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01275A - 医疗器械 - Google Patents
医疗器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01275A CN118401275A CN202280083112.0A CN202280083112A CN118401275A CN 118401275 A CN118401275 A CN 118401275A CN 202280083112 A CN202280083112 A CN 202280083112A CN 118401275 A CN118401275 A CN 1184012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ration cable
- medical device
- cable
- distal end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08—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using radio-opaque or ultrasound mark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61M2025/015—Details of the distal fixation of the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性优异的结构的医疗器械。本发明的医疗器械(100)具备:长条的医疗器械主体(10);第1操作线缆(41)及第2操作线缆(42),分别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操作部(70),既能够单独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也能够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进行前端部的弯曲操作的医疗器械,已知一种具有操作线缆的类型的医疗器械(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医疗器械中,在中央管腔的周围配置有多个中空管,并且在隔着中央管腔对置的两个中空管的内部分别插通有操作线缆。在该文献的医疗器械中,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该导管的前端部。该文献的医疗器械构成为能够对操作线缆的后端进行牵引操作。由此,通过选择操作线缆并进行牵引,能够使导管的前端部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87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医疗器械中,医疗器械的操作性尚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更优异的结构的医疗器械。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疗器械,其具备:
长条的医疗器械主体;
第1操作线缆及第2操作线缆,分别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操作部,既能够单独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也能够同时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
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前端部的图,是表示未进行弯曲操作的状态的图。
图1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前端部的图,是表示已进行弯曲操作的状态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纵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切割的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B-B线切割的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操作部及其附近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操作部及其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图7A是第1实施方式的张力解除机构的侧视图。
图7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旋转部件的侧视图。
图7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图7D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凸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图。
图8中,(a)、(b)及(c)分别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示意图。
图9中,(a)、(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前端部的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纵截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A-A线切割的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操作部及其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纵截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切割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的操作部及其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图17A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基于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17B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图,是在图17A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上观察的图。
图17C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图,是在图17A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上观察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的弯曲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各种构成要素并不需要为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允许多个构成要素形成为一个部件,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某一构成要素为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某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等。
若无特别说明,则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如下定义。
前端部为医疗器械100的各部中医疗器械100的插入前端侧的端部(远端),基端部为医疗器械100的各部中医疗器械100的基端侧的端部(近端部)。
并且,轴心表示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
医疗器械主体10的纵截面是指沿着轴心切割医疗器械主体10而得的截面。
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是指用与医疗器械100的轴心正交的平面切割而得的截面。
〔第1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A至图8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A及图1B中,用虚线示出了第1操作线缆41~第3操作线缆43。并且,图2是沿着图3的A-A线切割的剖视图。在图5中,部分地切开操作部70的主体外壳70a而示出了主体外壳70a内部的结构。
如图1A、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具备:长条的医疗器械主体10;第1操作线缆41及第2操作线缆42,分别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操作部70,既能够单独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也能够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
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在此,对极的位置表示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60度以上,优选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70度以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中的第1操作线缆41,能够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选择性地向一个方向(以下,称为第1方向)弯曲。进而,通过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如图1B所示,能够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主要使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更前端侧的区域(以下,称为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的同时主要使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更基端侧的区域(以下,称为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并且,通过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中的第2操作线缆42,能够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第2方向)弯曲。即,根据血管等体腔的分支部的分支方向,能够使医疗器械主体10以更高的自由度弯曲,因此能够提高医疗器械100的分支选择性。因此,能够提高医疗器械100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医疗器械100为导管。更具体而言,例如,医疗器械100为将医疗器械主体10插通到血管内使用的血管内导管。但是,医疗器械100例如也可以为将导管插通到体腔内时使用的导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A、图2及图3所示,医疗器械100还具备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3操作线缆43。
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上配置于第2操作线缆42附近的位置,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牵引第3操作线缆43,能够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与通过牵引第1操作线缆41而弯曲的方向实质上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此,配置于第2操作线缆42附近的位置表示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距第2操作线缆42的位置在20度以内的位置,优选为距第2操作线缆42的位置在10度以内的位置。
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第1操作线缆41与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并且,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中配置于第2操作线缆42附近的位置,因此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中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在此,对极的位置表示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60度以上,优选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70度以上。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及图3所示,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并且,第2操作线缆42和第3操作线缆43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第3操作线缆43和第1操作线缆41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牵引第1操作线缆41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与通过牵引第3操作线缆43或第2操作线缆42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第1操作线缆41、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分别由金属或树脂等细线构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操作线缆42的断裂强度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断裂强度。
由此,能够更强烈地牵引第2操作线缆42。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例如由彼此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另一方面,通过将第2操作线缆42的线直径设定为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的尺寸,能够使第2操作线缆42的断裂强度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断裂强度。但是,例如,通过将具有比构成第1操作线缆41的材料的断裂强度大的断裂强度的材料用作构成第2操作线缆42的材料,也能够使第2操作线缆42的断裂强度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断裂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一例,第3操作线缆43和第1操作线缆41由彼此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第3操作线缆43的线直径例如设定为与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大致相同的尺寸。
另外,例如,第3操作线缆43的线直径和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也可以设定为彼此不同的尺寸。并且,第3操作线缆43和第1操作线缆41例如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及第3操作线缆43的线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μm以上且6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第2操作线缆42的线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30μm以上且18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但是,如上所述,优选第2操作线缆42的线直径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主体10具有在该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开口的管腔20。
如图2及图3所示,医疗器械主体10例如为具备内层22和设置于内层22周围的外层23的双层结构,从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侧依次层叠内层22和外层23而构成。
内层22为医疗器械主体10的最内层,例如形成为壁厚与轴向上的位置无关地恒定的圆管状。内层22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和基端这两端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管腔20由内层22的内周面划定。
内层22例如由氟系或烯烃系热塑性聚合物树脂构成。氟系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并无特别限定,可以设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及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同样地,烯烃系聚合物材料可以设为聚乙烯等。
外层23为医疗器械主体10的最外层。例如,医疗器械主体10的大部分(超过一半)的壁厚被外层23的壁厚所占据。外层23例如形成为其壁厚与轴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大致恒定的圆管状。但是,外层23的前端部的前端的外径例如朝向前端侧稍微缩径。
可以根据需要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外表层上形成亲水性涂层。
管腔20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连续形成至基端,并且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和基端分别开口。
如图2至图4所示,医疗器械主体10还具备分别埋设于外层23中的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
第1中空管31中插通有第1操作线缆41,第2中空管32中插通有第2操作线缆42,第3中空管33中插通有第3操作线缆43。
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分别为副内腔管,这些副内腔管的内腔为副内腔。即,各操作线缆(第1操作线缆41、第2操作线缆42、第3操作线缆43)被插通到副内腔中。
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的内径小于管腔20的内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操作线缆42及第2中空管32与第3操作线缆43及第3中空管3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径向上并排配置。并且,第3操作线缆43及第3中空管33配置于比第2操作线缆42及第2中空管32更靠医疗器械主体10的径向外侧(更远离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的位置)。
但是,例如,第2操作线缆42及第2中空管32与第3操作线缆43及第3中空管33也可以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并排配置。并且,在径向上,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2操作线缆42的轴心(或第2中空管32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例如也可以与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3操作线缆43的轴心(或第3中空管33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
作为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等树脂材料或聚乙烯等。
如图1A及图2所示,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埋设有由不透射线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环状的第1标记61。
第1标记61与管腔20同轴配置,并且配置于管腔20的周围。
第1标记61例如配置于加固层51的周围。
进而,在医疗器械主体10中,在比埋设有第1标记61的部位更靠基端侧的部位埋设有由不透射线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环状的第2标记63。
第2标记63与管腔20同轴配置,并且配置于管腔20的周围。
第2标记63例如配置于加固层51的周围。
另外,第2标记63例如可以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该第2标记63的壁厚部分的贯穿孔(未图示)。并且,第2标记63例如可以是,该第2标记63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断,从而在轴向上观察的形状为大致C字形状。
例如,第1标记61和第2标记63具有彼此相同的内径。例如,第1标记61的外径大于第2标记63的外径。
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及第1中空管31的前端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料、焊接或产生摩擦阻力的机械接头等而固定于第1标记61的基端。
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及第2中空管32的前端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料、焊接或产生摩擦阻力的机械接头等而固定于第2标记63的基端。
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及第3中空管33的前端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料、焊接或产生摩擦阻力的机械接头等而固定于第1标记61的基端。
因此,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和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向上配置于彼此相同的位置(大致相同位置)。
如此,医疗器械100具备:第1标记61,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及第2标记63,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1标记61更靠基端侧的位置,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和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固定于第1标记61,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固定于第2标记63。
另外,在本发明中,医疗器械100所具备的标记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2标记63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区域为第1区域12,比第2标记63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区域为第2区域14。另外,在前端部10a中,第1区域12的长度及第2区域14的长度能够通过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向上将第1标记61与第2标记6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所期望的距离来进行调节。
并且,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部通过固定于第1标记61而间接地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部通过固定于第2标记63而间接地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
如图1A及图2所示,第1操作线缆41通过医疗器械主体10中比第2标记63的配设区域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从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区域被引向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区域。
更详细而言,插通有第1操作线缆41的第1中空管31也通过医疗器械主体10中比第2标记63的配设区域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从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区域被引向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区域。
但是,在本发明中,径向上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1操作线缆41的轴心(或第1中空管31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例如也可以与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2操作线缆42的轴心(或第2中空管32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
同样地,第3操作线缆43通过医疗器械主体10中比第2标记63的配设区域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从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区域被引向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区域。
更详细而言,插通有第3操作线缆43的第3中空管33也通过医疗器械主体10中比第2标记63的配设区域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从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区域被引向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区域。
但是,在本发明中,径向上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3操作线缆43的轴心(或第3中空管33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例如也可以与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与第2操作线缆42的轴心(或第2中空管32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主体10包括加固层51。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加固层51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加固层51的弯曲刚性。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
更详细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加固层51例如包括埋设于外层23中的编织层53和埋设于外层23中的卷绕线缆55。编织层53及卷绕线缆55分别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侧延伸至基端部10b。但是,如图2所示,编织层53的前端例如在轴向上配置于与第2标记63的前端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卷绕线缆55的前端例如在轴向上配置于与第1标记61的前端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由此,在医疗器械主体10中,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区域由编织层53和卷绕线缆55加固,另一方面,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区域由卷绕线缆55加固。因此,成为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的结构。
编织层53通过编织多个线缆而构成。编织层53例如配置于内层22的周围。
另外,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例如配置于比加固层51更靠医疗器械主体10的径向外侧(更远离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的位置)。
构成编织层53的线缆的材料例如优选为不锈钢或钨等金属材料,但也可以为树脂材料。
卷绕线缆55卷绕于比加固层51、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及第3中空管33更靠医疗器械主体10的径向外侧。
构成卷绕线缆55的线缆的材料例如优选为不锈钢或钨等金属材料,但也可以为树脂材料。
另外,在本发明中,编织层53的前端例如也可以配置于与第1标记61的前端的位置(卷绕线缆55的前端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此时,例如,编织层53优选在第1区域12中由根数比第2区域14中的线缆的根数少的线缆构成,或者第1区域12中的编织层53的网眼的开口宽度大于第2区域14中的编织层53的网眼的开口宽度。这样一来,能够成为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中,加固层51例如也可以具备通过多次卷绕线缆而构成的线圈层(未图示)来代替编织层53。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具有设置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基端部的针座91。
针座91具有用于从该针座91的基端插入未图示的注射器(注射筒)的连结部93。连结部93的外周形成有螺纹槽,以便能够可插拔地固定注射筒。
针座91在该针座91的外周具有隔着针座91的轴心彼此对置的两个叶片部92。
针座91的前端部插入固定有医疗器械主体10的基端部。由此,医疗器械主体10的内侧的管腔20与针座91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
通过使叶片部92以针座91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能够进行使医疗器械主体10整体轴旋转的扭矩操作。
针座91的前端侧连接固定有以下说明的操作部70的主体外壳70a。
如上所述,医疗器械100具备用于进行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的弯曲操作的操作部70。能够对操作部70进行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中的一个的操作和既能够单独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也能够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的操作。
如图5及图6所示,操作部70例如具备主体外壳70a和可旋转地轴支撑于主体外壳70a的第1旋转部件71。
第1旋转部件71例如为滑轮。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某一部件能够旋转并不限于能够360度以上旋转的方式,还包括仅能够在小于360度的规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方式。
更详细而言,第1旋转部件71上与该第1旋转部件71同轴地卡合有圆盘状等形状的第1拨盘操作部74。通过第1拨盘操作部74可旋转地轴支撑于主体外壳70a,第1旋转部件71间接地可旋转地轴支撑于主体外壳70a。
医疗器械主体10的基端部10b通过主体外壳70a的内部而被引导至主体外壳70a的基端侧,并插入固定于针座91的前端部。
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轴沿着与主体外壳70a内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第1拨盘操作部74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主体外壳70a的外部,进行医疗器械100的操作的操作者能够从主体外壳70a的外部操作第1拨盘操作部74。
进而,操作部70例如具备固定成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70a在轴向上滑动的第1滑块操作部81。
主体外壳70a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滑孔,第1滑块操作部81被该滑孔引导而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70a在轴向上滑动。
如图6所示,第1滑块操作部81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滑孔暴露在主体外壳70a的外部,能够使进行医疗器械100的操作的操作者从主体外壳70a的外部进行使第1滑块操作部81向基端侧或前端侧滑动的操作。
如图5所示,第1操作线缆41、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分别从医疗器械主体10导出到主体外壳70a内。
第1操作线缆41的基端部例如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卷绕一周半,从而该第1操作线缆41的基端固定于第1旋转部件71。
并且,第3操作线缆43的基端部例如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卷绕一周半,从而该第3操作线缆43的基端固定于第1旋转部件71。
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的第1操作线缆41的卷绕方向与第3操作线缆43的卷绕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若与第1拨盘操作部74卡合的第1旋转部件71通过对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操作而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中的第1操作线缆41。
并且,若第1旋转部件71通过对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操作而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则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3操作线缆43中的第3操作线缆43。
第2操作线缆42的基端例如固定于第1滑块操作部81。
若第1滑块操作部81通过对第1滑块操作部81的滑动操作而在轴向上相对于主体外壳70a向基端侧移动,则向基端侧牵引第2操作线缆42。
因此,通过对第1拨盘操作部74和第1滑块操作部81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能够进行单独牵引第1操作线缆41(或第3操作线缆43)和第2操作线缆42中的任一个的操作。
并且,通过同时进行对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操作和对第1滑块操作部81的操作,能够进行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或第3操作线缆43)和第2操作线缆42的操作。
在此,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表示存在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这两者的时机,并不限于开始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这两者的牵引的时机相同的情况,并且不限于结束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这两者的牵引的时机相同的情况。
进而,操作部70例如具备解除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规定以上的张力的张力解除机构86(参考图7A~图7D)。
张力解除机构86例如包括形成于第1旋转部件71的卡合凹部86a和形成于第1拨盘操作部74的卡合凸部86b。
如图7B所示,第1旋转部件71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1旋转部件71的开口部。在第1旋转部件71中,开口部的周围缘部例如包括沿着第1旋转部件71的周向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的多个凹凸,由该凹凸形成了多个卡合凹部86a。
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拨盘操作部74形成有一对卡合凸部86b。一对卡合凸部86b分别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一对卡合凸部86b配置于以第1拨盘操作部74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并且,第1拨盘操作部74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1拨盘操作部74的一对狭缝部86c。一对狭缝部86c配置于以第1拨盘操作部74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当在第1拨盘操作部74的轴向上观察时,各狭缝部86c例如呈朝向径向外侧的凸出的圆弧状。通过形成各狭缝部86c,第1拨盘操作部74能够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
如图7D所示,各卡合凸部86b与多个卡合凹部86a中的任一个卡合凹部86a分别卡合。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了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1操作线缆41的操作的情况下,第1操作线缆41被赋予张力,如图8中的(a)所示,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插通有第1操作线缆41的第1中空管31侧(以下,称为第1方向)弯曲。
并且,在进行了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3操作线缆43的操作的情况下,第3操作线缆43被赋予张力,如图8中的(b)所示,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插通有第3操作线缆43的第3中空管33侧(以下,称为第2方向)弯曲。在此,例如,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为彼此包括在同一平面(以下,称为第1虚拟平面)内的方向,并且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进而,在进行了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这两者的操作的情况下,如图8中的(c)所示,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并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即,若第2操作线缆42被赋予张力,则在比第1区域12更靠基端侧的区域内,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插通有第2操作线缆42的第2中空管32侧(第3中空管33侧)弯曲。因此,产生复合通过第2操作线缆42的牵引而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的动作和通过第1操作线缆41的牵引而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的动作而成的动作。
另外,也可以进行单独牵引第2操作线缆42的操作。此时,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选择性地向第1方向弯曲的操作、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选择性地向第2方向弯曲的操作及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的操作。因此,医疗器械100在体腔(血管等)的各分支部处的分支选择性提高。
更详细而言,例如,当将前端部10a插入到体腔(血管等)的各分支部(图9所示的分支部310~330)时,如图9中的(a)所示,通过牵引第3操作线缆43的操作使前端部10a在前端部10a的前端靠近从第1分支部310分支的第2分支部320的时机向第2方向弯曲。由此,能够将前端部10a插入到第2分支部320中。接着,在前端部10a的前端靠近从第2分支部320分支的第3分支部330的时机,解除对第3操作线缆43的牵引,并通过牵引第2操作线缆42的操作使前端部10a(主要为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使其成为受到支承(back up)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在已向基端侧牵引第2操作线缆42的状态下,即使试图进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绕轴旋转的扭矩旋转操作,前端部10a也会试图维持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第2中空管32(第2操作线缆42)侧处在最弯曲的内侧(内侧)的状态,因此该旋转操作所导致的旋转不易传递到医疗器械主体10。换言之,通过抑制医疗器械主体10绕轴旋转,使其成为受到支承的状态。
然后,从该状态,通过在维持牵引第2操作线缆42的状态的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如图9中的(b)所示,前端部10a呈大致S字状弯曲,并插入到第3分支部33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第2操作线缆42的断裂强度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断裂强度。
由此,当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时,能够在维持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的状态的同时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医疗器械主体10包括加固层51。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加固层51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加固层51的弯曲刚性。比第2标记63更靠基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大于比第2标记63更靠前端侧的医疗器械主体10的弯曲刚性。
由此,当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时,能够在更可靠地维持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的状态的同时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第1操作线缆41对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的支承性。因此,当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时,能够在更可靠地维持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弯曲的状态的同时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1方向弯曲。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若试图以规定以上的张力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则卡合凹部86a与卡合凸部86b的卡合会被暂时解除,第1拨盘操作部74会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空转。即,第1拨盘操作部74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空转时的张力为能够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更详细而言,如上所述,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固定于第1标记61,因此若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向基端侧牵引第1操作线缆41的力变大,则试图向前端侧拉回第1操作线缆41的力也会变大。并且,若试图向前端侧拉回第1操作线缆41的力成为规定以上,则为了释放该力,第1旋转部件71会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卡合凹部86a与卡合凸部86b的卡合会被暂时解除。由此,第1拨盘操作部74会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空转(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不会传递到第1旋转部件71)。
并且,若向基端侧牵引第1操作线缆41的力与试图向前端侧拉回第1操作线缆41的力成为均衡的状态,则卡合凹部86a与卡合凸部86b卡合,进而维持第1旋转部件71与第1拨盘操作部74卡合的状态。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构成为,当向基端侧最大程度地滑动第1滑块操作部81时,能够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第1拨盘操作部74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空转时的张力)小于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超过通过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根据卡合凹部86a的深度尺寸(径向上的尺寸)、狭缝部86c的深度尺寸或长度尺寸(周向上的尺寸)及第1旋转部件71的弹性力(弹簧力)等来适当设定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并且,例如可以根据第1滑块操作部81的最大行程(轴向上的滑孔的尺寸)来适当设定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同样地,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3操作线缆43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更具体而言,医疗器械100构成为,当向基端侧最大程度地滑动第1滑块操作部81时,能够对第3操作线缆43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第1拨盘操作部74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71空转时的张力)小于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至图13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11是沿着图12的A-A线切割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不同,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相同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还具备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4操作线缆44。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上配置于第1操作线缆41附近的位置,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并且,第4操作线缆44的断裂强度大于第3操作线缆43的断裂强度。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如图10所示,能够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2方向弯曲,并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1方向弯曲。即,通过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也能够实现与通过同时牵引第1操作线缆41和第2操作线缆42的操作进行的弯曲操作相同的操作(但是,为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呈180度旋转对称的动作),因此在该弯曲操作之前,不需要使医疗器械主体10绕轴旋转的扭矩旋转操作,或者能够减少该扭矩旋转操作中的旋转量。因此,能够提高医疗器械100的操作性。
另外,在图11中,用虚线示出了第1操作线缆41~第4操作线缆44。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3操作线缆43与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在此,对极的位置表示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60度以上,优选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170度以上。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第4操作线缆44和第1操作线缆41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第4操作线缆44相对于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牵引第4操作线缆44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与通过牵引第3操作线缆43(或第2操作线缆42)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具备埋设于外层23中的第4中空管34,第4中空管34中插通有第4操作线缆44。
与第1中空管31~第3中空管33相同地,第4中空管34为副内腔管,副内腔管的内腔为副内腔。即,第4操作线缆44被插通到副内腔。
第4中空管34的内径小于管腔20的内径。
与第1操作线缆41~第3操作线缆43相同地,第4操作线缆44由金属或树脂等细线构成。
第4操作线缆44的线直径例如设定为与第2操作线缆42的线直径大致相同。因此,第4操作线缆44的线直径大于第1操作线缆41的线直径及第3操作线缆43的线直径。
第4操作线缆44的线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30μm以上且18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及第4中空管34的前端固定于第2标记63的基端。因此,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及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第1操作线缆41的前端及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的固定位置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及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的固定位置更靠前端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操作部70,除上述操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单独向基端侧牵引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和同时向基端侧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
在此,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表示存在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这两者的时机,并不限于开始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这两者的牵引的时机相同的情况,并且不限于结束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这两者的牵引的时机相同的情况。
更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操作部70还具备固定成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70a在轴向上滑动的第2滑块操作部84。
第2滑块操作部84例如与第1滑块操作部81相同地构成。因此,主体外壳70a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引导第2滑块操作部84的滑孔(未图示)。第1滑块操作部81和第2滑块操作部84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
如图13所示,第2滑块操作部84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主体外壳70a的外部,能够使进行医疗器械100的操作的操作者从主体外壳70a的外部进行使第2滑块操作部84滑动的操作。
第4操作线缆44的基端例如固定于第2滑块操作部84。
若第2滑块操作部84通过对第2滑块操作部84的操作而在轴向上相对于主体外壳70a向基端侧滑动,则向基端侧牵引第4操作线缆44。
因此,通过同时进行对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操作和对第2滑块操作部84的操作,能够进行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4操作线缆44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3操作线缆43(第1操作线缆41)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由此,通过同时牵引第3操作线缆43和第4操作线缆44,能够更可靠地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2方向弯曲,并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1方向弯曲。
更具体而言,构成为,当向基端侧最大程度地滑动第2滑块操作部84时,使第1拨盘操作部74空转所需的张力小于对第4操作线缆44赋予的张力。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对第3操作线缆43赋予的张力超过通过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4操作线缆44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至图18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不同,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器械100相同地构成。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还具备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5操作线缆45。
第5操作线缆45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的周向上配置于第1操作线缆41及第4操作线缆44的配置区域与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的配置区域的中间的区域。
第5操作线缆45的前端固定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中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及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向基端侧牵引第5操作线缆45,能够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100在体腔(血管等)的各分支部处的分支选择性。
进而,当将前端部10a插入到体腔(血管等)的各分支部时,在弯曲操作之前,不需要使医疗器械主体10绕轴旋转的扭矩旋转操作,或者能够减少该扭矩旋转操作中的旋转量。因此,能够提高医疗器械100的操作性。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5操作线缆45优选在周向上配置于与第1操作线缆41及第4操作线缆44的配置区域(或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的配置区域)至少大致相差45度的位置,更优选配置于大致相差90度的位置。
第5操作线缆45的前端及第1操作线缆41(及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
如图15所示,作为一例,第5操作线缆45与第1操作线缆41及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配置于彼此大致相差90度的位置。同样地,作为一例,第5操作线缆45与第3操作线缆43及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配置于彼此大致相差90度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例如还具备沿着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6操作线缆46。
第5操作线缆45的前端及第6操作线缆46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因此,第6操作线缆46的前端及第1操作线缆41(及第3操作线缆43)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
第6操作线缆46和第5操作线缆45配置于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中心为基准彼此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第6操作线缆46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横截面的周向上配置于第1操作线缆41及第4操作线缆44的配置区域与第2操作线缆42及第3操作线缆43的配置区域的中间的区域。更详细而言,第6操作线缆46与第1操作线缆41及第3操作线缆43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大致间隔90度,第6操作线缆46与第3操作线缆43及第4操作线缆44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周向上彼此大致间隔90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牵引第5操作线缆45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以下,称为第3方向)与通过牵引第6操作线缆46而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以下,称为第4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100具备埋设于外层23中的第5中空管35及第6中空管36。第5中空管35中插通有第5操作线缆45,第6中空管36中插通有第6操作线缆46。
与第1中空管31~第3中空管33相同地,第5中空管35及第6中空管36为副内腔管,副内腔管的内腔为副内腔。
第5中空管35的内径及第6中空管36的内径小于管腔20的内径。
与第1操作线缆41~第3操作线缆43相同地,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由金属或树脂等细线构成。
第2操作线缆42及第4操作线缆44的断裂强度大于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的断裂强度。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操作线缆41~第6操作线缆46由彼此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但是,第1操作线缆41~第6操作线缆46例如由彼此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通过将第2操作线缆42及第4操作线缆44的线直径设定为大于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的线直径的尺寸,能够使第2操作线缆42及第4操作线缆44的断裂强度大于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的断裂强度。但是,例如,通过将具有比构成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的材料的断裂强度大的断裂强度的材料用作构成第4操作线缆44的材料,也能够使第4操作线缆44的断裂强度大于第5操作线缆45及第6操作线缆46的断裂强度。
第5操作线缆45的线直径及第6操作线缆46的线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μm以上且6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如图14所示,第5中空管35的前端及第5操作线缆45的前端固定于第1标记61的基端。同样地,第6中空管36的前端及第6操作线缆46的前端固定于第1标记61的基端。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端的固定位置比第2操作线缆42的前端及第4操作线缆44的前端的固定位置更靠前端侧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为前端固定于与第2操作线缆42及第4操作线缆44相同的位置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以上。
在此,相同的位置表示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向上各操作线缆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外径。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各操作线缆的前端彼此固定于彼此共用的标记(第1标记61或第2标记63)的情况下,轴向上的标记的尺寸也可以大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外径,但优选小于医疗器械主体10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操作部70,除上述操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6操作线缆46中的一个的操作、既能够单独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也能够同时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及既能够单独牵引第6操作线缆46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也能够同时牵引第6操作线缆46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
更详细而言,如图16所示,操作部70具备:第2旋转部件76,可旋转地轴支撑于主体外壳70a;及第2拨盘操作部78,固定于第2旋转部件76。
第2旋转部件76例如与第1旋转部件71相同地构成。第2拨盘操作部78例如与第1拨盘操作部74相同地构成。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第1拨盘操作部74和第2拨盘操作部78配置成在与它们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重叠,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轴和第2拨盘操作部78的旋转轴彼此同轴地配置。
但是,第1拨盘操作部74的旋转轴和第2拨盘操作部78的旋转轴也可以不彼此同轴地配置。例如,第1拨盘操作部74和第2拨盘操作部78可以在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向上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5操作线缆45的基端部例如相对于第2旋转部件76卷绕一周半,从而该第5操作线缆45的基端固定于第2旋转部件76。
并且,第6操作线缆46的基端部例如相对于第2旋转部件76卷绕一周半,从而该第6操作线缆46的基端固定于第2旋转部件76。
相对于第2旋转部件76的第5操作线缆45的卷绕方向与第6操作线缆46的卷绕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若与第2拨盘操作部78卡合的第2旋转部件76通过对第2拨盘操作部78的旋转操作而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6操作线缆46中的第5操作线缆45。这样一来,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插通有第5操作线缆45的第5中空管35侧弯曲。在此,如上所述,将包括通过第1操作线缆41的牵引而使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第1方向)和通过第2操作线缆42的牵引而使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第2方向)的平面称为第1虚拟平面。通过第5操作线缆45的牵引而使前端部10a弯曲的方向(称为第3方向)例如为包括在与第1虚拟平面正交的第2虚拟平面内的方向。
并且,若第2旋转部件76通过对第2拨盘操作部78的旋转操作而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则向基端侧选择性地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6操作线缆46中的第6操作线缆46。这样一来,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向插通有第6操作线缆46的第6中空管36侧弯曲。即,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以医疗器械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向与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第4方向)弯曲。第4方向也为包括在第2虚拟平面内的方向。
进而,在进行了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这两者的操作的情况下,如图17A至图17C所示,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3方向弯曲,另一方面,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或第1方向)弯曲。即,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前端部10a的弯曲为上述第1虚拟平面内的二维弯曲,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使前端部10a实现复合上述第1虚拟平面内的弯曲与上述第2虚拟平面内的弯曲而成的所谓的三维(立体)弯曲。
并且,在进行了牵引第6操作线缆46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这两者的操作的情况下,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4方向弯曲,另一方面,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或第1方向)弯曲。即,此时也能够使前端部10a三维(立体)地弯曲。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同时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或同时牵引第6操作线缆46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的操作,使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三维(立体)地弯曲。因此,例如,如图18所示,针对三维(立体)地分支的体腔(血管等)的各分支部(第1分支部310~第3分支部330),也能够沿着各分支部插入医疗器械主体10的前端部10a。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5操作线缆45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由此,能够充分受到支承,因此通过同时牵引第5操作线缆45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能够更可靠地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3方向弯曲,并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2方向(或第1方向)弯曲。
同样地,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操作部70进行的牵引能够对第6操作线缆46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因此,能够充分受到支承,因此通过同时牵引第6操作线缆46和第2操作线缆42(或第4操作线缆44),能够更可靠地主要使第1区域12向第4方向弯曲,并且主要使第2区域14向第1方向(或第2方向)弯曲。
更详细而言,操作部70例如具备解除对第5操作线缆45(或第6操作线缆46)赋予的规定以上的张力的张力解除机构(未图示)。
张力解除机构例如与张力解除机构86相同地构成。
因此,医疗器械100构成为,当向基端侧最大程度地滑动第1滑块操作部81时,能够对第5操作线缆45(或第6操作线缆46)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第2拨盘操作部78相对于第2旋转部件76空转时的张力)小于对第2操作线缆42赋予的张力。
以上,参考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为本发明的示例,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结构。
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组合。
本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技术思想。
(1)一种医疗器械,其具备:
长条的医疗器械主体;
第1操作线缆及第2操作线缆,分别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操作部,既能够单独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也能够同时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
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2)根据(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大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
(3)根据(1)或(2)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通过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的牵引能够对所述第2操作线缆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的牵引能够对所述第1操作线缆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3操作线缆,
所述第3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所述第2操作线缆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5)根据(4)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4操作线缆,
所述第4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大于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
(6)根据(5)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5操作线缆,
所述第5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的周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配置区域与所述第2操作线缆及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配置区域的中间的区域,
所述第5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7)根据(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
前端的固定位置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的固定位置更靠前端侧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为前端固定于与所述第2操作线缆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相同的位置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以上。
(8)根据(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具备:
第1标记,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及
第2标记,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1标记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和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第1标记,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第2标记。
(9)根据(8)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医疗器械主体包括加固层,
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基端侧的所述加固层的弯曲刚性大于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前端侧的所述加固层的弯曲刚性,
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基端侧的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弯曲刚性大于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前端侧的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弯曲刚性。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该医疗器械为导管,
所述医疗器械主体具有在该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开口的管腔。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医疗器械主体,10a-前端部,10b-基端部,12-第1区域,14-第2区域,20-管腔,22-内层,23-外层,31-第1中空管,32-第2中空管,33-第3中空管,34-第4中空管,35-第5中空管,36-第6中空管,41-第1操作线缆,42-第2操作线缆,43-第3操作线缆,44-第4操作线缆,45-第5操作线缆,46-第6操作线缆,51-加固层,53-编织层,55-卷绕线缆,61-第1标记,63-第2标记,70-操作部,70a-主体外壳,71-第1旋转部件,74-第1拨盘操作部,76-第2旋转部件,78-第2拨盘操作部,81-第1滑块操作部,84-第2滑块操作部,86-张力解除机构,86a-卡合凹部,86b-卡合凸部,86c-狭缝部,91-针座,92-叶片部,93-连结部,96-门部,100-医疗器械,310-第1分支部,320-第2分支部,330-第3分支部。
Claims (10)
1.一种医疗器械,其中,具备:
长条的医疗器械主体;
第1操作线缆及第2操作线缆,分别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操作部,既能够单独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也能够同时牵引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
所述第1操作线缆和所述第2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彼此对极的位置,
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部,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大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通过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的牵引能够对所述第2操作线缆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大于通过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的牵引能够对所述第1操作线缆赋予的张力的最大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3操作线缆,
所述第3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所述第2操作线缆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4操作线缆,
所述第4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上配置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大于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断裂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还具备沿着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5操作线缆,
所述第5操作线缆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横截面的周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操作线缆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配置区域与所述第2操作线缆及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配置区域的中间的区域,
所述第5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为彼此相同的位置,
前端的固定位置比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的前端的固定位置更靠前端侧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为前端固定于与所述第2操作线缆及所述第4操作线缆相同的位置的操作线缆的根数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具备:
第1标记,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及
第2标记,固定于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所述前端部中比所述第1标记更靠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1操作线缆的前端和所述第3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第1标记,
所述第2操作线缆的前端固定于所述第2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所述医疗器械主体包括加固层,
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基端侧的所述加固层的弯曲刚性大于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前端侧的所述加固层的弯曲刚性,
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基端侧的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弯曲刚性大于比所述第2标记更靠前端侧的所述医疗器械主体的弯曲刚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该医疗器械为导管,
所述医疗器械主体具有在该医疗器械主体的前端开口的管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211223A JP2023095379A (ja) | 2021-12-24 | 2021-12-24 | 医療機器 |
JP2021-211223 | 2021-12-24 | ||
PCT/JP2022/046061 WO2023120329A1 (ja) | 2021-12-24 | 2022-12-14 | 医療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01275A true CN118401275A (zh) | 2024-07-26 |
Family
ID=8690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3112.0A Pending CN118401275A (zh) | 2021-12-24 | 2022-12-14 | 医疗器械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54694A1 (zh) |
JP (1) | JP2023095379A (zh) |
CN (1) | CN118401275A (zh) |
WO (1) | WO202312032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97077B1 (ja) * | 2010-09-28 | 2012-03-14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 |
JP2013048711A (ja) | 2011-08-31 | 2013-03-14 | Japan Lifeline Co Ltd |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
JP7027917B2 (ja) * | 2018-01-31 | 2022-03-02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 |
AU2020324390A1 (en) * | 2019-08-02 | 2022-03-24 | Vizaramed, Inc. | Steerable sheath |
JP2021078849A (ja) * | 2019-11-20 | 2021-05-27 |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 |
-
2021
- 2021-12-24 JP JP2021211223A patent/JP2023095379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2-14 EP EP22911037.4A patent/EP445469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12-14 WO PCT/JP2022/046061 patent/WO20231203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2-14 CN CN202280083112.0A patent/CN11840127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454694A1 (en) | 2024-10-30 |
JP2023095379A (ja) | 2023-07-06 |
WO2023120329A1 (ja) | 2023-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47449B2 (ja) | カテーテル | |
US8512317B2 (en) | Treatment apparatus | |
JP2015002843A (ja) | 内視鏡、オーバーチューブ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 |
JP6482101B2 (ja) | 屈曲処置具用操作部 | |
WO2018163410A1 (ja) | ガイドワイヤ把持具 | |
JP6289019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6225172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2016054967A (ja) | 医療器具 | |
JP6192951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6081578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EP1875872A1 (en) | Treatmen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 |
CN118401275A (zh) | 医疗器械 | |
JP5446518B2 (ja) | カテーテル | |
JP6284182B2 (ja) | 屈曲処置具用操作部 | |
JP7651251B2 (ja) | 医療機器 | |
JP2009056054A (ja) | 内視鏡案内管装置 | |
JP2010207340A (ja) | 内視鏡案内管装置 | |
CN110891643A (zh) | 医疗器材 | |
WO2021181494A1 (ja) |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 |
US20230329535A1 (en) | Medical device | |
WO2018097244A1 (ja) | 医療機器 | |
JP2015128534A (ja) | 屈曲処置具用ヒンジ部材及びこのヒンジ部材を組み込んだ屈曲処置具 | |
JP2012061070A (ja) | カテーテル | |
US20240366261A1 (en) | Flexible tubular elongate member for medical us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
WO2023199568A1 (ja) | 穿刺デバイ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