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02039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02039A CN119102039A CN202410685348.2A CN202410685348A CN119102039A CN 119102039 A CN119102039 A CN 119102039A CN 202410685348 A CN202410685348 A CN 202410685348A CN 119102039 A CN119102039 A CN 119102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needle
- guide
- sewing machine
- en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将定位标尺配置于落针位置附近的缝纫机。缝纫机包括:上进给机构(40),从较针板(101)更靠上方处利用搬送带(41)、搬送带(42)进给被缝制物;以及定位标尺(50),在与被缝制物(C)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进行定位,上进给机构(40)在落针位置(13)的两侧各别地具有搬送带(41)、搬送带(42)及带导件(43)、带导件(44),本发明具有退避机构(60),所述退避机构(60)至少将相对于落针位置(13)而言的定位标尺(50)侧的搬送带(42)及带导件(44)保持于远离落针位置(13)的退避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带进给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包括使带从针板的上侧与被缝制物抵接而进行进给的上进给机构,并对下侧的被缝制物与上侧的被缝制物分别进行进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221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利用带的上进给机构的缝纫机为了从被缝制物的侧端部起维持一定的距离地进行缝制,有时使用在与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被缝制物的侧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标尺。
现有的缝纫机由于在落针位置周边配置有具有带辊的按压件,因此无法将定位标尺配置于落针位置附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定位标尺配置于落针位置附近。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缝纫机,包括:
上进给机构,从较针板更靠上方处利用搬送带进给被缝制物;以及
定位标尺,在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被缝制物的侧端部进行定位,
所述上进给机构在落针位置的两侧各别地具有所述搬送带及带导件,
所述缝纫机具有退避机构,所述退避机构至少将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而言的所述定位标尺的一侧的所述搬送带及所述带导件保持于远离所述落针位置的退避位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缝纫机通过所述结构而能够将定位标尺配置于落针位置附近。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后视图。
图2是缝纫机的左侧面图。
图3是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省略了压脚的图示的缝纫机底座部的左端部上表面的立体图。
图5是下进给机构的引导框的立体图。
图6是四条搬送带处于前后差动进给状态的进给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四条搬送带处于左右差动进给状态的进给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在针板上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的布按压机构周边的立体图。
图9是布按压机构周边的后视图。
图10是布按压机构周边的右侧面图。
图11是位于非使用位置的定位标尺与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位于使用位置的定位标尺与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退避机构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14是退避机构的周边的右侧面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位于释放位置的保持构件周边的立体图。
图16是位于释放位置的保持构件周边的右侧面图。
图17是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周边的立体图。
图18是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周边的右侧面图。
图19是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保持构件的平面图。
图21是保持构件的正面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退避机构的周边的结构的右侧面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退避机构的周边的结构的右侧面图。
图2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导件的右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1:缝针
12:针杆
13:针孔(落针位置)
20:下进给机构
21:后左下带
22:前左下带
23:前右下带
24:后右下带
40:上进给机构
41:左上带(搬送带)
42:右上带(搬送带)
43、44、44B、44D:带导件
45:左上马达
46:右上马达
50:定位标尺
51:触碰板
52:连结部
53:支撑机构
60、60B、60C:退避机构
61、61A、64B、64C:保持构件
63:螺旋弹簧
65B、65C:致动器
66C、67C:连杆构件
70:布按压机构
71:压脚
74:安装台
100:缝纫机
101:针板
611、611A:凹部
612:操作片
614A:钩部
615A:贯通孔
C:被缝制物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0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缝纫机100的后视图,图2表示缝纫机100的左侧面图,图3表示缝纫机100的立体图。
以下,将被缝制物C(参照图12)的进给方向下游侧设为“前”,将进给方向上游侧设为“后”,在朝向前的状态下将左手侧设为“左”,将右手侧设为“右”,将铅垂上方设为“上”,将铅垂下方设为“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相互正交。
在以下的说明中,是以缝纫机100设置于水平面为前提,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水平。
关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0,例示所谓的平缝缝纫机。
缝纫机100包括:缝纫机架110、针上下移动机构、下进给机构20、上进给机构40、作为按压机构的布按压机构70、梭机构、定位标尺50(参照图11)以及退避机构60(参照图11)。
针上下移动机构对缝针11赋予上下移动动作。
下进给机构20对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从下方赋予进给动作。
上进给机构40对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从上方赋予进给动作。
布按压机构70对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赋予按压压力。
梭机构从缝针11捕捉上线的线环并缠绕下线,形成针脚。
此外,所述缝纫机100包括一般的平缝缝纫机所包括的天秤机构、线调整件等各结构,由于这些是众所周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缝纫机架]
所述缝纫机架110支撑或收纳所述缝纫机100的各结构。
缝纫机架11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111、立筒部112以及缝纫机臂部113。
缝纫机底座部111位于缝纫机100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立筒部112从缝纫机底座部111的右端部竖立设置。
缝纫机臂部113从立筒部112的上端部朝向左方延出。
[针上下移动机构]
图4是表示省略了后述的压脚的图示的缝纫机底座部111的左端部上表面的立体图。
如图1~图4所示,针上下移动机构配设于缝纫机臂部113的内侧,由缝纫机马达旋转驱动并且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上轴。
进而,针上下移动机构包括: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1的针杆12、与将上轴的旋转力转换为上下移动的往复驱动力并传递给针杆的曲柄机构。
此外,由于上轴及曲柄机构是众所周知的部件,因此省略图示。
针杆12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缝纫机臂部113的左端下部能够上下移动地受到支撑。
缝针11保持于针杆12的下端部,与针杆12一起进行上下移动。在缝纫机底座部111的上表面中的针杆12的下方,设置有包含水平的平板的针板101。
而且,在相对于针板101的缝针11的落针位置形成有复合开口部102。在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具有针孔13的针孔构件30与后述的下进给机构20的后左下带21、前左下带22、前右下带23、后右下带24在上方露出而配置。即,复合开口部102为供针孔构件30与各下带21~24露出的多个矩形的开口部一体地复合而成的形状。
[梭机构]
如图2及图3所示,梭机构具有:设置于针板101的针孔构件30的下侧的外梭14及中梭15、与使中梭15旋转的梭轴(省略图示)。
梭轴在缝纫机底座部111内以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能够旋转地受到支撑。梭轴从所述上轴经由齿轮机构或带机构而被输入以上轴的两倍增速后的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的旋转。
中梭15收纳于外梭14的内侧。进而,中梭15在其内侧收纳有供给下线的未图示的线筒(bobbin)。
外梭14连结于梭轴的左端部,在中梭15的周围旋转。中梭15以不与外梭14一起旋转的方式限制旋转。外梭14在外周具有用于从缝针11捕捉上线的线环的尖端。外梭14通过进行旋转,可利用尖端捕捉上线的线环,并使从中梭15的内侧抽出的下线穿过。
所述外梭14与中梭15以收纳状态配置于后述的下进给机构20的大致圆筒状的引导框29的内侧。
[下进给机构]
图5是下进给机构20的引导框29的立体图,图6及图7是下进给机构20的立体图。图6与图7示出了后述的各下带21~24的架设状态不同的情况。
以下,基于图1~图7对下进给机构20进行详细说明。
如各图所示,下进给机构20具有:作为搬送带的各下带21~24、第一马达25、第二马达26、旋转轴27、旋转轴28、第一带轮31、第二带轮32。
进而,下进给机构20包括:以各下带21~24与被缝制物C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引导框29、第一加压机构33、以及第二加压机构34。
第一马达25及第二马达26均是能够任意地控制动作量的马达、例如步进马达或伺服马达。第一马达25及第二马达26以前后排列的状态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111的右端部的内侧,并使输出轴朝向左方。
在前侧的第一马达25的输出轴,经由旋转轴27而连结有第一带轮31。
在后侧的第二马达26的输出轴,经由旋转轴28而连结有第二带轮32。
旋转轴27、旋转轴28均与左右方向平行,在缝纫机底座部111内能够旋转地受到支撑。
第一带轮31及第二带轮32在缝纫机底座部111的左端部内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旋转地受到支撑。而且,对第一带轮31及第二带轮32经由旋转轴27、旋转轴28分别从第一马达25与第二马达26赋予旋转动作。
第一带轮31及第二带轮32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为重复的配置,即,为相同高度且在左右方向上为相同位置。另外,第一带轮31配置于第二带轮32的前侧。
第一带轮31及第二带轮32均能够架设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所有的下带21、下带22、下带23、下带24。
即,第一带轮31在外周面具有用于架设后左下带21、前左下带22的左槽311、与用于架设前右下带23、后右下带24的右槽312。
第二带轮32在外周面具有用于架设后左下带21、前左下带22的左槽321、与用于架设前右下带23、后右下带24的右槽322。
各下带21~24的宽度相等,左槽311、左槽321及右槽312、右槽322均至少具有与两条带相应的宽度。
由此,各下带21~24均可适宜地选择第一带轮31与第二带轮32来架设。
各下带21、22、23、24为无端环状,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一带轮31或引导框29与第二带轮32之间。
另外,各下带21、22、23、24从左向右依次并列。
如图2所示,引导框29(引导构件)以在左右方向上与各带轮31、32大致一致、在前后方向上处于各带轮31、32之间的方式配置。进而,引导框29配置于各带轮31、32的上方且针板101的正下方。
如图5所示,引导框29具有:用于固定于缝纫机底座部111内的支架部295、与引导各下带21~24的圆筒状的主体部296。
引导框29以主体部296的中心轴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于针板101的正下方。
在主体部296的外周面上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嵌合槽297。在嵌合槽297的内侧,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的板状的针孔构件30。针孔构件30在落针位置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针孔13。
针孔构件30连结于未图示的针上下移动机构,所述针上下移动机构将所述缝纫机马达作为驱动源并以与缝针11相同的周期上下移动。针孔构件30通过所述针上下移动机构,以与缝针11相反的相位进行上下移动。即,针孔构件30的针孔13的形成面在成为缝针11的下死点的相位处于与针板101的上表面为相同高度或稍高的最高位置,在成为缝针11的上死点的相位处于从针板101的上表面最下降的最低位置。
另外,主体部296在其外周面的上部在周向上使各下带21~24滑动而进行被缝制物C的进给。因此,在主体部296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有引导各下带21~24的第一引导部291、第二引导部292、第三引导部293、第四引导部294。
第一引导部291设置于针孔13的左后方,第二引导部292设置于针孔13的左前方,第三引导部293设置于针孔13的右前方,第四引导部294设置于针孔13的右后方。
各引导部291~294均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凸条,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各下带21~24相等或稍宽。各引导部291~294的后端部成为相对于主体部296的外周面而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突出量向前逐渐增加的斜坡。另外,各引导部291~294的前端部成为相对于主体部296的外周面而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突出量朝向前逐渐减少的斜坡。
第一引导部291位于较针孔13更靠左侧处且其大致总长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后侧处。
而且,第一引导部291在较主体部296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部更靠前侧处具有平坦且水平的引导面291a(图5的花纹部分)。引导面291a从上方观察时为面向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的配置。
而且,引导面291a设定为在其上滑接通过的后左下带21的外侧面比针板101的上表面稍高。
引导面291a形成为:其前端部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稍靠后方处,后左下带21在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后侧处与被缝制物C抵接。
第二引导部292位于较针孔13更靠左侧处且较第一引导部291更靠右侧处并且其大致总长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前侧处。
而且,第二引导部292在较主体部296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部更靠后侧处具有平坦且水平的引导面292a(图5的花纹部分)。引导面292a从上方观察时为面向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的配置。
而且,引导面292a设定为在其上滑接通过的前左下带22的外侧面比针板101的上表面稍高。
引导面292a形成为:其后端部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稍靠前方处,前左下带22在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前侧处与被缝制物C抵接。
第三引导部293位于较针孔13更靠右侧处且其大致总长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前侧处。
而且,第三引导部293在较主体部296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部更靠后侧处具有平坦且水平的引导面293a(图5的花纹部分)。引导面293a从上方观察时为面向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的配置。
而且,引导面293a设定为在其上滑接通过的前右下带23的外侧面比针板101的上表面稍高。
引导面293a形成为:其后端部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稍靠前方处,前右下带23在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前侧处与被缝制物C抵接。
第四引导部294位于较针孔13及第三引导部293更靠右侧处且其大致总长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后侧处。
而且,第四引导部294在较主体部296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部更靠前侧处具有平坦且水平的引导面294a(图5的花纹部分)。引导面294a从上方观察时为面向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的配置。
而且,引导面294a设定为在其上滑接通过的后右下带24的外侧面比针板101的上表面稍高。
引导面294a形成为:其前端部位于较针孔13的中心稍靠后方处,后右下带24在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后侧处与被缝制物C抵接。
引导面291a、引导面294a设置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后侧处,引导面292a、引导面293a设置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前侧处。因此,于在后侧的后左下带21、后右下带24与前侧的前左下带22、前右下带23设置了速度差(搬送量差)的情况下,各下带21~24不会产生干扰,可将基于前后的进给速度差(搬送量差)的搬送力赋予到被缝制物C。因此,能够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差动进给中的目标那样的针脚,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第一加压机构33对各下带21~24中的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一带轮31之间的所有带施加张力以抑制松弛的产生。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第一加压机构33具有:左加压辊331、右加压辊332、支撑板333、以及基座块334。
支撑板333为沿着前后上下方向的长条的平板状,以长度方向朝向前斜上方的状态支撑于基座块334。
进而,支撑板333在其上端部的左表面与右表面将左加压辊331与右加压辊332支撑为同心且能够旋转。支撑板333配置成左加压辊331及右加压辊332从后部下方与跨及引导框29-第一带轮31之间的带的外侧面抵接。
基座块334由后述的第二加压机构34共用,支撑第一加压机构33及第二加压机构34的结构。基座块334在缝纫机底座部111内固定装配于引导框29的下方。
支撑板333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的长孔,通过插通至长孔的两个螺栓而紧固固定于基座块334。支撑板333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架设于第一带轮31的带大致正交的方向。因此,通过拧松螺栓使支撑板333沿着长孔移动,可调节左加压辊331及右加压辊332对于带的压接力。换句话说,可调节跨及引导框29与第一带轮31之间的带的张紧力。
左加压辊331与右加压辊332的外径相等,由支撑板333支撑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同一轴旋转。另外,左加压辊331及右加压辊332的左右的宽度均具有各下带21~24的宽度的两倍或其以上的宽度。
由此,左加压辊331可和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一带轮31之间的后左下带21与前左下带22中的任一者抵接。
同样地,右加压辊332可和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一带轮31之间的前右下带23与后右下带24中的任一者抵接。
第二加压机构34对各下带21~24中的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二带轮32之间的所有带施加张力以抑制松弛的产生。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第二加压机构34具有:左加压辊341、右加压辊342、支撑板343、以及所述基座块334。
支撑板343与所述支撑板333为相同的结构,以长度方向朝向后斜上方的状态支撑于基座块334。
另外,支撑板343在其上端部的左表面与右表面将左加压辊341与右加压辊342支撑为同心且能够旋转。支撑板343配置成左加压辊341及右加压辊342从后部上方与跨及引导框29-第二带轮32之间的带的外侧面抵接。
支撑板343也具有长孔,可使支撑板343沿着所述长孔移动。由此,可调节左加压辊341及右加压辊342对于架设于第二带轮32的带的压接力。因此,可调节跨及引导框29与第二带轮32之间的带的张紧力。
左加压辊341与右加压辊342的外径相等,由支撑板343支撑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同一轴旋转。另外,左加压辊341及右加压辊342的左右的宽度均具有各下带21~24的两倍或其以上的宽度。
由此,左加压辊341可和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二带轮32之间的后左下带21与前左下带22中的任一者抵接。
同样地,右加压辊342可和架设于引导框29与第二带轮32之间的前右下带23与后右下带24中的任一者抵接。
第一加压机构33的左加压辊331与第二加压机构34的左加压辊341均可和后左下带21与前左下带22抵接。同样地,第一加压机构33的右加压辊332与第二加压机构34的右加压辊342均可和前右下带23与后右下带24抵接。
因此,即便将各下带21~24架设于第一带轮31与第二带轮32中的任一者,也可由第一加压机构33或第二加压机构34中的任一者赋予张紧力。
图6表示将在落针位置的前侧进行进给的前左下带22、前右下带23架设于第一带轮31、将在后侧进行进给的后左下带21及后右下带24架设于第二带轮32的状态。
图7表示将在落针位置的左侧进行进给的后左下带21、前左下带22架设于第一带轮31、将前右下带23、后右下带24架设于第二带轮32的状态。
当拧松螺栓使各加压辊331、332、341、342后退时,各下带21~24能够容易地从各带轮31、32拆下并重新搭架。
因此,能够容易地选择并进行图6的架设状态下的缝制与图7的架设状态下的缝制。
例如,在图6的架设状态(设为前后差动进给状态)下,能够进行使较落针位置更靠前侧处比较落针位置更靠后侧处更快地进给的所谓的抽缩缝制。
另外,在前后差动进给状态下,也能够进行使较落针位置更靠前侧处比较落针位置更靠后侧处更慢地进给而对被缝制物C施加张紧力的缝制。
在图7的架设状态(设为左右差动进给状态)下,若使左侧快速进给,则可进行右弯曲的曲线缝制,若使右侧快速进给,则可进行左弯曲的曲线缝制。
另外,由于可根据左右的速度差(搬送量差)的大小来改变曲率,因此能够进行多种曲线缝制。
[布按压机构]
图8是作为在针板101上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C的按压机构的布按压机构70的立体图,图9是后视图,图10是右侧面图。此外,在图8及图10中省略了后述的定位标尺50与其支撑机构53的图示。
布按压机构70具有:压脚71、压杆72、安装台74、按压马达(省略图示)、按压高度检测部(省略图示)。
压杆72配置于针杆12的前邻,以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在缝纫机臂部113的内部能够上下移动地受到支撑。
压杆72的上端部在缝纫机臂部113的内部由未图示的按压弹簧向下方推压。按压弹簧的伸缩量能够通过能够任意地控制动作量的按压马达来调节。因此,通过控制按压马达,能够任意地设定压脚71的按压压力。
另外,按压马达还赋予用于切换为压脚71按压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的按压高度与向上方远离的释放高度的升降动作。
另外,在压杆72并设有检测其高度的未图示的按压高度检测部。因此,在将压脚71的按压压力设定为规定值后,在压脚71的高度因被缝制物C的厚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以按压弹簧的伸缩量不变化的方式控制按压马达,能够将按压压力维持为一定的设定值。
压脚71经由安装台74而装配于压杆72的下端部。安装台74为上表面与下表面水平且平坦的块。安装台74上下贯通地形成有能够插入压杆72的插入孔。安装台74例如通过螺钉的紧固而固定于压杆72的下端部。
另外,后述的上进给机构40的连杆构件474的下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安装台74的前端部。
压脚71配置于针板101的复合开口部102的上方。压脚71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C,使基于各下带21~24的搬送力适当地传递到被缝制物C。另外,压脚71将上进给机构40的左上带41及右上带42支撑为能够搬送。而且,压脚71还具有将各上带41、42按压到被缝制物C而使其搬送力适当地传递到被缝制物C的功能。
如图8~图10所示,压脚71具有: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C的底板711、与安装于压杆72的下端部的连结部712。
底板711呈底面平滑且布进给方向上游侧(后端部)向上方翘起的所谓的舟形。
连结部712竖立设置于底板711的前端部上表面,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稍微摆动地连结于底板711。连结部712的上部例如通过螺固而固定于安装台74的下侧。此外,连结部712也可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安装台74,也可利用将连结部712与安装台74一体化而成的一个构件来构成。
[上进给机构]
如图1、图2、图8~图10所示,上进给机构40包括:作为搬送带的左上带41及右上带42、所述左右的带导件43、带导件44、作为左上带41的带进给的驱动源的左上马达45、作为右上带42的带进给的驱动源的右上马达46、以及从各上马达45、46至压脚71为止引导各上带41、42的引导机构47。
左右的带导件43、带导件44装配于压脚71的左右两侧。
各带导件43、44通过沿着左右方向的未图示的支轴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压脚71的连结部712的下部的左右的侧面。
各带导件43、44在侧面观察时为前端部朝向前斜上方延出且在后端部的近前最接近针板101、后端部向后斜上侧浮起的形状。另外,各带导件43、44分别在后端部包括能够通过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而旋转的进给辊432、进给辊442。
左右的无端环状的上带41、上带42分别以在左右的带导件43、带导件44与压脚71的侧面之间通过的方式受到引导。即,左右的上带41、上带42分别以从进给辊432、进给辊442的上部沿外周向下方折返并在各带导件43、44的最接近针板101的部位朝向前方行进的方式受到引导后,向前斜上方的方向穿出。各上带41、42在沿着各带导件43、44的最接近针板101的部位向前方行进时,与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抵接而进行向前侧的进给。
此外,左上带41的被缝制物C的抵接位置在俯视时与前左下带22的被缝制物C的抵接位置重合,以由这些带夹持的方式进行被缝制物C的进给。
同样地,右上带42的被缝制物C的抵接位置在俯视时与前右下带23的被缝制物C的抵接位置重合,以由这些带夹持的方式进行被缝制物C的进给。
另外,如上所述,各带导件43、44通过支轴而轴支撑于压脚71。而且,在设置于各带导件43、44的前端部的轴部434、轴部444,连结有作为弹簧的拉伸弹簧433、拉伸弹簧443的一端部。各拉伸弹簧433、443的另一端部与分别设置于安装台74的左右的侧面部的轴部745、轴部746连结,对各带导件43、44的前端部赋予向上侧的张力。
因此,各带导件43、44的后端部侧被施有向下方的转动,对沿着最接近针板101的部位向前方行进的各上带41、42赋予向针板101侧的压接力。因此,对各上带41、42赋予向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的压接力。
左右的上马达45、上马达46使用能够控制转数的马达、例如直流马达、交流马达、步进马达等。
而且,左上马达45在使输出轴朝向左方的状态下,经由马达支架451支撑于缝纫机臂部113的左端部的前侧。
另外,右上马达46在使输出轴朝向左方的状态下,经由马达支架451在缝纫机臂部113的左端部的前侧支撑于左上马达45的上方。
而且,在左上马达45的输出轴装配有马达带轮452,在所述马达带轮452卷绕有左上带41的一端部。
另外,在右上马达46的输出轴装配有马达带轮462,在所述马达带轮462卷绕有右上带42的一端部。
左上带41为无端环状,将环拉延的状态下的一端部架设于左上马达45的马达带轮452,另一端部架设于带导件43的进给辊432。
右上带42也为无端环状,将环拉延的状态下的一端部架设于右上马达46的马达带轮462,另一端部架设于所述带导件44的后端部的进给辊442。
而且,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左上带41的马达带轮452到进给辊432的路径、与从右上带42的马达带轮462到进给辊442的路径除了马达带轮452、马达带轮462的周边以外均重复。此外,相对于左上带41,右上带42配置于右侧。
引导机构47对左上带41与右上带42沿着各自的所述路径进行引导。
引导机构47具有:左右排列的一对第一张紧辊471、左右排列的一对第二张紧辊472、包含上下的连杆构件473、连杆构件474的引导臂475、以及能够旋转地设置于各上带41、42的路径上的各部的多个引导辊476。
一对第一张紧辊471配置于马达带轮452的下方。另外,一对第二张紧辊472配置于马达带轮452与一对第一张紧辊471之间。
一对第一张紧辊471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旋转,轴向上的宽度宽。而且,一对第一张紧辊471从外侧压接于左上带41与右上带42两者并对这些赋予朝向内侧的张紧力。
一对第二张紧辊472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旋转,轴向上的宽度窄。而且,一对第二张紧辊472从内侧仅压接于右上带42并对其赋予朝向外侧的张紧力。
另外,右上带42通过一对第二张紧辊472而向左右两侧扩展,因此可避免与位于路径的中途的马达带轮452产生干扰。
构成引导臂475的上侧的连杆构件473的一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马达支架451的下端部。另外,上侧的连杆构件473的另一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一端部。
进而,如上所述,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另一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安装台74的前端部。
在上侧的连杆构件473与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连结部,设置有相对于左上带41与右上带42从前侧与环的内侧抵接的引导辊476、与从前侧与环的外侧抵接的引导辊(省略图示)。
由此,左右的上带41、上带42通过沿着上侧的连杆构件473的路径与沿着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路径进行搬送。
因此,即便于压脚71因被缝制物C的厚度的变化或凹凸而升降,上侧的连杆构件473与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屈曲角度产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左右的上带41、上带42也维持沿着上侧的连杆构件473的路径与沿着下侧的连杆构件474的路径。因此,各上带41、42的路径长度被维持为一定,可抑制张力的变动。
[定位标尺]
定位标尺50用于对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在与被缝制物C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进行定位。定位标尺50的进行定位的方向理想的是与被缝制物C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相对于正交方向以某种程度倾斜。
图11是位于非使用位置的定位标尺50与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位于使用位置的定位标尺50与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9、图11及图12所示,定位标尺50支撑于支撑机构53。
定位标尺50为用于通过触碰针板101上的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部)而沿着所述侧端部以一定的间隔进行缝制(所谓的边缘缝制)的触碰板。在以下的记载中,将沿着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进行的边缘缝制的一定的间隔设为“边缘缝缀宽度”。
定位标尺50通过支撑机构53而将位置切换为处于接近或抵接于针板101的上表面的状态的使用位置与从针板101的上表面向上方远离的非使用位置。此处,以位于使用位置为前提,对定位标尺50的各部的位置及朝向进行说明。
定位标尺50具有:触碰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的触碰板51、与从触碰板51向支撑机构53侧延伸的连结部52。触碰板51与连结部52通过对于一片金属板的弯折加工而形成。
触碰板51为与前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板状,其左表面成为被缝制物C的触碰面。触碰板51在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细长方状,在前后方向上为长条。
触碰板51的下缘部为直线状,在使用位置,下缘部沿着前后方向成为水平,可遍及下缘部的总长而抵接于或接近针板101的上表面。
在使用位置,触碰板51的前端部优选为在前后方向上处于与针孔13相同的位置或较针孔13更靠前侧处。
另外,从针孔13的中心至触碰板51的左表面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成为缝制时的边缘缝缀宽度。从针孔13的中心至触碰板51的左表面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能够通过支撑机构53来调节。
此外,触碰板51配置为左表面处于较针孔13的中心更靠右侧处。而且,触碰板51能够在不与缝针11或压脚71产生干扰的范围内,以触碰板51的左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移靠至最接近针孔13的中心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置调节。
连结部52从触碰板51的前端上缘部向右方延出,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曲柄形状。连结部52通过所述曲柄形状而右端部比触碰板51侧的端部高一级。连结部52的右端部连结于支撑机构53,从而定位标尺50的整体支撑于支撑机构53。
此外,连结部52的配置或形状并不限定于所述。例如,连结部52只要相对于触碰板51而言为不妨碍使被缝制物C的侧端部触碰到触碰面的配置即可,也可连结于触碰板51的外缘的任一者。另外,连结部52也可不是平板状,进而也可与触碰板51不是一体。
支撑机构53具有:保持定位标尺50的保持轴54、插通保持保持轴54的筒状体55、保持筒状体55的转动臂56、以及对转动臂56赋予转动动作的未图示的作为驱动源的致动器。
支撑机构53使定位标尺50转动而进行使用位置与非使用位置的切换动作。
保持轴54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圆棒状的轴部541、与固定地设置于轴部541的左端部的保持块542。
保持块542为从轴部541的左端部向左方延出的大致长方体。在保持块542的上表面左端部,具有在下方产生落差的阶差部,连结部52的右端部在使下表面与所述阶差部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由螺栓等紧固构件连结。
保持轴54的轴部541遍及左右方向上的总长而外径均匀,其右端部插入至筒状体55。
筒状体55沿着左右方向配置,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进行保持轴54的抱紧固定。因此,通过拧松紧固构件,可使保持轴54及定位标尺50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旋转而进行朝向的调节。
转动臂56具有:保持筒状体55的伸缩轴561、与能够插入伸缩轴561的筒状臂部562。
筒状臂部562的基端部通过缝纫机架或其他支撑结构体而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受到支撑。另外,筒状臂部562沿着以基端部的转动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出。具体而言,筒状臂部562从基端部朝向大致后方延出。
筒状臂部562为能够插入伸缩轴561的圆筒状,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保持伸缩轴561。筒状臂部562通过拧松紧固构件,可对伸缩轴561沿着插入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即,转动臂56使伸缩轴561沿着筒状臂部562的转动半径方向伸缩,从而能够调节定位标尺50的转动动作的转动半径。由此,可调节定位标尺50的使用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配置。
伸缩轴561在后端部侧的转动端部以使筒状体55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保持筒状体55。另外,在伸缩轴561的转动端部设置有调节螺钉563。所述调节螺钉563通过进行旋转操作,可对筒状体55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因此,通过调节螺钉563,可经由筒状体55及保持轴54对定位标尺5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从而调节边缘缝缀宽度。
致动器包含使转动臂56转动的马达、旋转式气缸等。另外,也可将直动式气缸的柱塞连结于转动臂56而使转动臂56转动。
致动器经由转动臂56的转动而赋予定位标尺50相对于针板101的接触/远离移动动作。由此,致动器赋予定位标尺50的使用位置与非使用位置的位置切换动作。
在非使用位置,转动臂56大致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状态,定位标尺50侧的转动端部成为朝向后方的状态,定位标尺50成为从针板101向上方远离的状态。
而且,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转动臂56的转动端部向前斜下方转动,定位标尺50下降并处于抵接于或接近针板101的上表面的使用位置。
另外,通过致动器的与上文相反的方向的驱动,转动臂56向与上文相反的方向转动,定位标尺50从使用位置移动到非使用位置。
关于非使用位置的定位标尺50的高度,并无限制,优选为设为不与缝纫机100的其他结构产生干扰、不妨碍缝制作业的高度。
[退避机构]
左右的带导件43、带导件44在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时,后端部的底部位于为针板101的上表面高度的进给位置。
退避机构60在进行使用定位标尺50的缝制的情况下,为了配置于使用位置,而使成为相对于针孔13而言的定位标尺50侧的右侧的带导件44及进给辊442与由这些引导的右上带42移动到退避位置。
如上所述,定位标尺50配置成在使用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定位标尺50的前端部处于与针孔13相同的位置或较针孔13更靠前侧处。进而,定位标尺50有时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在不与缝针11产生干扰的范围内触碰板51的左表面移靠至最接近针孔13的中心的位置。
右侧的带导件44配置为最接近落针位置即针孔13的部位即后端部侧在前后方向上与针孔13重合。另外,右侧的带导件44及进给辊442与由这些引导的右上带42在左右方向上接近并配置于针孔13的右邻。
因此,右侧的带导件44及进给辊442与由这些引导的右上带42和定位标尺50在想要配置为使定位标尺50在使用位置接近针孔13时有可能产生干扰。
因此,退避机构60使带导件44的后端部移动到从针板101向上方远离的退避位置,从而避免右侧的带导件44及进给辊442与由这些引导的右上带42和定位标尺50的干扰。
图13是退避机构60的周边的立体图,图14是右侧面图。在图13及图14中省略了定位标尺50与其支撑机构53的图示。
如图8、图10、图13及图14所示,退避机构60具有:将右侧的带导件44保持于退避位置的保持构件61、将保持构件61的上端部轴支撑为能够转动的支轴62、以及对保持构件61向规定位置侧施力的作为弹性构件的扭转螺旋弹簧(扭簧)63。
保持构件61的上端部通过包含带台阶的螺钉的支轴62而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转动地支撑于安装台74的右侧面。
保持构件61包含细长方状平板,并将其下端部设为转动端部,且向以支轴6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出。在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形成有大致半圆状的凹部611。
另外,在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的前侧,形成有通过弯折而向右方立起的操作片612。
关于保持构件61,如图8及图10所示,通过扭转螺旋弹簧63而对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向前施力。而且,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被压靠到将连杆构件474的下端部连结于安装台74的螺栓的头部,被维持于较带导件44的前端部更向前方远离的释放位置。
在保持构件61位于释放位置的情况下,不会与带导件44产生干扰,带导件44维持进给位置。
而且,如图13及图14所示,当在以带导件44处于退避位置的方式将前端部压下的状态下按压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的操作片612而使其向后方转动时,可使轴部444从下方嵌合于凹部611。将轴部444嵌合于凹部611的位置设为保持构件61的保持位置。
当使保持构件61处于保持位置时,保持构件61成为大致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
在所述情况下,带导件44的前端部通过拉伸弹簧443的朝向上的张力而维持轴部444嵌合于凹部611的状态。由此,保持构件61可抵抗扭转螺旋弹簧63而维持保持位置。因此,带导件44被保持于退避位置。
在使带导件44返回到进给位置时,只要将所述带导件44的前端部压下或将后端部提起即可。由此,与凹部611嵌合的轴部444脱出,保持构件61通过扭转螺旋弹簧63而恢复到释放位置。因此,带导件44也可返回到进给位置。
[缝纫机的使用]
所述结构的缝纫机100能够执行进行上带进给及下带进给的缝制。
在所述情况下,下进给机构20通过以图6的形态架设各下带21~24,可在针孔13的前侧与后侧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进给缝制。
另外,下进给机构20通过以图7的形态架设各下带21~24,可在针孔13的左侧与右侧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进给缝制。
另一方面,在沿着被缝制物C的右端部进行边缘缝制的情况下,如图13及图14所示,将右侧的带导件44的前端部压下,使其从进给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
进而,使保持构件61的下端部向后方转动,从释放位置切换到保持位置,并且使带导件44的轴部444嵌合于凹部611。
保持构件61以带导件44的轴部444与轴部746的间隔充分长于带导件44处于进给位置时的带导件44的轴部444与轴部746的间隔的方式保持轴部444,因此可将带导件44保持于退避位置。而且,带导件44的后端部相对于针板101向上方远离,在针孔13的右侧周边形成空间。
然后,驱动定位标尺50的支撑机构53的致动器,使定位标尺50从非使用位置移动到使用位置。由此,在针板101的上表面且针孔13的右侧在定位标尺50的触碰板51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下,下缘部抵接于或接近针板101的上表面。此外,触碰板5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预先以从针孔13的中心起成为目标边缘缝缀宽度的方式进行调节。
由此,以被缝制物C的右端部始终与定位标尺50的触碰板51的左表面抵接的方式一边进给被缝制物C一边进行缝制,由此以目标边缘缝缀宽度进行缝制。
此外,在所述缝制的情况下,由于右上带42无助于被缝制物C的进给,因此优选为作业者一边用手操作被缝制物C一边进行缝制以免被缝制物过于向右侧弯曲。
另外,对作为右上带42的驱动源的右上马达46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也可进行如下控制:在边缘缝制时以不驱动右上马达46的方式进行限制。在所述情况下,也可构成为:设置对带导件44向退避位置的移动、保持构件61向保持位置的移动、定位标尺50向使用位置的移动中的任一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控制装置与传感器的检测联动地进行限制右上马达46的驱动的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也可构成为:与进行定位标尺50的位置切换的致动器向使用位置的驱动联动地进行限制右上马达46的驱动的控制。
[第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缝纫机100具有退避机构60,所述退避机构60将相对于落针位置即针孔13而言的定位标尺50侧的右上带42及带导件44保持于远离针孔13的退避位置。
由此,可在右上带42及带导件44不会产生干扰的情况下靠近针孔13而将定位标尺50配置于针板101上,因此能够进行更窄的边缘缝缀宽度的缝制。
另外,退避机构60使右上带42及带导件44向上方退避,因此可不仅在左右方向上不受限制而且也在前后方向上不受限制地配置定位标尺50,通过在前后方向上以与针孔13重叠的方式配置定位标尺50,能够进行更良好的边缘缝制。
另外,退避机构60具有将通过转动而退避的带导件44保持于退避位置的保持构件61,因此可利用带导件44的拉伸弹簧443的恢复力来维持保持状态,能够实现退避机构60的结构的简易化、零件数量的降低。
另外,定位标尺50通过支撑机构53而被支撑为能够接触/远离针板101或针孔13,因此可仅在需要边缘缝制等时,将定位标尺50配置于针板101上,缝纫机100能够不限于边缘缝制地进行多种缝制。
另外,支撑机构53具有使定位标尺50以接触/远离针板101或针孔13的方式移动的致动器,因此可迅速地进行在需要边缘缝制等时的定位标尺50的位置切换,能够实现缝制作业效率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退避机构包含结构与所述保持构件61不同的保持构件61A的缝纫机。
图15是位于释放位置的保持构件61A周边的立体图,图16是位于释放位置的保持构件61A周边的右侧面图,图17是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61A周边的立体图,图18是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61A周边的右侧面图。另外,图19是保持构件61A的立体图,图20是保持构件61A的平面图,图21是保持构件61A的正面图。
如图19~图21所示,保持构件61A在一端部形成有能够插入轴部444的贯通孔615A,所述轴部444卡挂设置于带导件44的前端部的拉伸弹簧443。与保持构件61不同,保持构件61A的一端部在带导件44的前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受到支撑。
此外,保持构件61A也可在与带导件44之间插入弹簧垫圈,对转动操作施加滑动阻力。
另外,在保持构件61A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大致半圆状的凹部611A。与所述保持构件61不同,所述凹部611A用于嵌合轴部746,所述轴部746卡挂设置于布按压机构70侧的拉伸弹簧443。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示了将轴部746设置于连结部712的上部的右侧面而非安装台74的结构,但也可设为将轴部746设置于安装台74的结构。
进而,保持构件61A在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侧缘部形成有向保持构件61A的厚度方向延出的钩部614A。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支撑于带导件44的右侧面的保持构件61A位于释放位置的情况下,若转动端部侧向下方下垂,则有可能钩挂于被缝制物C、与其他构件产生干扰、损伤针板101等。因此,使钩部614A卡止于带导件44的上表面并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以防止保持构件61A下垂。
[缝纫机的使用]
在所述结构的情况下,在边缘缝制时,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保持构件61A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将右侧的带导件44的前端部压下,使其从进给位置转动到退避位置。
进而,如图17及图18所示,使保持构件61A的转动端部向上方转动,从释放位置切换到保持位置,并且使带导件44的轴部746嵌合于凹部611A。
保持构件61A充分长于带导件44位于进给位置时的带导件44的轴部444与轴部746的间隔,因此可将带导件44保持于退避位置。
由此,在针板101上的针孔13的右侧,能够以使定位标尺50更接近针孔13的方式配置定位标尺50,从而进行边缘缝制。
[第二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搭载有包含保持构件61A的保持机构的缝纫机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0相同的技术效果。
进而,保持构件61A不需要扭转螺旋弹簧或带台阶的螺钉,可将保持机构设为更简易的结构。
其中,也可设置对保持构件61A的转动端部向下方施力的弹簧。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括退避机构60B的缝纫机,所述退避机构60B通过致动器65B来切换带导件44B的进给位置与退避位置。图22是表示退避机构60B的周边的结构的右侧面图。
在所述缝纫机中,带导件44B能够通过推压力从进给位置切换到退避位置,在带导件44B的上端部,设置有切换位置的推压力的受压部445B。受压部445B形成为沿着上下左右方向的平板状。带导件44B中,除了包括受压部445B这一方面以外的结构与所述带导件44相同。
退避机构60B含有:具有向两个方向延伸的延出部641B、延出部642B的双臂曲柄(bell crank)状的保持构件64B、与对保持构件64B赋予转动动作的致动器65B。
保持构件64B在安装台74的右侧面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受到支撑。保持构件64B的其中一个延出部641B向下方延出,其顶端部在带导件44B的受压部445B的后侧与所述受压部445B相向。
保持构件64B的另一个延出部642B向前方延出。通过致动器65B对所述延出部642B输入向上方的转动动作。
当对另一个延出部642B输入向上方的转动动作时,其中一个延出部641B向前方转动,带导件44B的上端部经由受压部445B而被向前方推压,使带导件44B的后端部向上方转动,可从进给位置切换到退避位置。
致动器65B为进行直动动作的致动器,例如可利用气缸。包含气缸的致动器65B使柱塞651B朝向下方地配置,并且柱塞651B的顶端部呈向后方屈曲的钩状。
柱塞651B的钩状的顶端部上表面与保持构件64B的另一个延出部642B的顶端下表面相向。由此,通过使致动器65B的柱塞651B向上方退避,可使保持构件64B的另一个延出部642B向上方转动,进行带导件44B向退避位置的切换。
另外,通过适当地设定作为气缸的致动器65B的柱塞的冲程(stroke),可将带导件44B保持于退避位置。
压脚71在缝制时下降到针板101上,但在非缝制时为了释放被缝制物C而由按压马达向上方提起。
在退避机构60B中,为柱塞651B的顶端部上表面与保持构件64B的另一个延出部642B的顶端下表面相向的结构,因此不会对压脚71的释放时的提起动作造成影响。
致动器65B优选为构成为能够经由电磁阀等由控制装置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可根据作业者的指示输入操作来控制致动器65B,能够对带导件44B在进给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任意地进行切换。
由此,在为了进行边缘缝制而将定位标尺50配置于针板101上的情况下,可迅速地进行带导件44B的位置切换,能够实现缝制作业效率的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也示出了包括退避机构60C的缝纫机,所述退避机构60C通过致动器65C来切换带导件44B的进给位置与退避位置。图23是表示退避机构60C的周边的结构的右侧面图。
退避机构60C含有:具有向两个方向延伸的延出部641C、延出部642C的双臂曲柄状的保持构件64C、对保持构件64C赋予转动动作的致动器65C、以及将保持构件64C与致动器65C连结的两个连杆构件66C、67C。
保持构件64C与所述保持构件64B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向下方延出的其中一个延出部641C、与向前方延出的另一个延出部642C。
而且,另一个延出部642C的前端部经由两个连杆构件66C、67C而连结于致动器65C。
致动器65C与所述致动器65B同样地,为进行直动动作的致动器,例如可利用气缸。
包含气缸的致动器65C的柱塞651C的下端部经由两个连杆构件66C、67C而连结于保持构件64C的另一个延出部642C的前端部。
下侧的连杆构件66C的下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保持构件64C的另一个延出部642C的前端部。另外,连杆构件66C的上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上侧的连杆构件67C的下端部。
上侧的连杆构件67C的上端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连结于致动器65C的柱塞651C的下端部。
另外,在保持构件64C的其中一个延出部641C朝向下方、另一个延出部642C朝向前方的状态(带导件44B位于进给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3所示,两个连杆构件66C、67C以呈在相互的连结部稍微屈曲的姿势的方式设定各自的长度。此外,也可设定为在所述状态下两个连杆构件66C、67C呈直线状的长度。
另一方面,致动器65C的柱塞651C的向上方的提起冲程是设定为如下长度、即、将两个连杆构件66C、67C拉延至笔直的状态,进而使保持构件64C转动,使带导件44B从进给位置转动到退避位置的长度。
由此,通过使致动器65C的柱塞651C进行退避动作,可将两个连杆构件66C、67C拉延,并且使保持构件64C的另一个延出部642C向上方转动,从而进行带导件44B向退避位置的切换。
在退避机构60C中,柱塞651C的顶端部经由稍微屈曲(或呈直线状连结)的两个连杆构件66C、67C而连结于保持构件64C,因此在压脚71的释放时的提起时,两个连杆构件66C、67C只是大幅屈曲,不会对压脚71的提起动作造成影响。
致动器65C优选为构成为能够由控制装置进行动作控制。
由此,在为了进行边缘缝制而将定位标尺50配置于针板101上的情况下,可迅速地进行带导件44B的位置切换,能够实现缝制作业效率的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例示了一种包括带导件44D的缝纫机,所述带导件44D能够通过前进移动而从进给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图24是带导件44D的右侧面图。
所述带导件44、带导件44B均构成为使抵接于或接近被缝制物C的后端部以向上方远离的方式移动而切换到退避位置。
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导件44D通过使将带导件44D支撑为能够转动的支轴431的轴孔446D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孔,能够使带导件44D转动并且能够从进给位置进行前进移动。
在所述情况下,带导件44D的后退位置成为进给位置,前进位置成为退避位置。
在搭载所述带导件44D的情况下,退避机构优选为构成为将带导件44D向前方拉近并加以保持。
[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由单一构件一体地形成的结构组件可置换为被分割成多个构件并相互连结或固着而成的结构组件。另外,将多个构件连结而构成的结构组件也可置换为由单一构件一体地形成的结构组件。此外,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细节能够于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变更。
例如,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被缝制物C的右端部与定位标尺50抵接而进行边缘缝制的结构,但也可构成为使被缝制物C的左端部与定位标尺抵接而进行边缘缝制。
在所述情况下,构成为将定位标尺配置于针孔13的左方,使被缝制物C的左端部与触碰板的右表面抵接。
另外,优选为构成为将左边的带导件43而非右边的带导件44从进给位置切换到退避位置,并且在压脚71的左侧配置保持构件。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仅将单侧的带导件44、带导件44D切换到退避位置来进行边缘缝制的结构,但也可构成为:在构成为压脚为将被缝制物C按压到下带21~下带24的结构且即便上带41、上带42退避也能够维持基于下带21~下带24的进给功能的情况下,包括在将定位标尺50配置于使用位置时将两个带导件43、44维持于退避位置的退避机构。
另外,定位标尺50也可构成为手动切换非使用位置与使用位置。
另外,定位标尺50也可构成为:在不使用时从针板101卸下并去除,在使用时利用螺钉等安装于针板101上。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进给机构,从较针板更靠上方处利用搬送带进给被缝制物;以及
定位标尺,在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被缝制物的侧端部进行定位,
所述上进给机构在落针位置的两侧各别地具有所述搬送带及带导件,
所述缝纫机具有退避机构,所述退避机构至少将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而言的所述定位标尺的一侧的所述搬送带及所述带导件保持于远离所述落针位置的退避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退避机构使所述搬送带及所述带导件向上方退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导件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所述被缝制物的按压机构,
所述退避机构具有将通过转动而退避的所述带导件保持于退避位置的保持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退避机构具有使所述搬送带及所述带导件退避的致动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标尺通过支撑机构而以能够接触/远离所述针板或所述落针位置的方式受到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具有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使所述定位标尺以接触/远离所述针板或所述落针位置的方式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093639A JP2024175721A (ja) | 2023-06-07 | 2023-06-07 | ミシン |
JP2023-093639 | 2023-06-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02039A true CN119102039A (zh) | 2024-12-10 |
Family
ID=9371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685348.2A Pending CN119102039A (zh) | 2023-06-07 | 2024-05-30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175721A (zh) |
CN (1) | CN119102039A (zh) |
-
2023
- 2023-06-07 JP JP2023093639A patent/JP2024175721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5-30 CN CN202410685348.2A patent/CN11910203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75721A (ja) | 2024-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646238B2 (ja) | 多層柔撓布地加工物を縫い合わせるための縫製機 | |
TWI595134B (zh) | 縫紉機 | |
JPH01303188A (ja) | ベルトを縫付けるための縫製ミシン | |
KR20130071399A (ko) | 미싱 | |
JP5241405B2 (ja) |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 |
CN119102039A (zh) | 缝纫机 | |
CN1151323C (zh) | 缝纫机的送带装置 | |
US4173191A (en) | Sewing unit with sectionwise shiftable clamping device | |
JP6735017B2 (ja) | ミシン用補助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 | |
JP5372451B2 (ja) |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 |
CN100487178C (zh) | 差动送布缝纫机 | |
JPH08299635A (ja) | 縫製装置 | |
US5653187A (en) | Upper feed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 |
CN107488942A (zh) | 扁平缝缝纫机 | |
CN119640504A (zh) | 缝纫机 | |
CN108425187B (zh) | 缝纫机 | |
WO2025063146A1 (ja) | ミシン | |
JP2024074332A (ja) | ミシン | |
JP2025044479A (ja) | ミシン | |
CN119615502A (zh) | 缝纫机 | |
JP2025042673A (ja) | ミシン | |
JP2020006124A (ja) | ミシンの生地捌き装置 | |
JP2025042052A (ja) | ミシン | |
WO2024204097A1 (ja) | ミシン | |
JP5854478B2 (ja) | 縫製装置の下糸繰出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