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457495A -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457495A
CN118457495A CN202410611613.2A CN202410611613A CN118457495A CN 118457495 A CN118457495 A CN 118457495A CN 202410611613 A CN202410611613 A CN 202410611613A CN 118457495 A CN118457495 A CN 118457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ccupant
passenger
airbag
bel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6116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鞠春贤
齐宇飞
梁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6116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4574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8457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457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013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 impending collision or roll-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60R2022/485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sensing pressure on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66Displaying or indicating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七点式安全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时,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所述身体姿态的类型;在判定所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在碰撞发生前对乘员进行提醒,针对躺姿进行识别,并启动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的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通过七点式安全带对乘员身体进行多处约束,可以更好地实现乘员保护,可降低碰撞时的乘员伤害,更全面提升整车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员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车辆安全措施主要依赖于被动安全设备,如常规的安全气囊和三点式安全带,这些设备在发生碰撞时为车内乘员提供保护。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升级,零重力座椅目前也广泛使用,当乘员处于躺姿状态下,此时若发生碰撞,乘员伤害会增加30%以上,传统的安全带、气囊不能有效的保护,且行业内关于零重力座椅的评测标准,保护策略均不完善,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针对躺姿进行识别,并启动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的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通过七点式安全带对乘员身体进行多处约束,可以更好地实现乘员保护,可降低碰撞时的乘员伤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七点式安全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时,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所述身体姿态的类型;在判定所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在碰撞发生前对乘员进行提醒,针对躺姿进行识别,并启动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的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通过七点式安全带对乘员身体进行多处约束,可以更好地实现乘员保护,可降低碰撞时的乘员伤害,更全面提升整车使用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所述身体姿态的类型包括:
检测座椅上是否有乘员,同时检测座椅靠背的角度;
在判定所述座椅上有乘员且所述座椅靠背与竖向的夹角大于设定角度时,判定所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状态。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还连接有位于所述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碰撞状态;
在所述碰撞状态为已碰撞时,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弹开。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检测碰撞状态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的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以及获取AEB系统的制动信号;
根据所述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和所述制动信号判断所述碰撞状态。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包括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所述身体姿态为坐姿时,控制所述四点式结构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四点式结构的提醒信号;
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所述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所述四点式结构和所述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七点式安全带的提醒信号。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乘员保护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适用于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七点式安全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车辆为运行状态且乘员处于躺姿时控制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弹出。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包括第一安全带结构和第二安全带结构;
所述第一安全带结构包括两个肩部安全带,两个所述肩部安全带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肩部,所述第二安全带结构包括安全带连接器和分别与所述安全带连接器选择性地插接的一个胯部安全带、两个腰部安全带和两个前部安全带,所述安全带连接器适于安装于所述乘员的腹部前侧,两个所述腰部安全带适于束缚于所述乘员的两侧腰部,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适于分别束缚于所述乘员的前部两侧,所述胯部安全带适于束缚于所述乘员的两腿之间,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肩部安全带、所述腰部安全带、所述胯部安全带和所述前部安全带弹出。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所述第一安全带结构还包括第一卷收器和两个第一插锁件,两个所述肩部安全带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插锁件一一对应地分布,所述第一卷收器和所述第一插锁件均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所述肩部安全带的一端卷收于所述第一卷收器,且另一端适于从对应的所述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所述肩部伸至所述肩部的下方以插接至所述第一插锁件;
和/或,所述第二安全带结构还包括第二卷收器,所述第二卷收器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的一端分别卷收于所述第二卷收器,且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的另一端适于分别从所述乘员的两侧肩部朝前绕过所述肩部向下插接至所述安全带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连接有位于所述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囊盒和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安装于所述气囊盒内,所述气囊本体具有收置于所述气囊盒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所述气囊盒内弹出的展开状态,所述气囊本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在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囊部位于所述第一气囊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气囊部适于支撑于乘员的腿部之上,且所述第二气囊部适于对乘员的前侧进行保护。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
所述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和上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一;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二;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三;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四;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五;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六;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七点式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七点式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七点式安全带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七点式安全带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2是图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3是图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座椅总成100,
七点式安全带1,第一安全带结构11,肩部安全带111,第一卷收器112,第一插锁件113,第一导向件114,导向孔115,
第二安全带结构12,安全带连接器121,胯部安全带122,腰部安全带123,前部安全带124,第二卷收器125,第二导向件126,第三卷收器127,第四卷收器128,安全气囊129,气囊本体1291,气囊盒1292,第一气囊部1293,第二气囊部1294,第一拉带1295,第二拉带1296,
座椅13,收纳槽131,安装孔132,加强板133,坐垫134,座椅靠背1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可在乘员处于躺姿时,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并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以对乘员身体多处进行约束,减少碰撞时的乘员伤害。
如图1-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包括七点式安全带1,控制方法包括:
S1: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车辆的运行状态包括刚启动状态和行驶状态。
S2:在判定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时,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身体姿态的类型,即在车辆处于运行状态时,需要检测并判断乘员的身体姿态,其中,身体姿态包括坐姿和躺姿。
S3:在判定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也就是说,在前一步骤检测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时,需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并提醒乘员及时系好安全带。
具体地,在使用车辆时,结合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先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当车辆在行驶中时,即车辆处于on档,且速度大于0,其中,车辆内设有乘员检测摄像头,可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当检测到乘员处于躺姿时,再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自动弹出,且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可实现躺姿下通过七点式安全带1对乘员的约束,当乘员未及时系好七点式安全带1时,此提醒信号可持续2秒以上的时间,确保乘员处于系好安全带的状态。
其中,上述步骤为车辆受到碰撞之前的操作,以此可对乘员进行安全保护措施,且通过七点式安全带1可对乘员身体的七处位置进行约束,可限制乘员身体的移动范围,以保证乘员处于安全的状态,那么,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尽可能减小乘员身体不同部位的移动,可降低冲击力对乘员的身体伤害。
由此,在遇到车辆碰撞时,躺姿状态下的乘员不易进行主动的保护措施,通过步骤一至步骤三的控制,可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自动弹出,且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实现预先对躺姿的乘员的提醒和保护,通过主动和被动结合的方式,使得乘员处于安全的状态,在车辆受到碰撞后,很大程度地地减小乘员受到的伤害,且减小乘员疼痛感,其控制方法更及时、有效,从而提升整车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在碰撞发生前对乘员进行提醒,针对躺姿进行识别,并启动七点式安全带1自动弹出的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通过七点式安全带1对乘员身体进行多处约束,可以更好地实现乘员保护,可降低碰撞时的乘员伤害,更全面提升整车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身体姿态的类型包括:
S21:检测座椅13上是否有乘员,同时检测座椅靠背135的角度,即通过检测这两个信息,可判断行车中的乘员的身体姿态,针对乘员当前不同的身体姿态,进行下一步的步骤。
S22:在判定座椅13上有乘员且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大于设定角度时,判定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状态,其中,设定角度可为35°,也就是说,当座椅13上有乘员,且乘员所靠的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大于35°时,可判定乘员为躺姿,反之当乘员所靠的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5°时,可判定乘员为坐姿。其中,设定角度还可为32°、33°等。
其中,可在座椅靠背135设有乘员检测传感器和座椅靠背传感器,乘员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座椅13上是否有乘员,座椅靠背传感器用于检测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具体地,如图2和图6所示,当乘员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座椅13上有乘员,且座椅靠背传感器检测到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大于35°时,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此时,可执行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且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以应对车辆运行中的危险状态。
另外,当检测到座椅13上没有乘员,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大于35°,此种情况因座椅13上没有乘员,即车辆碰撞后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不需执行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由此,通过检测上述两种信息,可准确判断乘员的身体姿态,既能及时对乘员做出保护措施,也能在没有乘员时,减少保护系统的执行次数,以实现对乘员的有效保护,其控制方法安全、有效。
由此,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员由坐姿改为躺姿,乘员保护系统持续检测。当车内乘员检测摄像头判断乘员处于躺姿,乘员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乘员乘坐,座椅靠背传感器探测到座椅靠背135与竖向的夹角大于35°,通过多维度判断可保证乘员保护系统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七点式安全带1还连接有位于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129,如图3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S4:获取碰撞状态,碰撞状态包括未碰撞和已碰撞,根据不同的碰撞状态,进行下一步的步骤。
S5:在碰撞状态为已碰撞时,控制安全气囊129弹开,即当车辆受到碰撞后,控制安全气囊129弹开,实现对乘员前侧的保护。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车辆要发生危险时,首先获取车辆的碰撞状态,当获取到车辆已碰撞时,控制安全气囊129弹开,且可对乘员的头部、腰部等进行弹性缓冲保护,可减少乘员身体前倾与前侧物体碰撞,降低乘员伤害。
另外,当获取到车辆未发生碰撞时,此种情况车辆处于安全状态,则不执行安全气囊129弹开。由此,可实现对乘员的有效保护,且能实现安全气囊129的有效利用。
由此,本控制方法通过预先提醒乘员系好七点式安全带1,且在车辆受到碰撞后控制安全气囊129弹开,可提供给乘员及时和充分的保护措施,实现更全面地对乘员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检测碰撞状态包括:
S41:获取车辆的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以及获取AEB系统的制动信号。
S42:根据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和制动信号判断碰撞状态。
具体地,车辆的摄像头、雷达用于检测车辆周围是否处于危险状态,AEB(AutomaticEmergencyBraking,自动刹车系统)系统用于车辆遇到危险或障碍物时的紧急刹车,如图6所示,在车辆行驶中,当摄像头、雷达的检测信号显示车辆周围有危险时,且AEB系统启动,同时车辆检测到碰撞信号时,可判断车辆已碰撞,此时,控制安全气囊129在乘员前侧弹开,反之,当摄像头、雷达的检测信号显示车辆周围没有危险时,且AEB系统没有启动,同时车辆没有检测到碰撞信号时,即车辆未发生碰撞,车辆属于安全状态,则不执行安全气囊129弹开。
由此,通过获取这三个信号,可以更全面、及时地获取到车辆的碰撞状态,可及时控制安全气囊129弹开,可避免乘员受到直接的碰撞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七点式安全带1包括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如图5所示,控制方法包括:
S31:在判定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身体姿态为坐姿时,控制四点式结构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乘员系好四点式结构的提醒信号。
S32:在判定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乘员系好七点式安全带1的提醒信号。
也就是说,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乘员为坐姿时,控制四点式结构自动弹出并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所弹出的四点式结构,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乘员为躺姿时,控制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并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所弹出的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
具体地,七点式安全带1的四点式结构适用于乘员坐姿状态,可用于初始车辆启动时对乘员提供四点约束,其三点式结构和四点式结构共同用于乘员躺姿状态,在上述四点式结构上对乘员增加三处安全带约束。其中,在车辆为行驶状态且乘员为坐姿时,需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中的四点式结构自动弹出,且发送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且四点式结构也可不用自动弹出,可通过乘员手动式拉动系好安全带,且在车辆为行驶状态且乘员为躺姿时,需控制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且发送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其中,在乘员处于上述两种不同的姿态时,乘员未系好安全带时,安全带的提醒信号需持续2秒以上时间,直至乘员系好安全带,其安全性更好。
由此,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选择性地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的系带方法,以适应乘员不同的身体姿态,可对不同姿态的乘员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且控制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可提高乘员在躺姿状态下系安全带的便利性,实现七点式安全带1对乘员的及时保护作用。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乘员保护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适用于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七点式安全带1,控制模块用于在车辆为运行状态且乘员处于躺姿时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
具体地,控制模块为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端,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座椅总成100,七点式安全带1为乘员保护系统的座椅总成100的执行端,如控制模块可与七点式安全带1电连接,控制模块可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选择性地弹出,当车辆为运行状态,且乘员处于躺姿时,可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并且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使得乘员在躺姿状态时,身体的七个部位受到安全带的约束保护,可很好地限制乘员身体的移动,避免在车辆碰撞中乘员身体大幅度运动造成的脊柱、胸部和颈椎等的伤害。且设置控制模块,可及时、精准地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的弹出,实现对乘员的有效保护。
且控制模块还可以在车辆运行状态,且乘员处于坐姿时,可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中的四点式结构弹出,并且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实现四点式结构对坐姿下的乘员的约束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七点式安全带1包括第一安全带结构11和第二安全带结构12。
第一安全带结构11包括两个肩部安全带111,两个肩部安全带111适于分别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肩部,即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分别对乘客的左右两个肩部进行约束保护,防止乘员的肩部离开座椅13距离过大对脊柱和头颈造成伤害,且左右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对称的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肩部,可使得乘员碰撞过程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其中,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可分别从对应的肩部前侧绕至腋下,从而实现对两个肩部的束缚,即在乘员碰撞过程中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可从乘员的腋下对乘员进行束缚,避免乘员在惯性作用下大幅地朝前窜动,尤其针对处于躺姿状态的乘员,具有很好的束缚效果。
第二安全带结构12包括安全带连接器121和分别与安全带连接器121选择性地插接的一个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安全带连接器121适于安装于乘员的腹部前侧,两个腰部安全带123适于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腰部,两个前部安全带124适于分别束缚于乘员的前部两侧,胯部安全带122适于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腿部之间,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肩部安全带111、腰部安全带123、胯部安全带122和前部安全带124弹出。
具体地,安全带连接器121设置有五个插接口,五个插接口可分别对应插接连接插接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安全带连接器121中还设置有插扣,以使各个安全带的端部可插接至插扣中进行固定收紧,防止安全带发生松动无法形成张力对乘员身体进行约束。
当乘员上车后,可拿出安全带连接器121放置于腹部前侧进行使用,安全带连接器121位于乘员的腹部前侧,使得安全带连接器121方便与各个安全带连接,其中,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分别从座椅13下方伸出斜向前拉伸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保护,且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分别从座椅13后方伸出向前倾斜的延伸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乘员的肩部、胸部至整个前部进行约束保护,且两个前部安全带124与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在乘员肩部形成交叉束缚,互相加强,可进一步增加对乘员肩部的约束,提高对乘员上半身的约束保护,防止在车辆碰撞过程中,乘员身体后躺对脊柱、胸部造成过大伤害,且胯部安全带122可从下向上伸出,乘员可向上拉伸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乘员的髋部进行约束保护,防止车辆碰撞过程中下潜对乘员脊椎造成伤害,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乘客上半身的保护。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车辆启动,乘员处于正常坐姿时,控制模块控制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弹开,且乘员需要将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即形成四点式结构对乘员进行约束保护。当乘员处于躺姿状态时,控制模块控制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弹出,即为三点式结构,可增加三个约束点,形成七点式安全带,对乘员进行更进一步的约束保护,此时,乘员可将胯部安全带122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对髋部进行约束保护,同时两个肩部安全带111束缚在肩部两侧,以对增强对乘员的约束保护作用,由此,处于躺姿状态的乘员在胯部安全带122和两个肩部安全带111的束缚作用下,不会在惯性作用下大幅度地朝前窜动,身体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将乘员的脊柱伤害、胸部伤害降低50%以上,极大的提升了乘员的安全性,降低了受伤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全带结构11还包括第一卷收器112和两个第一插锁件113,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分别与两个第一插锁件113一一对应地分布。
具体地,第一卷收器112用于卷收和拉紧两个肩部安全带111,两个第一插锁件113用于分别固定两个肩部安全带111的一端,当乘员不需要使用两个肩部安全带111时,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均回收于第一卷收器112中,当乘员需要使用两个肩部安全带111时,可将两个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卷收器112拉出,且端部分别插在两个第一插锁件113中进行固定。
其中,第一卷收器112和第一插锁件113均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135,肩部安全带111的一端卷收于第一卷收器112,且另一端适于从对应的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肩部伸至肩部的下方以插接至第一插锁件113。
如图10所示,两个第一插锁件113分别安装于座椅13的左右两侧面上,第一卷收器112安装于座椅靠背135的加强板133上,两个肩部安全带111的一端均卷收于第一卷收器112中,另一端可从第一卷收器112中拉出。其中一个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卷收器112中拉出后从左边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肩部伸至肩部的下方以插接至左边的第一插锁件113中,即插接至左侧肩部的腋下,对左边的肩部安全带111的端部进行固定;另一个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卷收器112中拉出后从右边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肩部伸至肩部的下方以插接至右边的第一插锁件113中,即插接至右侧肩部的腋下,对右边的肩部安全带111的端部进行固定,由此,实现对肩部安全带111的收紧以及对乘员肩部的约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全带结构11还包括第一导向件114,第一导向件114安装于座椅靠背135与乘员的颈部对应的位置,第一导向件114设有两个导向孔115,两个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卷收器112穿设至第一导向件114且分别从两个导向孔115朝向两侧肩部导出。
具体地,如图8-图10所示,第一导向件114位于第一卷收器112的上方,且安装在座椅靠背135的上方与乘员的颈部对应的位置处,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卷收器112中拉出后,可穿过第一导向件114,且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分别从两个导向孔115朝向两侧肩部导出,之后可拉出延伸至左右两个第一插锁件113中,对乘员的整个肩部进行约束,保证乘员身体的稳定性,当不需要使用肩部安全带111时,可将肩部安全带111从第一插锁件113中拔出,使两个肩部安全带111可自动收回进第一卷收器112中。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导向件114对肩部安全带111进行导向,可使两个前部安全带124顺利的拉出或者顺利的收回。
和/或,第二安全带结构12还包括第二卷收器125,第二卷收器125用于卷收和拉紧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第二卷收器125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135,其中,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一端分别卷收于第二卷收器125,且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另一端适于分别从乘员的两侧肩部朝前绕过肩部向下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
具体地,如图8-图10所示,第二卷收器125位于第一卷收器112的上方,避免两者发生干涉,第二卷收器125安装于座椅靠背135的加强板133上,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一端均卷收于第二卷收器125中,另一端可从第二卷收器125中拉出,其中一个前部安全带124从第二卷收器125中拉出后从左边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肩部向下延伸以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左边的前部安全带124的端部进行固定,另一个前部安全带124从第二卷收器125中拉出后从右边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肩部向下延伸以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右边的前部安全带124的端部进行固定,由此,实现对前部安全带124的收紧以及对乘员前部的约束。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卷收器125同样带有自锁功能,乘员系上安全带,将前部安全带124插接进安全带连接器121中固定后,第二卷收器125自动将其拉紧,由此,可将乘员的两侧肩部及身体前侧束缚于两个前部安全带124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带组件1还包括两个第二导向件126,两个第二导向件126适于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135与乘员两侧肩部上方对应的位置,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两个第二导向件126。
具体地,如图8和图10所示,两个第二导向件126位于第一卷收器112的上方,且安装在座椅靠背135的上方以及第一导向件114的两侧,避免与第一导向件114发生干涉,第二导向件126上设置有供前部安全带124穿过的前后贯通的导向孔115,当两个前部安全带124从第二卷收器125中拉出后,分别穿过对应的两个第二导向件126,第二导向件126对两个前部安全带124进行导向,使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分别从对应的导向孔115中朝向两侧肩部导出,之后可拉伸延伸插接至前方的安全带连接器121中,对乘员的肩部、胸部以及整个身体上部分进行约束,保证乘员身体的稳定性,当不需要使用前部安全带124时,可将前部安全带124从安全带连接器121中拔出,使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可自动收回进第二卷收器125中。
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导向件126对前部安全带124进行导向,可使两个前部安全带124顺利的拉出或者顺利的收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全带结构12还包括第三卷收器127,第三卷收器127适于安装于座椅坐垫134,两个腰部安全带123的一端分别卷收于第三卷收器127,且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另一端适于分别从乘员的两侧腰部朝前绕过腰部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
具体地,第三卷收器127用于卷收和拉紧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三卷收器127安装于座椅坐垫134下方,左右两个腰部安全带123的一端分别卷收于第三卷收器127中,另一端可从第三卷收器127中拉出,其中,座椅坐垫134的左右两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孔132,腰部安全带123从第三卷收器127中拉出后可穿过安装孔132向上拉伸延伸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腰部安全带123的另一端进行固定,由此,腰部安全带123的两端分别得到约束,实现对腰部安全带123的收紧,从而实现对乘员腰部的约束保护。
和/或,第二安全带结构12还包括第四卷收器128,第四卷收器128适于安装于座椅坐垫134,胯部安全带122的一端卷收于第四卷收器128,且胯部安全带122的另一端适于从乘员的两腿之间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
具体地,第四卷收器128用于卷收和拉紧胯部安全带122,如图9所示,第四卷收器128安装于座椅坐垫134下方,胯部安全带122的一端卷收于第四卷收器128,另一端可从第四卷收器128中拉出,其中,如图12所示,座椅坐垫134上设置有安装孔132,胯部安全带122从第四卷收器128中拉出后可穿过安装孔132,从乘员的两腿之间向上拉伸延伸插接至安全带连接器121中,以对胯部安全带122的另一端进行固定,由此,胯部安全带122的两端分别得到约束,实现对胯部安全带122的收紧,将乘员约束在胯部安全带122中,对乘员髋部进行约束保护,防止碰撞过程中下潜对乘员脊椎造成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七点式安全带1连接有位于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129,安全气囊129包括气囊本体1291和气囊盒1292,气囊盒1292与安全带连接器121相连,气囊本体1291具有收置于气囊盒1292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气囊盒1292内弹出的展开状态,气囊本体1291包括相连的第一气囊部1293和第二气囊部1294,在展开状态时第二气囊部1294位于第一气囊部1293的上方,第一气囊部1293适于支撑于乘员的腿部之上,且第二气囊部1294适于对乘员的前侧进行保护。
具体地,安全气囊129的气囊盒1292与七点式安全带1的安全带连接器121连接,且气囊盒1292位于乘员的前侧,其中,气囊盒1292内设有气体发生器,用于实现安全气囊129的点爆,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会产生碰撞信号,车辆的气囊控制器会发送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接收到点火信号后直接引爆火药后,产生大量的气体冲破气囊盒1292的表面,使得气囊本体1291沿乘员的前侧展开,以对乘员更好的保护,且当乘员的座椅13朝后调节时,气囊本体1291仍然沿乘员的前侧展开,不会因乘员位置的改变而影响气囊本体1291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以及当乘员位于躺姿状态时,此种躺姿是座椅13朝后且乘员较为舒适的躺姿,并不是乘员与水平面180度的躺姿,由此,气囊盒1292内的气囊本体1291在展开时,整体朝向乘员的前侧且朝上倾斜,并且在展开后可包括相连的第一气囊部1293和第二气囊部1294,也就是说气囊本体1291在气囊盒1292处展开后,朝向乘员的前方并且在朝向腿部位置展开的同时还朝向乘员的上方展开,第一气囊部1293既能对乘员的腿部支撑,同时还可对第二气囊部1294进行支撑,第二气囊部1294沿第一气囊部1293朝上展开,并且安全带连接器121及气囊盒1292的位置随着乘员的坐姿不同而不同,气囊本体1291从气囊盒1292内弹出均能使乘员的身体前侧及乘员的头部得到保护。
如图14和图15所示,安全气囊129的下部为第一气囊部1293,安全气囊129的上部为第二气囊部1294,第一气囊部1293与第二气囊部1294相连,不使用气囊本体1291时,气囊本体1291收纳于气囊盒1292内,其中,气囊盒1292的形状构造为安全带连接器121的形状相同,利于与安全带连接器121连接形成整体结构,保持一定的美观性,提高气囊盒1292和安全带连接器121的整体性,也使气囊盒1292和安全带连接器121在连接后集成度更高,气囊盒1292和安全带连接器121占用乘员腹部前侧沿车辆横向上的面积相同,节约乘员腹部前侧沿车辆横向上的空间,方便气囊本体1291展开后对乘员身体前侧的保护。
如图13所示,安全带连接器121的截面为五边形结构,五边形结构的五个边对应的面分别可以设置五个插接口,五个插接口可分别对应连接一个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一端,将安全带连接器121设置在乘员的身体前侧,方便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的连接,同时也方便集成设置气囊盒1292,使气囊本体1291从气囊盒1292在乘员的身体前侧弹出。
当然,安全带连接器121的截面不限于设置为五边形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六边形结构、七边形结构或者其他方便设置五个连接部的结构,只要能将胯部安全带122、两个腰部安全带123和两个前部安全带124连接在安全带连接器121的不同位置且能使气囊盒1292连接于安全带连接器121的前侧即可。
如,气囊盒1292位于安全带连接器121的前侧,形成两层结构,也就是前层结构为气囊盒1292,后层结构为安全带连接器121,这样使安全带的连接和气囊本体1291的存放和弹出互不影响。
在实际设计中,如图16所示,可在第一气囊部1293内部的第一腔体和第二气囊部1294内部的第二腔体连接处的前后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拉带1295,在第二气囊部1294内部的第二腔体的前后内壁设置有第二拉带1296,由此,当气囊本体1291展开时,在第一拉带1295和第二拉带1296的带动下,气囊本体1291沿前侧展开,第一拉带1295和第二拉带1296可分别控制第一气囊部1293和第二气囊部1294的展开程度,从而可控制整个气囊本体1291在乘员的前侧的展开程度,利于对乘员进行保护。
由此,在七点式安全带1的基础上,配合前部怀抱的气囊本体1291,当碰撞发生时,乘员在七点式安全带1的作用下会产生前扑的姿态,不会产生较大的其他方向的位移,此时气囊本体1291迅速充气膨胀,为乘员头部、颈部提供额外的缓冲和保护,且通过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控制七点式安全带1弹出和气囊本体1291弹开,可实现主动控制二者对乘员的保护,使得乘员保护系统的保护效果更好。
且如图9-图12所示,座椅13形成有收纳槽131,安全带连接器121适于放置于收纳槽131处。
具体地,收纳槽131设置于座椅13的侧面,安全带连接器121和气囊盒1292设置为一个整体后,在不需要使用安全带组件1时,即乘员不需要系安全带时,将安全带连接器121和气囊盒1292形成的整体结构放置在座椅13侧边的收纳槽131内进行收纳,不占用空间,放置于座椅13侧边,利于乘员随手放置和取用,灵活方便。并且安全带连接器121和气囊盒1292可共同通过一个腰部安全带123卷收于第三卷收器127处,即,一个腰部安全带123可与安全带连接器121的一个连接部始终保持连接即可,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腰部安全带123始终与安全带连接器121和气囊盒1292保持连接,那么在使用时,将安全带连接器121和气囊盒1292从存放盒取出且一端沿第三卷收器127的一侧拉出来,此时只需要将另外一个腰部安全带123、两个前部安全带124和一个胯部安全带122继续连接在安全带连接器121的其他四个插接口处即可,可使安全带连接器121及气囊盒1292正好拉至乘员身体前侧,并且安全带连接器121及气囊盒1292卷收于第三卷收器127,从而与座椅13连接,避免安全带连接器121及气囊盒1292乱放在其他位置并在使用时不易拿取,且使安全带连接器121及气囊盒1292始终与座椅13为一个整体,方便安全带及气囊本体1291对乘员的保护。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乘员保护系统,且结合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且在检测到车辆的运行状态和乘员的身体姿态后,可针对性地控制乘员保护系统的七点式安全带1和安全气囊129的工作状态,能够在碰撞发生前对乘员进行提醒,且在碰撞过程中通过七点式安全带1对乘员身体进行多处约束,可以更好地实现乘员保护,可降低碰撞时的乘员伤害,更全面提升整车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七点式安全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车辆的运行状态;
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时,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所述身体姿态的类型;
在判定所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安全带的提醒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乘员的身体姿态并判断所述身体姿态的类型包括:
检测座椅上是否有乘员,同时检测座椅靠背的角度;
在判定所述座椅上有乘员且所述座椅靠背与竖向的夹角大于设定角度时,判定所述乘员的身体姿态为躺姿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还连接有位于所述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碰撞状态;
在所述碰撞状态为已碰撞时,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弹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碰撞状态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的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以及获取AEB系统的制动信号;
根据所述摄像头的检测信号、雷达的检测信号和所述制动信号判断所述碰撞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包括四点式结构和三点式结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所述身体姿态为坐姿时,控制所述四点式结构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四点式结构的提醒信号;
在判定所述运行状态为行驶状态且所述身体姿态为躺姿时,控制所述四点式结构和所述三点式结构均自动弹出且发送提醒所述乘员系好七点式安全带的提醒信号。
6.一种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乘员保护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七点式安全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车辆为运行状态且乘员处于躺姿时控制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弹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七点式安全带包括第一安全带结构和第二安全带结构;
所述第一安全带结构包括两个肩部安全带,两个所述肩部安全带束缚于乘员的两侧肩部,所述第二安全带结构包括安全带连接器和分别与所述安全带连接器选择性地插接的一个胯部安全带、两个腰部安全带和两个前部安全带,所述安全带连接器适于安装于所述乘员的腹部前侧,两个所述腰部安全带适于束缚于所述乘员的两侧腰部,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适于分别束缚于所述乘员的前部两侧,所述胯部安全带适于束缚于所述乘员的两腿之间,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肩部安全带、所述腰部安全带、所述胯部安全带和所述前部安全带弹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全带结构还包括第一卷收器和两个第一插锁件,两个所述肩部安全带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插锁件一一对应地分布,所述第一卷收器和所述第一插锁件均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所述肩部安全带的一端卷收于所述第一卷收器,且另一端适于从对应的所述肩部的上方朝前绕过所述肩部伸至所述肩部的下方以插接至所述第一插锁件;
和/或,所述第二安全带结构还包括第二卷收器,所述第二卷收器适于安装于座椅靠背,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的一端分别卷收于所述第二卷收器,且两个所述前部安全带的另一端适于分别从所述乘员的两侧肩部朝前绕过所述肩部向下插接至所述安全带连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七点式安全带连接有位于所述乘员前侧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囊盒和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安装于所述气囊盒内,所述气囊本体具有收置于所述气囊盒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所述气囊盒内弹出的展开状态,所述气囊本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在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囊部位于所述第一气囊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气囊部适于支撑于乘员的腿部之上,且所述第二气囊部适于对乘员的前侧进行保护。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
CN202410611613.2A 2024-05-16 2024-05-16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Pending CN1184574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11613.2A CN118457495A (zh) 2024-05-16 2024-05-16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11613.2A CN118457495A (zh) 2024-05-16 2024-05-16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457495A true CN118457495A (zh) 2024-08-09

Family

ID=92158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611613.2A Pending CN118457495A (zh) 2024-05-16 2024-05-16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4574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42431B1 (en) Inflatable body and head restraint system
US6705641B2 (en) Inflatable seat belt system
US8038170B2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JP4569684B2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EP1140566B1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beds in vehicles
US11167714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7531206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7640119A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JP7408507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217435673U (zh) 安全气囊装置和组件
US11292425B2 (en) Safety device
US20120169033A1 (en) Neck injury mitig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20324402A1 (en) Vehicle side collisio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EP2630010A2 (en) Safety integrated seating systems
EP1439096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628196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8457495A (zh) 乘员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US8544877B2 (en) Sloped faced airbag cushions for mitigating neck injury
CN222157405U (zh) 安全带组件、座椅总成和车辆
KR20240146012A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7409286B2 (ja) 車両用側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2000025546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222157400U (zh) 安全气囊、安全带组件和车辆
CN220947918U (zh) 安全装置
GB2582130A (en) A vehicle airbag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