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324623C - 多向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向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4623C
CN1324623C CNB2004100869136A CN200410086913A CN1324623C CN 1324623 C CN1324623 C CN 1324623C CN B2004100869136 A CNB2004100869136 A CN B2004100869136A CN 200410086913 A CN200410086913 A CN 200410086913A CN 1324623 C CN1324623 C CN 13246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foresaid operations
input device
base portio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69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19742A (zh
Inventor
石川新治
神崎幸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19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9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46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46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维持作为必要的操作端部的转动半径的大小且能小型化的多向输入装置。该多向输入装置,在将滑动片(5)和受扭螺旋弹簧(6)安装在操作体(4)上且安装在下部壳体(2)上时,在操作体(4)的支撑部(4a)和操作端部(4B)之间设置受扭螺旋弹簧(6)的缠绕部(6a),且可动接点(5a3、5b3)和固定接点(11~14)也设置在操作体(4)的支撑部(4a)和操作端部(4B)之间。由此,能维持作为必要的操作体(4)的转动半径(R)且能使多向输入装置(1)的整体大小小型化。

Description

多向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载在例如便携式电话机或便携式音响设备等上、能进行旋转操作和压入操作的多向输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不会降低操作性而能小型化的多向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在便携式电话等中,已知一种多向输入装置,即:作为旋转操作型电部件的旋转开关和作为压入操作型电部件的触觉开关相互靠近且分别配置,根据从旋转开关输出的第1电信号,例如移动光标而能从液晶显示部所显示的多个电话号码中顺序地选择希望的电话号码,根据从旋转开关输出的第2电信号,例如设定呼叫模式而对上述选择的电话号码进行自动拨号。
另外,在以下专利文献1中,公布了一种多向输入装置,通过操作体的摆动动作及向与其摆动轨迹交叉的半径方向的移动而切换开关装置。
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如图8所示,具有圆弧状操作端部120a的操作体120,以支点轴150为支点,以图8所示的中立位置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自由旋转,另外,通过操作体120在支点轴150上滑动,从而,能以上述中立位置为起点,向半径方向(图示Y2方向)移动。另外,受扭螺旋弹簧140的缠绕部140a由操作体120保持,受扭螺旋弹簧140的臂部140b、140c由基座部支撑,上述操作体120始终向中立位置施力。
操作体120上,公用可动接点128a和可动接点127a相互导通设置。基座部,设有上述公用可动接点128a始终滑动接触的公用固定接点113和3个切换固定接点110、111、112。
若操作体120沿顺时针转动,则可动接点127a与切换固定接点110接触,该切换固定接点,介由可动接点127a及公用可动接点128a与公用固定接点113导通。另外,若操作体120沿逆时针转动,则可动接点127a与固定接点111接触,固定接点111与公用固定接点113导通。另外,若操作体120向半径方向(图示下方向)移动,则可动接点127a与固定接点112接触,该固定接点112与公用固定接点113导通。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74830号公报
在图8所示的输入装置101中,若上述操作端部120a的转动半径R过小,则用手指保持操作端部120a使之摆动时的转动范围狭小,操作性降低。由此,必须将转动半径R设定为一定程度长。
不过,上述输入装置101,在操作体120的转动中心O(支点轴150的中心)的周围设置有作为复位装置而作用的受扭螺旋弹簧140的缠绕部140a,上述受扭螺旋弹簧140的缠绕部140a,施行以大致上述转动中心O为中心的扭转变形。
因此,该输入装置101中,在比通过转动中心O横向延伸的假想线P-P更向图示Y2一侧(与操作端部120a的设置侧相反的一侧),需要设置将缠绕部140a的下半部分定位的尺寸H1的区域。还有,可动接点127a及各固定接点110、111、112配置在比上述操作体120的图示下端更向下侧,因此,在上述H1的区域的下面还需要用于配置接点的尺寸H2的区域。
为此,上述输入装置101的图示Y方向的整体尺寸H,需要是在上述转动半径R上至少加上上述缠绕部140a的下半部分尺寸H1和用于设置上述固定接点110~112的尺寸H2的尺寸以上(H≥R+H1+H2),因此,存在很难使输入装置101的整体尺寸H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操作性、即能维持作为必要的操作端部的转动半径的大小且能小型化的多向输入装置。
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座部,具有操作端部并被支撑在上述基座部上、通过操作该操作端部从而能以中立位置为起点向摆动方向及以上述中立位置为起点向与摆动轨迹交叉的半径方向移动的操作体,具有缠绕部及一对臂部、使上述操作体向上述中立位置复位的受扭螺旋弹簧,和上述操作体向上述摆动方向及上述半径方向移动时切换接点的开关装置;上述受扭螺旋弹簧的上述缠绕部被设置在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和上述操作端部之间。
本发明中,能使装置整体的大小小型化,同时,能将作为必要的操作端部的转动半径R设定为某一程度长,因此,不会降低作为多向输入装置的操作性。
另外,能提供一种多向输入装置,在上述操作体至少从上述中立位置向绕顺时针或绕逆时针方向的任意方向摆动时,并且在向上述半径方向移动时,能进行上述开关装置的状态的切换。
上述操作体能以上述中立位置为起点向绕顺时针或绕逆时针的双方摆动,在操作体向双方摆动时,切换上述开关装置的设定。
上述装置,对应于向绕顺时针及绕逆时针方向的操作,能进行开关装置的切换。
此时,上述开关装置,优选设置在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和上述操作端部之间。
上述装置中,可以将开关装置配置在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和上述操作端部之间,就不配置在除此之外的部分这一点而言,能促进多向输入装置整体的大小的小型化。
另外,上述开关装置,可以作为具有设置在上述操作体的可动接点和设置在上述基座部的固定接点的装置而构成。
还有,上述受扭螺旋弹簧,被保持在上述操作体上、各个臂部与基座部卡合。
作为上述操作体的具体构成,介由位于上述曲率中心的支撑部,摆动自由地支撑在上述基座部上,同时,上述支撑部向上述半径方向移动自由。
本发明,在操作体的操作端部和支撑部之间设置受扭螺旋弹簧,同时,在其间设置全部的开关装置而构成,因此,能减少上述支撑部和壳体边缘部之间的尺寸,因此,能使多向输入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外观斜视图。
图2是从一方向表示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从其他方向表示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4A是表示操作体位于中立状态时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操作体位于中立状态的仰视图。
图5A是表示操作体的压入状态时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5B是表示操作体的压入状态的仰视图。
图6A是表示摆动操作操作体时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使操作操作体顺时针方向摆动时的仰视图。
图6C是表示使操作体逆时针摆动操作时的仰视图。
图7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示的输入装置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中:1-多向输入装置;2-下部壳体;2a-导向槽;2b-轴承部;2e-卡合凸部;3-上部壳体;3a-凸部;4-操作体;4A-基部;4B-操作端部;4a-支撑部(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4b-凹陷部;4g-贯通槽;4h-卡扣部;5-滑动片;5a3、5b3-可动接点;6-受扭螺旋弹簧;6a-缠绕部;6b、6c-臂部;11、12-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4-公用固定接点;R-操作体的半径(支撑部与操作端部之间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外观斜视图,图2是多向输入装置的从一方向表示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多向输入装置的从其他方向表示的分解斜视图,图4~图6表示多向输入装置的动作,图4A是表示操作体位于中立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仰视图,图5A是表示操作体的压入状态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操作体的压入状态的仰视图,图6A是表示操作体的摆动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体时的仰视图,图6C是表示逆时针摆动操作体时的仰视图,图7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再有,图4A、图5A及图6A中表示拆除上部壳体的状态。
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被设置在例如便携式电话机、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相机类、或MD唱机和MP3唱机等便携式音响设备等上。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1,具有下部壳体2和上部壳体3。上述下部壳体2是由合成树脂等成形的绝缘材料,在图示Z2侧设有基座部(底部)2A。在上述基座部2A的周围设有壁面2B,尤其,图示Y1侧形成的前面2C比上述壁面2B低一层且形成圆弧形状。在上述前面2C的图示X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沿图示Y方向贯通的导向槽2a。另外,在图示Y2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从上述基座部2A呈倒U字形状突出形成的轴承部2b。另外,在图示X1及X2侧的壁面2B设有与上述基座部2A连结的凹部2D、2D,在上述凹部2D、2D的上端形成对后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两臂部6b、6c进行卡合的卡合凸部2e、2e。
如图2、图4A、图4B等所示,在上述基座部2A的表面,设有采用铜等金属材料形成的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12、向图示Y2方向的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及公用固定接点14。
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12和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的一方端部11a、12a及13a,从三方夹隔上述基座部2A内所设置的小空间2A1而对置。另外,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12和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的另一方端部11b、12b及13b,延伸到位于图示Y2侧的上述壁面2B的外部,露出于上述下部壳体2的底面。另外,公用固定接点14设置在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与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之间,其端部14b也延伸到位于图示Y2侧的上述壁面2B的外部,露出于上述下部壳体2的底面。
上述上部壳体3由金属板形成。如图1~图3及图7所示,在上述上部壳体3的向图示Y2方向的位置,由冲压加工形成向上述下部壳体2的方向(Z2方向)突出的凸部3a。再有,在上述上部壳体3的周围,形成与上述下部壳体2所设置的多个被卡合槽2d相对应的多个卡合片3b。通过上述上部壳体3的各卡合片3b与被卡合槽2d卡合,从而将上部壳体3固定在上述下部壳体2的上端。
上述操作体4,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基部4A和形成圆弧形状的操作端部4B等,整体上呈大致锚形状。在上述基部4A的图示Z2侧的面且图示Y2侧的端部,形成呈大致圆弧形状突出的支撑部(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4a。上述圆弧形状的操作端部4B,按照以上述支撑部4a为中心的规定半径(支撑部和操作体之间的长度)R的尺寸形成,不过,上述半径R是在操作者操作上述操作端部4B时不会降低操作性的规定尺寸。这样,本申请发明中,确保操作端部4B的半径R为不会降低操作体4的操作性的规定尺寸。
再有,在上述操作端部4B的内周侧的中间部,形成向图示Y2方向突出的突起4B1。另外,在操作端部4B的表面,形成用以防止操作者手指和支撑部4a之间打滑的凹凸,在其中间部形成表示中间位置的凸部4B2。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述操作体4的基部4A的Z2侧的面上,固定有形成可动接点的滑动片5。上述滑动片5由铜等导电性金属板形成,在基部5A和上述基部5A的X1及X2侧具有呈大致L字形状形成的滑动臂5a、5b。上述滑动臂5a具有向Y1方向延伸的上臂部5a1和向X1方向延伸的翼部5a2,上述翼部5a2向接近上述下部壳体2的基座部2A的方向(Z2)弯折。同样地,上述滑动臂5b具有向Y1方向延伸的上臂部5b1和向X2方向延伸的翼部5b2,上述翼部5b2向接近上述下部壳体2的基座部2A的方向(Z2)弯折。上述翼部5a2、5b2具有弹性,在它们的前端形成向图示Z2方向突出的可动接点5a3、5b3。再有,上述滑动臂5b的上臂部5b1的长度,比上述滑动臂5a的上臂部5a1的长度形成得长,上述翼部5b2设置在离开基部5A的位置,上述翼部5a2配置在上述基部5A与上述翼部5b2之间。
如图2、图4A等所示,上述操作体4的基部4A的Z1侧的面的中心,形成比上述基部4A向Z2方向下降一层的凹陷部4b,在上述凹陷部4b的中心设置有呈筒状形成的突出部4c。在上述凹陷部4b的图示X1及X2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从基部4A呈大致圆弧形状延伸的第1框部4d、4d。且,在第1框部4d、4d的中心,设置有向上述突出部4c呈凸状突出的卡扣部4e。另外,在上述凹陷部4b的图示Y2侧,形成由向图示X方向延伸的壁面构成的第2框部4f。上述第2框部4f的X1及X2侧的两侧和上述第1框部4d、4d的端部设有贯通槽4g、4g。另外,上在述第2框部4f的X1及X2侧的两侧,形成由剖面L字形状构成的、向上述贯通槽4g、4g方向突出的卡扣部4h、4h。还有,在上述第1框部4d、4d的表面,形成向图示Z1方向呈半球状突出的抵接部4i、4i。
如图4A等所示,在上述操作体4的基部4A的Z1侧的面上设置有作为中立复位装置而作用的受扭螺旋弹簧6。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具有设在中心侧的缠绕部6a和从上述缠绕部6a两端相互反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6b、6c。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为自然状态时,从上述缠绕部6a的几乎相同位置反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6b、6c其设定是相互平行且几乎形成直线(臂部6b和臂部6c之间的夹角θ几乎为180度)。若从这种状态分别使一方臂部6b绕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另一方臂部6c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上述夹角θ设定为180度以下的V字形状,能向使上述缠绕部6a直径收缩的方向变形,另外,若使上述一对臂部6b、6c分别向上述反方向转动,上述夹角θ设定为180度以上,则能向使上述缠绕部6a直径膨胀的方向变形。
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设置在上述凹陷部4b内。在此,受扭螺旋弹簧6的安装,在上述一对臂部6b和臂部6c之间的夹角θ设定为180度以下的状态进行。此状态,是上述缠绕部6a的直径向中心方向收缩变形的状态,能容易地将上述缠绕部6a中的与上述一对臂部6b和臂部6c伸出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卡扣在上述凹陷部4b和卡扣部4e之间,还能将上述一对臂部6b和臂部6c安装在上述贯通槽4g、4g内。而且,安装后使上述夹角θ恢复为180度,则上述缠绕部6a的直径向外周方向膨胀,上述一对臂部6b和臂部6c分别卡扣在上述卡扣部4h、4h中。在此状态,上述一对臂部6b和臂部6c的前端介由上述贯通槽4g、4g几乎呈直线地延伸到基部4A的外部,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为自然的状态或有稍微收缩的状态。
上述操作体4,在一方(图示Z1侧)的面上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6、且另一方(图示Z2侧)的面上固定有滑动片5的状态下,设置在上述下部壳体2和上部壳体3之间。在此状态下,设置在上述操作体4上的支撑部4a插入上述下部壳体2的基座部2A上形成的轴承部2b内。另外,操作体4的基部4A位于上述前面2C和上部壳体3内侧的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中。还有,上述操作端部4B的内周侧的面与上述下部壳体2的前面2C相对置。因此,上述操作体4成为能以上述支撑部4a为中心向绕顺时针(CW)方向及绕逆时针(CCW)方向摆动自由的状态。也就是说,上述操作体4以绕顺时针(CW)方向及绕逆时针(CCW)方向作为摆动轨迹,上述支撑部4a担当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
另一方面,介由上述操作体4的贯通槽4g、4g向基部4A外部突出的上述一对臂部6b、臂部6c的前端,插入上述下部壳体2的凹部2D、2D中,被上述卡合凸部2e、2e卡合。而且,在图4A所示的上述操作体4安装于下部壳体2内的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6的一对臂部6b、6c向X方向几乎呈直线(夹角θ180度)地延伸。因此,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在此状态也处于自然的状态或稍微收缩的状态,在上述凹陷部4b内处于不会晃动的状态。
下面,对多向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中立状态)
图4A、图4B表示上述操作体4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在此中立状态,上述操作端部4B的设在内周侧中间部的突起4B1,在从形成在前面2C中间的导向槽2a向外周方向离开的位置与该导向槽2a对置,上述操作端部4B处于不会偏向左右任一方向的均衡的状态。
另外,受扭螺旋弹簧6的上述一对臂部6b、6c形成直线并相对于X轴平行。而且,设在操作体4上的上述支撑部4a,是与设置在下部壳体2上的呈上述倒U字形状形成的轴承部2b的靠向图示Y1侧的圆弧部分内面接触的状态。
在上述中立状态,设置在上述滑动片5的另一方滑动臂5b侧上的可动接点5b3与公用固定接点14接触,而设置在一方滑动臂5a侧上的可动接点5a3位于上述小空间2A1中。因此,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及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任意一个都设定为OFF状态(高阻抗状态)。
再有,如图7所示,上述滑动片5的可动接点5a3弹性压接在小空间2A1处,可动接点5b3弹性压接公用固定接点14(图7中没有图示)。因此,上述操作体4推向图示Z1方向,形成在操作体4的第1框部4d、4d表面的抵接部4i、4i对上述上部壳体3内面(Z2侧的面)施压。且,如图7的实线所示,在上述中立状态,上述形成受扭螺旋弹簧6的缠绕部6a的图示Z1侧的最上部6a1,相对于上述上部壳体3所设置的凸部3a在图示Y1侧的位置对置。
(压入操作)
如图5A、图5B所示,若操作者施以压入力F1、将上述操作端部4B向图示Y2方向压入,则上述支撑部4a在轴承部2b内向图示Y2方向的端部移动,且上述突起4B1进行上述导向槽2a内,上述操作体4向图示Y2方向滑动移动。
此时,如图5B所示,上述滑动片5的另一方滑动臂5b的可动接点5b3在公用固定接点14上滑动,而一方滑动臂5a的可动接点5a3从形成上述小空间2A1的基座部2A上移动到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上。由此,可以介由滑动片5将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切换成ON状态(低阻抗状态)。
另外,此时,如图5A所示,受扭螺旋弹簧6也和上述操作体4一起向图示Y2方向移动,而上述一对臂部6b、6c的前端由上述卡合凸部2e、2e卡合,因此,一对臂部6b、6c弹性变形为大致V字形状。也就是说,在图5A所示的状态,在上述操作体4上向图示Y1方向作用由受扭螺旋弹簧6产生的弹性复位力f1。由此,若解除上述压入力F1,则上述操作体4利用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弹性复位力f1复位到图4A所示的中立位置,因此,能将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再切换成OFF状态。也就是说,可动接点5a3和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3之间,形成切换开关的ON状态和OFF状态的上述第2开关装置。
另外,如图7所示,若上述操作体4向图示Y2方向移动,则形成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上述缠绕部6a的图示Z1侧的最上部6a1从实线所示的位置到达虚线所示的位置。此时,上述最上部6a1向图示Y2侧越过设置在上述上部壳体3上的凸部3a,因此,能对操作者施以卡搭感。
还有,解除上述压入力F1时,上述操作体4向图示Y1方向移动,而此时,上述最上部6a1向图示Y1侧越过上述凸部3a,因此,也能对操作者施以卡搭感。
(绕顺时针方向的摆动操作)
下面,如图6A的实线及图6B所示,若对上述操作部4B施以绕顺时针方向(CW方向)的操作力F2,则能使上述操作体4以上述支撑部4a为中心从上述中立位置向CW方向摆动。
此时,如图6B所示,上述滑动片5的另一方滑动臂5b的可动接点5b3在公用固定接点14上滑动,而一方滑动臂5a的可动接点5a3从形成上述小空间2A1的基座部2A上移动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上。由此,可以介由滑动片5将上述移动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切换成ON状态(低阻抗状态)。
另外,此时,如图6A所示,在图示X1侧的一方,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臂部6b维持卡合在上述卡合凸部2e上的状态,而在图示X2侧的另一方,上述臂部6c由上述操作体4的卡扣部4h顶起而从上述卡合凸部2e离开,因此,上述一对臂部6b、6c发生弹性变形使上述夹角θ为180度以下。
也就是说,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两臂部6b、6c变形成大致V字形状而收缩,在上述操作体4的上述X2侧的卡扣部4h上向图示CCW方向作用由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产生的弹性复位力f2。由此,若解除上述绕顺时针方向的操作力F2,则上述操作体4利用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产生的弹性复位力f2复位到图4A所示的中立位置。与此同时,滑动片5的可动接点5b3返回到小空间2A1中,因此,能将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和公用接点14之间再切换成OFF状态。也就是说,可动接点5a3和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1之间,形成使开关的ON状态和OFF状态进行切换的上述第1开关装置。
(绕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操作)
同样,若对上述操作部4B施以绕逆时针方向(CCW方向)的操作力F3,则能使上述操作体4以上述支撑部4a为中心从上述中立位置向CCW方向摆动(参照图6A的虚线、图6C)。
此时,如图6C所示,上述滑动片5的另一方滑动臂5b的可动接点5b3在公用固定接点14上滑动,而一方滑动臂5a的可动接点5a3从形成上述小空间2A1的基座部2A上移动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上。由此,可以介由滑动片5将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和公用固定接点14之间切换成ON状态(低阻抗状态)。
而且,此时,在上述操作体4的上述X1侧的卡扣部4h,向图示CW方向作用由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产生的弹性复位力f3(没有图示)。由此,若解除上述绕逆时针方向的操作力F3,则能使上述操作体4利用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的上述弹性复位力f3复位到图4A所示的中立位置。同时,滑动片5的可动接点5b3返回到小空间2A1中,因此,能将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和公用接点14之间再切换成OFF状态。也就是说,可动接点5a3和上述旋转检测用的固定接点12之间,形成切换开关的ON状态和OFF状态的上述第1接点部。
另外,在上述多向输入装置1中,如图4B所示,支撑部4a和操作端部4B之间的半径,确保不会降低操作体4的操作性的规定尺寸R。而且,受扭螺旋弹簧6和上述开关装置,是全部设在比上述支持部4a更向具有操作体4的一侧(图示Y1侧)的构成。由此,无需在与比上述支撑部4a更向具有操作体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配置任何部件,而能以用于形成下部壳体2等的最小限必要尺寸h1就可足够。
由此,上述多向输入装置的全体尺寸h可以为在上述半径R上加上必要最小限的尺寸h1的尺寸(h=R+h1),因此,能使多向输入装置1整体大小(特别是图示Y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再有,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中立复位装置的一例而对采用受扭螺旋弹簧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自然状态下呈大致V字状的板簧等。
另外,示出了在操作体4上设置具有可动接点5a3、5b3的滑动片5、在下部壳体2的基座部2A设置上固定接点11~14的构成,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上述基座部上设置滑动片、在操作体上设置固定接点的构成。

Claims (6)

1.一种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基座部,
具有操作端部并被支撑在上述基座部上、通过操作该操作端部而能以中立位置为起点摆动及以上述中立位置为起点向与摆动轨迹交叉的半径方向移动的操作体,
具有缠绕部及一对臂部、使上述操作体向上述中立位置复位的受扭螺旋弹簧,和
在上述操作体向上述摆动方向及上述半径方向移动时、切换接点的开关装置;
上述受扭螺旋弹簧的上述缠绕部设置在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和上述操作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体,能以上述中立位置作为起点向绕顺时针或绕逆时针的双方摆动,在操作体向双方摆动时、切换上述开关装置的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关装置,设置在上述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和上述操作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关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操作体上的可动接点和设置在上述基座部上的固定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受扭螺旋弹簧保持在上述操作体上,各个臂部与基座部相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体,介由位于上述曲率中心的支撑部摆动自由地支撑在上述基座部上,同时,上述支撑部向上述半径方向移动自由。
CNB2004100869136A 2003-11-17 2004-10-20 多向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46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86384 2003-11-17
JP2003386384A JP4213019B2 (ja) 2003-11-17 2003-11-17 多方向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9742A CN1619742A (zh) 2005-05-25
CN1324623C true CN1324623C (zh) 2007-07-04

Family

ID=34694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691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4623C (zh) 2003-11-17 2004-10-20 多向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213019B2 (zh)
KR (1) KR20050047472A (zh)
CN (1) CN1324623C (zh)
TW (1) TWI242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5774B2 (ja) * 2005-08-03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
JP4338722B2 (ja) 2006-08-28 2009-10-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JP4531793B2 (ja) * 2007-06-11 2010-08-25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JP5117335B2 (ja) * 2007-12-27 2013-01-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JP5155245B2 (ja) * 2009-04-21 2013-03-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JP5877607B2 (ja) * 2012-01-19 2016-03-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5979888B2 (ja) * 2012-01-27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418669B2 (ja) 2014-09-30 2018-11-07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ダイヤル組立体、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及び無人機の制御方法
JP6414794B2 (ja) * 2014-11-28 2018-10-31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ダイヤル構造、及びこのダイヤル構造を用いる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CN115489652A (zh) * 2022-09-28 2022-12-20 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 指拨组件和代步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93A (zh) * 1995-08-28 1997-05-0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动作式电子元件
JPH09274830A (ja) * 1996-02-07 1997-10-21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JP2000306469A (ja) * 1999-04-21 2000-11-02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93A (zh) * 1995-08-28 1997-05-0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动作式电子元件
JPH09274830A (ja) * 1996-02-07 1997-10-21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JP2000306469A (ja) * 1999-04-21 2000-11-02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49925A (ja) 2005-06-09
JP4213019B2 (ja) 2009-01-21
TW200525569A (en) 2005-08-01
KR20050047472A (ko) 2005-05-20
TWI242225B (en) 2005-10-21
CN1619742A (zh) 2005-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4623C (zh) 多向输入装置
CN100342467C (zh) 两段动作开关
CN1226856C (zh) 滑动式多方向输入键
CN1249746C (zh) 开关装置
CN1275242A (zh) 按压转动操作型电子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通讯终端设备
CN1845560A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摆转铰链装置
CN1130001A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便携式电话装置
CN1469671A (zh) 便携式电话机
CN1375848A (zh) 开闭检测装置
CN1324085A (zh)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CN1722328A (zh) 旋转式输入装置
TWI373723B (en) Slender roller mouse
CN1178251C (zh) 多方向操作开关及使用该开关的设备
CN1385998A (zh) 便携电话机及与其类似的机器装置的按键构造及其形成方法
CN1221997C (zh) 按钮开关
CN1438664A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278650A (zh) 具有多个手动开关的多方位转换器
CN102737887B (zh) 一种按键装置及包含该按键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274128C (zh) 电子设备用的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0353456A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
JP4056582B2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CN2604002Y (zh) 电池固定装置
CN1227685C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3325604B (zh) 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
CN1188881C (zh) 按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