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843996A - 屏蔽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屏蔽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43996A
CN118843996A CN202380025319.7A CN202380025319A CN118843996A CN 118843996 A CN118843996 A CN 118843996A CN 202380025319 A CN202380025319 A CN 202380025319A CN 118843996 A CN118843996 A CN 118843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eat dissipation
shell
connection portion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253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弥
椋野润一
金在勇
兼松佑多
卞成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843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43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新颖结构的屏蔽连接器,其抑制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散热性能的降低,能以更短的散热路径稳定地发挥期望的散热性能。屏蔽连接器(10)具备:端子零件(16),具有与对方端子(12)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4);绝缘性的壳体(18),收纳端子零件(16);屏蔽壳(20),覆盖壳体(18)的外表面;绝缘性的散热构件(22),具有与端子连接部(14)接触的连接部侧接触面(70)、和从壳体(18)的第1开口部(56)露出并与屏蔽壳(20)接触的壳侧接触面(72);以及弹簧构件(26),对端子零件(16)的受压面(24)施加弹力,通过对端子零件(16)的受压面(24)施加的弹簧构件(26)的弹力,端子连接部(14)按压到散热构件(22)的连接部侧接触面(70),散热构件(22)的壳侧接触面(72)按压到屏蔽壳(20)。

Description

屏蔽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蔽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屏蔽连接器,其具备:端子零件,具有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电线,与端子零件的电线连接部连接;以及金属制的屏蔽壳,覆盖端子零件的电线连接部及电线,通过嵌件成型的绝缘树脂部将电线连接部和屏蔽壳一体化。在该屏蔽连接器中,端子零件的电线连接部被绝缘树脂部无间隙地覆盖而与屏蔽壳一体化,该绝缘树脂部通过嵌件成型以在屏蔽壳内填埋空气层的方式填充。故此,在导电路径上产生的热不经由空气层而是从绝缘树脂部迅速地传递到金属制的屏蔽壳,所以能实现屏蔽连接器的散热性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3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屏蔽连接器中,在绝缘树脂部的模制成型时由于树脂流动性而产生充填不足或孔隙(空隙)的情况下,考虑到期望的散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绝缘树脂部和金属制的屏蔽连接器或端子零件中,因为线膨胀系数不同,所以也考虑到由于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变化而在绝缘树脂部与金属制的屏蔽连接器或端子零件的接触面间产生空气层(空隙),从而散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因为绝缘树脂部向端子零件接触的部位是电线连接部,所以也固有从在导电路径上产生最大发热量的端子连接部到作为散热部位的屏蔽壳的距离长且热阻大的问题。
因此,公开一种新颖结构的屏蔽连接器,其能抑制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散热性能的降低,能以更短的散热路径稳定地发挥期望的散热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具备:端子零件,具有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绝缘性的壳体,收纳所述端子零件;屏蔽壳,覆盖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绝缘性的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端子连接部接触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和从所述壳体的第1开口部露出并与所述屏蔽壳接触的壳侧接触面;以及弹簧构件,对所述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施加弹力,通过对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受压面施加的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力,所述端子连接部按压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壳侧接触面按压到所述屏蔽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能抑制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散热性能的降低,能以更短的散热路径稳定地发挥期望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壳体的从上面侧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壳体的从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绝缘盖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端子侧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中的弹簧构件以组装前的单品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将对方端子与图1所示的屏蔽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屏蔽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剖视图,是与图5对应的图。
图15是示出构成图13所示的屏蔽连接器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
(1)具备:端子零件,具有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绝缘性的壳体,收纳所述端子零件;屏蔽壳,覆盖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绝缘性的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端子连接部接触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和从所述壳体的第1开口部露出并与所述屏蔽壳接触的壳侧接触面;以及弹簧构件,对所述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施加弹力,通过对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受压面施加的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力,所述端子连接部按压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壳侧接触面按压到所述屏蔽壳。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取代现有结构中以填充屏蔽壳和端子零件的间隙的方式模制成型的绝缘树脂部,而采用具有与端子零件的端子连接部接触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和从壳体的第1开口部露出而与屏蔽壳接触的壳侧接触面的绝缘性散热构件。即,取代散热路径中模制成型的绝缘树脂部,而使用分体的散热构件,所以能降低由于在模制成型时可能引起的充填不足或孔隙的产生而降低期望的散热性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通过将分体的弹簧构件的弹力施加于端子零件的受压面而按压受压面,从而将端子连接部按压到散热构件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并将散热构件的壳侧接触面按压到屏蔽壳。由此,即使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能利用弹簧构件的弹力将介于端子连接部与屏蔽壳之间的散热构件稳定地保持为与端子连接部和屏蔽壳接触的状态。而且,因为散热构件向端子零件的接触部位是端子连接部,所以能使在导电路径上产生最大发热量的端子连接部隔着散热构件直接与屏蔽壳接触。其结果,与现有结构相比,能缩短散热路径,能稳定地发挥期望的散热性能。
此外,弹簧构件只要能够将弹力施加于端子零件的受压面,则能采用任意形状。同样,端子零件只要包括具有承受弹簧构件的弹力的受压面、和利用从受压面传递的弹簧构件的弹力向散热构件按压的连接部侧接触面的连接端子部,则能采用任意形状。进一步地,散热构件只要能够利用传递到连接部侧接触面的弹簧构件的弹力将散热构件的壳侧接触面按压到屏蔽壳,则能采用任意形状。
(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矩形筒形状,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内部构成供所述对方端子插入的对方端子配置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一对对置壁部的一方构成所述受压面,通过所述一对对置壁部的另一方构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接触并按压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因为端子零件的端子连接部具有矩形筒形状,所以能在端子连接部的内部设置对方端子配置部,能消除或者减少对方端子配置部或对方端子与弹簧构件干涉的风险。特别是,在与对方端子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片等从对方端子配置部突出的情况下,可阻止弹性接触片的变形,能有利地维持与对方端子的期望的接触状态。而且,因为利用矩形筒形状的端子连接部的一对对置壁部构成弹簧构件的弹力所施加的受压面和向散热构件接触的接触面,所以能可靠地接受弹簧构件的弹力,能以宽广的接触面积将端子连接部按压到散热构件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其结果,能更稳定地实现端子连接部向屏蔽壳的散热。
(3)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包括使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受压面露出的第2开口部、和组装于所述第2开口部并与所述受压面接触的绝缘盖,所述弹簧构件经由所述绝缘盖对所述受压面施加所述弹力。因为与受压面接触的绝缘盖组装于使端子零件的受压面露出的壳体的第2开口部,弹簧构件的弹力经由绝缘盖施加于受压面,所以能稳定地确保端子零件的绝缘性,并且能使弹簧构件的弹力施加于受压面。而且,绝缘盖通过例如公知的锁定嵌合等组装于壳体的第2开口部。故此,能提高针对壳体组装分体的端子零件或弹簧构件的组装式的屏蔽连接器,与现有的树脂模制式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达到散热性能。
(4)优选的是,所述绝缘盖具有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主体、和从所述盖主体向所述受压面侧突出而与所述受压面接触的多个接触肋。因为绝缘盖由覆盖第2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主体和从盖主体突出的多个接触肋构成,所以与整体由厚壁的树脂成形的情况相比,能降低由树脂的收缩等引起的变形,能稳定地覆盖第2开口部。而且,因为通过多个接触肋与受压面接触,所以能确保绝缘盖的刚性,并且能使施加于绝缘盖的弹簧构件的弹力集中地施加于多个接触肋,能更稳定地使弹簧构件的弹力施加于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此外,多个接触肋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使弹簧构件的弹力稳定地施加于端子零件的受压面的形状,则能采用任意形状。
(5)优选的是,所述绝缘盖具有卡合肋,所述卡合肋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卡合而阻止所述端子零件从所述壳体脱出。因为设置于绝缘盖的卡合肋与端子连接部卡合,阻止端子零件从壳体脱出,所以能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稳定地维持屏蔽连接器的组装状态。
(6)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包括组装于所述第1开口部并保持所述散热构件的保持构件。因为经由壳体的第1开口部能与屏蔽壳接触的露出的散热构件能由组装于第1开口部的保持构件保持,所以能进一步稳定地保持散热构件,能稳定地保持屏蔽连接器的散热性能。而且,保持构件通过例如公知的锁定嵌合等组装于壳体的第1开口部。故此,能提供针对壳体组装分体的端子零件或散热构件的组装式的屏蔽连接器,与现有的树脂模制式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达到散热性能的提高。
(7)优选的是,分别收纳一对所述端子零件的一对所述壳体分别具备所述散热构件,在以各个所述受压面面对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被单独的所述屏蔽壳覆盖,在一对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单独的所述弹簧构件,所述弹簧构件的所述弹力施加于所述一对端子零件各自的所述受压面,各所述端子连接部按压到各所述散热构件的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各所述散热构件的各所述壳侧接触面按压到所述屏蔽壳。
因为能对被单独的屏蔽壳覆盖的一对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施加单独的弹簧构件的弹力,所以能实现弹簧构件的共用化,能紧凑且以较少的部件数量提供两极的屏蔽连接器。进一步地,一对端子零件以受压面面对的方式配置,通过配置于它们之间的单独的弹簧构件,各受压面被朝向配置于相反侧的散热构件及屏蔽壳按压。故此,通过作用反作用的原理,能使两极的端子零件向散热构件的按压力均匀,能抑制散热性能的偏差。
(8)优选的是,所述屏蔽壳具有收纳所述弹簧构件的收纳部。因为在屏蔽壳侧设置有收纳弹簧构件的收纳部,所以利用屏蔽壳,能实现屏蔽壳覆盖的壳体的小型化。其结果,能有利地实现屏蔽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
(9)优选的是,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绝缘帽,所述绝缘帽覆盖所述屏蔽壳的所述收纳部并组装于所述屏蔽壳,所述绝缘帽一体地具备对方端子插通孔和弹簧构件盖部。利用组装于屏蔽壳的绝缘帽,能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实现阻止弹簧构件从收纳部脱离和对方端子插通孔的提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进行说明。该屏蔽连接器10例如适用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使用于从PCU(动力控制单元)到电池的高压连接器的大电流领域。此外,屏蔽连接器10能以任意朝向配置,但在以下说明中,设上方是图3中的上方,下方是图3中的下方,前方是图3中的左方,后方是图3中的右方,左方是图2中的左方,右方是图2中的右方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屏蔽连接器10>
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具备:端子零件16,具有与对方端子12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4;绝缘性的壳体18,收纳端子零件16;屏蔽壳20,覆盖壳体18的外表面;绝缘性的散热构件22;以及弹簧构件26,对端子零件16的受压面24施加弹力。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一对端子连接部14a、14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屏蔽连接器10具有一对端子零件16a、16b,一对端子零件16a、16b具有各自的端子连接部14a、14b。另外,屏蔽连接器10具有收纳各自的端子零件16a、16b的一对壳体18a、18b。
<对方端子12>
对方端子12的形状没有限定,但在实施方式1为大致平板的突片状。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后所述,在端子连接部14的内部设置有对方端子配置部28,并且在设置于壳体18的对方端子插入孔62中插入对方端子12。并且,配置于对方端子配置部28的对方端子12和收纳于壳体18内的端子零件16的端子连接部14接触而导通。即,在实施方式1中,对方端子12是阳端子,端子连接部14是阴端子。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端子连接部14a、14b,在这些端子连接部14a、14b分别插入对方端子12a、12b。
<端子零件16>
在实施方式1中,一对端子零件16a、16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但它们是左右对称形状,所以对一方(右方)的端子零件16a的形状进行说明。也如图4至图6所示,端子零件16a中的端子连接部14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筒形状,在屏蔽连接器10中在前后方向两侧开口。即,端子连接部14a具有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构成下方壁部的下壁部30、和从下壁部30的左右方向两侧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对置壁部。此外,在一对端子零件16a、16b中的右方的端子零件16a中,左右方向外侧(右侧)的壁部是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方即外侧壁部32,并且左右方向内侧(左侧)的壁部是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内侧壁部34。因此,在左方的端子零件16b中,左侧的壁部是外侧壁部32,并且右侧的壁部是内侧壁部34。并且,如后所述,各外侧壁部32的外表面是与各散热构件22中的连接部侧接触面70接触的接触面35。
并且,这些外侧壁部32和内侧壁部34的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两端部分连结,由此构成大致矩形筒形状的端子连接部14。另外,端子连接部14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未连结外侧壁部32和内侧壁部34,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上方开口部36。其结果,作为端子连接部14的内部空间的对方端子配置部28和外部空间通过上方开口部36相互连通。此外,如后所述,内侧壁部34的外表面(在右方的端子零件16a中为内侧壁部34的左端面,在左方的端子零件16b中为内侧壁部34的右端面)是从弹簧构件26施加弹力的上述的受压面24。
这样的端子零件16a例如通过将规定形状的金属平板折弯成上述形状而形成,外侧壁部32和内侧壁部34的各上端部能够通过敛紧固定来连结。另外,在端子零件16a中,外侧壁部32延伸到比内侧壁部34靠后方,在延伸到比该内侧壁部34靠后方的外侧壁部32的后端部固装连接有电线38。即,外侧壁部32的后端部是电线连接部40,在端子零件16a中,在前方部分设置有端子连接部14,并且后端部为电线连接部40。
电线38是包覆电线,针对芯线42外插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44。在电线38的末端部分,绝缘包覆层44被剥离而露出芯线42,露出的芯线42通过压接、熔接等固装于端子零件16a的后端部(电线连接部40),从而电线38和端子零件16a导通。此外,在电线38中比露出芯线42的部分靠后方,外插装配有外形为大致矩形的环状的防水橡胶46。
在各端子连接部14a、14b中,在外侧壁部32和内侧壁部34的对置方向内表面设置有端子弹簧部48。端子弹簧部48在整体上为大致矩形板状,通过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形成,固定于外侧壁部32及内侧壁部34的各内表面。在端子弹簧部48,呈大致山状被切出立起的部分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即对方端子配置部28的内部突出。该呈大致山状被切出立起的部分设置有多个,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如后所述,在对方端子12插入配置于对方端子配置部28时,端子弹簧部48中的呈大致山状突出的部分被对方端子12按压,从而呈大致山状突出的部分以减小突出高度的方式弹性变形。
<壳体18>
在实施方式1中,一对壳体18a、18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各壳体18a、18b构成为包括各壳体主体49a、49b、组装于后述的各第1开口部56的保持构件68、以及组装于各第2开口部58的绝缘盖78。因为这些是左右对称形状,所以对一方(右方)壳体18a的形状进行说明。也如图7、8所示,壳体主体49a在整体上为向后方开口的大致有底的筒形状,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此外,壳体主体49a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但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主体49a通过模制成型形成,与屏蔽壳20、保持构件68及绝缘盖78分体形成,分别后组装。
壳体主体49a在前端部设置有相当于底壁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前壁部50,并且设置有从前壁部50的四方的周缘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筒状的周壁部52。因此,周壁部52具备上方的上壁部54a、下方的下壁部54b、以及左右两侧的左壁部54c及右壁部54d。周壁部52的外形在前后方向上不同,周壁部52的前方部分形成为上下方向尺寸比左右方向尺寸大的大致矩形形状。另外,周壁部52的后方部分与前方部分相比左右方向尺寸增大,左右方向尺寸和上下方向尺寸大致相等,或者上下方向尺寸比左右方向尺寸稍大。由此,周壁部52的后方部分为大致正方形的外形。即,壳体主体49a的内部空间的后方部分比前方部分大。
在右壁部54d,在右壁部54d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贯穿设置有第1开口部56,在将后述的散热构件22组装于壳体主体49a时,第1开口部56使散热构件22从壳体主体49a露出。第1开口部56横跨右壁部54d中的前端部到后方部分中的与前方部分相比左右方向尺寸增大的部分而设置,通过第1开口部56,壳体主体49a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连通。
在左壁部54c,在左壁部54c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贯穿设置有第2开口部58,在将后述的端子连接部14a(端子零件16a)组装于壳体主体49a时,第2开口部58使端子零件16a的受压面24从壳体主体49a露出。第2开口部58横跨左壁部54c中的前端部分到后方部分中的与前方部分相比左右方向尺寸增大的部分而设置,壳体主体49a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通过第2开口部58相互连通。
此外,左右的壳体主体49a、49b是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在左方的壳体主体49b中,在左壁部54c设置有第1开口部56,并且在右壁部54d设置有第2开口部58。另外,通过在壳体主体49a中设置有这些第1开口部56及第2开口部58,从而壳体主体49a形成为上壁部54a和下壁部54b仅在后方部分由左壁部54c及右壁部54d连结的形状。
进一步地,在上壁部54a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定位突部60。另外,在上壁部54a的前方部分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大致矩形的对方端子插入孔62。并且,在上壁部54a中,在比对方端子插入孔62靠后方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用于组装后述的绝缘盖78的绝缘盖用卡合突部64、和用于组装保持构件68的保持构件用卡合突部66。另外,在下壁部54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两个绝缘盖用卡合突部64和一个保持构件用卡合突部66,各绝缘盖用卡合突部64位于比保持构件用卡合突部66靠前方。
<散热构件22>
散热构件22只要具有绝缘性,则形状、材质没有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22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另外,散热构件22只要热导率比空气大即可,但优选导热性优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陶瓷形成。该散热构件22以覆盖各壳体主体49a、49b中的第1开口部56的方式组装,通过保持散热构件22的保持构件68从散热构件22的外部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从而散热构件22固定于各壳体主体49a、49b。
并且,在组装屏蔽连接器10时,各散热构件22的板厚方向的一个面(各内表面)与各端子连接部14a、14b接触,通过各散热构件22的板厚方向的一个面构成连接部侧接触面70。另外,各散热构件22的板厚方向的另一个面(各外表面)通过各壳体主体49a、49b的第1开口部56露出于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外表面,与覆盖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外表面的屏蔽壳20接触。即,通过散热构件22的板厚方向的另一个面构成壳侧接触面72。
<保持构件68>
保持构件68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中的各第1开口部56的后端部分,覆盖各第1开口部56的后端部分。即,各保持构件68具有与各第1开口部56的形状对应的大致板状的保持构件主体74。在各保持构件主体74的上下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朝向所组装的各壳体主体49a、49b侧突出的卡合框体76,与设置于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各保持构件用卡合突部66卡合。并且,通过各保持构件68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从而由各保持构件68的前端部从外部保持各散热构件22,各散热构件22覆盖各第1开口部56。
<绝缘盖78>
在各壳体主体49a、49b中的各第2开口部58组装有绝缘盖78。也如图9等所示,绝缘盖78具备能够覆盖各第2开口部58的大小的平板状的盖主体80,在各盖主体80的上下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朝向所组装的各壳体主体49a、49b侧突出的卡合框体82。在实施方式1中,与设置于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各绝缘盖用卡合突部64对应地,在各盖主体80的上端部设置有一个卡合框体82,并且两个卡合框体8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于各盖主体80的下端部。并且,通过这些各卡合框体82与各绝缘盖用卡合突部64卡合,从而绝缘盖78以覆盖各壳体主体49a、49b中的各第2开口部58的状态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
并且,在各绝缘盖78中的各盖主体80,设置有在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中的各第2开口部58的状态下朝向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内侧突出的接触肋84和卡合肋86。
接触肋84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朝向收纳于各壳体主体49a、49b的内部的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各端子零件16a、16b)中的各受压面24突出。并且,如后所述,在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各端子零件16a、16b)组装于各壳体18a、18b时,各接触肋84的突出顶端和各受压面24相互接触。在实施方式1中,在各盖主体80上设置有三个接触肋84,各接触肋8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这样,通过各绝缘盖78上的各接触肋84与各受压面24接触,从而如后所述,在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作用时,弹簧构件26经由各绝缘盖78对各受压面24施加弹力。
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卡合肋86位于比构成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内侧壁部34靠后方,在各盖主体80上设置于比各接触肋84靠后方。各卡合肋86与各接触肋84相比从各盖主体80算起的突出高度大,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与构成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内侧壁部34的后端面抵接或稍微分离。由此,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在对各电线38施加向从各壳体18a、18b拔出的方向的外力时,也通过各卡合肋86与各内侧壁部34抵接卡合,从而阻止各端子零件16a、16b从各壳体18a、18b脱出。
并且,在电线连接部40固装有电线38的端子零件16a从壳体主体49a的后方开口部插入到壳体主体49a的内部,并且散热构件22与端子零件16a的外侧壁部32重合,进一步通过保持构件68及绝缘盖78固定于壳体主体49a的第1开口部56及第2开口部58,从而如图10所示构成一方(右方)端子侧组装体88a。并且,同样,另一方(左方)端子侧组装体88b构成为与一方端子侧组装体88a呈左右对称,这一对端子侧组装体88a、88b组装于共同的屏蔽壳20。
<屏蔽壳20>
屏蔽壳20由散热性优异的金属形成。屏蔽壳20具备一对收纳筒部90a、90b,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插入收纳于一对收纳筒部90a、90b,这一对收纳筒部90a、90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屏蔽壳20在整体上为向后方开口的大致有底的筒形状,具备大致矩形的前端壁部92和从前端壁部92的四方的周缘部向后方突出的筒状壁部94。因此,筒状壁部94具备上方的上端壁部96a、下方的下端壁部96b、左右两侧的左端壁部96c及右端壁部96d。另外,在筒状壁部94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分隔壁部98,通过该分隔壁部98,屏蔽壳20的内部空间被左右的收纳筒部90a、90b分隔。并且,在该分隔壁部98的前方部分,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一对收纳部100、100,这些各收纳部100与各个收纳筒部90a、90b的内部空间连通。如后所述,在各收纳部100收纳弹簧构件26。
在屏蔽壳20的上端壁部96a的前方部分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窗102,通过贯穿窗102,各收纳筒部90a、90b的前方部分和外部空间相互连通。贯穿窗102为左右方向尺寸比前后方向尺寸大的大致圆角矩形形状,通过该贯穿窗102,设置于分隔壁部98的各收纳部100向上方开口。进一步地,在屏蔽壳20的上端壁部96a,在贯穿窗102的周缘部,与屏蔽壳20一体地形成有遍及周向大致全周的大致环状的内周支承部104、和在该内周支承部104的外周侧向上方突出大致环状的外周罩部106。
在该屏蔽壳20上的贯穿窗102组装绝缘帽108。绝缘帽108在整体上为大致有底筒形状,具备形成为与贯穿窗102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圆角矩形形状的底板部110、和从底板部110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部112。另外,在圆筒状部112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大致环状的凸缘状部114。并且,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在底板部110的与各壳体18a、18b的对方端子插入孔6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对方端子插通孔116。由此,各壳体18a、18b的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内部空间(各对方端子配置部28)通过各对方端子插入孔62及各对方端子插通孔116与外部空间连通。
此外,在绝缘帽108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将绝缘帽108的内部空间左右分隔的分隔部118,该分隔部118具有规定的左右方向尺寸。在绝缘帽108组装于屏蔽壳20时,该分隔部118与屏蔽壳20的分隔壁部98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在绝缘帽108组装于屏蔽壳20时,设置于分隔壁部98的各收纳部100被分隔部118从上方覆盖。其结果,通过分隔部118阻止收纳于各收纳部100的各弹簧构件26向上方脱出,在实施方式1中,由该分隔部118构成弹簧构件盖部。
<弹簧构件26>
也如图11所示,弹簧构件26是通过将薄板的金属平板折弯而构成的板簧,设置有一对平板状部120、120和这些平板状部120、120之间的折回部122。即,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一对平板状部120、120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弹簧构件26通过折回部122变形而能在各平板状部120相互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并且,各平板状部120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向对置方向外侧(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按压部124。如图11所示,组装前的单品状态下的各按压部124的突出顶端间的左右方向尺寸大于屏蔽壳20的各收纳部100的底面(分隔壁部98的左右两面)与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的左右方向内表面(各绝缘盖78的主体80上的与各接触肋84突出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左右方向尺寸。由此,在各弹簧构件26收纳于各收纳部100时,各按压部124按压到分隔壁部98和各绝缘盖78,各平板状部120向对置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相对于该弹性变形的弹性复原力施加于分隔壁部98及各绝缘盖78,从而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被向离开分隔壁部98方向施力。
<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载。
首先,例如将规定形状的金属平板以固装有端子弹簧部48的状态折弯,形成具有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端子零件16a、16b。然后,将各电线38固装于各端子零件16a、16b的各电线连接部40。此外,在任意的时机将防水橡胶46外插装配于电线38。并且,将固装有各电线38的各端子零件16a、16b插入到各壳体主体49a、49b,使散热构件22从外侧与构成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外侧壁部32的外表面即接触面35重合,进一步从散热构件22的外侧将保持构件68固定于各壳体主体49a、49b。另外,将各绝缘盖78组装于各壳体主体49a、49b。由此,完成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
然后,从屏蔽壳20的各收纳筒部90a、90b的后方开口部插入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将各防水橡胶46压入到各收纳筒部90a、90b的后方开口部。接着,通过贯穿窗102从上方将各弹簧构件26以压入状态插入收纳于屏蔽壳20的各收纳部100。并且,使绝缘帽108的凸缘状部114与屏蔽壳20的内周支承部104重合,将圆筒状部112嵌入到内周支承部104。绝缘帽108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凹凸嵌合或锁定结构固定于内周支承部104,通过将绝缘帽108固定于内周支承部104,从而利用绝缘帽108覆盖贯穿窗102。由此,完成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
在如上所述制造的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中,如上所述,通过各弹簧构件26的弹性复原力,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被向离开分隔壁部98的方向施力,在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的外表面露出的各散热构件22按压到位于更外侧的屏蔽壳20的内表面(即,右端壁部96d及左端壁部96c的各内表面)。具体而言,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经由各绝缘盖78施加于各端子零件16a、16b(各端子连接部14a、14b)。被各弹簧构件26按压的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接触面35接触并按压到各散热构件22的连接部侧接触面70,并且这样被按压的各散热构件22的壳侧接触面72按压到外侧的屏蔽壳20的内表面。
在该状态下,通过绝缘帽108的各对方端子插通孔116、各壳体18a、18b的各对方端子插入孔62及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上方开口部36,从上方插入各对方端子12a、12b,如图12所示,在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内的各对方端子配置部28配置各对方端子12a、12b。其结果,各端子弹簧部48在各对方端子12a、12b与各端子连接部14a、14b之间被按压,各对方端子12a、12b和各端子连接部14a、14b更可靠地形成为导通状态。并且,伴随在这些对方端子12及端子连接部14间通电而产生的热从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外侧壁部32经由各散热构件22从屏蔽壳20释放到外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各端子零件16a、16b的后端部设置有各电线连接部40,各电线38中的各芯线42固装于各电线连接部40,所以不仅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和各对方端子12a、12b的触点部的发热,而且各电线连接部40和各芯线42的连接部分的发热也能经由各散热构件22散热。即,除了各端子连接部14a、14b与对方端子12之间的发热之外,发热量比较大的各电线连接部40和各芯线42的连接部分的发热也经由各散热构件22及屏蔽壳20散热,所以可发挥良好的散热性。
根据形成为如上结构的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在从伴随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和各对方端子12a、12b的通电的发热部位经由屏蔽壳20向外部散热为止的散热路径上设置有各散热构件22,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取代热阻比较大的树脂构件,而采用热阻比较小(热导率优异)的各散热构件22,所以可发挥良好的散热性。特别是,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不是如现有结构那样的嵌件成型,而形成为组装式,因此能避免由于充填不足或孔隙的产生而在散热路径上产生空气层,可防止散热性能降低。另外,例如在环境温度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现有结构中,由于线膨胀系数的差异,有可能在材质不同的构件间产生间隙(空气层),但在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中设置有各弹簧构件26,在各对方端子12a、12b配置于各对方端子配置部28的状态下,各弹簧构件26将各端子连接部14a、14b按压到各散热构件22,且将各散热构件22按压到屏蔽壳20。由此,即使在环境温度较大地变化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在各端子连接部14a、14b与各散热构件22之间或在各散热构件22与屏蔽壳20之间产生间隙,可防止散热性能降低。
进一步地,能使伴随与各对方端子12a、12b的通电而发热从而容易成为高温的各端子连接部14a、14b隔着各散热构件22与屏蔽壳20接触,能将散热路径设定得较短,因此能实现散热性能的提高。而且,如上所述可达到散热性能的提高,所以也能使承担向外部散热的屏蔽壳20小型化,进而也实现屏蔽连接器10整体的小型化、或通过抑制所需的材料量来削减成本。
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具有矩形筒形状,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内部是供各对方端子12a、12b插入的对方端子配置部28。另外,在各端子连接部14a、14b中的一对对置壁部即外侧壁部32及内侧壁部34,内侧壁部34的外表面是承受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的受压面24,并且外侧壁部32的外表面是与各散热构件22的各连接部侧接触面70接触的接触面35。即,能将受压面24和接触面35设置于各不相同的壁部,能以足够大的面积形成各个面24、35。故此,能更可靠地承受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并且能使伴随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和各对方端子12a、12b的通电的发热更可靠地传递到各散热构件22。
另外,因为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形成为矩形筒形状,在其内部设置有端子弹簧部48,所以在组装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制造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或屏蔽连接器10时,也可避免其他构件与端子弹簧部48接触而使端子弹簧部48变形,能更可靠地实现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和各对方端子12a、12b的接触状态。
各壳体18a、18b(各壳体主体49a、49b)具有使各端子零件16a、16b的各受压面24露出的各第2开口部58,并且在各第2开口部58组装有各绝缘盖78。由此,即使在如实施方式1那样各弹簧构件26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各弹簧构件26和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绝缘性,并且将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经由各绝缘盖78施加于各受压面24。
特别是,在各绝缘盖78设置有各接触肋84,在组装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时,各接触肋84和各受压面24抵接。因为该接触肋84在各绝缘盖78上设置有多个(在实施方式1中为三个),所以各接触肋84形成得比较小,例如能减小树脂的收缩等影响。其结果,能使各接触肋84和各受压面24更可靠地接触,能使各弹簧构件26的弹力经由各绝缘盖78更可靠地施加于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受压面24。
各绝缘盖78具有各卡合肋86,各卡合肋86与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卡合而阻止各端子零件16a、16b从各壳体18a、18b脱出。具体而言,在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下,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内侧壁部34和各卡合肋86接触或稍微分离,即使在从各壳体18a、18b拔出的方向的外力施加于各电线38的情况下,也通过各内侧壁部34和各卡合肋86抵接并卡合,而能阻止各端子零件16a、16b从各壳体18a、18b脱出。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状态。
在各壳体18a、18b的各第1开口部56,组装保持各散热构件22的保持构件68。即,在实施方式1中,在组装屏蔽连接器10时,将固装有各电线38的各端子零件16a、16b、各壳体主体49a、49b、各散热构件22、各保持构件68及各绝缘盖78组装而构成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所以通过设置保持各散热构件22的保持构件68,可防止各散热构件22从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脱落。故此,不仅能够实现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进而屏蔽连接器10的制造效率的提高,而且能稳定地维持屏蔽连接器10的良好的散热性。
屏蔽壳20设置有收纳各弹簧构件26的各收纳部100。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屏蔽壳20中的将左右的收纳筒部90a、90b分隔的分隔壁部98设置有各收纳部100,所以能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各收纳部100,实现屏蔽壳20、进而屏蔽连接器10的小型化。
特别是,虽然各弹簧构件26通过贯穿窗102从上方插入到各收纳部100,但是在该贯穿窗102组装具有弹簧构件盖部(分隔部118)的绝缘帽108。由此,可防止各弹簧构件26从各收纳部100脱出。另外,在绝缘帽108设置有对方端子插通孔116。即,能插通各对方端子12a、12b的部位和防止各弹簧构件26脱出的部位设置于同一构件(绝缘帽108),与将这些部位设置于各不相同的构件的情况相比,可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屏蔽连接器130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2的屏蔽连接器13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同样,只是金属弹簧构件132的结构不同。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通过在图中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说明。
即,实施方式2的屏蔽连接器130与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同样,一对端子零件16a、16b分别收纳于一对壳体18a、18b,各壳体18a、18b分别具有散热构件22。另外,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以各端子连接部14a、14b的各个受压面24相互面对的方式配置,这些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被单独的屏蔽壳20覆盖。
在此,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弹簧构件26、26,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采用单独的弹簧构件132。弹簧构件13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弹簧构件26同样,具有一对平板状部120、120,一对平板状部120、120分别具有按压部124,并且各平板状部120的上端取代折回部122,而是由具有规定的长度尺寸(左右方向尺寸)的连结部134连结。由此,伴随连结部134的两端的弯曲部136的变形,各平板状部120能向相互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的弹簧构件132以横跨分隔壁部98中形成有各收纳部100的部位的方式配置。即,各平板状部120插入到各收纳部100,并且连结部134位于分隔壁部98的上方。在实施方式2的弹簧构件132中,如图15所示,组装前的单品状态下的各按压部124的突出顶端间的左右方向尺寸大于左右对置的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的内表面(各绝缘盖78的盖主体80中的与各接触肋84突出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间的左右方向尺寸。由此,在各平板状部120插入到各收纳部100而配置弹簧构件132时,各按压部124按压到左右两侧的各绝缘盖78,各平板状部120向对置方向内侧弹性变形。而且,相对于弹性变形的弹性复原力施加于各绝缘盖78,从而向各端子侧组装体88a、88b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由此,弹簧构件132的弹力施加于一对端子零件16a、16b各自的受压面24,各端子连接部14a、14b按压到各散热构件22的各连接部侧接触面70,各散热构件22的各壳侧接触面72按压到屏蔽壳20。其结果,在实施方式2的屏蔽连接器130中,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采用单独的弹簧构件132,所以可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或者能使经由左右的各端子连接部14a、14b向各散热构件22的按压力大致相等,能抑制散热性能的偏差。另外,与例如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一对弹簧构件26、26的情况相比,能减小弹簧构件132的配设空间,也能实现屏蔽壳20、进而屏蔽连接器130的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弹簧构件26是通过将薄板的金属平板折弯而形成的板簧,但是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螺旋弹簧等,也可以配置在设置于屏蔽壳的收纳部,对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施加弹力。
(2)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具有两个端子的双极结构,但是没有限定,既可以是单极结构,也可以是三极以上的结构。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在形成为双极结构的端子间配置有单独的弹簧构件132,但只要是双极以上即可,也可以选择形成为双极以上的端子中的两个端子,并在这些端子之间配置单独的弹簧构件。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22具有大致平板形状,为陶瓷制,但是散热构件只要具有绝缘性就没有限定。散热构件除了陶瓷以外,例如能够由热导率比空气大的合成树脂等构成,但优选热导率比构成壳体(壳体主体)的合成树脂大。具体而言,能利用有机硅系树脂或非有机硅系丙烯酸系树脂、陶瓷系树脂等。更详细而言,例如可列举由有机硅系树脂构成的散热片或散热间隙填料、导热润滑脂、导热性硅橡胶等。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端子连接部14a、14b直接与散热构件22接触,且散热构件22直接与屏蔽壳20接触,但是也可以在这些构件之间介设上述那样的散热片、散热间隙填料、导热润滑脂等。
(4)壳体、屏蔽壳的形状没有限定。在壳体中,绝缘盖、保持构件不是必须的。另外,在屏蔽壳中,外周罩部不是必须的,绝缘帽的形状也没有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 屏蔽连接器(实施方式1)
12、12a、12b 对方端子
14、14a、14b 端子连接部
16、16a、16b 端子零件
18、18a、18b 壳体
20 屏蔽壳
22 散热构件
24 受压面
26 弹簧构件
28 对方端子配置部
30 下壁部
32 外侧壁部(对置壁部)
34 内侧壁部(对置壁部)
35 接触面
36 上方开口部
38 电线
40 电线连接部
42 芯线
44 绝缘包覆层
46 防水橡胶
48 端子弹簧部
49a、49b 壳体主体
50 前壁部
52 周壁部
54a 上壁部
54b 下壁部
54c 左壁部
54d 右壁部
56 第1开口部
58 第2开口部
60 定位突部
62 对方端子插入孔
64 绝缘盖用卡合突部
66 保持构件用卡合突部
68 保持构件
70 连接部侧接触面
72 壳侧接触面
74 保持构件主体
76 卡合框体
78 绝缘盖
80 盖主体
82 卡合框体
84 接触肋
86 卡合肋
88a、88b 端子侧组装体
90a、90b 收纳筒部
92 前端壁部
94 筒状壁部
96a 上端壁部
96b 下端壁部
96c 左端壁部
96d 右端壁部
98 分隔壁部
100 收纳部
102 贯穿窗
104 内周支承部
106 外周罩部
108 绝缘帽
110 底板部
112 圆筒状部
114 凸缘状部
116 对方端子插通孔
118 分隔部(弹簧构件盖部)
120 平板状部
122 折回部
124 按压部
130 屏蔽连接器(实施方式2)
132 弹簧构件
134 连结部
136 弯曲部

Claims (9)

1.一种屏蔽连接器,具备:
端子零件,具有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
绝缘性的壳体,收纳所述端子零件;
屏蔽壳,覆盖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绝缘性的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端子连接部接触的连接部侧接触面、和从所述壳体的第1开口部露出并与所述屏蔽壳接触的壳侧接触面;以及
弹簧构件,对所述端子零件的受压面施加弹力,
通过对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受压面施加的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力,所述端子连接部按压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壳侧接触面按压到所述屏蔽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矩形筒形状,
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内部构成供所述对方端子插入的对方端子配置部,
通过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一对对置壁部的一方构成所述受压面,通过所述一对对置壁部的另一方构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接触并按压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使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受压面露出的第2开口部、和组装于所述第2开口部并与所述受压面接触的绝缘盖,
所述弹簧构件经由所述绝缘盖对所述受压面施加所述弹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盖具有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主体、和从所述盖主体向所述受压面侧突出而与所述受压面接触的多个接触肋。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盖具有卡合肋,所述卡合肋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卡合而阻止所述端子零件从所述壳体脱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组装于所述第1开口部并保持所述散热构件的保持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分别收纳一对所述端子零件的一对所述壳体分别具备所述散热构件,在以各个所述受压面面对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被单独的所述屏蔽壳覆盖,
在一对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单独的所述弹簧构件,
所述弹簧构件的所述弹力施加于所述一对端子零件各自的所述受压面,各所述端子连接部按压到各所述散热构件的各所述连接部侧接触面,各所述散热构件的各所述壳侧接触面按压到所述屏蔽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壳具有收纳所述弹簧构件的收纳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绝缘帽,所述绝缘帽覆盖所述屏蔽壳的所述收纳部并组装于所述屏蔽壳,
所述绝缘帽一体地具备对方端子插通孔和弹簧构件盖部。
CN202380025319.7A 2022-03-14 2023-03-03 屏蔽连接器 Pending CN1188439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9429 2022-03-14
JP2022039429A JP7616128B2 (ja) 2022-03-14 2022-03-14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PCT/JP2023/008018 WO2023176504A1 (ja) 2022-03-14 2023-03-03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43996A true CN118843996A (zh) 2024-10-25

Family

ID=8802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25319.7A Pending CN118843996A (zh) 2022-03-14 2023-03-03 屏蔽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616128B2 (zh)
CN (1) CN118843996A (zh)
WO (1) WO20231765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0067B2 (ja) 2009-05-22 2013-07-1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34818B2 (ja) 2009-11-30 2013-11-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5598758B2 (ja) 2010-08-26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54205B2 (ja) 2013-02-05 2016-07-2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DE102016209478A1 (de) 2016-05-31 2017-11-3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Verbindungskäfig zur Verbindung zweier elektrischer Flachkontakte
CN111033916B (zh) 2017-06-07 2021-10-19 申泰公司 一种具有固定散热器的收发器组件阵列及浮动收发器
JP7310669B2 (ja) 2020-03-18 2023-07-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23077366A (ja) 2021-11-24 2023-06-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34082A (ja) 2023-09-27
JP7616128B2 (ja) 2025-01-17
WO2023176504A1 (ja)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26283B (zh) 连接装置及连接器
JP6766735B2 (ja) 内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21177007A1 (ja) コネクタ
JP6039490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組電池
EP3582335B1 (en) Connect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module
JP2023077366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8843996A (zh) 屏蔽连接器
CN115210959A (zh) 连接器
JP587995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4082071A (ja) コネクタ
JP7616129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20250015533A1 (en) Shield connector
JP2022029206A (ja) 端子及び放熱構造
US10971829B2 (en) Connector and package body
JP7480663B2 (ja) コネクタ
US20250023291A1 (en) Shield connector
CN118235298A (zh) 屏蔽连接器
JP7393389B2 (ja) コネクタ
WO2024024622A1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2024107825A (ja) コネクタ
JP2024129331A (ja) コネクタ
WO202324879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成体
CN119366069A (zh) 连接器组件、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