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47763A - 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和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 Google Patents
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和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47763A CN118647763A CN202380019633.4A CN202380019633A CN118647763A CN 118647763 A CN118647763 A CN 118647763A CN 202380019633 A CN202380019633 A CN 202380019633A CN 118647763 A CN118647763 A CN 1186477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atoms
- group
- nonwoven fabric
- compound
- m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1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D06M13/165—Ethers
- D06M13/17—Polyoxyalkyleneglycol eth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1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D06M13/184—Carboxylic 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 D06M13/188—Monocarboxylic 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1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D06M13/224—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acid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2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 D06M13/248—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 D06M13/256—Sulfonated compounds esters thereof, e.g. sultone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2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 D06M13/248—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 D06M13/262—Sulfated compounds thiosulfate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2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 D06M13/28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phosphorus
- D06M13/292—Mono-, di- or triesters of phosphoric or phosphorous acids; Salts thereof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64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 D06M15/64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polyether sequ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赋予反复透水性优异的非织造布且在溶剂中的稀释展开性良好、连续涂布中的附着率的变化少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以及含有其的非织造布。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A和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式中,R1和R3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等,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m、n为规定的整数。其中,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且n=0时,R1和R3中的一者不是氢原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和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显著普及,所要求的品质、性能日益提高。例如,一次性尿布在一次的佩戴中不一定限于处理一次排泄物,需要避免由数次排泄导致的不适感,除要求使排泄物、汗、体液等快速转移至吸收体的液体透过性(初始透水性)之外,还强烈要求透水性能的耐久性(反复透水性)。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施加有特定加工剂的非织造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900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加工剂存在下述问题:尚未获得充分的反复透水性,并且,在以水系溶剂作为稀释溶剂的处理浴中,随着时间的经过,加工剂发生沉降,在正要开始涂布和结束涂布时,加工剂的附着率不同。
鉴于该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赋予反复透水性优异的非织造布且连续涂布中的附着率的变化少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以及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人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反复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将通式(1)所示的特定化合物与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组合使用,从而能够解决前述课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示。
[1]一种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A和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
{式中,R1和R3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并且,n为0或1~100的整数。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并且,n=0时,R1和R3中的至少任一者不是氢原子。}
[2]根据前述[1]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包含相对于前述化合物A和该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的总质量为0.5质量%~30质量%的该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
[3]根据前述[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还包含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C,该化合物C的含量相对于前述化合物A和该化合物C的总质量为0.02质量%~5质量%。
R5-COOH…通式2
{式中,R5为碳原子数7~21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21的烯基。}
[4]根据前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前述化合物A含有相对于该化合物A的总质量为20质量%~95质量%的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1为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n为0或1~100的整数。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
[5]根据前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含有相对于前述化合物A为1质量%以下的下述通式4所示的化合物D。
HO-(A3O)p-H…通式4
{式中,A3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且p为1~3的整数。}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还含有聚醚改性有机硅作为化合物E。
[7]根据前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前述化合物A、前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前述化合物C、前述化合物D和前述化合物E在105℃下热处理3小时后的干燥残量的合计相对于热处理前的总重量为97质量%以上。
[8]根据前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前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为选自由磺酸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磷酸酯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9]根据前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前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为选自由磺酸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磷酸酯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所述非织造布用加工剂还包含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C,该化合物C的含量相对于前述化合物A和该化合物C的总质量为0.02质量%~5质量%。
R5-COOH…通式2
{式中,R5为碳原子数7~21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21的烯基。}
[10]一种非织造布,其含有前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能够赋予反复透水性优异的非织造布,且连续涂布中的附着率的变化少。另外,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反复透水性优异,且加工剂沿着长度方向均匀附着。
可以认为:由于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以良好的平衡具有在水系溶剂中均匀分散的性能(稀释展开性或水溶性)和对于非织造布的亲和性,因此,能够发挥出这种效果。此处,水系溶剂是指水、或者水与溶解于水的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A和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
{式中,R1和R3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且n为0或1~100的整数。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并且,n=0时,R1和R3中的至少任一者不是氢原子。}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含有前述化合物A(以下也称为成分A)。
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R1和R3之中的任一者优选为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或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烷基、烯基、烷酰基、烯酰基的碳原子数更优选为8~22,进一步优选为12~18。这些烷基、烯基、烷酰基和烯酰基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
从反复透水性、稀释展开性的观点出发,A1和A2优选为碳原子数2~3的亚烷基。
(A1O)l、(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优选包含碳原子数2的亚烷氧基(亚乙氧基)和碳原子数3的亚烷氧基(亚丙氧基)这两者。在该情况下,亚乙氧基与亚丙氧基的含有比率以摩尔比计优选为亚乙氧基:亚丙氧基=5:95~50:50,更优选为5:95~40:60,进一步优选为10:90~30:70。(A1O)l、(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包含多个亚烷氧基时,可以为嵌段加成物,也可以是无规加成物。l和m分别表示(A1O)l和(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的聚合度,l表示0或1~1000的整数,m表示1~1000的整数,从返湿性(渗透的排泄物等返回到非织造布表面的情况少)和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l和m优选均为10~200。
成分A的粘度在25℃下优选为100~3000mPa·s,更优选为200~2000mPa·s,进一步优选为300~1000mPa·s。若粘度为100mPa·s以上,则在涂布于非织造布后,不易因摩擦等而发生加工剂自纤维的脱落,若粘度为3000mPa·s以下,则在涂布于非织造布时容易处理,容易均匀涂布。
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成分A优选含有相对于该化合物A的总质量为20质量%~95质量%的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更优选含有25~50质量%。
{式中,R1为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n为0或1~100的整数。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
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R1优选为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或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烷基、烯基、烷酰基、烯酰基的碳原子数更优选为8~22,进一步优选为12~18。这些烷基、烯基、烷酰基和烯酰基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
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从反复透水性、加工浴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碳原子数2~3的亚烷基。
(A1O)l、(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优选包含碳原子数2的亚烷氧基(亚乙氧基)和碳原子数3的亚烷氧基(亚丙氧基)这两者。在该情况下,亚乙氧基与亚丙氧基的含有比率以摩尔比计优选为亚乙氧基:亚丙氧基=5:95~50:50,更优选为5:95~40:60,进一步优选为10:90~30:70。(A1O)l、(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包含多个亚烷氧基时,可以为嵌段加成物,也可以为无规加成物。l和m分别表示(A1O)l和(A2O)m所示的聚亚烷氧基的聚合度,l表示0或1~1000的整数,m表示1~1000的整数,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l和m优选均为10~200。
作为成分A,可列举出例如聚亚烷基二醇的酯化物(A1)、聚氧亚烷基烷基醚(A2)、其酯化物(A3)、二元羧酸的亚烷氧基加成物(A4)、它们的酯化物(A5)等。
聚氧亚烷基烷基醚(A2)可通过例如对一元醇或二元醇加成环氧烷烃来合成。在该情况下,只要按照常规方法,使用例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碱催化剂,在80~200℃下进行即可。作为一元醇,可列举出碳原子数1~24的醇。作为二元醇,可列举出例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这些醇可以具有支链、双键。作为环氧烷烃,可以使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碳原子数2~4的环氧烷烃。使用2种以上的环氧烷烃时,加成方法可以为嵌段,也可以为无规。
二元羧酸的亚烷氧基加成物(A4)可通过例如使环氧烷烃加成于二元羧酸的方法来获得,或者,通过使二元羧酸与聚亚烷基二醇发生反应来获得。另外,聚亚烷基二醇可通过例如使环氧烷烃加成于二元醇来获得。
前述化合物的酯化物(A1、A3、A5)可通过例如使前述聚亚烷基二醇、聚氧亚烷基烷基醚(A2)和/或二元羧酸的亚烷氧基加成物(A4)与一元羧酸和/或二元羧酸按照常规方法在100~300℃左右发生反应来获得。该反应可以没有催化剂,也可以使用硫酸、对甲苯磺酸等催化剂。
作为一元羧酸,可列举出碳原子数1~24的羧酸。这种羧酸可以具有支链、双键。作为二元羧酸,可列举出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马来酸、琥珀酸等脂肪族二羧酸。其中,从返湿性和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脂肪族二羧酸,更优选使用己二酸、琥珀酸。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含有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以下也称为成分B)。成分B相对于成分A和成分B的合计优选包含0.5质量%~30质量%,更优选包含2质量%~20质量%。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物,从在溶剂中的稀释展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选自由磺酸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磷酸酯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作为形成盐的抗衡离子,可以为K、Na、Li或伯铵离子~季铵离子。
作为属于磺酸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出例如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酚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酚磺酸盐、萘磺酸盐等的甲醛缩合物;α-烯烃磺酸盐、链烷烃磺酸盐、磺基琥珀酸酯盐、烷酰基甲基牛磺酸盐和烯酰基甲基牛磺酸盐等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磺基琥珀酸酯盐。
磺基琥珀酸酯盐可以为下述通式(5)或下述通式(6)所示的物质。
{式中,R6和R7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碳原子数2~2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烯基、芳基、聚氧亚烷基烷基、聚氧亚烷基烯基或聚氧亚烷基芳基,Y为一价阳离子,可以为K、Na或伯铵离子~季铵离子。其中,R6和R7中任一者不是氢。}
{式中,R6和R7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碳原子数2~2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烯基、芳基、聚氧亚烷基烷基、聚氧亚烷基烯基或聚氧亚烷基芳基,Y为一价阳离子,可以为K、Na或伯铵离子~季铵离子。其中,R6和R7中的任一者不是氢。}
在R6和R7不是氢的情况下,其碳原子数优选为2~22,更优选为6~10。可以认为:碳原子数为2以上时,非织造布用加工剂的水溶性不会过大,因此,存在施加有该非织造布用加工剂的非织造布在反复透水中的脱落受到抑制的倾向,存在反复透水性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可以认为:碳原子数为22以下时,非织造布用加工剂的水溶性不会过小,因此,为了向非织造布涂布而稀释至水等溶剂时,存在加工剂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发生沉降的情况少这一倾向,在对长条非织造布进行涂布时,存在在即将开始涂布和结束涂布之前加工剂的附着率不易变化的倾向。
R6和R7包含聚氧亚烷基时,作为聚氧亚烷基,优选为环氧乙烷基。
从透水性更优异的观点出发,R6和R7特别优选至少任一者为2-乙基己基。
作为属于硫酸酯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出例如高级醇(例如碳原子数8~22的醇)硫酸酯盐、高级醇聚亚烷基二醇醚硫酸酯盐、苯乙烯化烷基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硫酸酯盐、苯乙烯化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硫酸酯盐、苄基化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硫酸酯盐、硫酸化油、硫酸化脂肪酸酯、硫酸化脂肪酸、硫酸化脂肪酸酯和硫酸化烯烃等,其中,优选为高级醇聚亚烷基二醇硫酸酯盐。
作为属于羧酸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出例如脂肪酸皂等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聚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聚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前述聚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将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等用作单体,且利用现有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法来合成,另外,也可以使用市售品。聚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向前述单体和/或其盐的水溶液中添加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使其在30~150℃下发生2~5小时加热反应的方法等。此时,可以向前述单体和/或其盐的水溶液中添加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丙酮等水性溶剂。另外,所使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也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等过硫酸盐;基于过硫酸盐与亚硫酸氢钠等的组合的氧化还原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氢、水溶性偶氮系聚合引发剂等,这些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进而,在进行自由基聚合时,出于调整聚合度的目的,可以添加链转移剂(例如巯基乙酸辛酯)。
另外,在自由基聚合中,除使用前述单体之外,也可以使用可共聚的单体。可共聚的单体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系单体;丙烯酰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等。丙烯酸酯类或甲基丙烯酸酯类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具有碳原子数1~3的烃基,该烃基任选具有羟基等取代基。作为这种丙烯酸酯类或甲基丙烯酸酯类,可列举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等。这些可共聚的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前述聚羧酸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部分羧基利用碱金属、胺系化合物等进行了中和。此处,作为碱金属,可列举出钠、钾、锂等,作为胺系化合物,可列举出氨、单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等。
作为属于磷酸酯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出例如高级醇磷酸酯盐、苯乙烯化烷基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磷酸酯盐、苯乙烯化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磷酸酯盐、苄基化苯酚环氧烷烃加成物磷酸酯盐等,其中,优选为高级醇磷酸酯盐。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优选还包含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C(以下也称为成分C)。
R5-COOH…通式2
{式中,R5为碳原子数7~21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21的烯基。}
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R5的碳原子数优选为9~19,更优选为11~17。作为成分C的具体例,可列举出辛酸、壬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异油酸、亚油酸、二十烷酸、山嵛酸等。
成分C的含量相对于成分A和成分C的总质量优选为0.02~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2~3质量%,最优选为0.5~2质量%。如果为0.02质量%以上,则因加工剂对于非织造布的亲和性提高而能够得到充分的反复透水性,如果为5质量%以下,则因加工剂具有充分的亲水性而在加工时用溶剂进行稀释时,加工剂的分散变得均匀,因此,存在不易产生加工剂的附着不均、反复透水性提高的倾向。
使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中含有成分C的方法可列举出:在合成成分A后再添加成分C的方法;在合成成分A时再添加过量的成分C的方法;以及,在合成成分A时调整反应时间,使成分C以未反应物的形式残留的方法等。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可以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化合物D(以下也称为成分D)。
HO-(A3O)p-H…通式4
{式中,A3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且p为1~3的整数。}
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成分D的含有率相对于化合物A优选为1.0质量%以下,优选尽可能少,最优选为0质量%。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中,成分A、成分B、成分C、成分D和成分E在105℃下热处理3小时后的干燥残量的总重量相对于热处理前的总重量优选为97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99质量%。干燥残量是指:利用热风干燥机等将装有成分A、成分B、成分C、成分D和成分E且敞开的表面皿在105℃下加热3小时,通过其前后的质量差除以干燥前的质量,并用百分率表示的残量。如果为97质量%以上,则能够得到充分的反复透水性。
关于干燥残量,例如,可以测定成分A、成分B、成分C、成分D和成分E各自的干燥残量后再进行合计,也可以将成分A~成分E预先混合而制成一种制剂后再测定干燥残量。
另外,为了对施加有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的非织造布赋予例如凹凸形状而实施后加工时,加工剂的成分不易因后加工时的热而蒸发,因此,在后加工前后,非织造布的透水性能不易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中,作为改善初始透水性的成分E,也可以还包含聚醚改性有机硅(化合物E)。从返湿性和初始透水性的观点出发,成分E的含有比率相对于成分A优选为5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30质量%。
聚醚改性有机硅优选在主链和/或侧链具有聚氧亚烷基骨架。聚醚改性有机硅的HLB优选为5~15,进一步优选为8~12。若HLB为5以上,则配混有这种聚醚改性有机硅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的水溶性充分高,均匀附着于非织造布,因此,存在透水性提高的倾向。另外,若HLB为15以下,则存在水溶性不会过大、反复透水性提高的倾向。另外,此处,HLB(亲水亲油平衡)基于由格里芬公式得到的HLB,将格里芬公式变更为下述式:
HLB=(亲水基团×20)/分子量
此处,亲水基团是指环氧乙烷基。
聚醚改性有机硅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聚醚改性有机硅的聚氧亚烷基骨架没有特别限定,可例示出例如聚氧亚乙基骨架、聚氧亚丙基骨架、聚氧三亚甲基骨架、聚氧亚丁基骨架、聚氧四亚甲基骨架等。作为这些骨架,可列举出1种聚氧亚烷基的单独骨架、以及2种以上聚氧亚烷基的混合骨架(无规)或依次骨架(嵌段)等,这些骨架可以导入至有机硅的两个末端、有机硅的侧链或主链中。这些之中,聚氧亚乙基骨架、以及聚氧亚乙基骨架与聚氧亚丙基骨架的混合骨架和依次骨架会使反复透水性提高,因此能够特别适宜地使用。作为这种聚醚改性有机硅,可列举出例如使甲基氢有机硅等具有活性氢基的有机硅与具有双键的醇、对具有双键的醇加成环氧烷烃而得到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的甲基氢有机硅的侧链聚氧亚烷基型、甲基氢有机硅-聚氧亚烷基聚合型等。
作为具有双键的醇,可列举出碳原子数2~6的一元醇或多元醇。从反复透水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碳原子数2~6的多元醇。
作为对具有双键的醇加成环氧烷烃时使用的环氧烷烃,可列举出例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氧杂环丁烷、四氢呋喃、1,2-环氧丁烷、2,3-环氧丁烷、环氧异丁烷等。
作为这些聚醚改性有机硅,可以使用市售的聚醚改性有机硅。可以使用例如信越化学工业公司的KF-305M、KF-351A、KF-352A、KF-353、KF-355A、KF-615A、KF-640、KF-642、KF-6204、KF-6011、KF-6012、KF-6013;东丽道康宁公司的SH8700、SH8410、SH8400、L-7002、FZ-2104、FZ-77、L-7604;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公司的TSF4440、TSF4441、TSF4452、SF1188A、SF1288、Silsoft840、Silsoft860、Silsoft870、Silsoft875、Silsoft880、Silsoft895等。
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剂可以在不损害期望效果的范围内根据目的而包含其它成分。可以适当含有例如作为乳化剂、柔软剂、平滑剂、抗静电剂、消泡剂的各种表面活性剂。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含有上述加工剂的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中的加工剂纯量(去除水等用于稀释加工剂的溶剂后的纯量)的附着率(纯量附着率)因目标用途而异,优选为0.10质量%~1.5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0.15质量%~1.00质量%。如果为0.10质量%以上,则能够得到充分的透水性能,如果为1.00质量%以下,则在接触肌肤的用途中,存在皮肤发生炎症、湿疹的可能性降低的倾向。
关于对非织造布赋予加工剂,优选对非织造布赋予将各构成成分(成分A~成分E和其它成分)预先混合而制成一种制剂而得到的物质,更优选用水等溶剂进行稀释并赋予。另外,所赋予的加工剂的浓度优选为0.05质量%以上~100质量%。关于各构成成分的混合,优选在各构成成分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均匀混合。
作为对非织造布赋予加工剂的方法,可以采用浸渍法、喷雾法、涂布法等公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赋予加工剂后,可以使用后述干燥手段来进行干燥。另外,在赋予加工剂之前,根据需要也可以对非织造布采用电晕放电处理、常压等离子体放电处理等处理。
为了不发生与非织造布制造设备的高速化相伴的干燥工序中的干燥不足等,加工剂溶液的涂布量优选少。加工剂溶液相对于非织造布的涂布量(质量%)优选为1.0质量%~65质量%,更优选为3.0质量%~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50质量%。如果为1.0质量%以上,则能够得到均匀的涂布,另一方面,如果为65质量%以下,则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干燥,另外,不易发生干燥不足。
加工剂的赋予方式通常为基于涂布的方法。作为公知的涂布法,可列举出吻涂机、模具、凹版涂布机、喷雾法等。
吻涂机优选使用不锈钢制涂抹辊,调整吻涂机的旋转速度和抱角来涂布非织造布加工剂。
在凹版涂布机的情况下,凹版辊的花纹可以为格子型、金字塔型,优选为加工剂不易残留于凹版槽底部的斜线型。槽容积优选为5cm3/m2~40cm3/m2。如果为5cm3/m2以上,则涂布量充分多,因此,容易均匀涂布加工剂。另一方面,如果为40cm3/m2以下,则涂布量充分少,因此,不易发生干燥工序中的干燥不足、因移动而发生的加工剂的附着不均等问题。
用于刮取凹版辊表面的液体的方式可以是通常的使用淬火钢板制刮刀的刮板方式、使用表面为橡胶制的辊的橡胶辊方式。作为刮板方式中的按压压力,优选为0.5kg/cm~1.0kg/cm,更优选为0.6kg/cm~0.8kg/cm。在橡胶辊方式的情况下,在橡胶硬度为6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按压压力优选为1.0kg/cm以上且5.0kg/cm以下,更优选为1.5kg/cm以上且3.5kg/cm以下。在任意方式中,若按压压力在前述范围内,则沿着非织造布宽度方向均匀按压,因此,加工剂的涂布量的偏差变少。
另外,从能够应对于设备的高速化、能够高效涂布且容易维持非织造布的厚度的方面出发,也优选基于喷雾法的赋予方式。作为喷雾法,可以是公知的基于空气压缩的吹附法、将加工剂溶液直接压缩并喷雾的方法,从能够均匀涂布于非织造布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旋转供水方式。旋转供水方式是指:向旋转的转子上供给加工剂溶液,使用转子旋转的离心力来喷洒加工剂溶液的方法,根据转子转速而能够调整喷雾粒径。
加工剂溶液的涂布后的干燥可以使用惯用的干燥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利用对流导热、传导导热、放射导热等的已知方法,可以使用热风循环型、热风贯通型、红外线加热器型、对非织造布的两面吹附热风的方法、向加热气体中导入的方法等各种干燥方法。
非织造布优选由热塑性纤维形成,可以是通过纺粘法而制造的长纤维非织造布,也可以是通过梳理法、湿式抄造法等而制造的短纤维非织造布。然而,从强度、生产率的观点、使非织造布表面结构具有特征、降低对肌肤造成的刺激等观点出发,优选为通过纺粘法而制造的长纤维非织造布。本说明书中,长纤维是指纤维长度为55mm以上的纤维。另外,作为热塑性纤维的形态,不仅可以使用圆形截面的纤维,也可以使用截面为扁平、Y型等不规则形状截面纤维、中空纤维、卷缩纤维等特殊形态的纤维,但没有特别限定。
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网可以为1层,也可以在通过纺粘法而形成的纤维网(S)上吹喷通过熔喷法而进行熔融纺丝的纤维网(M)来层叠。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层叠状态可以层叠成SS、SSS、SSSS,或者,如SM、SMS、SMMS、SMSMS那样地进行层叠。另外,各层可以形成为各不相同的单位面积重量、纤维直径、纤维形态。
作为层叠的纤维网的接合方法,可例示出:使用粘接剂进行的接合;基于低熔点纤维、复合纤维的粘接;在形成纤维网时散布热熔粘结剂并进行熔融接合的方法;通过针刺、水流等来进行交织的机械交织;基于热风的接合;以及基于部分热压接的接合等。从高速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基于部分热压接的接合。作为基于部分热压接的接合,可列举出例如使纤维网在能够赋予针尖状、椭圆形状、方块形状、矩形状等的接合点且经加热的压花/平辊之间通过来进行接合。从强度保持和柔软性的观点出发,部分热压接中的热压接面积率优选为5~40%,更优选为5~25%。另外,在维持非织造布的蓬松度、获得作为卫生材料的顶层片而优选的具有缓冲性的质地的情况下,也优选使用热风进行接合。作为使用热风进行的接合方式,可以使用热风循环型、热风贯通型、对非织造布的两面吹附热风的方法。
构成非织造布的热塑性纤维可以包含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共聚聚酯等聚酯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和共聚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以及聚乳酸、聚琥珀酸丁二醇酯和聚琥珀酸乙二醇酯等生物降解性树脂。从非织造布的质地的观点和一次性材料用途时的通用、回收方便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烯烃系树脂。另外,热塑性纤维可以仅包含1种树脂,也可以包含并列型纤维、芯鞘型纤维等2种以上的树脂。
非织造布的纤维的平均纤度优选为0.45dtex~10.0dtex、更优选为0.55dtex~8.0dtex、进一步优选为0.86dtex~5.0dtex。从纺丝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平均纤度优选为0.45dtex以上,另一方面,在重视质地的用途中,优选为10.0dtex以下。
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8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1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g/m2~80g/m2。如果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则作为例如卫生材料中使用的非织造布,呈现充分的强度。
为了不停吸收尿液、体液等,施加有加工剂的非织造布的基于后述试验法的反复透水性在第六次优选为60%以上。如果第六次反复透水性的值为60%以上,则在用于例如一次性尿布的顶层片、次层片等时,对于第三次及之后的尿液也能够充分通水,因此,能够降低漏尿的可能性。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比较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另外,将所得加工剂的各成分的含有比率示于以下的表1~4。另外,各特性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将所得非织造布的物性示于以下的表5~8。以下,将非织造布制造中的流向称为MD方向,将与其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宽度方向称为CD方向。
1.平均纤度(dtex)
将非织造布沿着CD方向进行五等分,采取1cm见方的试验片,利用基恩士公司制的显微镜VHX-700F,针对纤维的直径各测定20点,根据其平均值和构成纤维的树脂的密度来计算平均纤度。
2.非织造布的单位面积重量(g/m2)
按照JIS-L1906:2000,沿着非织造布的CD方向以采取位置均等的方式采取5片MD方向为20cm×CD方向为5cm的试验片并测定质量,将其平均值换算成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作为单位面积重量(g/m2)来求出。
3.干燥残量
向质量I已知的玻璃制表面皿中投入加工剂5.0±0.2g,测定质量II后,在不加盖的状态下,投入到预先升温至105℃的热风烘箱内3小时。测定所取出的表面皿的质量III,根据下述式来求出干燥残量。
干燥残量(%)=(质量III-质量I)/(质量II-质量I)×100
4.非织造布中的加工剂纯量的附着率(质量%)(纯量附着率)
纯量附着率使用INTEC公司的迅速残脂提取装置(OC-1型),利用迅速提取法以N=3进行测定,根据其平均值来求出。测定方法的详情如下所示。
(1)将利用加工剂进行了处理的非织造布以成为2g±0.5g的方式进行取样,测定质量i。
(2)测量盛装提取液的铝皿的质量ii,放置在提取机的设定至150℃的加热器上。
(3)将取样出的非织造布填充至金属制筒中。
(4)向金属制筒内添加甲醇10cc,将非织造布润湿。
(5)对筒的上部加盖,并静置3分钟。将其作为提取时间。
(6)使用附带的手柄,从筒内的非织造布中榨取甲醇,并滴加至铝托盘内。
(7)通过目视确认甲醇完全蒸发后,从加热器中取下铝皿,并空气冷却2分钟。
(8)测定铝皿的质量iii。
(9)根据下述式来计算附着于非织造布的加工剂的量。
纯量附着率[质量%]=100×[(铝皿的质量iii)-(铝皿的质量ii)]/非织造布质量i。
5.纯量附着率的保持率(%)(连续涂布中的附着率的变化)
在连续涂布加工剂后卷取至纸管而制作的非织造布卷中,将从非织造布卷半径减去纸管半径而得到的距离设为卷厚时,将纸管侧10%的卷厚设为内层(卷内),将非织造布卷最外侧10%的卷厚设为外层(卷外)。切开非织造布卷,在上述各个范围内的位置处进行前述4中记载的纯量附着率的测定,通过下述计算式来求出纯量附着率的保持率。
(纯量附着率的保持率)={(卷外的纯量附着率)÷(卷内的纯量附着率)}×100
6.反复透水性(%)
作为吸收体,将单层厕纸(大高制纸公司制、DELUXE 100、114mm×100m卷)重叠10张,在其上放置试验布(20cm×30cm)。进而,在其上放置等间隔地在10处开穿有直径1.5cm的孔的不锈钢制板,从位于各个孔的布的上方10mm的高度滴加生理盐水0.05g,在经过3分钟后,再次同样进行滴加。在第5次滴加后,数出10秒以内被吸收的孔数(a)。针对相同试样的40处进行试验,将{((a)×100/(孔10处×试样40处))}设为第5次的反复透水性(%)。另外,在继续第6次滴加后,也与第5次同样地数出在10秒以内被吸收的孔数(b),将{((b)×100/(孔10处×试样40处))}设为第6次的反复透水性(%)。
7.45度倾斜流长(mm)(初始透水性)
在倾斜45度的板上,重叠10片单层厕纸(大高制纸公司制、DELUXE 100、114mm×100m卷)来作为吸收体,在其上放置试验布(20cm见方)并设置,从布的上方10mm的高度滴加0.05g生理盐水。读取从滴加位置起至吸收结束为止的生理盐水发生流落的距离。在试验布内的任意20点进行该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45度倾斜流长(mm)。
<成分A>
作为成分A,使用如下那样合成的成分A-1~A-25。
[成分A-1]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1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成分A-1是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的化合物。
[成分A-2]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2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成分A-2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的化合物。
[成分A-3]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硬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3。成分A-3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4]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4。成分A-4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5]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2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5。成分A-5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2:8混合物。
[成分A-6]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山嵛酸1.2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6。成分A-6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2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2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25:75混合物。
[成分A-7]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6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7。成分A-7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6:4混合物。
[成分A-8]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7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8。成分A-8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7:3混合物。
[成分A-9]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8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9。成分A-9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8:2混合物。
[成分A-10]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辛酸1.9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0。成分A-10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8的烷酰基,(A2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8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9:1混合物。
[成分A-11]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9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1。成分A-11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95:5混合物。
[成分A-12]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16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3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2。成分A-12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2O)l为在环氧丙烷17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3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20)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17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3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20)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13]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16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8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3。成分A-13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2O)l为在环氧丙烷17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8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2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17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8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25)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14]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7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2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油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4。成分A-14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8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2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100)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烯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8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2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100)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15]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9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4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5。成分A-15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10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4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140)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10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4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140)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16]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64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6。成分A-16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65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75)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17]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26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1摩尔与月桂酸1.8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7。成分A-17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26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56)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26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56)的化合物的8:2混合物。
[成分A-18]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34摩尔,得到聚丙二醇。接着,使该聚丙二醇1摩尔与硬脂酸2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8。成分A-18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环氧丙烷35摩尔的基团(l为35)的化合物。
[成分A-19]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3摩尔与己二酸2摩尔发生反应。接着,使该反应物与月桂酸1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19。成分A-19是通式(3)中的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R2为碳原子数4的亚烷基、(A2O)m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m为40)、n为2的化合物。
[成分A-20]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3摩尔与己二酸2摩尔发生反应。接着,使该反应物与月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0。成分A-20是通式(1)中的R1和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R2为碳原子数4的亚烷基、(A2O)m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m为40)、n为2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R2为碳原子数4的亚烷基、(A2O)m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m为40)、n为2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A-21]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3摩尔与己二酸4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1。成分A-21是通式(1)中的R1和R3是R4为亚丁基的-C(O)-C4H8-COOH、(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R2为碳原子数4的亚烷基、(A2O)m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m为40)、n为2的化合物。
[成分A-22]
按照常规方法,对月桂基醇加成环氧乙烷5摩尔后,依次加成环氧丙烷30摩尔、环氧乙烷5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月桂基醚。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月桂基醚1摩尔与月桂酸1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2。成分A-22是通式(1)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R3为碳原子数12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的化合物。
[成分A-23]
按照常规方法,对硬脂醇加成环氧乙烷5摩尔后,依次加成环氧丙烷30摩尔、环氧乙烷5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硬脂基醚。接着,使该聚氧亚烷基二醇硬脂基醚1摩尔与硬脂酸1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3。成分A-23是通式(2)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R3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在环氧丙烷30摩尔的两个末端加成合计10摩尔环氧乙烷而得到的基团(l为40)的化合物。
[成分A-24]
按照常规方法,对丙二醇加成环氧丙烷29摩尔,接着加成环氧乙烷10摩尔,得到聚氧亚烷基二醇。将其作为成分A-24。
[成分A-25]
按照常规方法,对乙二醇加成环氧乙烷44摩尔,得到聚乙二醇。接着,使该聚乙二醇1摩尔与硬脂酸1.5摩尔发生反应,得到成分A-25。成分A-25是通式(1)中的n为0、R1和R3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环氧乙烷45摩尔的基团(l为45)的化合物与通式(3)中的n为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酰基、(A1O)l为环氧乙烷45摩尔的基团(l为45)的化合物的1:1混合物。
<成分B>
作为成分B,使用以下的成分B-1~B-7。
[成分B-1]
作为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使用花王公司制的PELEX OT-P。
[成分B-2]
作为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硫酸钠,使用花王公司制的EMAL 20C。
[成分B-3]
作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使用花王公司制的NEOPELEX G-25。
[成分B-4]
作为聚羧酸钠,使用三洋化成公司制的CELOPOL PC-300。
[成分B-5]
作为十二烷基磷酸酯钠,使用东京化成公司制的试剂。
[成分B-6]
作为聚乙二醇烷基醚,使用日本触媒公司制的SOFTANOL 90。
[成分B-7]
作为烷基三甲基铵盐酸盐,使用Lion Specialty Chem公司制的LIPOGARD T-28。
<成分C>
作为成分C,使用以下的成分C-1~C-3。
[成分C-1]
作为油酸,使用日油公司制的NAA-34。
[成分C-2]
作为硬脂酸,使用日油公司制的粉末硬脂酸SAKURA。
[成分C-3]
作为月桂酸,使用日油公司制的NAA-122。
<成分D>
作为成分D,使用以下的成分D-1。
[成分D-1]
作为丙二醇,使用ADEKA公司制。
<成分E>
作为成分E,使用以下的成分E-1~E-4。
[成分E-1]
作为聚醚改性有机硅,使用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的KF-615A(HLB=10、粘度为920mm2/s)。
[成分E-2]
作为聚醚改性有机硅,使用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的KF-353(HLB=10、粘度为430mm2/s)。
[成分E-3]
作为聚醚改性有机硅,使用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的KF-352A(HLB=7、粘度为1600mm2/s)。
[成分E-4]
作为聚醚改性有机硅,使用DOW-TORAY公司制的L-7604(HLB=13、粘度为400mm2/s)。
[实施例1]
以成分A-1成为69.5质量%、成分B-1成为5质量%、成分C-3成为0.5质量%且成分E-1成为25质量%的方式,将各成分在30℃下混合,得到实施例1的加工剂。将各成分的含有比率示于以下的表1。
[实施例2~48、比较例1~7]
以成分A、成分B、成分C、成分D和成分E的含有比率如下述表1~4所示的方式变更各成分的混合比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实施例2~48和比较例1~7的加工剂。将各成分的含有比率示于以下的表1~4。
[表1]
[表2]
[表3]
[表4]
针对下述非织造布1~9,通过下述涂布方法1~3来涂布如上那样操作而制备的加工剂,制造含有加工剂的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1]
利用纺粘法,将熔体流动速率(MFR)为55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23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聚丙烯(PP)树脂以喷出量成为0.88g/分钟·孔的方式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使用基于空气喷射的高速牵引装置,朝着移动捕集面挤出该长丝组,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1.5dtex的长纤维网。
接着,使所得长纤维网在平辊与压花辊(压接面积率为6.3%)之间通过,将纤维彼此部分压接,以目标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3g/m2的方式调整线速度,得到非织造布1。
[非织造布2]
利用纺粘法,将乙烯成分含量为4.3摩尔%、MFR为24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树脂(r-PP)以喷出量成为0.84g/分钟·孔的方式在23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使用基于空气喷射的高速牵引装置,朝着移动捕集面挤出该长丝组,制作平均纤维直径为1.5dtex的长纤维网。接着,针对所得长纤维网,使用与非织造布的制造(1)中使用的辊相同的平辊/压花辊,将纤维彼此部分压接,以目标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3g/m2的方式调整线速度,得到非织造布2。
[非织造布3]
将MFR为55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23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聚丙烯(PP)树脂作为第一成分,将MI为26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树脂作为第二成分,利用纺粘法,将第一成分的喷出量为0.4g/分钟·孔、第二成分的喷出量为0.4g/分钟·孔、总喷出量为0.8g/分钟·孔、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比为1/1的纤维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使用基于空气喷射的高速气流牵引装置,朝着移动捕集面挤出该长丝组,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2.3dtex的偏芯芯鞘型复合长纤维网。
接着,使所得偏芯芯鞘型复合长纤维非织造纤维网在平辊与压花辊(压接面积率为7.9%)之间通过,将纤维彼此粘接,得到单位面积重量为20g/m2、卷缩数为17个/英寸的非织造布3。
[非织造布4]
使用与非织造布3的制造中使用的聚合物相同的聚合物,利用纺粘法,将第一成分(聚丙烯)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第二成分(高密度聚乙烯)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总喷出量为0.8g/分钟·孔、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比为1:1的纤维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利用移动捕集面的吸引力,使挤出的长丝在牵引区内进行拉伸后,通过扩散器并堆积至移动捕集面,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3.0dtex的并列型复合长纤维网。使所得并列型长纤维非织造纤维网在平辊与压花辊(压接面积率为7.9%)之间通过,将纤维彼此粘接,得到单位面积重量为20g/m2、卷缩数为17个/英寸的非织造布4。
[非织造布5]
使用与非织造布3的制造中使用的聚合物相同的聚合物,利用纺粘法,将第一成分(聚丙烯)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第二成分(高密度聚乙烯)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总喷出量为0.8g/分钟·孔、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比为1:1的纤维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利用移动捕集面的吸引力,使挤出的长丝在牵引区内进行拉伸后,通过扩散器并堆积至移动捕集面,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3.0dtex的并列型复合长纤维网。针对所得并列型长纤维非织造纤维网,利用热风温度为142℃、热风风速为0.7m/s的热风,将纤维彼此粘接,得到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卷缩数为15个/英寸的非织造布5。
[非织造布6]
将MFR为36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23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聚丙烯(PP)树脂作为第一成分,将MI为17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树脂作为第二成分,利用纺粘法,将第一成分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第二成分的喷出量为0.40g/分钟·孔、总喷出量为0.80g/分钟·孔、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比为1/1的纤维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使用基于空气喷射的高速气流牵引装置,朝着移动捕集面挤出该长丝组,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2.8dtex的并列型复合长纤维网。
接着,利用热风温度为120℃、热风风速为1.0m/s的热风,将纤维彼此粘接,得到单位面积重量为20g/m2、卷缩数为25个/英寸的非织造布6。
[非织造布7]
将溶液粘度ηsp/c为0.7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作为第一成分,将MI为26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树脂作为第二成分,利用纺粘法,将第一成分的喷出量为0.50g/分钟·孔、第二成分的喷出量为0.25g/分钟·孔、总喷出量为0.75g/分钟·孔、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比为2:1的纤维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利用移动捕集面的吸引力,使挤出的长丝在牵引区内进行拉伸后,通过扩散器并堆积至移动捕集面,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4.0dtex的偏芯芯鞘型复合长纤维网。针对所得偏芯芯鞘型复合长纤维网,利用热风温度为130℃、热风风速为0.7m/s的热风,将纤维彼此粘接,得到单位面积重量为30g/m2、卷缩数为13个/英寸的非织造布7。
[非织造布8]
利用纺粘法,将熔体指数(MI)为g/10分钟(按照JIS-K7210,在温度为230℃、载荷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树脂以喷出量成为0.55g/分钟·孔的方式在22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利用移动捕集面的吸引力,使挤出的长丝在牵引区内进行拉伸后,通过扩散器并堆积至移动捕集面,制备平均纤维直径为2.0dtex的长纤维网。接着,使所得长纤维网在平辊与压花辊(压接面积率为6.3%)之间通过,将纤维彼此部分压接,以目标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3g/m2的方式调整线速度,得到非织造布8。
[非织造布9]
在熔点为167℃、MFR为44g/10min的聚乳酸系聚合物中,以添加量成为10质量%的方式通过干混来混合熔融流动比为1.1的聚琥珀酸丁二醇酯,利用纺粘法,以喷出量成为0.8g/分钟·孔的方式在230℃的纺丝温度下进行挤出,得到2.0dtex的聚乳酸系共混长纤维网。接着,使所得长纤维网在平辊与压花辊(压接面积率为7.1%)之间通过,将纤维彼此部分压接,以目标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3g/m2的方式调整线速度,得到非织造布9。
[涂布方法1]
利用吻涂机,以液体温度成为25℃、涂布量成为10质量%(纯量附着率为0.5质量%)的方式,边调整相对于不锈钢制涂抹器辊而言的抱角和吻式辊旋转速度,边对非织造布涂布调整至5质量%的加工剂的水溶液,将其通入125℃的通风干燥器而使其干燥,并进行卷取,得到含有加工剂的非织造布。
[涂布方法2]
针对非织造布,将调整至2.5质量%的加工剂的水溶液的液体温度调整至20℃,以涂布量成为20质量%(纯量附着率为0.5质量%)的方式,利用旋转供水方式(RD)涂布于非织造布,将其通入125℃的通风干燥器而使其干燥,并进行卷取,得到含有加工剂的非织造布。所使用的旋转供水装置的转子的直径为80mm,各转子以在CD方向上的间隔为115mm、进行涂布的非织造布与转子中心的距离成为180mm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调整转子转速,使得所喷雾的加工剂的喷雾粒径成为35μm。
[涂布方法3]
以涂布量成为30质量%(纯量附着率为0.5质量%)的方式,使用斜线花纹、120目、槽容积为22cm3/m2的凹版辊,对非织造布涂布调整至1.67质量%的加工剂的水溶液,将其通入120℃的料筒干燥器而使其干燥,得到含有加工剂的非织造布。
[实施例49]
利用涂布方法1的方法,对非织造布1涂布实施例1的加工剂,以10000m的卷长进行卷取,得到实施例49的非织造布。将所得非织造布的各种测定结果示于以下的表5。
[实施例50~106、比较例8~14]
如下述表5~8所示那样地变更加工剂、非织造布、涂布方法的组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9同样操作,得到实施例50~106、比较例8~14的非织造布。将所得非织造布的各种测定结果示于以下的表5~8。
[表5]
[表6]
[表7]
[表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能够赋予反复透水性优异的非织造布,连续涂布中的附着率的变化少,因此,可特别适合地用作卫生材料、例如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一次性尿布等的顶层片、次层片用的非织造布的加工剂。另外,本发明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也可适合地用作例如口罩、暖宝宝、带基材、膏药基材、紧急橡皮膏、包装材料、擦拭制品、医疗用罩衣、绷带、服装、护肤用片用的非织造布的加工剂。
Claims (10)
1.一种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A和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
通式1中,R1和R3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并且,n为0或1~100的整数;
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并且,n=0时,R1和R3中的至少任一者不是氢原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包含相对于所述化合物A和所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的总质量为0.5质量%~30质量%的该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还包含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C,该化合物C的含量相对于所述化合物A和该化合物C的总质量为0.02质量%~5质量%,
R5-COOH…通式2
通式2中,R5为碳原子数7~21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21的烯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所述化合物A含有相对于该化合物A的总质量为20质量%~95质量%的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
通式3中,R1为碳原子数1~24的烷基、碳原子数2~24的烯基、碳原子数2~24的烷酰基、碳原子数2~24的烯酰基或-C(O)-R4-COOX,此处,R4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且X为氢原子或阴离子;R2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碳原子数2~12的亚烯基或碳原子数6~12的亚芳基;A1和A2相互独立地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l为0或1~1000的整数;m为1~1000的整数;n为0或1~100的整数,
其中,l+n为1以上,A1或A2包含碳原子数3或4的亚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含有相对于所述化合物A为1质量%以下的下述通式4所示的化合物D,
HO-(A3O)p-H…通式4
通式4中,A3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且p为1~3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还含有聚醚改性有机硅作为化合物E。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所述化合物A、所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所述化合物C、所述化合物D和所述化合物E在105℃下热处理3小时后的干燥残量的总重量相对于热处理前的总重量为97质量%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所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为选自由磺酸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磷酸酯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其中,所述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B为选自由磺酸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磷酸酯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所述非织造布用加工剂还包含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C,该化合物C的含量相对于所述化合物A和该化合物C的总质量为0.02质量%~5质量%,
R5-COOH…通式2
通式2中,R5为碳原子数7~21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21的烯基。
10.一种非织造布,其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织造布用加工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14406 | 2022-02-01 | ||
JP2022014406 | 2022-02-01 | ||
PCT/JP2023/002131 WO2023149286A1 (ja) | 2022-02-01 | 2023-01-24 | 不織布用加工剤、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不織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47763A true CN118647763A (zh) | 2024-09-13 |
Family
ID=87552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80019633.4A Pending CN118647763A (zh) | 2022-02-01 | 2023-01-24 | 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和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3149286A1 (zh) |
CN (1) | CN118647763A (zh) |
TW (1) | TWI849710B (zh) |
WO (1) | WO202314928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73722B2 (ja) * | 2007-03-09 | 2012-02-08 | 竹本油脂株式会社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繊維用処理剤、ポリオレフィン系繊維の処理方法及び親水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系繊維 |
CN109844214B (zh) * | 2016-10-13 | 2022-09-16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纤维加工剂、及含有其的透液性无纺布 |
JP6960231B2 (ja) * | 2017-03-17 | 2021-11-05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親水性不織布 |
JP7100504B2 (ja) * | 2018-06-18 | 2022-07-13 | 東邦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親水化剤 |
JPWO2021251213A1 (zh) * | 2020-06-09 | 2021-12-16 |
-
2023
- 2023-01-24 WO PCT/JP2023/002131 patent/WO20231492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1-24 JP JP2023578494A patent/JPWO2023149286A1/ja active Pending
- 2023-01-24 CN CN202380019633.4A patent/CN11864776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1-31 TW TW112103217A patent/TWI849710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36314A (zh) | 2023-09-16 |
JPWO2023149286A1 (zh) | 2023-08-10 |
WO2023149286A1 (ja) | 2023-08-10 |
TWI849710B (zh) | 2024-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40803B2 (ja) | 繊維加工剤、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液透過性不織布 | |
KR20000068412A (ko) | 기재에 습윤성을 부여하는 처리 방법 및 조성물 | |
JPH09507535A (ja) | カチオン系紡糸仕上剤を含むカーディング可能な疎水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 | |
JP6818384B2 (ja) | 繊維処理剤、それが付着した透水性繊維および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 |
CN106062449B (zh) | 单向阀非织造材料 | |
CN110892108B (zh) | 无纺布用纤维处理剂和使用了该无纺布用纤维处理剂的无纺布 | |
JP6605833B2 (ja) | 不織布製造用処理剤とその利用 | |
CN1168424A (zh) | 低温粘合纤维以及由该纤维制造的无纺布 | |
JP7100504B2 (ja) | 親水化剤 | |
TW201732107A (zh) | 親水性蓬鬆不織布 | |
JP6871238B2 (ja) | 不織布製造用処理剤及びその利用 | |
JPH01292103A (ja) | 吸収材の製造方法 | |
JP6960231B2 (ja) | 親水性不織布 | |
JP2005139594A (ja) |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8647763A (zh) | 非织造布用加工剂和含有其的非织造布 | |
JP2000034672A (ja) | 耐久親水性繊維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繊維成形体 | |
JP2011084824A (ja) | 繊維用親水化剤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繊維 | |
TWI717037B (zh) | 抑制熱熔透印之不織布 | |
JP7423404B2 (ja) | 透水性付与剤及びその利用 | |
JP7448764B2 (ja) | 繊維用親水剤及び不織布 | |
TWI817032B (zh) | 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 | |
JP6092578B2 (ja) | 弱酸性透水不織布 | |
JP7483452B2 (ja) | 不織布用繊維処理剤 | |
JPH0628680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