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5206B -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15206B CN117715206B CN202310524181.7A CN202310524181A CN117715206B CN 117715206 B CN117715206 B CN 117715206B CN 202310524181 A CN202310524181 A CN 202310524181A CN 117715206 B CN117715206 B CN 1177152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module
- antenna
- antenna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frequency b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5—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天线的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以及天线的隔离度等因素,在电子设备同种工作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时,对其中一个中天线隔离度较高且接收信号强度较强的天线进行调度,优化了共存干扰。具体地,该方法包括:对应于电子设备中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第一通信模块的多个第一天线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根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其中,第一天线与第二通信模块中的第二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越高,该第一天线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和平板等电子设备通常支持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如同时支持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Wi-Fi)和蜂窝网(cellular)。而电子设备在一些使用场景下可能同时使用两种通信模块接入Wi-Fi网络和蜂窝网,例如Wi-Fi上网与蜂窝网通话、Wi-Fi热点分享与蜂窝网运行数据业务、分布式通信、多网协同等应用场景下同时使用这两种通信模块。其中,当电子设备的这两种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可能会出现邻频干扰或者谐波干扰,大大降低了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例如,Wi-Fi 2.4G频段的二次谐波在4.8GHz~4.96GHz左右,会直接落在5G蜂窝网N79的频段范围内,将产生谐波干扰严重影响两个系统的通信质量。又如,Wi-Fi 2.4G频段与蜂窝网N41的2.5G~2.6G频段范围邻近,将产生邻频干扰影响两个系统的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可以综合考虑天线的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以及天线的隔离度等因素,在电子设备同种工作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时,对其中一个中天线隔离度较高且接收信号强度较强的天线进行调度,优化了共存干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第一通信模块包括多个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天线;该方法包括:对应于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第一通信模块的多个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其中多个第一天线与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一一对应;根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其中,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越高,该第一天线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小。可以理解,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满足干扰条件,说明第一通信模块的通信与第二模块的通信存在共存干扰,例如第一通信模块的发送对第二通信模块的接收存在共存干扰。并且,每个第一天线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用于降低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第一天线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大对应的接收信号值的降低程度越大。如此,在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中,天线隔离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的话,该天线接收信号强度值越小。进而,隔离度较低的天线在所处第一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被调度,可以减弱与第二通信模块间存在的共存干扰。此外,上述第一通信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上述第二通信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根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包括:根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将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去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得到各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如此,使得天线隔离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对应的强度衰减值之后,该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会比隔离度较高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的话,该天线接收信号强度值越小,以达到最终调度第一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如此,申请中第一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同通常较大,以实现调度第一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根据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包括:根据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从多个第一天线中调度发射天线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第一通信模块的上行数据会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下行数据造成共存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干扰条件包括第一工作频段和第二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中的两个频段,其中,目标共存频段中的两个频段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大值与第二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即第一工作频段和第二工作频段相邻或相近,此时这两个工作频段间存在邻频干扰;第一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大值的整数倍与第二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即第一工作频段的谐波与第二工作频段相邻或相近,此时这两个工作频段间存在谐波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目标共存频段为预先设置的多种共存频段中的一种,并且,类型相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相同,类型不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不同。例如,目标共存频段可以包括Wi-Fi的2.4G频段和蜂窝网的N41频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在同一种类型的共存频段下,第一通信模块的天线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天线均不变。那么,在同一种类型的不同共存频段下,各第一天线与各第二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是不变的。如此,针对同一类型的共存频段中的不同共存频段下,为第一通信模块中各第一天线配置的第一强度衰减值相同,从而实现从相同的多个第一天线中进行天线调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天线为多个第二天线;该方法还包括:对应于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第二通信模块的多个第二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其中多个第二天线与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一一对应;根据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其中,第二天线与第一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越高,该第二天线的第二强度衰减值越小。并且,每个第二天线对应的第二强度衰减值用于降低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第二天线对应的第二强度衰减值越大对应的接收信号值的降低程度越大。如此,使得天线隔离度高的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较大,有利于实现调度第二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高的第二天线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根据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包括:根据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将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去对应的第二强度衰减值,得到各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如此,使得天线隔离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对应的强度衰减值之后,该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会比隔离度较高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的话,该天线接收信号强度值越小,以达到最终调度第二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如此,申请中第二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同通常较大,以实现调度第二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进而,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均调度其中天线隔离度高的天线,可以极大程度的优化两个模块间的共存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根据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包括:根据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从多个第二天线中调度接收天线进行下行数据传输。那么,在调度第一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高的第一天线发送上行数据,且从多个第二天线中调度天线隔离度较高的第二天线进行下行数据传输时,对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下行数据产生的干扰越小,使得第二通信模块的下行通信质量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类型相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相同,类型不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不同。那么,在同一种类型的不同共存频段下,各第一天线与各第二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是不变的。如此,针对同一类型的共存频段中的不同共存频段下,为第二通信模块中各第二天线配置的第二强度衰减值相同,从而实现从相同的多个第二天线中进行天线调度。
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进行干扰条件判断以及各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的调整,提升了天线调度过程的执行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出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和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如此,可以实时判断两个通信模块是否存在干扰,以及存在那种共存频段产生的干扰,提升了天线调度并通信的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对应于第一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不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第一通信模块的各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相同;据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根据多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例如,各个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对应于第一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不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第一通信模块的各第二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相同;根据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根据多个第二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如此,对于两个模块存在共存干扰和不存在共存干扰的场景,天线调度过程中的处理逻辑是一致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复用相同的代码实现,提高了天线调度过程的执行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该电子设备上执行时使该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及处理器,是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对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调整示意图;
图8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由背景技术可知,在电子设备同时使用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工作时,可能产生谐波干扰和邻频干扰等共存干扰,而这些共存干扰将严重影响电子设备中两个通信模块的通信质量和性能。其中,邻频干扰是指相邻或相近的频道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时邻频也称为临频。谐波(harmonic wave)干扰是指在电网、或电路中产生的谐波对电网或者是电网中的用电设备的干扰,谐波是电流中所含有的频率为基波的整数倍的电量。
为了解决共存干扰,一种常规技术是采用时分方式,对电子设备中两个通信模块通过中央控制器分配不同时隙,避免一个模块在发射时,另一个模块接收。从而,避免两个通信模块同时工作,以避免产生的共存干扰。但是,这两个通信模块时分工作会减低吞吐,提高时延。
另一种常规技术采用频分方式,对电子设备的两个通信模块通过中央控制器分配频点,避免两个模块间存在邻频干扰或谐波干扰等共存干扰。但是,电子设备一般无法决定自己的工作频点,频点会跟随接入点,如基站或路由器,使得该方案不易实现。
另一种常规技术可以采用回退发射功率的方式,对两个通信模块通过中央控制器降低发射功率,以减少一个模块的发射干扰另一个模块的接收的程度。虽然该方案中的发射和接收均没有时延,但是电子设备的上行通信受到限制,会降低这两个通信模块的通信质量,降低模块性能,收益较小。
可以理解,邻频干扰和谐波干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设备中不同通信模块的天线隔离度,即不同通信模块中天线的通信质量与天线隔离度相关。其中,天线隔离度是指一个天线发射的信号与另一个天线所接收的信号功率的比值,天线隔离度越高的天线的通信质量越高。其中,天线隔离度通常是同一设备中一个通信模块中的天线与另一个通信模块中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在该方法中,在电子设备同时使用两种无线通信模块工作时,如果检测到这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存在范围相近或相邻的工作频段,或者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产生的谐波的频段与另一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相邻或相近,则在通信过程中,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通常不会被调度。进而,隔离度较低的天线在所处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中不被调度,可以避免该模块使用该隔离度较低的天线的通信被另一无线通信模块严重干扰的情况发生。相应的,隔离度较高的天线在该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通常会被调度,从而减弱了另一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对该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造成的谐波干扰或邻频干扰等共存干扰,即提升了该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避免调度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中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的方式可以为:先根据电子设备的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多个天线的天线隔离度,为每个天线设置强度衰减值,其中,天线隔离度较低的天线具有较高的强度衰减值。并且,在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中,将天线隔离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对应的强度衰减值之后,该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会比隔离度较高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的程度大的话,该天线接收信号强度值越小。进而,隔离度较低的天线在所处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的过程中不被调度,可以减弱与另一无线通信模块间存在的共存干扰。
如此,本申请可以综合考虑天线的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以及天线的隔离度等因素,在电子设备同种工作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时,对其中一个中天线隔离度较高且接收信号强度较强的天线进行调度,优化了共存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可以预先设置多种共存频段。其中,每种共存频段包含存在干扰的两种频段,并且本申请中共存频段还可以称为共存参数。具体地,一些共存频段中的一个频段与另一个频段的范围相近或相邻,即这些共存频段内的两个频段间存在邻频干扰。另一些共存频段中的一个频段的谐波与另一个频段的范围相近或相邻,即这些共存频段内的两个频段间存在邻频干扰。
可以理解,检测到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存在范围相邻或相近的工作频段,或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产生的谐波的频段与另一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相近或相邻的方式包括:判断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各自的工作频段是否同时落在预先设置的一种共存频段内,即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各自的工作频段是否分别为该共存频段中的两个频段。
在一些实施中,对于不同的共存频段,本申请为电子设备的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中多个天线设置的多个强度衰减值不同。其中,各个天线的强度衰减值还可以称为权重,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电子设备中的一个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多个天线对应每种共存频段设置多个强度衰减值的同时,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另一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多个天线对应每种共存频段也设置相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进而,针对同一个共存频段,可以使用电子设备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使用另一个无线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如此一来,本申请可以采用空分方式,在不影响电子设备中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内天线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在空间中选择天线隔离度更优的天线工作,避免使用产生强干扰的天线,提升了该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质量。并且,避免出现上述几种常规技术手段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适用于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多种通信模块的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膝上型计算机、平板电脑、电视、显示设备、户外显示屏、车载终端等各种设备。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两个或多个无线通信模块同时工作且存在共存干扰的场景中。每种无线通信模块例如可以是Wi-Fi通信模块、蜂窝网通信模块和蓝牙(Bluetooth)通信模块等,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种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天线系统实现发送和接收功能。其中,天线系统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组成,发射天线可以称为TX天线,接收天线可以称为RX天线,RX表示接收(receive),TX表示发送(transport)。
可以理解,每种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天线。例如,电子设备尤其是高端机中,Wi-Fi模块和蜂窝网模块均可以包含多个天线。此外,蓝牙通信模块可以包含一个天线。
参照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架构包括电子设备100、网络节点200和网络节点300。
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分别与网络节点200和网络节点300通信。例如,在电子设备100包括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时,电子设备100可以同时使用无线通信模块1与网络节点200通信,并使用无线通信模块2与网络节点300通信。
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蜂窝网模块、Wi-Fi模块、蓝牙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路节点200和网络节点300可以为基站、路由器、网关、接入站点等设备,但不限于此。例如,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且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网络节点200和网络节点300分别为基站和路由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均为蜂窝网模块,网络节点200和网络节点300可以为不同运营商的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使用无线通信模块1向网络节点200发送上行数据,同时使用无线通信模块2从网络节点300接收下行数据。那么,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的发射可能会对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接收造成谐波干扰或者邻频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100可以使用无线通信模块1从基站200接收下行数据,同时使用无线通信模块2采用Wi-Fi向路由器300发送上行数据。此时,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发射可能会对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的接收造成邻频干扰。
接下来,参照表1示出的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种类,对电子设备通信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表1:
应用场景 | 无线通信模块1 | 无线通信模块2 |
应用场景(1) | 蜂窝网模块 | Wi-Fi模块 |
应用场景(2) | 蜂窝网模块 | 蓝牙模块 |
应用场景(3) | 蜂窝网模块 | 蜂窝网模块 |
应用场景(4) | Wi-Fi模块 | 蓝牙模块 |
例如,应用场景(1)可以包括:Wi-Fi上网与蜂窝网通话、Wi-Fi热点分享与蜂窝网运行数据业务、分布式通信、多网协同等场景。
例如,应用场景(2)可以包括:蜂窝网上网与蓝牙数据传输、蜂窝网通话与蓝牙数据传输、分布式通信、多网协同等场景。
例如,应用场景(3)可以包括:一个蜂窝网上网与另一个蜂窝网通话、两个蜂窝网分别通话、分布式通信、多网协同等场景。此时,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双卡双待,如同时安装两个不同运营商的用户识别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以支持电子设备100运行两个蜂窝网模块。
例如,应用场景(4)可以包括:Wi-Fi上网与蓝牙数据传输、分布式通信、多网协同等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应用场景(1)、(2)、(4)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分别具有独立的天线系统。而在应用场景(3)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中可以共享一组天线系统,例如模块A和模块B分别锁定同一天线系统中的不同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之间的共存干扰是谐波干扰还是邻频干扰,取决于两个模块的工作频段。例如,两个模块分别工作在Wi-Fi网络的2.4G频段的二次谐波以及5G蜂窝网的N79时,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共存干扰为谐波干扰。又如,两个模块分别工作在Wi-Fi网络的2.4G频段以及蜂窝网的N41时,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共存干扰为邻频干扰。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每种共存频段为两个工作频段(或频率组合)的组合,即包含无线通信模块1的一种工作频段与无线通信模块2的一种工作频段。那么,每种共存频段可以用于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同时工作且存在共存干扰的一种共存场景。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同时落到某一种共存频段时,说明这两个模块处于存在共存干扰的一种共存场景中。
作为示例,对应于邻频干扰,一个频段的范围最大值与另一个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其中,预设差值的取值可以为经验值或实验值,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示例,对应于谐波干扰,一个频段的范围最大值的整数倍与另一个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可以具有不同的天线组合,两种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在同一天线组合下使用多种工作频段组合,即两种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同一天线组合可以对应多种共存频段。
可以理解,一种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在一些工作频率下使用相同天线,例如蜂窝网模块在B40、B41、N41频段下可以使用相同的天线。并且,一种无线通信模块在一些工作频段下使用的天线与在另一些工作频率下使用的天线不同,例如蜂窝网模块在N41频段下使用的天线与在N79频段下使用的天线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管理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可以将两种无线通信模块间使用相同天线组合的多种共存频段划分为同一种类型。其中,共存频段的类型也可以称为档位,此时一个档位包括多种共存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可以将蜂窝网模块的B40、B41、N41频段分别与Wi-Fi模块的2.4G频段组成的共存频段作为同一类型的共存频段,可以称为2.4G邻频类型的共存频段。并且,由于N79频段使用天线与N41频段使用的天线不同,因此蜂窝网模块的N79频段与Wi-Fi模块的2.4G频段组成的共存频段不属于2.4G邻频类型。
接下来,参照表2示出了2.4G邻频类型的多种共存频段的示例。
表2:
其中,表2示出的共存频段1~3可以分别指示共存场景1~3,即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间存在共存干扰的3种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表2示出的每种共存频段包含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对应的信道号,以及无线通信模块2的一种工作频段和对应的信道号。通常一种信道对应的工作频段是固定的。
其中,表2中的共存频段3指示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为2496~2565Hz,对应信道(channel)为499200~51300的N41低信道。共存频段3指示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为2447~2482Hz,对应信道号为CH8~CH13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高信道。例如,在共存频段3指示的共存场景3中,无线通信模块1在N41频段内的上行数据发送,将对无线通信模块2在Wi-Fi的2.4G频段内的下行数据接收产生邻频干扰。
类似的,对于表3中的共存频段1和共存频段2的相关描述可以参照上述共存频段3的相关描述,对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上述共存频段3指示的共存场景3为例,对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其通信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中无线通信模块1可以工作在蜂窝网N41频段,对应的天线规格为1TX/4RX。此时,模块1包含Ant0~Ant3这4个天线,这个4个天线均可以作为RX工作,并且其中一个天线可以被调度作为TX工作。作为示例,TX在这4个天线上的调度主要根据4个天线接收信号强度决定,如对4个天线轮询分别得到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power,RSRP),以选择出RSRP最大的一个天线作为TX工作。
其中,RSRP是接收信号强度指标,表示接收到的特定蜂窝网小区的平均功率,如果RSRP的取值很低,说明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很弱,此时用户的体验会很差。例如,RSRP的取值范围为-140~-40,单位为分贝毫瓦(decibel relative to one milliwatt,dBm)。-140dBm表示信号最弱,-40dBm表示信号最强。
图2中的无线通信模块2可以工作在Wi-Fi的2.4G频段,对应的天线规格为2TRX。其中,模块2包含Ant4和Ant5这个2个天线,并且这个2个天线均作为RX或TX工作。显然,图2示出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均为多天线系统。
可以理解,由于同一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电子设备中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天线组合是不变的,因此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共存频段为电子设备的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设置相同的多个强度衰减值。即针对电子设备的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同一类型的多种共存频段对应相同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以下对图2示出天线组合,对本申请中的两种无线通信模块的天线的隔离度、灵敏度恶化以及天线的强度衰减值进行示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共存场景3下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为例对天线的隔离度进行说明。参照表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间的天线隔离度的示例。
表3:
天线隔离度 | Ant0 | Ant1 | Ant2 | Ant3 |
Ant4 | 差 | 差 | 中 | 优 |
Ant5 | 中 | 差 | 优 | 优 |
其中,对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Ant4和Ant5,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Ant3的隔离度最优,天线Ant1的隔离度最差。那么,为了避免无线通信模块2的接收被强干扰,在对无线通信模块1进行天线调度之前,可以调整天线Ant1的接收信号强度以避免该天线被调度,从而避免出现天线Ant1的发射对天线Ant4或Ant5的接收造成强干扰。
接收机灵敏度恶化,称之为desense,接收机灵敏度是由信道带宽和信噪比共同决定的,比如5MHz带宽比10MHz带宽理论值好3dB,单位是分贝(dB)。
在一些实施中,本申请基于天线隔离度可以预先设置各个天线的灵敏度恶化值。例如,参照表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间天线的灵敏度恶化示例。
表4:
灵敏度恶化(desense) | Ant0 | Ant1 | Ant2 | Ant3 |
Ant4 | 9dB | 9dB | 6dB | 0dB |
Ant5 | 6dB | 9dB | 0dB | 0dB |
结合表3和表4可知,对于天线Ant4,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Ant3的灵敏度恶化值最小,天线Ant0和Ant1的灵敏度恶化值最大。对于天线Ant5,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Ant2和Ant3的灵敏度恶化值最小,天线Ant1的灵敏度恶化值最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可以根据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间天线的灵敏度恶化值,为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预先配置不同的强度衰减值。例如,在共存场景1~3下,本申请可以基于上述表4示出的灵敏度恶化值,为无线通信模块1的天线Ant0~Ant3预先配置各个强度衰减值。
例如,表5示出了共存场景1~3下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Ant0~Ant3的强度衰减值的一种示例。
表5:
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以表5示出的天线Ant0~Ant3各自的强度衰减值,对天线Ant0~Ant3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调整。其中,天线Ant1对应的强度衰减值最大且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小程度最大,天线Ant3对应的强度衰减值最小且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小程度最小。
例如,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RP。无线通信模块1为Wi-Fi模块,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
其中,RSSI在无线网络中表示信号的强度,它随距离的增大而衰减,通常为负值,该值越接近零说明信号强度越高。例如,RSSI的取值范围为-140~-10,单位为dBm。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为不同天线设置不同的强度衰减值的基准可以是0dB,即对天线的灵敏度恶化值最小的天线设置的强度衰减值可以为0dB。相应的,对天线的灵敏度恶化值较大的天线设置的强度衰减值可以为大于0的值,如3dB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不仅可以预先为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多个天线设置多个强度衰减值,在无线通信模块2中包含多个第二天线时,还可以为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多个第二天线也设置相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例如,本申请在无线通信模块2的发射对无线通信模块1的接收造成邻频干扰的场景下,可以为两种通信模块均设置对应的各个强度衰减值。
为了方便区分,以下实施例将无线通信模块1中多个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称为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将无线通信模块2中多个第二天线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称为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即,本申请对于每种类型的多种共存频段,可以为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多个第一天线设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并为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多个第二天线设置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类似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可以基于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天线的灵敏度恶化值,为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天线预先配置不同的强度衰减值。
在一些实施例在共存场景1~3下,本申请可以基于上述表4示出的灵敏度恶化值,为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Ant4和Ant5预先配置各个强度衰减值。
例如,表6示出了共存场景1~3下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Ant4和Ant5的强度衰减值的一种示例。
表6:
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可以以表6示出的天线Ant4和Ant5各自的强度衰减值,对天线Ant4和Ant5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调整,以从天线Ant4和Ant5中调度天线工作。其中,天线Ant4的强度衰减值大于天线Ant5的强度衰减值,因此天线Ant5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可能大于天线Ant4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
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2基于蜂窝网通信时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RP。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2基于Wi-Fi通信时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SI。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处于非共存场景下,即两种无线通信模块各自的工作频段未同时落入任意一个共存频段内,为无线通信模块1的多个天线中各个天线设置默认强度衰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为不同第一天线设置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均相同。例如,各个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或者均为1dB等,但不限于此。
例如,表7示出了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天线Ant0~Ant3的默认强度衰减值的一种示例,即各个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
表7: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处于非共存场景下,可以为无线通信模块2的多个天线均设置默认强度衰减值。
例如,表8示出了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Ant4和Ant5的默认强度衰减值的一种示例,每个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
表8:
接下来,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电子设备100。其中,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100使用无线通信模块2接收下行数据时,从无线通信模块1中调度第一天线用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场景中。具体地,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1:电子设备100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每种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多个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
其中,上述预先设置的多种共存频段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共存频段,如上文中表2示出的2.4G邻频类型的共存频段。
S302: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模块2处于接收状态,而无线通信模块1需求进入发射状态的场景下,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多个第一天线的发射数据将可能干扰无线通信模块2中至少一个第二天线的接收数据。
例如,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且工作频段为2496~2565Hz,即模块1工作在蜂窝网N41低信道499200~51300内。
S303: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可以先执行S303再执行S302,或者同时执行S302和S303,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且的工作频段为2447~2482Hz,即模块2工作在WLAN高信道CH8~CH13内。
S304:电子设备100判断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是否属于一种共存频段。如果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任一个共存频段,则进入S305。如果不属于任一种共存频段,则进入S307。
可以理解,上述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是否属于一种共存频段可以作为干扰条件。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任一个共存频段时,干扰条件满足,说明两个模块间存在共存干扰。反之,干扰条件不满足,说明两个模块间不存在共存干扰。
作为示例,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为N41低信道499200~51300下的频段2496~2565Hz、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表示WLAN高信道CH8~CH13下的频段2447~2482Hz时,电子设备100判断出这两种工作频段属于表2中的共存频段3,即两个模块工作在共存频段3对应的共存场景3中。此时,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存在邻频干扰。
S305: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电子设备100获取多个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
其中,电子设备100获取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与多个第一天线一一对应,且该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为与目标共存频段所属类型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
上述目标共存频段可以为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中的一种。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各自的工作频段满足表2示出的共存频段3,即两个模块处于场景3时,电子设备100获取共存频段3对应的多个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如表5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S306: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时,多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RP。那么,电子设备100可以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RSRP,如将各个第一天线的RSRP减去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RSRP。而天线隔离度差的天线的强度衰减值越大,使得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多个第一天线中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的RSRP最大程度地减小,以尽量避免该天线被调度。
作为示例,参照图2示出的天线组合和表5示出的各个第一天线的强度衰减值,电子设备100可以获取天线Ant0~Ant3的RSRP,并为天线Ant0~Ant3的RSRP减去各自对应的强度衰减值,得到天线Ant0~Ant3调整后的RSRP。例如,电子设备100获取的天线Ant1的RSRP为-80dBm且调整后的RSRP为-89dBm,以尽量避免天线Ant1被调度用于工作。
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1为Wi-Fi模块时,无线通信模块1的多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为RSSI。类似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按照对应的强度衰减值调整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各个第一天线的RSSI,具体可以参照对上文中RSRP的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S307: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满足任一个共存频段,电子设备100获取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处于非共存场景下,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如表7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S308: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例如,在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各个第一天线的未调整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与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间是相同的,相当于电子设备100未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其中,上述S305和S306与S307和S308为并列的两个处理流程,且S306和S308执行结束均进入下述S309。
那么,上述S305和S306与S307和S308的处理逻辑是一致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复用相同的代码实现,提高了天线调度过程的执行效率。
S309: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第一天线调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从无线通信模块1的多个第一天线中调度至少一个天线作为TX工作,即可以调度天线隔离度较好且接收信号强度值较大的多个天线进行发射。
例如,在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处于共存场景1~3时,电子设备100可以调度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一个天线作为TX向基站200发送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电子设备100可以对天线Ant0~Ant3调整后的RSRP进行比对,选出RSRP最大的一个天线进行工作。例如,天线Ant1未调整的RSRP为-80dBm,减去对应的强度衰减值9dBm得到调整后的RSRP为-89dBm。并且,参照表5示出的强度衰减值,相比于天线Ant0、Ant2、Ant3的强度衰减值天线Ant1的强度衰减值最大,因此天线Ant1调整后的RSRP的减少程度最大,因此天线Ant1通常不会被调度。
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处于非共存场景下,由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因此各个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不会影响各个天线的RSRP。此时,电子设备100实际是按照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天线的实际计算出的RSRP进行天线调度的。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第一天线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大其接收信号值的降低程度越大,但是受到各第一天线未调整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的大小的影响,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最大的第一天线可能不是第一强度衰减值最小的第一天线,即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最大的第一天线可能不是天线隔离度最高的第一天线。此时,电子设备可以调度无线通信模块1中天线隔离度较优的第一天线工作,达到优化干扰的目的。
如此,本申请通过综合考虑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天线隔离度,对第一天线进行调度以调度出实际干扰最小的第一天线工作。例如,电子设备调度的第一天线不是为多个第一天线中天线隔离度最高的第一天线,而是天线隔离度次高的第一天线。
本申请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发射影响无线通信模块2的接收的共存场景中,可以根据针对该共存场景为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多个第一天线配置各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并根据这些强度衰减值对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多个第一天线中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最大程度地减小,尽量避免天线隔离度差的第一天线被调度。从而,减弱了无线通信模块1的发射对无线通信模块2的接收造成的共存干扰,提升了无线通信模块2的通信质量。
参照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4示出的方法与图3示出的方法的区别在于,图4中的S307和S308替换为S310,即将图3示出的S307~S309分支替换为S310。
S301~S306,以及S309。其中,图4示出的S301~S306以及S309与图3示出的S301~S306以及S309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310: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属于任一种共存频段,电子设备100按照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天线调度。此时,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为电子设备100实际计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时,电子设备100可以按照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实际计算出的RSRP进行天线调度。类似的,无线通信模块1为Wi-Fi模块,电子设备100可以按照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实际计算出的RSSI进行天线调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共存场景1~3中,电子设备100调度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一个第一天线作为TX工作,即调用天线隔离度较高的天线作为TX工作。
如此,减少了非共存场景下对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各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调整的步骤,可以结合使用常规按照天线实际计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天线调度的流程,提高了天线调度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可以通过判断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2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满足启动机制。例如,在无线通信模块2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较弱且存在干扰时判断为满足启动机制,反之则不满足启动机制。
参照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场景识别的启动机制判断流程的示意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仍为电子设备100。其中,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图3示出的S301或S302之前还可以包括S501和S502所限定的启动机制,图5中以图3示出的S302之前包括S501和S502为例示出。
具体地,图5示出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301,其中,该S301与图3中的S3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501: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
其中,SNR是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的干扰信号(噪声)的强度的比值,反映当前信道的链路质量,即可以反映当前信道受干扰的程度。例如,SNR的取值范围为-20~50,单位为分贝(dB),取值越大越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周期性的监控各个第二天线的天线状态,并在第二天线处于接收状态时监测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SNR。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不需要额外获取第二天线的状态信息,可以直接监控并获取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SNR,对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天线的状态用于指示天线是作为TX工作还是作为RX工作。在天线作为RX接收数据时可以检测得到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SNR。
例如,无线通信模块2为蜂窝网模块,多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为RSRP。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多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为RSSI。
S502:电子设备100判断是否满足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阈值且SNR小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进入S302,如果否则继续回到S501,继续监控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接收状态。
例如,在共存场景3中,无线通信模块2的天线规格为2TRX,即如图2所示无线通信模块2包括2路RX。那么,S502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判断是否满足无线通信模块2的两路RX中的其中一路RX的RSSI是否小于第一阈值且SNR小于第二阈值。
可以理解,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说明无线通信模块2当前弱信号,SNR小于第二阈值说明当前受干扰。即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弱信号且受干扰,即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的接收可能受到无线通信模块1发射造成的共存干扰。
作为示例,在各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RSSI时,第一阈值为-75,即天线的RSSI小于-75dBm。第二阈值为20,即天线的SNR小于20dB。
S302~S309,该S302~S309与图3中的S302~S309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在判断出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弱信号且受干扰的情况下,才会执行共存场景识别以及强度衰减值配置等操作,有利于提升通信方法中天线调度过程的执行效率。
可以理解,在上述启动机制满足时,电子设备100可以直接获取两个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并执行如图3示出的S302~S308对应的通信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启动机制满足且初次获取得到两个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之后,电子设备100可以在监控到其中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再获取这两个无线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302和S303可以分别替换为S302a和S303a。例如,在图3的基础上,参照图6所示的方法,上述S302和S303可以分别替换为S302a和S303a。其中,下文中对图6示出的方法与图3示出的方法的相同步骤以及相关描述将不再赘述。
S301,其中该S301与图3示出的S301相同。
S302a: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监控无线通信模块1的状态变化,如采用周期性的方式监控,以判断无线通信模块1的是否发生变化。其中,周期的设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且小区发生变化时,表示无线通信模块1的状态发生变化。可以理解,蜂窝网的小区发变化,如发生小区切换时,无线通信模块1工作的信道通常发生变化,相应的工作频段发生变化。
通常电子设备100在连接到服务小区后还会监控临近小区。当发现临近小区能够稳定提供比服务小区更好的信号质量时,就会选择这个更好的小区为服务小区,即发生小区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获取小区信息(cell info),即当前电子设备100所在的小区(即服务小区)的信息。其中,小区信息一般包括小区身份标识(Cell ID)、信道(Channel)、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等。
作为示例,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当前的小区信息中的小区ID或PCI的变化确定出当前小区发生变化。进而,在电子设备100的小区变化获取当前小区对应的信道信息以获取对应的工作频段。
S303a:在无线通信模块2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监控无线通信模块2的状态变化,如采用周期性的方式监控,以判断无线通信模块2的是否发生变化。其中,周期的设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且WLAN连接到2.4G或Wi-Fi状态发生变化时,电子设备100可以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
可以理解,Wi-Fi模块的WLAN连接到2.4G或Wi-Fi状态发生变化,说明模块B的工作频段发生变化。那么,在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时,可以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WLAN信道信息,以获知对应的工作频段。例如,无线通信模块2工作在[2447~2482]的频段范围内,即工作在WLAN高信道CH8~CH13内。
作为示例,Wi-Fi连接到2.4G表示无线通信模块2连接到信道CH1~CH5或信道CH8~CH13。Wi-Fi状态发生变化,指的是无线通信模块2从信道CH1~CH5切换至信道CH8~CH13,或者从信道CH8~CH13切换至信道CH1~CH5。
可以理解,在电子设备100中的至少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且判断出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同时落在相同类型的另一个共存频段时,可以为重新获取该类型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或者不再重新获取这些强度衰减值。
可以理解,在电子设备100中的至少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且判断出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同时落在不同类型的另一个共存频段时,可以为重新获取新的类型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的强度衰减值配置过程示意图。图7示出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由非共存场景变为共存场景1~3中的一种共存场景时,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即天线Ant0~Ant3)的强度衰减值由默认强度衰减值配置为2.4G邻频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如由表6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调整为表5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如此,本申请可以实时监控电子设备中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变化,以实时监控这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各自的工作频段是否同时落在某个新的共存频段时,可以重新获取对应新的多个强度衰减值,从而有利于优化这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共存干扰。
可以理解,在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均包含多个天线时,本申请可以同时调整两个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各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避免两个模块中存在强干扰的天线组合被选中,进一步优化了共存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执行主体仍为电子设备100。具体地,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801:电子设备100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每种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多个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和对应多个第二天线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其中,S801与图3示出的S301的区别在于,电子设备100中增加存储了无线通信模块2的多个第二天线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S802~S804。其中,该S802~S804与图3中的S302~S304相同。
S805: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满足目标共存频段时,电子设备100获取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目标共存频段的第一强度衰减值,以及各个第二天线对应目标共存频段的第二强度衰减值。
作为示例,在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各自的工作频段满足表2示出的共存频段3,即两个模块处于场景3时,电子设备100获取表5示出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以及表6示出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S806: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并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的第二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和各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例如,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且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无线通信模块1的多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RP,无线通信模块2的多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可以为RSSI。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RSRP,如将模块A中各个天线的原始的RSRP减去各个第一天线的第一强度衰减值,得到各个天线调整后的RSRP。类似的,电子设备100可以调整各个第二天线的RSSI,如将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的RSSI减去各个第二天线的第二强度衰减值,得到各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RSSI。
S807: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满足任一种共存频段,电子设备100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和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
例如,服务器200为电子设备100发送如表7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以及如表8示出的多个强度衰减值。
S808: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并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和各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例如,在各个第一天线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和各个第二天线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均为0db,相当于电子设备100未调整各个第一天线和各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809:电子设备1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一天线进行天线调度,并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多个第二天线进行天线调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从无线通信模块1的多个第一天线中调度至少一个第一天线作为TX工作,即进行数据发射;并从无线通信模块2的多个第二天线中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天线作为RX工作,即进行数据接收。
例如,在共存场景3中,电子设备100调度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一个第一天线作为TX工作,并调度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一个第二天线作为RX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对天线Ant0~Ant3调整后的SNR和RSRP进行比对,选出RSRP最大的第一天线进行工作。并且,电子设备100可以对天线Ant4和Ant5调整后的SNR进行比对,选出RSSI最大的第二天线进行工作。
作为示例,参照表5可知,天线Ant1调整后的RSRP的减少程度最大,即天线Ant1调整后的RSRP较小,从而该天线Ant1通常不会被调度。类似的,参照表6示出的强度衰减值,相比于天线Ant5的强度衰减值天线Ant4的强度衰减值最大,因此天线Ant4调整后的RSSI的减少程度最大,因此天线Ant5调整后的RSRP较小,从而该线Ant5通常会被调度。
可以理解,本申请通过综合考虑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天线隔离度,进行第二天线调度以调度出实际干扰最小的第二天线工作。即,电子设备可以调度无线通信模块2中天线隔离度较优且实际接收信号强度值较大的第二天线工作,达到优化干扰的目的。例如,电子设备调度的第二天线可以为多个第二天线中天线隔离度次高的第二天线。
如此,本申请在电子设备的两个无线通信系统处于共存场景时,可以根据针对该共存场景为每个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多个天线配置不同的强度衰减值,并根据这些天线的强度衰减值对其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两个无线通信模块中多个天线中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最大程度地减小,尽量避免天线隔离度差的天线被调度。如此,减弱了无线通信模块1的天线的发射对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接收造成的影响,即减少两个通信模块间的共存干扰,提高两个模块的通信质量。
进一步的,参照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的强度衰减值配置流程示意图。其中,图9示出的流程中的执行主体为服务器200,具体应用于无线通信模块1为蜂窝网模块且无线通信模块2为Wi-Fi模块下的共存场景3中。图9示出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901:电子设备100初始化获取共存频段,即初始化了共存频段和对应两个无线通信模块设置的强度衰减值。
S902:对于蜂窝网,基于CELL info的CELL小区变化通知,电子设备100获取信道信息(即工作频段)。
S903:对于Wi-Fi,WLAN连接到2.4G或Wi-Fi状态变化,电子设备100获取频点信息(即工作频段)。
S904:电子设备100判断是否满足共存频段中的频率组合,即蜂窝网的信道信息和Wi-Fi的频点信息是否满足共存频段中的频率组合。
S905:电子设备100配置蜂窝网中各个天线强度衰减值为默认强度衰减值。
S906:电子设备100配置蜂窝网中各个天线强度衰减值为当前满足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强度衰减值,如上文中共存频段3对应的强度衰减值。
其中,对S901~S906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图3示出的示例中的S301-S306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图7示出的流程主要在Wi-Fi的2.4G频段与蜂窝网的N41同时工作的共存场景3下,对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调整的过程进行说明。从而,尽量避免共存场景3下天线隔离度较差的天线被调用。
接下来以电子设备100中的各个模块的交互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架示意图。图10示出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无线通信模块1、无线通信模块2、共存服务模块3和存储模块4。
无线通信模块1包含多个第一天线11和调制解调器(Modem)12,Modem 12可以对多个第一天线11进行天线调度,以选择出作为RX或TX工作的天线。例如,本申请中Modem 12可以根据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对相应的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调整,以对多个第一天线12进行天线调度。此外,Modem 12可以选定或切换无线通信模块1所使用的工作频段。
无线通信模块2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二天线21和Modem 22,Modem 22可以对多个第二天线21进行天线调度,以选择出作为RX或TX工作的天线。并且,Modem 22可以根据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对相应的第二天线22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调整,以对多个第二天线22进行天线调度。此外,本申请中Modem 22可以选定或切换无线通信模块2所使用的工作频段。
存储模块4用于存储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各种共存频段对应无线通信模块1中多个第一天线11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模块4还用于存储各种共存频段对应无线通信模块2中多个第二天线21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共存服务模块3用于从存储模块4中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并判断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是否属于任一种共存频段,以识别出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是否存在共存干扰。那么,在识别出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存在共存干扰时,可以触发无线通信模块1为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下发各自对应的强度衰减值。
接下来基于图10示出的电子设备100中的各个模块作为执行主体,对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1示出的方法与图3示出的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图3的执行主体细化为图10示出的电子设备100中的各个模块。此外,图3中示出的技术细节在此流程中依然使用,为了避免重复,有些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图11示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1: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共存存储模块4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每种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多个第一天线11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例如,共存服务器模块3初始化时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各个强度衰减值。
S1102: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Modem 1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例如,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请求,并由Modem 12响应于该请求返回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
S1103: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Modem 2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例如,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22发送请求,并由Modem 22响应于该请求返回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
S1104:共存服务器模块3判断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是否属于一种共存频段。如果满足任一共存频段,则进入S1105。如果不满足任一共存频段,则进入S1107。
S1105: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多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其中,该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对应于目标共存频段。
S1106: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1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107: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满足任一个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
S1108: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1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109: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第一天线11调度。
其中,上述S1101~S1109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3中的S301~S309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共存服务模块3可以进行两种无线通信模块的场景识别,并为其中一种无线通信模块1下发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从而,由于第一天线11的天线隔离度较差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小,调整后的接收强度值越小。从而,减弱了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第一天线11的发射对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第二天线21造成的共存干扰,即优化了共存干扰。
如图12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2示出的方法与图11示出的方法的区别在于,图12中的方法将图11示出的S1107~S1109分支替换为S1201和S1202。此外,图11中示出的技术细节在此流程中依然使用,为了避免重复,有些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图12示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1~S1106,以及S1109,其中该S1101~S1106,以及S1109与图11示出的S1101~S1106,以及S1109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1201: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属于任一种共存频段,共存服务模块3向Modem 12发送默认调度指示消息,该默认调度指示消息用于指按照天线实际计算出的信号接收强度值进行天线调度。
S1202:Modem 12按照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天线调度。此时,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为Modem 12实际计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其中,上述S1201和S1202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4中的S31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共存服务模块3指示无线通信模块1按照默认调度方进行天线调度,即不触发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流程,实际应用中新增的基于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天线调度的代码实现,可以结合常规的基于天线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天线调度的代码实现共同使用,提高了代码的适用性。
如图13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2示出的方法与图11示出的方法的区别在于,图13中的S1101或S1102之前还可以包括S1301~S1303所限定的启动机制,图13中以图11示出的S1102之前包括S1301~S1303为例示出。
具体地,图13示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1,其中,该S1101与图11中的S11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1301:Modem 22获取各个第二天线2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SNR。
S1302:Modem 22判断是否满足受干扰条件。
其中,受干扰条件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阈值且SNR小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进入S1303,如果否则继续回到S1301,继续监控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接收状态。
S1303:Modem 22向共存服务模块3发送启动消息,该启动消息用于启动共存服务模块3。其中,启动共存服务模块3指的是触发共存服务模块3开始对电子设备100中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共存场景识别,以及为无线通信模块1下发相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
S1101~S1109,该S1102~S1109与图11中的S1102~S1109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在判断出当前无线通信模块2弱信号且受干扰的情况下,才会执行共存场景识别以及强度衰减值配置等操作,有利于提升通信方法中天线调度过程的执行效率。
如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作为示例,上述S1102和S1103可以分别替换为S1102a和S1103a。例如,在图11的基础上,参照图14所示的方法,上述S1102和S1103可以分别替换为S1102a和S1103a。其中,下文中对图14示出的方法与图11示出的方法的相同步骤以及相关描述将不再赘述。
S1102a:在无线通信模块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共存服务模块3从Modem 1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
S1103a:在无线通信模块2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共存服务模块3从Modem 2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其中,对S1102a和S1103a的描述可以参照图6中S302a和S303a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Modem 12和Modem 22可以主动向共存服务模块3上报工作频段,也可以在共存服务模块3的请求下返回各自的工作频段。
那么,在电子设备100中的至少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且共存服务模块3判断出两个无线通信模块同时落在不同类型的另一个共存频段时,可以为重新获取新的类型对应的多个强度衰减值,有利于优化这两个无线通信模块间的共存干扰。
如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
S1501: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共存存储模块4获取预先设置的共存频段,以及每种类型的共存频段对应多个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和对应多个第二天线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
S1502: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无线通信模块1中的Modem 1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例如,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请求,并由Modem 12响应于该请求返回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
S1503:共存服务器模块3从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Modem 22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例如,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22发送请求,并由Modem 22响应于该请求返回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
S1504:共存服务器模块3判断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是否属于一种共存频段。如果满足任一共存频段,则进入S1505。如果不满足任一共存频段,则进入S1507。
S1505a: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多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其中,该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对应于目标共存频段。
S1505b: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22发送多个第二天线11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其中,该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对应于目标共存频段。
S1506a: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1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506b:Modem 2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21对应的第二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二天线2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二天线2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507a: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满足任一个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12发送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
S1507b:对应于无线通信模块1的工作频段和无线通信模块2的工作频段不满足任一个共存频段,共存服务器模块3向Modem 22发送各个第二天线2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
S1508a: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1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一天线1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一天线1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508b:Modem 2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21对应的默认强度衰减值,调整各个第二天线21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得到各个第二天线2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S1509a:Modem 1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中各个第一天线2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第一天线11调度。
S1509b:Modem 22基于无线通信模块2中各个第二天线21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进行第二天线21调度。
其中,上述S1501~S1509b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8中的S801~S809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本申请在电子设备的两个无线通信系统处于共存场景时,共存服务模块3可以根据针对该共存场景为每个无线通信模块中的多个天线配置不同的强度衰减值,并根据这些天线的强度衰减值对其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调整。降低了无线通信模块1的天线的发射对无线通信模块2中的天线的接收造成的影响,提高两个模块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对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手机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电源模块140、存储器180,移动通信模块130、无线通信模块120、传感器模块190、音频模块150、摄像头170、接口模块160、按键101以及显示屏102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处理器(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MCU)、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处理器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的处理模块或处理电路。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处理器110中可以设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单元为高速缓冲存储器180。例如,上述共存服务模块3可以由处理器110实现,并且共存存储模块4可以由高速缓冲存储器180实现。
电源模块140可以包括电源、电源管理部件等。电源可以为电池。电源管理部件用于管理电源的充电和电源向其他模块的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部件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充电管理模块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电源管理模块用于连接电源,充电管理模块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接收电源和/或充电管理模块的输入,为处理器110,显示屏102,摄像头170,及无线通信模块120等供电。
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线、功率放大器、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y,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3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3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30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WLA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和/或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包括天线,并经由天线实现对电磁波的收发。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手机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的移动通信模块130和无线通信模块120也可以位于同一模块中。例如,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1和无线通信模块2分别为移动通信模块130和无线通信模块120。相应的,在蜂窝网N41与2.4G Wi-Fi共存的场景中,移动通信模块130支持蜂窝网且包含4个天线,无线通信模块120支持Wi-Fi且包含2个天线。
显示屏102用于显示人机交互界面、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02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
传感器模块190可以包括接近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音频模块15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或者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5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5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5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50可以包括扬声器、听筒、麦克风以及耳机接口。
摄像头170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图像信号处理(image signalprocessing,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手机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70,视频编解码器,图形处理器(GPU),显示屏102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接口模块160包括外部存储器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等。其中外部存储器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SD卡,实现扩展手机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用于手机100和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用户标识模块卡接口用于与安装至手机100的SIM卡进行通信,例如读取SIM卡中存储的电话号码,或将电话号码写入SIM卡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还包括按键101、马达以及指示器等。其中,按键101可以包括音量键、开/关机键等。马达用于使手机100产生振动效果,例如在用户的手机100被呼叫的时候产生振动,以提示用户接听手机100来电。指示器可以包括激光指示器、射频指示器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电子设备上执行时使该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公开的机制的各实施例可以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些实现方法的组合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实现为在可编程系统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或程序代码,该可编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系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申请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申请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在一些情况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所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被实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暂时或非暂时性机器可读(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或存储在其上的指令,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和执行。例如,指令可以通过网络或通过其他计算机可读介质分发。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用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光碟、只读存储器(CD-ROMs)、磁光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磁卡或光卡、闪存、或用于利用因特网以电、光、声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信号来传输信息(例如,载波、红外信号数字信号等)的有形的机器可读存储器。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包括适合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电子指令或信息的任何类型的机器可读介质。
在附图中,可以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能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括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设备实施例中提到的各单元/模块都是逻辑单元/模块,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模块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才是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申请的创新部分,本申请上述各设备实施例并没有将与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模块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例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示例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虽然通过参照本申请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申请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多个第一天线,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天线;
所述方法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第一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工作频段满足干扰条件,获取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所述多个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天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一一对应;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其中,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越高,该第一天线的第一强度衰减值越小;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将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去对应的第一强度衰减值,得到各所述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从所述多个第一天线中调度发射天线进行上行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条件包括所述第一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工作频段属于目标共存频段中的两个频段,其中,
所述目标共存频段中的两个频段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大值与所述第二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所述第一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大值的整数倍与所述第二工作频段的范围最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共存频段为预先设置的多种共存频段中的一种,并且,类型相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相同,类型不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一强度衰减值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种类型的共存频段下,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天线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天线均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天线为多个第二天线;
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一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二工作频段满足所述干扰条件,获取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多个第二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天线与所述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一一对应;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其中,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一天线间的天线隔离度越高,该第二天线的第二强度衰减值越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将各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减去对应的第二强度衰减值,得到各所述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从所述多个第二天线中调度接收天线进行下行数据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类型相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相同,类型不同的共存频段对应的多个第二强度衰减值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
蜂窝网模块、无线局域网Wi-Fi模块、蓝牙模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或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蜂窝网模块,对应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或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Wi-Fi模块,对应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出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天线满足受干扰条件,所述受干扰条件包括: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天线的信噪比SNR小于第二阈值;
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一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二工作频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出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的状态发生变化;
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一工作频段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二工作频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二工作频段不满足所述干扰条件,获取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各第一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所述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相同;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默认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一天线进行调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所述第二工作频段不满足所述干扰条件,获取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各第二天线对应的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所述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相同;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默认强度衰减值,分别调整对应的各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天线的调整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对所述多个第二天线进行调度。
18.一种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执行时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及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524181.7A CN117715206B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524181.7A CN117715206B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5206A CN117715206A (zh) | 2024-03-15 |
CN117715206B true CN117715206B (zh) | 2024-10-18 |
Family
ID=90146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24181.7A Active CN117715206B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15206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4220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lte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8517A (en) * | 1997-07-28 | 2000-08-22 | Ericsson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joint demodulation of adjacent channel signal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JP3349068B2 (ja) * | 1997-08-20 | 2002-11-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狭帯域妨害波抑圧手段を有するセルラ移動機 |
JP4547521B2 (ja) * | 2008-09-10 | 2010-09-22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通信機器、アンテナ切替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8774722B2 (en) * | 2009-07-09 | 2014-07-08 | Mediatek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odules |
JP5505178B2 (ja) * | 2009-11-02 | 2014-05-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受信レベル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882630B2 (en) * | 2011-08-16 | 2018-0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Overlaying an air to ground communication system on spectrum assigned to satellite systems |
CN104640188A (zh) * | 2013-11-12 | 2015-05-20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和设备 |
US9712204B2 (en) * | 2015-09-30 | 2017-07-18 | Apple Inc. | Adaptive antenna selection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CN106899533A (zh) * | 2015-12-18 | 2017-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天线分集发射、多天线分集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7222876B (zh) * | 2017-06-21 | 2019-11-19 |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物联网无线信号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10113089A (zh) * | 2019-04-02 | 2019-08-09 |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 WiFi装置、WiFi无线产品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0401473B (zh) * | 2019-07-23 | 2022-06-03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动态调整发射功率的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0661539B (zh) * | 2019-09-20 | 2021-09-14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接收电路、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3346988A (zh) * | 2020-03-03 | 2021-09-03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自干扰消除的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KR102738412B1 (ko) * | 2020-07-23 | 2024-1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수의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
CN115250474A (zh) * | 2021-04-27 | 2022-10-28 |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干扰协调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5567956A (zh) * | 2022-09-20 | 2023-01-03 | 高新兴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网络的共存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3
- 2023-05-10 CN CN202310524181.7A patent/CN1177152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4220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lte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5206A (zh) | 2024-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119649B (zh) | 接收信号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
US10772093B2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1758267B (zh) | 频率资源授权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4108402A1 (zh) | 一种传输能力信息的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180092141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backhaul link | |
US20230247696A1 (en) | Adaptive Simultaneous Multilink Operational Framework | |
CN111357306A (zh) |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EP3678400B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qi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
CN117715206B (zh) | 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
US20230040331A1 (en) |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1095968A (zh) |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
US20240163052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9603036B2 (en) | Dynamic adaptation of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termi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15336312A (zh) | 保护间隔配置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5606225A (zh) | 一种测量方法、确定辅小区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介质 | |
CN117678279A (zh) | 一种传输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US1135044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ons in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within a radio device | |
WO2024244596A1 (zh) | 通信方法、设备、介质及芯片 | |
CN112825597B (zh) | 终端设备和无线通信的方法 | |
US20250081189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uplink gap,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6349281A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641422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16724607A (zh) | 一种监听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178610A (zh) | 干扰抑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
CN111742569A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Termin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