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7543C - 电池组框架和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框架和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7543C CN1327543C CNB2005100548661A CN200510054866A CN1327543C CN 1327543 C CN1327543 C CN 1327543C CN B2005100548661 A CNB2005100548661 A CN B2005100548661A CN 200510054866 A CN200510054866 A CN 200510054866A CN 1327543 C CN1327543 C CN 132754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component
- insulating element
- battery pack
- location division
- stacked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6—Frames for plates or membran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电池组框架具有: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在形成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该导电部件使扁平电池相互电连接以及该绝缘部件使扁平电池相互电绝缘;夹持件,夹持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使得该导电部件或绝缘部件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以及电极支承部,夹持件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扁平电池的每个电极接片。其中,所述框架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利用此构造,可防止该电池组框架在电池组的成形过程中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叠置扁平电池以形成电池组时采用的电池组框架,以及一种采用该框架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若干单电池串联或并联组合以形成具有大功率和大容量的电池组或者组电池。例如,已知若干扁平单电池相互串联或并联以形成具有大功率和大容量的电池组,每个扁平单电池都具有用层合薄膜覆盖的电能生成元件(参见日本专利公开文献特开2001-256939)。用层合薄膜覆盖电能生成元件的扁平单电池被称为层合电池。
当采用这种层合电池形成电池组时,将多个该层合电池放置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叠置多组位于同一平面上的这些层合电池,接着相互串联或并联这些层合电池。通过像这样叠置层合电池,能够形成具有更大功率和更大容量的电池组。
在组装这种叠置式电池组时,一个接一个地放置并叠置层合电池会导致加工性差。于是,将层合电池放置在一种板状框架上,并叠置多个这种电池被放置于其上的框架,从而增强组装叠置式电池组的加工性。
此外,为电连接沿着叠置方向位于相邻框架上的电池,在框架内的层合电池的电极接片所处位置处,可采用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垫圈(导电垫圈)。为电绝缘电池,框架内可采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垫圈(绝缘垫圈)。当电连接或电绝缘沿叠置方向位于相邻框架上的层合电池时,叠置该层合电池安装于其内的框架,并从堆垛的顶部和底部给该框架或垫圈施压。这确保电极接片与垫圈相互接触,使相邻电池相互电连接或电绝缘。
发明内容
当导电垫圈和绝缘垫圈用在如上所述框架内时,这些垫圈经由粘合剂等固定在该框架上。若垫圈和层合电池具有相同高度,框架不会受到任何负载。
但是,层合电池在高度方向(叠置方向)上的尺寸偏差一般较大。因此,难以使垫圈的高度与层合电池的高度相匹配。当层合电池的高度尺寸大于垫圈的高度尺寸时,由于该垫圈被牢牢地固定在该框架上,当朝向该垫圈牵引该框架时,过大力就施加给该框架。结果,框架变形。
当框架变形时,该框架内产生一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导致不能或者难以连接垫圈与层合电池的电极接片。由此,电路被切断且电阻增大,从而恶化电池组性能。
此外,当垫圈相对于框架的平行度低时,上述采用垫圈的框架也发生变形。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完成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电池组时的加工性不太低并防止其变形的电池组框架,以及一种采用该框架的电池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框架,包括: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其在形成该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该导电部件相互电连接扁平电池以及该绝缘部件相互电绝缘扁平电池;夹持件,夹持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任何一个,使得该导电部件或绝缘部件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以及电极支承部,夹持件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扁平电池的每个电极接片。其中,所述框架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多个扁平电池;以及多个框架,在扁平电池安装并定位在该框架上时该框架被叠置,其中,每个框架包括: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其在形成该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种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并且沿所述叠置方向交替设置,该导电部件相互电连接扁平电池以及该绝缘部件相互电绝缘扁平电池;夹持件,夹持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任何一个,使得该导电部件或绝缘部件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以及电极支承部,夹持件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扁平电池的每个电极接片。其中,所述框架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框架,包括: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其在形成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该导电部件相互电连接扁平电池以及该绝缘部件相互电绝缘扁平电池;夹持装置,夹持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使得该导电部件或绝缘部件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以及电极支承部,夹持装置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扁平电池的每个电极接片。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表示一种本发明的电池组的透视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电池组的线II-II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一种用在本发明电池组中的单电池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如何将单电池放置在本发明电池组框架上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该单电池放置在该框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一种形成在该电池组内的电路结构的示图;
图7是表示一种用于夹持垫圈的夹持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该用于夹持垫圈的夹持件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该夹持件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该夹持件的另一例子的透视图;
图11是表示一种配合式夹持件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该配合式夹持件的放大示图;
图13是表示垫圈装配在该夹持件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配合式夹持件的另一例子的透视图;
图15表示一种卡合式夹持件的透视图;以及
图16表示利用该卡合式夹持件夹持垫圈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关于第一实施例,首先描述采用本发明的整个电池组,然后详述各个组件。
如图1所示,一种由多个板状电池组框架2沿厚度方向叠置而成的电池单元100用散热片3自两侧沿叠置方向挤压,使该电池单元100和散热片3合成一体,从而形成电池组1。
如图4和5所示,每个框架2上设置四个扁平单电池10。叠置这种状态下的框架2以构成电池组1。在电池组1内,例如,叠置24个框架,并沿叠置方向每隔六个框架插入中间散热片5。这意味着在每个电池组1内,叠置24组且每组包括平行放置的四个单电池。因此,每个电池组1总共具有96个单电池。
六个用于相互连接散热片3和5的施压单元用螺母6连接,从而固定该散热片3和5。每个施压单元包括用螺母6固定在拉伸弹簧的两端的轴杆。通过将此单元连接在散热片3和5之间,可沿叠置方向给构成电池单元100的所有单电池施加适当的表面压力。
电池组1的叠置构造表示在图2中。此图简化了其结构,以易于理解本发明。在此图中,散热片3和5之间仅四个框架2,但实际上在此实施例中该散热片3和5之间提供六个框架。
如图2所示,一层单电池10位于每个框架2上,且这些框架2在电池组1内叠置。如图3所示,单电池10是扁平的,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自该扁平主体引出。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分别与单电池10内的电能生成元件连接。通孔13和14分别形成在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内。
如图2所示,在单电池10内,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沿叠置方向交替设置。交替设置的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在图2中的左右侧上相互连接。这意味着单电池10沿叠置方向相互串联。一种沿叠置方向相互连接相邻单电池10的方法如下。
开口部21设在每个框架2的图2所示左侧上。在此开口部21处,利用超声波焊接将沿叠置方向相邻的单电池10的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连到一起。在此开口部21处,单电池10仅与位于上层和下层的任何一个单电池10连接。例如,在开口部21处利用超声波焊接将第一层的正电极接片11和第二层的负电极接片12连到一起,以及在该开口部21处利用超声波焊接将第三层的正电极接片11和第四层的负电极接片12连到一起。于是,在该图的左侧上,沿叠置方向相邻的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经由超声波焊接相互电连接。
同时,在图2的右侧上,一种导电垫圈7(导电部件)或者绝缘垫圈8(绝缘部件)位于每个框架2内。这些垫圈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框架2的厚度。框架2被叠置为使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沿叠置方向交替设置。由此,把导电垫圈7夹在中间的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相互电连接,而把绝缘垫圈8夹在中间的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相互绝缘。例如,导电垫圈7位于第二层的正电极接片11与第三层的负电极接片12之间,以及绝缘垫圈8位于第三层的负电极接片12与第四层的正电极接片11之间。于是,在该图的右侧上,沿叠置方向相邻的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经由导电垫圈7相互电连接。
每个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利用一种设在框架2内的夹持件夹持,使该垫圈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随后将说明该夹持件。
螺栓9插入并穿过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以及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在每个螺栓9中,至少与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接触的区域覆盖以绝缘件。螺栓9的两端经由螺母90紧固。从而,沿叠置方向从两侧给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施压,确保该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与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2相互连接。
由于每个框架2的中央部是敞开的,沿叠置方向相邻的单电池10的外表面就在电池组1内相互直接接触。
母线91插入最底层的绝缘垫圈8与散热片3之间。母线91允许相邻的电池单元100相互电连接。因此,全部96个单电池10在电池组1内相互串联。
如图6所示,在电池组1内,位于框架2上的单电池沿叠置方向相互串联,且电池单元100经由母线91相互连接,形成具有大功率的单个电池组。图中的参考数字101代表电池组的负电极端子,参考数字102代表该电池组的正电极端子。
以下说明电池组的各个组件。
(单电池)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单电池10是一种如图3所示呈矩形的扁平二次电池且其内提供有一种电能生成元件,至少一正电极板和一负电极板交替叠置在该电能生成元件内。例如,单电池10具有日本专利公开文献特开2003-059486中所公开的那种构造。层合薄膜用作单电池10的外包装件。此外,通过利用热粘合连接层合薄膜的外周缘,密封单电池10内的电能生成元件。
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自单电池10的两侧纵向引出。正电极接片11由例如大约0.2mm厚的铝片制成。负电极接片12由例如大约0.2mm厚的铜片制成。正负电极接片11和12分别提供有通孔13和14,螺栓9经由该通孔13和14插入。已通过热粘合连到一起的单电池10的外周缘放置在框架上并被其支承。单电池10的叠置方向与构成电能生成元件的正负电极板的叠置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中,电池组1由这样一种单电池构成,每个单电池都如图3所示具有位于电池两相对侧上的不同极性的电接片。但是,电池组1也可采用这样一种单电池构成,其中,不同极性的电接片仅连接在一侧上,如日本专利公开文献特开2003-059486中所公开的。但当采用这种单电池时,框架结构以及单电池的连接方法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本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单个扁平电池用作单电池。但是,相互串联、并联或者既串联又并联的多个电池也可作为单电池保持在框架上。
(散热片)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散热片有两种:位于最顶层和最底层上的散热片3;以及插入叠置框架2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散热片5。
两散热片3和5都起到使电池组1的热量散逸的散热板的作用。散热片3和5由例如铜、铝和镁制成,但就散热性和轻质量而言,最合适的材料是铝。散热片5具有纵向贯穿其的气孔,以增强散热性。
用于定位叠置框架的定位销设在位于最底层上的散热片3的四角处。因此自然的,框架2提供有孔(未表示),定位销经由该孔插入。当把框架2叠置到散热片3上时,这些定位销插入该框架2的孔内以定位该框架。
除了散热板的作用外,散热片3还起到给电池单元100施加适当表面压力以及保持该电池单元100与该散热片3一体的作用。加压单元连接在散热片3之间,以给电池单元100施加表面压力。每个加压单元都具有拉伸盘簧和弹簧固定部,每个弹簧固定部与该拉伸盘簧的端部螺接以将该弹簧的端部固定在散热片上。
拉伸盘簧这样固定到散热片3上,使得该拉伸盘簧在该散热片3之间伸展。从而,给散热片3之间的电池单元100施加表面压力。
(框架)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框架2具有用于支承单电池10的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的电极支承部22。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分别位于框架一侧上的电极支承部22上。这是为了如前所述沿叠置方向相互连接单电池10。框架2的厚度尺寸(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小于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尺寸。这是因为若导电垫圈7的尺寸不大于框架2的尺寸,正电极接片11和负电极接片12就不能电连续。
图5说明导电垫圈7被夹持在框架2上的一种情况。但自然的,绝缘垫圈8也可被夹持在框架2上。
导电垫圈7经由形成在电极支承部22内的夹持件25A夹持。
(夹持件)
如图5,7和8所示,每个夹持件25A形成在每个电极支承部22内且包括圆形部26A和连接部27A。
圆形部26A通过贯穿电极支承部22制作一圆形切口而形成,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可装配在该圆形的中央内。连接部27A可摆动地连接圆形部26A的一端与电极支承部22。
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夹持件25A与电极支承部22形成一体。换句话说,圆形部26A和连接部27A通过贯穿电极支承部22制作一锁眼形切口而形成,使该连接部27A的一端不与电极支承部22分离。因此,为形成夹持件25A,未采用除电极支承部22以外的其它任何部件。
连接部27A仅固定圆形部26A的一部分。因此,当连接部27A在弹性作用下摆动时,圆形部26A也能垂直摆动。这意味着在夹持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同时,夹持件25A允许该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沿叠置方向摆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未牢牢地固定到电池组框架上,而是保持其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于是,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即使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高度不同于单电池10的高度,换句话说,即使该单电池10的高度大于该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高度,框架2也不会在电池组1的成形过程中发生变形。当螺栓9穿过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以及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3插入并用其两端处的螺母90紧固时,利用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摆动吸收单电池10与该导电和绝缘垫圈7和8之间的高度差。因此,框架2不会受到任何负载。由于框架2没有受到任何负载,就可防止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即使螺栓9用螺母6紧固,也会由于框架2的反作用力而不能获得特定的紧固力。
此外,即使框架2的位置略微倾斜,导电垫圈7通过摆动能够移至适当位置。这确保了导电垫圈7与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2电连续。还可防止由于框架2变形而不能或者难以使导电垫圈7与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2相互接触。
另外,当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安装在框架2上时,由于在某种程序上利用该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摆动自动地进行调节,就不需要仔细调节这些垫圈的定位精度。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夹持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夹持件25A通过贯穿电极支承部22制作一切口而形成。因此,夹持件25A易于形成,这实现了在形成夹持件25A时的高加工效率。由此,制造成本降低。
此外,在前述实施例中,给出的说明有关导电垫圈7用作导电部件且绝缘垫圈8用作绝缘部件的情况。但是,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并不限于那些具有垫圈形状的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夹持件25A与电极支承部22形成一体。但是,其构造并不限于此。
夹持件也可独立于电极支承部22形成。这种构造的一种例子表示在图9和10中。
如图9和10所示,贯穿电极支承部22钻出一种锁眼形孔,然后将一夹持件25B设在该孔内。
夹持件25B包括一种其内安装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圆形部26B以及一种连接该圆形部26B与电极支承部22的连接部27B。不像前述连接部27A,连接部27B独立于电极支承部22。但类似于连接部27A,连接部B利用其弹性可摆动地固定圆形部26B。
因此,夹持件25B能够提供与先前所述相同的效果。但由于连接部27B独立于电极支承部22,夹持件25B的成形没有前述夹持件25A那样容易。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安装于其内的圆形部26A和26B可摆动,这样该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也可相对于框架2摆动。在第二实施例中,允许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摆动而不需要将其安装到圆形部26A和26B内。
以下仅说明夹持件、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其它部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如图11,12和14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持件50包括定位部51、凸出部52以及解除部53。定位部51通过对电极支承部22的一部分进行打孔来提供,且其与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外缘配合。凸出部52在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位于定位部51内时自该定位部51起朝向该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凸出。解除部53通过贯穿电极支承部22进行开孔而形成在定位部51的外围上。解除部53允许定位部51变形,使得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能够装配到定位部51内。
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槽70和80分别形成在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圆周内。槽70和80的宽度W1大于夹持件50的凸出部52的宽度W2。
当如图11中的箭头所示试图将导电垫圈7装配到定位部51内时,由于凸出部52挡住该导电垫圈7,所以该导电垫圈7不易于装配到该定位部51内。但是,一旦施加一力,凸出部52就发生变形,好像它们逃向解除部53似的。于是,导电垫圈7装入定位部51内。绝缘垫圈8按照相同的方式装入定位部51内。
图13表示导电垫圈7已被装到定位部51上的状态。如图13所示,夹持件50的凸出部52凸入导电垫圈7的槽70内。一旦施加一力以允许凸出部52进入槽70,导电垫圈7就不能移离夹持件50,除非再次施加一力以使该凸出部52变形。
由于槽70的宽度W1大于凸出部52的宽度W2,导电垫圈7能沿叠置方向摆动,而不会使凸出部52脱离该槽70。
如以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夹持件50这样夹持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使得这些垫圈能够沿叠置方向摆动。于是,夹持件50能够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更具体的,即使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的高度不同于单电池10的高度,框架2也不会在电池组1的成形过程中发生变形。由于框架2没有受到任何负载,就可防止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即使螺栓9用螺母6紧固,也会由于框架2的反作用力而不能获得特定的紧固力。
此外,即使框架2的位置略微倾斜,导电垫圈7通过摆动能够移至适当位置。这确保了导电垫圈7与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2电连续。还可防止由于框架2变形而不能或者难以使导电垫圈7与正电极接片11或负电极接片12相互接触。
在第二实施例中,解除部53通过在电极支承部22内打孔形成。但是,解除部53的成形并不限于此。如图14所示,解除部53可通过在定位部51周围上的电极支承部22内制作切口而形成。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定位部51通过对电极支承部22的一部分进行打孔来提供。但是,定位部51的成形并不限于此。如图15和16所示,定位部可以是卡式的。
如图15所示,在卡式夹持件60中,形成一种U形定位部61,以代替给电极支承部22打孔。U形定位部61具有比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的一半圆周要长的内圆周。
凸出部62自定位部61起凸出。类似于前述凸出部52,凸出部62在导电垫圈7或绝缘垫圈8装配到定位部61中时凸入槽70或80内。凸出部62的宽度小于槽70和80的宽度。
定位部61的周缘与电极支承部22之间提供有间隙63。利用这些间隙63,当例如把导电垫圈7推向定位部时,卡状定位部61张开。于是,导电垫圈7装入定位部61内并被夹持。
导电垫圈7已装入定位部61内的状态类似于图14所示的状态。因此,导电垫圈7能沿叠置方向摆动,而不会使凸出部62脱离槽70。绝缘垫圈8也能按照类似的方式利用夹持件60夹持。
如以上所述,通过将夹持件形成为卡式,能更容易地利用夹持件60夹持导电垫圈7和绝缘垫圈8。因此,加工效率提高。
在此引入日本专利申请No.P2004-099328(申请日为2004年3月30日)的全部内容以供参考。
尽管以上已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教义容易想到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参照以下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组框架,包括:
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所述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在形成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所述导电部件使所述扁平电池相互电连接,所述绝缘部件使所述扁平电池相互电绝缘;
夹持件,其夹持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从而使得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能够沿所述叠置方向摆动;以及
电极支承部,所述夹持件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所述扁平电池的每个所述电极接片,
其中,所述框架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框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
圆形部,其通过制造一贯穿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圆形切口形成,且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装配于该圆形部上;以及
连接部,其可摆动地把所述圆形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极支承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框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部和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极支承部形成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框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
定位部,其配合在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的外缘上,并在近似垂直于所述叠置方向的方向上定位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以及
凸出部,其自所述定位部起朝向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凸出,以及
其中,一宽度大于所述凸出部宽度的槽形成在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的圆周面上,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装配到所述定位部内,从而使得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框架,
其特征在于,一解除部设置在所述定位部的外围上,从而使得所述定位部能够在垂直于所述叠置方向的方向上发生变形。
6.一种电池组,包括:
多个扁平电池;以及
多个在所述扁平电池安装并定位在其上时叠置的框架,
其中,每个所述框架包括:
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该导电部件和绝缘部件在形成所述电池组时被夹在沿一叠置方向排列的扁平电池的电极接片之间,并且沿所述叠置方向交替设置,所述导电部件使所述扁平电池相互电连接,所述绝缘部件使所述扁平电池相互电绝缘;
夹持件,其夹持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中的任何一个,从而使得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能够沿所述叠置方向摆动;以及
电极支承部,所述夹持件设在其内,且其支承所述扁平电池的每个所述电极接片,
其中,所述框架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绝缘部件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
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
圆形部,其通过制造一贯穿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圆形切口形成,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装配于该圆形部上;以及
连接部,其可摆动地把所述圆形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极支承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
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部和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极支承部形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
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
定位部,其配合在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的外缘上,并在近似垂直于所述叠置方向的方向上定位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以及
凸出部,其自所述定位部起朝向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凸出,以及
其中,一宽度大于所述凸出部宽度的槽形成在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的圆周面上,所述导电部件或所述绝缘部件装配到所述定位部内,从而使得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框架,
其特征在于,一解除部设置在所述定位部的外围上,从而使得所述定位部能够在垂直于所述叠置方向的方向上发生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99328 | 2004-03-30 | ||
JP2004099328A JP3897029B2 (ja) | 2004-03-30 | 2004-03-30 | 組電池用フレームおよび組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77711A CN1677711A (zh) | 2005-10-05 |
CN1327543C true CN1327543C (zh) | 2007-07-18 |
Family
ID=3487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5486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7543C (zh) | 2004-03-30 | 2005-03-22 | 电池组框架和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88341B2 (zh) |
EP (1) | EP1583167A1 (zh) |
JP (1) | JP3897029B2 (zh) |
KR (1) | KR100681298B1 (zh) |
CN (1) | CN132754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92244B2 (ja) * | 2005-04-07 | 2012-08-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
US8147997B2 (en) * | 2005-10-14 | 2012-04-03 | Nec Corporation | Film-covered electrical device packaging system |
KR100920210B1 (ko) * | 2006-02-09 | 2009-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지모듈 제조용 프레임 부재 |
JP2007257849A (ja) * | 2006-03-20 | 2007-10-04 | Hitachi Maxell Ltd | ラミネート外装扁平形電池の電池モジュール |
US20090181298A1 (en) * | 2008-01-10 | 2009-07-16 | Eaglepicher Energy Products Corporation | Integr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
JP4767291B2 (ja) * | 2008-07-07 | 2011-09-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保持枠および集合電池 |
US9028986B2 (en) | 2009-01-07 | 2015-05-12 | A123 Systems Llc | Fuse for battery cells |
US8257848B2 (en) | 2009-01-12 | 2012-09-04 | A123 Systems, Inc. | Safety venting mechanism with tearing tooth structure for batteries |
DE102009010147A1 (de) * | 2009-02-23 | 2010-08-26 | Li-Tec Battery Gmbh | Galvanische Zelle |
FR2943854B1 (fr) * | 2009-03-26 | 2011-06-10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Batterie bipolaire a fonctionnement ameliore |
EP2416399A4 (en) * | 2009-03-31 | 2014-01-01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SYSTEM |
DE102009025579A1 (de) * | 2009-06-19 | 2010-12-23 | Li-Tec Battery Gmbh | Batterie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DE102009049043A1 (de) * | 2009-10-12 | 2011-04-14 | Li-Tec Battery Gmbh | Zellblock mit seitlicher Abstützung der Zellen |
EP2507891B1 (en) | 2009-12-04 | 2018-03-28 | A123 Systems LLC | Battery with integrated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scalable battery cutoff component |
DE102009058444A1 (de) | 2009-12-16 | 2011-06-22 | Li-Tec Battery GmbH, 01917 | Batteriegehäuse zur Aufnahme von elektrochemischen Energiespeichereinrichtungen |
JP5748190B2 (ja) * | 2010-03-24 | 2015-07-15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
JP5577802B2 (ja) * | 2010-04-07 | 2014-08-2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5626852B2 (ja) * | 2010-05-19 | 2014-11-19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JP2012009411A (ja) | 2010-05-24 | 2012-01-12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導体接続ワッシャ、それを使った接続機構及び導体接続ワッシャの製造方法 |
KR101271567B1 (ko) * | 2010-08-16 | 2013-06-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고정부재가 플레이트들의 관통구에 삽입되어 있는 구조의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DE202011107297U1 (de) * | 2011-10-28 | 2013-01-29 | Li-Tec Battery Gmbh | Zellrahmen einer elektrochemischen Zelle, elektrochemischen Zelle mit Zellrahmen und Batterie mit entsprechenden elektrochemischen Zellen |
JP5988668B2 (ja) * | 2012-04-18 | 2016-09-07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電池積層体 |
EP2899772B1 (en) * | 2012-09-19 | 2018-06-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Battery assembly |
JP5929733B2 (ja) * | 2012-12-10 | 2016-06-0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6334516B2 (ja) * | 2013-04-19 | 2018-05-30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6020922B2 (ja) * | 2013-05-08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6237450B2 (ja) * | 2014-05-07 | 2017-11-29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US10103367B2 (en) | 2014-09-26 | 2018-10-16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Lithium ion battery module with free floating prismatic battery cells |
US10020534B2 (en) | 2014-09-26 | 2018-07-10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Free floating battery cell assembly techniqu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module |
JP6406983B2 (ja) * | 2014-11-12 | 2018-10-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SG10202010362RA (en) * | 2016-04-20 | 2020-11-27 | Corvus Energy Inc | Battery cell carrier and enclosure for stack assembly comprising multiple battery cell carriers |
KR20180026945A (ko) * | 2016-09-05 | 2018-03-1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CN111477800A (zh) * | 2020-04-30 | 2020-07-31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车辆 |
CN111477829A (zh) * | 2020-04-30 | 2020-07-31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和汽车 |
CN111477828A (zh) * | 2020-04-30 | 2020-07-31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模块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和汽车 |
JP7452484B2 (ja) * | 2021-03-31 | 2024-03-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71925A (ja) * | 1994-12-19 | 1996-07-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
CN1223477A (zh) * | 1998-01-14 | 1999-07-21 | 杨泰和 | 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 |
JP2001256939A (ja) * | 2000-03-14 | 2001-09-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6059273A (en) * | 1972-09-25 | 1975-03-27 | Dunlop Australia Ltd | Battery construction |
US6358641B1 (en) * | 1999-08-20 | 2002-03-19 | Plug Power Inc. | Technique and arrangement to align fuel cell plates |
JP2003059486A (ja) | 2001-08-10 | 2003-02-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4
- 2004-03-30 JP JP2004099328A patent/JP38970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18 US US11/083,249 patent/US72883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2 CN CNB2005100548661A patent/CN13275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3 EP EP05006427A patent/EP158316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3-29 KR KR1020050026095A patent/KR10068129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71925A (ja) * | 1994-12-19 | 1996-07-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
CN1223477A (zh) * | 1998-01-14 | 1999-07-21 | 杨泰和 | 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 |
JP2001256939A (ja) * | 2000-03-14 | 2001-09-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583167A1 (en) | 2005-10-05 |
KR20060044949A (ko) | 2006-05-16 |
CN1677711A (zh) | 2005-10-05 |
KR100681298B1 (ko) | 2007-02-09 |
US7288341B2 (en) | 2007-10-30 |
JP2005285625A (ja) | 2005-10-13 |
US20050221177A1 (en) | 2005-10-06 |
JP3897029B2 (ja) | 2007-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7543C (zh) | 电池组框架和电池组 | |
JP7142260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RU2399992C2 (ru) | Аппарат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закрепления пакет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батареи | |
CN103262328B (zh) | 电池电芯、电池电芯模块、用于制造电池电芯模块的方法和机动车 | |
JP2011181369A (ja) | ラミネートセル電池構造体 | |
US20120171545A1 (en) |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having flat cells and heat sinks | |
JP4461940B2 (ja) | 組電池 | |
JP6866405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5991044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13232364A (ja) | 電池装置 | |
JP3894183B2 (ja) | 組電池 | |
JP2006140023A (ja) | 組電池 | |
CA2486180A1 (en) | A fuel cell structure | |
JP5481970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595306B2 (ja) | 組電池 | |
JP4504199B2 (ja) |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 |
JP3447331B2 (ja) | 燃料電池用セルスタック、その単位セル構造およびセルスタックの組立方法 | |
WO2015127840A1 (zh) | 电池组及电池模块 | |
EP4396895A1 (en) | Busbar assembly for arrays of battery cells | |
JP2009037834A (ja) | 燃料電池 | |
CN217768578U (zh) | 一种电池模块组合结构 | |
CN212161963U (zh) | 一种电极连接和线束隔离板间的配合结构及电池模组 | |
WO2023085068A1 (ja) | 双極型蓄電池 | |
CN116742281B (zh) | 电芯总成 | |
JP2005116435A (ja) | 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