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2213C - 操纵方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纵方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2213C CN1272213C CN 02127488 CN02127488A CN1272213C CN 1272213 C CN1272213 C CN 1272213C CN 02127488 CN02127488 CN 02127488 CN 02127488 A CN02127488 A CN 02127488A CN 1272213 C CN1272213 C CN 127221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mentioned
- bar
- framework
- ste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紧凑地收容操纵手柄的二轮车。包括自由转动地支承前车轮FW的前叉106、包含手柄把手104及手柄轴102的左右一对手柄构件的操纵手柄、可滑动地支承上述手柄轴102并相对前叉106与各手柄轴102连接的手柄桥形构件108。在将二轮车紧凑化时,首先解除手柄锁定,接着将左右L形手柄管202向内侧回转90°。其后将手柄轴102与中心部件101一起向下方压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纵方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紧凑地收容操纵手柄的操纵方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为了使二轮车紧凑化而提出了种种的构造。特别是在日本特开平3-21579号公报中,在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的前部固定地安装前轮及其操纵方向机构,通过将后轮及其驱动单元(内燃机)可向前方滑动地安装在上述车架的后部上,在向四轮车的后备箱等中收纳时,通过将其前后方向缩短而紧凑化。另外,操纵手柄通过将其左右的手柄把手向内侧折叠、再向后侧折叠而紧凑化。
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通过将手柄向内侧及后方折叠而紧凑化的方法中,需要考虑使在折叠方向上存在的车座或车架与手柄不干涉地进行配置,而且由于折叠时的高度受到车座高度的制约,因此难以充分地紧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的、可以紧凑地收容操纵手柄的操纵方向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操纵方向装置具有如下的特征。
(1)具有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前车轮的前叉、与前叉相连接的操纵方向机构,上述操纵方向机构包括操纵手柄、操纵手柄桥形构件,该操纵手柄由手柄把手和左右一对手柄构件构成,该左右一对手柄构件包括支承着上述手柄把手并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手柄轴,上述操纵手柄桥形构件在上述前叉的外侧上下可滑动地支承着上述各手柄轴,相对上述前叉连接各手柄轴。
(2)上述操纵手柄桥形构件包括锁定上述各手柄轴的滑动的手柄锁定装置。
(3)上述手柄锁定装置在至少一方手柄轴的侧部,包括对应于锁定操作选择性地与设在其外周方向的规定角度范围中的凹部进行结合的推压构件。
(4)上述各操纵手柄构件,其手柄把手和手柄轴是基本垂直的L形状,各操纵手柄构件的各手柄把手的朝向在与车体的左右方向一致的角度和与前后方向一致的角度范围中可相对上述手柄桥形构件转动。
(5)设在上述手柄轴的侧部的凹部形成于在其手柄把手相对手柄桥形构件转动到行驶时的角度时可与上述推压构件结合的角度范围中。
根据上述特征(1),由于可以在不将手柄轴向后方折叠的情况下,降低其高度,因此可以在不考虑操纵手柄与车座等的干涉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充分的紧凑。
根据上述特征(2),可以使各手柄轴的滑动锁定/非锁定。
根据上述特征(3),由于只在各手柄轴处于规定角度范围内时才可以锁定它,因此,可以在规定的位置锁定手柄轴。
根据上述特征(4),可以使手柄的左右方向宽度变窄地进行收容。
根据上述特征(5),由于只在各手柄轴处于规定角度范围内时才可以锁定它,因此,可以在规定的位置锁定手柄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
图2表示电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的图。
图3是从后部上方向下看电动二轮车收纳在后部车座后方的后备箱空间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电动二轮车收纳在后部车座后方的后备箱空间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动二轮车的缩短方法的图(其1)。
图6是表示电动二轮车的缩短方法的图(其2)。
图7是表示电动二轮车的收纳方法的图(其1)。
图8是表示电动二轮车的收纳方法的图(其2)。
图9是表示中心车架的主要部分及后车架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中心车架的骨架构造的图。
图11是锁定轴的正视及侧视图。
图12是橡胶壳体的正视及侧视图。
图13是锁定橡胶件的表面、侧面及背面图。
图14是前锁定机构的动作说明图(锁定)。
图15是前锁定机构的动作说明图(非锁定)。
图16是表示头管的构成的图。
图17是头管的组装图。
图18是表示车架缩短状态下的头管轴部与导向滚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9是车架伸长状态下的头管轴部与导向滚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连接器161、162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连接器的导引构件的构成的图。
图22是表示头管轴部的锁定功能的图。
图23是表示操作件的操作方法的剖面图。
图24是表示锁定状态的操作件的图。
图25是手柄锁定机构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26是从手柄桥形构件的里侧看手柄锁定机构的图(锁定)。
图27是从手柄桥形构件的里侧看手柄锁定机构的图(非锁定)。
图28是表示手柄轴的伸长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手柄轴的收纳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前轮FW的构成的图。
图31是表示后轮RW的构成的图。
图32是表示电源收容部的构成的图。
图33是表示前大灯部件的立体图。
图34是前大灯光源部的立体图。
图35是前大灯光源部的正视图。
图36是前大灯光源部的侧视图。
图37是表示手柄把手附近的局部透视图。
图38是转向指示灯部件的立体图。
图39是转向指示灯部件的剖面图。
图40是电动二轮车的后正视图。
图41是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剖面图。
图42是连接器的接点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缩短收纳式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其主要由支承前轮FW及其操纵方向机构的前构架1、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RW及其驱动机构的后构架2、允许向前后方向滑动地在前后方向上伸缩自由地支承上述前和后各构架1、2的中心构架3构成。
前构架1主要由前叉106、手柄桥形构件108、左右一对手柄轴102(R、L)、左右一对手柄把手(R、L)、仪表组件101、音叉状头管103构成,上述前叉106从左侧悬臂状地支承着前轮FW,上述手柄桥形构件108与上述前叉106的上端107连接,上述左右一对手柄轴102(R、L)在手柄桥形构件108的两端上下可滑动地被支承着,上述左右一对手柄把手(R、L)左右分割地连接在上述手柄轴102(R、L)的上端,上述仪表组件101自由转动支承着上述左右一对手柄轴102(R、L)的上部,上述音叉状头管103包括向后方延伸的两根头管轴部103(R、L),操纵自由地支承上述前叉106。
后构架2主要由摆臂201、摆轴207、车座立柱202、侧部件208构成,上述摆臂201从左侧悬臂状地支承着内藏着驱动马达的后轮RW,上述摆轴207自由摆动轴支承前摆臂201,上述车座立柱202自由转动地由上述摆轴207支承着,上述侧部件208支承着上述摆轴207。在上述车座立柱202上安装着车座203和靠背204。
上述侧部件208(R、L)在其上下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两个开口205、206。在上述车座203的下部如在后详细叙述的那样收容着作为驱动源的二次电池和控制电路。
中心构架3通过平行配置着左右一对构架主体301(R、L)而构成,在其上部前方分别固定着一对导引滚302(R、L)。在下部前方设有脚蹬303(R、L),该脚蹬303(R、L)通过向上方转动而可被收容。
在这样的构成中,前构架1的轴部103(R、L)插入中心构架3的导向滚302(R、L)的开口部中,在上述后构架2的侧部件208的开口部205、206中分别贯穿着上述中心构架3的上构架管313及下构架管314。
以下,对上述的电动二轮车向家用四轮车辆中的收容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电动二轮车可以在使其车体向前后方向缩短了的状态下收容在如1箱式汽车和2箱式汽车那样地将车室的顶棚高度保持到车辆后部的设置在车辆的最后部车座的后方的后备箱空间中。
图3是从车辆的左侧的后部上方下看将本实施例的电动二轮车收纳在后部车座后方的后备箱空间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其侧视图。
在设置于车辆的后部车座5的后方的后备箱空间中搭载着收纳板4。在本实施例中,可左右并列地收容两台电动二轮车,在收容板4的左右分别设有车轮导向槽401和车轮收容部402。
最后的车座5由车座座面51、车座背框52、设在上述座面51的两侧的扶手杆53构成,成为没有设置后靠背和靠枕的轻量构造。在最后部车座5中,通过将收容在后方的电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柱202向前方拉起,其车座203可以起到后靠背的作用,后靠背204可以起靠枕的作用。
以下,参照图5~图8说明上述的电动二轮车的收纳方法。在此,只对收容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对于实现简易收容用的各部的构造在以后详述。
图5(a)表示可行走的伸长状态。在将该电动二轮车收容在上述后备箱空间中时,解除后述的操纵手柄锁定,在将左右的L形手柄轴102向内侧旋转90°后,如图5(b)所示地将手柄轴102与中心部件101一起向下方压下。
接着,如图6(a)所示地,在将后述的前锁定解除后,将上述前构架1的轴部103(R、L)沿上述中心构架3的导向滚302后退。到此为止的操作是在车外进行,在该状态下将车体提上到上述车辆后部的收纳板4上,将前后轮插在上述车轮导引槽401中。
接着,如图7所示,在解除了后述的后锁定后,将前轮FW抵接在车轮槽402中。再在该状态下操作设在摆轴207上的前进开关209,使后轮向前后方向低速驱动而使上述后构架2前进。
或者将手柄轴102与中心部件101一起朝下方压下的状态下(图5(b))将车体搭载于后备箱空间的收纳盘4上,在使前车轮FW抵接于车轮槽402上的状态下操作前进开关209。在该种情况下,后构架2和中心构架3同时地相对前构架1前进。
当如上所述地将车体收缩完成后,最后,如图6(b)、8所示地以前摆轴207为中心拉起车座立柱202,将其车座203及靠背204分别转动到后部车座5的靠背位置和靠枕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用3个构架1、2、3构成二轮车,将前构架1和后构架2相对中心构架3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可以将收纳状态下的二轮车的全长比现有技术更加缩短。而且,通过可以实现这样的向前后方向的进一步缩短,可以将二轮车的前后方向与四轮车的前后方向一致地将二轮车收容在后备箱空间中。因此,只使二轮车的车座立柱202转动即可将其车座203及后靠背204起到最后部车座5的后靠背及靠枕的作用。
即,在本实施例中,将收容在四轮车的后备箱空间中的电动二轮车的车座203及后靠背204起到该车辆的后部车座的一部分的功能而使功能部件共有化,因此,可以实现省空间及轻量化。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b)所示,与上述摆轴207的转动操作连动地将后面详述的连接构件323从中心构架3的侧部件底部向下方突出,再贯通收纳板4的开口403而与设置在车体侧的连接构件的另一方(图中未示)相连接。
在该连接构件323上设有充电电线的电气接点,借助该连接,两者被机械性地固定,同时,充电电流从车辆侧的电源线供向电动二轮车侧,电动二轮车的两次电池被充电。
以下,对上述各构架1、2、3的构造及其相互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9是表示与上述中心构架3的主要部及后构架2的连接机构的展开图,图10是表示中心构架3的骨架构造的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
中心构架3,如图1所说明的那样,将平行配置的左右一对构架主体301(R、L)在其前方下部由板状桥形构件304相互连接而构成。上述构架主体301图10所示将其大致U字状的前主体构架311及后主体构架312用上构架管313及下构架管314连接而构成为大致梯形的环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中心构架3由于由左右一对环形状的构架主体301(R、L)构成,不仅可以提高构架的强度及刚性,而且使将其搭载在车辆上时等的搬动变容易。
在各构架主体301(R、L)的前侧上部安装着自由滑地支承着前构架1的头管103的左右一对导向滚302(R、L)。
后构架2的侧部件208(R、L)在其上下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两个开口316、317(图9),在该开口316、317中预先滑动自由地穿插着上述构架管313及下构架管314。由此,后构件2可向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被支承在中心构架3上。在侧部件208(R、L)中,在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开口319中自由摆动地轴支承着上述摆轴207。
在各侧部件208相对的侧面中,由导向止动件324、325允许其上下运动地收容着通过曲柄机构322、320、321与上述摆轴207连接的连接构件323。该连接构件323如上述图3及图6(b)说明的那样与拉起车座立柱202时的上述摆轴207的转动连动而上下运动。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与摆轴207的转动连动地由连接构件323连接着两轮车和四轮车,因此不仅不需要连接操作,而且还可防止二轮车相对四轮车不连接着的状态下进行放置。另外,在上述连接构件323上设有电气接点,通过该连接构件323由四轮车的电源对二轮的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在不需要另外连接充电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车辆移动时间进行充电。
在上述下构件管314的内部内藏着用于锁定或非锁定上述侧部件208相对下构件管314的滑动的后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主要由锁定轴331、锁定橡胶件333及橡胶件罩体332构成,将上述脚蹬303作为操作件。
图11是表示上述锁定轴331的正面(图11(a))和侧面(图11(b))的图,在前端部附近形成着穿插上述脚蹬303的小径部351,在后端部附近形成着凸轮384。锁定轴331在其两端被自由转动地轴支承着,与上述脚蹬303的出入操作连动地进行转动。上述凸轮384在脚蹬303处于收容位置时横卧,在取出脚蹬303时直立。
图12是表示上述橡胶罩体332的正面(图12(a))和侧面(图12(b))的图,图13是表示上述锁定橡胶件333的表面(图13(a))和背面(图13(b))的图。
上述锁定橡胶件333由与橡胶罩体332的内表面内接的圆弧形状的弹性体形成,在表面及背面的中央分别设置着表面凸起382及背面凸起383。锁定橡胶件333以其表面凸起382从上述橡胶罩体332的开口部381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安装固定在该橡胶壳体332的内侧。
图14、图15是用于说明由上述构成零件构成的前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动作的图。
如图14所示,在上述脚蹬303被取出的状态下,由于凸轮384的长度方向成为朝向垂直方向的直立姿势,因此,锁定橡胶件333的背面凸起383由凸轮384的两端部压出,其表面凸起382从橡胶件壳体332的开口部381向外方大地突出。突出的表面凸起382贯通底构架管314的开口部385(图9)而与设在上述侧部件208上的开口部386(图9)结合,阻挡其滑动。
另外,如图15所示,在收容着上述脚蹬303的状态下,由于凸轮384的长度方向成为朝向水平方向的横卧姿势,因此,锁定橡胶件333的表面凸起382被收容到内部。因此,侧部件208可沿上述下构架管314滑动。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后构架2相对于中心构架3的滑动与脚蹬303的出入操作连动地被锁定或被解除锁定,因此,不需要锁定/非锁定的专用操作。
以下,对上述前构架1的构造及与上述中心构架3的连接机构进行说明。
图16是作为前构架1的主要部分的头管103的展开图。头管103由基部103(c)和左右一对轴部103(R、L)构成,基部103(c)具有自由操纵方向地支承着上述前叉106的贯通孔113,上述左右一对轴部103(R、L)从该基部103(c)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其整体为音叉形状。在各轴部103(R、L)的后端部组装着前锁定机构的操作件141(R、L),该操作件141(R、L)在伸长状态即行走状态下禁止该前构架1相对中心构架3滑动。
操作件的一方141(R)主要由钩管151、基板152、杆板153、杆154、卡定销155及杆156构成。操作件的另一方141(L、L)是在用结合筒160代替上述卡销155这一点上不同,上述结合筒160由卡定内筒157、卡定外筒158及在卡定内筒157及外筒158之间夹持着的卡定球159构成。
在该二轮车的制造工程中,如图17所示,头管轴部103(R、L)预先贯穿中心构架3的导向滚302,然后,将上述操作件141组装到各头管轴部103(R、L)的后端部。
在中心构架3的导向滚302及前构架1的操作件141上分别设有阳连接器162和阴连接器161,该阳连接器162和阴连接器161用于在伸长时确保各构架1、2之间的电气连接,在缩短时隔断两者。上述阴连接器161通过安装构件163由螺钉固定在导向滚302的上部。阳连接器162由螺钉固定在操作件141的基板152上。
图18是表示构架缩短状态及收纳状态中的头管轴部103(R、L)和导向滚302的位置关系的图。上述阴连接器161与导向滚302一起由罩341覆盖,阳连接器162由罩149覆盖。
在构架缩短状态下,由于导向滚302位于轴部103(R、L)的前方,上述阳连接器162和阴连接器161间隔着,因此,前构架1和中心构架3被电气隔断。操作件141成为直立姿势。
当将构架从该缩短状态伸长到图19的构架伸长状态即可行走状态时,导向滚302滑动到轴部103(R、L)的终端部,上述阳连接器162和阴连接器161嵌合。由此两者被电气连接,因此,确保了前构架1和中心构架3的电气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架被缩短的收容状态下由于各部的电气连接被隔断,即使在收容状态下误操作了开关等,也不会使电气仪器动作。
图20是表示上述各连接器161、162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在各连接器161、162的上部形成着在嵌合时用于将两者相对地导引到正确位置的导引构件164、163。如图21所示,导引构件164具有贯通孔163b,在其开口端形成着用于将导引构件163的销构件163a容易导引到贯通孔163b的锥形部164a。
图41是表示上述各连接器161、162的嵌合状态的剖面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
上述连接器162通过凸缘部193和弹簧194由螺栓195弹性地安装在上述基板152(图17)上。根据这样的安装方法,连接器162借助由弹簧194弹压着的凸缘部193而相对上述基板152经常地维持弹性浮动的状态。因此,如图19所示,在导向滚302滑动到轴部103(R、L)的终端部时,即使连接器161、162的相对位置产生若干误差,由于该误差被吸收而可以实现良好的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不仅上述导引构件164、163,而且在连接器161、162的嵌合部上也形成着用于容易嵌合两者的锥形部161a、162a,因此,即使连接器161、162的相对位置产生若干误差,也可以实现良好的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61的接点195是弹簧销,如图42放大地表示的那样,从接点195的前端弹性突出的弹簧销196弹性地压接在设在连接器162的接点197的前端上的凹部197a上。因此,由于连接器161、162间的振动及位置偏移被吸收,可以经常地良好地维护构架连接部的电气连接。
图23是上述各操作件141(R、L)的剖面图。将导引滚302如图19所示地滑动到头管轴部103(R、L)的终端部后,用左右手分别抓住各操作件141而将右侧的操作件141(R)向逆时针方向转动90°、将左侧的操作件141(L)向顺时针方向转动90°而使其从该图(a)的直立姿势转动到该图(b)的横卧姿势。
接着,抓着各操作件141的杆154如图23(c)所示地使其向内侧滑动。这时,在右侧的操作件141R处,卡定销155从开口148(R)突出,在左侧的操作件141R处,卡定筒160从开口148(L)突出,卡定销155贯穿于卡定筒160内而由上述卡定球159相互卡定。由此,如图24所示,由于左右的轴部103(R、L)被机械性地连接,因此行走时的构件刚性提高。
另外,在操作件141被横卧着的行走状态下,如图22所示,头管轴部103(R、L)内的钩管151(参照图16)向内侧转动90°,轴部103(R、L)的侧部开口191与导向滚302的侧部开口391结合。由此,导向滚302和轴部103(R、L)被锁定,两者的相对滑动被禁止。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只使左右的操作件141转动即可将前构架1相对中心构架3锁定,还可将操作件相接近地配置,因此锁定/非锁定操作变容易。
以下,对手柄轴102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手柄轴102与手柄桥形构件108的锁定机构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26、27是从手柄桥形构件108的里侧看该手柄锁定机构的图。该手柄锁定机构分别设在手柄轴102的左右,但是,在此是以设在右侧的手柄轴102(R)上的机构为例子进行说明。
手柄锁定机构由L形锁定杆181、杆182、偏心曲柄183、杆184及推压件185及推压件导引构件186构成。在图28所示的伸长状态下,如图26所示,L形锁定杆181被压入到手柄桥形构件108的里侧,因此,推压件185的前端侵入设在L形手柄轴102的侧部的开口187,其滑动被阻止。
与此相反,当拉出L形锁定杆181时,如图27所示,偏心曲柄18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上述杆184拉出推压构件185。因此,通过操作左右的L形操作杆181而解除手柄锁定,在其状态下,若压下手柄轴102,则如图29所示,手柄轴102相对手柄桥形构件108向下方滑动。
在手柄桥形构件108的侧部及手柄轴102的下端设有与电气连接上述前构架1和中心构架3的与连接器161、162同等的连接器191、192,由于上述滑动,上述连接器191、192相分离,电气隔断手柄桥形构件108和手柄轴102。
图30是表示前轮FW构成的展开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
前轮FW主要由安装凸缘133、前车轮轮圈134、盘形转子135及轮胎137构成,盘形转子135由螺钉固定在前车轮轮圈134上,上述前车轮FW与左右的轮圈盖131、138一起穿在从前106的前端延伸出的前轮轴199上而被悬臂支承着,由螺母132连接着。制动器支座136与轮圈盖138一起由螺钉固定在前106上。支座盖139固定在轮圈盖138上。
图31是表示后轮RW构成的展开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
摆臂201具有制动鼓239及后轮轴240,在其外周上用螺栓固定着定子231。在后轮圈237侧同轴状地贯穿着传感器235及磁性转子233,并由轮毂232固定。
图32是表示确保于上述车座203下部的电源收容部244的构成的图。在电源收容部244中与控制器部件242及大容量电容器243一起收容着两组电池组251(R、L),该两组电池组251(R、L)通过将多个单节电池排列为枕状并收缩包装而一体化,上述控制器部件242及大容量电容器243包括隔断开关247、248及DC-DC变换器。
图33是上述前大灯部件105的立体图,图34是内藏于前大灯部件105内光源部175的立体图,图35是上述光源部175的正视图,图36是其侧视图。
如图35、36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部175包括基体构件189、安装在该基体构件189上的基板178、由基体构件189三维地保持的多个LED177。
在上述基体构件189中,在弯曲的基面176上沿行列方向设有许多开口,在各开口的底部形成的台阶状的对接面188。白色的高亮度LED177以其一部分从基面176向前方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方式被收容在上述开口内。各LED177在被压入到其被面与上述对接面188对接的状态下将其电极销钎焊固定在上述基板178上。因此,各LED177的露出长度由上述各对接面188的台阶高度规定。在上述基板178上搭载着用于使上述LED177点亮的驱动电路。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不使用弯曲基板的情况下三维地配置LED。另外,由于LED的高度及指向与电路基板178和LED电极的钎焊无关,因此可以以高的配光精度且没有个体差地三维地配置LED。
图37是表示右侧的手柄把手附近的构成的局部立体图。在手柄管170上安装着后面详述的转向信号灯部件166,在其周围安装着把手104。在用右手握持把手104的内侧端部即该把手时,在其母指的所能到达的范围内设有制动杆167及加速杆168。由加速开度传感器169检测加速杆168的开度。
图38是表示上述转向信号灯部件166的立体图,图39是其剖面图[图39(a)]及端部正视图[图39(b)]。
如图39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信号灯部件166包括上述手柄管170插入的支承管171、基板179、在支承管177的一端中央球面状地鼓出的圆形支承部173及5个高亮度LED174,LED174所露出的端部如图38所示地由透明盖172覆盖。
上述5个高亮度LED174固定在上述基板179上,它们以其中的一个为中心,在其周围间隔90°且将光轴从中心轴分别向外方若干偏移地配置着,各LED174的光轴调整是通过将各LED174插入到其底面与支承板173的球面抵接并将其电极固定在基板179上来进行。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由圆形支承部173的形状正确地规定转向信号灯的配光特性。另外由于将转向信号灯在手柄端部形成为小型,因此,不会由转向信号灯损害手柄的操作性。
图40是电动二轮车的后正视图,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构架主体312(R、L)的后部三维地配置着许多红色的LED,构成刹车灯361(R、L),在其下侧三维地配置橙色LED而构成转向信号灯362(R、L)。在车座203的后方配置着车牌板6。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大灯、刹车灯及转向信号灯的光源使用的是LED,可以使电动车辆实现必须的节电化。另外,通过光源使用LED可以缓和设计上的制约,可以提高其美观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1)可以在不将手柄轴向后方折叠的情况下使其高度充分地降低。因此,由于不需要考虑操纵手柄与车座等的干涉,因此不仅增加了设计上的自由度,而且还可以实现充分的紧凑化。
(2)由于在手柄不转动到正规的行走位置的状态下,手柄锁定不起作用,可以容易地确认手柄转动到正规的行走位置的情况。
Claims (3)
1.操纵方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前车轮的前叉、与前叉相连接使上述前叉操纵方向的操纵方向机构,上述操纵方向机构包括操纵手柄、操纵手柄桥形构件,该操纵手柄由手柄把手和左右一对手柄构件构成,该左右一对手柄构件包括支承着上述手柄把手并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手柄轴,上述操纵手柄桥形构件在上述前叉的外侧上下可滑动地支承着上述各手柄轴,相对上述前叉连接各手柄轴,
上述操纵手柄桥形构件包括锁定上述各手柄轴的滑动的手柄锁定装置,
上述手柄锁定装置包括响应于锁定操作选择性地与在至少一方手柄轴的侧部设在其外周方向的规定角度范围中的凹部进行结合的推压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纵方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操纵手柄构件,其手柄把手和手柄轴是基本垂直的L形状,各操纵手柄构件的各手柄把手的朝向在与车体的左右方向一致的角度和与前后方向一致的角度范围中可相对上述手柄桥形构件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纵方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在上述手柄轴的侧部的凹部形成于在其手柄把手相对手柄桥形构件转动到行驶时的角度时可与上述推压构件结合的角度范围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6556/2001 | 2001-09-03 | ||
JP2001266556A JP4475492B2 (ja) | 2001-09-03 | 2001-09-03 | 操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3338A CN1403338A (zh) | 2003-03-19 |
CN1272213C true CN1272213C (zh) | 2006-08-30 |
Family
ID=19092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212748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2213C (zh) | 2001-09-03 | 2002-08-02 | 操纵方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75492B2 (zh) |
CN (1) | CN1272213C (zh) |
TW (1) | TW55020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6012938A1 (de) * | 2006-03-21 | 2007-09-27 | Christian Schmautz | Roller mit mindestens einer seitlich ausklappbaren Trittflächeneinheit |
JP5385473B1 (ja) * | 2013-02-21 | 2014-01-08 | 井手 遊生 | ハンドル |
-
2001
- 2001-09-03 JP JP2001266556A patent/JP447549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
- 2002-06-17 TW TW91113141A patent/TW55020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8-02 CN CN 02127488 patent/CN127221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75492B2 (ja) | 2010-06-09 |
TW550203B (en) | 2003-09-01 |
CN1403338A (zh) | 2003-03-19 |
JP2003072651A (ja) | 2003-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4552C (zh) | 电动车 | |
CN1251918C (zh) | 自行车以及自行车折叠方法 | |
CN1308164C (zh) | 两轮车的装载车辆以及两轮车的车载方法 | |
CN1202969C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的蓄电池安装装置 | |
CN1310798C (zh) | 折叠式自行车 | |
CN105253231A (zh) | 模块化自行车 | |
CN160553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制动钳支撑结构 | |
CN1343584A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及其蓄电池收容装置、蓄电池箱 | |
CN1605530A (zh) |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 |
CN1376603A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01045476A (zh) | 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 | |
CN1293125A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的电池装卸装置和轮锁定装置 | |
CN1288029C (zh) | 电动二轮车 | |
CN1298583C (zh) | 节气门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 |
CN1212935A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 | |
JPH11321748A (ja) |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用車載式充電装置 | |
CN1272213C (zh) | 操纵方向装置 | |
CN1212936A (zh) | 电动助力自行车 | |
CN1276857C (zh) | 电动两轮车的电池组装卸结构 | |
CN1907798A (zh) | 低地板式车辆的行李固定结构以及低地板式车辆 | |
JP4557241B2 (ja) | 車両用led灯火装置 | |
CN1271666A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底板下构造 | |
CN1205086C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 | |
CN1293139A (zh) | 电动助力装置 | |
CN1958383A (zh) | 二轮机动车用仪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