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65034A -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665034A CN119665034A CN202411382202.7A CN202411382202A CN119665034A CN 119665034 A CN119665034 A CN 119665034A CN 202411382202 A CN202411382202 A CN 202411382202A CN 119665034 A CN119665034 A CN 1196650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protection device
- pipe
- connection protection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包括具有壳体的本体,壳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一连接端口相对的第二连接端口、以及连通它们的通道,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供管路系统的管道穿过其中进入所述通道,而其中另一个供该管道伸出所述通道或连接到管道接头;装置还包括显示件和收集腔室,收集腔室设置在本体中并且与通道流体连通,用于收集通道中的液体,显示件安装在壳体处并与收集腔室流体连通,且构造为能显示收集腔室中的液体情况。装置使得所包覆的管道或管道与接头的连接部的漏液情况可视化,并能对漏液进行收集,确保设备和结构安全。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前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管路系统,以及一种具有前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民用飞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管路系统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航空管路系统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类管路系统中,例如,在民用飞机所搭载的航空管路系统中,可能发生管路系统的漏液事件。及时发现漏液事件的发生位置并对漏液和漏液部位进行处理对于民用飞机的正常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举例来说,机上的液压管路的管道接头如果在压接处由于磨损发生破裂,则会导致漏液。此时,从液压管路泄漏出的液压油会滴落造成管道接头下方的电气设备受到污染,导致安全隐患。通常,对于管路系统的泄漏事件的检修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较久。这会导致具有发生该泄漏事件的管路系统的飞机较长时间不能投入运营。这又会给航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检测机上的流体传输管路是否发生泄漏已经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从US 8967185 B2(公开日期:2015年3月3日)中已知一种用于管道泄漏探测系统的管道接头覆盖件。该管道接头覆盖件的第一部分具有歧管并被固定在管道绝缘件的周向切口上,或被固定在连接管道部分的管道接头上,从而形成用于已从管道或管道接头泄漏的热空气的储存器,在歧管中还限定有与该热空气储存器连通的管道。该覆盖件的第二部分用于将热敏线固定到管道端部的歧管,使得来自热空气储存器的热空气能直接撞击热敏线。歧管的主体中还包括有流量控制机构,用于防止由管道系统的正常操作导致的标称泄漏引起错误报警。该管道接头覆盖件主要用于对承载加压热空气的绝缘管道是否发生气体泄漏进行探测,并发出告警信息,但是不适用于运输液体的管路系统。
此外,对于可能发生泄漏的机上管路,还可设有容器对泄漏的液体进行收集,例如:
从GB 2576245 A(公开日期:2020年2月12日)中已知一种用于将多个管道连接在一起的卡箍管道接头。在该卡箍管道接头中,泄漏的液体可以被接纳在形成于内管道和外管道之间的接纳区域内。此外,蒸气也可以被接纳在形成于内管道和外管道之间的区域之间。然而,该卡箍管道接头尽管能实现对漏液的收集捕获,但是并未设有直接的排放装置。这使得在不拆开卡箍的情况下,被接纳在上述区域中的泄漏的液体和蒸气无法排出,并且该卡箍管道接头也无法实现对上述接纳区域中还剩余多少空间可供容纳液体和蒸气的视觉观察。这导致使用该卡箍管道接头同样需要在拆开之后才能看出接纳区域中是否收集到泄漏的液体以及收集了多少泄漏的液体。因此,该卡箍管道接头无法对机务维护人员提供机上管路系统泄漏的提示,并且使用该卡箍管道接头和从中排放收集的漏液都较为繁琐。
从CN 209146580 U(公开日期:2019年7月23日)中已知一种管路接头泄漏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开口式结构的保护罩和导流管,其中保护罩由可视化材料制成并包括供水管接口、导流管接口和开口。该开口被构造为交互式开口,由在分界面处呈现交互式重叠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构成。导流管的一端连接至导流管接口,另一端则连接至机上的排液口,以便将泄漏液体排放至排液口。该保护装置通过在管路接头上包裹一种开口式、交互式且可视化的带有液体收集、排放功能的汇流保护装置来对管路接头的泄漏液体进行收集和排放,从而避免泄漏液体滴落至位于管路下方的电气设备,对这些电气设备起到了保护作用。该保护装置仅适用于管路系统中发生在管路接头处的泄漏而无法应用于管道接头与管道的连接部位。此外,该保护装置在结构方面需要配合特定的供水管道和特定的排放管道,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只有保护罩是采用可视化材料制成的,这导致整个保护装置的全结构可视性仍然较差,尽管机务人员可以观察到泄漏的情况。
从CN 204829100 U(公开日期:2015年12月2日)中还已知一种飞机燃油导管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飞机的燃油导管连接处出现燃油泄漏的情况。连接装置包括:收集装置,用于将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进行连接,且用于收集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管道接头处泄漏的燃油;排漏阀,通过排漏管路与收集装置的漏油管嘴连接。该连接装置能够在使用中收集燃油导管连接处泄漏的燃油,并且通过排漏阀使得燃油不会漏到机体内部或外部,保证飞机使用和飞行安全。此外,当飞机在飞行之前进行地面维护时,在该连接装置中,通过打开排漏阀排放燃油,检查排漏阀的出口是否有油,机务人员就可以判断燃油导管连接是否发生漏油,并能在发现漏油时及时排除相关故障。然而,该连接装置无法直接安装在现有的管路结构上,而是必须整体替换管路系统中已有的管道接头,才能作为连接装置来连接两端管路。
从CN 102102785 A(公开日期:2011年6月22日)中还已知一种用于飞机燃油导管柔性连接的导管柔性管道接头漏油收集装置。该收集装置包括左支撑套、弹簧挡圈、连接套、密封圈、漏油管嘴、卡箍和右支撑套,其中,左支撑套的一端、右支撑套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柔性管道接头左右两端的飞机燃油导管上,而左支撑套的另一端设有挡端、右支撑套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柔性管道接头左右两端的飞机燃油导管上,左支撑套的另一端设有挡台,挡台上开有密封槽,右支撑套的另一端设有密封槽,密封槽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卡箍的右凸缘;连接套的一端开有安装弹挡圈的卡槽,另一端设置用于安装卡箍的左凸缘,连接套通过卡箍和弹簧挡圈安装在左支撑套和右支撑套上,漏油管嘴焊接在连接套上。该漏油收集装置适用于机上的柔性管路系统,并且在其两端需要对柔性软管作焊接连接处理,操作较为繁琐。
由此可知,目前在本领域中已经提出的对管路系统实现防泄漏功能,以及在管路系统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对来自管路系统的漏液进行收集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方案主要针对管路系统中已经发生漏液的管路部段。在第一类方案中,在这样的已经发生泄漏的管路部段外部再围绕该管路部段包覆一层屏障装置。导管设置为从该屏障装置中引出,借助导管将从该管路部段泄漏的液体排出到外置的收集容器中。
采用第一类方案的装置通常结构自重大,并且这类装置还需要配合设置有额外的较大体积的收集容器以供漏液收集。然而,当在飞机上的管路系统上使用这样的装置时,在设置装置的部位附近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区域能设置这样的较大体积的漏液收集容器。这就导致该类方案的使用场景受到限制。此外,这类方案本身并不对已经发生漏液的管路部段作进一步处理,仅仅是收集和排放出泄漏的液体,也无法对维护人员或机上人员给出漏液提示。
第二类方案主要针对管路系统中容易发生漏液的管道接头。在第二类方案中,使用带有导管的特制的管道接头,而非普通的管道接头。通过特制的管道接头、借助焊接来分别连接管道接头两端的管路,从而尽可能防止泄漏。该特制的管道接头在泄漏发生之后借助其所带有的导管来实现对漏液的收集。
上述方案的结构仅适用于柔性管路系统,并且管道接头需要特制且还需要在其两端分别与柔性软管进行焊接,安装操作较为繁琐。
此外,发明人还注意到,上述两类解决方案都不适用于管路系统中的泄漏部位是管路与管道接头的连接处的情况。
因此,本领域仍然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能有效防止泄漏、在泄漏的情况下收集漏液,还尽可能适应于各类的管路系统,特别是适用于机上管路系统周围空间狭窄紧凑的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目标提出了一种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用于在管路系统中,特别是用于在民用飞机的机上管路系统中对管道或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进行包覆,以在发生泄漏的情况下收集漏液,并使得泄漏情况对于机务人员可视化。
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壳体,壳体具有设置在其两个端部处的第一连接端口和相对而置的第二连接端口、以及连通该第一连接端口和该第二连接端口的通道,并且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还包括显示件和收集腔室,其中,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中的一个连接端口供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液体密封地穿过第一端口进入通道,而第一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端口可以供该管道液体密封地从通道中伸出离开本体,或者是该管道液体密封地连接到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接头。
上述收集腔室设置在本体中,并且与上述通道流体连通,以便收集来自该通道的液体,当延伸穿过通道的管路系统中的管道发生泄漏时,来自泄漏部位的漏液就会在通道中积聚,并且会流入收集腔室。
显示件安装在本体的壳体处,且与收集腔室流体连通,并且构造为显示收集腔室中的流体体积。
由此,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可以包覆管路系统中的一根管道或者包覆管路系统中的一根管道与一个管道接头的连接部,使得管路系统中的一根管道从第一端口液体密封地进入并穿过通道离开该本体或与液体密封地连接在壳体的第二端口处的管道接头相互连接。
正在此,一旦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管路系统的相应部位发生了泄漏,即,在管道的中段或在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处发生了泄漏,那么泄漏的液体就会在管道所穿过的这个通道中积聚,并且由于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处的液体密封的设置,被迫流动至与通道流体连通的收集腔室中,从而避免了在设置有管路连接保住装置的管路系统的管道中或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发生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液体滴落至位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下方的电气设备或结构,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甚至进一步危害设备或结构的运行安全。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还设有与该收集腔室流体连通的显示件,使得维护人员能容易观察判断包覆有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管路系统的连接部位或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如果发生了泄漏,则维护人员能进一步通过显示件所显示的视觉信息知晓目前已经泄漏的液体体积为多少,从而能够加快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发现管路系统的泄漏部位的速度,并尽快处理泄漏事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实施例中,该显示件至少部分地由透明材料制成。优选地,显示件的最外部的部分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明材料例如是玻璃。替代地,显示件也可至少部分地由半透明材料制成。优选地,显示件的最外部的部分是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半透明材料例如是经特殊处理的金属。由此,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构造显示件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显示件的最外部部分,使得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观察到显示件所显示的管路漏液状态及漏液量,其构造相对简单且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显示件构造为内部设有毛细管。毛细管内部形成容积。该容积与上述收集腔室流体连通。
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该毛细管构造为具有1mm的直径。
由此,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显示件借助压差原理就可以通过构造在显示件内部的毛细管,具体是通过毛细管在其内部容积中容纳的液体结合其外部部分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选择,向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显示管路系统是否漏液,以及漏液量。
特别地,维护人员可以根据显示件、特别是毛细管中的液面高度来判断是否需立刻对管路系统进行检修还是暂时可以保留该泄漏事件。
进一步地,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在本体的壳体的外部周向表面上开设有孔。该孔构造为通孔,并且设置为与上述收集腔室流体连通。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显示件插入通过该孔,从而安装在装置的本体上,并且能与收集腔室流体连通,使得被收集在收集腔室中的泄漏的液体能流入显示件的内部容积。
由此,借助该孔实现了显示件与装置的本体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当需要对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管路系统例如由于漏液而进行检修时,或者当本体的收集腔室中所积蓄的泄漏的液体即将充满收集腔室导致无法进一步收集泄漏的液体时,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只需通过将显示件从上述通孔中移除使通孔不再被阻挡,即可使积蓄在收集腔室中的流体通过该通孔排放到本体外。因此,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如果连接保护装置所包覆的管道或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位发生泄漏,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不仅容易注意到泄漏事件的发生,还能对管路系统的漏液进行收集,并且收集的漏液能容易地从装置本体中向外排放,而无需对本体设置额外的结构,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显示件与本体之间也实现了液体密封的连接,使得在本体中的液体在显示件未从通孔中移除的情况下是无法从壳体中排出的,从而提高了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可靠性,避免了以下情形的发生:一旦管路系统发生泄漏事件而泄漏液体的量又较大时,被收集在壳体的收集腔室中的液体会通过所设置的通孔溢出,进而滴落到本体下方,影响电气设备的运行,或是影响结构安全,或是污染环境。
可选地,上述通孔构造为螺纹孔,并且显示件构造为具有延伸部,延伸部外相应地设置有螺纹,从而显示件能够通过与通孔之间的螺纹连接而可拆卸地连接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
替代地或附加地,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构造为由第一壳体半部和第二壳体半部构成。半壳体式的构造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能更容易地安装包覆到管路系统中,特别是包覆到管道的中段上,或包覆到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位置。
优选地,第一壳体半部在至少一个径向端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而第二壳体半部在至少一个径向端面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凹入部。第一壳体半部的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凸出部的径向端面与第二壳体半部的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凹入部的径向端面相对而置。在围绕管道或管道与管道接头的连接部包覆第一壳体半部和第二壳体半部时,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借助上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至少一个凹入部的形状配合的连接来接合到彼此。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通过半壳式的拼接构造能较为容易地包覆在现有的管路系统的外部,尤其是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外部,而无需对现有的管道或管道接头的设计进行额外的改造。
进一步地,通过上述凸出部和凹入部的榫卯式的结构使得在拼合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时,安装人员或维护人员能更容易地拼合,并且对第一壳体半部和第二壳体半部进行了定位引导。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处设置有两个凸出部,而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处设置有两个凹入部。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处设置有两个凹入部,而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处则设置有两个凸出部。通过上述四个凸出部和四个凹入部的设置,当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拼合时,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处的两个凸出部插入到设置在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处的两个凹入部中,而设置在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处的两个凸出部插入到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处的两个凹入部中,从而使得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贴靠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一径向端面,而第一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贴靠第二壳体半部的第二径向端面。
通过在两个壳体半部的两个径向端面处分别设置成对的凸出部和凹入部,为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之间的接合提供了更好的定位引导,并且还实现了防呆设置,且使得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能更牢固地拼合到彼此。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在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之间还插设有垫片,用于增强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接合后在两个壳体的接缝处的液体密封性,从而提高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在使用方面的可靠性。
优选地,上述垫片是用户定制的,其设计构造为适应于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的拼接部的形状。例如,该垫片可构造为其中设置有供上述位于第一壳体半部或第二壳体半部的径向端面处的凸出部延伸穿过其中的开口,从而通过在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的拼合处更好的适形性来进一步增强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接合后在接缝处、特别是在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的接合处的液体密封性。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通过搭扣部紧固连接到彼此。
具体地,在第一壳体半部中,在外部周向表面上、第一壳体半部的径向端面附近,即在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接合之后邻近它们的接缝处,设置有第一搭扣部段,而在第二壳体半部中,在外部周向表面上、第二壳体半部的径向端面附近,即在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接合之后邻近它们的接缝处,设置有第二搭扣部段。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借助第一搭扣部段和第二搭扣部段的接合而紧固到彼此。由此,第一壳体半部和第二壳体半部可以借助搭扣部紧固地连接在一起,以防止例如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由于诸如气流颠簸之类的事件而使得第一壳体半部从第二壳体半部脱开,从而加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连通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的上述通道由构成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壳体半部的内部中空腔室形成。换言之,第一壳体半部与第二管路半部的形状设计构造为在它们接合到彼此之后在内部形成有中空的腔室,来自管路系统的管道可以延伸穿过该腔室从一个连接端口到达另一个连接端口,并在该另一个连接端口处连接到管道接头或者从该另一个连接端口中伸出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内部周向表面上设置有周向凹槽。该周向凹槽形成上述收集腔室。由此,当延伸穿过本体中的通道的管道的部分本身发生泄漏或是在该管道与管路系统的管道接头的连接部位处发生泄漏时,从泄漏部位泄漏的液体会首先流到通道中,进而由于低于壳体的内周表面凹入的凹槽而在该周向凹槽中积聚。也就是说,泄漏的液体被收集到了收集腔室中。
进一步,通过与收集腔室流体连通的显示件,能向维护人员或其他在现场的人员显示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所包覆的连接部位正在发生泄漏。这实现了漏液事件的可视化。
具体地,上述周向凹槽可以由分别形成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两个壳体半部的内周表面处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形成。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端对端地连接,使得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流体连通,从而在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内表面上形成一环状的收集腔室。该收集腔室能在内部容积被填满之前尽可能多地收集并积蓄泄漏的液体,从而当机务人员或维修人员无法及时进行检修或漏液排放时,为漏液积聚提供尽可能多的容积,避免漏液的溢出和滴落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或影响结构安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周向表面上的孔是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的外部周向表面上的,使得飞机在平飞或停放在地面上时该通孔的定向几乎是正交于地面的。优选地,该孔竖直向上敞开。该孔与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的内周表面上的第一凹槽是流体连通的,从而使得显示件、优选是显示件的毛细管只要延伸穿过该孔即可与包括第一凹槽的收集腔室流体连通,进而能向维修人员或其他使用人员显示收集腔室中的漏液收集情况。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通孔,显示件在安装时也能几乎竖直地定向。这使得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维护人员或使用者能方便地观察显示件中的液位显示。此外,该开孔定向也方便通过该孔安装显示件,以及从该孔中移除显示件,而不会在例如移除显示件的过程中就发生收集腔室中的液体意外泄漏的情况,加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在漏液收集方面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在第一连接端口处借助第一密封垫圈来液体密封地连接到管路系统的第一管道,而在第二连接端口处借助第二密封垫圈和至少一个变径环来液体密封地连接到管路系统的管道接头或者是供管道从该第二连接端口中伸出。
由此,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实现了对管路系统中一根管道与一个管道接头的连接部位的包覆或是对一根管道的中间部段的包覆。
替代地或附加地,在需要时,也可以在第一连接端口处除密封垫圈以外也设置变径环,来更好地配合延伸进入第一连接端口的管道的外径,实现对第一连接端口处的液体密封的设置。
特别地,在第一连接端口处,例如是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具有变化的直径的情况下,在直径较小的端口处,通过密封垫圈液体密封地连接到了第一管道,而在第二连接端口,例如是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具有变化的直径的情况下,在直径较大的端口处,通过密封垫圈和至少一个变径环来液体密封地连更好地配合接到了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接头。
具体地,在第二连接端口处,密封垫圈位于径向最内部与管道接头配合,而至少一个变径环则用于实现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的设有第二连接端口的第二端部处的壳体的内径与密封垫圈的外径的配合。在必要时,可以使用两个变径环来实现上述内径的过渡,从而满足液体密封的连接要求,确保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包覆的液体密封性。
在此,上述第一、第二密封垫圈和至少一个变径环都是标准件。因此,在安装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时可以使用既有的标准件来适配于管路系统中具有不同管径的管道和不同直径的管道接头。这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具有较强的可适配性和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此外,标准件的使用还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本身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能避免由于需要特别定制才能适配于不同管径而显著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本体的壳体具有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第一部段包括设有第二连接端口的第二端部,而第二部段包括设有第一连接端口的第一端部。第一部段具有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部段。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能有更大的灵活性适配于不同管径的管道和管道接头,并且能对应合理选择所使用的密封垫圈和变径环的尺寸和数量。
由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管路系统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其能实现对所包覆的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或管道与管道接头的连接部位的漏液的收集和排放,并能实现对管路系统周围的电气装置和结构的漏液保护,防止漏液滴落损坏电气装置或损坏周围结构,还可以避免因漏液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结构组装和拆卸都较为便捷,并且通过显示件的设置实现了漏液事件可视化。
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对具有不同管径的管道和管道接头的适配性强,且可操作性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管路系统,该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管道和至少一个管道接头,并且该至少一个管道通过如上述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液体密封地连接到至少一个管道接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管路系统,该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管道,对该至少一个管道的中间部段,例如是容易发生液体泄漏的部段借助如上述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进行液体密封的包覆,使得管道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口延伸进入通道,并从第二连接端口伸出离开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管路系统借助这样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来包覆管道与管道接头的连接部位或包覆管道,避免在连接部处发生的泄漏,并且在万一发生泄漏的情况下能对管路系统的使用者进行及时的提示,且在使用者进行维修或检测之前对所包覆的部位泄漏的液体进行收集,防止泄漏的液体直接滴落,损坏位于管路系统下方的装置或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还有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民用飞机,该民用飞机具有机上管路系统,该机上管路系统具有至少第一管道和管道接头,其中,第一管道借助根据上述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来液体密封地连接到管道接头。
根据本发明的还有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民用飞机,该民用飞机具有机上管路系统,该机上管路系统具有至少第一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借助根据上述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进行液体密封的包覆,使得管道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口延伸进入通道,并从第二连接端口伸出离开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借助设置为用于包覆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第一管道的中间部段或第一管道与管道接头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根据本发明的民用飞机能在机上管路系统发生泄漏时,借助设置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的收集腔室来收集从机上管路系统中泄漏的液体,避免泄漏的液体直接滴落到位于机上管路系统的泄漏部位下方的电子装置、电气设备以及机体结构上,从而避免漏液对电子装置、电气设备或机体结构产生损害。这可以有效避免管路泄漏事件对飞机飞行安全的影响,也避免了泄漏的液体污染机上环境。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及其他特征和技术优点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中示出的、旨在被理解为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除非另有说明,各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可能出于清楚示意的原因进行夸大。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根据图1所示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示出图1所示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剖面图;
图4示出图1所示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的另一剖面图;以及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中所使用的垫片。
附图标记列表:
CC 收集腔室
FC 通道
100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10 壳体
11 壳体第一半部
111 孔
112 第一径向凸出部
12 壳体第二半部
122 第二径向凸出部
13 第一部段
14 第二部段
21 第一连接端口
22 第二连接端口
31 第一密封垫圈
32 第二密封垫圈
41 第一变径环
42 第二变径环
50 显示件
51 空腔
60 垫片
61 第一开口
62 第二开口
63 第一延伸部
64 第二延伸部
65 凹陷部
66 突出部
70 搭扣部
71 第一搭扣部段
72 第二搭扣部段
80 定位部
81 第一凸出部
82 第二凸出部
83 第一凹入部
84 第二凹入部
85 第三凸出部
86 第四凸出部
87 第三凹入部
88 第四凹入部
90 收集凹槽
91 第一凹槽
92 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地进行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改型、等效等。
为了便于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解释和精确定义,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下面结合图1至图5说明总地被赋予附图标记100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可以设置在民用飞机的机上管路系统中容易发生泄漏的位置处,或是可以设置在民用飞机的机上管路系统中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影响周边关键电气设备或影响飞机本身的结构安全的部位处,对这样的管路部位进行包覆。
如图1所示,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具有本体,本体包括壳体10。壳体10设计为由壳体第一半部11和壳体第二半部12构成。壳体10包括具有较大直径的、构造为柱状的第一部段13和从第一部段13的第一端伸出的、相对于第一部段13直径变小的第二部段14。
壳体10在第二部段14的端部处设有第一连接端口21。第一连接端口21通过可选地设置在其中的第一密封垫圈31液体密封地连接有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第一管道。通过选用不同尺寸的第一密封垫圈31,第一连接端口21中可以液体密封地连接有机上管路系统中的具有不同管径的管道,供管道延伸穿过其中。
在壳体10的第一部段13的另一端部处设有第二连接端口22。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口22通过可选地设置在其中的第二密封垫圈32、第一变径环41、第二变径环42来液体密封地连接有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接头。在此,借助第一变径环41、第二变径环42以及第二密封垫圈32使得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本体的第二连接端口22能适应于不同直径的管道接头。
在此,在第一连接端口21、第二连接端口22中设置的密封垫圈31、32以及变径环41、42都是根据需要应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或管道接头的尺寸来确定的。它们本身都是以标准件的形式提供的。
特别地,如果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第二连接端口22连接有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接头,那么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第二连接端口22处、在半径方向上在最内部的变径环,在此是第二变径环42,其螺纹与管道接头的连接口的螺纹槽的深度是相匹配的,从而确保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第二连接端口22与管道接头之间液体密封的连接。
如从图2所示的立体图中可见的,在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周向内表面上,从第二连接端口22沿轴向方向向内,分别设有第一径向凸出部112和第二径向凸出部122。它们各自从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周向内表面出发沿径向方向、朝向壳体10的中心轴线突出。图2中还示出了第一变径环41、第二变径环42、以及第二密封垫圈32的装入方向和旋紧方向。在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推入第一变径环41、第二变径环42以及第二密封垫圈32之后,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受到第一径向凸出部112和第二径向凸出部122的止挡。
在图4中示出了剖过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显示件50的纵向剖视图,即,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纵向中心截面。
如图4中可见的,第一连接端口21通过壳体10内部的中空腔室所形成的通道FC与第二连接端口22连通。由此,通道FC可供管路系统中的第一管道经由第一连接端口21或第二连接端口22延伸穿过其中,从而达到连接在第二连接端口22或第一连接端口21处的管道接头,并与该第二管道或管道接头连接。
由此,借助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可以将穿过第一连接端口21的机上管路系统中的第一管道与位于第二连接端口22处的管道接头液体密封地连接。
再次参照图2以及参照图3,壳体10的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通过设置在它们各自的两个径向端面处的定位部80引导定位拼合,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处的搭扣部70而紧固连接于彼此。
在第一壳体半部11的第一径向端面处设置有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从该第一径向端面沿切向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81、第二凸出部82。与第一凸出部81、第二凸出部82相对地,在第二壳体半部12的第一径向端面处设有同样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从该第一径向端面沿切向方向凹入的第一凹入部83、第二凹入部84。
如在图2中远侧可见的,第二壳体半部12在第二径向端面处设有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间隔开的,沿切向方向从该第二径向端面凸出的第三凸出部85、第四凸出部86。
与第二壳体半部12的上述第二径向端面处的构造相对应地,即,用于接纳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半部12的第二径向端面处的第三凸出部85和第四凸出部86,第一壳体半部11在图中位于远侧的第二径向端面处也设有第三凹入部87、第四凹入部88。图3详细示出了沿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之间的接缝剖过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时向上观察,即朝向第一壳体半部11的周向内表面观察得到的剖面图。在图3中可以看到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的两个径向端面处的第一凸出部81、第二凸出部82、第三凹入部87、第四凹入部88。
在拼合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以形成壳体10时,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的第一径向端面处的第一凸出部81、第二凸出部82插入到设置在第二壳体半部12的第一径向端面处的第一凹入部83、第二凹入部84中,而设置在第二壳体半部12的第二径向端面处的第三凸出部85、第四凸出部86插入到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的第二径向端面处的第三凹入部87、第四凹入部88中,从而借助定位部80中各凹入部与凸出部的形状配合实现了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的拼合。
如图1和图2中可见的,壳体10在周向侧面上,在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拼接位置处还设有搭扣部70。搭扣部70由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的周向侧面上的、靠近径向第一端面位置处的第一搭扣部段7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半部11的周向侧面上的、靠近径向第一端面位置处的第二搭扣部段72构成。通过第一搭扣部段71与第二搭扣部段72的共同作用,使得已经拼合到彼此的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紧固连接到彼此。在图1、图2中未示出的壳体10的另一侧上也类似地设有另一搭扣部70。该另一搭扣部70也由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周向侧面上的两个搭扣部段构成。
为了加强拼合式设计构造的壳体10的液体密封性,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之间还设有垫片60。垫片60是根据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接合面的形状随形设计构造定制的。
图5中示出了垫片60的立体图。如从图5中可见的,垫片60包括中间部段以及从中间部段的两端分别沿垫片60的纵向方向、即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3和第二延伸部64。在垫片60的中间部段中,设有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6和凹入的凹陷部65。突出部66用于放置于搭扣部70处,以确保第一搭扣部段71与第二搭扣部段72之间的液体密封的连接,因此突出部66的形状适形于第一搭扣部段71与第二搭扣部段72的横向界面形状。在垫片60的中间部段中,凹陷部65设置于突出部66的相对侧上,用于配合形成在壳体10中的收集凹槽90。在垫片60的中间部段中还开设有第一开口61和第二开口62。开口61、62用于供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第二壳体半部12的径向端面处的凸出部81、82或85、86延伸穿过其中。
第一延伸部63位于垫片60的径向内侧,即,与凹陷部65在同一纵向侧部上,用于在半径较小的壳体10的第二部段14处的第一连接端口21处两个壳体半部11与12之间的相对密封。第二延伸部64位于垫片60的径向外侧,即,与突出部66在同一纵向侧部上,用于半径较大的位于壳体10的第一部段13处的第二连接端口22处两个壳体半部11与12之间的相对密封。
图5中示出的垫片60仅为用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贴合的一个径向端面处的。换而言之,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的与该径向端面相对的另一径向端面处也设有另一个垫片60,这两个垫片60的形状是相似的。
壳体10的第一壳体半部11在周向表面上开设有孔111。孔111构造为螺纹通孔。显示件50借助孔111与第一壳体半部11螺纹连接。图2中以箭头示出了显示件50安装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本体上时的拧入方向。显示件50在所示实施例中构造为细柱状体。该细柱状体具有由设置在其内部的空腔51形成的中空容积。该细柱状体是构造为直径1mm的毛细管。毛细管内部的空腔51与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由收集凹槽90形成的漏液收集腔室流体连通,从而利用压差原理来实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对漏液量的显示。针对该漏液收集腔室会在下文进一步阐释。
显示件50的该柱状体由半透明材料制成,使得机务人员能快速查看其内部的空腔51中存在的液体的体积,由此确定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所包覆的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是否发生了泄漏事件,以及如果泄漏事件已经发生,则能直观看到目前泄漏的液体的体积,从而实现了对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位发生的漏液事件的可视化提示。机务人员还能根据显示件50中的液面高度判断是否需要对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所连接的管路系统进行漏液事件检修。
当需要对被收集在壳体10的漏液收集腔室中的漏液进行排放时,只需松开显示件50与第一壳体半部11之间的上述螺纹连接,卸下显示件50即可通过孔111排出收集腔室CC中的漏液。
在所示实施例中,孔111构造为具有2mm的直径,显示件50尤其是构造在其中的毛细管与孔111实现密封连接。
如图3和图4中可见的,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的周向内表面中还分别开设有成半环形状的第一凹槽91和第二凹槽92。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拼合并紧固连接到彼此之后,第一凹槽91与第二凹槽92首尾连通,从而形成环状的、沿周向方向延伸的收集凹槽90,由此形成了与孔111连通的、用于收集可能的漏液的收集腔室CC。
由于在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中,在第一连接端口21、第二连接端口22以及孔111处的液体密封的连接,如果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所包覆的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发生泄漏,漏液会在通道FC中积聚,并进而流入周向凹槽90。周向凹槽90又因设置在第一壳体半部11中的孔111与第一凹槽91之间的连通而与显示件50中的空腔51流体连通,进而借助如下方式实现了对该漏液事件的可视化提示:显示件50至少部分地由透明材料构造而成,使得空腔51中的液位对于机务人员、维修人员或其他现场人员是可觉察的或可以看见的。因此,上述人员能够观察到漏液事件的发生,并能了解当前漏液的规模。
下面示例性说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在机上管路系统中的安装步骤和使用方法。
1.根据管路系统的目标位置的两端处的管道的管径或管道接头的尺寸,确定合适的第一密封垫圈31、第二密封圈32、第一变径环41以及第二变径环42,在涉及管道接头端连接时,确保管道接头端的连接口螺纹槽的深度与其所配合的第二变径环42的螺纹相匹配;
2.将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分别包覆在管路系统的目标位置的两侧上;
3.在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的接合部位中间添加特制的垫片60;
4.借助定位部80引导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拼合;
5.借助搭扣部70将第一壳体半部11与第二壳体半部12紧固连接;
6.在第一连接端口21处,安装第一密封垫圈31,从而实现与管路系统的管道的液体密封的连接;
7.在第二连接端口22处,安装第二密封垫圈32、第一变径环41、第二变径环42,从而实现与管路系统的管道接头的液体密封的连接;
8.将显示件50通过第一壳体半部11的孔111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本体液体密封地连接。
至此,将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包覆安装在了所连接的第一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
使用方法:
9.如果在使用时发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所包覆的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发生泄漏,可以根据显示件50中所显示的液面高度判断当前已经发生的液体泄漏的规模,进而判断是否要对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进行检修;
10.如果发生泄漏事件并且根据显示件50中所显示的液面高度确定需要进行检修,则松开显示件5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使得收集腔室CC通过孔111与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外部环境实现流体连通,从而能借助孔111进行漏液排放。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包覆在管路系统中的第一管道与管道接头之间的连接部位之外,以对该连接部位可能发生的泄漏事件进行防护。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包覆在管路系统中单独一根管道,例如是第二管道的外部,例如是第二管道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外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分别从两侧包覆到第二管道的目标部位两侧,使得第二管道从第一连接端口21延伸进入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内的通道FC,并经由通道FC达到第二连接端口22,从第二连接端口22中伸出离开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
由此,如果第二管道的该目标部位发生泄漏,则从该部段中流出的液体也会流到通道FC中,并进而流入收集腔室CC。该漏液事件同样会如前述实施例中所阐释的那样,通过显示件50提示给机务人员、维护人员或其他在场人员。
Claims (14)
1.一种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所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设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连接端口(21)、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的第二连接端口(22)、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端口(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22)的通道(FC),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口(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22)中的一个连接端口设置为供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液体密封地穿过其中进入所述通道(FC),而其中另一个连接端口设置为供所述管道从所述通道(FC)中液体密封地伸出或者供所述管道液体密封地连接到所述管路系统中的管道接头,并且
所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还包括显示件(50)和收集腔室(CC),
其中,所述收集腔室(CC)设置在所述本体中并且构造为与所述通道(FC)流体连通,用于收集所述通道(FC)中的液体,
其中,所述显示件(50)安装在所述壳体(10)处并与所述收集腔室(CC)流体连通,所述显示件(50)构造为能显示所述收集腔室(CC)中的液体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件(50)至少部分地由透明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件(50)构造为内部设有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与所述收集腔室(CC)流体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在外部周向表面处设有孔(111),所述孔(111)构造为通孔并与所述收集腔室(CC)流体连通,使得插入穿过所述孔(111)的所述显示件(50)能与所述收集腔室(CC)流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由第一壳体半部(11)和第二壳体半部(12)构成,
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的径向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
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的径向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入部,
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的径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的径向端面彼此相对而置,并且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与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凹入部能形状配合地接合连接到彼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在外部周向表面上、接近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的径向端面处设置有第一搭扣部段(71),而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在外部周向表面上、接近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的径向端面处设置有第二搭扣部段(72),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与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借助所述第一搭扣部段(71)和所述第二搭扣部段(72)紧固到彼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FC)由构成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与所述第二壳体半部(12)所限定的中空腔室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腔室(CC)由形成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周向表面上的周向凹槽(90)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凹槽(90)由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处的第一凹槽(91)与第二凹槽(92)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凹槽(91)与所述第二凹槽(92)相互流体联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半部(11)的外部周向表面处开设有所述孔(111),所述孔(111)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凹槽(91)流体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21)借助第一密封垫圈(31)来液体密封地连接到所述管道,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22)借助第二密封垫圈(32)和至少一个变径环来液体密封地连接到管道接头或连接到所述管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包括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部段(13)和包括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部段(14),其中,所述第一部段(13)具有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部段(14)具有的半径。
13.一种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管道和至少一个管道接头,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管道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液体密封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管道接头,或者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管道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口(21)进入所述通道(FC)并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22)伸出离开所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
14.一种民用飞机,所述民用飞机包括机上管路系统,所述机上管路系统包括至少第一管道和管道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道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液体密封地连接到所述管道接头,或者
所述第一管道从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的第一连接端口(21)进入所述通道(FC)并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22)伸出离开所述管路连接保护装置(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82202.7A CN119665034A (zh) | 2024-09-29 | 2024-09-29 |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82202.7A CN119665034A (zh) | 2024-09-29 | 2024-09-29 |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665034A true CN119665034A (zh) | 2025-03-21 |
Family
ID=94992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382202.7A Pending CN119665034A (zh) | 2024-09-29 | 2024-09-29 |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665034A (zh) |
-
2024
- 2024-09-29 CN CN202411382202.7A patent/CN11966503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398976A (en) | Connecting device for pipe assemblies | |
AU696049B2 (en) | Pipe coupling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 |
EP0632871B1 (en) | Environmentally safe underground piping system | |
US5746454A (en) | Pipe coupling assembly | |
DK173868B1 (da) | Sekundært omsluttet mediumtilførselssystem | |
US5553971A (en) | Double-containment underground piping system | |
US5713607A (en) | Pipe coupling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 |
RU2652856C2 (ru) | Фитинг для системы защиты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 |
RU2466325C9 (ru) | Фитинг для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системе герметизации труб | |
US6546951B1 (en) | Appliance safety hose | |
KR102541108B1 (ko) | 플랜지 어셈블리 | |
PL207100B1 (pl) | Układ rurociągowy | |
KR20150000286U (ko) | 하이드로 테스트시 파이프 플랜지의 리크 예방장치 | |
CN119665034A (zh) | 管路连接保护装置 | |
US5201344A (en) | Emissions eliminator blind | |
IL301148B1 (en) | Containment connector | |
KR102018835B1 (ko) | 주유배관 누설 방지장치 | |
KR101352874B1 (ko) | 클램프 하우징이 부착된 누수 탐지관 | |
KR20180059942A (ko) | 누출 검출 장치 | |
TWI708904B (zh) | 具有偵測預警之法蘭防護構造及管路接頭防洩漏裝置 | |
CN222377485U (zh) | 连接装置 | |
US9383051B1 (en) | Shrouded dynamically sealed rotary coupling | |
KR200189440Y1 (ko) | 관로용지수밴드 | |
KR200439040Y1 (ko) | 송유관 차단장치 | |
JP2005265585A (ja) | 管継手の耐圧試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