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377171B -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77171B
CN118377171B CN202410826092.2A CN202410826092A CN118377171B CN 118377171 B CN118377171 B CN 118377171B CN 202410826092 A CN202410826092 A CN 202410826092A CN 118377171 B CN118377171 B CN 1183771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 column
buffer
ring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8260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377171A (zh
Inventor
朋朝明
侯斯文
王玉年
江�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8260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771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8377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77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377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77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用在直下式LED显示模组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以及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叠设以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接触摩擦,且至少在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发光材料受短波光源激发后形成光致发光,这样整个支撑部会自带发光属性,因此,支撑部与扩散板接触部分就不存在暗影,便可以解决因为支撑柱与扩散板接触而出现的暗影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次毫米发光二级体(Mini-LED)光源迅猛发展,各大电视厂商先后推出了Mini-LED背光技术的产品,相比传统LCD,Mini-LED产品具有超高亮度、寿命、高对比度、HDR宽动态显示范围、节能等诸多优点,高端Mini-LED显示画面媲美OLED,且没有OLED寿命、残影等隐患。
由于miniLED产品厚度相对较薄,即OD(全称optical distance)较小,OD一般指PCB表面到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LED间距较小,即LED Pitch小,Pitch主要是指相邻LED的间距,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在miniLED产品中,为了确保密集的miniLED与上方扩散板之间的混光效果,需要保证两者间距不变,一般都在模组腔体内部设置支撑结构,俗称支撑柱。
目前高端机型的OD一般在3~10mm,一般OD越小,支撑柱数量越多,且由于支撑柱材料多为高分子塑胶,比如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光率太低,导致的支撑柱暗影。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在支撑柱上方会因为支撑柱透光率问题,导致光源发出的光线被部分挡住,而形成暗影,俗称支撑柱暗影,传统LCD模组,由于OD较大,LED数量较少,支撑柱数量也较少,此问题不明显,当应用到miniLED产品后,由于使用的支撑柱数量骤增,暗影问题就突显出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支撑件因为材料本身的透光率不高,导致的暗影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支撑件,用在直下式LED显示模组中,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撑柱;以及,
缓冲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
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叠设以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至少在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缓冲层为三层缓冲层;和/或,
所述发光材料包括荧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中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部一体设置;和/或,
所述缓冲结构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和/或,
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为环形圈结构,其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为环形圈结构,所述环形圈结构包括:
支撑圈,其轴向上的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
连接圈,其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圈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所述支撑圈向四周超出所述连接圈设置;以及
缓冲圈,所述支撑圈和所述连接圈直接通过所述缓冲圈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圈的外径,所述缓冲圈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圈的外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和/或,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所述软质材质包括硅胶;和/或,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包括硅胶,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还包括扩散剂;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所述硬质材质包括高分子树脂;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包括高分子树脂,所述支撑柱的材料还包括短玻璃纤维、抗氧剂、扩散剂和所述发光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凸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支撑部通过成型工艺形成,在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支撑柱的主体材料,向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中也添加发光材料;
提供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向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发光材料;
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以及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分别注入双色成型模具中,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形成所述支撑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或如上所述的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支撑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和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叠设以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至少在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将缓冲结构设置多个缓冲层,以形成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的同时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且将发光材料加入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形成所述支撑部,发光材料受短波光源激发后形成光致发光,这样整个支撑部会自带发光属性,因此,支撑部与扩散板接触部分就不存在暗影,便可以解决因为支撑柱与扩散板接触而出现的暗影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支撑件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发光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件的制备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支撑件;1、支撑柱;2、缓冲结构;21、支撑圈;22、缓冲圈;23、连接圈;3、凸台。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由于次毫米发光二级体(Mini-LED)产品厚度相对较薄,即OD(全称opticaldistance)较小,OD一般指PCB表面到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LED间距较小,即LED Pitch小,Pitch主要是指相邻LED的间距,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在miniLED产品中,为了确保密集的miniLED与上方扩散板之间的混光效果,需要保证两者间距不变,一般都在模组腔体内部设置支撑结构,俗称支撑柱。
目前高端机型的OD一般在3~10mm,一般OD越小,支撑柱数量越多,比如,以75寸创维Q72 OD5mm为例,共使用155个支撑柱。由于支撑柱材料多为高分子塑胶,比如PC或PMMA等,透光率太低,导致的支撑柱暗影。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在支撑柱上方会因为支撑柱透光率问题,导致光源发出的光线被部分挡住,而形成暗影,俗称支撑柱暗影,传统LCD模组,由于OD较大,LED数量较少,支撑柱数量也较少,此问题不明显,当应用到miniLED产品后,由于使用的支撑柱数量骤增,暗影问题就突显出来,因此,亟需解决支撑柱的暗影问题。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件,旨在解决现有的支撑柱因为透光率不高,导致的暗影问题,鉴于此,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支撑件100,所述支撑件100包括支撑柱1和缓冲结构2,所述缓冲结构2设于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其中,所述缓冲结构2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1的长度方向叠设以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至少在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将缓冲结构2设置多个缓冲层,以形成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的同时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且将发光材料加入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形成所述支撑部,发光材料受短波光源激发后形成光致发光,这样整个支撑部会自带发光属性,因此,支撑部与扩散板接触部分就不存在暗影,便可以解决因为支撑柱1与扩散板接触而出现的暗影的问题。
当支撑件100应用在miniLED产品后,需要采用更多数量的支撑柱1,因此,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传统支撑柱1的材料与扩散板接触面之间会相互摩擦,容易导致扩散板擦伤,进而导致视效缺陷,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100包括缓冲结构2,通过在支撑柱1的顶部设置缓冲结构2,形成支撑部,可以用以支撑扩散板,且支撑柱1的顶端一般外径较小,尖锐,直接接触扩散板的话,容易刮伤扩散板,因此,缓冲结构2可以在扩散板与支撑柱1的摩擦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了扩散板的刮伤问题,影响视效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缓冲结构2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其中,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1的长度方向叠设,这样设置是因为,多层缓冲层相比较单层缓冲层更有弹性力,可以进一步减少支撑柱1和扩散板之间的摩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多个缓冲层为三层缓冲层,优选地,朝向所述支撑柱1的底部方向上逐渐靠拢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这样与扩散板接触的缓冲层截面尺寸较远离扩散板的缓冲层更大,接触面积越大,缓冲效果更好,且远离扩散板的缓冲层只需要与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的尺寸适配即可,更优选地,中间的缓冲层制备过程中可以更薄一些,中间一层的尺寸最小,这样运输过程中,最先发生形变,这样缓冲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材料包括荧光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中至少一种,也即是说,发光材料主要目的是受光源激发发光即可,因此,可以是量子点,也可以是荧光粉,或者二者混合物均可,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实现高色域,通常首先考虑采用量子点,这是因为量子点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光光谱可调,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质,它们通常由几十到几百个原子构成,尺寸约在2到10纳米之间,由于其尺寸接近电子波长,量子点表现出量子力学效应,如量子大小效应和量子限制效应其在色域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不同的量子点材料即可实现不同色泽的显示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选择荧光粉,需要说明的是,荧光粉是一种能够在黑暗环境下发出荧光的粉末,通常是通过对荧光物质进行特殊处理而制成的,这种粉末在受到光线照射后,会吸收能量并在暗处释放出明亮的荧光。此处,主要是利用荧光粉的荧光效果可以使物体在暗光环境下解决暗影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柱1与所述支撑部也可以一体设置,一体设置使得支撑柱1与支撑部的连接更稳定,运输过程不至于出现晃动,更牢固。
当然这里不局限于安装方式,所述支撑柱1与所述支撑部也可以分体设置,当分体设置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结构2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固定,所述安装部用以将所述缓冲结构2安装在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通过设置安装部,将所缓冲结构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1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缓冲结构2,实现不同光源的需求,同时,当所述支撑柱1或者缓冲结构2损坏时,也可以减轻更换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让所述缓冲结构2与所述支撑柱1之间适配,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可以设为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正好可以容纳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这样也方便后续拆卸和替换。
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还可以包括卡槽,以及用以适配所述支撑柱1顶端的卡扣,其中,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设置,用以与所述卡扣定位连接,实现所述缓冲结构2与所述支撑柱1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结构2设置为环形圈结构,其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1连接,另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这样既节省成本,也能获得更好的缓冲效果。
具体地,所述环形圈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环形圈结构包括支撑圈21、连接圈23和连接所述支撑圈21和所述连接圈23的缓冲圈22,其中,所述支撑圈21的轴向上的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连接圈23的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圈21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1连接,其中,所述支撑圈21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圈22的外径,所述缓冲圈22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圈23的外径,呈现双台阶救生圈的结构特征,如此设置由于支撑圈21的外径尺寸更大,这样可以增大与扩散板的接触面积,缓冲效果更好,而缓冲圈22的外径的尺寸最小,一来是为了与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的尺寸适配,另外也更节省成本,具体地,缓冲结构2的支撑力可以设为大于50g/m2,具体有如下优势:当应用到高功率miniLED背光系统时,使用中因腔体内温度上升,扩散板因此受热,新型支撑柱1的缓冲结构2会因受热启动软化,降低扩散板向上变形顶坏O/C(液晶玻璃)风险或品味异常问题,且运输中,能很好的释放因扩散板及光学膜片振动引发的压力,降低扩散板向上变形顶坏O/C(液晶玻璃)风险或品味异常问题。
显然所述缓冲结构2不限于上面的结构,在本发明的其他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为其它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结构2可以呈为陀螺型、三角形均可,只要起到减轻因支撑柱1与扩散板直接接触而造成的摩擦问题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也可以受光源激发发光,从而增强了发光效果,更进一步解决暗影的问题。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这样也是为了减少与扩散板之间的摩擦,避免刮伤扩散板。
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这样设置是为了提高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所述软质材质包括硅胶;其中,硅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性能和耐候性,同时易于加工,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减轻摩擦,降低其生产成本。当然,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和条件,所述缓冲结构2的材料的材质还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硬度小于支撑部即可,例如,可以是Poron材料,是一种高性能的高密度聚氨酯泡棉。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包括硅胶,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还包括扩散剂,其中,扩散剂可以为硅油,还可以添加抗氧剂,抗氧剂可以为抗氧化剂618,也即季戊四醇二亚磷酸双十八酯、用以在高温加工聚合材料方面,与高分子树脂复配,可以起到硬支撑的作用。
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所述硬质材质包括高分子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高分子树脂是指由重复单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常见的高分子树脂包括聚苯乙烯树脂和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树脂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等领域,常被用于制造汽车零件、眼镜镜片、光盘等。
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包括高分子树脂,所述支撑柱1的材料还包括短玻璃纤维、抗氧剂、扩散剂和所述发光材料,其中,支撑柱1的材料中的短玻璃纤维,通常是指长度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的玻璃纤维。它们通常用于增强塑料、橡胶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短玻璃纤维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形成网络结构,增加它们的机械性能,如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冲击强度,短玻璃纤维具有高耐热性与减少热弯曲特点,支撑柱1的材料中添加短波纤维,能提高支撑柱1的热变形温度(维卡温度),其中,所述短玻璃纤维在所述支撑柱1的材料中的添加量按实际需求添加。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添加发光材料在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中,联合支撑部的发光材料,发光效果更好,形成支撑件100后更进一步解决暗影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分子树脂包括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所述高分子树脂中包括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至少一种,因此,所述支撑柱1的材料可以采用聚苯乙烯树脂、也可以采用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可以是二者或者三者的混合物,在此不作限定,采用上述透光率高的高分子树脂,热塑型塑料密度高、抗强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佳、加工方便易操作,既能起到支撑作用还能降低成本,当高分子树脂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时,PMMA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其透光率可达92%以上,具有较高的抗老化性能,加速老化240h后其透光率仍能达到92%,且在自然环境中使用10年后可达8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miniLED数量密集,生产中需要在光源间利用双面胶将反射片固定在背板上,避免反射片鼓起,影响光源的光线正常出射,传统反射片与背板间粘贴双面胶的工艺繁琐,因此,本发明的所述支撑件100包括支撑柱1,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所述支撑柱1的底部设置有凸台3,如图2所示,所述凸台3可以用以固定反射片,且所述凸台3结构的尺寸大小与反射片适配,正好可以定位安装,组装时在所述支撑件100的底部背胶,如3M VHB,实际工艺中,先组装反射片,然后将背胶后支撑柱1粘贴在背板或灯条PCB上,利用支撑件100底部的凸台3完成粘贴在背板的同时,实现四边压住反射片,进一步固定反射片,从而简化传统反射片固定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凸台3的材质可以选择硅胶,选择硅胶是因为具有一定弹性,减少扩散板震动造成摩擦,且具有硅胶具有一定透光率,具有透光效果,假如选择非透光,则显示器正上方会形成暗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支撑件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支撑部通过成型工艺形成,在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成型工艺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在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发光材料即可,优选地,也可以在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中添加发光材料,这样发光效果更好,更好地解决支撑柱1的暗影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提供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向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中也添加发光材料;
S102、提供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向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发光材料;
S103、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柱1的主体材料、以及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分别注入双色成型模具中,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形成所述支撑件100。
需要说明的是,双色注塑成型工艺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由两种材料形成产品的成型工艺,其中,两种材料有的是颜色不同的,有的是软硬不同的,用以提高产品的美观和装配等性能,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工艺步骤如图4所示,分别提供材料,制备缓冲结构2的模具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制备相应形状,只要与支撑柱1适配,形成稳定的支撑件100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采用上述支撑柱1的材料和所述缓冲结构2的材料按照实际需要制备支撑柱1和缓冲结构2后,再将二者安装好即可获得本发明的支撑件100,且通过冷却、下料,可以使得所述缓冲结构2被固定在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提高所述支撑件100的稳定性,且工艺操作步骤简单、易实现。
主要生产工艺说明如下:
具体地,S101的操作步骤以高分子树脂中的PC为例包括:将短玻璃纤维、量子点、抗氧剂和扩散剂做为调整材料,再与高分子树脂中的聚苯乙烯树脂,也可以为聚碳酸酯类(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作为支撑柱1的材料,将所配置的所述支撑柱1的材料经过入料桶混合后,高速搅拌均匀,热流道加热至250℃,整体呈熔融状态,射出温度220~235℃,成型具有耐高温变色的聚苯乙烯的支撑柱1。
进一步地,说明的是短玻璃纤维的添加量对于受热变形率的影响很大,为了选择成品更佳的支撑件100,选择短玻璃纤维在所述支撑柱1的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分别设为0%、15%、30%作为测试例,不限制使用环境,再与聚苯乙烯树酯进行混合搅拌,可添加硅油做为扩散剂,进行预混合工作,测试实施例的变形率,由以下表1可知:初始支撑柱1的长度为10mm,添加短玻璃纤维后,所述支撑柱1的形变后,获得的支撑柱1的长度分别为8.2mm、9.4mm或9.9mm,变形率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短玻璃纤维的添加量越多,支撑柱1的受热形变率越小,故可以根据实际支撑件100的需要调节短玻璃纤维的添加量其中,支撑柱1承受单位面积重量,一般指LCD+光学膜片与扩散板的重量。
表1
具体地,S102的操作步骤包括:将缓冲结构2的材料中的硅胶、量子点和扩散剂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后,将依据分别以0%、5%、10%混入硫化剂中进行混合与搅拌均匀,与重量比例约小于30%与液态硅胶及扩散剂(TiO2&SiO2)混合后,由第二进料口进入模具,完成支撑件100的缓冲结构2部分。且生产中,所述支缓冲结构2的多层缓冲层,靠近支撑柱1顶端的缓冲层的外径尺寸设为5~8mm,且由于硅胶的耐热温度175~195℃,量子点与硅胶混合后的耐热可以满足在230℃下,至少耐热30min。
需要说明的是,量子点添加的预设比例,视效品味修复方式系藉由光互补色原理,由量子点浓度含量进行波长转移与色坐标调整,从而实现视效一致性,原理如图3所示,由蓝光LED做为激发光源,激发发光材料,其中,发光材料一般为量子点或荧光粉,只要控制发光材料的浓度,就能混合后得到所需的白光,因此,可通过调节各色量子点的配比,实现不同色温需求场景的白光照明和高色域的白光显示,换言之,所述的LED可以是蓝光LED、紫光LED、双芯双色LED,如需要发白光,可以根据发光三原色红、绿、蓝形成白光的原则,将LED颜色和量子点浓度的选择进行搭配。比如:蓝光LED+等。
进一步地,扩散剂为TiO2&SiO2,二者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两者折射率不一样,TiO2折射率相比SiO2更大,光学偏折能力更大,依据视效需要调整比例即可。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将缓冲结构2做为混光的主要对象,在试验蓝光模组方案下,当添加发光材料,比如为量子点,高分子树脂材料为聚苯乙烯树脂时,扩散剂为TiO2和SiO2的混合物,其中,TiO2和SiO2之间质量比为1:3,其中、x、y轴对应的数据从色坐标获得,需要说明的是,色坐标(chromaticity coordinate),就是颜色的坐标,也叫表色系,常用的颜色坐标,横轴为x,纵轴为y,有了色坐标,可以在色度图上确定一个点,这个点精确表示了发光颜色。即:色坐标精确表示了颜色。
仅仅更改量子点浓度与所述聚苯乙烯树脂占所述缓冲结构2的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5%、10%、15%,其中,量子点浓度与所述聚苯乙烯树脂之间的比值为按照实际生产需求自行调配,匹配产品要求即可,在表2中所述量子点浓度与扩散剂浓度,对应作为实施例1~4,可以达成混光效果,并通过测试扩散板的光斑,并进行波长转移与色坐标调整,经由多项实验结果得出,如表2所示,当量子点浓度与所述聚苯乙烯树脂的质量比占所述缓冲结构2的材料的10%,并且扩散剂浓度TiO2为0.1% 、SiO2为0.3%时,支撑柱1上方效果最佳、扩散板呈白光,无亮暗斑点问题,无支撑柱1暗影的问题。
表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件100,或如上所述的支撑件100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支撑件100,所述背光模组具有所述支撑件100的所有技术方案,因而也具有所述支撑件100的所有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所述支撑件100的所有技术方案,因而也具有所述支撑件100的所有的有益效果,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移动设备的显示屏,比如手机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支撑件,用在直下式LED显示模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撑柱;以及,
缓冲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
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叠设的多个缓冲层,多个所述缓冲层沿着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叠设以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扩散板,至少在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
所述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支撑柱的主体材料,向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中也添加发光材料;
提供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向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发光材料;
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以及将添加有发光材料的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分别注入双色成型模具中,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形成所述支撑件;
其中,所述支撑柱的材料包括短玻璃纤维、聚苯乙烯树脂和量子点;
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为环形圈结构,其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所述环形圈结构包括:
支撑圈,其轴向上的一端用以支撑扩散板;
连接圈,其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圈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以及,
缓冲圈,所述支撑圈和所述连接圈直接通过所述缓冲圈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圈的外径,所述缓冲圈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圈的外径,呈现双台阶救生圈的结构特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为软质材质,所述软质材质包括硅胶;和/或,
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包括硅胶,所述支撑部的主体材料还包括扩散剂和高分子树脂;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为硬质材质,所述硬质材质包括高分子树脂;和/或,
所述支撑柱的主体材料包括高分子树脂,所述支撑柱的材料还包括抗氧剂和扩散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柱的顶部,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凸台。
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通过成型工艺形成,在支撑部的主体材料中添加有发光材料。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或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件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支撑件。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410826092.2A 2024-06-25 2024-06-25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8377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826092.2A CN118377171B (zh) 2024-06-25 2024-06-25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826092.2A CN118377171B (zh) 2024-06-25 2024-06-25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77171A CN118377171A (zh) 2024-07-23
CN118377171B true CN118377171B (zh) 2025-01-14

Family

ID=91902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826092.2A Active CN118377171B (zh) 2024-06-25 2024-06-25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7717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270A (zh) * 2016-05-20 2016-09-1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64266U (zh) * 2019-09-30 2020-06-2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060433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支撑构造、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7585A (zh) * 2019-09-26 2019-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背光模组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背光模组
CN217718368U (zh) * 2022-06-08 2022-11-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220455633U (zh) * 2023-02-08 2024-02-06 深圳市华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件及背光模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270A (zh) * 2016-05-20 2016-09-1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64266U (zh) * 2019-09-30 2020-06-26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060433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支撑构造、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77171A (zh) 202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1756B (zh) 具有光变向的lcd显示器
US9110202B2 (en) Optical member,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5004632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100974195B1 (ko) 광학시트와 이의 제조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액정표시장치
CN1739050A (zh) 光学膜结构、照明器具和液晶显示装置
US2009003383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1556023A (zh) 带广角透镜的led光源
EP144778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00090914A (ko) 도광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1109869A (zh) 侧入直下式背光模组
US20100118509A1 (en) Light source packag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 sourc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811549A (zh) 一种光源装置
CN118377171B (zh) 一种支撑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1296200B1 (ko) 광학필름용 고굴절 자외선 경화형 수지 조성물
US8939596B2 (en) Condensing type optical sheet
KR101924567B1 (ko) 방열 차폐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060209568A1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related diffusion board
KR20040048329A (ko) 광확산성 합성수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0523938C (zh) 扩散板、扩散板的制造方法及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0405170C (zh)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扩散板
JP2009103892A (ja) 光拡散体
CN100456055C (zh) 光学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H09147617A (ja) 面発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0963106B1 (ko) 백라이트유니트용 광확산 시트 및 광학 시트
KR20140002223A (ko) 집광형 광학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