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2750A - 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22750A CN117922750A CN202311323429.XA CN202311323429A CN117922750A CN 117922750 A CN117922750 A CN 117922750A CN 202311323429 A CN202311323429 A CN 202311323429A CN 117922750 A CN117922750 A CN 1179227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outer link
- actuator
- front derailleur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B62M9/136—Chain guide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可用性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具备基座部件、外连杆、以及内线固定结构,所述内线固定结构包括:缆线紧固件,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和缆线调节器,其构成为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移动,所述内线固定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所述外连杆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用于固定内线的结构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的一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8502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前拨链器能够通过解放用于固定内线的结构来使内线移动。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用性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所述前拨链器具备: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基座部件相比,所述外连杆中的至少一部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以及内线固定结构,其设于所述外连杆,所述内线固定结构包括:缆线紧固件,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固定鲍登线的内线,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解放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和缆线调节器,其构成为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移动,所述内线固定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所述外连杆旋转。
根据第一方面的前拨链器,通过在缆线紧固件处于缆线固定状态期间,内线固定结构相对于外连杆旋转,从而在已固定内线的状态下能够调整内线的张力。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调整前拨链器,因此能够提高可用性。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前拨链器中,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根据第二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链条引导件能够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前拨链器能够切实且顺利地动作。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前拨链器中,还具备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链条引导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根据第三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通过内连杆以及外连杆,链条引导件能够在伸出位置与缩进位置之间适当地移动,因此,前拨链器能够切实且顺利地动作。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四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外连杆具有包括安装孔轴心的安装孔,所述内线固定结构以能够绕所述安装孔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
根据第四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通过内线固定结构绕安装孔轴心旋转,从而能够在已固定内线的状态下调整内线的张力,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调整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第五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紧固件包括缆线固定螺栓,该缆线固定螺栓具有缆线固定头和缆线固定轴,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具有致动器孔的缆线致动器,所述缆线致动器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以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的关于所述安装孔轴心的安装孔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头与所述缆线致动器之间。
根据第五方面的前拨链器,通过缆线固定螺栓,能够将内线切实地安装于内线固定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第六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紧固件包括缆线固定板,该缆线固定板具有板孔,该板孔为贯通,以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供所述缆线固定轴通过,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以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安装孔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缆线紧固件的所述缆线固定板与所述缆线致动器之间。
根据第六方面的前拨链器,通过将内线固定于缆线固定板与缆线致动器之间,能够将内线更加切实地安装于内线固定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七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固定螺栓,该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头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外连杆接触,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
根据第七方面的前拨链器,通过致动器固定螺栓,能够将内线固定结构切实地安装于外连杆。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八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固定螺栓具有形成于所述缆线固定轴的缆线固定螺纹部,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形成于所述致动器孔的致动器孔螺纹部,所述缆线固定螺纹部构成为与所述致动器孔螺纹部螺合。
根据第八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缆线固定螺栓能够从缆线致动器拆下,因此,能够将内线可拆卸地安装于内线固定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第九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固定螺栓,该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形成于所述致动器固定轴的致动器固定螺纹部,所述致动器固定螺纹部形成为与所述致动器孔螺纹部螺合。
根据第九方面的前拨链器,能够经由致动器固定螺栓将缆线调节器可拆卸地安装于外连杆。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第十方面的前拨链器中,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缆线固定轴以及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在所述安装孔轴向上彼此分开地配置。
根据第十方面的前拨链器,在致动器孔的内部,缆线固定螺栓以及致动器固定螺栓相互不接触。因此,由于能够适当地拧紧致动器固定螺栓,因此能够将内线固定结构切实地安装于外连杆。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第十一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缆线致动器,其具有致动器孔;和致动器固定螺栓,其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头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外连杆接触,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前拨链器,外连杆和缆致动器通过致动器固定螺栓连接。因此,能够将内线固定结构切实地安装于外连杆。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十二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调节器,该致动器调节器构成为调整所述内线固定结构相对于所述外连杆的旋转,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调整孔,该调整孔构成为承接所述致动器调节器。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通过致动器调节器调整内线固定结构绕安装孔轴心的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第十三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致动器调节器具有致动器调整螺纹部,所述缆线调节器具有形成于所述调整孔的调整孔螺纹部,所述致动器调整螺纹部构成为与所述调整孔螺纹部螺合。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前拨链器,通过致动器调节器与调整孔螺合,从而致动器调节器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十四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缆线致动器,该缆线致动器具有缆线导向槽部,所述缆线导向槽部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承接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
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前拨链器,能够将内线沿着缆线导向槽部容易地配置于缆线调节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的第十五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设于所述缆线导向槽部的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所述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构成为促进所述缆线紧固件与所述缆线调节器之间的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的固定。
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通过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内线被推压至缆线紧固件,因此,能够将内线切实地安装于内线固定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的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所述前拨链器具备: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以及内线固定结构,其不经由其他连杆而设于所述内连杆以及所述外连杆中的一者,所述内线固定结构包括:缆线紧固件,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固定鲍登线的内线,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解放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和缆线调节器,其构成为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移动,所述内线固定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所述内连杆以及所述外连杆中的所述一者旋转。
根据第十六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在缆线紧固件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内线固定结构能够相对于内连杆以及外连杆中的一者旋转,因此,在已固定内线的状态下能够调整内线的张力。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调整前拨链器,因此能够提高可用性。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的第十七方面的前拨链器中,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链条引导件能够在伸出位置与缩进位置之间适当地移动,因此,前拨链器能够切实且顺利地动作。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的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所述前拨链器具备: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内线固定结构,其设于所述外连杆;以及内线通路,其设于所述外连杆。
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通过内线通路将内线配置于外连杆,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内线配置于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的第十九方面的前拨链器中,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根据第十九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通过内连杆以及外连杆,链条引导件能够在伸出位置与缩进位置之间适当地移动,因此,前拨链器能够切实且顺利地动作。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或第十九方面的第二十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内线通路设于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及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第二十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将内线配置于第一外连杆端以及第二外连杆端中的至少一者,因此,能够将内线容易地配置于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十方面的第二十一方面的前拨链器中,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所述内线通路与所述第一外连杆轴心以及所述第二外连杆轴心中的至少一者同轴。
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将内线与第一外连杆轴心以及第二外连杆轴心中的至少一者同轴配置,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内线配置于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十方面或第二十一方面的第二十二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内线通路设于所述第一外连杆端。
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将内线配置于第一外连杆端,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内线配置于前拨链器。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十二方面的第二十三方面的前拨链器中,所述内线通路与所述第一外连杆轴心同轴。
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前拨链器,由于能够将内线与第一外连杆轴心同轴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内线配置于前拨链器。
发明效果
本公开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能够提高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人力驱动车的前拨链器及其周边的人力驱动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前拨链器及其周边的后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前拨链器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前拨链器的仰视图;
图5是图1的前拨链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前拨链器中,用于使支撑螺栓旋转的工具卡合于支撑螺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前拨链器的缆线致动器位于第一安装位置的情况下的内线固定结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缆线致动器位于第二安装位置的情况下的内线固定结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9是图7的缆线致动器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前拨链器的内线固定结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5的11-11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位于第二安装位置的缆线致动器移动至第一安装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5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位于伸出位置的链条引导件移动至缩进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基于图2的内线固定结构的前拨链器的调整方法的第一工序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基于图2的内线固定结构的前拨链器的调整方法的第二工序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基于图2的内线固定结构的前拨链器的调整方法的第三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用于调整图1的前拨链器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人力驱动车的前拨链器及其周边的后视图;
图20是图19的前拨链器的立体图;
图2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人力驱动车的前拨链器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前拨链器的缆线致动器位于第一安装位置的情况下的内线固定结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图22的缆线致动器位于第二安装位置的情况下的内线固定结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8,对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30进行说明。人力驱动车10是具有至少一个车轮,至少能够通过人力驱动力驱动的交通工具。人力驱动车10包括例如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城市自行车、货运自行车、手推自行车以及斜躺式自行车等各种自行车。人力驱动车10所具有的车轮的数量并无限定。例如,人力驱动车10包括独轮车以及具有两个以上车轮的交通工具。人力驱动车10并不限定于仅能够通过人力驱动力驱动的交通工具。人力驱动车10包括不仅通过人力驱动力还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进行推进的电动自行车(E-bike)。电动自行车(E-bike)包括通过电动马达辅助推进的电动辅助自行车。以下,在各实施方式中,将人力驱动车10作为自行车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以下表示方向的术语“前(front)”、“后(rear)”、“前方”、“后方”、“左”、“右”、“横”、“上方”和“下方”,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表示方向的术语是指以在人力驱动车10的基准位置(例如车座或者座椅上)面向车把的搭乘者为基准而确定的这些方向。
如图1所示,人力驱动车10例如具备车架12、曲柄轴14、前链轮16、以及驱动链条18。曲柄轴14以绕曲柄轴心C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架12的中轴。前链轮16以绕曲柄轴心C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曲柄臂或者曲柄轴14。驱动链条18以沿前链轮16的旋转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前链轮16卡合。在人力驱动车10的驱动轮为后轮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链条18,前链轮16的旋转经由后链轮传递至人力驱动车10的后轮。在人力驱动车10的驱动轮为前轮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链条18,前链轮16的旋转可以传递至前轮。
前链轮16包括直径不同的多个链轮。直径不同的多个链轮例如包括第一链轮16A和第二链轮16B。第二链轮16B的直径比第一链轮16A的直径大。第二链轮16B以与第一链轮16A相比而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的方式,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曲柄臂或者曲柄轴14。直径不同的多个链轮可以包括直径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链轮。直径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链轮例如以直径越大则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越远的方式,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曲柄轴14。
人力驱动车10例如具备前拨链器30。前拨链器30以使驱动链条18移动的方式动作,以使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从第一链轮16A和第二链轮16B中的一者变更为另一者。前拨链器30通过使驱动链条18移动以使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变更,从而变更变速比。变速比例如为人力驱动车10的后轮的转速相对于曲柄轴14的转速的比。人力驱动车10例如具备构成为能够选择变速比的变速操作部。变速操作部通过鲍登线20而与前拨链器30连接。前拨链器30动作,以通过将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变更为与通过变速操作部而选择的变速比对应的链轮,从而变更变速比。
如图2所示,前拨链器30具备基座部件32、外连杆38、以及内线固定结构52。基座部件32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外连杆38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和第二外连杆端38B。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安装状态下,与基座部件32相比,外连杆38的至少一部分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安装状态是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状态。
基座部件32例如包括车架安装部34和主体部36。车架安装部34构成为在安装状态下将基座部件32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图2示出了前拨链器30处于安装状态的情况下的一例。车架安装部34例如包括夹持件34A。主体部36例如通过螺栓而安装于车架安装部34。
主体部36包括鲍登线安装部36A和外连杆施力部件36B。鲍登线20例如包括内线20A、和容纳内线20A的外管20B。外管20B的端部安装于鲍登线安装部36A。外连杆施力部件36B向外连杆38施力,以使外连杆38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沿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旋转。
前拨链器30例如还具备链条引导件44。链条引导件44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外连杆38的第二外连杆端38B,以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件32在缩进位置PG1与伸出位置PG2之间移动。在安装状态下,与缩进位置PG1相比,伸出位置PG2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
第一外连杆端38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32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沿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以及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旋转。第二外连杆端38B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的方式与链条引导件44连接。
外连杆38例如包括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和第二外连杆轴部件38Y。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将第一外连杆端38A连接于基座部件32,以使第一外连杆端38A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的轴心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一致。第二外连杆轴部件38Y将第二外连杆端38B连接于链条引导件44,以使第二外连杆端38B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第二外连杆轴部件38Y的轴心与第二外连杆轴心X2一致。外连杆38可以不包括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和第二外连杆轴部件38Y。第一外连杆端38A可以直接连接于基座部件32,第二外连杆端38B可以直接连接于链条引导件44。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例如,外连杆38具有安装孔40。例如,安装孔40包括安装孔轴心A1。安装孔轴心A1通过安装孔40的中心轴心。安装孔40例如为在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外连杆38的贯通孔。安装孔40例如形成于第一外连杆端38A。第一外连杆轴心X1以及第二外连杆轴心X2例如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与安装孔轴心A1实质上平行地配置。
如图2所示,前拨链器30还具备内连杆42。内连杆42具有第一内连杆端42A和第二内连杆端42B。第一内连杆端42A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Y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
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在安装状态下,与基座部件32相比,外连杆3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内连杆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安装状态下与基座部件32相比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
例如,在安装状态下,与内连杆42相比,外连杆38的至少一部分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例如,在安装状态下,与内连杆42相比,外连杆38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如图2所示,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与内连杆42相比,外连杆38配置为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
例如,链条引导件44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Y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内连杆42的第二内连杆端42B。第一内连杆轴心Y1以及第二内连杆轴心Y2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配置。
内连杆42例如包括第一内连杆轴部件42X和第二内连杆轴部件42Y。第一内连杆轴部件42X将第一内连杆端42A连接于基座部件32,以使第一内连杆端42A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Y1旋转。第一内连杆轴部件42X的轴心与第一内连杆轴心Y1一致。第二内连杆轴部件42Y将第二内连杆端42B连接于链条引导件44,以使第二内连杆端42B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Y2旋转。第二内连杆轴部件42Y的轴心与第二内连杆轴心Y2一致。内连杆42可以不包括第一内连杆轴部件42X和第二内连杆轴部件42Y。第一内连杆端42A可以直接地连接于基座部件32,并且,第二内连杆端42B可以直接地连接于链条引导件44。
链条引导件44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Y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内连杆42的第二内连杆端42B,并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外连杆38的第二外连杆端38B,以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件32在缩进位置PG1和伸出位置PG2之间移动。在链条引导件44从缩进位置PG1向伸出位置PG2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旋转。在链条引导件44从伸出位置PG2向缩进位置PG1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旋转。
例如,链条引导件44包括横向外导向板44A和横向内导向板44B。在安装状态下,与横向内导向板44B相比,横向外导向板44A位于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的位置。例如,横向外导向板44A以及横向内导向板44B之间形成有链条承接槽44C。在链条引导件44位于缩进位置PG1的情况下,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链条承接槽44C与前链轮16的第一链轮16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链条引导件44位于伸出位置PG2的情况下,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链条承接槽44C与前链轮16的第二链轮16B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链条引导件44位于缩进位置PG1的情况下,驱动链条18与第一链轮16A卡合。在链条引导件44位于伸出位置PG2的情况下,驱动链条18与第二链轮16B卡合。前拨链器30通过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基座部件32在缩进位置PG1和伸出位置PG2之间的移动,来变更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也就是说,在链条引导件44从缩进位置PG1移动至伸出位置PG2的情况下,通过横向内导向板44B,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从第一链轮16A变更为第二链轮16B。另外,在链条引导件44从伸出位置PG2移动至缩进位置PG1的情况下,通过横向外导向板44A,驱动链条18卡合的链轮从第二链轮16B变更为第一链轮16A。
如图4所示,前拨链器30还具备支撑螺栓46。例如,支撑螺栓46设于基座部件32。例如,支撑螺栓46构成为调整前拨链器30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倾斜。支撑螺栓46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之间配置有支撑板46A。基座部件32例如形成有支撑螺栓孔46B。支撑螺栓孔46B例如包括贯通孔。支撑螺栓46构成为与支撑螺栓孔46B螺合。根据需要,可以省略支撑板46A。
支撑螺栓46构成为,通过支撑螺栓46拧入支撑螺栓孔46B,从而使支撑螺栓46的前端按压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通过支撑螺栓46的前端按压车架12,从而基座部件32的主体部36弹性形变。基座部件32的主体部36弹性形变,从而前拨链器30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倾斜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将支撑螺栓46拧入基座部件32,从而调整前拨链器30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倾斜。由于通过支撑螺栓46将基座部件32支撑于车架12,因此,前拨链器30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振动得到抑制,并且,前拨链器30的刚性提高。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外连杆38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第二外连杆端38B以及开口部48。例如,横向D2定义为在安装状态下,从横向外导向板44A和横向内导向板44B中的一者朝向横向外导向板44A和横向内导向板44B中的另一者的方向。横向D2例如与朝向人力驱动车10的侧面的方向对应。例如,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朝向横向D2。
开口部48设于外连杆38的外连杆外侧面38C。外连杆外侧面38C是在安装状态下朝向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向的外连杆38的面。开口部48例如包括在横向D2上贯通外连杆38的贯通孔。开口部48以在从视角方向D1观察外连杆38的情况下通过开口部48能够看见基座部件32的方式,形成于外连杆外侧面38C。视角方向D1为从外连杆38朝向基座部件32的方向。例如,支撑螺栓46配置为在从视角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而被看见。例如,外连杆38具有周边部分50。例如,周边部分50定义开口部48。
如图6所示,例如,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以及支撑螺栓46设置为,用于使支撑螺栓46旋转的工具T1能够通过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接触到支撑螺栓46。只要用于使支撑螺栓46旋转的工具T1能够通过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接触到支撑螺栓46,则开口部48的形状能够任意地变更。工具T1只要为基座部件32用的工具,则可以为与用于使支撑螺栓46旋转的工具T1不同的工具。例如,工具T1也可以为去除附着于基座部件32的泥、尘土等的清扫用具。
如图2所示,内线固定结构52不经由其他的连杆而设置于内连杆42以及外连杆38中的一者。例如,在内线固定结构52设置于内连杆42的情况下,设置有内线固定结构52的内连杆42由一个部件构成。例如,在内线固定结构52设置于外连杆38的情况下,设置有内线固定结构52的外连杆38由一个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设置于外连杆38。内线固定结构52也可以经由其他的连杆而设置于内连杆42以及外连杆38中的一者。
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固定鲍登线20的内线20A。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在已固定鲍登线20的内线20A的状态下,能够调整内线20A的张力。本说明书中的“固定”容许在使用人力驱动车10的情况下,维持前拨链器30的功能的程度的内线20A的移动。维持前拨链器30的功能的程度的内线20A的移动例如包括由内线20A的伸长而产生的微小的移动、由内线20A滑动而产生的微小的移动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线固定结构52设于外连杆38的第一外连杆端38A。通过内线固定结构52固定内线20A,从而内线20A安装于第一外连杆端38A。通过内线20A抑制外连杆施力部件36B所带来的第一外连杆端38A向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的旋转。
内线固定结构52包括缆线紧固件54和缆线调节器56。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固定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解放鲍登线20的内线20A。缆线调节器56构成为使鲍登线20的内线20A移动。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相对于内连杆42以及外连杆38中的一者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绕安装孔轴心A1而相对于外连杆38在第一安装位置以及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绕安装孔轴心A1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以及第二缆线旋转方向PC2旋转。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为内线固定结构52从第一安装位置朝向第二安装位置的旋转方向。第二缆线旋转方向PC2为内线固定结构52从第二安装位置朝向第一安装位置的旋转方向。第二缆线旋转方向PC2为与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相反的旋转方向。内线固定结构52绕安装孔轴心A1从第一安装位置到第二安装位置的旋转角度能够根据欲调整张力的内线20A的长度任意地设定。在一例中,在内线固定结构52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内线固定结构52设定为绕安装孔轴心A1旋转48度。
图3所示的缆线紧固件54为缆线解放状态。例如,内线固定结构52以能够绕安装孔轴心A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例如,缆线紧固件54包括缆线固定螺栓58。例如,缆线固定螺栓58具有缆线固定头58A和缆线固定轴58B。例如,缆线紧固件54包括缆线固定板60。例如,缆线固定板60具有板孔60A。例如,板孔60A为贯通,以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供缆线固定轴58B通过。
例如,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轴58B以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安装孔轴向D3上固定于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头58A和缆线致动器62之间的方式,安装于缆线致动器62的致动器孔62B。例如,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轴58B以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安装孔轴向D3上固定于缆线紧固件54的缆线固定板60和缆线致动器62之间的方式,安装于缆线致动器62的致动器孔62B。
例如,缆线调节器56包括缆线致动器62。例如,缆线调节器56包括缆线致动器62和致动器固定螺栓64。缆线致动器62构成为覆盖第一外连杆端38A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缆线致动器62安装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缆线致动器62包括致动器安装部62A。致动器安装部62A形成为圆筒形状。致动器安装部62A配置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以使缆线致动器62能够相对于外连杆38绕安装孔轴心A1旋转。
例如,缆线致动器62具有致动器孔62B。致动器孔62B以沿安装孔轴向D3贯通的方式形成于致动器安装部62A。例如,安装孔轴向D3为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关于安装孔轴心A1的方向。安装孔轴向D3例如为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通过缆线固定螺栓58螺合于致动器孔62B,从而缆线紧固件54从缆线解放状态切换为缆线固定状态。由于在缆线固定状态下缆线固定螺栓58螺合于致动器孔62B,因此,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与缆线致动器62一体地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
如图2以及图9所示,例如,缆线致动器62具有缆线导向槽部66。缆线导向槽部66构成为在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上,从缆线致动器62的表面凹陷。缆线导向槽部66绕着致动器孔62B,形成于致动器孔62B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缆线导向槽部66构成为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承接鲍登线20的内线20A。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从鲍登线安装部36A经由缆线导向槽部66配置于内线通路74。
例如,缆线致动器62具有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缆线固定突出部68构成为在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上从缆线致动器62的表面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包括三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例如,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设于缆线导向槽部66。缆线固定突出部68形成为,其前端部与缆线导向槽部66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因此,在缆线固定状态下,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容易与缆线导向槽部66所承接的内线20A接触。
例如,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构成为促进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缆线紧固件54和缆线调节器56之间固定。例如,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构成为促进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缆线固定板60和缆线调节器56之间固定。由于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将内线20A压向缆线固定板60,因此促进内线20A在缆线固定板60和缆线调节器56之间固定。
如图3所示,例如,缆线致动器62具有致动器孔螺纹部62C。例如,致动器孔螺纹部62C形成于致动器孔62B。致动器孔螺纹部62C具有第一内螺纹部。例如,缆线固定螺栓58具有缆线固定螺纹部58C。例如,缆线固定螺纹部58C形成于缆线固定轴58B。缆线固定螺纹部58C具有第一外螺纹部。例如,缆线固定螺纹部58C构成为与致动器孔螺纹部62C螺合。第一外螺纹部例如构成为与第一内螺纹部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孔螺纹部62C的第一内螺纹部以及缆线固定螺纹部58C的第一外螺纹部为顺螺纹。
如图3以及图10所示,例如,缆线调节器56包括致动器固定螺栓64。例如,致动器固定螺栓64具有致动器固定头64A和致动器固定轴64B。例如,致动器固定螺栓64的致动器固定头64A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与外连杆38接触。缆线致动器62以及致动器固定螺栓64配置为在安装孔轴向D3上夹持外连杆38,并分别与外连杆38接触。由于缆线致动器62以及致动器固定螺栓64以夹持外连杆38的方式与外连杆38接触,因此,内线固定结构52在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外连杆38而被定位。
例如,致动器固定螺栓64的致动器固定轴64B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安装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和缆线致动器62的致动器孔62B。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例如具有第一安装孔部40A和第二安装孔部40B。第二安装孔部40B在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上与第一安装孔部40A相邻。第一安装孔部40A安装有缆线致动器62的致动器安装部62A。第二安装孔部40B安装有致动器固定螺栓64的致动器固定轴64B。第二安装孔部40B的内周表面的直径比第一安装孔部40A的内周表面的直径小。由于致动器固定头64A的直径比第二安装孔部40B的内周表面的直径大,因此,致动器固定头64A能够在安装孔轴向D3上适当地与外连杆38接触。
例如,致动器固定螺栓64具有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4C。例如,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4C形成于致动器固定轴64B。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4C具有第二外螺纹部。致动器孔螺纹部62C具有第二内螺纹部。第二内螺纹部以在安装孔轴向D3上与第一内螺纹部并排的方式形成于致动器孔螺纹部62C。例如,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4C形成为与致动器孔螺纹部62C螺合。第二外螺纹部例如构成为与第二内螺纹部螺合。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4C在安装孔轴向D3上从缆线固定螺纹部58C的相反侧螺合于致动器孔螺纹部62C。
如图3所示,例如,缆线固定轴58B以及致动器固定轴64B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在安装孔轴向D3上彼此分开地配置。总之,缆线固定轴58B以及致动器固定轴64B以在致动器孔62B的内部不接触的方式螺合于致动器孔螺纹部62C。缆线固定轴58B的长度以及致动器固定轴64B的长度设定为,缆线固定轴58B以及致动器固定轴64B在致动器孔62B的内部不接触。因此,第一内螺纹部以及第一外螺纹部能够切实地螺合,且第二内螺纹部以及第二外螺纹部也能够切实地螺合。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缆线调节器56以能够绕安装孔轴心A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通过缆线调节器56绕安装孔轴心A1旋转,从而内线固定结构52构成为绕安装孔轴心A1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通过内线固定结构52绕安装孔轴心A1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从而鲍登线20的内线20A构成为绕安装孔轴心A1移动。
例如,缆线调节器56包括致动器调节器70。例如,致动器调节器70构成为调整内线固定结构52相对于外连杆38的旋转。例如,缆线致动器62具有调整孔72。调整孔72具有调整孔轴心A2。从与安装孔轴心A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调整孔72为以调整孔轴心A2与外连杆38交叉的方式开口的贯通孔。例如,调整孔72构成为承接致动器调节器70。
例如,致动器调节器70具有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具有第三外螺纹部。例如,缆线调节器56具有调整孔螺纹部72A。例如,调整孔螺纹部72A形成于调整孔72。调整孔螺纹部72A具有第三内螺纹部。例如,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构成为与调整孔螺纹部72A螺合。例如,第三外螺纹部构成为与第三内螺纹部螺合。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在与调整孔轴心A2平行的方向上,以从缆线调节器56朝向外连杆38的方式与调整孔螺纹部72A螺合。
通过将致动器调节器70拧入调整孔螺纹部72A,致动器调节器70朝向外连杆38移动。外连杆38包括致动器调节器70的前端部所接触的接触面38Z。接触面38Z形成凸轮面。若将致动器调节器70拧入调整孔螺纹部72A,由于致动器调节器70从缆线调节器56的突出量增加,因此,致动器调节器70的前端部在接触面38Z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38Z形成为,随着内线固定结构52从第一安装位置向第二安装位置移动,调整孔轴心A2上的缆线调节器56和外连杆38的距离变大。
通过进一步地将图12的致动器调节器70拧入调整孔螺纹部72A,从而致动器调节器70从缆线调节器56的突出量变大。随着致动器调节器70从缆线调节器56的突出量变大,致动器调节器70的前端部在接触面38Z上朝向与第二安装位置对应的方向移动。由于致动器调节器70朝向与第二安装位置对应的方向移动,因此,缆线调节器56绕安装孔轴心A1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移动。因此,由于随着致动器调节器70拧入调整孔螺纹部72A,缆线调节器56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移动,因此,内线固定结构52也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移动。通过内线固定结构52绕安装孔轴心A1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移动,从而内线固定结构52从图12的状态变化为图11的状态。由于致动器调节器70的前端部与接触面38Z接触,因此,在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内线固定结构52绕安装孔轴心A1的旋转被抑制。
例如,缆线调节器56可以包括具有延长调整孔72X的调整孔延长部件70X。延长调整孔72X为轴心与调整孔轴心A2一致的贯通孔。例如,延长调整孔72X构成为承接致动器调节器70。延长调整孔72X具有延长调整孔螺纹部72Y。延长调整孔螺纹部72Y具有延长内螺纹部。例如,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构成为与延长调整孔螺纹部72Y螺合。第三外螺纹部与延长内螺纹部螺合。通过调整孔延长部件70X,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0A的第三外螺纹部与第三内螺纹部和延长内螺纹部螺合。即使在与调整孔轴心A2平行的方向上,缆线致动器62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孔延长部件70X将致动器调节器70稳定地安装于缆线致动器62。
如图2所示,前拨链器30具备内线通路74。内线通路74构成为引导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线通路74将鲍登线20的内线20A从人力驱动车10的后方引导至前方。内线通路74设于外连杆38。例如,内线通路74设于第一外连杆端38A以及第二外连杆端38B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内线通路74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以及第二外连杆轴心X2中的至少一者同轴。例如,内线通路74设于第一外连杆端38A。例如,内线通路74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同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线通路74设于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外连杆38例如具有将内线20A从缆线紧固件54引导至内线通路74的内线槽部74A。
如图5以及图10所示,内线通路74例如包括设于基座部件32的第一通路74X和设于外连杆38的第二通路74Y。第一通路74X以及第二通路74Y为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同轴的贯通孔。内线通路74例如包括设于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的第三通路74Z。第三通路74Z为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同轴的贯通孔。内线通路74引导内线20A,以使内线20A通过第一通路74X、第二通路74Y以及第三通路74Z。由内线通路74引导的内线20A的端部安装有端盖20C。
如图5所示,前拨链器30具备基座部件32、外连杆38、链条引导件44、以及位置调整结构76。前拨链器30具备基座部件32、内连杆42、外连杆38、链条引导件44、以及位置调整结构76。位置调整结构76设于外连杆38。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位置调整结构76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伸出位置PG2以及缩进位置PG1中的至少一者。位置调整结构76设于外连杆38的外连杆外侧面38C,以使用于使位置调整结构76旋转的工具T2能够从人力驱动车10的横向D2与位置调整结构76接触。用于使位置调整结构76旋转的工具T2为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位置的工具。位置调整结构76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调整结构76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这两者。例如,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设于周边部分50。
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与基座部件32相关的链条引导件44的伸出位置PG2,而选择性地与基座部件32接触。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与基座部件32相关的链条引导件44的缩进位置PG1,而与基座部件32选择性地接触。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构成为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从外连杆38的外连杆内侧面38D突出。外连杆内侧面38D为外连杆38中位于外连杆外侧面38C的相反侧的面。外连杆内侧面38D配置为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面向基座部件32。
例如,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具有第一工具卡合面78A。例如,第一工具卡合面78A在安装状态下朝向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向。例如,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具有第二工具卡合面80A。例如,第二工具卡合面80A在安装状态下朝向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向。第一工具卡合面78A以及第二工具卡合面80A朝向与外连杆外侧面38C相同的方向。第一工具卡合面78A以及第二工具卡合面80A构成为供用于使位置调整结构76旋转的工具T2卡合。与第二工具卡合面80A相同的工具T2卡合于第一工具卡合面78A。
例如,位置调整结构76包括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以及缩进位置调整孔84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调整结构76包括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以及缩进位置调整孔84这两者。例如,伸出位置调整孔82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且承接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例如,缩进位置调整孔84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且承接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
例如,伸出位置调整孔82具有伸出孔轴心B1。例如,缩进位置调整孔84具有缩进孔轴心B2。例如,第一外连杆轴心X1设于伸出孔轴心B1与缩进孔轴心B2之间。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从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外连杆轴心X1设置为通过伸出孔轴心B1与缩进孔轴心B2之间。例如,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以及缩进位置调整孔84设于周边部分50。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以及缩进位置调整孔84形成于外连杆38中的周边部分50。
例如,位置调整结构76包括伸出位置抵接面86和缩进位置抵接面88。例如,伸出位置抵接面86构成为设于基座部件32且与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接触。例如,缩进位置抵接面88构成为设于基座部件32且与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接触。第一外连杆轴心X1配置于伸出位置抵接面86与缩进位置抵接面88之间。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在从横向D2观察时,第一外连杆轴心X1设置为通过伸出位置抵接面86与缩进位置抵接面88之间。
如图13所示,在基座部件32的链条引导件44位于伸出位置PG2的情况下,伸出位置抵接面86与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接触。随着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拧入伸出位置调整孔82,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从外连杆38的外连杆内侧面38D逐渐突出。在随着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的突出量变大,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外连杆端38A的旋转量变少,直至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与伸出位置抵接面86接触。通过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与伸出位置抵接面86接触,从而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的旋转被抑制。因此,以通过将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拧入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从而接近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式,能够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伸出位置PG2。
如图14所示,在基座部件32的链条引导件44位于缩进位置PG1的情况下,缩进位置抵接面88与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接触。随着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拧入缩进位置调整孔84,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从外连杆38的外连杆内侧面38D逐渐突出。在随着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的突出量变大,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外连杆端38A的旋转量变小,直至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与缩进位置抵接面88接触。通过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与缩进位置抵接面88接触,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一外连杆旋转方向PL1的旋转被抑制。因此,以通过将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拧入缩进位置调整孔84,从而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式,能够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缩进位置PG1。
如图1以及图5所示,例如,链条驱动方向D4被定义为蹬踏时驱动链条18在链条承接槽44C移动的方向。链条驱动方向D4例如与从人力驱动车10的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对应。位置调整结构76例如关于链条驱动方向D4,配置于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下游侧。例如,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关于链条驱动方向D4,配置于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下游侧。
参照图15至图17,对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在安装状态下进行。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内线固定结构52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由此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位置被调整。调整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以及第三工序。
第一工序为将内线20A固定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工序。在第一工序中,如图15所示的缆线解放状态的一例那样,例如,缆线紧固件54被拆下。在第一工序中,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解放状态,且内线固定结构52配置于第一安装位置。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解放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外连杆施力部件36B的施力,链条引导件44移动至缩进位置PG1。内线20A以通过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上方的方式配置于缆线导向槽部66,缆线紧固件54从缆线解放状态切换为缆线固定状态,由此内线20A固定于缆线固定板60与缆线致动器62之间。
第二工序为链条引导件44移动至伸出位置PG2的工序。在第二工序中,如图16所示,通过操作变速操作部,来使链条引导件44移动至伸出位置PG2。
第三工序为调整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位置的工序。在第三工序中,通过将致动器调节器70拧入缆线调节器56的调整孔72,从而内线固定结构52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旋转,并从图16的状态变化为图17所示的状态。通过内线固定结构52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旋转,从而内线20A绕安装孔轴心A1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旋转,因此,内线20A的张力变强。由于内线20A的张力变强,因此,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旋转。通过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向第二外连杆旋转方向PL2旋转,从而第二外连杆端38B以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式沿横向D2移动。由于第二外连杆端38B以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式沿横向D2移动,因此,链条引导件44也以远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方式沿横向D2移动。像这样,由于链条引导件44沿横向D2移动,因此,根据横向内导向板44B与驱动链条18的位置关系来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位置。
如图18所示,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例如使用第一夹具J1。第一夹具J1配置于缆线致动器62与外连杆38之间,以在内线固定结构52处于第一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抑制内线固定结构52的旋转。第一夹具J1在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的第一工序中,安装于前拨链器30。在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的第二工序以后的工序中,第一夹具J1从前拨链器30拆下。由于通过第一夹具J1,在第一工序中的内线固定结构52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的旋转得到抑制,因此,在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螺纹部58C的第一外螺纹部为正螺纹的情况下,容易进行上述的第一工序中的内线20A的固定。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第一夹具J1。
在省略第一夹具J1的情况下,内线固定结构52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缆线固定螺栓58沿第二缆线旋转方向PC2拧入致动器孔62B,从而缆线紧固件54从缆线解放状态切换为缆线固定状态。即,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螺纹部58C的第一外螺纹部可以由反螺纹构成。在缆线固定螺栓58的缆线固定螺纹部58C的第一外螺纹部为反螺纹的情况下,即使缆线固定螺栓58沿第二缆线旋转方向PC2拧入致动器孔62B,也能够抑制缆线致动器62向第一缆线旋转方向PC1的旋转,因此,容易进行上述的第一工序中的内线20A的固定。
基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前拨链器30的调整方法例如使用第二夹具J2。在内线20A未配置于内线通路74的情况下,第二夹具J2以贯通内线通路74的方式配置于内线通路74。通过第二夹具J2,能够抑制未使用的内线通路74因泥等造成的堵塞。在第一夹具J1配置于缆线致动器62与外连杆38之间的情况下,第二夹具J2为了抑制第一夹具J1从前拨链器30脱落,可以与第一夹具J1一体地形成。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第二夹具J2。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在内线固定结构52不具备缆线调节器56这一点、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大小不同这一点、以及前拨链器30不具备内线通路74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相同。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附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不具备缆线调节器56。本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的缆线紧固件90例如包括缆线固定螺栓92。缆线紧固件90例如包括缆线固定板94。缆线固定板94的板孔例如为贯通,以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供缆线固定螺栓92的缆线固定传动轴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缆线固定螺栓92拧入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从而缆线固定螺栓92与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安装孔轴向D3上固定于缆线固定螺栓92的缆线固定头和外连杆38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安装孔轴向D3上固定于缆线紧固件90的缆线固定板94和外连杆38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中,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视角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开口部48在与安装孔轴向D3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48在与安装孔轴向D3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短。只要在从视角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通过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可以看见支撑螺栓46,则本实施方式的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有任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不具备内线通路74。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内线固定结构52的内线20A的端部安装有端盖20C。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21至图2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在外连杆38的安装孔40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相同。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附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孔40的安装孔轴心AX1沿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不同的方向延伸。例如,在安装状态下,安装孔轴心AX1沿人力驱动车10的上下方向延伸。例如,在前拨链器30的组装状态下,第一外连杆轴心X1沿与安装孔轴心A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以安装孔轴心AX1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交叉的方式平行移动安装孔轴心AX1的情况下,安装孔轴心AX1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所形成的角度例如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在以安装孔轴心AX1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交叉的方式平行移动安装孔轴心AX1的情况下,安装孔轴心AX1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所形成的角度例如为90度。
外连杆38例如包括内线引导部96。内线引导部96将内线20A从鲍登线安装部36A引导至内线固定结构52。内线引导部96例如设于外连杆38中的朝向基座部件32一侧的面。内线引导部96例如将内线20A以沿着外连杆38的方式从鲍登线安装部36A引导至内线固定结构52。
内线引导部96包括第一引导部96A和第二引导部96B。第一引导部96A将内线20A从鲍登线安装部36A引导至外连杆38。第一引导部96A例如在从鲍登线安装部36A至内线固定结构52的部分包括覆盖外连杆38中的朝向基座部件32一侧的面的突起。内线20A配置于第一引导部96A的突起与外连杆38中的朝向基座部件32一侧的面之间。通过突起将内线20A朝向外连杆38推压,内线20A从鲍登线安装部36A被引导至外连杆38。
第二引导部96B将被第一引导部96A朝向外连杆38引导的内线20A引导至缆线紧固件54与缆线调节器56之间。第二引导部96B例如具有从外连杆38的端部朝向安装孔40而形成的槽。内线20A配置于第二引导部96B的槽。内线20A通过配置于第二引导部96B的槽而被引导至缆线紧固件54与缆线调节器56之间。
由于通过内线引导部96将内线20A沿外连杆38配置,因此,在第一外连杆端38A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情况下,内线20A难以朝向与内线20A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安装孔轴心AX1朝向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不同的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也能够适当地维持内线20A的张力。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在第一安装位置与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朝向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不同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内线固定结构52例如在安装状态下绕沿着人力驱动车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安装孔轴心AX1旋转。例如,在安装状态下,内线固定结构52沿着与人力驱动车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平面移动。致动器调节器70隔着外连杆38配置于基座部件32的相反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中,用户能够从人力驱动车10的上方观察来操作内线固定结构52,因此用户的操作性提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拨链器30中,由于用户能够适当地操作内线固定结构52,因此,能够提高可用性。
<变形例>
关于实施方式的说明是根据本公开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可采取方式的示例,并非意图限制其方式。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可采取以下所示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相互不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组合而成的方式。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附加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缆线紧固件54可以不包括缆线固定板60。在缆线紧固件54不包括缆线固定板60的情况下,可以在缆线固定螺栓58与缆线致动器62之间固定内线20A。
·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可以包括仅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两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或者四个以上的缆线固定突出部68。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68的数量例如能够根据缆线导向槽部66的长度、安装孔40的直径等设定。
·内线通路74可以设于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之外的场所。例如,内线固定结构52在除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之外,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外连杆轴部件38Y、第一内连杆轴部件42X、以及第二内连杆轴部件42Y中的至少一者。或者,内线固定结构52也可以以与第一外连杆轴心X1以及第二外连杆轴心X2中的任一者均不同轴的方式设于外连杆38。总之,外连杆38也可以设置有适当地引导内线20A这样的贯通孔,作为内线通路74。
·位置调整结构76可以仅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中的任一者。在位置调整结构76仅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的情况下,由于至少能够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伸出位置PG2,因此,能够通过位置调整结构76容易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位置。在位置调整结构76仅包括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的情况下,由于至少能够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缩进位置PG1,因此,能够通过位置调整结构76容易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的位置。
·位置调整结构76可以仅包括伸出位置调整孔82以及缩进位置调整孔84中的任一者。例如,在位置调整结构76仅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的情况下,位置调整结构76可以仅包括伸出位置调整孔82。例如,在位置调整结构76仅包括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的情况下,位置调整结构76可以仅包括缩进位置调整孔84。
·只要是与外连杆内侧面38D不同的面,则位置调整结构76可以设于外连杆外侧面38C以外的外连杆38的面。在位置调整结构76设于与外连杆内侧面38D不同的面的情况下,与位置调整结构76设于基座部件等的情况相比,用于操作位置调整结构76的工具T2易于接触。
·外连杆外侧面38C上的位置调整结构76和开口部48的配置可以任意地变更。例如,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可以关于链条驱动方向D4,配置于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上游侧。或者,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以及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可以以在与链条驱动方向D4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于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上游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拨链器30可以具备内线通路74。例如,内线通路74设于第一外连杆轴部件38X。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连杆38可以具有缆线导向槽部6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连杆38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连杆38的开口部48的大小相同。
·前拨链器30例如具备:基座部件32,其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外连杆38,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和第二外连杆端38B,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安装状态下,与基座部件32相比,外连杆38的至少一部分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以及内线固定结构52,其设于外连杆38,内线固定结构52包括:缆线紧固件54,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固定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解放鲍登线20的内线20A;和缆线调节器56,其构成为使鲍登线20的内线20A移动,内线固定结构52只要构成为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外连杆38旋转,则可以省略其他结构。
·前拨链器30例如具备:基座部件32,其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内连杆42,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42A和第二内连杆端42B,第一内连杆端42A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Y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外连杆38,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和第二外连杆端38B,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安装状态下,与内连杆42相比,外连杆38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以及内线固定结构52,其不经由其他的连杆而设于内连杆42以及外连杆38中的一者,内线固定结构52包括:缆线紧固件54,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固定鲍登线20的内线20A,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缆线紧固件54构成为解放鲍登线20的内线20A;和缆线调节器56,其构成为使鲍登线20的内线20A移动,内线固定结构52只要构成为在缆线紧固件54处于缆线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相对于内连杆42以及外连杆38中的一者旋转,则可以省略其他结构。
·前拨链器30例如只要具备:基座部件32,其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内连杆42,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42A和第二内连杆端42B,第一内连杆端42A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Y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外连杆38,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和第二外连杆端38B,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安装状态下,与内连杆42相比,外连杆38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内线固定结构52,其设于外连杆38;以及内线通路74,其设于外连杆38,则可以省略其他结构。
·前拨链器30只要具备:基座部件32,其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外连杆38,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第二外连杆端38B、以及开口部48,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安装状态下,与基座部件32相比,外连杆38的至少一部分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链条引导件44,其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外连杆38的第二外连杆端38B,以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件32在缩进位置PG1与伸出位置PG2之间移动,伸出在安装状态下,伸出与缩进位置PG1相比,伸出位置PG2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以及位置调整结构76,其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和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中的至少一者,该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并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基座部件32的伸出位置PG2,而与基座部件32选择性地接触,该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并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基座部件32的缩进位置PG1,而与基座部件32选择性地接触,则可以省略其他结构。本变形例的前拨链器30还可以包括内线固定结构52。
·前拨链器30只要具备:基座部件32,其构成为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连接;内连杆42,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42A和第二内连杆端42B,第一内连杆端42A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Y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外连杆38,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38A、第二外连杆端38B、以及开口部48,第一外连杆端38A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X1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基座部件32,在前拨链器30安装于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的安装状态下,与内连杆42相比,该外连杆38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链条引导件44,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Y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内连杆42的第二内连杆端42B,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X2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外连杆38的第二外连杆端38B,以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件32在缩进位置PG1和伸出位置PG2之间移动,在安装状态下,与缩进位置PG1相比,伸出位置PG2距离人力驱动车10的车架12更远;以及位置调整结构76,其包括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和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中的至少一者,该伸出位置调整螺栓78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并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基座部件32的伸出位置PG2,而与基座部件32选择性地接触,该缩进位置调整螺栓80构成为设于外连杆38,并且,为了选择性地调整链条引导件44相对于基座部件32的缩进位置PG1,而与基座部件32选择性地接触,则可以省略其他结构。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至少一个”这种表述指的是所期望的选项的“一个以上”。作为一例,如果选项数是两个,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至少一个”这种表述指的是“仅一个选项”或“两个选项这两者”。作为其他例,如果选项数是三个以上,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至少一个”这种表述指的是“仅一个选项”或“两个以上的任意选项的组合”。
符号说明:
10…人力驱动车、12…车架、20…鲍登线、20A…内线、30…前拨链器、32…基座部件、38…外连杆、38A…第一外连杆端、38B…第二外连杆端、40…安装孔、42…内连杆、42A…第一内连杆端、42B…第二内连杆端、44…链条引导件、52…内线固定结构、54…缆线紧固件、56…缆线调节器、58…缆线固定螺栓、58A…缆线固定头、58B…缆线固定轴、58C…缆线固定螺纹部、60…缆线固定板、60A…板孔、62…缆线致动器、62B…致动器孔、62C…致动器孔螺纹部、64…致动器固定螺栓、64A…致动器固定头、64B…致动器固定轴、64C…致动器固定螺纹部、66…缆线导向槽部、68…缆线固定突出部、70…致动器调节器、70A…致动器调整螺纹部、72…调整孔、72A…调整孔螺纹部、74…内线通路、90…缆线紧固件、92…缆线固定螺栓、94…缆线固定板。
Claims (23)
1.一种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前拨链器具备:
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
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基座部件相比,所述外连杆中的至少一部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以及
内线固定结构,其设于所述外连杆,
所述内线固定结构包括:
缆线紧固件,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固定鲍登线的内线,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解放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和
缆线调节器,其构成为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移动,
所述内线固定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所述外连杆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还具备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
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链条引导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外连杆具有包括安装孔轴心的安装孔,
所述内线固定结构以能够绕所述安装孔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紧固件包括缆线固定螺栓,该缆线固定螺栓具有缆线固定头和缆线固定轴,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具有致动器孔的缆线致动器,
所述缆线致动器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
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以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的关于所述安装孔轴心的安装孔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头与所述缆线致动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紧固件包括缆线固定板,该缆线固定板具有板孔,该板孔为贯通,以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供所述缆线固定轴通过,
所述缆线固定螺栓的所述缆线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以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安装孔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缆线紧固件的所述缆线固定板与所述缆线致动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固定螺栓,该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
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头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外连杆接触,
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固定螺栓具有形成于所述缆线固定轴的缆线固定螺纹部,
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形成于所述致动器孔的致动器孔螺纹部,
所述缆线固定螺纹部构成为与所述致动器孔螺纹部螺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固定螺栓,该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
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具有形成于所述致动器固定轴的致动器固定螺纹部,
所述致动器固定螺纹部形成为与所述致动器孔螺纹部螺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缆线固定轴以及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在所述安装孔轴向上彼此分开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
缆线致动器,其具有致动器孔;和
致动器固定螺栓,其具有致动器固定头和致动器固定轴,
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头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与所述外连杆接触,
在所述前拨链器的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致动器固定螺栓的所述致动器固定轴安装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缆线致动器的所述致动器孔。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致动器调节器,该致动器调节器构成为调整所述内线固定结构相对于所述外连杆的旋转,
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调整孔,该调整孔构成为承接所述致动器调节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致动器调节器具有致动器调整螺纹部,
所述缆线调节器具有形成于所述调整孔的调整孔螺纹部,
所述致动器调整螺纹部构成为与所述调整孔螺纹部螺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调节器包括缆线致动器,该缆线致动器具有缆线导向槽部,
所述缆线导向槽部构成为在所述前拨链器的组装状态下承接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缆线致动器具有设于所述缆线导向槽部的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
所述至少一个缆线固定突出部构成为促进所述缆线紧固件与所述缆线调节器之间的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的固定。
16.一种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前拨链器具备:
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
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
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以及
内线固定结构,其不经由其他连杆而设于所述内连杆以及所述外连杆中的一者,
所述内线固定结构包括:
缆线紧固件,其构成为切换缆线固定状态和缆线解放状态,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固定鲍登线的内线,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解放状态的期间,所述缆线紧固件构成为解放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和
缆线调节器,其构成为使所述鲍登线的所述内线移动,
所述内线固定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缆线紧固件处于所述缆线固定状态的期间,相对于所述内连杆以及所述外连杆中的所述一者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18.一种前拨链器,其为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前拨链器具备:
基座部件,其构成为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车架连接;
内连杆,其具有第一内连杆端和第二内连杆端,所述第一内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
外连杆,其具有第一外连杆端和第二外连杆端,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能够绕第一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前拨链器安装于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连杆相比,所述外连杆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内线固定结构,其设于所述外连杆;以及
内线通路,其设于所述外连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内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内连杆的所述第二内连杆端,且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内线通路设于所述第一外连杆端以及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中的至少一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还具备链条引导件,其以能够绕第二外连杆轴心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连杆的所述第二外连杆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在缩进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缩进位置相比,所述伸出位置距离所述人力驱动车的所述车架更远,
所述内线通路与所述第一外连杆轴心以及所述第二外连杆轴心中的至少一者同轴。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内线通路设于所述第一外连杆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前拨链器,其中,
所述内线通路与所述第一外连杆轴心同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71750 | 2022-10-26 | ||
JP2023-026027 | 2023-02-22 | ||
JP2023026027A JP2024063716A (ja) | 2022-10-26 | 2023-02-22 | 人力駆動車用のフロントディレイ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22750A true CN117922750A (zh) | 2024-04-26 |
Family
ID=9076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323429.XA Pending CN117922750A (zh) | 2022-10-26 | 2023-10-12 | 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922750A (zh) |
-
2023
- 2023-10-12 CN CN202311323429.XA patent/CN11792275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2427B2 (en) | Bicycle shifter | |
CN109591952B (zh) | 自行车后拨链器 | |
US9598139B2 (en) |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 |
US5448927A (en) | Adjustable leverage brake lever | |
JP3568123B2 (ja) | 自転車リアディレーラのケージ板調節機構 | |
US20070191159A1 (en) | Bicycle derailleur | |
US20090062045A1 (en) |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 |
US9248885B2 (en) | Derailleur | |
US20220033032A1 (en) | Battery holde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drive unit, drive unit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drive unit, and battery unit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drive unit | |
US20090158881A1 (en)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 |
US9156524B2 (en) | Derailleur | |
EP1547914B1 (en)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assembly | |
EP1972537A2 (en) | Reach adjust for a handlebar-mounted lever assembly | |
EP1197427A2 (en) | Bicycle shifting device | |
US11565772B2 (en) | Bicycle derailleur, bicycle gear structure, bicycle motor unit, and front derailleur | |
CN111469974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US12151783B2 (en) | Chain guide of bicycle derailleur | |
CN109665060B (zh) | 自行车控制设备 | |
TW202417316A (zh) |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 |
TWI650269B (zh) | 自行車驅動系統 | |
CN117922750A (zh) | 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 |
CN117922749A (zh) | 人力驱动车用的前拨链器 | |
TW201446586A (zh) | 撥鏈器 | |
JP2024063716A (ja) | 人力駆動車用のフロントディレイラ | |
CN111469975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