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5460A -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数字接口 - Google Patents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数字接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5460A CN1235460A CN99103154A CN99103154A CN1235460A CN 1235460 A CN1235460 A CN 1235460A CN 99103154 A CN99103154 A CN 99103154A CN 99103154 A CN99103154 A CN 99103154A CN 1235460 A CN1235460 A CN 12354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source node
- destination
- node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52—High-speed IEEE 1394 serial b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52—High-speed IEEE 1394 serial bus
- H04L12/40117—Interconnection of audio or video/imag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52—High-speed IEEE 1394 serial bus
- H04L12/40123—Interconnection of computers and peripher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a LAN segment, e.g. ring or b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2—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iscarding or delaying data units, e.g. packe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35—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involving non-standard use of addresses for implementing network functionalities, e.g. coding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within the address or functional addressing, i.e. assigning an address to a fun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04L65/61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for multicast or broadcas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75—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 H04L65/762—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at the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04L2012/6486—Signalling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04—Address structures or forma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用于逻辑地连接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并且用于通过利用用来识别该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连接ID来控制各个节点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个通信系统和一个通信协议。另外,提供了用于使连接ID和共同指定包括在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中的存储空间的一个偏移地址发生联系、以及用于简化该偏移地址的指定和简化用于接收数据的连接ID的一个通信系统和一个通信协议。另外,提供了用于在源节点和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开始数据通信之前防止增加延时的一个通信系统和一个通信协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设备和数字接口。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以高速一起发送通信数据(包括图像数据)和命令数据的网络,以及该网络所能采用的通信协议。
常规地,硬盘和打印机是个人计算机(PC)最常采用的外围设备。这些外围设备之一经立特定的输入/输出接口或诸如SCSI(小计算机系统接口)通用数字接口与PC相连。
然而,近来AV(音频/视频)设备,诸如数字照相机和数字摄像机已经变得很普及,并共同构成可以用于PC的另一种类型的外围设备。这样一种AV(音频/视频)设备可以经由接口连接到PC。
图1是说明包含PC和AV设备的常规通信系统的图解。
在图1中,101指一台AV设备(数字照相机),102指一台PC,103指一台打印机,数字照相机101包含:一个存储器104,其中图像数据被压缩和记录;一个解码器105,用于扩展存储在存储器104中的压缩图像数据以便对其解码;一个图像处理单元106;一个D/A转换器107;一个包括EVF的显示单元108;和一个特定数字I/O单元109,用于连接该数字照相机101和PC102。
PCI02包含:一个特定数字I/O单元110,用于连接该PC102到该数字照相机101;一个操作单元111,包括键盘和鼠标一个解码器112,用于扩展压缩的图像数据以便对其解码;一个显示单元113;一个硬盘114;一个存储器115,诸如RAM;一个MPU116;一个PCI总线117;和一个SCSI接口,用于连接该PC102到打印机103。
打印机103包含:一个SCSI接口119,用于连接打印机103到PC102;一个存储器120;一个打印机磁头121;一个打印机控制器,用于控制打印机103的操作;和一个驱动器123。
在常规通信系统中,数字照相机101的特定数字接口(数字I/O单元)109和打印机103的数字接口(SCSI接口)119不兼容,其中一个不能直接连接到另一个上。因此,例如当数字照相机101发送静止图像到打印机103时,PC必须用作中继器(Relay)。
常规的特定数字接口109和常规的SCSI接口119具有很多缺陷:特别是对于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来说,当有大量数据从AV设备中传送时,其数据传送速率低对于并行通信,采用粗缆;只能连接少数的和几种类型的外围设备;连接系统受限;和数据传送能实时执行。
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一种快速、高性能、下一代数字接口是符合众所周知的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NC)1394-1995接口标准的一种接口。
遵循IEEEI394-1995接口标准(下文称为1394接口)的数字接口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传送速度高。
(2)支持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即等时传输系统和异步传输系统。
(3)能够获得具有高度自由的连接配置(拓扑)。
(4)能够支持即播即用功能以及有效的线路分拆功能。
然而,在IEEE1394-1995标准中,定义了连接器的物理和电连接以及最基本的数据传输系统,而未定义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所采用的通信协议。
由于根据IEEE1394-1995标准用于一个分组接收的响应没有为等时传输系统定义,则无法保证已经收到一个单独的等时分组。因此,当发送多组顺序数据时,或当通过分离数据为多个数据组来发送文件中的数据时,就不能采用等时传输系统。
在按照IEEE1394-1995标准的等时传输系统中,通信总数限制为64个即使在一个传输频带中存在有空间。因此,对于由小传输频带携带的多个通信等时传输系统是不足够的。
根据IEEE1394-1995标准,当由于节点的电源通接或断开使总线复位时,或当建立节点的断开或连接时,数据传输必须停止。但是,根据IEEE1394-1995标准,当由于总线复位或由于在传输期间出现差错而使数据传输停止时,则丢失的数据内容就不能被识别。另外,必须执行很复杂的通信处理来继续传输。
总线复位功能是用于自动识别一个新拓扑和用于设定分配给该节点的一个地址(节点ID)的一种功能。根据该功能,通过应用IEEE1394-1995标准能够提供即插即用功能以及有效的线路分拆功能。
对于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通信系统,不要求实时处理,没有建议能够用来划分相对大量的必须可靠的目标数据(例如,静止图像数据、图形数据、文本数据、文件数据或程序数据)为多于一个的数据段,并用于顺序传送这些数据段的特定通信协议。
此外,对于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通信系统,没有建议能够用来在多个设备之间通过采用异步数据广播的通信方法来实施包数据通信的特定通信协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设备和数字接口的一种技术,从而保征不要求实时处理的目标数据能够被顺序地发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设备和数字接口的一种技术,从而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顺序的数据传输仅通过简单的处理就能圆满地停止,而不需要复杂的通信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作为这样目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包含:
一个源节点,用于通过采用至少一个异步通信来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构成的数据;
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源节点的数据;和
一个控制器,用于设定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
其中源节点、目的节点和控制器之一暂停数据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含:
一个源节点,用于根据一种逻辑连接关系通过采用至少一个广播通信来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和
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用于根据逻辑连接关系接收来自源节点的数据;
其中由源节点或者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来停止数据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比选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一个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逻辑连接关系;
通过利用至少一个异步通信,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到该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和
根据已经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异步通信携带的数据,
其中至少源节点、目的节点和控制器之一暂停该数据的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附加优选实施例,一个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根据逻辑连接关系,通过采用至少一种广播通信来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和
根据逻辑连接关系接收来自源节点的数据;和
利用源节点或者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停止数据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为至少一种通信分组的形式;和
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该通信分组;和
停止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异步通信携带的至少一个通信分组;
在与另一装置共用的存储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通信分组中的数据;和
停止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
通知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有关用于识别在逻辑连接关系中的参与者的一个连接ID;和
停止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设备包含:
用于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该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能够停止。
作为本发明的附加实施例,一个数据通信设备包含: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利用异步通信接收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在与另一装置共用的存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该通信分组内的数据的一个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能够停止。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一种数据通信设备包含:
用于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通知该源节点和该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有关用于识别在该逻辑连接关系中的参与者的连接ID、并用于根据该逻辑连接关系停止异步传输的一个单元。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一个数据接口包含:
用于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该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能够停止。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一个数字接口包含: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利用异步通信接收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在与另一装置共用的存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该通信分组内的数据的一个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异步传输能够停止。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个数字接口包含:
用于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单元;和
用于通知该源节点和该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有关用于识别在该逻辑连接关系中参与者的连接ID、并用于根据该逻辑连接关系停止异步传输的一个单元。
在实施例给出以下详细描述的过程中,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变得完全明显。
图1是说明常规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例安排方框图;
图3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协议基本结构的概念图;
图4A、4B和4C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所覆盖的基本通信过程顺序图;
图5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的结构图;
图6A和6B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每个节点中的一个地址空间图;
图7是用于解释用于目标数据的传送模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1394接口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所覆盖的通信过程顺序图;
图10是用于解释被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所覆盖的通信过程顺序图;
图11是用于解释被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所覆盖的通信过程顺序图。
图12是用于解释连接ID、偏移地址和内部缓冲区大小之间关系的图;
图13是用于解释地址空间与内部缓冲区之间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解释被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所覆盖的通信过程顺序图;
图15是用于解释连接ID与偏移地址之间关系的图;以及
图16是用于解释数据传输速率与缓冲区大小之间关系的图。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下文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示例配置图。如图2所示,该数据通信系统包含一个计算机10,一个具有内置照相机28的数字录像机和一个打印机60。
将首先描述计算机10的配置。MPU12控制计算机10的操作。1304接口包括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一种功能和与在该实施例中规定的通信协议相关的一种功能。操作单元16包括一个键盘和一个鼠标。解码器18解码压缩的和编码的数字数据(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音频数据等等)。显示单元包括20显示,诸如CRT显示器或液晶板的设备。硬盘(HD)22用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字数据(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图示数据、文本数据、程序数据等),和内部存储器24也被作为一种存储个质提供。内部总线26,例如是互联计算机10的各个部分的PCI总线。
现在将描述具有内置照相机的数字录像机(下文称为DVCR)28的配置。图像拾取单元(OPT)30转换物体的光图像为电信号并将该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而模拟/数字(A/D)转换器32转换该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图像处理单元34变换数字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数据为具有预定格式的数字图像数据。压缩/扩展单元36包括用于解码压缩的和编码的数字代码(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音频数据等)功能和用于执行数字图像数据的高效编码的功能(例如,像MPEG或DV方法,数字图像被垂直转换以便提供随后量化和编码的可变长度预定单元图像)。存储器38用于暂存已经对其执行高效编码的数字图像数据,和存储器40用于暂存未对其进行高效编码的数字图像数据。数据选择器42选择或者存储器38或者存储器40。1394接口44包括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功能和与在该实施例中规定的通信协议相关的功能存储控制器46和48控制存储器38和40的写和读操作。包括一个微计算机的系统控制器50控制DVCR28的操作。操作单元52包括一个远程控制器和一个操作面板。电子取景器(EVF)54用来显示模拟图像信号为模拟信号。D/A转换器56转换数字信号为模拟信号。记录器/重放器58是诸如磁带、磁盘、或磁光盘的记录介质,并用来记录或重放各种类型的数字数据(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或音频数据等等)。
现将描述打印机60的配置。1394接口62包括用于遵循IEEE1304-1995标准的功能和与在该实施例中规定的通信协议相关的功能。64指一个数据选择器。操作单元66包括一个操作按钮和触模面板等等。打印机控制器68控制打印机60的操作。70指一个解码器,而72指一个内部存储器。图像处理单元74处理经过1394接口接收的静止图像数据、文本数据或图形数据。76指一个驱动器,而打印机头78执行打印。
如在图2中所示,计算机10的各个通信设备(下文称为节点)、DVCR28和打印机60经由1394接口14、44和62进行互联。下文中由1394接口构成的网络被称为1394串行总线。由于定义了预定的通信协议,则节点可以交换各种目标数据(例如,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图形数据、文本数据、程序数据等),而且命令数据可以被用于遥控这些节点。在该实施例中,定义了异步传输系统采用的通信议。
当参考图2时,将给出由构成该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各个节点执行的操作解释。
首先,将描述由计算机10的各个单元执行的功能和操作。
在这个实施例中,计算机10被作为例如,用于控制DVCR28和打印机60之间的图像数据交换的控制器工作,或作为用于遥控DVCR28和打印机60的控制器工作。
MPU12执行在硬盘22上记录的软件,并移动各种数据到内部存储器24中。MPU12也提供用于由内部总线26连接的各个单元的仲裁功能。
1394接口4能够接收来自1394串行总线上的图像数据,并能向1394串行总线传送从硬盘22或从内部存储器24中接收的图像数据。1394接口14也能够中继命令数据,以便沿着该1394串行总线其它节点实行遥控。另外,该1304接口14具有用于向一个不同的节点发送经由1394串行总线接收的信号。
用户通过利用操作单元16选择希望的软件来命令MPU12去执行记录在硬盘22上的软件。有关软件的信息由显示单元20提供给用户。根据该软件,解码器18解码经由1394串行总线接收的图像数据。该解码的图像数据由显示单元20提供给用户。
现在将描述DVCR28的各个单元的功能和操作。
在这个实施例中,DVCR28例知作为用于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通信协议异步发送图像数据的图像发送器(源节点)工作。
图像拾取单元30转换物体的光图像为由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构成的电信号,并馈送该电信号到A/D转换器32,A/D转换器32然后转换该电信号为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34对数字亮度信号和数字色度信号执行预定图像处理,并多路复用所得到的数字信号。并且比后,压缩/扩展单元36压缩该数字亮度信号和数字色度信号。压缩/扩展单元36可以采用分离的压缩电路并且并行处理该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或者可以通过利用公共使用的一个压缩电路来使用时间共享并处理这两个信号。
压缩/扩展单元36置乱该压缩的图像信号以便提供用于计数传输路径差错的一种方式。因此,顺序的代码差错,即,连续差错,可以改变为分散的差错,即,随机差错,就能够容易地被校正或被插入。要使由于投影在屏幕上的图像密度而变化的数据量均匀时,这个处理就应当在压缩前进行,使得它将方便地采用可变长度编码,如游程长度。
压缩/扩展单元36对该压缩图像数据增加了用于从置乱中恢复的数据识别信息(ID)。此外,压缩/扩展单元36对压缩的图像数据加入了一个差错校正代码(ECC)以减少在记录和重放期间出现的差错数。
由压缩/扩展单元36压缩的图像数据被发送到存储器38和记录器/重放器58中。记录器/重放器58对该压缩图像数据加上ID和ECC并在诸如磁带的记录介质上将之记录下来。该压缩图像数据被存储在与音频数据使用的记录区不同的记录区中。
D/A转换器56转换从图像处理单元34中接收的图像数据为一个模拟图像信号,并且EVF54显示从D/A转换器56接收的模拟图像信号。由图像处理单元34处理的图像数据也发送到存储器40中。在这种情况下,未压缩的图像数据发送到存储器40中。
数据选择器42根据用户发出的指令选择存储器38或存储器40,并且发送或者是压缩的图像数据或者是未压缩的图像数据到1394接口44。数据选择器42或者向存储器38或者向存储器40发送从1394接口44中接收的图像数据。
根据后面将要描述的通信协议,1394接口44异步地发送压缩的图像数据或未压缩的图像数据。此外,1394接口44经由1394串行总线接收用于执行DVCR28的控制的一个控制命令。所接收的控制命令经由数据选择器42被发过送到控制器50。1394接口44发出该控制命令的响应确认接收。
现在将描述打印机60的各个单元的功能和操作。
这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60例如是作为用于接收根据该实施例的通信协议异步发送的图像数据和用于打印该接收的图像数据的一个图像接收器(目的节点)来工作的。
1394接口62接收经过1394串行总线异步发送的图像数据和一个控制命令。因此,1394接口62发出该控制命令的一个响应确认接收。
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经过数据选择器64发送到解码器70。解码器70对该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输出该结果到图像处理单元74。图像处理单元744在存储器72中暂时存储所解码的图像数据。
图像处理单元74转换暂存在存储器72中的图像数据为打印数据,并发送该打印数据到打印机头78。打印机头78在打印机控制器68的控制下执行打印处理。
所接收的控制命令经过数据选择器64发送到打印机控制器68。打印机控制器68利用该控制数据控制各种打印相关过程。例如,打印机控制器68控制馈送纸张的驱动器76和调整打印头78的位置。
现在将描述这个实施例中的1394接口14、44和62的结构,同时参见图8。
1394接口由多层功能性地构成。图8中,1394接口经过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通信电缆801连接到另一个节点的1394接口。1394接口具有一个或多个通信端口802,其中每个端口都连到包括在硬件部分内的物理层803。
在图8中,硬件部分包括物理层803和链路层804。物理层803用作与另一个节点的物理和电子接口、检测总线复位和执行相关操作、编码/解码输入/输出信号、和提供仲裁功能以便解决有关使用总线权的冲突。链路层804产生通信分组、交换备种类型的通信分组、和控制循环计时器。此外,链路层804具有用于产生异步广播分组的功能和用于交换这些分组的功能,这将在后面描述。
在图8中,固件部分包括一个事务层805和一个串行总线管理部分806。事务层805管理异步传输系统并提供各种类型的事务(读、写和锁定)。事务层805也提供异步广播事务功能,这将在后面描述。也串行总线管理部分806提供用于根据后面将要描述的IEEE1212CSR标准控制它所属的节点、管理节点的连接状态管理节点的ID信息、和管理串行总线网络资源的一种功能。
图8中的硬件部分和固件部分大体构成1394接口,并且其基本结构与IEEE1394-1995标准中规定的一样。
包括在软件部分并且指定其传输所用的目标数据和方法的应用层807的功能根据所用的应用软件而变化。
在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扩展了1394接口音硬件和固件部分的功能,并提供用于软件部分的创新性的传输处理。
现在将解释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义的通信协议的基本结构,同时参考图3。
在图3中,该基本结构包含一个控制器300;一个源节点302;n(n≥1)个目的节点304;一个包括在源节点302中的子单元306;和目标数据308,诸如静止图像数据、图形数据、文本数据、文件数据或程序数据。
第一存储空间310通过采用一个预定的目的偏移(offset)(目的-偏移#0)在目的节点304中被定。一个第一连接312表示在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应注意:目的偏移是一个地址,通过它来指定n个目的节点304中的公共存储空间。
一个第n个存储空间314由预定的目的偏移(目的-偏移#n)在目的节点304中定义。一个第n个连接316表示在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
在这个实施例中,单个节点通过利用遵循IEEE1212CSR(控制和状态寄存器结构)标准(或者ISO/IEC13213:1994标准)的64比特地址空间来管理第一到第n个存储空间3100到314。IEEE1212 CSR标准是于规定控制、管理和串行总线地址分配的那些际准。
图6A和6B是用于解释包括在节点内的地址空间的图。在图6A中,显示由64比特地址表示的一个逻辑存储空间;其中前16比特代表FFFF16。图3中的第一存储空间310到第n存储空间314利用了图6B中的一部分存储空间,而用于其每一个存储空间的目的的偏移地址被包括在一个地址的低48比特。
在图6B中,例如,00000000000016到0000000003FF16定义一个相反区域。而实际上目标数据308被写在在该低48比特中的开始地址是FFFFF00000040016的一个区域中。
在图3中,源节点302是包括用于根据后面将描述的通信协议发送目标数据的一种功能的一个节点。目的节点304是包括用于接收来自该源节点302的目标数据308的功能的一个节点。控制器300是用于根据后面将要描述的通信协议在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并用于管理该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节点。
分离的节点可以作为控制器300、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来提供。一个单独的节点可以作为控制器300和源节点302来提供,并且一个单独的节点可以作为控制器300和目的节点304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中,不要求事务处理在控制器300和源节点302、或目的节点304之间进行,从而简化了处理。
在这个实施例中,分开的节点作为控制器300、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提供。包括1394接口14的计算机10用作控制器300,包括1394接口44的DVCR28用作源节点302,和包括1394接口62的打印机60用作目的节点304。
正如图3所示,可以在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一个或多个连接。当发出用于特定目标数据传输的请求时,一个或多个控制器300根据将在后面描述的通信协议建立这些连接。
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设定能够用于一中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目的偏移。目的偏移的值可以或者是预先设置的一个值或者是控制器300或源节点302设置的一个可变值。应注意连接和目的偏移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将在后面描述的通信协议来设定的。
当对一种连接设定多个目的偏移时,能给具有多种形式的数据通信提供单一连接。例如,当不同的偏移地址被分配给不同形式的数据通信时,就可在相同时间利用单一连接实现一对一通信、一对N通信和N对N通信。
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作控制器300的计算机10能起到目的节点304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中,在源节点302和两个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一种连接,并发送目标数据308。
在这个实施例中,计算机10用作控制器300,但可不必指定为控制器300。DVCR28或者打印机60也可起到控制器300的作用。
明在将给出对于根提在这个实施例中定义的通信协议的基本传输处理的解释。
图4A和4C是表示对于一组目标数据的传输所执行的处理的顺序图。图4B是表示当总线复位或在传输一组目标数据期间出现传输差错时所执行的处理的顺序图。
根据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当控制器300已经建立以前描述的连接时,它就通过执行一个或多个异步广播事务来发送一组目标数据。将要描述详细的异步广播事务处理,同时参照图4A到4C,将要解释用于一个异步广播事务的分组(下文称为异步广播分组),同时参考图5。
异步广播事务和异步广播分组是由此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规定的一种创新性的处理和创新分组格式。
明在将描述根据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的基本传输处理,同时参照图4A和4C。图4A是用于解释只与一个目的节点304建立一个连接时如何执行数据通信的一个顺序图。图4C是用于解释当三个目的节点304利用一个单独的连接时如何执行数据通信的一个顺序图。
控制器300建立一个连接ID,它用来识别在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存在的逻辑连接关系。控制器300然后将使用的连接ID通知各个节点,并建立一个单个连接(图4A和4C中的401和402)。
在传达连接ID通知之后,控制器300命令源节点302开始目标数据308的传输(图4A和4C中的403)。
当接收该指令时,源节点302开始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商定,并执行异步广播事务的初始建立(图4A和4C中的404和405)。
进行初始建立之后,源节点302执行异步广播事务,并顺序地播发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段组成的目标数据308(图4A和4C中的406和409)。
现在将描述在这个实施例中的目标数据308的传送模型,同时参考图7。图7中的目标数据308是例如138K字节的静止图像数据
源节点302根据在初始建立处理期间识别的各个目的节点304的接收能力划分该目标数据308为例如500个数据段(1个数据段是256字节)。1个数据段的大小是由源节点30通过参照在每个目的节点304处的内部缓冲器的大小而可变地决定的。
图7表示可利用具有与目标数据308相同的数据大小的内部缓冲器的一种情况。
源节点302通过执行至少一个异步广播事务来发送一个或多个数据段。在图7中,通过执行一个异步广播事务来发送一个数据段。
当已经发送了所有数据段时,源节点302终止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的数据通信连接(图4A和4C中的410和411)。
现将详细解释控制器300的操作,同时对照图4A和4C。
控制器300异步发送一个分组(下文称为连接请求分组),该分组用来建立至由用户选择的源节点302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的一个连接(图4A和4C中的401和402)。连接ID存储在分组的有效负载中以便识别在源节302和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的连接。
在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的连接是根据先前分配给源节点302的连接ID和以前分配给每个目的节点304的连接ID由控制器300建立的。
控制器300异步地送一个事务命令分组给源节点302(图4A和4C中的403)。
当收到事务命令分组时,源节点302根据从控制器300中接收的连接ID执行初始建立,并执行一个异步广播事务(图4A和4C中的404至409)。通过执行该异步广播事务,源节点302可以顺序地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段构成的目标数据308。
在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中,控制器300提供用于管理节点的连接和断开的一种功能。因此,该连接建立之后,利用源节点300和目的节点304之间执行的商定开始目标数据308的传输。
当一系列异步广播事务完成后,源节点302输出表示该段终止(下文称为段结束分组)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图4A和4C中的410)。
当从源节点302接收该段结束分组时,控制器300断开该节点并终止该数据传输处理(图4A和4C中的411)。
由于播发了段结束分组,则该分组的内容也能由目的节点304来检测。因此,替代控制器300目的节点304可以断开源节点302。
现在将详细描述源节点302的操作,同地参考图4A和4C。
当源节点302接收来自控制器300的连接请求分细和事务命令分组时,源节点302向目的节点304发送请求一个数据传输请求的传输(下文称为发送请求分组)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图4A和4C中的404)。
该发送的请求分组是用来获得该初始信息的一个分组,所说的初始信息是目标数据308的一个异步广播事务所要求的初始信息。由控制器300指定的一个连接ID写入该分组中。
目的节点304播发构成对该发送的请求分组(图4A和4B中的405)的一个响应的异步广播分组(下文称为确认响应分组)。与用于发送请求分组相同的连接ID被写入该确认响应分组中。因此,源节点302能检查所接收的确认响应分组中的连接ID,并能通过已经发出的那个分组来识别该连接。
在该确认响应分组中,存储在目的节点304处可利用的内部缓冲器的大小和用于一个特定存储空间的偏移地址。当接收该确认响应分组时,源节点302为它设定目的偏移,即在目的节点中公共指定存储空间,并开始该异步广播事务。该目的偏移是利用包括在从每个目的节点304中接收的确认响应分组中的偏移地址来指定的。
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于该异步广播事务的目的偏移是利用包括在确认响应分组中的偏移地址来设定的。然而,这个目的偏移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设定。例如,控制器300可以具有管理用于各个连接的目的偏移的一种功能,并能设定对应于这些连接ID的目的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该连接的目的偏移由控制器300向源节点302发送。
源节点302在由目的偏移(图4A和4C中的406)表示的存储空间中写入该第一异步广播分组。该数据段连接ID和的序列号存储在该分组中。
发送该第一异步广播分组之后,源节点302等待来自该目的节点304的一个响应分组。目的分组304发送异步广播分组作为响应分组,在此异步广播分组中,其连接ID和顺序号被存储着。当接收该响应分组后,源节点302就递增此序列号,并发送包括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列号的另一个异步广播分组(图4A和4C中的407)。
借助于重复上述处理,源节点302顺序地执行异步广播事务(图4A和4C中的408和409)。对来自一个目的节点304的响应的最大等待时间是预先确定的。当在最大等待时间期满之前未发送响应时,就用同一个序列号再发送这个相同的数据段。
当请求再发送的一个响应分组由目的节点304发出时,源节点302就能广播对应于该指定序列号的数据。
当所有目标数据308利用异步广播事务已发送时,源节点302播发段结束分组并结束数据传输(图4A和4C中的410和411)。
如上所述,源节点302根据需要划分目标数据308为一个或多个段。因此,上述响应分组的传输将与数据段的异步广播传输相关联地发生。对于执行的每个异步广播事务发送一个数据段。目的节点304包括具有上述容量的一个缓冲器。
在这个实施例中,如此设计使得一个响应分组与一个数据段的异步广播事务相关联地发送。无论如何,在目的节点304处的数字缓冲器填充多个顺序的数据段之后,目的节点304就可以发送一个响应分组。
现在将详细描述目的节点304的操作,同时参考图4A和4C。
当从控制器300收到连接请求分组时,目的节点304等待来自源节点302的发送请求分组(图4A与4C中的404)。
当接收发送请求分组时,目的节点304比较写在该分组中的连接ID与从控制器300中接收的连接ID,并确定所接收的分组是否是从源节点302发出。
当接收的发送请求分细是来自源节点302时,目的节点304就播发其中有连接ID、可用内部缓冲器的大小和特定存储空间的偏移地址的确认响应分组(图4A和4C中的405)。
当从源节点302中接收的异步广播分组写在该存储空间时,目的节点304就检查包含在该分组中的连接ID。当存储在该分组中的连接ID匹配目的节点304的连接ID时,目的节点304就广播其中存储有包括在接收分组中的连接ID和顺序号的一个响应分组(图4A和4C中的406和409)。在这种情况下中,包括在接收的异步广播分组中的数据段存储在内部缓冲器中。当包括在接收的分组中的连接ID不同于目的节点304的连接ID时,目的节点304就放弃该接收的分组。
当目的节点304断定接收分组的序列号不匹配时,它就能发送一个响应分组以便请求一个再发送。在这种情况中,目的节点304请求再发送的序列号将通知源节点302。
当上述所有异步广播事务完成时,源节点302就播发段结束分组。当接收这个分组时,目的节点304就终止该数据传输处理(图4A和4C中的410)。
接收该段结束分组之后,目的节点304就广播表示它已接收到该段结束分组的一个响应分组(图4A和4C中的411)。
如上所述,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能解决常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不方便性。此外,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在不要求实时处理时,能够容易地和快速地执行数据传输。
由于在控常器建立连接时,目标数据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进行交换,则对这种传输不必使用控制器,而且可以容易地执行数据传输,而不要求复杂的处理。
由于一个目的节点对于每个广播事务总是发送一个响应分组,所以能够提供一个满意的通信协议。
为了实施更令人满意的数据传输,则必须快速恢复数据传输而不丢失任何数据,即使由于总线复位或出现传输差错而暂停数据传输时也是如此。同时参照图4B,将给出用于根据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规定的恢复处理的一个解释。
假定在收到具有序列号i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之后出现总线复位。每个节点停止传输并初始化总线、识别连接配置、和根据IEEE1304-1995标准中定义的程序设定节点ID(图4B中的420和421)。
当再建总线时,目的节点304播发在其中存储连接ID和序列号i的一个恢复请求分组(重发请求分组)(图4B中的422)。
当能够恢复该异步广播事务时,源节点302识别包含在接收重发请求分组中的连接ID,并播发其中存储着那个连接ID的一个确认响应分组(4B中的423)。
然后,从重发请求分组请求的序列号开始,源节点302开始顺序地播发数据段,即以序列号(i+1)开始的数据段(图4B中的424)。
在上述处理中,即使数据传输已停止,但控制器300、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也能容易地和令人满意地恢复数据的传输,而不考虑其节点ID。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即使已经停止了数据传输也能简化控制器300执行的控制处理。
现在将描述在这个实施例中规定的异步广播分组结构,同时参考图5。该异步广播分组是具有一个4倍次(quadlet)(4个字节=32比特)作为一个单元的一个数据分组。
首先描述分组首部521的结构。
在图5中,字段501(16比特)代表目的ID,它是一个接收者的节点ID,即目的节点304。由于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通信协议束实施目标数据308的异步广播事务,则字段501的值用作一个广播ID,即FFFF16。
字段502(6比特)表示一个事务级别(t1)并且是每个事务固有的标记。
字段503表示一个重试(rt)代码以便指定该分组的重试。
字段504(4比特)表示一个事务代码(tcode)。该事务代码tcode指定分组格式和必须执行的事务类型。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字段的值被设定为00012,并且请求用于在由目的偏移字段507中定义的存储空间中写入这个分组的数据块522的一个处理(即,写事务)。
字段505(4比特)表示优先权(pri),并指定优先次序。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字段的值被设定为0002。
字段506(16比特)表示作为发送端即源节点302的节点ID的一个可变的源ID。
字段507(48比特)表示一个可变目的偏移,并共同指定包括在各个目的节点304中的地址空间的低48比特。可以对所有连接没定相同的目的偏移值,或者可以对每个连接设定不同的目的偏移值。然而,设定不同的目的偏移值是有效的,因为来自多个连接的异步广播分组能够以并行方式进行处理。
字段508(16比特)表示一个可变数据长度,并利用字节表示将在后面描述的一个数据字段的长度。
字段509(16比特)表示一个可变的扩展tcode。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字段被设定为000016。
字段510(32比特)代表一个可变的首部CRC,在其中存储时应于字段501至509的差错检测代码。
现在将描述数据块522。在这个实施例中,数据块522由首部信息523和一个数据字段524组成。
用于识别节点间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连接ID包括在首部信息523中。首部信息513的结构根据其使用目的而改变。
数据字段524是具有可变长度的一个字段,并且数据段存储于其中。当存储在数据字段524中的数据段不是4倍次的倍数时,则在未达到该4倍次的一个部分中输入0。
字段511(16比特)代表一个可变连接ID,并且这个实施例中的连接ID存储于其中。这个实施例的1394接口利用存储在这个字段511中的连接ID来识别在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建立的连接在此实施例中,能建立216×(节点数)个连接。因此,在这些连接所用的总通信频带达到该传输路径的容量极限之前,能够建立多个连接。
字段512(8比特)代表一个可变协议类型,并表示根据首部信息5213的通信处理(即,通信协议类型)。当指示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时,字段值例如为0116。
字段513(8比特)代表一个可变控制标志,并且预定的控制数据被设定在其中以便根据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控制通信命令。利用这个字段513中的最高有效位,例如,作为再发送请求(重发请求)标志。当这个字段中的最高有效位值为1时,就假定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通信协议已经请求再发送。
字段514(18比特)代表一个可变序列号。一个顺序值、即一个序列号是为根据特定ID(在字段511中指定的连接ID)发送的一个分组而设定的。利用这些序列号,目的节点304就能监视由异步广播事务顺序发送的数据段的连续性。如果序列号和数据段不匹配,则目的节点304能根据序列号请求再发送。
字段515(16比特)代表一个可变再证实号。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字段只在再发送请求标志设定为值1时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中,对其请求再发送的分组序列号被设定在字段515中。
字段516(16比特)代表一个可变缓冲器大小。目的节点304的缓冲区大小被设定在这个字段516中。
字段517(48比特)代表一个可变偏移地址。包括在目的节点304中的地址空间内的低48比特存储在这个字段517中。利用这个字段,指定图3中所示的第n个存储空间314中的第一存储空间310之一。
字段518(32比特)代表一个可变数据CRC。用于字段511到517(包括首部信息523和数据字段524)的差错检测代码存储在可变数据CRC和上述的可变首部CRC中。
第二个实施例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将络出用于改善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的性能并用于提高通信效率的一个示例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将给出每个连接ID与存储在首部中的目的偏移有关的并且用于广插和接收分组的连接能够容易地被识别一种安排的说明。
仅通过检查首部中的目的偏移,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就能容易地识别每个异步广播分组的连接,并能放弃非相关分组的一个数据块而不必解码该分组。
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信协议的传输处理,同时参照图9。这个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基本上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使用与图4A到4C中使用的相同标号来表示相应的处理,并且对它们将不给出详细解释。
控制器300设定一个连接ID以便识别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然后,控制器300发送该连接ID到各个节点并建立一个单一连接(图9中的401和402)。
每个目的节点304向源节点302和控制器300发送对应于从控制器300中接收的连接ID的目的偏移(图9中的901和902)。连接ID和目的偏移的丰关性由所确节点管理,并且指定为目的节点304的每个节点都设定不被其它连接采用的一个目的偏移。
发送连接ID之后,控制器300命令源节点302开始目标数据308的发送(图9中的403)。
当接收该命令时,源节点302开始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4谈判,并执行用于数据通信的初始建立(图9中的404和405)。
每个目的节点304在前述的确认响应分组中存储与发送请求分组中的连接ID相同的连接ID和接收缓冲器的容量,并播发该确认响应分组。目的节点304不包括偏移地址,不像第一实施例中那样。
初始建立之后,源节点302执行异步广插事务并顺序地广播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段(图9中的406到409)构成的目标数据308。在各个异步广播分组中的目的偏移是对应于相应的连接ID的偏移地址,并且它共同指定目的节点304中的存储空间。
当已经发送了所确数段时,源节点302终止向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的数据传送(图9中的410和411)。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每个ID对应于一个目的的偏移,则通过其广播接收分组的一个连接能被容易地识别。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和在第二实施例中,将给出用于改善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的性能并用于提高通信效率的一个示例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正如在第二实施例中一样,将给出其中一个连接ID和一个相应的目的偏移存储在一个异步广播分组的首部并且通过其广播接收分组的一个连接能被容易地识别的一种安排的说明。
仅借助于检查首部中的目的偏移,各个节点就能容易地识别用于该异步广播分组的连接,并能放弃非相关分组的数据块,而不必解码该分组。
将描述基于第三实施例的通信议的传输处理,同时参考图10。第三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基本上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使用与图4A到4C中所用的相同标号来表示图10中相应的处理,并且对于它们将不给出详细解释。
控制器300建立用于识别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的一个连接ID。于是,控制器300发送该连接ID,并建立一个单一连接(图10中的1001和1002)。
同时,控制器300自动地设定对应于该连接ID的一个目的偏移,并通知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有关目的偏移的值(图10中的1001和1002)。
控制器执行下面的操作以便自动地设定对应于每个连接ID的目的偏移。例如,控制器可以利用表达式1来动态地建立连接ID和目的偏移之间的关系。
A目的偏移=N连接IDB数据大小+FFFFF000080016…(1),
其中A目的偏移代表目的偏移,N连接ID代表连接ID的值,而
B数据大小代表源节点302能利用一个异步广播事务发送的最大数据量。B数据大小随着源节302的传输能力而改变,并且在这个实施例中设定为例如512字节。
当在网络中还未建立一个连接时,控制器300可以利用图6B所示的地址空间中的整个预定区域。当连接ID被设定为例如000016时,控制器300根据表达式(1)设定一个相应的目的偏移为FFFFF000080016。
当在网络中已建立另一个连接时,控制器300建立一个新连接,此连接的连接ID例如是000116。在这种情况中,控制器300根据表达式(1)设定一个相应的目的偏移为FFFFF0000A0016。
利用这种安排,当建立一个连接时,控制器300能够通知源节点302对应于连接ID的目的偏移。
在这个实施例中,已经运用了利用表达式(1)来动态地计算目的偏移的这种安排。然而,可以准备在其中存储连接ID和相应的目的偏移的一个存储器。
发送连接ID和目的偏移之后,控制器300命令源节点302开始目标数据308的传输(图10中的403)。
当接收该命时,源节点302开始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谈判,并执行数据通信的初始建立(图10的404和405)。
每个目的节点304在前述的响应分组中存储与发送请求分组所用的连接ID相同的连接ID和表示接收缓冲器容量的缓冲区大小。目的节点304不发送偏移地址,不像第一实施例那样。
初始建立之后,源节点302执行异步广播事务以便顺序地广播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段构成的目标数据308(图10中的406到409)。异步广播分组被写入由控制器300确定的目的偏移来表示的存储空间。
当已经发送了所有数据段时,源节点302终止与目的节点304的数据通信处理(图10中的410和411)。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连接ID和对应的目的偏移存储在首部,使得通过其广播分组的连接能被容易地识别。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将给出其中即使建立了多个连接也能有效地采用包括在目的节点304中的存储空间的一个示例的说明。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存储在异步广播分组的首部中的目的偏移指定存储空间中的一个预定地址时,目的节点304直接在内缓冲器中存储该分组的数据块,而不是将它写入指定地址上的存储空间。
利用这种安排,即使为一个目的节点建立多个连接,在这个节点上的存储空间也能被有效地利用。此外,即使有效存储空间受限,也能建立多个连接。
现在将说明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部分。
在第四实施例中,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包括图12中所示的一个表利用于自动管理这些节点的功能,在该表中输入连接ID和相应的目的偏移以及内部缓冲器的大小。利用这种功能,用作目的节点3044的节点可以指定不覆盖用于已经建立的连接的存储空间的目的偏移。
如图13所示,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中,指定一个预定存储空间1301的目的偏移被用作指示内部缓冲器中的一个预定存储区1302的指针。因此,目的节点304直接在内部缓冲器中写入该异步广播分组,而不是在存储空间中写入那个分组。
因此,能够显著减少作为多个异步广播事务的结果而占据的地址空间中的区域。
现在将描述基于第四实施例的一个通信协议的传输处理,同时参考图11。第四实施例的通信协议基本上以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协议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使用图4A到4C中所用的相同标号来表示图11中的相应处理,而对它们将不给出详细说明。
建立连接之前所执行的处理与图4A到4C中的401到403中的处理相同(图11中的401到403)。
当接收开始传输的命令时,源节点302开始执行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的谈判,并执行数据通信的初始建立(图11的1101和1102)。
目的节点304广播一个确认响应分组,该分组中存储着内部缓冲器的大小和指定一个预定存储空间的一个偏移地址。源节点302采用包括在确认响应分组中的偏移地址以便设定共同指定目的节点304的存储空间的目的偏移。
初始建立之后,源节点302执行异步广播事务以便顺序地播发由一个或多个数据段构成的目标数据308(图11中的1103到1106)。
目的节点304直接在其内部缓冲器中存储该异步广播分组,而不是将它们写在存储空间中。
当已经发送了所有数据段时,源节点302终止与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的数据通信(图11中的410和41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对一个目的节点304建立多个连接,存储空间也能被有效利用。此外,即使有效存储空间受限,也能建立多个连接。
第五实施例
对于第五实施例,现在将给出其中简化根据一个通信协议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包括一个表,在该表中存储连接ID和相应的偏移地址。源节点302能开始执行异步广播事务而不发送前述的发送请求分组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
将在将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安排。
在第五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包括图15所示的一个表。其中存储着连接ID和相应的偏移地址。每个节点参考该表,自动地选择对应于由控制器3000确定的连接ID的偏移地址,并执行该异步广播事务。偏移地址根据连接ID而改变。
在初始建立处理中(图4A到4C的404到405),由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发送的缓冲区大小根据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之间的数据传送速度而自动进行选择。每个节点包括图16所示的一个表,其中存储着数据传送速度和缓冲区大小的最大值。最佳缓冲器大小根据该表来确定。
这个实施例中的网络以100Mb/s处理。如图16中所示。各个缓冲区大小的最大值根据数据传送速率而改变。例如,当数据传送速率增加时,缓冲区大小也增加。
当利用预先准备的一个表时,就可以取消执行异步广播事务之前的初始安装。因此,可以显著简化传输处理,并能增加通信效率。这在采用大量的目的节点304时尤其有效。
现在将描述基于这个实施例的通信协议的传输处理,同时参考图14。第五个实施例的通信协议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相同的方式进行理。因此,在图14中,使用图4A到4C中所用的相同标号来表示相应的处理,将不给出详细解释。
现在将详细描述控制器300的操作,同时参考图14。
控制器300向源节点302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异步地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如图4A至4C(图14中的401和402)。
控制器300向源节点302异步地发送一个事务命令分组(图14中的403)。
随之,在源节点302和目的节点304之间执行上述的异步广播事务。
控制器300接收来自源节点302的一个段结束分组、断开这些节点、并结束该数据传输(图14中的410)。
现在将详细描述源节点302的操作。
当源节点302接收来自控制器300的连接请求分组和事务命令分组时,源节点302通过检查从控制器300中接收的连接ID和图15所示的表来设定该偏移地址。源节点302也通过检查可利用的数据传送速度和图16所示的表来设定缓冲区大小。
源节点302于是通过利用已经确定偏移地址和的缓冲区大小产生一个或多个异步广播分组,并发送作为一个异步广播事务的分组(图14中的406)。数据段的连接ID和序列号存储在每个异步广播分组中。
发送该异步广播分组之后,源节点302等待来自目的节点304的一个响应分组。目的节点304发送作为响应分组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在该分组中存储着连接ID和序列号。当接收该响应分组时,源节点302递增该序列号,并发送其中包括下一个数据段的一个异步广播分组(图14中的407)。
重复上述处理时,源节点302顺序地发送异步广播分组(图14中的408和409)。
当利用异步广播事务已发送所有目标数据308时,源节点302播发一个段结束分组并终止该数据发送(图14中的410和411)。
现在将描述目的节点304的操作,同时参考图14。
当从控制器300中接收连接请求分组和事务命令分组时,目的节点304通过检查从控制器300接收的连接ID和图15所示的表来确定偏移地址。此外,目的节点304通过检查可用数据传送速度和图16所示的表来确定缓冲区大小。
目的节点304然后等待,直止一个异步广播分组被写入预定偏移地址处的地址空间中。当异步广播分组已经写入地址空间时,目的节点304确认该连接ID。
当接收分组的连接ID匹配目的节点304的连接ID时,它就播发一个响应分组,在该响应分组中存储着包括在接收分组中的连接ID和序列号(图14的406到409)。包括在接收分组中的数据段于是被存储在内部缓冲器中。
当接收段结束分组时,目的节点304插发表示已经正常接收了段结束分组的一个响应分组(图14中的410和411)。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源节点302能执行一个异步广播事务而不向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304发送连接请求分组。
另外,可以防止多个连接为其指定相同偏移地址的一个异步广播事务的执行。
如上所述,根据各个实施例,在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一个总线网络中能够建立不依赖于物理连接形式的一个逻辑连接关系。
在这些实施例中,对于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通信系统,可以根据相对大量的目标数据(例如:静止图像数据、图形数据、文本数据、文件数据、程序数据等)能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数据段而这些数据段能被顺序地发送,能够提供一种创新性的通信协议,对于所说的目标数据,即使不要求实时处理也要求可靠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对于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通信系统,一种创新性的通信协议能够备有在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可以借助于利用异步广播数据的通信方法来实施。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多组连续的数据能被满意地发送,而不要求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等时传输方法。一组目标数据可以被划分为可以各别发送的多个数据段。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是在一个连接上进行管理,则不要求非常大的通信频带的多个通信就能同时执行。
多个通信能够在其中只利用几个节点的传输频带上执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即使由于总线复位或传输差错而停止了数据通信,也能发送涉及已经丢失的数据内容的信息,并且可以恢复该传输而不要求非常复杂的处理。
其它实施例
上述实施制中的通信协议和实施它们所需的多种操作可以利用软件来获得。
例如,在其上存储程序代码以便实施例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功能的一个存储介质被提供给构成各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设备的控制器(图2中的MPU12,系统控制器50和打印机控制器68)。控制器允许该通信系统或设备从存储介质中读取程序代码、和根据程序代码实现实施例的功能,以便能够实施上述实施例。
另外,在其上存储程序代码以便实施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功能的一个存储介质被提供给设备的1394接口14、44和62。控制器(例如,图8中的串行总线管理单元806)允许1394接口14、44和62根据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实施实施例的功能,以便能实施上述实施例。
在这种情况中,从存储介质中读取的程序代码用来实施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程序代码或在其上存储程序代码的装置(例如:存储媒介)构成了本发明。
用于提供这种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或ROM。
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包括其中当程序代码从存储介质读取和存储到包括在连接到上述控制器的一个功能扩展单元中的存储器时能够实施第一到第五实施例的功能、和其中在功能扩展单元中的控制器根据存储在存储器的程序代码执行一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的情况。
本发明可以以不脱离其精神和实质特征的其它特定方式体现。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解释了能应用于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网络的通信协议。然而,这些实施例中的通信协议能应用于符合IEEE1394-1995标准的一个总线网络和可以虚拟地构成总线网络的网络。
因此,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在所有方面的一些例子,并且其构成绝不是在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范畴来定义,而决不受此说明书中给出的特定描述的限制。另外,属于权利要求等效物的所有修正和改变收认为落入本发明的范畴。
Claims (31)
1.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包含
一个源节点,用于通过利用至少一个异步通信来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
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源节点的数据;和
一个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个逻辑连接关系。
2.根据权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源节点根据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建立的所述逻辑连接关系发送所述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源节点顺序地执行至少一次异步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根据与所述源节点建立的所述逻辑连接关系发送所述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对通过所述异步通信接收的数据发送一个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在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个或多个逻辑连接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逻辑连接关系在已经发送出所述数据之后由所述控制器或所述目的节点取消。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为传输所述数据所需的一个初始建立在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能够没定在所述初始建立期间将被设定的初始信息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所述初始建立所需的所述初始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源节点通过利用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中接收的所述初始信息执行所述初始建立。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在所述初始建立期间,至少或者是指定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上共同使用的存储空间的一个目的偏移地址或者是接收缓冲器的大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源节点采用异步通信来广播所述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源节点执行所述异步通信以便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中共同指定的所述存储空间中写入所述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中共同指定的所述存储空间中存储所述数据。
16.根据权利更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异步传输遵循根据IEEE1394-1995标准的异步传输系统。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此系统是一个总线网络。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此系统是遵循IEEE1394-1995标准的一个网络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据通信系统,其中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所述数据是由静止图像数据、图形数据、文本数据、文件数据和程序数据至少之一构成的。
20.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
通过利用至少一次异步通信向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和
根据已经建立的所述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所述异步通信携带的所述数据。
21.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包含
一个源节点,用于通过利用至少一个广播通信来发送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和
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源节点的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的传输是利用在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来管理的。
22.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
通过利用至少一次广播通信向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发送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和
根据已经建立的所述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所述广播通信携带的所述数据。
23.一种数据通信设备,包含:
用于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装置;和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所述通信分组的装置。
24.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组成的数据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通信分组;和
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所述通信分组。
25.一种数据通信设备,包含: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异步通信携带的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装置;和
用于在与另一装置公用的存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所述通信分组中的数据的装置。
26.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异步通信携带的至少一个通信分组;和
在与另一装置公用的存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所述通信分组中的数据。
27.一种数据通分设备,包含:
用于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的装置;和
用于通知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将要使用的连接ID以便识别在所述逻辑连接关系中的参与者的装置。
28.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连接关系;和
通知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将要使用的连接ID以便识别在所述逻辑连接关系中的参与者。
29.一个数字接口,包含:
用于装配由一个或多个段构成的数据,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装置;和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异步地发送所述通信分组的装置。
30.一个数字接口,包含:
用于根据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建立的逻辑连接关系接收由异步通信携带的至少一个通信分组的装置;和
用于在与另一个装置共用的存储空间中写入包括在所述通信分组中的数据。
31.一个数字接口,包含:
用于设定在源节点和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之间的一种逻辑连接关系的装置;和
用于通知所述源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目的节点将要使用的连接ID以便识别在所述逻辑连接关系中的参与者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42656/98 | 1998-02-24 | ||
JP042656/1998 | 1998-02-24 | ||
JP4265698 | 1998-02-24 | ||
JP049893/1998 | 1998-03-02 | ||
JP066216/98 | 1998-03-02 | ||
JP049892/98 | 1998-03-02 | ||
JP4989398 | 1998-03-02 | ||
JP4989298 | 1998-03-02 | ||
JP049892/1998 | 1998-03-02 | ||
JP066216/1998 | 1998-03-02 | ||
JP049893/98 | 1998-03-02 | ||
JP6621698A JP3814407B2 (ja) | 1998-03-02 | 1998-03-02 |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データ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35460A true CN1235460A (zh) | 1999-11-17 |
CN1161940C CN1161940C (zh) | 2004-08-11 |
Family
ID=27461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910315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1940C (zh) | 1998-02-24 | 1999-02-24 |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数字接口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78769B1 (zh) |
EP (1) | EP0984602A3 (zh) |
KR (1) | KR100311707B1 (zh) |
CN (1) | CN1161940C (zh) |
MY (1) | MY12332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68674B1 (en) * | 1999-08-23 | 2006-06-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nnection between nodes in digital interface |
JP2001237860A (ja) * | 2000-02-21 | 2001-08-31 | Sony Corp |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
EP1133108A1 (en) * | 2000-03-07 | 2001-09-12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Interface link layer device for long delay connections |
EP1224770B1 (en) * | 2000-08-23 | 2006-10-1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
US7097561B2 (en) * | 2001-09-28 | 2006-08-29 | Igt | Gaming apparatus with novel display technique |
JP3875121B2 (ja) | 2002-03-01 | 2007-01-3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転送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 |
JP3800158B2 (ja) * | 2002-09-27 | 2006-07-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データ送信システム、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5176233A (ja) * | 2003-12-15 | 2005-06-30 | Canon Inc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7844745B1 (en) * | 2004-08-19 | 2010-11-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Alternate home subscriber server (HSS) node to receive a request if a first HSS node cannot handle said request |
JP4704252B2 (ja) * | 2006-03-14 | 2011-06-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ブロードキャスト処理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94005A (en) * | 1992-01-21 | 1998-08-11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 Synchronous parallel emulation and 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system with self-contained simulation objects and active event objects |
DE69531017T2 (de) * | 1994-03-09 | 2004-05-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
JPH07250070A (ja) * | 1994-03-14 | 1995-09-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ータ通信装置 |
JP2848784B2 (ja) * | 1994-08-02 | 1999-01-20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パケット交換方式 |
US5930493A (en) * | 1995-06-07 | 1999-07-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ultimedia serv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multimedia information |
US6049889A (en) * | 1995-06-07 | 2000-04-11 |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recoverab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ite-only networks |
JP3512910B2 (ja) * | 1995-07-06 | 2004-03-31 | 株式会社東芝 | 分散計算機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記憶空間管理方法、計算機及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
JP3572768B2 (ja) * | 1995-08-12 | 2004-10-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ータ通信方法 |
JPH09275402A (ja) | 1996-04-04 | 1997-10-21 | Sony Corp |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装置並びにデータ送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JPH09282263A (ja) * | 1996-04-12 | 1997-10-31 | Sony Corp |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識別情報構成方法 |
JPH10200558A (ja) * | 1997-01-14 | 1998-07-31 | Sony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6298405B1 (en) * | 1997-02-14 | 2001-10-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nting system and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JPH10336252A (ja) * | 1997-05-30 | 1998-12-18 | Toshiba Corp | シリアルデータ転送制御装置およびシリアルデータ転送方法 |
US5963448A (en) * | 1997-06-18 | 1999-10-05 | Allen-Bradley Company, Llc | Industrial controller having redundancy and using connected messaging and connection identifiers to enable rapid switchover without requiring new connection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at switchover |
US6075791A (en) * | 1997-10-28 | 2000-06-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guaranteeing data transfer rates and delays in packet networks |
-
1999
- 1999-02-19 US US09/252,922 patent/US667876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02-23 EP EP99301317A patent/EP0984602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9-02-24 MY MYPI99000644A patent/MY123326A/en unknown
- 1999-02-24 CN CNB991031547A patent/CN116194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02-24 KR KR1019990006177A patent/KR10031170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984602A2 (en) | 2000-03-08 |
KR19990072911A (ko) | 1999-09-27 |
US6678769B1 (en) | 2004-01-13 |
MY123326A (en) | 2006-05-31 |
CN1161940C (zh) | 2004-08-11 |
KR100311707B1 (ko) | 2001-11-02 |
EP0984602A3 (en) | 2009-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9280C (zh) | 通信系统及其方法,发送装置及其方法 | |
CN1126343C (zh) | 数据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148041C (zh) | 网络控制系统及其控制器、目标及消费器 | |
CN1184787C (zh) | 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方法和数据通信装置 | |
CN1184786C (zh) |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装置和数字接口 | |
CN1179277C (zh) | 通信控制方法和装置及通信系统 | |
CN1214330C (zh) | 网络连接设备及采用该设备的网络系统 | |
CN1132395C (zh) | 数据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方法 | |
CN1154331C (zh) | 发送系统中的接收接口单元 | |
CN1293410A (zh) |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729660A (zh) | 分组发送接收装置 | |
CN1224873A (zh) | 电力控制系统和电力控制方法 | |
CN1161940C (zh) |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数字接口 | |
CN1188998C (zh) |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287763A (zh) | 网络控制系统 | |
CN1592259A (zh) | 网络用交换装置、路径管理服务器、网络接口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723658A (zh) | 用专用遥控器控制网络内设备的方法及执行该方法的设备 | |
CN1119001C (zh) | 数据发送装置及其方法 | |
CN1237053A (zh) | 数据通信系统、用于它的设备和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 |
CN1301471C (zh) | 数据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 |
CN1213372C (zh) |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电子机器及数据传送控制方法 | |
CN1637714A (zh) | 远程复制网络 | |
CN1890624A (zh) |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主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607513A (zh) |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 |
CN1387189A (zh) | 接收设备及其流控制方法和发送设备及其流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11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