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75830A - 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75830A CN118775830A CN202410309273.8A CN202410309273A CN118775830A CN 118775830 A CN118775830 A CN 118775830A CN 202410309273 A CN202410309273 A CN 202410309273A CN 118775830 A CN118775830 A CN 1187758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unit
- light emitting
- led lamp
- illumin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Calc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O-]C([O-])=O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67 As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19 calc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5 ceramic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38 frost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8 sandbl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03—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electronics drivers or controllers for operating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a LED arra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8—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producing an asymmetric light distribu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变更照明光的配光角。一种LED灯(1),是照射照明光的照明装置的一例,具备:第一发光部(10),发出成为聚光的第一光;第二发光部(20),发出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该漫射光的配光角比该聚光的配光角大;以及控制部(50),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控制部(50)通过减少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通过减少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尤其涉及一种作为使用了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LED灯的一例的照明装置和具备该照明装置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LED等固体发光元件是小型、高效率且长寿命的,因此被利用为各种各样的产品的光源。例如,使用了LED的LED照明被实用化。
作为LED照明,已知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照明器具的器具主体的带灯头的LED灯、以及顶灯、筒灯或者聚光灯等照明器具等。
作为这样的LED照明,以往提出了一种能够变更照明光的配光的照明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009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照明装置中,通过组合昂贵的光学系统部件或遮光板等来变更照明光的配光,因此成本变高,或尺寸大型化,或发生效率损失,或设计自由度降低。另外,在以往的照明装置中,在变更照明光的配光时,需要用于调节光学系统部件或遮光板等的操作。像这样,在以往的照明装置中,难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变更照明光的配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变更照明光的配光角的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一个方式是照射照明光的照明装置,具备:第一发光部,其发出成为聚光的第一光;第二发光部,其发出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所述漫射光的配光角比所述聚光的配光角大;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减少向所述第一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所述控制部通过减少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所述第一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变更照明光的配光角的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时的立体图。
图1B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处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截面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处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截面图。
图7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中的光学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中的光学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用于控制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发光方式的壁开关的图。
图10是示出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进行调光控制时的调光信号的相位角与从LED灯照射出的照明光的色温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的照明光的色温的变化相伴的LED灯的照明光的配光角的变化的图。
图12是示出第三模式与第四模式的模式之间的LED灯的照明光的配光角的图。
图13是示出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进行调光控制时的调光信号的相位角与从LED灯照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比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LED灯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实施方式均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因此,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本公开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此外,各图是示意图,未必严格地进行图示。另外,在各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和“下”之类的用语未必指绝对的空间识别中的上方向(铅直上方)和下方向(铅直下方)。
(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A和图1B来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A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时的立体图,图1B是从斜下方观察同LED灯1时的立体图。
LED灯1是照明装置的一例,照射照明光。如图1A和图1B所示,LED灯1是薄形的平面灯。具体而言,LED灯1是整体形状为扁平状的、圆柱状的扁平形(圆盘状)的照明用光源。作为一例,LED灯1的外形尺寸为φ70mm,但是不限于此。
另外,LED灯1是安装于灯座的更换型的灯,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灯座。LED灯1通过被安装于灯座,来利用经由灯座供给的电力而点亮。灯座安装于设置于天花板、墙壁以及地板等建筑构件的器具主体或托架,或者直接设置于建筑构件。通过将LED灯1安装于灯座,来构成筒灯、聚光灯或者顶灯等照明器具。这样的照明器具例如具备LED灯1和器具主体,LED灯1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器具主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LED灯1具有安装于灯座的灯头。具体而言,LED灯1具有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GX53灯座的GX53灯头。此外,LED灯1的灯头不限于GX53灯头,也可以具有GH76p灯头等其它灯头。另外,LED灯1也可以是不具有灯头的照明装置。
接着,使用图2~图6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的结构的框图。图3是同LED灯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同LED灯1的俯视图。在图4中,(a)是安装了光学构件40的状态下的俯视图,(b)是卸下了光学构件40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V-V线处的截面图,图6是图4的VI-VI线处的截面图。此外,在图3、图5和图6中,关于控制部50,仅图示了控制部50的电路基板51。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插通于插通孔61a的一对电力线131和一对电力线132。
如图2所示,LED灯1具备第一发光部10、第二发光部20以及控制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6所示,LED灯1还具备基台30、光学构件40、绝缘盖60、第一保持件70、第二保持件80、散热器90、壳体100以及销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构件40和壳体100是轮廓构件。因而,由光学构件40和壳体100构成轮廓壳体,在该轮廓壳体中收纳有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等上述的各种构件。
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是发出光的光源部。具体而言,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是射出规定的颜色的光的发光模块,例如射出白色光作为照明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是具有多个LED作为多个光源的LED模块。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光透过光学构件40后作为LED灯1的照明光被照射到LED灯1的外部。
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部10发出第一光L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照射白色光作为第一光L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是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类型的LED模块,如图3~图6所示,具有基板11和配置于基板11的LED发光部12,该LED发光部12具有LED芯片。从LED发光部12射出的光成为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
基板11是用于安装LED发光部12中包括的LED芯片的安装基板。作为构成基板11的基材,使用陶瓷基板、树脂基板或者金属基底基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的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具体而言,基板11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的一部分(角等)被切掉后的形状。此外,基板11的俯视形状不限于作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矩形,也可以为圆形等。
在基板11形成有:一对端子11a(参照图4),该一对端子11a用于从外部接收用于使LED发光部12中包括的LED芯片发光的直流电力;以及规定的图案的金属布线,其与一对端子11a连接并且用于将LED彼此电连接。此外,也可以在基板11的表面以覆盖金属布线的方式形成有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的抗蚀层,以保护金属布线并且确保绝缘耐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端子11a是形成于基板11的表面的电极。一对端子11a经由一对电力线131而与控制部50电连接。此外,一对端子11a也可以不是电极而是连接器端子。
LED发光部12具有安装于基板11的LED芯片和将LED芯片密封的密封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11安装有多个LED芯片。因而,密封构件将多个LED芯片密封。
在第一发光部10中,LED发光部12的LED芯片是发出单色的可见光的裸芯片。LED例如是如果通电则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芯片。例如在基板11呈矩阵状地配置有多个LED芯片。此外,至少配置1个LED芯片即可。
LED发光部12的密封构件由硅树脂等透光性的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构件包含荧光体作为对来自LED芯片的光进行波长变换的波长变换材料。密封构件例如是使荧光体分散在硅树脂中而得到的含荧光体树脂。也就是说,密封构件是在透光性树脂中含有荧光体的含荧光体树脂,对来自LED芯片的光进行波长变换(颜色变换)来变换为规定的波长。
作为密封构件中含有的荧光体,在LED芯片是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芯片的情况下,为了得到白色光,例如能够使用YAG系的黄色荧光体。在该情况下,黄色荧光体吸收蓝色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而被激励并放出黄色光。然后,该黄色光与未被黄色荧光体吸收的蓝色光混合而变为白色光(第一光L1)并从LED发光部12射出。此外,也可以在密封构件中分散有二氧化硅等光漫射材料和填料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LED发光部12的密封构件以将全部LED芯片一并密封的方式形成为俯视形状为圆形。密封构件的外形规定LED发光部12的外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基板11形成环状的凸部(坝),来使在将液状的密封构件涂布到基板11时液状的密封构件被凸部阻挡。
此外,密封构件也可以以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矩形形状)的方式将LED芯片一并密封。另外,密封构件也可以不将全部LED芯片一并密封,而将多个LED芯片按每列呈线状地密封,还可以将各LED芯片逐个地单独密封。
如图2所示,第二发光部20发出第二光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部20照射白色光作为第二光L2。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作为第二光L2的白色光的色温不同。在该情况下,既可以使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白色光(第一光L1)的色温高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白色光(第二光L2)的色温,也可以使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白色光的色温高于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白色光的色温。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白色光的色温低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白色光的色温。作为一例,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为作为暖白色(日语:電球色)的2700K,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为作为中性白色(日语:昼白色)的6200K。
第二发光部20是SMD(Surface Mount Device:表面安装器件)类型的LED模块,如图3~图6所示,具有基板21和作为LED而配置于基板21的多个LED封装体22。从多个LED封装体22射出的光的合成光成为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
基板21是用于安装LED封装体22的安装基板。作为构成基板21的基材,使用陶瓷基板、树脂基板或者金属基底基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21的俯视形状为环状。具体而言,基板21的俯视形状为圆环状。此外,基板21的俯视形状不限于圆环状,也可以为矩形环状等。另外,基板21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
在基板21形成有:一对端子21a(参照图3、图4),该一对端子21a用于从外部接收用于使LED封装体22发光的直流电力;以及规定的图案的金属布线,其与一对端子21a连接并且用于将LED封装体22彼此电连接。此外,也可以在基板21的表面以覆盖金属布线的方式形成有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的抗蚀层,以保护金属布线并且确保绝缘耐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端子21a是连接器端子。一对端子21a经由一对电力线132而与控制部50电连接。例如,对一对端子21a中的各个端子分别插入一对电力线132中的各个电力线,由此一对端子21a中的各个端子与一对电力线132中的各个电力线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此外,一对端子21a也可以不是连接器端子而是形成于基板11的表面的电极。
多个LED封装体22分别是射出白色光的白色LED光源。具体而言,各LED封装体22是LED芯片被封装化而得到的表面安装(SMD)型的LED光源,具有容器(封装体)、安装于容器内的LED芯片以及将LED芯片密封的密封构件。
LED封装体22的LED芯片是利用规定的直流电力而发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例,是发出单色的可见光的裸芯片。LED芯片例如是当被通电时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芯片。此外,搭载于LED封装体22的LED芯片也可以不是1个而是多个。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搭载于LED封装体22的多个LED芯片为从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芯片、发出红色光的红色LED芯片以及发出绿色光的绿色LED芯片中选择出的2个LED芯片。另外,也可以使搭载于LED封装体22的多个LED芯片为蓝色LED芯片、红色LED芯片以及绿色LED芯片这3种,使LED封装体22为RGB白色光源。
LED封装体22的密封构件由硅树脂等透光性的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构件包含荧光体作为对来自LED芯片的光的波长进行变换的波长变换材料。也就是说,密封构件是在透光性树脂中含有荧光体的含荧光体树脂,对来自LED芯片的光进行波长变换(颜色变换)来变换为规定的波长。密封构件充填在容器的凹部。
作为密封构件中含有的荧光体,在LED芯片是发出蓝色光的1个蓝色LED芯片的情况下,为了得到白色光,例如能够使用YAG系的黄色荧光体。在该情况下,黄色荧光体吸收蓝色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而被激励并放出黄色光。然后,该黄色光与未被黄色荧光体吸收的蓝色光混合而变为白色光并从LED封装体22射出。此外,也可以在密封构件中分散有二氧化硅等光漫射材料和填料等。另外,密封构件中也可以不含有荧光体。例如,在LED封装体22搭载有蓝色LED芯片、红色LED芯片以及绿色LED芯片这3种LED芯片的情况下,密封构件中也可以不含有荧光体。
如图4所示,多个LED封装体22呈圆环状地排列于圆环状的基板21。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LED封装体22呈圆环状地排列为2列。作为一例,在LED灯1的外形尺寸为φ70mm的情况下,2列中的位于外侧的LED封装体22沿着φ51mm的圆配置,2列中的位于内侧的LED封装体22沿着φ42.5mm的圆配置。
如图4~图6所示,第二发光部20位于第一发光部10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一发光部10位于第二发光部20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部20被设置为包围第一发光部10。具体而言,第二发光部20的圆环状的基板21位于第一发光部10的大致矩形的基板11的外侧,在俯视时,基板21包围基板11的整周。也就是说,第一发光部10的大致矩形的基板11被第二发光部20的圆环状的基板21包围。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配置于基台30并被基台30支承。基台30是支承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支承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台30是支承分别是LED模块的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模块板。
基台30具有第一表面31以及与第一表面31背向的第二表面32,该第一表面31是用于配置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表面。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是光学构件40侧的表面,基台30的第二表面32是控制部50侧的表面。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是平坦的平面,但是不限于此。
第一表面31是包含用于配置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区域31a和用于配置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区域31b的配置面。具体而言,在第一区域31a配置第一发光部10的基板11(第一基板),在第二区域31b配置第二发光部20的基板21(第二基板)。也就是说,第一表面31是基板配置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的基板11和第二发光部20的基板21以与第一表面31接触的方式载置于第一表面31。也可以在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与第一发光部10的基板11及第二发光部20的基板21之间插入导热片等。
第二区域31b位于第一区域31a的外侧。具体而言,第二区域31b包围第一区域31a的整周。在俯视时,第一区域31a是圆形的区域,第二区域31b是包围第一区域31a的圆环状的区域。构成第一区域31a的外形的圆和构成第二区域31b的外形的圆是同心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区域31a的外形的圆的半径小于圆环状的第二区域31b的宽度(直径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二区域31b的宽度大于第一区域31a的半径。此外,构成第一区域31a的外形的圆的中心是LED灯1的中心。
基台30还作为对在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因而,基台30最好由铝等金属材料或者导热率高的树脂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台30是金属制的,例如是由铝构成的金属板。
配置于基台30的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固定于基台30。
如图4~图6所示,第一发光部10通过螺纹构件121被固定于基台30。螺纹构件121是用于将第一发光部10固定于基台30的固定构件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不仅使用螺纹构件121,还使用第一保持件70被固定于基台30。具体而言,第一发光部10在基板11被第一保持件70按压向基台30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基台30。在该情况下,以在第一保持件70的一部分与基台30之间夹入第一发光部10的基板11的状态使螺纹构件121插通第一保持件70的螺纹孔71(参照图3、图5),并将螺纹构件121拧入基台30的螺纹孔33a,由此利用螺纹构件121来将第一保持件70、基板11以及基台30拧固。由此,能够将第一发光部10固定于基台30。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使用了3根螺纹构件121,但是不限于此。另外,如图4所示,3根螺纹构件121最好设置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的周缘部。
第一保持件70是保持第一发光部10的光源保持件。第一保持件70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绝缘树脂材料构成。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发光部20通过螺纹构件122被固定于基台30。螺纹构件122是用于将第二发光部20固定于基台30的固定构件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部20仅通过螺纹构件122被直接固定于基台30。具体而言,使螺纹构件122插通形成于第二发光部20的基板21的螺纹孔21b(参照图3、图6),并将螺纹构件122拧入基台30的螺纹孔33b,由此能够将第二发光部20固定于基台30。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使用了3根螺纹构件122,但是不限于此。另外,3根螺纹构件122最好设置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二区域31b的周缘部。在该情况下,基板21的螺纹孔21b形成于基板21的外周端部。
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利用从控制部50供给的电力而发光。具体而言,从控制部50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关于由控制部50进行的对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具体的电流控制,在后面描述。
第一发光部10与控制部50通过图3和图4所示的一对电力线131(第一电力线)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发光部10中的基板11的一对端子11a与控制部50通过一对电力线131连结。在该情况下,对一对端子11a中的一个端子连接一对电力线131中的一个电力线的端部,对一对端子11a中的另一个端子连接一对电力线131中的另一个电力线的端部。
另外,第二发光部20与控制部50经由图3和图4所示的一对电力线132(第二电力线)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二发光部20中的基板21的一对端子21a与控制部50通过一对电力线132连结。在该情况下,对一对端子21a中的一个端子连接一对电力线132中的一个电力线的端部,对一对端子21a中的另一个端子连接一对电力线132中的另一个电力线的端部。
一对电力线131和一对电力线132是用于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力的馈电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控制部50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馈送直流电力。因而,一对电力线131中的一个电力线是高电位侧的馈电线,一对电力线131中的另一个电力线是低电位侧的馈电线。同样地,一对电力线132中的一个电力线是高电位侧的馈电线,一对电力线132中的另一个电力线是低电位侧的馈电线。一对电力线131和一对电力线132例如是通过由合金铜等导电材料形成的芯线和覆盖该芯线的绝缘性的树脂覆膜构成的引线。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与控制部50之间存在基台30。因而,在基台30设置有供一对电力线131和一对电力线132插通的贯通孔34。贯通孔34设置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
通过从控制部50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直流电力,来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射出光。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光射入到光学构件40。光学构件40由透光性材料构成,射入到了光学构件40的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光透过光学构件40后射出到光学构件40的外部。
如图5和图6所示,光学构件40是覆盖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透光盖。光学构件40安装于壳体100的开口部101的开口端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光学构件40和壳体100的开口端部设置卡定爪和卡定孔等卡定构造,由此通过使光学构件40嵌入到壳体100来将光学构件40固定于壳体100,还可以是,在光学构件40和壳体100的开口端部分别形成螺纹槽,由此使光学构件40旋转来将光学构件40固定于壳体100。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光学构件40具有第一透光部41和第二透光部42,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第一光L1透过该第一透光部41,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第二光L2透过该第二透光部42。因而,如图2所示,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第一光L1射入到光学构件40的第一透光部41,透过第一透光部41后成为第一光L1’而射出到外部。另外,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第二光L2射入到光学构件40的第二透光部42,透过第二透光部42后成为第二光L2’而射出到外部。
此外,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第一光L1也可以不全部透过第一透光部41。例如,也可以是,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第一光L1的一部分透过第二透光部42,还可以是,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第一光L1的一部分透过光学构件40中的除第一透光部41及第二透光部42以外的部位。同样地,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第二光L2也可以不全部透过第二透光部42。例如,也可以是,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第二光L2的一部分透过第一透光部41,还可以是,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第二光L2的一部分透过光学构件40中的除第一透光部41及第二透光部42以外的部位。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透光部41与第一发光部10相向,第二透光部42与第二发光部20相向。因而,在俯视时,第一透光部41设置于与基台30的用于配置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区域31a重叠的位置,第二透光部42设置于与基台30的用于配置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区域31b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位于第二发光部20的内侧,因此第一透光部41位于第二透光部42的内侧。第二透光部42以包围第一透光部41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
光学构件40对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射出的光施加光学作用。例如,光学构件40也可以具有控制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光的配光的配光控制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构件40构成为针对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的光学作用与针对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光学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光学构件40构成为利用第一透光部41和第二透光部42来使从第一透光部41和第二透光部42射出的光的光学特性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构件40构成为使从第一透光部41射出的光的配光角与从第二透光部42射出的光的配光角不同。也就是说,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的配光角与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配光角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透光部41具有使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聚集的聚光作用。也就是说,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之后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成为聚光。像这样,第一发光部10发出成为聚光的第一光L1。
另外,第二透光部42具有使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漫射(散射)的漫射作用。也就是说,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之后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成为漫射光。像这样,第二发光部20发出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L2。
作为漫射光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配光角大于作为聚光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的配光角。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是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是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因此射入到第二透光部42后从第二透光部42射出的光(也就是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配光角变得大于射入到第一透光部41后从第一透光部41射出的光(也就是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的配光角。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41具有透镜功能。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透光部41是菲涅尔透镜,通过使第一发光部10的光折射来将其聚集。图7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光学构件40时的立体图。如图5~图7所示,作为菲涅尔透镜,第一透光部41具有形成于第一透光部41的内表面(光入射面)的中央突出部和呈同心环状地包围中央突出部的多个环状突出部。中央突出部和多个环状突出部构成菲涅尔透镜的环带。
作为一例,在LED灯1的外形尺寸为φ70mm的情况下,如图4~图6所示,第一透光部41的最外径(也就是菲涅尔透镜的最外径)φ1为φ1=30.22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41的最外径φ1小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的直径。
另外,如图4所示,3个螺纹构件121以各螺纹构件121的中心位于沿着φ2=29.2mm的圆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此外,3个螺纹构件121没有被等间隔地配置,但是也可以以120°的等间隔配置。
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从LED灯1的光射出方向侧观察时),螺纹构件121的至少一部分与光学构件40的第一透光部41重叠。在该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螺纹构件121的中心最好位于第一透光部41的最外部的内侧。也就是说,最好为φ2<φ1。
另外,第二发光部20的多个LED封装体22最好配置于比第一透光部41的最外部靠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LED封装体22最好沿着比构成第一透光部41的菲涅尔透镜的最外径大的直径的圆配置。
第二透光部42具有通过使射入的光散射反射来使光漫射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有多个浅凹42a(凹部)。多个浅凹42a形成为铺满第二透光部42的大致整体。由此,能够使第二透光部42具有光漫射功能,因此能够使透过第二透光部42的光漫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还实施了压纹加工。也就是说,对第二透光部42的浅凹42a的表面实施了压纹加工。通过像这样对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实施压纹加工,能够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微小凹凸构造,因此能够使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为如毛玻璃那样雾状泛白的表面。通过像这样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多个浅凹42a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压纹加工,能够使第二透光部42的漫射度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多个浅凹42a和压纹加工带来的微小凹凸构造的双方来使第二透光部42具有光漫射功能,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仅形成多个浅凹42a及微小凹凸构造中的一方来使第二透光部42具有光漫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微小凹凸构造的处理为压纹加工,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对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实施蚀刻处理或喷砂处理等来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微小凹凸构造。
另外,使第二透光部42具有光漫射功能的方法不限于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浅凹42a和微小凹凸构造的方法,也可以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形成光漫射膜,或者在第二透光部42印刷光漫射用的点状图案,或者使光漫射材料分散在第二透光部42的内部,或者在第二透光部42形成光漫射用的透镜。作为光漫射膜,能够使用含有二氧化硅或碳酸钙等光漫射材料的乳白的树脂膜。另外,作为光漫射用的透镜,能够使用透镜阵列或者通过折射来使光漫射(发散)的发散透镜。
此外,对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还实施了压纹加工。也就是说,对图8所示的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的浅凹40a的表面实施了压纹加工。由此,在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形成有微小凹凸构造。在该情况下,形成于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的微小凹凸构造(压纹)与形成于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的微小凹凸构造(压纹)不同。具体而言,形成于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的微小凹凸构造相比于形成于第二透光部42的内表面的微小凹凸构造而言是更浅的压纹。此外,图8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光学构件40时的立体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构成菲涅尔透镜的第一透光部41的中央突出部的表面还实施了压纹加工。也就是说,在第一透光部41的中央突出部的表面形成有微小凹凸构造(压纹)。在该情况下,形成于中央突出部的表面的微小凹凸构造最好是浅的压纹。此外,不在第一透光部41的多个环状突出部的表面形成压纹。也就是说,在第一透光部41中,仅在中央突出部及环状突出部中的中央突出部形成有压纹。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透光部41的中央突出部的表面形成压纹。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关于第一透光部41(菲涅尔部),在其外表面形成有浅凹40a,在其内表面的中央突出部形成有薄的压纹。另外,关于第二透光部42(漫射部),在其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双方形成有浅凹和压纹。
另外,如图1A和图8所示,在光学构件40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对突起43。一对突起43作为在使LED灯1旋转来将其安装于照明器具时用户的手指挂住的钩挂部发挥功能。通过设置一对突起43,能够容易地使LED灯1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将LED灯1安装于照明器具或从照明器具卸下。
光学构件40是使用透光性材料来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明树脂材料或者玻璃材料等透明材料,利用模具等来将光学构件40成形为规定的形状。
如图5和图6所示,控制部50配置于基台30的第二表面32侧。也就是说,控制部50配置于基台30的与第一表面31侧相反的一侧。控制部50收纳于由基台30和壳体100包围的空间。
控制部50控制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发光状态。具体而言,控制部50基于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如图2所示,控制部50具有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力的点亮电路50a(电源电路)、以及控制点亮电路50a的控制电路50b。
点亮电路50a产生用于使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发光的电力并将该电力供给到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例如,点亮电路50a中包括恒流电路。控制电路50b按照输入到LED灯1的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点亮电路50a。具体而言,控制电路50b当接收到照明控制信号时,按照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点亮电路50a,以使点亮电路50a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以规定的电流值供给电流。
在该情况下,第一发光部10与第二发光部20并联连接,因此由恒流电路构成的点亮电路50a被控制电路50b控制,由此以遵循照明控制信号的电流量比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供给电流。也就是说,使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与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相加而得到的合计的电流量(总电流量)固定,并且基于遵循照明控制信号的电流量比来使电流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流。由此,流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电流量比发生变化,因此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比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被调光控制,从而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亮度和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亮度发生变化。
控制部50具有电路基板51和安装于电路基板51的多个电路元件(未图示)。电路基板51是由铜箔等金属布线形成有图案的印刷电路板(PCB)。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51例如是圆板的一部分被切掉后的板状的基板。多个电路元件构成点亮电路50a和控制电路50b。构成点亮电路50a和控制电路50b的多个电路元件例如是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等电容元件、扼流线圈、扼流变压器等线圈元件(电感器)、FET等晶体管元件、电阻器等电阻元件或者二极管等。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包括无线通信电路等其它控制电路。
如图5和图6所示,控制部50被绝缘盖60覆盖。绝缘盖60配置在基台30与控制部50之间。绝缘盖60由PBT等绝缘树脂材料构成。
如图3~图6所示,在绝缘盖60设置有供一对电力线131和一对电力线132插通的插通孔61a。如图4和图6所示,插通孔61a设置于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插通孔61a在俯视时存在于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由此,能够使插通孔61a在基台30的第一表面31的第二区域31b所占的比例小,因此能够使配置于第二区域31b的第二发光部20中包括的多个LED封装体22的布局的自由度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孔61a不仅存在于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还存在于第一表面31的第二区域31b。也就是说,插通孔61a跨第一区域31a和第二区域31b地存在,存在于第一区域31a和第二区域31b的双方。但是,插通孔61a在第一区域31a中所占的比例大于在第二区域31b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插通孔61a在第一区域31a的面积大于插通孔61a在第二区域31b的面积。此外,插通孔61a也可以仅存在于第一区域31a及第二区域31b中的第一区域31a。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孔61a是设置于绝缘盖60的筒部61的筒孔。筒部61形成为从绝缘盖60的基台30侧的表面向光学构件40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61为大致方筒状,筒部61的俯视形状大致为矩形形状。此外,筒部61的形状不限于方筒状,也可以为圆筒状等。
通过像这样使供电力线131和132插通的插通孔61a为设置于绝缘盖60的筒状的筒部61的筒孔,能够使插通于插通孔61a的电力线131和132被绝缘盖60的筒部61保护。由此,能够抑制电力线131和132由于基台30的贯通孔34的边缘等而破损或断线。另外,通过使电力线131和132插通于绝缘盖60的筒部61,能够抑制电力线131和132发生咬线(日语:線噛み)。例如,能够抑制电力线131和132夹在基台30与第一发光部10或第二发光部20之间或者夹在基台30与绝缘盖60之间。
如图6所示,插通孔61a的光学构件40侧(在图6中为上侧)的开口部分的在第二区域31b侧的部分比在第一区域31a侧的部分高。由此,能够抑制堵住插通孔61a的硅树脂等树脂材料溢出到第二区域31b侧,因此能够抑制该树脂材料挂在配置于第二区域31b的第二发光部20的LED封装体22上。
如图6所示,绝缘盖60的筒部61贯通基台30的贯通孔34。也就是说,绝缘盖60以筒部61贯通基台30的贯通孔34的状态配置于基台30的控制部50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力线131和132发生咬线。尤其能够防止电力线131和132夹在基台30与绝缘盖60之间。
筒部61比第一发光部10的基板11和第二发光部20的基板21突出。也就是说,筒部61的光学构件40侧的开口端面位于比基板11和基板21的表面更靠光学构件40侧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61比用于保持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保持件70的上表面突出。因而,绝缘盖60被配置为绝缘盖60的筒部61从第一保持件70突出。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电力线131和132夹在基台30与第一发光部10或第二发光部20之间。
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绝缘盖60设置有凹部62a,该凹部62a收纳贯通基台30的螺纹孔33a的螺纹构件121的螺杆(日语:ネジ脚)。由此,能够抑制螺纹构件121的螺杆导致控制部50发生问题。另外,如图6所示,在绝缘盖60设置有凹部62b,该凹部62b收纳贯通基台30的螺纹孔33b的螺纹构件122的螺杆。由此,能够抑制螺纹构件122的螺杆导致控制部50发生问题。
控制部50被第二保持件80保持。第二保持件80是保持构成电源电路的控制部50的电路保持件。具体而言,控制部50的电路基板51的端部被第二保持件80中设置的卡定爪81(参照图3)卡定,由此控制部50被保持于第二保持件80。第二保持件80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绝缘树脂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件80是构成为框状的框体。第二保持件80位于壳体100的底部103与散热器90之间。此外,在第二保持件80设置有供销110插通的插通孔。
图3和图5所示的散热器90是对在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构件,与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热耦合。因而,为了使在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产生的热量高效地散热,散热器90最好由金属材料或导热率高的树脂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90由铝构成。另外,如图5所示,散热器90包围控制部50,具有对在控制部50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功能。散热器90配置于壳体100内。具体而言,散热器90载置于壳体100的底部103。此外,散热器90形成为截面为L字状的框状。
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100是收纳控制部50、第二保持件80以及散热器90的外壳。如图3和图5所示,壳体100为具有开口部101的大致有底筒状,具有侧壁102和底部103。
如图5所示,壳体100的开口部101被基台30堵塞。开口部101被光学构件40覆盖。壳体100的侧壁102为圆筒状,立设于底部103。
如图1B和图5所示,壳体100的底部103形成为具有高低差。具体而言,形成为底部103的中央部向外方呈圆筒状地突出。如图5和图6所示,在底部103载置有第二保持件80。另外,如图5所示,在底部103设置有供销110插通的插通孔。销110为2个,因此设置有2个该插通孔。
壳体100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或者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是由PBT构成的绝缘壳体。由此,易于确保控制部50的绝缘性。也就是说,壳体100是构成LED灯1的轮廓的轮廓盖,并且也作为覆盖控制部50的绝缘盖发挥功能。
销110是导电性的灯销(灯头销),具有从LED灯1的外部接收用于使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发光的电力的功能。例如,通过一对销110来从照明器具的灯座接收交流电力(例如来自AC100V的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销110与控制部50电连接,由销110接收到的电力被供给到控制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销110作为一对。一对销110设置于相向的位置。如图5所示,各销110插通于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103的插通孔和设置于第二保持件80的插通孔,来被固定于壳体100。
各销110的一个端部位于壳体100的内部,与控制部50电连接。另外,各销110的另一个端部露出到壳体100的外部,在LED灯1被安装于照明器具的灯座时与灯座的导电部电连接。因而,销110也作为用于将LED灯1安装于照明器具的安装部发挥功能。通过将一对销110安装于照明器具的灯座来将LED灯1保持于照明器具。
接着,对像这样构成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LED灯1的照明光的发光方式的切换方法进行说明。
LED灯1的发光方式根据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而变化。具体而言,当LED灯1的控制部50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时,控制部50基于该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
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例如是基于来自图9所示的壁开关2的旋转开关2a的信号的信号。旋转开关2a是用于进行LED灯1的调光控制的调光用开关。用户能够通过抓住旋转开关2a并使其旋转来控制LED灯1的发光方式。此外,在壁开关2还设置有用于控制LED灯1的开启、关闭的点亮熄灭用开关2b。
当用户使旋转开关2a旋转时,向控制部50发送调光信号作为照明控制信号,该调光信号是商用的交流电流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控制部50当接收到照明控制信号时,根据与被旋转了的旋转开关2a的旋转角(0°~180°)对应地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具体而言,并联连接的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被1个恒流电路驱动,因此控制部50以遵循照明控制信号的电流量比来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分别供给电流。由此,与依赖于旋转开关2a的旋转角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相应地,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比发生变化,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亮度和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亮度发生变化。
在该情况下,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不同,因此与通过旋转开关2a的旋转而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相应地,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与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合成光(也就是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会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二发光部20相对于第一发光部10的电流比率随着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大而变大的方式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由此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升高。也就是说,控制部50通过减少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升高。
相反,以使第一发光部10相对于第二发光部20的电流比率随着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小而变大的方式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由此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降低。也就是说,控制部50通过减少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降低。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阶段性地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的比率。由此,如图10所示,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会根据第一发光部10与第二发光部20的光输出比而以多个模式阶段性地变化。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随着通过旋转开关2a的旋转而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大,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以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这4个模式呈阶梯状地逐渐变大的方式发生变化。图10示出对LED灯1进行调光控制时的调光信号的相位角与从LED灯1照射出的照明光的色温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10所示,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的大小关系为第一模式中的色温<第二模式中的色温<第三模式中的色温<第四模式中的色温。另外,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即使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因旋转开关2a的旋转而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也不变化。
具体而言,第一模式(相位角为约70°~约8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固定在2700K。在第一模式下,仅向发出色温为2700K的第一光L1的第一发光部10及发出色温为6200K的第二光L2的第二发光部20中的第一发光部10供给电流。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下,控制部50不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因此,在第一模式下,仅光的色温为2700K的第一发光部10点亮,第二发光部20熄灭。
另外,第二模式(相位角为约80°~约10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固定在3500K。在第二模式下,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供给电流,但是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大于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因此,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光输出大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其结果,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为3500K。
另外,第三模式(相位角为约110°~约12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固定在5000K。在第三模式下,与第二模式同样地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供给电流,但是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大于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因此,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大于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光输出。其结果,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为5000K。
另外,第四模式(相位角为约130°~约18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固定在6200K。在第四模式下,仅向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中的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也就是说,在第四模式下,控制部50不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电流。因此,在第四模式下,仅光的色温为6200K的第二发光部20点亮,第一发光部10熄灭。
此外,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即使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也不变化,但是在各模式之间,当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时,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也伴随着该相位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旋转开关2a来变更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也就是说,能够进行LED灯1的调色控制。具体而言,能够以4个模式阶段性地切换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的配光角与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配光角不同。因此,当用户操作旋转开关2a来对LED灯1的照明光进行调色时,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与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的合成光(也就是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发生变化。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当交流信号的相位角由于用户旋转旋转开关2a而发生变化时,根据该相位角的变化,不仅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与该色温的变化联动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与配光角会同步地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二发光部20相对于第一发光部10的电流比率随着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大而变大的方式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由此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也就是说,控制部50通过减少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
另外,以使第一发光部10相对于第二发光部20的电流比率随着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小而变大的方式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由此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也就是说,控制部50通过减少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
具体而言,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这4个模式呈阶梯状地阶段性地变化,因此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会如图11所示那样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这4个模式呈阶梯状地阶段性地变化。图11示出与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的变化相伴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的变化。在图11的(a)~(d)中,左图示出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右图示出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曲线(光度分布)和配光角(1/2光束角)。
如图11所示,随着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按照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而变大,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以阶段性地变大的方式发生变化。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的大小关系为:第一模式中的配光角<第二模式中的配光角<第三模式中的配光角<第四模式中的配光角。另外,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即使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因旋转开关2a的旋转而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不变化。
在第一模式(相位角为约70°~约80°)下,如上述那样,仅向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中的第一发光部10供给电流,因此仅第一发光部10点亮,第二发光部20熄灭。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的光会通过透过作为菲涅尔透镜的第一透光部41而折射从而会聚。由此,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后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光L1’成为聚光,作为LED灯1的照明光被照射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是聚光(spotlight),第一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是小于45°的窄配光角。具体而言,第一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固定在32°。该第一模式是聚光模式,在第一模式下,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最小。
在第一模式(聚光模式)下,如上述那样,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为作为暖白色的2700K。因而,在第一模式下,能够利用色温为2700K的低色温的照明光来给存在于照明空间(房间等)的人带来松弛感。也就是说,第一模式是放松模式。
另外,第二模式(相位角为约80°~约10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固定在37°。如上述那样,在第二模式下,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点亮。因此,LED灯1的照明光为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后透过第一透光部41而成为聚光的第一光L1’与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后透过第二透光部42而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L2’的合成光。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模式下,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光输出大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因此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聚光)比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漫射光)更具有支配性。其结果,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为37°。
另外,第三模式(相位角为约110°~约120°)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固定在44°。如上述那样,在第三模式下,与第二模式同样地,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点亮。因此,在第三模式下,也与第二模式同样地,LED灯1的照明光为从第一发光部10射出后透过第一透光部41而成为聚光的第一光L1’与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后透过第二透光部42而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L2’的合成光。但是,在第三模式下,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光输出大于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光输出。因此,在第三模式下,与第二模式不同,透过了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发光部20的第二光L2’(漫射光)比透过了第一透光部41的第一发光部10的第一光L1’(聚光)更具有支配性。其结果,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为44°。
另外,在第四模式(相位角为约130°~约180°)下,如上述那样,仅向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中的第二发光部20供给电流,因此仅第二发光部20点亮,第一发光部10熄灭。在该情况下,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光通过透过具有漫射功能的第二透光部42而漫射。由此,从第二发光部20射出后透过第二透光部42的第二光L2’成为漫射光,作为LED灯1的照明光被照射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是被漫射而扩展的光,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是超过90°的宽配光角。具体而言,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固定在96°。该第四模式是漫射模式,在第四模式下,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最大。
在第四模式(漫射模式)下,如上述那样,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为作为中性白色的6200K。因而,在第四模式下,能够利用色温为6200K的照明光来使照明空间(房间等)的光亮的气氛成为自然的感觉。例如,能够给用户带来集中力。也就是说,第四模式是能够集中地进行对PC等的终端操作等作业的集中模式。
此外,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中的各模式下,即使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不变化,但是在各模式之间,当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时,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伴随着该相位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第三模式与第四模式之间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为第三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44°)与第四模式中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96°)之间的角度。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第三模式与第四模式的模式之间的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为64°。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中,旋转开关2a被操作而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由此不仅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色温发生变化,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也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通过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和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由此,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以4个模式阶段性地切换。在该情况下,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在0°~180°的范围内变化,由此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在30°~100°的范围内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LED灯1照射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在32°~96°的范围内变化。
如上面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通过控制部50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由此能够以多个模式照射LED灯1的照明光。具体而言,通过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能够以多个模式同时地切换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和配光角。由此,能够利用1个LED灯1来实现不同的照明环境。也就是说,能够改变照明空间的光亮的气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当作为调光信号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时,与该相位角的变化相应地,不仅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和配光角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也发生变化。也就是说,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及配光角与亮度会同步地发生变化。具体而言,随着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变大,LED灯1的照明光逐渐变得明亮。也就是说,LED灯1的照明光的光束逐渐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和配光角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这4个模式阶段性地变化,因此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也如图13所示那样以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这4个模式阶段性地变化。图13示出对LED灯1进行调光控制时的调光信号的相位角与从LED灯1照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比率之间的关系。
如图13所示,随着相位角按照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而变大,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以逐渐变大的方式发生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ED灯1具备:第一发光部10,其发出成为聚光的第一光L1;第二发光部20,其发出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L2,所述漫射光的配光角比该聚光的配光角大;以及控制部50,其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而且,控制部50如下那样控制:(i)通过减少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ii)通过减少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
根据该结构,无需使用昂贵的光学系统部件和遮光板等,另外,无需进行用于调节这样的光学系统部件和遮光板等的操作,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变更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通过控制部50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供给的电流量和向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由此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在30°~100°的范围内变化。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在大的配光角的范围内变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控制部50基于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是基于来自旋转开关2a的信号的信号。也就是说,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是作为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的调光信号,控制部50根据该交流信号的相位角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操作现有的壁开关2的旋转开关2a来简单地变更LED灯1的照明光的配光角。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等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的LED灯1A那样,将基台30A和散热器90A的厚度设为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台30和散热器90的厚度厚。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散热性能提高,因此能够对在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产生的热量高效地进行散热。此外,在图14中,还配置有热敏片140。由此,能够确保绝缘性并且使散热性提高。另外,在图14中,为了确保电路基板51的绝缘性,使用了绝缘构件1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与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及配光角的变化联动地,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也发生变化,但是不限于此。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即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和配光角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即使作为调光信号的交流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也不变化。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即使LED灯1的照明光的色温和配光角发生变化,LED灯1的照明光的亮度也是固定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将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设为比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也可以高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设为作为暖白色的2700K,并将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设为作为中性白色的6200K,但是也可以将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设为作为中性白色的6200K,并将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设为作为暖白色的2700K。由此,能够将配光角窄的第一模式(聚光模式)设为能够利用高色温的白色光来集中地进行对PC等的终端操作的集中模式,并将配光角宽的第四模式(漫射模式)设为能够利用低色温的照明光来给用户带来松弛感的放松模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不同,但是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与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也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即使旋转开关2a被操作而调光信号的相位角发生变化,也仅有LED灯1的色温及配光角中的配光角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即使被切换为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或者第四模式,LED灯1的色温也不变化而保持固定,LED灯1的配光角发生变化。此时,第一发光部10发出的第一光L1的色温和第二发光部20发出的第二光L2的色温既可以是2700K,也可以是3500K,还可以是5000K,还可以是6200K。也就是说,不变化的LED灯1的固定的色温可以是2700K、3500K、5000K及6200K中的任一者。此外,也可以是,在LED灯1的色温不变化的情况下,并非仅LED灯1的配光角与相位角联动地发生变化,而是LED灯1的配光角及LED灯1的亮度的双方与相位角联动发生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LED灯1中,基于因旋转开关2a的操作产生的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向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供给的电流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不是基于来自旋转开关2a的信号的信号,而是基于来自红外线遥控器或智能手机等操作终端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另外,旋转开关2a不限于设置于壁开关2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发光部10设为COB类型的LED模块,并将第二发光部20设为SMD类型的LED模块,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发光部10设为SMD类型的LED模块,并将第二发光部20设为COB类型的LED模块。在该情况下,插通孔61a存在于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1a,由此能够使第二发光部20的LED发光部中包括的多个LED芯片(光源)的布局的自由度高。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设为SMD类型的LED模块,还可以将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的双方设为COB类型的LED模块。此外,在将配置于第一发光部10的外侧的第二发光部20设为COB类型的LED模块的情况下,只要将多个LED芯片呈圆环状地配置在基板21上并呈圆环状地形成将该多个LED芯片一并密封的含荧光体树脂即可。另外,在将位于第二发光部20的内侧的第一发光部10设为SMD类型的LED模块的情况下,最好使多个LED封装体密集地配置在中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41和第二透光部42作为光学构件40而一体地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透光部41和第二透光部42也可以独立地构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透光部41设为第一光学构件,将第二透光部42设为第二光学构件,并通过将二者连结来构成光学构件4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透光部41构成为具有使所透过的光聚集的光学作用,并将第二透光部42构成为具有使所透过的光漫射的光学作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透光部41构成为具有使所透过的光漫射的光学作用,并将第二透光部42构成为具有使所透过的光聚集的光学作用。另外,也可以是,第一透光部41及第二透光部42中的一方或双方不具有光学作用。也就是说,光学构件40也可以仅具有第一透光部41及第二透光部42中的一方。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另外地设置对从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射出的光赋予光学作用的透镜构件,也可以不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LED构成为通过蓝色LED芯片和含有黄色荧光体的含荧光体树脂来放出白色光,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含有红色荧光体和绿色荧光体的含荧光体树脂,并通过将其与蓝色LED芯片组合来放出白色光。另外,以提高演色性为目的,也可以除了黄色荧光体之外还混有红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另外,还可以使用发出蓝色以外的颜色的光的LED芯片,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放出比蓝色LED芯片放出的蓝色光波长短的紫外光的紫外LED芯片,并通过主要被紫外光激励而放出蓝色光、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蓝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来放出白色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中的一方或双方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调色控制。例如,第一发光部10及第二发光部20中的一方或双方具备发出红色光的红色LED、发出绿色光的绿色LED以及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由此能够通过各发光部来进行RGB控制。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具有调色控制电路。此外,也可以通过所射出的光的色温不同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发光部10和第二发光部20来进行调色控制。
此外,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通过任意组合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和功能而实现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公开。另外,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从本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多个权利要求中将2个以上的权利要求任意组合而得到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将本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从属权利要求以引用全部上位权利要求的方式设为多项权利要求或多引多的权利要求时,该多项权利要求或多引多的权利要求所包含的全部权利要求的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1A:LED灯(照明装置);2a:旋转开关;10:第一发光部;11、21:基板;12:LED发光部;20:第二发光部;22:LED封装体;30、30A:基台;31a:第一区域;31b:第二区域;40:光学构件;41:第一透光部;42:第二透光部;50:控制部;L1、L1’:第一光;L2、L2’:第二光。
Claims (16)
1.一种照明装置,用于照射照明光,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第一发光部,其发出成为聚光的第一光;
第二发光部,其发出成为漫射光的第二光,所述漫射光的配光角比所述聚光的配光角大;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
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减少向所述第一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大,
所述控制部通过减少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并且增加向所述第一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来控制为使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阶段性地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的比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控制为使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变为最小时,不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发光部以包围所述第一发光部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来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是基于来自旋转开关的信号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来自外部的照明控制信号是调光信号,所述调光信号是被进行了相位控制的交流信号,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交流信号的相位角,来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控制部来控制向所述第一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和向所述第二发光部供给的电流量,由此所述照明光的配光角在30°~100°的范围内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有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光透过所述第一透光部,
所述第一透光部具有使所述第一光聚集的聚光作用,
所述第一光通过透过所述第一透光部而成为所述聚光。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有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二光透过所述第二透光部,
所述第二透光部具有使所述第二光漫射的漫射作用,
所述第二光通过透过所述第二透光部而成为所述漫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还具备光学构件,所述光学构件覆盖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且具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其中,所述第一光透过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二光透过所述第二透光部,
所述第一透光部具有使所述第一光聚光的功能,
所述第二透光部具有使所述第二光漫射的功能,
所述第一光通过透过所述第一透光部而成为所述聚光,
所述第二光通过透过所述第二透光部而成为所述漫射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部具有基板、安装于所述基板的LED芯片以及将所述LED芯片密封的密封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发光部具有基板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多个LED封装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还具备基台,所述基台具有配置面,所述配置面包括用于配置所述第一发光部的第一区域和用于配置所述第二发光部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是圆形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圆环状的区域,
构成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形的圆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是具有灯头的灯。
16.一种照明器具,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器具主体,所述照明装置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器具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061264 | 2023-04-05 | ||
JP2023061264A JP2024148267A (ja) | 2023-04-05 | 2023-04-05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775830A true CN118775830A (zh) | 2024-10-15 |
Family
ID=9298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309273.8A Pending CN118775830A (zh) | 2023-04-05 | 2024-03-19 | 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148267A (zh) |
CN (1) | CN118775830A (zh) |
-
2023
- 2023-04-05 JP JP2023061264A patent/JP2024148267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3-19 CN CN202410309273.8A patent/CN11877583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48267A (ja) | 2024-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8864A (zh) | 照明装置及照明器具 | |
JP2013214735A (ja) | 発光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 |
JP2009117346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16170912A (ja) | 照明装置 | |
US9297500B2 (en) | Light emitting module,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 |
JP4987141B2 (ja) | Led電球 | |
US20170077172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light source | |
US20160258603A1 (en) | Lighting device | |
JP2015082550A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4989671B2 (ja) | 照明装置 | |
CN220817537U (zh) | 照明装置及照明器具 | |
JP2011029089A (ja) | 照明器具 | |
CN204573618U (zh) | 照明用光源以及照明装置 | |
JP2011181252A (ja) | 照明器具 | |
CN118775830A (zh) | 照明装置和照明器具 | |
JP6920665B2 (ja) | 照明用光源及び照明装置 | |
CN220851815U (zh) | 照明装置及照明器具 | |
JP2015060972A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 |
TWI748190B (zh) | 照明器具 | |
JP7394369B2 (ja) | 照明装置 | |
JP2015018693A (ja) | 照明器具、照明装置およ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 |
JP2012142316A (ja) | Led電球 | |
JP7285463B2 (ja) | 照明用光源及び照明装置 | |
JP2014146425A (ja) | 照明用光源及び照明装置 | |
JP7038291B2 (ja) | 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