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04412A - 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604412A CN119604412A CN202380055595.8A CN202380055595A CN119604412A CN 119604412 A CN119604412 A CN 119604412A CN 202380055595 A CN202380055595 A CN 202380055595A CN 119604412 A CN119604412 A CN 1196044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oluble
- nonwoven fabric
- laminate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22—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15/2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Derivative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22—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15/28—Polysaccharid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2—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treating wounds, ulcers, burns, scars, keloid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贴附至被附着体时的处理性优异、且在干燥状态下具有优异耐久性、且两面的最外层的特性没有差异的层叠体。本发明提供层叠体,其通过按照A/B/C/B/A的顺序层叠包含聚乳酸系树脂且厚度为10~500nm的防粘连层(A)、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1~18μm的水溶性膜(B)、以及厚度为80~550μm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并且,规定截面的密度和结构的特征,从而贴附至被附着体时的处理性优异,且在干燥状态下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且两面没有差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
背景技术
以腹部外科、整形外科、脑神经外科等为代表的切开手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之一有脏器间的粘连问题。该问题在于,若通过手术将因干燥和氧化而受到损伤的组织彼此缝合,则在通过创伤治愈而逐渐自愈的过程中,有时发生粘连现象,换言之,原本不应接合的脏器组织彼此接合。据称,在外科手术中以高概率发生粘连,有时与引发疼痛、肠栓塞(肠梗阻)、不孕症等严重病况的并发症相关联。
难以对已形成的粘连进行给药治疗。另外,也存在在手术后经过数年后因粘连而发生肠栓塞的情况。据称,粘连治疗仅有进行切开手术来剥离粘连部位的粘连剥离术,在切开手术中,防粘连和防治愈延迟是重要的。
作为具有上述防粘连效果、防治愈延迟效果的材料,以往已知的是:为了将脏器组织物理分离而使用可期待生物体吸收性的明胶、胶原等的防粘连材料。另外,防粘连材料需要在手术后留置在体内,且优选在手术部位的治愈后被分解,因此,需要感染症的风险小、对于生物体而言的安全性、在生物体内的分解·吸收性高。
还已知通过使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层进行层叠而具备多种功能的防粘连材料。例如有报告称:包含水溶性聚合物的纤维结构体与具有纳米单位的厚度的聚乳酸系树脂的层叠体在贴附至被附着体时,因纤维结构体的厚度而使处理性优异,并且,通过在贴附至被附着体后使水附着于纤维结构体,从而能够仅将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层残留在组织上,并且,通过在聚乳酸系树脂与纤维结构体之间设置包含水溶性聚合物的层,从而提高聚乳酸系树脂与纤维结构体的粘接性(专利文献1)。
另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体公开了:通过在包含具有纳米单位的厚度的聚乳酸系树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纤维结构体之间夹持包含水溶性聚合物的层而进行层叠,从而提高密合性且提高处理性,但由于包含水溶性聚合物的纤维结构体露出至最表层,因此,不仅有可能因纤维结构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均等而导致贴附后的溶解性出现偏差,在贴附至被附着体时错误地弄湿时也容易溶解,因此,存在贴附时的处理性变差的可能性。作为对该课题加以改善的方法,公开了通过在纤维结构体表面层叠有包含水溶性聚合物的膜的构成而兼具处理时的耐水性和脏器贴附后的水溶解性的层叠体(专利文献2)。
另外,防粘连材料中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使用具有生物体适应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材料,通常从长期保管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有时利用不易透氧的阻气包装、不易透水的防湿包装进行保护。尤其是出于将由水分导致的材质劣化的影响抑制得较低的目的,为了能够长时间将包装材料内部保持在低湿度,有时采取一同封入干燥材料的对策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19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70776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层叠体公开了提高贴附至脏器时的处理性所需的应层叠的层的材料、厚度、微细结构(膜、纤维)、层叠数,但没有公开被包装材料包入或者刚刚从包装材料中开封后等干燥环境下和干燥状态下的耐久性。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贴附至被附着体时的处理性优异且在干燥状态下具有优异耐久性的层叠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克服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下述(1)~(3)的发明。
(1)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包含聚乳酸系树脂且厚度为10~500nm的防粘连层(A)、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1~18μm的水溶性膜(B)、以及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80~550μm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按照(A)/(B)/(C)/(B)/(A)的顺序进行层叠,对图像(Y)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所得功率谱强度进行分贝换算后,将中心部设为原点,将正x轴设为零度,将半顺时针方向设为正角度,自0度起至180度每5度的角度进行积分而得到的散点图在纵轴设为平均强度(I)、横轴设为角度时满足以下的式1,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90≤I10-45÷Imax≤0.99…式1
(式1中,I10-45为角度10~45度的平均强度,Imax表示0~180度中的最大平均强度。)
(2)根据(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图像(Y)满足以下的式2,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30≤a÷{a+b}≤0.45…式2
(式2中,a为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b表示被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
(3)根据(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水溶性树脂为普鲁兰多糖。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层叠体通过使层叠体的截面具备具有特定参数的结构图案,从而能够在干燥状态下抑制与水溶性膜和水溶性非织造布的机械强度变化相伴的层叠体整体的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层叠体所具有的截面的示意图的一例。
图2是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拍摄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得到的图像的一例。
图3是对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前的图像的一例。
图4是对图3的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后的图像的一例。
图5是本发明的层叠体中的强度I的位置和散点图的一例。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体的耐久性试验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层叠体,与实施方式一同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膜(film)”、“膜”、“片(sheet)”和“层”以具有二维扩展的平面状结构物的含义来使用。另外,本发明的“层叠体”表示由将包含单层或多层的膜和膜(film)与包含单层或多层的非织造布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多个层构成的片状构成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层叠体的截面”是指:对于片状层叠体而言,以与片平面垂直的方式进行切割时产生的裁切面,以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测的面的含义来使用。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按照特定顺序层叠有以下所示的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和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结构。
<防粘连层(A)>
防粘连层(A)包含聚乳酸系树脂,从对于被附着体的形状追随性的观点出发,厚度设为10nm~500nm,更优选为10nm~300nm,更进一步优选为50nm~200nm。若厚度薄于10nm,则有时作为层叠体的耐水性不充分或者难以保持作为防粘连层的形状,若厚度超过500nm,则有时在贴附至被附着体时产生褶皱或者目标贴附位置与防粘连层之间容易发生偏移或者在生物体内的分解需要时间。
出于提高机械强度的目的,防粘连层(A)中,相对于聚乳酸系树脂的层整体100质量%,可以含有2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的耐冲击性改良剂。优选为2.5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耐冲击性改良剂的含量越多,则改良耐冲击性的效果越会提高,但即便含有超过20质量%,有时也得不到机械强度的大幅提高。
只要是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就可以包含相对于防粘连层(A)整体100质量%为30质量%以下的各种添加剂。作为该各种添加剂,可以使用抗氧化剂、耐候剂、热稳定剂、润滑剂、结晶成核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含量下限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防粘连层(A)整体100质量%为0质量%也没有问题。
另外,作为其它添加剂,可以添加包含明胶、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和合成多肽等的生物体吸收性材料来适当调整生物降解性速度。
另外,只要是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就可以包含相对于防粘连层(A)整体100质量%为20质量%以下的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作为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可列举出碳酸钙、氧化钛、氧化硅、氟化钙、氟化锂、氧化铝、硫酸钡、氧化锆、磷酸钙、交联聚苯乙烯系颗粒和金属纳米颗粒等。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的含量下限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防粘连层(A)整体100质量%可以为0质量%。
本发明的防粘连层(A)是透明的,因此,贴附面不显眼,因而不仅是外科手术,也能够贴附至皮肤,还能够用作创可贴。
进而,能够以防粘连层(A)作为基材来担载、缓释各种药剂,也能够用作药物递送系统。
<水溶性膜(B)>
本发明中的水溶性膜(B)可以由1种水溶性树脂构成,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水溶性树脂构成。
从对于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粘接强度、作为层叠体的处理性、对于被附着体的形状追随性的观点出发,上述水溶性膜(B)的厚度优选为1μm~18μm,更优选为2μm~10μm。若薄于1μm,则存在从基材膜上剥离时发生破损的情况,存在因没有硬挺度而在与防粘连层层叠的层叠膜状态下不易处理、难以进行向水溶性非织造布(C)贴附的工序的情况。若超过18μm,则存在贴附至被附着体时产生褶皱、或者在贴附至被附着体后在水或水溶液中的溶解耗费时间、对于被附着体的密合性降低、或者将层叠体折弯时容易发生折痕、裂纹、破裂、平面性恶化的情况。
<水溶性非织造布(C)>
本发明中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可以由1种水溶性树脂构成,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水溶性树脂构成。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干式法、湿式法、熔喷法、纺粘法等来形成羊毛状物,使用化学结合法、热结合法、针刺法、水流交织法等来进行纤维间的结合,制造非织造布。
上述非织造布的厚度优选为80μm~2000μm。通过将上述非织造布的厚度设为80μm以上,从而纺丝机的辊搬运性优异,另外,通过设为2000μm以下,从而利用纺丝机单次卷取的长度变长,生产率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厚度是指:按照JIS L1912:1997,从试样中采取10片尺寸为2500mm2以上的试验片,使用恒压厚度测定器(株式会社尾崎制作所制、商品名:PEACOCK(注册商标)数字表型号:PDN-21、测定压力:0.5±0.1kPa、压脚面积:2500mm2、千分表架型号:SIS-6)测定10点而得到的平均值。
从在水中的溶解性、纤维强度的观点出发,上述非织造布中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0.001μm~100μm。另外,上述非织造布中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更优选为0.1μm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如果上述非织造布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001μm以上,则在纺丝时能够稳定地制丝。另外,上述非织造布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10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下。如果上述非织造布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0μm以下,则能够赋予充分的柔软性。
上述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g/m2~1,000g/m2。另外,上述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更优选为10g/m2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如果上述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g/m2以上,则纤维结构体的形态稳定性·尺寸稳定性提高,能够抑制由与水溶性膜(B)贴合时的伸长导致的加工不均、破损的发生。另外,上述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更优选为4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g/m2以下。如果上述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00g/m2以下,则将非织造布制成卷状时的处理性变得容易,另外,能够适度抑制非织造布的缓冲性,在与水溶性膜(B)贴合时能够对纤维结构体的表面适度维持按压压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贴合加工。
上述非织造布可以实施加压等处理。加压处理可以在从获得非织造布的工序后起至与水溶性膜(B)贴合后的任意工序之间进行处理。为了提高加压时的定型性,优选进行热加压。
本发明中,水溶性非织造布(C)和水溶性膜(B)都包含水溶性聚合物,因此,能够制作水溶性非织造布(C)与水溶性膜(B)之间的粘接性良好的层叠体,作为层叠体,对外力保持稳定的形状,利用钳子、手的处理性优异。
<层叠体>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包含聚乳酸系树脂且厚度为10~500nm的防粘连层(A)、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1~18μm的水溶性膜(B)、以及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80~550μm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另外,该层叠体从一面起依次按照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水溶性非织造布(C)/水溶性膜(B)/防粘连层(A)的顺序进行层叠来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层叠体所具有的截面的示意图的一例,示出图1。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层叠体,对图像(Y)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所得功率谱强度进行分贝换算后,将中心部设为原点,将正x轴设为零度,将半顺时针方向设为正角度,自0度起至180度每5度的角度进行积分而得到的散点图在纵轴设为平均强度(I)、横轴设为角度时满足以下的式1,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层叠体的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90≤I10-45÷Imax≤0.99…式1
(式1中,I10-45为角度10度~45度的平均强度,Imax表示0~180度中的最大平均强度。)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层叠体,图像(Y)可以满足下式2,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层叠体的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30≤a÷{a+b}≤0.45…式2
(式2中,a为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和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b表示被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和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
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截面厚度可通过下述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针对利用切片制作用·表面平整用旋转式切片机((株)日本Microtome研究所制)而制作的观察用试验片(层叠体的截面),使用超深度多角度显微镜VHX-D500((株)KEYENCE制)等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的功能,以各观察层落入视野角的10%~90%的方式,在500倍~100,000倍的范围调整倍率并进行观察,由此获得。将由此得到的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对本发明的层叠体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图像的一例示于图2。此处,截面的厚度用下述平均值进行定义:针对长14.7cm、宽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从将试验片的中心设为原点且以5cm的间隔呈现与短轴方向或长轴方向并行的格子状的9点分别采取观察用试验片,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平均值。试验片小于长14.7cm、宽12.7cm而无法以5cm的间隔采取观察用试验片时,可以从多个试验片中采取观察用试验片。需要说明的是,截面可以平行于短轴方向,也可以平行于长轴方向。
作为厚度测定方法的前处理,为了防止由电子导致的带电,观察用试验片优选使用“AUTO FINE COATERJEC-3000FC”(日本电子(株))等离子溅射装置,利用金、铂、碳等导电性材料来涂布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各层的厚度为100nm以下而难以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JEM-2100Plus”(日本电子公司(株)制)等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将倍率设为500,000倍~1,000,000倍,同样进行观察。即便如此也难以判断时,可以保存观察图像,适当放大该图像(例如以A3尺寸进行印刷、使用图像放大等),并计算所观察的厚度。
本发明的层叠体中,获得层叠体截面的数字图像(W)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利用与厚度测定方法同等的方法来获得期望图像(倍率为500倍)。为了容易进行后述快速傅里叶变换,从数字图像(W)中以720×720像素切出图像(X)时,数字图像(W)的视野以实际尺寸相当于横向800μm、纵向600μm的长方形的方式,利用横向1600像素、纵向1200像素进行拍摄后,确认层叠体的厚度,在层叠体的厚度小于450μm的情况下,以整体成为横向1280像素、纵向960像素的方式进行80%的图像压缩,另外,在层叠体的厚度为450μm以上的情况下,以整体成为横向960像素、纵向720像素的方式进行60%的图像压缩。从压缩后的图像中切出720×720像素。
以所切取的层叠体图像的重心成为图像(X)的中心的方式,并且,以两个水溶性膜(B)相对于图像(X)的区域的上下限线整体最为平行的方式选择位置。
本发明中,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的方法使用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来进行二值化的方法(所谓的大津二值化法)。图像的信息处理可以使用“ScionImage”(Scion Corporation公司制)等市售的图像分析软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二值化之前,图像(X)中的除层叠体之外的部分(层叠体的外侧)为了不成为噪音而进行涂黑(掩蔽)。
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a)、以及被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b)的面积计算可通过数出该部分的像素数来获得,可以使用例如“Analyze Particle”等各种图像分析软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a)、以及被上述防粘连层(A)、上述水溶性膜(B)和上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b)的比例是指:针对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从将试验片的中心设为原点且以5cm的间隔呈现与短轴方向或长轴方向并行的格子状的9点分别采取观察用试验片,并进行评价而得到的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试验片小于纵向14.7cm、横向12.7cm,无法以5cm的间隔采取观察用试验片时,可以从多个试验片采取观察用试验片。需要说明的是,截面可以平行于短轴方向,也可以平行于长轴方向。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层叠体,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图像(Y)进行分析,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成为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层叠体的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该快速傅里叶变换可以使用例如“Image-Pro”(Media Cybernetics公司制)等市售的图像分析软件来进行,另外,分贝化也可以使用编程语言“C++”、“Java”(注册商标)、“Python”(和OpenCV、NumPy等多个程序库)等来进行。将对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之前的图像的一例示于图3,将对图3的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后的图像的一例示于图4。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一系列图像分析(修剪、二值化、傅里叶变换、面积计算),也可以使用机械语言“C++”、“Mathematica”(注册商标)、“Python”(和“OpenCV”、“Numpy”、“Matplotlib”等多个程序库)。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非织造布单体相关的图像处理,在“MicrostructuralAnalysis ofFiber Segments In Nonwoven Fabrics Using SEM and Image Processing”(杂质“INTERNATIONAL Nonwovens Journal”、Volume 10,No.2,pp.26-31,Summer,2001)中记载了一部分相关内容。
本发明的层叠体在特定层叠体的截面所具有的结构方面具备特征,因此,能够分散在弯曲时产生的应变,在低湿度环境下的干燥状态下也能够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由此,即便在为了长期保存而以干燥状态进行包装的状态下,也不易因外力而受到破损,且在袋刚刚开封后也不易破裂。
另外,在医疗现场,可适合地用于需要迅速贴附于被附着体的操作的创伤覆盖材料、防粘连材料等医疗制品、以及护肤用品、创可贴等皮肤外用材料。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两面设为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防粘连层,从而在贴附至被附着体时无需进行面的表里的确认,另外,在层叠体的折叠方向上不会产生耐久性的差异,容易进行处理。
<基材>
针对后述防粘连层(A)和水溶性膜(B)的制造方法项中的基材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使用的基材优选为包含高分子物质的膜。作为基材中使用的膜(以下记作基材膜)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12等聚酰胺;聚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其皂化物、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芳香族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聚偏二氯乙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和它们的共聚物等。
从确保水溶性膜(B)与基材膜的密合性、水溶性膜(B)和防粘连层(A)的厚度的均匀性的观点出发,作为基材膜的材料,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或者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聚烯烃。从表面的润湿张力高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
使用水溶性树脂在基材膜上形成水溶性膜(B)之前,更优选对基材膜实施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或紫外线照射处理等表面处理。
基材膜可以为未拉伸膜、单轴拉伸膜或双轴拉伸膜中的任一者,从尺寸稳定性和机械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双轴拉伸膜。
另外,基材膜可以包含各种添加剂。
基材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μm~1,000μm,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0μm~500μm。
<聚乳酸系树脂>
本发明的层叠体中使用的聚乳酸系树脂是指包含聚-D-丙交酯、聚-L-丙交酯和聚-D,L-丙交酯作为单体的聚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聚乳酸、聚-L-乳酸(L体)、聚-D-乳酸(D体)和聚-DL-乳酸(DL体)等。
另外,聚乳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万~40万,更优选为2万~30万,进一步优选为3万~20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聚乳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是指: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以下记作GPC),在以成为5mM的方式向六氟异丙醇(HFIP)中添加三氟乙酸钠并使其溶解而得到的溶剂中进行测定,并根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换算法进行计算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
出于在制作涂膜涂布液时提高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的目的,上述聚乳酸系树脂可以混合有具有结晶性的均聚聚乳酸系树脂和非晶性的均聚聚乳酸系树脂。在该情况下,非晶性的均聚聚乳酸系树脂的比例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确定即可。另外,想要对生物降解性材料的层赋予较高的耐热性时,所使用的聚乳酸系树脂之中,优选包含至少1种光学纯度为95%以上的聚乳酸系树脂。
上述聚乳酸系树脂优选以聚L-乳酸和/或聚D-乳酸作为主成分。此处提及的主成分是指:源自乳酸的成分在构成聚乳酸系树脂的全部单体成分100mol%中为70mol%以上且100mol%以下的成分,优选使用实质上仅由聚L-乳酸和/或聚D-乳酸组成的均聚聚乳酸系树脂。
另外,聚D-乳酸的量相对于上述聚乳酸系树脂的整体100mol%优选为4mol%~50mol%,更优选为6mol%~13mol%。如果聚D-乳酸的量相对于上述聚乳酸系树脂的整体100mol%为4mol%以上,则具有适度的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因此容易进行涂剂化,如果聚D-乳酸的量相对于上述聚乳酸系树脂的整体100mol%为50mol%以下,则不会对代谢造成不良影响,故而优选。
另外,上述聚乳酸系树脂可以为除L-乳酸、D-乳酸之外还共聚有具备酯形成能力的其它单体成分的共聚聚乳酸系树脂。
作为可共聚的单体成分,可列举出乙醇酸、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4-羟基戊酸和6-羟基己酸等羟基羧酸类;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聚乙二醇、甘油、聚甘油和季戊四醇等分子内含有多个羟基的化合物类或它们的衍生物;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富马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和5-四丁基磷鎓磺基间苯二甲酸等分子内含有多个羧酸基的化合物类或它们的衍生物;以及葡萄糖、果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赤藓糖、阿拉伯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和纤维素二糖等糖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共聚成分之中,优选根据用途来选择具有生物降解性的成分。这些共聚成分相对于构成聚乳酸系树脂的全部单体成分100mol%优选含有40mol%以下。
作为聚乳酸系树脂的制造方法,详见后述,可列举出由乳酸直接聚合的方法、借助丙交酯的开环聚合法等。
关于上述聚乳酸系树脂,从抑制由水解导致的强度降低、赋予良好耐久性(长期保管性)的观点出发,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浓度优选为30当量/103kg以下、更优选为20当量/103k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当量/103kg以下。若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浓度为30当量/103kg以下,则也会成为水解自催化剂的羧基末端浓度充分低,因此,在实用上能够赋予良好的耐久性,故而优选。关于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浓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即便无限接近0当量也没有问题。
作为将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浓度设为30当量/103kg以下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利用在合成聚乳酸系树脂时的催化剂、热历程来进行控制的方法;通过降低成型为层状时的加工温度或缩短加热时间来降低热历程的方法;以及使用反应型化合物对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进行封端的方法等。
在使用反应型化合物对聚乳酸系树脂中的羧基末端进行封端的方法中,优选聚乳酸系树脂中的至少一部分羧基末端被封端,更优选全部被封端。作为反应型化合物,可列举出例如脂肪族醇、酰胺化合物等缩合反应型化合物、碳二亚胺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噁唑啉化合物等加成反应型化合物,从反应时不易产生多余副产物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加成反应型化合物,其中,从反应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碳二亚胺化合物。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用于提高耐冲击性的耐冲击性改良剂,从在聚乳酸系树脂中具有适合的分散性、少量即可获得更高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除聚乳酸系树脂之外的脂肪族聚酯。
作为除聚乳酸系树脂之外的脂肪族聚酯,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聚乙醇酸、聚3-羟基丁酸、聚4-羟基丁酸、聚4-羟基戊酸、聚3-羟基己酸;或者聚己内酯、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聚琥珀酸乙二醇酯、聚琥珀酸丁二醇酯、聚琥珀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等。
进而,为了提高机械强度且维持生物降解性,优选使用除聚乳酸系树脂之外的作为脂肪族聚酯的聚琥珀酸丁二醇酯系聚合物。更优选为提高机械强度的效果大、与聚乳酸系树脂的相容性好的聚琥珀酸丁二醇酯、聚琥珀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上述聚琥珀酸丁二醇酯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万~30万。需要说明的是,聚琥珀酸丁二醇酯系聚合物是将1,4丁二醇与琥珀酸进行缩聚而得到的。
上述聚乳酸系树脂可通过例如以下那样的方法来获得。作为原料,可以组合使用L-乳酸或D-乳酸的乳酸成分和除前述乳酸成分之外的羟基羧酸等。另外,也可以将羟基羧酸的环状酯中间体、例如丙交酯、乙交酯用作原料。进而,也可以使用二羧酸类、二醇类等。
聚乳酸系树脂可通过将上述丙交酯、乙交酯等原料直接进行脱水缩合的方法或者将上述环状酯中间体进行开环聚合的方法来获得。例如,直接进行脱水缩合来制造时,通过利用优选在有机溶剂、尤其在苯基醚系溶剂的存在下将乳酸类或者乳酸类和羟基羧酸类进行共沸脱水缩合,并优选将从通过共沸而馏出的溶剂中去除水而实质呈现无水状态的溶剂返回至反应体系的方法来进行聚合,由此能够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另外也已知的是:通过使用辛酸锡等催化剂,将丙交酯等环状酯中间体在减压下进行开环聚合,也能够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此时,通过使用调整将有机溶剂中的加热回流时的水分和低分子化合物去除的条件的方法、在聚合反应结束后使催化剂失活来抑制解聚反应的方法、对所制造的聚合物进行热处理的方法等,能够得到丙交酯量少的聚合物。
<水溶性树脂>
本发明中使用的水溶性树脂是可溶于水、温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水溶液的高分子物质。具体而言,可优选列举出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葡聚糖、琼脂糖、普鲁兰多糖、壳聚糖、甘露聚糖、角叉菜胶、藻酸、淀粉类(氧化淀粉、醚化淀粉、糊精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果胶、香菇多糖、透明质酸、hylan、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等多糖类;明胶、胶原、弹性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硫酸角蛋白等多肽;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磺基间苯二甲酸等含有极性基团的共聚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或其共聚物等乙烯基系聚合物;丙烯酸系高分子、氨基甲酸酯系高分子、醚系高分子等。
另外,也可优选使用将这些各种聚合物用羧基、氨基、羟甲基等官能团进行改性而得到的聚合物。其中,从制造成本、获取容易度和卫生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乙烯醇和普鲁兰多糖。
上述聚乙烯醇为聚乙酸乙烯酯的皂化物,皂化度优选为80mol%~99.9mol%,更优选为85mol%~98mol%。如果聚乙烯醇的皂化度为99.9mol%以下,则所得水溶性非织造布和水溶性膜(B)在水或水溶液中的溶解性为优选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聚乙烯醇也包含聚乙烯醇共聚物。作为聚乙烯醇共聚物,乙烯醇单元优选为80mol%~98mol%,更优选为85mol%~98mol%。
上述皂化度是指:相对于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所具有的通过皂化而能够转化成乙烯醇单元的结构单元(典型而言,为乙烯基酯单元)与乙烯醇单元的总摩尔数,该乙烯醇单元的摩尔数所占的比例(mol%)。需要说明的是,皂化度可按照JIS K6726:1994进行测定。
普鲁兰多糖通常从获取容易度和价格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因此,有利地使用通过在含有淀粉分解物的培养基中对短梗霉属等的酵母进行培养而制造的普鲁兰多糖。例如,可适合地使用普鲁兰多糖(株式会社林原制、日本药局方普鲁兰多糖)。其中,不限定于它们,也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目的的范围使用其它普鲁兰多糖制品。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实施任意取代度的酯化等修饰等而进行了衍生物化的麦芽三糖作为重复单元。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普鲁兰多糖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优选为1万~100万、优选为5万~50万。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选择普鲁兰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从而能够调节至期望的溶解速度。还因所配混的其它成分而异,如果重均分子量为1万以上,则容易形成覆膜,故而优选,如果为100万以下,则对于在水性溶剂中的溶解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中,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的水溶性树脂。由此,能够得到除了作为涂膜的高机械强度和再溶于水溶液的再溶解性外,与聚乳酸系树脂的密合性也良好的涂膜,故而优选。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水溶性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是指:利用GPC,在以成为0.1M的方式向蒸馏水中添加氯化钠并使其溶解而得到的溶剂中进行测定,并利用普鲁兰多糖、麦芽五糖、葡萄糖基准的换算法进行计算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
如果是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则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水溶性树脂的整体100质量%可以包含30质量%以下。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该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整体100质量%为0质量%也没有问题。
作为该各种添加剂,可以使用抗氧化剂、热稳定剂、润滑剂、结晶成核剂、紫外线吸收剂、X射线吸收剂、着色剂等。另外,如果是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则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相对于整体100质量%可以包含20质量%以下。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该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整体100质量%为0质量%也没有问题。例如可以使用碳酸钙、氧化镁、氧化钛、氧化硅、氟化钙、氟化锂、氧化铝、硫酸钡、氧化锆、磷酸钙、交联聚苯乙烯系颗粒、金和银等金属纳米颗粒等。
<包含脂肪族聚酯的涂剂>
作为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涂剂,优选为均匀溶解有构成成分的溶液。作为溶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选自丁醇、氯仿、环己烷、乙腈、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乙基醚、二丙基醚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溶剂或2种以上的混合溶液。从生产率、处理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涂剂的固体成分浓度没有特别限定,从涂剂粘度、干燥效率、涂布性等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质量%以上,优选为10质量%以下。
另外,为了赋予涂布性,只要在维持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涂剂的稳定性的范围内,就可以在溶液中作为第三成分包含其它有机化合物。
<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
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可用于制作水溶性非织造布(C)、水溶性膜(B)、以及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与水溶性膜(B)进行贴合时的水溶液。
作为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优选为均匀溶解有构成成分的溶液。作为溶剂,优选使用水或者水与低级醇的混合溶液。更优选使用水与低级醇的混合溶液。
在用于制作水溶性膜(B)的情况下,从送液性、干燥效率、涂布性等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1.0质量%以上,优选为15质量%以下。若使用超过15质量%的高浓度涂剂,则有时溶液粘度变得过高,难以控制水溶性膜(B)的厚度,使用小于1.0质量%的低浓度涂剂时,有时因缩孔等而发生涂布脱落。
另外,为了赋予涂布性,只要在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维持稳定性的范围内,就可以在混合溶剂中作为第三成分包含其它水溶性有机化合物。作为水溶性有机化合物,可列举出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等醇类;乙二醇和丙二醇等二醇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和正丁基溶纤剂等二醇衍生物;甘油和蜡类等多元醇类;二噁烷等醚类;乙酸乙酯等酯类;以及甲乙酮等酮类。另外,从溶液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分散溶液的pH优选为2~11。
在用于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情况下,从拉丝性、干燥效率等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质量%以上,优选为30质量%以下。若使用超过30质量%的高浓度液,则有时溶液粘度变得过高,难以从喷丝头中喷出。在小于10质量%的情况下,有时散粒(shot)发生率变高,有损外观。
在用于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与水溶性膜(B)进行贴合时的水溶液的情况下,从喷出性、干燥效率、贴合性等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质量%以下。若使用超过20质量%的高浓度液,则有时溶液粘度变得过高,发生喷雾喷嘴的堵塞。
<制造方法>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代表性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涂剂的制备方法]
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涂剂和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涂剂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添加交联剂、颗粒等各种添加剂时,优选在涂剂中均匀分散有聚合物和该添加剂。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利用加热器等来提高溶剂温度,提高聚合物的溶解度;或者,使用施加剪切力、剪切应力的均质搅拌器、喷射混合器、球磨机、珠磨机、捏合机、砂磨机和三辊磨等装置来进行机械强制分散处理的方法。
[制造层叠体的方法]
本发明中的制造层叠体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以下那样的方法。
(1)在基材膜上制作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水溶性膜(B),在其上形成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防粘连层(A)。
(2)将所形成的层叠有水溶性膜(B)和防粘连层(A)的层叠膜从基材膜上机械剥离,分离基材膜和层叠膜。
(3)将包含水溶性树脂的非织造布(C)以上述层叠膜的水溶性膜面(B)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接触的方式进行贴合。其后,在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另一个面上,以与(2)另行准备的层叠膜的水溶性膜(B)面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接触的方式进行贴合。作为粘接方法,可以使用通过热、水溶液等使水溶性膜(B)或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表面发生软化、溶解,使其粘接、熔接的方法等。
[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将溶解于溶剂而得到的纺丝原液通过喷嘴挤出至加热空气中,并将溶剂蒸发去除的干式纺丝相对于水溶性树脂的种类而言能够广泛应用,因此是理想的。
[防粘连层(A)和水溶性膜(B)的制作方法]
1.成膜方法
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凹版涂布、直接唇涂、夹缝涂布、逗点涂布、喷墨、丝网印刷等。作为基材,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玻璃板、金属板、塑料膜等,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期望将塑料膜用作基材膜,特别期望具有表面平滑性的塑料膜。
作为基材膜,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的双轴拉伸膜时,可以使用在双轴拉伸膜制膜工序后进行涂布的离线涂布、在双轴拉伸膜制膜工序内进行涂布的在线涂布中的任意方法。
使用在线涂布时,优选在膜被热固定之前进行涂布。热固定是指:通过将经拉伸的膜保持在高于拉伸温度且低于膜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从而使膜发生结晶化。因此,优选对未拉伸膜、刚刚沿着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进行单轴拉伸后的膜或者刚刚双轴拉伸后的膜进行涂布。更优选对刚刚单轴拉伸后的膜进行涂布,进一步优选其后将膜进一步沿着一轴以上进行拉伸、热固定。涂膜的干燥方法可以使用热辊接触法、热介质(空气、油等)接触法、红外线加热法和微波加热法等。
关于通过离线涂布在基材膜上形成涂膜的方法,从能够高速进行薄膜涂布的观点出发,适合将使涂膜的构成成分分散于各种溶剂而得到的溶液进行凹版涂布、反向涂布、喷涂、吻涂、逗点涂布、模涂、刀涂、气刀涂布或计量棒涂布。基材膜更优选在涂布前实施粘接促进处理,例如空气中、氮气中、氮/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其它气氛下的电晕放电处理、减压下的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或紫外线处理等。进而,可以使用氨基甲酸酯聚合物、环氧聚合物或聚乙烯亚胺等锚固处理剂来实施锚固处理。
关于用于获得包含水溶性树脂的水溶性膜(B)的涂膜的干燥,在离线涂布的情况下,优选在60℃~180℃的范围内进行,在在线涂布的情况下,优选在80℃~250℃的范围内进行。干燥时间优选为1秒~60秒、更优选为3秒~30秒。
关于用于获得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防粘连层(A)的涂膜的干燥,在离线涂布的情况下,优选在60℃~110℃的范围内进行,在在线涂布的情况下,优选在80℃~180℃的范围内进行。干燥时间优选为1秒~60秒、更优选为3秒~30秒。
需要说明的是,期望在基材膜上按照基材膜/水溶性膜(B)/防粘连层(A)的顺序进行层叠,只要不损害自基材膜剥离层叠膜的剥离性,就可以是基材膜/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
2.自基材膜进行的剥离
接着,从基材膜上机械剥离层叠有水溶性膜(B)和防粘连层(A)的层的层叠膜。
3.层叠膜在支承体上的固定
进而,为了易于实现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贴合操作时的处理性,层叠膜以按照支承体/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方式,在支承体上设置层叠膜。支承体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玻璃板、金属板、塑料膜等,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塑料膜用作支承体,特别优选为具有表面脱模性的塑料膜。
4.层叠体的制作
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贴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利用热使层叠膜的水溶性膜(B)面或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一个面发生软化,并将两者压接的方法,利用水溶性树脂将水溶性膜(B)面或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一个面的表面溶解,将两者压接并使其熔接,对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另一个面进行同样的操作,从而形成按照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水溶性非织造布(C)/水溶性膜(B)/防粘连层(A)的顺序层叠得到的层叠体。
水溶液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纯水、醇水溶液、矿物质分散液、药剂分散水溶液、水溶性树脂溶液(20质量%以下)等,从经济方面出发优选为纯水。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那样,由于使用热或水等使水溶性树脂发生软化、溶解并使其密合,因此,非织造布和水溶性膜(B)的各层厚度与层叠前相比有时层叠后的各层厚度变小。
[水或水溶液的喷雾方法]
上述水或水溶液的喷雾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使用喷雾器、淋浴器等喷雾器将液体以微细形状广泛均匀分散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蓄压式喷雾器、喷嘴喷雾法(二流体喷嘴、三流体喷嘴、四流体喷嘴)、喷墨法等。另外,喷雾方式有空气喷雾方式、无空气喷雾方式和静电方式,空气喷雾方式因喷雾原理而异,将液体与压缩空气一同从喷枪喷出成雾状。无空气喷雾方式是不使用空气而是对液体自身施加压力而能够从微小孔径的喷嘴喷出微细水颗粒的液化雾化方式,均可。
喷雾的水或水溶液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从微细水颗粒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35℃。关于喷雾操作时的环境,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温度优选为5℃~35℃,湿度优选为45%RH~85%RH,进而,从微细水颗粒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温度优选为10℃~25℃,湿度优选为45%RH~65%RH。平均水粒径优选为1~100μm。此处提及的平均水粒径是指:在与从喷雾喷嘴铅直喷出的水颗粒即将撞击非织造布之前的场所相当的地点,利用相位多普勒流速计测定10000个水颗粒的粒径,将其作为1次测定,在相对于以喷嘴铅直为中心而贴合的面水平地呈现10mm间隔的格子状的各点,测定3次索特平均粒径,并求出它们的总平均值。
关于所喷雾的水或水溶液对于非织造布的水附着密度,从干燥状态下的层叠体的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9g/m2以下,并且,从层叠膜与非织造布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7g/m2以上,进而,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6g/m2以下且1.0g/m2以上。此处提及的水附着密度如下计算:在与从喷雾喷嘴铅直喷出的水颗粒即将撞击非织造布之前的场所相当的地点,相对于以喷嘴铅直为中心而贴合的面,水平地放置4片水敏纸片(5cm见方),在水或水溶液的喷雾结束后,利用电子天平在10秒以内测定润湿的水敏纸片的重量,计算其与预先测得的喷雾前的各水敏纸片的重量差的平均,将该值除以水敏纸的面积(5cm见方)来计算。在喷雾图案(润湿痕迹)存在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可以将喷雾喷嘴与水敏纸的距离保持至恒定且适当沿着水平方向摇动喷雾器。
从非织造布纤维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水或水溶液的喷雾时间优选为20秒以下,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0秒以下。
从水溶性树脂的自然干燥的观点出发,从水或水溶液的喷雾结束起至将层叠膜与非织造布进行贴合为止的时间优选在30秒以内,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接近0秒。
[贴合方法]
对水溶性非织造布(C)贴合防粘连层(A)与水溶性膜(B)的层叠膜的水溶性膜(B)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有:在分别切割成单片的状态下,夹在金属等平板之间并进行加压的方法;在分别为连续的长条片的状态下,在两个辊之间夹持并进行加压的方法等。
实施例
以下,针对本发明所述的层叠体的实施例、比较例(实施例1~14、比较例1~9)进行说明。首先,本发明中使用的特性评价方法如下所示。
(1)层叠体的各构成要素(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厚度测定
将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不重叠地放置在台上,在标准状态下静置48小时以上。其后,针对利用片制作用·表面平整用旋转式切片机((株)日本Microtome研究所制)而制作的观察用试验片,使用“AUTO FINE COATER JEC-3000FC”(日本电子(株)),在溅射时间:120秒、电流值:30mA的条件下,对表面进行金涂布。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状态是指:按照JIS L01055.2(2006),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4%。
使用超深度多角度显微镜“VHX-D500”((株)KEYENCE制)和透射型电子显微镜“JEM-2100Plus”(日本电子公司(株)制),针对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对于将中心设为原点且以5cm的间隔呈现与短轴方向或长轴方向并行的格子状的9点的截面进行测定,求出由此得到的平均值。
(2)拍摄面积(a)与拍摄面积(b)的比例
与(1)同样操作,针对观察用试验片,利用超深度多角度显微镜“VHX-D500”((株)KEYENCE制)以500倍的倍率观察层叠体的截面而得到数字图像(W)。
进而,使用利用程序语言“Python”而制作的修剪程序,从上述图像(W)中以720×720像素切出数字图像(X)。需要说明的是,从数字图像(W)中切出图像(X)时,以切取的层叠体图像的重心成为图像(X)的中心的方式,并且,以两个水溶性膜(B)相对于数字图像(X)区域的上下限线整体最为平行的方式调整位置。
进而,将层叠体的外部涂黑(掩蔽)后,使用利用程序语言“Python”而制作的大津二值化法的处理程序,对上述图像进行二值化。
进而,通过利用程序语言“Python”而制作的面积计算程序,针对水溶性非织造布(C)、水溶性膜(B)和防粘连层(A)的拍摄面积(a)、以及被水溶性非织造布(C)、水溶性膜(B)和防粘连层(A)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数出并计算各自相应的部分的像素数。具体而言,通过对数字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图像之中,将白色(以256级灰度计的像素值为255)的像素的部分设为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和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将黑色(以256级灰度计的像素值为0)的像素的部分设为被防粘连层(A)水溶性膜(B)和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另外,通过从图像(Y)的总像素数中减去另行计算的掩蔽部分的面积,从而计算包含空隙部分的层叠体整体的面积{a+b}。
使用上述得到的数值,利用下式3来计算下述比例(r1)。
r1=a÷{a+b}…式3
需要说明的是,r1的值四舍五入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比例(r1)是指通过层叠体截面的数字图像而得到的层叠体的表观密度。若r1为0.30以上,则作为层叠体的硬挺度充分,操作性优异,另外,若为0.45以下,则层叠体能够吸收在折弯时产生的机械负荷,不发生破损。
(3)光谱的峰位置和强度比(r2)
首先,使用上述(2)中得到的图像(Y),将水溶性膜(B)面向的方向设为x轴,将与x轴垂直的方向设为y轴,使用通过程序语言“Python”而制作的计算程序对图像(Y)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而,对功率谱强度进行分贝换算而得到光谱图像。
进而,将上述得到的光谱图像的中心部设为原点,将正x轴设为零度,将半顺时针方向设为正角度,从0度起至180度每5度的角度对强度进行积分并加以平均,使用由此得到的平均强度(I),制作横轴设为角度、纵轴设为平均强度(I)的散点图。读取以下的平均强度(I)的峰的位置。进而,利用下式4来计算角度为10~45度的平均强度(I10-45)相对于最大平均强度(Imax)之比(r2)。
r2=I10-45÷Imax…式4
需要说明的是,r2的值四舍五入至小数点后第三位。将根据该一系列强度I的位置而得到的散点图的一例示于图5。
比(r2)表示:在通过层叠体截面的数字图像而得到的、通过构成层叠体的树脂所制作的结构图案的傅里叶变换而得到的谱图中,以显示最强特征的角度成分作为基准,10度~45度的成分对层叠体结构图案作出贡献的程度。r2优选为0.90以上,期望无限接近1.0。若r2为0.90以上,则层叠体能够吸收在折弯时产生的机械负荷,更不易发生破损。
(4)耐久性试验
图6中示出表示层叠体的耐久性试验方法的示意图。在温度20℃、湿度1%RH以下的干燥室中,在平台上不重叠地放置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并静置48小时以上。其后,在干燥室内,以试验片的面积(和横向长度)成为一半的方式,用手沿着横向折弯180度后,暂且恢复至原有的平面状(第一次折弯)。针对同一个试验片,进一步以试验片的面积(和横向长度)成为一半的方式,沿着与第一次折弯相同的面侧,用手沿着纵向折弯180度后,恢复至原有的平面状(第二次折弯)。接着,针对同一个试验片,对于第一次折弯面的反面,同样地沿着横向折弯180度后,恢复至原有的平面状(第三次折弯),沿着纵向折弯180度后,恢复至原有的平面状(第四次折弯)。
针对第二次和第四次折弯,分别通过目视确认折痕是否发生破裂。将4次折弯后未发生破裂设为评价S,将第二次折弯后不发生破裂而在第四次折弯后发生破裂设为评价A,将第二次折弯后发生破裂设为评价B。
(5)耐水性试验
在标准状态的实验室中,在平台上不重叠地放置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并静置48小时以上。其后,在将试验片的中心设为原点且以5cm的间隔呈现与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并行的格子状的9点,从自试验片的上表面起至微量移液器的前端为止成为10mm的位置滴加使用微量移液器量取的常温水(约0.04ml)。将水滴接触试验片时设为开始时间,目视观察15秒后的试验片的形状变化。针对与层叠体的溶解相伴的透明化,将在15秒后不发生的情况设为评价S,将在15秒以内发生但在5秒后不发生的情况设为评价A,将小于5秒就发生溶解的情况设为评价B。
(6)密合性试验
将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切割成正方形(3cm×3cm),投入至装有纯水的表面皿中,将水溶性树脂溶解而制作仅存在防粘连层(A)的单膜。喷雾100mg的纯水,在湿润的正方形聚酯膜(东丽株式会社制、“Lumirror”(注册商标)#100T60、尺寸:5cm×5cm)的中央贴附预先采取的防粘连层(A),用干燥5秒钟的硅橡胶(共和工业株式会社制、硬度:20度、尺寸:3cm×1cm)进行按压而使其密合。接着,将贴附有防粘连层(A)的聚酯膜纵置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90%环境的恒温恒湿槽(ESPEC株式会社制、LHU-113)内,在该状态下放置1小时以上,从试验片上去除多余水分。
接着,将贴附有防粘连层(A)的聚酯膜从恒温恒湿机中取出,针对聚酯膜与防粘连层(A)是否偏移,从防粘连层(A)侧用手指以800~900g重的力摩擦10次。目视确认防粘连层(A)的端部或者由薄膜引起的干涉条纹,将没有偏移设为评价A,将偏移或者无法确认试验片的设为评价B。
以下,分别针对实施例1~14、比较例1~9中使用的材料装置进行说明。
[所使用的基材膜]
(聚酯膜-1(以下记作“PET-1”):
双轴拉伸聚酯膜(东丽株式会社制、“Lumirror”(注册商标)、类型:T60、厚度:100μm)。
[所使用的聚乳酸系树脂]
(聚乳酸系树脂-1(以下记作“PLA-1”)):
聚D-乳酸量相对于整体为50mol%、PMMA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40万的聚L-乳酸-D-乳酸共聚系聚合物(Corbion公司制、PURASORB(注册商标)PDL20)。
(聚乳酸系树脂-2(以下记作“PLA-2”)):
聚D-乳酸量相对于整体为12mol%、PMMA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20万的聚L-乳酸系聚合物(Nature Works公司制、4060D)。
(聚乳酸系树脂-3(以下记作“PLA-3”)):
在氩气气流下,在烧瓶中将下述3种原料在110℃加热的同时混合。
·L-丙交酯
(Corbion公司制、PURASORB(注册商标)L):220g
·乙交酯
(Corbion公司制、PURASORB(注册商标)G):40g
·季戊四醇聚乙二醇
(日油株式会社制、SUNBRIGHT(注册商标)PTE-10000S、分子量为1万):60g
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100℃,添加乙基己酸锡II(富士胶片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0.32g而使其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将所得聚合物溶解于氯仿,利用稀盐酸进行清洗后,滴加至明显过量的丙酮中。以沉淀物的形式得到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3)。
另外,使用通过1H-NMR(装置名:EX-270、测定频率:400MHz、测定溶剂:氘代氯仿、累积次数:8次、测定温度:室温(约25℃))评价得到的、源自聚羟基烷酸和聚亚烷基二醇各自的特征性化学结构的质子的化学位移的信号的积分值、重复单元中包含的氢原子数和重复单体的数分子量,计算乳酸的摩尔数相对于乙醇酸的摩尔数1.0的比率时,为1:4。另外,聚乙二醇嵌段相对于总质量的质量比率为6%。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GPC的PLA-3的PMMA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16万。另外,在制作用于制膜出防粘连层(A)时使用的涂布液时,使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
(聚乳酸系树脂-4(以下记作“PLA-4”)):
如下变更原料,除此之外,与PLA-3的制作方法同样操作,得到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4)。
·DL-丙交酯:
(Corbion公司制、PURASORB(注册商标)DL):340g
·八分枝型聚乙二醇衍生物
(日油株式会社制、SUNBRIGHT(注册商标)HGEO-150CS、分子量为1.5万):60g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GPC的PLA-4的PMMA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为11万。聚乙二醇嵌段相对于总质量的质量比率为13%,聚乳酸嵌段的平均分子量除以支链数8而得到的值为1.2万。另外,在制作用于制膜出防粘连层(A)时使用的涂布液时,使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
[所使用的水溶性树脂]
(普鲁兰多糖-1)
重均分子量约为300,000、运动粘度为100~180mm2/秒(粘度测定条件:温度为30℃、固体成分浓度为10质量%的水溶液)的普鲁兰多糖(日本药局方普鲁兰多糖)。
(聚乙烯醇-1(以下记作“PVA-1”))
皂化度为88mol%、粘度为10mPa·s(4质量%水溶液、20℃)的聚乙烯醇(JAPANVAM&POVAL公司制、JP-10)。
(聚乙烯醇-2(以下记作“PVA-2”)
皂化度为96.5mol%、粘度为27.5mPa·s(4质量%水溶液、20℃)的聚乙烯醇(JAPAN VAM&POVAL公司制、JM-17)。
(明胶-1)
日本药局方精制明胶(新田明胶(株)公司制、beMatrix(注册商标)、明胶HG)。
[所使用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
(非织造布-1)
将使用普鲁兰多糖-1作为水溶性树脂并通过干式纺丝方式而得到的平均纤维直径为3μm的丝条收集至捕集传送带上,制作厚度为370μm、单位面积重量为32g/m2的非织造布。需要说明的是,厚度是指:按照JIS L1912:1997,从试样中采取10片尺寸为3600mm2的试验片,使用恒压厚度测定器(株式会社尾崎制作所制、商品名:PEACOCK(注册商标)数字表、型号:PDN-21、测定压力:0.5±0.1kPa、压脚面积:2500mm2、千分表架型号:SIS-6)测定10点,对由此得到的数值进行平均。
另外,单位面积重量按照JIS L 10968.3.2(1999)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采取2片200mm见方的试验片,测量标准状态下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g),利用下式来求出每1m2的质量(g/m2),计算其平均,四舍五入至小数点后第一位。
Sm=W/A
此处,Sm:标准状态下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g/m2)
W:标准状态下的试验片的质量(g)
A:试验片的面积(m2)
另外,平均纤维直径如下操作来测定。将纵向14.7cm、横向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不重叠地放置在台上,在标准状态下静置48小时以上。其后,针对试验片,使用“AUTO FINECOATER JEC-3000FC”(日本电子(株)),在溅射时间:120秒、电流值:30mA的条件下,对表面进行金涂布。接着,使用超深度多角度显微镜VHX-D500((株)KEYENCE制),针对14.7cm×12.7cm的长方形试验片,对于将中心设为原点且以5cm的间隔呈现与短轴方向或长轴方向并行的格子状的9点,拍摄3000倍的表面图像。针对所得各地点的图像,使用VHX-D500附带的软件,关于能够利用平面两点间功能进行测定的纤维,在每一个地点测定200根并加以平均。需要说明的是,在1个视场角中合计不足200点的情况下,选择不重复的其它附近的视场角,以成为200处的方式进行测定。
(非织造布-2)
将厚度变更为110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95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3)
将厚度变更为28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24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4)
将厚度变更为120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110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5)
将厚度变更为20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18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6)
将厚度变更为62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50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7)
将厚度变更为14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12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8)
将厚度变更为170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150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9)
将厚度变更为1300μm,将单位面积重量变更为110g/m2,除此之外,与非织造布-1同样操作,制作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10)
作为非织造布的材料,将水溶性树脂变更为PVA-1,制造方法与非织造布-1同样地进行。由此,制作厚度为370μm、单位面积重量为32g/m2的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11)
作为非织造布的材料,将水溶性树脂变更为PVA-2,制造方法与非织造布-1同样地进行。由此,制作厚度为370μm、单位面积重量为32g/m2的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12)
作为非织造布的材料,将水溶性树脂变更为明胶-1,制造方法与非织造布-1同样地进行。由此,制作厚度为1300μm、单位面积重量为110g/m2的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13)
作为非织造布的材料,将水溶性树脂变更为明胶-1,制造方法与非织造布-1同样地进行。由此,制作厚度为1800μm、单位面积重量为160g/m2的非织造布。
(实施例1)
作为水溶性树脂,使用普鲁兰多糖-1。具体而言,使用加温式均化器,将普鲁兰多糖-1溶解于水来制作乳液。利用涂抹器法以干燥后的膜厚成为5μm的方式在基材膜的单面涂布普鲁兰多糖-1,在热风干燥式干燥器内以90℃干燥20秒钟,成膜出水溶性膜(B)。
接着,使用PLA-1作为聚乳酸系树脂,制作防粘连层(A)。具体而言,针对在基材膜上成膜出的水溶性膜(B),使用计量棒以干燥后的膜厚成为200nm的方式涂布将PLA-1溶解于二氯甲烷而得到的溶液,在热风干燥式干燥器内以80℃使其干燥20秒钟,由此制作层叠有包含聚乳酸系树脂的防粘连层(A)和水溶性膜(B)的层叠膜。其后,从基材膜上机械剥离层叠膜。
其后,在非织造布-1的一个面上,从喷雾喷嘴以成为1.6g/m2的方式均等涂布纯水后,将非织造布-1与层叠膜的水溶性膜(B)进行贴合。进而,其后针对非织造布-1的另一单面,同样进行贴合作业,制作在非织造布-1的两面层叠有层叠膜的层叠体。
(实施例2)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30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7μm,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2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3)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2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0μm,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4)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0.8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5)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5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8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2,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6)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2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3,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7)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00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4,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8)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50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2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2,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9)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50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8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5,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0.7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10)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300nm,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PVA-1,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7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0,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2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11)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20nm,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PVA-1,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0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0,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12)
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PVA-2,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13)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400nm,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明胶-1,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8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2,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实施例14)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80nm,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明胶-1,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6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3,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1)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2.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2)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2.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3)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6,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0.7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4)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23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5)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7,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2.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6)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2,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仅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一个面与层叠膜贴合,在另一个面以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0g/m2的方式进行涂布,仅贴合水溶性膜(B),将层构成设为A/B/C/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7)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9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8,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8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8)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0nm,将水溶性膜(B)的厚度变更为1.5μ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9,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1.8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比较例9)
将防粘连层(A)的厚度变更为150nm,将水溶性非织造布(C)变更为非织造布-10,将水溶性膜(B)中使用的树脂变更为PVA-1,以将层叠膜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进行层叠时的纯水的喷雾量成为2.4g/m2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层叠体。
将实施例1~14的特性结果示于表1,将比较例1~9的特性结果示于表2。
[表1]
[表2]
如表1中记载的那样,实施例1~14的耐久性、耐水性、密合性的评价良好。另一方面,如表2中记载的那样,比较例1~9在任意项目中均有不好的点。
具体而言,关于耐久性,在比较例中表示层叠体的结构特征的r1和r2不满足发明范围,层叠体无法吸收在折弯时产生的机械负荷,发生破损,因此判定为B。
另外,比较例3中,水溶性膜(B)与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密合性不充分,容易发生剥离,无法稳定地进行耐久性试验和层叠体截面观察。
另外,比较例8中,关于密合性,由于防粘连层(A)的厚度过厚,为1,500nm,因此,密合力不足,相对于被附着体容易发生偏移,因此判定为B。
关于耐水性,在比较例6中,水溶性膜(B)未被防粘连层(A)覆盖,在比较例7中,防粘连层(A)的厚度不充分,因此,因水滴的接触而瞬间溶解,判定为B。
产业利用性
本发明所述的层叠体可特别适合地用于创伤覆盖材料、防粘连材料等医疗制品、护肤用品、创可贴等皮肤外用材料。
Claims (3)
1.层叠体,其具有:
包含聚乳酸系树脂且厚度为10~500nm的防粘连层(A);
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1~18μm的水溶性膜(B);
包含水溶性树脂且厚度为80~550μm的水溶性非织造布(C),
所述防粘连层(A)、所述水溶性膜(B)和所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按照(A)/(B)/(C)/(B)/(A)的顺序进行层叠,
对图像(Y)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所得功率谱强度进行分贝换算后,将中心部设为原点,将正x轴设为零度,将半顺时针方向设为正角度,自0度起至180度每5度的角度进行积分而得到的散点图在纵轴设为平均强度(I)、横轴设为角度时满足以下的式1,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90≤I10-45÷Imax≤0.99…式1
式1中,I10-45为角度10~45度的平均强度,Imax表示0~180度中的最大平均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图像(Y)满足以下的式2,所述图像(Y)是通过判别分析法并根据分离度达到最大的阈值对图像(X)进行二值化而得到的,所述图像(X)是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观察截面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中以720×720像素进行切割而得到的,
0.30≤a÷{a+b}≤0.45…式2
式2中,a为所述防粘连层(A)、所述水溶性膜(B)和所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的部分的拍摄面积,b表示被所述防粘连层(A)、所述水溶性膜(B)和所述水溶性非织造布(C)包围的空隙部分的拍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水溶性树脂为普鲁兰多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17800 | 2022-07-25 | ||
JP2022-117800 | 2022-07-25 | ||
PCT/JP2023/027115 WO2024024765A1 (ja) | 2022-07-25 | 2023-07-25 | 積層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604412A true CN119604412A (zh) | 2025-03-11 |
Family
ID=89706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80055595.8A Pending CN119604412A (zh) | 2022-07-25 | 2023-07-25 | 层叠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4024765A1 (zh) |
CN (1) | CN119604412A (zh) |
WO (1) | WO202402476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95731A (ja) * | 2010-10-29 | 2012-05-24 | Gunze Ltd | 生体吸収性医療材料 |
JP6286903B2 (ja) * | 2013-07-10 | 2018-03-07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ナノ薄膜転写シート及びナノ薄膜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KR102292986B1 (ko) * | 2014-03-31 | 2021-08-24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다층 시트, 그것을 사용한 일체화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A2952604C (en) | 2014-06-18 | 2019-01-29 | Toray Industries, Inc. | Lamin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CA3014163C (en) | 2016-03-23 | 2020-04-07 | Toray Industries, Inc. | A laminate with a biodegradable layer |
CA3038959A1 (en) * | 2016-09-30 | 2018-04-05 | Toray Industries, Inc. | Material for adhesion prevention |
EP3705142A1 (en) * | 2019-03-04 | 2020-09-09 | Hans U. Baer | Biodegradable two-layered matrix for preventing post-surgical adhesions, in particular in hernia repair |
-
2023
- 2023-07-25 WO PCT/JP2023/027115 patent/WO20240247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7-25 JP JP2023545247A patent/JPWO2024024765A1/ja active Pending
- 2023-07-25 CN CN202380055595.8A patent/CN11960441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24765A1 (ja) | 2024-02-01 |
JPWO2024024765A1 (zh) | 2024-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159164B1 (en) | Lamin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
KR102157057B1 (ko) | 적층체 | |
CN105121163B (zh) | 使用了聚乳酸系树脂的层叠膜 | |
EP3132927B1 (en) | Multilayer sheet, integrated sheet using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7001615B (zh) | 高分子膜和使用其得到的防粘连材料 | |
US10531988B2 (en) | Laminated film and medical sheet | |
EP3135315B1 (en) | Polymer laminate | |
CN119604412A (zh) | 层叠体 | |
JP2018171725A (ja) | 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癒着防止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