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4822A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04822A CN117404822A CN202311325379.9A CN202311325379A CN117404822A CN 117404822 A CN117404822 A CN 117404822A CN 202311325379 A CN202311325379 A CN 202311325379A CN 117404822 A CN117404822 A CN 1174048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eat exchanger
- pump system
- pipeline
- air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和第四管路,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连通,第二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第一室外换热器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一温度,第二冷媒出口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二温度。在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的差值调整。本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的室外环境下运行制热模式时,能对压缩机的压缩腔进行补气,增大了主循环回路之间的焓差,提高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并提升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是以空气作为高温热源对室内进行供冷的装置,因其结构较简单、安装方便、运行效率较高,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供冷系统。目前来说,普通逆卡诺循环空气源制冷系统受压缩机、冷媒等等限制,所适应的外环工况温度范围设计为7~35℃(额定制热7℃、额定制冷35℃),在这之外的工况温度能力相对于额定状态下衰减大。
空气源热泵在低温制热工况下,通常来说外机换热器换热面积大于内机换热器换热面积,同时外机换热器温度到达湿度对应的冷凝温度会凝结水、甚至结霜,同样会导致内机换热器的换热量小,空调制热量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内机换热器的换热量小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节流元件连通,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冷媒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通,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上设置有流路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连通,第二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第一室外换热器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一温度,第二冷媒出口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二温度;在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的差值调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室外换热器内设有用于获取第一温度的第一感温部件,第二冷媒出口处设有用于获取第二温度的第二感温部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元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冷模式下,通过第四管路的冷媒量为通过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的0~0.4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可控切换地连接于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实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化霜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上设有闪蒸器,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闪蒸器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道内部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二室外换热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室外换热器为两段式结构,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段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一节流元件,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段的冷媒入口连通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段接入第四管路中,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压缩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调整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并控制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当T2-T1≥Tm1时,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方向,将制冷模式切换为化霜模式,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最大;当T2-T1≤Tm2时,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方向,将化霜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最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前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获取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根据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调整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并控制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第四管路通过第二节流元件的通断以及开度大小的调整能够实现对室内换热器的旁通,在较低温度的外部环境下,室外换热器温度到达湿度对应的冷凝温度会凝结水、甚至结霜(严重时部分冷媒会结霜),部分结霜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导致室内换热量不足,因此在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外环境温度与冷凝器的中间温度的差值过大时,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使得制热模式切换为化霜模式,第二节流元件开度调至最大,让多数冷媒流经第四管路走旁通循环回路,减小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利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进行化霜,从而增加进入压缩机吸气口的气态冷媒,对压缩机的压缩腔进行补气,增大了主循环回路之间的焓差,从而大大提高了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当冷凝器的中间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降低到目标温度时,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开启制热模式,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至最小从而使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换热流量提升,从而保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内实现更加彻底的潜热换热,提升冷媒冷量,使得换热量增加,室内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得到补偿,同时保证了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系统处于制热模式下,图中箭头示出冷媒流向);
图2为图1示出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制热循环拆解图,其中图2(a)为主循环回路,图2(b)为旁通循环回路;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系统处于化霜模式下,图中箭头示出冷媒流向);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系统处于制冷模式下,图中箭头示出冷媒流向);
图5为图4示出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制冷循环拆解图,其中图5(a)为主循环回路,图5(b)为旁通循环回路;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8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10为普通逆卡诺循环空气源制冷系统的制冷循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第一室外换热器;21、第一感温部件;22、第二感温部件;3、第一节流元件;4、室内换热器;5、第一管路;6、第二管路;7、第三管路;8、第四管路;9、流路换向阀;10、第二节流元件;11、第三节流元件;12、闪蒸器;13、第二室外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运动情况,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前”、“后”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发生了位置翻转或者姿态变化或者运动状态变化,那么这些方向性的指示也相应的随着变化,例如: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内机换热器的换热量小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能对压缩机的压缩腔进行补气,增加第一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流量,增大了主循环回路之间的焓差,提高压缩机的效率,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并提升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量。
图1至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第一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元件3和室内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4的第一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路5与第一节流元件3的入口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冷媒入口连通,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冷媒出口通过第二管路6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压缩机1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管路7与室内换热器4的第一冷媒入口连通,压缩机1、第一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元件3和室内换热器4之间形成主循环回路。
第二管路6和第三管路7上同时设置有流路换向阀9,流路换向阀9可控切换地连接于压缩机1、第一室外换热器2及室内换热器4之间以实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化霜模式之间的切换。前述流路换向阀9具体可以采用四通阀,使管路结构更加合理。
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8,第四管路8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5连通,第二端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第四管路8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10,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10、压缩机1和室内换热器4之间形成旁通循环回路。第四管路8通过第二节流元件10的通断以及开度大小的调整能够实现对室内换热器4的旁通。
前述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10可以使用毛细管等成本较低的节流元件,亦或是采用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将冷凝器中冷凝压力下的饱和冷媒液体(或过冷冷媒液体),节流后降至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同时根据负荷的变化,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冷媒流量。
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一温度T1,第二冷媒出口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二温度T2。在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根据第一温度T1和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在较低温度的外部环境下,第一室外换热器2温度到达湿度对应的冷凝温度会凝结水、甚至结霜,增加热阻,降低换热效率,部分结霜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4,此时由于发生了显热换热,导致室内换热量不足,并且室外蒸发压力降低,压缩机1吸气压力降低,压缩比增大,系统循环工质量减少,导致系统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都下降,压缩机1欠压缩且严重偏离最优值,导致其输气量减少,压缩机1排气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剧了系统制热能力不足。
因此在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运行制热模式时,第二温度T2与第一温度T1的差值过大,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使得制热模式(如图1所示)切换为化霜模式(如图3所示),第二节流元件10开度调至最大,让多数冷媒流经第四管路8走旁通循环回路,减小进入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流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化霜,从而增加进入压缩机1吸气口的气态冷媒,对压缩机1的压缩腔进行补气,增大了主循环回路之间的焓差,从而大大提高了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当第二温度T2与的第一温度T1差值降低到目标温度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开启制热模式,将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调至最小,让多数冷媒流经主循环回路(图2所示),从而使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换热流量提升,从而保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4内实现更加彻底的潜热换热,提升冷媒冷量,实现在维持压缩机1排气温度最适情况下使得换热量增加,压缩机1可靠性得到提高,室内换热器4的制热能力得到补偿。目前72一级能效样机采用1100g~1400g的R32冷媒,在低温制热模式下,采用第四管路8进行旁通补气的话,压缩机1工作的冷媒量最佳值提升0.15,约为1250g~1610g。
普通逆卡诺循环空气源制冷系统的制冷循环如图10所示,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换向阀和压缩机,受压缩机排气温度、冷媒流量等限制,所适应的外环工况温度范围设计为7~35℃(额定制热7℃、额定制冷35℃),在这之外的工况温度能力相对于额定状态下衰减大,60℃下衰减高达65~75%,例如:50机60℃下的高温制冷量约为1400kw,仅仅为额定制冷量5200kw的26.9%。
具体来说,如图4和图5所示,在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高温度的外部环境下运行制冷模式时,高温制冷量受到压缩机1排气温度限制,当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冷媒量较小时导致外侧换热能力不足,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出口冷媒将为纯液体,此时由于发生了显热换热,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出口冷媒温度(即第二温度T2)将低于中间位置的温度(即第一温度T1),两者温差超过设定温度范围(例如5°),冷媒的过冷度过大(而过冷度过大说明冷媒在流出第一室外换热器2之前发生较多的显热换热,这对于制冷能量的转换而言是不利的),因此此时控制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增大从而使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的冷媒换热流量提升,从而降低第二出口冷媒过冷度使其处于合理范围内(过冷度为绝对值,一般维持在0-5℃),能够保证冷媒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实现更加彻底的潜热换热(相变换热),提升冷媒冷量,实现在维持压缩机1排气温度最适情况下,使得换热量增加,压缩机1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室内换热器4的制冷能力得到补偿。
通过上述设置,本空气源热泵系统可以拓宽空调的最佳使用工况(0℃~43℃),室外环境温度为0℃时,能到达额定制热量,室外环境温度为43℃时,能到达额定制冷量。
第一管路5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元件11,第三节流元件11可以使用毛细管等成本较低的节流元件,亦或是采用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在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运行制热模式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使得制热循环切换为制冷循环,此时将第三节流元件11开度调小,减小进入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流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化霜。
需要强调的是,第二节流元件10和第三节流元件11可以任意取消一个,也可以同时设置第二节流元件10和第三节流元件11。前述已经说明了设置第一节流元件3和第二节流元件10,在低温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调整过程。如只设置第一节流元件3和第三节流元件11,那么当制热循环切换为制冷循环时,则第三节流元件11的开度调至最小,让多数冷媒流经第四管路8,当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中间温度(第一温度T1)与室外环境温度(第二温度T2)的差值降低到第二预设温度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开启制热循环,将第三节流元件11的开度调至最大从而使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换热流量提升。
本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第四管路8的冷媒量为通过室内换热器4冷媒量的0~0.4倍,使得多数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设有用于获取第一温度T1的第一感温部件21,第二冷媒出口处设有用于获取第二温度T2的第二感温部件22。第一感温部件21及第二感温部件22具体采用业内常用的感温包即可,具体而言,第一感温部件21被设置于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大致中央区域的位置以能够实时检测第一室外换热器2内冷媒的中间温度T1,其例如可以被设置于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冷媒流道流程总长的中间点附近即可;第二感温部件22则被设置于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冷媒出口管路的外周壁上,以能够实时检测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冷媒出口冷媒的温度T2。
除上述提高高温制冷量、低温低温制热量的实施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下面替代方式提高,亦或提供另一种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管路5上设有闪蒸器12,第四管路8的第一端与闪蒸器12连通。具体来说,在制热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经过室内换热器4(此时相当于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却,并将冷凝放出的热量传递给中间介质,吸热升温的中间介质用于供暖。旁通循环回路中的冷媒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11降压到一定中间压力后变为中压气、液混合物并与来自主循环回路的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在闪蒸器12中发生热交换,形成气态冷媒,从而防止液态冷媒随气体进入压缩机1而导致的压缩机1液击损坏。旁通循环回路的冷媒液体吸收热量变为气体,通过压缩机1的辅助进气口补入压缩机1工作腔,从而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同时,主循环回路的冷媒得到过冷却,这部分过冷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3后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相当于蒸发器)。主循环回路和旁通循环回路的冷媒在压缩腔内混合,再进一步压缩后排出压缩机1外,进入冷凝器,构成封闭的喷气增焓热泵系统工作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四管路8的第一端接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冷媒流道内部。即在一个室外换热器中,冷媒流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流路作为主循环回路,一部分冷媒流路作为旁通循环回路(补气循环),从而降低压缩机1排气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四管路8上设有第二室外换热器13,从而实现风冷、水冷、给压缩机1换热等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将第一室外换热器2设计为两段式结构,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段接入主循环回路,即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段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段的冷媒入口连通压缩机1的出气口,第一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段接入第四管路8中,第四管路8的两端分别连通压缩机1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以及化霜模式。
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获取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
根据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的差值控制调整流路换向阀9的流路,并控制调整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
具体来说,根据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的差值控制调整流路换向阀9的流路,并控制调整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包括:
当T2-T1≥Tm1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方向,将制冷模式切换为化霜模式,控制第一节流元件3和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开至最大,使得多数冷媒通过第四管路8,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同时第三节流元件11关闭。
当T2-T1<Tm2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方向,将化霜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调至最小,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同时逐渐开大第三节流元件11的开度,从而让多数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4。
如此,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导致室内换热器4的换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流路换向阀9的流路,将制热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并调大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化霜,从而增加进入压缩机1吸气口的气态冷媒,对压缩机1的压缩腔进行补气,增大了主循环回路之间的焓差,从而大大提高了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当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降低到第二预设温度时,流路换向阀9切换流路开启制热模式,将第二节流元件10的开度调至最小,让多数冷媒流经主循环回路,从而使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换热流量提升,从而保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4内实现更加彻底的潜热换热,提高室内换热器4的换热能力。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冷媒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流路换向阀;
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一温度,所述第二冷媒出口内流通冷媒的温度为第二温度;
在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内设有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一感温部件,所述第二冷媒出口处设有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温度的第二感温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制冷模式下,通过所述第四管路的冷媒量为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的0~0.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可控切换地连接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及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实现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化霜模式之间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闪蒸器,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闪蒸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道内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二室外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为两段式结构,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段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一段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段接入第四管路中,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压缩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获取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调整所述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并控制调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调整所述流路换向阀的流路,并控制调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
当T2-T1≥Tm1时,所述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方向,将制冷模式切换为化霜模式,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最大;
当T2-T1≤Tm2时,所述流路换向阀切换流路方向,将化霜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最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325379.9A CN117404822A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325379.9A CN117404822A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04822A true CN117404822A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9491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325379.9A Pending CN117404822A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04822A (zh) |
-
2023
- 2023-10-12 CN CN202311325379.9A patent/CN11740482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32635B (zh) |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US9347697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0425764B (zh) |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3841110U (zh) | 空调器 | |
CN109386989B (zh) |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 |
CN108151350B (zh) | 三管制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2110771A1 (zh) | 空调器 | |
CN213841111U (zh) | 空调器 | |
CN112443999A (zh) | 一种空调器 | |
US11353249B2 (en) |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 |
CN112443997A (zh) | 空调器 | |
CN114151934A (zh) | 空调器 | |
CN112432255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1271010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1250738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9800783U (zh) | 一种具有六通换向阀的热水空调 | |
CN219473834U (zh) | 空调 | |
CN106766332A (zh) | 空调系统单元及空调系统 | |
CN216481291U (zh) | 空调器 | |
KR20040054282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567589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7404822A (zh)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202147A (zh) | 空调 | |
CN213089945U (zh) | 一种空调装置 | |
CN11271010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