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4479A -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14479A CN116914479A CN202310732053.1A CN202310732053A CN116914479A CN 116914479 A CN116914479 A CN 116914479A CN 202310732053 A CN202310732053 A CN 202310732053A CN 116914479 A CN116914479 A CN 1169144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onnecting sleeve
- cable
- sleeve
- inner conn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861 ventricular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20000271 Kevla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761 kevla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group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309551 Arthraxon hispid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75 Ebon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11 non-condu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24—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for medical us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5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r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ther than related to driv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导电结构,与所述连接头固定;线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导电结构电性连接;以及,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线芯和所述连接头,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线芯固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线缆与连接头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心室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当血泵植入人体后,血泵需要与外部控制器实现电性连接,通常,血泵通过线缆连接一个连接头,外部控制器通过另一线缆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头,再将这两个连接头连接在一起,使得血泵与控制器实现电连接。
然而,在使用中发现,当线缆受到外力拉扯时,会导致线缆与连接头电连接失效的风险,从而导致血泵和控制器的连接断开,导致血泵控制失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线缆与连接头电连接失效风险的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连接头;
导电结构,与所述连接头固定;
线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导电结构电性连接;以及,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线芯和所述连接头,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线芯固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呈环状,并紧密地套设于所述线芯。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非闭口的环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线缆还包括凯夫拉层,所述凯夫拉层包裹在所述线芯外,所述凯夫拉层包括对折形成的第一层纤维和第二层纤维,所述第一层纤维位于所述第二层纤维和所述线芯之间;
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固定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层纤维,并位于所述第一层纤维和所述第二层纤维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二层纤维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铜套。
可选地,所述连接头包括主体部和内连接套,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主体部固定;所述内连接套环绕所述线缆和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内连接套固定,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内连接套的其中一端固定。
可选地,所述内连接套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线缆和所述主体部,所述内连接套包裹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线缆;和/或,
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外连接套,所述外连接套套设于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外连接套还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至跨过所述内连接套,并紧密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外连接套为软胶件。
可选地,所述外连接套的内周壁和所述内连接套的外周壁分别呈凹凸设置以形成相互咬合结构。
可选地,所述线缆还包括绝缘外皮,所述线芯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被所述绝缘外皮包裹,所述第二线段位于所述绝缘外皮外,所述第二线段具有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绝缘外皮。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内径较小的第一套接段和内径较大的第二套接段,所述第一套接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外,所述第二套接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绝缘外皮。
可选地,所述连接头还包括主体部和内连接套,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所述内连接套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线缆和所述主体部,所述内连接套包裹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线段和部分所述绝缘外皮,所述内连接套的硬度大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硬度,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套接段外。
可选地,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内连接套和外连接套,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内连接套为硬胶件;
所述外连接套套设于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外连接套还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至跨过所述内连接套,并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外连接套为软胶件;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连接套和所述外连接套之间的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所述第一套体紧密地套设在所述内连接套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套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套体的远离所述导电结构的一端,并紧密地套设所述线缆,所述第二套体还被所述外连接套包裹。
可选地,所述第二套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套体,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线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线缆;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线缆外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内连接套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间隙。
可选地,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内连接套,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线缆外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部分被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套设,所述弹性件的另一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显露在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性套筒或软胶套。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心室辅助系统,包括血泵、控制器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一端通过一线缆连接所述血泵,所述连接器的另一端通过另一线缆连接所述控制器。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通常,线缆包括线芯和包裹线芯的绝缘外皮,线芯和绝缘外皮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相对固定的,当线缆受到外力被拉扯时,会相对绝缘外皮移动,进而导致线芯与连接头的连接位置断开,导致血泵与控制器失去连接。而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线芯的第二端与导电结构之间形成接触位置,线芯与连接头之间在第一固定件处形成固定位置。当线芯被从第二端指向第一端的方向拉扯,或者线缆在具有绝缘外皮的位置被弯折时,线芯在固定位置会先受力,第一固定件将线芯在固定位置的受力转移到连接头上,因此接触位置基本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从而降低线芯的第二端与导电结构在接触位置断开的风险,进一步保证了线芯与导电结构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连接器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固定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第一固定件和凯夫拉层的固定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二固定件的剖切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第三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第三固定件的剖切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内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内连接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内连接套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图3中外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外连接套的剖切示意图。
附图标记: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连接器 | 31 | 线芯 | 51 | 第一套接段 |
10 | 连接头 | 311 | 第一线段 | 52 | 第二套接段 |
11 | 主体部 | 312 | 第二线段 | 60 | 第三固定件 |
12 | 内连接套 | 3121 | 第一端 | 61 | 第一套体 |
121 | 凹槽 | 3122 | 第二端 | 62 | 第二套体 |
122 | 弧形段 | 32 | 绝缘外皮 | 621 | 第一段 |
123 | 直线段 | 33 | 凯夫拉层 | 622 | 第二段 |
13 | 外连接套 | 331 | 第一层纤维 | 623 | 台阶面 |
131 | 凸起 | 332 | 第二层纤维 | 70 | 弹性件 |
20 | 导电结构 | 40 | 第一固定件 | 10a | 公头 |
30 | 线缆 | 50 | 第二固定件 | 10b | 母头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则“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则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100,用于在心室辅助系统中连接控制器(图未示出)以及血泵(图未示出),使得控制器和血泵能够通过连接器100实现电性连接,从而实现对血泵的控制和供电。可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器100也可用于连接其它两个可拆装的部件。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头10、导电结构20和线缆30,该连接头10可以是公头10a也可以是母头10b。图1至图3中仅示出了公头10a的部分结构,图2中示出的导电结构20为公头10a的导电结构。
具体地,导电结构20与连接头10固定,线缆30包括线芯31,线芯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121和第二端3122,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电性连接。
请结合参考图3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40,第一固定件40固定连接线芯31和连接头10,第一固定件40与线芯31固定连接的位置位于第一端3121和第二端3122之间,以在线芯30受到朝远离导电结构20的拉力时,能够避免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的电性连接的位置受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之间形成接触位置,线芯31与连接头10之间在第一固定件40处形成固定位置。当线芯31被从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方向拉扯,或者线缆30被弯折时,线芯31在固定位置会先受力,第一固定件40将线芯31在固定位置的受力转移到连接头10上,因此接触位置基本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从而保护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在接触位置不会断开,进一步保证了线芯31与导电结构20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线缆30包括线芯31和绝缘外皮32,线芯31包括第一线段311和第二线段312,第一线段311被绝缘外皮32包裹,第二线段312位于绝缘外皮32外,第二线段3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121和第二端3122,第一端3121与第一线段311连接,第二端3122导电结构20电性连接,第一固定件40固定连接第二线段312和连接头10。
由于线芯31和绝缘外皮32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相对固定的,当线缆30受到外力被拉扯时,会相对绝缘外皮32移动,进而导致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的接触位置断开,当连接器100应用在心室辅助系统中时,会导致血泵与控制器失去连接,影响到生命安全。因此,第一固定件40固定连接第二线段312和连接头10,能够当线芯31被拉扯时,避免接触位置松脱。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0可包括两个连接头10,两个连接头10中的一个为公头10a,另一个为母头10b,公头10a和母头10b上均设置导电结构20,当公头10a和母头10b配合例如插接时,两个导电结构20相互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以连接器100应用在心室辅助系统为例,公头10a可通过线缆30连接血泵,母头10b可通过另一线缆30连接控制器。可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公头10a也可用于连接控制器,母头10b也可用于连接血泵。此外,公头10a和母头10b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理,两条线缆30的结构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线缆30的结构相同或者不同指的是结构形状本身而言,不包括长度参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公头10a与母头10b的横截面可大体呈圆形结构。
由于血泵设置在体内,与血泵连接的线缆30也基本上位于体内,故被拉扯的可能性较小。而控制器设置在体外,因此与控制器连接的连接头10和线缆30更容易受到外力的拉扯。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控制器连接的连接头10和线缆30可以与上述中的第一固定件40配合使用,从而在线缆30内的线芯31受到拉扯或弯折等其它外力时,避免或降低接触位置断开的风险。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连接头10或者导电结构20固定,保证了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连接头10的导电结构20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进而确保了线芯31和导电结构2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其中,线芯31的第二端3122可直接与导电结构20固定;或者,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连接头10固定,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仅接触,而未固定;或者,线芯31的第二端3122同时与连接头10和导电结构20固定。
具体地,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例如线芯31的第二端3122可直接焊接在导电结构20上,故上述中的接触位置指的是该焊接位置。或者,导电结构20、线芯31与连接头10可为一体注塑成型,当一体注塑时,将导电结构20和线芯31作为嵌件,且两者接触后,再一体注塑成型连接头10。
线芯31作为导线,直接传递电信号;绝缘外皮32作为防护层,对内部的线芯31起到保护和绝缘作用。绝缘外皮32可以采用较软的塑胶材质,例如硅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呈环状,并紧密地套设于线芯31,即第一固定件40与线芯31为过盈配合,因此第一固定件40对线芯31产生卡紧力而抱紧线芯31,从而防止第一固定件40从线芯31上脱离。第一固定件40采用紧密地套设在线芯31上的固定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线芯31的整个周向上与线芯31接触进行固定,增加了接触面积,提升了固定效果;另一方面,直接套设的装配方式较为简单,且也不会对线芯31的形态造成破坏。
为了使得第一固定件40和线芯31的装配更加简单快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为非闭口的环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固定件40与线芯31的大小匹配,第一固定件40的内径小于线芯31的直径,因此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件40很难直接套设在线芯31外并沿线芯31轴向移动。通过将第一固定件40设置为非闭口环,可以有利于第一固定件40发生更大的弹性变形,便于第一固定件40装配至线芯31中。
具体地,第一固定件40具有沿周向分布的两个端部,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两个端部之间存在较小的间隔,因此第一固定件40可呈优弧形。或者,在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个闭合环上切一刀形成一道切缝,当在原始状态下第一固定件40的两个端部之间是相互接触的,此时,第一固定件40可以被看做是一个闭口环;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两个端部之间可以分离,即出现间隔,从而使得第一固定件40更容易套设至线芯31。
第一固定件40可以是一个整体零部件所形成的环状结构;或者,第一固定件40为至少两个零部件组合形成的环状结构,例如,第一固定件40包括两个半圆形结构,两个半圆形结构对接后形成圆孔以供线芯31穿设,且两个半圆形结构共同卡紧线芯31。
当然,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也可以是一个闭合环。另外,第一固定件40不局限于上述中的环状结构,第一固定件40也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于线芯31上的固定件。将线芯31和连接头10固定的结构具有多种,第一固定件40可以指的是注塑件,例如第一固定件40为后面实施例中介绍的内连接套12,因此未额外设置固定结构,而是利用连接头10本身的结构来将线芯31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延展性是金属的特有性质,指的是物质的一种机械性质,表示材料在受力而产生破裂之前,其塑性变形的能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内原子层之间容易作相对位移,金属发生形变而不易断裂,因此,金属具有良好的变形性。由于第一固定件40设置在线缆30上,而线缆30通常较为柔软,会产生弯折,进而使得第一固定件40也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而言,当线芯31被拉扯时,同样会将外力传递至第一固定件40。当第一固定件40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一固定件40具有延展性,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断裂;并且第一固定件40可以吸收一部分外力而随着连接头10和线缆30一起变形,从而降低对与之连接的连接头10和线缆30造成过度挤压而开裂脱落的风险。再者,第一固定件40可以将线芯31受到的一部分外力转移至连接头10,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外力传递至线芯31的第二端3122。
当线缆30被小幅度拉伸时,第一固定件40利用自身的延展性能够抵挡住线缆30的变形,降低了线缆30因拉扯而在第一固定件40的位置断裂的风险。并且,第一固定件40在拉力下变形延展,可始终保持对线缆30的固定以及对连接头的固定,并在拉力消失时达到稳定状态。相较于弹性变形,当拉力消失时,第一固定件40不会回缩,而是使得线缆30保持在稳定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线缆30以及周围零部件再次受力的次数,从而降低第一固定件40与线缆30的结合处、第一固定件40与内连接套12的结合处开裂脱落的风险,使得整体的连接性更加稳定。
具有延展性的第一固定件40的设置,使得连接头10在对应于第一固定件40处的柔韧性增强,弯曲延展性能较好,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上述中的金属件可以指的是纯金属或者合金,其中,金、铂、铜、银、钨、铝都富于延展性。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为铜套。
第一固定件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当设置多个第一固定件40时,多个第一固定件40沿线缆30的长度方向分布,以进一步加强将线芯31和连接头10固定的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6,进一步地,线缆30还包括凯夫拉层33,凯夫拉层33包裹在线芯31外,并位于线芯31和绝缘外皮32之间,凯夫拉层33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可以在线芯31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线芯31不受损害。因此凯夫拉层33也可称为缓冲层或涂覆层。当第一固定件40紧密地套设在凯夫拉层33外时,相当于是迫使凯夫拉层33和线芯31紧密贴合的,因此此时凯夫拉层33和线芯31是不会产生相对运动。再者,通过将第一固定件40套设在凯夫拉层33外,而不是直接作用在线芯31,可以避免第一固定件40由于直接接触线芯31而刮损线芯31。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当考虑其它的因素时,第一固定件40也可以直接接触线芯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凯夫拉层33包括对折形成的第一层纤维331和第二层纤维332;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第一固定件40,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40紧密地套设于第一层纤维331,并位于第一层纤维331和第二层纤维332之间;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40紧密地套设于第一层纤维331和第二层纤维332。以两个第一固定件40以及图6中的左右方向为例,凯夫拉层33先包裹在线芯31外形成第一层纤维331,然后在第一层纤维331外套上第一个第一固定件40;接着,将位于第一个第一固定件40左侧的第一层纤维331往右对折形成第二层纤维332,第二层纤维332往右跨过第一个第一固定件40,此时第一个第一固定件40被第二层纤维332遮挡在内,然后在第二层纤维332外套上第二个第一固定件40,第二个第一固定件40位于第一个第一固定件40的右侧,且第二个第一固定件40将第一层纤维331和第二层纤维332共同卡紧。
当线芯31受到朝右的外力时,为了抵抗线芯31向右移动,两个第一固定件40都会对第一层纤维331产生向左的力,以消除线芯31受到的向右的外力,避免线芯31移动。当外力较大,并使得第一层纤维331产生对第二层纤维332的向左的拉扯力时,由于第二固定件50卡紧在第二层纤维332外,因此可以进一步阻止第二层纤维332被向左拉扯,进而阻止凯夫拉层33和线芯31向右移动。
其它实施例中,凯夫拉层33也可以未对折,或者,凯夫拉层33对折更多次,每对折一次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40。
由于绝缘外皮32和线芯31之间是会产生相对运动的,这种运动容易导致第一固定件40所在的位置松脱,并容易导致线缆30的第二端3122和导电结构20之间失去连接。
针对此,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8,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50,第二固定件50固定连接第一端3121和绝缘外皮32,从而可以防止线芯31相对绝缘外皮32移动。具体地,第一固定件40处形成第一固定位置,第二固定件50处相当于形成第二固定位置,当线芯31被从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方向拉扯时,线芯31会先在第二固定位置受力,第二固定件50可避免线芯31相对绝缘外皮32移动,因此第二固定位置和接触位置基本不会受到拉扯力的影响,如此,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形成双重保护作用,从而保护接触位置不会断开,进一步保证了线芯31与导电结构20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线缆30在具有绝缘外皮32的位置被弯折时,弯折力的一部分分力也可以构成对线芯31的从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方向的拉扯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50包括内径较小的第一套接段51和内径较大的第二套接段52,第一套接段51紧密地套设在第一端3121外,第二套接段52紧密地套设在绝缘外皮32。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50形成一个类似于阶梯型的套筒结构,采用直接套设的方式,装配过程简单快捷。另外,第一套接段51抓紧线芯31,第二套接段52抓紧绝缘外皮32,故相当于使得线芯31和绝缘外皮32相对固定。此外,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50也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在线缆30上的结构。或者,第二固定件50与绝缘外皮32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卡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紧密地套设在第一套接段51外,因此第二固定件50可以被第一固定件40固定,进而确保第二固定件50可以与线芯31固定。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40固定连接线芯31的第二线段312指的是,第一固定件40可直接与线芯31接触,以与线芯31固定连接;或者,第一固定件40通过与固定在线芯31上的其它结构固定,从而实现与线芯31固定连接;或者,第一固定件40通过与其它结构接触,并将其它结构抵接至线芯31,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40、线芯31以及其它结构三者的相互固定。以第一固定件40紧密地套设在第一套接段51外为例,第一套接段51与线芯31之间为紧密配合,同时,第一固定件40可对第一套接段51产生抱紧力,相当于第一固定件40相对线芯31也是固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50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由于第二固定件50设置在线缆30上,而线缆30通常较为柔软,会产生弯折,进而使得第二固定件50也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而言,当线芯31被拉扯时,同样会将外力传递至第二固定件50。当第二固定件50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二固定件50具有延展性,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断裂;并且第二固定件50可以吸收一部分外力而随着连接头10和线缆30一起变形延展,以抵挡住线缆30的变形,并且在外力消失时,第二固定件50保持在稳定状态,可避免线缆30再次受力,从而降低脱落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50为铜套。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3,进一步地,连接头10还包括主体部11,导电结构20与主体部11固定。该主体部11为导电结构20提供安装固定的载体,主体部11可采用绝缘材质,例如塑胶件。导电结构20指的是金属结构,例如金属弹片或者pin针。导电结构20与主体部11固定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主体部11设置插槽或者插孔,导电结构20与插槽或者插孔过盈插接;或者,导电结构20作为嵌件而与主体部11一体注塑成型。
主体部1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大体可以呈圆形、方形或者是其它形状,此处的横截面指的是与线缆3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
请结合参考图3、图11至图13,进一步地,连接头10还包括内连接套12,内连接套12环绕线缆30和第一固定件40,当设置主体部11时,内连接套12的其中一端与主体部11固定。
可选地,内连接套12紧密地包裹第二线段312和部分绝缘外皮32,因此第二线段312是隐藏在内连接套12内的,内连接套12对第二线段312起到保护作用。可选地,内连接套12从第二线段312延伸至绝缘外皮32,因此内连接套12包裹第二线段312和绝缘外皮32的过渡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0与内连接套12固定,因此当线芯31受力时,第一固定件40可以将外力转移至内连接套12,从而避免线芯31的第二端3122受力松脱。
同理,第二固定件50也可以与内连接套12固定,具体可以采用卡接、粘接、螺钉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固定。
该内连接套12可以是直接套设在线缆30外的结构,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连接套12一体注塑成型于线缆30和主体部11的表面,内连接套12包裹第一固定件40和线缆30,因此内连接套12和第一固定件40之间无需再额外设置其它的固定结构,既简化了结构,又因一体注塑的方式达到了良好固定的效果。
具体地,内连接套12包裹第二线段312和部分绝缘外皮32,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线段312全部都被内连接套12包裹覆盖,使得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线段312均很好与内连接套12固定,防止了第二线段312移动。
内连接套12的设置,使得线芯31和第一固定件40都与内连接套12结合,一方面,实现了第一固定件40的固定,形成固定位置;另一方面,使得第一固定件40将线芯31受到的例如弯折力以及右侧拉扯力等外力转移到内连接套12上,从而保护焊接位置或接触位置不会断开;再者,内连接套12包裹整个裸露在绝缘外皮32外的线芯31,使得线芯31的较大区域都被固定,进一步实现了线芯31将外力转移到内连接套12上,避免焊接位置或接触位置受力。
另外,若未设置第一固定件40,而是将第二线段312直接与内连接套12一体注塑,由于第二线段312(线芯31必然是导电材质)和内连接套12(非导电材质)为软硬不同的两个结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软硬结合的位置很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当设置第一固定件40后,第一固定件40凸出在线芯31的表面,并与内连接套12形成相互嵌合的结构,因此相当于增大了线芯31和内连接套12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也相当于形成倒钩结构(相互嵌合的意思),故可以有效降低线芯31相对内连接套12脱离的风险。
当第一固定件40采用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时,金属件可以吸收一部分外力产生变形,随着内连接套12和线芯31一起变形延展,不会对与之连接的内连接套12和线芯31造成过度挤压而导致内连接套12和线芯31的连接处开裂。
另外,内连接套12一体注塑成型于主体部11的表面,因此能够与主体部11固定。为使得内连接套12和主体部11的结合效果更好,因此可以使得主体部11和内连接套12形成相互咬合的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设置一些凹槽,内连接套12的一部分与凹槽嵌合。
进一步地,内连接套12还包裹第二固定件50,从而实现第二固定件50与连接头10的固定,使得第二固定件50将外力转移至内连接套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连接套12的硬度大于绝缘外皮32的硬度,因此内连接套12和绝缘外皮32的连接处同样是硬质结构和软质结构的结合,当较软的绝缘外皮32受到外力时,绝缘外皮32在内连接套12的远离主体部11的端部相对内连接套12产生弯折,当弯折次数较多时,硬质结构和软质结构的结合处很容易出现开裂,最终影响到密封性等其它性能。故而针对此,将第二固定件50设置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利用第二固定件50的变形可以缓和硬质结构和软质结构连接处的变形。
若未设置第二固定件50,则绝缘外皮32直接与内连接套12注塑连接,绝缘外皮32较软,内连接套12相对较硬,当受到弯折力时,较软的绝缘外皮32在较硬的内连接套12的端部不断摩擦弯折,两者连接处很容易断开。当设置第二固定件50后,具有延展性的第二固定件50可以吸收一部分外力而随着绝缘外皮32变形,因此第二固定件50通过延展开来,缓冲绝缘外皮32相对内连接套12的变形量;同时,这种变形为延展性的变形,相较于弹性变形,当外力消失后,第二固定件50不会回缩,而是使得线缆30保持在稳定状态,减少线缆30以及周围零部件再次受力变形的次数,从而降低绝缘外皮32和内连接套12之间开裂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固定件50伸入到了内连接套12的内部,假设将第二固定件50看作是绝缘外皮32的一部分(由于第二固定件50与绝缘外皮32已经卡紧,故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部件),相当于增加了绝缘外皮32和内连接套12的连接面积和连接深度,故进一步保证了绝缘外皮32和内连接套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请结合参考图3、图14和图15,进一步地,连接头10还包括外连接套13,外连接套13套设于内连接套12外,外连接套13还在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方向延伸至跨过内连接套12,并紧密地包裹线缆30,外连接套13为软胶件,因此外连接套13具有较好的弹性,并与线缆30以及内连接套12之间形成密封接触,避免线缆30内部的线芯31与水汽和灰尘等接触。另外,当应用在心室辅助系统时,外连接套13直接与生物组织接触,故较软的外连接套13可以避免对生物组织造成损伤。可选地,外连接套13采用液态硅胶,以降低排异反应。
进一步地,外连接套13的两端均可以超过内连接套12的两端设置,使得内连接套12完全位于外连接套13的内部。可选的,外连接套13还在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方向延伸至跨过内连接套12,并紧密地包裹绝缘外皮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连接套12为硬胶件,内连接套12的硬度大于外连接套13的硬度。采用较硬的内连接套12,起到定型的作用,防止位于内连接套12内的线芯31弯折,进而保持线芯31的第二端3122与导电结构20接触的相对稳定性。
请结合参考图11至图15,进一步地,外连接套13的内周壁和内连接套12的外周壁分别呈凹凸设置以形成相互咬合结构。例如,外连接套13的内周壁设置多个凸起131,内连接套12的外周壁设置多个凹槽121,多个凸起131与多个凹槽121一一对应插合,从而形成相互咬合的结构,使得内连接套12和外连接套13连接更加稳定,避免两者脱离。
进一步地,内连接套12至少部分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非圆形,外连接套13的内周壁与内连接套12适配,因此外连接套13与内连接套12的非圆形外轮廓相对应的位置也是呈非圆形的,从而可以达到防止内连接套12和外连接套13相对转动的目的。可选地,内连接套12的一部分位置的横截面的外轮廓近似于呈跑道形,即具有相对的两个弧形段122和相对的两个直线段123,外连接套13的一部分位置的横截面的内轮廓近似于呈跑道形。本实施例中的横截面指的是与内连接套12的轴向所垂直的截面,内连接套12的轴向指的是线缆30在内连接套12内的穿设方向。
此外,外连接套13也可以一体注塑成型于内连接套12,如此两者配合更加紧密、当然,外连接套13也可以在成型好之后再套设于内连接套12外。
由于内连接套12和外连接套13软硬度不同,当外连接套13发生弯折时,较硬的内连接套12的远离主体部11的一端抵顶较软的外连接套13,使得外连接套13在对应内连接套12的远离主体部11的一端的位置容易发生开裂的风险,进而导致血液或者其它物质从开裂的位置进入到连接头10的内部。
请结合参考图3、图9和图10,针对该问题,进一步地,连接器100还包括位于内连接套12和外连接套13之间的第三固定件60,第三固定件60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第三固定件60包括相连的第一套体61和第二套体62,第一套体61紧密地套设在内连接套12的外周面,第二套体62连接在第一套体61的远离导电结构20的一端,并紧密地套设在线缆30例如绝缘外皮32。
第三固定件60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能够利用自身的延展性,吸收掉一部分外力,避免应力在内连接套12的远离主体部11的一端处的集中,从而降低外连接套13开裂的风险。再者,第三固定件60同时固定于内连接套12和线缆30,相当于将内连接套12和线缆30固定,因此可以保证内连接套12和线缆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弹性件70(在后面实施例中介绍)时,第三固定件60是紧密地套设在弹性件70上的,而弹性件70又相对线缆30固定,因此相当于第三固定件60也是紧密地套设在线缆30,只是该套设并不是直接接触,而属于间接接触。当然,第三固定件60的内周壁即第一段621的内周壁和弹性件70之间也可以是具有小间隙或者仅接触,而未产生抵接力,以便于弹性件70的变形。
进一步地,第二套体62包括第一段621和第二段622,第一段621的一端连接第一套体61,第一段6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段622,第一段621与线缆3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段622紧密地套设在线缆30。连接器100还包括套设在线缆30外的弹性件70,弹性件70的一部分被内连接套12紧密地套设,弹性件70的另一部分位于间隙。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0和第三固定件60具有较大的弹性,两者重叠的位置即对应第一段621的位置在整个连接头10属于弹性最大的位置,当线缆30弯折时,最容易在弹性件70和第三固定件60的位置发生变形,故弹性件70和第三固定件60通过变形可以将应力提前卸掉,因此改变了受力点,将原本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处的受力点右移到了弹性件70和第三固定件60,避免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受力,从而避免由于线缆30的弯折导致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与线缆30断开连接,保证了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与线缆30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段622的内径小于第一段621的内径,以在第一段621和第二段622之间形成台阶面623,弹性件70的另一部分朝远离第二端3122的方向显露在内连接套12外,并能够与台阶面623抵接,由此可以通过台阶面623进行限位,限制弹性件70弹性变形的长度。并且,第二段622的设置,避开了弹性件70而直接接触绝缘外皮32,使得绝缘外皮32能够更加稳定地相对内连接套12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头10还包括内连接套12,内连接套12紧密地包裹线缆30。连接器100还包括套设在线缆30外的弹性件70,弹性件70的一部分被内连接套12紧密地套设,通过内连接套12进行固定,弹性件70的另一部分朝远离第二端3122的方向显露在内连接套12外;第一固定件40位于弹性件70和第二端3122之间。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0具有较大的弹性,属于整个连接头10弹性较大的位置,当线缆30弯折时,最容易在对应弹性件70的位于内连接套12外的部分发生变形,故弹性件70通过变形可以将应力提前卸掉,因此改变了受力点,将原本第一固定件40处的受力点右移到了弹性件70,避免第一固定件40受力,从而避免由于线缆30的弯折导致第一固定件40与线缆30断开连接,保证了第一固定件40与线缆30的连接稳定性。
当设置第二固定件50时,第二固定件50同样位于弹性件70和第二端3122之间,因此同样地,弹性件70通过变形可以将应力提前卸掉,因此改变了受力点,将原本第二固定件50处的受力点右移到了弹性件70,避免第二固定件50受力,从而避免由于线缆30的弯折导致第二固定件50与线缆30断开连接,保证了第二固定件50与线缆30的连接稳定性。
弹性件70为弹簧,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很好将应力提前卸掉。可以理解,弹性件70也可以为弹性套筒或软胶套。
由于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位于较硬的内连接套12内,通常内连接套12的形态较为稳定,弯曲幅度很小,线缆30在内连接套12内基本不会受到弯曲力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来自于从第二端3122指向第一端3121的拉扯力。因此,第一固定件40和第二固定件50设置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以顺应线缆30被拉扯时的延展变形,并保持形态的稳定。
较软的线缆30很容易在硬的内连接套12的端部(指的是远离第二端3122的一端)以该端部为基点产生弯曲,在不断弯曲中使得线缆30在该基点位置断裂。故通过增加第三固定件60,利用第三固定件60的延展性可以保持线缆30在基点附近的稳定性,降低线缆30弯曲的幅度以及次数,从而降低线缆30在基点处断裂的风险。
再者,弹性件70的设置,相当于使得线缆30在基点附近具有较好的弹性,弹性件70能够支撑线缆30,从而可以避免线缆30与硬的内连接套12的端部相互磨损和降低相对弯折的幅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心室辅助系统。具体地,心室辅助系统包括血泵、控制器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0。血泵和控制器分别与连接器100连接。连接器100的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头;
导电结构,与所述连接头固定;
线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导电结构电性连接;以及,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线芯和所述连接头,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线芯固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呈环状,并紧密地套设于所述线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非闭口的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还包括凯夫拉层,所述凯夫拉层包裹在所述线芯外,所述凯夫拉层包括对折形成的第一层纤维和第二层纤维,所述第一层纤维位于所述第二层纤维和所述线芯之间;
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固定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层纤维,并位于所述第一层纤维和所述第二层纤维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二层纤维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铜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包括主体部和内连接套,所述内连接套环绕所述线缆和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内连接套固定;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内连接套的其中一端固定,所述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套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线缆和所述主体部,所述内连接套包裹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线缆;和/或,
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外连接套,所述外连接套套设于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外连接套还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至跨过所述内连接套,并紧密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外连接套为软胶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套的内周壁和所述内连接套的外周壁分别呈凹凸设置以形成相互咬合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还包括绝缘外皮,所述线芯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被所述绝缘外皮包裹,所述第二线段位于所述绝缘外皮外,所述第二线段具有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绝缘外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内径较小的第一套接段和内径较大的第二套接段,所述第一套接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外,所述第二套接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绝缘外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还包括主体部和内连接套,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主体部固定;
所述内连接套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线缆和所述主体部,所述内连接套包裹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线段和部分所述绝缘外皮,所述内连接套的硬度大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硬度,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套接段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内连接套和外连接套,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内连接套为硬胶件;
所述外连接套套设于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外连接套还在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至跨过所述内连接套,并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所述外连接套为软胶件;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连接套和所述外连接套之间的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件,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所述第一套体紧密地套设在所述内连接套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套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套体的远离所述导电结构的一端,并紧密地套设所述线缆,所述第二套体还被所述外连接套包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套体,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线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段紧密地套设在所述线缆;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线缆外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内连接套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还包括内连接套,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包裹所述线缆;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线缆外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部分被所述内连接套紧密地套设,所述弹性件的另一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显露在所述内连接套外,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性套筒或软胶套。
18.一种心室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血泵、控制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一端通过一线缆连接所述血泵,所述连接器的另一端通过另一线缆连接所述控制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32053.1A CN116914479A (zh) | 2023-06-19 | 2023-06-19 |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32053.1A CN116914479A (zh) | 2023-06-19 | 2023-06-19 |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4479A true CN116914479A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59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32053.1A Pending CN116914479A (zh) | 2023-06-19 | 2023-06-19 |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1447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61064A (zh) * | 2024-03-13 | 2024-04-12 | 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人工心脏连接器与保护罩用防脱机构 |
-
2023
- 2023-06-19 CN CN202310732053.1A patent/CN1169144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61064A (zh) * | 2024-03-13 | 2024-04-12 | 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人工心脏连接器与保护罩用防脱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0916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 |
KR100995175B1 (ko) | 가요성 연결 케이블의 변형 완화 장치 | |
EP0563995B1 (en) |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 |
JP2009512152A (ja) | 複数電線の電気ケーブル用のエルボ接続部 | |
US20110117770A1 (en) | Connector housing with angled strain relief element | |
US20120142207A1 (en) | Cable connector with retaining element | |
JP2001023456A (ja) | 同軸ケーブル素線、同軸ケーブル、及び同軸ケーブルバンドル | |
JPH11513526A (ja) | 可撓性外装ケーブル組立体 | |
CN116914479A (zh) | 连接器和心室辅助系统 | |
CN203800344U (zh) | 应用于电力机车车辆的跨接线 | |
JP5038875B2 (ja) | 防水機能をもつコネクタ付電線束 | |
US20170004907A1 (en) | Multi-core cable | |
US20020109986A1 (en) | Compliant flexible connector | |
JP6084197B2 (ja) | プラグイン構造のアルミニウム導体ケーブルのケーブル端末 | |
US20230230720A1 (en) | Stretchable cable | |
WO2019176539A1 (ja) | 接続端子及び端子接続体 | |
JP6471910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6647185B2 (ja) | 溶接用ケーブルジョイント | |
US7682201B2 (en) | Cable connector plug having contact with curved extension portion | |
GB2300765A (en) | Electric cable termina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m | |
KR20080003023U (ko) | 접속함체용 광케이블 고정소켓 | |
JP2019140080A (ja) | コネクタ | |
US11710925B2 (en) | Device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 wiring harness to the rear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3147219B2 (ja) | 高圧ケーブル | |
GB2333188A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clip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