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38418A - 自动文件传输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文件传输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38418A CN1638418A CN200510004268.3A CN200510004268A CN1638418A CN 1638418 A CN1638418 A CN 1638418A CN 200510004268 A CN200510004268 A CN 200510004268A CN 1638418 A CN1638418 A CN 16384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e
- document
- transmission path
- original document
- siz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04N1/2032—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of two pi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wo sides of a single medi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15—Feeding using one or more cylindrical platens or rollers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main scanning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包括:文件盘、文件排出盘、传输路径、文件供给辊、分离垫、传输辊、CCD扫描单元、CIS扫描单元以及文件排出辊。文件盘和文件排出盘被设置成垂直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从文件盘到文件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文件供给辊和分离垫设置在传输路径的入口附近,并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始文件而将原始文件分离。传输辊夹住并传输原始文件。CCD扫描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的U形弯部分的直接下游并扫描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一面。CIS扫描单元设置在CCD扫描单元的下游并扫描原始文件的第二面。文件排出辊夹住并排出扫描过的原始文件。在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横向的横截面图中,CIS扫描单元设置在分离垫和设置在分离垫直接下游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CCD扫描单元和文件排出辊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扫描仪、传真机和复印机等中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将文件盘上的原始文件通过传输路径传输至扫描位置和文件排出盘。
背景技术
扫描仪、传真机和复印机等包括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具有自动文件供给器(ADF),可连续地供给多个原始文件。通过使用自动文件传输设备,放在文件盘上的多个原始文件可自动地连续地被传输到扫描位置。
图8是复印传真多功能外围设备(MFP)900的ADF的横截面图。文件盘901上的原始文件由ADF以U形弯的方式从上侧到下侧传输至设置在文件盘901下方的文件排出盘902。在传输过程中,原始文件的图像被图像扫描单元,如电荷耦合设备(CCD)扫描。具体来说,如图所示,从文件盘901至文件排出盘902形成传输路径903。文件盘901上的原始文件通过设置在传输路径903入口附近的文件供给辊904和沿传输路径903适当设置的传输辊905连续地被传输到文件排出盘902。当从文件盘901上拾取的原始文件通过传输路径903传输时,由CCD扫描单元906在原始文件的一面上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在CCD扫描单元906的下游,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扫描单元907在原始文件的另一面上执行图像扫描过程。
在ADF中,沿传输路径903设置文件长度传感器908和文件宽度传感器909,用于在扫描原始文件的图像之前自动区分文件尺寸。文件长度传感器908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文件宽度传感器909包括多个排列在传输路径903的宽度方向上的传感器。根据文件长度传感器908和文件宽度传感器909的检测信号中的每一个,控制单元(未示出)在扫描原始文件之前区分文件尺寸。同时,可在文件盘901上设置传感器并且该传感器可区分文件尺寸。与该情况相比,当具有不同尺寸的原始文件被放在文件盘901上时,文件长度传感器908和文件宽度传感器909在区分文件尺寸方面具有优势。
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是从CCD扫描单元906的下游到上游可形成反向路径。在原始文件首次通过时,可通过CCD扫描单元的预扫描过程可以区分文件尺寸。然后,原始文件可通过反向路径返回。在原始文件第二次通过时,可由CCD扫描单元906执行图像扫描过程。
如上所述,在CIS扫描单元907设置在传输路径903内侧的情况下,自动文件传输设备需要具有一定的高度,以便使CIS扫描单元907不会与如传输辊905等其它组成部件互相干扰。例如,在传输路径903的入口附近,横过传输路径903面对文件供给辊904设置延迟辊910,用于分离原始文件。在传输路径903的内侧和外侧设置相互面对的传输辊905。同时,在传输路径903的出口附近设置CIS扫描单元907和文件排出轴911。在具有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903中,入口附近的传输路径和出口附近的传输路径被设置成垂直方向上的两段。因此,入口附近的传输路径和出口附近的传输路径需要相互分开至少这些组成部件的高度。然而,在复印传真MFP 900中设置平板扫描仪(FBS)的情况下,文件压盖包括作为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ADF。ADF随着文件压盖被打开和关闭。因此,ADF的高度最好是较低的。
在传统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中,例如,为了在由CCD扫描单元906扫描图像之前,通过文件长度传感器908区分文件长度是否为A4尺寸纸张的纵向文件长度,需要从文件长度传感器908到CCD扫描单元906的读取传感器912的传输路径长度为A4尺寸纸张的纵向文件长度或者更长。因此,如图所示,形成传输路径903,使得相对于入口,出口位于向内的位置。而且,文件盘901设置在入口处。因此,排出到文件排出盘902上的原始文件很难从视觉上被确认并且这些原始文件很难被取走。此外,在形成反向路径并且通过两次传递原始文件而执行图像扫描过程的情况下,如果具有不同尺寸的文件混合在一起,则需要为原始文件中的每一个执行预扫描过程。因此,图像扫描过程所需的时间周期变长了。
发明概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缺陷而做出。本发明的一种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可降低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高度的装置,其中,第二扫描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的内侧。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装置,其便于从视觉上确认从出口排出的原始文件并便于在自动文件传输设备中取走原始文件,特别是,一种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中,用于检测文件尺寸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传输路径上并且图像扫描过程通过原始文件的一次传递而执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包括文件盘、文件排出盘、传输路径、文件分离单元、传输辊、第一扫描单元、第二扫描单元以及文件排出辊。文件盘和文件排出盘被设置成垂直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从文件盘到文件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文件分离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入口附近。文件分离单元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始文件而将从文件盘供给的原始文件分离。传输辊沿传输路径适当地设置。传输辊夹住并传输原始文件。第一扫描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传输路径外侧。第一扫描单元对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一面进行扫描。第二扫描单元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扫描位置下游的传输路径内侧。第二扫描单元对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二面进行扫描。文件排出辊设置在传输路径的出口附近。文件排出辊夹住扫描过的原始文件并将原始文件排出至文件排出盘。在该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横向的横截面图中,第二扫描单元设置于文件分离单元和设置在文件分离单元直接下游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第一扫描单元和文件排出辊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文件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文件分离单元下方,在相对于文件分离单元偏移的传输路径上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上游的传输路径上。用于控制扫描操作的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直接上游。从尺寸传感器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的长度比文件长度长,以区分最大可扫描的文件尺寸。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传输路径内侧的第二扫描单元设于设置在传输路径入口附近的文件分离单元和设置在文件分离单元下游直接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且位于设置在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第一扫描单元和设置在出口附近的文件排出辊之间。因此,沿着从文件盘至文件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可以有效地设置文件分离单元、传输辊、第一扫描单元、第二扫描单元以及文件排出辊,而不会相互干扰。结果,可以降低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文件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文件分离单元下方,在相对于文件分离单元偏移的传输路径上的位置处。因此,本发明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优势在于可容易地确认并可容易地取走从出口排出的原始文件。特别是,本发明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在下列结构方面是有用的,在该结构中,用于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上游的传输路径上,用于控制扫描操作的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直接上游,并且为了区分最大可扫描的文件尺寸,从尺寸传感器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的长度比文件长度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印传真MFP 100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复印传真MFP 100的上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显示ADF 1的结构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4是显示在ADF盖102b被打开的状态下ADF 1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5A显示A4尺寸的原始文件,其具有文件长度L1和文件宽度W1。图5B显示A5尺寸的原始文件,具有文件长度L2以及文件宽度W2。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ADF 1的布局。
图7是显示复印传真MFP 100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8是显示传统的复印传真MFP 900的ADF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复印传真MFP 100的外部构造,其包括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1。如图所示,复印传真MFP 100包括扫描台101、文件压盖102、操作面板103、框架104以及纸张供给盒105。扫描台101起到平板扫描仪(FBS)的作用。文件压盖102以一种能够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被轴向支撑在扫描台101上。操作面板103被操作用于例如,输入原始文件扫描过程的开始。框架104包括将图像打印到纪录纸上的图像打印单元以及电传输图像的传输单元等。纸张供给盒105供给纪录纸用于打印被扫描的图像。在复印传真MFP 100中,文件压盖102内的ADF 1形成自动文件传输设备。文件盘2上的原始文件由ADF以U形弯的方式从上侧到下侧传输到设置在文件盘2下方的文件排出盘4。在传输过程中,执行图像扫描过程。而且,复印传真MFP 100的结构为一个实例。诸如图像打印单元、用于电传输图像的传输单元以及用于供给纪录纸以打印被扫描的图像的纸张供给盒的结构是任选的。
如图2所示,在扫描台101内,台板玻璃11设置在近似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外壳10的上表面。外壳10包括CCD扫描单元12。CCD扫描单元12为一种所谓的简化了的光学系统的扫描单元。如图所示,CCD扫描单元12包括光源14、反射镜15、聚光透镜16和CCD图像传感器17。光源14向扫描位置P1照射光。反射镜15将来自原始文件的反射光R引导至预定的方向。聚光透镜16将反射光R聚焦。CCD图像传感器17将聚焦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该电信号。当上述的CCD扫描单元12起到FBS的作用时,CCD扫描单元12相对于台板玻璃11水平移动以扫描台板玻璃11上的原始文件。当使用自动文件传输设备1时,CCD扫描单元12移动到扫描位置P1以扫描通过传输路径3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图像。然后,来自原始文件的反射光R被引导至CCD图像传感器17并形成图像。而且,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对已由CCD扫描单元12扫描并已转换为电信号的图像信号执行模数转换和阴影处理等。然后,通过图像打印单元,如打印机,将图像信号打印到纪录纸上,或通过传输单元如编解码器进行电传输。
如图2和3所示,下面要描述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作为ADF被设置在文件压盖102内。自动文件传输设备连续地将原始文件传输至扫描位置P1和P2。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包括文件盘2、文件排出盘4、传输路径3、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文件分离单元)、传输辊7、CCD扫描单元12(第一扫描单元)、CIS扫描单元8(第二扫描单元)以及文件排出辊9。文件盘2和文件排出盘4被设置成垂直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3从文件盘2至文件排出盘4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始文件而分离从文件盘2供给的原始文件。传输辊7大体上沿着传输路径3设置。传输辊7夹住并传输原始文件。CCD扫描单元12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传输路径3外侧。CCD扫描单元12对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一面进行扫描。CIS扫描单元8设置在CCD扫描单元12下游的传输路径3内侧。CIS扫描单元8在扫描位置P2对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二面进行扫描。文件排出辊9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出口附近。文件排出辊9夹住扫描过的原始文件并将原始文件排出到文件排出盘4上。文件盘2上的原始文件通过ADF 1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原始文件通过被反向以从上侧到下侧做U形转弯,而沿着具有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3被传输。然后,原始文件到达扫描位置P1。当原始文件通过扫描位置P1时,CCD扫描单元12对原始文件第一面上的图像进行扫描。原始文件沿着传输路径3进一步被传输并到达扫描位置P2。当原始文件通过扫描位置P2时,CIS扫描单元8对原始文件第二面上的图像进行扫描。然后,原始文件被排出到位于文件盘2下方的文件排出盘4上。因此,通过传递原始文件一次,换句话说,通过所谓的一次通过,可以扫描原始文件两面上的图像。
在文件压盖102的上部,为了供给原始文件,文件盘2被设置成稍微向一个方向倾斜。扫描过程开始前,在文件盘2的上表面上堆叠多个原始文件。在用户将原始文件放置在文件盘2上的情况下,用户将原始文件的始端放置在倾斜的文件盘2的下端,使得原始文件的始端插入到传输路径3的入口。而且,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在文件盘2上设置可移动的引导器,以便在宽度方向上调整原始文件的位置并防止原始文件歪斜。
传输路径3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的形状,以连接在垂直方向上设置成两段的文件盘2和文件排出盘4。传输路径3在位于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扫描位置P1处通过台板玻璃18,在扫描位置P1下游通过扫描位置P2并连接到文件排出盘4。设置在文件压盖102内的纸张引导器30和中间引导器31形成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盖框102a和文件压盖102的ADF盖102b形成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相应地,具有预定厚度的原始文件可以通过传输路径3而被传递。
盖框102a为文件压盖102的外壳。纸张引导器30和中间引导器31等安装在盖框102a上。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和文件排出盘4在盖框102a上一体形成。同时,ADF盖102b主要形成文件压盖102的外壳的上部。ADF盖102b以一种能以文件传输方向的下游一侧作为摆动中心而摆动的方式设置在盖框102a上。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ADF盖102b构成位于ADF 1所在一侧的文件压盖102的侧壁和顶板。ADF盖102b的侧壁部分的下端通过轴20支撑在盖框102a上。因此,通过抬起ADF盖102b的传输方向的上游一侧,换句话说,通过抬起位于靠近文件盘2的ADF盖102b的一侧,ADF盖102b可以以轴20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和关闭。通过打开ADF盖102b,露出文件压盖102的内部构件,如分离垫6和传输辊7。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ADF盖102b的下表面和盖框102a构成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
纸张引导器30形成U形弯部分附近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传输辊7等适当地沿着纸张引导器30设置。纸张引导器30被固定在盖框102a上。同时,中间引导器31形成U形弯的上游和下游处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就是说,中间引导器31的上表面为传输路径3入口附近处的内引导面。中间引导器31的下表面为在传输路径3出口附近处的内引导面。如图4所示,中间引导器31以一种能以上表面的下游端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和闭合的方式设置。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露出CIS扫描单元8和文件排出辊9等。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另外,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部件并非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盖框102a等。可采用其它形式作为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器,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如果文件压盖102的盖框102a和ADF盖102b由塑料材料一体形成,以便同样起到外引导器的作用,则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并可容易地进行组装过程。传输路径3的上述结构为一种实例,并且可以变为一种已知的传输路径的结构,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代替纸张引导器30,可设置具有很大直径的传输鼓。
文件供给辊5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文件供给辊5旋转,同时与从文件盘2供给的原始文件接触,并将原始文件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分离垫6被压在文件供给辊5上,并且多个供给的文件被分离。尽管图中未示出细节,由硅或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thylene-Propylene-Diene Methylene linkage)(EPDM)制成的辊主体通过单向接合器(one-way clutch)固定到金属辊轴以形成文件供给辊5。文件供给辊5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传输路径3的外侧。文件供给辊5的辊轴被支撑在ADF盖102b上。当ADF盖102b被打开时,文件供给辊5也随ADF盖102b一起向上摆动。
同时,分离垫6相对于原始文件的摩擦系数低于文件供给辊5的辊主体相对于原始文件的摩擦系数并高于原始文件之间的摩擦系数。例如,分离垫6可以由聚氨酯树脂形成。分离垫6被粘接到分离垫固定器60的上表面。在中间引导器31的上表面形成安装孔61。分离垫固定器60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孔61内。分离垫固定器60由设置在安装孔61内的螺旋弹簧62向上推动。相应地,分离垫6与文件供给辊5的辊主体接触。当原始文件通过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传递时,分离垫固定器60根据原始文件的厚度而向下摆动。由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的原始文件被一次分离出一页并连续地被传输。传输到传输路径3中的原始文件被传输辊7夹住并被传输到扫描位置P1和P2。当原始文件被传输辊7夹住时,文件供给辊5的辊主体由于单向接合器而变为相对于辊轴,在文件传输方向上可旋转。相应地,辊主体的旋转跟随着由传输辊7传输的原始文件,使原始文件的传输不会受到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的夹住的影响。结果,可防止产生原始文件的振动。
拾取辊50设置在文件供给辊5的上游。拾取辊50通过拾取臂51而被可旋转地支撑,臂51通过文件供给接合器(未示出)在垂直方向上摆动。拾取臂51为一对可旋转地将拾取辊50夹在中间的臂。拾取臂51的底端被可旋转地固定在文件供给辊5的辊轴上。拾取臂51的末端向文件盘2延伸并支撑拾取辊53。在原始文件被放置到文件盘2上时的待命状态下,拾取臂51的末端抬高并且拾取辊50与中间引导器31分离。当拾取原始文件时,拾取臂51的末端向下摆动以便使拾取臂51下降至与文件盘2上的原始文件中的最上面的一页接触。拾取辊50旋转,同时与文件盘2上的原始文件接触,并将原始文件供给到文件供给辊5。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一文件设定传感器检测文件盘上存在或不存在原始文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单元控制拾取辊50、拾取臂51、文件供给辊5以及文件供给接合器(未示出)的运动。来自驱动源如马达的驱动力被传递给文件供给辊5的辊轴。该驱动力通过皮带传动机构(未示出)被进一步传递给拾取辊50的辊轴。此外,当降低拾取臂51时,文件供给接合器被啮合并且驱动力也被传递给拾取臂51。拾取臂51被弹簧向上推动。当文件供给接合器分离时,拾取臂51通过弹簧的推动力而返回到最上面的位置,并变为处于待命状态。
传输辊7中的每一个由多个在轴向上以相互之间预定间隔固定到辊轴上的辊主体形成。例如,由硅或EPDM制成的辊主体固定到金属辊轴上。辊主体的数目和位置根据例如,要被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尺寸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四个传输辊7a,7b,7c和7d轴向支撑在构成内引导面的纸张引导器30上。相对于传输辊7a,7b,7c和7d中的每一个,从动辊70设置在外引导面处,以便分别与传输辊7a,7b,7c和7d中的每一个接触。原始文件被传输辊7a,7b,7c和7d以及从动辊70夹住并沿着传输路径3传输。以与文件供给辊5相同的方式,面对着两个位于U形弯部分上游的传输辊7a和7b的两个从动辊70被ADF盖102b轴向支撑。如图所示,当ADF盖102b被打开时,文件供给辊5和这些从动辊70也向上摆动。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的接触状态以及传输辊7a和7b与从动辊70的接触态分别被解除。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传输辊7a设置在传输辊7中的最上游一侧。传输辊7a起到所谓阻挡辊的作用。传输辊7a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凹进去,并且传输路径3的垂直宽度被拓宽以形成阻挡空间32。阻挡传感器33被设置在传输辊7a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上。如上所述,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并由文件供给辊5和分离垫6分离的原始文件的始端与传输辊7a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传输辊7a处于停止状态。原始文件的始端与传输辊7a接触并且原始文件弯曲。然而,原始文件弯曲由于阻挡空间32而被允许。通过原始文件如上所述被弯曲,原始文件的始端根据传输辊7a的辊表面而被校正。然后,根据对原始文件的始端进行检测的阻挡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传输辊7a旋转。相应地,原始文件的歪斜被校正并且原始文件被传输。
CIS扫描单元8使用了CIS。尽管图中未显示细节,但是CIS扫描单元8为一种稳定型的扫描单元,其将由光源照射的来自原始文件的反射光通过聚焦纤维聚焦到光敏元件上并执行扫描过程。通过被设置在中间引导器31中,CIS扫描单元8位于传输路径3的内侧。在ADF 1的横向的横截面图中,CIS扫描单元8位于分离垫6和设置在分离垫6直接下游的传输辊7a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CCD扫描单元12的扫描位置P1和文件排出辊9之间。在CIS扫描单元8中采用的CIS具有狭窄的目标深度(subject depth)。在传输路径3的外侧,台板辊80通过传输路径3面对着CIS扫描单元8设置。传输的原始文件通过台板辊80与CIS扫描单元8的扫描表面接触,并且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如图4所示,中间引导器31位于靠近文件盘2的一侧可以以中间引导器31上表面的下游边缘附近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CIS扫描单元8也向上摆动。
一对文件排出辊9设置在CIS扫描单元8的下游。以与传输辊7等相同的方式,由硅或EPDM制成的辊主体被安装在金属辊轴上以形成文件排出辊9中的每一个。位于传输路径3内侧的文件排出辊9由中间引导器31支撑。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文件排出辊9由盖框102a支撑。文件排出辊9相互接触并彼此面对。在图像扫描过程之后,文件排出辊9将扫描过的原始文件从传输路径3上排出到文件排出盘4。如图所示,文件排出辊9大体上设置在分离垫6下方。文件排出辊9在传输路径3上的位置相对于分离垫6和分离垫固定器61偏移。就是说,设置在中间引导器31上的文件排出辊9设置成不与分离垫固定器60内用于安装的安装孔61相干扰。如图4所示,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文件排出辊9也随CIS扫描单元8一起向上摆动。因此,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露出文件排出辊9和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台板辊80等。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如上所述,位于传输路径3内侧的CIS扫描单元8被设置于分离垫6、分离垫固定器60以及位于分离垫6直接下游的传输辊7a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扫描位置P1和设置在传输路径3出口附近的文件排出辊9之间。相应地,可以在中间引导器31内有效地设置分离垫6、分离垫固定器60、CIS扫描单元8以及文件排出辊9,而不相互干扰,该中间引导器31形成了从文件盘2到文件排出盘4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结果,可以减小中间引导器31的厚度。就是说,可以尽可能地减小传输路径3的在靠近入口的传输路径和靠近出口的传输路径之间的空间的高度。因此,与传统的ADF相比,ADF 1的高度可以被减小。结果,改善了ADF 1的外部结构并且包括ADF 1的文件压盖102的重心变低了。相应地,操作性提高了。
文件排出辊9大体上设置在分离垫6和分离垫固定器60下方,在传输路径3上相对于分离垫固定器60偏移的位置处。相应地,传输路径3的出口位于入口附近。结果,从出口排出的原始文件可容易地从视觉上进行确认。此外,可容易地看到位于文件盘2下方的文件排出盘4。从扫描位置P1到出口的传输路径长度变长了。相应地,在扫描位置P2附近CIS扫描单元8执行图像扫描过程所在的表面可以水平化。从而,可以抑制CIS扫描单元8与台板辊80的夹住状态的偏移以及卡纸的产生。结果,可通过CIS扫描单元8稳定地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并且提高了扫描的图像质量。
接下来,将要描述ADF 1的尺寸传感器。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沿着ADF 1的传输路径3设置。在用CCD扫描单元12扫描原始文件的图像之前,文件尺寸被自动地区分。例如,如图5A和5B所示,假设A4尺寸的原始文件具有文件长度L1和文件宽度W1,并且A5尺寸的原始文件具有文件长度L2和文件宽度W2。于是,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宽度W1和A5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L2相同。ADF 1可以纵向或横向传输A4尺寸的原始文件和A5尺寸的原始文件。换句话说,ADF 1可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传输原始文件。因此,例如,仅通过文件长度传感器34不能区分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长度方向和A5尺寸的原始文件的宽度方向。这样,通过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和文件宽度,并且区分文件的尺寸和传输方向。同时,可被CCD扫描单元12和CIS扫描单元8扫描的文件宽度是有限的。因此,比A4尺寸长的原始文件,例如B4尺寸的原始文件和A3尺寸的原始文件,在ADF 1中只能在长度方向上传输。这样,如果通过文件长度传感器34的检测信号,检测出所传输的原始文件比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L1更长,则根据文件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可以将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文件尺寸区分为B4尺寸或A3尺寸。
如图6所示,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设置在文件供给辊5的直接下游。如图7所示,图像扫描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并区分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文件尺寸。具体来说,图像扫描控制单元从文件长度传感器34接收检测原始文件始端和末端的信号。然后,根据从检测到始端直到检测到末端的马达的步长的数量,图像扫描控制单元计算文件长度。同时,文件宽度传感器35包括多个从传输路径3的一端到预定位置,排列在传输路径3的宽度方向上的传感器,以便与多种文件尺寸中的每一个文件宽度相对应,如A5尺寸,B5尺寸,A4尺寸和B4尺寸。根据多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文件宽度进行区分。根据文件长度和文件宽度,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将文件尺寸信息传递给复印传真MFP 100的主控单元。进一步,文件尺寸信息包括文件尺寸和传输方向。根据文件尺寸信息,主控单元选择纸张并打印出扫描的图像或执行传真传输。如上所述,根据沿传输路径3设置的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可以自动区分所传输原始文件的文件尺寸。这样,本实施例的ADF 1在以下方面具有的特殊优势:即使当具有不同尺寸的原始文件被放在文件盘2上时,也可以自动地区分每个原始文件的文件尺寸。
如图6所示,第一读取传感器36设置在扫描位置P1直接上游的传输路径3上。第一读取传感器36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根据该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CCD扫描单元12进行控制,使得例如,从检测到原始文件始端开始经过预定数目的计数之后,CCD扫描单元12开始进行图像扫描过程并且从检测到原始文件末端开始经过预定数目的计数之后,CCD扫描单元12停止图像扫描过程。以相同的方式,第二读取传感器37设置在扫描位置P2直接上游的传输路径3上。根据第二读取传感器37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CIS扫描单元8进行控制。
由CCD扫描单元12和CIS扫描单元8所扫描的每一个图像信息从图像扫描控制单元传送至主控单元。当考虑到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很大、从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到主控单元的数据传输速度以及主控单元的处理过程如打印操作和传真传输的事实时,上述文件尺寸信息优选地先于图像信息而被传递到主控单元。因此,在由第一读取传感器36检测到沿传输路径3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之前,需要文件长度传感器34已经完成对原始文件始端和末端的检测。这样,从文件长度传感器34到第一读取传感器36的传输路径3的长度,换句话说,传输路径的长度被设成比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L1长。而且,传输路径长度是考虑了原始文件的最大可扫描尺寸而设定。在本实施例的ADF 1中,如上所述,B4尺寸或更长的原始文件仅在长度方向被传输并由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区分文件尺寸。因此,传输路径长度被设成比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L1长。然而,如果最大的文件尺寸和传输方向上的自由度不同,传输路径长度也变得不同。
在如本实施例的ADF 1中,传输路径长度被设定成比A4尺寸的原始文件的文件长度L1长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从入口到第一读取传感器36的传输路径3的长度变长了。此外,一般情况下,扫描位置P1设置于不同于台板玻璃11的位置处,以使用文件放置台101作为FBS。扫描位置P1设在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的直接下游。因此,在图3中,位于扫描位置P1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一部分向右侧方向延伸。然而,如果位于扫描位置P1下游的传输路径3的一部分以与传统的ADF相同的方式形成,则传输路径3的出口相对于入口位于向内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排出到文件排出盘4上的原始文件变得很难从视觉上确认并很难被取走。如上所述,在用于区分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文件尺寸的文件长度传感器34和文件宽度传感器35沿着ADF 1中的传输路径3设置的情况下,通过将文件排出辊9设置在大体上分离垫6和分离垫固定器60下方,相对于分离垫固定器60偏移的传输路径3上的一个位置处,传输路径3的出口位于入口附近。结果,可容易地从视觉上确认从出口排出的原始文件并且可容易地看到设置在文件盘2下方的文件排出盘4。
此外,本实施例的复印传真MFP 100的结构仅仅是本发明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的一个例子。可以对上述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做出变型,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可以在单一功能的机器中,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中实现本发明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
Claims (4)
1.一种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包括:
文件盘和文件排出盘,该文件盘和文件排出盘在垂直方向上被设置成两段;
传输路径,其从所述文件盘到所述文件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
文件分离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入口附近,并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始文件而分离从所述文件盘供给的原始文件;
传输辊,其适当地沿所述传输路径设置,并且夹住以及传输原始文件;
第一扫描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所述传输路径外侧,并扫描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一面;
第二扫描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扫描位置下游的所述传输路径内侧,并扫描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第二面;以及
文件排出辊,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出口附近,并且将扫描过的原始文件夹住以及排出到所述文件排出盘上;
其特征在于:在该自动扫描传输设备的横向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二扫描装置设置于所述文件分离装置和设置在所述文件分离装置直接下游的所述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第一扫描装置和所述文件排出辊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所述文件分离装置下方,在相对于所述文件分离装置偏移的所述传输路径上的一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尺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上游的所述传输路径上,并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
读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直接上游,并控制扫描操作;以及
从所述尺寸传感器到所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长度比文件长度长,以区分最大可扫描文件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文件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尺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上游的所述传输路径上,并检测所传输的原始文件的始端和末端;
读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上游,并控制扫描操作;以及
从所述尺寸传感器到所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长度比文件长度长,以区分最大可扫描文件尺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00213A JP4259325B2 (ja) | 2004-01-05 | 2004-01-05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JP000213/2004 | 2004-01-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38418A true CN1638418A (zh) | 2005-07-13 |
CN100391221C CN100391221C (zh) | 2008-05-28 |
Family
ID=3470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42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1221C (zh) | 2004-01-05 | 2005-01-04 |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24781B2 (zh) |
JP (1) | JP4259325B2 (zh) |
CN (1) | CN100391221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4943A (zh) * | 2009-06-29 | 2011-01-05 | Nec爱克赛斯科技株式会社 | 文件传输装置和使用文件传输装置的文件读取设备 |
CN104683630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89087B2 (ja) * | 2004-11-22 | 2010-12-01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JP2007043639A (ja) * | 2005-06-28 | 2007-02-15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画像読取方法を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 |
KR100742833B1 (ko) | 2005-12-24 | 2007-07-25 | 주식회사 포스코 | 내식성이 우수한 고 망간 용융도금강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4941677B2 (ja) * | 2008-04-16 | 2012-05-3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原稿読取装置 |
JP5146914B2 (ja) * | 2008-08-07 | 2013-02-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原稿読取装置 |
JP5825549B2 (ja) * | 2011-06-08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4114B2 (ja) * | 2014-02-21 | 2017-07-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314962B2 (ja) * | 2015-11-24 | 2018-04-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04032A (ja) | 2021-06-25 | 2023-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4920043B (zh) * | 2022-05-18 | 2023-05-26 | 赣南科技学院 | 一种自动扫描清单的工程造价费用统计辅助装置 |
JP7625557B2 (ja) | 2022-08-05 | 2025-0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042831A (ja) | 2022-09-16 | 2024-03-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3906A (ja) * | 1994-04-07 | 1995-10-27 | Fujitsu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方法及びデータ転送装置並びにデータ転送装置付き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US5680204A (en) * | 1994-10-12 | 1997-10-21 | Xerox Corporation | Dual scanning electronic reprographic document handler |
JP3449805B2 (ja) * | 1994-11-08 | 2003-09-2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のシート搬送装置 |
US6151478A (en) * | 1996-09-09 | 2000-11-21 | Minolta Co., Ltd. | Document feeder for a copying machine |
US5946527A (en) * | 1998-04-13 | 1999-08-31 | Xerox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of different sizes of document sheets in an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 |
US6672579B2 (en) * | 1999-12-28 | 2004-0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Pressing force adjustable roller unit, transport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therewith and supply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3676703B2 (ja) | 2001-06-18 | 2005-07-27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4355123B2 (ja) * | 2002-01-09 | 2009-10-28 |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 両面印刷装置 |
JP2003309703A (ja) | 2002-04-12 | 2003-10-3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72711B2 (ja) | 2002-04-23 | 2008-04-09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3747879B2 (ja) | 2002-05-02 | 2006-02-22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3889684B2 (ja) * | 2002-08-07 | 2007-03-07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
-
2004
- 2004-01-05 JP JP2004000213A patent/JP425932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12-21 US US11/023,250 patent/US73247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1-04 CN CNB2005100042683A patent/CN10039122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4943A (zh) * | 2009-06-29 | 2011-01-05 | Nec爱克赛斯科技株式会社 | 文件传输装置和使用文件传输装置的文件读取设备 |
CN101934943B (zh) * | 2009-06-29 | 2015-01-14 | Nec爱克赛斯科技株式会社 | 文件传输装置和使用文件传输装置的文件读取设备 |
CN104683630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683630B (zh) * | 2013-11-29 | 2018-05-1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147438A1 (en) | 2005-07-07 |
JP4259325B2 (ja) | 2009-04-30 |
CN100391221C (zh) | 2008-05-28 |
US7324781B2 (en) | 2008-01-29 |
JP2005194011A (ja) | 2005-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54803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US785319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CN100391221C (zh) |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 |
JP370152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242901B2 (en) | Document image scanning device | |
EP2541888B1 (en) | Image reading device | |
CN1405009A (zh) | 纸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44625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778655A (zh) | 自动文档传送设备 | |
US731756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724183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
JP374787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428492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CN1227571C (zh) | 送纸装置,图象读取装置和图象形成装置 | |
JP200215246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3931865B2 (ja)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 |
JP2005045445A (ja)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 |
JP200221816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0452547B1 (ko) | 복합기의 자동 원고 이송장치 | |
JP3849677B2 (ja)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 |
JP2024091955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319137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CN103101783B (zh) |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378104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KR101059120B1 (ko) | 동일 선속으로 스캔 및 인쇄 속도를 증가시킨 a4복합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