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3924C - 环形带、传送装置、管形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形带、传送装置、管形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3924C CN1213924C CNB011189657A CN01118965A CN1213924C CN 1213924 C CN1213924 C CN 1213924C CN B011189657 A CNB011189657 A CN B011189657A CN 01118965 A CN01118965 A CN 01118965A CN 1213924 C CN1213924 C CN 121392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ance
- rib elements
- endless belt
- pipe
- shaped membr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83 Al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Alumin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Al]#N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2 B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ZNSFCLAULLKQX-UHFFFAOYSA-N Bor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B PZNSFCLAULLK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09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51 Cyano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9 KF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0 Melamin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MWCLLHOVUTZFKS-UHFFFAOYSA-N Methyl cyano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C(=C)C#N MWCLLHOVUTZFK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group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Vinyl acetate Chemical class CC(=O)OC=C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49 buty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YACLQRRMGMJLJV-UHFFFAOYSA-N chloroprene Chemical compound ClC(=C)C=C YACLQRRMGMJLJ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JLLQSBAHIKGKF-UHFFFAOYSA-N dipotassium dioxido(oxo)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K+].[K+].[O-][Ti]([O-])=O NJLLQSBAHIKGK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DERJYVLTPVNRI-UHFFFAOYSA-N ethene;ethenyl acetate Chemical class C=C.CC(=O)OC=C HDERJYVLTPVNR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ethene;prop-1-ene Chemical group C=C.CC=C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221 fluorin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9 isopr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magne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Mg+2]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635 magnes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25 nitri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75 poly(amic aci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84 poly(chlor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60 resin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97 ter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9 thermoplastic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673 uretha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环形带,具有内表面和横向端部,所述环形带适于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该环形带包括: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在所述环形带的所述内表面并被设置在沿圆周方向,所述肋条元件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并在相对端之间提供间隙,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所述第一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和与所述肋条元件最接近的、所述环形带的一个横向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本发明还涉及制造环形带的方法、传送装置、管形膜、制造管形膜的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传送精密元件到预定位置的传送带,同时保证非常准确的位置精度,环状的、管形的、环形的和带状的,诸如用于包装和容纳物品的闭合封装,以及生产该种传送带的膜的方法。本发明主要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性元件。特别是,本发明涉及环形带,制造环形带的方法,传送装置,管形膜,制造管形膜的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电子摄像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使静电潜像元件以恒定的速度沿一个方向运转(旋转/移动)光信息静电潜像被形成于感光元件的表面。尽管通常使用旋转的圆柱形鼓轮作为感光元件,但也使用运转的环形带。
在一些电子摄像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形成彩色潜像时,环形带传送装置被用作转移材料传送元件、中间转移元件、连续片传送元件等,用于将四种颜色,即Y(黄)、C(蓝绿)、M(品红)和K(黑)潜像定影于记录介质。
传统上,已经广泛使用热滚轮定影法,即记录介质在热滚轮和压滚轮之间被抓取和传送,该法被用作在记录介质上的色粉潜像的定影/固化的固定方法。一种用薄膜环形带以缩短加热时间的定影装置公开于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63-313182(1988)中。
近来,在上述方法中使用环形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使用圆柱形鼓轮作为上述元件时对于围绕其中心轴旋转地驱动每一鼓轮不会发生问题。然而,当运转环形带时,会发生在滚轮之间展开的环形带相对于驱动方向歪斜的问题。如果该歪斜不能被纠正,所需的图像不能形成(潜像信息,图像转换,以及图像定影)并且还可发生诸如干扰被形成的图像等问题。
对于防止环形带的歪斜有两种主要方法。
(1)一种方法,由某些装置探测环形带的偏离和歪斜,并且环形带通过带子的张力和向心力被强制地回复到其最初的运行位置。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54-69442(1979)公开了一种倾斜用于驱动带子的滚轮、用于拉伸带子的驱动滚轮等以便与沿带子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方法,和一种在驱动滚轮与被驱动滚轮之间拉伸带子的方法,提供一个可摇摆的摇摆滚轮基本在带子的中点上接触带子的内表面,并且根据来自置于带子的两端部分的用于探测带子的偏离的探测装置的信号沿某一方向变动摇摆滚轮。
然而,在上述方法中需要使用探测装置,并且提供用于倾斜滚轮的机械装置和其它部件,诸如振动滚轮等,这些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基本上不需要的,导致昂贵的构造。
(2)另一种方法,为了廉价地防止环形带的歪斜,至少一种橡皮圈状环型肋条元件和具有端部的线型肋条元件被安装在环形带的表面和背面的一端部分或两端部分上,并且通过使肋条元件接触一个提供在每个驱动和被驱动滚轮的一部分上的导引构件以调节环形带的歪斜。已经建立了在环形带的内表面上安装肋条元件的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4-159911(1992)中,已经建议了用于在环形带的外侧安装肋条元件的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1-160277(1989)中。
然而,在上述环形带的歪斜是通过在环形带的至少一端部分上安装由橡胶做成的肋条元件,并通过导引构件调节肋条元件的方法(2)中,由于在彩色图像形成过程中发生诸如色差等问题(后面进行描述),近来需要非常准确地安装肋条。结果,需要肋条元件形状的精密准确性,例如平直度,线性度等。因此,对比于具有环型橡皮圈形状的肋条元件,使用其形状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的线型肋条元件的频率增加了。
当使用环型肋条元件时不发生特别的问题,然而,当使用线型肋条元件时,一个小缝隙形成在由肋条元件的两端形成的连接部分。如果环形带以这种状态在两个滚轮之间拉伸时被驱动,由肋条元件的不连续性产生的应力当缝隙每次通过滚轮部分时作用在位于肋条元件的缝隙处的带子部分,导致此带子部分比其他部分有重复的负荷作用。结果,带子在连接部分易于损坏或破裂。
为了避免该问题,已经设计了分散应力集中的方法,例如,通过在连接部分倾斜地切割肋条元件的端表面,或者是肋条的端表面形成钩形。然而,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存在于提供用于倾斜地切割肋条端表面的装置中,或存在于钩形中,以及在连接部分接合的准确性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形带,制造该环形带的方法,传送装置,管形膜,制造该管形膜的方法,以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抑制每一种上述元件的歪斜获得高的耐久性。
根据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形带,具有内表面和横向端部,所述环形带适于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该环形带包括: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在所述环形带的所述内表面并被设置在沿圆周方向,所述肋条元件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并在相对端之间提供间隙,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所述第一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和与所述肋条元件最接近的、所述环形带的一个横向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
根据按上述方法配置的本发明的环形带中,由于肋条元件形成在这样的位置处:环形带中在肋条元件的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不影响环形带的横向端部,因此,由于环形带中在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的从靠近缝隙部分的横向端部的环形带的断裂能够被抑制很长时间。
优选地,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且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硬度小于环形带的硬度。
根据另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环形带的方法,该环形带包括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肋条元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环形带的内表面上形成一个圆周凹槽,该凹槽形成在距离与该凹槽最接近的环形带的一个横向端部第一距离处;将所述肋条元件安装在该凹槽中,并在肋条元件的彼此面对的相对端之间提供一个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确定一个第二距离;以及设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在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环形带的方法中,用于安装肋条元件的凹槽形成在这样的位置处:环形带中在肋条元件的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不影响环形带的横向端部,因此,在按上述方法制造的环形带中,由于环形带中在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的从靠近缝隙部分的横向端部的环形带的断裂能够被防止很长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环形带的方法中,优选地包括步骤形成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步骤。并可包括用其硬度比环形带的硬度小的材料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步骤。
根据另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装置,包括: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的传送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滚轮中至少一个的驱动装置,传送装置传送安放在传送带上的片材料,传送带为上述环形带中的一种。
在上述根据本发明的传送带中,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环形带用作传送带,由于传送带中在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的从靠近缝隙部分的横向端部的传送带的断裂能够被防止很长时间。
根据另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形膜,具有内表面和横向端部,所述管形膜适于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该管形膜包括: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在所述管形膜的所述内表面并被设置在沿圆周方向,所述肋条元件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并在相对端之间提供间隙,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所述第一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和与所述肋条元件最接近的、所述管形膜的一个横向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
根据按上述方法配置的本发明的管形膜中,由于肋条元件形成在这样的位置处:管形膜中在肋条元件的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不影响管形膜的横向端部,因此,由于管形膜中在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的从靠近缝隙部分的横向端部的管形膜的断裂能够被抑制很长时间。
优选地,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硬度小于所述环形带的硬度。
根据另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管形膜的方法,该管形膜包括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肋条元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管形膜的内表面上形成一个圆周凹槽,该凹槽形成在距离与该凹槽最接近的管形膜的一个横向端部第一距离处;将所述肋条元件安装在该凹槽中,并在肋条元件的彼此面对的相对端之间提供一个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确定一个第二距离;以及设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管形膜的方法中,优选地包括步骤形成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步骤。并可包括用其硬度比环形带的硬度小的材料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步骤。
根据另一个方面,取得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摄影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传送带;图象形成装置,所述图象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轮,用于形成图象;和定影装置,其中,通过用激光束扫描带电的感光鼓轮的表面而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使色粉附着于潜像,然后色粉被转移到所述传送带上的记录材料上,并且色粉被所述定影装置定影,以及其中,所述传送带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环形带。
在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环形带用作传送带,因此由于传送带中在缝隙部分处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的从靠近缝隙部分的横向端部的传送带的断裂能够被防止很长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中间带,用于附着于感光鼓轮的色粉的一次转移之后,对经过一次转移的色粉进行二次转移于记录材料上。中间带可为上述环形带中的一种。定影装置可包括压按滚轮和上述管形膜中的一种。
附图说明
从下面连带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转移带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转移带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转移带部分的透明平面图;
图5A-5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将肋条元件接合到转移带上的过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转移带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滚轮的剖面图,每一个中形成了用于将两个肋条元件接合到转移带的两个凹槽;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9A-9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例1中使用的转移带的每一部分尺寸的纵向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例2中使用的转移带的纵向剖面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转移带的每一部分尺寸的纵向剖面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例3中使用的转移带的每一部分尺寸的纵向剖面图;
图14示出了用于比较目的的转移带的每一部分尺寸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环形带中,包括至少一个肋条元件,其两个端表面互相面对,被提供在环形带的一个内圆周表面上,该环形带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并被驱动,同时至少一个肋条元件接触至少两个滚轮的侧表面,一个第一距离从横向端部到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侧表面,优选为等于或小于10mm,所述横向端部是作为环形带在横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其更接近于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的一侧,所述肋条元件的侧表面在更接近于横向端部的一侧。即由于第一距离代表在图像形成中无用的间隔,在构造装置中对于第一距离更小的值更优选。
一个第二距离,作为由肋条元件的端表面面对所形成的缝隙部分的间隔,优选为1-5mm。即应力集中于肋条元件的端表面在滚轮位置处面对的环形带的一部分上。缝隙越小应力数值越大。由于大应力引起环形带在该部分断裂,第二距离优选为至少1mm。为设置第一距离为等于或小于10mm的优选值,第二距离优选为等于或小于5mm。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环形带的透明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环形带的纵向剖面图。在图2中,一个肋条元件2被提供在作为闭合环状环形带的转移带9的内表面9a上。为了便于理解,肋条元件2用实线表示,肋条元件2被接合和固定的凹槽9b(见图3)被省略。在图3中只绘出了转移带9的纵向剖面图。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感光鼓轮10,用于对感光鼓轮的表面带电的充电器11,光记录装置12用作在感光鼓轮10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显影单元13包括色粉14,色粉提供到感光鼓轮10的表面,转移带9环绕滚轮15,16,17和18拉伸,用于输送其上形成图像的转移纸19,纸吸引充电器20用于吸引作为片材料的转移纸19到转移带9上,转移充电器用于将色粉14转移到转移纸19上,定影装置21包括定影薄膜22用于将转移到转移纸19上的色粉14定影。
如图3所示,凹槽9b沿环形带9的内表面9a圆周方向形成,在与横向端部30间隔距离为A的位置处。肋条元件2被接合与固定于凹槽9b中。即距离A是从作为转移带9的横向端部30侧的肋条元件2的端表面的肋条侧表面2d,即凹槽9b在横向端部30侧的凹槽壁9c,到转移带9的横向端部30。肋条元件2不是环形而是具有长方形截面。肋条元件2是通过将弹性元件接合并固定于凹槽9b中获得的,并具有与转移带9的凹槽9b的圆周长度基本相同的长度。然而,由于肋条元件2的长度比环形带9的圆周长度稍短一些,在肋条元件2被接合并固定于凹槽9b的状态下,具有间距X的间隙部分2a在肋条元件的第一端部2b与第二端部2c之间形成。距离A使得在要求的寿命之前转移带9不会断裂,这是由于将通过使用具有间隔X的间隙部分2a的肋条元件2所产生的转移带9的间隙部分2a的应力集中施加于转移带9的横向端部30上造成的。距离A可以大于距离X。
图4是环绕滚轮15,16,17和18拉伸的转移带9从图1中箭头F方向看去的透明平面图。在图4中,充电器11,感光鼓轮10和转移纸19被省略。尽管滚轮15,17和18相对于各自的轴平行放置,滚轮16放置得关于滚轮15,17和18的轴偏斜一个角度α。由于滚轮1,6以偏斜状态如此放置,图4中上侧的转移带9的长度G变得大于下侧的长度H,使得转移带9在侧端G的速度大于在侧端H的速度,并且转移带9向箭头I方向移动。于是肋条元件2接触,即被握于,鼓轮15,17和18的端表面使得转移带9的歪斜被抑制。处于歪斜状态的滚轮并不局限于滚轮16,而是任何其他滚轮也可置于歪斜状态。
环绕滚轮15,16,17和18拉伸的转移带9以恒定速度Vf沿箭头b方向被旋转驱动。
现在描述上述每一个元件的功能和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的要点。
感光鼓轮10被驱动装置(未示出)以恒定速度Vf沿箭头″a″方向被旋转驱动。首先,感光鼓轮10的表面被充电器11均匀带电。然后,使用激光束通过光记录装置11形成静电潜像。色粉14被容纳在显影单元13中。被带电的色粉14附着于光记录装置12形成的静电潜像上以提供色粉图像。
转移纸19被给送到转移带9,然后被纸吸引充电器20吸引到转移带9上,沿箭头C方向传送。转移纸19以与转移带9相同的速度Vf被传送。当转移纸19到达转移区域31时,在感光鼓轮10上的色粉图像通过纸吸引充电器20被转移到转移纸19上。图像转移之后,转移纸19被传送到定影装置21。在定影装置21中,作为加热旋转元件的定影滚轮22,被作为压按旋转元件的压按滚轮23与一个加热器(未示出)紧密接触地可滑动地传送。带有未定影色粉图像的转移纸19在定影滚轮22和压按滚轮23之间设置的定影夹捏部分连同定影滚轮22被握住和传送,经由定影滚轮22和在定影夹捏部分的压力通过来自所提供的加热器的热量,未定影的色粉图像在转移纸19的表面上被定影成永久图像。当通过定影装置22完成色粉图像的定影,转移纸19被放出于该装置外部。
现在将参照附图5A-5C描述线型肋条元件2接合到转移带9的详细过程。在下述接合过程之前,凹槽9b已经形成使得凹槽壁9c位于从横向端表面30向转移带9的内侧距离为A的位置,并且肋条元件2已经形成使其具有矩形横截面。
首先,转移带9被环绕三个滚轮3,4和5拉伸,如图5A所示。滚轮3为驱动滚轮,可以以10mm/sec的速度旋转地移动转移带9。然而,滚轮3的旋转速度并不局限于10mm/sec。凹形槽3′,4′和5′分别形成于滚轮3,4和5的一侧部分。凹形槽3′,4′和5′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形成的传送带的形状任意设置。
然后,如图5B所示,它是从方向B看图5A获得的,肋条元件2在整个长度上具有矩形横截面并沿矩形横截面的长边和短边以要求的加工精度形成,其被安装使得调节肋条元件2的外表面从环形带9的端表面到距离为A的位置。在刚好安装肋条元件2之前,环氧型黏合剂6被涂在环形带9的凹槽9b中(见图5A)。肋条元件2沿长边和短边方向的加工精度可以等于或小于±0.1mm。安装肋条元件2时的位置精度可设定为在整个圆周为±0.1mm,距离A可以为2.0mm。
在凹槽9b上涂上黏合剂6和在环形带9的整个圆周上安装肋条元件2之后,环形带2的多余部分被切掉。切割的横截面基本上相对于肋条元件2的纵向方向正交。作为开始安装肋条元件2的端部的第一端部2b和作为终止安装的端部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隔X可以为1.5mm。黏合剂6可以为室温凝固黏合剂。使用热固黏合剂,紫外线凝固黏合剂等等对于缩短处理时间更为优选。
接下来,将要描述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片状薄膜材料。
任何适合的材料,诸如非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金属材料,或无机材料,可以适合地用作第一实施例的转移带9。特别地,当使用树脂时,每一类树脂材料,诸如每一类非热塑性树脂,热固性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1,聚苯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砜,polyallylate,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硫醚,聚醚砜,聚醚腈,热塑性聚酰亚胺型材料,聚醚醚酮,热致变液晶聚合体,聚酰胺酸,每一类氟树脂等等,或上述材料的混合树脂,或者由混合形成的热塑性弹性体更适合于使用。
在一种上述树脂材料中混合至少一种有机细粉末和无机细粉末以便提供耐热特性,传导特性,导热特性等等而获得的薄膜,通过以适当的拉伸比拉伸得到加强的薄膜等等也可以使用。
例如,缩合型聚酰亚胺粉末可以用作有机粉末。无机球状细粉末,诸如碳黑粉末,氧化铝粉末,氮化硼粉末,氧化镁粉末,氟化镁粉末,氧化硅粉末,氮化铝粉末,氧化钛粉末等等,纤维状粉末,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等,须状粉末,诸如钛酸钾粉末,金刚砂粉末,氮化硅粉末等等,可以用作无机细粉末。上述粉末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和尺寸。
细粉末的混合量相对于基础树脂优选为5-70wt%。
例如,橡胶,诸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三元乙丙橡胶,丁基橡胶,异戊间二烯橡胶,硅橡胶等等,或苯乙烯类,烯烃类,聚氯乙烯类,尿烷类,聚酯类,聚酰胺类,氟类,氯化聚乙烯类热塑性橡胶优选为用作第一个实施例的肋条元件2的材料。
例如,橡胶型黏合剂,诸如氯丁橡胶,氯丁二烯等等,或蜜胺树脂类,酚醛合树脂类,环氧树脂类,醋酸乙烯酯类,乙烯醋酸乙烯酯类,氰基丙烯酸酯类,或聚氨酯类黏合剂优选为用作黏合剂。
肋条元件2的硬度优选为小于转移带9的硬度。
在环形带的一端安装用于防治歪斜的肋条的传送带,其按照上述过程制造,被用作转移带9。被转移带9环绕拉伸的滚轮15,16,17和18中的至少一个被倾斜,设置转移带9的肋条元件2使得总是接触滚轮15,16,17和18的端表面。
由此肋条元件2总是接触滚轮15,16,17和18的端表面,被旋转驱动的转移带9的歪斜被抑制,于是转移带9的位置精度得到提高并且可以获得高精度图像。
在第一实施例的转移带9中,由于肋条元件2被安装成处于与横向端部30分开距离A的状态,距离A大于缝隙部分的距离X,肋条元件2的缝隙部分2a的应力集中不作用与横向端部30,而是作用于内表面9a。因此,没有施加从端部撕裂转移带9的力,并由此可以提高转移带9的耐久性。
(第二实施例)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转移带的透明透视图。
在图6中,两个肋条元件152被安装在转移带159的两个端部分。当围绕图像形成装置的滚轮安装转移带159时,通过拉伸转移带159,使每一个肋条元件152的内表面接触每一个滚轮的一个端表面,转移带159在被旋转驱动时的歪斜被抑制,因此,不需要倾斜滚轮。
为将如图6所示两个肋条元件152接合到转移带159,可以使用分别在两个端部形成凹槽3a′,4a′,和5a′的滚轮3a,4a,和5a。
由于除了上述内容外,第二个实施例的配置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相同,第二个实施例的细节描述将省略。
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通过使肋条元件152总是接触滚轮的端表面,转移带159的歪斜被抑制,转移带9的位置准确性得到改善并可获得高精度图像。此外,由于肋条元件152的缝隙部分152a的应力集中没有施加到横向端部180,而是施加在内表面159a,没有施加从端部撕裂转移带159的力,因此可以提高转移带159的耐久性。
(第三实施例)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轮601,作为第一图像携带组件。感光鼓轮601由驱动装置(未示出)沿箭头方向被旋转驱动。感光鼓轮601通过一次充电滚轮611被均匀带电,当感光鼓轮601旋转时充电滚轮接触感光鼓轮601。然后,对应品红图像模式的激光束L从曝光装置603投射到感光鼓轮601的表面,以在感光鼓轮601的表明形成静电潜像。
四个显影单元604a,604b,604c,和604d被支持在旋转支持组件614上。通过旋转支持组件614的旋转,容纳品红色粉的显影单元604a移动到面对感光鼓轮601的位置(显影位置),感光鼓轮601上的静电潜像被如此选择的604a所显影。潜像通过显影显出品红色粉图像。
提供安装了肋条元件602的中间转移带605作为二次图像携带组件。中间转移带605环绕滚轮605a,605b,和605c被拉伸,中间转移带通过在滚轮605a和605c之间提供的一次转移滚轮606使其接触感光鼓轮601,通过滚轮605a的驱动,以与感光鼓轮601基本相同的速度沿箭头方向旋转。中间转移带605的肋条元件602安装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位置,肋条元件602的端表面之间形成的缝隙部分(未示出)处的应力集中没有施加到中间转移带605的横向端部。
如同第一实施例,由于滚轮605a,605b,和605c之一的倾斜,中间转移带605的歪斜,通过使肋条元件602接触滚轮605a,605b,和605c的端表面,即被抓住,而可以被抑制,或者如同第二实施例,歪斜可以通过安装两个肋条元件602而抑制。
形成在感光鼓轮601上的品红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到一次转移滚轮606的一次转移偏压而经过一次转移到中间转移带605的表面上。
对每一种其它颜色,即蓝绿、黄和黑进行上述过程,通过将四种颜色色粉图像以叠加状态转移到中间转移带605上而形成彩色图像。
转移纸609按预定的时间安排提供到中间转移带605。同时,二次转移滚轮608经由转移纸609接触中间转移带605的状态下,通过将二次转移偏压施加到二次转移滚轮608,在中间转移带605上的彩色色粉图像经过二次转移在某一时刻转移到转移纸609的表面上。
具有转移到其上的彩色色粉图像的转移纸609通过传送带613被传送到定影装置621通过在定影装置621处加热加压,彩色色粉图像在转移纸609上熔化并定影,以提供全彩色定影图像。接着,转移纸609被提供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外的卸片盘架上卸片。定影装置621可以包括定影滚轮。
完成彩色色粉图像的转移以后,在二次转移后残留在中间转移带605表面上的色粉颗粒通过清洁滚轮610被清洁。在一次转移后残留在感光鼓轮601表面上的色粉颗粒通过已知的清洁装置607,包括铲刮工具而清洁。
如同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中间转移带605的歪斜通过肋条元件602被抑制,使中间转移带605的位置准确性得到改善并可获得高精度图像。此外,由于肋条元件602的缝隙部分的应力集中没有施加到横向端部,而是施加在中间转移带605的内表面,没有施加从端部撕裂中间转移带605的力,因此可以提高中间转移带605的耐久性。
(第四实施例)
图9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图9B为沿图9A所示线J-J得到的定影膜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9B中省略了加热器。
肋条元件702安装在包含管形膜的定影膜722的内圆周上。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壁731伸出钩730,使其接触肋条元件702的内侧表面,即被抓住,由此,定影膜722沿如图9B所示箭头M方向的移动被调节,即定影膜722的歪斜被抑制。转移纸719携带未定影色粉图像通过一个夹捏部分724被抓住和传送,夹捏部分由定影膜722和压按滚轮723连同定影膜722形成,未定影色粉图像经由定影膜722和夹捏部分724的压力提供通过加热器710的加热在转移纸719的表面定影作为永久图像。
由于肋条元件702相对于定影膜722的安装位置,形状,材料等等与第一到第三实施例的相同,其细节描述将省略。由于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配置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基本相同,其细节描述将省略。
如同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定影膜722的歪斜通过肋条元件702被抑制,由于肋条元件702的缝隙部分的应力集中没有施加到横向端部,而是施加在定影膜722的内表面,没有施加从端部撕裂定影膜722的力,因此可以提高定影膜722的耐久性。
上述实施例可以结合使用。
现在描述使用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环形带的实例。
(例1)
图10示出了本发明例1使用的转移带109的纵向截面图。在如10图所示的转移带109中,没有提供如图3所示的凹槽9b。在例1中,如图10配置的转移带109被用于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并测量转移带的寿命。
转移带109为150μm厚,由非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制成(商标名:Eupilex S,由Ube Industries.Ltd.制造)。通过加入传导碳黑粉末转移带109的体电阻系数被控制为10×1011Ω.cm。
肋条元件102安装于转移带109的一个端部分的一个位置上,使得转移带109的横向端部130和肋条端表面102之间的距离为2.0mm。肋条元件102的缝隙部分102a的间隔为1.5mm。肋条元件102的横截面为矩形,具有尺寸4.0×1.5mm。对应肋条元件102的长边的一侧被接合到转移带109。弹性环氧型粘合剂(商标名:EP-001,Cemedine Co.,Ltd.制造),其具有JIS(日本产业标准)80度A级硬度,被用于接合肋条元件102。如同日本专利公开No.02862317所描述的,考虑到带驱动,使用具有JIS的A级硬度等于或小于100度的粘合剂是优选的。肋条元件102由EPDM(三元乙丙单体)橡胶制成,具有JISA级85度硬度,非传导性。
按以上方法提供的转移带109环绕激光打印机(商标名:LBP 2360,Canon Inc.制造)滚轮15,16,17和18安装,作为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并进行转移带109的耐久性测试。这时,滚轮16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被以倾斜状态安装。
由于安装在例1中的转移带109上的肋条元件102的位置准确性非常高且均匀,获得了高精度图像。此外,由于肋条元件102的缝隙部分102a的应力集中被施加到转移带109的内表面,提供了高的端部抗撕裂性(后面描述),至少300小时不发生转移带109的撕裂等。
(例2)
图11和12示出了本发明例2使用的转移带209。图11是转移带209的纵向截面图。图12示出了肋条元件202在转移带209上的安装位置的纵向截面图。
在例2中,肋条元件202安装于转移带209的两个端部分的一个位置上,转移带209的横向端部230到每个肋条元件202的端表面102的距离A为2.0mm,缝隙部分202a的距离X为1.5mm。肋条元件102的横截面为矩形,距离A和X对两个肋条元件202相同。
转移带209的厚度和体电阻系数与例1中相同,即150μm和10×1011Ω.cm,但聚偏氟乙烯树脂(商标名:KF Polymer,由Kureha ChemicalIndustry Co.Ltd.制造)被用作转移带209的材料。
肋条元件202的尺寸,安装到转移带209的方法,粘合剂材料与例1中相同。当在转移带209上安装肋条元件202时图7中所示的类型用于使用中的滚轮。
如上描述的转移带209环绕例1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滚轮15,16,17和18拉伸,除了滚轮16未被倾斜,例1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例2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基本相同,并进行转移带209的耐久性测试。同样,在例2中,获得了高精度图像,并且至少300小时不发生转移带209的撕裂等。
(例3)
图13示出了本发明例3使用的转移带309的纵向截面图。
如同在例2中,在例3中,两个肋条元件302安装于转移带309。但转移带309的横向端部330到肋条元件302的一个端表面的距离为5.0mm,而不是例2中的2.0mm。即肋条元件302安装于比例2更向内的位置。肋条元件302的尺寸,安装到转移带309的方法,缝隙部分302a的距离,粘合剂材料与例1和2中相同。
如上描述的转移带309环绕例2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滚轮拉伸,其中滚轮16未被倾斜,并进行转移带309的耐久性测试。同样,在例3中,获得了高精度图像,并且至少700小时不发生转移带309的撕裂等。
(比较例)
图14示出了用于与例1-比较的转移带409的纵向截面图。
除了转移带409的横向端部430到每一肋条元件402的端表面的距离为0.5mm,比较例的配置与例2和3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如上描述的转移带409环绕例2和3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滚轮拉伸,其中滚轮16未被倾斜,并进行转移带409的耐久性测试。同样,在比较例中,在50小时时证实了从转移带409的肋条元件402的缝隙部分402a产生的撕裂。
(例4)
除了第一距离(A)和第二距离(X)分别为3.0mm和1.5mm以外,以与例2相同的方式制造转移带。进行耐久性测试,并证实了至少500小时的耐久性。
(例5)
除了第一距离(A)和第二距离(X)分别为3.0mm和1mm以外,以与例2相同的方式制造转移带。进行耐久性测试,并证实了至少700小时的耐久性。
(例6)
除了第一距离(A)和第二距离(X)分别为1.6mm和1.5mm以外,以与例2相同的方式制造转移带。进行耐久性测试,并证实了至少100小时的耐久性。
表1示出了如上描述的例1-6和比较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
表1
带材料 | 肋条元件 | 粘合剂 | X | A | 肋条位置 | 寿命 | |||
材料 | 硬度(JIS A硬度) | 材料 | 硬度(JIS A硬度) | ||||||
例1 | PI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5 | 2.0 | 一端 | 至少300小时 |
例2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5 | 2.0 | 两端 | 至少300小时 |
例3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5 | 5.0 | 两端 | 至少700小时 |
比较例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5 | 0.5 | 两端 | 50 |
例4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5 | 3.0 | 两端 | 至少500小时 |
例5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 | 3.0 | 两端 | 至少700小时 |
例6 | PVdF | EPDM | 85 | 弹性环氧型 | 80 | 1.6 | 1.5 | 两端 | 至少100小时 |
对每一个例子使用十个转移带估测寿命,断裂产生的最早时间被采用作为下限值。
现在考虑为什么通过将肋条元件以上述方式安装于或多或少与转移带的端表面分离的位置处耐用性得到提高的理由。
表2示出了端部抗撕裂强度的测量结果(开始撕裂的强度)以及聚偏氟乙烯树脂的撕裂强度(传送撕裂需要的强度)。
表2
端部抗撕裂强度(方法C:垂直撕裂强度) | 7350-8232mN |
撕裂强度(方法A:裤撕裂强度) | 1470-1960mN |
测量方法符合JIS K7128方法,并且方法C(垂直撕裂强度)和方法A(裤撕裂强度)分别被用作端部抗撕裂强度和撕裂强度。
表2表明端部抗撕裂强度是撕裂强度的4~5倍。
即如同在比较例中当肋条元件402接合在非常接近转移带409的横向端部430的位置处时,肋条元件402的缝隙部分的应力集中施加于转移带409的横向端部430。即使横向端部430是通过使用非常尖锐的切割器切割转移带409形成的,被切割表面估计多少是显微粗糙的。即肋条元件402安装于非常接近横向端部430的位置处时,转移带409的性状估计类似于撕裂转移带409。因此可以认为转移带409被肋条元件402缝隙部分402a处的应力集中所撕裂。
当安装肋条元件如例子1-6在从转移带的横向端部分开距离的位置处时,转移带409的性状类似于撕裂转移带的连续表面的行为,即端部抗撕裂性状。因此,可以认为即使应力作用到转移带,撕裂等也不会发生。
图中轮廓所示的单独元件在环形带,传送装置,管形膜和图像形成装置领域中是公知的,它们的具体结构和操作对于实施本发明的操作和最佳模式不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本发明已经根据被认为是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应当覆盖包含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价的方案。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要根据其最广义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这些修改和等价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22)
1.一种环形带,具有内表面和横向端部,所述环形带适于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该环形带包括:
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在所述环形带的所述内表面并被设置在沿圆周方向,所述肋条元件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并在相对端之间提供间隙,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所述第一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和与所述肋条元件最接近的、所述环形带的一个横向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形带,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形带,其中,第二距离为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环形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形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硬度小于所述环形带的硬度。
6.一种制造环形带的方法,该环形带包括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肋条元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环形带的内表面上形成一个圆周凹槽,该凹槽形成在距离与该凹槽最接近的环形带的一个横向端部第一距离处;
将所述肋条元件安装在该凹槽中,并在肋条元件的彼此面对的相对端之间提供一个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确定一个第二距离;以及
设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用其硬度比环形带的硬度小的材料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步骤。
10.一种传送装置,包括:
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的传送带;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滚轮中至少一个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传送安放在所述传送带上的片材料,
其中,所述传送带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环形带。
11.一种管形膜,具有内表面和横向端部,所述管形膜适于在至少两个滚轮之间被拉伸,该管形膜包括:
至少一个肋条元件,被提供在所述管形膜的所述内表面并被设置在沿圆周方向,所述肋条元件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并在相对端之间提供间隙,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所述第一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和与所述肋条元件最接近的、所述管形膜的一个横向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定义为所述肋条元件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管形膜,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的管形膜,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管形膜,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硬度小于所述管形膜的硬度。
15.一种制造管形膜的方法,该管形膜包括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肋条元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管形膜的内表面上形成一个圆周凹槽,该凹槽形成在距离与该凹槽最接近的管形膜的一个横向端部第一距离处;
将所述肋条元件安装在该凹槽中,并在肋条元件的彼此面对的相对端之间提供一个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确定一个第二距离;以及
设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至少两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用其硬度比环形带的硬度小的材料形成该至少一个肋条元件的步骤。
19.一种电子摄影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传送带;
图象形成装置,所述图象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轮,用于形成图象;和
定影装置,
其中,通过用激光束扫描带电的感光鼓轮的表面而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使色粉附着于潜像,然后色粉被转移到所述传送带上的记录材料上,并且色粉被所述定影装置定影,以及
其中,所述传送带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环形带。
20.一种电子摄影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移带;
图象形成装置,所述图象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轮,用于形成图象;和
定影装置,
其中,通过用激光束扫描带电的感光鼓轮的表面而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使色粉附着于潜像,然后色粉被转移到所述转移带上,在转移带上的色粉然后被转移到记录材料上,并且色粉被所述定影装置定影,以及
其中,所述转移带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环形带。
21.根据权利要求19的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压按滚轮和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的管形膜。
22.根据权利要求20的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压按滚轮和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的管形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156649 | 2000-05-26 | ||
JP156649/2000 | 2000-05-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3171A CN1333171A (zh) | 2002-01-30 |
CN1213924C true CN1213924C (zh) | 2005-08-10 |
Family
ID=1866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1896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3924C (zh) | 2000-05-26 | 2001-05-25 | 环形带、传送装置、管形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453143B2 (zh) |
CN (1) | CN121392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94178A (ja) * | 2002-04-26 | 2004-03-25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
JP2004094177A (ja) | 2002-04-26 | 2004-03-25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
JP4047085B2 (ja) * | 2002-07-15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66162B2 (ja) * | 2003-09-19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16080A (ja) * | 2004-04-28 | 2005-11-10 | Ricoh Co Ltd |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70020411A1 (en) * | 2005-07-18 | 2007-01-2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Extended life polyimide toner transfer belts |
US20070041754A1 (en) * | 2005-08-18 | 2007-02-2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0739782B1 (ko) | 2006-01-04 | 2007-07-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사 벨트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5179441B2 (ja) * | 2009-06-10 | 2013-04-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5884399B2 (ja) * | 2011-10-19 | 2016-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205594266U (zh) * | 2016-05-12 | 2016-09-21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转印版固定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69442A (en) | 1977-11-14 | 1979-06-04 | Canon Inc | Copying machine |
US4862211A (en) * | 1986-06-19 | 1989-08-29 | Ricoh Co., Ltd. | Image-forming belt supporting apparatus |
JP2516886B2 (ja) | 1987-06-16 | 1996-07-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DE3854801T2 (de) | 1987-06-16 | 1996-06-13 | Canon Kk | Bildfixiergerät |
JPH01160277A (ja) | 1987-12-17 | 1989-06-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静止画テレビ電話装置 |
US4899872A (en) * | 1988-03-24 | 1990-02-13 | Honda Sangyo Co., Ltd. | Anti-weaving conveyor belt |
US5017969A (en) * | 1988-05-30 | 1991-05-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having movable belt |
JP3117454B2 (ja) | 1990-10-19 | 2000-12-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 |
US5369477A (en) * | 1993-12-07 | 1994-11-2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y fluid containment and belt tracking device |
US5507382A (en) * | 1994-11-14 | 1996-04-16 | G. S. Blodgett Corporation | Belt stabilizer for pinch belt conveyor |
JPH09258583A (ja) * | 1996-03-22 | 1997-10-03 | Canon Inc | 管状フィルム、及び、管状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管状フィルム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46761B2 (ja) * | 1997-02-04 | 2005-05-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ベルト |
JPH10268660A (ja) * | 1997-03-26 | 1998-10-09 | Canon Inc | 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160978A (en) * | 1998-02-05 | 2000-12-12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endless belt provided with ribs and indicia |
-
2001
- 2001-05-22 US US09/861,675 patent/US645314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5-25 CN CNB011189657A patent/CN121392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3171A (zh) | 2002-01-30 |
US6453143B2 (en) | 2002-09-17 |
US20020001492A1 (en) | 2002-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13924C (zh) | 环形带、传送装置、管形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61830C (zh) | 成像设备及可相对于其进行拆装的中间转印装置 | |
CN1261831C (zh) | 带传送装置以及采用该带传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 |
CN1150382C (zh) | 定影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1577167A (zh) | 图像加热设备 | |
CN1308778C (zh) | 定影装置 | |
CN1276314C (zh) |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 |
CN1210196C (zh) | 带和具有此带的成像设备 | |
CN110297416B (zh) | 定影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 |
CN1532643A (zh) |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8476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308779C (zh) | 清理片材、清理方法及成像设备 | |
CN1453661A (zh) |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 |
KR100417152B1 (ko)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방법 | |
CN1532649A (zh) | 加热装置 | |
CN1804734A (zh) | 成像设备 | |
CN1673892A (zh) | 防止重合失调的成像装置 | |
CN1252547C (zh) | 制作用于转印系统的转印件的方法 | |
CN1106596C (zh) | 图象形成装置 | |
CN101069134A (zh) | 显影剂控制构件、其制造方法、使用了该显影剂控制构件的显影装置、使用该显影装置的成像设备或打印机以及接合板 | |
JP5870541B2 (ja) | 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807589A (zh) |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 |
JP2007193205A (ja) |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 |
JP2005010220A (ja) | 電子写真装置用無端ベルト | |
JP2010044331A (ja) |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