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631493A -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31493A
CN117631493A CN202311077817.4A CN202311077817A CN117631493A CN 117631493 A CN117631493 A CN 117631493A CN 202311077817 A CN202311077817 A CN 202311077817A CN 117631493 A CN117631493 A CN 117631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developer
carrier
toner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78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麻美
久保宪生
藤岛正之
寺崎皓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631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314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4Reconditioning of the developer unit,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unit, e.g. resealing of the unit before refilling with ton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6Other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2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04Carbon blac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33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03G9/1135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1136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ato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9Inorganic components of coat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套装具备第一显影剂及第二显影剂。所述第一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一调色剂颗粒的第一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所述第二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二调色剂颗粒的第二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所述第一调色剂颗粒及所述第二调色剂颗粒各自具有调色剂母粒、及附着于所述调色剂母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颗粒。所述外部添加剂颗粒包含隔离颗粒。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所述第一载体颗粒具有第一载体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第一载体母粒的表面的钛酸锶颗粒。

Description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用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要求其能够形成即使在图像浓度容易降低的低温低湿环境下(例如,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并且,也要求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即使在图像容易产生灰雾的高温高湿环境下(例如,温度32.5℃且湿度80%RH)灰雾也少的图像。为了减少调色剂附着于纸张非图像部,例如提出了一种电子照相用显影剂的方案,该电子照相用显影剂含有调色剂及载体。该载体形成由树脂层包覆载体芯材。在将该载体与调色剂混合以前的工序中,该载体中被预先添加混合了至少一种调色剂中用的添加剂。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电子照相用显影剂在形成低温低湿环境下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方面和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少的图像方面存在不足。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并能够形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具备第一显影剂及第二显影剂。所述第一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一调色剂颗粒的第一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所述第二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二调色剂颗粒的第二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所述第一调色剂颗粒及所述第二调色剂颗粒分别具有调色剂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调色剂母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颗粒。所述外部添加剂颗粒包含隔离颗粒。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所述第一载体颗粒具有第一载体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第一载体母粒的表面的钛酸锶颗粒。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所述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所述第二载体颗粒具有第二载体母粒。所述第二载体颗粒的所述第二载体母粒的表面实质上不具有所述钛酸锶颗粒。所述第一载体母粒及所述第二载体母粒分别具有载体核、以及包覆所述载体核的表面的涂层。所述涂层含有涂层树脂及钛酸钡颗粒。所述涂层树脂包含硅酮树脂。所述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500nm以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显影剂套装、以及使用所述显影剂套装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所述第一显影剂是初始显影剂。所述第二显影剂是补充用显影剂。所述显影装置具有收纳所述初始显影剂的收纳部、以及将所述补充用显影剂补充至所述收纳部的补给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并能够形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第一载体颗粒、第二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调色剂颗粒与第一载体颗粒呈接近状态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
图4示出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及其周边部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说明书中的术语含义和测量方法进行说明。调色剂是调色剂颗粒的集合体(例如粉末)。外部添加剂是外部添加剂颗粒的集合体(例如粉末)。载体是载体颗粒的集合体(例如粉末)。没有特别规定的话,关于表示粉末(更具体地,调色剂颗粒粉末、外部添加剂颗粒粉末、载体颗粒粉末等)的形状、物理性质等的值是,从粉末中选取相当数量的颗粒分别进行测量,测量值的个数平均。没有特别规定的话,材料的“主要成分”是该材料中质量最多的成分。有时在化合物名称之后加上“类”来统称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化合物名称之后加上“类”来表示聚合物名称的情况下,表示聚合物的重复单元源自该化合物或者其衍生物。丙烯基和甲基丙烯基有时统称为“(甲基)丙烯基”。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各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没有特别规定的话,饱和磁化强度是使用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例如,东英工业株式会社制造“VSM-P7”),在外部磁场3000(单位:Oe)的条件下测量的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粉末的体积中位径(D50)的测量值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造“LA-950”)测量的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粉末的数均一次粒径是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的1次颗粒的圆相当径(Heywood径:面积与颗粒的投影面积相同的圆的直径)的个数平均值。数均一次粒径例如是100个1次颗粒的圆相当径的个数平均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软化点(Tm)是使用高化式流动试验仪(例如,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造“CFT-500D”)测量的值。使用高化式流动试验仪测量的S曲线(横轴:温度;纵轴:冲程)中,冲程为“(基线冲程值+最大冲程值)/2”时的温度相当于软化点。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熔点(Mp)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例如,精工仪器株式会社制造“DSC-6220”)测量的吸热曲线(纵轴:热流量(DSC信号);横轴:温度)中的最大吸热峰的温度。该吸热峰因晶化部位熔化而产生。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例如,精工仪器株式会社制造“DSC-6220”)按照“JIS(日本工业标准)K7121-2012”测量的值。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的吸热曲线(纵轴:热流量(DSC信号);横轴:温度)中,玻璃化转变引起的拐点的温度(具体地,基线的外推线与下降线的外推线的交点的温度)相当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特别规定的话,酸值及羟值分别是按照“JIS(日本产业规格)K0070-1992”测量的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重均分子量(Mw)是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的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带电量(单位:μC/g)在温度25℃且相对湿度50%RH的环境下,使用抽吸式小型带电量测量装置(例如,TREK公司制造“MODEL 212HS”)测量的值。以上对本说明书中的术语含义及测量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显影剂套装]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进行说明。以下,有时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记载为“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是具备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套装。
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具备第一显影剂及第二显影剂。第一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一调色剂颗粒的第一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第二显影剂包含:含有第二调色剂颗粒的第二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分别具有调色剂母粒、以及附着于调色剂母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颗粒。外部添加剂颗粒包含隔离颗粒。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第一载体颗粒具有第一载体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第一载体母粒的表面的钛酸锶颗粒。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第二载体颗粒具有第二载体母粒。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母粒的表面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第一载体母粒及第二载体母粒分别具有载体核、以及包覆载体核的表面的涂层。涂层含有涂层树脂及钛酸钡颗粒。涂层树脂包含硅酮树脂。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500nm以下。
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适用于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所谓的滴式显影(trickledeveloping)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滴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开始使用显影装置内的初始显影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时,一边将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排出,用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一边将补充用显影剂补给至显影装置内。图像形成过程中,也将载体与调色剂一起补给到显影装置内,通过补给来排出显影装置内多余的载体,从而能够抑制显影装置内载体的劣化。并且,载体劣化得到抑制,能够减少更换显影装置内载体的次数。
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第一显影剂适于用作初始显影剂。第二显影剂适于用作补充用显影剂。
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通过具有上述构成(以下,有时记载为构成X),能够形成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并能够形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其理由推断如下。
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所具有的第一载体母粒及第二载体母粒的涂层含有钛酸钡颗粒。涂层中因含有作为铁电体的钛酸钡颗粒,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静电容量增大。静电容量大的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能够摩擦带电至所需的带电量(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相反极性的带电量)。由此,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赋电能力提高,从而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能够分别稳定地向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提供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带电接受能力相当的带电量。其结果,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量的变动减少,从而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提高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
钛酸钡颗粒的尺寸过小,则相对介电常数减小。而钛酸钡颗粒的尺寸过大,则容易从涂层脱离。因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500nm以下。另外,涂层通过含有硬度高的钛酸钡颗粒,其强度得到提高。由此,能够降低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涂层的磨耗,从而延长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使用寿命。
另外,现有的显影剂在刚使用时会产生调色剂颗粒过度带电的现象。该现象的产生则可能导致图像浓度降低。该现象容易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产生。对此,第一显影剂所含的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母粒的表面具有钛酸锶颗粒。钛酸锶颗粒从第一显影剂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和被补给的第二显影剂所含的第二调色剂颗粒去除多余的电荷,起到适度调节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带电量的作用。这样,第一载体颗粒通过具有钛酸锶颗粒,能够|防止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过度带电。由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能够形成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
另一方面,钛酸锶颗粒是高吸湿性成分。因此,现有的显影剂套装中,对载体颗粒添加钛酸锶颗粒时,会发生从调色剂颗粒去除过多电荷的现象。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会导致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灰雾。对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只有第一载体颗粒具有钛酸锶颗粒,第二载体颗粒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由此,在使用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长时间进行连续打印时,显影装置内的第一载体颗粒会逐渐被替换为第二载体颗粒,最终显影装置内的载体颗粒大部分成为第二载体颗粒。由于第二载体颗粒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因此不会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去除过多电荷。其结果,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从而能够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这里,钛酸锶颗粒因硬度高且比重较大而容易埋入涂层。若钛酸锶颗粒埋入涂层,则会降低上述的提高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的效果。对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各自的调色剂母粒的表面具有隔离颗粒。隔离颗粒通过减少第一调色剂颗粒或第二调色剂颗粒与第一载体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来抑制钛酸锶颗粒埋入涂层。另外,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在刚使用时,隔离颗粒还起到防止因第一调色剂颗粒与第一载体颗粒紧密接触而导致第一调色剂颗粒过度带电的作用。此外,隔离颗粒还能够防止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所具有的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例如,二氧化硅颗粒)埋入调色剂母粒。
隔离颗粒的尺寸需要足够大才能发挥其功能。而隔离颗粒过大或者隔离颗粒过剩的情况下,隔离颗粒会阻碍钛酸锶颗粒与第一调色剂颗粒或者第二调色剂颗粒接触。其结果,钛酸锶颗粒难以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去除电荷。对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的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这样,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通过具有适当尺寸的隔离颗粒,能够长期地防止钛酸锶颗粒埋入涂层。其结果,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调色剂及第二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形成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并能够形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另外,从提高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带电性方面考虑,隔离颗粒优选为具有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同极性的带电性。然而,现有的显影剂中,当隔离颗粒带有与调色剂颗粒相同极性的强电荷时,隔离颗粒由于静电排斥从调色剂母粒脱离而容易附着于载体母粒。对此,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中的钛酸锶颗粒也起到从隔离颗粒去除多余电荷的作用。其结果,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防止隔离颗粒从调色剂母粒脱离,从而能够使隔离颗粒切实地发挥作用。
以下,参照图1,对第一显影剂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一载体颗粒、以及第二显影剂所含的第二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10、第一载体颗粒20、第二调色剂颗粒60及第二载体颗粒70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第一调色剂颗粒10具有调色剂母粒11及外部添加剂颗粒12。调色剂母粒11是非胶囊调色剂母粒。调色剂母粒11的表面附着(具备)外部添加剂颗粒12。外部添加剂颗粒12包含二氧化硅颗粒14及隔离颗粒15。根据需要,外部添加剂颗粒12还可以含有二氧化硅颗粒14及隔离颗粒15以外的颗粒(以下,有时记载为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
图1所示的第一载体颗粒20具有第一载体母粒26及钛酸锶颗粒27。第一载体母粒26的表面附着(具备)钛酸锶颗粒27。第一载体母粒26具有载体核21及涂层25。涂层25包覆载体核21的表面。例如,涂层25包覆载体核21的整个表面。涂层25含有构成涂层树脂区域22的涂层树脂、及钛酸钡颗粒23。根据需要,涂层25还可以含有炭黑颗粒24。
图1所示的第二调色剂颗粒60具有调色剂母粒61及外部添加剂颗粒62。调色剂母粒61是非胶囊调色剂母粒。调色剂母粒61的表面附着(具备)外部添加剂颗粒62。外部添加剂颗粒62包含二氧化硅颗粒64及隔离颗粒65。根据需要,外部添加剂颗粒62还可以包含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第二调色剂颗粒60与第一调色剂颗粒10基本相同。
图1所示的第二载体颗粒70具有第二载体母粒76。第二载体母粒76具有载体核71及涂层75。涂层75包覆载体核71的表面。例如,涂层75包覆载体核71的整个表面。涂层75含有构成涂层树脂区域72的涂层树脂、以及钛酸钡颗粒73。根据需要,涂层75也可以还含有炭黑颗粒74。第二载体颗粒70的第二载体母粒76与第一载体颗粒20的第一载体母粒26基本相同。另一方面,第二载体颗粒70与第一载体颗粒20不同的是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第一调色剂颗粒10的隔离颗粒15比钛酸锶颗粒27大。第二调色剂颗粒60的隔离颗粒65比钛酸锶颗粒27大。
以上,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第一载体颗粒、第二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结构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第一载体颗粒、第二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与图1所示的第一调色剂颗粒10、第一载体颗粒20、第二调色剂颗粒60及第二载体颗粒70不同的结构。例如,外部添加剂颗粒可以不包含二氧化硅颗粒。还有,外部添加剂颗粒可以含有氧化铝颗粒来作为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调色剂母粒可以是胶囊调色剂母粒,该胶囊调色剂母粒具有调色剂核及包覆调色剂核的壳层。此外,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涂层只要包覆载体核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即,载体核可以露出一部分。此外,第一载体颗粒及第二载体颗粒的涂层可以不含炭黑颗粒。并且,第一调色剂颗粒与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尺寸或成分也可以不同。同样,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母粒与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母粒的尺寸或成分也可以不同。接着,进一步对第一调色剂、第一载体、第二调色剂及第二载体进行说明。
<第一调色剂>
第一调色剂包含第一调色剂颗粒。如上所述,第一调色剂颗粒具有外部添加剂颗粒及调色剂母粒。
<<第一调色剂颗粒中的外部添加剂颗粒>>
第一调色剂颗粒中的外部添加剂颗粒包含隔离颗粒、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外部添加剂颗粒优选为含有二氧化硅颗粒(具体地,不属于隔离颗粒的二氧化硅颗粒)来作为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
(二氧化硅颗粒)
这里,对不属于隔离颗粒的二氧化硅颗粒(即,数均一次粒径小于32nm或者大于145nm的二氧化硅颗粒)进行说明。二氧化硅颗粒是用于优化第一调色剂颗粒的流动性及带电性的可选成分。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3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上25nm以下。二氧化硅颗粒可以被实施表面处理。例如,可以使用表面处理剂来使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为疏水性和/或带正电。
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第一调色剂颗粒中二氧化硅颗粒的量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4质量份以上3.0质量份以下。
(隔离颗粒)
如上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优选为32nm以上12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nm以上100nm以下,更优选为55nm以上70nm以下。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与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之间,优选为相差5nm以上,更优选为相差20nm以上。
第一调色剂颗粒中,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隔离颗粒的量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4.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9质量份以上3.2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1.2质量份以下。
隔离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通常用作现有的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颗粒的颗粒中、满足上述数均一次粒径的颗粒用作隔离颗粒。隔离颗粒例如是:二氧化硅颗粒(以下,有时将用作隔离颗粒的二氧化硅颗粒记载为“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树脂颗粒、氧化铝颗粒、氧化镁颗粒、氧化锌颗粒及将这些颗粒组合得到的复合颗粒。复合颗粒例如是含有树脂颗粒、以及附着于树脂颗粒表面的二氧化硅颗粒(以下,有时将复合颗粒所含的二氧化硅颗粒记载为“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的复合颗粒。
隔离颗粒优选为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树脂颗粒、或者复合颗粒。其中,当隔离颗粒含有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时,所形成的图像的定影性往往略有下降,但不影响实际应用。这是因为,被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包覆的第一调色剂颗粒在定影于记录介质时的熔融性略有下降的缘故。因此,隔离颗粒更优选为树脂颗粒或复合颗粒。
隔离颗粒含有树脂颗粒的情况下,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32nm以上125nm以下,更优选为45nm以上90nm以下。树脂颗粒可以是交联树脂颗粒或非交联树脂颗粒。交联树脂颗粒例如是含有原料单体的聚合物的颗粒,该原料单体包含交联性单体。
为使第一调色剂颗粒较佳地定影于记录介质,树脂颗粒优选为热塑性树脂颗粒,更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树脂颗粒。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是至少一种苯乙烯类单体、至少一种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根据需要所用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其他单体优选为交联性单体(例如,二乙烯苯)。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优选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或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二乙烯苯的共聚物;更优选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丁基的共聚物,或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基及二乙烯苯的共聚物。
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全部重复单元中,源自苯乙烯的重复单元的含有率优选为1mol%以上30mol%以下,更优选为5mol%以上25mol%以下。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全部重复单元中,源自(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重复单元的含有率优选为10mol%以上90mol%以下,更优选为30mol%以上85mol%以下。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全部重复单元中,源自交联性单体的重复单元的含有率优选为20mol%以上70mol%以下,更优选为40mol%以上60mol%以下。
隔离颗粒含有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的情况下,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32nm以上145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上90nm以下。
隔离颗粒含有复合颗粒的情况下,复合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40nm以上130nm以下,更优选为70nm以上100nm以下。复合颗粒所含的树脂颗粒优选为上述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颗粒。复合颗粒所含的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32nm以上11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上90nm以下。复合颗粒所含的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3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上25nm以下。另外,上述的复合颗粒例如可以通过在树脂颗粒的表面涂布硅油等粘合成分之后,将涂布后的树脂颗粒与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进行搅拌而获得。
(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
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例如是树脂颗粒、氧化铝颗粒、氧化镁颗粒和氧化锌颗粒(其中,作为隔离颗粒的除外)。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优选为氧化铝颗粒。氧化铝颗粒作为对感光体表面进行研磨的研磨剂较佳。氧化铝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上600nm以下,更优选为300nm以上500nm以下。
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的量优选为0.05质量份以上3.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1.5质量份以下。
<<调色剂母粒>>
调色剂母粒例如含有粘结树脂。调色剂母粒还可以含有选自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及脱模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下,对粘结树脂、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及脱模剂进行说明。
(粘结树脂)
为获得低温定影性比较优异的调色剂,调色剂母粒优选为含有热塑性树脂来作为粘结树脂,更优选为所含的热塑性树脂的比例为粘结树脂整体的85质量%以上。热塑性树脂例如是聚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更具体地,丙烯酸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等),烯烃类树脂(更具体地,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乙烯基树脂(更具体地,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乙烯基醚树脂、N-乙烯基树脂等)、聚酰胺树脂和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并且,上述各个树脂的共聚物,即上述树脂中被导入任意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更具体地,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等)也可以用作粘结树脂。
粘结树脂优选为聚酯树脂。聚酯树脂是一种以上的多元醇单体与一种以上的多元羧酸单体的聚合物。另外,也可以使用多元羧酸衍生物(更具体地,多元羧酸的脱水物、多元羧酸卤化物等)来代替多元羧酸单体。
多元醇单体例如有:二醇单体、双酚单体、三元以上的醇单体。
二醇单体例如: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2-丁烯-1,4-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4-苯二醇、一缩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和聚四甲撑二醇。
双酚单体例如有:双酚A、氢化双酚A、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
三元以上的醇单体例如有: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脱水山梨糖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丙三醇、二丙三醇、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1,3,5-三羟基甲苯。
多元羧酸单体例如有二元羧酸单体和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
二元羧酸单体例如有:顺丁烯二酸、富马酸、柠康酸、甲叉琥珀酸、戊烯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钠、环己烷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丙二酸、琥珀酸、烷基琥珀酸和烯基琥珀酸。烷基琥珀酸例如有:正丁基琥珀酸、异丁基琥珀酸、正辛基琥珀酸、正十二烷基琥珀酸和异十二烷基琥珀酸。烯基琥珀酸例如有:正丁烯基琥珀酸、异丁烯基琥珀酸、正辛烯基琥珀酸、正十二烯基琥珀酸和异十二烯基琥珀酸。
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例如有:1,2,4-苯三甲酸(偏苯三酸)、2,5,7-萘三甲酸、1,2,4-萘三甲酸、1,2,4-丁烷三甲酸、1,2,5-己烷三甲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1,2,4-环己烷三甲酸、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烷四甲酸、均苯四酸和Empol三聚酸。
聚酯树脂优选为双酚单体、二元羧酸单体及三元羧酸单体的聚合物。聚酯树脂进一步优选为双酚A环氧烷加成物、碳原子数3以上6以下的二羧酸及芳基三羧酸的聚合物。聚酯树脂更优选为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富马酸及偏苯三酸的聚合物。
聚酯树脂优选为非晶性聚酯树脂。非晶性聚酯树脂往往无法测量明确的熔点。因此,对于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的吸热曲线中无法明确地判断吸热峰的聚酯树脂,可以判断为是非晶性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的软化点优选为50℃以上20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上120℃以下。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40℃以上10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上60℃以下。
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以上50000以下,更优选为20000以上40000以下。
聚酯树脂的酸值优选为1mgKOH/g以上30mgKOH/g以下,更优选为10mgKOH/g以上20mgKOH/g以下。聚酯树脂的羟值优选为1mgKOH/g以上50mgKOH/g以下,更优选为20mgKOH/g以上40mgKOH/g以下。
(着色剂)
着色剂可以根据调色剂的颜色采用已知的颜料或染料。着色剂例如有黑色着色剂、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
黑色着色剂例如是炭黑。另外,黑色着色剂也可以是用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调为黑色的着色剂。
黄色着色剂例如可以用从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偶氮金属络合物、次甲基化合物和芳酰胺化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黄色着色剂例如:C.I.颜料黄(3,12,13,14,15,17,62,74,83,93,94,95,97,109,110,111,120,127,128,129,147,151,154,155,168,174,175,176,180,181,191和194)、萘酚黄SS、汉莎黄G和C.I.还原黄。
品红色着色剂例如可以用从缩合偶氮化合物、吡咯并吡咯二酮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化合物和苝化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品红色着色剂例如C.I.颜料红(2,3,5,6,7,19,23,48:2,48:3,48:4,57:1,81:1,122,144,146,150,166,169,177,184,185,202,206,220,221和254)。
青色着色剂例如可以用从铜酞菁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青色着色剂例如C.I.颜料蓝(1,7,15,15:1,15:2,15:3,15:4,60,62和66)、酞菁蓝、C.I.还原蓝和C.I.酸性蓝。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着色剂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20质量份以下。
(电荷控制剂)
电荷控制剂例如用来获得带电稳定性及带电增长特性比较优异的第一调色剂。第一调色剂的带电增长特性是能否在短时间内使第一调色剂带电为规定的带电水平的指标。电荷控制剂例如有正电荷控制剂和负电荷控制剂。调色剂母粒中含有正电荷控制剂,能够增强第一调色剂的阳离子性(带正电性),调色剂母粒中含有负电荷控制剂,能够增强第一调色剂的阴离子性(带负电性)。正电荷控制剂例如:吡啶、苯胺黑和季铵盐。负电荷控制剂例如:含金属偶氮染料、含磺基树脂、油溶性染料、萘酸金属盐、乙酰丙酮金属络合物、水杨酸类金属络合物、硼化合物、脂肪酸脂肪酸盐和长链烷基羧酸塩。在已经确保第一调色剂具有充分的带电性的情况下,调色剂母粒中无需含有电荷控制剂。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电荷控制剂的量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
(脱模剂)
脱模剂例如用于获得耐热污损性比较优异的调色剂。脱模剂例如:脂肪烃蜡、脂肪烃蜡的氧化物、植物性蜡、动物性蜡、矿物蜡、以脂肪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酯蜡,以及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将脂肪酸酯脱氧化后的蜡。脂肪烃蜡例如:聚乙烯蜡(例如,低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蜡(例如,低分子量聚丙烯)、聚烯烃共聚物、聚烯烃蜡、微晶蜡、石蜡和费托蜡。脂肪烃蜡的氧化物例如:氧化聚乙烯蜡、以及氧化聚乙烯蜡的嵌段共聚物。植物性蜡例如: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日本木蜡、西蒙得木蜡和米糠蜡。动物性蜡例如:蜂蜡、羊毛脂蜡和鲸蜡。矿物蜡例如:地蜡、纯地蜡和矿脂。以脂肪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酯蜡例如褐煤酸酯蜡和蓖麻蜡。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将脂肪酸酯脱氧化后的蜡例如脱氧巴西棕榈蜡。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脱模剂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20质量份以下。
另外,根据需要,第一调色剂颗粒也可以含有已知的添加剂。第一调色剂颗粒的体积中位径优选为4μm以上12μm以下。调色剂母粒的体积中位径优选为4μm以上12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9μm以下。将第一显影剂用作初始显影剂的情况下,第一显影剂中调色剂的含有率(调色剂浓度)优选为1质量%以上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以上,对第一调色剂进行了说明。
<第二调色剂>
第二调色剂包含第二调色剂颗粒。如上所述,第二调色剂颗粒具有外部添加剂颗粒及调色剂母粒。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各成分的种类、尺寸(数均一次粒径等)及数量可以与第一调色剂颗粒的说明中例子相同。因此,省略对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外部添加剂颗粒及调色剂母粒的说明。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优选为相同的调色剂颗粒。其中,相同的调色剂颗粒是指各成分的种类、尺寸及数量都相同。
第二显影剂用作补充用显影剂的情况下,第二显影剂中的第二调色剂的含有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99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以上,对第二调色剂进行了说明。
<第一载体>
第一载体含有第一载体颗粒。如上所述,第一载体颗粒具有钛酸锶颗粒及第一载体母粒。
<<钛酸锶颗粒>>
从形成具有所需图像浓度且灰雾少的图像方面考虑,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5nm以上8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nm以上80nm以下,更优选为20nm以上60nm以下,尤其优选为25nm以上40nm以下。
从形成具有所需图像浓度且灰雾少的图像方面考虑,相对于100.00质量份的第一载体母粒,钛酸锶颗粒的量优选为0.02质量份以上0.06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03质量份以上0.05质量份以下。
钛酸锶颗粒也可以被掺杂。钛酸锶颗粒被掺杂的情况下,掺杂的元素的量可以为钛酸锶颗粒的总质量的1.00质量%以下,也可以为0.10质量%以下,还可以小于0.01质量%。钛酸锶颗粒也可以不被掺杂。钛酸锶颗粒也可以由非掺杂钛酸锶构成。例如,钛酸锶颗粒可以由没有掺杂镧和元素周期表第5族元素(例如铌、钽)的钛酸锶构成。
<<第一载体母粒>>
如上所述,第一载体母粒具有载体核及涂层。从形成具有所需图像浓度且灰雾少的图像方面考虑,涂层相对于载体核质量的质量比率(以下,有时记载为涂层/核比率)优选为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2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
(载体核)
载体核例如含有磁性材料。载体核所含的磁性材料例如有金属氧化物,更具体地,例如磁铁矿、磁赤铁矿和铁氧体。铁氧体通常流动性较高且化学稳定。因此,从长期形成高画质图像的方面考虑,载体核优选为含有铁氧体。铁氧体例如有:钡铁氧体、锰铁氧体(Mn-铁氧体)、Mn-Zn铁氧体、Ni-Zn铁氧体、Mn-Mg铁氧体、Ca-Mg铁氧体、Li铁氧体和Cu-Zn铁氧体。载体核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也可以为球形。载体核也可以使用市售产品。另外,也可以通过将磁性材料粉碎并进行烧制,来自制载体核。
载体核的体积中位径优选为15.0μm以上6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上且小于50.0μm。载体核的体积中位径为15.0μm以上时,不易发生第一载体颗粒附着于感光体的问题(载体显影)。由此,能够防止附着在感光体上的第一载体颗粒从感光体转移至转印带,从而能够防止产生转印缺失之类的图像瑕疵。并且,由于不易发生载体显影,从而能够防止清洁不良的发生。另一方面,当载体核的体积中位径为65.0μm以下时,图像形成过程中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在显影剂担载体周面形成的磁刷变得稠密,从而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载体核的饱和磁化强度优选为65emu/g以上90emu/g以下。载体核含有Mn-铁氧体的情况下,通常Mn的含有率越高,载体核的饱和磁化强度越低。此外,载体核含有Mn-Mg铁氧体的情况下,通常Mg的含有率越高,载体核的饱和磁化强度越低。
(涂层)
如上所述,涂层含有涂层树脂、钛酸钡颗粒及根据需要添加的炭黑颗粒。
以下,对涂层树脂进行说明。涂层树脂包含硅酮树脂。涂层树脂通过含有硅酮树脂,能够良好地使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摩擦带电。优选的硅酮树脂例如具有甲基的硅酮树脂和环氧树脂改性硅酮树脂。具有甲基的硅酮树脂例如是具有甲基但不具有苯基的硅酮树脂。其他的具有甲基的硅酮树脂例如是具有甲基及苯基的硅酮树脂(以下有时记载为“甲基苯基硅酮树脂”)。涂层可以仅含有硅酮树脂来作为涂层树脂,也可以还含有硅酮树脂以外的树脂。相对于涂层树脂的质量,硅酮树脂的含有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100质量%。以上,对涂层树脂进行了说明。
接下来,对钛酸钡颗粒进行说明。为了形成具有所需图像浓度且灰雾少的图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涂层树脂,钛酸钡颗粒的含量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47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3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25质量份以下。涂层树脂含有两种以上树脂的情况下,涂层树脂的质量是指两种以上树脂的质量总和。
如上所述,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500nm以下,优选为150nm以上450nm以下,更优选为250nm以上350nm以下。从易于在涂层树脂中均匀分散方面考虑,钛酸钡颗粒优选为水热合成物。以上,对钛酸钡颗粒进行了说明。
接下来,对炭黑颗粒进行说明。炭黑颗粒是导体。因此,涂层含有炭黑颗粒,能够使电荷从第一载体颗粒顺畅地移动至第一调色剂颗粒或第二调色剂颗粒。其结果,能够使第一调色剂颗粒或第二调色剂颗粒带电至所需的带电量,能够形成具有所需图像浓度且灰雾少的图像。
炭黑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80nm以下,更优选为30nm以上45nm以下。炭黑颗粒的DBP吸油量优选为300cm3/100g以上700cm3/100g以下,更优选为400cm3/100g以上600cm3/100g以下。炭黑颗粒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1000m2/g以上2000m2/g以下,更优选为1200m2/g以上1500m2/g以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涂层树脂,炭黑颗粒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2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份以上12质量份以下。以上,对炭黑颗粒进行了说明。
另外,根据需要,第一载体颗粒也可以具有其他载体外部添加剂颗粒。其他载体外部添加剂颗粒可以适当地选择已知的外部添加剂。此外,第一载体颗粒也可以还含有已知的添加剂。第一载体颗粒的体积中位径优选为25μm以上100μm以下。以上,对第一载体进行了说明。
从形成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且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的方面考虑,第一显影剂中,下述算式所示的距离L优选为-15nm以上9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nm以上65nm以下,更优选为5nm以上25nm以下。
距离L=第一调色剂颗粒的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第一调色剂颗粒的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
以下,参照图2,说明距离L优选为在上述范围内的理由。图2是示出图1的第一调色剂颗粒10及第一载体颗粒20呈接近状态的剖视图。为使第一调色剂颗粒10正常带电,有利于第一调色剂颗粒10的带电性的二氧化硅颗粒14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作为电荷提供源的第一载体颗粒20接近。并且,为防止第一调色剂颗粒10过度带电,具有去除电荷的性质的钛酸锶颗粒27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二氧化硅颗粒14接近。隔离颗粒15过大的情况下,隔离颗粒15会阻碍二氧化硅颗粒14与第一载体颗粒20(尤其是钛酸锶颗粒27)接近。因此,通过使距离L为一定(固定)以下(95nm以下),使得二氧化硅颗粒14与第一载体颗粒20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能够使第一调色剂颗粒10适当地带电。另一方面,隔离颗粒15过小的情况下,二氧化硅颗粒14与第一载体颗粒20过于接触,二氧化硅颗粒14容易埋入调色剂母粒11,且钛酸锶颗粒27容易埋入涂层25。因此,使距离L为一定(固定)以上(-15nm以上),本发明的显影剂套装能够防止二氧化硅颗粒14埋入调色剂母粒11,并防止钛酸锶颗粒27埋入涂层25,从而能够提高第一调色剂颗粒10的带电稳定性。以上,参照图2,对距离L进行了说明。
<第二载体>
第二载体包含第二载体颗粒。如上所述,第二载体颗粒具有第二载体母粒。第二载体母粒的各成分的种类、尺寸(数均一次粒径等)及量可以与第一载体母粒的说明中的例子相同。因此,省略对第二载体母粒的说明。
第二载体颗粒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钛实质上不具有酸锶颗粒是指,不具有钛酸锶颗粒,或者相对于100.00质量份的第二载体母粒,钛酸锶颗粒的含量为0.01质量份以下。另外,第二载体颗粒可以具有其他载体外部添加剂颗粒,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其他载体外部添加剂颗粒。以上,对第二载体进行了说明。
<第一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以下,第对一显影剂的制造方法一例进行说明。第一显影剂的制造方法例如包含第一调色剂形成工序、第一载体形成工序、以及第一调色剂与第一载体的混合工序。
(第一调色剂形成工序)
第一调色剂形成工序中,例如将粘结树脂、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和脱模剂混合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得到熔融混炼物。将熔融混炼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对粉碎物进行分级得到调色剂母粒。使用混合机,将调色剂母粒、外部添加剂颗粒(二氧化硅颗粒、隔离颗粒和任意的其他调色剂外部添加剂颗粒)进行混合。通过混合,外部添加剂颗粒附着于调色剂母粒的表面,从而获得含有第一调色剂颗粒的第一调色剂。与外部添加剂颗粒的混合优选在外部添加剂颗粒不完全埋入调色剂母粒的条件下实施。
(第一载体形成工序)
第一载体形成工序含有形成载体母粒的工序、以及对第一载体母粒的外部添加工序。
形成载体母粒的工序中,在载体核的表面形成涂层,得到载体母粒。例如,将含有涂层树脂、钛酸钡颗粒和任意的炭黑颗粒的涂层液对流动层中的载体核进行喷雾。接着,将被喷有涂层液的载体核在第一规定温度(以下,有时记载为规定干燥温度)下进行加热,使附着于载体核表面的涂层液干燥,得到干燥物。然后,使用电炉,将干燥物在第二规定温度(以下,有时记载为规定烘烤温度)进行加热,使涂层液中含有的涂层树脂在载体核表面硬化。由此,在载体核的表面形成涂层。规定干燥温度优选为70℃以上85℃以下。规定烘烤温度优选为200℃以上300℃以下。
对第一载体母粒的外部添加工序中,使用混合机,将载体母粒与钛酸锶颗粒混合。通过混合,钛酸锶颗粒附着于第一载体母粒表面,获得含有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与钛酸锶颗粒的混合优选在钛酸锶颗粒不完全埋入第一载体母粒的条件下实施。
(第一调色剂与第一载体的混合工序)
第一调色剂与第一载体的混合工序中,使用混合机,通过将第一调色剂与第一载体混合得到第一显影剂。
<第二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第二显影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第二显影剂的制造方法例如包含第二调色剂形成工序、第二载体形成工序、以及第二调色剂与第二载体的混合工序。第二调色剂形成工序可以与第一调色剂形成工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二载体形成工序)
第二载体形成工序包含第二载体母粒的形成工序。第二载体形成工序与第一载体形成工序的不同之处是不进行外部添加工序。第二载体母粒的形成工序可以与第一载体母粒的形成工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二调色剂与第二载体的混合工序)
第二调色剂与第二载体的混合工序中,使用混合机将第二调色剂与第二载体进行混合,得到第二显影剂。
[第二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备显影剂套装及显影装置。显影装置使用显影剂套装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显影剂套装是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显影剂套装。第一显影剂是初始显影剂。第二显影剂是补充用显影剂。显影装置具有收纳初始显影剂的收纳部、以及将补充用显影剂补给至收纳部的补给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因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套装,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理由,能够形成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且能够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以下,参照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即,图像形成装置40进行说明。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40具备:显影剂(使用中显影剂D及补充用显影剂E,参照图4)、感光体41a~41d、带电装置42a~42d、曝光装置43、显影装置44a~44d、转印装置45、定影装置46、清洁装置47以及控制部48。以下,在无需区分的情况下,将各个感光体41a~41d记载为感光体41,各个带电装置42a~42d记载为带电装置42,各个显影装置44a~44d记载为显影装置44。
使用中显影剂D包含初始显影剂及补充用显影剂E。初始显影剂是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显影剂。补充用显影剂E是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二显影剂。
感光体41呈圆筒状。感光体41具备金属筒体(例如,筒状导电性基体)作为芯材。该芯材的外侧具备感光层。感光体4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感光体41例如通过马达(未图示)驱动而旋转。
带电装置42使感光体41的周面带电。
曝光装置43使带电的感光体41的周面曝光,来在感光体41的周面形成静电潜像。例如,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体41的表层部(感光层)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4用使用中显影剂D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更具体地,显影装置44通过使用中显影剂D将形成于感光体41的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之后将对显影装置44进行详细说明。
转印装置45具备:转印带51、驱动辊52、从动辊53、张力辊54、一次转印辊55a~55d以及二次转印辊56。以下,在无需区分的情况下,将各个一次转印辊55a~55d记载为一次转印辊55。转印带51是架设于驱动辊52、从动辊53和张力辊54的环状带。伴随驱动辊52的旋转,转印带51沿着图3的顺时针方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d1)被传送。从动辊53和张力辊54伴随转印带51的传送进行从动旋转。
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体41a~41d后,一次转印辊55a~55d被施加偏压(电压),从而附着于感光体41a~41d的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的调色剂像)被依次一次转印至转印带51。由此,若干颜色的调色剂像叠加在转印带51上。一次转印后,二次转印辊56被施加偏压(电压),从而转印带51上的若干颜色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例如,印刷用纸)。然后,叠加在转印带51上的若干颜色的调色剂像全部被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P。由此,记录介质P上形成由未定影调色剂构成的图像。
二次转印后,定影装置46对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调色剂定影于记录介质P。由此,记录介质P上形成由定影调色剂构成的图像。
清洁装置47对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进行清洁处理。
控制部48基于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对图像形成装置40的动作进行电子控制。控制部48例如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储存程序,且以可重写的方式储存规定的数据。用户通过输入部(未图示)向控制部48提供指示(例如,电信号)。输入部例如是键盘、鼠标、或者触控面板。
<显影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4,进一步对显影装置44进行详细说明。图4示出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40的显影装置44及其周边部。显影装置44具有至少收纳部114。显影装置44还具有显影剂担载体111、限制刮板112、若干个搅拌轴113、补给部115以及排出部116。显影装置44具有收纳部114、补给部115以及排出部116,是所谓的滴式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44。
收纳部114收纳使用中显影剂D和若干个搅拌轴113。收纳部114中所收纳的使用中显影剂D包含初始显影剂。若干个搅拌轴113包括第一搅拌轴113a及第二搅拌轴113b。第一搅拌轴113a具有螺旋状搅拌叶片。第二搅拌轴113b具有朝向与第一搅拌轴113a所具有的螺旋叶片相反的(反相位的)螺旋状搅拌叶片。第一搅拌轴113a一边对收纳部114内的使用中显影剂D进行搅拌,一边将使用中显影剂D沿着第一输送方向输送,该第一输送方向是从显影剂担载体111的轴向一端朝向另一端(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且从纸面的背面朝向正面的方向)。第二搅拌轴113b一边对收纳部114内的使用中显影剂D进行搅拌,一边将使用中显影剂D沿着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含有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和载体(第一载体或第二载体)的使用中显影剂D经过搅拌,调色剂通过与载体之间的摩擦而带电,并由载体担载带电的调色剂。第二搅拌轴113b一边将使用中显影剂D沿着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一边向显影剂担载体111提供使用中显影剂D。
补给部115设置于收纳部114的顶部。补给部115将补充用显影剂E补给至收纳部114。补给部115具有补充量调节部件115a及显影剂容器115b。
补充量调节部件115a控制从显影剂容器115b提供至收纳部114的补充用显影剂E的补充量。补充量调节部件115a例如由螺杆轴构成,控制部48控制该螺杆轴的旋转动作。例如,可以根据螺杆轴的旋转量改变补充用显影剂E的补充量。
显影剂容器115b收纳补充用显影剂E。显影剂容器115b内的补充用显影剂E被提供至收纳部114。
排出部116将收纳部114内的使用中显影剂D排出。排出部116具备排出路116a及回收容器116b。排出路116a将收纳部114与回收容器116b连结。当收纳部114中的使用中显影剂D的量超过规定量时,多余的使用中显影剂D从排出路116a的上端侧开口进入排出路116a内。规定量例如根据排出路116a的上端位置而决定。多余的使用中显影剂D例如是超过规定量的使用中显影剂D。多余的使用中显影剂D进入排出路116a内时由于重力作用沿着排出路116a内侧进入下方,并流入回收容器116b。由此,回收容器116b将多余的使用中显影剂D作为回收后显影剂F进行收纳。
图像形成开始以前的图像形成装置40(例如,未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40)中,收纳部114中收纳的使用中显影剂D是初始显影剂。
开始图像形成后,补给部115将补充用显影剂E补给至收纳部114内以前,收纳部114中收纳的使用中显影剂D是初始显影剂。收纳部114中,搅拌轴113对初始显影剂进行搅拌,初始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10被摩擦带电。并且,经过搅拌的初始显影剂被担载于显影剂担载体111。
图像形成装置40持续进行打印时,一边将补充用显影剂E补充至收纳部114内,一边从收纳部114排出使用中显影剂D。因此,图像形成装置40持续进行打印时,收纳部114中所收纳的使用中显影剂D被一点一点地替换为补给部115所补给的补充用显影剂E。补给部115将补充用显影剂E补给至收纳部114内之后,在收纳部114中,搅拌轴113对初始显影剂与补充用显影剂E进行搅拌,初始显影剂所含的第一调色剂颗粒10和补充用显影剂E所含的第二调色剂颗粒60被摩擦带电。并且,显影剂担载体111担载经过搅拌的初始显影剂和补充用显影剂E。
显影剂担载体111配置于感光体41附近。显影剂担载体111具备磁辊及显影套筒。磁辊的至少表层部具有磁极。磁极例如是永磁体的N极及S极。显影套筒是非磁性的筒体(例如,铝管)。磁辊位于显影套筒内(筒内),显影套筒位于显影剂担载体111的表层部。磁辊的轴与显影套筒通过凸缘连接,以使显影套筒能够围绕非旋转的磁辊旋转。
如上所述,收纳部114中,载体(第一载体或第二载体)担载带电的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显影剂担载体111(具体地,显影套筒)一边沿图4的顺时针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d2)旋转,一边通过磁力吸引收纳部114内的载体,将担载有调色剂的载体(即,使用中显影剂D)担载于周面。然后,显影剂担载体111所担载的使用中显影剂D形成磁刷。
限制刮板112将形成于显影剂担载体111的周面的、使用中显影剂D的磁刷的厚度限制为规定的厚度。
限制刮板112限制了磁刷的厚度以后,显影剂担载体111(具体地,显影套筒)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d2)旋转,使用中显影剂D被输送至感光体41与显影剂担载体111最接近的最接近部N。感光体41沿着图4的逆时针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d3)旋转。通过向显影剂担载体111施加偏压(电压),显影剂担载体111的表面电位与感光体41的表面电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由于该电位差,显影剂担载体111所担载的使用中显影剂D中所含的调色剂(第一调色剂或第二调色剂)移动至感光体41的周面。具体地,显影剂担载体111所担载的使用中显影剂D中所含的带电的调色剂通过电力被吸引至形成在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例如,通过曝光,电位低于非曝光部位的曝光部位),而移动至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其结果,在感光体4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以上,参照图3及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40进行了说明。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40,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要素中删除部分结构要素。此外,各结构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均为一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的范围。
[数均一次粒径的测量]
本实施例所述的各种颗粒(交联树脂颗粒、非交联树脂颗粒、二氧化硅颗粒、复合颗粒、钛酸锶颗粒、钛酸钡颗粒、炭黑颗粒等)的数均一次粒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JSM-7600F”)来进行测量。测量数均一次粒径时,测量100个1次颗粒的圆相当径(Heywood径:面积与颗粒的投影面积相同的圆的直径),并求出它们的个数平均值。另外,本实施例中,有时将数均一次粒径省略记载为“粒径”或者“径”。
<材料>
制备以下颗粒来作为调色剂及载体的外部添加剂颗粒。
[树脂颗粒]
将具备温度计(热电偶)、搅拌装置、回流冷凝器及氮气导管的玻璃反应容器置于水浴槽(设定温度:80℃)中。向该反应容器中放入300.0质量份的离子交换水、1.0质量份的二叔丁基过氧化物。接着,使反应容器内部成为氮气气氛。之后的操作中,将反应容器的内含物的温度保持在80℃,且将反应容器的内部维持在氮气气氛的状态。接着,一边搅拌反应容器的内含物,一边用时1小时将0.2质量份的过硫酸铵、及60.0质量份的单体混合物滴入反应容器。单体混合物为10mol%的苯乙烯、40mol%的甲基丙烯酸丁基以及50mol%的二乙烯苯的混合物。然后,搅拌反应溶液使内含物反应。该反应中,反应温度X为100℃,反应时间Y为3小时,搅拌速度Z为1,250rpm。将反应后的反应溶液(乳液溶液)进行干燥得到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
将单体混合物的组成变更为20mol%的苯乙烯与80mol%的甲基丙烯酸丁基的混合物,通过上述制备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的相同方法,制备了非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
按下表1所示将反应温度X、反应时间Y及搅拌速度Z进行变更,通过上述制备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及非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的相同方法,制备了数均一次粒径50nm~150nm的交联树脂颗粒及非交联树脂颗粒。
【表1】
[二氧化硅颗粒]
将经过微粉碎的珪石二氧化硅、作为还原剂的碳粉末以及适量的水加入容器内进行混合,得到混合原料。接着,将混合原料在焚化炉中加热至大约1800℃,使之产生SiO2气体。接着,将所产生的SiO2气体用冷却空气(流量X:80m3/小时)进行强制冷却,析出二氧化硅微粒。接着,通过袋式过滤器捕集析出的二氧化硅微粒。接着,对所回收的二氧化硅微粒添加氨丙基乙氧基硅烷及硅油。接着,对添加后的二氧化硅微粒进行加热处理,得到固形物。然后,使用FM搅拌机将所得固形物粉碎,得到数均一次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颗粒D1。
按下表2所示变更冷却空气的流量X,通过与制备二氧化硅颗粒D1同样的方法,制备了二氧化硅颗粒A1~二氧化硅颗粒C1及二氧化硅颗粒E1。
【表2】
[复合颗粒]
向容器内添加200g作为溶剂的甲苯、100g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100g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然后,使其他成分溶解于溶剂,得到甲苯溶液。接着,向400g甲苯溶液中添加3600g甲苯(10倍稀释),得到稀释甲苯溶液。接着,一边将上述稀释甲苯溶液缓缓滴入200g二氧化硅微粒(日本赢创株式会社(NIPPON AEROSIL CO.,LTD.)制造“AEROSIL(日本注册商标)R 972”,气相法二氧化硅),一边进行30分钟超声波照射及搅拌,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150℃的恒温槽进行加热的同时,用旋转蒸发器进行减压,蒸馏掉混合物中的甲苯得到固形物。然后,用减压干燥机在设定温度50℃下使固形物干燥,得到干燥固形物。持续干燥一直到固形物中的挥发成分被完全去除,固形物不再减重的状态。然后,使用电炉,在氮气流下,且在200℃下,对干燥固形物进行3小时的加热处理,得到粉末。然后,用气流粉碎机将所得粉末进行粉碎(风量:1m3/分)之后,用袋式过滤器进行捕集,得到数均一次粒径20nm的二氧化硅颗粒(以下,有时记载为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
向混合装置(谱莱密克司株式会社(PRIMIX Corporation)制造“HIVIS MIX(日本注册商标)2P-1型”)的容器中放入700g上述的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和15g聚甲基氢硅氧烷,进行60分钟的混合搅拌。混合搅拌中,混合装置的搅拌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都设定为20rpm。然后,再向混合装置中放入707g上述的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20nm),进行30分钟的混合搅拌。混合搅拌中,混合装置的搅拌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都设定为20rpm。由此,使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20nm)附着于被聚甲基氢硅氧烷包覆的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的表面。然后,在混合装置持续进行混合搅拌的状态下,用旋转泵对混合装置的容器内进行2小时减压,使内含物干燥。由此,得到复合颗粒A2,该复合颗粒A2具有交联树脂颗粒、以及附着于交联树脂颗粒表面的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所得复合颗粒A2的数均一次粒径为50nm。
按下表3变更交联树脂颗粒的种类、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相对于100质量份交联树脂颗粒的使用量,通过与制备复合颗粒A同样的方法,制备了复合颗粒B2~复合颗粒D2。
【表3】
[钛酸钡颗粒]
准备下表4所示的钛酸钡颗粒,以用于制备显影剂。
【表4】
<研究1>
首先,研究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中隔离颗粒的效果、和第一载体颗粒及载体颗粒中钛酸锶颗粒的效果。
<调色剂的制备>
通过一下的方法制备了调色剂(T-2),以用于制备显影剂。
(非晶性聚酯树脂(R1)的合成)
通过下述方法合成非晶性聚酯树脂(R1),该非晶性聚酯树脂(R1)在制备调色剂母粒时用作粘结树脂。首先,将具备温度计(热电偶)、脱水管、氮气导管和搅拌装置(搅拌叶片)的反应容器置于油浴。向该反应容器内放入1575g的BPA-PO(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163g的BPA-EO(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377g富马酸以及4g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接着,使反应容器内为氮气气氛之后,一边搅拌内含物,一边用油浴将反应容器内的温度升温至220℃。在氮气气氛且温度220℃的条件下,蒸馏掉副产物水的同时,使反应容器的内含物进行8小时聚合反应。接着,对反应容器内进行减压之后,在减压气氛(压力:7999Pa)且温度220℃的条件下,使反应容器的内含物再进行1小时聚合反应。接着,使反应容器内的温度降至210℃后,向反应容器内加入336g偏苯三酸酐。然后,在减压气氛(压力:7999Pa)且温度210℃的条件下,使反应容器的内含物反应。调节反应时间,使得作为反应产物的非晶性聚酯树脂(R1)具有下述物理特性。然后,从反应容器取出反应产物进行冷却,得到具有下述物理特性的非晶性聚酯树脂(R1)。另外,对于所得聚酯树脂(R1),由于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的吸热曲线中未确认到明确的吸热峰并且无法测量明确的熔点,因此判断其为非晶性。
(非晶性聚酯树脂(R1)的物理性质)
软化点(Tm):100℃
玻璃化转变温度(Tg):50℃
重均分子量(Mw):30,000
酸值:15mgKOH/g
羟值:30mgKOH/g
(调色剂母粒的制备)
用FM搅拌机(NIPPON 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将1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4质量份的着色剂、1质量份的电荷控制剂及5质量份的脱模剂混合,得到混合物。粘结树脂用非晶性聚酯树脂(R1)。着色剂用铜酞菁蓝颜料(C.I.Pigment Blue 15:3)。电荷控制剂用季铵盐(ORIENT CHEMICAL INSUSTRIES CO.,LTD.制造“BONTRON(日本注册商标)P-51”)。脱模剂用巴西棕榈蜡(株式会社加藤洋行制造“特制巴西棕榈蜡1号”)。用双螺杆挤出机(株式会社池贝制造“PCM-30型”)将所得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得到熔融混炼物。用机械式粉碎机(FREUND-TURBO株式会社制造“turbo mill(涡轮研磨机)”)将熔融混炼物进行粉碎,得到粉碎物。用分级机(日铁矿业株式会社制造“Elbow-Jet”)将粉碎物进行分级。由此,得到体积中位径为6.8μm的粉末状调色剂母粒。
(对调色剂母粒的外部添加)
用FM搅拌机(NIPPON 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在4,000rpm的条件下,将100.0质量份的上述所得的调色剂母粒、0.5质量份的上述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60nm)、1.0质量份的上述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20nm)以及0.75质量份的氧化铝颗粒(日本赢创株式会社(NIPPON AEROSIL CO.,LTD.)制造“AEROXIDE(日本注册商标)Alu C805”,BET比表面积:75~105m2/g)混合5分钟,得到混合物。用200目(孔径75μm)的筛子对所得混合物进行筛选,得到调色剂(T-2)。另外,上述氧化铝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300nm,是不适合用作隔离颗粒的外部添加剂。
按下表5所示变更各成分的材料及其使用量,通过与制备调色剂(T-2)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调色剂(T-1)及调色剂(T-3)~调色剂(T-5)。
【表5】
<载体的制备>
通过下述方法制备载体(C-2),载体(C-2)用于制备显影剂。
(涂层液(L1)的制备)
制备了涂层液(L1),以用于形成载体的涂层。将361.2g硅酮树脂溶液(固体成分量:161.1g)、36.2g钛酸钡颗粒、14.4g炭黑及1444.8g甲苯放入不锈钢容器。用均质机对容器内含物进行混合,得到涂层液(L1)。硅酮树脂溶液使用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KR-255”(固体成分:甲基苯基硅酮树脂,固体成分浓度:50质量%)。钛酸钡颗粒使用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BT-01”(数均一次粒径:304nm)。炭黑使用LION SPECIALTYCHEMICALS CO.,LTD.制造的导电碳黑“Ketjenblack(日本注册商标)EC300J”(数均一次粒径:39.5nm)。
(载体母粒的制备)
用流化床包衣设备(Powrex Corporation制造“FD-MP-01D型”),使5000g载体核流动的同时,用涂层液(L1)对载体核进行喷雾。载体核用锰铁氧体磁芯(DOWA IP CREATIONCO.,LTD.制造,体积中位径:40μm,饱和磁化强度:67emu/g)。涂布条件为:送风温度75℃,送风风量0.3m3/分,转子转速400rpm。调节放入流化床包衣设备的涂层液(L1)的量,使得涂层/核比率为1.5质量%(即,相对于1000g的载体核,通过加热形成的涂层的质量为15g)。通过上述喷雾,得到被涂布了涂层液(L1)的载体核。然后,使用电炉在200℃下,将被涂布了涂层液(L1)的载体核烘烤1小时,从而在载体核的表面形成涂层。由此,得到载体母粒。
(对载体母粒的外部添加)
用Rocking Mixer(日本注册商标)(爱知电机株式会社“RM-10”),将上述所得的载体母粒100.00质量份及0.04质量份的钛酸锶颗粒混合30分钟,使钛酸锶颗粒附着于载体母粒的表面。由此得到含有载体颗粒的载体(C-2)。钛酸锶颗粒使用数均一次粒径被调节为30nm的非掺杂钛酸锶颗粒(Titan Kogyo,Ltd.制造“SW-100”的粒径调节产品)。
按下表6及表7所示变更各成分的材料及其使用量,通过与制备载体(C-2)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载体(C-1)。钛酸锶颗粒为“-”的载体(C-1)的制备中,省略了外部添加工序。
【表6】
【表7】
表5~表7中术语的含义如下所示。此外,表7的硅酮树脂的“份”表示固体成分的质量份。后续表中的术语说明也相同。
“径”:数均一次粒径
“份”:质量份
SrTiO3:钛酸锶颗粒
BaTiO3:钛酸钡颗粒
Al2O3:氧化铝颗粒
SiO2:二氧化硅颗粒
树脂(C):交联树脂颗粒
树脂(NC):非交联树脂颗粒
复合A~D:复合颗粒A~复合颗粒D
[显影剂(A-4)的制备]
以下,先对显影剂(A-4)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再对其他显影剂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显影剂的制备>
用Rocking Mixer(日本注册商标)(爱知电机株式会社“RM-10”),将92质量份的载体(C-2)与8质量份的调色剂(T-2)混合30分钟。由此,得到作为初始显影剂的显影剂(A-4)。显影剂(A-4)中,调色剂浓度为8质量%。
如下所示,显影剂(A-4)的距离L为10nm。
距离L=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60nm)-(二氧化硅颗粒(小粒径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20nm)+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30nm))=10nm
按下述表8所示变更调色剂与载体的组合,通过与制备显影剂(A-4)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用作初始显影剂的显影剂(A-1)~显影剂(A-3)及显影剂(A-5)~显影剂(A-7)。
[显影剂(B-1)~显影剂(B-9)的制备]
除了改变以下几点之外,通过与制备显影剂(A-4)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用作补充用显影剂的显影剂(B-1)~显影剂(B-9)。显影剂(B-1)~显影剂(B-9)的制备中,按下表8所示变更了调色剂及载体的组合。此外,显影剂(B-1)~显影剂(B-9)的制备中,使用RockingMixer(日本注册商标)(爱知电机株式会社“RM-10”),将10质量份的载体与90质量份的调色剂混合30分钟(调色剂浓度为90质量%)。
[实施例1~实施例4及比较例1~比较例5]
按下表8所示,通过将初始显影剂(A-1)~初始显影剂(A-7)与补充用显影剂(B-1)~补充用显影剂(B-9)进行任意组合,得到实施例1~实施例4及比较例1~比较例5的显影剂套装。表8中也示出各显影剂的距离L。
【表8】
[评价1]
通过下述方法,对实施例1~实施例4及比较例1~比较例5的显影剂套装评价低温低湿环境下的图像浓度和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灰雾。评价结果如表9所示。
<评价设备>
评价设备(评价设备T1和T2)使用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制造“TASKalfa7054ci”。这些评价设备T1和T2都具备作为感光体的非晶硅鼓、及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各自的显影装置都具有参照图4说明的结构。
将表8的显影剂套装中的初始显影剂放入显影装置的收纳部。并将补充用显影剂放入显影装置的补给部。
<图像的形成>
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低温低湿环境下)进行打印。用评价设备T1,进行间歇操作打印(第一连续印刷),在1,000枚纸张上打印图像(印刷覆盖率4%的文字图案图像)。这里,间歇操作是指对7枚纸张进行连续印刷后暂停,并重复进行这一系列操作。第一连续印刷后,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用评价设备T1在1枚纸张上打印图像A3(包括实心图像部和空白部的图像)。接着,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进行间歇操作打印(第二连续印刷),用评价设备T1在99,000枚纸张上打印图像(印刷覆盖率4%的文字图案图像)。第二连续印刷后,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用评价设备T1在1枚纸张上打印图像B3(包括实心图像部和空白部的图像)。
接着,用不同于评价设备T1的评价设备T2,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低温低湿环境下)进行打印。用评价设备T2,进行间歇操作打印(第一连续印刷),在1,000枚纸张上打印图像(印刷覆盖率4%的文字图案图像)。这里,间歇操作是指连续对7枚纸张进行打印后暂停,并重复进行这一系列操作。第一连续打印后,在温度32.5℃且相对湿度80%RH的环境下(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评价设备T2静置24小时。然后,在相同环境下,用评价设备T2在1枚纸张上打印图像C3(包含实心图像部和空白部的图像)。接着,在温度10℃且相对湿度15%RH的环境下,进行间歇操作打印(第二连续印刷),用评价设备T2在99,000枚纸张上打印图像(印刷覆盖率4%的文字图案图像)。第二连续打印后,在温度32.5℃且相对湿度80%RH的环境下将评价设备T2静置24小时。然后,在相同环境下,用评价设备T2在1枚纸张上打印图像D3(包含实心图像部和空白部的图像)。
<图像浓度>
用反射浓度計(X-Rite公司制造“SpectroEye(日本注册商标)”),测量图像A3及图像B3的实心图像部的反射浓度(图像浓度)。图像A3及图像B3的图像浓度分别为ID1k及ID100k。图像浓度按下述基准进行评判。
(图像浓度的基准)
A(特别好):图像浓度为1.3以上。
B(良好):图像浓度为1.0以上但小于1.3。
C(不良):图像浓度小于1.0。
<灰雾>
用白色光度计(TokyoDenshoku.co.,Ltd.制造“TC-6DS”),测量打印有图像C3及图像D3的纸张的空白部的反射浓度以及未打印纸张的反射浓度。然后,基于算式“灰雾浓度=空白部的反射浓度-未打印纸的反射浓度”,计算灰雾浓度。图像C3及图像D3的灰雾浓度分别为FD1k及FD100k。灰雾浓度按下述基准进行评判。
(灰雾的基准)
A(特别好):灰雾浓度小于0.002。
B(良好):灰雾浓度为0.002以上0.005以下。
C(不良):灰雾浓度大于0.005。
【表9】
如表1~表9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4的显影剂套装具备构成X。其结果,实施例1~实施例4的显影剂套装能够形成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且能够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另一方面,比较例1~比较例2的显影剂套装中所用的调色剂(T-1)中,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的外部添加剂颗粒不含隔离颗粒。比较例1及比较例3的显影剂套装中,初始显影剂的载体(C-1)的第一载体颗粒不具有钛酸锶颗粒。其结果,比较例1~比较例3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1000枚纸张后,图像浓度不足。
比较例4及比较例5显影剂套装中,补充用显影剂的载体(C-2)的第二载体颗粒具有钛酸锶颗粒。其结果,比较例4及比较例5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10万枚纸张后,未能抑制灰雾的产生。
根据上述判断,为了形成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且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有效的是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具有隔离颗粒,初始显影剂的第一载体颗粒具有钛酸锶颗粒。另一方面,对于补充用显影剂而言,判断有效的是第二载体颗粒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
<研究2>
接着,改变各种条件进行进一步研究。
[显影剂套装的制备]
按表10所示变更各成分的材料及其使用量,通过与制备调色剂(T-1)~调色剂(T-5)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调色剂(T-6)~调色剂(T-25)。制备调色剂(T-10)时,隔离颗粒使用将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35nm)与交联树脂颗粒(数均一次粒径:80nm)按1:2的比率混合得到的混合物。调色剂(T-10)中,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5nm×1/3+80nm×2/3=65nm”。
【表10】
按表11及表12所示变更各成分的材料及其使用量,通过与制备载体(C-1)~载体(C-2)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载体(C-3)~载体(C-25)。
表11及表12中,数均一次粒径为20μm的载体核是锰铁氧体磁芯(DOWA IPCREATION CO.,LTD.制造,体积中位径:20μm)。数均一次粒径为60μm的载体核是锰铁氧体磁芯(DOWA IP CREATION CO.,LTD.制造,体积中位径:60μm)。
下述表11及表12中,数均一次粒径为20nm或50nm的钛酸锶颗粒分别是非掺杂钛酸锶颗粒(Titan Kogyo,Ltd.制造“SW-100”)的粒径调节产品。
下述表11及表12中,硅酮树脂“KR-301”是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KR-301”(固体成分:甲基苯基硅酮树脂,固体成分浓度:40质量%)。硅酮树脂“ES-1001N”是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ES-1001N”(固体成分:环氧树脂改性硅酮树脂,固体成分浓度:45质量%)。炭黑颗粒“MA100”是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造“MA100”(数均一次粒径:24.0nm)。
【表11】
【表12】
除了省略外部添加工序以外,通过与制备载体(C-3)~载体(C-25)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载体(C-26)~载体(C-48)。即,载体(C-26)~载体(C-48)具有的载体母粒分别与载体(C-3)~载体(C-25)所具有的载体母粒相同。另一方面,载体(C-26)~载体(C-48)实质上不具有钛酸锶颗粒。具体地,载体(C-3)与载体(C-26)的载体母粒相同。载体(C-4)与载体(C-27)的载体母粒相同。后续的载体(C-5)~载体(C-25)与载体(C-28)~载体(C-48)的关系也同样。
[显影剂(A-8)~显影剂(A-32)]
按下述表13所示变更调色剂及载体的组合,通过与制备显影剂(A-4)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用作初始显影剂的显影剂(A-8)~显影剂(A-32)(调色剂浓度为8质量%)。
[显影剂(B-10)~显影剂(B-36)的制备]
按下表13所示变更调色剂及载体的组合,通过与制备显影剂(B-4)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用作补充用显影剂的显影剂(B-10)~显影剂(B-36)(调色剂浓度为90质量%)。
[实施例5~实施例28及比较例6~比较例9]
按下述表13所示,将初始显影剂(A-8)~初始显影剂(A-32)与补充用显影剂(B-10)~补充用显影剂(B-36)进行任意组合,得到实施例5~实施例28及比较例6~比较例9的显影剂套装。表13中也示出各显影剂的距离L。
【表13】
【评价2】
与实施例1~实施例4及比较例1~比较例5的显影剂套装同样地,也对实施例5~实施例28及比较例6~比较例8的显影剂套装的图像浓度及灰雾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述表14所示。
【表14】
如表10~表14所示,实施例5~实施例28的显影剂套装具备构成X。其结果,实施例5~实施例28的显影剂套装形成了低温低湿环境下也具有所需图像浓度的图像,且形成了高温高湿环境下灰雾也少的图像。
另一方面,比较例6的显影剂套装中,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150nm。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150nm时,被认为隔离颗粒阻碍了第一调色剂颗粒或者第二调色剂颗粒与第一载体颗粒或者第二载体颗粒的接触。其结果,比较例6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1000枚纸张后,产生了灰雾。
比较例7的显影剂套装中,第一调色剂颗粒及第二调色剂颗粒所具有的隔离颗粒与第一载体颗粒所具有的钛酸锶颗粒的的数均一次粒径相同。隔离颗粒当与钛酸锶颗粒的的数均一次粒径相同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隔离颗粒的功能。其结果,比较例7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了1000枚纸张后,图像浓度不足。
比较例8的显影剂套装中,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小于100nm。钛酸钡颗粒在数均一次粒径小于100nm时,相对介电常数减小。其结果,比较例8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了10万枚纸张后,不仅图像浓度不足,而且产生了灰雾。
比较例9的显影剂套装中,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500nm。钛酸钡颗粒在数均一次粒径大于500nm时,容易从涂层脱离。其结果,比较例9的显影剂套装在连续打印了10万枚纸张后,不仅图像浓度不足,而且产生了灰雾。
根据实施例5~实施例28的结果判断,在构成X的基础上,优选满足以下条件。
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15nm以上85nm以下;
载体核的体积中位径:15.0μm以上65.0μm以下;
涂层相对于载体核的质量比率: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钛酸钡颗粒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涂层树脂,为3质量份以上47质量份以下;
钛酸锶颗粒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载体母粒,为0.02质量份以上0.06质量份以下;
距离L:-15nm以上95nm以下。

Claims (8)

1.一种显影剂套装,
具备第一显影剂及第二显影剂,
所述第一显影剂包含了含有第一调色剂颗粒的第一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一载体颗粒的第一载体,
所述第二显影剂包含了含有第二调色剂颗粒的第二调色剂、以及含有第二载体颗粒的第二载体,
所述第一调色剂颗粒及所述第二调色剂颗粒各自具有调色剂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调色剂母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颗粒,
所述外部添加剂颗粒包含隔离颗粒,
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32nm以上145nm以下,
所述第一载体颗粒具有第一载体母粒、以及附着于所述第一载体母粒的表面的钛酸锶颗粒,
所述隔离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大于所述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
所述第二载体颗粒具有第二载体母粒,
所述第二载体颗粒的所述第二载体母粒的表面实质上不具有所述钛酸锶颗粒,
所述第一载体母粒及所述第二载体母粒各自具有载体核、以及包覆所述载体核的表面的涂层,
所述涂层含有涂层树脂及钛酸钡颗粒,
所述涂层树脂包含硅酮树脂,
所述钛酸钡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500n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色剂颗粒与所述第二调色剂颗粒是相同的调色剂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层还含有炭黑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钛酸锶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5nm以上85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所述调色剂母粒,所述隔离颗粒的量为0.01质量份以上4.0质量份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添加剂颗粒还含有二氧化硅颗粒,
所述二氧化硅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30n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影剂是初始显影剂,
所述第二显影剂是补充用显影剂显影剂套装。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套装以及使用所述显影剂套装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
所述第一显影剂是初始显影剂,
所述第二显影剂是补充用显影剂,
所述显影装置具有收纳所述初始显影剂的收纳部、以及将所述补充用显影剂补给至所述收纳部的补给部。
CN202311077817.4A 2022-08-31 2023-08-24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76314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8125A JP2024034101A (ja) 2022-08-31 2022-08-31 現像剤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8125 202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1493A true CN117631493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0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7817.4A Pending CN117631493A (zh) 2022-08-31 2023-08-24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9458A1 (zh)
JP (1) JP2024034101A (zh)
CN (1) CN11763149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69458A1 (en) 2024-02-29
JP2024034101A (ja) 202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63890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930873B2 (ja) 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二成分現像装置
JPH09218537A (ja) 非磁性一成分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
JP63694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7631493A (zh) 显影剂套装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071963A (ja)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186236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69456A1 (en) Developer, developer s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639919B2 (ja) 二成分現像剤
JP4968892B2 (ja) 二成分現像剤
JP64587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240077810A1 (en)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0558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CN110119075A (zh) 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25052656A (ja) 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412839A (zh)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WO2023281883A1 (ja) 二成分現像剤
US20240302762A1 (en) Two-component developer
JP2020060675A (ja) 正帯電性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240241461A1 (en) Two-component developer
JP2025052657A (ja) 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6482B2 (ja) トナー
JP2017181652A (ja) 現像剤セ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8072534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7121465A (ja)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