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856643A -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56643A
CN118856643A CN202410906145.1A CN202410906145A CN118856643A CN 118856643 A CN118856643 A CN 118856643A CN 202410906145 A CN202410906145 A CN 202410906145A CN 118856643 A CN118856643 A CN 118856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al
refrigeration
cold
module
coord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9061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856643B (zh
Inventor
王小伟
莫少飞
彭小淼
尤默
徐正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rother Ic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rother Ic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rother Ic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rother Ic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90614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8566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8856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56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856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56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舱载冷却管控技术领域,具体是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包括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冷源控制模块、双冷源制冷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和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本发明通过冷源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实现舱内温度的精确控制,提高舱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且通过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准确判断针对舱内的温度控制状况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以及能够对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并在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时进行维护管理分析以精准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诊断异常与人员维护管理因素的潜在关系,有利于保证后续的舱内冷却效果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安全稳定运行,智能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舱载冷却管控技术领域,具体是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舱载设备对冷却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双冷源制冷系统通过整合两个独立运行的制冷循环,能够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冷却效果;
目前在针对舱载制冷时难以基于双冷源制冷技术并实现两个制冷循环的自动控制,且无法合理评估双冷源制冷的配合效果并精准反馈其运行表现,以及在反馈双冷源制冷的运行表现不佳时不能判断与维护管理因素的潜在关系,智能化程度低;
针对上述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针对舱载制冷时难以基于双冷源制冷技术并实现两个制冷循环的自动控制,且无法合理评估双冷源制冷的配合效果并精准反馈其运行表现,以及在反馈双冷源制冷的运行表现不佳时不能判断与维护管理因素的潜在关系,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包括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冷源控制模块、双冷源制冷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和用户交互界面模块;
舱内温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舱内温度,并将所采集的舱内温度数据发送给冷源控制模块;
冷源控制模块接收舱内温度检测模块所发送的舱内温度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计算出需要调节的制冷量,据此向双冷源制冷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
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显示舱内温度数据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态信息,并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允许用户设置温度控制策略和查看历史数据;
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用于对双冷源制冷模块针对舱内的温度调节表现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制冷循环的配合性能,据此生成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且将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低配合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进一步的,双冷源制冷模块的两个制冷循环相互独立,且每个制冷循环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在工作过程中,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送入冷凝器进行冷凝以形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经过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通过与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吸收热量并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之后再回到压缩机进行下一轮循环。
进一步的,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舱内温度数据,将舱内温度数据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进行数值比较,若舱内温度数据未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则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在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时开始计时,直至舱内温度数据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据此得到配合非优时长;
获取到单位时间内的所有配合非优时长并将其进行求和计算得到配合劣时值,将配合劣时值与预设配合劣时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劣时值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进一步的,若配合劣时值未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则将配合非优时长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非优时长超过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则将对应配合非优时长标记为过幅时长;获取到单位时间内过幅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配合非优检测值,且将对应过幅时长相较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的超出值标记为过超值,将单位时间内的所有过超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非优时超值;
通过将配合劣时值、配合非优检测值和非优时超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双冷源配合评估值,将双冷源配合评估值与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未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进一步的,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将低配合信号或高配合信号发送至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用于设定检测周期,并对检测周期内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且将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进一步的,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检测周期内低配合信号的生成次数并将其标记为低配合检测值,将低配合检测值与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低配合检测值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若低配合检测值未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则在冷源控制模块发出相应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时判断两个制冷循环是否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若对应制冷循环未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则向对应制冷循环分配控制符号KF-1;
获取到相应制冷循环在检测周期内被分配控制符号KF-1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制冷控制异检值,将制冷控制异检值与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控制异检值超过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则将对应制冷循环标记为异常循环;若存在异常循环,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进一步的,若不存在异常循环,则将两个制冷循环的制冷控制异检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制冷控制异况值,并将低配合检测值和制冷控制异况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制冷异诊值,将制冷异诊值与预设制冷异诊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异诊值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若制冷异诊值未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则生成诊断合格信号。
进一步的,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将诊断不合格信号发送至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在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通过维护管理分析以生成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且将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维护异常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进一步的,维护管理分析的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采集到检测周期内管理人员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冷源维护值,且将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时刻标记为冷源维护时刻,将相邻两组冷源维护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标记为冷源维隔时长,将冷源维隔时长与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隔时长超过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则将对应冷源维隔时长标记为过隔时长,并检测周期内过隔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冷源过隔检测值;
以及采集到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时的单次维护时长,将单次维护时长与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单次维护时长未超过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则将对应单次维护时长标记为异维时长,且将检测周期内异维时长的数量标记为冷源异维检测值;
通过将冷源维护值、冷源过隔检测值和冷源异维检测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冷源维管值,将冷源维管值与预设冷源维管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管值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则生成维护异常信号;若冷源维管值未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则生成维护合格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实时监测舱内温度,冷源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计算出需要调节的制冷量,向双冷源制冷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实现舱内温度的精确控制,提高舱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且通过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判断两个制冷循环的配合性能,能够实时准确判断针对舱内的温度控制状况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从而保证舱内冷却效果和舱内物品安全性,智能化程度高;
2、本发明中,通过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对检测周期内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在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时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并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检查维修,且在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时通过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进行维护管理分析,以精准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诊断异常与人员维护管理因素的潜在关系,并在生成维护异常信号时加强后续的维护管理和维护人员监管培训,有利于保证后续的舱内冷却效果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包括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冷源控制模块、双冷源制冷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和用户交互界面模块;舱内温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舱内温度,并将所采集的舱内温度数据发送给冷源控制模块;其中,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布置在舱内的不同位置,以获取更准确的温度数据;
冷源控制模块接收舱内温度检测模块所发送的舱内温度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计算出需要调节的制冷量,据此向双冷源制冷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通过双冷源制冷模块以根据需要独立或协同工作(主要是协同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双冷源制冷模块的两个制冷循环相互独立(即两个制冷循环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协同工作,以满足不同温度下的冷却需求),且每个制冷循环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在工作过程中,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送入冷凝器进行冷凝以形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经过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通过与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吸收热量并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之后再回到压缩机进行下一轮循环。
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显示舱内温度数据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态等信息,并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允许用户设置温度控制策略和查看历史数据等;
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用于对双冷源制冷模块针对舱内的温度调节表现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制冷循环的配合性能,据此生成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且将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低配合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能够实时准确判断针对舱内的温度控制状况,以便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从而保证舱内冷却效果和舱内物品安全性;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舱内温度数据,将舱内温度数据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进行数值比较,若舱内温度数据未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则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在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时开始计时,直至舱内温度数据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据此得到配合非优时长;
获取到单位时间内的所有配合非优时长并将其进行求和计算得到配合劣时值,将配合劣时值与预设配合劣时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劣时值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表明初步而言舱内温度控制表现较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配合表现较差,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进一步而言,若配合劣时值未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则将配合非优时长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非优时长超过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则将对应配合非优时长标记为过幅时长;获取到单位时间内过幅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配合非优检测值,且将对应过幅时长相较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的超出值标记为过超值,将单位时间内的所有过超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非优时超值;
通过公式将配合劣时值PW、配合非优检测值PN和非优时超值PQ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双冷源配合评估值PX,其中,a1、a2、a3的取值均为正数,a2>a3>a1>0;并且,双冷源配合评估值PX的数值越大,表明综合而言舱内温度控制表现越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配合表现越差;
将双冷源配合评估值PX与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PX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表明综合而言舱内温度控制表现较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配合表现较差,则生成低配合信号;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PX未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表明综合而言舱内温度控制表现较好,双冷源制冷模块的配合表现较好,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将低配合信号或高配合信号发送至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用于设定检测周期,优选的,检测周期为四十天;并对检测周期内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
且将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管理人员接收到预警时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和历史运行追溯,并及时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检查维修,保证后续的舱内冷却效果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安全稳定运行;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检测周期内低配合信号的生成次数并将其标记为低配合检测值,将低配合检测值与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低配合检测值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表明初步而言检测周期内的舱内冷却表现较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不稳定,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若低配合检测值未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则在冷源控制模块发出相应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时判断两个制冷循环是否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若对应制冷循环未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则向对应制冷循环分配控制符号KF-1;
获取到相应制冷循环在检测周期内被分配控制符号KF-1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制冷控制异检值,将制冷控制异检值与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控制异检值超过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则将对应制冷循环标记为异常循环;若存在异常循环,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若不存在异常循环,则将两个制冷循环的制冷控制异检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制冷控制异况值,通过公式WF=hp1*WN+hp2*WY将低配合检测值WN和制冷控制异况值WY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制冷异诊值WF;其中,hp1、hp2的取值均为正数,hp1、hp2为预设权重系数;并且,制冷异诊值WF的数值越大,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的舱内冷却表现越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越差;
将制冷异诊值WF与预设制冷异诊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异诊值WF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的舱内冷却表现较差,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较差,存在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若制冷异诊值WF未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较好,则生成诊断合格信号。
实施例三: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将诊断不合格信号发送至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在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通过维护管理分析以生成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
且将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维护异常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能够合理分析并精准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诊断异常与人员维护管理因素的潜在关系,并在接收到相应预警时加强后续的维护管理和维护人员监管培训,进一步保证后续的舱内冷却效果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管理分析的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采集到检测周期内管理人员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冷源维护值,且将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时刻标记为冷源维护时刻,将相邻两组冷源维护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标记为冷源维隔时长,将冷源维隔时长与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隔时长超过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则将对应冷源维隔时长标记为过隔时长,并检测周期内过隔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冷源过隔检测值;
以及采集到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时的单次维护时长(即维护开始时刻与维护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将单次维护时长与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单次维护时长未超过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表明相应维护过程的维护时间较短,则将对应单次维护时长标记为异维时长,且将检测周期内异维时长的数量标记为冷源异维检测值;
通过公式将冷源维护值LX、冷源过隔检测值LP和冷源异维检测值LW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冷源维管值LK,其中,mt1、mt2、mt3为取值大于零的预设比例系数,并且,冷源维管值LK的数值越大,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的维护状况越差,越需要在后续加强对双冷源制冷模块的维护管理和维护人员监管培训;
将冷源维管值LK与预设冷源维管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管值LK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的维护状况较差,需要在后续加强维护监管,则生成维护异常信号;若冷源维管值LK未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表明综合而言检测周期内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的维护状况较好,则生成维护合格信号。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实时监测舱内温度,冷源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计算出需要调节的制冷量,向双冷源制冷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实现舱内温度的精确控制,提高舱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且通过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将双冷源制冷模块针对舱内的温度调节表现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制冷循环的配合性能,在生成低配合信号时使用户交互界面模块发出相应预警,能够实时准确判断针对舱内的温度控制状况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从而保证舱内冷却效果和舱内物品安全性,智能化程度高。
上述公式均是去量纲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到最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内温度检测模块、冷源控制模块、双冷源制冷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和用户交互界面模块;
舱内温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舱内温度,并将所采集的舱内温度数据发送给冷源控制模块;
冷源控制模块接收舱内温度检测模块所发送的舱内温度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温度控制策略计算出需要调节的制冷量,据此向双冷源制冷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
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显示舱内温度数据和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态信息,并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允许用户设置温度控制策略和查看历史数据;
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用于对双冷源制冷模块针对舱内的温度调节表现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制冷循环的配合性能,据此生成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且将高配合信号或低配合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低配合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冷源制冷模块的两个制冷循环相互独立,且每个制冷循环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在工作过程中,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送入冷凝器进行冷凝以形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经过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通过与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吸收热量并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之后再回到压缩机进行下一轮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舱内温度数据,将舱内温度数据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进行数值比较,若舱内温度数据未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则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在判断双冷源制冷模块处于配合非优状态时开始计时,直至舱内温度数据处于预设舱内温度数据范围内,据此得到配合非优时长;
获取到单位时间内的所有配合非优时长并将其进行求和计算得到配合劣时值,将配合劣时值与预设配合劣时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劣时值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若配合劣时值未超过预设配合劣时阈值,则将配合非优时长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配合非优时长超过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则将对应配合非优时长标记为过幅时长;获取到单位时间内过幅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配合非优检测值,且将对应过幅时长相较于预设配合非优时长阈值的超出值标记为过超值,将单位时间内的所有过超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非优时超值;
通过将配合劣时值、配合非优检测值和非优时超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双冷源配合评估值,将双冷源配合评估值与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若双冷源配合评估值未超过预设双冷源配合评估阈值,则生成低配合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配合评估模块将低配合信号或高配合信号发送至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用于设定检测周期,并对检测周期内双冷源制冷模块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且将诊断不合格信号或诊断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于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的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获取到检测周期内低配合信号的生成次数并将其标记为低配合检测值,将低配合检测值与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低配合检测值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若低配合检测值未超过预设低配合检测阈值,则在冷源控制模块发出相应指令以调节两个制冷循环的工作状态时判断两个制冷循环是否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若对应制冷循环未在对应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调节,则向对应制冷循环分配控制符号KF-1;
获取到相应制冷循环在检测周期内被分配控制符号KF-1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制冷控制异检值,将制冷控制异检值与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控制异检值超过预设制冷控制异检阈值,则将对应制冷循环标记为异常循环;若存在异常循环,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若不存在异常循环,则将两个制冷循环的制冷控制异检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制冷控制异况值,并将低配合检测值和制冷控制异况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制冷异诊值,将制冷异诊值与预设制冷异诊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制冷异诊值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则生成诊断不合格信号;若制冷异诊值未超过预设制冷异诊阈值,则生成诊断合格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通信连接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异常诊断模块将诊断不合格信号发送至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双冷源维护管理模块在接收到诊断不合格信号时通过维护管理分析以生成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且将维护异常信号或维护合格信号发送至用户交互界面模块,用户交互界面模块接收到维护异常信号时发出相应预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维护管理分析的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采集到检测周期内管理人员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次数并将其标记为冷源维护值,且将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的时刻标记为冷源维护时刻,将相邻两组冷源维护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标记为冷源维隔时长,将冷源维隔时长与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隔时长超过预设冷源维隔时长阈值,则将对应冷源维隔时长标记为过隔时长,并检测周期内过隔时长的数量并将其标记为冷源过隔检测值;
以及采集到针对双冷源制冷模块进行维护时的单次维护时长,将单次维护时长与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单次维护时长未超过预设单次维护时长阈值,则将对应单次维护时长标记为异维时长,且将检测周期内异维时长的数量标记为冷源异维检测值;
通过将冷源维护值、冷源过隔检测值和冷源异维检测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冷源维管值,将冷源维管值与预设冷源维管阈值进行数值比较,若冷源维管值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则生成维护异常信号;若冷源维管值未超过预设冷源维管阈值,则生成维护合格信号。
CN202410906145.1A 2024-07-08 2024-07-08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Active CN118856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906145.1A CN118856643B (zh) 2024-07-08 2024-07-08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906145.1A CN118856643B (zh) 2024-07-08 2024-07-08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56643A true CN118856643A (zh) 2024-10-29
CN118856643B CN118856643B (zh) 2025-01-10

Family

ID=9317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906145.1A Active CN118856643B (zh) 2024-07-08 2024-07-08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85664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34561A1 (en) * 2016-02-11 2017-08-17 Lieber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degradation of a component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877577A (zh) * 2022-07-11 2022-08-09 深圳市兄弟制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制冰机的智能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311827A (zh) * 2023-05-09 2023-06-23 深圳市兄弟制冰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互联网的制冰机故障监测预警系统
CN117053435A (zh) * 2023-08-11 2023-11-14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磁浮和螺杆复合式双冷源空气源热泵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34561A1 (en) * 2016-02-11 2017-08-17 Lieber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degradation of a component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877577A (zh) * 2022-07-11 2022-08-09 深圳市兄弟制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制冰机的智能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311827A (zh) * 2023-05-09 2023-06-23 深圳市兄弟制冰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互联网的制冰机故障监测预警系统
CN117053435A (zh) * 2023-08-11 2023-11-14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磁浮和螺杆复合式双冷源空气源热泵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56643B (zh) 2025-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4519B (en) Function detection method
CN104134100B (zh)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节能管理系统
CN106524410B (zh) 一种中央空调冷水机组实际效率的诊断方法
CN101988867A (zh) 性能检测方法
CN116301098A (zh) 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机房温控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6989535B (zh) 一种基于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的溴化锂机组运行调整方法
CN119270953A (zh) 一种制冷加热系统调试和节能控制方法
CN110793151A (zh) 一种多联机冷媒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8856643A (zh) 舱载冷却用一种双冷源制冷系统
CN105318500A (zh) 一种建筑能源控制及分项计量系统
CN111780355A (zh) 一种监测空调运行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N208139528U (zh) 中央空调冷冻机房控制系统
CN103776651A (zh) 热泵热水器流水线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3292419B (zh) 一种防止冷媒聚集的装置和方法
CN205945060U (zh) 一种电力调度数据网故障快速排查装置
CN206478790U (zh) 一种多联空调系统
CN221882310U (zh) 一种节能型变频冷水机调试台
JP7437831B1 (ja) 空調設備の成績係数の測定方法、測定装置、及び測定プログラム
CN115355731B (zh) 一种冷却塔的节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Hou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Power Plant
CN219178038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循环水系统
CN118517827B (zh) 真空高速列车地面制冷补给系统
CN114165777B (zh) 电厂锅炉四管泄漏智能识别模型
CN110360719B (zh) 一种中央空调紧急控制方法
CN118544852A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桩的双系统液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