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52956A -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52956A CN1452956A CN 03109776 CN03109776A CN1452956A CN 1452956 A CN1452956 A CN 1452956A CN 03109776 CN03109776 CN 03109776 CN 03109776 A CN03109776 A CN 03109776A CN 1452956 A CN1452956 A CN 14529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ypocrellin
- photosensitizer
- liposome
- photosensitizers
- appl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新用途,即在制备光动力治疗浅层微血管疾病的药中的应用,特别公开了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老年黄斑变性等微血管疾病的药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包括a、竹红菌甲素(HA)、竹红菌乙素(HB),b、可药用载体。本发明充分利用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即利用其吸收光谱最大值在450nm-580nm的特点,而这个波长范围光的有效穿透深度约为1-2毫米的特性,扬长避短,为竹红菌素类光敏剂提供新的临床适应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用途,尤其涉及竹红菌甲素(HA)或竹红菌乙素(HB)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简称PDT)指给人体施用光敏剂,当药物在病灶有最大分布时光照激活光敏剂,在氧的参与下产生活性氧及其它活性中间体,通过选择性杀伤或抑制靶细胞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光动力疗法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九十年代开始用于治疗鲜红斑痣、黄斑变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牛皮癣等良性疾病,目前是鲜红斑痣的首选治疗方法,是黄斑变性的唯一有效疗法。
目前已批准用于临床的和正在临床实验的光敏剂大多是针对肿瘤的光动力治疗,由于肿瘤光疗窗口为600nm-900nm,因此要求光敏剂有效光吸收波长至少在600nm以上。由于光对组织的穿透深度和光波长成正比,这些光敏剂的有效治疗深度都在5毫米以上。然而,鲜红斑痣是一种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的先天性扩张畸形性病变;黄斑变性是眼底黄斑脉络膜出现新生毛细血管的一种老年性疾病,二者的病变深度均不超过1mm。如果使用这些光吸收波长在600nm以上的光敏剂治疗鲜红斑痣和黄斑变性,若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激光光源激发,则将造成深层正常组织的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若对这些光敏剂采用波长530nm左右的激光光源照射,则因光吸收效率低而导致光动力效率低,从而影响疗效。
竹红菌素是中国特产的一组非卟啉类光敏物质,对其结构、光敏化性质、结构修饰以及相应的光动力功能已经有大量报道(蒋丽金,何玉英,科学通报(综述),45(2000),2019-2032;J.H.Ma,J.Q.Zhao,L.J.Jiang,Photochem.Photobiol.,2001,74,143-148(邀请综述))。它们具有易纯化、成本低、光敏剂三重态产率和单重态氧量子产率高、光毒性高、暗毒性低、从正常组织的清除速度快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竹红菌素临床适应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肿瘤的光动力治疗,也有一些抗病毒的实验报道和治疗牛皮癣、白癜风的应用报道。由于竹红菌素吸收光谱的特点,有效治疗深度不能很好满足实体肿瘤光动力治疗的需要,与新型卟啉、酞菁类光敏剂相比优势不明显,将其开发成临床可用的光动力抗肿瘤类药物有一定困难。因此目前竹红菌素的抗肿瘤光动力效用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而竹红菌素作为光疗药物治疗牛皮癣、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尚未得到公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新用途,即在制药中的新应用。
涉及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浅层微血管疾病的药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说,具体涉及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疾病的药中的应用。涉及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的药中的应用。还涉及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门静脉高压诱发的食道、胃粘膜的新生小静脉疾病的药中的应用。
本发明充分利用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即利用其吸收光谱最大值在450nm-580nm的特点,而这个波长范围光的有效穿透深度约为1-2毫米的特性,扬长避短,为竹红菌素类光敏剂提供新的临床适应症。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将对竹红菌类光敏剂作为制备治疗浅层微血管疾病的药中应用的具体使用方法及作用机理给以详细的描述,并用竹红菌素类光敏剂的药理试验及结果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功能和新用途。
具体使用方法:
1、光敏剂给药方法:应选择较粗大静脉,防止药液渗漏到血管外。以光敏剂原液(或经适当稀释)在避强光条件下直接静脉推注,推毕后应再推入数毫升生理盐水,使注射处血管内药物浓度下降,防止该处发生光敏反应。光敏剂在制备、保存和注射过程中均需避免在灯光或日光下暴露过久,以免降低药效。
2、光敏剂:给药剂量为0.1~1mg/kg,最佳剂量为0.2~0.6mg/kg。
3、激光器:可使用以下几种激光:氩离子激光,如美国Coorper公司生产的AURORA/M型氩离子泵染料激光器,输出波长为488.0nm和514.5nm,连续输出。KTP/532激光,如中国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一研究所生产的JY-B型倍频YAG激光器,输出波长532nm,脉冲输出,脉冲频率1~10KHz,脉宽200~300ns。铜蒸气激光,如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生产的IECu-10型铜蒸气激光器,输出波长510.6nm~578.2nm,脉冲输出,脉冲频率6KHz,脉宽20~40ns。
4、激光照射方法:在光敏剂静脉注射同时给予激光照射。治疗鲜红斑痣时激光由光纤输出,垂直照射;照光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照射角度,力求整个治疗区得到均匀照射;病变面积大者可一次先后治疗两个病灶区,即两个光斑治疗。治疗老年黄斑变性时需经裂隙灯聚焦,直接照射黄斑区。
5、照射剂量:照射功率密度为30~150mW/cm2、最佳功率密度为80~100mW/cm2;能量密度为80~300J/cm2,最佳能量密度为100~200J/cm2。照光前后及照光过程中需用功率计监测输出功率的变化。
6、避光:光敏剂输入体内后即应避免日光或强灯光照射全身皮肤,一般需避光2~3天,此后可逐渐增加受光强度,如无光敏反应可恢复正常生活照光。
作用机理:
竹红菌类光敏剂经静脉注射后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浓度高峰,并被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吸收,此时表皮层细胞和视网膜细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剂的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与表皮层细胞和视网膜细胞之间形成明显的浓度差。此时给予穿透表浅、可被血液中光敏剂选择性吸收的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等光毒性物质,使富含光敏剂的病变毛细血管网被选择性破坏,而覆盖于病变毛细血管网上的正常表皮层和视网膜因不含光敏剂不受损伤,位于病变毛细血管网下的正常深层组织则因激光穿透浅,难以达到有效激发量而得到保护。
此外,光敏剂的光漂白效应也有助于扩大血管内皮细胞与表皮层细胞和视网膜细胞之间的光敏剂浓度差,提高光动力疗法的组织选择性。因为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和老年黄斑变性时,光敏剂静脉给药和激光照射同时进行,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血管内皮细胞直接接触血流,细胞表面积大,对光敏剂吸收迅速,细胞内被光漂白消耗的光敏剂可以得到快速补充,所以光漂白一般不会减弱PDT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强度。表皮层细胞和视网膜细胞远离血管腔,光敏剂需要通过组织液的间接扩散才能到达表皮层和视网膜,光敏剂补充速度显著低于血管内皮细胞。如果光敏剂的光漂白速率大于光敏剂的扩散速率,表皮层和视网膜内就不会有光敏剂存在。因此,在PDT治疗鲜红斑痣和老年黄斑变性时,提高光敏剂的光漂白速率能使表皮层细胞和视网膜细胞得到更充分的保护。
光动力治疗微血管疾病对光敏剂的要求:最大吸收光谱在450nm-550nm;单重态量子产率高;暗毒性低;血管内皮细胞吸收快;光漂白速率高;避光期短。
本发明所述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包括a、竹红菌甲素(HA)其结构如图1所示、竹红菌乙素(HB)其结构如图2所示,还可以是它们的修饰衍生物,b、可药用载体,还可含有生物表面活性剂(胆固醇等)和/或合成表面活性剂(司盘类、吐温类和普罗尼克类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竹红菌甲素(HA)的结构图。
图2为竹红菌乙素(HB)的结构图。
图3为竹红菌甲素(HA)在脂质体(HA-EPC)和在氯仿(HA-CHCI3)中的吸收光谱图。
图4为竹红菌乙素(HB)在脂质体(HB-EPC)和在氯仿(HB-CHCI3)中的吸收光谱图。
图5为竹红菌甲素(HA)在脂质体和在氯仿中的荧光光谱图。
图6为竹红菌乙素(HB)在脂质体和在氯仿中的荧光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2
提取方法如下:
1、竹红菌甲素(HA)的提取
提取方法参考1989年9卷252-254页赵开弘《有机化学》的文章,在此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具体方法如下:20g粉碎竹红菌置于Soxlet提取器中,以500ml氯仿作溶剂连续提取约4小时(至提取液无色),提取液用4×100ml水反复萃取。分出氯仿层,在旋转蒸发器上抽除氯仿,所得固体用8×25ml石油醚洗涤,该固体在空气中自然风干,然后用氯仿—石油醚重结晶两次,所得晶体即为目标产物竹红菌甲素(HA),纯度高达98%。利用薄层层析法(硅胶G制成1%的柠檬酸板,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30∶10∶1v/v作展开剂)可以达到进一步纯化的目的。
2、竹红菌乙素(HB)的制备
竹红菌乙素(HB)由甲素脱水得到,制备方法参照文献赵开弘《有机化学》1989年9卷252-254页的文章。具体方法如下:22mg甲素溶解于22ml 1.5%的氢氧化钾水溶液中,避光搅拌24h后,用稍过量稀盐酸中和。用氯仿抽提产物,分离提纯后得21mg乙素,产率99%。
3、卵磷脂的纯化
提纯方法参考文献《美国油料化学会志》1965年42卷53-56页的文章(W S.Singleton et al.,J.Am.Oil.Chem.Sci.42,53-56,1965)。具体方法如下:粗品卵磷脂用氧化铝柱层析色谱法纯化,洗脱液为氯仿∶甲醇=9∶1(v/v),纯度用硅胶GF薄层层析法(氯仿∶甲醇∶水=65∶25∶4 v/v;Rf=0.3)检测。提纯的卵磷脂溶解在氯仿中,充入氩气在0℃保存。
4、HA-和HB-脂质体的制备
将一定浓度的HA(或HB)和卵磷脂(浓度比=1∶16(重量比))氯仿溶液置于圆底烧瓶中,减压蒸馏除去氯仿,混合物在器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氩气干燥15分钟。再加入一定量磷酸盐缓冲溶液(6.4mmol/L Na2HPO4,1.4mmol/L KH2PO4,137mmol/L NaCl和2.6mmol/LKCl,pH7.4)水合30分钟,然后在4℃冰水浴且氩气保护中超声2小时直至澄清,所制得的脂质体在4℃保存。
5、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该薄膜法制得的脂质体中,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包封量比反向蒸发法和注入法有很大提高,最大包封量能达到1.1-1.6mg/ml。该浓度范围内的HA-Liposome和HB-Liposome在4℃存放两周后,HA或HB不沉淀,其光密度基本上不变化。基于HA-Liposome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易被氧化且HA或HB光照易产生单重态氧的特点,因此HA-Liposome和HB-Liposome应该在N2中保护,低温和避光条件下存放。
若在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中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胆固醇等)与合成表面活性剂(司盘类、吐温类和普罗尼克类等)形成新剂型,能增加HA和HB的最大包封量,提高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稳定性,可在4℃下至少保存三个月。
6、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的光谱特性
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的光谱性质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HA在脂质体溶液中的可见吸收光谱保留了3个北醌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Ia,IIa,IIIa)。和在氯仿中相比,Ia峰发生稍许红移(6nm)到472nm,其它两个峰位基本没有改变;同时整个峰型变宽使IIa峰成为肩峰。这种现象可根据Frank-Condon原理说明,即处于基态平衡态S0的分子受辐照后被激发到Frank-Condon激发态S1′,然后经非辐射弛豫到激发平衡态S1,再经荧光辐射跃迁至Frank-Condon基态S0′,最后再由S0′弛豫到基态平衡态S0,这种非辐射弛豫主要起源于溶剂笼中分子的取向和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吸收光谱方面表现为峰型及位置的变化。HA被脂质体包封后处于亲脂层中,水对HA的作用较小,HA和卵磷脂分子间可通过偶极-偶极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使源于北醌环上的ππ*电子跃迁所形成的峰出现红移且峰型变宽。由于水分子对HA的作用较小,因此来源于HA分子内质子传递的吸收带IIa和IIIa的位置保持不变;同时IIa和IIIa带吸收略有增加,这是由于HA与脂质体结合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HA的分子运动,而增强了分子内质子传递的缘故。
HB-脂质体的吸收光谱如图4所示与HA-脂质体的情况相似。
从图5中看,和在氯仿中相比,HA在脂质体中的荧光发射光谱峰型和峰位没有大的变化,发射峰在608nm和645nm(肩峰),但在强度上有明显降低。空白实验表明,卵磷脂在检测波段没有荧光峰,在HA的乙醇和缓冲溶液中加入卵磷脂不会猝灭HA荧光。这样HA荧光强度的降低可以考虑主要是由于缓冲水溶液的影响。因为HA尽管处在疏水的脂质双层中,由于卵磷脂的相转移温度为-17℃,室温下脂质双层处于“流动态”,体系中极性水对HA荧光有猝灭作用。
7、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的光敏化作用
在脂质体溶液中,HA、HB也能光敏产生1O2,O2 ·-和·OH,测得1O2产生的量子产率分别为0.80、0.76,与HA和HB在苯中的1O2量子产率相近,说明在脂质体中HA和HB保持了1O2的产生能力。用自旋捕获法能够检测到O2 ·-和·OH与DMPO、1O2与TEMP形成的加合物的EPR信号。若加入电子给体,光照无氧的HA-脂质体或HB-脂质体溶液,用吸收光谱法能够检测到甲素氢醌(HAH2)和乙素氢醌(HBH2)的生成,用消自旋法能够检测到HA·-或HB·-的生成,但用吸收光谱法和EPR法难以检测到HA·-或HB·-的EPR信号,这是由于在脂质体溶液中不利于HA·-或HB·-的生成和稳定性。
本发明之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可作为治疗特殊血管疾病鲜红斑痣和黄斑变性的光动力药物。
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作为治疗鲜红斑痣和黄斑变性药物试剂的配置:本发明所述HA-脂质体和HB-脂质体缓冲溶液可以用传统方法制备成注射剂,使用前取一定量的HA-脂质体或HB-脂质体的储备液(浓度为1毫克/毫升),以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到需要浓度作为注射用液。
药理和毒理实验如下:
一、细胞药理实验
1、实验材料
细胞为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系(1H11);光敏剂为HA、HB、HpD;激光器为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生产的IECu-10型铜蒸气激光器,输出波长510.6nm~578.2nm,脉冲输出,脉冲频率6KHz,脉宽20~40ns。
2、实验方法
本实验是以体外培养的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系(1H11)为靶细胞,以其和不同浓度的不同光敏剂孵育,在饱和铜蒸气激光剂量下,用MTT法测定光敏剂的半数杀伤剂量。
3、实验结果
在510nm激光饱和照射条件下,HA、HB、HpD的半数杀伤药物浓度(IC50)分别是:HA=17.87ng/ml、HB=41.91ng/ml、HpD=1135ng/ml;在578nm激光饱和照射条件下,HA、HB、HpD的IC50分别是:HA=28.82ng/ml、HB=81.70ng/ml、HpD=2045ng/ml。此结果显示,在510.6nm和578.2nm照射条件下,HA的细胞光动力杀伤效率较HpD高63.51倍和70.96倍,HB的细胞光动力杀伤效率较HpD高27.08倍和25.03倍。
二、鲜红斑痣的动物药理实验
动物:莱亨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室提供,当年孵化生长,鸡冠发育状况良好,体重均为1公斤左右。
药物:HB、HPD。
方法:莱亨鸡肌注麻保静麻醉(0.10~0.12mg/kg),照光前在避光条件下以原浓度静脉推注光敏剂。固定鸡冠,标记照光区,选择铜蒸气激光混合光进行照射,功率密度为100mw/cm2,照射时间20min。由光纤输出垂直照射,光斑直径均为1cm,不照光处适当掩盖,每只鸡照射4个光斑。照光前后均检测输出功率,保证其波动范围小于±5%。各组于处理后每天进行肉眼观察、记录处理部位鸡冠的颜色和表面情况。于处理后3天和14天每只动物各剪下2个照光区鸡冠,制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根据PDT作用后鸡冠皮肤形态学改变的划分标准,实验中将鸡冠皮肤靶组织和非靶组织对PDT的反应分成轻(L,lightrecation)、中(M,middle recation)、重(S,sever recation)三度。见下表
表1 HB与HPD对鸡冠皮肤靶组织光敏损伤特点的比较
光敏剂剂量(mg/kg) | 实验动物数(只) | 靶组织 | |
大体改变 | 镜下改变 | ||
L M S | L M S | ||
HB 0HB 0.25HB 0.5HB 0.75HPD 10 | 416161616 | 0 0 012 4 00 7 90 0 160 0 16 | 0 0 08 8 00 5 110 0 160 0 16 |
经X2检验示p值<0.05,说明不同处理条件间有显著差异,且HB组对靶组织作用剂量关系明确。
表2 HMME与HPD对鸡冠皮肤非靶组织光敏损伤特点的比较
光敏剂剂量(mg/kg) | 实验动物数(只) | 非靶组织 | |
大体改变 | 镜下改变 | ||
L M S | L M S | ||
HB 0HB 0.25HB 0.5HB 0.75HPD 10 | 416161616 | 0 0 016 0 016 0 08 8 010 6 0 | 0 0 016 0 014 2 03 11 26 10 0 |
经X2检验示p值<0.05,说明不同处理条件间有显著差异,且HB组对非靶组织作用剂量关系明确。
由此可见,HB在0.5-0.75mg/kg给药条件下对靶组织的损伤程度与10mg/kg的HPD相当,但对非靶组织的损伤程度显著低于HPD。这表明HB的在体光动力治疗作用显著高于HPD,同时组织选择性好,非特异损伤轻。
附:PDT作用后鸡冠皮肤形态学改变的划分标准
1、靶组织
(1)大体改变 靶组织对PDT的反应肉眼观察表现为颜色的变化。轻度反应:PDT后即刻,鸡冠表面呈略加深的红色;1~3天,颜色恢复正常。中度反应:PDT后即刻,鸡冠表面呈浅紫色;1~3天,呈以白色为主的紫白色;1~2周,呈白色。重度反应:PDT后即刻,鸡冠表面呈暗深紫色;1~3天,呈以紫色为主的紫白色;1-2周,呈以白色为主的紫白色。
(2)镜下改变 轻度反应:PDT后3天乳头层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2周时形态恢复正常。中度反应:3天时乳头层改变基本同重度反应(见下),但红细胞凝集和微血栓较少;2周时乳头层毛细血管网减少,管腔小,可见新生毛细血管。重度反应:3天时乳头层均可见毛细血管腔缩小、闭锁,腔内有凝集、碎裂的红细胞和微血栓;2周时乳头层毛细血管网大量减少,管腔小,腔内有较多血栓。
2、非靶组织
(1)大体改变非靶组织对PDT的反应肉眼观察表现为皮肤水肿、破溃、结痂和瘢痕形成。轻度反应:轻度水肿。中度反应:PDT后1~2周,有少量散在结痂。重度反应:PDT后1~3天,鸡冠破溃;1~2周,大面积结痂,瘢痕形成。
(2)镜下改变 轻度反应:PDT后3天时,表皮层基底细胞有散在的变性;2周时皮肤各层无改变。中度反应:PDT后3天时,表皮层基底细胞有散在的变性、坏死,网状层血管和真皮深层血管扩张,但管壁无变性;2周时表皮层和真皮深层无改变,网状层血管扩张。重度反应:PDT后3天,表皮层基底细胞有局灶性变性、坏死,网状层血管扩张、迂曲,微血栓形成,管壁轻度透明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层血管明显扩张;2周时,表皮层有局灶性坏死和表皮细胞增生,网状层仍有血管扩张、微血栓形成和管壁变性,少量胶原纤维变性、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层血管扩张,个别血管内有血栓。
三、黄斑变性的动物药理实验
动物:青紫兰兔30只,体重2.5~3.5kg,雌雄不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提供。
药物:HB。
方法: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瞳,使用麻保净0.1mg/kg肌肉注射,全麻后将兔固定在裂隙灯显微镜前,三面镜下选择照光部位。耳缘静脉注射HB 0.5、1或1.5mg/kg,注射光敏剂后立即给予532nm激光照射,功率密度50~600mW/cm2,能量密度12~144J/cm2,光斑直径1500~2000μm。治疗后进行间接检眼镜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1、单纯激光照射对照组:功率密度800mW/cm2,照光时间500s,能量密度400J/cm2,检眼镜下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和组织学未见视网膜和脉络膜改变。
2、单纯药物对照组:HB1.5mg/kg,检眼镜下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和组织学未见视网膜和脉络膜改变。
3、PDT治疗1组:HB0.5mg/kg,功率密度60mW/cm2,照光时间240s,能量密度14.4J/cm2,对脉络膜毛细血管无明显的光动力闭塞效应。
4、PDT治疗2组:HB1.0或1.5mg/kg,功率密度80~130mW/cm2,能量密度18~30J/cm2,检眼镜观察到,PDT后即刻视网膜无明显颜色改变,PDT1天后视网膜白色,透见性增强,下方脉络膜血管径轻度变窄,表面色素沉着,偶有部分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光学显微镜下见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视细胞外节排列紊乱,空泡化,有的外颗粒层变薄,细胞固缩,有的RPE细胞层排列失去正常连续性;荧光眼底造影观察到,PDT1天后,在照射区域出现低荧光,低荧光范围和照光范围面积接近,在低荧光区周围包绕高荧光。
5、PDT治疗3组:HB0.5mg/kg,功率密度800mW/cm2,照光时间300S,能量密度240J/cm2,视网膜呈强白色,FFA造影渗漏明显,光照部位呈高荧光。组织学见RPE层排列紊乱,外颗粒层细胞固缩,大血管亦出现血栓。
四、为治疗食道、胃粘膜新生小静脉所进行的动物药理实验
动物:纯种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公斤左右,性别不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室提供。以耳缘静脉为研究对象。
药物:HB、HpD
方法:实验动物静脉注射氯胺酮(10mg/kg)麻醉,双耳脱毛,暴露耳缘静脉。静脉注射HB或HMME后即用铜蒸气激光混合光进行照射拟封闭血管。由光纤输出垂直照射,照射光斑直径1.5厘米,不照光处适当遮盖。照光治疗后动物避光饲养。
结果:表3 HB与HpD封闭血管情况的比较光敏剂 给药剂量 功率密度 照射时间 血管封闭率
(mg/kg) (mW/cm2) (min) (%)HB 1 150 5 100HB 1 150 10 100HpD 20 150 20 100HpD 10 150 20 50HpD 5 150 20 0
由表3可见,在给药剂量1mg/kg、照射5~10分钟的条件下,HB对小静脉的封闭作用与HpD 20mg/kg相当,显著强于HpD10mg/kg和HpD5mg/kg的作用。HpD按20mg/kg给药已超过临床用药的最大量,无实用价值。
五、急性毒性实验
动物:SD大鼠10只,体重200克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室提供。
药物:HA、HB。
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浓度为0.8mg/ml的脂质体包裹的HA和HB。
结果:最大给药量达50mg/kg,由于循环血量的限定无法再加大剂量。给药即刻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经过24小时的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良好,亦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表明,HA和HB在50mg/kg时(最佳治疗剂量的83~250倍)无明显急性毒性。
六、皮肤光毒实验
动物:NIH小鼠42只,体重30克左右,性别不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室提供。
药物:HB。
方法:小鼠42只分成7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给药,其余6组尾静脉注射HB1mg/kg,于给药后即刻、1、2、3、5、7天在中午12:00~14:00时间给予自然阳光照射2小时,观察皮肤光毒反应。
结果:
1、对照组无明显躁动不安表现,耳朵、四足和尾部无发红、肿胀等反应。
2、即刻组 躁动不安,频繁舐舔前足,耳朵、四足和尾部发红、肿胀明显。
3、1天组 不安,舐舔前足,耳朵、四足和尾部有发红、肿胀。
4、2天组 略有躁动不安,耳朵、四足和尾部轻度发红、肿胀。
5、3天组 无明显躁动,耳朵、四足和尾部无发红、肿胀等反应。
6、5天组 无明显躁动,耳朵、四足和尾部无发红、肿胀等反应。
7、7天组 无明显躁动,耳朵、四足和尾部无发红、肿胀等反应。
从以上结果,可知本发明目的优点在于:
与HpD的光动力治疗方法比较,本发明治疗鲜红斑痣等微血管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1、光动力作用强,疗效高,从而可使治疗时间大大缩短(估计仅用1/5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和减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痛苦。
2、光敏剂用药剂量较大降低(估计约1/40),故激光照射区内的光敏剂漂白快,组织选择性好,表现为非靶组织损伤轻,治疗后不良反应少。
3、光敏剂在体内代谢快,避光期短,一般仅2~3天。
4、安全度大,表现为光敏剂用药剂量和光剂量的安全范围大于HpD方法。
5、无过敏反应,不需要做过敏试验。
6、暗毒性低。
Claims (4)
1.竹红菌素类光敏剂作为制备光动力治疗浅层微血管疾病的药中的应用,所述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包括a、竹红菌甲素(HA)、竹红菌乙素(HB),b、可药用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微血管疾病为鲜红斑痣疾病。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微血管疾病为老年黄斑变性疾病。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微血管疾病为门静脉高压诱发的食道、胃粘膜的新生小静脉疾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09776 CN1452956A (zh) | 2002-04-22 | 2003-04-18 |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02116879 | 2002-04-22 | ||
CN02116879.2 | 2002-04-22 | ||
CN 03109776 CN1452956A (zh) | 2002-04-22 | 2003-04-18 |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2956A true CN1452956A (zh) | 2003-11-05 |
Family
ID=2927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09776 Pending CN1452956A (zh) | 2002-04-22 | 2003-04-18 |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45295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7987C (zh) * | 2004-12-29 | 2008-05-14 | 南京师范大学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红菌甲素含量的方法 |
CN102138641A (zh) * | 2011-01-20 | 2011-08-03 | 江南大学 | 苝醌化合物在制备防治水生动物病毒的饲料中的应用 |
CN101710070B (zh) * | 2009-12-07 | 2011-09-21 | 昆明振华制药厂有限公司 | 测定竹红菌甲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
CN112279757A (zh) * | 2019-07-11 | 2021-01-29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苝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2003
- 2003-04-18 CN CN 03109776 patent/CN145295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7987C (zh) * | 2004-12-29 | 2008-05-14 | 南京师范大学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红菌甲素含量的方法 |
CN101710070B (zh) * | 2009-12-07 | 2011-09-21 | 昆明振华制药厂有限公司 | 测定竹红菌甲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
CN102138641A (zh) * | 2011-01-20 | 2011-08-03 | 江南大学 | 苝醌化合物在制备防治水生动物病毒的饲料中的应用 |
CN102138641B (zh) * | 2011-01-20 | 2013-04-03 | 江南大学 | 苝醌化合物在制备防治水生动物病毒的饲料中的应用 |
CN112279757A (zh) * | 2019-07-11 | 2021-01-29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苝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2279757B (zh) * | 2019-07-11 | 2022-03-29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苝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Zheng et al. | Recent advances in supramolecular activatable phthalocyanine-based photosensitizers for anti-cancer therapy | |
CN1113882C (zh) | 作为光活性剂的一氢苯并卟啉衍生物的乙二醇酯 | |
Salet et al. | New trends in photobiology photosensitization of mitochondria. Molecular and cellular aspects | |
Gudkov et al. | Effect of visible light on biological objects: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aspects | |
CN1137087C (zh) | 用作光化学疗法中的光致敏剂的5-氨基酮戊酸的酯 | |
KR100628548B1 (ko) | 감광제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3565442B2 (ja) | 哺乳類の関節炎の診断剤および/または治療剤 | |
KR20170031259A (ko) | 히알루론산, 글루코사민 또는 알란토인을 포함하는 산화성의 광활성화된 피부 회춘용 조성물 | |
Privalov et al. | Clinical trials of a new chlorin photosensitizer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s | |
CN1099869C (zh) | 光敏剂 | |
Jori et al. | Novel approaches towards a detailed control of the mechanism and efficiency of photosensitized processes in vivo | |
JP2005500335A (ja) | 光線力学療法に用いられるポルフィリン誘導体 | |
EP1811994B1 (fr) | Nouveaux derives de porphyrine, notamment chlorines et bacteriochlorines et leurs applications en therapie photodynamique | |
Aebisher et al. | The use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medical practice | |
CN102327621A (zh) | 一种酞菁-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668859A (zh) | 一种对微弱光敏感的光敏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452956A (zh) | 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制药中的应用 | |
Li et al. | Topically applied hypericin exhibits skin penetrability on nude mice | |
FR2812637A1 (fr) | Nouveaux composes derives de dihydroporphyrine et leurs applications | |
CN108164570A (zh) | 一种含硒光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RU2549953C2 (ru) | Фотосенсибилизатор для фот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терапии | |
RU2398607C1 (ru) | Способ терапии фоновых предраковых, злокачественных и метастатических заболеваний | |
Kogan et al. | Aluminium sulphophthalocyanine as an NIR photosensitizer for PDT | |
Belousova et al. | New preparation based on coproporphyrin III for photoluminescence diagnostic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 |
KR20020038995A (ko) | 새로운 광역학 치료용 광감작제인9-하이드록시피오포바이드 에이 유도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