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4181A - 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54181A CN1554181A CNA028178386A CN02817838A CN1554181A CN 1554181 A CN1554181 A CN 1554181A CN A028178386 A CNA028178386 A CN A028178386A CN 02817838 A CN02817838 A CN 02817838A CN 1554181 A CN1554181 A CN 15541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data
- area
- scanning
- size
-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blanking or otherwise eliminating unwanted parts of pi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2—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 H04N1/3873—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 H04N1/3875—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combined with enlarging or reduc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93—Enlarging or reduc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1—Digital copier; digital 'photocop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图像扫描仪读入比原稿(262)略大的扫描区域(263)的图像。然后,图像处理电路将扫描区域(266)的图像放大(箭头279),形成放大图像(271)。在放大图像(271)内,原稿(262)的图像被放大为比打印用纸(274)略大的图像(273)。然后,打印机将此放大图像(271)内的放大原稿图像(273)打印在打印用纸上。这样,在利用以图像扫描仪读入原稿的图像的打印机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不会在打印输出中显现页边距的无4边复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可以利用打印机将基于打印对象数据的图像打印在打印用纸的全部打印面上,即所谓的无4边打印。另外,能够不需要连接到以个人电脑等为代表的主机装置上,而以其单机将规定的数据打印在打印用纸上的独立打印机(stand-alone-printer)已经普及。还出现了一种复合打印机,在此种独立打印机上又附加了扫描功能,不需要借助主机装置,可以利用打印机构将由扫描机构读入的图像直接打印在打印用纸上。
由于复合打印机不需要连接到主机装置上,因此,一般来说,用户通过将原稿定位在原稿台上,并对设于主体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向独立打印机下达打印指示,就可以在利用扫描机构读取后,自动地利用打印机构进行打印,从而得到打印结果。
在如上所述的复合打印机中,当指定为无4边打印方式,并利用打印机构将由扫描机构从原稿读入的图像直接打印在与原稿相同尺寸的打印用纸上时,由于可以用扫描机构读入的扫描区域比原稿面整体的区域小规定的页边距(以下称为扫描页边距),因此,此扫描页边距便会依旧显现在打印用纸中,从而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打印结果。为了对此种扫描机构的扫描区域和打印机构的打印区域的偏差进行调整,需要使读入及打印双方的机械精度提高,这样就会产生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所述的作为独立打印机的复合打印机主要以个人用户为目标,因此强烈要求必须将产品成本抑制在较低水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复合打印机中,即使当利用打印机构来打印由扫描机构读入的图像时,也可以进行不会显露出页边距区域的无4边打印。
基于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的复合打印机包括:原稿台、通过对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来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对从所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使用从所述处理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扫描区域与所述原稿台上的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或比所述原稿区域更大,这样就可以使所述原稿区域包含在所述扫描区域内。所述处理部可以将来自所述扫描部的包含在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内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所述打印主机可以使用通过所述处理部放大成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向所述打印介质的打印。
在一种适合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由用户指定的原稿尺寸,进行假定所述原稿台上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处理。此外,所述控制部可以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扫描区域成为从假定的原稿区域向外侧扩大规定的上下左右页边距部分后的区域。
在另一种适合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扫描部可以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扫描之前先扫描所述原稿台,进行输出所述原稿台的图像数据的预扫描。此外,根据由此预扫描得到的原稿台的图像数据,检测出原稿台上的实际的原稿区域。此外,所述控制部可以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扫描区域成为与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的区域,或使所述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以规定的上下左右页边距部分的量向外侧扩大后的区域。
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还具有打印开始控制部,其根据利用所述处理部将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时的倍率,对利用打印主机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的复合打印机包括:原稿台,通过对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来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对从所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使用从所述处理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扫描区域比所述原稿台上的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更小,这样就可以使所述扫描区域包含在所述原稿区域内。所述处理部可以将来自所述扫描部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所述打印主机可以使用通过所述处理部放大成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向所述打印介质的打印。
在一种适合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扫描区域成为使所述原稿区域向内侧以规定的扫描仪页边距部分的量缩小后的区域。此外,所述处理部将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使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成为使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向外侧以规定的打印机页边距部分的量扩大后的尺寸。这里,所述扫描仪页边距被设定为比所述打印机页边距更小。
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还具有打印开始控制部,其根据利用所述处理部将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时的倍率,对利用打印主机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的复合打印机包括:原稿台、通过对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来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通过对来自所述扫描部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来生成打印图像数据的处理部、使用来自所述处理部的所述打印图像数据来进行向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从包含一般复制模式、无边复制模式、等倍复制模式的多种复制模式中至少2种复制模式中选择任意一种模式的选择部。此外,所述处理部:
(1)在选择了所述一般复制模式时,改变或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小。
(2)在选择了所述无边复制模式时,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3)在选择了所述等倍复制模式时,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
一适合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具有打印开始控制部,其根据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模式,对打印主机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打印机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打印机1的硬件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无边打印的特征部分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倍率的调整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倍率的调整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打印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一般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准无边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与图9的「准无边复制模式」时打印机页边距45C不同时的复制的状态的图。
图11是与图9及图10的「准无边复制模式」时打印机页边距45C不同时的复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准无边复制模式」中,与根据打印机页边距45C而设定的多种复制倍率分别对应的多个打印开始位置的图。
图13是表示多重复合打印机中进行的复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准无边复制模式」中,利用页面匹配功能调整复制倍率时的、与根据打印机页边距45C而设定的多种复制倍率分别对应的多个打印开始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打印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和功能的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进行无4边复制时的扫描区域的原稿台的俯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进行无4边复制时的图像放大处理221和剪切处理232的、表示图像尺寸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打印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和功能的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进行无4边复制时的预扫描和正式扫描的原稿台的扫描区域的原稿台的俯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进行无4边复制时的图像放大处理321和剪切处理333的、表示图像的尺寸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复合打印机的外观的图。此复合打印机1具有将文件等原稿作为扫描图像数据读入的扫描功能、将扫描图像数据和应用数据等打印对象数据作为打印图像数据打印在打印用纸上的功能。复合打印机1在其内部设有控制装置,通过进行统一的控制来实现各种功能。
如该图所示,在复合打印机1的主体上表面,设有液晶面板及各种按钮,形成用户接口11。用户可以借助此用户接口11来进行原稿的读取和打印的指示、各种读取条件的设定或打印条件的设定等。
另外,在复合打印机1的主体上表面,设有具有放置原稿的玻璃面的原稿台12和盖13。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原稿台12的下方,设有向放置于原稿台12的玻璃面上的原稿照射光的光源、接收其反射光的光传感器。当复合打印机1借助用户接口11从用户处接受图像读取指示/打印指示时,即对放置于原稿台12上的原稿进行读取,并以规定的数据格式将其作为扫描图像数据储存在内部的存储器上。然后,复合打印机1根据储存于存储器上的扫描图像数据进行向打印用纸上的打印。复合打印机1在打印后,将打印用纸向排纸托盘14排出。
另外,在复合打印机1的主体前表面设有作为外部接口的插卡槽15(card slot)。插卡槽14以例如PCMCIA规格为标准,可以装入或取出以此规格为标准的存储卡(未图示)。例如当存储卡被插入插卡槽15,并被检测到其安装状态时,复合打印机1就会在液晶面板上显示要求打印执行指示的信息。用户通过根据必要对此进行用于设定打印条件的操作,就可以下达打印指示。当复合打印机1从用户处接收到打印指示时,即读出记录于存储卡内的图像数据,向打印用纸上打印。复合打印机1在打印后,将打印用纸向排纸托盘14排出。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打印机1的硬件构成的方框图。处理器(processor)21执行各种控制程序。即,通过由处理器21执行储存于ROM22中的各种程序,与其他的硬件协动,在复合打印机上实现规定的功能。本实施方式至少可以实现用户接口功能、扫描功能、图像生成功能及打印控制功能等。
外部接口电路24是用于使处理器21可以访问安装于插卡槽15中的存储卡2的电路。处理器21借助此外部接口电路24,将储存于存储卡中的图像数据送入RAM23中后,根据所设定的打印条件,生成基于此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
扫描电路25是用于读取放置于原稿台12上的原稿并作为扫描图像数据读入的电路。处理器21在将由此扫描电路29所读入的扫描图像数据送入RAM23中后,根据所设定的打印条件,生成基于扫描图像数据的打印图像数据。扫描电路25可以使用与图像输入的方式(以透镜缩小原稿来读取的缩小光学系统方式或使用原稿大小的CCD来等倍地读取原稿的密接光学系统方式等)相对应的电路。另外,为了读取原稿的色彩信息,扫描电路25可以使用与规定的方法(使单色线性CCD和滤色镜相组合的方法或使用自身具有分色功能的彩色线性CCD的方法等)相对应的电路。
图像存储器26是用于储存所生成的打印图像数据的装置。设备控制器(engine controller)27一边对打印主机28的动作进行控制,一边读出储存于图像存储器26中的打印图像数据,提供给打印主机28。设备控制器27例如在图像存储器26上展开了规定的区域大小的打印图像数据时,将从处理器21传送来的打印执行命令作为触发信号而起动。
打印主机28是由例如送纸机构或打印头等构成的在纸等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装置。打印主机28可以使用与激光打印机或串行打印机之类的打印机种类相对应的装置。
用户接口电路29是用于对由液晶面板及各种按钮所形成的用户接口11进行控制的电路。
图3示意性地表示与无边打印对应的打印机构的特征部分。
在由复合打印机1内的送纸装置传送的用纸113的排出通路上,设有从接收喷出的油墨的面的反面支撑用纸113的台板(platen)111。在台板11上与滑架(carriage)115的移动路线相面对的位置上,嵌设有用于吸收从滑架115的打印头喷出的油墨的油墨吸收体116。
油墨吸收体116例如可以是聚氨酯,其沿滑架115的扫描方向较长,在送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样,伴随着滑架115的来回移动,即使油墨被喷到比用纸113的上端更靠上或比下端更靠下的位置,由于此油墨被油墨吸收体116接受而吸收,因此就不会使台板111被喷到用纸113外的油墨弄脏。
另外,油墨吸收体116的右端部分117A、左端部分117D及它们之间的规定部分117B及117C在送纸方向及其反方向上展宽(即较长)。这样,即使伴随着滑架115的来回移动,油墨被喷到比用纸113的左端更靠左或比右端更靠右的位置,由于此油墨被油墨吸收体116接受而吸收,因此就不会使台板111被喷到用纸113外的油墨弄脏。而且,由于展宽的部分仅是油墨吸收体116的特定的部分117A~117C,因此可以不弄脏台板111而进行无边打印的用纸尺寸既可以设为复合打印机1可以对应的多种用纸尺寸的全部,或者也可以仅限于几个特定的尺寸,例如,GIS规格的A4尺寸(210×297mm)、B5尺寸(182×257mm)及明信片尺寸(100×148mm)。如果用纸113的尺寸例如是A4尺寸,则油墨吸收体116在117A和117D的部分吸收喷到用纸113的左端及右端之外的油墨,如果用纸113的尺寸例如是B5尺寸,则在117B和117D的部分吸收喷到用纸113的左端及右端之外的油墨,如果用纸113的尺寸例如是明信片尺寸,则在117C和117D的部分吸收喷到用纸113的左端及右端之外的油墨。
利用如上的构成,即使进行无边打印,也不会使台板111被喷到用纸113之外的油墨弄脏(而且,关于参照图3说明的构成的更具体的内容记述于本申请人过去所做的专利申请中所附的说明书及附图(日本国特许申请2000-275965及2000-295861)中)。在后述的打印机模式及复合打印机模式的情况下,无边打印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基于在扫描电路25的控制下读入的扫描图像数据生成打印图像数据时,对打印倍率进行调整,并进行打印,使得打印图像被相对于原稿图像放大至不会给用户造成别扭感觉的程度。
例如在由扫描机构读入的扫描区域包含原稿的周围的外侧区域而形成的情况下,对打印倍率进行放大调整,使得原稿的周边边界部分与打印用纸的周边边界部分对应。另外,在由扫描机构读入的扫描区域形成于原稿的周边内侧区域中的情况下,放大调整至使得其周边内侧区域的内侧边界部分与打印用纸的外周边界部分对应。但是,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不是两者完全重合一致,而是最好考虑到误差,略微超出打印用纸的外周边界部分。打印倍率虽然要根据扫描区域和实际的原稿尺寸的关系来规定,但是优选104~106%左右,更优选105%左右。
更具体来说,作为前者的例子,如图4所示,当复合打印机1指定A4尺寸为原稿尺寸,对原稿进行读取时,实际上,是将包括了此原稿的周围的外侧区域的扫描区域作为图像(扫描图像)进行读入。在此情况下,由于此外侧区域是本来不应当显现在打印结果中的多余的区域,因此,对打印倍率进行放大调整,使得实际的原稿的周边边界部分A对应于实施无4边打印的打印用纸的周边边界部分A’。这样就可以不打印多余的区域,从而获得达到使用户满意的无4边打印效果的打印结果。
另外,作为后者的例子,如图5所示,当复合打印机1指定A4尺寸为原稿尺寸,对原稿进行读取时,实际上,是将原稿尺寸的周边内侧区域设为空白区域的扫描区域作为图像读入。在此情况下,由于当直接打印时,空白区域会显现在打印结果中,因此,对打印倍率进行放大调整,使得原稿的周边内侧区域的内侧边界部分A对应于实施无4边打印的打印用纸的周边边界部分A’。这样就可以不打印在读入时无法读入而产生的空白区域,从而获得达到使用户满意的无4边打印效果的打印结果。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打印机1的动作的流程图。在该图中以1个流程图表示了在利用扫描功能将原稿作为图像读入后直至利用打印功能对其进行打印的一连串处理的流程。
即,当用户将原稿放置在原稿台12上后关闭盖13,通过对用户接口11进行操作来下达图像读取/打印指示时,复合打印机1在扫描电路209的控制下,控制扫描机构进行原稿读取动作,将读取的图像作为扫描图像数据暂时地储存在RAM23中(步骤501)。在利用扫描机构读取完成后,复合打印机1将扫描图像数据转换成打印图像数据,并将其在图像存储器26上展开。此时,复合打印机1根据预先设定的打印倍率(例如105%)转换图像数据(步骤502),使得相对于原来的图像(原稿图像),打印图像被放大。此外,复合打印机1在向图像数据的转换结束后,将储存于图像存储器26中的图像数据提供给打印主机28,在打印用纸上进行打印(步骤503)。而且,也可以在例如在图像存储器26中储存了规定区域宽度的打印图像数据的阶段开始向打印主机28的打印图像数据的供给。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按照将打印图像相对于原稿图像放大至不会使用户产生视觉上的别扭感觉的程度的方式,生成根据读入的扫描图像数据调整了打印倍率的打印图像数据,并据此进行打印,因此,即使当图像读入时的扫描区域中包含多余的区域时,或无法读入原稿整体而包含空白区域时,也可以在打印结果中不显现这样的多余的区域或空白区域,作为无4边打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提高扫描机构或打印机构的机械精度,就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无4边打印,并且可以在将产品成本控制得较低的同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下面将对依照本发明的复合打印机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复合打印机具有例如图1及图2所示的构成,而且,不仅具有作为复合打印机的功能,而且还同时具有作为单独的图像扫描仪的功能和单独的喷墨打印机的功能。此复合打印机具有可由用户选择的扫描仪模式、打印机模式及复合打印机模式,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其一实施这些模式,即可以进行多重使用(以下将此复合打印机成为「多重复合打印机」)。
多重复合打印机在被指定了扫描仪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对放置在原稿台的规定位置上的原稿的图像进行光学读取,生成扫描图像数据,并进行将此扫描图像数据传送至个人电脑等未图示的主机装置的处理。在被指定了打印机模式的情况下,多重复合打印机从未图示的主机装置接收打印图像数据,进行将此打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打印在用户指定的打印用纸上的处理。在被指定了复合打印机模式的情况下,多重复合打印机根据通过对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进行读取而生成的扫描图像数据,生成打印图像数据,进行将此打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打印图像打印在用户指定的打印用纸上的处理。
在多重复合打印机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上,设有用于对多重复合打印机进行所需的设定或命令的多个按钮、显示多重复合打印机现在所设定的模式或多重复合打印机的状态等的显示画面。用户通过使用此操作面板,就可以对扫描仪模式、打印机模式及复合打印机模式进行切换。另外,用户在设定了复合打印机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操作面板,可以选择性地指定后述的「一般复制模式」、「完全无边复制模式」及「准无边复制模式」,或设定复制张数(册数)。
下面将参照图7及其以后的图,对执行「一般复制模式」、「完全无边复制模式」及「准无边复制模式」的多重复合打印机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7表示执行「一般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结果。而且,为了容易理解以下的说明,将此图所示的原稿43的尺寸与打印用纸47的尺寸设为相同尺寸,另外,复制倍率也设为「等倍」(这些设定在以下的图8~图11中都相同)。
「一般复制模式」是用于对原稿43的图像进行留有空白的复制的模式。即使是在设定了用于对原稿43的图像进行无边复制的其他模式(即「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或「准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打印用纸47的尺寸不是对应于无边打印的所述规定的尺寸,也会被自动地设定为此种模式。
「一般复制模式」中,为了可靠地防止由于打印开始位置不一致而造成的油墨被喷射到打印用纸47之外的情况(如果从其他观点考虑,则即使打印开始位置不一致,也会在打印用纸47的上下左右可靠地形成空白),设定了足够的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例如+3mm)。
另外,「一般复制模式」中,设定了即使原稿读取开始位置发生偏移也可以可靠地读取原稿43的图像的扫描仪页边距41。扫描仪页边距41被设定为比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更小的值(例如1.5mm)(此值在其他的模式「完全无边复制模式」及「准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下也相同)。这是因为,可以将图像扫描仪23的机械精度设定得比打印机24的精度更高,这样就可以使原稿读取开始位置的偏移的量比打印开始位置的偏移量更小。
「一般复制模式」中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复制。
即,图像扫描仪对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43的比预先设定的扫描仪页边距41更靠内侧的范围(即扫描区域)44进行扫描。这样,利用扫描电路生成表示扫描区域44内的扫描图像80的扫描图像数据。
多重复制装置内的处理器将扫描图像数据所表示的扫描图像80的尺寸修正为以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的量从打印用纸47的边缘缩入内侧的收缩为打印用纸47内的区域(打印区域)100的尺寸,生成表示尺寸修正后的扫描图像44A的打印图像数据,基于此打印图像数据,将扫描图像44A打印在打印用纸47上。
具体来说,多重复制装置内的处理器根据一般复制用打印机页边距45A,从包含扫描图像80的右端及下端的部分中剪切下具有与一般复制用打印机页边距45A相同大小的部分44B。另外,处理器从包含剪切后残留的方形区域的上端及左端的部分中,剪切下包含从一般复制用打印机页边距45A减掉扫描仪页边距41后的空白的部分44C(部分44C也可以不是包含上端及左端的部分,而是包含下端及右端的部分)。此外,处理器通过控制设备控制器,将经过从扫描图像80中剪切掉所述的部分44B及44C后残留的打印对象部分(即尺寸修正后的扫描图像)44A打印在用纸47上,使之位于打印用纸47的中央(换言之,使得打印对象部分44A的中心与打印用纸47的中心重合)。这样,在打印了打印对象部分44A的打印用纸47的上下左右四端附近,就生成了与一般复制用打印机页边距45A相等的空白。而且,用于使打印对象部分44A位于用纸47的中央的打印开始位置也可以通过以打印对象44A的左上端为原点来预先确定,还可以每打印1页时通过计算来确定。
利用如上的方法,即使扫描仪页边距41比打印机页边距45A小,也可以进行确保了与打印机页边距45A相等的空白的等倍的复制。
图8表示执行「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结果。
「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是用于对原稿43的图像进行完全不形成空白的复制的模式(例如当打印用纸47的尺寸不是与无边打印对应的所述特定的尺寸时,则无法执行此种模式)。
「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中,扫描图像80被放大为比打印用纸47更大的尺寸后打印在打印用纸47上。作为用于使无边打印确实成功的扫描图像的尺寸,考虑到基于多重复合打印机的打印机构的机械制度的打印开始位置的偏移,应当为如下的尺寸,即例如在将扫描图像配置于用纸47的中央时,此图像至少从用纸的上下左右的边缘超出3mm。如果对此超出的部分200的大小广义解释为「打印机页边距」,则「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中,预先设定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基于此打印机页边距45B进行复制。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是根据如下目的设定的,即,通过使所打印的图像的尺寸可靠地形成超出用纸47的尺寸而进行确实不形成空白的打印,而根据如下目的设定的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是对称的页边距,即,通过使所打印的图像的整体可靠地收缩于用纸47内,而使得即使油墨喷到用纸11之外也不会弄脏台板11。所以,在此实施方式中,用正的数值表示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用负的数值表示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例如-3mm)。
「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中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复制。
即,扫描电路对以预先设定的扫描仪页边距41的量从原稿43的边缘缩入内侧的原稿43内的区域(即扫描区域内)的图像进行读取,取得扫描图像80。
多重复合打印机内的处理器基于打印机页边距45B,生成将所取得的扫描图像80放大后的图像80A。但是,这里所放大的图像80A的相对于将扫描图像80设为100时的倍率,比将以往的无边打印打印机的技术直接应用于以往的复合打印机中的倍率确实更小。这是因为,在此实施方式中,扫描仪页边距41没有被设为与用于一般复制的较大的打印机页边距45A相等的尺寸,而是被设定为与扫描仪机构的高机械精度对应的较小尺寸。这样,即使进行无边复制,也可以实现接近等倍的复制。
当处理器将扫描图像80放大成图像(以下成为放大扫描图像)80A后,通过控制设备控制器,将放大扫描图像80A打印在用纸47上,使得放大扫描图像80A的原稿43的中心C1作为复制结果与打印用纸47的中心C2重合。这样,原稿43的扫描区域内的图像就被无边地复制在打印用纸47的中央(但是,由于扫描图像80被放大得比打印用纸47的尺寸更大,因此扫描图像80的全部范围当然不可能都覆盖在用纸47上)。而且,用于此种复制的打印开始位置既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打印每1页时通过计算来确定。
图9表示执行「准无边复制模式」时的复制结果。
「准无边复制模式」是以比「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更接近所需的复制倍率(例如等倍)的倍率来获得无边的原稿图像的模式。
「准无边复制模式」中,设定了比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例如+3mm)更小并且比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例如-3mm)更大的尺寸(例如-1.5mm)的打印机页边距(以下称为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因此,「准无边复制模式」中,被打印时的放大扫描图像80B的尺寸,比收缩于以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的量从打印用纸47的边缘向内侧缩入的用纸47内的区域的尺寸更大,并且,比「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中所打印的读取图像80A的尺寸更小。其结果是,在以「准无边复制模式」复制的情况下,会发生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即,完全不形成空白,或即使形成空白,也是在打印用纸47上的至少1个边缘上形成比「一般复制模式」下更窄的空白。由于可以进行完全不形成空白的复制,因此「准无边复制模式」与「完全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相同,当打印用纸47的尺寸不是对应于无边打印的所述特定的尺寸时,则无法进行。
「准无边复制模式」中,与「完全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相同地进行复制。
即,扫描电路对以预先设定的扫描仪页边距41的量从原稿43的边缘向内侧缩入的原稿43内的区域的图像进行读取,取得扫描图像80。
多重复合打印机内的处理器基于打印机页边距45C,将所取得的扫描图像80放大,生成图像(以下称为放大扫描图像)80B。这里,放大扫描图像80B的相对于将原来的扫描图像80设为100时的倍率,如所述那样,比「完全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更小。这样,在成功地进行了无边打印时,所复制的图像就会成为比由「完全无边复制模式」得到的无边的图像更接近于所需倍率(例如等倍)的图像。
当处理器生成放大扫描图像80B后,通过控制设备控制器,将放大扫描图像80B打印在用纸47上,使得放大扫描图像80B的原稿43的中心C1作为复制结果与打印用纸47的中心C2重合。这样,原稿43的扫描区域内的图像80就被无边地复制在打印用纸47的中央。而且,用于进行此种复制的打印开始位置既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打印每1页时通过计算来确定。
以上是对「准无边复制模式」的说明。而且,在此模式中,如果打印机页边距45C满足所述的条件(即,如果在从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到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的范围内),则无论为何种尺寸均可。例如,如图10所示,如果将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设为0mm,则可以进行最接近于用户所希望的复制倍率(例如等倍)的完全无边复制(虽然并不确切)。另外,如图11所示,如果将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设为与扫描仪页边距41相同的1.5mm,则可以用与用户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复制倍率(虽然会产生少量的空白)进行实质上的无边复制(此时,扫描图像80既可以直接被打印,也可以在基于准无边复制模式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而剪切掉规定的部分44D后被打印)。
另外,「准无边复制模式」中,也可以按照规定的算法(例如基于多重复合打印机的状态),在所述的范围内自动地调节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具体来说,也可以通过在特定的范围内(例如,如果用户所希望的复制倍率为100%(等倍),则在100%~105%的范围内)自动地调节扫描图像80的倍率,从而在所述的范围内调节准无边复制模式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当调节扫描图像80的倍率时,例如如图12所示,基于被调节的倍率而被放大的扫描图像80A的打印开始位置也会基于计算或预先准备的表(记录有对应于各倍率的各打印开始位置的表)而被调节。
下面将参照图13对所述的多重复合打印机中所执行的复制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说明中,考虑到说明的便利性,将原稿和打印用纸的尺寸设为相同尺寸,并将打印用纸的尺寸设为与完全无边复制对应的尺寸。另外,将用户所指定的复制倍率设为等倍。
多重复合打印机在操作面板上的复制执行按钮(未图示)被按下时,即开始复制(步骤S0)。
此时,在用户所指定的模式为「一般复制模式」的情况下(以S1表示「一般复制模式」),按照如下的流程进行处理(而且,以下的说明均参照图13)。
即,首先,基于扫描仪页边距41(例如1.5mm)读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S2),取得扫描图像80。此后,基于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例如3mm),如先前说明那样,从扫描图像80中剪切掉其边缘部分44B及44C(S3)。被剪切后残留的部分44A在如所述那样根据计算或预先准备的表调节打印开始位置后(S8),被打印到打印用纸47的大约中央处(S9)。
另外,在开始复制时(步骤S0),用户所指定的模式为「完全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下(以S1表示「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按照如下的流程进行处理(而且,以下的说明均参照图12和图7)。
即,首先,读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S4),取得扫描图像80。此后,基于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例如-3mm),放大此扫描图像80(S5)。被放大的扫描图像80A在如所述那样基于计算或预先准备的表调节了打印开始位置后(S8),被打印到打印用纸47上(S9)。
另外,在开始复制时(步骤S0),用户所指定的模式为「准无边复制模式」的情况下(以S1表示「准无边复制模式」),按照如下的流程进行处理(而且,以下的说明均参照图13和图9~图11)。
即,首先,读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S11),取得扫描图像80。此后,对于此扫描图像80的尺寸,基于预先设定的或用在此复制时规定的算法算出的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例如+3mm~-3mm的范围内的某个值)进行修正(适当放大(例如以101~105%中的任意一个倍率放大)或者剪切掉特定部分)(S7)(但是,如果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的尺寸与扫描仪页边距41的尺寸相同,则没有必要修正)。修正了尺寸的图像在如所述那样基于计算或预先准备的表调节了打印开始位置后(S8),被打印到打印用纸47上(S9)。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的多重复合打印机的复制的流程。
而且,在此流程中,如果原稿43和用纸47的尺寸不同,则多重复合打印机可以基于原稿43和用纸47的尺寸的差异(原稿43和用纸47的各尺寸既可以利用规定的传感器来确认,也可以通过由用户通知来确认),自动地对复制倍率进行调整(换言之,可以调整原稿读取图像的尺寸)。
例如,如果原稿43的尺寸为照片的L版(service版),而用纸47的尺寸为A4,则将用于使原稿43的图像恰当地一般复制在用纸47的整体上的复制倍率设为233%(以下将此功能成为「页面匹配功能(fit-page)」)。此时,在「准无边复制模式」中,多重复合打印机为了在所述的范围内(即,一般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A~完全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B的范围内)调节准无边复制用的打印机页边距45C,可以进一步在规定的范围内(例如233%~252%的范围内)对所述调整了的复制倍率「233%」进行调节。对于基于所调节的倍率而修正了尺寸的扫描图像的打印开始位置,也可以如图14所示,基于计算或预先准备的表(记录有对应于各倍率的各打印开始位置的表)来进行调节。
另外,在所述的流程中,在由用户所指定的打印用纸47的尺寸不是对应于无边打印的尺寸的情况下,当指定了「完全无边复制模式」或「准无边复制模式」时,无法执行所指定的复制模式的内容的信息就被显示在操作面板的显示画面上。
另外,在所述的流程中,当由用户指定了比等倍更大的复制倍率(即放大复制)或比等倍更小的复制倍率(即缩小复制)时,扫描图像80的尺寸会基于此复制倍率被放大或缩小。在所述的各种复制模式中,当被放大或缩小的原稿读取图像不能收缩在基于以打印机页边距45A、45B、45C打印区域中时,则会被修正尺寸(缩小或剪切掉从打印区域中超出的部分),使得其收缩于所述打印区域中。另一方面,当被放大或缩小的扫描图像收缩在基于打印机页边距45A、45B、45C的打印区域中时,则不需要特意地修正尺寸而直接地、或者在放大到与此打印区域匹配的尺寸后,打印在打印用纸47的大约中央处。
另外,在所述的流程中,多重复合打印机也可以接受所指定的复制倍率(或利用页面匹配功能算出的复制倍率)和所指定的复制模式中哪一个优先的选择。此时,当选择以复制倍率优先时,多重复合打印机就会根据此复制倍率修正扫描图像80的尺寸,其结果是,直接打印此修正了尺寸的图像后,即使无法执行用户指定的复制模式(例如,尽管指定了「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但还是进行了生成空白的打印的情况),也会根据所指定的复制倍率,直接打印此修正了尺寸的图像。另一方面,在指定了以复制模式为优先的情况下,多重复合打印机在根据用户指定的复制倍率而直接打印修正了尺寸的图像后,不能执行用户指定的复制模式时,(例如,当尽管指定了「完全无边复制模式」,但还是进行了生成空白的打印时),就应当执行用户指定的复制模式,在对修正了尺寸的图像进行进一步尺寸修正后进行打印。
以上,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2,扫描仪页边距41不需要设为与用于一般复制的较大的打印机页边距45A相等的尺寸,而是设定为对应于扫描仪机构的较高的机械精度的较小尺寸。这样,与利用将以往的无边打印打印机的技术直接应用于以往的复合打印机中的方式相比较,可以实现与用户所希望的倍率(例如等倍)接近的无边的复制。
另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2,设有用于进行一般复制和完全无边复制的中间的复制的模式「准无边复制模式」。准无边复制模式中,扫描图像80的尺寸被修正得比一般复制时的更大,比完全无边复制时的更小。因此就可以用更接近于用户所希望的倍率(例如等倍)的倍率来进行完全无边的复制。
但是,在此实施方式2中还可以考虑如下的变形例。
即,在多重复合打印机的操作面板(或者,如果在多重复合打印机上连接有主机装置,则为此主机装置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有如图15中所示例的那样的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1000。使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1000,就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调节打印机页边距。下面将对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1000进行详细的说明(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将扫描仪页边距设为「1.5mm」)。
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1000上,设有原稿尺寸显示区1001、指定打印倍率显示区1005、打印用纸尺寸显示区1002、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区1003、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显示区1004。
在原稿尺寸显示区1001中显示设置在原稿台60上的原稿的尺寸。而且,此区域1001中显示的原稿尺寸既可以是多重复合打印机自动识别的尺寸,也可以是用户通过手动输入的尺寸。
在打印用纸尺寸显示区1002中显示当前作为打印对象而被设定的用纸的尺寸。
在指定打印倍率显示区1005中,显示有用户通过手动指定的打印倍率(例如100%)。而且,例如,在原稿尺寸显示区1001中显示的原稿尺寸和打印用纸尺寸显示区1002中显示的打印用纸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此区域1005中所显示的打印倍率也可以是利用页面匹配功能而自动地调节的打印倍率。
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区1003中,显示有通过触摸面板式等方法可以选择的多种(例如5种)打印机页边距。另外,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区1003中,相对于各个可以选择的多种打印机页边距,还显示有用此打印机页边距进行实际的打印时将如何打印的说明(也可以是能够识别出如何打印的符号)。
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显示区1004中,显示有与所述的多种打印机页边距分别对应的多种(例如5种)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所谓「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是指,在所指定的打印倍率中,当怎样设定了打印机页边距后,就会变动为怎样的打印倍率。用此图来说明,例如,在指定了100%打印(即等倍打印)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与扫描仪页边距「1.5mm」相同大小的打印机页边距「1.5mm」,则显示可以确实地进行100%打印。另外,例如,即使指定了100%打印,但是却设定了与扫描仪页边距「1.5mm」有很大不同的打印机页边距「-3mm」,则会显示打印倍率会增大到105%。如果所指定的打印倍率(即在指定打印倍率显示区1005中显示的打印倍率)发生改变,则在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显示区1004中显示的各个打印机页边距调节后打印倍率也会与之对应地自动地变化。
在此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在此打印机页边距调节画面1000中,从多种打印机页边距中选择所需的打印机页边距,并基于此选择的打印机页边距进行复制。这样就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获得符合需要的复制结果。
而且,打印机页边距的调节方式并不限定于图15中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使之以规定值增加或减少的方法。
也可以对所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形。例如,复合打印机的打印机构并不限定于喷墨打印机,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打印机,例如激光打印机。另外,可以进行无边打印的用纸尺寸并不限定于所述3种。比之更多或更少都可以(例如,也可以按照将照片的L版或2L版设为可以进行无边打印的用纸的尺寸的方式来构成打印机构27等)。
图16表示依照本发明的复合打印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和功能。
此复合打印机具有图1中所示的机械构造,此外,如图16所示,在其内部,具有扫描电路210、ASIC(Application Specified IC)220、固件(执行固件的微处理器)230、打印主机240及存储装置250。
扫描电路210通过进行图像扫描处理211,对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进行扫描读取。此时,固件230通过进行扫描控制231,对图像扫描处理211进行控制,从而对根据由用户指定的原稿尺寸而确定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从扫描电路210输出的原稿的扫描图像数据251被暂时地储存在例如RAM或硬盘之类的存储装置250中。
ASIC220从存储装置250读入扫描图像数据251,此后,通过进行图像放大处理221将此扫描图像数据251略微放大(例如当原稿尺寸为A4版时,放大率为105%,当原稿尺寸为明信片尺寸时,放大率为109%等)。被放大的图像数据252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250中。其后,ASIC220从存储装置250读入放大图像数据252。继而,通过进行颜色转换·过渡色调(half-toning)处理222,将此放大图像数据252(例如RGB全色图像数据)转换为以墨点的点阵模拟表现了原来图像的放大点图像数据253(例如CMYK二进制图像数据)。放大点图像数据253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250中。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进行图像放大处理221和颜色转换·过渡色调处理222而使用ASIC,但是,这只不过是示例,没有必要一定是这样。也可以通过不使用ASIC或与之并用,执行例如固件之类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图像放大处理221和颜色转换·过渡色调处理222的一方或双方。
固件230从存储装置250读入放大点图像数据253,此后,通过进行剪切处理232,将从放大点图像数据253中除去了不需要的周边部分的残留部分作为有效的打印图像数据254取出。所取出的打印图像数据254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250中,其后,被传送至打印主机240。打印主机240通过使用打印图像数据254并驱动打印头,生成打印输出。
图17表示用于对进行无4边复制的情况下利用扫描电路210所扫描的原稿台的扫描区域进行说明的原稿台的俯视图。
在图17中,参考号码260表示由此复合打印机的外壳(casing)所构成的原稿台用的框架。在此框架260内嵌有玻璃板制的原稿台261。用户可以通过将所需尺寸的原稿放置在玻璃原稿台261上,按照例如A4尺寸或B5尺寸的方式向复合打印机指定所放置的原稿的尺寸。复合打印机虽然不知道放置在玻璃原稿台261上的实际的原稿尺寸或配置,但是可以假定用户指定的尺寸的原稿262以规定的姿势和配置(例如,如图17中所示例的那样,以将此原稿262的左上端、上短边及左长边分别与玻璃原稿台261的左上端、上短边及左长边对齐的姿势和配置)放置在玻璃原稿台261上。下面,为了区别于实际的原稿,将这样假定的原稿262称为「假定原稿」。
复合打印机将玻璃原稿台261上的假定原稿262所占的区域以规定尺寸的上下左右页边距264、265、266及267的量向其外侧略微放大,将此放大了的区域263设为扫描区域。简而言之,按照假定原稿262被完全包含在扫描区域263内并留有上下左右页边距264、265、266的余量的方式,设定扫描区域263。通过像这样将扫描区域263适当地设定为比假定原稿262略大,只要放置在原稿台261上的实际的原稿的尺寸与用户所指定的尺寸一致,则实际的原稿的姿势和配置多少偏离于所述的规定,以及即使由扫描机构的机械精度导致实际的扫描区域在位置上略微偏离了所设定的扫描区域263,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际的原稿也仍然会落入实际的扫描区域内(即,实际的原稿的全部区域都会被扫描)。例如,可以将上及左页边距264及266设为1.5mm,将下及右页边距265及267设为3mm。
复合打印机通过像这样扫描比假定原稿262略大的扫描区域263,而将此扫描区域263的图像数据作为图16中所示的扫描图像数据251输出。如上所述,大部分情况下,在所输出的扫描图像数据251中,都包含有放置在玻璃原稿台261上的实际的原稿的全部区域的图像数据。
图18是用于对进行无4边复制的情况下的图像放大处理221和剪切处理232进行说明的表示图像的尺寸的图。
如图18的箭头279所示,在图像放大处理221中,扫描区域263的图像数据(图16的扫描图像数据251)以其中心点263C为中心,以规定的放大率被放大,成为具有图示的区域(以下称为放大扫描区域)271的尺寸的图像数据。此放大扫描区域271的图像数据是图16中所示的放大图像数据252。在此放大扫描区域271的图像数据内,原来的假定原稿262的图像数据如箭头278所示,被放大成具有比预先由用户指定的打印介质(打印用纸)272略大的区域(以下称为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尺寸的图像数据。此放大用纸区域273与将打印介质272的尺寸以规定尺寸的上下左右的打印机页边距274、275、276及277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尺寸相等。
其后,在剪切处理232中,放大扫描区域271的图像数据中的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外侧的部分280(在图18中表示为网影线)被除去,只取出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图像数据。这样取出的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图像数据是图16中所示的打印图像数据254。此打印图像数据254被传送至打印主机340,进而驱动打印头。
如上所述,打印图像数据254(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图像数据)与将打印介质272以规定尺寸的上下左右的打印机页边距274、275、276及277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尺寸相等。这样,即使由打印主机340的送纸机构的机械精度导致提供给台板上的实际的打印介质的位置略微偏离了规定位置,大部分情况下,此实际的打印介质也会完全落入利用打印头扫描的台板上的打印图像数据的区域(放大用纸区域273)内。这样就可以实现无4边复制。这里,作为所述的上下左右的打印机页边距274、275、276及277的具体的尺寸,可以采用例如3mm。
虽然并非一定如此,但是多数情况下,原稿尺寸和打印介质的尺寸相同。此时,作为图像放大处理221中使用的放大率的具体的值,例如,当所指定的原稿尺寸为GIS规格的A4尺寸(210×297mm)时,可以采用例如105%,当所指定的原稿尺寸为明信片尺寸(100×148mm)时,则可以采用109%。
图19表示依照本发明的复合打印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和功能。
此复合打印机具有图1中所示那样的机械构造,此外如图19所示,在其内部具有扫描电路310、ASIC(Application Specified IC)320、固件(即执行固件的微处理器)330、打印主机340及存储装置350。
扫描电路310可以手动或自动地进行预扫描处理311及正式扫描处理312。当进行无4边复制时,扫描电路310自动地按照预扫描处理311和正式扫描处理312的顺序来连续自动地进行。当进行预扫描处理311及正式扫描处理312时,固件330通过进行扫描控制231,控制各个处理的扫描区域和清晰度。
在预扫描处理351中,对可能放置原稿的全部区域(例如玻璃原稿台的全部区域)以规定的较低的清晰度(例如50dpi)高速地进行扫描。利用预扫描处理311而获得的原稿台整体的预扫描图像数据351被暂时地储存在例如RAM或硬盘之类的存储装置350中。
在进行了预扫描处理351后,固件330从存储装置350读入预扫描图像数据351,此后,对预扫描图像数据351进行原稿区域检测处理331,检测出原稿台上的实际的原稿的区域。
对于原稿区域检测处理331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以其中的一种为例,按照如下的(1)~(5)的顺序进行。
(1)预扫描图像数据351的各象素的亮度值基于规定的阈值2值化。例如当亮度值的范围为0~255时,阈值例如可以设为210。
(2)将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低清晰度化。例如,对于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的4×4=16个象素进行了OR运算后的结果就成为低清晰度化了的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的1个象素。在此例中,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的清晰度降低至原来的四分之一。而且,下面将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的原来的清晰度称为第2清晰度,将低清晰度化后的清晰度称为第1清晰度。
(3)对由低清晰度化得到的第1清晰度的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应用标示处理。虽然在标示处理中可以使用各种算法,但是,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使用基于连接8个方向的2通路方式的标示处理。标示处理的结果是,从第1清晰度的2值预扫描图像数据351内,提取象素值为1并且相互连接的象素群(象素值1的标示区域)。
(4)对所提取的标示区域应用噪声消除处理,将由对原稿预扫描时混入的杂物或灰尘导致的噪声区域从标示区域中去除。
(5)在噪声消除处理后,将完全包围标示区域的最小的矩形区域作为原稿区域提取。
通过如上操作,从预扫描图像数据351中检测出原稿区域时,表示此原稿区域在原稿台上的位置的原稿区域数据355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350中。预扫描图像数据351被从存储装置350中删除。
此后,自动地执行利用扫描电路310进行的正式扫描处理312。进行正式扫描处理312时,固件330使用原稿区域数据355,对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使得所检测出的原稿区域的全部区域完全被扫描(即,使得所检测出的原稿区域完全包含于扫描区域内)。此时,对扫描区域既可以按照与所检测出的原稿区域正好一致的方式进行控制,或者也可以按照比所检测出的原稿区域适当增大规定的扫描仪页边距的量的方式进行控制。正式扫描处理312中得到的正式扫描图像数据352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350中。
ASIC320从存储装置350中读入正式扫描图像数据352,此后,通过进行图像放大处理321,将正式扫描图像数据352略微放大。放大了的图像数据352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350中。其后,ASIC320从存储装置350读入放大图像数据353,此后,通过进行颜色转换·过渡色调处理322,将此放大图像数据353(例如RGB全色图像数据)转换为以墨点的点阵仿真地表现原来图像的放大点图像数据354(例如CMYK二进制图像数据)。放大点图像数据354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350中。而且,也可以通过不使用ASIC或与之并用,执行例如固件之类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图像放大处理321和颜色转换·过渡色调处理322的一方或双方。
固件330从存储装置350读入放大点图像数据354,此后,通过进行剪切处理333,将从放大点图像数据354中除去了不需要的周边部分的残留部分作为有效的打印图像数据356取出。所取出的打印图像数据356被暂时地储存在存储装置350中,其后,被传送至打印主机340。打印主机340通过使用打印图像数据356并驱动打印头,生成打印输出。
图20是用于对进行无4边复制的情况下的预扫描和正式扫描的扫描区域进行说明的表示原稿台的俯视图。
在图20中,在由此复合打印机的外壳构成的原稿台用的框架260内,嵌有玻璃板制的原稿台261。用户将所需尺寸的原稿362放置在玻璃原稿台261上,就可以向复合打印机要求进行无4边复制。这样,复合打印机即进行所述的预扫描处理311。在预扫描处理311中,扫描区域被设定在包含有可能放置原稿362的全部区域内,例如比玻璃原稿台261略大的区域361内。复合打印机通过对此预扫描的扫描区域361进行高速扫描,输出此扫描区域361的图像数据(图19的预扫描图像351)。
然后,进行所述的原稿区域检测处理331,从扫描区域361中检测出实际的原稿区域362。其后,进行所述的正式扫描处理312,扫描所检测出的原稿区域362。虽然正式扫描处理312中的扫描区域既可以与原稿区域362完全相同,也可以比其增大规定的扫描仪页边距的量(简而言之,只要原稿区域362被完全包含于扫描区域263内即可),但是,下面为了使说明更简单,通过设想采用了与原稿区域362完全相同的扫描区域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图21是用于对进行无4边复制情况下的图像放大处理321和剪切处理333进行说明的表示图像的尺寸的图。
如图21中的箭头378所示,图像放大处理321中,原稿区域362的图像数据(图19的正式扫描图像数据352)被以其中心点362C为中心放大,成为具有如图所示的区域(以下称为放大原稿区域)371的尺寸的图像数据。此放大原稿区域371的图像数据是图19中所示的放大图像数据353。此放大原稿区域371的纵长或横长(优选纵长和横长中的短的一方)与比预先由用户指定的打印介质(打印用纸)272略大的区域(以下称为放大用纸区域)273相等。此放大用纸区域273与将打印介质(打印用纸)272的尺寸以规定尺寸的上下左右的打印机页边距274、275、276及277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尺寸相等。在原稿区域362的纵横尺寸比与打印机制272的纵横尺寸比相同的情况下,放大原稿区域371与放大用纸区域273一致。如图21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原稿区域362的纵横尺寸比与打印机制272的纵横尺寸比不同的情况下,放大原稿区域371的纵或横的尺寸比放大用纸区域273更大。这里,作为所述上下左右的打印机页边距274、275、276及277的具体的尺寸,可以采用例如3mm。
此后,在剪切处理333中,除去放大原稿区域371的图像数据中的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外侧的部分372(图21中以网影线表示),仅取出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图像数据。这样取出的放大用纸区域273的图像数据是图21中所示的打印图像数据356。此打印图像数据356被传送至打印主机340,并驱动打印头。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适用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不是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
Claims (16)
1.一种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具有:
原稿台、扫描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并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对从所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和使用从所述处理部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如下的装置,即,按照所述扫描区域与在所述原稿台上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或比所述原稿区域更大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所述原稿区域包含于所述扫描区域内;
所述处理部具有如下的装置,即,将来自所述扫描部的包含于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内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所述打印主机使用由所述处理部放大为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还具有根据预先指定的原稿尺寸来假定所述原稿区域的原稿区域假定部;
所述控制部按照使所述扫描区域成为将由所述原稿区域假定部所假定的原稿区域以规定的上下左右页边距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区域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还具有对所述原稿台上的实际的原稿区域进行检测的原稿区域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按照使所述扫描区域成为与由所述原稿区域检测部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或将所述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以规定的上下左右页边距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区域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所述扫描部具有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扫描之前先扫描所述原稿台,输出所述原稿台的图像数据的预扫描装置;
所述原稿区域检测部根据由所述预扫描装置输出的所述原稿台的图像数据,检测出所述原稿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所述处理部还具有通过从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中剪切掉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以外的部分来取出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剪切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还具有根据利用所述处理部将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时的倍率,对利用所述打印主机进行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的打印开始控制部。
7.一种扫描图像复制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如下步骤,即,
在原稿台上对与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或比所述原稿区域更大地设定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获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将包含在得到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中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步骤、
使用放大为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步骤。
8.一种用于在复合打印机上实施扫描图像复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是,具有如下步骤,即,
在原稿台上对与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一致、或比所述原稿区域更大地设定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获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将包含在得到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中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步骤、
使用放大为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步骤。
9.一种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具有:
原稿台、扫描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并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对从所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和使用从所述处理部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如下的装置,即,按照所述扫描区域比在所述原稿台上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小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所述扫描区域包含于所述原稿区域内;
所述处理部具有如下的装置,即,将来自所述扫描部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所述打印主机使用由所述处理部放大为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所述控制部按照使所述扫描区域成为将所述原稿区域以规定的扫描仪页边距的量向内侧缩小后的区域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进行控制;
所述处理部按照使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达到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以规定的打印机页边距的量向外侧放大后的尺寸的方式,对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放大;
所述扫描仪页边距比所述打印机页边距更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还具有根据利用所述处理部将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时的倍率,对利用所述打印主机进行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的打印开始控制部。
12.一种扫描图像复制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如下步骤,即,
在原稿台上对比假定或检测出的原稿区域更小地设定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获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将得到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放大得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步骤、
使用放大为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的所述原稿区域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步骤。
13.一种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具有:
原稿台、扫描所述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并输出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对来自所述扫描部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打印图像数据的处理部、使用来自所述处理部的所述打印图像数据实施在打印介质上的打印的打印部、和从包含一般复制模式、无边复制模式、及等倍复制模式的多种复制模式中的至少2种复制模式中选择任意一种模式的选择部;
所述处理部
(1)在选择了所述一般复制模式时,改变或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小;
(2)在选择了所述无边复制模式时,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3)在选择了所述等倍复制模式时,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打印机,其特征是,还具有根据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模式,对利用所述打印主机进行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控制的打印开始控制部。
15.一种扫描图像复制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如下步骤,即,
对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并获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对得到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打印图像数据的步骤、
使用所述打印图像数据,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步骤、
从包含一般复制模式、无边复制模式、等倍复制模式的多种复制模式中的至少2种复制模式中选择任意一种模式的步骤;
在获得所述打印图像数据的步骤中,
(1)在选择了所述一般复制模式时,改变或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小;
(2)在选择了所述无边复制模式时,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3)在选择了所述等倍复制模式时,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
16.一种用于在复合打印机上实施扫描图像复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是,具有如下步骤,即,
对原稿台上的扫描区域进行扫描并获得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对得到的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打印图像数据的步骤、
使用所述打印图像数据,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步骤、
从包含一般复制模式、无边复制模式、等倍复制模式的多种复制模式中的至少2种复制模式中选择任意一种模式的步骤;
在获得所述打印图像数据的步骤中,
(1)在选择了所述一般复制模式时,改变或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小;
(2)在选择了所述无边复制模式时,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使得其尺寸比所述打印介质的尺寸更大;
(3)在选择了所述等倍复制模式时,不改变所述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尺寸,生成所述打印图像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276543 | 2001-09-12 | ||
JP276543/2001 | 2001-09-12 | ||
JP399255/2001 | 2001-12-28 | ||
JP2001399255 | 2001-12-28 | ||
PCT/JP2002/009328 WO2003026277A1 (fr) | 2001-09-12 | 2002-09-12 | Imprimante composite et procede de reproduction d'une image balaye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54181A true CN1554181A (zh) | 2004-12-08 |
CN100384210C CN100384210C (zh) | 2008-04-23 |
Family
ID=26622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17838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4210C (zh) | 2001-09-12 | 2002-09-12 | 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7059785B2 (zh) |
EP (1) | EP1434422B1 (zh) |
JP (3) | JP3694892B2 (zh) |
CN (1) | CN100384210C (zh) |
WO (1) | WO2003026277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2555C (zh) * | 2005-04-15 | 2008-04-16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智能型适配功能的数字复印设备及其复印方法 |
CN101155242B (zh) * | 2006-09-25 | 2010-06-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扫描仪 |
CN101635058B (zh) * | 2009-06-30 | 2011-06-01 | 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页边的方法及装置 |
CN104854853A (zh) * | 2012-12-14 | 2015-08-19 | 柯达阿拉里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捕获文档的图像的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88643B2 (ja) * | 1996-10-22 | 2006-06-21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写真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
JP3694892B2 (ja) * | 2001-09-12 | 2005-09-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複合プリンタおよびスキャンイメージ複写方法 |
US7742198B2 (en) * | 2001-09-12 | 2010-06-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642911B2 (ja) * | 2001-09-17 | 2011-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条件設定装置、プリント条件設定方法、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3935382B2 (ja) * | 2002-03-19 | 2007-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7382499B2 (en) * | 2003-01-08 | 2008-06-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dia access lamp |
US20070036588A1 (en) * | 2003-05-16 | 2007-02-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Result Display Method, Layout-Editing Method, And Print Control Device |
US7417751B2 (en) * | 2003-08-12 | 2008-08-2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canning to storage medium using scanning device |
JP4277768B2 (ja) * | 2004-05-14 | 2009-06-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写真イメージ領域抽出装置およびコピー装置 |
JP4596140B2 (ja) * | 2005-02-28 | 2010-12-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縁なし記録制御方法、縁なし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7041112A (ja) * | 2005-08-01 | 2007-02-1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1415B2 (ja) * | 2005-08-10 | 2011-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7082129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754200B1 (ko) * | 2006-01-04 | 2007-09-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보더리스 인쇄를 위한 화상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
JP4968937B2 (ja) * | 2007-10-12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64141A (ja) * | 2010-02-04 | 2011-08-25 | Tatsumi Denshi Kogyo Kk | 自動写真作成装置 |
US20120188575A1 (en) * | 2011-01-20 | 2012-07-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dating printing device capabilities |
US9141314B2 (en) * | 2011-01-20 | 2015-09-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dating a user interface for a printing device |
JP5793968B2 (ja) | 2011-05-31 | 2015-10-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EP2538371B1 (de) * | 2011-06-22 | 2019-11-27 | Thomas Meschede | Verfahren zum Scannen von Dokumenten und automatischen Steuern der Weiterverarbeitung der Dokumente |
JP5862120B2 (ja) * | 2011-08-31 | 2016-02-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40232783A1 (en) * | 2011-10-06 | 2014-08-2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 Systems and Printing Methods |
JP5680605B2 (ja) | 2012-10-31 | 2015-03-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
JP2015222323A (ja) * | 2014-05-22 | 2015-12-1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処理装置 |
JP6424569B2 (ja) * | 2014-10-31 | 2018-11-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制御装置、印刷結果事前表示方法及び印刷結果事前表示プログラム |
JP6749722B2 (ja) | 2015-09-30 | 2020-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670150B2 (ja) * | 2016-03-30 | 2020-03-18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31478A (en) * | 1973-07-30 | 1974-08-27 | Eastman Kodak Co | Print cutting mechanism for bordered and borderless prints |
US4475808A (en) | 1982-03-15 | 1984-10-09 | Cartwright Neil B | Photographic enlarging easel |
US4802229A (en) | 1983-04-12 | 1989-01-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
JPS60183883A (ja) * | 1984-03-02 | 1985-09-19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 |
DE3517383C2 (de) | 1984-05-15 | 1996-04-25 | Canon Kk | Kopiergerät |
JPS6157175A (ja) * | 1984-08-29 | 1986-03-24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黒板装置 |
DE3437047A1 (de) * | 1984-10-09 | 1986-04-10 | Agfa-Gevaert Ag, 5090 Leverkusen | Fotografisches kopiergeraet |
US4839699A (en) | 1985-07-31 | 1989-06-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producing apparatus |
US4870500A (en) * | 1985-09-30 | 1989-09-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2635319B2 (ja) | 1986-11-17 | 1997-07-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変倍装置 |
JPS6454969A (en) * | 1987-08-26 | 1989-03-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Original platen for reading picture |
JPH01119870A (ja) | 1987-11-02 | 1989-05-1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濃度レンジ変換機能を備えた簡易デジタル静止画像入力装置 |
US4837635A (en) | 1988-01-22 | 1989-06-0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A scanning system in which a portion of a preview scan image of a picture displaced on a screen is selected and a corresponding portion of the picture is scanned in a final scan |
JPH01229870A (ja) | 1988-03-02 | 1989-09-13 | Toray Ind Inc | 高強度耐熱布帛及びその製法 |
JPH03282567A (ja) | 1990-03-30 | 1991-12-12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29314B2 (ja) | 1990-10-02 | 2001-1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り装置 |
JP2915583B2 (ja) * | 1991-01-14 | 1999-07-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04337964A (ja) * | 1991-05-15 | 1992-11-25 | Toshiba Corp | 画像入力装置 |
JP3028653B2 (ja) | 1991-09-13 | 2000-04-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の枠消し方式 |
JP3183691B2 (ja) | 1991-11-19 | 2001-07-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合成装置 |
US5638186A (en) | 1991-12-19 | 1997-06-10 | Ricoh Company Ltd. | Multi-function machine for combining and routing image data |
DE4214926A1 (de) | 1992-05-06 | 1993-11-11 | Rheinmetall Jenoptik Optical M | Anordnung zur geometriegetreu hochauflösenden Abtastung großer Bildformate |
US5528261A (en) * | 1992-06-09 | 1996-06-18 | Apple Computer, Inc. | Operating system 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color processing |
JPH07199742A (ja) * | 1993-12-28 | 1995-08-04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67092B2 (ja) * | 1994-09-30 | 2003-11-17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複写機を用いた写真の複写方法 |
US5600412A (en) * | 1995-06-22 | 1997-02-04 | Xerox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orderizing an image in a printing system |
US5867603A (en) * | 1995-07-10 | 1999-02-02 | Iterated System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ractal transform data to support different compressor/decompressor designs |
JP3652756B2 (ja) | 1995-11-17 | 2005-05-25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
JPH09270924A (ja) | 1996-04-03 | 1997-10-14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表現特性設定装置 |
JPH1023212A (ja) * | 1996-07-02 | 1998-01-23 | Toshiba Corp | 画像読取り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US5825996A (en) | 1996-11-08 | 1998-10-20 | Monotype Typography, Inc. | Print-to-edge desktop printing |
JPH1169096A (ja) * | 1997-08-22 | 1999-03-09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IL121875A (en) | 1997-09-30 | 2000-12-06 | Scitex Corp Ltd | Automate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and a method of automatic page bleed generation |
JPH11192755A (ja) * | 1997-12-29 | 1999-07-21 | Canon Inc | プリント装置 |
JPH11231432A (ja) | 1998-02-10 | 1999-08-27 | Konica Corp | 感光材料処理装置 |
JP3692242B2 (ja) * | 1998-04-10 | 2005-09-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JP2000011164A (ja) * | 1998-06-24 | 2000-01-14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FR2781635A1 (fr) * | 1998-07-23 | 2000-01-28 | Hewlett Packard Co | Appareil et procede d'interpolation intelligente de donnees balayees transferees incorrectement dans une unite formee par combinaison d'un dispositif de balayage et d'une imprimante |
JP2000103061A (ja) * | 1998-07-29 | 2000-04-11 | N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7221285B1 (en) | 1998-08-17 | 2007-05-22 | Zilog,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improved standby mode for infrared data transceivers |
US6631013B1 (en) | 1998-08-18 | 2003-10-07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default value adjusting method of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chart original |
DE19941672A1 (de) * | 1998-09-09 | 2000-03-1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Bildles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sowie Bilderzeugungssystem |
JP2000184218A (ja) * | 1998-12-15 | 2000-06-30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JP3669187B2 (ja) | 1998-12-16 | 2005-07-0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JP3844036B2 (ja) * | 1999-02-03 | 2006-11-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用紙、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
EP1043166B1 (en) | 1999-04-06 | 2008-02-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1219553A (ja) * | 1999-12-01 | 2001-08-14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US6204494B1 (en) | 1999-04-09 | 2001-03-20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Compact optical scanner wherein the platen member length is less than the platen member width |
DE60042579D1 (de) | 1999-06-08 | 2009-09-03 | Canon Kk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
US6868524B1 (en) | 1999-10-22 | 2005-03-1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 layout across a region |
US6867883B1 (en) * | 2000-01-21 | 2005-03-1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panding a color gamut |
US6839154B1 (en) * | 2000-02-03 | 2005-01-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027240A (ja) | 2000-07-07 | 2002-01-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965460B1 (en) | 2000-08-08 | 2005-11-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anning an image using a look-down linear array scanner |
US7095526B1 (en) | 2000-10-18 | 2006-08-22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utomatic layout method for full-bleed printing |
US6804391B1 (en) | 2000-11-22 | 2004-10-1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Pattern detec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and face detec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
JP2002359776A (ja) | 2001-03-28 | 2002-12-13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3053953A (ja) | 2001-08-10 | 2003-02-26 | Sharp Corp | 印刷装置および縁無し印刷方法 |
JP3694892B2 (ja) * | 2001-09-12 | 2005-09-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複合プリンタおよびスキャンイメージ複写方法 |
JP4141235B2 (ja) | 2002-02-08 | 2008-08-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補正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3826069B2 (ja) | 2002-05-17 | 2006-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4015122A (ja) | 2002-06-03 | 2004-01-15 | Seiko Epson Corp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
KR100449019B1 (ko) * | 2002-08-06 | 2004-09-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여백없는 인쇄를 위한 용지에지 검출장치 및 방법 |
JP2004082528A (ja) | 2002-08-27 | 2004-03-18 | Seiko Epson Corp | 印刷システム |
JP2004104190A (ja) * | 2002-09-05 | 2004-04-02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4104191A (ja) * | 2002-09-05 | 2004-04-02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4129022A (ja) | 2002-10-04 | 2004-04-22 | Pfu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4173010A (ja) * | 2002-11-20 | 2004-06-17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記録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US6842187B2 (en) | 2003-05-02 | 2005-01-1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beam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342833A (ja) | 2003-05-15 | 2004-12-02 | Seiko Epson Corp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集積回路及び電子機器。 |
US6834929B1 (en) * | 2003-07-29 | 2004-12-2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for printing in normal and borderless printing modes |
JP2005070859A (ja) | 2003-08-27 | 2005-03-17 | Canon Inc |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取り可能な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3902173B2 (ja) | 2003-10-27 | 2007-04-04 |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 画像変倍方法とこの方法を実施する写真プリント装置 |
US7011383B2 (en) | 2004-01-08 | 2006-03-14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for borderless printing using a printer adapted to print dots |
JP4375188B2 (ja) | 2004-09-30 | 2009-12-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22280B2 (ja) | 2005-02-04 | 2010-08-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7477462B2 (en) | 2006-07-12 | 2009-01-13 | E-Pin International Tech Co., Ltd. | Auto-focus lens module |
TWI357532B (en) | 2008-02-29 | 2012-02-01 | Primax Electronics Ltd | Duplex scanning apparatus |
-
2002
- 2002-09-12 JP JP2003529749A patent/JP369489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9-12 EP EP02779879A patent/EP143442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9-12 WO PCT/JP2002/009328 patent/WO20030262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09-12 CN CNB028178386A patent/CN10038421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9-12 US US10/489,244 patent/US70597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7-07 US US11/175,211 patent/US7710594B2/en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8-10 US US11/836,981 patent/US796134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4-25 JP JP2008115017A patent/JP49928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1-28 JP JP2008303472A patent/JP49307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
- 2011-05-06 US US13/102,543 patent/US83689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2555C (zh) * | 2005-04-15 | 2008-04-16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智能型适配功能的数字复印设备及其复印方法 |
CN101155242B (zh) * | 2006-09-25 | 2010-06-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扫描仪 |
CN101635058B (zh) * | 2009-06-30 | 2011-06-01 | 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页边的方法及装置 |
CN104854853A (zh) * | 2012-12-14 | 2015-08-19 | 柯达阿拉里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捕获文档的图像的系统 |
CN104854853B (zh) * | 2012-12-14 | 2018-07-06 | 柯达阿拉里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捕获文档的图像的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992814B2 (ja) | 2012-08-08 |
CN100384210C (zh) | 2008-04-23 |
US20110205559A1 (en) | 2011-08-25 |
US7961347B2 (en) | 2011-06-14 |
EP1434422B1 (en) | 2012-05-30 |
US20080003036A1 (en) | 2008-01-03 |
US20050244205A1 (en) | 2005-11-03 |
US20040247359A1 (en) | 2004-12-09 |
JP3694892B2 (ja) | 2005-09-14 |
JPWO2003026277A1 (ja) | 2005-01-06 |
JP2009089422A (ja) | 2009-04-23 |
US7710594B2 (en) | 2010-05-04 |
JP4930731B2 (ja) | 2012-05-16 |
EP1434422A1 (en) | 2004-06-30 |
EP1434422A4 (en) | 2006-01-25 |
WO2003026277A1 (fr) | 2003-03-27 |
JP2008206191A (ja) | 2008-09-04 |
US8368949B2 (en) | 2013-02-05 |
US7059785B2 (en) | 2006-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54181A (zh) | 复合打印机及扫描图像复制方法 | |
US8208164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8199357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detecting and storing areas within band images and cutting out an image from the resulting stored partial image | |
CN1512450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及其程序 | |
CN101079945A (zh) | 图像读取装置、mfp、以及原稿检测方法 | |
JP2007020122A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842129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
JP2006287360A (ja)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4203817B2 (ja) | 複合プリンタおよびスキャンイメージ複写方法 | |
US10484558B2 (en) | Read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hereof | |
JP4186116B2 (ja) | イメージ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662033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3812745B2 (ja) | 複合プリンタおよびスキャンイメージ複写方法 | |
JP482310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8263275A (ja) | 画像読取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読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
CN1969533A (zh) | 印刷装置 | |
JP201710821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複写装置、及びその読取方法 | |
JP2010109547A (ja)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画像読取プログラム | |
CN172800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83280A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07080138A (ja)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