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8081A -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8081A CN1658081A CN200510009357.7A CN200510009357A CN1658081A CN 1658081 A CN1658081 A CN 1658081A CN 200510009357 A CN200510009357 A CN 200510009357A CN 1658081 A CN1658081 A CN 16580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transfer
- transfer belt
- generating unit
- printing pro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印装置和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沿转印带(31)的外周边表面设置对应各种颜色的多个感光鼓(21a至21d),并分别在每个感光鼓(21a至21d)的下游侧偏移地设置用于对所述感光鼓(21a至21d)施加转印电场的多个中间转印辊(35a至35d)。除此,所述中间转印辊(35a至35d)被设置使得每个压印区宽度(Wa至Wd)分别在下游侧逐渐增加,而每个压印区压力(Pa至Pd)分别在下游侧逐渐减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及一种成像装置,其利用使用由转印带转印到转印材料(如,纸)上的显影剂的电子照相方法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运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装置形成全色图像和单色图像存在一种增长的需求,并且这种电子照相全色成像装置正在研发中。通常,所述全色成像装置使用对应从彩色图像中分解出的多种颜色的每一种图像数据的彩色调色剂(显影剂)成像。例如,通过加法混色(additive color mixture)的三原色中的每种颜色(红、绿、蓝)的每个滤色器读取相同颜色的图像,并且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产生至少减法混色(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的三原色中的每种颜色(青色、品红、黄色)的图像数据。根据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使用相应颜色的调色剂产生可见图像,并将这些各种颜色的可见图像相互叠加从而形成全色图像。
在这种全色成像装置中,对于每种颜色需要进行曝光工序、显影工序以及转印工序,并同时产生将各种颜色的可见图像位置对准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所述全色图像形成的速率显然是低于单色图像形成的速率。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通常建议使用串联式的全色成像装置,其中用于形成不同颜色的可见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沿着其移动方向成行设置在可旋转半导体环带的外围表面上,以便在所述环带至少一次旋转之前形成全色图像。
为了增加形成全色图像的速度,所述串联全色成像装置采用中间转印方法,其中在所述成像单元中形成的每种颜色的可见图像相互叠加在所述环带的外表面上并随后被转印在纸上,或采用转印传送方法,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每种颜色的可见图像被顺序地转印在吸附于所述环带外表面上而传送的转印材料(如,纸)表面上(例如,日本未决专利申请No.10-039651(1998)和日本未决专利申请No.10-293437(1998)以及日本专利申请No.2574804)。
图1为说明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常规全色成像装置中主要部分构造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全色成像装置包括电子照相类型成像单元200,其中通过主要转印工序和次要转印工序在纸上形成全色图像,其中主要转印工序将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彼此叠加转印在转印带201上,次要转印工序将在所述主要转印工序中形成在所述转印带201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所述转印带201被设计为由转印带驱动辊202和转印带从动辊203驱动而沿白色箭头的方向移动。沿所述转印带201的路径设置对应各种颜色(例如,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感光鼓204a至204d以及分别与所述感光鼓204a至204d相对的中间转印辊205a至205d。
在上述常规全色成像装置中考虑了根据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打印图像的情况。首先,每种颜色的带电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204a至204d的表面上。然后,为中间转印辊205a至205d施加高压转印偏压,使得所述感光鼓204a至204d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顺序转印在转印带201上。在此工序中,控制每种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时间,使得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相互叠印并在所述转印带201上形成单个的多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对设置在所述主要转印工序随后的阶段中的转印辊206施加与所述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压,以便将多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从供纸单元210中提供的纸上。其上已经转印有多色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传送至未示出的定影单元,在此所述多色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所述纸上。由此,完成由全色图像形成的印刷品。
上述中间转印型全色成像装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效率由调色剂转印电场以及调色剂和转印带201之间的粘附力决定。通过调节转印电流、转印电压和转印压印区(nip)可控制调色剂转印电场。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并提高转印效率,可改善图像质量。另一方面,调色剂和转印带201之间的粘附力可以是两者之间的分子间引力(范德瓦斯力),因此,其一方面依赖于转印带201的材料以及调色剂的形状,并同时随调色剂和转印带201之间的接触面积而变化。
图2为示出了吸附在转印带201上的调色剂状态的示意图。在感光鼓204a和转印带201之间的接触压力小的情况下,如图2A所示,转印带201和在主要转印工序中转印的调色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并且两者之间的分子间引力以及调色剂之间的结合力(cohesion)也被减小。因此,促进了次要转印工序中的静电转印,并将调色剂图像令人满意地转印到纸上。另一方面,在感光鼓204a和转印带201之间的接触压力大的情况中,如图2B所示,增加了调色剂和转印带201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两者之间的分子间引力和调色剂之间的结合力也都增加,使得次要转印工序中的静电转印变得很难。尤其是在上述串联型全色成像装置中,对应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顺序地叠印在转印带201上,因此随转印工序进行而促进了调色剂之间的结合力,因此引起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201转印到纸上转印效率的降低。由于调色剂和转印带201之间的分子间引力所引起的转印效率的降低,通过静电控制不容易改善。因此,必需适当地调节感光鼓204a至204d与转印带201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提高转印效率以及图像质量。
当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到转印带201上时,吸附在转印带201上电荷电位逐渐增加。因此,为中间转印辊205a至205d施加的电压需要逐步增加。可是,为了差异化为中间转印辊205a至205d施加的电压,需要高压变压器等设备,由此产生了设备变大以及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实现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以下构造的一种转印装置以及成像装置,其中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以差异化用于使用显影剂产生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中的每个成像单元与用于承载转印图像的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这样,能够阻止显影剂在转印带上的粘附,并由此将图像令人满意地转印到转印材料(例如,纸)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这样构造的一种转印装置以及成像装置,其中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而差异化用于使用显影剂产生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中的每个成像单元与用于承载转印图像的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宽度。因此,在主要转印工序中不改变施加电压的情况下进行每种色彩的转印操作,因而使得设备整体尺寸和成本减少。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为这样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和与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通过相互叠加每个成像单元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转印到转印带上所形成的图像而形成单一图像,并且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并使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中在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接触压力下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差异化转印带和多个成像装置中每个之间的接触压力并因而适当地调节其间的接触压力,从而能够阻止显影剂在转印带上的粘附并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在按照成像单元将图像转印到转印带的顺序逐渐降低的接触压力下,压挤每个成像装置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在按照转印顺序逐渐减少的接触压力下,压挤每个成像单元使其与传送带相接触,并因此阻止显影剂在传送带上的粘附并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接触压力不小于1g/mm2,但不大于5g/mm2。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被设置得不小于1g/mm2而不大于5g/mm2。因此,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中的标准转印工序中,能够充分保证转印带的驱动性能,并同时阻止显影剂的粘附并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为这样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和与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通过相互叠加每个成像单元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转印到转印带所形成的图像而形成单一图像,并且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并使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中根据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预定方向上的不同接触宽度,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差异化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预定方向上的接触宽度。因此,可适当地调节其间的接触宽度,从而能够在主要转印工序中确保所需的转印电场。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以根据按照图像转印至转印带的顺序逐渐增加的接触宽度,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以根据沿图像转印的顺序逐渐增加的接触宽度,压挤每个成像单元而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因此,在转印时不改变为每个成像单元施加的电压,确保了所需的转印电场。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接触宽度不小于3mm而不大于10mm。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宽度被设置得不小于3mm而不大于10mm。因此,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的标准转印工序中,能够确保转印所需的转印电场并同时阻止转印带在成像单元上的缠绕。
在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主要转印工序为用于为与转印带压挤接触的多个导电辊施加电压的工序,导电辊与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相分隔。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压挤多个导电辊使其与转印辊相接触,导电辊与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相分隔。因此,在导电辊和成像单元中仅插入转印带,以便减少转印带和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压力。
在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在主要转印工序中为多个导电辊施加相同量值的电压。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为每个导电辊施加相同量值的电压。因此,不需要用于获得主要转印工序所需的转印电场的高压变压器。因而,设备在尺寸和生产成本方面能够缩减。
在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设置多个导电辊以便为转印带施加大致相同的图像转印强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由每个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转印强度相同。因此,能够阻止显影剂的粘附以及接触区域的增加,因而阻止分辨率的降低以及图像质量的下降。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转印带的电阻值不小于1×108Ω而不大于1×1014Ω。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转印带的电阻值被设置为适当值。因此,能够阻止主要和次要转印工序时转印失败,因而阻止转印电势残留。
上述转印装置中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显影剂为粉状调色剂。
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被设置成低值。因此,即使在使用廉价的粉状调色剂的情况中,仍能够令人满意地转印调色剂图像。同样,粉状调色剂具有高清洁性能,因此能够运用廉价的结构回收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
同样,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为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用于接收外部图像数据的通信单元;以及转印装置,其包括多个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以及与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根据通信单元接收的图像数据,通过相互叠加每个成像单元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图像而在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并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并使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中在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接触压力下,压挤每个成像单元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同样,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为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用于接收外部图像数据的通信单元;以及转印装置,其包括多个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以及与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根据通信单元接收的图像数据,通过相互叠加每个成像单元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图像而在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并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并使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中根据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在预定方向上的不同接触宽度,压挤每个成像单元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通过将令人满意的转印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如纸上而形成图像,因而改善图像质量。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差异化转印带和多个成像单元中每个之间的接触压力并由此适当地调节其间的接触压力,因而能显影剂在转印带上的粘附并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因此,能够在次要转印工序中令人满意地进行静电转印,并阻止分辨率的降低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压挤成像单元使其与转印带以这样的方式相接触,即接触压力按照图像转印的顺序减少的方式。因此,能够阻止显影剂在转印带上的粘附并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被设置得不小于1g/mm2而不大于5g/mm2。因此,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的标准转印工序中,能够充分保证转印带的驱动性能,并同时阻止显影剂的粘附以及增加转印带和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差异化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转印带移动方向上的接触宽度。因此,能够适当地调节其间的接触宽度,因而能够在主要转印工序中确保所需的转印电场。因而,能够阻止主要转印工序时的转印失效。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以按照图像转印的顺序逐渐增加的接触宽度压挤每个成像单元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因此,转印时在不改变为每个成像单元施加的电压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需的转印电场。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宽度被设置得不小于3mm并不大于10mm。因此,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的标准转印工序中,能够确保转印所需的转印电场并同时阻止转印带在成像单元上的缠绕。因此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压挤多个导电辊使其与转印带相接触,导电辊与转印带和每个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分隔。因此,仅在导电辊和成像单元之间插入转印带,以便减少转印带和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能够阻止显影剂的粘附。同样,由于阻止显影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在次要转印工序中令人满意地转印图像。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为每个导电辊施加相同量值的电压,并因此在主要转印工序中不需要用于获得转印电场的高压变压器等。因此,能够将设备的尺寸和生产成本抑制得很低。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转印强度相同。因此,能够阻止显影剂的粘结以及接触面积的增加,因而阻止分辨率的降低以及图像质量的下降。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中,转印带被设定以适当的电阻值。因此,能够阻止主要和次要转印工序中的转印失效,因而阻止转印电势的残留。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每个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压力可被设定成低的数值。因此,即使是在使用廉价的粉状调色剂的情况中,仍能够令人满意地转印调色剂图像。同样,粉状调色剂具有高清洁性能,因此能够运用廉价的结构回收成像单元和转印带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
如上,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通过将令人满意转印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如纸上而形成图像,因而改善图像质量。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及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常规全色成像装置的基本部件构造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示出了粘附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通常构造的示意图;
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每个感光鼓相邻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示出了用于改变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辊的设置的位置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6A和6B为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所述压印区宽度随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辊的设置而变化;
图7为示出了随着依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转印压印区宽度中的变化,所述图像质量和所述转印带耐久度的估算的汇总表;
图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转印压印时间(transfer nip time)与转印电场之间关系的图;
图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转印带安装的概括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示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通常构造的示意图。在图3中,参考标号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或特别表示数字彩色打印机。成像装置1粗略地包括成像单元108和供纸单元109,其中根据来自通过未示出的通信单元外连的信息处理设备,如个人电脑(未示出)的打印工作数据,在纸(转印材料)上形成多色图像或单色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包括电子照相类型成像单元108。使用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形成多色图像的成像单元108,由对应各种颜色的感光鼓21a、21b、21c、21d,充电器(charger)22a、22b、22c、22d,显影单元23a、23b、23c、23d,和清洁单元24a、24b、24c、24d,以及用于通过根据打印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而在感光鼓21a、21b、21c、21d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10所构成。
参考标号后缀的符号a、b、c和d分别对应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可是,除非指定和说明对应特定颜色的组件,否则对应各种颜色的组件共同称作感光鼓21、充电器22、显影单元23和清洁单元24。
曝光单元10由具有激光辐射单元11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设置多角镜12和反射镜13a至13d、14a至14d以便将激光辐射单元11发射的激光束辐射在感光鼓21上。代替激光辐射单元11,可等效地使用包括发光元件,如LED(发光二极管)或EL(电致发光)的阵列的写入磁头。
充电器22为与感光鼓21相接触并将感光鼓21的表面均匀充以预定均匀电位的辊型充电器。代替辊型充电器,可使用刷型充电器或蓄电池类型(charger-type)的充电器。显影单元23a至23d分别存有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对感光鼓21a至21d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提供每种调色剂,因而使得调色剂图像变为可见图像。清洁单元24回收并移除图像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表面上的调色剂。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构成为利用中间转印方法将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供纸单元109所提供的纸上。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转印带单元30被设置在感光鼓21上。转印带单元30包括转印带31、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转印带拉紧机构34以及中间转印辊35a、35b、35c和35d。在以下的描述中,中间转印辊35a、35b、35c和35d总称为中间转印辊35。
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转印带拉紧机构34以及中间转印辊35等一方面拉紧转印带31,而另一方面在转印带驱动辊32的驱动力的拉引下沿图中白色箭头的方向(辅助扫描方向)旋转转印带31。使用大约75μm至120μm厚的薄膜形成环形转印带31,并且转印带31的表面与感光鼓21相接触。感光鼓21上形成的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被转印在转印带31上,因而在转印带3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多色调色剂图像)。与转印带31反面相接触的中间转印辊35引导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1转印到转印带31上。为中间转印辊35施加用以转印调色剂图像的高压转印偏压,即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中间转印辊35具有直径为8至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作为基体,并在其表面上覆盖有导电弹性材料,如泡沫状的聚氨酯(foamed urethane)或EPDM。通过具有导电性的这种弹性材料,能够从中间转印辊35a、35b、35c和35d为转印带31均匀施加高压。
如上,在感光鼓21上的对应每种颜色的转换成可见图像的静电潜像,作为多色调色剂图像的打印图像重现在转印带31上。通过转印带31的旋转,以这种方法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由设置在纸与转印带31接触的位置处的转印辊36转印到纸上。在此过程中,转印带31和转印辊36以预定压印区(nip)压挤接触,并同时对转印辊36施加电压,即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用于将多色图到纸上。为了确保转印带31和转印辊36之间的压印稳定,转印驱动辊32和转印辊36之一由硬性材料,如金属制成,而另一辊由软性材料,如弹性橡胶或泡沫树脂制成。
通过接触感光鼓21而粘附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或未由转印辊36转印到纸上而残留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在接下来的工序中引起调色剂的混色,并因此由设置在转印带从动辊33附近的转印带清洁单元37移除和回收。转印带清洁单元37包括与转印带31接触设置的清洁片(未示出)。
供纸单元109包括手动送纸盘41以及用于容纳形成图像所用的纸张的供纸盒42。手动送纸盘41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壳体之外。仅有少量用户所需类型的纸张被放置在手动送纸盘41上并被成像装置1使用。另一方面,供纸盒42被设置在成像单元108和曝光单元10下面,以便容纳大量设备特定所需类型或用户预定类型的纸张。在成像装置1的操作板(未示出)指定的时间由拾取辊41a将放置在手动送纸盘41上的纸张送入设备中,并通过沿纸张传送路径S1设置的传送辊41b、41c、41d传送至成像单元108。同样,容纳在供纸盒42中的纸张由拾取辊42a逐一取送,并由沿纸张传送路径S2设置的传送辊42b传送至成像单元108。
对齐辊(register roller)26被设置在转印辊36和转印带驱动辊32的下方。当从供纸单元109传送出的纸张前端部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部对齐时,对齐辊26以一定时间将纸张传送至转印辊36,然后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转印在纸上。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随后被大致垂直传送并到达设置在转印辊36上方的定影单元27。定影单元27包括加热辊27a和压挤辊27b。通过根据未示出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值控制加热装置,如加热灯,加热辊27a能够保持在预定的定影温度。同时,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旋转并同时被固定在加热辊27a和压挤辊27b之间。这样,由于加热辊27a的热量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纸上。通过设置在定影单元27出口附近的传送辊27c将已热定影的纸张送出。
在需要单面打印时,由排纸辊28将已经传送通过定影单元27的纸张面朝下地传送至排纸盘43上。另一方面,在需要双面打印的情况中,纸张被排纸辊28夹住,并通过排纸辊28的反向旋转被引入双面送纸路径S3,并由传送辊29a、29b再次传送至对齐辊26。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反面上并被热定影在其上之后,经由排纸辊28将纸张传送到排纸盘43上。
以下说明感光鼓21附近主要部件的构造。图4为感光鼓21邻近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沿转印带31的外周边表面设置感光鼓21,并且其由一轴旋转支撑同时向上挤压转印带31。沿转印带31的内周边表面设置中间转印辊35,并且其由一轴旋转支撑同时向下挤压转印带31。感光鼓21和中间转印辊35都沿转印带31前移方向旋转并具有相互平行的旋转轴。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具有这样的特征,即中间转印辊35的旋转轴在转印带31移动的方向偏离感光鼓21的旋转轴。因此,感光鼓21和中间转印辊35没有与转印带31的公共接触区域,两者之间仅存在仅有转印带31插入的区域。为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转印工序中,可在将感光鼓21和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压力控制在低水平的情况下进行转印。因此,能够阻止调色剂粘附在转印带31上,并在次要转印工序中令人满意地形成图像。
主要转印工序中的转印压印区为感光鼓21和转印带31彼此物理接触的区域。作为表征转印压印区的参数,在此引入压印区宽度W和压印区压力P。压印区宽度W被限定为感光鼓21和转印带31彼此物理接触的区域在转印带31移动方向上的宽度。压印区压力P被限定为感光鼓21从转印带31所接收到的压力。压印区宽度W和压印区压力P随转印带31的材料以及感光鼓21和中间转印辊35相对于转印带31的设置而改变。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即压印区宽度W的量值和压印区压力P的量值通过中间转印辊35相对于感光鼓21的设置的变化而改变。这种设置用于优化纸上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并提高转印带31的耐用度。图5为示出了用于改变中间转印辊35的设置的位置调节机构的示意图。图6为示出了压印区宽度W随中间转印辊35的设置而变化的状态的示意图。
中间转印辊35由围绕平行于中间转印辊35的旋转轴350a的旋转轴352旋转的板体351所支撑。中间转印辊35的垂直位置可通过沿图5中R-R′方向围绕旋转轴352旋转板体351予以改变。板体351沿转印带31的方向形成有凹槽351a。中间转印辊35的旋转轴350a插入通过凹槽351a,并通过板体351外部的调节钮350b予以固定。因此,通过旋转调节钮350a,可在凹槽351a的范围内沿X-X′方向改变中间转印辊35的水平位置并固定中间转印辊35。
通过改变中间转印辊35的垂直位置,能够主要地改变压印区宽度W的量值。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中间转印辊35的水平位置,能够主要地改变压印区压力的量值。在中间转印辊35位于比感光鼓21的旋转中心高的位置并且与感光鼓21的水平距离相对短的情况中,诸如图6A所示,压印区宽度W1相对大而压印区压力P1相对高。相反,在中间转印辊35位于比感光鼓21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并且与感光鼓21的水平距离相对长的情况中,如图6B所示,压印区宽度W2相对大而压印区压力P2相对低。
以下说明由本发明人得到的涉及图像的质量的评定以及转印带31的耐用度的评定的研究结论。图7为根据不同转印压印区宽度概括对图像质量和转印带31耐用度的估算的表格。这些估算结果是以各种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包括感光鼓21的直径为30mm,中间转印辊35的直径为9mm,感光鼓21的旋转中心和中间转印辊35的旋转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9.0mm,其相应的垂直距离为23.0mm,并且相邻的两个中间转印辊35之间的垂直距离为94.2mm。通过在主要转印工序中测量转印效率以及纸上的打印密度评定图像质量。转印效率为在主要转印工序中从感光鼓21的表面转印到转印带31的调色剂量的比例,并假定转印前感光鼓21上存在的调色剂量为100%来计算转印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当纸上的黑色密度被定影单元27定影之后,使用Macbeth密度测量仪测量纸上的黑色密度来估算打印密度。通常,黑色密度被认为是ID=1.40或更多。同样,通过一方面根据对转印带31的迂行(snaking)的观察而另一方面根据对转印带31上褶皱和破裂的观察而评估驱动性能,相对地评估转印带31的耐用度。
该研究的结果示出了对于3.0mm或更大但小于5.5mm或更小的压印区宽度,并最优的是4.5mm的压印区宽度,具有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和转印带31的耐用度。
上述导出的结果也示出了就涉及单独的感光鼓21a至21d而言,通过将压印区宽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并抑制转印带31耐用度的下降。可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串联设置感光鼓21a至21d并由此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叠放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因此,随主要转印工序的进行,将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层厚度增加至使得即使是在为中间转印辊35a至35d施加相同的电压的情况中,也不能获得所需足够的转印电场。因此必须适当地设定压印区宽度以确保在主要转印工序下游侧也具有所需足够的转印电场。以下研究用以确保所需足够的转印电场所需的压印区宽度的量值。
图8为示出了转印压印时间和转印电场之间的关系。横坐标表示转印压印时间T而纵坐标表示转印电场E。转印电场E和转印压印时间T之间的关系由具有预定梯度的直线表示。如图8中所示,通过将转印压印时间设定为T1而获得转印第一种颜色(在本实施例中为黄色)的调色剂所需的转印电场Et。同样,在转印第二种颜色(在本实施例中为品红色)的调色的情况中,为中间辊35a至35d施加的电压量值相同。可是,由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层的厚度变得比第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层的厚度薄,施加到调色剂层中的电场更小而对应图表中更小梯度的直线。因此对于第二种颜色,可理解对应获得转印电场Et的转印压印时间没有充分地设定成与第一种颜色相同的时间T1,而是需要被设定成比T1长的T2。上述情况对于第三种颜色(青色)和第四种颜色(黑色)也是相同的。因此,为了确保最小所需转印电场Et,在每个转印工序中,对应于第三种颜色(青色)和第四种颜色(黑色)的转印压印时间需要分别被设定为T3和T4(T4>T3>T2>T1)。
为了获得对应上述每种颜色所需的最小转印电场Et,应当理解,转印压印时间T需要在下游侧变得更长。可是,考虑到实际上转印压印时间T与压印区宽度W成比例,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压印区宽度W可以逐渐增加。
从前述研究结果可以理解,主要转印工序中的每个压印区宽度W具有由转印带31的驱动性能所限定的下限,以及由转印带31的使用寿命限定的上限,同时必须按照执行主要转印工序的顺序逐渐加宽压印区宽度W,以便获得所需足够的转印电场。图9的示意图概括了转印带单元30的设置。每个感光鼓21a至21d与转印带31之间的压印区压力P相同。因此,压印区压力P具有由转印带31的驱动性能所限定的下限,以及由图像质量评估所限定的上限。特别地,在感光鼓21a至21d与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压力过于低的情况中,不能获得稳定的转印带31的驱动性能,而过高的接触压力引起调色剂的粘附并增加接触面积,因此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很难进行静电转印而降低图像质量。由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揭露了压印区压力的下限为1g/mm2而其上限为5g/mm2或更少。另外,通过在转印带31和感光鼓21之间的中间转印辊35和感光鼓21彼此最接近的地方设置片状压印区压力传感器来测量压印区压力。在主要转印工序中,在主要转印工序中顺序叠印调色剂,并由此随转印工序的进行而增加调色剂之间的结合力。相反,根据本发明,通过逐渐减小压印区压力能够阻止调色剂之间的结合。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相对于感光鼓21改变中间转印辊35的设置而调节每个转印压印区的压印区宽度和压印区压力。作为一种替换,当然可通过相对于中间转印辊35改变感光鼓21的设置而调节压印区宽度和压印区压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中间转印辊35a、35b、35c和35d分别被设置在感光鼓21a、21b、21c和21d的下游侧。作为一种替换,中间转印辊35a、35b、35c和35d可分别被设置在感光鼓21a、21b、21c和21d的上游一侧。
尽管在不脱离本发明主要特征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几种形式实现,但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由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所限定,因此落于权利要求的界限和范围内,或其界限和范围的等同物内的所有变化倾向于被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0)
1.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以及与所述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一转印带,并且在一主要转印工序中通过将每个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顺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而彼此叠印,而在所述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并在一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并使所述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接触压力下,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按照所述成像单元将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的顺序逐渐降低的接触压力下,每个所述成像装置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压力不小于1g/mm2但不大于5g/m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要转印工序为用于对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的多个导电辊施加电压的工序,所述导电辊与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相分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要转印工序中,对所述多个导电辊施加相同量值的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导电辊设置得对所述转印带施加大致相同的图像转印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电阻值不小于1×108Ω而不大于1×1014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为粉状显影剂。
9.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多个成像单元和与所述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在一主要转印工序中通过将每个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顺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而彼此叠印,而在所述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以及在一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并使所述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以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的接触宽度,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按照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带的顺序逐渐增加的接触宽度,所述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宽度不小于3mm而不大于10m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要转印工序为用于对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的多个导电辊施加电压的工序,所述导电辊与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接触区域相分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要转印工序中,对所述多个导电辊施加相同量值的电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导电辊设置得对所述转印带施加大致相同的图像转印强度。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电阻值不小于1×108Ω而不大于1×1014Ω。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为粉状显影剂。
17.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用于接收外部图像数据的一通信单元;和
一转印装置,其包括多个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以及与所述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根据所述通信单元接收的图像数据,在一主要转印工序中通过将每个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顺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而彼此叠印而在所述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并在一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并使所述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接触压力下,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按照所述成像装置将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的顺序逐渐减小的接触压力下,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19.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用于接收外部图像数据的一通信单元;和
一转印装置,其包括多个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以及与所述成像单元压挤接触的转印带,并根据所述通信单元接收的图像数据,在一主要转印工序中通过将每个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顺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而彼此叠印而在所述转印带上形成单一图像,并在次要转印工序中将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并使所述转印带沿一预定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以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所述转印带和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之间的不同接触宽度,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按照所述成像装置将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带的顺序逐渐增加的接触宽度,每个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转印带压挤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43342A JP4124362B2 (ja) | 2004-02-19 | 2004-02-19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42/04 | 2004-02-19 | ||
JP43342/2004 | 2004-0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8081A true CN1658081A (zh) | 2005-08-24 |
CN100375933C CN100375933C (zh) | 2008-03-19 |
Family
ID=34858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935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5933C (zh) | 2004-02-19 | 2005-02-17 |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54359B2 (zh) |
JP (1) | JP4124362B2 (zh) |
CN (1) | CN100375933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6671B (zh) * | 2006-01-24 | 2011-07-0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光扫描装置及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122125A (zh) * | 2010-01-07 | 2011-07-13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2147583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792232A (zh) * | 2010-03-08 | 2012-1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7894696A (zh) * | 2016-10-04 | 2018-04-10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14122B2 (ja) * | 2006-06-08 | 2012-04-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22619A (ja) * | 2006-11-10 | 2008-05-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1775B2 (ja) * | 2006-12-19 | 2012-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86922A (ja) * | 2007-05-16 | 2008-11-2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304780A (ja) | 2007-06-08 | 2008-12-18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12728B2 (ja) * | 2007-10-16 | 2011-11-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44606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Canon Inc | 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586886B2 (ja) * | 2008-05-26 | 2010-11-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100245930A1 (en) * | 2009-03-30 | 2010-09-30 | Xerox Corporation | Banner sheet-based sampling method |
JP5014455B2 (ja) * | 2010-04-12 | 2012-08-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47756A (ja) * | 2011-05-31 | 2012-12-1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850274B1 (ko) * | 2011-09-16 | 2018-04-19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방법 |
JP6094179B2 (ja) * | 2012-11-30 | 2017-03-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1559B2 (ja) * | 2013-09-19 | 2017-09-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29695B2 (ja) * | 2018-08-01 | 2023-0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74804B2 (ja) | 1987-08-06 | 1997-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4873541A (en) | 1987-05-28 | 1989-10-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S6440847U (zh) | 1987-09-03 | 1989-03-10 | ||
JPH08305183A (ja) * | 1995-05-10 | 1996-11-22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22158A (ja) | 1995-07-05 | 1997-01-21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397591B2 (ja) | 1996-07-26 | 2003-04-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93437A (ja) | 1997-04-17 | 1998-11-04 | Mita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62739B2 (ja) * | 1997-12-24 | 2003-11-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US6463247B1 (en) * | 1999-06-15 | 2002-10-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ing plural photosensitive drums |
JP2002014515A (ja) | 2000-06-28 | 2002-01-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ベルト装置 |
WO2002056118A1 (en) * | 2001-01-12 | 2002-07-18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
JP4004020B2 (ja) | 2001-07-23 | 2007-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バイアス印加方法、バイアス印加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2027B2 (ja) | 2001-11-27 | 2005-07-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438717B1 (ko) * | 2002-02-27 | 2004-07-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전전사형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
JP2003337454A (ja) * | 2002-05-21 | 2003-11-2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4944B2 (ja) * | 2003-09-18 | 2009-08-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4
- 2004-02-19 JP JP2004043342A patent/JP412436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2-07 US US11/052,981 patent/US7254359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2-17 CN CNB2005100093577A patent/CN10037593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6671B (zh) * | 2006-01-24 | 2011-07-0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光扫描装置及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US8437033B2 (en) | 2006-01-24 | 2013-05-07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CN102122125A (zh) * | 2010-01-07 | 2011-07-13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2122125B (zh) * | 2010-01-07 | 2014-06-18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2147583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792232A (zh) * | 2010-03-08 | 2012-1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2792232B (zh) * | 2010-03-08 | 2015-04-29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7894696A (zh) * | 2016-10-04 | 2018-04-10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894696B (zh) * | 2016-10-04 | 2020-08-04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124362B2 (ja) | 2008-07-23 |
CN100375933C (zh) | 2008-03-19 |
US20050185991A1 (en) | 2005-08-25 |
JP2005234229A (ja) | 2005-09-02 |
US7254359B2 (en) | 2007-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58081A (zh) |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 |
CN100594444C (zh) |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 |
US899588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print engines | |
US833181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peed difference control | |
US20110150540A1 (en) |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411125B2 (en) |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riving unit setting barycentric position | |
CN1416029A (zh) | 成像设备及可相对于其进行拆装的中间转印装置 | |
US8755710B2 (en) | Cleaning member including strip shaped body,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59870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71476C (zh) | 成像设备 | |
CN1497374A (zh) | 成像装置 | |
JP200808965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755547A (zh) | 没有由于从转印元件逸出的物质而产生的缺陷的成像装置 | |
EP2510403B1 (en) |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 |
CN154256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3616589B2 (ja) | タンデム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CN1896888A (zh) | 控制显影单元电压的成像装置 | |
CN1815386A (zh)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995805A (zh) | 带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0483267C (zh) |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 |
CN101063849A (zh) | 成像装置 | |
JP3603034B2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CN1591232A (zh) | 成像设备 | |
JP361152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2008026764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