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4907C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04907C CN1304907C CNB031066208A CN03106620A CN1304907C CN 1304907 C CN1304907 C CN 1304907C CN B031066208 A CNB031066208 A CN B031066208A CN 03106620 A CN03106620 A CN 03106620A CN 1304907 C CN1304907 C CN 130490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 developing cell
- image
- fixing conditions
- imag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094 micro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n-Hex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993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IIMBOGNXHQVGW-UHFFFAOYSA-M Sodium bi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Na+].OC([O-])=O UIIMBOGNXHQVG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46 aqueous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but-3-enoic acid;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993 di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WTDNUCVQCZILF-UHFFFAOYSA-N isopen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QWTDNUCVQCZI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CRSOQBOWXPBRES-UHFFFAOYSA-N neopen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CRSOQBOWXPBR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239 polyacrylonitri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EPOKWHJYJXUGD-UHFFFAOYSA-N 2-(3-phenylmethoxyphenyl)-1,3-thiazole-4-carbaldehyde Chemical compound O=CC1=CSC(C=2C=C(OCC=3C=CC=CC=3)C=CC=2)=N1 OEPOKWHJYJXUG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PQMOXTJVIYEOQL-UHFFFAOYSA-N Cumar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1=C(O)C(C(=O)C(C)CC)=C(O)C2=C1OC(=O)C=C2CCC PQMOXTJVIYEOQ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QTUBCCKSQIDNK-UHFFFAOYSA-N Isobutene Chemical group CC(C)=C VQTUBCCKSQIDN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SOGIJPGPZWNGO-UHFFFAOYSA-N Meomamme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O)C1=C(O)C(CC=C(C)C)=C(O)C2=C1OC(=O)C=C2CCC FSOGIJPGPZWNG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711 Peperomia pelluc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364 Peperomia pelluci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2 Polybutadi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OUUQCZGPVNCOIJ-UHFFFAOYSA-M Supe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O] OUUQCZGPVNCOIJ-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8 adhesive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368 amid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203 carnauba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ZYGHJZDHTFUPRJ-UHFFFAOYSA-N coumarin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OC(=O)C=CC2=C1 ZYGHJZDHTFUPR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FABGHUZZDYHJO-UHFFFAOYSA-N dimethyl butane Natural products CCCC(C)C AFABGHUZZDYHJ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5 electron micrograp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69 flow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19 hom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023 inorganic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60 organic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57 polybutadi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89 poly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8 poly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6 process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30 sodium bi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557 sodium bicarbon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505 terp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586 terpen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979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9—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plural types of toner image handled by the fix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能够用正常调色剂成像且能够用特殊调色剂成像的成像设备,能够根据调色剂的特性对所使用的调色剂完成适当的定影。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以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上述设备的组合设备,更特别地,涉及除正常调色剂图像之外还可获得特殊立体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而言,使用电子照相系统或静电转印系统的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或打印机,是广为人知的。在这种成像设备中,通常在纸上形成黑白图像,由黄、青、品红等调色剂形成的全色图像等,并将其输出。此外,与获得这些(平面)图像的技术不同,已经提出了一种用特殊调色剂(发泡调色剂)获得三维图像的技术。例如,本申请人已经分别在JP 2000-131875A和JP 2001-194846A中提出了“成像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三维成像方法及成像设备”和“成像设备”。
顺便提及的是,特殊调色剂在特性上具有与正常调色剂不同的优选定影条件。例如,为了形成令人满意的三维图像,必须给发泡调色剂比正常调色剂更大的热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提供了一种能够用正常调色剂成像并用特殊调色剂成像的成像设备,其能够对根据调色剂的特性而使用的调色剂进行适当定影。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以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该成像设备上可安装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以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如上所述,成像设备可在显影的初始状态下设置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或者可在初始状态下仅设有第一显影单元,其后安装第二显影单元(附加地或替换地)。
另外,成像设备可包括用户界面部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其中;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来自用户界面部分的指示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可替换地,成像设备还包括图像处理部分,成像指令输入其中;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对图像处理部分的成像指令的分析结果而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控制单元可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此外,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被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可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另外,控制单元还可根据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的使用频率来确定中间定影条件。也就是说,控制单元可如此确定中间定影条件,使得在第一显影单元更频繁使用的情况下中间定影条件更靠近第一定影条件,在第二显影单元更频繁使用的情况下中间定影条件更靠近第二定影条件。
此外,第一显影剂和第二显影剂可通过下面的特征而区别开: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而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第一显影剂包含非金属色着色剂,第二显影剂包含金属色着色剂,第一显影剂包含彩色的着色剂,第二显影剂包含非彩色的着色剂,或者第一显影剂包含一种特定的着色剂,第二显影剂包含与该特定着色剂不同的着色剂。
第一显影剂的例子包括含有黑色着色剂的(一种类型的)显影剂,分别含有黄色、品红和青色着色剂的三种类型的显影剂,以及除这三种类型显影剂之外还包括含黑色着色剂的四种类型的显影剂。此外,作为第二显影剂的例子,有包含发泡剂而不包含着色剂的(一种类型的)无色显影剂,包含发泡剂和着色剂的(一种类型的)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而包含金属色着色剂的(一种类型的)显影剂,以及上述显影剂的任意组合的多种类型的显影剂。请注意,发泡剂和着色剂可内部添加或外部添加到显影剂上。
这里,当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而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时,可以下述方式控制定影条件。
首先,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以预定的定影速度旋转的定影旋转器,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速度控制成低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速度。
其次,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将该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控制成高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针对上述成像设备,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调色剂侧和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以及将该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控制成高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第三,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一对该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加热的加热源,以及在预定的闭锁时刻使该对定影旋转器从分离状态进入彼此推压接触状态的闭锁部分,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闭锁时刻控制成早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闭锁时刻。
第四,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设置在推压接触部分下游侧预定位置并且用于剥离粘结到定影旋转器上的记录介质的剥离元件,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位置控制成使其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
第五,定影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在穿过推压接触部分之后以预定的输送速度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元件,将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二输送速度控制成低于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一输送速度。
请注意,定影旋转器可具有辊形状或者环形带形状。此外,该对定影旋转器可以是一对辊,一对环形带,或者辊和环形带的组合。
此外,第二显影单元可代替全部或一部分第一显影单元安装(替换地),或者附加到第一显影单元上安装(附加地)。另外,显影单元可一个接一个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或者可以以多个形式一起安装在成像设备上。另外,显影单元可以独立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或者可以作为除显影单元外还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的成像单元安装在成像设备上。
此外,为了判断已安装显影单元的类型,显影单元可具有对应于其显影剂的特殊形状,还有一个用于基于该特殊形状而判断已安装显影单元类型的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可替换地,显影单元可具有设置了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同时存储用于指示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显影剂相关的显影剂信息,并基于从该非易失性存储器读取的显影剂信息而判断已安装显影单元的类型。另外,在显影单元作为包括图像承载元件和显影单元的成像单元安装在成像设备上的情况下,成像单元可具有对应于其显影剂的特殊形状或者可设置一非易失性存储器。
此外,转印单元可只包括一个最终转印部分,并将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可替换地,转印单元除该最终转印部分之外还可设置一中间转印元件和一中间转印部分,由该中间转印部分将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元件,进一步由该最终转印部分将中间转印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另外,本发明可应用于电子照相系统的任何成像设备上。现在转到显影单元和图像承载元件(感光元件,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关系,现有一种成像设备,其中每个显影单元和承载元件具有一对一的关系,以及一种成像设备,其中每个显影单元和图像承载元件具有N(N为自然数)对一的关系。作为前面成像设备的例子,有一个单色成像设备,一个使用中间转印元件的串联系统的全色成像设备,从所述全色成像设备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设置有对应于每种颜色的成像单元,等等。作为后一成像设备的例子,有使用旋转系统显影设备的成像设备,还有一种全色成像设备,其中对应于每种颜色的显影单元从一图像承载元件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设置,等等。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用正常调色剂成像且能够用特殊调色剂成像的成像设备,其能够根据所使用的调色剂的特性来完成适当的定影。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一示意性剖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3的彩色打印机的例子;
图2是一示意性剖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3的彩色复印机的例子;
图3(a)和3(b)是示意性剖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3的彩色打印机和彩色复印机的旋转显影设备;
图4是一透视图,表示如何从图3(a)和3(b)的旋转显影设备上取出显影装置;
图5(a)至5(c)是剖视图,表示图3(a)和3(b)的旋转显影设备的显影装置的突出部分和按钮;
图6是一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3的彩色打印机和彩色复印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7是一流程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3的彩色打印机和彩色复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操作;
图8(a1)至8(a4)、8(b1)至8(b4)和8(c)表示在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记录纸上叠加调色剂图像的步骤和状态;
图9(a)至9(c)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模式1至5的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处理控制;以及
图10是一流程图,表示用于确定定影条件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模式进行描述。
实施模式1
图1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模式1中成像设备的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彩色打印机100。此外,图2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模式1中成像设备的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彩色复印机102。
图1和2中,附图标记100表示彩色打印机和彩色复印机主体。如图2中所示,用于读取由压盘盖61压住的原稿d上图像的原稿读取器101设置在该彩色复印机主体100上方。该原稿读取器101用光源63a和63b照射放置于压盘玻璃62上的原稿d,通过包括一全反射镜64、半反射镜65和66及成像透镜67的缩小光学系统对从原稿d反射到包含CCD的图像读取元件60上的光图像进行扫描和曝光,并用该图像读取元件60以预定的点密度(如16点/毫米)读取由原稿d的染色材料反射的光图像。
由原稿读取器101读取的由原稿d的染色材料反射的光图像作为例如红(R)、绿(G)和蓝(B)三种颜色的原稿反射数据(分别是8位)被发送到一图像处理装置30。该图像处理装置30中,对原稿d的反射率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如色调校正、位置偏移校正、亮度/颜色空间转换、伽玛校正、边框删除或颜色/移动编辑。
然后将如上所述在图像处理装置30中受到预定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作为黄(Y)、品红(M)、青(C)和黑(BK)四种颜色的原稿染色材料的递变数据(分别是8位)发送到一光栅输出扫描仪(ROS)12。在ROS 12中,根据原稿染色材料的递变数据用激光束进行图像曝光。
在彩色打印机100和复印机主体100内部设有一个能够形成多个不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主要由作为图像曝光部分的ROS 12、一作为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元件的感光鼓10和一作为显影部分的旋转系统的显影设备13构成,该显影部分能够对形成于感光鼓10上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以形成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如图1和2中所示,ROS 12根据原稿复制染色材料的递变数据对一未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器进行调制,并根据递变数据从该半导体激光器发出一激光束LB。从该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LB由一未图示的旋转多角镜反射和扫描,并在感光鼓10上作为图像承载元件通过一未图示的f·θ透镜和反射镜扫描和曝光。
在其上由ROS 12对激光束LB进行扫描和曝光后的感光鼓10适于沿一箭头方向由一未图示的驱动部分以预定速度旋转和驱动。该感光鼓10的表面由一用于提前充电的充电器Scorotron11以预定的极性(如负极性)和电势充电,然后在根据原稿重制染色材料的递变数据对激光束LB进行扫描和曝光时形成一静电潜像。例如,将感光鼓10的表面均匀地充到-650V,然后在其图像部分对激光束LB进行扫描和曝光,在其上形成曝光部分中为-200V的静电潜像。
在显影区域D中通过设有对应于黄(Y)、品红(M)、青(C)和黑(BK)的显影装置(第一显影单元)13Y至13BK的旋转系统的显影设备13,用充以与感光鼓10的充电极性相同的负极的调色剂(充电染色材料)对形成于感光鼓10上的静电潜像进行逆转显影,并变成一具有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T中。在这种情况下,向显影装置13Y至13BK的显影辊施加例如-500V的显影偏压。请注意,如果需要,用一预转印充电器14向形成于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图像充以负极,并调节调色剂图像的电荷量。
形成于感光鼓10上的每种颜色调色剂(第一显影剂)的调色剂图像(图像)被倍增转印到用作中间转印元件的一中间转印带20上,该中间转印带20设置在感光鼓10下方,与用作第一转印部分的初次转印辊15形成一第一辊隙部分T1。该中间转印带20由一驱动辊21、一从动辊26、一张力辊22和一用作形成一部分二次转印部分的相对辊的支承辊23拉伸和悬挂,并以与感光鼓10的圆周速度相同的移动速度沿一箭头方向旋转支承。
根据要形成的图像颜色用初次转印辊15在叠加状态下将形成于感光鼓10上的黄(Y)、品红(M)、青(C)和黑(BK)四种颜色中的全部或部分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一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上,该记录介质将在预定时刻通过作用于支承中间转印带20的支承辊23和形成一部分与支承辊23推压接触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二次转印辊24之间的推压接触力和静电吸引力而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
如图1和2中所示,由拾取辊42及进给和延迟辊43将由一片导向件41支承的具有预定尺寸的记录纸(记录介质)P从一用作记录介质保存元件的片进给盒40进给,该片进给盒40设置在彩色打印机100和复印机主体100的底部。已进给的记录纸P由多个输送辊44和对准辊45在预定的时刻输送到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T2。然后如上所述,用作为二次转印部分的支承辊23和二次转印辊24将具有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一起转印到记录纸P上。
此外,在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后,预定颜色从中间转印带20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纸P被输送到一定影设备50。然后由定影设备50的加热辊51和压力辊52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纸P上,并由排放辊46排放到彩色打印机100和复印机主体100外部,从而结束形成彩色图像的过程。
请注意,在图1和2中,附图标记16表示在转印过程结束之后从感光鼓10上去除残留的调色剂、纸屑等的清洁装置;27表示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20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25表示用于清洁二次转印辊24的清洁器。此外,中间转印带清洁器27和用于二次转印辊24的清洁器25构造成在预定的时刻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或分离。
顺序提及的是,在根据实施模式1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中,可以安装一个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含有发泡剂而不含着色剂的第二显影剂)的显影装置(第二显影单元)13E,来代替分别对应于黄(Y)、品红(M)、青(C)和黑(BK)的调色剂(不含发泡剂而含有非金属色着色剂的第一显影剂)的其中一个显影装置(第一显影单元)13Y至13BK。请注意,当由定影设备50加热后,下面说明的发泡调色剂E的体积由于热量而膨胀,并可在记录纸P上形成一三维图像。
如图3(a)和3(b)中所示,旋转系统的显影设备13上在环绕其旋转轴线以扇形均匀分割的四个区域中的每一个中设有第一到第四显影装置13(1)至13(4)。此外,如图4所示,每个显影装置13(1)至13(4)通过在图中的方向B和方向A上施加一力而沿设置于每个显影装置13(1)至13(4)中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导轨和设置于显影设备主体中与导轨相对的导轨支承件滑动,并被可拆卸地构造。
通过这种方式,在仅使用黄(Y)、品红(M)、青(C)和黑(BK)正常调色剂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中,还可通过简单地更换显影装置而形成带有特殊发泡调色剂E的图像。
此外,如图5(a)至5(c)中所示,在显影设备主体13中,设有一第一按钮(显影单元判断部分)13a和一第二按钮(显影单元判断部分)13b。在每个显影装置13(1)至13(4)中,设有一具有对应于显影剂中所含显影剂特性的形状的突出部分(特殊形状)130。显影设备主体13这样构造,当每个显影装置(1)至(4)安装在显影设备13中时,这些第一和第二按钮13a和13b与突出部分130彼此相对。
这里,在对应于黄(Y)、品红(M)、青(C)和黑(BK)调色剂的每个显影装置13Y至13BK中,形成如图5(a)中所示的第一突出部分130Y至130BK。当显影装置13Y至13BK安装在显影设备主体13上时,只有第一按钮13a被压缩。此外,在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中,形成一如图5(b)中所示的第二突出部分130E。当显影装置13E安装在显影设备主体13上时,只有第二按钮13b被压缩。请注意,在对应于下面说明的实施模式2中的金色调色剂G的显影装置13G中,形成如图5(c)中所示的第三突出部分130G。当显影装置13G安装在显影设备主体13上时,第一按钮13a和第二按钮13b都被压缩。请注意,尽管为了简化,所说明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Y至BK,显影装置E,和显影装置G)之间有不同,但也可以通过增加按钮和突出部分的组合数量而使显影装置Y至BK各不相同。
另外,当更换根据实施模式1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的显影装置后,根据所更换显影装置中所含的调色剂的特性来自动控制<1>成像顺序、<2>图像处理参数和<3>电子照相工艺参数的更新。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实施模式1的成像设备不仅能够通过更换显影装置而用特殊发泡调色剂E来成像,而且能够根据发泡调色剂E的特性来形成适当图像。
图6是表示该更新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功能框图。该控制系统构造有一个作为主要部件的控制单元70。输入控制单元70中的信号是<1>来自第一按钮13a和第二按钮13b的ON/OFF信号,<2>来自包括彩色打印机100或彩色复印机102的触摸板或操作按钮的用户界面装置(用户界面部分)80的指示信号,<3>来自图像处理装置(显影单元判断部分)30的递变数据,等等。输出到控制单元70的信号是<1>给定到显影电机13m用于转动旋转系统的显影设备13的驱动指令,<2>用于更新图像处理装置30中的图像处理参数的图像处理更新指令,以及<3>用于更新成像设备每个功能部件中的电子照相过程参数的过程更新指令。
另外,<3>中的过程更新指令包括一给定到一充电电源部分11p用于向充电器11施加充电偏压的充电偏压更新指令,一给定到一显影电源部分13p用于向显影设备13的每个显影装置13(1)至13(4)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偏压更新指令,一给定到初次转印电源部分15p用于向初次转印辊15施加初次转印偏压的初次偏压更新指令,一给定到定影电机50m用于旋转加热辊51和压力辊52的驱动指令,一给定到加热电源部分51p用于向加热辊(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51的卤素灯(加热源)51h施加电力的加热电能更新指令,一给定到加压电源部分52p用于向压力辊(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52的卤素灯(加热源)52h施加电力的压力电能更新指令,一给定到闭锁电机(闭锁部分)52m用于使压力辊52与加热辊51压力接触的驱动指令,一给定到剥离爪螺线管53s用于移动剥离爪(剥离元件)53的位置的驱动指令,以及一给定到输送电机54m用于在定影后旋转输送辊54而输送记录纸P的驱动指令。控制单元70可根据这些过程更新指令来分别控制感光鼓10上的充电电势、显影偏压、初次转印偏压和定影条件。
请注意,作为控制单元70的具体结构,控制单元70设有一硬件结构和一软件结构,该硬件结构包括一中央处理器,一控制装置,一存储装置,一输入/输出装置,一将这些装置相互联接的总线等,该软件结构包括事先储存在存储装置中的控制程序等。控制单元70的功能是由该硬件结构的软件结构实现的。
图7是说明该更新控制系统的操作的流程图。下面根据该流程图对根据实施模式1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的更新控制操作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在对根据实施模式1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的更新控制操作进行描述时,作为其一个例子(实施例1),将描述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在显影初始阶段如图3(a)中所示,在成像设备上安装作为第一显影装置13(1)的对应于黑色调色剂BK的显影装置13BK,作为第二显影装置13(2)的对应于黄色调色剂Y的显影装置13Y,作为第三显影装置13(3)的对应于品红色调色剂M的显影装置13M,作为第四显影装置13(4)的对应于青色调色剂C的显影装置13C,之后如图3(b)中所示,第一显影装置13(1)从对应于黑色调色剂BK的显影装置13BK变成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
图8(a1)至8(a4)、8(b1)至8(b4)和8(c)表示在根据实施模式1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中成形和叠加调色剂图像的步骤。图8(a1)至8(a4)表示在感光鼓10上形成调色剂图像D1至D4的步骤。图8(b1)8(b4)表示在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和叠加调色剂图像D1至D4的步骤。图8(c)表示在记录纸P上叠加调色剂图像D1至D4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在初始阶段(见图1和2),由黑色调色剂B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和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分别在显影区域D中感光鼓10上顺序显影。这些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位置T1中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最后,由黑色调色剂B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和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在中间转印带20上从底层叠加到顶层。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第二次同时转印到记录纸P上。结果,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和由黑色调色剂B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在记录纸P上从底层叠加到顶层。
接下来,在将第一显影装置13(1)从显影装置13BK改变到显影装置13E之后,当成像后,进行图7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更新控制操作。
首先,控制单元70判断显影装置(第二显影单元)13E是否安装在显影设备13上(图7中的S1)。也就是说,在第一按钮13a为“OFF”而第二按钮13b为“ON”的情况下,当安装了显影装置13E时,控制单元70判断显影装置13已安装(见图5(b))。请注意,除了该操作之外,还可通过设置一传感器或使用电阻值、压差等来判断装置的类型。
在安装了显影装置13E的情况下,控制单元70判断显影装置(第二显影单元)13E是否已使用(图7中的S2)。在彩色打印机100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部分)30判断在来自与彩色打印机100联接的个人计算机的成像指令中是否包括三维成像指令,控制单元70在图像处理装置30的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上述判断。在彩色复印机102的情况下,控制单元70在三维成像指令是否已经从用户通过用户界面装置(用户界面部分)102直接输入的基础上进行上述判断。
如果使用显影装置13E,则控制单元70对成像设备的成像顺序进行更新(图7中的S3)。也就是说,控制单元70向显影电机13m发送一驱动指令,从而以如下方式更新成像顺序:在更换显影装置之前,控制单元70以第一显影装置13(1)(=13BK)、第二显影装置13(2)(=13Y)、第三显影装置13(3)(=13M)和第四显影装置13(4)(=13C)这样的顺序将显影装置13(1)至13(4)移动到与感光鼓10相对的显影区域D,由显影装置13(1)至13(4)对图像进行显影,而在更换显影装置后,控制单元70以第二显影装置13(2)(=13Y)、第三显影装置13(3)(=13M)、第四显影装置13(4)(=13C)和第一显影装置13(1)(=13E)这样的顺序将显影装置13(1)至13(4)移动到与感光鼓10相对的显影区域D,由显影装置13(1)至13(4)对图像进行显影。
通过如上所述更新成像顺序,在更换显影装置后,在初始状态下,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和由发泡调色剂E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分别在显影区域D中的感光鼓10上顺序显影(见图1和2)。这些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位置T1中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最后,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和由发泡调色剂E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在中间转印带20上从底层叠加到顶层。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第二次同时转印到记录纸P上。结果,由发泡调色剂E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由青色调色剂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3)、由品红色调色剂M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2)和由黄色调色剂Y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1)在记录纸P上从底层叠加到顶层。也就是说,由发泡调色剂E形成的调色剂图像(D4)总是构成最底层。
此外,在使用显影装置13E的情况下,控制单元70对成像设备的成像参数进行更新(图7中的S4)。也就是说,控制单元70向图像处理装置30发送一图像处理更新指令,从而首先改变递变数据的类型,其次进行图像处理,使得由其它调色剂Y至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不形成在调色剂图像上具有发泡调色剂E的轮廓部分(在很小的宽度上)。
这里,改变递变数据的类型以完成图像处理,从而获得其中使用黄(Y)、品红(M)和青(C)递变数据的所谓全黑版的递变数据,而不是获得单一黑色(BK)的递变数据,并进行图像处理,而在更换显影装置之前,从原稿d的反射数据获得黄(Y)、品红(M)、青(C)和黑色(BK)(分别是8位)四种颜色的递变数据;并为三维图像重新生成递变数据。
此外,进行如上所述的图像处理是为了不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的轮廓部分中形成由其它调色剂Y至C成形的调色剂图像,或者为了仅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的上表面上形成由其它调色剂Y至C成形的调色剂图像,并且不在图像上有发泡调色剂E的一侧(倾斜表面)形成由其它调色剂Y成形的调色剂图像。
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由调色剂Y、M、C和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不是以与正常全色图像相同的方式成形的。如图9(a)所示,进行图像处理,从而不在三维图像的轮廓部分中预定非常小的宽度(约几微米到40微米)上形成由调色剂Y、M和C成形的调色剂图像,该三维图像是在形成由调色剂Y、M和C成形的调色剂图像后用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更具体地,将图像处理调整成,由图像处理装置30的边缘检测电路检测三维图像的边缘部分,且不在三维图像的边缘部分中预定非常小的宽度上生成Y、M和C的递变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b)所示,在三维图像的边缘部分中,可在三维图像的外周边中一预定非常小的宽度上设定一间隙。可替换地,如图9(c)所示,可在三维图像的内周边中一预定非常小的宽度上设定一间隙。
通过完成这种图像处理,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三维图像的轮廓部分中形成了一个宽度非常小的间隙。因此,即使支承本体如记录纸P弯曲,也不会在形成于三维图像轮廓部分中由调色剂Y、M和C成形的调色剂图像上施加不能承受的张力或压力,由调色剂Y、M和C成形的调色剂不会损坏。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足够耐久性的三维全色图像。
此外,在使用显影装置13E的情况下,控制单元70对成像设备(图7中的S5)的电子照相过程参数进行更新。也就是说,控制单元70分别向充电电源部分11p、显影电源部分13p、初次转印电源部分15p、定影电机50m和加热电源部分51p发送充电偏压更新指令、显影偏压更新指令、初次转印偏压更新指令、驱动指令和加热电能更新指令。
因此,控制单元70能够对在显影装置13E对图像进行显影时感光鼓10上的充电电势和显影偏压、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时的初次转印偏压以及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时的定影条件进行控制。
[表1]
定影条件 | 第一 | 中间 | 第二 |
定影速度:VF | VF(1) | VF(m) | VF(2) |
加热辊温度(表面温度):TS | TS(1) | TS(m) | TS(2) |
压力辊温度:TN | TN(1) | TN(m) | TN(2) |
闭锁时刻:L | L(1) | L(m) | L(2) |
剥离元件位置:P | P(1) | P(m) | P(2) |
定影后输送速度 | VA(1) | VA(m) | VA(2) |
图10是当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时由控制单元70确定定影条件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表1是设置了根据本实施模式的彩色打印机100和彩色复印机102的定影条件的表格。
控制单元70判断(图10中的S50)是否仅使用了显影装置13E(第二显影单元)。控制单元70可根据从图像处理装置30获得的递变数据是否仅是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的递变数据来进行该判断。
在仅使用显影装置13E的情况下,将第二定影条件选定为定影条件。此外,在显影装置E和另一显影装置Y至C都使用的情况下,则选择中间定影条件。另外,即使显影装置E和另一显影装置Y至C都使用,当显影装置E更频繁使用时选择更靠近第二定影条件的条件作为中间定影条件,当另一显影装置Y至C更频繁使用时选择更靠近第一定影条件的条件作为中间定影条件。这里,控制单元70可在从图像处理设备30获得的对应于显影装置的递变数据的基础上,判断显影装置E和显影装置Y至C中哪一个被使用及其使用频率。请注意,在根本没有使用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的情况下(见图7中的S1和S2),选择第一定影条件作为定影条件。
首先考虑定影速度VF,例如,将VF(1)设定为大约140至250毫米/秒,将VF(2)设定为大约10至130毫米/秒。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必须给发泡调色剂E比正常彩色调色剂更大量的热量。请注意,对定影速度VF进行更新,直到记录纸P被输送到定影设备50的辊隙部分。
其次考虑加热辊温度TS,例如,将TS(1)设定为大约130至190℃,将TS(2)设定为比TS(1)高5度或以上的值。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必须给发泡调色剂E比正常彩色调色剂更大量的热量。请注意,最好对加热辊温度TS进行更新,直到记录纸P被输送到定影设备50的辊隙部分。
请注意,针对上述的加热辊温度TS,考虑压力辊温度TN,将TN(1)设定为大约80至180℃,将TN(2)设定为比TN(1)高5度或以上的值。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必须给发泡调色剂E比正常彩色调色剂更大量的热量。特别因为发泡调色剂E形成在最底层,也就是形成在已经描述的压力辊侧(见图7中的S2和图8(c)),最好提高压力辊温度,因为可以不必过多地提高定影温度即加热辊温度而给发泡调色剂E所必需的热量。请注意,最好对加热辊温度TN进行更新,直到记录纸P被输送到定影设备50的辊隙部分。
第三,考虑闭锁时刻L,将L(1)设定为某一时刻,直到在彩色打印机100和复印机102被驱动之后记录纸P到达定影设备50,将L(2)设定为比L(1)早大约1到10秒。通过这种方式,加热辊51和压力辊52较早地进入彼此推压接触,从而可以较早地提高压力辊52的温度TN,可将所需量的热量给发泡调色剂E。请注意,在从设备起动直到记录纸P到达定影设备50的某时刻较短的情况下,最好延迟记录纸P的输送时刻。
第四,考虑剥离元件位置P,作为P(1),剥离爪53的末端被放置在距加热辊51和压力辊52的推压接触部分大约1至8毫米的位置,作为P(2),剥离爪53的末端被放置在距推压接触部分大约4至14毫米的位置,该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的距离大于P(1)。这是为了防止三维图像被剥离爪53损坏,因为图像是三维成形的,且三维图像还没有变成固态。请注意,在记录纸P输送到定影设备50的辊隙部分之前对剥离元件位置P进行更新。
第五,考虑定影之后的输送速度VA,将VA(1)设定为例如比VF(1)提高约10-100%的一个速度,将VA(2)设定为低于VA(1)的一个速度,但比VF(2)提高了大约0-50%。通常,考虑到片可排放性,将定影之后的速度设定为相对于定影速度较高。这是为了在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三维图像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防止三维图像由于在定影之后速度上的较大变化而被损坏。请注意,在记录纸P输送到定影设备50的辊隙部分之前对定影之后的输送速度VA进行更新。
请注意,这些是通过由控制单元70发给定影电机50m的驱动指令、发给加热电源部分51p的加热电源更新指令、发给加压电源部分52p的加压电源更新指令、发给闭锁电机(闭锁部分)52m的驱动指令、发给剥离爪螺线管53s的驱动指令以及发给输送电机54的驱动指令来控制的。
然后,在自动更新和确定成像顺序、图像处理参数和电子照相过程参数之后,控制单元70完成成像(图7中的S6)。这里,由发泡调色剂E成形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高度是55到60微米。之后,在定影设备30的加热辊31和压力辊32的热量和压力下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发泡调色剂E中的粘合树脂熔化,与此同时,发泡调色剂中的发泡剂发泡,从而将由调色剂Y、M和C成形的三维图像和全色图像定影在记录纸P上。定影在记录纸P上的三维图像膨胀到130微米的高度。
请注意,尽管显影顺序是根据实施例1中已安装显影装置的类型而自动确定的,但成像设备可以构造成使用户能够通过用户界面装置80而个人确定显影顺序。
请注意,尽管实施例1中描述的是这样的情况:由对应于应当形成记录纸P上最底层(图8中的D4)的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替换对应于形成记录纸P上最上层(图8中的D1)的发泡调色剂BK的显影装置13BK,但表2和3中还是示出了实施例2至6中的其它例子。
[表2]
D1 | D2 | D3 | D4 | |
实施例1 | BK | Y | M | C |
实施例2 | BK | Y | C | M |
实施例3 | BK | M | Y | C |
实施例4 | BK | M | C | Y |
实施例5 | BK | C | Y | M |
实施例6 | BK | C | M | Y |
[表3]
D1 | D2 | D3 | D4 | |
实施例1 | Y | M | C | E |
实施例2 | Y | C | M | E |
实施例3 | M | Y | C | E |
实施例4 | M | C | Y | E |
实施例5 | C | Y | M | E |
实施例6 | C | M | Y | E |
表2表示在更换显影装置之前调色剂图像D1至D4的组合。表3表示更换显影装置之后调色剂图像D1至D4的组合。另外,对应于形成记录纸P的最上层之外其它层(见图8中的D2、D3和D4)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13同样可以由对应于应当构成记录纸P的最底层(见图8中的D4)的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替换。
请注意,在全部实施例1至6中,对应于黑色调色剂BK的显影装置13BK由对应于发泡调色剂E的显影装置13E替换。但也可以用显影装置13E替换其它显影装置13Y、13M和13C中的任一个。此外,尽管根据实施例1至6的成像设备在显影的初始阶段没有设置显影装置13E,但也可以从初始阶段就设置显影装置E。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图7中的S1步骤。
发泡调色剂
下面详细说明实施模式1至5中使用的发泡调色剂E。发泡调色剂E是至少包含粘合树脂和发泡剂的用于成像的调色剂,将发泡剂基本上不暴露于调色剂表面的调色剂用作发泡调色剂E。
任何发泡剂均可以使用,而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它在加热后体积膨胀即可。它在正常温度下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此外,发泡剂的材料并不限于包含单一物质的材料,而且可以是包含多种物质的材料或者是功能材料如微胶囊颗粒。发泡剂的发泡温度的优选范围根据用于形成三维图像的设备种类而不同。在用图1或2中所示的普通打印机或复印机形成三维图像的情况下,发泡温度最好等于或低于加热或定影温度。
作为发泡剂,例如可使用包含由于热分解而产生气体的物质作为主要材料的发泡剂。更具体地,发泡剂的例子包括碳酸氢盐如产生二氧化碳的碳酸氢钠,产生氮气的NaNO2和NH4Cl的混合物,偶氮化合物如偶氮二异丁腈和重氨胺基苯,以及产生氧气的过氧化物等。
其它形式的发泡剂包括封装在低温下蒸发的低沸点物质(在正常温度下可以是液态或固态)的微胶囊颗粒发泡剂(下面在某些情况下称作“微胶囊型发泡剂”)。微胶囊型发泡剂由于高发泡而优选。在用于本实施模式成像的调色剂用在普通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情况下,包含在微胶囊中的低沸点物质需要至少在一低于加热和定影温度的温度下蒸发。更具体地,该物质在100℃或更低,优选在50℃或更低,更优选在25℃或更低的温度下蒸发。但由于微胶囊型发泡剂的热反应性不仅取决于作为核心物质的低沸点物质的沸点,而且取决于壁材料的软化点,低沸点材料的优选沸点范围并不限制在上述范围。低沸点物质的例子包括新戊烷,新已烷,异戊烷,异丁烯和异丁烷。在它们之中,异丁烷是优选的,它相对于微胶囊的壁材料稳定且具有高的热膨胀系数。
作为微胶囊的壁材料,这样的材料是优选的,它对调色剂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溶剂具有耐溶剂性,且在封装在微胶囊中的低沸点物质蒸发时不透气体。此外,在用于本实施模式成像的调色剂用在普通打印机、复印机等中时,壁材料需要在低于加热和定影温度的温度下软化和膨胀。作为微胶囊的壁材料,已经常规使用的壁材料可以广泛地使用。例如,优选使用均聚物如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苯乙烯、聚丙烯腈、聚丁二烯和聚丙烯酸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其中,亚乙烯基二氯和聚丙烯腈的共聚物是优选的,因为它与粘合树脂具有高粘结性,并具有高的耐溶剂性。
本实施模式的调色剂中发泡剂的优选含量范围根据发泡剂的类型而变化。通常是5-50%重量,优选是10-40%重量。当发泡剂的含量是5%重量或更小时,调色剂的热膨胀会变得实际上不充分。另一方面,当发泡剂的含量超过50%重量时,调色剂中粘合树脂的百分比会变得相对不充分,导致还能获得充分的定影特性这样的问题。
用于本实施模式三维成像的调色剂的粘合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任何一般用作调色剂树脂的树脂。更具体地,可使用聚酯树脂、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环氧树脂、二烯树脂、苯酚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等等。其中,聚酯树脂更优选。
在本实施模式中,可将两种或多种聚酯树脂结合,还可将其它树脂与本实施模式的粘合树脂结合。作为其它树脂,有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环氧树脂、二烯树脂、苯酚树脂、萜烯树脂、香豆素树脂、酰胺树脂、酰胺—酰亚胺树脂、丁缩酸树脂、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以及天然蜡树脂如巴西棕榈蜡。本实施模式中,最好使用聚酯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并添加0-30%重量的其它树脂。此外,在将发泡剂分配到粘合树脂单体中通过悬浮和聚合而生产调色剂时,可使用在粘合树脂中能够悬浮和聚合的单体。
当发泡调色剂E的调色剂颗粒被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薄片时,发现调色剂至少包含粘合树脂和发泡剂颗粒,而发泡剂颗粒包含在调色剂的核心部分侧而不损失发泡特性。由于发泡调色剂E的调色剂颗粒的结构中发泡剂基本上不暴露于其表面,调色剂具有高的热膨胀性,与此同时,有利地相对于记录介质保持粘结特性和充电稳定性。
请注意,本文中“基本上不暴露于其表面”指的是,例如,在观察五十个调色剂颗粒的电子显微图时,发现有80%或更多的调色剂中的发泡剂根本不暴露于其表面。此外,最好在调色剂中均匀地将发泡剂作为颗粒分配,因为可以更大地改进相对于记录介质的粘结特性和充电稳定性。
在实施模式1的发泡调色剂E中不含着色剂。但也可以包含着色剂而对调色剂进行染色和显现。作为被分配的着色剂,可使用公知的有机或无机颜料、染料或溶于油的染料。总之,对于100份重量的调色剂来讲,大约1到100份重量百分比的这些着色剂是适当的,尽管它取决于调色剂的颗粒直径或显影量。
此外,发泡调色剂E中可包含磁性物质,从而赋予调色剂磁性。作为一种磁性物质,可适当地使用公知的一种。另外,发泡调色剂E中可包含分型剂,如果这样要求的话。这是优选的,因为可通过在调色剂中包含分型剂而防止在发泡调色剂E与记录纸接触且定影于其上时的偏离现象等。请注意,可将充电控制剂添加到发泡调色剂中,如果这样要求的话。另外,在发泡调色剂E中可包含公知的外部添加剂,以控制其可流动性和显影特性。
作为生产发泡调色剂E的一种方法,例如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生产发泡调色剂E,该过程包括悬浮和分配油相的步骤,其中至少粘合树脂和发泡剂以水相溶解和/或分配在溶剂中,以及从颗粒中去除溶剂的步骤。此外,发泡调色剂E可通过这样的过程生产,该过程包括对粘合树脂的单体进行悬浮和聚合的步骤,其中至少发泡剂以水相溶解或分配。在发泡调色剂E中,包含75%重量的作为粘合树脂的粘合聚合物,和25%重量的扩展剂Expancel461。这种发泡调色剂E的体积平均颗粒直径大约为30微米。
在使用发泡调色剂E时,显影系统可以是两成分显影系统、非磁性一成分显影系统和磁性一成分显影系统中的任一种。本实施模式中,采用两成分显影系统来成像。作为调色剂成分,在发泡调色剂和不发泡全色调色剂中可包含用于实现无油热定影的蜡。在本实施模式中,采用不含蜡的调色剂用于发泡调色剂和不发泡彩色调色剂,通过装有油系统的软辊定影设备来成像。
Claims (28)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
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
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以及
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户界面部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来自用户界面部分的指示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图像处理部分,成像指令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对图像处理部分的成像指令的分析结果而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而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而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与此同时,根据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的使用频率来确定中间定影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以预定的定影速度旋转的定影旋转器,控制单元对定影速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速度低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将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控制单元对定影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高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调色剂侧和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以及将该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控制单元对定影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高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用于对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加热的加热源,以及在预定的闭锁时刻使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从分离状态进入彼此推压接触状态的闭锁部分,控制单元对闭锁时刻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闭锁时刻早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闭锁时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设置在定影旋转器的推压接触部分下游侧预定位置并剥离粘结到定影旋转器上的记录介质的剥离元件,控制单元对推压接触部分的位置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在穿过定影旋转器的推压接触部分之后以预定的输送速度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元件,控制单元控制定影后的输送速度,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二输送速度低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一输送速度。
1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第一显影剂不包含发泡剂;
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该成像设备上可安装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第二显影剂包含发泡剂;
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以及
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初始状态下成像设备上仅设有第一显影单元,其后安装第二显影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户界面部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来自用户界面部分的指示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图像处理部分,成像指令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对图像处理部分的成像指令的分析结果而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而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而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与此同时,根据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的使用频率来确定中间定影条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以预定的定影速度旋转的定影旋转器,控制单元对定影速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速度低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速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将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控制单元对定影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高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调色剂侧和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以及将该非调色剂侧定影旋转器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的加热源,控制单元对定影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定影温度高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定影温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用于对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加热的加热源,以及在预定的闭锁时刻使所述一对定影旋转器从分离状态进入彼此推压接触状态的闭锁部分,控制单元对闭锁时刻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闭锁时刻早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闭锁时刻。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设置在定影旋转器的推压接触部分下游侧预定位置并剥离粘结到定影旋转器上的记录介质的剥离元件,控制单元对推压接触部分的位置进行控制,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第二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第一位置距推压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定影设备部分设有一对彼此推压接触并旋转的定影旋转器,以及在穿过定影旋转器的推压接触部分之后以预定的输送速度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元件,控制单元控制定影后的输送速度,使得在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二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二输送速度低于在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时作为第一定影条件的定影后第一输送速度。
2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
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
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以及
用户界面部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来自用户界面部分的指示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2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
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
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以及
图像处理部分,成像指令输入其中;
其中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基于对图像处理部分的成像指令的分析结果而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2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第一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显影剂的图像;
第二显影单元,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包含与该第一显影剂不同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显影剂的图像;
转印部分,其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设备,其用于在预定的定影条件下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显影单元判断部分,其用于判断由成像设备使用的显影单元的类型;
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该显影单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而控制定影条件;
其中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使得仅使用第一显影单元的第一定影条件和仅使用第二显影单元的第二定影条件彼此不同,而在第一显影单元和第二显影单元都使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对定影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定影条件与第二定影条件之间的中间定影条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39850A JP2004077933A (ja) | 2002-08-20 | 2002-08-2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39850/2002 | 2002-08-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77453A CN1477453A (zh) | 2004-02-25 |
CN1304907C true CN1304907C (zh) | 2007-03-14 |
Family
ID=31884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0662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4907C (zh) | 2002-08-20 | 2003-02-26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19881B2 (zh) |
JP (1) | JP2004077933A (zh) |
CN (1) | CN130490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28620B2 (ja) * | 2002-08-20 | 2009-02-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69644B2 (ja) * | 2002-10-29 | 2009-05-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11045B2 (ja) * | 2007-10-12 | 201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8553B2 (ja) * | 2009-02-13 | 2012-01-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2011203721A (ja) * | 2010-03-02 | 2011-10-1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3054430A1 (ja) * | 2011-10-14 | 2013-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2173B1 (ja) * | 2013-06-04 | 2014-06-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4872B2 (ja) * | 2013-09-11 | 2018-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
JP6201723B2 (ja) * | 2013-12-18 | 2017-09-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210014581A (ko) * | 2019-07-30 | 2021-02-0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데크 | 염색 시스템 |
JP2023031500A (ja) * | 2021-08-25 | 2023-03-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
JP2023130829A (ja) * | 2022-03-08 | 2023-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37626A (en) * | 1988-05-06 | 1990-06-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001519A (en) * | 1988-02-29 | 1991-03-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plural temperature settings |
US5063410A (en) * | 1989-02-10 | 1991-11-05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movable developing devic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1334B2 (ja) | 1998-10-26 | 2004-11-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そ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立体画像の形成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94846A (ja) | 1999-11-01 | 2001-07-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2
- 2002-08-20 JP JP2002239850A patent/JP2004077933A/ja active Pending
-
2003
- 2003-02-06 US US10/359,122 patent/US68198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2-26 CN CNB031066208A patent/CN130490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1519A (en) * | 1988-02-29 | 1991-03-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plural temperature settings |
US4937626A (en) * | 1988-05-06 | 1990-06-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063410A (en) * | 1989-02-10 | 1991-11-05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movable developing devic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4077933A (ja) | 2004-03-11 |
CN1477453A (zh) | 2004-02-25 |
US20040037578A1 (en) | 2004-02-26 |
US6819881B2 (en) | 2004-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96777C (zh) | 成像设备 | |
US1001895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able velocity ratio between image and developer bearing members | |
JP5824832B2 (ja) | 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CN1304907C (zh) | 成像设备 | |
CN1153323A (zh) | 成象装置 | |
CN1301446C (zh) | 透明涂层形成设备及使用该设备的彩色成像设备 | |
JP56137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247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77269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310099C (zh) | 成像装置及其方法和产品、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
JP200402059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46081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896888A (zh) | 控制显影单元电压的成像装置 | |
CN1450496A (zh) | 彩色图像记录装置 | |
JPH1118431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25575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 |
JP2006267519A (ja) |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430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159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10496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17308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119226B2 (ja) | 多色記録装置 | |
JP397367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33751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183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