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7155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7155A CN1607155A CNA2004100837525A CN200410083752A CN1607155A CN 1607155 A CN1607155 A CN 1607155A CN A2004100837525 A CNA2004100837525 A CN A2004100837525A CN 200410083752 A CN200410083752 A CN 200410083752A CN 1607155 A CN1607155 A CN 16071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air suction
- suction way
- rear shock
- ride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7 get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后部减震器以及吸气通路的布局设计设置成更简单的结构,同时容易实现形成在发动机和后轮之间的空间的有效利用的鞍乘型车辆。后臂73经由枢轴79而被转动自如地连接在车架51上,同时通过被配置在比后轮56更靠前方的位置上的后部减震器83将后臂73和车架51之间连结,在比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和车架51的连结部分更靠后方的位置上配置空气滤清器86,同时,在比连结部分更靠前方的位置上配置发动机52,从空气滤清器86引出的吸气通路89被连结在发动机52上,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和车架51的连结部分被配置在比空气滤清器86和发动机52之间的吸气通路89更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鞍乘型车辆的后部减震器周围配置的空气滤清器、化油器等装备品的配设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上,已知的有将装载发动机的车架和装设后轮的后臂通过枢轴可转动地连结,并将后臂和车架通过后部减震器联接,将该后部减震器配置在发动机和后轮之间这样的结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
在这样的机动二轮车中,在形成于车座的下方的发动机和后轮之间、配置后部减震器空间中,配设有例如空气滤清器(空气过滤器)、化油器、连接它们的吸气通路等的吸气系统的装备品、或蓄电池等电气设备系统的装备品等各种装备品。
专利文献1:特公昭60-58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在这样以往的车辆中,后部减震器被设定在能够获得规定的动作的位置或方向上等,所以被配置在发动机的后侧附近,因此发动机和后部减震器之间容易变窄,要将空气滤清器配置为不与后部减震器干涉,则必须配置在比后部减震器更靠后侧的位置上。
因此连接空气滤清器和化油器的吸气通路必须绕过后部减震器,将吸气通路配置在后部减震器的侧面,因而容易引起其他的装备品难以配置的问题。另外为了配置其他的装备品,用捆束带将吸气通路固定等装备品的安装操作很费功夫。其结果是对后部减震器周围装备品的配置有很多制约,设计容易变复杂,同时,还有难以实现该空间的有效利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简单地构成后部减震器以及吸气通路的配置,且同时易于实现形成在发动机和后轮之间的空间的有效利用的鞍乘型车辆。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项发明所记载的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它是具有如下构造的鞍乘型车辆,所说的构造为后臂经由枢轴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车架上、同时后部减震器被连结在前述后臂和前述车架之间而大体沿上下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在前述后部减震器的前侧配置发动机、在该发动机上经由吸气通路连接着被配置在后方的空气滤清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空气滤清器被配置在前述后部减震器的上端部和前述车架的连结部的后方,同时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
第2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前述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以及前述吸气通路被配置在车体俯视时的车体中心线上,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
第3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或2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连结前述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和前述发动机一侧的吸气通路,被大体水平地配置。
第4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被可转动地连结在前述后臂上的第1连杆片和被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车架上的第2连杆片被连结在一起,前述后部减震器的下端部被连结在前述第2连杆片上。
第5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前述鞍乘型车辆是道路越野两用的机动二轮车。
第6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由收容开闭前述吸气通路的节流阀的节流阀体下部、前述空气滤清器下部和前述吸气通路形成的凹部处。
第7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吸气通路一侧配置有蓄电池。
第8项发明所记载的内容,除了第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以外,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另一侧配设有连结在空气滤清器上的配管。
根据第1项发明中的记载,空气滤清器被配置在后部减震器的上端部和车架的连结部的下方,同时该连结部被配置在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因此能够将将吸气通路配置在后部减震器的上侧,而没有必要绕过后部减震器,从而易于在后部减震器的侧面配置其他的装备品。因此能够将后部减震器周围的配置布局设置成更为简单的结构,容易实现发动机和后轮之间的空间的有效利用。
根据第项2发明中的记载,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以及吸气通路被配置在车体俯视时的车体中心线上,而连结部被配置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因此容易将各种装备品集中在车体中心,能够非常均衡的进行配置,特别是通过将后部减震器及其连结部配置在车体中心易于提高车宽方向的强度上的均衡,容易实现构架等的轻量化。
根据第3项发明中的记载,连结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和发动机侧的吸气通路被大体水平的配置,因此从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到发动机一侧的吸气通路成为直线状,能够使流向发动机的吸气气流圆滑化,提高吸气效率,从而能够使发动机的性能提高。
根据第4项发明中的记载,具有将可转动地连结在后臂上的第1连杆片和可转动地连结在车架的第2连杆片连结而成的连杆机构。且后部减震器的下端部被连结在第2连杆片上,因此能够由冲程量更少的后部减震器来吸收后臂的上下移动,能够使后部减震器更加紧凑化,能够很容易地将后部减震器配置在吸气通路之下。因此,能够将后部减震器配置在车辆的较低的位置上,从而使重心降低。
根据第5项发明中的记载,因为没有必要绕过后部减震器将吸气通路配置在侧面,容易形成车宽较窄的鞍乘型车辆,因此如果将本发明应用在使车宽变窄以提高构架强度等的需求较强的道路越野两用机动二轮车上,则能获得更显著的效果。
根据第6项发明中的记载,因为将前述连结部配置在由收容开闭前述吸气通路的节流阀的节流阀体的下部、前述空气滤清器的下部和前述吸气通路形成的凹部中,所以能够有效利用通过配置节流阀体、空气滤清器以及吸气通路而较容易形成的剩余空间。
根据第7或第8项发明中的记载,因为在吸气通路的一侧配置蓄电池、或者在吸气通路的另一侧配设被连在空气滤清器上的配管,所以能够将这些装备品配置在后部减震器的侧面,从而能确实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该实施形态的车架的侧面图。
图3是该实施形态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形态的后部减震器周围的配设构造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侧面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形态的后部减震器周围的配设构造的、除去一部分零件之后的状态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俯视图。
标号说明
51 车架 52 发动机
55 前轮 56 后轮
65 主架 70 车座支架
72 支撑架 73 后臂
78 后臂安装部 79 枢轴
80 连杆机构 80a、80b 连杆连结部
81 第1连杆片 82 第2连杆片
83 后部减震器 83a 上端部
83b 下端部 84 减震器连结部
85 节流阀体 85a 吸气口
86 空气滤清器 86a 排气口
89 吸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从图1到图5表示该实施形态的鞍乘型车辆。
首先说明结构,图1表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这种机动二轮车是主要能在不平整的地面等有凹凸的地方行驶的、所谓道路越野两用型的机动二轮车,考虑行驶时车体的操纵性,被设计得比行驶在一般道路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宽窄、重量轻。
具体地说,图1中标号51是车架(车体构架),在该车架51上装载着发动机52,同时在该发动机的上侧载置油箱53,在该油箱53的后方配置车座54,进而在该车架51的前侧及后侧分别配设有前轮55及后轮56。
该车架51,如图2及图3所示,在前端部设置筒状的前管59,转向轴60被转动自如地轴支在该前管59上,在该转向轴60上,在上方安装车把61,在下方安装左右一对的前叉62,在该一对前叉62之间轴支着前述前轮55。
另外,在前述前管59上固定着左右一对的主架65的前端部65c,该主架65向后斜下方延伸,在该主架65的下侧,在中央配置有一根下管66,其是通过前端部66a被固定在前述前管59上而被配设的。
在该左右一对的主架65之间,配置架设有水平横梁67,同时在该水平横梁67和下管66之间架设上下梁68。
该主架65,如图2所示,在中间部65a处略微弯曲,在该中间部65a后方附近固定着左右一对的车座支架70的前端部70a,该车座支架70向后斜上方延长。
其次,在该车座支架70的下侧配置左右一对的加强构架71,该加强构架71前端部71a被固定在主架65的后端部65b上,并向斜后上方延伸,从而后端部71b被固定在车座支架70的后端部70b的下侧。
另外,如图3所示,在前述左右一对车座支架70等之间架设有多个横梁74,75,76。
再次,在主架65的后端部65b的前侧附近向下方延伸有支撑架72。
如图4所示,在该支撑架72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后臂安装部78,通过枢轴79可旋转地安装着后臂73,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支承着前述后轮56。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该实施状态中,这样的车架51和后臂73之间,通过后部减震器83而被连结,在其周围配设空气滤清器等装备品。
在此,为了将车架51和后臂73之间由后部减震器83连结,将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可转动地安装在车座支架65的减震器连结部84上,另一方面,经由形成在车架51和后臂73之间的连杆机构80将后部减震器83的下端部83b连结在后臂73上。
该连杆机构80,在后臂73的比后轮靠前方部位的枢轴79附近,设置有连杆连结部80a,并在其上转动自如地连结着第1连杆片81的一方的端部81a,另外在支撑架72的下端部设置连杆连结部80b,并在其上转动自如地连结着略L字形状的第2连杆片82的一方的端部82a,并且通过将第1连杆片81的另一端的端部81b和第2连杆片82的中间部82b可转动地连结而构成连杆机构80,通过后臂73的转动,第2连杆片82的另一端82c就会上下移动,后部减震器83被可转动地安装连结在第2连杆片82的另一端的端部82c上。
并且,如图4及图5所示,在这样大体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后部减震器83的前侧,在车架51上固定配置有发动机52,在该发动机52的上游侧的缸体52a附近的后方,安装着收容开闭吸气通路89的节流阀的节流阀体85,在该节流阀体85的吸气口85a上连结着吸气通路89,通过该吸气通路89,节流阀体85的吸气口85a与被配置在比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更靠后方的位置上的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相连接。此外,该节流阀体85可以是被应用在燃料喷射式发动机上的节流阀体或者化油器的任何一种。
该吸气通路89被配置在后部减震器83的上方以使得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大体被配置在其正下方。因此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和节流阀体85的吸气口85a被配置在大体相同的高度上,所以吸气通路89被大体水平地配设。同时,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被配置在由节流阀体85的下部、空气滤清器86的下部以及吸气通路89的下部向下形成的凹部89a中。
另外,如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的中心、吸气通路89的中心线以及节流阀体85的吸气口85a的中心,从车体的俯视图来看,以位于车体中心线L上的方式被配置。因此,来自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就会以直线的气流向节流阀体85供给。
进而,连结着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的车架51的减震器连结部84大体被配置在该吸气通路89的正下方,后部减震器83和车架51被配设在车架51的大体中心线L上。此外,该减震器连结部84并非必须完全被配置在吸气通路89的正下方,只要在俯视时减震器连结部84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气通路89重叠即可。
并且,该配置构造中,在吸气通路89的一侧配置着蓄电池91和连接在该蓄电池91上的电气部件92,另外,在吸气通路89的另一侧配置着空气助推装置93及其配管94。作为该空气助推装置93的配管94,包括连接在化油器85的上游侧的负压检测用的配管94a、用于将来自空气滤清器86的的空气提供给空气助推装置93的配管94b、用于将该空气提供给发动机的排气侧的配管94c、用于将发动机52的缸盖侧的泄漏气体提供给空气滤清器86的配管94d。
如果像以上那样配置后部减震器83及其周围的装备品,则空气滤清器86被配置在连结在车架51上的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的后方,同时连结着车架51的上端部83的减震器连结部84被配置在吸气通路89的略正下方,所以可以将吸气通路89配置在后部减震器83的上侧,而没有必要绕过后部减震器83,容易在后部减震器83的侧面配置各种装备品。因此,能够将后部减震器83周围的装备品的配置布局设置成更简单的结构,容易实现发动机52和后轮56之间的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因为将连结着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的车架51的减震器连结部84配置在由节流阀体85、空气滤清器86、吸气通路89的下部形成的凹部89a处,所以能够有效利用由节流阀体85、空气滤清器86、以及吸气通路89很容易形成的无用空间。
进而,因为在吸气通路89的一侧配置蓄电池91,或者在吸气通路89的另一侧配设连结在空气滤清器86上的配管94,所以可通过将这些装备品配置在后部减震器83的侧面,来切实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以及吸气通路89被配置在车体俯视时的车体中心线L上,连结着后部减震器83的上端部83a的车架51的减震器连结部84被配置在吸气通路89的大体正下面,所以容易将各种装备品集中在车体中心线L侧,可以非常均衡地进行配置。特别是,因为将后部缓连结部84配置在车体中心线L上,容易提高车宽方向的强度上的均衡,易于实现车架51等的轻量化。
进而,由于配置车架51及后臂73的所定位置上、或采用连杆机构等,因而能够将后部减震器83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从而将连结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和发动机52一侧的吸气通路89配设为大体水平,所以,从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到发动机52一侧的吸气通路89为直线性的,因而能够使向发动机52的吸气的气流顺滑化,从而提高吸气效率,由此可以提高发动机52的性能。
另外,因为具有连结着被可转动地连结在后臂73上的第1连杆片81和被可转动地连结在车架51上的第2连杆片82的连杆机构,且后部减震器83的下端部83b被连结在第2连杆片82上,所以能够由冲程量更少的后部减震器83吸收后臂73上下移动。因此,能够使后部减震器83更紧凑化,能够很容易地将后部减震器83配置在吸气通路89的下面。其结果是能够将后部减震器83配置在车辆的更低的位置上,从而使重心更低。
而且,因为没有必要绕过后部减震器83而将吸气通路89配置在侧面,所以能够使车宽变窄且同时易于提高强度上的均衡,在这样的要求高的道路越野两用机动二轮车中可获得显著的效果。
再有,虽然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的中心、吸气通路89的中心线以及节流阀体85a的中心被配置为在车体俯视图上看位于车体中心线L上,但不限于此,即便在车体俯视图上车体中心线L和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的中心以及吸气通路89的中心线发生错位也没关系,只要空气滤清器86的排气口86a以及吸气通路89位置车体中心线L上即可。
Claims (8)
1.一种鞍乘型车辆,它是具有如下构造的鞍乘型车辆,所说的构造为后臂经由枢轴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车架上、同时后部减震器被连结在前述后臂和前述车架之间而大体沿上下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在前述后部减震器的前侧配置发动机、在该发动机上经由吸气通路连接着被配置在后方的空气滤清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空气滤清器被配置在前述后部减震器的上端部和前述车架的连结部的后方,同时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前述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以及前述吸气通路被配置在车体俯视时的车体中心线上,从而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大体正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连结前述空气滤清器的排气口和前述发动机一侧的吸气通路,被大体水平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被可转动地连结在前述后臂上的第1连杆片和被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车架上的第2连杆片相连结,前述后部减震器的下端部被连结在前述第2连杆片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前述鞍乘型车辆是道路越野两用的机动二轮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前述连结部被配置在由收容开闭前述吸气通路的节流阀的节流阀体下部、前述空气滤清器下部和前述吸气通路形成的凹部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吸气通路一侧配置有蓄电池。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吸气通路的另一侧配设有连结在空气滤清器上的配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56919 | 2003-10-16 | ||
JP356919/2003 | 2003-10-16 | ||
JP2004230366A JP2005138820A (ja) | 2003-10-16 | 2004-08-06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30366/2004 | 2004-08-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7155A true CN1607155A (zh) | 2005-04-20 |
CN100546866C CN100546866C (zh) | 2009-10-07 |
Family
ID=3452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83752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6866C (zh) | 2003-10-16 | 2004-10-14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52172B2 (zh) |
JP (1) | JP2005138820A (zh) |
CN (1) | CN100546866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2506B (zh) * | 2006-10-31 | 2011-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1463749B (zh) * | 2007-12-17 | 2011-11-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排气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21801B2 (ja) * | 2006-02-01 | 2012-04-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
JP4785581B2 (ja) * | 2006-03-22 | 2011-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支持構造 |
JP4871107B2 (ja) * | 2006-12-06 | 2012-02-08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04520575B (zh) | 2012-07-11 | 2017-07-25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的进气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1210717A (en) | 1983-08-10 | 1986-09-02 | Oreste J. Lantero, Jr. | Immobilization of biocatalysts |
US4757872A (en) * | 1985-07-19 | 1988-07-1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
JP3766580B2 (ja) * | 2000-03-31 | 2006-04-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の製法 |
-
2004
- 2004-08-06 JP JP2004230366A patent/JP2005138820A/ja active Pending
- 2004-10-14 US US10/964,935 patent/US7252172B2/en active Active
- 2004-10-14 CN CNB2004100837525A patent/CN1005468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2506B (zh) * | 2006-10-31 | 2011-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1463749B (zh) * | 2007-12-17 | 2011-11-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排气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252172B2 (en) | 2007-08-07 |
US20050082104A1 (en) | 2005-04-21 |
CN100546866C (zh) | 2009-10-07 |
JP2005138820A (ja) | 2005-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4846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89703C (zh) | 摩托车的后护板安装结构和靠背支持结构 | |
CN101468698B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840416A (zh) | 进气管道构造 | |
CN1496914A (zh) | 带摇动机构的三轮车 | |
CN1229572C (zh) | 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燃料软管的安装结构 | |
CN1603588A (zh) |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控制装置 | |
CN1342583A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903651A (zh)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
CN1296249C (zh) | 机动二轮车用车架构造 | |
CN1456474A (zh) | 踏板型摩托车 | |
CN1607155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176206A (zh) |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036216C (zh) | 机动二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 |
CN1692220A (zh) | 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 |
CN1184100C (zh) | 机动两轮车的空气吸入口构造 | |
CN1456471A (zh) |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 |
CN1712692A (zh) | 车辆的燃料泵的燃料回收构造 | |
CN1204018C (zh) | 摩托车动力单元 | |
CN1334216A (zh) |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构造 | |
CN1701020A (zh) | 自动二轮车 | |
CN1167571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罩构造 | |
CN100349775C (zh) | 摩托车 | |
CN1162297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 |
CN1281854C (zh) | 轻便摩托车的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