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1744A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与芯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31744A CN117631744A CN202210981533.7A CN202210981533A CN117631744A CN 117631744 A CN117631744 A CN 117631744A CN 202210981533 A CN202210981533 A CN 202210981533A CN 117631744 A CN117631744 A CN 1176317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resistor
- unit
- power supply
- voltage div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101710170230 Antimicrobial peptid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1710170231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01267 Protein Subunit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4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 G05F1/5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 G05F1/565—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sensing a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or its load in addition to means responsive to deviations in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e.g. current, voltage, power factor
- G05F1/567—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sensing a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or its load in addition to means responsive to deviations in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e.g. current, voltage, power factor f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源电路以及应用该电源电路的芯片。电源电路包括: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用于生成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电压生成电路,用于根据使能信号降低衬底电压;使能信号生成电路,连接所述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和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用于在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小于与所述衬底电压成正比的转换电压时,向所述电压生成电路输出所述使能信号。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降低晶体管的衬底电压,降低芯片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源电路以及应用该电源电路的芯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对集成电路的低功耗需求日益提升。相关技术通常对集成电路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和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功耗进行优化,但是在集成电路的待机或者休眠过程中,几乎没有信号传输和信号处理,因此集成电路的功耗存在进一步降低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电路以及应用该电源电路的芯片,用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
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用于生成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
电压生成电路,用于根据使能信号降低衬底电压;
使能信号生成电路,连接所述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和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用于在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小于与所述衬底电压成正比的转换电压时,向所述电压生成电路输出所述使能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包括:
振荡模块,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使能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振荡信号,所述振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使能信号生成所述振荡信号;
电荷泵模块,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模块,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衬底电压,所述电荷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振荡信号降低所述衬底电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荷泵模块包括: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所述振荡模块的输出端;
第一二极管,负极接地,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第二二极管,负极连接所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正极用于输出所述衬底电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荷泵模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振荡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增加所述振荡信号的振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用于维持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电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使能信号生成电路包括:
电压跟随器,所述电压跟随器的同相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相连;
第一分压单元,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生成的第一分压电压;
第二分压单元,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所述衬底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生成的第二分压电压;
比较器,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分压单元的输出端;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用于输出所述使能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单元和第二分压电阻单元,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比为1:(K1-1),K1为第一预设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三分压电阻单元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比为1:(K2-1),K2为第二预设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可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均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子单元,每个所述电阻子单元包括一或多个子电阻,每个所述电阻子单元并联一个电阻调节开关管,每个所述电阻调节开关管的控制端均接收控制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子电阻的阻值均相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包括:
恒定电流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正温度系数的第一电流和负温度系数的第二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生成恒定电流;
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晶体管,所述电压生产模块耦接所述恒定电流产生模块并用于根据所述恒定电流以及晶体管特性生成负温度系数的所述衬底参考电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恒定电流生成模块包括:
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电流;
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连接所述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二电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包括:
第一放大器;
第一反馈晶体管,所述第一反馈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连接第一节点;
第一桥臂,所述第一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和多个并联的第一PN结单元,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负极接地;
第二桥臂,所述第二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多个并联的第二PN结单元,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正极,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负极接地;
第一输出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所述第一电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数量为N个,N=(M+2)2-M2,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数量为M2个,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包括:
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第二反馈晶体管,所述第二反馈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输出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所述第二电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均为可调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满足(kT/q)*lnZ/R3+(kT/q*lnZ+VBE2)/R4对温度T的导数为零,其中,R3是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R4是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K是玻尔兹曼常数,q是电子带电量,T是所述电源电路的工作温度,VBE2是所述第二PN结单元两端的电压差,Z是所述第二PN结单元与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数量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包括:
第一N型晶体管,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和栅极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输出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节点用于输出所述衬底参考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提供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以及根据衬底参考电压的降低输出使能信号的使能信号输出模块,可以在温度升高、晶体管漏电流上升时,通过使能信号控制电压输出模块自动降低晶体管的衬底电压,降低晶体管漏电流,从而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当将该电源电路用于提供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时,可以自动在温度升高时降低集成电路中的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从而降低N型晶体管的漏电流、降低集成电路的整体功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源电路100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电压生成电路2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压生成电路2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使能信号生成电路3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可调电阻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参考电压产生电路1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恒定电流生成模块11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技术方案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源电路的示意图。
参考图1,电源电路100可以包括:
参考电压产生电路1,用于生成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
电压生成电路2,用于根据使能信号降低衬底电压VBN;
使能信号生成电路3,连接参考电压产生电路1和电压生成电路2,用于在衬底参考电压Vref小于与衬底电压VBN成正比的转换电压时,向电压生成电路2输出使能信号EN。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提供正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可以在温度升高、晶体管漏电流上升时,自动降低晶体管的衬底电压,降低晶体管漏电流,从而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当将该电源电路100用于提供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时,可以自动在温度升高时降低集成电路中的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从而降低N型晶体管的漏电流、降低集成电路的整体功耗。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电压生成电路的示意图。
参考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生成电路2可以包括:
振荡模块21,输入端用于接收使能信号EN,输出端用于输出振荡信号OSC,振荡模块21用于根据使能信号EN生成振荡信号OSC;
电荷泵模块22,输入端连接振荡模块21,输出端用于输出衬底电压VBN,电荷泵模块22用于根据振荡信号OSC降低衬底电压VBN。
其中,振荡模块21可以通过受控的环形振荡器实现,环形振荡器可以包括奇数个输入输出环形串联的具有信号反相功能的元件,例如反相器或者与非门。振荡模块21在接收到使能信号EN时输出振荡信号OSC,在未接收到使能信号EN时可以停止输出振荡信号OSC。
电荷泵模块22在未接收到振荡信号OSC时,可以输出晶体管正常工作时所需的衬底电压,例如接地电压(0V)。在接收到振荡信号OSC时,可以启动电荷泵功能,降低输出电压,即降低衬底电压VBN。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电荷泵模块22包括:
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耦接振荡模块21的输出端;
第一二极管D1,负极接地,正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
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正极用于输出衬底电压VBN。
电荷泵模块22能够根据振荡信号OSC从接地端抽取负电荷至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拉低第二二极管D2正极的电压,从而生成衬底电压VBN。
当振荡模块21停止输出振荡信号OSC时,电荷泵模块22的输出端电压即第二二极管D2正极的电压不再下降。
图3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压生成电路的示意图。
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调节电荷泵模块22的输出电压降低幅度,电荷泵模块22还包括连接于振荡模块21的输出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之间的驱动电路DR,驱动电路DR可以用于增加振荡信号OSC的振幅。
此外,电荷泵模块22还可以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容C2用于维持电荷泵模块22的输出电压。第二电压C2可以作为滤波电压进一步平滑电荷泵模块22的输出电压,维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电压在振荡信号OSC输出过程中为接近平稳的直流电压。
图4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使能信号生成电路的示意图。
参考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使能信号生成电路3可以包括:
电压跟随器30,电压跟随器30的同相输入端用于接收衬底参考电压Vref,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相连;
第一分压单元31,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压跟随器30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VCC,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衬底参考电压Vref和电源电压VCC生成的第一分压电压V1;
第二分压单元32,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压生成电路2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VCC,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衬底电压VBN和电源电压VCC生成的第二分压电压V2;
比较器COMP,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一分压单元31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分压单元32的输出端;
反相器OP,反相器OP的输入端连接比较器COMP的输出端,反相器OP的输出端连接电压生成电路2,用于输出使能信号EN。
其中,电压跟随器30用于弥补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的弱电流驱动能力。
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分压单元31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单元RZ1和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第一分压电阻单元RZ1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电压VCC,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分压电阻单元RZ1的第二端,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跟随器30的输出端;其中,第一分压电阻单元RZ1和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的阻值比为1:(K1-1),K1为第一预设值。
第二分压单元32包括串联的第三分压电阻单元RZ3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第三分压电阻单元RZ3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电压VCC,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分压电阻单元RZ3的第二端,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的第二端连接电压生成电路2的输出端;其中,第三分压电阻单元RZ3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的阻值比为1:(K2-1),K2为第二预设值。
设第一分压电阻单元RZ1和第三分压电阻单元RZ3的阻值均为R,则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的阻值为(K1-1)R,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的阻值为(K2-1)R。
通过分析可得,比较器COMP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等于VCC-(VCC-Vref)/K1,比较器COMP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等于VCC-(VCC-VBN)/K2。当比较器COMP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即Vref>K1*VBN/K2-(K1-K2)VCC/K2时,比较器COMP输出高电平,反相器OP输出低电平,即使能信号EN为低电平。当设置使能信号EN为高电平有效时,电压生成电路2不降低衬底电压VBN。
当衬底参考电压Vref逐渐降低小于K1*VBN/K2-(K1-K2)VCC/K2时,比较器COMP翻转输出低电平,反相器OP输出高电平,使能信号EN为高电平,电压生成电路2开始降低衬底电压VBN。
因此,当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应用在对P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控制时,当温度升高,晶体管漏电流升高时,衬底参考电压Vref下降。当衬底参考电压Vref下降到小于K1*VBN/K2-(K1-K2)VCC/K2时,使能信号生成电路3输出有效的使能信号EN,控制电压生成电路2开始降低衬底电压VBN,进而自动降低晶体管漏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的阻值可调。
第二分压电阻单元RZ2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RZ4可以通过图5A和图5B所示的可调电阻单元实现。
图5A和图5B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可调电阻单元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调电阻单元可以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子单元,每个电阻子单元包括一或多个子电阻,每个电阻子单元并联一个电阻调节开关管,每个电阻调节开关管的控制端均连接控制器。可以设置每个子电阻的阻值均相等。此时,可调电阻单元可以通过图5A所示的电阻串501来实现。
参考图5A,电阻串501包括多个串联的子电阻R01、R02、R03、R04、R05、R06,以及连接子电阻第一端或第二端的可控的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子电阻R01的两端;电阻调节开关管Con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子电阻R01的第二端/子电阻R02的第一端和子电阻R03的第二端/子电阻R04的第一端;电阻调节开关管Con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子电阻R03的第二端/子电阻R04的第一端和子电阻R06的第二端。从而,子电阻R01构成一个电阻子单元,子电路R02和R03构成一个电阻子单元,子电阻R04、R05、R06构成一个电阻子单元。
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的控制端均接收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例如来自处理器或者一次性可编程控制器,本公开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图5A所示实施例中,电阻调节开关管通过N型晶体管实现,N型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控制端。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电阻调节开关管也可以由其他元件实现,本公开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设子电阻R01、R02、R03、R04、R05、R06的阻值均为R0,则电阻串501的阻值与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的开启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上述阻值表根据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跨接的电阻数量不同而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图5A所示原理调节子电阻的数量、阻值、开关元件的数量、开关元件与子电阻的连接关系,从而实现多种阻值设置。
此外,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电阻串以实现可调电阻单元。
参考图5B,电阻串502包括多个串联的子电阻R01、R02、R03、R04,子电阻R01的第一端作为电阻串502的第一端,子电阻R02、R03、R0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子电阻R01、R02、R03的第二端,子电阻R01、R02、R0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的第二端。
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子电阻R01的两端;电阻调节开关管Con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串502的第一端和子电阻R02的第二端;电阻调节开关管Con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串502的第一端和子电阻R03的第二端。
设子电阻R01、R02、R03、R04的阻值均为R,则电阻串502的阻值与电阻调节开关管Con1、Con2、Con3的开启状态如表2所示:
Con1 | Con2 | Con3 | 电阻串502的阻值 |
关闭 | 关闭 | 关闭 | 4R |
开启 | 关闭 | 关闭 | 3R |
关闭 | 开启 | 关闭 | 2R |
关闭 | 关闭 | 开启 | R |
表2
由表2可知,在图5B所示实施例中最多控制一个开关元件开启,以调节电阻串502的阻值。虽然在图5B所示实施例中,两个电阻调节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仅间隔一个子电阻,但是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电阻调节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还可以间隔不同数量的子电阻,或者间隔不同阻值的子电阻,或者不同数量、不同阻值的子电阻。需要注意的是,两端跨接最多数量的子电阻的电阻调节开关管,其第二端需要连接一个子电阻,以防止电阻串502的阻值为0。
图6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的示意图。
参考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电压产生电路1包括:
恒定电流生成模块11,用于生成正温度系数的第一电流I1和负温度系数的第二电流I2,并根据第一电流I1和第二电流I2生成恒定电流I;
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包括晶体管,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耦接恒定电流产生模块11并用于根据恒定电流I以及晶体管特性生成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
图6所示实施例中生成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与晶体管的温度特性相关。
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温度相关,N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P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绝对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由于P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为负值,因此P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在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对晶体管输入恒定电流I时,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随温度变化,则最终通过该晶体管输出的电压与电流无关,仅与温度相关。
图7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恒定电流生成模块11的示意图。
参考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恒定电流生成模块11可以包括:
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111,用于生成第一电流I1;
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112,连接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111,用于生成第二电流I2。
第一电流I1和第二电流I2共同形成恒定电流I。
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用于根据恒定电流I以输出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例如为根据N型晶体管的特性输出的电压。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11可以包括:
第一放大器AMP1;
第一反馈晶体管MB1,第一反馈晶体管MB1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CC,栅极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输出端,漏极连接第一节点N1;
第一桥臂B1,第一桥臂B1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R1和多个并联的第一PN结单元J1,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节点N1,第二端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一PN结单元J1的正极,第一PN结单元J1的负极接地;
第二桥臂B2,第二桥臂B2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二PN结单元J2,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节点N1,第二端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同相输入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同相输入端,第二端连接第二PN结单元J2的正极,第二PN结单元J2的负极接地;
第一输出晶体管MO1,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CC,栅极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第一电流I1。
其中,第一反馈晶体管MB1和第一输出晶体管MO1均可以为P型晶体管。
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PN结单元J2并联,每个第二PN结单元的正极均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负极均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PN结单元的数量可以为N=(M+2)2-M2个,第一PN结单元的数量为M2个,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这样设置可以在制造时使第二PN结单元J2环绕第一PN结单元J1,形成(M+2)*(M+2)的PN结单元阵列。
例如,当M=1时,N=3,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为1个,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3*3-1=8个,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排列成3*3阵列。
当M=2时,N=4,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为4个,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4*4-4=12个,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排列成4*4阵列。
当M=3时,N=5,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为9个,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5*5-9=16个,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排列成5*5阵列。以此类推。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分析,设M=1,N=3,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为1个,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8个。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相同。由于放大器的虚短特性,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与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同相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相等,且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第一电阻R1和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同相输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R2相等,则第一桥臂B1和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相同。
继续推论,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与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同相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相等,且第一节点N1和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电压差等于第一PN结单元J1的PN结电压VBE1,则第三电阻R1的第一端的电压为VBE1。设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即第二PN结单元J2的正极电压为VBE2,根据PN结V-I特性表达式有:
其中,ID是PN结单元的电流,IS是PN结单元的反向饱和电流(与温度相关,在温度确定时为常量),VT是热电压,有VT=kT/q,K是玻尔兹曼常数,q是电子电荷,有k=1.38×10- 23J/K(焦耳/开尔文),q=1.6×10-19C(库伦);T是绝对温度,单位是开尔文。VT也称温度的电压当量,是指闭合电路中由于两点间存在温差而出现的电位差。当T=300K(常温)时,VT=kT/q≈0.026V。n是发射系数,与PN结的尺寸、材料以及通过的电流有关,在1~2之间。
由于第一桥臂B1和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相等,并联的8个第二PN结单元J2上的电流与第一PN结单元J1上的电流相等,设每个第二PN结单元J2上的电流为I0,则第一PN结单元J1上的电流为8I0。
当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其他值时,设每个第二PN结单元J2的电流为I0,则第一PN结单元J1上的电流为ZI0。Z为第二PN结单元J2和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比。
当VBE远大于VT时,公式(1)的括号中的1可以忽略,设n=1,从而有:
从而,
同理,得到VBE2的公式:
根据同样的假设和推导,得到:
因此,第三电阻R3上的电压VBE1-VBE2有:
从而,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I112有:
其中,R3是第三电阻R3的阻值。由于在N确定的情况下,VBE1-VBE2与VT成正比,VT与温度T成正比,因此,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I112与温度T成正比,为正温度系数电流。
在上述公式中,当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的数量为其他值时,公式(2)~(7)中的数字8可以替换为第二PN结单元J2和第一PN结单元J1的数量比Z。
由于第一桥臂B1和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相同,第一反馈晶体管MB1的电流等于二倍的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为2VTlnZ/R3。
第一反馈晶体管MB1和第一输出晶体管MO1构成电流镜。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馈晶体管MB1和第一输出晶体管MO1的沟道宽长比的比值是2:1,因此,第一输出晶体管MO1漏极输出的第一电流I1等于二分之一的第一反馈晶体管MB1上的电流,等于第二桥臂B2上的电流I112。
可见,第一输出晶体管MO1漏极输出的电流I1与第三电阻R3的阻值负相关,因此,可以设置第三电阻R3为可调电阻,以调节第一电流I1的值。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通过自偏置晶体管实现,自偏置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自偏置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均接地。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PN结单元J1和第二PN结单元J2的实现方式还可以有多种,也可以直接通过二极管实现,本公开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继续参考图7所示实施例,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12可以包括:
第二放大器AMP2,第二放大器AMP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AMP1的反相输入端;
第二反馈晶体管MB2,第二反馈晶体管MB2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CC,栅极连接第二放大器AMP2的输出端,漏极连接第二放大器AMP2的同相输入端;
第四电阻R4,一端连接第二放大器AMP2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输出晶体管MO2,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CC,栅极连接第二放大器AMP2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第二电流I2。
由分析可知,第二输出晶体管MO2与第二反馈晶体管MB2构成电流镜。第二放大器AMP2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第四电阻R4上的电压等于第一PN结单元J1的结电压VBE1,则第二反馈晶体管MB2上的电流等于VBE1/R4,设第二反馈晶体管MB2和第二输出晶体管MO2的沟道宽长比的比值是1:1,第二输出晶体管MO2的漏极输出的第二电流I2有:
I2=VBE1/R4 (8)
根据公式(6)得到:
VBE1=VBE2+VT ln 8 (9)
从而,有:
PN结在有电流流经时产生的压降和正向电流以及温度有关,电流越大、压降越大,温度越高、压降越小。即PN结具有负温度系数电压。因此,VBE2是负温度系数电压,则I2是负温度系数电流。
且最终输出的恒定电流I=I1+I2,则得到恒定电流I的公式为:
其中,I1是正温度系数电流,I2是负温度系数电流,VT和VBE2均是与温度T相关的值,调整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阻值,当公式(11)对温度T的导数为零时,恒定电流I为零温度系数电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均为可调电阻,均可以通过图5A或图5B所示实施例实现,于此不再赘述。
图8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的示意图。
参考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可以包括:
第一N型晶体管MN1,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漏极和栅极连接于第二节点N2,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一输出晶体管MO1的漏极和第二输出晶体管MO2的漏极,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二节点N2用于输出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由于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仅受恒定电流I和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特性的影响,且恒定电流I与温度无关,因此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仅与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特性相关。
根据前面描述,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阈值电压(Vth)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流经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电流为恒定电流I,与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栅源电压(Vgs)和阈值电压(Vth)之差成比例关系,因此,在恒定电流I、源极电压不变且阈值电压(Vth)降低时,第一N型晶体管MN1的栅源电压(Vgs)即Vref降低。因此,衬底参考电压Vref为负温度系数DE电压,即温度越高,衬底参考电压Vref的电压越小。此外,第一N型晶体管MN1开启速度越快,阈值电压Vth越小,即衬底参考电压Vref的电压越小。
因此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12可以在温度发生变化时自动输出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Vref。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切换电路根据芯片的工作模式切换为晶体管提供衬底电压的电源电路,例如,在芯片正常工作时,控制为晶体管提供衬底电压的电源电路为电源电压VCC,在芯片进入深度睡眠模式(Deep Sleep Mode,DSM)时,切换上述任意实施例的电源电路为芯片提供衬底电压VBN。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温度例如为芯片的工作温度(环境温度)。假设在高温环境下,芯片正常工作时使用固定的电源电压VCC作为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由于正常工作模式时芯片的衬底电压是不随温度变化的电源电压VCC,因为此时漏电流造成的功耗相对于芯片的功耗可以忽略不计。在芯片进入DSM模式时,漏电流造成的功耗占比更大,所以此时可以通过切换电路控制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00工作,将N型晶体管的衬底电压切换为负温度系数的衬底电压VBN(因为VBN随Vref下降而下降,Vref为负温度系数),则衬底电压VBN会随环境温度下降或者维持不变,进而能够减小因温度上升而产生的漏电流,从而减小芯片在DSM模式下的功耗。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切换为芯片提供衬底电压的电源电路。例如,可以通过是DSM信号控制驱动器DR的使能,或者,在振荡模块21和电荷泵模块22之间做一个控制开关,或者直接用DSM信号控制参考电压产生电路1的使能,在衬底端做一个用于选择衬底电压来源的选择电路等等。实现衬底电压切换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构思由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20)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用于生成负温度系数的衬底参考电压;
电压生成电路,用于根据使能信号降低衬底电压;
使能信号生成电路,连接所述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和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用于在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小于与所述衬底电压成正比的转换电压时,向所述电压生成电路输出所述使能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包括:
振荡模块,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使能信号,输出端用于输出振荡信号,所述振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使能信号生成所述振荡信号;
电荷泵模块,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模块,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衬底电压,所述电荷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振荡信号降低所述衬底电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模块包括: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所述振荡模块的输出端;
第一二极管,负极接地,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第二二极管,负极连接所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正极用于输出所述衬底电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模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振荡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增加所述振荡信号的振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用于维持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电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使能信号生成电路包括:
电压跟随器,所述电压跟随器的同相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相连;
第一分压单元,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所述衬底参考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生成的第一分压电压;
第二分压单元,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和电源电压,输出端用于输出基于所述衬底电压和所述电源电压生成的第二分压电压;
比较器,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分压单元的输出端;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用于输出所述使能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单元和第二分压电阻单元,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比为1:(K1-1),K1为第一预设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三分压电阻单元和第四分压电阻单元,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比为1:(K2-1),K2为第二预设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的阻值可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单元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单元均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子单元,每个所述电阻子单元包括一或多个子电阻,每个所述电阻子单元并联一个电阻调节开关管,每个所述电阻调节开关管的控制端均接收控制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电阻的阻值均相等。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包括:
恒定电流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正温度系数的第一电流和负温度系数的第二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生成恒定电流;
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晶体管,所述电压生产模块耦接所述恒定电流产生模块并用于根据所述恒定电流以及晶体管特性生成负温度系数的所述衬底参考电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定电流生成模块包括:
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电流;
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连接所述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二电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包括:
第一放大器;
第一反馈晶体管,所述第一反馈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连接第一节点;
第一桥臂,所述第一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和多个并联的第一PN结单元,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负极接地;
第二桥臂,所述第二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多个并联的第二PN结单元,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正极,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负极接地;
第一输出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所述第一电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N结单元的数量为N个,N=(M+2)2-M2,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数量为M2个,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系数电流生成单元包括:
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第二反馈晶体管,所述第二反馈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输出晶体管,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漏极用于输出所述第二电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均为可调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满足(kT/q)*lnZ/R3+(kT/q*lnZ+VBE2)/R4对温度T的导数为零,其中,R3是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R4是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K是玻尔兹曼常数,q是电子带电量,T是所述电源电路的工作温度,VBE2是所述第二PN结单元两端的电压差,Z是所述第二PN结单元与所述第一PN结单元的数量比。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参考电压生成模块包括:
第一N型晶体管,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和栅极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输出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节点用于输出所述衬底参考电压。
20.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81533.7A CN117631744A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PCT/CN2022/126376 WO2024036744A1 (zh) | 2022-08-15 | 2022-10-20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81533.7A CN117631744A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31744A true CN117631744A (zh) | 2024-03-01 |
Family
ID=89940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81533.7A Pending CN117631744A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31744A (zh) |
WO (1) | WO202403674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68024B1 (en) * | 2004-12-30 | 2006-06-27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Voltage regulator having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or self-compensation and related method of regulating voltage |
TWI400990B (zh) * | 2008-12-08 | 2013-07-01 | Green Solution Tech Co Ltd | 具溫度補償之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及其控制器 |
US10296026B2 (en) * | 2015-10-21 | 2019-05-21 |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 Low noise reference voltage generator and load regulator |
CN106155165A (zh) * | 2016-08-28 | 2016-11-23 | 成都元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负温度系数器件的led驱动电路 |
CN108153360B (zh) * | 2017-12-26 | 2021-03-16 | 南方科技大学 | 一种带隙基准电压源 |
CN108646844A (zh) * | 2018-05-31 | 2018-10-12 | 上海矽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补偿电路、温度补偿方法 |
CN110377095A (zh) * | 2019-07-22 | 2019-10-25 | 天津理工大学 | 一种超低功耗低电压低温漂的亚阈值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
CN113110691B (zh) * | 2020-02-17 | 2023-07-21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电压参考电路以及提供参考电压的方法 |
CN214311491U (zh) * | 2021-04-02 | 2021-09-28 | 北京炬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低功耗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
CN112764450B (zh) * | 2021-04-08 | 2021-07-20 | 坤元微电子(南京)有限公司 | 基准电压源电路和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
2022
- 2022-08-15 CN CN202210981533.7A patent/CN11763174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20 WO PCT/CN2022/126376 patent/WO2024036744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36744A1 (zh) | 2024-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53323B1 (ko) | 저전압 강하 레귤레이터 및 그 전압 안정화 방법 | |
US9785176B2 (en) | Small-circuit-scale reference voltage generating circuit | |
US10541677B2 (en) | Low output impedance, high speed and high voltage generator for use in driving a capacitive load | |
CN110100219B (zh) | 稳压器以及电源 | |
US8665020B2 (en) |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that can chang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a constant-current source according to load variation, and series regula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484809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ow voltage high PSRR systems | |
JP2008108009A (ja) | 基準電圧発生回路 | |
US20230229186A1 (en) | Bandgap reference circuit | |
KR101362474B1 (ko) | Cmos 서브밴드갭 기준발생기 | |
CN117631744A (zh)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
WO2024036743A1 (zh)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
JP6045148B2 (ja) | 基準電流発生回路および基準電圧発生回路 | |
CN212112265U (zh) | 一种线性稳压电路 | |
CN112162584B (zh) | 一种电流值可调可补偿的电流偏置电路 | |
JP4167122B2 (ja) | 基準電圧発生回路 | |
US11257442B2 (en) | Control circuit, light source driv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24036742A1 (zh) | 电源电路与芯片 | |
US9654074B2 (en) |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circuit, controller of main amplifier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 |
JP2004310444A (ja) | 電圧発生回路 | |
CN110703840A (zh) | 低噪声带隙基准输出电压建立电路 | |
KR101102970B1 (ko) | 레귤레이터 앰프 및 레귤레이터 회로 | |
CN118432027B (zh) | 一种改进型限流电路 | |
CN222281121U (zh) | 一种稳压电路 | |
US7906954B2 (en) | Bias circuit | |
KR100577552B1 (ko) |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의 내부 전압 변환회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