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960091A -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960091A
CN118960091A CN202411000334.9A CN202411000334A CN118960091A CN 118960091 A CN118960091 A CN 118960091A CN 202411000334 A CN202411000334 A CN 202411000334A CN 118960091 A CN118960091 A CN 118960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outlet
air outlet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0003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
伍衍亮
梁平运
罗文君
吴海宏
李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4110003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9600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960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9600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组合风道形成有出风道、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出风道和离心风道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贯流风道和离心风道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和送风道;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出风道或贯流风道连通;送风道的另一端和出风道连通时,离心风道内的空气可由离心风道的上方和/或下方出风;送风道的另一端和贯流风道连通时,离心风道内的空气可由离心风道的前方或后方或介于前方和后方的方向出风;既可实现上出风、下出风和上下同时出风,也可实现左右出风,可满足用户的多种送风需求,保证出风的舒适性;提高了送风量,扩大了送风范围,保证用户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通风设备中,可实现上下出风或左右出风,两者各有优缺点,上下出风时可避免风直吹用户,舒适性好,但送风角度固定,送风范围小;左右出风时可迎面出风,送风量大,送风范围大,但风直吹用户,舒适性差;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风设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急需研发一种既能上下出风也可左右出风的通风设备,以满足不同的送风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兼顾风不直吹用户、送风量大、送风方向多样和送风范围大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组合风道形成有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所述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并排设置;所述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所述离心风叶腔用于设置离心风叶,所述离心风叶腔在径向相对两侧设有离心风叶腔A出口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所述离心风叶腔在轴向一侧设有离心风叶腔进口;所述贯流风道的延伸方向和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的高度方向一致,且所述贯流风道用于设置贯流风叶;所述贯流风道在径向一侧设有相对设置的贯流风道C进口和贯流风道D进口,所述贯流风道在径向另一侧设有贯流风道出口;
所述离心风道还包括上送风道和下送风道,所述上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A出口连通,所述上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所述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可选择地连通;
所述下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连通,所述下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所述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可选择地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系统,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包括上流路控制组件、下流路控制组件和上述所述的组合风道;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上送风口处,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所述离心风叶腔A出口进入所述上送风道的空气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上送风口进入所述贯流风道;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送风口处,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所述离心风叶腔B出口进入所述下送风道的空气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下送风口进入所述贯流风道。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后面板、前面板及连接所述后面板和前面板的顶板;所述后面板形成有进风口,所述顶板形成有上出风口,所述前面板形成有前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前出风口位于所述下出风口的上方;所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安装腔;
所述组合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离心风叶腔进口和进风口通过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出口和前出风口连通;
所述上送风道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上送风口,所述第二上送风口和上出风口可选择地连通;所述下送风道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下送风口,所述第二下送风口和下出风口可选择地连通。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上送风口和第二上送风口之间,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一上送风口且封闭所述第二上送风口;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上送风口且封闭所述第一上送风口;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送风口和第二下送风口之间,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一下送风口且封闭所述第二下送风口;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下送风口且封闭所述第一下送风口。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组合风道系统设有左右出风方式、上下同时出风方式、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和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左右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上下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上出风口处设置有上导风机构,所述上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上导风板沿所述机壳的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上导风板可打开或封闭所述上出风口或调节所述上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或,
所述前出风口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所述前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前导风板;所述前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前导风板沿所述机壳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前导风板可打开或封闭所述前出风口或调节所述前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或,
所述下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格栅沿所述机壳的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格栅可调节所述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前出风口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所述前导风机构包括前左导风板和前右导风板,所述前左导风板和前右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出风口处;所述前左导风板和前右导风板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前左导风板沿所述机壳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前出风口的左侧;多个所述前右导风板沿所述机壳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前出风口的右侧;多个所述前左导风板和多个前右导风板配合可打开或封闭所述前出风口或调节所述前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组合风道还形成有上出风道和下出风道,所述上出风道位于所述上送风道的上方,所述上出风道连通所述上出风口和第二上送风口;所述下出风道位于所述下送风道的下方,所述下出风道连通所述下出风口和第二下送风口。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组合风道系统还包括蜗壳组件和出风框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和蜗盖,所述蜗壳和蜗盖扣合在一起形成有所述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所述离心风叶腔内设置有离心风叶,所述贯流风道内设置有贯流风叶;
所述出风框组件包括上出风框和下出风框,所述上出风框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的上方且所述上出风框形成有所述上出风道,所述下出风框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的下方且所述下出风框形成有所述下出风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组合风道形成有并排设置的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上送风道和下送风道,上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A出口连通,上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可选择地连通;下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连通,下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可选择地连通;
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上送风道进入贯流风道;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下送风道进入贯流风道;贯流风道内的空气经贯流风道出口排出,实现左右出风;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不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上送风道直接排出,实现上出风;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不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下送风道直接排出,实现下出风;
可满足用户的多种送风需求;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式,保证出风的舒适性;提高了送风量,扩大了送风范围,保证用户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a为本发明提供的蜗壳组件实施例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提供的蜗壳组件实施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实施例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实施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在处于上下同时出风时的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在处于左右出风时的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在处于上左右同时出风时的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柜式空调在处于下左右同时出风时的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蜗壳组件;11-蜗壳;12-蜗盖;13-上送风道;131-第一上送风口;132-第二上送风口;14-下送风道;141-第一下送风口;142-第二下送风口;15-离心风叶腔;151-离心风叶腔进口;152-离心风叶腔A出口;153-离心风叶腔B出口;161-离心风叶;162-离心电机;17-贯流风道;171-贯流风道C进口;172-贯流风道D进口;173-贯流风道出口;181-贯流风叶;182-贯流电机;191-上挡板;192-下挡板;193-挡板电机;
21-上出风框;211-上出风道;221-第一下出风框;222-第二下出风框;223-下出风道;
3-机壳;31-前面板;311-前出风口;312-下出风口;32-后面板;321-进风口;33-内框;331-顶板;332-上出风口;34-底盘;
41-上导风板;42-前左导风板;43-前右导风板;44-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现有通风设备中,可实现上下出风或左右出风,两者各有优缺点,上下出风时可避免风直吹用户,舒适性好,但送风角度固定,送风范围小;左右出风时可迎面出风,送风量大,送风范围大,但风直吹用户,舒适性差;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风设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急需研发一种既能上下出风也可左右出风的通风设备,以满足不同的送风需求;
本发明创造性地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组合风道形成有并排设置的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上送风道和下送风道,离心风叶腔设有离心风叶腔A出口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贯流风道设有贯流风道C进口和贯流风道D进口;上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A出口连通,上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可选择地连通;下送风道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连通,下送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可选择地连通;
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上送风道进入贯流风道;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下送风道进入贯流风道;贯流风道内的空气经贯流风道出口排出,实现左右出风;第一上送风口与贯流风道C进口不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上送风道直接排出,实现上出风;第一下送风口与贯流风道D进口不连通时,离心风叶腔内的空气可经下送风道直接排出,实现下出风;
可满足用户的多种送风需求,保证出风的舒适性;提高了送风量,扩大了送风范围,保证用户体验效果。
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组合风道形成有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并排设置;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15,离心风叶腔15用于设置离心风叶161,离心风叶腔15在径向相对两侧设有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离心风叶腔15在轴向一侧设有离心风叶腔进口151;贯流风道17的延伸方向和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的高度方向一致,且贯流风道17用于设置贯流风叶181;贯流风道17在径向一侧设有相对设置的贯流风道C进口171和贯流风道D进口172,贯流风道17在径向另一侧设有贯流风道出口173;
离心风道还包括上送风道13和下送风道14,上送风道13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连通,上送风道13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131,第一上送风口131与贯流风道C进口171可选择地连通;
下送风道14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连通,下送风道14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141,第一下送风口141与贯流风道D进口172可选择地连通;
具体地,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在水平面上并排设置,贯流风道17在离心风道的前侧,贯流风道17沿竖直方向延伸;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在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的上方;贯流风道C进口171和贯流风道D进口172均位于贯流风道17的后侧,贯流风道C进口171在贯流风道D进口172的上方,贯流风道出口173位于贯流风道17的前侧;上送风道13位于离心风叶腔15的上方,下送风道14位于离心风叶腔15的下方;上送风道13靠近贯流风道17的侧壁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131,贯流风道17靠近上送风道13的侧壁形成有贯流风道C进口171;下送风道14靠近贯流风道17的侧壁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141,贯流风道17靠近下送风道14的侧壁形成有贯流风道D进口172。
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组合风道系统,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组合风道系统包括上流路控制组件、下流路控制组件和上述所述的组合风道;
上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一上送风口131处,上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进入上送风道13的空气至少部分经第一上送风口131进入贯流风道17;
下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一下送风口141处,下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进入下送风道14的空气至少部分经第一下送风口141进入贯流风道17。
进一步,组合风道系统包括机壳3,机壳3包括后面板32、前面板31及连接后面板32和前面板31的顶板331;后面板32形成有进风口321,顶板331形成有上出风口332,前面板31形成有前出风口311和下出风口312,前出风口311位于下出风口312的上方;机壳3的内部形成有安装腔;
组合风道设置在安装腔内,离心风叶腔进口151和进风口321通过安装腔连通,贯流风道出口173和前出风口311连通;
上送风道13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上送风口132,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可选择地连通;下送风道14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下送风口142,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可选择地连通;
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连通且第一上送风口131和贯流风道C进口171不连通时,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排出,实现上出风;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连通且第一下送风口141和贯流风道D进口172不连通时,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排出,实现下出风。
本实施例还提出,上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上送风口131和第二上送风口132之间,上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离心风叶腔15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离心风叶161;贯流风道17内设置有可转动的贯流风叶181;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一工作位时,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第一上送风口131且封闭第二上送风口132,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连通,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不连通;离心风叶161和贯流风叶181均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上送风口131进入贯流风道17,贯流风道17内的空气可经贯流风道出口173排出,可实现左右出风;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二工作位时,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第二上送风口132且封闭第一上送风口131,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连通,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离心风叶161转动和贯流风叶181不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上送风口132排出,可实现上出风;
下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下送风口141和第二下送风口142之间,下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
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三工作位时,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第一下送风口141且封闭第二下送风口142,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连通,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不连通;离心风叶161和贯流风叶181均转动,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下送风口141进入贯流风道17,贯流风道17内的空气可经贯流风道出口173排出,可实现左右出风;
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四工作位时,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第二下送风口142且封闭第一下送风口141,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连通,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离心风叶161转动和贯流风叶181不转动,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下送风口142排出,可实现下出风;
优选的,上流路控制组件包括上挡板191,上挡板19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上送风口131和第二上送风口132之间;下流路控制组件包括下挡板192,下挡板19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下送风口141和第二下送风口142之间。
进一步,如图3a至图4b所示,组合风道系统设有左右出风方式、上下同时出风方式、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和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一工作位且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左右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和贯流风叶181均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上送风口131进入贯流风道17,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下送风口141进入贯流风道17,贯流风道17内的空气可经贯流风道出口173排出,实现左右出风方式;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二工作位且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四工作位时,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上下同时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上送风口132排出,实现上出风;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下送风口142排出,实现下出风;如此,实现上下同时出风方式;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二工作位且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和贯流风叶181均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上送风口132排出,实现上出风;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下送风口141进入贯流风道17,贯流风道17内的空气可经贯流风道出口173排出,实现左右出风;如此,实现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一工作位且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第四工作位时,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和贯流风叶181均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一上送风口131进入贯流风道17,贯流风道17内的空气可经贯流风道出口173排出,实现左右出风;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下送风口142排出,实现下出风;如此,实现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此外,组合风道系统还设有上出风方式和下出风方式;
第一上送风口131封闭,第二上送风口132打开,第一下送风口141和第二下送风口142均封闭,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上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转动,上送风道13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上送风口132排出,实现上出风;
第一下送风口141封闭,第二下送风口142打开,第一上送风口131和第二上送风口132均封闭,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下出风方式;即离心风叶161转动,下送风道14内的空气可经第二下送风口142排出,实现下出风。
本实施例还提出,上出风口332处设置有上导风机构,上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上导风板41;上导风板41设有多个,多个上导风板41沿机壳3的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上导风板41可打开或封闭上出风口332或调节上出风口332的出风方向;多个上导风板41封闭上出风口332时,可避免灰尘经上出风口332进入机壳3的内部,提高美观度;控制多个上导风板41转动,可调节上出风口332的出风方向,实现不同角度送风,满足不同的送风需求;
前出风口311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前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前导风板;前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前导风板沿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前导风板可打开或封闭前出风口311或调节前出风口311的出风方向;控制前导风板转动,可调节前出风口311的出风方向,实现左右出风,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均匀出风,提高降温效果;
下出风口312处设置有格栅44;格栅44设有多个,多个格栅44沿机壳3的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格栅44可调节下出风口312的出风方向;格栅44可降低风感,防止吹起扬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出风口311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前导风机构包括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均可转动地设置在前出风口311处;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均设有多个,多个前左导风板42沿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前出风口311的左侧;多个前右导风板43沿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前出风口311的右侧;多个前左导风板42和多个前右导风板43配合可打开或封闭前出风口311或调节前出风口311的出风方向。
本实施例还提出,组合风道还形成有上出风道211和下出风道223,上出风道211位于上送风道13的上方,上出风道211连通上出风口332和第二上送风口132;下出风道223位于下送风道14的下方,下出风道223连通下出风口312和第二下送风口142;即上出风道211、离心风道和下出风道22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送风道13可选择地与上出风道211或贯流风道17连通,下送风道14可选择地与下出风道223或贯流风道17连通。
进一步,组合风道系统还包括蜗壳组件1和出风框组件,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和蜗盖12,蜗壳11和蜗盖12扣合在一起形成有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离心风叶腔15内设置有离心风叶161,贯流风道17内设置有贯流风叶181;
出风框组件包括上出风框21和下出风框,上出风框21设置在蜗壳组件1的上方且上出风框21形成有上出风道211,下出风框设置在蜗壳组件1的下方且下出风框形成有下出风道223。
具体地,机壳3还包括内框33和底盘34,内框33设置在前面板31和后面板32之间,且内框33连接前面板31和后面板32;内框33的顶部形成有顶板331,底盘34设置在内框33的底部;前面板31、后面板32、内框33和底盘34围设成安装腔;蜗壳组件1和出风框组件均设置在内框33上;下出风框包括第一下出风框221和第二下出风框222,第一下出风框221形成有第一下出风道,第二下出风框222形成有第二下出风道,蜗壳组件1、第二下出风框222和第一下出风框221依次设置,下送风道14、第二下出风道、第一下出风道和下出风口312依次连通;
后面板32具备支撑整个机壳3的作用,固定在后面板32上,且蜗壳11上可安装固定离心电机162和贯流电机182;离心电机162和离心风叶161驱动连接,可驱动离心风叶161转动;贯流电机182和贯流风叶181驱动连接,可驱动贯流风叶181转动;底盘34设置在内框33的底部,可安装固定贯流电机182,同时也起支撑作用;上挡板191和一个挡板电机193驱动连接,该挡板电机193驱动上挡板191转动,下挡板192和另一个挡板电机193驱动连接,该挡板电机193驱动下挡板192转动,可使送风道和出风道和贯流风道17中的一者连通;导风板电机和导风板驱动连接,可带动导风板转动,以调节送风角度;中框作为外观件,起装饰及支撑作用;前面板31安装有显示器,起组成风道及装饰作用;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均安装于前面板31上,可调节送风角度,起装饰及导风作用。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包括室内换热器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安装腔内且位于蜗壳11的后侧;
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连通时,离心风叶腔15内的空气可经上出风口332排出,实现上出风;
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连通时,离心风叶腔15内的空气可经下出风口312排出,实现下出风;
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连通和/或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连通时,离心风叶腔15内的空气进入贯流风道17,后经前出风口311排出,可实现左右出风;
柜式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可使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连通且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连通,实现上下同时出风,冷风不吹人,送风量充足,降温效果明显;
柜式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使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连通和/或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连通,实现左右出风,暖风从脚起,舒适高,又可迎面出风,出风量大。
如图3a所示,当用户需要柜式空调上下出风时,只需按下“上下出风”按键,上挡板191打开第二上送风口132同时封闭第一上送风口131,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通过第二上送风口132连通,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下挡板192打开第二下送风口142同时封闭第一下送风口141,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通过第二下送风口142连通,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此时形成了一条只通往上出风口332和下出风口312的流路,上导风板41打开,离心风叶161转动,室内空气经进风口321进入安装腔并经蒸发器和离心风叶腔进口151进入离心风叶腔15,一部分空气经上送风道13、上出风道211和上出风口332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经下送风道14、下出风道223和下出风口312排出,实现上下同时出风,可避免冷风直吹用户,使暖风从脚起,舒适性高;
如图3b所示,当用户需要柜式空调左右出风时,只需按下“左右出风”按键,上挡板191打开第一上送风口131同时封闭第二上送风口132,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不连通,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通过第一上送风口131连通;下挡板192打开第一下送风口141同时封闭第二下送风口142,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不连通,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通过第一下送风口141连通;此时形成了一条只通往前出风口311的流路,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打开,离心风叶161转动,室内空气经进风口321进入安装腔并经蒸发器和离心风叶腔进口151进入离心风叶腔15,一部分空气经上送风道13、贯流风道17和前出风口311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经下送风道14、贯流风道17和前出风口311排出,实现左右出风,出风量大,送风距离远,出风强劲,降温效果极佳;
如图4a所示,当用户需要空调上左右出风时,只需按下“上左右出风”按键,上挡板191打开第二上送风口132同时封闭第一上送风口131,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通过第二上送风口132连通,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下挡板192打开第一下送风口141同时封闭第二下送风口142,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不连通,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通过第一下送风口141连通;此时形成了一条只通往上出风口332和前出风口311的风道,上导风板41、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打开,离心风叶161转动,室内空气经进风口321进入安装腔并经蒸发器和离心风叶腔进口151进入离心风叶腔15,一部分空气经上送风道13、上出风道211和上出风口332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经下送风道14、贯流风道17和前出风口311排出,实现上左右同时出风,可快速对室内上半区进行温度调控;
如图4b所示,当用户需要空调下左右出风时,只需按下“下左右出风”按键,上挡板191打开第一上送风口131同时封闭第二上送风口132,上送风道13和上出风道211不连通,上送风道13和贯流风道17通过第一上送风口131连通;下挡板192打开第二下送风口142同时封闭第一下送风口141,下送风道14和下出风道223通过第二下送风口142连通,下送风道14和贯流风道17不连通;此时形成了一条只通往下出风口312和前出风口311的风道,下导风板、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打开,离心风叶161转动,室内空气经进风口321进入安装腔并经蒸发器和离心风叶腔进口151进入离心风叶腔15,一部分空气经上送风道13、贯流风道17和前出风口311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经下送风道14、下出风道223和下出风口312排出,实现下左右同时出风,可快速对室内下半区进行温度调控,对地面进行快速风干。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柜式空调集合了上下出风及左右出风的优点,消除了其缺点,扬长避短,功能强大;可实现上出风、下出风、上下同时出风、左右出风、上左右同时和下左右同时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式,出风量大,送风距离远,送风范围广,既能实现冷风不吹,暖风从脚起,舒适高,又可迎面出风,出风量大,降温效果好,用户体验效果好。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0)

1.一种组合风道,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形成有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所述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并排设置;所述离心风道包括离心风叶腔(15),所述离心风叶腔(15)用于设置离心风叶(161),所述离心风叶腔(15)在径向相对两侧设有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所述离心风叶腔(15)在轴向一侧设有离心风叶腔进口(151);所述贯流风道(17)的延伸方向和柜式空气处理装置的高度方向一致,且所述贯流风道(17)用于设置贯流风叶(181);所述贯流风道(17)在径向一侧设有相对设置的贯流风道C进口(171)和贯流风道D进口(172),所述贯流风道(17)在径向另一侧设有贯流风道出口(173);
所述离心风道还包括上送风道(13)和下送风道(14),所述上送风道(13)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连通,所述上送风道(13)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上送风口(131),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与贯流风道C进口(171)可选择地连通;
所述下送风道(14)的一端和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连通,所述下送风道(14)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下送风口(141),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与贯流风道D进口(172)可选择地连通。
2.一种组合风道系统,用于柜式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包括上流路控制组件、下流路控制组件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风道;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处,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所述离心风叶腔A出口(152)进入所述上送风道(13)的空气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进入所述贯流风道(17);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处,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用于可选择地使由所述离心风叶腔B出口(153)进入所述下送风道(14)的空气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进入所述贯流风道(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包括机壳(3),所述机壳(3)包括后面板(32)、前面板(31)及连接所述后面板(32)和前面板(31)的顶板(331);所述后面板(32)形成有进风口(321),所述顶板(331)形成有上出风口(332),所述前面板(31)形成有前出风口(311)和下出风口(312),所述前出风口(311)位于所述下出风口(312)的上方;所述机壳(3)的内部形成有安装腔;
所述组合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离心风叶腔进口(151)和进风口(321)通过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出口(173)和前出风口(311)连通;
所述上送风道(13)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上送风口(132),所述第二上送风口(132)和上出风口(332)可选择地连通;所述下送风道(14)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下送风口(142),所述第二下送风口(142)和下出风口(312)可选择地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和第二上送风口(132)之间,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且封闭所述第二上送风口(132);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上送风口(132)且封闭所述第一上送风口(131);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和第二下送风口(142)之间,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具有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
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且封闭所述第二下送风口(142);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下送风口(142)且封闭所述第一下送风口(1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系统设有左右出风方式、上下同时出风方式、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和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左右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上下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上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所述上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且所述下流路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组合风道系统可处于所述下左右同时出风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风口(332)处设置有上导风机构,所述上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上导风板(41);所述上导风板(4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上导风板(41)沿所述机壳(3)的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上导风板(41)可打开或封闭所述上出风口(332)或调节所述上出风口(332)的出风方向;和/或,
所述前出风口(311)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所述前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前导风板;所述前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前导风板沿所述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前导风板可打开或封闭所述前出风口(311)或调节所述前出风口(311)的出风方向;和/或,
所述下出风口(312)处设置有格栅(44);所述格栅(44)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格栅(44)沿所述机壳(3)的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格栅(44)可调节所述下出风口(312)的出风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出风口(311)处设置有前导风机构,所述前导风机构包括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所述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出风口(311)处;所述前左导风板(42)和前右导风板(43)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前左导风板(42)沿所述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前出风口(311)的左侧;多个所述前右导风板(43)沿所述机壳(3)的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前出风口(311)的右侧;多个所述前左导风板(42)和多个前右导风板(43)配合可打开或封闭所述前出风口(311)或调节所述前出风口(311)的出风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还形成有上出风道(211)和下出风道(223),所述上出风道(211)位于所述上送风道(13)的上方,所述上出风道(211)连通所述上出风口(332)和第二上送风口(132);所述下出风道(223)位于所述下送风道(14)的下方,所述下出风道(223)连通所述下出风口(312)和第二下送风口(1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风道系统还包括蜗壳组件(1)和出风框组件,所述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和蜗盖(12),所述蜗壳(11)和蜗盖(12)扣合在一起形成有所述离心风道和贯流风道(17);所述离心风叶腔内设置有离心风叶(161),所述贯流风道(17)内设置有贯流风叶(181);
所述出风框组件包括上出风框(21)和下出风框,所述上出风框(21)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1)的上方且所述上出风框(21)形成有所述上出风道(211),所述下出风框设置在所述蜗壳组件(1)的下方且所述下出风框形成有所述下出风道(223)。
10.一种柜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组合风道系统。
CN202411000334.9A 2024-07-24 2024-07-24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Pending CN1189600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00334.9A CN118960091A (zh) 2024-07-24 2024-07-24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00334.9A CN118960091A (zh) 2024-07-24 2024-07-24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960091A true CN118960091A (zh) 2024-11-15

Family

ID=93402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000334.9A Pending CN118960091A (zh) 2024-07-24 2024-07-24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9600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3228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807644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JP342477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7559949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US11022325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023297A (zh) 一种空调柜机
JP200313038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23578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6123287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00111966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130467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95585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71351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H09609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5218278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8960091A (zh) 一种组合风道、组合风道系统及柜式空调
CN21986814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66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726779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648419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6814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6717843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