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567967A -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567967A
CN119567967A CN202411980735.5A CN202411980735A CN119567967A CN 119567967 A CN119567967 A CN 119567967A CN 202411980735 A CN202411980735 A CN 202411980735A CN 119567967 A CN119567967 A CN 119567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owl
pan
moto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9807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金龙
周海洋
张凯
罗瑞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9807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5679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9567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5679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车辆座椅具有坐垫和能够朝向坐垫折叠运动的靠背,坐垫具有用于支撑乘员的坐盆和用于支撑坐盆的坐框,坐垫调节系统具有坐盆调节组件,坐盆能够利用坐盆调节组件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其中,坐盆在其初始位置中能够供乘员乘坐,坐盆在其前移位置中比在其初始位置中在x向上前移一距离,其中,坐盆调节组件具有坐盆连杆机构和能够驱动坐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坐盆驱动器,坐盆连杆机构具有多个坐盆连杆,坐盆通过坐盆连杆可运动地支撑在坐框上,每个坐盆连杆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并且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使得坐盆通过各坐盆连杆的摆动运动而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

Description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中的座椅,存在坐垫高度可调节的需求,以增强乘坐舒适性。对于其中一些车辆座椅,如轿车副驾座椅,还存在座椅靠背可向前折叠的需求,以便为后排乘客腾出更多腿部空间。对于后一需求,在将靠背朝向坐垫枢转折叠一定角度后,坐垫上表面轮廓会较早地接触靠背前表面轮廓并阻碍靠背的进一步折叠,这导致折叠完成后的靠背依然有较高的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其至少能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之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具有坐垫和能够朝向坐垫折叠运动的靠背,所述坐垫具有用于支撑乘员的坐盆和用于支撑坐盆的坐框,所述坐垫调节系统具有坐盆调节组件,所述坐盆能够利用所述坐盆调节组件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其中,坐盆在其初始位置中能够供乘员乘坐,坐盆在其前移位置中比在其初始位置中在x向上前移一距离,使得靠背在坐盆的前移位置中比在坐盆的初始位置中能够在不受坐垫阻碍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向坐垫折叠运动,其中,所述坐盆调节组件具有坐盆连杆机构和能够驱动所述坐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坐盆驱动器,所述坐盆连杆机构具有多个坐盆连杆,所述坐盆通过所述坐盆连杆可运动地支撑在坐框上,每个坐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使得所述坐盆通过各坐盆连杆的摆动运动而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
在此,在朝向坐垫折叠靠背时,可以通过坐盆调节组件将坐盆先转换到其前移位置,以使得靠背在折叠过程中更晚地接触坐垫或者说坐盆,因此靠背能够更大程度地向前翻平,以在z向上获得更大的空间避让。坐盆(仅)通过坐盆连杆支撑在坐框上则进一步简化了坐盆调节组件的结构。
有利地,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使得推杆在直线运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所述齿板-电机机构包括由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构成的齿板和带齿轮的电机,通过电机带动齿轮、继而带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上的被啮合的齿,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调角器-电机机构,所述调角器-电机机构包括带有转动盘与固定盘的调节器和能够驱动转动盘转动的电机,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连接坐盆,转动盘连接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有利地,在所述坐盆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期间,所述坐盆连杆摆动越过它们的竖直位置。
有利地,所述坐盆连杆在坐盆的前移位置中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在坐盆的初始位置中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得所述坐盆在前移位置中比在初始位置中更靠近车辆底板。
有利地,所述坐盆连杆设计为,使得所述坐盆在前移位置中比在初始位置中从后向前观察更大程度地向上倾斜。
有利地,设有至少四个坐盆连杆,每至少两个坐盆连杆前后相继地设置在坐盆的同侧。
有利地,所述坐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盆、例如其坐盆支撑管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的两个对置的壁板。
有利地,所述坐垫调节系统还具有坐框调节组件,所述坐框或者说整个坐垫能够利用所述坐框调节组件调节其距车辆底板的高度。
有利地,所述坐框调节组件具有坐框连杆机构和能够驱动所述坐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坐框驱动器,所述坐框连杆机构具有多个坐框连杆,所述坐框通过所述坐框连杆可运动地支撑在上滑轨上,每个坐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框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车辆座椅的上滑轨,使得所述坐框通过各坐框连杆的摆动运动而调节其距车辆底板的高度。
有利地,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使得推杆在直线运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所述齿板-电机机构包括由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构成的齿板和带齿轮的电机,通过电机带动齿轮、继而带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上的被啮合的齿,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调角器-电机机构,所述调角器-电机机构包括带有转动盘与固定盘的调节器和能够驱动转动盘转动的电机,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连接坐框,转动盘连接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有利地,在调节所述坐框的高度期间,所述坐框连杆不摆动越过它们的竖直位置。
有利地,设有至少四个坐框连杆,每至少两个坐框连杆前后相继地设置在坐框的同侧。
有利地,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前坐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的两个对置的壁板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上滑轨,而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后坐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的连接各壁板的后横管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上滑轨。
有利地,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
有利地,所述车辆座椅构成为副驾座椅。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实施例参照附图来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附图所描述的并且在下面详细说明的实施例。附图如下:
图1示意性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座椅的坐垫调节系统的立体图;
图2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坐垫调节系统的坐盆调节组件的分解图;
图3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坐盆处于初始位置时坐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4以原理图示出与图3对应的坐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4a以原理图示出图4所示以推杆电机形式的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一变型实施例;
图4b以原理图示出图4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二变型实施例;
图4c以原理图示出图4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三变型实施例;
图4d以原理图示出图4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四变型实施例;
图4e以原理图示出坐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的实施例;
图5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坐盆处于前移位置时坐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6以原理图示出与图5对应的坐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6a以原理图示出图6所示以推杆电机形式的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一变型实施例;
图6b以原理图示出图6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二变型实施例;
图6c以原理图示出图6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三变型实施例;
图6d以原理图示出图6所示坐盆电机布置方式的第四变型实施例;
图6e以原理图示出坐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的实施例;
图7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坐垫调节系统的坐框调节组件的分解图;
图8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坐框处于调低位置时坐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9以原理图示出与图8对应的坐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10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坐框处于调高位置时坐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11以原理图示出与图10对应的坐框调节组件的位置;
图12示例性示出一种车辆座椅组合调节方式;
图13示意性对比示出处于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的坐盆的高度差;
图14示意性对比示出处于调高位置和调低位置的坐垫的高度差;
图15a示意性示出用于实现坐垫高度调节的齿板-电机机构,其中坐框处于调低的位置;
图15b示意性示出图15a中的齿板-电机机构,其中坐框处于调高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仅为了解释起见,在附图中示意性地描绘各个系统、结构和装置,但未描述实际系统、结构和装置的所有特征,比如熟知的功能或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得本发明模糊不清。当然应该明白,在任何实际应用时,需要作出许多具体实施决策以达到开发者或使用者的特定目标,并且需要遵从与系统相关和行业相关的限制,这些特定目标可能随着实际应用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应该明白,这样的具体实施决策虽然是复杂的且耗费大量时间的,然而这对于受益于本发明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例行任务。
本文使用的术语和短语应该被理解和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对这些术语和短语的理解一致的含义。本文的术语或短语的一致用法不意在暗示术语或短语的特殊定义,即,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普通和惯常含义不同的定义。对于意在具有特殊含义的术语或短语,即,与技术人员所理解的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定义将在说明书中以定义方式明确列出,直接且毫不含糊地给出术语或短语的特殊定义。
除非内容要求,否则在下文的整个说明书中,词语“包括”及其变型、诸如“包含”、“具有”将以开放式的、包容的意义来解释,也就是如“包括但不限于”。
图1示意性整体示出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例如副驾座椅的坐垫调节系统1的实施例。车辆可以是汽车,例如轿车或者商用车等。接下来,根据汽车工程领域所惯用技术手段建立车辆x-y-z坐标系,并且参考车辆座椅安装状态和乘员就坐状态,方便后续对本发明中各零件相对位置的描述。
车辆座椅具有靠背2和坐垫3,靠背2具有朝向坐垫3折叠的需求,并且坐垫3具有调高和调低的需求(参见图12)。坐垫3具有用于承载乘员的坐盆4和用于承载坐盆4的坐框5。坐垫3的坐盆4和坐框5在此彼此分开地设计并且坐盆4可以通过坐盆支撑管6支撑在坐框5上,在此坐盆支撑管6可以视为坐盆4的一部分。坐盆支撑管6可以构成为坐盆骨架,例如在坐盆支撑管6外包覆发泡和蒙皮后可形成坐盆4。相较于使用面状的坐盆骨架,管状的坐盆支撑管6作为坐盆骨架可以满足相同强度要求下的轻量化。坐盆支撑管6可以包括前后两个分别大致U形的坐盆支撑管部分7、8,这两个U形的坐盆支撑管部分7、8朝向彼此地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在一起而形成封闭的大致矩形坐盆支撑管6。坐垫3的坐框5包括左右两个对置的壁板9和前后两个对置的横管10、11,它们彼此固定连接而形成坐框5的封闭的大致矩形结构。具体地,后横管11可以穿入两个壁板9中并且焊接在其上。前横管10可以在右端穿入右壁板9中并且焊接在其上,而在左端借助于前横管支架15固定连接于左壁板9。前横管支架15的设置可以为其它零件让位以防止干涉,但根据布置结构,前横管10也可以在左端直接固定连接于左壁板9。坐框5可以支撑在上滑轨12上(参见图10)。
坐垫调节系统1可以包括坐盆调节组件100和坐框调节组件200。利用坐盆调节组件100可以调节坐盆4相对于坐框5的相对位置。利用坐框调节组件200可以调节坐框5和因此整个坐垫3相对于上滑轨12的相对位置。
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详细介绍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盆调节组件100的构成。坐盆调节组件100可以包括将坐盆支撑管6可运动地支撑在两个壁板9上的坐盆连杆机构,以及驱动坐盆连杆机构和因此坐盆支撑管6运动的、例如以电机提供驱动力或力矩的坐盆驱动器。
坐盆驱动器在此可以构成为以本身已知的推杆电机形式的坐盆电机101。推杆电机或者说坐盆电机101具有电机总成102和推杆103,电机总成102可以将电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杆103的直线往复运动。坐盆电机101的电机总成102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电机支架104,并且坐盆电机支架104固定在、例如焊接在前横管10上。除了推杆电机之外,坐盆驱动器还可以构成为其他形式的例如以电机提供驱动力或力矩的能够驱动坐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电机驱动机构,例如下面还要示例性提到的齿板-电机机构和调角器-电机机构。
坐盆连杆机构具有分别对置地且平行地布置在前坐盆支撑管部分7左右两侧的两个前坐盆连杆106和分别对置地且平行地布置在后坐盆支撑管部分8左右两侧的两个后坐盆连杆107、108。每个前坐盆连杆106一方面在支撑管铰接点109处例如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前坐盆支撑管部分7,另一方面在壁板铰接点110处例如同样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同侧的壁板9。每个后坐盆连杆107、108一方面在支撑管铰接点109处例如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后坐盆支撑管部分8,另一方面在壁板铰接点110处例如同样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同侧的壁板9。因此,四个坐盆连杆106、107、108一起将坐盆支撑管6支撑在两个壁板9上。
此外,其中一个后坐盆连杆108、在此为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还具有推杆铰接点111,推杆铰接点111和支撑管铰接点109设置在壁板铰接点110两侧。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在推杆铰接点111处例如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电机101的推杆103的自由端。因此,坐盆电机101的推杆103在直线运动时可以驱动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围绕壁板铰接点110枢转,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继而驱动坐盆支撑管6同时在x向上前后和在z向上上下运动。其它三个坐盆连杆106、107从动地运动。
图3和图4分别以示意图和原理图示出在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即正常乘坐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在此可见,左侧的前后坐盆连杆106、108在x向上从后上方朝向前下方倾斜延伸。左侧的前后坐盆连杆106、108一方面在壁板铰接点110处可枢转地连接于左壁板9,另一方面在处于壁板铰接点110上方的支撑管铰接点109处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支撑管6。在此虽不可见右侧的前后坐盆连杆106、107,但可想到它们与左侧的前后坐盆连杆106、108对称地且平行地布置。坐盆电机101的电机总成102经由坐盆电机支架104可枢转地固定于前横管10,坐盆电机101的推杆103的自由端在处于壁板铰接点110下方的推杆铰接点111处可枢转地连接于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坐盆电机101的推杆103处于收缩状态。
从图3和图4所示的坐盆4或者说坐盆调节组件100的状态出发,坐盆电机101可以驱动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顺时针转动并且因此驱动坐盆支撑管6和因此整个坐盆4沿x向前移至图5和图6所示的前移位置。
图5和图6分别以示意图和原理图示出在坐盆4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在此可见,坐盆电机101的推杆103处于伸开状态。所有坐盆连杆106、107、108已顺时针枢转越过其竖直位置直至在x向上从后下方朝向前上方倾斜延伸。这导致坐盆支撑管6和因此坐盆4在x向上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为靠背2折叠避让了z向的空间,使得靠背2能够更大程度地向坐垫3折叠。
此外,图5和图6所示状态中的后坐盆连杆107、108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相比于图3和图4所示状态中的后坐盆连杆107、108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减小,而图5和图6所示状态中的前坐盆连杆106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相比于图3和图4所示状态中的前坐盆连杆106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更小地减小,这导致坐盆支撑管6和因此坐盆4不仅整体降低,而且自身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前移位置中也发生了改变,即自身前面变得更高,而后面变得更低。这促使为靠背2进一步避让z向的空间,使得靠背2能够进一步向坐垫3折叠。
因此,在坐盆4的前移位置中,坐垫3为靠背2避让了z向的空间,使得靠背2能够更大程度地向坐垫3折叠,从而靠背2能够在x向上更趋于水平地定向。在z向上腾出了更大的空间,例如为后排乘客放在靠背2上的腿提高了舒适性。
另外可想到,在需要还原坐盆4时,即将坐盆4从前移位置转换到初始位置中时,只需要使坐盆电机101反向转动,驱动左侧的后坐盆连杆108逆时针转动并且因此驱动坐盆支撑管6和因此坐盆4沿x向后移至图3和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
图4a和图6a示出了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的第一变型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a和图6a分别以原理图示出在坐盆支撑管6或者说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和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不同于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在该第一变型实施例中,坐盆电机101以其一端与后管11铰接,并且以其另一端与后坐盆连杆108的中间的推杆铰接点111铰接(坐盆电机101的两端铰接点可互换),此时后坐盆连杆108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最下方。在从图4a所示初始位置向图6a所示前移位置的运动过程中,坐盆电机101推动后坐盆连杆108向前枢转从而实现向前翻平或者说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此外可想到,如果坐盆电机101以其另一端铰接于后坐盆连杆108的处于最下方的推杆铰接点111,此时后坐盆连杆108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中间,那么坐盆电机101向后拉动后坐盆连杆108枢转从而实现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
图4b和图6b示出了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的第二变型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b和图6b分别以原理图示出在坐盆支撑管6或者说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和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不同于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在该第二变型实施例中,坐盆电机101以其一端与后管11铰接,并且以其另一端与前坐盆连杆106的中间的推杆铰接点111铰接(坐盆电机101的两端铰接点可互换),此时(其中一个)前坐盆连杆106具有三个铰接点109、111、110,并且壁板铰接点110处于最下方。在从图4b所示初始位置向图6b所示前移位置的运动过程中,坐盆电机101推动前坐盆连杆106向前枢转从而实现向前翻平或者说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此外可想到,如果坐盆电机101以其另一端铰接于前坐盆连杆106的处于最下方的推杆铰接点111,此时前坐盆连杆106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中间,那么坐盆电机101向后拉动后坐盆连杆108枢转从而实现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
图4c和图6c示出了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的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c和图6c分别以原理图示出在坐盆支撑管6或者说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和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不同于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在该第三变型实施例中,坐盆电机101以其一端与壁板9铰接,并且以其另一端与后坐盆连杆108的中间的推杆铰接点111铰接(坐盆电机101的两端铰接点可互换),此时后坐盆连杆108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最下方。在从图4c所示初始位置向图6c所示前移位置的运动过程中,坐盆电机101推动后坐盆连杆108向前枢转从而实现向前翻平或者说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此外可想到,如果坐盆电机101以其另一端铰接于后坐盆连杆108的处于最下方的推杆铰接点111,此时后坐盆连杆108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中间,那么坐盆电机101向后拉动后坐盆连杆108枢转从而实现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
图4d和图6d示出了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的第四变型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d和图6d分别以原理图示出在坐盆支撑管6或者说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和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不同于图3至图6所示坐盆电机101布置方式,在该第四变型实施例中,坐盆电机101以其一端与壁板9铰接,并且以其另一端与前坐盆连杆106的中间的推杆铰接点111铰接(坐盆电机101的两端铰接点可互换),此时(其中一个)前坐盆连杆106具有三个铰接点109、111、110,并且壁板铰接点110处于最下方。在从图4d所示初始位置向图6d所示前移位置的运动过程中,坐盆电机101推动前坐盆连杆106向前枢转从而实现向前翻平或者说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此外可想到,如果坐盆电机101以其另一端铰接于前坐盆连杆106的处于最下方的推杆铰接点111,此时前坐盆连杆106的壁板铰接点110处于中间,那么坐盆电机101向后拉动后坐盆连杆108枢转从而实现前移坐盆支撑管6的运动。
图4e和图6e示出了坐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的实施例的原理图。图4e和图6e分别以原理图示出在坐盆支撑管6或者说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和处于前移位置中时坐盆调节组件1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不同于图3至图6所示坐盆驱动器构成为以推杆电机形式的坐盆电机101,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了齿板-电机机构进行坐盆连杆机构的驱动。类似地参见图15a和图15b,齿板-电机机构可以包括齿板230和在输出轴上带齿轮231的电机232,其工作原理可参考下面对于图15a和图15b的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齿板-电机机构的电机232可以布置在坐盆4上,即布置在两个支撑管铰接点109其中之一旁,或者也可以布置在坐框5上、例如其壁板9处(如图4e和6e所示),即布置在两个壁板铰接点110其中之一旁。相应地,一个前坐盆连杆106或者一个后坐盆连杆107、108构成为齿板230。通过电机231带动齿轮231使得其驱动一个坐盆连杆106、107、108上的啮合的齿233,实现整个坐盆4的前移。
在另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代替推杆电机,可以使用调角器-电机机构进行坐盆连杆机构的驱动。调角器-电机机构本身是已知的,其包括带有转动盘与固定盘的调节器和能够驱动转动盘转动的电机。调角器可以设置在坐盆4与四个坐盆连杆106、107、108的铰接处(在此例如支撑管铰接点109)之中的任意一处,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可以连接坐盆4,转动盘可以连接坐盆连杆106、107、108。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从而实现坐盆连杆106、107、108的摆动。
下面结合图1和图7详细介绍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框调节组件200的构成。坐框调节组件200可以包括将坐框5可运动地支撑在上滑轨12上、具体而言其上固定的钣金连接件13(参见图10)上的坐框连杆机构,以及驱动坐框连杆机构和因此坐框5运动的、例如以电机提供驱动力或力矩的坐框驱动器。
如坐盆驱动器那样,坐框驱动器可以构成为以本身已知的推杆电机形式的坐框电机201。推杆电机或者说坐框电机201具有电机总成202和推杆203,电机总成202可以将电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杆203的直线往复运动。同样地,坐框电机201的电机总成202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电机支架204,并且坐框电机支架204固定在、例如焊接在前横管10上。同样地,除了推杆电机之外,坐框驱动器还可以构成为其他形式的例如以电机提供驱动力或力矩的能够驱动坐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电机驱动机构,例如下面还要示例性提到的齿板-电机机构和调角器-电机机构。
坐框连杆机构具有分别对置地且平行地布置在两个壁板9前部内侧的两个前坐框连杆206和分别对置地且平行地布置在两个壁板9后部内侧的两个后坐框连杆207、208。每个前坐框连杆206一方面在壁板铰接点210处例如经由铆钉可枢转地连接于两个壁板9前部内侧,另一方面在上滑轨铰接点209处例如同样经由铆钉可枢转地连接于同侧的上滑轨12或者说其钣金连接件13上。每个后坐框连杆207、208一方面在后横管铰接点220处例如套装在后横管11上地且绕后横管11可枢转地连接于后横管11,另一方面在上滑轨铰接点209处例如同样经由铆钉可枢转地连接于同侧的上滑轨12。因此,四个坐框连杆206、207、208一起将坐框5支撑在两个上滑轨12上。上滑轨12可以支撑在固定于车辆底板上的下滑轨14(参见图10)上并且能沿着其沿x向前后移动以调节车辆座椅的x向位置。
此外,其中一个后坐框连杆208、在此为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还具有推杆铰接点211,该推杆铰接点211和后横管铰接点220设置在上滑轨铰接点209两侧。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在推杆铰接点211处例如经由螺栓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电机201的推杆203的自由端。因此,坐框电机201的推杆203在直线运动时可以驱动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围绕上滑轨铰接点209枢转,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继而驱动坐框5同时在x向上前后和在z向上上下运动。其它三个坐框连杆206、207从动地运动。
图8和图9分别以示意图和原理图示出在坐框5和因此整个坐垫4和座椅处于调低位置中时坐框调节组件2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在此可见,右侧的前后坐框连杆206、208在x向上从后上方朝向前下方倾斜延伸。右侧的前后坐框连杆206、208一方面在上滑轨铰接点209处可枢转地连接于上滑轨12,另一方面分别在处于上滑轨铰接点209上方的壁板铰接点210处和后横杆铰接点220处可枢转地连接于壁板9和后横杆11。在此虽不可见左侧的前后坐框连杆206、207,但可想到它们与右侧的前后坐框连杆206、208对称且平行地布置。坐框电机201的电机总成202经由坐框电机支架204可枢转地固定于前横管10,坐框电机201的推杆203的自由端在处于上滑轨铰接点209下方的推杆铰接点211处可枢转地连接于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坐框电机201的推杆203处于收缩状态。
从图8和图9所示的坐框5或者说坐框调节组件200的状态出发,坐框电机201可以驱动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逆时针转动并且因此驱动后横管11和因此整个坐框5沿z向上移至图10和图11所示的调高位置。
图10和图11分别以示意图和原理图示出在坐框5处于调高位置中时坐框调节组件200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或状态。在此可见,坐框电机201的推杆203处于伸开状态。前后坐框连杆206、208已逆时针枢转至更接近竖直地延伸。也就是说,图10和图11所示状态中的所有坐框连杆206、207、208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相比于图8和图9所示状态中的所有坐框连杆206、207、208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增大。这导致坐框5和因此整个坐垫3和座椅在z向上向上移动了一定距离。此时,支撑在坐框5上的坐盆4也随着坐框5调高而调高。此外,由于靠背2支撑在坐垫3上,靠背2也会随着坐垫3的调高而一起调高。这能保持乘坐的舒适性,因为靠背2和坐垫3的相对位置关系要满足人体功能学设计要求,如果坐框5调高而靠背2高度不变,那么靠背2不再能够贴合乘员的背部,舒适性变差。
可想到,在需要调低车辆座椅时,即将坐框5和因此整个坐垫2和座椅从调高位置转换到较低的调低位置中时,只需要使坐框电机201反向转动,驱动右侧的后坐框连杆208顺时针转动并且因此驱动坐框5和因此整个坐垫3和座椅沿z向下移至图8和图9所示的调低位置。
因此,整个坐垫2和因此车辆座椅的z向高度调节可以通过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框调节组件200独立地进行。这一方面可以如常规座椅高调功能那样,使得其上就坐的乘员获得更舒适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车辆座椅的高调功能还可以与上面介绍的车辆座椅的坐盆4经由坐盆调节组件100独立进行的位置调节进行组合。例如,在将坐盆4通过坐盆调节组件100调节至前移位置并且折叠靠背2之后,靠背2可以作为后排乘员的垫脚物,此时可以进一步通过坐框调节组件200调节座椅靠背2的高度,以便个性化调整乘员的腿部舒适度至最佳。当然,二者的其它组合调节方式也是可以想到的。
结合图15a和图15b示例性说明另一种用于实现坐垫(或者说坐框)高度调节的坐垫高度调节机构,其在此代替推杆电机,使用了齿板-电机机构进行坐框连杆机构的驱动。齿板-电机机构可以包括齿板230和在输出轴上带齿轮231的电机232。在此,一个后坐框连杆207可以构成为齿板形式,即在其上设有齿233,而电机232可以嵌入坐框5的侧壁9中并且其齿轮231可以与后坐框连杆207上的齿233啮合。通过电机231带动齿轮231与后坐框连杆207上的齿233啮合,实现后坐框连杆207的摆动和因此整个坐框5的高调。其中图15a示出坐框5的调低的位置,而图15b示出坐框5的调高的位置。
在另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代替推杆电机,可以使用调角器-电机机构进行坐框连杆机构的驱动。调角器可以设置在坐框5与四个坐框连杆206、207、208的铰接处之中的任意一处,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可以连接坐框5,转动盘可以连接坐框连杆206、207、208。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从而实现坐框连杆206、207、208的摆动。
在以下示例性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用于实现坐垫高度调节的各种不同坐垫高度调节机构,它们可以分别用于替代本发明实施例的坐框调节组件200来实现坐垫的高调功能,并且可以与本发明实施例的坐盆调节组件100进行组合而形成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坐垫调节系统1。这些专利文献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构成本发明的内容的一部分。
例如,在专利文献CN117621957A中,坐垫通过调角器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上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218929267U中,坐垫通过双丝杆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中间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220785528U中,坐垫通过齿板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上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117183847A中,坐垫通过调角器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前连杆上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221393145U中,坐垫通过齿板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上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221272690U中,坐垫通过RS drive电机连接到高调前连杆中间而驱动(或通过调角器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下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在专利文献CN118578952A中,坐垫通过丝杆电机连接到高调前连杆下端和双齿板和电机连接到高调后连杆下端而驱动,实现坐垫折叠和调高功能。
此外,由于本发明中坐框调节组件200和坐盆调节组件100都是基于四连杆的构造形式,所以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坐垫高度调节机构同样可以适应地用于替换本发明实施例的坐盆调节组件100以调节坐盆4,并且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坐框调节组件200进行组合而形成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坐垫调节系统1。
图12示例性示出利用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盆调节组件100和坐框调节组件200对车辆座椅进行组合调节的一种方式的序列步骤:
步骤一:将上滑轨12相对于下滑轨14向前滑动,使得整个车辆座椅沿x向向前滑动;
步骤二:借助于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框调节组件200,将坐垫3和因此整个车辆座椅在z向上调低高度(同时在x向上向后移动);
步骤三:借助于坐垫调节系统1的坐盆调节组件100,将坐盆4在x向上向前调节至前移位置(同时在z向上向下移动);
步骤四:向前朝向坐垫3折叠靠背2。
在此能实现,不仅在x向上、而且在z向上为该车辆座椅后面的后排座椅的乘员腾出尽可能多的腿部活动空间。如上面提到那样,靠背2的背面可以供后排乘员垫脚,并且垫脚的高度还可以在步骤四之后通过坐框调节组件200继续调节至最舒适位置。
图13对比示出在坐盆4处于初始位置(即正常乘坐位置)(左图)和前移位置(右图)中时坐盆4和因此坐垫3或者说其最高点距车辆底板的高度差ΔH=H1-H2。从左图出发,坐盆4向前向下运动至右图所示状态,坐盆4在z向上的高度差(即出让空间)ΔH可高达38.8mm,因此可有效避让靠背2的STO(座椅轮廓面),实现靠背2的向前尽可能翻平。
图14对比示出在坐框5和因此坐垫3处于高调最高位置(左图)和高调最低位置(右图)中时坐垫3或者说其最高点距车辆底板的高度差H3-H4。坐垫3可以在z向上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在左图和右图所示状态之间转换。坐垫3在z向上的高度差(即出让空间)可高达50mm,因此可较大范围调整座椅的高度。
最后要指出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仅仅用于理解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修改,所有这些修改都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具有坐垫和能够朝向坐垫折叠运动的靠背,所述坐垫具有用于支撑乘员的坐盆和用于支撑坐盆的坐框,所述坐垫调节系统具有坐盆调节组件,所述坐盆能够利用所述坐盆调节组件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其中,坐盆在其初始位置中能够供乘员乘坐,坐盆在其前移位置中比在其初始位置中在x向上前移一距离,使得靠背在坐盆的前移位置中比在坐盆的初始位置中能够在不受坐垫阻碍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向坐垫折叠运动,
其中,所述坐盆调节组件具有坐盆连杆机构和能够驱动所述坐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坐盆驱动器,所述坐盆连杆机构具有多个坐盆连杆,所述坐盆通过所述坐盆连杆可运动地支撑在坐框上,每个坐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盆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使得所述坐盆通过各坐盆连杆的摆动运动而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使得推杆在直线运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所述齿板-电机机构包括由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构成的齿板和带齿轮的电机,通过电机带动齿轮、继而带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上的被啮合的齿,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盆驱动器构成为调角器-电机机构,所述调角器-电机机构包括带有转动盘与固定盘的调节器和能够驱动转动盘转动的电机,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连接坐盆,转动盘连接所述坐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盆连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盆连杆摆动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坐盆在初始位置和前移位置之间转换期间,所述坐盆连杆摆动越过它们的竖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盆连杆在坐盆的前移位置中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在坐盆的初始位置中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得所述坐盆在前移位置中比在初始位置中更靠近车辆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盆连杆设计为,使得所述坐盆在前移位置中比在初始位置中从后向前观察更大程度地向上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四个坐盆连杆,每至少两个坐盆连杆前后相继地设置在坐盆的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盆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坐框的两个对置的壁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调节系统还具有坐框调节组件,所述坐框能够利用所述坐框调节组件调节其距车辆底板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框调节组件具有坐框连杆机构和能够驱动所述坐框连杆机构摆动运动的坐框驱动器,所述坐框连杆机构具有多个坐框连杆,所述坐框通过所述坐框连杆可运动地支撑在上滑轨上,每个坐框连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框并且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连接于车辆座椅的上滑轨,使得所述坐框通过各坐框连杆的摆动运动而调节其距车辆底板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使得推杆在直线运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齿板-电机机构,所述齿板-电机机构包括由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构成的齿板和带齿轮的电机,通过电机带动齿轮、继而带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上的被啮合的齿,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或者,所述坐框驱动器构成为调角器-电机机构,所述调角器-电机机构包括带有转动盘与固定盘的调节器和能够驱动转动盘转动的电机,其中,调角器的固定盘连接坐框,转动盘连接所述坐框连杆之中的其中一个坐框连杆,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盘相对于固定盘转动,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坐框连杆摆动运动。
CN202411980735.5A 2024-12-30 2024-12-30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Pending CN1195679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980735.5A CN119567967A (zh) 2024-12-30 2024-12-30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980735.5A CN119567967A (zh) 2024-12-30 2024-12-30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567967A true CN119567967A (zh) 2025-03-07

Family

ID=94799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980735.5A Pending CN119567967A (zh) 2024-12-30 2024-12-30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5679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1873B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位置调节装置
CN113715699B (zh) 一种汽车零重力座椅调节机构
CN101130344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50879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1434521A (zh) 车辆用座椅
WO2012049871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20180066646A (ko) 래치회동형 리어시트 슬라이딩 장치
CN218702863U (zh) 一种可折叠和舒躺的改良型座椅骨架及座椅
CN211995267U (zh) 一种提高汽车座椅舒适度及增加乘座空间的装置
CN111186345A (zh) 一种提高汽车座椅舒适度及增加乘座空间的装置
US11618351B2 (en) Device for tilting seat cushion of fold and dive seat
JP2008074238A (ja) シート装置
CN119567967A (zh) 具有坐垫调节系统的车辆座椅
JP200804984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US12208711B2 (en) Seat for vehicle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CN115107592B (zh) 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
WO2019183481A1 (en) A seat for an aircraft
JP2008049846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JP2008049804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JP4499856B2 (ja) シート高さ調整装置
CN221137766U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骨架及车辆座椅
CN220842281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零重力汽车座椅
CN218141203U (zh) 座椅脚踏翻转机构
CN222572132U (zh) 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