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524447B -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 Google Patents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24447B
CN118524447B CN202411001407.6A CN202411001407A CN118524447B CN 118524447 B CN118524447 B CN 118524447B CN 202411001407 A CN202411001407 A CN 202411001407A CN 118524447 B CN118524447 B CN 1185244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terminal
identity
network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0014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524447A (zh
Inventor
刘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41100140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524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8524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24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524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24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75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to or through Device to Device [D2D] links, e.g. direct-mode l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7Triggering entity
    • H04W28/0838User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25Management thereof using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其中,方法包括: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以实现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业务联动。通过本公开实施例,不仅能够识别同一用户的多个业务终端,还可以识别同一业务终端关联的不同用户,实现了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联动,提升了网络业务交互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Description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个用户通常拥有几台设备,并且需要个人业务能在几台设备之间协同。一方面,传统上类似的业务需求依赖于应用层实施多业务终端协间或信息同步,缺乏网络联动方案来保证业务性能。另一方面,下一代网络需要满足广域泛在连接的需求,业务终端级联是一种有效的延伸覆盖方式,下游业务终端设备可能并不具备SIM卡,而且多个下游设备之间业务需求可能相同,也可能存在差异,目前的网络控制机制无法精确区分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用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同一用户的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缺乏网络联动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控制方法,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方法包括: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以实现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业务联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包括:
对第一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对第二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触发第三业务终端基于所述第二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为具有所述用户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
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包括:
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
对所述第一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进行聚合;
根据聚合后的上下文信息生成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包括群组通信规则、消息同步规则和任务协作规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接收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中的第一业务终端的业务请求;
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请求的业务为自群体业务;
确定所述自群体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群组通信规则;
根据所述群组通信规则将所述自群体业务的数据反馈至所述第三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响应于网络外部发送至指定用户的业务;
根据所述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为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
确定所述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消息同步规则;
根据所述消息同步规则对所述业务进行复制并反馈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响应于下发至指定用户的协作任务业务;
根据所述协作任务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协作任务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任务协作规则;
根据所述任务协作规则对所述任务进行编排处理,并将所述编排处理后的多个任务分别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控制方法,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所述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相同的网络终端的D2D连接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向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和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网络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业务控制;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所述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所述流量数据的发送方的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并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反馈所述流量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前,还包括:
所述有卡网络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和用户身份注册;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的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以网络终端身份建立用户面连接;
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发起的用户身份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包括所述身份标识和认证信息;
基于所述认证信息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权限认证结果,并将所述权限认证结果作为注册成功的响应反馈至所述无卡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发现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与所述会话对应的连接管理网元;
触发所述发现管理网元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同步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所述连接管理网元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是基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与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之间的D2D连接传输至所述核心网网元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D2D连接是响应于联网请求建立的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与/或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地址用于确定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联网请求是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由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有卡网络终端向网络发起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控制装置,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装置包括:
注册模块,设置为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确定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确定模块,设置为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交互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控制装置,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设置为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所述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相同的网络终端的D2D连接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发送模块,设置为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分别向所述用户面网元和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
接收模块,设置为所述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是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
基于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进而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策略规则,基于此,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并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将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不仅能够识别同一用户的多个业务终端,还可以识别同一业务终端关联的不同用户,网络能够直接对无卡业务终端进行业务控制,拓展了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群组通信、业务协同和信息同步等功能,实现了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联动,提升了网络业务交互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控制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架构示意图;
图11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架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架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交互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交互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业务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1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1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技术方案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术语给出如下说明:
网络终端身份:与网络业务终端紧耦合的一种身份信息,类似5G网络中的SUPI(用户永久标识)或SUCI(用户加密标识)。本公开中,网络业务终端具备网络终端身份,业务业务终端不一定具备网络终端身份,如无卡业务终端;在无卡远程业务终端通过普通层三中继上网的情况下,远程业务终端是业务业务终端,但不是网络业务终端,没有网络终端身份。
用户身份:和具体的业务使用者相关的身份信息,具备社会属性,如某个具体人的身份信息,也叫用户个体身份,具备用户身份的实体可以拥有多台网络业务终端或业务业务终端,用户身份和网络终端身份可以是1:n的关系。
用户面网元:类似5G核心网的用户面功能(UPF),执行用户面策略,包括各个级别的流量识别、转发以及其他各种处理的网络功能。
连接管理网元:类似5G核心网控制面的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本公开中,该网元不仅执行网络终端身份实体(网络业务终端)的会话管理(SMF功能),还负责用户个体身份实体的连接管理,存放用户上下文以对用户级(如流级别)的转发路径进行控制。
发现管理网元:在近域发现场景中,辅助邻近业务终端发现的网元,类似5G 邻近服务中的DDNMF(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在某些用户身份认证场景中,该网元可执行接入安全网关的功能,执行用户认证过程中的中间计算和验证功能。
签约和认证网元:存放用户签约信息,并根据签约信息执行用户认证的服务器端功能。对于网络终端身份认证来说,该类网元执行类似5G AUSF/UDM的功能;对于用户身份认证,该网元兼容多种认证方式,如AAA的认证或应用层的认证;该网元还可以执行类似5GPCF的功能,即可具备策略签约功能。
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是移动网络的接入业务终端,本公开中代表网络业务终端,即接入移动网络的网络终端身份载体。
DN:Data Network,移动网络用户面锚点后面的网络,通常指应用的部署环境。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控制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业务终端设备101、102、103中的一种或多种,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业务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应该理解,图1中的业务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业务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比如服务器105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
用户可以使用业务终端设备101、102、103通过网络104与服务器1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业务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业务控制方法一般由服务器105执行,相应地,业务控制装置一般设置于业务终端设备103(也可以是业务终端设备101或102)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某些业务终端可以具有与服务器设备相似的功能从而执行本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考图2,业务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02,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步骤S204,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步骤S206,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步骤S208,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以实现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业务联动。
基于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进而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策略规则,基于此,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并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将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拓展了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群组通信、业务协同和信息同步等功能,实现了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联动,提升了网络业务交互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业务包括业务流量数据、控制信令和协议消息等,但不限于此。
下面,对业务控制方法的各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包括:
步骤S302,对第一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步骤S304,基于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步骤S306,对第二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步骤S308,触发第三业务终端基于所述第二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为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业务终端可以作为网络终端创建用户面连接,第三业务终端等同于第二业务终端,或是第二业务终端的下级设备,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通过如表1所示的表单进行维护。
表1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表1中的GBR(Guaranteed Bit Rate)是指保证的比特速率,即使在网络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相应的比特速率也能够保持,即保证的最小带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步骤S402,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
步骤S404,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包括:
步骤S502,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
步骤S504,对所述第一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进行聚合。
步骤S506,根据聚合后的上下文信息生成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包括群组通信规则、消息同步规则和任务协作规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自群体业务即进行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业务的交互。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步骤S602,接收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中的第一业务终端的业务请求。
步骤S604,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请求的业务为自群体业务。
步骤S606,确定所述自群体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群组通信规则。
步骤S608,根据所述群组通信规则将所述自群体业务的数据反馈至所述第三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步骤S702,响应于网络外部发送至指定用户的业务。
步骤S704,根据所述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为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
步骤S706,确定所述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消息同步规则。
步骤S708,根据所述消息同步规则对所述业务进行复制并反馈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指定用户的身份是可以基于上下文信息确定对应的用户身份,并且进一步地确定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业务终端,即存在身份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步骤S802,响应于下发至指定用户的协作任务业务。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指定用户的身份是可以基于上下文信息确定对应的用户身份,并且进一步地确定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业务终端,即存在身份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
步骤S804,根据所述协作任务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协作任务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任务协作规则。
步骤S806,根据所述任务协作规则对所述任务进行编排处理,并将所述编排处理后的多个任务分别发送至多个所述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即其他用户发送至多个业务终端中的至少一个业务终端的数据时,实时同步数据至多个业务终端中的其他业务终端的业务。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业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考图9,业务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902,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所述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相同的网络终端的D2D连接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步骤S904,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分别向所述用户面网元和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网络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业务控制。
步骤S906,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面网元包括发现管理网元、连接管理网元、签约和认证网元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步骤S902-步骤S906限定的技术方案,在网络业务终端下挂多个无卡业务终端设备的场景下,也可以根据与用户上下文的匹配,区分到具体的末端用户,并进行精准控制,即通过引入用户身份联合网络终端身份,实现网络用户群体的扩展,符合移动网络泛在连接的发展趋势,同时实现通过网络内生的用户识别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跨业务终端的增值业务,实现了通信网络最大程度的增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所述控制面网元(即连接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所述流量数据的发送方的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并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反馈所述流量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前,还包括:
所述有卡网络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和用户身份注册;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的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以网络终端身份建立用户面连接;
基于所述认证信息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权限认证结果,并将所述权限认证结果作为注册成功的响应反馈至所述无卡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发现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与所述会话对应的发现连接管理网元;
触发所述发现管理网元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同步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所述连接管理网元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是基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与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之间的D2D连接传输至所述核心网网元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D2D连接是响应于联网请求建立的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和/或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地址用于确定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联网请求是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由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有卡网络终端向网络发起发起的。
下面结合图10和图11对现有技术中同一个用户的多个终端的描述架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架构1000中,当用户1同时拥有终端UE-A和UE-B时,UE-A和UE-B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用户,终端UE3为其他用户的终端,即使是同一用户登录在两台终端上,它们之间的业务同步和协同只能依赖于5G5网外的业务平台进行控制。
如图1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一种业务控制方案的架构1100中,无卡业务终端D(用户3)以层三中继连接的方式通过终端C(用户2)和UE-A(用户1)连接上网,终端E(用户5)通过终端B(用户4)连接上网,网络无法感知终端UE-A下游的用户和终端UE-B下游的用户,即5G5网络以终端UE-A(即用户1)的身份和终端UE-B的身份进行业务控制。
基于现有技术可知,一个终端标识等同一个用户身份,无法实现使用不同终端的同一个体用户的业务的联动,无法区分并独立控制终端下挂的不同业务设备,即无法识别末端用户。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如图12所示,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新的业务控制框架1200,旨在解决以上用户身份等同网络终端身份带来的控制和业务短板问题。
在业务控制框架1200中,首先,引入用户身份标识,将用户身份标识作为用户接入参数,用户身份对应具备社会身份的个体用户。
其次,在具备网络终端身份(SIM卡)的终端执行网络注册后,进行用户身份层面的注册(如作为中继,则其自身和各个下挂终端分别进行注册)。
如图12所示,在UE-A执行网络终端身份的网络注册后,用户2(业务终端为终端C)和用户1(业务终端为UE-A)分别执行用户身份注册,用户3(业务终端为终端B)和用户4(业务终端为终端E)分别执行用户身份注册,在网络中建立用户上下文,在后续的业务流程中,用户2(UE-C)作为独立的终端与移动网络进行业务交互。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上下文包括具体用户关联的用户身份标识、网络或上游设备为其业务终端分配的网络地址、与用户相关的业务控制策略以及关联的网络终端身份标识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不管用户使用的业务终端就是本次连接的网络终端,还是本地连接的网络终端的下游终端,关联的网络终端身份标识都是本次连接的网络终端的网络身份标识。
图12所对应的一个用户上下文的示例如表2所示,其中,用户2在使用不同的业务终端时,其业务控制策略时一致的。根据用户上下文,网络可以识别来自不同终端的同一用户的业务,或者一个终端下挂的不同或相同用户,从而可以将不同业务终端的同一用户的业务关联起来处理,如数据同步、业务协同、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和聚合等,但不限于此。对于网络终端下挂多个无卡业务终端设备的场景,也可以根据与用户上下文的匹配,区分到具体的末端用户,并进行精准控制。
表2
如表2所示,移动网络根据上下文,分析出来自IP2和IP3的流量均为用户2的流量,进一步可从这些流量中识别出相同应用流量。移动网络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精确识别出来自IP5的流量为用户4的流量,以区隔与来自UE-B会话的用户3流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身份标识编码和用户身份注册过程的认证方式,本公开不作限定。在网络终端身份认证的安全机制之下,用户身份的认证可以兼容多种认证方式,如AAA认证,甚至可以是应用层的任何一种认证方式。另外,为支持基于用户身份的控制,需要在网络中签约用户身份的业务策略,并保留在签约及认证网元中。用户身份的认证和业务终端关联,因此多终端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次注册,注册信息不冲突,即可以保存多条注册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业务控制方案,基于用户面网元1302、连接管理网元1304、签约和认证网元1306、UE1 1308(用户1)、UE2 1310(用户1)和DN 1312实现网络控制多终端联动业务的流程包括:
1a、UE1 1308完成传统的网络终端身份的注册,并在网络的控制下建立了用户面连接(即会话),网络终端身份标识如4G的IMSI,5G的SUPI或SUCI等。
2a、UE1 1308是用户1的业务终端,于是在UE1 1308完成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后,用户1执行用户身份注册,连接管理网元1304保存用户身份的上下文,其中包括了用户1的身份标识、UE1 1308的网络地址,UE1 1308的网络终端身份标识等。
1b、类似1a,UE2 1310完成传统的网络终端身份的注册,并在网络的控制下建立了用户面连接(即会话)。
2b、UE2 1310也是用户1的业务终端,于是在UE2 1310完成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后,用户1在UE2 1310的连接上再次执行用户身份注册,连接管理网元1304在用户1原有的用户上下文中增加新的信息。
3、连接管理网元1304根据上下文匹配判断用户1同时使用终端UE1 1308和UE21310,于是对用户1的两份上下文进行聚合,生成针对用户1的用户身份的业务策略规则(如群组通信、消息同步、任务协作等相关的执行规则)。
4、连接管理网元1304分别向各个业务终端和相关用户面网元1302下发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
5a~7a为同一用户的不同业务终端之间实现自群体业务的过程。
5a、用户1使用UE2 1310发起自群体业务,目标为该用户的其他业务终端。
6a、用户面网元1302执行业务策略规则,识别到该消息为用户自群体业务,判断需要向UE1 1308转发。
7a、用户面网元1302向UE1 1308转发自群体业务。
5b~8b为同一用户的不同业务终端之间实现消息同步业务的过程。
5b、移动网络从外部(DN 1312)接收到发给UE1 1308的消息。
6b、用户面网元1302执行业务策略规则,识别到该消息为跨终端同步业务,判断需要向用户1的其他终端转发,于是复制消息。
7b、用户面网元1302向UE1 1308转发一份消息。
8b、用户面网元1302向UE2 1310转发另一份消息。
如图14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三层中继组网场景下的业务控制方案,基于无卡业务终端1402(用户2)、UE1 1404(用户1)、用户面网元1406、连接管理网元1408、发现管理网元1410、签约和认证网元1414,其中,UE1 1404为用户1的业务终端,同时作为层三中继为无卡业务终端1402提供中继上网服务,无卡业务终端1402为用户2的业务终端,实现网络控制多终端联动业务的流程包括:
1、UE1 1404完成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建立UE1 1404初始会话,之后以用户1的身份完成用户身份注册。
2、无卡业务终端1402发起发现请求,指示需要上网连接,发现和选择UE1 1404作为上网层三中继。
3、UE1 1404为无卡业务终端1402分配网络地址,无卡业务终端1402与UE1 1404建立端到端通信连接,如UE1 1404之前尚未建立中继专用会话,则UE1 1404为所有下游用户建立专用的承载通道。
4、无卡业务终端1402通过UE1 1404的专用通道发起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此请求发向发现管理网元1410。
5、发现管理网元1410作为无卡业务终端1402的接入安全网关网元,协助签约和认证网元1414完成对用户的认证,并从签约和认证网元1414中获取用户身份的签约信息。
6、发现管理网元1410向无卡业务终端1402回复注册成功消息。
7、发现管理网元1410根据无卡业务终端1402的注册请求消息中的IP网络地址,发现与UE1 1404的会话对应的连接管理网元1408。
8、发现管理网元1410向该连接管理网元1408同步用户2的信息,其中,包括无卡业务终端1402的网络地址,步骤5中的用户身份签约信息等。
9、连接管理网元1408生成用户2的用户上下文信息,其中,包含无卡业务终端1402(即用户2)的用户身份标识、UE1 1404的网络终端身份标识、用户2终端地址、用户2的用户身份的业务策略规则等。
10、连接管理网元1408向无卡业务终端1402下发业务策略规则。
11、连接管理网元1408向相关的用户面网元1406下发业务策略规则,此步骤和步骤10不分先后。
12、用户2的流量通过UE1 1404的D2D连接传递到用户面网元1406。
13、用户面网元1406根据终端网络地址识别用户2的流量,执行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
14、条件满足时,用户面网元1406向连接管理网元1408上报用户2的流量情况。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该技术方案的某些细节和技术拓展:
(1)为支持基于用户身份的控制,需要在网络中签约用户身份的业务策略,并保留在签约及认证网元中;
(2)用户身份的认证和业务终端关联,因此多终端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次注册,注册信息不冲突,即可以保存多条注册信息;
(3)用户身份的认证可以兼容多种认证方式,如AAA认证,甚至可以是应用层的任何一种认证方式。
(4)作为用户身份注册中介的网元不一定为DDNMF,但由于DDNMF可参与终端之间的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接入拓扑,所以更合适承担该职责。
(5)签约和认证网元在实际设计或部署时可以是多个网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针对现有网络用户身份和终端设备紧耦合造成的控制机制及业务的灵活性的缺失,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身份的移动网络业务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1)引入用户身份,将用户身份标识作为用户接入参数,用户身份对应具备社会身份的个体用户。
(2)在具备网络终端身份(SIM卡)的终端执行网络注册后,进行用户身份层面的注册(如作为中继,则其自身和各个下挂终端分别进行注册)并建立用户上下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上下文包括用户关联的用户身份标识、网络或上游设备为其业务终端分配的网络地址、与用户相关的业务控制策略以及关联的网络终端身份标识等,但不限于此。
(3)根据用户上下文,网络可以识别来自不同终端的同一用户的业务,或者一个终端下挂的不同或相同用户,从而可以将不同业务终端的同一用户的业务关联起来处理(如数据同步,业务协同,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和聚合等)。
(4)对于网络终端下挂多个无卡业务终端设备的场景,也可以根据与用户上下文的匹配,区分到具体的末端用户,并进行精准控制。
上述实施例通过引入用户身份联合网络终端身份,实现网络用户群体的扩展,符合移动网络泛在连接的发展趋势,同时实现通过网络内生的用户识别能力为用户提供跨终端的增值业务,实现网络最大程度的增值。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业务控制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
图1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业务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参考图15,业务控制装置1500可以包括:
注册模块1502,设置为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确定模块1504,设置为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确定模块1504,设置为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交互模块1506,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注册模块1502还设置为:
对第一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对第二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触发第三业务终端基于所述第二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为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交互模块1506还设置为:
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
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504还设置为:
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
对所述第一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进行聚合;
根据聚合后的上下文信息生成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包括群组通信规则、消息同步规则和任务协作规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504还设置为:
接收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中的第一业务终端的业务请求;
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请求的业务为自群体业务;
确定所述自群体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群组通信规则;
根据所述群组通信规则将所述自群体业务的数据反馈至所述第三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504还设置为:
响应于网络外部发送至指定用户的业务;
根据所述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为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
确定所述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消息同步规则;
根据所述消息同步规则对所述业务进行复制并反馈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504还设置为:
响应于下发至指定用户的协作任务业务;
根据所述协作任务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协作任务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任务协作规则;
根据所述任务协作规则对所述任务进行编排处理,并将所述编排处理后的多个任务分别发送至多个所述终端。
图1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业务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参考图16,业务控制装置1600包括:
确定模块1602,设置为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所述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相同的网络终端的D2D连接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发送模块1604,设置为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向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和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网络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业务控制。
接收模块1606,设置为所述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602还设置为: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所述流量数据的发送方的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并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反馈所述流量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模块1606还设置为:
所述有卡网络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和用户身份注册;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的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以网络终端身份建立用户面连接;
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发起的用户身份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包括所述身份标识和认证信息;
基于所述认证信息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权限认证结果,并将所述权限认证结果作为注册成功的响应反馈至所述无卡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发现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与所述会话对应的发现连接管理网元;
触发所述发现管理网元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同步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所述连接管理网元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是基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与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之间的D2D连接传输至所述核心网网元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D2D连接是响应于联网请求建立的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和/或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地址用于确定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联网请求是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由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有卡网络终端向网络发起的。
由于业务控制装置1500和业务控制装置1600的各功能已在其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予以详细说明,本公开于此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17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700。图17显示的电子设备17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7所示,电子设备17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7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17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17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1720和处理单元1710)的总线173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17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17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1710可以执行如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
存储单元17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17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17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17203。
存储单元17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7205的程序/实用工具17204,这样的程序模块17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17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17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7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7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7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7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7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7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760通过总线1730与电子设备17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7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业务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业务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业务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业务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其中,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进行加载或存储,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构思由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9)

1.一种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方法包括:
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以实现多个业务终端之间的业务联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包括:
对第一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对第二业务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并建立用户面连接;
触发第三业务终端基于所述第二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身份注册,并存储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对应的用户身份的上下文信息,
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为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识别业务请求对应的业务的属性信息;
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包括:
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具有所述身份关联关系;
对所述第一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和所述第三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进行聚合;
根据聚合后的上下文信息生成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包括群组通信规则、消息同步规则和任务协作规则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包括:
接收多个所述业务终端中的第一业务终端的业务请求;
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终端请求的业务为自群体业务;
确定所述自群体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群组通信规则;
根据所述群组通信规则将所述自群体业务的数据反馈至所述第三业务终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响应于网络外部发送至指定用户的业务;
根据所述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多个所述业务终端的业务为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
确定所述跨业务终端同步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消息同步规则;
根据所述消息同步规则对所述业务进行复制并反馈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属性信息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并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所述业务转发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还包括:
响应于下发至指定用户的协作任务业务;
根据所述协作任务业务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协作任务业务对应的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中的任务协作规则;
根据所述任务协作规则对所述任务进行编排处理,并将所述编排处理后的多个任务分别发送至多个所述终端。
8.一种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用户身份注册信息,根据所述用户身份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相同的网络终端的D2D连接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向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和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所述网络基于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业务控制;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网络地址确定所述流量数据的无卡业务终端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并向连接管理网元反馈所述流量数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前,还包括:
所述有卡网络终端进行网络终端身份注册和用户身份注册;
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的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以网络终端身份建立用户面连接;
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发起的用户身份的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包括所述身份标识和认证信息;
基于所述认证信息对所述无卡业务终端进行权限认证结果,并将所述权限认证结果作为注册成功的响应反馈至所述无卡业务终端;
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发现管理网元根据所述注册请求的源网络地址确定与会话对应的连接管理网元;
触发所述发现管理网元向所述连接管理网元同步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注册信息,所述连接管理网元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身份注册请求是基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或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之间的D2D连接传输至所述核心网网元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D2D连接是响应于联网请求建立的所述有卡网络终端和/或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地址用于确定所述有卡网络终端与所述无卡业务终端之间的网络终端关联关系。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网请求是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由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有卡网络终端向网络发起的。
15.一种业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装置包括:
注册模块,设置为对业务终端进行身份注册,并根据所述身份注册的消息生成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网络终端身份和用户身份;
确定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确定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所述身份关联关系包括具有相同用户身份的关系或相同网络终端身份的关系;
确定模块,设置为对具有身份关联关系的多个业务终端生成业务策略规则;
交互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策略规则将业务发送至多个所述业务终端。
16.一种业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核心网网元,所述业务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设置为响应于无卡业务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所述注册信息生成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的上下文信息,所述上下文信息包括无卡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识、D2D连接对端关联的网络终端标识、无卡业务终端业务策略规则和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有卡网络终端将网络分配的终端地址段中的网络地址分配至存在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无卡业务终端的通信地址,存在所述网络终端关联关系的业务终端为通过D2D连接最终以相同的网络终端上网的多个业务终端;
发送模块,设置为所述核心网网元中的控制面网元根据所述上下文信息向所述无卡业务终端和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业务策略规则;
接收模块还设置为,所述用户面网元接收所述无卡业务终端经所述D2D连接反馈的流量数据,所述流量数据满足所述业务策略规则的约束。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是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业务控制方法。
CN202411001407.6A 2024-07-24 2024-07-24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Active CN118524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01407.6A CN118524447B (zh) 2024-07-24 2024-07-24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01407.6A CN118524447B (zh) 2024-07-24 2024-07-24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24447A CN118524447A (zh) 2024-08-20
CN118524447B true CN118524447B (zh) 2024-12-27

Family

ID=92284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001407.6A Active CN118524447B (zh) 2024-07-24 2024-07-24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52444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3723A (zh) * 2016-06-29 2016-09-07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续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3184195A1 (zh) * 2022-03-29 2023-10-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支持增强现实业务能力协商方法及装置、网元、ue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400C (zh) * 2004-02-11 2007-11-14 任荣昌 一种基于ip网用户身份的多业务交换方法及系统
CN101083613A (zh) * 2006-06-01 200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网络注册方法、HA和HoA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1984688A (zh) * 2010-10-20 2011-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网双待终端进行通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41667B (zh) * 2013-09-16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533070A (zh) * 2013-10-22 2014-0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同步方法、内容管理设备及策略管理设备
US10506068B2 (en) * 2015-04-06 2019-12-1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loud-based cross-device digital pen pairing
CN113660203B (zh) * 2021-07-09 2023-03-24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主播账号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79971B (zh) * 2021-11-17 2024-11-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流量管控方法、系统、dpi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4257514A (zh) * 2021-12-22 2022-03-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边缘网关切片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866939A (zh) * 2022-03-27 2023-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4866423B (zh) * 2022-05-05 2023-10-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专网业务策略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30397046A1 (en) * 2022-06-06 2023-12-07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Dynamic mvno traffic offloading
CN117676916A (zh) * 2022-09-08 2024-03-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132556A (zh) * 2022-12-30 2023-05-16 曙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关联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208625B (zh) * 2023-05-06 2023-07-25 浪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3723A (zh) * 2016-06-29 2016-09-07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续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3184195A1 (zh) * 2022-03-29 2023-10-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支持增强现实业务能力协商方法及装置、网元、ue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24447A (zh) 202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3098B (zh) 一种应用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15278639A (zh) 感知数据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5336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4302426B (zh) 在异质网络控制服务质量的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449311B (zh)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0029954A1 (zh) 业务请求、协商、响应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系统
CN116961935A (zh) 访问网络的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8524447B (zh) 业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WO2021134347A1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900422B (zh) 组播转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668151B (zh) 音视频交互方法及装置
WO2022213792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1510901B (zh) 一种分布式设备间的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9600431B (zh) 面向移动通信网路的内容增量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系统
CN118041819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090141693A1 (en) Technique for Achiev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
CN113382410A (zh) 通信方法和相关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651722B2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20180367446A1 (en) Dual network interface implementation in multipath networking
CN115396847B (zh)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06934B (zh) 一种数据过滤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604228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0649680B1 (ko) 개인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pan id 충돌의 해결 방법
CN109586936B (zh) 企业专线容灾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7809404A (zh) 一种多终端快捷接入的银行叫号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