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6028A -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16028A CN1416028A CN02146174.0A CN02146174A CN1416028A CN 1416028 A CN1416028 A CN 1416028A CN 02146174 A CN02146174 A CN 02146174A CN 1416028 A CN1416028 A CN 14160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n
- image
- developer
- carrier
- part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21—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 G03G15/0928—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relating to the shell, e.g. structure,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显影装置,包括收容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显影剂载置体还静电潜像保持体。通过该显影剂载置体将显影剂载带输送至与静电潜像保持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将在该潜像保持体上形成的潜像可视化。磁性载体具有特定的重量平均粒径。显影剂载置体由基体和在该基体表面形成的树脂被覆层组成。该树脂被覆层含有粘合树脂和为在树脂被覆层表面形成凹凸的具有特定平均圆形度的固体粒子。该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形状由以下特征来限定:一定的凸部所占的表面积的比例,相互之间满足一定关系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平均线深度和平均线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子照相法中的诸如电子照相感光体或者静电记录介电体之类的潜像保持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时使用的显影剂载置体,以及使用该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照相法有许多为众人所知的方法,一般利用具有光电导性的物质,通过各种机构在感光体上形成电潜像,再将该潜像用调色剂(显影剂)进行显影使之成为可视图像,并根据需要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等转印材料上之后,通过加热·加压等将调色剂像在转印材料上的定影,从而获得复制品。
一般这种使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的方法大致分为使用将调色剂与载体混合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方法和不用载体只使用调色剂将潜像显影的所谓的单成份显影剂的方法。
虽然电子照相法作为复制文件的方法达到了能够令人满意的水平,但是由于计算机和高品质图像的发达等,对于输出的全色图像而言,人们正在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显影时施加交流电场等各种手段谋求高画质化和高品位化。而且,人们期待着今后的进一步的高画质化和高品位化。
在一般的将静电图像使用调色剂显影的方法中,由调色剂和载体混合而成的双组分显影剂被很好地用于要求高画质的全色复印机或打印机。这种显影方法中,上述载体通过摩擦起电赋予调色剂以适量的正或负电荷,而且,通过该摩擦起电的静电引力,将调色剂载带于其表面。
具有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在内置有磁铁的显影套筒上按照预定的层厚形成显影剂层,并利用磁力被输送到静电图像载体(感光体)与上述显影套筒之间形成的显影区域。在感光体与显影套筒之间,施加有预定的显影偏压,在该显影区域由上述调色剂将上述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构成一般的这种双组分显影剂的载体大概分为由铁粉代表的导电性载体和在诸如铁粉、镍、铁素体(ferrite)之类的磁性粒子的表面被覆绝缘树脂的所谓绝缘性载体。在为谋求高画质化而施加交流电场的情况下,如果载体的电阻低,则载体会使潜像电位漏电,从而不能获得良好的显影图像,因此,载体的电阻必须在一定程度以上。在载体芯具有导电性的情况下,最好将载体芯被覆后使用。而且,使用一定程度上来说电阻较高的铁素体、磁性体分散型树脂粒子等作为芯材料比较理想。
一般由于铁粉具有高磁力,在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将潜像显影的显影区域,显影剂的磁性刷变硬,因而在图像上产生划痕或出现沙沙作响等现象,从而难以获得高画质的显影图像。所以,从谋求高画质化的角度而言,也最好使用铁素体或磁性体分散型树脂载体以降低载体的磁力。
而且,在使用磁性体分散型树脂载体的场合,由于其比重比铁素体还要小,除了单位体积的磁化强度变得更小之外,还有其在调色剂中的参与程度小的缘故,即能够实现高画质化,又能够获得较高的显影剂耐久性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电阻较高的磁性体分散型树脂微粒子被作为载体而优选使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双组分显影方式所使用的显影剂载置体,是将例如金属、合金或者金属化合物形成圆筒,通过电解、喷砂或者锉加工等处理,使其表面具有预定的表面粗糙度而赋予显影剂载置体以凹凸,并且实施一定的处理以提高其显影剂的输送性能。其中,就加工性能以及降低成本这两方面而言,人们乐于使用铝材质的套筒作为显影剂载置体。
然而,使用加工性能良好的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的场合,在进行喷沙处理时,套筒容易变形,容易产生图像斑点。而且,在进行了大量复制之后,在由上述的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在显影套筒上形成预定的层厚涂层时,显影剂与显影套筒表面的凹凸相摩擦,同时,调色剂微粉及外添加剂由于静电·热作用,逐渐吸附于套筒表面,尤其是其表面的凹陷部易发生污染,因此,套筒表面的实际的粗糙度变小,显影剂的输送性能变得低劣。
另外,即使使用耐磨损性能优良的不锈钢材质并赋予其表面以凹凸的套筒,由于大量复制而在套筒表面上由调色剂微粉或外添加剂产生的污染也使得人们无法将显影剂的输送性能低劣化减轻到可以令人十分满意的状态。这样,对于现有的显影套筒来说,很难使显影套筒上的显影剂保持在所要求的单位面积质量(以下称作M/S)而在显影套筒上形成涂层。然而,显影套筒上的M/S的量于图像浓度等图像品质密切关联,长期稳定地获得所要求的M/S值对于长期保证高品质画质来说非常重要。
近年来,以进一步提高转印性能和提高画质为目的,调色剂的形状被开发为近似于球形。该调色剂的形状因素决定了其与感光鼓之间的分离性能良好,其结果为可以获得高效率的转印,特别是高浓度、大面积图像成为高品位图像。另一方面,使用该调色剂进行双组分显影,由于调色剂的形状近乎于球形,套筒与显影剂之间的摩擦系数μ变低,现有的显影套筒的显影剂输送性能不够理想。而且球形调色剂易与调色剂的外添加剂分离,因此,分离后的外添加剂或外添加剂的吸附少的调色剂粒子容易污染套筒表面,对于现有的显影套筒而言,在显影套筒上使M/S值更加稳定地形成涂层愈来愈难。
针对由于上述的调色剂而产生的显影套筒的污染,如果使用前面提到的磁性微粒子分散型树脂载体,则可以减低载体的比重,而且载体粒子的形状也比较容易制成应变少的球形,因此,在通过上述的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使显影剂在显影套筒上形成预定层厚的涂层时可以减轻对显影剂及显影剂载置体的负荷,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套筒表面上的调色剂污染和摩擦损耗,但是,并不能将显影剂的输送性能低劣化减轻到可以令人十分满意的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良。
另外,作为显影剂载置体,为了防止由于显影剂的牢固的静电吸附发生的调色剂污染,在特开平01-277265公报等中公开了在上述显影剂载置体基体上形成树脂被覆层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树脂由将炭黑或石墨之类的具有导电性能的物质或固体润滑剂均匀混入能够通过摩擦而起电的树脂中而得。
但是,在使用如上所述的设有添加有炭黑或石墨的树脂被覆层的套筒的双组分显影装置的场合,虽然由于调色剂造成的套筒表面的污染得以减轻,但是由于显影套筒上的树脂被覆层的耐磨损性能不足,在输出了大量的图像之后,容易发生因树脂被覆层表面的磨损使其表面粗糙度下降,从而使显影套筒上的调色剂的输送难以保持稳定,这是其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即使输出了大量的图像,显影剂载置体表面的调色剂输送性能也不易变化,且调色剂污染也不易发生的显影装置、使用于该显影装置的显影剂载置体以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换言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反复使用显影剂载置体上的显影剂输出图像,也具有稳定且适当的电荷,图像均匀,没有划痕和斑点,不发生图像浓度降低及重像现象,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图像的显影装置、使用于该显影装置的显影剂载置体以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即使在使用加工性能良好、成本低的显影剂载置体基体的场合,也具有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并且经在任何环境下的长期使用,仍能获得稳定的图像效果的显影装置、用于该显影装置的显影剂载置体以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目的可根据以下的本发明的内容而完成。
具体讲,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收容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该显影剂容器中收容的双组分显影剂通过显影剂载置体载带输送至与静电潜像保持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并将该潜像保持体上形成的潜像进行可视化处理,其特征为:
该显影剂载置体至少具有基体及在该基体表面上形成的树脂被覆层,其中,所述的树脂被覆层至少具有粘合树脂及在该树脂被覆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用的固体粒子,该固体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64以上,该平均圆形度是由下面的式(1)计算出的值的平均值:
圆形度=(4×A)/{(ML)2×π} (1)[式中,ML表示粒子投影像的勾股(Pythagoras)法最大长度,A表示粒子像的投影面积。]
而且就使用共焦点光学系统激光测得的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形状而言,以测定全域中具有凹凸的被覆层凹部之底部至凸部顶点之间的高度的平均值为基准高度,以超出该基准高度0.1×r(r:所用的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μm))的凸部所占表面积的比例为S(%),则S满足以下条件:
S≥3.0以Rz(μm)表示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p(μm)表示平均线深度,Rv(μm)表示平均线高度,则Rz、Rp和Rv满足以下条件:
Rp/Rv≥1.2,Rz/Rv≥2.0,r/Rp≤6.0。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有(i)用于保持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保持体;(ii)用于用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像在显影区域上显影并形成图像的
显影装置,
其特征为,上述显影装置为上述结构的显影装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静电潜像保持体为电子照相用感光体的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一种还具有用于将上述显影图像转印到被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机构的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一种还具有将上述显影图像在被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定影机构的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一种所述显影装置为上述的显影装置的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有,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成像处理盒,该成像处理盒可自如地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其特征为:至少具有一体地形成有用于用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像在显影区域显影并形成显影图像的显影装置;所述的显影装置为上述结构的显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影套筒表层构成之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光鼓和带电辊的层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处理盒之一例的概略图。
本发明人等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使用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显影剂载置体表面的树脂被覆层使用在粘合树脂中混合赋予凹凸的固体粒子,且满足前面说明的条件的构成,具有可使其显影剂载置体上的调色剂输送性能较之现有的显影装置明显稳定的效果。
下面列举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首先对被覆构成本发明的显影剂载置体的基体表面的树脂被覆层所使用的固体粒子进行说明。通过在被覆显影剂载置体表面的树脂被覆层中添加具有一定程度粒径的固体粒子,相对于载体在树脂被覆层表面上形成均匀的凹凸,同时能够稳定地输送具有比被覆层表面的凹凸大的粒径的载体粒子。
本发明中,使树脂被覆层具有导电性的场合,有时添加兼作炭黑和固体润滑剂的石墨粒子,即使添加这些粒子,虽然在初期形成微小的凹凸,但是由于载体或者显影剂中含有的磁性体、研磨剂等外部添加剂等的影响,容易引起粒子的剥离,长期使用将不可能保持其表面的凹凸状况。本发明中,即使长期使用也必须保持表面形状,因此所添加的固体粒子必须是能够承受上述剥离的物质。
即使因为受到来自在显影剂载置体上的载体或调色剂中含有的磁性体或研磨剂等外添加剂、甚至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等的力而导致被覆树脂成分等剥落,或是因为该影响使粒子自身脱落,利用上述本发明的构成,也因为粒子再次突出或露出而将表面凹凸形状的变化抑制到很小。
本发明中使用的固体粒子可以使用一般公知的物质。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丁二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乙烯基类聚合物或共聚物,苯并胍胺树脂、酚树脂、聚酰胺、氟树脂、硅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一般公知的树脂粒子,炭粒子、金属粒子、氧化铈、氧化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粒子,氮化硼、氮化铝、氮化钛等氮化物,碳化硅、碳化钛、碳化硼、碳化钨、碳化钒、碳化锆等碳化物,硼化锆、硼化钛、硼化硅、硼化钨等硼化物,二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粒子等。为使这些物质的表面粗糙度稳定化,所用的粒子的添加量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合树脂优选使用1-100质量份。
本发明中使用的固体粒子,优选按下式(1)求出的平均圆形度为0.64以上。平均圆形度低于0.64时,固体粒子在被覆层中的分散性低下,同时在被覆层上产生凹凸,被覆层表面粗糙度容易变得不均匀,从调色剂迅速且均匀地带电和导电性被覆层的耐磨损性或强度方面考虑不优选使用。
本发明中,石墨化粒子的平均圆形度是由下述式(1)计算的值的平均值。
圆形度=(4×A)/{(ML)2×π} (1)[式中,ML表示粒子投影像的勾股法(pythagoras法)最大长度,A表示粒子像的投影面积。]
本发明中,作为求出上述平均圆形度的具体方法,是将通过光学系统扩大的固体粒子投影像输入到图像分析装置中,算出每个粒子的圆形度,再求出平均值。
本发明中,使用平均值使得可靠性高,另外,将粒子径范围限定在对树脂被覆层的特性影响大的圆相当径2μm以上的范围内,测定圆形度。为确保数值的可靠性,测定粒子数为3000个以上,优选测定5000个以上。可以有效进行多个固体粒子的圆形度分析的具体测定装置有多图像分析仪(multi image analyser)(贝克曼柯尔达公司制)。
多图像分析仪(multi image analyser)是在利用电阻法进行粒度分布测定的装置中加入用CCD相机对粒子像摄影的功能和对摄影的粒子像进行图像分析的功能的装置。具体而言,对用超声波等均匀分散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测定粒子,利用电阻法检测粒子通过粒度分布测定装置multisizer的小孔时的电阻变化,与此同步发出闪光,用CCD相机对粒子像摄影。将粒子像输入个人计算机,2值化后进行图像分析。
本发明中使用的球状粒子可以使用公知的球状粒子。例如球状的树脂粒子、球状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球状的碳化物粒子等。作为球状的粒子,例如可以使用利用悬浮聚合、分散聚合等形成的球状树脂粒子。
球状树脂粒子可以以很少的添加量得到适合的表面粗糙度,易于得到更均匀的表面形状。作为这样的球状粒子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树脂粒子,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粒子、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粒子,硅类树脂粒子、苯酚类树脂粒子、聚氨酯类树脂粒子、苯乙烯类树脂粒子、苯并胍胺粒子等。也可以将用粉碎法得到的树脂粒子用热或物理方法进行球形化处理后使用。
图1是表示为了在基体105上形成凹凸而在粘合树脂107中分散固体粒子110从而形成表面树脂被覆层106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109是为了赋予树脂被覆层以导电性而添加的导电性微粉,并不实际参与凹凸形成。利用110的固体粒子在树脂被覆层表面形成比较大的凹凸,108表示其他的固体粒子,具有赋予微小凹凸和同时赋予摩擦带电电荷的作用。特别地,在以这种形态使用时,在为形成这些凹凸的固体粒子中优选使用导电性粒子。
即,通过使粒子具有导电性,因为导电性的原因而在粒子表面难以蓄积电荷,因此可以减轻调色剂的附着和提高调色剂的带电赋予性。
在本发明中,作为粒子的导电性,优选体积电阻值为106Ω·cm以下,更优选为10-3-106Ω·cm的粒子。这种粒子的体积电阻如果超过106Ω·cm,则以因磨损而从被覆层表面露出的球状粒子为核而容易发生调色剂的污染或融接,同时变得难以迅速且均匀地带电。粒子的真密度优选为3000kg/m3程度以下。
即使是导电性的,在粒子的真密度过高时,为形成同等粗糙度的添加量增加,并且与树脂或树脂组合物的真密度之差变大,制造时的粒子分散状态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在形成的被覆层中分散状态也变得不均匀,故不优选。另外如果粒子为球状,与被压接的显影剂限制部件等的接触面积被降低,所以可以降低因为摩擦力导致的套筒旋转扭矩增加或调色剂的附着等,更为优选。特别是使用下述的导电性球状粒子的场合下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即,作为特别优选的获得导电性球状粒子的方法,例如有将树脂类球状粒子或介晶炭微粒焙烧后进行碳化和/或石墨化而得到低密度且良导电性的球状炭粒子的方法。作为用于树脂类球状粒子的树脂,例如有酚树脂、萘树脂、呋喃树脂、二甲苯树脂、二乙烯基苯聚合物、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聚丙烯腈。介晶炭微粒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造,将中软沥青加热焙烧,将在焙烧过程中生成的球状结晶用大量的焦油、中油、喹啉等溶剂进行洗涤而制成。
作为更优选的得到导电性球状粒子的方法,是在酚树脂、萘树脂、呋喃树脂、二甲苯树脂、二乙烯基苯聚合物、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聚丙烯腈等球状树脂粒子的表面,利用力学化学法被覆本体中间相沥青,将被被覆的粒子在氧化性气氛下热处理,然后在惰性气氛下或真空气氛下焙烧,进行碳化和/或石墨化,得到导电性球状炭粒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球状炭粒子,如果经过石墨化则获得的球状炭粒子的被覆部分发生了结晶化,使导电性提高,更为优选。
由上述方法得到的导电性球状炭粒子,在任何方法中,通过使焙烧条件发生变化,就可以控制得到的球状炭粒子的导电性,所以优选在本发明中使用。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导电性,在导电性球状粒子的真密度不变得过大的范围内,也可以对由上述方法得到的球状炭粒子镀敷导电性金属和/或金属氧化物。
固体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优选为2-50μm。在固体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低于2μm的情况下,在树脂被覆层上形成均匀凹凸的效果小,因为树脂被覆层的磨损,显影剂的输送性容易降低,故不理想。在个数平均粒径高于50μm的情况下,树脂被覆层表面的凹凸过大,因为限制不充分使得显影剂的输送变得不均匀,容易在图像上产生线条、浓度不均等。另外,对显影剂施加的滑擦力增强,长时间后容易发生显影剂的劣化和对树脂被覆层表面的污染,树脂被覆层的机械强度也降低,所以不优选。
固体粒子的粒径测定是使用激光衍射型粒度分布计柯尔达LS-230型粒度分布计(贝克曼柯尔达公司制)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是使用水系组件,用纯水为测定溶剂。用纯水将粒度分布计的测定系统内洗涤约5分钟,在测定系统内加入作为消泡剂的亚硫酸钠10-25mg,进行背景处理。然后在10ml纯水中加入3-4滴表面活性剂,再加入5-25mg测定试样。将悬浮试样的水溶液用超声波分散机进行约1-3分钟的分散处理,得到试样溶液,在上述测定装置的测定系统内缓缓加入试样溶液,调整测定系统内的试样浓度使装置画面上的PIDS达到45-55%,进行测定,由个数分布得到算术个数平均粒径。
树脂被覆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测定用超深度形状测定显微镜VK-8500(KEYENCE公司制)进行。本装置是将由光源发出的激光对准对象物,从对象物反射激光,通过处于共焦点位置的受光元件处的反射受光量达到最大时的对物透镜位置信息来测定对象物的形状。
作为测定条件,对物透镜为50倍,测定范围横向295μm×纵向221μm,高度方向的透镜移动量设定为0.1μm。用图像分析软件VK-H1W(KEYENCE公司制)分析测定结果。平均测定部全域内的具有凹凸的被覆层凹部之底部至凸部顶点的高度,算出测定部凹凸的平均高度,以其值作为基准高度,以超出基准高度0.1×r(μm)的凸部分所占的表层面积之比例作为S(%)。
在载体粒径r×0.1(μm)高度处以与基准面平行的面截断,以截断处凸部分表层面积为S1,以测定区域的表层面积为S2,则上述占有面积比例S=S1/S2×100(%)。本发明中优选满足3.0≥S,更优选满足5.0≥S。如果S低于3.0%,虽然能够输送显影剂,但无法得到充分的高度,不能确保输送稳定性,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等问题。
树脂被覆层表面的Rz、Rp、Rv等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测定,使用小坂研究所粗糙度测定仪SE-3500,输送速度为0.5mm/sec,测定长度为8.0mm,粗糙度临界值λc=0.8,在自动调节水准开启的条件下,测定轴向5点×周向4点=20点,取其平均值。平均线高Rp是指将测定曲线按基准长度分段,测定在各基准长度内从平均线起至最高点处的长度的最大值,然后取平均值。平均线深度Rv是指在各基准长度内从平均线起至最深谷底处的长度最大值之平均值。
如果Rp/Rv低于1.2,Rz/Rv低于2.0以及r/Rp高于6.0,则无法得到充分的显影剂输送性,不能确保长期打印中的输送稳定性,另外由于与载体或调色剂的接触而导致负荷增大,有时发生调色剂污染、被覆层剥落等,发生图像浓度低下等问题。
在显影剂载置体上的树脂被覆层中进而可以并用润滑性粒子,使其分散使用。作为该润滑性粒子,例如有石墨、二硫化钼、氮化硼、云母、氟化石墨、银-硒化铌、氯化钙-石墨、滑石、硬脂酸锌等脂肪酸金属盐等。
这些润滑性粒子优选使用个数平均粒径优选为0.2-20μm左右的,更优选使用1-15μm的。润滑性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低于0.2μm时,难以得到充分的润滑性,故不优选,当个数平均粒径高于20μm时,从树脂被覆层的耐磨损性方面考虑不优选。这些润滑性粒子的粒径测定与测定固体粒子同样,用激光衍射型粒度分布计柯尔达LS-230型粒度分布计(贝克曼柯尔达公司制)进行测定。
在形成表面被覆层的涂料中,为控制向被覆层调色剂的带电赋予能还可以进一步添加带电控制剂。作为带电控制剂例如有由苯胺黑及脂肪酸金属盐等得到的改性物、三丁基苄基铵-1-羟基-4-萘磺酸盐、四丁基铵四氟硼酸盐等季铵盐,以及这些物质的类似体如鏻盐等鎓盐及其色淀颜料(色淀化剂如磷钨酸、磷钼酸、磷钨钼酸、丹宁酸、月桂酸、没食子酸、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等)、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丁基锡氧化物、二辛基锡氧化物、二环己基锡氧化物等二有机基氧化物;二丁基锡硼酸盐、二辛基锡硼酸盐、二环己基锡硼酸盐等二有机基锡硼酸盐类,胍类、咪唑化合物。
构成本发明的显影剂载置体的树脂被覆层的粘合树脂材料,可以使用一般公知的树脂。如苯乙烯树脂、乙烯基类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炭酸酯树脂、对聚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氟树脂、纤维素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脲醛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热或光固化性树脂等。其中更优选使用具有脱模性的硅树脂、氟树脂等,或机械性质优良的聚醚砜、聚炭酸酯、对聚苯氧、聚酰胺、酚树脂、聚酯、聚氨酯、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
本发明中,显影剂载置体的树脂被覆层的体积电阻为104Ωcm以下,优选103-10-2Ωcm。被覆层的体积电阻超过104Ωcm时,容易发生调色剂的带电,容易引起调色剂对树脂被覆层的污染。树脂被覆层的体积电阻如下测定,即在100μm厚的PET片上形成7-20μm厚的被覆层,在LORESTA AP(商品名,三菱油化公司制)上安装4端子探头,进行测定。
在本发明中,为调整树脂被覆层的体积电阻,在树脂被覆层中并用上述固体粒子,也可以分散含有其他的导电性微粒。作为该导电性微粒,优选个数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更优选0.01-0.8μm的。在该树脂被覆层中与固体粒子并用的、分散含有的导电性微粒的个数平均粒径超过1μm时,难以控制导电性被覆层的体积电阻,容易发生因调色剂带电现象引发的调色剂污染。
作为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导电性微粒,例如有炉黑、灯黑、热裂法碳黑、乙炔炭黑、槽法炭黑等炭黑,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钼、钛酸钾、氧化锑、氧化铟等金属氧化物等,铝、铜、银、镍等金属,石墨、金属纤维、炭纤维等无机类填充剂等。
导电性微粒的粒径测定如下进行。使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导电性微粒的粒径。摄影倍率设定为6万倍,但困难的情况下先用低倍率摄影后再放大相片至6万倍。在照片上测定1级粒子的粒径。,测定长轴和短轴,以平均值作为粒径。测定100个样品,以50%值为平均粒径。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显影剂载置体。本发明的显影剂载置体主要由作为基体的金属圆筒管和包围被覆该圆筒管的树脂层构成。金属圆筒管适合使用不锈钢和铝。
以下说明构成树脂被覆层的各成分的构成比,但这只是本发明中特别优选的范围。分散在树脂被覆层中的固体粒子的含有量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被覆树脂,优选2-120质量份,更优选2-80质量份,在此范围内可以得到特别理想的结果。固体粒子的含有量低于2质量份时,添加效果小,难以形成必要的凸部,如超过120质量份,则固体粒子与树脂被覆层的密和性变得过低,有时导致耐磨损性恶化。
在树脂被覆层中含有并用的润滑性粒子时,润滑性粒子的含有量为,相对于被覆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5-120质量份,更优选为10-100质量份,在该范围内可以得到特别理想的结果。润滑性粒子的含有量超过120质量份时,覆膜强度低下,低于5质量份时,在长期使用时树脂被覆层表面容易发生调色剂的污染。
在树脂被覆层中并用导电性微粒并使其分散含有时,导电性微粒的含有量为,相对于被覆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在2-35质量份的范围内使用,可以得到特别理想的结果。即,当导电性微粒的含有量超过40质量份时,覆膜强度低下,故不优选。
在树脂被覆层中含有并用的带电控制剂的情况下,相对于被覆树脂100质量份,带电控制剂的含量优选为1-100质量份。如低于1质量份,则见不到因添加带来的带电控制效果,如超过100质量份,则在被覆树脂中的分散不良,导致覆膜强度低下。
分散时使用一般公知的分散装置,如优选使用涂料混合器、轮式混料机、干式粉碎机、精磨机、球磨机等使用珠粒的研磨机。在显影剂载置体上形成树脂被覆层的方法是,将导电性支持体在与喷枪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垂直放置,一边使导电性支持体旋转,一边保持导电性支持体与喷枪的喷嘴前端之间的距离为一定,以一定速度一边抬高喷枪一边用分散有上述材料的涂料以气喷法向基体上涂布涂料。
一般而言,在气喷法中涂料稳定地形成微粒液滴,可以得到分散良好的被覆层。然后将其在高温干燥机中进行150℃/30分钟干燥固化,由此得到表面具有树脂被覆层的显影剂载置体。
上述构成的树脂被覆层的层厚优选为25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如果为最优选的4-20μm,则可以得到均匀的膜厚度,但这并不是对层厚的限定。上述层厚也取决于基体的外径、树脂被覆层所使用的材料,但如果附着质量定为4000-20000mg/m2左右的话则可以得到上述层厚。
以下说明载体。用于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载体例如可以使用表面氧化或未氧化的铁、镍、铜、锌、钴、锰、鉻、稀土类的氧化性金属、这些金属的合金、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及铁素体。对于制备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
进而,出于带电调整的目的,优选用含有树脂的被覆材料被覆上述载体粒子的表面。具体的方法有:将含有树脂的被覆材料溶解或悬浮在溶剂中后涂布,使其附着在载体上的方法,或只混合粉体的方法(如现有公知的任何方法),但为了被覆层的稳定,优选将被覆材料溶解在溶剂中进行涂布的方法。
作为在上述载体表面的被覆材料,因调色剂材料而异,例如可以使用氨基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这些树脂与苯乙烯树脂的共聚物、硅树脂、聚酯树脂、氟树脂、聚四氟乙烯、一氯三氟乙烯聚合物、聚偏氟乙烯,但并不限定于此。适当调节这些化合物的被覆量以满足载体的带电赋予特性,一般而言,以总量计,相对于载体,优选0.1-30质量%,更优选0.3-20质量%。
另外,用于本发明显影装置的载体的材质,从容易控制成低比重和低磁化,降低对显影剂和显影剂载置体表面的负荷,稳定地维持显影剂载置体上的输送量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在粘合树脂中分散磁性微粒的磁性微粒分散型树脂载体。
本发明中使用的磁性体分散型树脂载体的构成中,作为用于芯材的粘合树脂,例如有聚合乙烯基类单体得到的所有的树脂。所说的乙烯基类单体例如有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间硝基苯乙烯、邻硝基苯乙烯、对硝基苯乙烯等苯乙烯衍生物,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等乙烯及不饱和单烯烃类,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不饱和二烯烃类,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等卤代乙烯类,醋酸乙烯基酯、丙酸乙烯基酯、苯甲酸乙烯基酯等乙烯基类,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酰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α-亚甲基脂肪族单羧酸酯类,丙烯酸或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硬脂酰基酯、丙烯酸2-氯乙基酯、丙烯酸苯酯等丙烯酸酯类,马来酸、马来酸半酯,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甲基异丙烯基酮等乙烯基酮类,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N-乙烯基化合物,乙烯基萘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衍生物,丙烯醛类等,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2种以上聚合后的产物。
由乙烯基类单体聚合得到的树脂之外,还可以使用环氧树脂、酚树脂、脲醛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等非乙烯基缩合类树脂或这些树脂与上述乙烯基类树脂的混合物。
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磁性体分散型载体的磁性体微粒,例如有铁、钴、镍等强磁性金属,铁素体、磁铁矿(四氧化三铁)、赤铁矿等,含有铁、钴、镍等强磁性元素的合金或化合物等。
磁性体微粒的一级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下。如大于2.0μm,则芯材表面不致密,无法均匀被覆。另外,本发明的磁性体微粒的电阻率为109Ω·cm以下,且相对于载体总量的含量为30质量%以上,优选为50质量%以上。如低于30质量%,则引起在感光体上的附着,且变得难以控制载体的电阻。
磁性体微粒的个数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如下:使用由日立制作所(株)制透射式电子显微镜H-800放大5000-20000倍的照片图像,随机选出粒径在0.01μm以上的粒子300个以上,用尼来可公司(ニレコ社)制的图像处理分析装置Luzex3测定水平方向的圆圈直径作为微粒的粒径,进行平均化处理后算出个数平均粒径。
另外,电阻率的测定如下:在池(cell)中充填微粒,配置电极使其与作为样品充填的微粒接触,在该电极间施加电压,测定此时的流动电流,由此求出电阻率。在充填微粒时,为使电极与试样均匀接触,一边左右旋转上部电极一边进行充填。上述测定方法中的电阻率测定条件为,充填的微粒与电极的接触面积S=约2.3cm2,厚度d=约2mm,上部电极122的荷重为180g,外加电压为100V。
作为载体,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为15-60μm,优选20-60μm,更优选20-45μm。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如果低于15μm,则载体容易附着在感光体上,在感光体上产生伤痕,成为图像劣化的原因。如果超过60μm,则有大面积图像(Solid image)的均匀性和微小点状图像的再现性降低的倾向。另外,在显影器内显影剂载置体和显影剂中所需的部分增大,成为引起显影剂载置体上的树脂被覆层的磨损、调色剂污染、显影剂劣化等的原因。
磁性载体的粒径测定方法如下:用光学显微镜(100-5000倍)随机选出粒径为0.1μm以上的载体粒子300个以上,用尼来可公司(株)制的图像处理分析装置Luzex3,与计算磁性体微粒的个数平均粒径同样算出。本发明中所用的载体的真比重优选在1.5-5.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5-4.5。如果真比重超过5.0,则成为在显影器内引起显影剂载置体上树脂被覆层的磨损、调色剂污染、显影剂劣化等的原因,故不优选。如果真比重低于1.5,则在现实中无法得到能够抑制载体在感光体上附着的足够的磁力。
本发明的载体的电阻率优选在107-1015Ω·cm的范围内。如低于107Ω·cm,则在外加偏置电压的显影方法中,由显影剂载置体向感光体表面泄漏电流,无法得到良好的图像。另外,如果超过1015Ω·cm,则在低湿度的条件下引起带电现象,成为浓度淡化、转印不良、图像模糊等图像劣化的原因。
本发明中的载体的球形度(长轴/短轴)优选为2以下。如果球形度大于2,则显影剂载置体表面和显影剂上所需的部分降低效果和显影剂的流动性提高效果有降低的倾向。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磁性体分散型载体中使上述球形度达到2以下的方法有,加热芯材使其表面热熔成为球形的方法,或通过机械手段进行球形化的方法等。或者通过选择芯材的生成方法来使上述载体的球形度达到2以下,如在用于芯材的粘合树脂的单体溶液中添加磁性体微粒、聚合引发剂、悬浮稳定剂等,分散后造粒聚合得到芯材。如果使用这种通常的悬浮聚合法,就可以不施行上述对芯材的处理。
上述载体和调色剂粒子的混合比例,作为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为2-9质量%,优选为3-8质量%时,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如果调色剂浓度低于2质量%,则图像浓度低,无法实际应用,如果超过9质量%,则图像模糊和设备内飞散增加,显影剂的耐用寿命缩短。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中可以任意使用由粉碎法和聚合法制造的调色剂粒子,但优选使用由聚合法特别是悬浮聚合法制造的调色剂粒子。得到的聚合粒子又吸附单体后,使用聚合引发剂使其聚合,这种晶种聚合法也适合用于本发明。
在用粉碎法制造调色剂粒子的方法中,将粘合树脂、着色剂、带电控制剂等构成材料用球磨机或其他的混合机充分混合后,用轧辊捏炼机、挤压机等热混炼机充分混炼,冷却固化后机械粉碎,分级后得到调色剂粒子。另外,更优选在分级后经热风处理或通过机械冲击进行球形化处理的调色剂粒子。
下面对本发明所使用的双组分显影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使用了双组分显影剂的优选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2中,在显影容器553的显影室564内备有非磁性显影套筒559,它作为显影剂载置体,与沿箭头E方向被带动旋转的静电潜像保持体551相对,在本发明中,在作为基体的圆筒状的非磁性金属557的表面设有树脂被覆层558。该显影套筒559内静止地设有作为磁场发生机构的磁性辊556,一起构成显影辊560。磁性辊556生磁成S1-3、N1,2五个磁极的结构。显影室564中收容有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混合物的双组分显影剂。一旦该显影剂通过显影室564上端开放的隔板554上的开口被输送到显影容器553的搅拌室565内,调色剂室555中的调色剂即通过调色剂输送限制部件563补充到搅拌室565内,并由搅拌室565内的第1显影剂搅拌·输送机构562进行混合。在搅拌室565中被搅拌过的显影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另外的开口被送回显影室564,并在该处由显影室564内的第2显影剂搅拌·输送机构561一面搅拌,一面送往显影套筒559。供给到显影套筒559的显影剂,受到上述磁性辊556的磁场的制约,被载带于显影套筒559上,在设于显影套筒559下部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刮板552的限制下,一面在显影套筒559上形成显影剂涂层,一面随着显影套筒559沿箭头F方向的旋转被送往与静电潜像保持体551相对的显影部G,并在该处供将静电潜像保持体55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使用。在显影时没有被消耗的残余的显影剂随着显影套筒559的旋转被回收至显影容器564内。在显影容器564内,同极的S2、S3之间的排斥磁场使显影套筒559上的受磁场制约的显影后的残余显影剂脱离显影套筒559。在显影套筒559上方,固定地设置有防止调色剂飞散的飞散防止部件566。图2只不过是一个示意的例子,而容器的形状、有无搅拌部件、磁极的配置以及旋转方向等,不言而喻,可以有所不同。
其次,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所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略结构示意图。
1是作为图像载体的转鼓型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记为感光鼓)。如图4的层结构模型图所示,该感光鼓1由在铝制的筒(导电鼓基体)1a的表面依次层叠涂敷抑制光干涉并提高其上一层的粘合性能的底涂层1b、光电荷发生层1c和电荷输送层1d等3层构成。
2是作为进行使感光鼓1的周面均匀起电处理的起点机构的接触型起电装置(接触型起电器),在本例中,为起电辊(辊式起电器)。该起电辊2的芯轴2a的两端部由未图示的轴承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承,同时由压紧弹簧2e向感光鼓方向加载使其以预定的压力抵接感光鼓1的表面,并被感光鼓1带动而旋转。感光鼓1与起电辊2的抵接部为起电部(起电接触部)。
在起电辊2的芯轴2a上,电源S1施加预定条件的起电偏压,由此进行使旋转感光鼓1的周面带有预定的极性·电位的接触起电处理。在本例中,对起电辊2的起电偏压为将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叠加后的脉动电压。
如图4的层结构示意图所示,起电辊2的长度为320mm,芯轴2a的外周由自下而上依次层叠底涂层2b、中间层2c和表面层2d等3层构成。为了减少起电噪音,底涂层2b为泡沫海绵层,中间层2c为导电层,其作用在于使起电辊全体获得均匀的电阻,表面层2d是为了防止由于在感光鼓1上存在诸如小孔等缺陷而发生泄漏现象的保护层。
图4中,2f是起电辊清理部件,本例中为具有挠度的清理片。该清理片2f与起电辊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其一端固定于在一定范围内可延该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的支承部件2g上,其自由端侧附近的面可与起电辊2相接触形成接触狭缝。支承部件2g由打印机的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列驱动,在一定范围内沿起电辊2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从而使起电辊表面层2d与清理片2f相摩擦,借此除去起电辊2表面层2d上吸附着的污物(如微粉调色剂、附加添加剂等)。
3是曝光装置,它是在经过起电处理的感光鼓1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信息写入机构,在本例中为激光束扫描器。该曝光装置输出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等主机装置并被送至打印机侧的图像信号而改变了波形等的激光,将旋转感光鼓1的经均匀起电处理过的表面在曝光位置b处由激光扫描曝光。感光鼓1的表面上被该激光扫描曝光束L的激光照射的部位的电位变低,因此,对应于经扫描曝光的图像信息,在旋转感光鼓1的表面上依次形成静电潜像。
4是显影装置(显影器),它是向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供应显影剂(调色剂)并使静电潜像成为可视图像的显影机构,在本例中为使用双组分磁性刷显影方式的反转显影装置。
4a是显影容器,4b是显影套筒,通常为铝及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制的圆筒体构成,只要是容易加工成圆筒体的金属,这里没有特别的限定。该显影套筒4b可在显影容器4a内旋转地配置,其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该容器之外。4c是不可旋转地固定于显影套筒4b之内的磁性辊,4d是显影剂层刮板,4e是收容于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f是配置于显影容器4a内的底部侧的显影剂搅拌部件,4g是调色剂补充漏斗,收容补充用调色剂。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为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混合物,由显影剂搅拌部件4f搅拌。
调色剂由于显影剂搅拌部件4f的搅拌,与磁性载体相互摩擦,调色剂基本上通过摩擦起电而成为负极性。另外,存在于显影套筒4b附近的调色剂通过与显影套筒4b的摩擦而被起电。显影套筒4b的表面如前所述,形成有被覆层,调色剂通过摩擦起电而显示预定极性,本例中为负极性。
显影套筒4b与感光鼓1之间保持最短距离(称为S-D gap)350μm而接近地配置在感光鼓1的对面。该感光鼓1与显影套筒4b相对的部位为显影部c。显影套筒4b在显影部c处的旋转方向与感光鼓1的前进方向相反地被旋转驱动。该显影套筒4b内的磁性辊4c的磁力,使得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的一部分作为磁性刷层吸附于该显影套筒4b的外周面,随着该显影套筒4b的旋转被输送,被显影剂层刮板整理成预定的涂层,并在显影部c处与感光鼓1接触且对感光鼓1的表面进行适度的摩擦。
在显影套筒4b上施加预定的、加来自电源S2的显影偏压。在本例中,施加于显影套筒4b的显影偏压为将直流电压(Vdc)与交流电压(Vac)叠加后的脉动电压。然而,在旋转的显影套筒4b的表面上形成涂层,并被输送至显影部c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成分,在显影偏压所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对应于感光鼓1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有选择地吸附于其上,静电潜像被显影成为调色剂像。在本例的情况下,是吸附于感光鼓1的表面的曝光明亮部而将静电潜像反转显影。
通过了显影部c的显影套筒4b上的显影剂涂层继续随显影套筒4b旋转,并被送回显影容器4a内的显影剂收集部。为了使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的调色剂浓度保持在预定的大致一定的范围内,由未图示的,例如,光学调色剂浓度传感器检测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的调色剂浓度,并根据检测到的信息驱动、控制调色剂补充漏斗4g,将调色剂补充漏斗4g内的调色剂补充到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中。补充到显影容器4a内的双组分显影剂4e中的调色剂由搅拌部件4f进行搅拌。
5是转印装置,在本例中为转印辊。该转印辊5以预定的压力抵接感光鼓1,其抵接狭缝部为转印部d。转印材料(被转印部件、记录材料)P由未图示的给纸机构部在预定的控制时机下,送往该转印部d。
被送至转印部d的转印材料P夹持于旋转的感光鼓1与转印辊5之间而被输送,在此期间,电源S3对转印辊5施加与调色剂的预定的起电极性,亦即负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转印偏压,因此,被夹持送往转印部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的感光鼓1的表面侧,被依次静电转印上调色剂像。
通过转印部d并被转印上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P依次从旋转的感光鼓1的表面分离,并被送往定影装置6(例如,热辊定影装置)进行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然后以图像成品(打印文件或复印文件)的形式被排出。
7是调色剂起电控制机构,为具有适度的导电性能的刷状部件,其刷部配置得与感光鼓1的表面相接触,并由电源S4施加有负极性的电压。e是刷部与感光鼓1的表面的接触部。由于将转印残留调色剂的起电极性统一成预定极性的负极性,位于其下游的起电部a在从调色剂之上对感光鼓1的表面进行起电处理时,对感光鼓1的镜像力增大,从而防止转印残留调色剂吸附于起电辊2。起电辊2上吸附有调色剂是产生起电不良图像的原因。通过起电辊2被消了电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的镜像力减弱,在显影部c处,被上述的磁性刷层吸附并保持,随着显影套筒的旋转而被旋转地输送,并被回收。
可以将像上述的感光鼓那样的静电潜像保持体、显影装置、起电机构等结构要素中的多个装置,作为一个组合装置,一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成像处理盒,并将该成像处理盒制成对于装置本体可拆装的结构。例如,可以将起电机构和显影装置与感光鼓一体地组装,形成成像处理盒,制成对成像装置本体可拆装的一个单一装置,并利用装置本体上的导轨等导向机构进行自由拆装。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处理盒之一例的概略结构示意图。图5中举例说明了一个实施方式,即,将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60、鼓状的图像载体(感光鼓)50、和作为一次起电机构的磁性刷起电器70一体组合,形成成像处理盒80。磁性刷起电器70的结构为:起电磁性粒子73受内置于起电套筒72的磁铁71的磁力束缚而在起电套筒72上形成磁性刷。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这样的磁性刷作为一次起电机构,但是使用诸如起电刮板、起电辊之类的起电机构也是可以的,而且,还可以使用非接触型的电晕起电机构。不过,从由于起电而产生的臭氧量少这一方面而言,接触型起电机构比较理想。显影装置60具有磁性限制刮板61和收容于显影剂容器62内的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63,其显影过程是这样完成的:使用该双组分显影剂63,并在显影时,由来自偏压施加机构的显影偏压在感光鼓50与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套筒64之间形成预定的电场。
该双组分显影装置80的显影是在施加交流电场,并使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的磁性刷与图像载体(例如,感光鼓)50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该磁性刷与图像载体之间的接触,转印之后残留于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被收入磁性刷而回收到显影剂容器62中。显影剂载置体(显影套筒64)与感光鼓50之间的距离(S-D之间的距离)D在100-1000μm之间时,可以有效地防止载体的吸附,并大大地提高点再现性能。如果该距离较之100μm狭窄,则容易发生显影剂供应不足,图像浓度变低的问题;如果该距离较之1000μm宽,则来自磁铁S1的磁力线发散,因而磁性刷的密度变低,容易出现点再现性能低劣、束缚载体的力变弱,从而发生载体吸附现象的问题。
交流电场的峰值间的电压以500-5000V较好,频率为500-10000Hz,最好为500-3000Hz,可以根据各种过程适当选择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波形可以选择三角波、矩形波、正弦波或者改变了占空比的波形。施加的电压低于500V时,有可能出现不能获得足够的图像浓度,覆盖于非图像部位的调色剂不能得到良好的回收的问题。施加的电压超过5000V时,会发生通过磁性刷破坏静电图像,因而招致画质低劣的问题。
以上说明了将显影装置60、图像载体50及一次起电机构70这3个结构要素一体组合,使之盒式化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清理机构等其他结构要素而使之组合成一体实现盒式化。
实施例
以下列举制造例、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文中的“份”或“%”如无特别限定均为质量基准。
(载体制造例1)
在水介质中混合分散苯酚/甲醛单体(50∶50)后,相对于单体100份,均匀分散用钛偶合剂进行过表面处理的0.25μm的磁铁矿粒子600份、0.6μm的赤铁矿粒子400份,一边适当添加氨水一边使单体聚合,得到内包磁性粒子的球状磁性树脂载体芯材(平均粒径33μm、饱和磁化38Am2/kg)。
另外,将甲苯20份、丁醇20份、水20份、冰40份置于4口烧瓶中,边搅拌边加入40份15摩尔CH3SiCl3与10摩尔(CH3)2SiCl2的混合物40份,再搅拌30分钟后,在60℃下进行1小时的缩合反应。之后用水充分洗涤硅氧烷,溶解在甲苯-甲乙酮-丁醇混合溶剂中,调制成固形成分占10%的聚硅氧烷清漆。
在该聚硅氧烷清漆中,相对于硅氧烷固形成分100份,同时加入2.0份去离子水和2.0份固化剂、1.0份氨基硅烷偶合剂以及5.0份硅烷偶合剂,制成载体被覆溶液。将该溶液用涂布机(冈田精工社制:旋涂机)在每100份载体芯材上涂布1份树脂,得到涂敷载体1。该涂敷载体1的体积电阻值为4×1013Ωcm,重量平均粒径为33.8μm。
(载体制造例2)
除改变上述载体制造例1中的聚合条件之外,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进行,得到涂敷载体2。该涂敷载体2的体积电阻值为7×1013Ωcm,重量平均粒径为57.8μm。
(载体制造例3)
除改变上述载体制造例1中的聚合条件之外,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进行,得到涂敷载体3。该涂敷载体3的体积电阻值为8×1013Ωcm,重量平均粒径为18.2μm。
(调色剂制造例)
在装有高速搅拌装置TK-高速混合器的2升四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880份和0.1摩尔/升的Na3PO4水溶液450份,调整转数为12000rpm,加温至58℃。向其中缓缓添加1.0摩尔/升的CaCl2水溶液68份,调制成含有微小的水难溶性分散剂Ca3(PO4)2的分散介质。
另一方面,作为分散质,将以下组成的混合物用干式粉碎机分散3小时,
苯乙烯单体 170份
丙烯酸正丁酯单体 30份
C.I.颜料蓝15∶3 14份
聚酯树脂(对苯二甲酸与环氧丙烷加成的双酚A按摩 8份
尔比50∶50混合后缩聚得到的产物)
水杨酸铬化合物(负带电性带电控制剂) 2份
酯类蜡 20份
然后加入聚合引发剂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10份,得到分散物。将其加入到上述分散介质中,维持转数的条件下造粒12分钟。之后将高速搅拌器的搅拌器换成螺旋搅拌桨,使内温升温至80℃,在50rpm的条件下继续聚合10小时。聚合结束后冷却浆液,添加稀盐酸除去分散剂。再进行洗涤和干燥,得到青色调色剂粒子。该青色调色剂的重量平均粒径(D4)为8.3μm。
相对于该调色剂粒子100份,加入1.3份进行过六甲基二硅氨烷处理的负带电性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粉(BET比表面积300m2/g)、0.5份钛酸锶,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然后混合青色调色剂和载体1-3使调色剂浓度达到8%,分别制成显影剂1-3。
实施例1
炭黑 15份
个数平均粒径3.2μm、平均圆形度0.59的结晶性 85份
石墨
酚醛树脂(固形成分50%) 600份
固体粒子A-1 100份
MEK 200份
作为固体粒子使用如下制成的粒子,即在个数平均粒径12.1μm的球状酚树脂粒子100份上用混砂机(自动乳钵、石川工厂制)均匀被覆个数平均粒径2μm以下的煤系全中间相沥青(bulk mesophasepitch)粉末14份,空气中280℃下进行热稳定化处理后,在氮气氛围中2000℃下焙烧,进行石墨化,再分级得到的个数平均粒径11.9μm的球状导电性炭粒子(固体粒子A-1)。该固体粒子A-1的真密度为1.51g/cm3,体积电阻为8.5×10-2Ω·cm。
将上述配合物用φ2mm的氧化锆粒子进行3小时混砂处理,之后过筛分离氧化锆粒子,用MEK调整固形成分浓度为40%得到涂敷液(C(炭)/GF(石墨)/B(酚树脂)/R(球状粒子)=0.15/0.85/3/1.0(质量比))。将该涂料用喷雾法在φ16mm的铝制圆筒基体上形成厚度15μm的覆膜,然后用热风干燥器在150℃下加热、固化30分钟,制成显影剂载置体(显影套筒)B-1。该显影套筒B-1的物性如表2所示。
然后,将市售的复印机CP2150(佳能制)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2所示改造,使用前述的套筒,作为带电部件使用图3所示的带电輥,重叠施加直流/交流电场(-500V、1kHz/1.4kVpp),使感光体带电,取下清洁单元,将显影对比度设定为350V,与失光的反转对比度设定为150V,外加具有非连续的交流电场显影偏压,使用前述的青色双组分显影剂1,在23.5℃、10%RH的常温低湿(N/L)和30.0℃、80%RH的高温高湿(H/H)环境下,打印3万张,进行如下评价,结果在表4中给出。
(1)图像浓度
以反射浓度RD918(马库贝斯公司制(マクベス社))测定图像比例5.5%的试验图上的φ5黑圆点的图像浓度,调查图像浓度的耐久性。
(2)显影套筒上调色剂输送量(M/S)
将载带在显影套筒上的调色剂用金属圆筒管后圆筒过滤器吸引捕集,由捕集到的调色剂质量M和吸引了调色剂的面积S计算每单位面积的M/S(mg/cm2),作为调色剂输送量(M/S)。
(3)显影套筒表面的调色剂污染(耐污染性)
用SEM观察耐久后的显影套筒的表面,按下述评价基准评价。
A:完全没有污染;
B:有若干污染,但不影响实际使用;
C:显影套筒表面上存在很多的污染调色剂,但对图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D:污染相当多,对图像产生影响,实际使用中有问题;
E:污染及图像劣化严重。
(4)显影套筒表面剥落(耐磨损性)
事先用激光测长器测定打印前显影套筒的外径(10处的平均值),再测定耐久后的外径,以(打印前的外径)-(耐久后的外径)作为剥落量,以μm为单位表示。
(5)耐久前后的表面粗糙度(Ra、Rz)的测定
用小坂研究所制的粗糙度测定仪SE-3500在测定长度4mm内按照轴向5点×周向2点=10点进行测定,取其平均值。结果如表4-5所示。结果良好。
实施例2
除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共聚物A-1的添加量调节为30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成显影套筒B-2,与实施例1同样评价。
实施例3
除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共聚物A-1的添加量调节为180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成显影套筒B-3,与实施例1同样评价。
实施例4
作为固体粒子使用如下制成的粒子,即在3.4μm的球状酚树脂粒子100份上用混砂机(自动乳钵、石川工厂制)均匀被覆个数平均粒径1.4μm以下的煤系全中间相沥青粉末14份,空气中280℃下进行热稳定化处理后,在氮气氛围中2000℃下焙烧,进行石墨化,再分级得到的个数平均粒径3.3μm的球状导电性炭粒子(固体粒子A-2)。
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40份固体粒子A-2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4,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5
作为固体粒子使用如下制成的粒子,即在20.1μm的球状酚树脂粒子100份上用混砂机(自动乳钵、石川工厂制)均匀被覆个数平均粒径1.4μm以下的煤系全中间相沥青粉末14份,空气中280℃下进行热稳定化处理后,在氮气氛围中2000℃下焙烧,进行石墨化,再分级得到的个数平均粒径19.8μm的球状导电性炭粒子(固体粒子A-3)。
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40份固体粒子A-3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5,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6
作为固体粒子使用如下制成的粒子,即在10.9μm的球状酚树脂粒子100份上用混砂机(自动乳钵、石川工厂制)均匀被覆个数平均粒径1.4μm以下的煤系全中间相沥青粉末14份,空气中280℃下进行热稳定化处理后,在氮气氛围中1000℃下焙烧,进行碳化,再分级得到个数平均粒径7.5μm的球状导电性炭粒子,再在其上镀敷铜和银形成个数平均粒径12.2μm的金属被覆炭粒子A-4。
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6,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7
作为固体粒子,使用如下制成的A-5。即,将以下材料进行混炼、粉碎和分级,得到个数平均粒径10.9μm的导电性粒子后,将导电性粒子在温水中与无机分散剂一起搅拌进行球形化处理,由此得到导电性球状树脂粒子A-5。
苯乙烯-丙烯酸树脂 100份
导电性炭黑 25份
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5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7,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8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4.3μm的不具有导电性的球状PMMA粒子A-6。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6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8,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9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2.9μm的碳化硼粒子A-7。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7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9,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0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7.9μm的氧化钛粒子A-8。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8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10,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1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8.2μm的铁粒子A-9。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9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11,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2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1.6μm的硼酸铝粒子A-10。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10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12,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3
固体粒子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3.8μm的结晶二氧化硅粒子A-11。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中用的100份固体粒子A-1换成100份固体粒子A-11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13,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4
炭黑 15份
个数平均粒径3.2μm、平均圆形度0.59的结晶性 85份
石墨
甲基丙烯酸甲酯-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 720份
酯共聚物(固形成分40%)(摩尔比90∶10、Mw
=10200、Mn=4500、Mw/Mn=2.3)
固体粒子A-1 100份
MEK 200份
将上述材料与实施例1同样分散制成涂料,用该涂料与实施例1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14。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5
炭黑 15份
个数平均粒径3.2μm、平均圆形度0.59的结晶性 85份
石墨
聚酯树脂(固形成分50%) 300份
固体粒子A-1 80份
下述的咪唑化合物粒子(带电控制粒子)C-1 30份
将上述材料与实施例1同样分散制成涂料,用该涂料与实施例1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15。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6
除了将实施例15的涂敷液中用的聚酯树脂换成丙烯酸改性硅树脂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16。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7
除了将实施例15的涂敷液中用的聚酯树脂换成酚醛树脂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17。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8
然后除了将实施例17中用的C-1换成C-2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操作制成显影套筒B-18,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19
炭黑 15份
个数平均粒径3.2μm、平均圆形度0.59的结晶性石墨 85份
酚醛树脂(固形成分50%) 60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 120份
物(固形成分40%)(摩尔比90∶10、Mw=10200、Mn
=4500、Mw/Mn=2.3)
固体粒子A-1 100份
MEK 200份
将上述材料与实施例1同样分散制成涂料,用该涂料与实施例1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19。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20
除了将实施例4中添加使用的140份固体粒子A-2换成20份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制成显影套筒B-20,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21
除了将实施例3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2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22
除了将实施例13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2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23
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3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实施例24
除了将实施例11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3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1
除了去除实施例1中使用的固体粒子A-1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制成显影套筒D-1,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2
套筒基体使用在φ16mm的铝制圆筒基体表面上经喷砂设备处理过的。除此之外用与比较例1同样处方进行喷雾涂敷,制成显影套筒D-2,与比较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3
套筒基体使用在φ16mm的铝制圆筒基体表面上经喷砂设备处理过的。固体粒子将实施例1中的A-1换成个数平均粒径9.8μm、平均圆形度0.57的结晶性石墨粒子A-12,除此之外用与比较例1同样的处方进行喷雾涂敷,制成显影套筒D-3,与比较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4
除了将比较例1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2之外,与比较例1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5
除了将比较例2中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2之外,与比较例2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比较例6
除了将实施例4中使用的140份固体粒子A-2换成20份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制成显影套筒D-4,将使用的显影剂1换成显影剂2,与比较例2同样进行打印试验。
在表1中给出了以上的制造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固体粒子的内容。在表2中给出了以上制造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显影套筒的构成。在表3中给出了以上的制造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显影剂套筒的被覆层的构成。表4中给出了以上实施例后比较例中进行的评价结果。表1固体粒子的物性
表2显影套筒的构成
表3显影剂套筒的被覆层构成
表4N/L评价结果
表5H/H评价结果
粒子的种类 | 构成 | 个数平均粒径(μm) | 平均圆形度SF-1 |
A-1 | 炭粒子 | 11.9 | 0.9 |
A-2 | 炭粒子 | 3.3 | 0.93 |
A-3 | 炭粒子 | 19.8 | 0.88 |
A-4 | 铜、银镀敷炭粒子 | 12.2 | 0.85 |
A-5 | 炭黑分散树脂粒子 | 10.9 | 0.87 |
A-6 | PMMA粒子 | 14.3 | 0.82 |
A-7 | 碳化硼粒子 | 12.9 | 0.68 |
A-8 | 氧化钛粒子 | 7.9 | 0.74 |
A-9 | 铁粒子 | 8.2 | 0.73 |
A-10 | 硼酸铝粒子 | 11.6 | 0.77 |
A-11 | 结晶二氧化硅粒子 | 13.8 | 0.79 |
A-12 | 结晶性石墨粒子 | 9.8 | 0.57 |
显影剂载置体 | 被覆层的组成比 | 粘合树脂 | 固体粒子 | 添加剂 | Ra(μm) | Rz(μm) | Rp(μm) | Rv(μm) |
B-1 | C/Gf/B/R=0.15/0.85/3/1.0 | 苯酚 | A-1 | - | 2.13 | 13.86 | 8.32 | 5.16 |
B-2 | C/Gf/B/R=0.15/0.85/3/0.3 | ↑ | ↑ | - | 1.39 | 11.92 | 7.94 | 5.46 |
B-3 | C/Gf/B/R=0.15/0.85/3/1.8 | ↑ | ↑ | - | 2.68 | 15.42 | 10.92 | 7.18 |
B-4 | C/Gf/B/R=0.15/0.85/3/1.4 | ↑ | A-2 | - | 1.82 | 10.04 | 6.41 | 4.53 |
B-5 | C/Gf/B/R=0.15/0.85/3/0.6 | ↑ | A-3 | - | 2.21 | 19.21 | 12.28 | 9.13 |
B-6 | C/Gf/B/R=0.15/0.85/3/1.0 | ↑ | A-4 | - | 2.19 | 14.12 | 8.71 | 6.42 |
B-7 | ↑ | ↑ | A-5 | - | 2.03 | 13.36 | 9.2 | 5.99 |
B-8 | ↑ | ↑ | A-6 | - | 2.22 | 14.48 | 9.18 | 6.1 |
B-9 | ↑ | ↑ | A-7 | - | 2.43 | 16.62 | 11.05 | 7.56 |
B-10 | ↑ | ↑ | A-8 | - | 1.79 | 10.62 | 7.87 | 4.92 |
B-11 | ↑ | ↑ | A-9 | - | 1.85 | 11.03 | 6.59 | 4.1 |
B-12 | ↑ | ↑ | A-10 | - | 1.43 | 11.27 | 6.42 | 4.73 |
B-13 | ↑ | ↑ | A-11 | - | 2.59 | 17.86 | 12.01 | 8.85 |
B-14 | ↑ | MMA-DM | A-1 | - | 2.18 | 13.61 | 8.74 | 5.51 |
B-15 | C/Gf/B/R/Z=0.15/0.85/3/0.3 | 聚酯 | ↑ | C-1 | 2.06 | 13.36 | 8.88 | 6.03 |
B-16 | ↑ | 丙烯酸改性聚硅氧烷 | ↑ | ↑ | 2.23 | 13.71 | 8.49 | 5.01 |
B-17 | ↑ | 苯酚 | ↑ | ↑ | 2.25 | 14.06 | 8.73 | 5.42 |
B-18 | ↑ | ↑ | ↑ | C-2 | 2.19 | 15.1 | 9.41 | 6.22 |
B-19 | ↑ | ↑ | ↑ | C-3 | 2.31 | 14.28 | 8.42 | 5.28 |
B-20 | C/Gf/B/R=0.15/0.85/3/0.2 | ↑ | ↑ | - | 1.16 | 8.49 | 6.42 | 3.29 |
D-1 | C/Gf/B=0.15/0.85/3 | ↑ | - | - | 0.78 | 5.42 | 2.96 | 3.05 |
D-2 | ↑ | ↑ | - | - | 1.21 | 7.89 | 4.49 | 4.32 |
D-3 | C/Gf/B/R=0.15/0.85/3/1.0 | ↑ | A-12 | - | 2.26 | 16.74 | 9.86 | 8.72 |
D-4 | C/Gf/B/R=0.15/0.85/3/0.2 | ↑ | A-2 | - | 1.12 | 8.01 | 5.01 | 4.88 |
导电性被覆层的构成 | ||||||
显影剂载置体 | 使用载体粒径r | S(%) | r/RP | Rp/Rv | Rz/Rv | |
实施例1 | B-1 | 33.8 | 18.2 | 4.06 | 1.61 | 2.69 |
实施例2 | B-2 | ↑ | 8.4 | 4.26 | 1.45 | 2.18 |
实施例3 | B-3 | ↑ | 20.1 | 3.10 | 1.52 | 2.15 |
实施例4 | B-4 | ↑ | 5.3 | 5.27 | 1.42 | 2.22 |
实施例5 | B-5 | ↑ | 18.8 | 2.75 | 1.35 | 2.10 |
实施例6 | B-6 | ↑ | 16.4 | 3.88 | 1.36 | 2.20 |
实施例7 | B-7 | ↑ | 14.8 | 3.67 | 1.54 | 2.23 |
实施例8 | B-8 | ↑ | 15.5 | 3.68 | 1.50 | 2.37 |
实施例9 | B-9 | ↑ | 19.2 | 3.81 | 1.47 | 2.22 |
实施例10 | B-10 | ↑ | 7.2 | 3.98 | 1.69 | 2.74 |
实施例11 | B-11 | ↑ | 6.1 | 3.87 | 1.61 | 2.59 |
实施例12 | B-12 | ↑ | 7.8 | 3.59 | 1.51 | 2.43 |
实施例13 | B-13 | ↑ | 16.4 | 4.01 | 1.59 | 2.70 |
实施例14 | B-14 | ↑ | 15.8 | 3.87 | 1.59 | 2.47 |
实施例15 | B-15 | ↑ | 16.4 | 3.81 | 1.47 | 2.22 |
实施例16 | B-16 | ↑ | 17.2 | 3.98 | 1.69 | 2.74 |
实施例17 | B-17 | ↑ | 17.5 | 3.87 | 1.61 | 2.59 |
实施例18 | B-18 | ↑ | 14.2 | 3.59 | 1.51 | 2.43 |
实施例19 | B-19 | ↑ | 16.3 | 4.01 | 1.59 | 2.70 |
实施例20 | B-20 | ↑ | 4.06 | 5.27 | 1.95 | 2.58 |
实施例21 | B-3 | 57.8 | 8.9 | 5.29 | 1.52 | 2.15 |
实施例22 | B-13 | ↑ | 7.8 | 4.81 | 1.59 | 2.70 |
实施例23 | B-2 | 18.2 | 14.4 | 2.29 | 1.45 | 2.18 |
实施例24 | B-11 | ↑ | 11.2 | 2.76 | 1.61 | 2.59 |
比较例1 | D-1 | 33.8 | 1.42 | 11.42 | 0.97 | 1.78 |
比较例2 | D-2 | ↑ | 3.88 | 7.53 | 1.04 | 1.83 |
比较例3 | D-3 | ↑ | 14.4 | 3.43 | 1.13 | 1.92 |
比较例4 | D-1 | 57.8 | 0 | 19.53 | 0.97 | 1.78 |
比较例5 | D-2 | ↑ | 0.04 | 12.87 | 1.04 | 1.83 |
比较例6 | D-4 | ↑ | 0.35 | 8.92 | 1.95 | 2.58 |
图像浓度 | 耐污染性 | M/S(dg/m2) | 剥落量 | 套筒Ra | 套筒Rz | |||||||
初期 | 5000张 | 50000张 | 50000张 | 初期 | 5000张 | 50000张 | 50000张 | 初期 | 50000张 | 初期 | 50000张 | |
实施例1 | 1.55 | 1.55 | 1.53 | A | 25.5 | 25.1 | 24.5 | 0.6 | 2.13 | 2.02 | 13.86 | 12.11 |
实施例2 | 1.49 | 1.48 | 1.45 | A | 24.1 | 23.9 | 22.7 | 1.1 | 1.39 | 1.21 | 11.92 | 9.56 |
实施例3 | 1.55 | 1.52 | 1.50 | A | 26.1 | 25.5 | 24.6 | 0.5 | 2.68 | 2.40 | 15.42 | 13.20 |
实施例4 | 1.54 | 1.53 | 1.51 | A | 25.4 | 25.6 | 25.0 | 0.5 | 1.82 | 1.69 | 10.04 | 8.87 |
实施例5 | 1.52 | 1.51 | 1.48 | A | 25.8 | 25.2 | 24.2 | 0.9 | 2.21 | 2.08 | 19.21 | 16.91 |
实施例6 | 1.51 | 1.52 | 1.48 | A | 25.3 | 25.0 | 24.2 | 0.7 | 2.19 | 2.04 | 14.12 | 12.83 |
实施例7 | 1.52 | 1.50 | 1.45 | B | 24.8 | 24.5 | 23.2 | 2.4 | 2.03 | 1.83 | 13.36 | 11.52 |
实施例8 | 1.53 | 1.48 | 1.44 | B | 25.2 | 24.9 | 23.8 | 2.9 | 2.22 | 1.99 | 14.48 | 11.43 |
实施例9 | 1.52 | 1.49 | 1.47 | A | 25.8 | 25.3 | 24.4 | 0.9 | 2.43 | 2.23 | 16.62 | 14.13 |
实施例10 | 1.50 | 1.51 | 1.48 | A | 24.8 | 24.4 | 23.5 | 0.4 | 1.52 | 1.42 | 12.02 | 10.51 |
实施例11 | 1.53 | 1.52 | 1.51 | A | 24.1 | 23.8 | 23.0 | 0.6 | 1.39 | 1.25 | 10.69 | 9.12 |
实施例12 | 1.52 | 1.53 | 1.51 | A | 24.5 | 24.4 | 24.1 | 0.2 | 1.43 | 1.38 | 11.27 | 10.25 |
实施例13 | 1.51 | 1.48 | 1.42 | B | 25.4 | 24.9 | 23.5 | 3.0 | 2.59 | 2.20 | 17.86 | 13.14 |
实施例14 | 1.54 | 1.51 | 1.50 | A | 25.2 | 24.6 | 24.0 | 1.6 | 2.18 | 1.88 | 13.61 | 11.49 |
实施例15 | 1.48 | 1.46 | 1.41 | B | 25.5 | 24.7 | 23.9 | 1.1 | 2.06 | 1.86 | 13.36 | 11.17 |
实施例16 | 1.47 | 1.45 | 1.41 | B | 25.8 | 24.6 | 23.7 | 1.9 | 2.23 | 1.97 | 13.71 | 11.32 |
实施例17 | 1.51 | 1.50 | 1.49 | A | 25.1 | 24.8 | 24.2 | 1.2 | 2.25 | 2.10 | 14.06 | 12.89 |
实施例18 | 1.51 | 1.49 | 1.48 | A | 25.1 | 24.7 | 24.4 | 1.5 | 2.19 | 1.99 | 15.12 | 13.03 |
实施例19 | 1.55 | 1.54 | 1.54 | A | 25.3 | 25.1 | 24.6 | 1.4 | 2.31 | 2.14 | 14.28 | 12.38 |
实施例20 | 1.51 | 1.48 | 1.46 | C | 24.8 | 23.1 | 21.2 | 2.1 | 1.12 | 1.01 | 8.01 | 7.02 |
实施例21 | 1.50 | 1.49 | 1.46 | A | 26.5 | 25.7 | 24.9 | 2.4 | 2.68 | 2.29 | 15.42 | 12.87 |
实施例22 | 1.51 | 1.48 | 1.45 | B | 26.1 | 25.2 | 24.5 | 2.9 | 2.59 | 2.02 | 17.86 | 12.29 |
实施例23 | 1.51 | 1.50 | 1.44 | B | 24.2 | 23.7 | 22.9 | 0.5 | 1.39 | 1.30 | 11.92 | 10.47 |
实施例24 | 1.53 | 1.51 | 1.43 | B | 24.9 | 24.2 | 23.6 | 0.3 | 1.39 | 1.33 | 10.69 | 10.02 |
比较例1 | 1.41 | 1.22 | 0.94 | D | 24.1 | 19.8 | 15.9 | 6.7 | 0.78 | 0.45 | 5.42 | 3.52 |
比较例2 | 1.42 | 1.39 | 1.29 | D | 24.4 | 22.2 | 19.9 | 6.2 | 1.21 | 0.92 | 7.89 | 6.13 |
比较例3 | 1.47 | 1.40 | 1.26 | D | 25.9 | 23.8 | 20.9 | 7.7 | 2.26 | 1.48 | 16.74 | 10.29 |
比较例4 | 1.43 | 1.20 | 0.85 | E | 24.2 | 18.5 | 12.2 | 8.9 | 0.78 | 0.40 | 5.42 | 3.16 |
比较例5 | 1.45 | 1.38 | 1.25 | D | 24.8 | 19.7 | 15.5 | 7.7 | 1.21 | 0.89 | 7.89 | 5.99 |
比较例6 | 1.51 | 1.45 | 1.40 | C | 24.6 | 22.9 | 20.8 | 3.6 | 1.12 | 0.91 | 8.01 | 6.52 |
图像浓度 | 耐污染性 | M/S(dg/m2) | 剥落量 | 套筒Ra | 套筒Rz | |||||||
初期 | 5000张 | 50000张 | 50000张 | 初期 | 5000张 | 50000张 | 50000张 | 初期 | 50000张 | 初期 | 50000张 | |
实施例1 | 1.50 | 1.49 | 1.46 | A | 25.1 | 24.9 | 24.6 | 0.7 | 2.13 | 1.95 | 13.86 | 11.94 |
实施例2 | 1.44 | 1.43 | 1.39 | A | 24.2 | 24.0 | 23.8 | 2.0 | 1.39 | 1.11 | 11.92 | 9.09 |
实施例3 | 1.51 | 1.47 | 1.43 | A | 25.6 | 25.4 | 24.8 | 0.8 | 2.68 | 2.29 | 15.42 | 12.87 |
实施例4 | 1.49 | 1.46 | 1.41 | A | 24.9 | 24.5 | 24.2 | 2.4 | 1.82 | 1.54 | 10.04 | 8.42 |
实施例5 | 1.48 | 1.44 | 1.40 | A | 25.5 | 25.3 | 25.0 | 2.0 | 2.21 | 1.97 | 19.21 | 16.42 |
实施例6 | 1.48 | 1.45 | 1.41 | A | 25.1 | 24.7 | 24.2 | 2.1 | 2.19 | 1.92 | 14.12 | 12.25 |
实施例7 | 1.48 | 1.45 | 1.39 | B | 25.2 | 24.4 | 23.5 | 3.5 | 2.03 | 1.74 | 13.36 | 10.99 |
实施例8 | 1.47 | 1.43 | 1.39 | B | 25.4 | 24.6 | 23.5 | 3.9 | 2.22 | 1.85 | 14.48 | 10.78 |
实施例9 | 1.48 | 1.46 | 1.44 | A | 25.2 | 24.8 | 24.5 | 1.0 | 2.43 | 2.14 | 16.62 | 13.80 |
实施例10 | 1.48 | 1.48 | 1.44 | A | 24.9 | 24.6 | 24.4 | 1.9 | 1.52 | 1.36 | 12.02 | 9.97 |
实施例11 | 1.50 | 1.45 | 1.43 | B | 25.0 | 24.7 | 24.0 | 1.6 | 1.39 | 1.20 | 10.69 | 8.73 |
实施例12 | 1.49 | 1.46 | 1.44 | A | 24.8 | 24.5 | 23.9 | 0.8 | 1.43 | 1.35 | 11.27 | 9.96 |
实施例13 | 1.50 | 1.47 | 1.41 | B | 24.8 | 24.5 | 23.7 | 4.5 | 2.59 | 1.98 | 17.86 | 11.90 |
实施例14 | 1.51 | 1.47 | 1.47 | A | 25.1 | 24.9 | 24.4 | 2.3 | 2.18 | 1.79 | 13.61 | 10.85 |
实施例15 | 1.46 | 1.45 | 1.39 | C | 25.7 | 25.2 | 24.0 | 2.8 | 2.06 | 1.65 | 13.36 | 10.93 |
实施例16 | 1.45 | 1.43 | 1.38 | B | 25.6 | 24.9 | 23.9 | 2.1 | 2.23 | 1.85 | 13.71 | 10.72 |
实施例17 | 1.48 | 1.47 | 1.44 | A | 24.8 | 24.4 | 23.8 | 2.8 | 2.25 | 2.02 | 14.06 | 12.15 |
实施例18 | 1.49 | 1.47 | 1.44 | A | 24.4 | 24.0 | 23.3 | 1.6 | 2.19 | 1.92 | 15.1 | 12.27 |
实施例19 | 1.50 | 1.50 | 1.48 | A | 24.8 | 24.5 | 24.2 | 2.7 | 2.31 | 2.03 | 14.28 | 11.54 |
实施例20 | 1.47 | 1.42 | 1.36 | C | 24.5 | 22.9 | 20.4 | 2.6 | 1.12 | 0.95 | 8.01 | 6.52 |
实施例21 | 1.50 | 1.48 | 1.45 | B | 25.0 | 24.5 | 23.8 | 2.4 | 2.68 | 2.07 | 15.42 | 11.91 |
实施例22 | 1.49 | 1.46 | 1.43 | A | 25.2 | 24.9 | 24.4 | 5.2 | 2.59 | 1.93 | 17.86 | 10.85 |
实施例23 | 1.48 | 1.45 | 1.38 | B | 24.1 | 23.7 | 23.5 | 1.2 | 1.39 | 1.25 | 11.92 | 9.89 |
实施例24 | 1.49 | 1.47 | 1.37 | C | 24.4 | 23.6 | 23.2 | 1.0 | 1.39 | 1.30 | 10.69 | 9.75 |
比较例1 | 1.35 | 1.12 | 0.79 | E | 23.8 | 19.2 | 12.2 | 8.6 | 0.78 | 0.40 | 5.24 | 3.21 |
比较例2 | 1.36 | 1.33 | 1.21 | E | 24.1 | 20.1 | 15.0 | 6.6 | 1.21 | 0.94 | 7.89 | 5.99 |
比较例3 | 1.44 | 1.40 | 1.25 | D | 24.8 | 22.6 | 18.9 | 8.4 | 2.26 | 1.29 | 16.74 | 8.89 |
比较例4 | 1.35 | 1.02 | 0.59 | E | 23.5 | 15.5 | 10.8 | 10.5 | 0.78 | 0.42 | 5.42 | 3.14 |
比较例5 | 1.38 | 1.34 | 1.14 | E | 23.8 | 19.8 | 14.5 | 8.2 | 1.21 | 0.85 | 7.89 | 5.65 |
比较例6 | 1.45 | 1.42 | 1.34 | C | 24.4 | 22.2 | 19.9 | 5.0 | 1.12 | 0.90 | 8.01 | 6.32 |
Claims (20)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收容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显影剂容器中收容的双组分显影剂通过显影剂载置体载带输送至与静电潜像保持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将该潜像保持体上形成的潜像进行可视化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磁性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为15-60μm,
所说显影剂载置体至少具有基体及在该基体表面上形成的树脂被覆层,其中,所述的树脂被覆层至少具有粘合树脂及在该树脂被覆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用的固体粒子,该固体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64以上,该平均圆形度是由下面的式(1)计算出的值的平均值:
圆形度=(4×A)/{(ML)2×π} (1)式中,ML表示粒子投影像的勾股法最大长度,A表示粒子像的投影面积,
而且就使用共焦点光学系统激光测得的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形状而言,以测定全域中具有凹凸的被覆层凹部之底部至凸部顶点之间的高度的平均值为基准高度,以超出该基准高度0.1×r(r:所用的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μm))的凸部所占表面积的比例为S(%),则S满足以下条件:
S≥3.0以Rz(μm)表示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p(μm)表示平均线深度,Rv(μm)表示平均线高度,则Rz、Rp和Rv满足以下条件:
Rp/Rv≥1.2,Rz/Rv≥2.0,r/Rp≤6.0。
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树脂被覆层满足以下条件,
S≥5.0,以及r/Rp≤5.0。
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树脂被覆层具有导电性,该导电性是通过在所说的树脂被覆层中含有导电剂来赋予的。
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树脂被覆层中进一步含有润滑性微粉。
5.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树脂被覆层中进一步含有带电控制性物质。
6.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说的固体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为2-50μm。
7.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说的固体粒子是选自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和硼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无机粒子。
8.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说的固体粒子是树脂粒子。
9.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说的固体粒子是炭粒子。
10.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说的磁性载体是在粘合树脂中分散磁性微粒的磁性微粒分散型树脂载体。
11.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显影剂载置体上进一步具有为形成所述双组分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且在该显影剂载置体上载带的载体粒子的载带量为100-500kg/cm2。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i)用于保持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保持体;及
(ii)用于通过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像在显影区域显影并形成图像的显影装置,
所述显影装置具有收容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以及显影剂载置体,
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磁性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为15-60μm,
所说显影剂载置体至少具有基体及在该基体表面上形成的树脂被覆层,其中,所述的树脂被覆层至少具有粘合树脂及在该树脂被覆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用的固体粒子,该固体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64以上,该平均圆形度是由下面的式(1)计算出的值的平均值:
圆形度=(4×A)/{(ML)2×π} (1)式中,ML表示粒子投影像的勾股法最大长度,A表示粒子像的投影面积,
而且就使用共焦点光学系统激光测得的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形状而言,以测定全域中具有凹凸的被覆层凹部之底部至凸部顶点之间的高度的平均值为基准高度,以超出该基准高度0.1×r(r:所用的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μm))的凸部所占表面积的比例为S(%),则S满足以下条件:
S≥3.0以Rz(μm)表示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p(μm)表示平均线深度,Rv(μm)表示平均线高度,则Rz、Rp和Rv满足以下条件:
Rp/Rv≥1.2,Rz/Rv≥2.0,r/Rp≤6.0。
13.权利要求1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静电潜像保持体为电子照相用感光体。
14.权利要求1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还具有将显影图像转印在被记录材料上的转印装置。
15.权利要求1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还具有将显影图像定影在被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
16.一种成像处理盒,该成像处理盒可自如地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至少一体地具有用于形成显影图像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是在显影区域用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并形成显影图像的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具有收容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以及显影剂载置体,
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磁性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为15-60μm,
所说显影剂载置体至少具有基体及在该基体表面上形成的树脂被覆层,其中,所述的树脂被覆层至少具有粘合树脂及在该树脂被覆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用的固体粒子,该固体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64以上,该平均圆形度是由下面的式(1)计算出的值的平均值:
圆形度=(4×A)/{(ML)2×π} (1)式中,ML表示粒子投影像的勾股法最大长度,A表示粒子像的投影面积,
而且就使用共焦点光学系统激光测得的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形状而言,以测定全域中具有凹凸的被覆层凹部之底部至凸部顶点之间的高度的平均值为基准高度,以超出该基准高度0.1×r(r:所用的载体的重量平均粒径(μm))的凸部所占表面积的比例为S(%),则S满足以下条件:
S≥3.0以Rz(μm)表示上述树脂被覆层的表面十点平均粗糙度,Rp(μm)表示平均线深度,Rv(μm)表示平均线高度,则Rz、Rp和Rv满足以下条件:
Rp/Rv≥1.2,Rz/Rv≥2.0,r/Rp≤6.0。
17.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成像处理盒,其中还具有保持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保持体。
18.权利要求17中记载的成像处理盒,其中所说的静电潜像保持体为电子照相用感光体。
19.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成像处理盒,其中还具有将显影图像转印在被记录材料上的转印装置。
20.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成像处理盒,其中还具有将显影图像定影在被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33441/2001 | 2001-10-30 | ||
JP2001333441 | 2001-10-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6028A true CN1416028A (zh) | 2003-05-07 |
CN1182443C CN1182443C (zh) | 2004-12-29 |
Family
ID=19148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4617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2443C (zh) | 2001-10-30 | 2002-10-30 |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41327B2 (zh) |
EP (1) | EP1308796B1 (zh) |
CN (1) | CN1182443C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23511B2 (en) | 2003-09-02 | 2007-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by using thereof |
CN101236363B (zh) * | 2007-02-02 | 2011-11-0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承载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845010B (zh) * | 2005-04-06 | 2011-12-14 | 株式会社理光 | 载体,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方法及处理卡盒 |
US8153343B2 (en) | 2007-12-28 | 2012-04-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340700A (zh) * | 2016-04-28 | 2017-11-10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
CN109116692A (zh) * | 2017-06-22 | 2019-01-0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双组分显影剂 |
CN114845805A (zh) * | 2019-11-12 | 2022-08-02 |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 导电粒子的分散方法及静电吸附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925362D0 (en) * | 1989-11-09 | 1989-12-28 | Ici Plc | Anthanthrone derivatives |
JP4467944B2 (ja) * | 2002-10-30 | 2010-05-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担持体及び現像装置 |
US7024138B2 (en) * | 2003-02-28 | 2006-04-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plenishing developer kit |
US7727619B2 (en) * | 2003-10-31 | 2010-06-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
DE102005038111B3 (de) * | 2005-08-11 | 2007-02-22 |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 Anordnung zur Einstellung der Adhäsionskräfte zwischen Toner und einem benachbart liegenden Mittel bei einem elektrografischen Druck- oder Kopiergerät |
DE102005038956B3 (de) * | 2005-08-16 | 2007-03-22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fahren zum Beschichten einer Struktur mit Halbleiterchips |
JP4920992B2 (ja) * | 2006-02-23 | 2012-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2009509A4 (en) * | 2006-04-11 | 2010-04-21 | Canon Kk |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DEVICE |
JP5321967B2 (ja) * | 2009-02-05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用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
JP5120310B2 (ja) * | 2009-03-27 | 2013-01-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帯電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8406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EP2977820B1 (en) | 2014-07-25 | 2021-02-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678259A (zh) * | 2017-09-01 | 2018-02-09 | 珠海市华夏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金色磁套的制备工艺及应用该工艺的磁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77265A (ja) | 1988-04-28 | 1989-11-07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 |
US4989044A (en) | 1988-04-27 | 1991-01-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s |
US5175586A (en) * | 1991-01-31 | 1992-12-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therefor |
DE69522194T2 (de) | 1994-12-28 | 2002-04-18 | Canon K.K., Tokio/Tokyo | Entwicklerträgerelement, Entwicklungseinheit,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Arbeitseinheit |
JP3551752B2 (ja) * | 1998-02-26 | 2004-08-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US6391511B1 (en) * | 1998-04-17 | 2002-05-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apparatu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2002
- 2002-10-29 EP EP02024132.9A patent/EP130879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29 US US10/281,965 patent/US68413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30 CN CNB021461740A patent/CN11824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23511B2 (en) | 2003-09-02 | 2007-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by using thereof |
CN100351715C (zh) * | 2003-09-02 | 2007-11-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剂承载体和采用该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方法 |
US7364791B2 (en) | 2003-09-02 | 2008-04-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by using thereof |
US7585606B2 (en) | 2003-09-02 | 2009-09-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rying memb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by using thereof |
CN1845010B (zh) * | 2005-04-06 | 2011-12-14 | 株式会社理光 | 载体,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方法及处理卡盒 |
CN101236363B (zh) * | 2007-02-02 | 2011-11-0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承载体、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US8153343B2 (en) | 2007-12-28 | 2012-04-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340700A (zh) * | 2016-04-28 | 2017-11-10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340700B (zh) * | 2016-04-28 | 2020-10-27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
CN109116692A (zh) * | 2017-06-22 | 2019-01-0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双组分显影剂 |
CN109116692B (zh) * | 2017-06-22 | 2021-10-1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双组分显影剂 |
CN114845805A (zh) * | 2019-11-12 | 2022-08-02 |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 导电粒子的分散方法及静电吸附装置 |
US11935669B2 (en) | 2019-11-12 | 2024-03-19 | Resona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dispersing conductive particles, and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device |
CN114845805B (zh) * | 2019-11-12 | 2024-06-04 | 株式会社力森诺科 | 导电粒子的分散方法及静电吸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30147674A1 (en) | 2003-08-07 |
EP1308796B1 (en) | 2013-04-24 |
CN1182443C (zh) | 2004-12-29 |
EP1308796A2 (en) | 2003-05-07 |
EP1308796A3 (en) | 2005-03-30 |
US6841327B2 (en) | 2005-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16028A (zh) |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 |
CN1196035C (zh) | 双组份显影剂、使用该显影剂的图像形成方法及装置 | |
CN1144097C (zh) | 色调剂、双组分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 |
CN1289973C (zh) | 调色剂 | |
CN1119705C (zh) | 磁性色粉与成像方法 | |
KR101503575B1 (ko) | 현상 장치 및 현상 방법 | |
CN1105332C (zh) | 磁性涂层载体和双组分型显影剂及显影方法 | |
CN1324408C (zh) | 调色剂 | |
CN1207635C (zh) | 显影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384401A (zh) | 补充显影剂和显影方法 | |
CN1831665A (zh) | 显影装置和配有其的操作盒 | |
CN1550918A (zh) | 载体、显影剂、成像设备和处理模块 | |
CN1811607A (zh) | 调色剂、调色剂的使用方法、调色剂的补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45010A (zh) | 载体,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方法及处理卡盒 | |
CN1158577C (zh) | 显影剂负载元件,显影设备,显影方法,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 |
CN1276542A (zh) | 调色剂和成像方法 | |
CN1189795C (zh) | 显影剂携带元件、其再生方法和显影装置 | |
CN1178334A (zh) | 磁性色粉、设备装置和成像方法 | |
CN1243273A (zh) | 显影装置,装置单元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873553A (zh) | 成像设备 | |
CN1710492A (zh) | 双组份显影剂以及使用该显影剂的双组份显影装置 | |
CN1892483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441322A (zh) | 使用双成分型显影剂的显影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 | |
JP5893392B2 (ja) | 現像装置、現像方法及び磁性トナー | |
CN1432881A (zh) | 成像处理盒及显影装置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810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