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新型天然基质辅料制备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药物选择味辛,性温的川芎为君药,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功能。现代药理证明,川芎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可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压阻力的作用。现代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缺血性胸血管病的治疗。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闭症神昏、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等疾病,二药组方合理,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发明所选用的基质辅料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所得到的,具有分子量小,易溶于水,溶散速度更快,纯天然程度高,毒副作用更低,且能降低药物刺激性气味,口腔含服时具有改善口腔酸碱度,改善口腔气味的特点,本发明所用基质辅料为食品轿味剂,服用口感好、患者易接受的特点,是未来基质辅料发展的方向。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范围都有较好的疗效: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用量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范围都有较好的疗效:
川芎80.1~99.9份、冰片0.1~20份、适量辅料制成,其中辅料包括填充剂和增塑性基质,所说的填充剂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赤藓糖醇、山梨醇、果糖、D-核糖酸-γ-内酯、阿拉伯醇、海藻糖、D-核糖、低熔点琼脂糖、虫胶、木糖醇、棉子糖、葡萄糖、苹果酸、枸橼酸、异麦芽醇、乳糖醇、麦芽糖等,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所说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阿拉伯胶、右旋糖酐、甲壳素、田箐胶、卡拉胶、印度胶、红藻胶、西黄蓍胶、角叉菜胶、罗望子胶、果胶、黄原胶、海藻酸及其盐、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所述淀粉及其衍生物如预胶化淀粉、变性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所述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优选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川芎88.5~95.1份、冰片4.9~11.5份、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麦芽糖,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预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海藻酸、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川芎89.7~94.7份、冰片5.3~10.3份、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木糖醇、乳糖醇;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阿拉伯胶;最佳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川芎91.9份、冰片8.1份、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木糖醇、乳糖醇;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阿拉伯胶。
上述敷料中还可以含有化学合成辅料和动物来源辅料,其中填充剂包括苯基乙二醇、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钠、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甘油酯、尿素、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其中增塑性基质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卡波姆、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泊洛沙姆、明胶。
在对以上辅料的筛选中,我们发现:植物胶体如卡拉胶、西黄蓍胶、果胶、琼脂、阿拉伯胶、印度胶、罗望子胶、刺槐豆胶、白芨胶、瓜儿豆胶、魔芋胶、刺梧桐胶等植物胶体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冷凝后不凝固等特点,而阿拉伯胶具有高浓低粘的性质,可配制成50%浓度的水溶液而仍具有流动性,这是其它亲水胶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之一,阿拉伯胶具有在高温、低浓度下,可以滴出,但不冷凝,在低温、高浓度下,不易滴出,但能冷凝等特点。多糖如淀粉及其衍生物(如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海藻酸、糊精、环糊精、乳糖等多糖,在筛选中发现海藻酸具有粘度大、呈果冻样,糊精具有胶体样,乳糖凝固性差等特点;而淀粉及其衍生物是医学辅料中常用的物质,故在多糖中优选淀粉及其衍生物。多元醇如山梨醇(88~102℃)、木糖醇(88~94.5℃)、乳糖醇(70~80℃)、甘露糖醇(166~169℃)、麦芽糖醇(135~140℃)、异麦芽醇(98~103℃)等多元醇进行筛选,发现其作为滴丸基质具有以下特点:山梨醇、乳糖醇、异麦芽醇流动性差;甘露糖醇、麦芽糖醇熔点太高;木糖醇凝固性稍差。在初步筛选后,在多元醇的选择中优选木糖醇、乳糖醇、山梨醇,最佳是木糖醇。木糖醇作为滴丸基质具有以下特点:91℃时,木糖醇已出现熔融状态,但并未完全熔融,迅速降温,其很快析出结晶,木糖醇与浸膏在一定比例混合后流动性好,可以滴下且可以冷凝,但冷凝为粉末状物,结构松散,韧性极差,捏之即碎。有机酸和盐、碱如枸橼酸(100℃)、山梨酸(133℃)、琥珀酸(181~189℃)、乙酸钠(58℃)等有机酸和盐、碱,其作为滴丸基质具有熔点太高、与中药浸膏无法混匀等缺点。
因以上单一辅料在作为滴丸制备过程中所存在的缺点,特别是我们通过上述初步筛选后,确定对二种辅料配合使用进行筛选:主要是对以上各种辅料进行组合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几种:植物胶体与植物胶体配合、多元醇与多元醇的配合、多元醇与植物胶体的配合、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乳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以木糖醇为主的复合辅料。发现优选的配合为木糖醇、乳糖醇与其它辅料复合使用,此种组合具有以下特点:与甘露醇组合:能滴,不冷凝;与山梨酸组合:两者不互溶;与乳糖醇组合:能滴能冷凝,但易碎;与柚皮果胶、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组合:粘度大,无法滴下;与阿拉伯胶组合:能滴、凝固性稍差;与糊精组合:能滴、凝固性稍差;与淀粉组合:能滴、凝固性也较好。最后确定最佳组合为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
在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组合的研究中,对木糖醇与淀粉复合应用制备滴丸的过程中所需的一些因素加以考察,主要是对木糖醇类型、冷凝液、冷凝液温度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木糖醇与淀粉比例对成型性影响、温度对滴丸成型性的影响、浸膏量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搅拌时间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滴管口径对滴丸粒径的影响、滴丸剂的处方优化、滴丸剂的初步测定、溶散时限进行考察。发现固体木糖醇有粉末、粒状及结晶性三种类型,而粉末木糖醇最易熔融,又可很好溶解与分散在淀粉、浸膏形成的混合液中,流动性好,滴落容易,粒状和结晶木糖醇不易熔融,溶解性能也略差,它们与淀粉、浸膏形成的混合物流动性较差、粘度很大,几乎没法滴落,因此在滴丸滴制过程中首选粉末木糖醇。
在辅料配比对成型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组合中,低熔点基质辅料与增塑性基质辅料的重量之比为1∶0~1∶1.5,优选为1∶0.1~1∶0.9,最佳为1∶0.1~1∶0.5。在此范围之内所组成的低熔点基质辅料与增塑性基质辅料,药物基质熔融液均能滴出,并能冷凝。具体到各组合而言,木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3,乳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3,木糖醇和阿拉伯胶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4。在温度对滴丸成型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温度对滴丸成型性影响特别大,当温度太低时,由于基质的粘度太大而影响滴丸的滴出效果,当温度太高时,滴丸不冷凝。在搅拌时间对滴丸成型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搅拌时间可影响到滴丸的成型性,搅拌时间太短,流动性差,影响滴出,搅拌时间太长,影响滴丸的冷凝。在滴制温度下,搅拌时间在1~120分钟内均可,较适宜搅拌时间在10~30分钟。考虑到工业化生产中搅拌时间不可能太短,采用低温长时间搅拌、高温滴制的方法。在滴管口径对滴丸粒径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滴管口径影响滴丸的大小和熔融基质的流动性,影响滴制效果。滴丸随着口径变小而变小,但到1.4毫米以后,随着口径变小粒径变化不明显,但基质流动性降低,影响滴制。
故在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药物与基质辅料混合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药物与基质辅料混合后的加热熔融温度为45~115℃,滴制温度为45~95℃,冷却液为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豆油、蓖麻油等),冷却液的温度为-20~25℃,滴管口内径为1.0~4.0毫米,;优选加热熔融温度为60~85℃,滴制温度为60~85℃,冷凝剂为液体石蜡、甲基硅油,冷凝剂温度为0~18℃,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管口外径与内径之差较小为好;最佳加热熔融温度为64℃、滴制温度为64℃、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冷凝剂为0℃的甲基硅油。
本发明最佳的基质辅料为木糖醇和淀粉,木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或为乳糖醇和淀粉,乳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或为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木糖醇和阿拉伯胶的重量之比为1∶0.2~1∶0.4。
木糖醇是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木糖醇是一种最安全的甜味剂,世界各国在食品和口腔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木糖醇进入细胞内无需胰岛素的帮助、在糖利用障碍时也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具有强大抑制酮体生成的作用、能促进肝糖元的生成、直接渗入组织参加代谢、能纠正蛋白质、脂肪和类固醇的代谢异常;木糖是体内代谢中间产物,机体对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临床实践证明:口服最高耐受量每日可达220g,每日静脉滴注可达100g。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口服25700mg/Kg,静注6400mg/Kg,大鼠静注6200mg/Kg。
本发明药物中基质辅料与药物的用量比可以是制剂学上允许的范围,这里所述的药物可以是原药材也可以是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本发明中基质辅料与药物的配比范围指的是辅料与药物提取浸膏的重量配比,基质辅料与药物提取物的重量之比为1∶0.1~1∶1;优选的基质辅料与药物提取浸膏的重量之比为1∶0.1~1∶0.6;最佳的基质辅料与药物的提取浸膏重量之比为1∶0.2~1∶0.4。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常规方法制备。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制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水提法、水提醇沉法、萃取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例如,可将这些原料药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制成散剂冲服;也可以将这些药物一起水煎,然后浓缩水煎液,制成口服液;但是为了使该药物各原料药更好的发挥药效,优选对原料采用如下工艺提取,但是这不能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a)取川芎80.1~99.9份、冰片0.1~20份、适量辅料备用;
(b)将川芎用乙醇加热提取收膏,用氯仿萃取,得川芎提取物;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20分钟,保温,在45~9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0~4.0毫米,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中,制成滴丸,即得。
优选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取川芎88.5~95.1份、冰片4.9~11.5份、适量辅料备用;
(b)将川芎粉用30~99%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或硫酸调节PH2~6,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8~11,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20分钟,保温,在45~9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0~4.0毫米,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中,制成滴丸,即得。
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取川芎89.7~94.7份、冰片5.3~10.3份、适量辅料备用;
(b)将川芎粉用50~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或硫酸调节PH3~5,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8.5~10,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在6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入0~18℃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最佳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取川芎91.9份、冰片8.1份、适量辅料备用;
(b)将川芎粉用70~8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本发明药物最佳制备方法为:
(a)取川芎91.9份、冰片8.1份、适量辅料备用;
(b)将川芎粉用70~8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重量之比为1∶0.2~1∶0.3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或重量之比为1∶0.2~1∶0.3的乳糖醇和淀粉混合物;或重量之比为1∶0.2~1∶0.4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中,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以上组成在生产时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大或减少,如大规模生产可以以公斤或以吨为单位,小规模生产也可以以克为单位,重量可以增大或减小,但各组成之间的生药材料重量配比比例不变。
以上各组成中的单味中药,尤其是佐药、使药或佐药与使药,可以单独或同时被适当的具有相同药性、功效的中药替换,替换后中药制剂及其药物作用不变。
本发明的药物在使用时可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用法用量,可每日1-3次,每日各生药用量以国家药典用药量为准,不超过药典规定量。
本发明所制备的滴丸,除了具有常规滴丸剂优点如制备简单、质量稳定、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给药方便、高效、速效外,其最大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所选用辅料纯天然程度高: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基质辅料来源于天然植物或以天然植物来源的基质辅料为主,所选用的基质辅料为木糖醇与淀粉或乳糖醇与淀粉或木糖醇与阿拉伯胶,此基质辅料具有纯天然程度高,毒副作用低,口感好,溶散时限短,起效快,是一种新型基质辅料,可以用来替代目前的化学合成辅料,以此种辅料制成的滴丸,可以解决目前滴丸基质所面临的纯天然程度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服用低毒、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药物的问题。
2、解决中药出口中的一些问题:本发明药物也可解决中药制剂,特别是滴丸制剂在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因为不同的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对中药滴丸制剂所选用的辅料的不同认定,克服作为保健食品出口的滴丸制剂所选用的辅料聚乙二醇并不在某些国家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中的缺陷,提高中药滴丸制剂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解决滴丸制剂口味较差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药物起效速度(溶散时限):以此种基质辅料制成的本发明药物滴丸,可改善中药制剂、特别是目前滴丸制剂口味不佳的缺点,改善口感,更易为患者接受,而且采用本发明药物所选用的辅料制成的滴丸具有更短的溶散时限,使药物起效更快,是一种起效更快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心肌缺血的药物。
4、更高的安全性及解决滴丸存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发明所选用的基质不仅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添加剂、营养剂,而且也可作药用,但未见其作为药物基质辅料用,因此,就基质而言绝对安全、无毒副作用,大量试验证明,以此辅料制成的滴丸可降低有效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析出、滴丸粘丸、易吸潮变软等缺点,可适宜工业化大生产。
本发明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大量的制备工艺试验以及药理学、药效学试验所得到的制剂。本发明疗效显著,具有凉血活血,宽胸止痛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疾病,尤适用于轻、中度胸痹心痛,烦热口渴等临床症状。本发明药物组方合理,所选用的基质辅料为木糖醇与淀粉或乳糖醇与淀粉或木糖醇与阿拉伯胶,此基质辅料具有纯天然程度高,毒副作用低,口感好,溶散时限短,起效快,是一种新型基质辅料,可以用来替代目前的化学合成辅料,以此种辅料制成的滴丸,可以解决目前滴丸基质所面临的纯天然程度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服用低毒、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药物的问题;也可解决中药制剂,特别是滴丸制剂在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此外,以此种基质辅料制成的滴丸,可改善中药制剂口味不佳的缺点,改善口感,更易为患者接受,而且具有更短的溶散时限,是一种起效更快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药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用速效救心丸的溶散时限、丸重差异、滴丸软硬度、滴丸粘丸比较试验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试验例1:溶散时限、重量差异对比实验例
体外试验
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进行比较,通过测定溶散时限等指标,考察其良好的释放效果;通过重量差异,考察其制备工艺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
1.试验用药:本发明新基质速效救心丸(新),由天津市金士力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旧),天津中药六厂生产。
2.方法和结果:
溶散时限:按《中国药典》该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丸重差异:按《中国药典》该项下方法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1。
表1三批以新型基质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新)与以聚乙二醇6000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旧)溶散时限、重量差异比较
|
0月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12月 |
18月 |
1批次 |
判断标准 |
结果 |
重量差异(±15%)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 1′53″4′36″ | 1′58″4′39″ | 1′57″4′41″ | 1′59″4′49″ | 1′58″4′50″ | 1′59″4′48″ | 1′54″4′53″ |
2批次 |
重量差异(±15%)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
1′55″4′35″ |
1′58″4′34″ |
1′56″4′40″ |
1′55″4′41″ |
1′53″4′45″ |
1′58″4′43″ |
1′56″4′49″ |
3批次 |
重量差异(±15%)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均在10%以内 |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
1′55″4′36″ |
1′58″4′36″ |
1′59″4′43″ |
1′57″4′38″ |
1′53″4′44″ |
1′56″4′49″ |
1′59″4′50″ |
试验数据显示,新基质速效救心丸的溶散时限较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的少;新旧基质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的丸重差异均控制在药典规定范围以内。结果说明,以新型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的溶散速度更快,更利于药物在最短的时间发挥作用;丸重差异均控制在药典规定范围以内,说明此天然基质辅料可替代目前化学合成辅料,可工业化生产。
试验例2: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软硬度、滴丸粘丸比较观察
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进行比较,通过测定上述等指标,考察其效果。
1.试验用药:本发明新基质速效救心丸(新),由天津市金士力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旧),天津中药六厂生产。
2.方法和结果:
取新、旧基质速效救心丸三批次,分别装于瓷瓶内,并用瓶塞密封好。将其放入底部有饱和Nacl(湿度75%)溶液的干燥器中,再将干燥器放入恒温40℃干燥箱中,定时取样,观察滴丸软硬度、滴丸粘丸等情况,结果见表2.1、表2.2。
表2.1三批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留样观察比较
|
0月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12月 |
18月 |
1批次 |
判断标准 |
结果 |
粘丸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稍粘 |
稍粘 |
软硬度 |
硬 |
硬 |
硬 |
硬 |
硬 |
较硬 |
较硬 |
2批次 |
粘丸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稍粘 |
软硬度 |
硬 |
硬 |
硬 |
硬 |
硬 |
较硬 |
较硬 |
3批次 |
粘丸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不粘 |
稍粘 |
稍粘 |
软硬度 |
硬 |
硬 |
硬 |
硬 |
硬 |
较硬 |
较硬 |
表2.2:三批以新型基质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新)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旧)性状观察比较
|
0月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12月 |
18月 |
|
判断标准 |
结果 |
1批次 | 粘丸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稍粘(新) |
粘(旧)稍粘(新) |
软硬度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较硬(旧)硬(新) |
稍硬(旧)稍硬(新) |
稍硬(旧)稍硬(新) |
2批次 | 粘丸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稍粘(新) |
软硬度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较硬(旧)硬(新) |
稍硬(旧)硬(新) |
稍硬(旧)稍硬(新) |
3批次 | 粘丸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不粘(新) |
稍粘(旧)稍粘(新) |
粘(旧)稍粘(新) |
软硬度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硬(旧)硬(新) |
稍硬(旧)硬(新) |
稍硬(旧)稍硬(新) |
以上试验数据显示,新基质速效救心丸的软硬度变化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相似,稍强;新基质速效救心丸粘丸变化、硬度变化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速效救心丸的相似。结果说明,新旧基质辅料制成的滴丸的粘丸变化、硬度变化相似,说明此天然基质辅料可替代目前化学合成辅料,可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a)取川芎30.4g、冰片2.7g、木糖醇20g、淀粉5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2.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2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木糖醇与淀粉混合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75~85℃保温滴制,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
(a)取川芎91.9g、冰片8.1g、木糖醇183.6g、淀粉55.4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5小时,第二次为2.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木糖醇与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60~90℃保温滴制,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3
(a)取川芎9.2g、冰片0.8g、木糖醇25.6g、淀粉3.1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45℃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木糖醇与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50~80℃保温滴制,滴入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4
(a)取川芎91.9g、冰片8.1g、木糖醇183.6g、淀粉55.4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5小时,第二次为2.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木糖醇与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60~90℃保温滴制,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5
(a)取川芎9.9gg、冰片0.1g、木糖醇22.5g、淀粉7.5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小时,第二次为2.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木糖醇与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60~80℃保温滴制,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6
(a)取川芎9g、冰片0.53g、木糖醇17g、淀粉9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4.5小时,第二次为2.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5℃时相对密度为1.40,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木糖醇与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60~85℃保温滴制,滴入0~8℃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7
(a)取川芎91.9g、冰片8.1g、乳糖醇160g、淀粉45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2.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2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乳糖醇、淀粉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75~85℃保温滴制,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8
(a)取川芎89.7g、冰片10.3g、木糖醇180g、西黄蓍胶20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5℃时相对密度为1.37,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木糖醇、西黄蓍胶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50~75℃保温滴制,滴入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9
(a)取药川芎88.5g、冰片4.9g、木糖醇210g、乳糖醇45g、甲壳素35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木糖醇、乳糖醇、甲壳素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55~85℃保温滴制,滴入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10
(a)按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川芎94.7g、冰片5.3g、木糖醇224g、阿拉伯胶26g备用;
(b)川芎、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另器收集,药渣水煎煮二次,第一次为3.5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在50℃时相对密度为1.35,加等量乙醇使沉淀,吸取上清夜,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浓缩液备用;
(c)取挥发油、冰片,加乙醇适量溶解,加4ml吐温-80,制成增溶液;
(d)取木糖醇、阿拉伯胶混合,搅拌均匀,加热熔融,加入清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70~85℃保温滴制,滴入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11:
超临界萃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用低浓度乙醇提取,浓缩得浸膏。
浸膏12g、冰片0.5g,乳糖醇35g,海藻酸15g。
将乳糖醇和海藻酸充分混匀,放入滴丸滴制装置中,加入浸膏、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搅匀,水浴加热,至熔融,水浴温度为85℃。在65℃保温下将熔融物以35滴/分钟的速度滴入温度为0℃的液体石蜡冷却液中,待成型后用吸纸吸去粘附在滴丸表面的液体石蜡,低温干燥即得。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滴丸圆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崩解时限方法项下进行测定,结果不加挡板平均1分53秒通过筛网,此崩解时限符合药典规定。
实施例12:
超临界萃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用水提醇沉,浓缩得浸膏。
浸膏13.5g、冰片2.5g,木糖醇14.6g,淀粉4.4g。
将木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匀,放入滴丸滴制装置中,加入浸膏、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搅匀,水浴加热,至熔融,水浴温度为95℃。在65(保温下将熔融物以25滴/分钟的速度滴入温度为5℃的甲基硅油冷却液中,待成型后用吸纸吸去粘附在滴丸表面的甲基硅油,低温干燥即得。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滴丸圆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崩解时限方法项下进行测定,结果不加挡板平均1分55秒通过筛网,此崩解时限符合药典规定。
实施例13:
超临界萃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用水提醇沉,浓缩得浸膏。
浸膏8.5g、冰片1.5g,木糖醇24.6g,淀粉5.4g。
将木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匀,放入滴丸滴制装置中,加入浸膏、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搅匀,混合物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14:
水蒸气提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采用大孔树脂法制备得川芎提取物,浓缩得浸膏。
浸膏5.5g、冰片2.0g,木糖醇20g,淀粉5g。
将木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匀,放入滴丸滴制装置中,加入浸膏、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搅匀,水浴加热,至熔融,水浴温度为85℃。在65℃保温下将熔融物以30滴/分钟的速度滴入温度为8℃的植物油却液中,待成型后用吸纸吸去粘附在滴丸表面的植物油,低温干燥即得。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滴丸圆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崩解时限方法项下进行测定,结果不加挡板平均1分59秒通过筛网,此崩解时限符合药典规定。
实施例15:
水蒸气提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采用大孔树脂法制备得川芎提取物,浓缩得浸膏。
浸膏2.5g、冰片0.5g,木糖醇21g,淀粉3g。
将木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匀,放入滴丸滴制装置中,加入浸膏、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搅匀,水浴加热,至熔融,水浴温度为85℃。在65℃保温下将熔融物以30滴/分钟的速度滴入温度为8℃的植物油却液中,待成型后用吸纸吸去粘附在滴丸表面的植物油,低温干燥即得。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滴丸圆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崩解时限方法项下进行测定,结果不加挡板平均1分58秒通过筛网,此崩解时限符合药典规定。
实施例16:
水蒸气提取川芎挥发油之后,剩余部分采用大孔树脂法制备得川芎提取物,浓缩得浸膏。
浸膏160.5g、冰片40.0g,木糖醇150.5g,淀粉50g。
将木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匀,经喷雾干燥制,制成50袋颗粒剂。
实施例17
(a)取川芎99.9g、冰片0.1g、木糖醇25g、淀粉5g备用;
(b)将川芎用65%乙醇加热提取收膏,用氯仿萃取,得川芎提取物;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20分钟,保温,在55~7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0~4.0毫米,滴入-20~25℃的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18
(a)取川芎80.1g、冰片5.6g、乳糖醇20.3g、淀粉4.6g备用;
(b)将川芎用75%乙醇加热提取收膏,用氯仿萃取,得川芎提取物;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55~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5~12分钟,保温,在45~7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0~4.0毫米,滴入-20~25℃的植物油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19
(a)取川芎90g、冰片1g、山梨醇19.2g、黄原胶5.8g备用;
(b)将川芎用65~80%乙醇加热提取收膏,用氯仿萃取,得川芎提取物;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适量辅料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20分钟,保温,在45~9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50~4.0毫米,滴入0~10℃的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0
(a)取川芎88.5g、冰片4.9g、木糖醇25.5g、淀粉6.5g备用;
(b)将川芎粉用30~5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硫酸调节PH3.5~4.5,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8.5~9.5,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0分钟,保温,在55~7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0~3.0毫米,滴入0~10℃的甲基硅油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1
(a)取川芎95.1g、冰片4.9g、木糖醇22.4g、淀粉5.6g备用;
(b)将川芎粉用50~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80~10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5~15分钟,保温,在55~7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0~2.5毫米,滴入5~15℃的液体石蜡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2
(a)取川芎90g、冰片10g、木糖醇20g、阿拉伯胶5.5g备用;
(b)将川芎粉用75~9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6,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6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5分钟,保温,在60~6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0~4.0毫米,滴入5℃的甲基硅油或植物油中,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3
(a)取川芎9g、冰片0.2g、木糖醇27.5g、羟丙基淀粉7.5g备用;
(b)将川芎粉用7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3,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8.5,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木糖醇和羟丙基淀粉混合物中,在6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入0~18℃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4
(a)取川芎6g、冰片2g、乳糖醇31.25g、淀粉3.65g备用;
(b)将川芎粉用50~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硫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加入乳糖醇和淀粉混合物中,在6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入0~18℃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5
(a)取川芎91.9g、冰片8.1g、木糖醇20.3g、淀粉6.1g备用;
(b)将川芎粉用70~8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物与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混和均匀,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26
(a)取川芎91.9g、冰片8.1g、木糖醇21.5g、黄原胶4.5g备用;
(b)将川芎粉用70~8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加盐酸调节PH4,用氯仿萃取,氯仿层用盐酸萃取,合并酸液,用氨水调节PH9,再以氯仿萃取,减压回收氯仿,至无流出液,得川芎提取物,备用;将冰片与上述川芎提取加入木糖醇和黄原胶混合物中,混匀,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