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263668C -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3668C
CN1263668C CNB001200127A CN00120012A CN1263668C CN 1263668 C CN1263668 C CN 1263668C CN B001200127 A CNB001200127 A CN B001200127A CN 00120012 A CN00120012 A CN 00120012A CN 1263668 C CN1263668 C CN 12636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ircle
bobbin
yarn tube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00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3934A (zh
Inventor
米夏埃尔·皮拉
赖因哈德·利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aurer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urer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aurer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27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3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36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36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4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laying subsidiary winding, e.g. transfer 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4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laying subsidiary winding, e.g. transfer tails
    • B65H54/343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laying subsidiary winding, e.g. transfer tails when starting winding on an empty bobb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旋转筒管上绕制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其中在纱筒的卷绕过程中,纱线被缠绕在纱筒范围内。在络纱过程即将开始之前,所述纱线有多个纱圈缠绕在纱筒范围外,在筒管的表面形成留头纱圈,其中所述留头纱圈构成纱筒的尾纱,并且在卷绕留头纱时,所述纱线由一个导纱器引导,该导纱器基本上平行于筒管表面移动,而且是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的。根据本发明,所述导纱器以不同的导纱速度往复移动,从而使所述尾纱至少以若干圈留头纱圈固定在所述筒管的圆周上。

Description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连续输入纱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欧洲专利说明书EP0311827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中涉及将一根喂入的纱线卷绕在被驱动的筒管上。
该方法中的筒管被夹紧在两个定心盘之间。所述定心盘可转动地支承。所述筒管靠在一个驱动辊上,并且在该辊驱动下转动。当所述筒管达到了预定的卷绕转速后,纱线被一个设置在定心盘圆周上的捕纱槽捕获并切断,使得纱线的自由端被一个吸引装置所接收。当纱线从纱筒范围旁边一侧卷绕成筒管上的所谓留头纱圈后,即开始卷绕纱筒。为了进行捕纱和卷绕,纱线通过一个移动的导纱器引导。
这种卷绕装置例如用于卷曲机,以便将卷曲的纱线缠绕成纱筒。为此要在开始卷绕前将连续喂入的纱线捕获、切断并在筒管上正常的纱筒范围旁边缠绕出留头纱圈。其中所述留头纱圈构成了纱筒的尾纱,该尾纱在下一道加工工序中与第二个纱筒的线头连接在一起。所以要求尾纱要易于辨认,并且能可靠地固定在筒管表面上。在公知方法中,纱线被夹紧在筒管的端面,定心盘和筒管之间的位置,所以纱筒更换后,尾纱便不再被夹紧。所以纱筒卷成后以及纱筒被更换后将出现的问题是,尾纱从留头纱圈上松脱,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留头纱完全脱落。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提出的目的是改进以上所述类型的方法,使尾纱即便在纱筒运输时也能可靠地固定在筒管的圆周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尾纱带有明确的识别标记缠绕在纱筒圆周上。
通过按发明的卷绕连续输入纱线的方法来实现上述目的。
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绕制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最初,通过用一个可基本上平行于筒管移动的导纱器引导送入的纱线,在筒管上在纱筒范围外形成留头纱;以及,导纱器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使得导纱器往复移动,将尾纱至少以若干圈留头纱圈固定在筒管的圆周上;然后,将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缠绕到筒管上,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以及,上述引导步骤包括:通过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导纱器,使导纱器在朝向纱筒范围的向前方向和相反的向后方向往复运动,并且,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绕制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最初,通过用一个可基本上平行于筒管移动的导纱器引导送入的纱线,在筒管上在纱筒范围外形成留头纱;以及,导纱器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使得导纱器最初沿着朝向纱筒范围的向前方向移动以形成初始纱圈,然后沿着向后方向移动以便形成覆盖着至少一些初始纱圈的更多的纱圈,由此将所述初始纱圈固定在筒管的圆周上,并且使所述初始纱圈和更多的纱圈位于纱筒范围外;然后将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缠绕到筒管上,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
按照本发明再一种实施方式,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缠绕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送入的纱线引导到筒管上,使纱线(1)最初,沿向前的方向以一个预定的速度从简管末端移到纱筒范围,(2)接着,在纱筒范围内移动,以便形成废丝纱圈,(3)然后,沿向后的方向以一个不同于上述预定速度的速度从纱筒范围朝向所述筒管末端移动,从而在纱筒范围之外形成留头纱圈,(4)接着,沿向前的方向退回到纱筒范围内,以及(5)然后,在纱筒范围内往复运动以便形成交叉卷绕纱筒,其中,所述废丝纱圈沿着基本上纱筒范围的全长成形。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缠绕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送入的纱线引导到筒管上,使纱线(1)最初,沿向前的方向从筒管末端移到纱筒范围,(2)然后,在纱筒范围内移动,以便形成废丝纱圈,该废丝纱圈沿着基本上纱筒范围的全长延伸,(3)接着,沿向后的方向从纱筒范围朝向所述筒管末端移动,从而在纱筒范围之外形成留头纱圈,(4)然后,沿向前的方向退回到纱筒范围内,以及(5)接着,在纱筒范围内往复运动以便形成交叉卷绕纱筒。
在形成留头纱圈时,纱线在筒管表面的纱筒区旁边被卷绕出若干圈。纱圈在筒管表面上的走向可通过导纱器的位置加以影响。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方案,可对纱圈的导程及其卷绕方向加以影响。为此导纱器以不同的导纱速度进行往复运动,使得纱线端部在筒管的圆周上被固定卷绕出至少若干个留头纱圈。通过导纱器的导纱速度可以影响纱圈在筒管表面上的导程。其规律是:导纱速度越高,纱圈的导程就越大。纱线的卷绕方向与导纱器的运动方向相关。通过往复式运动,在导纱器的每次方向改变时都会导致纱圈在筒管表面上的卷绕方向改变。
在缠绕染色纱筒(补充染色的纱筒)时,要求在形成留头纱圈之前,要在纱筒范围内缠绕出废丝纱圈。然后再在纱筒范围以外产生留头纱圈,以便接着开始正式的络纱。通过这种运动过程,在留头纱圈和纱筒之间的筒管表面上产生若干个过渡纱圈。因为废丝纱圈的纱线起始端头不适于继续进行加工,所以纱筒的尾纱是通过废丝纱圈后面产生的留头纱圈构成的。通过本发明一种方案,可在纱筒缠绕完毕后方便地识别出尾纱。为此在纱筒和留头纱圈之间进行的前进运动和向后移动中缠绕的纱圈是以不同的导程卷绕在筒管圆周上的。其中导纱器采用不同的导纱速度进行前进运动和向后移动。本发明的优点特别在于,在后面的加工工序中不会出现废丝。
在所述的一种优选的改进方法中,导纱器过渡到纱筒范围时,在卷绕废丝纱圈之前向前移动的导纱速度大于废丝纱圈形成后导纱器向后移动的导纱速度。所以在向后移动中缠绕的留头纱圈的尾纱的导程要小于筒管上缠绕的纱圈导程,因此为形成尾纱,可以在纱圈内以较小的导程将纱线切断。
当然也可以使导纱器向后移动的导纱速度大于向前移动的速度。所以尾纱形成的纱圈以较大的导程缠绕在留头纱圈和纱筒之间。
在制造染色纱筒时,通常在缠绕废丝纱圈前缠绕一个第一留头纱圈。所述第一留头纱圈可以缠绕在纱筒范围之内或者缠绕在纱筒范围之外。当缠绕在纱筒范围之外时,两个留头纱圈最好缠绕在筒管圆周上的相同位置。这样可保证第二个相关留头纱圈同样具有均匀的染色,这是后面的加工工序所需要的。
为了固定留头纱圈的尾纱,导纱器在留头纱圈的起始进行向前移动以及进行与该向前移动直接连接的向后移动。向前移动的导纱速度大于向后移动的导纱速度,所以在向前移动过程中卷绕在筒管表面上的大导程纱圈上面随后又重叠缠绕上向后移动的纱圈。这样可达到纱圈末端通过若干并排布置的纱圈被固定在筒管圆周上。
为了用平行的纱圈将筒管圆周上的尾纱固定,由导纱器在其往复运动中经过的距离是不同的。导纱器向前移动时经过的距离大于向后移动时经过的距离,所以向前移动时缠绕的纱圈被向后移动时缠绕的纱圈覆盖。
所述导纱器的向前、向后移动在缠绕在筒管上的一个纱圈内脉动式地进行,使得该已绕上的纱圈可被下一个纱圈直接重叠压住,这特别适于在最小长度的留头纱圈时将纱线固定。
本发明所述方法可有利于使用在所有公知的卷绕装置中。纱线开始卷绕后由导纱器移交给一个往复运动装置的往复导纱器,所以导纱器对纱线的导向仅在于捕捉纱线以及缠绕留头纱圈的阶段。当然也可以在捕捉纱线,开始缠绕以及正式缠绕时采用导纱器引导纱线,所以此时导纱器同时作为往复导纱器使用。其中主要的是,导纱器的移动可以通过一个可控驱动装置以可变速度独立于移动方向而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对照附图所示的几个实施例和设备结构对本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表示留头纱圈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筒管端部处于被夹紧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表示留头纱圈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筒管端部处于被夹紧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表示具有废丝纱圈和留头纱圈的筒管处于被夹紧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表示实施本方法所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表示实施本方法所需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一个筒管13的筒管端部示意图。筒管13用于缠绕纱筒,该筒管被夹紧在两个定心盘之间并且以一定的卷绕速度被驱动。在图1中显示出筒管13的右端与定心盘27。在一个基本上平行于筒管13的平面上设置有可移动的导纱器18。该导纱器18与一个驱动装置相连,对后者下面还更详细说明。在导纱器18上有连续输入的纱线1。
为了在筒管13上将纱线1缠绕成一个纱筒,纱线1必须被一个捕捉装置所捕获。该生头过程可采用公知的方式进行。为此所述导纱器18要移动到筒管13端部的一个捕纱位置上。在这个阶段中,所输入的纱线1被一个抽吸装置或第二个完成缠绕的纱筒连续地捕获。在所述导纱器18的捕纱位置上,纱线1被一个捕捉装置所引导,从而实现纱线的捕获和切断。在图1所示的筒管结构中,例如可利用设置在定心盘27圆周上的捕纱槽完成捕获纱线的任务,其中的纱线通过捕纱槽进入筒管13端部的端面和定心盘27之间的一个卡槽。纱线1被捕获和切断后,导纱器18即朝纱筒中间方向移动,以形成留头纱圈。导纱器18的这种向前移动是以一个预定的导纱速度进行的,所以在筒管表面上缠绕的第一个纱圈以升角α缠绕在筒管上。在图1中表示出了两个纱圈,它们是在向前移动过程中缠绕在筒管13上的。经过了一段预定的时间或者经过了一个预定的路程即导纱器18所经过的路程后,向前移动即结束,导纱器开始朝着筒管端部向后移动。此时导纱器18的向后移动是以较小的导纱速度进行的,所以缠绕在筒管13上的纱圈具有较小的升角β。因此在向后移动时产生的纱圈将重叠缠绕在向前移动时产生的纱圈上面。这样便可将尾纱固定在筒管13的圆周上。完成了留头纱圈15的缠绕后,导纱器18移动到筒管13的纱筒范围。该纱筒范围是将要缠绕纱筒的筒管表面。纱筒范围是通过纱筒宽度确定的。为了形成纱筒,纱线1可通过独立的往复导纱器或通过导纱器18导向。
在图2中表示出留头纱圈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的装置的部件和图1所示的部件相同。在这方面参照以上的说明。纱线1被捕获并夹紧后,导纱器18首先移动到筒管13的法向平面,在该平面中应当产生留头纱圈15。一旦导纱器18抵达法向平面,往复导纱器18则产生脉动状的向前和向后移动,使得纱线1的第一个纱圈在筒管13上形成一个沿轴向延伸的回环。然后在该圈上直接缠绕留头纱圈,使得第一个纱圈的回环被后面的纱圈重叠压住。在筒管13上完成了留头纱圈15后,导纱器18移动到纱筒范围。为了产生留头纱圈15,如图1和图2所示,导纱器18最好以恒定的导纱速度朝一个方向移动。但是也可以为了产生留头纱圈15,让导纱器18以小偏角往复移动,从而产生交叉卷绕。
图3表示了留头纱圈的另一个实施例,它也是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造的。该方法特别用于制造那些在卷绕完毕后进行染色处理的纱筒。因为在纱筒染色时处在筒管表面的第一层纱线不适于继续进行加工,其原因在于色差,所以需要在纱筒范围内产生所谓的废丝纱圈。在图3所示的情况中,筒管13被夹紧在定心盘27和28之间。纱线开始缠绕后,未在筒管表面形成废丝纱圈,导纱器18在纱筒范围内移动,该纱筒范围在图3中是由纱筒宽度B表示的。废丝纱圈缠绕完毕后,在纱筒范围之外缠绕留头纱15。在纱筒范围B和留头纱圈15之间,在筒管表面上构成了一个沿轴向延伸的距离A。在A的范围内,通过往复导纱器18的向前移动使缠绕的纱线1产生了一圈或多圈过渡纱圈。在过渡到废丝纱圈37时,导纱器18以一个预定的导纱速度向前移动,从而在筒管表面缠绕出升角为α的若干纱圈。
废丝纱圈37缠绕完毕后,导纱器18从纱筒范围B移动到筒管13的端部,从而形成留头纱圈15。此时导纱器18向后移动的导纱速度与向前移动的导纱速度是不同的。纱线1在过渡区A内缠绕的纱圈的升角是β。在图3中导纱器18经过过渡区A并且缠绕出留头纱圈15。留头纱圈15缠绕完毕后,导纱器18重新向前移动摆回到纱筒范围B内。所述向前移动在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个导纱速度,使缠绕的纱线具有升角α。
纱筒卷绕完毕后,由于过渡区A内的纱圈具有不同的升角α和β,所以能够识别出尾纱,它可在后面的加工工序中取下与随后的纱筒连接在一起。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过渡区A内具有升角β的纱圈被切下,并且作为尾纱与后面的纱筒的纱线始端打结连接。这样可保证废丝纱圈以及必要时,第一段留头纱圈保留在筒管13上,并且不会进入后面的加工过程。
在图4中给出了一种实施所述方法的装置的实施例。该装置用于卷绕一根送入的纱线1,它具有一根纱筒锭子12。该纱筒锭子12以悬臂方式通过轴承17支承在一个机架上。在轴承端部,纱筒锭子12与一个锭子电机16相连。一个筒管13被夹紧在纱筒锭子12上。一个加压辊10设置在与纱筒锭子的轴线相平行并与筒管13隔开一个间距的位置上。该加压辊10的轴11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在所述纱筒锭于12和加压辊10的上部有一个往复运动装置22安装在机架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往复运动装置22采用锭翼往复运动结构。一个作为锭翼构成的往复导纱器7借助于纺纱杯5作旋转驱动。使纱线1从右侧纱筒边缘向左侧纱筒边缘移动。其中纱线沿着导尺9滑动。在另一端纱线被第二个锭翼6所接收,该锭翼在纺纱杯4的驱动下反向转动。所述导尺9设置在往复运动装置22和加压辊10之间。
夹紧在纱筒锭子12上的筒管13在一端具有一个捕纱装置。在筒管13的具有捕纱装置14的端部,有一个可移动的导纱器18设置在纱筒锭子的上方。该导纱器18与驱动装置19相连,该驱动装置可使导纱器18在一个平行于纱筒锭子12的平面上沿筒管13的纵向作远离筒管端部以及返回筒管端部的运动。所述驱动装置19与一个控制装置8相连。在纱筒锭子12的范围内设有一个传感器20用于测量纱筒锭子的转速。该传感器20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在所述控制装置8内储存有形成留头纱圈15的控制程序。
在图4中表示出了工作状态,其中纱线1连续地经顶导纱器2被送入卷绕装置,该纱线在导纱器18的引导下缠绕在筒管13上。所述纱线1已经被捕纱装置捕获,并且在筒管13上缠绕出留头纱圈15。为此导纱器18在驱动装置19的驱动下移动。所述驱动装置19受到控制装置8的控制。留头纱圈在筒管上缠绕完毕后,导纱器18将纱线释放并使纱线进入往复运动装置。其中的导纱器例如采用轴向摆动式结构。
通过测量锭子转速可以在控制装置8中,从锭子转速和留头纱圈的卷绕时间参数中预先确定留头纱圈的长度。
在图5中表示出实施所述方法的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该装置例如用于卷曲机中。在以下说明中,具有同样功能的零件均用相同的标号标出。在设置在机架40上的摆动轴41上支承一个纱筒支架26,并可摆动。在叉形纱筒支架26的自由端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定心盘28和27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定心盘28和27之间有一个用于容纳纱筒的筒管13被夹紧。在所述筒管13的表面靠着一个驱动辊29。该驱动辊29被固定在驱动轴31上。所述驱动轴31的一端与驱动辊电机30相连。该驱动辊电机30带动驱动辊29以基本上恒定的速度运转。通过驱动辊29的摩擦力可使筒管13以纱筒转速运转,从而使纱线能够以纱线的速度卷绕。卷绕速度在络纱过程中基本上保持恒定。在驱动辊29之前设置了一个往复运动装置22。该往复运动装置22采用所谓的皮带往复运动机构。其中有一个往复导纱器6固定在环形皮带33上。所述皮带33布置在两个导向轮34.1和34.2之间,平行于筒管13。在皮带平面上有一个被皮带部分包住的驱动轮35,它平行于导向轮34.1和34.2布置。所述驱动轮35被固定在电机36的驱动轴44上。所述电机36带动驱动轮35正反向运动,所以往复导纱器6在导向轮34.1和34.2之间的区域内往复运动。所述电机36可受到控制装置8的控制。该控制装置8与一个设置在纱筒支架26上的传感器32相连,该传感器用于测量定心盘27的转速。
在图5所示的装置中,纱线的定位、捕获、开始卷绕以及纱筒的卷绕均通过往复导纱器6的引导进行。用于形成留头纱圈和形成纱筒的控制程序存储在所述控制装置8内,所以电机36可相应地控制往复导纱器的运动轨迹。在图5所示的驱动状态中,正在卷绕留头纱圈15。

Claims (12)

1、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绕制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最初,通过用一个可基本上平行于筒管移动的导纱器引导送入的纱线,在筒管上在纱筒范围外形成留头纱;以及,导纱器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使得导纱器往复移动,将尾纱至少以若干圈留头纱圈固定在筒管的圆周上;然后
将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缠绕到筒管上,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以及
其中,上述引导步骤包括:通过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导纱器,使导纱器在朝向纱筒范围的向前方向和相反的向后方向往复运动,并且,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沿向前方向的移动之后就直接进行沿向后方向的移动,并且向前移动的速度大于向后移动的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纱器在其向前移动时经过的距离大于导纱器在其向后移动时经过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纱器的向前、向后移动脉动式地进行进行,以便在一个缠绕在筒管上的纱圈内形成一个轴向延伸的线圈,使得该已绕上的纱圈可被下一个纱圈重叠压住。
5、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绕制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聚:
最初,通过用一个可基本上平行于筒管移动的导纱器引导送入的纱线,在筒管上在纱筒范围外形成留头纱;以及,导纱器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驱动装置移动,使得导纱器最初沿着朝向纱筒范围的向前方向移动以形成初始纱圈,然后沿着向后方向移动以便形成覆盖着至少一些初始纱圈的更多的纱圈,由此将所述初始纱圈固定在筒管的圆周上,并且使所述初始纱圈和更多的纱圈位于纱筒范围外;然后
将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缠绕到筒管上,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前移动的导纱速度大于向后移动的导纱速度,使得在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相对陡的纱圈而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相对不陡的纱圈。
8、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缠绕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送入的纱线引导到筒管上,使纱线
(1)最初,沿向前的方向以一个预定的速度从筒管末端移到纱筒范围,
(2)接着,在纱筒范围内移动,以便形成废丝纱圈,
(3)然后,沿向后的方向以一个不同于上述预定速度的速度从纱筒范围朝向所述筒管末端移动,从而在纱筒范围之外形成留头纱圈,
(4)接着,沿向前的方向退回到纱筒范围内,以及
(5)然后,在纱筒范围内往复运动以便形成交叉卷绕纱筒,其中,所述废丝纱圈沿着基本上纱筒范围的全长成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向前移动的速度基本上与步骤(1)中的预定速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随后的步骤,即,将在步骤(3)期间形成的纱筒切断,以便形成一个自由端,它可以与另一个纱筒的线头连接。
11、将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在纱筒范围内在旋转筒管上缠绕以形成交叉卷绕纱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送入的纱线引导到筒管上,使纱线
(1)最初,沿向前的方向从筒管末端移到纱筒范围,
(2)然后,在纱筒范围内移动,以便形成废丝纱圈,该废丝纱圈沿着基本上纱筒范围的全长延伸,
(3)接着,沿向后的方向从纱筒范围朝向所述筒管末端移动,从而在纱筒范围之外形成留头纱圈,
(4)然后,沿向前的方向退回到纱筒范围内,以及
(5)接着,在纱筒范围内往复运动以便形成交叉卷绕纱筒。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随后的步骤,即,将在步骤(3)期间形成的纱筒切断,以便形成一个自由端,它可以与另一个纱筒的线头连接。
CNB001200127A 1999-05-14 2000-05-12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36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22393.9 1999-05-14
DE19922393 1999-05-14
DE19936349.8 1999-08-02
DE19936349 1999-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3934A CN1273934A (zh) 2000-11-22
CN1263668C true CN1263668C (zh) 2006-07-12

Family

ID=26053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001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3668C (zh) 1999-05-14 2000-05-12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308906B1 (zh)
CN (1) CN1263668C (zh)
DE (1) DE10022376A1 (zh)
TR (1) TR200001327A2 (zh)
TW (1) TW452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1394B1 (en) * 1998-12-23 2002-04-16 Pirelli Cavi E Sistemi S.P.A. Method for winding a fibre element having different longitudinal portions
DE50003358D1 (de) * 1999-03-13 2003-09-25 Barmag Barmer Maschf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ühren und schneiden eines zulaufenden fadens beim spulenwechsel
ITMI20052476A1 (it) * 2005-12-23 2007-06-24 Ever Elettronica S R L Sistema e apparecchiatura per l'azionamento di guidafili in macchine tessili
DE102006018997A1 (de) * 2006-04-25 2007-10-31 Saur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ärbespule sowie Vorrichtung zum Aufspulen eines kontinuierlich zulaufenden Fadens
ITMI20061763A1 (it) * 2006-09-15 2008-03-16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Procedimento perfezionato di avvolgimento del filato in rocca con dispositivi guidafili individuali
DE102009049374A1 (de) * 2009-10-14 2011-04-21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Serviceaggregat zum Durchführen eines Kreuzspulen-/Leerhülsenwechsels
DE102011083104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SSM Schärer Schweiter Mettler AG Fadenverleg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mit einem Garn bewickelten Garnspule
DE102015222045B3 (de) * 2015-11-10 2017-02-02 SSM Schärer Schweiter Mettler AG Fadenverlegevorrichtung
CN106348095B (zh) * 2016-08-26 2019-04-19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玻璃纤维络纱机的自动上卷和切丝装置
CN110904542A (zh) * 2019-12-10 2020-03-24 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自动留尾纱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3753675A (zh) * 2021-08-16 2021-12-07 福建立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运动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卷绕装置
CN114855318B (zh) * 2022-04-24 2023-05-12 无锡宏源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旋转辊纱线缠绕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34478A1 (de) 1987-10-12 1989-04-27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uehren, halten und trennen eines fadens beim spulenwechs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3934A (zh) 2000-11-22
TR200001327A3 (tr) 2001-02-21
TW452567B (en) 2001-09-01
US6308906B1 (en) 2001-10-30
DE10022376A1 (de) 2000-12-14
TR200001327A2 (tr) 2001-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7839C (zh)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和装置
CN1094461C (zh) 用来卷绕连续输入长丝的方法和卷绕装置
CN1094462C (zh) 用于引导和切断连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KR970010909B1 (ko) 권취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핑방법
CN1263668C (zh)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CN1094460C (zh)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CN1162315C (zh) 在卷筒更换时用来引导和切断输入的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CN101580983B (zh) 倍捻机的智能防叠松边装置及其方法
JPH01203177A (ja) スプール交換の際に糸を案内、保持及び切断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3741488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yarn reserves on bobbin-receiving members
US3913852A (en) Wind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N220578615U (zh) 纱线的卷绕单元
CN1530478A (zh) 纺纱机
CN1091063C (zh) 卷绕连续输入长丝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91862A (zh) 用于避免产生叠圈卷绕的方法
CN1263669C (zh) 用于卷绕连续送进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656003A (zh) 用于将连续送进的线在一个筒管上卷绕成一个线筒的方法及卷绕机
JP3731864B2 (ja) ワイヤーソーにおけるワイヤー走行制御方法
EP2801544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232432C (zh) 在更换卷筒时用来引导和切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及具有该装置的假捻卷曲变形机
CN1031933C (zh) 络纱机
CN101100770A (zh) 倍捻机的智能防叠松边装置
CN1619025A (zh) 一个自由端纺纱转杯中的纱线头的引入/移出装置
US6776367B2 (en) Servo-controlled traverse mechanism for winder
US4087056A (en) Textile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URER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RMAG AG

Effective date: 200404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40430

Address after: Remscheid,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Sula GmbH & Co

Address before: Remscheid,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Barmag Aktiengesellschaft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