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3460A - 视角控制膜 - Google Patents
视角控制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93460A CN116893460A CN202211534084.8A CN202211534084A CN116893460A CN 116893460 A CN116893460 A CN 116893460A CN 202211534084 A CN202211534084 A CN 202211534084A CN 116893460 A CN116893460 A CN 1168934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ewing angle
- control film
- angle control
- film
- light diff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正面亮度下降并控制视角的视角控制膜。一种视角控制膜(1),其为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视角控制膜(1),其中,将该视角控制膜(1)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上下方向上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与地面水平的方向的正面0°,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且100%以下。优选视角控制膜(1)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低折射区域(12))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角控制膜。
背景技术
近年,汽车等中的车载导航系统及速度仪表等各种仪表中多使用有发光显示装置(显示器)。
上述车载用显示器通常多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或侧面玻璃附近。因此,在夜间,显示器的光会映入前挡风玻璃或侧面玻璃,有时会导致安全性受损。此外,在显示器设置于副驾驶前方的情况下,副驾驶人员在通过该显示器观看影片或电视时,有时也会被驾驶席司机看到,从该角度出发,有时也会导致安全性受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可以考虑对显示器设置遮光罩,但会在设计性上产生问题。此外,虽然也可以在显示器上设置安全/防窥滤片(例如3M公司制造),但会产生显示器的正面亮度下降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涉及视角与亮度的显示装置,但该显示装置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颜色变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54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实施,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正面亮度下降并控制视角的视角控制膜。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本发明提供一种视角控制膜,其为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与地面水平的方向的正面0°,所述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且100%以下(发明1)。
上述发明(发明1)的视角控制膜通过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能够控制视角。即,在将该视角控制膜设置于发光显示装置(显示器)上时,能够以使显示器的光在规定角度下容易透射,但在其他角度下不易透射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对于上述视角控制膜,通过使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含上述正面0°并使上述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抑制正面亮度的下降。因此,设置有该视角控制膜的显示器的图像容易从正面看到。
在上述发明(发明1)中,优选所述正面0°处的雾度值为0%以上且40%以下(发明2)。
在上述发明(发明1、2)中,优选按照JIS K7374:2007测定的0.125mm、0.25mm、0.5mm、1.0mm及2.0mm的光梳的图像清晰度的合计值为350以上(发明3)。
在上述发明(发明1~3)中,优选所述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450μm以下(发明4)。
在上述发明(发明1~4)中,优选:在将规定的光源与亮度测定装置之间没有所述视角控制膜时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0,将所述光源与所述亮度测定装置之间存在所述视角控制膜时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1时,关于下述式(1)表示的亮度变化率(%),
在所述视角控制膜的所述正面0°处,其为85%以上,
在距所述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将制造视角控制膜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侧靠近光源的转动方向设为正方向)处,其为95%以下(发明5),
亮度变化率(%)=(L1/L0)×100···(1)。
在上述发明(发明1~5)中,优选:所述视角控制膜具有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将所述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以使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发明6)。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视角控制膜,能够抑制正面亮度的下降并控制视角。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视角控制膜;11:板状高折射区域;12:低折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优选: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并将该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上下方向上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与地面水平的方向的正面0°。此外,优选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的上述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且100%以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是指,当变更针对视角控制膜的测定光的入射角度而测定雾度值时,该雾度值达到80%以上的角度范围。
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通过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能够控制视角。即,在将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设置于发光显示装置(显示器)上时(包括贴附的概念),能够以使显示器的光在规定角度下容易透射,但在其他角度下不易透射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例如,若将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设置于车载显示器上,则能够抑制在夜间显示器的光映入前挡风玻璃或侧面玻璃。此外,若在设置于副驾驶前方的显示器的画面上设置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则能够使驾驶席的司机不易看到该显示器的光或图像(包括影像的概念)。
此外,通过使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在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上述正面0°,并使上述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抑制正面亮度的下降。因此,设置有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的显示器的图像容易从正面看到。
从正面亮度的角度出发,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的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7%以上,特别优选为8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上述总透光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100%,为了得到所需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优选为99%以下,特别优选为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2%以下。另外,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的具体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上限值(终止角)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特别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另一方面,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下限值(起始角)优选接近-60°,也可以超过-60°。通过使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在上述范围内,在将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能够使上下方向上的上述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与地面水平的方向的正面0°。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的正面0°处的雾度值优选为0~40%,更优选为0~30%,特别优选为0~20%,进一步优选为0~15%。通过使正面0°处的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容易地控制上述视角,并能够将正面亮度维持得更高。另外,正面0°处的雾度值的具体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对于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按照JIS K7374:2007测定的0.125mm、0.25mm、0.5mm、1.0mm及2.0mm的光梳的图像清晰度(%)的合计值优选为350以上,更优选为400以上,特别优选为4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42以上,其中,优选为450以上,最优选为470以上。由此,可抑制设置有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的显示器的图像模糊,使图像的可视性(visibility)良好。
上述图像清晰度(%)的合计值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从上述视角的控制的角度出发,优选为500以下,更优选为495以下,特别优选为4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80以下。
此处,图像清晰度可通过使透射试验体的平行光线的光量通过具有透射部及遮光部的光梳而测定。光梳中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之间的宽度(梳齿宽度)越小,则表示图像清晰度的精细度越高。图像清晰度按照JIS K7374:2007的透射法而测定。具体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对于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在将规定的光源与亮度测定装置之间没有该视角控制膜的情况下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0,将在上述光源与亮度测定装置之间存在该视角控制膜的情况下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1时,关于由下述式(1)表示的亮度变化率(%),优选在该视角控制膜的正面0°处,其为85%以上,优选在距该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将制造视角控制膜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侧靠近光源的转动方向设为正方向)处,其为95%以下。此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是指,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起始角与终止角之间的中心的角度。另外,上述亮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亮度变化率(%)=(L1/L0)×100···(1)
通过使上述正面0°处的亮度变化率为上述值,能够将正面亮度维持得较高。从该角度出发,正面0°处的亮度变化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特别优选为9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7%以上,其中,优选为99%以上,最优选为99.9%以上。上述正面0°处的亮度变化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100%。
另一方面,通过使距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处的亮度变化率为上述值,能够使显示器的光不易在规定角度下透射,在该角度下显示得较暗,进而良好地控制视角。从该角度出发,距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处的亮度变化率优选为95%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特别优选为8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上述距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处的亮度变化率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0%,但从兼顾所需光学特性(图像清晰度、雾度值、总透光率等)的角度出发,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为了使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发挥上述物性,优选视角控制膜具有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百叶窗结构),该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
当将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设置于显示器上时,可以以使上述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设置,也可以以使上述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铅锤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设置,或者还可以以使上述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以所需角度延伸的方式进行设置,根据控制视角的目的适当选择即可。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1的立体示意图。
1.视角控制膜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1中,百叶窗结构为如下结构: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高折射区域11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并在其之间埋入有折射率相对低的低折射区域12。在图1所示的视角控制膜1中,将视角控制膜1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以使上述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百叶窗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
入射至上述具有百叶窗结构的视角控制膜1的光,容易沿与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短边方向)扩散,由此确定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本实施方案中的板状高折射区域11相对于视角控制膜1的平面倾斜配置,该角度以满足上述物性的方式适当调整。在本实施方案中,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单面与视角控制膜1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优选为5~42°,更优选为10~41.5°,特别优选为15~41°,进一步优选为30~40°。
在上述百叶窗结构中,各个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厚度(排列方向的宽度)优选为0.1~10μm,特别优选为0.5~8μm,进一步优选1~5μm。此外,各个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间隔优选为0.1~10μm,特别优选为0.5~8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
另外,在图1中,板状高折射区域11虽然被描绘为存在于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但也可以在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方向的端部中的至少一端不存在板状高折射区域11。此处,从使光扩散性更为高效的角度出发,作为板状高折射区域11沿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比例,优选为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的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特别优选为50%以上。另外,上限值没有限制,可以为100%,即,也可以在视角控制膜1的整个厚度方向上形成有内部结构。
在上述百叶窗结构中,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低折射区域12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1~0.3,特别优选为0.05~0.25,进一步优选为0.1~0.2。
在本实施方案中的百叶窗结构中,板状高折射区域11为平面形状,但也可以为在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方向的中途发生弯曲的形状。此外,本实施方案中的百叶窗结构也可以为在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以上的倾斜角度不同、或弯曲角度不同、或在是否弯曲这一点上不同的板状高折射区域11。
另外,以上的百叶窗结构的内部结构的尺寸或角度等可通过使用光学数字显微镜对百叶窗结构的截面进行观察而测定。
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优选为50~450μm,特别优选为60~400μm,进一步优选为70~300μm,优选为80~250μm。通过使视角控制膜1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发挥上述物性。
2.材料
本实施方案中的视角控制膜1优选由含有高折射率成分与具有低于该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成分的组合物(以下称作“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得到。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1特别优选为使上述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固化而成的视角控制膜。此时,优选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分别具有一个或两个聚合性官能团。通过使用这种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容易良好地形成上述百叶窗结构。
以下,对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含有高折射率成分与具有低于该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成分,且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分别具有一个或两个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1)高折射率成分
作为上述高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含有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可特别优选例举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实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酯、(甲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氧基烷基酯等、以及这些酯的一部分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的化合物等。其中,从容易形成良好的规则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联苯酯,具体而言,优选邻苯基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其他类似术语也相同。
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0~2500,特别优选为200~2000,进一步优选为250~1000。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百叶窗结构的视角控制膜1。另外,当上述高折射率成分能够基于分子结构确定理论分子量时,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是指该理论分子量(非重均分子量的分子量)。另一方面,当上述高折射率成分由于例如为高分子成分而导致难以确定上述理论分子量时,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是指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的形式得到的重均分子量。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重均分子量的测定方法是指通过该GPC法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45~1.70,更优选为1.50~1.68,优选为1.54~1.65,进一步优选为1.54~1.59。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内部结构及光扩散控制性能的视角控制膜1。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折射率是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固化前的规定成分的折射率,此外,该折射率按照JIS K0062:1992而测定。
相对于100质量份低折射率成分,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优选为25~40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40~3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0~200质量份。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在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1的百叶窗结构中,来自高折射率成分的区域与来自低折射率成分的区域可按照所需的比例而存在。其结果,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百叶窗结构的视角控制膜1。
(2)低折射率成分
作为上述低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侧链上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特别优选使用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优选由(a)至少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聚亚烷基二醇及(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形成。
作为上述(a)至少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及它们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进一步可列举出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物(例如、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类三官能度加合物)等。其中优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特别优选仅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作为上述(b)聚亚烷基二醇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优选聚丙二醇。
上述(b)聚亚烷基二醇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300~19500,特别优选为3000~14300,进一步优选为4000~12300。
作为上述(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
以上述的(a)~(c)成分为材料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能够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从高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角度出发,以摩尔比计,优选将此时的(a)~(c)成分的掺合比例设为(a)成分:(b)成分:(c)成分=1~5:1:1~5的比例、特别优选设为1~3:1:1~3的比例。
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00~20000,特别优选为5000~15000,进一步优选为7000~13000。通过使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百叶窗结构的视角控制膜1。
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30~1.59,更优选为1.35~1.50,特别优选为1.40~1.49,进一步优选为1.46~1.48。通过使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百叶窗结构及光扩散控制性能的视角控制膜1。
(3)其他成分
上述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除了含有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外,也可以含有其他添加剂。作为其他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多官能度单体(具有三个以上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流平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等。
在上述添加剂中,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通过使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容易高效地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内部结构的视角控制膜。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使用光聚合引发剂时,相对于高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合计量100质量份,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2~2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5~1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10质量份。通过使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高效地形成视角控制膜1。
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优选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由此,能够抑制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进而能够提高耐候性。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列举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三嗪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类、水杨酸酯类等,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优选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或三嗪类化合物,特别优选苯并三唑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与上述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的相容性良好,且着色的程度也较低。
作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例如可优选列举出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水合物、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等。作为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例如可优选列举出2-(2-羟基-5-叔丁基苯基)-2H-苯并三唑、3-[3-叔丁基-4-羟基-5-(5-氯-2H-苯并三唑-2-基]苯基)丙酸辛酯、3-[3-叔丁基-4-羟基-5-(5-氯-2H-苯并三唑-2-基]苯基)丙酸2-乙基己酯、苯丙酸-3-(2H-苯并三唑-2-基)-5-(1,1-二甲基乙基)-4-羟基-烷基酯等。作为三嗪类化合物,例如可优选列举出2,4-双[2-羟基-4-丁氧基苯基]-6-(2,4-二丁氧基苯基)-1,3,5-三嗪、2-[4,6-二(2,4-二甲苯基)-1,3,5-三嗪-2-基]-5-辛基氧基苯酚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使用紫外线吸收剂时,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优选为0.001~5质量%,更优选为0.01~1质量%,特别优选为0.02~0.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6~0.1质量%。通过使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可使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抑制效果更优异,且不会阻碍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的紫外线固化。
优选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还含有光稳定剂。此时,特别优选含有能够抑制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及黄变的光稳定剂。
作为上述光稳定剂,优选具有碳酸酯骨架的低碱性受阻胺类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作“受阻胺类化合物CL”)。若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含有受阻胺类化合物CL,则即使在外光照射环境下经时使用视角控制膜1时,也可抑制其液态化及黄变。
使用有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的膜的液态化及黄变主要起因于活性氧或自由基的产生,特别是因这些活性氧或自由基的产生导致树脂的醚键被切断,进而发生低分子化而导致液态化及黄变。能够通过受阻胺类化合物CL的受阻胺骨架捕获活性氧或自由基,并且能够通过碳酸酯骨架抑制醚键的切断。进一步,由于受阻胺类化合物CL为低碱性,因此不会发生因酸造成的失活。通过上述作用,受阻胺类化合物CL能够持续地捕获所产生的活性氧或自由基,能够抑制视角控制膜1的经时使用所造成的液态化及黄变。
受阻胺是指在氨基的两邻具有大体积取代基的胺。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低碱性”是指碱性较低,与通常的“碱性”有所区别。具体而言,是指一个大气压下的25℃水中的碱解离常数(pKb)优选为6以上,更优选为8以上,特别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
受阻胺类化合物CL优选为至少包含一个由下述通式(I)构成的骨架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具有上述结构的受阻胺类化合物CL的抑制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及黄变的效果优异。此外,由于受阻胺类化合物CL具有N-O-R1骨架,因此可良好地显示出低碱性,上述效果更优异。另外,具有N-烷基骨架,特别是具有N-CH3骨架而非N-O-R1骨架的受阻胺类化合物显示出碱性。
对于受阻胺类化合物CL,上述通式(I)中的R1优选为烷基。该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30,更优选为3~25,特别优选为7~18,进一步优选为9~13。通过使R1为烷基,显示出优选的低碱性,通过使该烷基的碳原子数在上述范围内,可显示出更优选的低碱性。
受阻胺类化合物CL优选具有1个或2个以上、更优选具有2~10个、特别优选具有2~7、进一步优选具有2~4个、最优选具有2个由上述通式(I)构成的骨架。由上述通式(I)构成的骨架可以存在于受阻胺类化合物的末端,也可以存在于侧链,还可以存在于末端及侧链。
另外,当受阻胺类化合物具有两个以上由上述通式(I)构成的骨架时,各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受阻胺类化合物CL在任意位置具有碳酸酯骨架(-O-C(=О)-O-),但优选在由上述通式(I)构成的骨架的4位的碳原子上键合有碳酸酯骨架末端的氧原子。通过使受阻胺类化合物CL在该位置具有碳酸酯骨架,抑制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及黄变的效果更优异。
作为受阻胺类化合物CL,特别优选下述结构式(A)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2]
上述结构式(A)所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与上述由通式(I)构成的骨架中的R1相同。上述结构式(A)中的两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相同。
使用光稳定剂时,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光稳定剂(特别是受阻胺类化合物CL)的含量优选为0.01~10质量%,更优选为0.1~8质量%,特别优选为0.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5~3质量%,最优选为0.8~2质量%。通过使光稳定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可在使视角控制膜1的液态化及黄变抑制效果更优异的同时,容易使所得到的视角控制膜1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在所需范围内。
优选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还含有流平剂,由此,可提高所得到的视角控制膜1的表面平滑性。作为流平剂,例如可列举出有机硅类流平剂、氟类流平剂、丙烯酸类流平剂、硅氧烷改性丙烯酸类流平剂、乙烯类流平剂等。从相容性或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在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优选使用丙烯酸类流平剂。
作为丙烯酸类流平剂的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BYK JAPAN公司制造的BYK-350、BYK-352、BYK-354、BYK-355、BYK-358N、BYK-361N、BYK-380N、BYK-381、BYK-392等。
使用流平剂时,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中的流平剂的含量优选为0.1~5质量%,更优选为0.15~3质量%,特别优选为0.2~2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3~1质量%。通过使流平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视角控制膜1的表面平滑性更优异。
3.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以往公知的方法而形成。例如,制备用于上述视角控制膜的组合物,优选制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并将其涂布在工序片的单面上而形成涂膜。优选对上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形成视角控制膜。此外,也可以在上述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之前或之后,在上述涂膜的与工序片为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剥离片的单面(特别是剥离面),并隔着工序片或剥离片对上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该涂膜固化。
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能够通过均匀地混合上述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及根据所需而添加的光聚合引发剂等其他添加剂而制备。
在进行上述混合时,也可以一边加热至40~80℃的温度一边进行搅拌,以得到均匀的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此外,也可以以使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为所需粘度的方式添加稀释溶剂并进行混合。
作为上述涂布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刮刀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刮板涂布法、模涂法及凹版涂布法等。此外,光扩散控制组合物C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溶剂进行稀释。
另外,上述活性能量射线是指电磁波或带电粒子束中具有能量量子的活性能量射线,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紫外线、电子束等。在活性能量射线中,特别优选易于操作的紫外线。
在涂膜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中,使用线状光源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光源,对涂膜表面照射在宽度方向(TD方向)为无规则且与传送方向(MD方向)大致平行的带状(几乎为线状)的光。此时,通过调整上述光的照射角度,还能够调整形成于视角控制膜1内的作为百叶窗结构的板状高折射区域11的倾斜角度。
将紫外线用作活性能量射线时,作为其照射条件,优选将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设为0.1~50mW/cm2。进一步,优选将涂膜表面上的累积光量设为5~300mJ/cm2。此外,优选将活性能量射线的光源相对于上述层叠体的相对移动速度设为0.1~10m/分钟。
另外,从完成更确实的固化的角度出发,在进行使用了上述的带状光的固化后,优选还照射通常的活性能量射线(未进行转换为带状光的处理的活性能量射线、散射光)。此时,从均匀地固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涂膜表面层叠剥离片。
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也可以将以上述方式制造的膜层叠多片,并将其作为视角控制膜。此时,百叶窗结构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在各层之间不同。
4.视角控制膜的使用方法
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能够通过设置于显示器的观看者一侧而进行使用。具体而言,能够在视角控制膜的一面侧层叠粘着剂层,并经由该粘着剂层将视角控制膜贴附于显示器的观看者一侧的表面,也能够用两片透明膜夹持视角控制膜,将视角控制膜贴附于透明板或者利用框架保持视角控制膜,并在此基础上,将视角控制膜设置于显示器的观看者一侧。
上述粘着剂层可使用公知的粘着剂而形成。例如,可使用丙烯酸类粘着剂或有机硅类粘着剂等。粘着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5~1000μm,特别优选为10~500μm,进一步优选为15~100μm。
本实施方案的视角控制膜1可以以使其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器,也可以以使其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铅锤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器。例如,当显示器为车载显示器时,为了抑制显示器的光映入前挡风玻璃,优选以使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器,而为了抑制显示器的光映入侧面玻璃、或者为了避免设置于副驾驶前方的显示器的光/图像被司机看到,优选以使百叶窗结构的长度方向沿铅锤方向或沿所需的角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施于显示器。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案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上述实施方案所公开的各要素也包含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设计变更或均等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记载为“X~Y”(X、Y为任意的数字)时,既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也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含义。此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的数字)时,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的数字)时,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等的限定。
[实施例1]
1.光扩散控制组合物的制备
使聚丙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反应,得到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掺合60质量份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40质量份上述聚醚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8质量份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0.5质量份丙烯酸类流平剂(BYK JAPAN公司制造,产品名称“BYK-361N”)、0.08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BASF公司制造,产品名称“TINUVIN384-2”)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控制组合物。
此处,上述重均分子量(Mw)为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并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GPC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
<测定条件>
·测定装置:TOSOH CORPORATION制造,HLC-8320
·GPC色谱柱(按照以下顺序通过):TOSOH CORPORATION制造TSK gel super H-H
TSK gel super HM-H
TSK gel super H2000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2.视角控制膜的形成
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组合物涂布于长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厚度为188μm;第一PET膜;其还具有作为工序片的作用)的单面,形成厚度约为140μm的涂膜,接着,在该涂膜上层叠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第二PET膜),得到由第二PET膜/涂膜/第一PET膜构成的层叠体。
然后,将所得到的层叠体载置于传送带上。此时,使层叠体中的第二PET膜侧的面为上侧并使第一PET膜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带的运送方向平行。接着,对载置有层叠体的传送带设置在线状高压汞灯上附带有聚光用的冷反射镜(Cold Mirror)的紫外线照射装置(EYEGRAPHICSCO.,LTD制造,产品名称“ECS-4011GX”)。该装置可对对象照射以带状(几乎为线状)聚光的紫外线。另外,在设置上述装置时,以使上述高压汞灯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带的运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式设置上述紫外线照射装置。
进一步,从高压汞灯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以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为基准,以使自高压汞灯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角度相对于层叠体为35°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此处的照射角度是指,以层叠体中的位于高压汞灯正下方的位置为基准,在朝向传送带的运送的下游侧照射紫外线的情况下,将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与该紫外线所呈的锐角以正的标记而记载,在朝向传送带的运送的上游侧照射紫外线的情况下,将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与该紫外线所呈的锐角以负的标记进行记载。
然后,启动传送带,一边使上述层叠体以1.0m/分钟的速度移动,一边以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为2.5mW/cm2、累积光量为40.0mJ/cm2的条件照射紫外线,从而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另外,上述的峰值照度及累积光量通过将安装有光接收器的UV METER(紫外线照度计)(EYE GRAPHICS CO.,LTD,产品名称“EYE紫外线累积照度计UVPF-A1”)设置在上述涂膜的位置而测定。
通过上述的紫外线照射处理,形成上述涂膜固化而成的视角控制膜。
由此,得到厚度为38μm的第二PET膜、厚度为140μm的视角控制膜与厚度为188μm的第一PET膜依次层叠而成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另外,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使用恒压测厚仪(TAKARA公司制造,产品名称
“TECLOCK PG-02J”)而测定。
对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且在膜厚度方向发生了弯曲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主面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平均角度为35°。
[实施例2]
掺合60质量份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40质量份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的聚醚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8质量份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0.5质量份丙烯酸类流平剂(BYK JAPAN公司制造,产品名称“BYK-361N”)及1.0质量份作为光稳定剂的由下述结构式(B)表示的具有碳酸酯骨架的低碱性受阻胺类化合物(碱解离常数pKb:11.3)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控制组合物。
[化合物3]
除了使用上述光扩散控制组合物,并将涂膜的厚度变更为约130μm,且将紫外线的照射角度变更为40°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视角控制膜层叠体。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为130μm。
对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主面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40°。
[实施例3]
除了不掺合紫外线吸收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组合物涂布在长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厚度为188μm;第一PET膜;其还具有作为工序片的作用)的单面上,形成厚度约为160μm的涂膜。由此,得到由该涂膜与第一PET膜构成的层叠体。
然后,将所得到的层叠体载置于传送带上。此时,使层叠体中的涂膜侧的面为上侧并使第一PET膜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带的运送方向平行。并且,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载置有层叠体的传送带照射带状(几乎为线状)的紫外线。其中,以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为基准,以自高压汞灯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角度相对于层叠体为55°的方式进行设定。
然后,启动传送带,一边使上述层叠体以1.0m/分钟的速度移动,一边以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为2.5mW/cm2、累积光量为40.0mJ/cm2的条件照射紫外线,从而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方便起见,有时将该固化称作
“一次固化”)。
然后,在层叠体中的涂膜侧的面上层叠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第二PET膜)后,以峰值照度为190mW/cm2、累积光量为180mJ/cm2的条件,隔着该膜对涂膜照射紫外线(散射光),从而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方便起见,有时将该固化称作“二次固化”)。
通过上述的一次固化及二次固化,形成上述涂膜固化而成的视角控制膜。由此,得到厚度为38μm的第二PET膜、厚度为160μm的视角控制膜及厚度为188μm的第一PET膜依次层叠而成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
对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主面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55°。
[实施例4]
除了不掺合紫外线吸收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组合物涂布在长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厚度为188μm;第一PET膜;其还具有作为工序片的作用)的单面上,形成厚度约为240μm的涂膜。由此,得到由该涂膜与第一PET膜构成的层叠体。
然后,将所得到的层叠体载置于传送带上。此时,使层叠体中的涂膜侧的面为上侧并使第一PET膜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带的运送方向平行。并且,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载置有层叠体的传送带照射带状(几乎为线状)的紫外线。其中,以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为基准,以自高压汞灯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角度相对于层叠体为55°的方式进行设定。
然后,启动传送带,一边使上述层叠体以1.0m/分钟的速度移动,一边以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为2.5mW/cm2、累积光量40.0mJ/cm2的条件照射紫外线,从而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一次固化)。
然后,在层叠体中的涂膜侧的面上层叠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第二PET膜)。并且,通过在一次固化中所使用的紫外线照射装置,以峰值照度为2.5mW/cm2、累积光量为40.0mJ/cm2的条件,隔着第二PET膜对上述层叠体的涂膜照射带状(几乎为线状)的紫外线,并使该涂膜固化(二次固化)。此时,以相对于层叠体表面的法线为基准,以自高压汞灯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角度相对于层叠体为27°的方式进行设定。
通过上述的一次固化及二次固化,形成上述涂膜固化而成的视角控制膜。由此,得到厚度为38μm的第二PET膜、厚度为240μm的视角控制膜及厚度为188μm的第一PET膜依次层叠而成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
对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且在膜厚度方向上角度不同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一个主面(第一PET膜侧)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55°,百叶窗结构的另一个主面(第二PET膜侧)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27°。
[实施例5]
除了不掺合紫外线吸收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除了使用该光扩散控制组合物并将涂膜的厚度变更为约130μm,且将紫外线的照射角度变更为40°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体。该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中的视角控制膜(第一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为130μm。
对第一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主面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40°。
将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得到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作为第二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将该第二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中的视角控制膜(第二视角控制膜)与上述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中的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具体而言,在剥离第二视角控制膜层叠体的第二PET膜的同时,剥离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体的第一PET膜,并将露出的第二视角控制膜与露出的第一视角控制膜层叠。由此,得到由第二PET膜/第一视角控制膜(百叶窗角度为40°,厚度为130μm)/第二视角控制膜(百叶窗角度为55°,厚度为160μm)/第一PET膜构成的层叠体。
[实施例6]
除了不掺合紫外线吸收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光扩散控制组合物。除了使用该光扩散控制组合物,并将涂膜的厚度变更为约100μm,且将紫外线的照射角度变更为25°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视角控制膜层叠体。该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为100μm。
对所形成的视角控制膜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了在视角控制膜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板状高折射区域以规定间隔平行配置的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的主面与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为25°。
[比较例1]
将3M公司制造的“安全/防窥滤片PF12.1W H2”(厚度:536μm)作为比较例1的视角控制膜。
[试验例1](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使用变角雾度计(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 CO.,LTD.制造,产品名称“HM-150N”)测定雾度值达到80%以上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
具体而言,将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视角控制膜(以下,方便起见,有时会将二者统称为“视角控制膜”)以使自上述变角雾度计中的积分球开口至测定光的到达位置的距离为62mm的方式进行设置。此时,对于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以在测定光的光源侧配置第一PET膜侧的方式进行设置。接着,以上述到达位置的视角控制膜的宽度方向作为转动轴,使视角控制膜的长度方向(制造时的传送方向)转动,由此测定雾度值(%)的变化。即,通过仅改变视角控制膜的倾角角度,变更测定光相对于视角控制膜的入射角度,并对各入射角度测定雾度值(%)。另外,将测定光成为视角控制膜的法线方向的入射角度设为0°,将视角控制膜的长度方向(制造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侧接近光源的转动方向设为正方向,在-60°~60°的范围内进行测定。测定条件具体如下。
光源:C光源
测定直径:
积分球开口直径:
接着,将所测定的雾度值(%)达到80%以上的角度范围(起始角及终止角)确定为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此外,根据上述角度范围,计算出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将结果示于表1。
[试验例2](总透光率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按照JIS K7361-1:1997,使用设置于视角控制膜的正面0°的雾度计(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SH-7000”),测定总透光率(%)。将结果示于表1。
[试验例3](雾度值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按照JIS K7136:2000,使用设置于视角控制膜的正面0°的雾度计(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SH-7000”),测定雾度值(%)。将结果示于表1。
[试验例4](图像清晰度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使用图像清晰度测定仪(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ICM-1T”),按照JIS K7374:2007的透射法,测定5种光梳(梳齿宽度:0.125mm、0.25mm、0.5mm、1.0mm及2.0mm)的图像清晰度(%),并计算出其合计值。将结果示于表1。
[试验例5](亮度变化率的测定)
使智能手机(SAMSUNG公司制造,产品名称“GALAXY S6”)的画面显示为白色画面。在距离该智能手机的显示器表面3mm的位置,相对于显示器中央于正面0°的位置设置亮度计(Konica Minolta,Inc制造,产品名称“成像亮度计ProMetric-I16+锥光偏振仪”),并测定亮度(cd/m2),将该亮度设为L0。
接着,将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以与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紧密贴合的方式进行设置。此时,对于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以使第一PET膜侧配置于智能手机的显示器表面侧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测定亮度(cd/m2),将该亮度设为L1。根据所得到的亮度L0及亮度L1,基于下述式(1),计算出正面0°处的亮度变化率(%)。将结果示于表2。
亮度变化率(%)=(L1/L0)×100···(1)
此外,在距离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表面3mm的位置,且以显示器中央为基准,在距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将视角控制膜的长度方向(制造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侧靠近光源的转动方向设为正方向)的位置设置上述亮度计。并且,以与上述正面0°的情况相同的方式,测定没有视角控制膜时的亮度L0及存在视角控制膜时的亮度L1,并基于上述式(1),计算出距中心角-10°的亮度变化率(%)。将结果示于表2。
[试验例6](肉眼观察评价)
使市售的智能手机(SAMSUNG制造,产品名称“GALAXY S6”)的画面显示菜单画面。然后,将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以与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紧密贴合的方式设置在该智能手机的显示器上。此时,对于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以使第一PET膜侧配置于智能手机的显示器表面侧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从距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约30cm的位置进行肉眼观察,判断图像的模糊程度、及从正面观察时的画面的明亮度,基于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此外,以显示器中央为基准,将视角控制膜的长度方向(制造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作为正方向,判断从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处进行观察时的画面的明亮度,基于以下的基准评价视角的控制。另外,当从正面观察时明亮,但从斜面观察时发暗时,可以说实现了视角的控制。将各自的结果示于表2。
<图像的模糊的评价基准>
◎:没有观察到图像的模糊。
〇:虽然稍微观察到图像的模糊但并非造成问题的级别。
△:虽然观察到图像的模糊但为可看清图像内容的级别。
×:观察到图像的模糊,且为无法看清图像内容的级别。
<正面的明亮度的评价基准>
◎:明亮度充分。
〇:虽然不充分,但为不会造成问题的级别的明亮度。
△:较暗。
×:过暗而导致对画面的可视性造成问题。
<视角的控制的评价基准>
◎:画面乌黑,完全看不到图像的内容。
〇:画面发暗,未能看到图像的内容。
△:画面稍明亮,但难以看到图像的内容。
×:画面明亮,能够看到图像的内容。
此外,使智能手机(SAMSUNG制造,产品名称“GALAXY S6”)的显示器显示整面绿色的图像。然后,将实施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以与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紧密贴合的方式设置在该智能手机的显示器上。此时,对于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以使第一PET膜侧配置于智能手机的显示器表面侧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从距上述智能手机的显示器约30cm的位置进行肉眼观察,判断显示图像的闪烁(ギラツキ)程度,基于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闪烁的评价基准>
◎:完全没有确认到闪烁。
〇:确认到极少的闪烁但为不会造成问题的级别。
△:确认到有些闪烁。
×:确认到整个面闪烁。
[试验例7](耐候性的评价)
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PET膜和第二PET膜夹持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将其制成视角控制膜层叠体。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视角控制膜层叠体中的第一PET膜上层叠丙烯酸类粘着剂层(无紫外线吸收剂,厚度为25μm)。
接着,在第一聚氯乙烯树脂(PVC)膜(含紫外线吸收剂,厚度为80μm)的一个面上层叠含紫外线吸收剂的丙烯酸类粘着剂层(厚度为20μm)。
此外,在第二PVC膜(无紫外线吸收剂,厚度为50μm)的一个面上蒸镀作为反射层的铝层(纳米级厚度)。然后,在该PVC膜的与反射层为相反侧的面上层叠丙烯酸类粘着剂层(无紫外线吸收剂,厚度为25μm)。
进一步,在氟类树脂膜(含紫外线吸收剂,厚度为100μm)的一个面上层叠含紫外线吸收剂的丙烯酸类粘着剂层(厚度为20μm)。
层叠上述的各个构成体,得到从上方开始依次由氟类树脂膜、含紫外线吸收剂的丙烯酸类粘着剂层、第一PVC膜、含紫外线吸收剂的丙烯酸类粘着剂层、第二PET膜、视角控制膜、第一PET膜、丙烯酸类粘着剂层、反射层、第二PVC膜及丙烯酸类粘着剂层构成的层叠体。
对于所得到的层叠体,按照JIS A1439:2016,在63±3℃(黑色面板温度)、50%RH的气氛下,使用阳光耐气候试验箱(SWOM)(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S80”),照射3000小时紫外线(辐射照度:78.5W/m2)。接着,分解该层叠体,检查视角控制膜的液态化。然后,根据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抑制液态化(耐候性)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耐候性的评价基准>
◎:完全未发生液态化。
〇:用手指触碰从PET膜上剥落的视角控制膜的露出面时,可见少许粘连,但触碰后未在该露出面上残留手指的指纹。
△:用手指触碰从PET膜上剥落的视角控制膜的露出面时,可见少许粘连,且触碰后在该露出面上残留有手指的指纹。
×:整体发生液态化。
[表1]
[表2]
根据表2可知,根据实施例中制造的视角控制膜,可抑制显示器的正面亮度下降并控制视角。此外,在显示器的显示性能方面也未产生问题。并且,实施例1及2中制造的视角控制膜耐候性也优异。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视角控制膜适宜用作例如用以确保安全性的设置于车载显示器上的视角控制膜。
Claims (6)
1.一种视角控制膜,其为具有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中不包括与地面水平的方向的正面0°,所述正面0°处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且10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0°处的雾度值为0%以上且4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按照JIS K7374:2007测定的0.125mm、0.25mm、0.5mm、1.0mm及2.0mm的光梳的图像清晰度的合计值为35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角控制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450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在将规定的光源与亮度测定装置之间没有所述视角控制膜时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0,将所述光源与所述亮度测定装置之间存在所述视角控制膜时所测定的亮度设为L1时,关于由下述式(1)表示的亮度变化率(%),
在所述视角控制膜的所述正面0°处,其为85%以上,
在距所述视角控制膜的入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中心角-10°处,其为95%以下,其中,将制造视角控制膜时的传送方向的行进方向侧靠近光源的转动方向设为正方向,
亮度变化率(%)=(L1/L0)×100···(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控制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视角控制膜具有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
将所述视角控制膜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式设置时,以使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所述百叶窗状的内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56905 | 2022-03-30 | ||
JP2022056905A JP2023148723A (ja) | 2022-03-30 | 2022-03-30 | 視野角制御フィル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93460A true CN116893460A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287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34084.8A Pending CN116893460A (zh) | 2022-03-30 | 2022-12-01 | 视角控制膜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417959A1 (zh) |
JP (1) | JP2023148723A (zh) |
KR (1) | KR20230141406A (zh) |
CN (1) | CN116893460A (zh) |
TW (1) | TW202338436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95633B2 (ja) | 2012-12-07 | 2015-04-08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表示装置 |
-
2022
- 2022-03-30 JP JP2022056905A patent/JP2023148723A/ja active Pending
- 2022-09-15 TW TW111134892A patent/TW202338436A/zh unknown
- 2022-09-27 KR KR1020220122087A patent/KR20230141406A/ko active Pending
- 2022-12-01 CN CN202211534084.8A patent/CN116893460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29 US US18/127,733 patent/US20230417959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30141406A (ko) | 2023-10-10 |
JP2023148723A (ja) | 2023-10-13 |
TW202338436A (zh) | 2023-10-01 |
US20230417959A1 (en) | 2023-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8026B (zh) |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 |
TWI519574B (zh) |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 |
TWI606273B (zh) | 光擴散膜 | |
WO2013108539A1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
TWI577728B (zh) |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用組合物及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 |
TWI613465B (zh) |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 |
US11467323B2 (en) | Laminate and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 |
CN116893460A (zh) | 视角控制膜 | |
WO2023171222A1 (ja)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
US11630248B2 (en) | Laminate and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 |
KR102740246B1 (ko) | 무아레 억제 필름, 무아레 억제 필름 적층체, 무아레 억제 필름을 구비한 복합 표시 장치 | |
US20230266510A1 (en) | Laminate and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 |
JP2024143464A (ja) | 表示体 | |
CN118805141A (zh) | 投影屏 | |
JP7446738B2 (ja) | 光拡散制御体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 |
WO2024043333A1 (ja) | 光拡散制御部材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 |
TW202417937A (zh) | 空中像形成裝置 | |
WO2025069974A1 (ja) | 表示体 | |
CN118715481A (zh) | 投影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