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633721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33721A
CN1633721A CNA028197119A CN02819711A CN1633721A CN 1633721 A CN1633721 A CN 1633721A CN A028197119 A CNA028197119 A CN A028197119A CN 02819711 A CN02819711 A CN 02819711A CN 1633721 A CN1633721 A CN 1633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late
battery
collector plat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197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4149C (zh
Inventor
白根隆行
桥本哲
荒井直人
谷川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216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959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682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1970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3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3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414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414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二次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前述极板群的端面的前述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电结构经过改良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AV机器、个人电脑等电器的便携化和无线化急速发展,对于作为它们的驱动用电源的小型·轻量的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以锂为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尤其受到期待。此外,也希望用于电动工具等的二次电池高输出功率化。
为了顺应上述要求,重要的一点是减小电池的内部电阻。
一般的二次电池中,用导线从正极板及负极板分别进行集电。另一方面,针对高输出功率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提出了在极板群的一侧使任一极板的电极芯材突出,其突出部的前端与集电板连接进行集电的方法(日本专利特开2000-294222号公报)。这种情况下,集电板上设置了自身与电池外壳的底部连接的连接片。与使用了导线的情况相比,利用该集电方法能够减小电阻。
导线或连接片与电池外壳的焊接一般利用作为极板群的卷芯部的中空部进行。例如,采用利用焊枪进行点焊或照射激光和电子射线进行点焊的方法。
象圆筒型电池那样在极板群的卷芯部具有空隙的情况下,容易焊接集电板和电池外壳底部。但是,象四方型电池那样的在极板群的卷芯部无空隙的情况下,就不能够采用上述集电方法。只能采用将焊枪插入卷芯部、利用电阻焊焊接集电板和电池外壳底部的方法,这样就不能期望通过减少卷芯部的空隙来提高容量。而且,焊枪插入时会引起隔层的卷入,有时会出现不良情况。
另一方面,提出了从电池外壳的外侧开始照射激光和电子射线进行点焊的方法(日本专利第2937456号公报)。但是,从电池外壳的外侧开始进行激光焊接的情况下,由于集电板和电池外壳间易出现间隙,所以容易出现焊接强度不均一。为了不产生这种间隙,必须从极板群上部施加压力,但这样就出现极板被压曲等不良现象。
发明的揭示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前述极板群的端面的前述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本发明还涉及以下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具有露出了前述正极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A,前述负极板具有露出了前述负极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B,前述端部A及前述端部B分别位于前述极板群的一方及另一方的端面,前述端部A或前述端部B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本发明的较好的一例中,前述集电板兼作为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这种情况下,较好的是前述电池外壳具有筒状部,前述筒状部的一方的开口被前述集电板封闭,包围前述开口的前述筒状部的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的边缘部焊接。
本发明的另一较好例子中,前述电池外壳具备有底筒状部,前述有底筒状部的底部设置了贯通孔,在前述集电板上形成了与前述贯通孔嵌合的凸部,前述凸部与前述贯通孔的周边焊接。
本发明中,前述集电板的厚度较好是在0.1mm以上、0.7mm以下。
较好的是前述集电板与前述负极板连接的情况下,前述集电板由镍板或实施了镀镍的金属板形成。
较好的是前述集电板与前述正极板连接的情况下,前述集电板由铝板、镍—铬钢板或以铝为主成分的合金板形成。
本发明中,较好的是前述电解液由非水溶剂及溶于前述非水溶剂的溶质组成。
本发明例如可用于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以往公知的二次电池。
通过本发明可使极板群的卷芯部几乎无空隙的电池也能够实现与高输出功率的镍氢电池类似的集电构造。因此,本发明对因极板薄所以卷芯部很小、且四方型电池的需求较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特别有效。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的电池的极板群的结构的模拟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的电池中将极板群装入电池外壳的筒上部的步骤的模拟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的电池的装入筒上部的极板群的内部结构的模拟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的电池的纵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纵截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及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兼作为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
该电池通过将具备兼作为电池外壳的集电板的极板群插入无底部的电池外壳的筒上部而制得。对应电池外壳底部的前述筒状部的开口最好被前述集电板完全封闭。包围前述开口的前述筒状部的端部最好与前述集电板的边缘部焊接。
前述极板群通过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的正极芯材及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的负极芯材及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
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
该极板通过在沿带状芯材的一边或两边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以外的部分涂布电极合剂而制得。露出了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极板群的端面。
最好使露出了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从极板群突出。此外,露出了芯材的前述端部最好与集电板焊接。
可在正极板及负极板的任一方设置露出了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但最好分别在正极板及负极板都设置露出了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
这种情况下,使露出了正极芯材的端部与露出了负极芯材的端部分别位于极板群的一方的端面及另一方的端面。此外,兼作为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与一方的极板的露出了芯材的端部焊接,另一极板的露出了芯材的端部与其它集电板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减少占电池内空间的集电板的体积,所以极板群的高度有所增加,能够增大容量。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删除集电板和电池外壳底部的接合步骤,并且与使用导线进行集电的电池相比,能够减小电阻。通过这样减小电池的内部电阻,可抑制充放电时的极化,所以能够有望改善高负载充放电这样的电池特性。此外,由于能够减弱大电流充放电时产生的焦耳热,所以能够期待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容量及电池特性。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集电板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强度,且能够焊接,其厚度最好在0.1mm以上、0.7mm以下。
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板与负极板连接的情况下,前述集电板必须由在负极电位与电解液等不反应的材料形成。例如,最好采用镍板或镀镍的金属板。
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板与正极板连接的情况下,前述集电板必须由在正极电位与电解液等不反应的材料形成。例如,最好采用铝板、镍—铬钢板或以铝为主成分的合金板。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具备有底筒状部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有底筒状部的底部设置有贯通孔,前述集电板上形成了与前述贯通孔嵌合的凸部。较好的是前述凸部与前述贯通孔的周边焊接,密闭贯通孔。
该电池中,集电板的凸部和贯通孔的周边的焊接可从电池外壳的外部进行。因此,直接通过目视就能够确认焊接情况。这样不用焊枪就能够切实实现集电板与电池外壳底部焊接的集电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可采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极板群。即,极板群通过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
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及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及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
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前述极板群的端面的前述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
对形成于前述电池外壳底部的贯通孔的形状及大小无特别限定。设置于集电板的凸部的形状及大小可根据贯通孔的形状及大小设计,但最好是易封闭设置于电池外壳底部的贯通孔的形状。例如,最好是从前端部开始朝向纵深处保持相似关系的截面的同时慢慢扩大的形状。此外,对电池外壳底面的贯通孔的位置无特别限定。
集电板的凸部和贯通孔的周边的焊接可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无特别限定,但从加工性考虑,最好通过激光进行缝焊。
以下,以实施例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制作与负极板连接的集电板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圆筒型电池1。电池为18650尺寸(直径18mm、电池高65mm),公称容量为1000mAh。正极的集电用导线进行。以下,参考图1~4进行说明。
(i)正极板的制作
以重量比100∶3∶4混合正极活性物质LiCoO2、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调制正极合剂。但是,为了将正极合剂做成糊状,将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分散于N-甲基-2-吡咯烷酮后再使用。上述混合比例是固形成分的比例。
将正极合剂涂在厚20μm的铝箔形成的带状正极芯材101b的两面,形成正极合剂层101a。此时,在铝箔的一面残留了未涂布正极合剂的芯材露出部101c。芯材露出部101c上连接了导线108。
使两侧的正极合剂层101a的厚度相同,干燥后的两正极合剂层的厚度之和为170μm。因此,干燥后的正极板101的厚度为190μm。然后,用直径300mm的滚筒对正极板101进行加压使其厚度达到100μm。
(ii)负极板的制作
以重量比100∶3∶1混合人造石墨、作为粘合剂的丁苯橡胶(SBR)、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调制出负极合剂。但是,为了将负极合剂做成糊状,使作为粘合剂的丁苯橡胶分散于水中,使羧甲基纤维素溶解于水中再使用。上述混合比例为固形成分的比例。
将负极合剂涂在厚14μm的铜箔形成的带状负极芯材102b的两面,形成负极合剂层102a。此时,与铜箔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的一方的两面残留了宽4mm的未涂布负极合剂的芯材露出部102c。
使两侧的负极合剂层102a的厚度相同,负极合剂层干燥后,用直径300mm的滚筒对负极板102进行加压使其厚度达到117μm。
(iii)电解液的调制
在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以体积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溶解作为溶质的六氟化磷酸锂(LiPF6),使其浓度为1mol/dm3,调制出电解液。
(iv)极板群的制作
如图1所示,将正极板101和负极板102隔着由微多孔质聚乙烯薄膜形成的隔层103卷绕成螺旋状构成极板群110。此时,使与正极的芯材露出部101c连接的导线108及负极芯材102b的芯材露出部102c分别从极板群的一方的端面及另一方的端面突出。负极芯材102b的芯材露出部102c的突出部的长为2mm。使突出的芯材露出部102c弯曲,形成负极弯曲部112。此外,在极板群110的最外周也配装了隔层103。
(v)集电板的焊接
如图2(b)所示,在极板群110的负极弯曲部112上压紧厚0.3mm的圆盘状(直径18mm)的镍制负极集电板109,在集电板109的表面从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照射激光束,激光焊接弯曲部112和集电板109。
(vi)电池的装配
将接合了集电板109的极板群110插入内面镀镍的图2(a)所示的铁制筒状外壳105。筒状外壳105在两端具有开口。用集电板109封闭该筒状外壳105的一方的开口,从集电板109侧开始进行激光焊接,接合集电板109的边缘部和筒状外壳105的开口端部105a。除了这样从底部侧(集电板109侧)进行焊接,还能够从侧面侧(筒状外壳105的开口端部侧)进行焊接。筒状外壳105的厚度为0.15mm。
然后,通过激光焊接接合正极导线108和周围配有绝缘填料107的电池盖106的下底面。接着,从筒状外壳105的另一方的开口注入电解液,在真空下使电解液含浸入极板群中。然后,用电池盖106将开口封住,开口端部被绝缘填料107封住。
比较例1
在与负极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未形成宽4mm的芯材露出部,采用与正极同样的方法使导线与负极连接。然后,使正极导线及负极导线分别从极板群的一方的端面及另一方的端面突出。接着,除了将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负极集电板与负极导线焊接之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相同,装配比较电池A。
比较例2
用有底外壳代替两端有开口的筒状外壳,将隔着负极弯曲部接合集电板的极板群装入前述有底外壳中。然后,如以往的镍氢蓄电池那样,焊接前述集电板和有底外壳底部。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装配比较电池B。
比较例3
制作具备近似椭圆形截面的柱状极板群,制作具有与比较电池A同样的集电结构的四方型的比较电池C。四方型电池的尺寸是厚6mm、宽34mm、高50mm。
比较例4
制作具有近似椭圆形截面的柱状极板群,制作具有与比较电池B同样的集电结构的四方型比较电池D。四方型电池的尺寸是厚6mm、宽34mm、高50mm。
[电池的评价]
以200mA的恒电流进行电池1的放电后,电池1的容量为1020mA。以1kHz的交联法测得的电池1的内部电阻为15mΩ。同样测定的比较电池A的内部电阻为24mΩ。此外,比较电池B为13mΩ。
以10A的放电电流进行高负载放电后,以10A的恒电流放电而获得的容量与以200mA的恒电流放电而获得的容量之比较大,且10A放电时的放电情况良好,电池1最佳。此外,此时的电池1的温度上升比比较电池A低9℃。
实施例2
与负极同样,在正极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的一方的两面残留宽4mm的未涂布正极合剂的芯材露出部。然后,使正极的芯材露出部及负极的芯材露出部分别从极板群的一方的端面及另一方的端面突出。再使从极板群突出的两方的芯材露出部分别弯曲,形成正极弯曲部及负极弯曲部。与实施例1同样,负极弯曲部与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负极集电板接合,正极弯曲部与比负极集电板小一圈的正极集电板接合。接着,用连接片连接正极集电板和封口部的下底面。除此之外,制得与实施例1的电池1同样构成的电池2。
电池2的内部电阻比实施例1的电池1的内部电阻低,为11mΩ。电池2与比较电池A及B相比,显现出优良的高负载特性。
实施例3
制作与实施例2的电池2同样的极板群。此外,将筒状外壳变为铝制外壳,将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板变为铝制集电板。然后,使极板群的朝向与电池2相反,在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板上接合正极弯曲部。负极弯曲部与比正极集电板小一圈的负极集电板接合。除此之外,制得与实施例1的电池1同样构成的电池3。
电池3的内部电阻为10mΩ,电池3与比较电池A及B相比,显现出优良的高负载特性。
实施例4
除了用导线进行负极集电之外,制得与实施例3的电池3同样构成的电池4。即,在负极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未设置芯材露出部,与实施例1的正极同样,导线与负极连接。
电池4的内部电阻比比较电池A低,为20mΩ。此外,电池4与比较电池A相比,显现出优良的高负载特性。
实施例5
制作具有近似椭圆形截面的柱状极板群,制作具有与实施例1的电池1同样的集电结构的容量为480mA的四方型电池5。四方型外壳的尺寸是厚6mm、宽34mm、高50mm。
电池5的内部电阻为30mΩ,比比较电池C的40mΩ及比较电池D的32mΩ低。此外,电池5与比较电池C及D相比,显现出优良的高负载特性。
实施例6
制作具有近似椭圆形截面的柱状极板群,制作具有与实施例3的电池3同样的集电结构的容量为480mA的四方型电池6。四方型外壳的尺寸是厚6mm、宽34mm、高50mm。
电池6的内部电阻比比较电池C低,为28mΩ。此外,电池6与比较电池C相比,显现出优良的高负载特性。
实施例7
除了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镍制集电板的厚度改为0.1mm、0.7mm或1mm之外,制作与实施例1同样构成的电池。
采用厚0.1mm及0.7mm的集电板的电池的内部电阻都为15mΩ。但是,采用厚0.1mm的集电板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制得电池,但电池外壳底部的强度较弱。因此,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板的厚度最好在0.1mm以上。采用厚1mm的集电板的情况下,集电板和极板弯曲部的焊接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因此,集电板的厚度最好在0.1mm以上0.7mm以下。
实施例8
除了将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负极集电板变为镍板或镀镍的铁板之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研究。
其中,采用厚0.1mm及0.7mm的集电板的情况下,能够制得电池,电池的内部电阻都为16mΩ。
实施例9
除了将兼作为电池外壳底部的负极电极板变为铝制集电板或含3%镁的铝合金,将它们的厚度变为0.1mm、0.7mm或1mm之外,制作与实施例4同样构成的电池。
其中,使用厚0.1mm及0.7mm的集电板的情况下,能够制作电池,电池的内部电阻都为33mΩ。
实施例1~9中所得的任一种电池都能够确保所需的充放电循环寿命,且能够获得良好的保存特性。此外,实施例的圆筒型电池与比较电池B相比,实施例的四方型电池与比较电池D相比,可确认它们的放电容量都有所提高。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制作与负极板连接的集电板具有凸部、该凸部与设置于电池外壳底部的贯通孔嵌合的圆筒型电池10。电池为18650尺寸(直径18mm、电池高65mm),公称容量为1200mAh。以下,参考图5进行说明。
(i)正极板的制作
以Li/Mn=1/2(摩尔比)混合电解二氧化锰(EMD∶MnO2)及碳酸锂(Li2CO3)。在大气中于800℃对该混合物烧结20小时,合成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Mn2O4。以重量比100∶3∶5混合上述LiMn2O4、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调制正极合剂。但是,为了将正极合剂做成糊状,将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分散于N-甲基-2-吡咯烷酮后再使用。上述混合比例是固形成分的比例。
将正极合剂涂在厚20μm的铝箔形成的带状正极芯材201b的两面,形成正极合剂层201a。此时,在铝箔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的一方的两面残留了宽6.5mm的未涂布正极合剂的芯材露出部201c。
使两侧的正极合剂层201a的厚度相同,干燥后的两正极合剂层的厚度之和为280μm。因此,干燥后的正极板201的厚度为300μm。然后,用直径300mm的滚筒对正极板201进行加压使其厚度达到200μm。
(ii)负极板的制作
以重量比100∶3∶1混合人造石墨、作为粘合剂的丁苯橡胶(SBR)、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调制出负极合剂。但是,为了将负极合剂做成糊状,使作为粘合剂的丁苯橡胶分散于水中,使羧甲基纤维素溶解于水中再使用。上述混合比例为固形成分的比例。
将负极合剂涂在厚14μm的铜箔形成的带状负极芯材202b的两面,形成负极合剂层202a。此时,铜箔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的一方的两面残留了宽4mm的未涂布负极合剂的芯材露出部202c。
使两侧的负极合剂层202a的厚度相同,干燥后的两负极合剂层的厚度之和为300μm。因此,干燥后的负极板202的厚度为314μm。然后,用直径300mm的滚筒对负极板202进行加压使其厚度达到170μm。
(iii)电解液的调制
在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以体积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溶解作为溶质的六氟化磷酸锂(LiPF6),使其浓度为1mol/dm2,调制出电解液。
(iv)极板群的制作
将正极板201和负极板202隔着由微多孔质聚乙烯薄膜形成的隔层203卷绕成螺旋状构成极板群210。此时,使正极芯材201b的芯材露出部201c及负极芯材202b的芯材露出部202c分别从极板群的一方的端面及另一方的端面突出。各突出部的长为2mm。然后,使突出的芯材露出部弯曲,形成正极弯曲部211及负极弯曲部212。此外,在极板群210的最外周也配装了隔层203。
(v)集电板的焊接
在正极板弯曲部211上压紧厚0.2mm的圆盘状正极集电板208,在集电板208的表面从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照射激光束,激光焊接弯曲部211和集电板208。
采用同样的方法,在负极弯曲部212焊接厚0.2mm的圆盘状负极集电板209,该集电板的中央具有前端部的直径为2.5mm、底部圆形的直径为3.5mm、高1mm的凸部209a。此时,选择凸部209a朝向外部的面作为焊接面。
(vi)电池的装配
将接合了集电板208和209的极板群210插入电池外壳205。使集电板209的凸部209a与设置于电池外壳205底部的贯通孔213嵌合。然后,利用激光缝焊连接凸部290a和贯通孔213的周边。电池外壳205的厚度为0.5mm,贯通孔213的直径为3mm。
然后,通过激光焊接接合从正极集电板208引出的连接片208a和周围配有绝缘填料207的电池盖206。接着,在电池外壳205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在真空下使电解液含浸入极板群中。然后,用电池盖206将电池外壳205的开口封住,开口端部被绝缘填料207封住。
[电池的评价]
采用上述方法制作100个圆筒型电池10。此时的焊接强度平均值为18.5kg/cm2,标准偏差(σ值)为0.9kg/cm2。此值在实际使用上与以往的电阻焊等相比也是有效的。
18650尺寸的圆筒型电池中,通过以往的使用焊枪的方法进行电池外壳底部和集电板的焊接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行切实的焊接,卷芯部的直径最小也必须为3.5mm左右。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圆筒型电池10的卷芯部的直径可削减为0.5mm左右。因此,按体积换算可提高约4%的容量。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采用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实现与高输出功率型镍氢电池类似的集电结构。
采用本发明的较好实施方式之一,由于能够削除占电池内空间的集电板的体积,所以能够增加极板群的高度,使容量增大。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较好实施方式之一,能够删除集电板和电池外壳底部的接合步骤,并且与用导线进行集电的电池相比还能够减小电阻。通过这样减小电池的内部电阻,可抑制充放电时的极化,所以能够有望改善高负载充放电这样的电池特性。此外,由于能够减弱大电流充放电时产生的焦耳热,所以能够期待对电池温度上升的抑制。
采用本发明的较好实施方式之一,能够从电池外壳的外部进行集电板和电池外壳底部的焊接。因此,能够实现集电板被焊接于电池外壳底部的集电结构。

Claims (9)

1.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前述极板群的端面的前述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集电板兼作为前述电池外壳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电池外壳具有筒状部,前述筒状部的一方的开口被前述集电板封闭,包围前述开口的前述筒状部的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的边缘部焊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电池外壳具备有底筒状部,前述有底筒状部的底部设置了贯通孔,在前述集电板上形成了与前述贯通孔嵌合的凸部,前述凸部与前述贯通孔的周边焊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集电板的厚度在0.1mm以上、0.7m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集电板与前述负极板连接,前述集电板由镍板或实施了镀镍的金属板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集电板与前述正极板连接,前述集电板由铝板、镍-铬钢板或以铝为主成分的合金板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还在于,前述电解液由非水溶剂及溶于前述非水溶剂的溶质组成。
9.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具有露出了前述正极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A,前述负极板具有露出了前述负极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B,前述端部A及前述端部B分别位于前述极板群的一方及另一方的端面,前述端部A或前述端部B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CNB028197119A 2001-10-19 2002-09-17 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14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21673A JP4195963B2 (ja) 2001-10-19 2001-10-19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21673/2001 2001-10-19
JP368291/2001 2001-12-03
JP2001368291A JP4019700B2 (ja) 2001-12-03 2001-12-03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3721A true CN1633721A (zh) 2005-06-29
CN100364149C CN100364149C (zh) 2008-01-23

Family

ID=26623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97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149C (zh) 2001-10-19 2002-09-17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53606B2 (zh)
CN (1) CN100364149C (zh)
WO (1) WO200303674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6865A (zh) * 2015-08-14 2015-12-30 河南顺之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极耳卷绕型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40757A (zh) * 2015-10-30 2018-06-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圆筒形电池用封口体以及使用其的圆筒形电池
CN109155442A (zh) * 2016-05-27 2019-01-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1971840A (zh) * 2018-02-14 2020-11-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14784464A (zh) * 2022-03-18 2022-07-22 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
CN115516706A (zh) * 2020-05-15 2022-12-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3264B2 (ja) * 2004-09-22 2010-10-1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2049074A (ja) 2010-08-30 2012-03-08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KR101283347B1 (ko) * 2010-09-07 2013-07-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출력 대용량의 전지팩
KR101281038B1 (ko) * 2010-12-07 2013-07-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CN102263239B (zh) * 2011-06-21 2016-02-10 深圳市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类石墨烯包覆掺杂锰酸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E102012018129A1 (de) * 2012-09-13 2014-03-13 Daimler Ag Einzelzelle für eine Batterie
JP6908056B2 (ja) * 2017-02-01 2021-07-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巻回装置
KR102466850B1 (ko) 2018-10-05 2022-11-1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DE102021103198A1 (de) * 2021-02-11 2022-08-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E102021103208A1 (de) 2021-02-11 2022-08-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ithiumionen-Batterie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114221067B (zh) * 2021-11-13 2023-05-09 四川英能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负极结构、电池及制备方法
EP4250412A1 (de) * 2022-03-22 2023-09-27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Energiespeicherzel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8104A (en) * 1971-01-28 1975-08-05 Costa Joao Baptista Pimenta Da Cylindrical electrical batteries
JPS606073B2 (ja) * 1979-11-07 1985-02-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渦巻電極体を備えた電池の製造法
JPS5769721A (en) * 1980-10-17 1982-04-28 Nippon Electric Co Electronic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JPH063620Y2 (ja) * 1989-12-15 1994-02-02 株式会社学習研究社 携帯用治療器のケース
JP2937456B2 (ja) 1990-10-25 1999-08-23 東芝電池株式会社 円筒形電池の製造方法
JPH0963630A (ja) * 1995-08-28 1997-03-07 Ngk Insulators Ltd 電気蓄積素子、電気蓄積装置および電気蓄積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9306442A (ja) * 1996-05-16 1997-11-28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円筒型二次電池
JPH09312161A (ja) * 1996-05-23 1997-12-02 Ngk Insulators Ltd 電気化学素子の集電体および電気化学素子
JPH10125348A (ja) * 1996-10-21 1998-05-15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JPH10284047A (ja) * 1997-04-01 1998-10-2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JP3807528B2 (ja) * 1998-01-16 2006-08-09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円筒形2次電池
JP2975345B1 (ja) * 1998-07-28 1999-11-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 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円筒形蓄電池
JP3751782B2 (ja) * 1998-12-25 2006-03-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円筒型アルカリ蓄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866496B2 (ja) 1999-04-08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2134160A (ja) * 2000-10-26 2002-05-10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JP3912574B2 (ja) * 2000-12-04 2007-05-09 株式会社ユアサ開発 密閉形電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6865A (zh) * 2015-08-14 2015-12-30 河南顺之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极耳卷绕型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40757A (zh) * 2015-10-30 2018-06-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圆筒形电池用封口体以及使用其的圆筒形电池
CN109155442A (zh) * 2016-05-27 2019-01-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9155442B (zh) * 2016-05-27 2021-08-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1971840A (zh) * 2018-02-14 2020-11-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15516706A (zh) * 2020-05-15 2022-12-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CN114784464A (zh) * 2022-03-18 2022-07-22 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36740A1 (en) 2003-05-01
US7153606B2 (en) 2006-12-26
US20040247999A1 (en) 2004-12-09
CN100364149C (zh) 200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33721A (zh) 二次电池
CN1246926C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50640C (zh) 可再充电锂电池以及制备该电池的方法
CN1832228A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63986C (zh) 方形密封式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43401C (zh) 激光封口电池
CN1269250C (zh) 叠层型二次电池
CN1221055C (zh) 硬币型电池
JP4835594B2 (ja) 二次電池
CN1268777A (zh) 便于密封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电池
CN1131569C (zh) 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63372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30634A (zh) 用膜外装的电池以及使用所述电池的电池组
CN1925205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与使用该电池的电池组
CN101044653A (zh) 圆柱形锂二次电池
CN1147013C (zh) 固体电解质电池
CN1694287A (zh) 具有集电板和电极组件的蓄电池
CN1914753A (zh) 非水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及采用它的电池
CN1255245A (zh) 电极、该电极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电极的电池
CN1945890A (zh) 蓄电池、蓄电池组及它们的制作方法
CN1801519A (zh) 二次电池
CN1156045C (zh) 方形电池
JP2008010400A (ja) 二次電池
CN1145234C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943069A (zh) 铅酸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