2003250531A1 (zh) |
WO (1) | WO200400274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11314A (zh) * | 2016-06-23 | 2019-02-05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部分干燥的喷墨介质输出管理 |
CN110667261A (zh) * | 2019-10-25 | 2020-01-10 | 北京万盘科技有限公司 | 光盘打印装置及打印机 |
CN112277463A (zh) * | 2019-07-22 | 2021-01-29 |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小车、光盘打印机以及光盘刻录打印一体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00650A1 (en) * | 2003-05-22 | 2005-09-15 | Matsus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k jet type recording device |
DE602005005912T2 (de) * | 2004-09-27 | 2009-05-20 | Seiko Epson Corp. | Flüssigkeitsausstossgerät |
US7540237B2 (en) * | 2005-01-19 | 2009-06-02 | Kubin Dale K | Printer |
US7332425B2 (en) * | 2005-05-11 | 2008-02-1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Simultaneous deposition and etch process for barrier layer formation in microelectronic device interconnects |
US20070025794A1 (en) * | 2005-06-17 | 2007-02-01 | Kubin Dale K | A printer |
JP4525620B2 (ja) * | 2006-03-07 | 2010-08-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多機能装置 |
JP4848946B2 (ja) * | 2006-12-07 | 2011-12-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およ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
US20080256565A1 (en) * | 2007-03-16 | 2008-10-16 | Xlnt Idea, Inc. | Disc transport and method of disc removal |
US20080229341A1 (en) * | 2007-03-16 | 2008-09-18 | Kubin Dale K | Disc transport with an improved disc engagement mechanism |
US20080229342A1 (en) * | 2007-03-16 | 2008-09-18 | Kubin Dale K | Method for picking and placing a disc |
US20080244627A1 (en) * | 2007-03-26 | 2008-10-02 | Kubin Dale K | Disc transport with carousel |
US20080267018A1 (en) * | 2007-04-03 | 2008-10-30 | Xlnt Idea, Inc. | Disc transport auto-calibration |
US20080271064A1 (en) * | 2007-04-26 | 2008-10-30 | Kubin Dale K | Portable integrated disc-publishing device |
DE102009002371A1 (de) | 2009-04-15 | 2010-10-21 | Evonik Goldschmidt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eruchlosen Polyetheralkoholen mittels DMC-Katalysatoren und deren Verwendung in kosmetischen und/oder dermatologischen Zubereitungen |
JP5407844B2 (ja) * | 2009-12-24 | 2014-02-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JP4998626B2 (ja) * | 2010-03-31 | 2012-08-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499910B2 (ja) * | 2010-05-31 | 2014-05-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この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
JP5573538B2 (ja) * | 2010-09-21 | 2014-08-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265162B2 (ja) | 2015-03-31 | 2018-01-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287930B2 (ja) * | 2015-03-31 | 2018-03-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736497B2 (ja) * | 2017-02-17 | 2020-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7199838B2 (ja) * | 2018-05-31 | 2023-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7154864B2 (ja) * | 2018-08-01 | 2022-10-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US11541675B2 (en) | 2019-03-29 | 2023-01-03 | Entrust Corporation | Drop-on-demand card printer with ink tr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51653A (en) * | 1874-06-02 | Improvement in dental engines | ||
US19349A (en) * | 1858-02-16 | Shinorle-machikte | ||
US156172A (en) * | 1874-10-20 | Improvement in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lluminating-gas | ||
US4698650A (en) | 1984-03-28 | 1987-10-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assette for recording medium |
US5549952A (en) | 1992-06-13 | 1996-08-27 | Sony Corporation | Optical information mediu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medium |
JPH0631906A (ja) * | 1992-07-13 | 1994-02-08 | Taiyo Yuden Co Ltd | ディスクのレーベル印刷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情報記録装置 |
JP3126302B2 (ja) | 1995-09-29 | 2001-01-22 | 株式会社マスターマインド | 板状記録媒体の印刷装置 |
GB9808008D0 (en) * | 1998-04-15 | 1998-06-17 | Woods Steve | Dual purpose inkjet printer suitable for printing on both standard paper stock and direct printing onto compact disks |
US6910750B2 (en) * | 2000-06-02 | 2005-06-28 | Elesys, Inc. | Low-profile ink head cartridge with integrated movement mechanism and service station |
JP2001058735A (ja) * | 1999-08-19 | 2001-03-06 | Seiko Precision Inc | プリンタ |
US6132122A (en) * | 1999-08-23 | 2000-10-1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ow profile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appliance printing |
US6276852B1 (en) | 2000-01-05 | 2001-08-21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ow profile printer with open bottom paper path |
US6296407B1 (en) | 2000-01-05 | 2001-10-0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tackable low profile printer with an input and output media telescoping tray cassette |
US6340256B1 (en) | 2000-01-05 | 2002-01-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dia channel and method of clearing media jams |
JP3472272B2 (ja) | 2000-03-02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634746B2 (en) | 2000-03-02 | 2003-10-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1319074A (ja) | 2000-05-11 | 2001-11-16 | Seiko Epson Corp | デジタル情報頒布システムおよびユーザ端末接続型デジタル情報頒布システム |
JP2002086841A (ja) | 2000-09-12 | 2002-03-26 | Canon Inc | 画像記録装置 |
US7101096B2 (en) * | 2000-09-25 | 2006-09-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ray for transferring recording media,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700572B2 (ja) | 2000-10-20 | 2005-09-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並びに記録媒体との接触回避手段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
US7093932B2 (en) | 2002-02-08 | 2006-08-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US7029105B2 (en) | 2002-02-15 | 2006-04-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2003
- 2003-06-26 EP EP03761821A patent/EP151779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6-26 WO PCT/JP2003/008150 patent/WO2004002747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3-06-26 CN CN03813423.3A patent/CN1659036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6-26 AU AU2003250531A patent/AU200325053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6-30 US US10/609,811 patent/US69888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11314A (zh) * | 2016-06-23 | 2019-02-05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部分干燥的喷墨介质输出管理 |
US10647132B2 (en) | 2016-06-23 | 2020-05-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 Partially dried inkjet media output management |
CN109311314B (zh) * | 2016-06-23 | 2021-06-29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部分干燥的喷墨介质输出管理设备及系统 |
CN112277463A (zh) * | 2019-07-22 | 2021-01-29 |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小车、光盘打印机以及光盘刻录打印一体机 |
CN112277463B (zh) * | 2019-07-22 | 2021-05-28 |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小车、光盘打印机以及光盘刻录打印一体机 |
CN110667261A (zh) * | 2019-10-25 | 2020-01-10 | 北京万盘科技有限公司 | 光盘打印装置及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141787A1 (en) | 2004-07-22 |
AU2003250531A1 (en) | 2004-01-19 |
EP1517796A1 (en) | 2005-03-30 |
US6988838B2 (en) | 2006-01-24 |
WO2004002747A1 (en) | 2004-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59036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58345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159715C (zh) | 盘片装置 | |
CN1220590C (zh) | 进纸装置和具有该进纸装置的记录装置 | |
CN1214294C (zh) | 图像成形装置和片材进给器 | |
CN1060432A (zh) | 图像记录装置及其图像记录方法 | |
CN101028771A (zh) | 墨带匣盒和打印机装置 | |
CN101028766A (zh) | 打印机装置 | |
CN1939741A (zh) | 墨盒安装/拆除设备、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 |
CN1251456A (zh) | 图象读取装置 | |
CN1615519A (zh) | 盘装置 | |
CN1907721A (zh) |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1058375A (zh) |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930002A (zh) | 具有多个介质输入托盘的网络喷墨打印机单元 | |
CN1669379A (zh) | 零件插入头装置、零件插入装置以及零件插入方法 | |
CN1600544A (zh) | 打印装置 | |
CN182843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13590C (zh) |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103693C (zh) | 记录设备 | |
CN1799009A (zh) |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 |
CN1637902A (zh) | 盘片装置 | |
CN1880101A (zh) | 纸摞运送装置和装订装置 | |
CN1421370A (zh) | 胶片的制造设备和方法 | |
CN100343069C (zh) | 打印装置、确定打印介质上、下边缘的方法、计算机程序及系统 | |
CN1128719C (zh) | 具有纸张输送通道导向件的打印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