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削切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金属削切工艺,其用在削切长条状金属本体的工序中,削切所用装置包括底板和安装在底板上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圆锯片,所述圆锯片受输出轴驱动而转动,还包括导向组件、复原组件和外扩引导件,基于导向组件、复原组件和外扩引导件进行如下工艺步骤:
步骤一、将金属本体平行放置在导向组件构成的引导路径上;
步骤二、向圆锯片所在方向对金属本体进行第一次推动,使金属本体被圆锯片削切形成一条上下贯通的切缝;
步骤三、向圆锯片所在方向对金属本体进行第二次推动,使外扩引导件头侧卡入切缝内,推进过程中的金属本体受外扩引导件的尾侧支撑,向外侧发生弯曲形变,使切缝俯视/仰视状态下呈张口朝向复原组件的“V”字形,以避免后续的金属本体与圆锯片接触;
然后,向外扩引导件后进给的金属本体进入复原组件构成的引导路径上,以借助复原组件使弯曲形变的金属本体复原;
其中,弯曲形变的金属本体复原成平行于引导路径的直线状金属本体;
其中,所述圆锯片设置在导向组件和复原组件之间,且所述圆锯片竖直设置,所述圆锯片的圆心轴垂直于导向组件和复原组件形成的引导路径;
其中,所述圆锯片的最低点低于底板上表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导向槽,所述复原组件包括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之间形成复原槽,其中:
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一复原板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导向板与第二复原板位于同一侧;
所述导向槽和复原槽长度方向形成的中轴线共线;
沿所述导向槽和复原槽的中轴线方向形成引导路径;
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为直板,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为折板,且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靠近圆锯片一侧的板体向外偏离于引导路径,以形成开口,远离圆锯片一侧的板体与引导路径平行,以形成收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两个中间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滑板,所述第二复原板和第一复原板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滑板,所述底板上对应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开设有对应数量的滑槽;
其中,所有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分别与其对应的滑槽滑动连接,并在两侧的第一滑板中都选取若干与推动件连接;
邻近的所述第二滑板和第一滑板之间通过一体板连接固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内设置有加热丝,通电后的加热丝使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升温,以对金属本体进行加热。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扩引导件为第一外扩引导块,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设置在圆锯片和复原组件之间,但更靠近圆锯片,且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长度方向形成的中轴线落于引导路径上;
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的头侧窄于其尾侧,以使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两侧面的尾侧向外扩出;
其中,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的头侧朝向圆锯片;
所述第一外扩引导块的头侧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切缝宽度。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锯片能够进行上下运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锯片的两侧均开设有环形的容置槽,所述外扩引导件包括两个第二外扩引导块,两个第二外扩引导块分别位于两个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外扩引导块朝外的一侧为锥形,且第二外扩引导块的锥形外沿落于容置槽内,通过其外沿形成头侧,锥形的顶点形成尾侧;
所述第二外扩引导块外设置有摆臂,摆臂与连接圆锯片的轴转动连接,以带动第二外扩引导块进行圆周运动,并使第二外扩引导块固定于运动路径上的任意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金属削切工艺中,通过使削切后的两部分金属向外侧弯曲形变,形成一个“V”字形的切缝,以使削切后的两部分金属脱离圆锯片,使二者由面接触变成线接触,即避免了二者的相互磨损,还能保证切缝的形成质量,另外,借助复原组件使弯曲形变的金属本体复原,也保证了削切后的金属与现有削切工艺得到的金属形状一致,更重的是能够约束金属的行径方向,这样再长的金属也能够适用此削切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圆锯削切长条形金属的过程中,金属在推进时,停留在削切金属形成缝隙的圆锯,非常容易被行径中的金属磨损,同理,行径中的金属也容易被转动的圆锯磨损,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削切工艺。
参见图1所示,该金属削切工艺用在圆锯削切长条状金属的工序中,削切金属本体600时是在底板100上进行的,在底板100上设置有导向组件200、复原组件300和圆锯片400,导向组件200和复原组件300都具备引导金属本体600的能力,且引导的方向保持一致,圆锯片400设置在导向组件200和复原组件300之间,圆锯片400竖直设置,然后其圆心轴垂直于导向组件200和复原组件300形成的引导路径,为了让圆锯片400能够转动,故在圆锯片400的轴向上设置驱动部410,驱动部410安装在底板100上,在驱动部410的输出轴上设置圆锯片400,圆锯片400受输出轴驱动而转动,并且圆锯片400的最低点要低于底板100上表面的,常见的方式就是:在底板100上位于圆锯片400正下方的位置,平行于圆锯片400开设槽口,然后使圆锯片400落于槽口内即可。
进一步的,导向组件200和复原组件300之间的引导路径上设置有外扩引导件500,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金属本体600平行放置在导向组件200构成的引导路径上,放置后的金属本体600落在底板100的上表面;
步骤二、向圆锯片400所在方向对金属本体600进行第一次推动,使金属本体600被圆锯片400削切形成一条上下贯通的切缝;
步骤三、向圆锯片400所在方向对金属本体600进行第二次推动,使外扩引导件500头侧卡入切缝内,推进过程中的金属本体600受外扩引导件500的尾侧支撑,向外侧发生弯曲形变,这样就能够将切缝打开,使切缝俯视/仰视状态下呈张口朝向复原组件300的“V”字形,从而避免后续的金属本体600与圆锯片400接触,同时也便于圆锯片400进行削切;
然后,向外扩引导件500后进给的金属本体600进入复原组件300构成的引导路径上,被复原组件300挤压后,弯曲形变的金属本体600复原,变成平行于引导路径的直线状金属本体600。
继续参阅图1所示,导向组件200包括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之间形成导向槽200A,复原组件300包括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之间形成复原槽300A,其中:
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一复原板320位于同一侧,第二导向板220与第二复原板310位于同一侧;
导向槽200A和复原槽300A长度方向形成的中轴线共线;
沿导向槽200A和复原槽300A的中轴线方向形成引导路径;
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为直板,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为折板,且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靠近圆锯片400一侧的板体向外偏离于引导路径,以形成开口,远离圆锯片400一侧的板体与引导路径平行,以形成收口。
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圆锯片400沿箭头a所指方向/反方向转动,参见图3所示,外扩引导件500为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继续参阅图1,第一外扩引导块510设置在圆锯片400和复原组件300之间,但更靠近圆锯片400,且第一外扩引导块510长度方向形成的中轴线落于引导路径上,再借助图3中的虚线可知,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头侧窄于其尾侧,从而使第一外扩引导块510两侧面的尾侧微微向外扩出,然后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头侧朝向圆锯片400,且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头侧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切缝宽度(即圆锯片400的厚度),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4所示,将金属本体600放置在导向槽200A内,然后推动金属本体600向靠近圆锯片400的方向运动,运动中的金属本体600被圆锯片400切割形成切缝,这时候金属本体600被切缝分隔成左右两部分,紧接着,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头侧就卡入切缝内,继续运动的金属本体600,其左右两部分受到第一外扩引导块510尾侧向外扩出的表面作用,而向外弯曲变形(图4中的放大部分可以看出),接着,弯曲变形的金属本体600又进入复原槽300A的开口,借助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由开口向收口的变化,弯曲变形的金属本体600又被拉直。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中,L1示出了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之间的间距(即导向槽200A的宽度,也即金属本体600的宽度),L2示出了复原槽300A收口的宽度,图3中,L3示出了切缝的宽度(即圆锯片400的厚度),使L1-L2=L3,这时就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说明上述工作原理,即:
如图4所示,将金属本体600分为推进段600a、形变段600b和复原段600c,然后推进段600a在导向槽200A内是一个呈直线走向的整体,然后经过圆锯片400削切分成了两个形变段600b,两个形变段600b左右分布,且两个形变段600b在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作用下,已经向外侧弯曲变形,过后进入复原槽300A的开口,经过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的引导,两个形变段600b相互靠近并贴合,这时再在收口的作用下使弯曲的两个形变段600b复原成两个呈直线走向的复原段600c。
关于复原段600c的形成还有另外两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其一,如图5所示,在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之间的中部设置第一中间板340,且第一中间板340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落于引导路径上,然后假设第一中间板340的设置厚度为D,那么L2=L1-L3+D,而且第一中间板340朝向圆锯片400的一端落于开口内,这样经过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作用朝内弯曲的金属本体600能够接触到第一中间板340,这样在第一中间板340的配合向完成复原段600c的形成。
优选的,D=L3。
其二、如图6所示,在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之间设置第二中间板350和第三中间板360,且L2>L1-L3+2D,但只适用于对半削切的金属本体600。
优选的,底板100上位于驱动部410和圆锯片400的正下方设置有下沉槽100A,其目的同上述的槽口相同,但这种方式更便于第一外扩引导块510的安装,并且,为了保证金属本体600进给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在下沉槽100A内位于圆锯片400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板110。
更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示,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滑板230,第二复原板310和第一复原板320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滑板330,底板100上对应第一滑板230和第二滑板330开设有对应数量的滑槽100B,然后所有第一滑板230和第二滑板330分别与其对应的滑槽100B滑动连接,并在两侧的第一滑板230中都选取若干与液压杆或者电动推杆(统称为推动件)连接,这样在液压杆或者电动推杆的作用下能够调节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的位置,为了使第一复原板320和第二复原板310保持同步,邻近的第二滑板330和第一滑板230之间通过一体板700连接固定,这样通过调节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的位置就能实现金属本体600的非对半削切。
此外,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内设置有加热丝,通电后的加热丝使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升温,以对金属本体600进行加热,使其更容易的就发生形变,也提高削切的效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6示出的实施方式,因为第二中间板350和第三中间板360分离,所以相对于其他两种实施方式来说,金属本体600冷却的效率会更高。
优选的,为了避免热量过快的散失,底板100上位于第一导向板210和第二导向板220外设置有顶罩120。
第二实施例,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圆锯片400不仅能够沿箭头a所指方向/反方向转动,还能检箭头b所指方向进行上下运动,这样圆锯片400削切时形成的是一条竖直的削切面,而非圆弧形的削切面,从而更有利于“V”字形的切缝形成,因为圆弧形的削切面导致两个形变段600b在竖向的连接情况不一致。
而本实施例的缺点就是,需要一段一段的对金属本体600进行削切,所以工作效率会有所降低。
与本实施例适配的外扩引导件500也在图7中示出,首先,圆锯片400的两侧均开设有环形的容置槽400A,外扩引导件500包括两个第二外扩引导块520,两个第二外扩引导块520分别位于两个容置槽400A内,第二外扩引导块520朝外的一侧为锥形,且第二外扩引导块520的锥形外沿落于容置槽400A内,通过其外沿形成头侧,锥形的顶点形成尾侧,在第二外扩引导块520的支撑下,金属本体600也会发生弯曲变形,另外,第二外扩引导块520外设置有摆臂521,摆臂521与连接圆锯片400的轴转动连接,以带动第二外扩引导块520进行圆周运动,并能够使第二外扩引导块520固定于运动路径上的任意位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