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35386A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35386A CN119435386A CN202510031438.4A CN202510031438A CN119435386A CN 119435386 A CN119435386 A CN 119435386A CN 202510031438 A CN202510031438 A CN 202510031438A CN 119435386 A CN119435386 A CN 1194353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back pressure
- oil
- scroll
- crank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空调器,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其中涡旋压缩机包括动涡盘、静涡盘、用于驱动动涡盘相对于静涡盘平动的曲轴以及用于支撑曲轴的上支架,动涡盘的盘体背面具有动盘轴承座,上支架朝向动涡盘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第一环槽,且第一环槽与动盘轴承座之间形成第一背压腔,曲轴与动盘轴承座之间形成第二背压腔,第二背压腔内设有动盘轴承,曲轴的第一端经由动盘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于动盘轴承座内,第一背压腔与第二背压腔相互独立设置,曲轴内形成有泵油油道以及回油油道,压缩机油池内的润滑油能够被泵油油道泵送至第一背压腔内并经由回油油道回流至压缩机油池内。本发明不再产生搅油损失,降低压缩机功耗,有利于压缩机提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因其效率高、体积小、运行平稳而被广泛用于空调系统。涡旋压缩机包括机壳、动涡旋盘、静涡旋盘、上支架、曲轴、防自转滑环、平衡块、电机和供油结构构成。因壳体内压力不同而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结构,其中,高压腔结构壳体内为排气压力,低压腔结构壳体内为吸气压力。在高压腔结构中常见的泵体密封形式为动盘浮动结构,其具有轴向柔性的特点,有利于压缩机提升适应异常运转的能力。
高压腔涡旋压缩机一般会在动盘背面设置背压腔结构,常规背压腔由密封件分为中间部的高压油池及外部中压空间,其造成动盘轴承座处于高压油池内部,高速运转下,搅油损失严重,压缩机功耗增加,不利于压缩机提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空调器,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涡旋压缩机的高压背压腔内填充油润滑油,动盘轴承座在运转过程中搅油损失严重,压缩机功耗增加,不利于压缩机提效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动涡盘、静涡盘、用于驱动所述动涡盘相对于所述静涡盘平动的曲轴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曲轴的上支架,所述动涡盘的盘体背面具有动盘轴承座,所述上支架朝向所述动涡盘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第一环槽,且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动盘轴承座之间形成第一背压腔,所述曲轴与动盘轴承座之间形成第二背压腔,所述第二背压腔内设有动盘轴承,所述曲轴的第一端经由所述动盘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动盘轴承座内,所述第一背压腔与所述第二背压腔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曲轴内形成有泵油油道以及回油油道,压缩机油池内的润滑油能够被所述泵油油道泵送至所述第二背压腔内并经由所述回油油道回流至所述压缩机油池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盘轴承座朝向所述上支架的开口与所述曲轴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处于所述动盘轴承靠近所述上支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的开口与所述曲轴之间还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处于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上支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盘轴承为滑动轴承,所述动盘轴承靠近所述上支架的轴段与所述动盘轴承座之间以及所述动盘轴承靠近所述上支架的轴段与所述曲轴之间皆形成间隙油膜密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动盘轴承座的座底壁之间形成过油间隙,所述回油油道的入口处于第一端的端面上,且所述曲轴上构造有与所述泵油油道连通的径向出油孔,所述泵油油道经由所述径向出油孔与所述第二背压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曲轴的外周壁上设有过油槽,所述过油槽沿着所述曲轴的轴向延伸且所述过油槽的槽出口处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上,所述过油槽的槽入口为所述径向出油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上还形成有主轴承室,所述曲轴通过主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主轴承室内,所述主轴承室靠近所述动涡盘的一侧孔口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装于所述曲轴与所述主轴承室的孔内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油道与所述主轴承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涡旋压缩机的机壳内腔为高压腔,所述上支架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的背压引流流道,且所述背压引流流道与所述第一背压腔连通;和/或,所述上支架朝向所述动涡盘的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内设有第三密封圈,且所述第三密封圈被夹持于所述动涡盘与所述上支架之间以在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三背压腔,所述第三背压腔处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动涡盘之间且所述第三背压腔与压缩腔连通,所述压缩腔由所述动涡盘与所述静涡盘共同形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涡旋压缩机、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曲轴在旋转过程中将下方压缩机油池中的润滑油经由泵油油道泵送至第二背压腔内对处于第二背压腔内的动盘轴承形成充分润滑后回流至压缩机油池,由于第一背压腔与第二背压腔两者之间彼此独立设置,也即进入第二背压腔内的润滑油不再流入第一背压腔内,如此在曲轴驱动动涡盘运动时,动盘轴承座在跟随动涡盘运动过程中不再承受原处于第一背压腔内的润滑油的阻滞力,不再产生搅油损失,降低压缩机功耗,有利于压缩机提效;
通过径向出油孔将泵油油道内竖直方向上泵送的润滑油转换为大致水平方向输送,能够使得润滑油针对性地输送至动盘轴承处,确保对动盘轴承的可靠润滑,同时,回油油道的入口处于第一端端面与过油间隙连通,而前述第一端也即曲轴的顶端,如此能够进一步保证润滑油在第二背压腔内对动盘轴承的润滑效果;
通过在曲轴的第一端的外圆周壁上构造过油槽,且该过油槽与前述的过油间隙连通,如此能够保证径向出油孔流出的润滑油更加顺畅地引入第二背压腔并被引导至处于上部区域的过油间隙,在该过油间隙能够对动盘轴承实现更加全面的润滑,更为重要的是,将润滑油引导至过油间隙还能够有效防止润滑油经由第一背压腔与第二背压腔两者之间的交接位置进入第一背压腔内;
通过在主轴承室与曲轴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背压腔内存有润滑油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部分部件未示出,例如处于动涡盘与上支架之间的十字滑环);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1、动涡盘;12、静涡盘;121、动盘轴承座;1211、第一密封圈;1212、卡环;1213、过油间隙;2、曲轴;21、泵油油道;22、回油油道;23、径向出油孔;24、过油槽;25、油泵;3、上支架;31、第一环槽;32、背压引流流道;33、第二环槽;34、第三密封圈;35、主轴承室;36、回油管;4、动盘轴承;5、主轴承;51、第二密封圈;61、上盖;611、吸气管;62、壳筒;621、排气管;63、下盖;71、电机定子;72、电机转子;81、止推板;82、主平衡块;83、辅平衡块;91、下支架;92、辅轴承;
100、第一背压腔;200、第二背压腔;300、第三背压腔;
Pd、排气压力;Pm、中间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机壳,所述压缩机机壳包括上盖61、下盖63以及连接于上盖61与下盖63之间的壳筒62,能够理解的是,前述压缩机机壳的机壳内腔形成压缩机各部件的容置空间,前述上盖61上设置有吸气管611、壳筒62上设置有排气管621,具体参见图1所示,在机壳内腔内设置有动涡盘11、静涡盘12、用于驱动所述动涡盘11相对于所述静涡盘12平动的曲轴2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曲轴2的上支架3,前述静涡盘12上构造有吸气口(图中未标引)以及排气口(图中未标引),前述吸气管611穿过所述上盖61连接于所述吸气口上,排气口则暴露于机壳内腔,从而使得机壳内腔在客观上形成一个高压腔,同时能够理解的是,前述排气管621穿过壳筒62的壁面与机壳内腔形成连通,前述曲轴2上还套设有电机转子72,在电机转子72的外侧则设置有用于通入电流驱动电机转子72旋转的电机定子71,所述动涡盘11的盘体背面具有动盘轴承座121,所述上支架3朝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端面(也即图1所示方位的顶侧端面)上形成有第一环槽31,且所述第一环槽31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之间形成第一背压腔100,客观上,动盘轴承座121处于该第一背压腔100内,且该第一背压腔100的形成还借助于曲轴2的外周壁,所述曲轴2与动盘轴承座121之间形成第二背压腔200,前述第一背压腔100及第二背压腔200皆借助于其内的压力流体(排气冷媒或者润滑油)形成对动涡盘11的背面轴向柔性施力,以确保动涡盘11与静涡盘12两者形成的压缩腔的密封性,所述第二背压腔200内设有动盘轴承4,所述曲轴2的第一端(也即图1所示方位的顶端)经由所述动盘轴承4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内,所述第一背压腔100与所述第二背压腔200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曲轴2内形成有泵油油道21以及回油油道22,压缩机油池内的润滑油能够被所述泵油油道21泵送至所述第二背压腔200内并经由所述回油油道22回流至所述压缩机油池内,而进一步参见图1所示,曲轴2的第二端(也即图1所示方位的底端)经由辅轴承92可旋转地支撑于下支架91上,从而确保曲轴2的旋转平稳可靠,在曲轴2的第二端设置有油泵25,在曲轴2旋转过程中,油泵25将下方压缩机油池内的润滑油泵送入泵油油道21内并经由第二背压腔200内,对动盘轴承4进行充分润滑后经由泵油油道21回流至压缩机油池,形成对动盘轴承4的润滑循环。需要说明的室,前述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相互独立设置指的是,两各背压腔内各自容置的压力流体不相互流通,例如第一背压腔100内的排气气流(冷媒)与第二背压腔200内的高压润滑油(可能含有部分冷媒)彼此不窜行或者窜行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该技术方案中,曲轴2在旋转过程中将下方压缩机油池中的润滑油经由泵油油道21泵送至第二背压腔200内对处于第二背压腔200内的动盘轴承4形成充分润滑后回流至压缩机油池,由于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两者之间彼此独立设置,也即进入第二背压腔200内的润滑油不再流入第一背压腔100内,如此在曲轴2驱动动涡盘11运动时,动盘轴承座121在跟随动涡盘11运动过程中不再承受原处于第一背压腔100内的润滑油的阻滞力,不再产生搅油损失,降低压缩机功耗,有利于压缩机提效。另外,动涡盘11的高背压由前述的第一背压腔100及第二背压腔200同时提供,可保证轻负荷工况下密封系数满足要求,确保轻负荷工况下能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参见图2及图3所示,作为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相互独立设置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动盘轴承座121朝向所述上支架3的开口与所述曲轴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1211,且所述第一密封圈1211处于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一侧,也即曲轴2与动盘轴承座121的开口内壁面之间夹持前述第一密封圈1211,从而实现了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之间的可靠密封,防止第二背压腔200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背压腔100内,前述第一密封圈1211具体可以选择硬度适合的耐油耐温橡胶制作形成,前述第一密封圈1211的横截面可以灵活选择,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211的横截面为U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采用前述第一密封圈1211,前述动盘轴承4的结构型式的选择可以更加灵活,无需考虑动盘轴承4自身对润滑油的密封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滚子轴承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3的开口与所述曲轴2之间还设有卡环1212,所述卡环1212处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211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一侧,前述卡环1212例如可以为C形卡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密封圈1211靠近上支架3的一侧设置卡环1212能够保证第一密封圈1211的位置可靠稳定,防止第一密封圈1211从曲轴2与动盘轴承座121之间脱落。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具体参见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动盘轴承4为滑动轴承,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轴段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之间以及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轴段与所述曲轴2之间皆形成间隙油膜密封,也即,该技术方案中,依靠滑动轴承与曲轴2以及动盘轴承座121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密封油膜的方式实现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之间的有效隔离,结构更加简单,而能够理解的是,此时对应的动盘轴承座121上还应形成相应的针对动盘轴承4的轴向限位结构,而作为较为常规的防脱处理方式,图中并未示出。
具体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的座底壁之间形成过油间隙1213,所述回油油道22的入口处于第一端的端面上,且所述曲轴2上构造有与所述泵油油道21连通的径向出油孔23,所述泵油油道21经由所述径向出油孔23与所述第二背压腔200连通,能够理解是,以图1所示方位为参考,前述径向出油孔23的延伸方向大致处于水平面,而泵油油道21的延伸方向则大致处于竖直方向,也即两者大致垂直。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径向出油孔23将泵油油道21内竖直方向上泵送的润滑油转换为大致水平方向输送,能够使得润滑油针对性地输送至动盘轴承4处,确保对动盘轴承4的可靠润滑,同时,回油油道22的入口处于第一端端面与过油间隙1213连通,而前述第一端也即曲轴2的顶端,如此能够进一步保证润滑油在第二背压腔200内对动盘轴承4的润滑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体参见图3所示,所述曲轴2的外周壁上设有过油槽24,所述过油槽24沿着所述曲轴2的轴向延伸且所述过油槽24的槽出口处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上,所述过油槽24的槽入口为所述径向出油孔23。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曲轴2的第一端的外圆周壁上构造过油槽24,且该过油槽24与前述的过油间隙1213连通,如此能够保证径向出油孔23流出的润滑油更加顺畅地引入第二背压腔并被引导至处于上部区域的过油间隙1213,在该过油间隙1213能够对动盘轴承4实现更加全面的润滑,更为重要的是,将润滑油引导至过油间隙1213还能够有效防止润滑油经由第一背压腔100与第二背压腔200两者之间的交接位置进入第一背压腔100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架3上还形成有主轴承室35,所述曲轴2通过主轴承5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主轴承室35内,所述主轴承室35靠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孔口内设有第二密封圈51,所述第二密封圈51套装于所述曲轴2与所述主轴承室35的孔内壁之间,主轴承5则处于第二密封圈51远离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圈51可以与前述第一密封圈1211选择同一类型,此处不做赘述。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轴承室35与曲轴2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51,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背压腔100内存有润滑油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油道22与所述主轴承室35连通,具体参见图3所述,回油油道22沿着曲轴2的轴向延伸,而该回油油道22的出口则处于主轴承室35内,从而能够对主轴承5形成充分润滑后再回流至压缩机油池内。具体参见图2所示,在上支架3上还设有与所述主轴承室35底部贯通的出油孔,在该出油孔的出口处连接有回油管36,回油管36自上而下延伸,以将主轴承室35内的润滑油引导回流,由于整个回油过程,润滑油皆处于回油管36内,因此不会被下方的电机转子72的旋转驱动,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
在主轴承室35的底侧开口处还设有止推板81,以确保主轴承5能够可靠稳定地处于主轴承室35内。
参见前述,所述涡旋压缩机的机壳内腔为高压腔,所述上支架3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的背压引流流道32,且所述背压引流流道32与所述第一背压腔100连通,通过所述背压引流流道32能够将高压腔内的高压冷媒引至第一背压腔100内,实现第一背压腔100的高背压(排气压力Pd)功能。
所述上支架3朝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环槽33,所述第二环槽33内设有第三密封圈34,且所述第三密封圈34被夹持于所述动涡盘11与所述上支架3之间以在所述第三密封圈34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三背压腔300,所述第三背压腔300处于所述上支架3与所述动涡盘11之间且所述第三背压腔300与压缩腔(图中未标引)连通,所述压缩腔由所述动涡盘11与所述静涡盘12共同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第三背压腔300实现中背压(中间压力Pm)功能,能够理解的是,前述第一背压腔100、第二背压腔200及第三背压腔300皆为大致呈环形或者圆形的腔室,这些腔室基本上与曲轴2的轴线同轴设置。
为了提升曲轴2的旋转动平衡性能,在所述曲轴2上还套装有主平衡块82,而在电机转子72的一个端面上则设置有辅平衡块8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涡旋压缩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动涡盘(11)、静涡盘(12)、用于驱动所述动涡盘(11)相对于所述静涡盘(12)平动的曲轴(2)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曲轴(2)的上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涡盘(11)的盘体背面具有动盘轴承座(121),所述上支架(3)朝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第一环槽(31),且所述第一环槽(31)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之间形成第一背压腔(100),所述曲轴(2)与动盘轴承座(121)之间形成第二背压腔(200),所述第二背压腔(200)内设有动盘轴承(4),所述曲轴(2)的第一端经由所述动盘轴承(4)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内,所述第一背压腔(100)与所述第二背压腔(200)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曲轴(2)内形成有泵油油道(21)以及回油油道(22),压缩机油池内的润滑油能够被所述泵油油道(21)泵送至所述第二背压腔(200)内并经由所述回油油道(22)回流至所述压缩机油池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朝向所述上支架(3)的开口与所述曲轴(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1211),且所述第一密封圈(1211)处于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3)的开口与所述曲轴(2)之间还设有卡环(1212),所述卡环(1212)处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211)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盘轴承(4)为滑动轴承,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轴段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之间以及所述动盘轴承(4)靠近所述上支架(3)的轴段与所述曲轴(2)之间皆形成间隙油膜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动盘轴承座(121)的座底壁之间形成过油间隙(1213),所述回油油道(22)的入口处于第一端的端面上,且所述曲轴(2)上构造有与所述泵油油道(21)连通的径向出油孔(23),所述泵油油道(21)经由所述径向出油孔(23)与所述第二背压腔(20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2)的外周壁上设有过油槽(24),所述过油槽(24)沿着所述曲轴(2)的轴向延伸且所述过油槽(24)的槽出口处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上,所述过油槽(24)的槽入口为所述径向出油孔(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3)上还形成有主轴承室(35),所述曲轴(2)通过主轴承(5)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主轴承室(35)内,所述主轴承室(35)靠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孔口内设有第二密封圈(51),所述第二密封圈(51)套装于所述曲轴(2)与所述主轴承室(35)的孔内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油道(22)与所述主轴承室(35)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机壳内腔为高压腔,所述上支架(3)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机壳内腔连通的背压引流流道(32),且所述背压引流流道(32)与所述第一背压腔(100)连通;和/或,所述上支架(3)朝向所述动涡盘(11)的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环槽(33),所述第二环槽(33)内设有第三密封圈(34),且所述第三密封圈(34)被夹持于所述动涡盘(11)与所述上支架(3)之间以在所述第三密封圈(34)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三背压腔(300),所述第三背压腔(300)处于所述上支架(3)与所述动涡盘(11)之间且所述第三背压腔(300)与压缩腔连通,所述压缩腔由所述动涡盘(11)与所述静涡盘(12)共同形成。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510031438.4A CN119435386A (zh) | 2025-01-09 | 2025-01-09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510031438.4A CN119435386A (zh) | 2025-01-09 | 2025-01-09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35386A true CN119435386A (zh) | 2025-02-14 |
Family
ID=94509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510031438.4A Pending CN119435386A (zh) | 2025-01-09 | 2025-01-09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435386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75840A (en) * | 1988-05-12 | 1989-10-24 |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 Compressor lubrication system with vent |
CN1180793A (zh) * | 1996-10-21 | 1998-05-06 | 甘肃工业大学 | 涡旋压缩机的背压腔密封装置 |
JP2008138578A (ja) * | 2006-12-01 | 2008-06-19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US20140294643A1 (en) * | 2013-03-29 | 2014-10-02 | Hitachi, Ltd. | Refrigerant Compressor |
CN205117718U (zh) * | 2015-10-21 | 2016-03-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维持涡旋压缩机背压稳定的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JP2018021493A (ja) * | 2016-08-03 | 2018-02-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CN107893758A (zh) * | 2017-11-06 | 2018-04-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3266563A (zh) * | 2021-06-21 | 2021-08-1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
CN113494452A (zh) * | 2021-08-16 | 2021-10-1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背压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
-
2025
- 2025-01-09 CN CN202510031438.4A patent/CN11943538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75840A (en) * | 1988-05-12 | 1989-10-24 |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 Compressor lubrication system with vent |
CN1180793A (zh) * | 1996-10-21 | 1998-05-06 | 甘肃工业大学 | 涡旋压缩机的背压腔密封装置 |
JP2008138578A (ja) * | 2006-12-01 | 2008-06-19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US20140294643A1 (en) * | 2013-03-29 | 2014-10-02 | Hitachi, Ltd. | Refrigerant Compressor |
CN205117718U (zh) * | 2015-10-21 | 2016-03-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维持涡旋压缩机背压稳定的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JP2018021493A (ja) * | 2016-08-03 | 2018-02-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CN107893758A (zh) * | 2017-11-06 | 2018-04-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3266563A (zh) * | 2021-06-21 | 2021-08-1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
CN113494452A (zh) * | 2021-08-16 | 2021-10-1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背压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组编 樊高定主编: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制冷空调》", 31 January 201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pages: 213 - 216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31040B1 (en) | Motor-driven scroll type compressor | |
EP0133625A1 (en) | Scroll type compressor with lubricating system | |
US20200102964A1 (en) | Centrifugal compressor | |
CN110701048B (zh) | 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
US20110064596A1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WO2019076080A1 (zh) | 一种带润滑结构的涡旋压缩机 | |
CN209838754U (zh) | 一种具有气体轴承的压缩机 | |
US11680568B2 (en) | Compressor oil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0925211B (zh) | 一种低背压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及空调 | |
CN213981182U (zh) | 动涡旋组件及包括其的涡旋压缩机 | |
CN216842222U (zh)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
CN210829721U (zh) | 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
CN119435386A (zh)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 | |
CN115199534B (zh) | 一种双涡旋盘共同旋转的涡旋压缩机 | |
KR20000048834A (ko) | 수평형 스크로울 컴프레서 | |
WO2022239675A1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11950862U (zh) | 一种低背压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及空调 | |
CN113586444A (zh) | 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 | |
WO2021258585A1 (zh) | 涡旋压缩机构和涡旋压缩机 | |
CN209278122U (zh) | 涡旋式泵体、压缩机、空调器 | |
CN220667811U (zh) |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 | |
CN217842005U (zh) | 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 | |
CN117927467B (zh) | 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 |
CN219035002U (zh) | 涡旋压缩机 | |
US12092111B2 (en) | Compressor with oil pump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