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893599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3599A
CN116893599A CN202310295159.XA CN202310295159A CN116893599A CN 116893599 A CN116893599 A CN 116893599A CN 202310295159 A CN202310295159 A CN 202310295159A CN 116893599 A CN116893599 A CN 116893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mage forming
duct
fan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951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能岛浩史
藤田启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893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3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2Sound-absorb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风扇;管道,所述管道包括进气端口、排气端口和具有管状形状并且形成空气通道的主体部分,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到所述排气端口,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多个通孔形成到其的开孔壁部分,所述多个通孔穿过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孔壁部分的位于与所述内表面相反的一侧上的外表面之间;以及吸音构件,所述吸音构件附接到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外表面以便覆盖所述多个通孔,所述吸音构件具有吸音性质。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配备有鼓风设备,所述鼓风设备布置在壳体内以用于吹送空气,以便收集在感光鼓充电时产生的臭氧和散落在设备内部的调色剂,或者将在设备操作时已经产生的热量排出到设备外部。鼓风设备包括用于产生气流的风扇以及管状管道。管道形成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将风扇与各种装置(例如其中产生臭氧的电晕充电器、在其中形成散落的调色剂的显影设备、加热至高温的定影单元或电源)连接,并且允许由风扇产生的气流从中穿过。
通过风扇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对用户而言是烦人的噪音。迄今为止,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H08-156367已经提出例如通过提供具有不同长度的多个管道或通过向管道提供具有封闭第一端部的中空管状侧分支并且致使从中穿过的空气噪音相互干涉来降低气流噪音。
然而,期望进一步缩小成像设备的尺寸,并且在成像设备内存在用于安装风扇和管道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难以采用如上所述的具有不同长度的多个管道或具有侧分支的管道以通过造成噪音的干涉来降低气流噪音。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风扇,所述风扇构造成产生气流;管道,所述管道包括进气端口、排气端口和主体部分,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借助于所述风扇的操作流入,通过所述进气端口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所述主体部分具有管状形状并且形成空气通道,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到所述排气端口,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多个通孔形成到其的开孔壁部分,所述多个通孔穿过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孔壁部分的位于与所述内表面相反的一侧上的外表面之间;以及吸音构件,所述吸音构件附接到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外表面以便覆盖所述多个通孔,所述吸音构件具有吸音性质。
参考附图,从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能够采用鼓风设备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成像和转印设备的剖视图。
图2B是示出成像单元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气流单元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风扇的空气流量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图5A是示出成像和转印设备的外部外观的前视图。
图5B是示出成像和转印设备的外部外观的右侧视图。
图6是示出管道单元的后侧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管道单元的前侧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风扇和降噪管道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风扇和降噪管道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吸音片材附接到其上的降噪管道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吸音片材在降噪管道上的附接区域的顶视图。
图12是示出使用降噪管道的情况和使用不具有吸音孔的管道的情况的气流噪音等级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常规技术的具有侧分支的管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像系统
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2B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能够采用鼓风设备的成像设备。图1所示的成像系统1X包括成像设备101、具有多个记录材料储存部分的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和感测设备107。感测设备107相对于由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对记录材料S的传送方向(图1中从右到左)布置在成像设备101的下游。
在本实施例中,当操作以下描述的操作单元80时用户站立的一侧称为“前侧或前部”,并且其相反侧称为“后侧或后部”。从前侧观察的左侧称为“左”,并且从前侧观察的右侧称为“右”。因此,图1示出从前侧观察成像系统1X的状态。
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和感测设备107连接到成像设备101,以不仅物理地传送记录材料S而且电气地与其通信电信号。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是能够向成像设备101供应记录材料S的设备。感测设备107是用于读取形成在从成像设备101排出的记录材料S的一侧或两侧上的定影调色剂图像并且作为图像信号对成像设备101执行其反馈的设备。成像设备101基于经受反馈的图像信号检测图像密度和图像位置的偏差,并且基于正在检测的图像密度或图像位置的偏差校正图像数据。然后,基于所校正的图像数据,成像部分200Y至200K被控制以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代替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能够储存长记录材料的手动片材进给设备或长片材进给设备可以在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选择性地连接到成像设备101的上游侧。替代地,在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106的更上游,未示出的大容量片材进给设备、手动片材进给设备和长片材进给设备可以选择性地依次连接。此外,虽然未示出,但各种类型的后处理设备(例如插入器、打孔器、硬封面装订设备、大容量堆叠器、折叠机、修整器或修边器)可以选择性地单独或组合地连接在成像设备101或感测设备107的更下游。如上所述,通过将各种可选设备选择性地连接到成像设备101的上游和下游的区域,关于由各种材料形成的记录材料S,经受各种后处理处理的产品可以被在线(in-line)输出,并且可以提供具有高生产率、高图像质量、优异的稳定性和高性能功能的成像系统1X。
成像设备
成像设备101主要分为构造成单独设备的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以及定影和传送设备600。根据本实施例,用作成像单元的成像和转印设备500包括成像部分200Y、200M、200C和200K和中间转印带单元800,所述成像部分执行成像步骤,包括其中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转印过程。同时,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包括用于实现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的定影步骤的定影单元8和冷却器302。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以及定影和传送设备600以能够使记录材料S在两者之间传输的方式连接。
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以及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包括相互独立的壳体500A和壳体600A,所述壳体500A和壳体600A各自可以通过分别布置到其上的多个脚轮移动。由此,即使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以及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形成为大型设备,壳体500A和壳体600A也能够被独立地包装和运送,使得与设备的安装相关的可使用性得到改善。用于从文件读取图像信息的文件读取设备160和具有能够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或用户可用来录入各种信息的键的操作单元80可以布置在壳体500A上。
壳体500A和壳体600A每个均由多个框架构成,所述多个框架包括布置在前侧上的前侧面板、布置在后侧上的后侧面板以及柱,所述后侧面板与所述前侧面板一起支撑成像部分200Y至200K、中间转印带单元800、定影单元8以及冷却器302,所述柱连接前侧面板和后侧面板或者支撑前侧面板。构成设备外部的由树脂制成的外部盖附接到壳体500A和壳体600A。替代地,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以及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可以布置在一个壳体中,而不是不同壳体500A和600A中。
成像和转印设备
接着,将参考图2A和图2B描述成像和转印设备500。成像和转印设备500是中间转印型设备,其中储存在壳体500A内部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分200Y、200M、200C和200K布置成面对中间转印带208。成像和转印设备500基于来自布置在壳体500A的上部部分上的文件读取设备160(参考图1)或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的图像数据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例如纸、塑料膜和布的片材材料可以用作记录材料S。
将描述成像设备500中的记录材料S的传送过程。多个记录材料S以堆叠在一个或多个(根据本示例两个)盒212内部的方式储存,并且这些多个记录材料通过片材进给辊220对应于成像定时一个接一个地进给。将由片材进给辊220进给的记录材料S传送到布置在传送路径250的中间的对准辊213。记录材料S在对准辊213处经受倾斜进给校正和定时校正,并且然后将记录材料S发送到二次转印部分ST。二次转印部分ST由二次转印内辊214和二次转印外辊215形成,所述二次转印内辊和二次转印外辊彼此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208插置在两者之间,并且所述二次转印部分是通过向二次转印部分施加预定压力和二次转印电压来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8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S的转印夹持部部分。
将描述在与将记录材料S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ST的传送处理类似的定时处已经被发送到上述二次转印部分ST的图像的成像处理。首先,将描述成像部分200Y至200K。由于除调色剂颜色之外,相应颜色的成像部分200Y至200K基本相同,因此将用于黑色调色剂的成像部分200K描述为代表性示例。
成像部分200K包括感光鼓201K、充电单元202K、激光扫描器203K和显影单元204K。旋转感光鼓201K的表面预先由充电单元202K均匀地充电。然后,感光鼓201K的表面由用作基于图像数据被驱动的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仪203K曝光,并且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01K上。接着,显影单元204K使用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201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并且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01K上。
然后,预定压力和一次转印电压由布置成与成像部分200K相对的一次转印辊207K(其中中间转印带208插置在两者之间)施加,并且将形成在感光鼓201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8。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01K上的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鼓清洁器209K去除。已经被去除的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经由调色剂收集路径210储存在收集调色剂容器211中。
中间转印带208是环形带,所述环形带在多个拉伸辊和二次转印内辊214上被拉伸并且由马达(未示出)与用作感光构件的感光鼓201Y至201K的旋转速度相对应地移动。在使得每个调色剂图像叠置到已经在移动方向上的上游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8上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定时处,经受通过上述相应颜色的成像部分200Y至200K进行并行处理的相应颜色的成像处理被执行。因此,最后,全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08上,并且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ST。在经过二次转印部分ST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08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器装置216从中间转印带208收集。一次转印辊207Y至207K、中间转印带208、多个拉伸辊、二次转印内辊214和带清洁器装置216也可以作为中间转印带单元800一体地布置。
根据上述传送处理和成像处理,使记录材料S和调色剂图像的定时在二次转印部分ST处对应,并且执行其中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8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二次转印。然后,记录材料S经由定影前传送带217a和217b被传送到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并且调色剂图像由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定影到记录材料S。
除使用上述所有成像部分200Y至200K形成全色图像之外,成像和转印设备500还可以仅使用用于黑色的成像部分200K形成黑白图像。当形成黑白图像时,一次转印辊207Y至207C和一次转印辅助辊218通过分离机构(未示出)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位。由此,感光鼓201Y至201C和中间转印带208分离,并且成像部分200Y至200C停止。由于成像部分200Y至200C停止,因此可以防止由其不必要的驱动造成的部件磨损,并且因此延长成像部分200Y至200C的寿命。
在未与中间转印带208分离的成像部分200K中,感光鼓201K形成为具有适于实现比感光鼓201Y至201C更长寿命的大直径。此外,成像部分200K的充电单元202K是采用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晕充电器,并且成像部分200Y至200C的充电单元202Y至202C是采用使用充电辊的接触式充电系统的辊充电单元。根据该构造,即使用户经常形成黑白图像,具有高使用频率的成像部分200K的维护间隔也将不会短于具有低使用频率的成像部分200Y至200C的维护间隔,使得维护间隔大致相同。与使用辊充电单元的小直径鼓构造相比,根据采用电晕充电器的大直径鼓构造,可以实现在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更宽充电宽度,并且所述构造适于加速充电过程,使得可以提高形成黑白图像的生产率。
根据其中成像部分200Y至200C和成像部分200K的构造有些不同的上述成像和转印设备500,调色剂电荷量可能在感光鼓201Y至201C与感光鼓201K之间因形状和磨损量的差异而变化。如果调色剂电荷存在差异,则在二次转印过程中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8转印到记录材料S将不会均匀地执行,并且可能发生转印故障。因此,由电晕充电器构成的转印前充电单元219布置在感光鼓201K上以便实现类似于感光鼓201Y至201C的调色剂电荷。转印前充电单元219在调色剂图像到达由感光鼓201K和一次转印辊207K形成的转印夹持部部分之前对感光鼓201K执行电荷控制(更详细地向所述感光鼓施予电荷),并且使形成在感光鼓201K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电荷均匀。
根据上述构造,提供具有优异生产率、图像质量、稳定性和长寿命的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不仅用于形成全色图像而且用于形成黑白图像。
定影和传送设备
接着,将对定影和传送设备600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定影和传送设备600包括定影单元8和冷却器302。定影单元8包括由加热器(未示出)加热的定影辊8a和用于抵接定影辊8a按压记录材料S的压力辊8b。调色剂图像已经形成到其上的、从成像和转印设备500传送的记录材料S在被由定影辊8a和压力辊8b形成的定影夹持部部分N1夹持和传送的同时被加热和按压。由此,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S。
由定影辊8a和压力辊8b的辊对构成的定影单元8已经被描述,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代替定影辊8a使用具有定影带的定影单元,其中记录材料S在被由加热器加热的定影带和压力辊8b形成的定影夹持部夹持和传送的同时被加热和按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材料S。
将由定影单元8加热的记录材料S朝向冷却器302传送。冷却器302包括冷却带302a和302b以及散热器303。冷却带302a和302b彼此抵靠以形成用于夹持和传送记录材料S的冷却夹持部部分N2。散热器303以接触构造布置在冷却带302a的内圆周表面上,并且散热器303冷却所述冷却带302a。由此,由定影单元8加热的记录材料S在由冷却夹持部部分N2夹持和传送时被冷却。
由冷却器302冷却的记录材料S由成对的冷却出口辊601夹持和传送。在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到记录材料S的仅一侧的单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由冷却器302冷却的记录材料S被引导到片材排出传送路径304并且从壳体600A朝向感测设备107排出。同时,在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到记录材料S的两侧的双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由冷却器302冷却的记录材料S在经过双面传送路径306之前在反转传送路径305中反转并且返回到成像和转印设备500。然后,调色剂图像经由与单面打印模式类似的过程在定影单元8中形成在记录材料S的另一侧上,并且在由冷却器302冷却之后,记录材料S被引导到片材排出传送路径304并且最终从壳体600A朝向感测设备107排出。
气流单元
接着,将基于图3和图4参考图1和图2B描述布置在壳体500A和600A中以用于在成像设备101中吹送空气的气流单元。首先,将描述成像和转印设备500的气流单元。如图3所示,成像和转印设备500的气流单元包括成像气流单元401、定影前传送气流单元402和电源气流单元403。
作为鼓风设备或排气设备的示例的成像气流单元401包括进气风扇408、进气风扇409Y、409M和409C、排气风扇410和管道单元700,并且将空气从壳体500A的内部排出到外部。进气风扇408将充电单元202K周围的空气朝向管道单元700排出,并且还从壳体500A的外部朝向充电单元202K吸入空气。用于收集包含在外部空气中的灰尘以用于向充电单元202K供应干净空气的充电单元进气过滤器411布置在进气风扇408的进气端口上。进气风扇408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27m3/min”。
进气风扇409Y、409M和409C将显影单元204Y、204M和204C周围的空气朝向管道单元700排出,并且从壳体500A的外部朝向显影单元204Y、204M和204C吸入空气。由此,显影单元204Y、204M和204C被冷却。进气风扇409Y至409C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11m3/min”。
排气风扇410从成像部分200K排出臭氧,所述臭氧是通过由充电单元202K和转印前充电单元219执行的电晕放电产生的放电物质。此外,排气风扇410从成像部分200排出在旋转期间因摩擦而在显影单元204Y、204M和204C中产生的热量。此外,排气风扇410排出保留在调色剂收集路径210内部的热量。在本实施例中,聚酯树脂用作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使得如果显影单元204Y至204C附近的温度达到40℃或更高,则可能发生图像缺陷,并且如果调色剂收集路径210附近的温度达到45℃或更高,则可能发生调色剂堵塞。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热量被排出以便将显影单元204Y至204C附近的温度降低至40℃或更低,并且将调色剂收集路径210附近的温度降低至45℃或更低。此外,排气风扇410将在成像处理中已经散落的散落调色剂从成像部分200Y至200K排出。排气风扇410的空气流量例如为“1.13m3/min”。排气风扇410的空气流量大于进气风扇408和进气风扇409Y、409M和409C的为“0.60m3/min”的总空气流量。
用于收集从成像部分200Y至200K排出的臭氧和散落调色剂的成像排气过滤器412在气流方向(即箭头Y方向)上布置在排气风扇410的上游。通过由成像排气过滤器412收集臭氧和散落调色剂,可以防止臭氧和散落调色剂排出在壳体500A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上述进气风扇408、进气风扇409Y至409C和排气风扇410产生的气流经过布置在壳体500A中的管状管道单元700到达壳体500A的外部。成像排气过滤器412布置在管道单元700中。稍后将详细描述管道单元700(参考图6和图7)。
根据上述成像气流单元401,臭氧、散落调色剂和热量可以被有效地排出到壳体500A的外部,而不会保留在壳体500A内部。因此,可以防止由臭氧和散落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或充电单元而造成的充电故障(例如不均匀充电)、当过度地加热调色剂并且流动性恶化时发生的显影故障、操作故障(例如调色剂传送路径堵塞)以及由臭氧和散落调色剂附着到转印前充电单元219造成的转印故障。
用于经由朝向定影前传送带217a和217b开口的空气抽吸端口将记录材料S抽吸到定影前传送带217a和217b的外圆周表面上的空气抽吸风扇413布置在定影前传送带217a和217b的内圆周部分中。例如,可以布置共计四个空气抽吸风扇413,在传送方向上在定影前传送带217a和217b的每侧上各两个。这些空气抽吸风扇413构成定影前传送气流单元402。对应于正在传送的记录材料S的材料和形状,空气抽吸风扇413由控制电路(未示出)控制到最佳的空气流量。根据该构造,可以稳定地传送由各种材料形成的记录材料S,而不会在定影之前扰乱记录材料S上的调色剂图像。空气抽吸风扇413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25m3/min”。
电源气流单元403包括用于将在电源板414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壳体500A的外部的排气风扇415。随着由排气风扇415排出空气,用于冷却的外部空气通过电源进气端口416供应,并且电源板414可以被有效地冷却。根据该构造,可以防止与由过度加热电源板414造成的输出降低相伴随的成像和转印设备500的操作故障和失效。排气风扇415的空气流量例如为“1.23m3/min”。
接着,将描述定影和传送设备600的气流单元。如图3所示,定影和传送设备600的气流单元包括定影气流单元404、冷却器气流单元405、电源气流单元406和电子部件气流单元407。定影气流单元404包括排热风扇417、进气风扇418、排气风扇419和排湿风扇420。
排热风扇417主要将在定影单元8的定影辊8a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三个排热风扇417布置在左右方向上。当包含在构成定影单元8的部件或调色剂中的离型剂(例如蜡)被加热时,可能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或超细颗粒(UFP)。因此,用于捕获VOC和UFP的定影上部排气过滤器421布置在由排热风扇417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其在该示例中为后侧)上。排热风扇417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55m3/min”。
进气风扇418向定影单元8的压力辊8b供应用于冷却的外部空气。排气风扇419将在定影单元8的压力辊8b侧上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排湿风扇420将可能由于定影单元8加热含水的记录材料S产生的蒸汽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进气风扇418的空气流量例如为“1.74m3/min”,并且排气风扇419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50m3/min”。排湿风扇420的空气流量例如为“0.28m3/min”。
用于捕获VOC和UFP的定影下部排气过滤器422布置在由排气风扇419和排湿风扇420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其在该示例中为左侧)上。
上述空气抽吸风扇413可以将VOC和UFP从壳体600A吸入到壳体500A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包含在由空气抽吸风扇413吸入的空气中的VOC和UFP也可以由定影下部排气过滤器422捕捉。
根据上述定影气流单元404的构造,在定影步骤期间产生的热量、水分、VOC和UFP可以被有效地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而不会保留在壳体600A中。即,所述构造使得能够防止可能由热量保留在壳体600A中以及加热调色剂或部件中造成的定影故障和操作故障的发生。
所述构造进一步防止定影故障,所述定影故障可能因在定影步骤期间由于定影单元8的压力辊8b的过热或记录材料S与定影辊8a和压力辊8b分离失败而将过度热量施加到调色剂而发生。此外,可以防止由蒸汽附着到其造成的传送引导件(未示出)结露或由所凝结露珠附着到正在传送的记录材料S造成的传送故障和定影故障。此外,可以防止可能由通过热量已经蒸发的离型剂(即,蜡)凝固并附着到部件而造成的操作故障和传送故障。
冷却器气流单元405包括用于将已经从冷却器302的散热器303排出的热量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的排气风扇423。冷却器302的散热器303是经由冷却带302a从定影之后的记录材料S吸收热量并排出所吸收热量的热交换器。根据该构造,可以有效地冷却由定影单元8加热的记录材料S,使得可以减少在传送路径(304、305和306,参考图1)中从记录材料S辐射的热量。换句话讲,可以防止由调色剂被来自记录材料S的热辐射过度地加热造成的图像故障和操作故障。此外,在大量产品堆叠在作为根据本示例的感测设备107的后处理设备中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记录材料S通过调色剂而彼此附着。
电源气流单元406配备有用于将在电源板424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的排气风扇425和426。随着由排气风扇425和426排出空气,用于冷却的空气通过电源进气端口427供应,并且电源板424由此可以被有效地冷却。根据该构造,可以防止导致降低的输出的可能通过过度地加热电源板424而发生的操作故障和其他故障。
电子部件气流单元407配备有用于将在电子部件板428和429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壳体600A的外部的排气风扇430。随着由排气风扇430排出空气,用于冷却的空气通过电子部件进气端口431供应,并且电子部件板428和429被有效地冷却。根据该构造,可以防止导致降低的输出的可能通过过度地加热电子部件板428和429而发生的操作故障和其他故障。
管道单元
接着,以下将基于图5A至图7参考图2A至图3描述管道单元700。如图5A和图5B所示,壳体500A具有由树脂制成并且附接到其上以用于覆盖壳体500A并且构成其外部的外部盖60a至60e。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外部盖,前盖60a布置在前侧上,右侧盖60b布置在右侧上,左侧盖60c布置在左侧上,顶盖60d布置在上侧上并且后盖60e布置在后侧上。此外,进气端口61形成在前盖60a上,并且进气端口62形成在右侧盖60b上以将空气吸入到壳体500A中。
上述进气风扇409Y至409C通过进气端口61将空气从壳体500A的外部吸入到壳体500A中。进气风扇408通过进气端口62将空气从壳体500A的外部吸入到壳体500A中,并且将所抽吸空气从充电单元202K的上部部分朝向感光鼓201K吹送。
在本实施例中,管道单元700设置在壳体500A中以将由进气风扇408产生的气流、由进气风扇409Y至409C产生的气流以及由排气风扇410产生的气流合并为一个气流并将所述气流排出。然而,当合并多个气流时,在多个气流的合并点叠置并且压力损耗增加的情况下,整体排气效率可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管道单元700用于合并多个气流,同时抑制排气效率的降低。
如图6和图7所示,管道单元700包括排气管道701、臭氧排出管道702、排气管道703和降噪管道710。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排气风扇410的气流方向下游的管道采用不同于常规管道的降噪管道710。以下将参考图8至图11详细地描述降噪管道710。
排气管道701由通过树脂一体地形成的图像显影排气部分701a和冷却和排气部分701b构成。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71M和71C形成到图像显影排气部分701a。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至71C形成在对应于显影单元204Y至204C的位置处,以便随着通过进气风扇409Y、409M、409C抽吸空气将经过显影单元204Y、204M和204C附近的空气吸入到图像显影排气部分701a中。即,显影单元204Y至204C附近的空气通过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至71C流入到图像显影排气部分701a中,并且图像显影排气部分701a合并已经从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至71C流动的空气。显影单元204Y至204C附近是指显影单元204Y至204C周围的通过进气风扇409Y至409C吸入的空气流过的区域。
转印前带电空气排出端口72和成像冷却端口73形成到冷却和排气部分701b。转印前带电空气排出端口72形成为将包含在转印前充电单元219中已经产生的臭氧的空气从转印前充电单元219附近吸入到冷却排气部分701b。成像冷却端口73形成为将调色剂收集路径210附近的空气吸入到冷却和排气部分701b。在本实施例中,随着排气风扇410的操作,空气通过转印前带电空气排出端口72和成像冷却端口73流入到冷却和排气部分701b中。转印前充电单元219附近是指随着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从其排出空气的转印前充电单元219周围的区域。此外,调色剂收集路径210附近是指随着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从其排出空气的调色剂收集路径210周围的区域。通过在冷却和排气部分701b中形成气流,成像排气过滤器412可以捕获由转印前充电单元219产生的臭氧,并且可以排出保留在调色剂收集路径210中的热量。
如上所述,排气管道701使用一个排气风扇410合并通过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至71C、转印前带电空气排出端口72和成像冷却端口73吸入的空气,之后使空气经过成像排气过滤器412。根据该构造,可以减少风扇的数量,使得可以节省由壳体500A占用的空间。
臭氧排出管道702是用于从充电单元202K的附近吸入包含在充电单元202K中产生的臭氧的空气的管道。排气管道703是用于将来自排气管道701的上述气流和来自臭氧排出管道702的气流合并为一个气流的单独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高静压的西洛克风扇用作排气风扇410以从狭窄空间有效地吸入空气,而不管图像显影排气端口71Y至71C、转印前带电空气排出端口72和成像冷却端口73的小开口区域如何。西洛克风扇是具有附接成圆的大量矩形翅片的多叶片鼓风机,并且由于不管其尺寸如何小都能够输出高静压,因此可以产生具有大空气流量的气流。排气风扇410布置在管道单元700中。排气管道703连接到排气风扇410,并且管道内部的空气由排气风扇410抽吸。
然而,西洛克风扇可以产生特别高的风扇噪音,并且风扇噪音对于用户来说是令人讨厌的噪音。风扇噪音的产生原因包括由翅片旋转产生的空气动力声音、由气流扰动产生的气流噪音以及机械地产生的机械噪音(例如支承件部分的吱吱声)。如已经所述,已经尝试降低气流噪音以降低风扇噪音,并且实际上,已经提供用于使用亥姆霍兹原理采用侧分支型降噪设备降低气流噪音的技术。将参考图13描述使用侧分支型降噪设备降低气流噪音。
如图13所示,在侧分支型降噪设备中,风扇2固定到附接到壳体(未示出)的管道1的端部。此外,从管道1的侧表面朝向与气流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的侧分支4设置在气流方向的下游,所述气流方向是管道1中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将由风扇2产生的气流的气流噪音分为从点A到点B的第一路径和从点A经由点C到达点B的第二路径。侧分支4的长度L设定成使得经过第一路径(点A到点B)的噪音的波形的相位和经过第二路径(点A到点C到点B)的噪音的波形的相位偏差180°。因此,经过第一路径的噪音和经过第二路径的噪音在点B处相互干涉,由此气流噪音得以降低。
然而,期望进一步缩小成像设备101的尺寸,使得用于安装风扇和管道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难以采用常规侧分支型降噪设备。特别地,空气中的声速为“大约331000mm/s”,使得如果气流噪音的频率假设为“1000Hz”,则气流噪音在一个周期内前进的距离λ为“331000/1000=331mm”。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气流噪音,必须安装具有长度L为“2L=λ/2,L=λ/4=82.75mm”的侧分支4的管道1。然而,最近的成像设备101不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具有侧分支4的管道1。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降噪管道710采用如下管道构造,其中构成气流流过的空气通道的管道的一部分可以降低通过风扇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而无需采用具有侧分支的管道。将参考图8至图11描述降噪管道710。下面描述其中在成像气流单元401中采用降噪管道710作为布置在排气风扇410的气流方向下游的管道以用于降低通过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的示例。
降噪管道
排气风扇410的开口部分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与此同时,如图8所示,降噪管道710具有主体部分740,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主体部分740包括管道进气端口720和管道排气端口721,空气通过所述管道进气端口随着排气风扇410的操作而流入,空气通过所述管道排气端口从管道进气端口720流入。主体部分740形成空气通道,从管道进气端口720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到管道排气端口721。换句话讲,降噪管道710的主体部分740具有正交于流过空气通道的空气的气流方向(即,箭头Y方向)的由四侧形成的矩形横截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降噪管道710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降噪管道710可以形成为具有管状或多边形横截面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分740包括面向彼此的壁部分730和731,以及在正交于壁部分730和731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彼此的壁部分732和733。由此,主体部分740具有大约方形横截面形状。主体部分740设计成具有矩形形状,其中作为与排气风扇410的旋转轴线410a正交的两侧的壁部分730和731的宽度宽于壁部分732和733的宽度。作为用于使主体部分740的内侧与外侧连通的通孔的多个吸音孔711形成在具有更宽宽度的壁部分730、731上。即,降噪管道710包括壁部分730和壁部分731,所述壁部分730用作第一开孔壁部分,在所述第一开孔壁部分上形成作为第一通孔的多个吸音孔711,所述壁部分731布置成面向壁部分730(空气通道插置在两者之间)并且用作第二开孔壁部分,在所述第二开孔壁部分上形成作为第二通孔的多个吸音孔711。壁部分730和壁部分731是构成主体部分740的大约矩形横截面形状的长边的两个侧面。例如,形成在壁部分730上的吸音孔711形成为穿过构成空气通道的壁部分730的内表面730a和作为与壁部分730的内表面730a相反的表面的外表面730b。
在壁部分730至733中,吸音孔711可以仅形成在壁部分732和733上,或者吸音孔711可以仅形成在四个壁部分730至733中的一个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的一部分进入吸声孔711并且在穿过降噪管道710的同时振动,由此声能的一部分改变为热能,从而实现降低气流噪音的效果。由于排气风扇410是西洛克风扇(其中通过翅片围绕风扇的旋转轴线410a旋转产生气流),使得通过使吸音孔711形成到正交于风扇的旋转轴线410a的两个壁部分730和731来实现高降噪效果。如果吸音孔711仅形成在其他壁部分732和733上,则与吸音孔711形成在仅壁部分730和731上的情况相比,降噪效果相对较小。然而,如果充分的降噪效果无法通过使吸音孔711形成到仅壁部分730和731来实现,则可以使吸音孔711形成到所有四个壁部分730到733以便增强吸音效果。
然而,在降噪管道710通过使用模具注塑成型树脂材料来形成的情况下,制备能够使吸音孔711形成到所有四个壁的模具是复杂且昂贵的。因此,可以考虑制备用于形成分割了降噪管道710并将其组装的部分的不同模具。然而,间隙趋于形成在分割的部分之间,使得必须另外提供用于密封间隙的构件。此外,可能在各部分之间的间隙处形成台阶差,这可能增加由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因此,即使通过形成吸音孔711也无法实现充分的降噪效果。因此,优选由一个构件通过树脂形成降噪管道710,并且如果可能的话使吸音孔711形成到正交于风扇的旋转轴线410a的仅壁部分730和731。
相比之下,如果降噪管道710由金属制成,例如通过将金属片材弯曲成矩形形状并且向金属片材冲孔,则可以容易地将吸音孔711形成到降噪管道710的所有四个侧面。此外,与管道由树脂制成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吸音孔711和711之间的距离更小,使得存在可以增加吸音孔711的数量的优点。然而,如下所述,与树脂相比,金属需要更高成本来形成降噪管道710,所述降噪管道在管道进气端口720的下游侧倾斜以便减小空气通道在其中形成吸音孔711的区域中的横截面积。考虑到上述优点和缺点,优选由树脂而不是金属形成降噪管道710。
此外,如果在图9所示的排气风扇410的空气出口端口410b与降噪管道710的管道进气端口720之间形成台阶差,则产生大气流噪音。因此,优选不存在此类台阶差,但难以使形成为不同部件的排气风扇410和降噪管道710形成为在不具有台阶差的情况下连接。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排气风扇410的空气出口端口410b相比,管道进气端口720被稍微加宽。
位于管道进气端口720的气流方向下游的降噪管道710的形状应当优选地设计成使气流在降噪管道710内扩散,使得气流噪音的一部分可以容易地进入吸音孔711。在本实施例中,降噪管道710设计成在位于管道进气端口720下游的部分处在收窄方向上倾斜,使得空气通道在具有吸音孔的其中形成吸音孔711的区域725中的横截面积小于空气出口端口410b的横截面积。
主体部分740包括第一主体部分741和第二主体部分742,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在空气沿其流动的气流方向(即,箭头Y方向)上从上游朝向下游收窄,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在第一主体部分741的下游侧连续地形成,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在气流方向上从上游朝向下游加宽。第一主体部分741和第二主体部分742通过边界部分722连接。换句话讲,在与作为气流方向的箭头Y方向正交的横截面积中,由边界部分722形成的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在由主体部分740形成的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中最小。第一主体部分741设计成使得通过使壁部分730和壁部分731倾斜大约一度以逐渐地接近彼此来使管道的横截面积从管道进气端口720到边界部分722逐渐地收窄。此外,第二主体部分742设计成使得通过使壁部分730和壁部分731倾斜大约一度以使彼此逐渐分离来使管道的横截面积从边界部分722到管道排气端口721逐渐地加宽。如上所述,降噪管道710形成为使得边界部分722中的空气通道窄于管道进气端口720中的空气通道。此外,降噪管道710形成为使得管道排气端口721中的空气通道宽于边界部分722中的空气通道。此外,多个吸音孔711形成到其中的壁部分730和731跨第一主体部分741和第二主体部分742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分741倾斜以允许气流噪音的一部分容易地进入吸音孔711,如上所述。同时,第二主体部分742倾斜以加宽管道排气端口721的横截面积。如果管道排气端口721的横截面积较窄,则从主体部分740流出的气流噪音趋于增加,因此横截面积加宽以防止这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气流方向上在第二主体部分742的上游侧上在壁部分730和壁部分731中设置结合表面723,并且吸音孔711并不形成在结合表面723上。
形成在壁部分730上的吸音孔711和形成在壁部分731上的吸音孔711优选地形成在当从壁部分730观察壁部分731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处。换句话讲,形成在壁部分731上的多个吸音孔711形成为当从壁部分730的外表面730b朝向内表面730a观察时不与形成在壁部分730上的多个吸音孔711重叠(参见图8和图9)。通过使壁部分730上的吸音孔711和壁部分731上的吸音孔偏移,气流噪音的一部分在降噪管道710中容易地进入壁部分730和731两者上的吸音孔711,使得可以进一步增强气流噪音的降噪效果。吸音孔711优选地是孔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2mm”的圆孔。不需要所有吸音孔711的孔径都相同,但在本实施例中,吸音孔711的孔径全部被设定为“6.4mm”。此外,优选地吸音孔711均匀地分布在主体部分740中。
如图10所示,在壁部分730和731中,多个吸音孔711全部覆盖有吸音片材715,以便防止气流从降噪管道710泄漏。用作吸音构件的吸音片材715各自布置在壁部分730、731的外表面上。例如,吸音片材715结合到壁部分730的外表面730b。吸音片材715使用具有吸音性质的构件以片材形状形成,所述构件例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基或聚氨酯基发泡主体、由玻璃纤维制成的玻璃棉材料或由矿物质制成的岩棉材料。吸音片材715可以通过任意地组合上述材料来形成,并且它可以不以片材形状形成。
一般来讲,吸音片材715应当更厚以容易地实现与具有更宽频带的噪音相对应的降噪效果,但为了以低成本实现高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由EPDM基发泡主体形成的“5mm”厚度的吸音片材715。如果使用EPDM基或聚氨酯基吸音片材715,则在挤压(crush)时无法容易地实现降噪效果。因此,如果向降噪管道710提供盖或类似物,则盖必须不会挤压吸音片材715。
如所述的,通过用吸音片材715覆盖吸音孔711,进入吸音孔711的气流噪音的一部分进入吸音片材715,并且噪音在孔中被极大地扩散,在此期间声能的一部分改变为热能并且噪音得以降低。
如图11所示,吸音片材715利用作为结合构件的具有粘合性的双面胶带716附接到降噪管道710。然而,与未覆盖孔的情况相比,如果双面胶带716即使仅覆盖吸音孔711的一部分,则吸音孔711的降噪效果也会劣化。因此,双面胶带716在并未形成吸音孔711的非形成区域710a(即由斜线所示的区域)中,换句话讲,在形成吸音孔711的区域710b和710c的范围之外将吸音片材715结合到降噪管道710。非形成区域710a包括结合表面723。此外,吸音片材715可以经由结合剂或螺钉(代替双面胶带716)附接到主体部分740。
然而,如果吸音片材715通过双面胶带716仅部分地结合到例如管道端部部分720和721,则吸音片材715将由穿过吸音孔711的气流抬起,使得通过吸音片材715的降噪效果劣化。因此,除将吸音片材715结合到管道端部部分720和721之外,双面胶带716还将吸音片材715结合到降噪管道710的定位在气流方向(即,箭头Y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结合表面723。
优选地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形成在壁部分730和731上的吸音孔711提供成占据主体部分740的具有吸音孔的区域725的预定比或更大的表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吸音孔的区域725是指由图8中虚线所示的连接多个吸音孔711的外轮廓的区域。例如,由吸音孔711占据的面积与具有吸音孔的区域725的面积之比优选地“大于等于5%”。然而,考虑到吸音孔711与降噪管道710的可加工性或双面胶带716的粘合性质,由多个吸音孔711占据的面积与具有吸音孔的区域725的表面积之比更优选地“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45%”。
在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由设置在壁部分730上的吸音孔711占据的区域与具有吸音孔的区域725的面积之比为“27.8%”。本实施例示出其中吸音孔711设置在壁部分730和731上的示例,但即使吸音孔设置在其他壁部分732和733上,也应当以实现上述比率的方式设置这些孔。树脂被假设为降噪管道710的材料,并且例如从树脂材料的强度、其中树脂被模制的模具的强度和可成形性的观点来看,设置在壁部分730和731上的两个吸音孔711之间的距离受到限制。尽管这取决于降噪管道710的壁厚度,但应当确保两个吸音孔711之间的距离为3mm或更长,并且在将吸音孔的直径设定为“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2mm”的情况下计算理想面积比。然而,即使该范围落在上述面积比之外,降噪效果也将仅是被限制并且不完全丧失。
图12示出基于仅单独操作排气风扇410的情况的声功率等级的气流噪音的强度的比较结果,其中一种情况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具有吸音孔711的降噪管道710,并且另一种情况使用根据比较例的不具有吸音孔的管道。如可以从图12认识到的,根据比较例的声功率等级为“76.9db”,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声功率等级为“71.2db”。换句话讲,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具有吸音孔711的降噪管道710获得“5.7dB”的降噪效果。这意味着声能减小了“73%”,从而实现了低噪音。
例如在其中通过使用侧分支使特定频率干涉噪音来降低噪音的构造作为降噪构造的情况下,对于特定频率实现高降噪效果,但可能存在不同频率共振并增加的缺点。相比之下,通过根据本实施例的降噪管道710没有频率共振,并且可以降低宽频率区域,使得与使用亥姆霍兹原理的降噪构造相比,可以实现更高的降噪效果。此外,由于不需要响应于特定频率而改变设计,因此降噪管道710的单一设计可以应对风扇已经改变为具有更高转速的风扇的情况或使用具有可变转速的一个风扇的情况,而无需将管道改变为具有不同形状的降噪管道710。此外,仅单独降噪管道710就可以应对各种用途,并且不需要用不同形状(例如不同孔径)的其他降噪管道710来替换所述管道。
如所述的,根据本实施例,多个吸音孔711形成在管道上,并且多个吸音孔711覆盖有吸音片材715以形成降噪管道710,由此实现降低气流噪音的效果。即,在通过排气风扇410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的一部分穿过吸音孔711的状态下,声能的一部分改变为热能并且气流噪音降低。此外,已经穿过吸音孔711的声能的一部分由吸音片材715进一步改变为热能,并且更进一步降低气流噪音。如所述的,已经通过降噪管道710降低的气流通过管道排气端口721排出。由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风扇的操作产生的气流噪音可以以简单的构造降低,而无需如根据常规示例使用具有不同长度的多个管道或具有侧分支的管道。此外,由于不需要为侧分支确保大空间以使特定频率与噪音干涉,因此可以在小空间中实现显著的降噪效果,使得根据本实施例节省了空间。
其他实施例
虽然在上述本实施例中已经使用西洛克风扇,但本技术不限于此,并且在其他类型的风扇(例如轴向风扇)中类似地产生气流噪音,使得本实施例适用而不管正在使用的风扇类型如何。
上述降噪管道710不仅能够适用于在成像气流单元401中布置在排气风扇410的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的管道,而且其也能够适用于布置在排气风扇410的在气流方向上的上游的管道。此外,降噪管道710不仅适用于成像气流单元401,而且也适用于上述其他气流单元(参见图3)。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被赋予最宽泛解释,以便涵盖所有此类修改及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20)

1.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风扇,所述风扇构造成产生气流;
管道,所述管道包括:
进气端口,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借助于所述风扇的操作流入;
排气端口,通过所述进气端口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排气端口排出;以及
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管状形状并且形成空气通道,通过所述进气端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流动到所述排气端口,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多个通孔形成到其中的开孔壁部分,所述多个通孔穿过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孔壁部分的位于与所述内表面相反的一侧上的外表面之间;以及
吸音构件,所述吸音构件附接到所述开孔壁部分的外表面以便覆盖所述多个通孔,所述吸音构件具有吸音性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由所述多个通孔占据的面积与所述开孔壁部分上所述多个通孔形成在其中的区域的表面积之比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每一个是孔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2mm的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音构件结合到所述开孔壁部分的所述外表面的其上并未形成所述多个通孔的结合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所述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在穿过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的气流方向上从上游朝向下游收窄,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下游侧连续地形成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中所述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在所述气流方向上从上游朝向下游加宽,并且
其中,所述开孔壁部分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开孔壁部分包括其上并未形成所述多个通孔的结合表面,所述结合表面布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上游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吸音构件结合到所述结合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开孔壁部分是多个第一通孔形成在其上的第一开孔壁部分,并且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第二开孔壁部分,所述第二开孔壁部分布置成面向所述第一开孔壁部分使得所述空气通道插置于所述第一开孔壁部分和所述第二开孔壁部分之间,多个第二通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开孔壁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通孔形成为以便当在从所述外表面朝向所述内表面的方向上观察时不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主体部分由四侧构成,所述四侧形成与穿过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的气流方向正交的矩形横截面,并且
所述第一开孔壁部分和所述第二开孔壁部分是构成所述四侧中的长边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风扇连接到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进气端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风扇是西洛克风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
独立的管道,所述独立的管道连接到所述风扇并且使位于所述独立的管道内部的空气由所述风扇抽吸;以及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构造成过滤穿过所述独立的管道的空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音构件由三元乙丙橡胶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音构件由聚氨酯基发泡主体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音构件由玻璃棉或岩石棉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音构件以片材形状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成储存所述成像单元、所述风扇和所述管道,
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感光构件、构造成对所述感光构件充电的充电单元、构造成使被充电的所述感光构件曝光以在所述感光构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以及构造成使用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并且
所述管道构造成将所述充电单元周围的空气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引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进气风扇,所述进气风扇构造成将所述充电单元周围的空气朝向所述管道排出并且将空气从所述壳体的外部朝向所述充电单元吸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成储存所述成像单元、所述风扇和所述管道,
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感光构件、构造成对所述感光构件充电的充电单元、构造成使被充电的所述感光构件曝光以在所述感光构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以及构造成使用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并且
所述管道构造成将所述显影单元周围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进气风扇,所述进气风扇构造成将所述显影单元周围的空气朝向所述管道排出并且将空气从所述壳体的外部朝向所述显影单元吸入。
CN202310295159.XA 2022-03-29 2023-03-24 成像设备 Pending CN1168935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4094 2022-03-29
JP2022054094A JP2023146738A (ja) 2022-03-29 2022-03-29 送風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3599A true CN116893599A (zh) 2023-10-17

Family

ID=8572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5159.XA Pending CN116893599A (zh) 2022-03-29 2023-03-24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2078957B2 (zh)
EP (1) EP4254073A1 (zh)
JP (1) JP2023146738A (zh)
CN (1) CN11689359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2366A (en) * 1991-03-28 1992-10-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Sound absorbing muffler
JPH08156367A (ja) 1994-10-03 1996-06-18 Ricoh Co Ltd 消音装置
US6463230B1 (en) * 2001-08-20 2002-10-08 Xerox Corporation Office machine including a blower having a blower noise reducing device
KR20040023368A (ko) * 2002-09-11 2004-03-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열선을 구비한 시트
US20050161280A1 (en) 2002-12-26 2005-07-28 Fujitsu Limited Silenc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0746078B1 (ko) * 2005-11-22 2007-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의 덕트
US8231331B2 (en) * 2008-03-14 2012-07-31 Wayne State University Reduction of flow-induced noise in a centrifugal blower
US8311439B2 (en) 2009-08-27 2012-11-13 Xerox Corporation Frequency dampening duct
KR101148646B1 (ko) * 2010-07-16 2012-05-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듀얼 코일을 갖는 스위칭 소자
JP5790059B2 (ja) * 2011-03-25 2015-10-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62017B2 (en) * 2012-01-25 2014-10-14 Xerox Corporation Use of an acoustic cavity to reduce acoustic noise from a centrifugal blower
US9170561B2 (en) * 2013-01-25 2015-10-27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439657B2 (ja) 2020-06-26 2024-0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消音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6738A (ja) 2023-10-12
US20230315010A1 (en) 2023-10-05
EP4254073A1 (en) 2023-10-04
US12078957B2 (en) 2024-09-03
US20240402646A1 (en) 2024-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67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fan is used to affect air flow
US88314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12214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5031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system
US9946223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cooling device
CN10058058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17275A (ja) ダクト機構
JPH10268735A (ja) 冷却装置
JP5877414B2 (ja) 排気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893599A (zh) 成像设备
JP5233489B2 (ja) 排熱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317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50036076A1 (en) Duc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04433B2 (ja) ダク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124A (ja) 装置の外装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109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20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13122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6042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45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566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934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9673B2 (ja) 流路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297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