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892087A -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2087A
CN116892087A CN202310089337.3A CN202310089337A CN116892087A CN 116892087 A CN116892087 A CN 116892087A CN 202310089337 A CN202310089337 A CN 202310089337A CN 116892087 A CN116892087 A CN 116892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needle
holding member
thread
se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893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幸一
铃木裕之
桝谷隆志
岳齐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92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2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1/00Applications of needle-thread guards; Thread-break detecto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与以往相比降低了面线端部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面线保持机构(80)具备第一保持构件(81)、第二保持构件(82)和保持移动部。第一保持构件(81)设于针板(11)的下方,第二保持构件(82)具备第一保持部(86)、第二保持部(87)和支承部(84)。第一保持部设于比针板(11)靠下方且是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上方的位置。第二保持部(87)设于比第一保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支承部(84)将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支承为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保持移动部具有马达,利用马达的动力使第二保持构件(82)沿水平方向移动。保持移动部能够使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待机位置(Q1)和保持位置(Q2)。

Description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缝制装置在针板与旋梭之间具备切线机构和面线夹持机构。切线机构具有可动刀和固定刀。切线机构在缝制结束时使可动刀沿水平方向往复转动来切断从机针的针眼穿过加工布地延伸的面线和从旋梭延伸的底线。面线夹持机构具备第一线夹持构件和第二线夹持构件。在缝制开始后的第一针的机针移动至针板的上侧时,面线夹持机构使第二线夹持构件向夹持位置转动并与第一线夹持构件协作地夹持线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8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缝制装置中,在面线夹持机构所夹持的面线的长度比较长的情况下,该面线端有时被卷入线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降低了面线端部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的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面线保持机构,其中,该面线保持机构具备:第一保持构件,其设于针板的下方,该针板形成有供缝制装置的机针插通的容针孔;第二保持构件,其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协作地保持面线的线端部,该第二保持构件具有设于比所述针板靠所述下方且是比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一保持部、设于比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靠所述下方的位置的第二保持部以及将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支承为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以及保持移动部,其具有马达,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沿所述水平方向移动,该保持移动部能够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移动至待机位置和保持位置,该待机位置是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在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之间配置有所述容针孔时的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容针孔分开且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时的位置。技术方案1的面线保持机构通过使第二保持构件位于保持位置,能够将面线端部以沿着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弯曲成S字状的状态进行保持。与不使面线端部弯曲成S字状地进行保持的机构相比,面线保持机构能够延长由面线保持机构保持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面线端部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面线保持机构中,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在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允许所述机针通过的插通部。技术方案2的面线保持机构通过在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的插通部,在第二保持构件向保持位置移动时,将面线端部向由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的位置引导,能够更稳定地保持面线端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面线保持机构中,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的所述支承部是与所述针板铅垂的销构件,所述第二保持构件通过所述支承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针板,并能够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至所述待机位置和所述保持位置。技术方案3的面线保持机构能够使第二保持构件以销构件中心稳定地移动至待机位置和保持位置。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面线保持机构中,所述支承部在与所述针板平行的面的从所述马达朝向所述容针孔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容针孔设于所述马达侧。面线保持机构在与针板平行的面的从马达朝向容针孔的方向上,能够提高相对于容针孔而言与马达侧相反的那一侧的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提供一种缝制装置,其中,该缝制装置具备:针杆机构,其具有能够在下端装配机针的针杆,使所述针杆在上下方向上摆动;针板,其形成有供所述机针插通的容针孔;以及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线保持机构。在技术方案5的缝制装置中,通过使面线保持机构的第二保持构件位于保持位置,能够将面线端部以沿着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弯曲成S字状的状态进行保持。在缝制装置中,与不使面线端部弯曲成S字状地进行保持的机构相比,能够延长由面线保持机构保持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面线端部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缝制装置具备切断面线和底线的切断机构,该切断机构具备固定刀和可动刀,该固定刀固定于所述针板的所述下方,该可动刀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刀沿所述水平方向转动,并能够在处于与所述固定刀分开的位置时的刀待机位置、与所述固定刀交叉来切断所述面线和所述底线时的切断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切断位置而言与所述刀待机位置相反的那一侧的可动端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可动刀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进行移动。在技术方案6的缝制装置中,使面线保持机构的动力与切断机构共用化,因此,与面线保持机构的动力和切断机构的动力独立设置的缝制装置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缝制装置中,所述可动刀的转动中心在与所述针板平行的面的从所述马达朝向所述容针孔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容针孔设于与所述马达侧相反的那一侧。在技术方案7的缝制装置中,在面线保持机构的第二保持构件以在与针板平行的面的从马达朝向容针孔的方向上相对于容针孔位于马达侧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面线保持机构与切断机构发生干扰的可能性,能够提高相对于容针孔而言的马达侧的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缝制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该控制装置执行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保持位置的面线保持控制处理。在技术方案8的缝制装置中,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通过使第二保持构件从待机位置移动至保持位置,能够保持面线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缝制装置1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切断机构60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立体图。
图3是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5是切断机构60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6是马达59、凸轮板70和作为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连杆73、74的仰视图。
图7是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缝制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9是缝制装置1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0的(A)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待机位置Q1时的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0的(B)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保持位置Q2时的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0的(C)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面线切断位置Q3时的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11的(A)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待机位置Q1时的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1的(B)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保持位置Q2时的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1的(C)是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面线切断位置Q3时的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12的(A)是图11的(A)的G1-G1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2的(B)是图11的(B)的G2-G2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2的(C)是图11的(C)的G3-G3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13的(A)是图11的(A)的F1-F1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3的(B)是图11的(B)的F2-F2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3的(C)是图11的(C)的F3-F3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14的(A)是可动刀62处于可动端位置P4时的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4的(B)是可动刀62处于切断位置P3时的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的局部的仰视图。
图15的(A)是可动刀62处于可动端位置P4时的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5的(B)是可动刀62处于切断位置P3时的切断机构60的局部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局部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缝制装置;11、针板;12、容针孔;14、针杆;15、机针;30、针杆机构;41、CPU;59、马达;60、切断机构;61、固定刀;62、可动刀;69、支承轴;67、移动部;80、面线保持机构;81、第一保持构件;82、第二保持构件;84、支承部;86、第一保持部;87、第二保持部;88、插通部;P1、刀待机位置;P3、切断位置;P4、可动端位置;Q1、待机位置;Q2、保持位置;U、面线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使用附图中由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和上下。缝制装置1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是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
参照图1,对缝制装置1的构造进行说明。在缝制装置1中,相对于机针15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输送缝制对象19,能够在360度方向上进行缝制。缝制对象19例如是布、皮革等。缝制装置1具备机座部2、支柱部3、机臂部4、送布装置5、控制部10(参照图8)和操作面板18。机座部2设置在缝纫机桌6上。机座部2在上表面前侧具备工作台7。工作台7在大致中央具备针板11。在针板11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容针孔12。缝制装置1在机座部2的内部具备未图示的下轴和垂直摆梭。垂直摆梭配置于针板11下方,下轴沿前后方向延伸。下轴前端部与垂直摆梭连结。垂直摆梭容纳卷绕有底线的梭心并以下轴为中心往复摆动。
支柱部3从机座部2后方部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上部向前方延伸,在内部将主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主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在机臂部4内部后侧设置的主马达17(参照图8)连结。连结杆在支柱部3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主轴经由连结杆与下轴连结。故此,当主马达17驱动时,主轴旋转,随着主轴的旋转,垂直摆梭进行驱动。缝纫机桌6在上表面右侧设有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例如是触摸面板,具备显示部13和输入部16。显示部13显示各种信息,输入部16接受缝制开始的指示等各种信息的输入。
机臂部4在前端部具备顶端部8。顶端部8的下端部与针板11上表面相对。顶端部8将针杆14和压杆20支承为能够上下运动。针杆1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顶端部8向下方突出。针杆14在下端装配机针15。机针15具有针眼,使面线穿过针眼来保持面线。针杆14与主轴连结。当针杆14通过主轴的旋转来上下运动时,机针15上下运动,穿过容针孔12。上下运动的机针15与垂直摆梭协作地在缝制对象19上形成线迹。压杆20在针杆14的左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从顶端部8向下方突出。压杆20在下端装配压脚9。压脚9间歇地将缝制对象19向下方按压。
送布装置5具备X马达21(参照图8)、布保持体22、支承部23、杆部24、Y马达25(参照图8)等。送布装置5具备未图示的X导轨、X移动板、Y导轨和Y移动板。X马达21设于机座部2内部后侧。X导轨在机座部2内部且是在X马达21前方沿X轴方向延伸。X移动板可左右运动地连结于X导轨且与X马达21连结。X移动板在X马达21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X导轨左右运动。Y导轨固定于X移动板的上表面,沿Y轴方向延伸。Y导轨与X移动板一体地左右运动。Y移动板相对于Y导轨可前后运动地连结。布保持体22固定于Y移动板的上表面。布保持体22与X移动板和Y移动板一体地左右运动,并与Y移动板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故此,布保持体22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支承部23与布保持体22的压臂32后部连结。支承部23能够与布保持体22一起左右运动。杆部24从支承部23向后方延伸至支柱部3内部,且能够前后运动。杆部24前端部借助滑动件与支承部23相连接。Y马达25设于支柱部3内部,与杆部24连结。当杆部24在Y马达25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前后运动时,支承部23、布保持体22、Y移动板一体地前后运动。
布保持体22具备输送板31、压臂32、一对连结部33、压框34和一对气缸35(在图1中仅图示出一个)等。输送板31从Y移动板的上表面向前方延伸,且在前端部具备夹持框36。夹持框36俯视呈矩形框状,其能够支承缝制对象19。压臂32从输送板31后端部向上侧延伸,然后向前侧弯曲并延伸。压臂32将输送板31后端夹在该压臂32与Y移动板的上表面之间来将该输送板31固定。压臂32的顶端部37主视呈大致矩形形状。一对连结部33在顶端部37沿左右方向排列,并能够上下运动。一对连结部33支承压框34。压框34俯视呈大致矩形框状,并在上下方向上与夹持框36相对。一对气缸35设于压臂32的左部和右部。一对气缸35分别与一对连结部33连结。当一对气缸35驱动使一对连结部33上下运动时,压框34在夹持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上下运动。夹持位置是压框34从上方按压由夹持框36支承的缝制对象19时所在的位置。离开位置是压框34向上方离开缝制对象19时所在的位置。缝制装置1通过使保持着缝制对象19的布保持体22相对于机针15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能够在360度方向上进行缝制。
如图2那样,缝制装置1在针板11的下表面侧具备切断机构60和面线保持机构80。切断机构60通过马达59的动力进行驱动,在缝制动作结束时进行面线和底线的切断动作。面线保持机构80通过马达59的动力进行驱动,在针板11的下侧可解除地保持穿过机针15后的面线的面线端部U(参照图12)。面线保持机构80使在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通过了缝制对象19的下方的面线弯曲并进行保持。故此,面线保持机构80防止面线从机针15脱出。在缝制装置1的机座部2的背面侧固定马达59。马达59是脉冲马达,是切断机构60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驱动源。
如图2~图5那样,切断机构60具备固定刀61、可动刀62、施力构件65、支承轴69和移动部67。如图那样,固定刀61固定于针板11的下侧,该针板11形成有供缝制装置1的机针15插通的容针孔12。固定刀61俯视呈大致L字状且通过两个螺钉611固定于针板11的下表面。固定刀61具备刀部612。刀部612设于固定刀61的右后部,从容针孔12的左方朝向容针孔12的前方延伸。
可动刀62设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刀61水平地转动。可动刀62具有分线部621、刀部622、线卡合部623、线引导部624、线捕捉部625、线夹持部66和线松开部68等。分线部621具有朝向后方变尖的顶端部,是进入由面线形成的面线环内的部分。刀部622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可动刀62的仰视时呈圆状的通孔的端部。线卡合部623是供面线环中的从机针15延伸的一侧钩挂的部分。线引导部624是相对于支承轴69在与连杆76的销763相反的那一侧在分线部621与线捕捉部625之间弯曲的部分。线引导部624将面线环中的从缝制对象19延伸的一侧引导至线捕捉部625。线捕捉部625是捕捉面线环的部分。
线夹持部66是可动刀62的下表面中的能够在与施力构件65之间夹持由可动刀62切断后的底线的底线端部D(参照图13的(A))的部分。线松开部68是可动刀62的下表面中的不能在与施力构件65之间夹持底线端部D的部分。线松开部68是由分线部621和线捕捉部625夹着的部分的可动刀62的下表面中的与线捕捉部625接触的部分且是与线夹持部66相邻地设置的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也就是说,线夹持部66位于比线松开部68靠下方的位置。
在可动刀62形成插通部626、627。插通部626是在可动刀62的长度方向上的设于与设有分线部621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在图3的位置为可动刀62的后端部)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插通部626供后述的连杆76的销763插通。插通部627是设于可动刀6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部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支承轴69插通于插通部627,并固定于针板11下表面,将可动刀62支承为能够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往复转动。作为可动刀62的转动中心的支承轴69在与针板11平行的面的从马达59朝向容针孔12的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容针孔12设于与马达59侧相反的那一侧。支承轴69位于螺钉611的右方。
如图4那样,施力构件65利用两个螺钉651在比容针孔12靠前方的位置固定于针板11的下侧。施力构件65是弯曲的板簧。施力构件65具备固定部652、按压部653和引导部654、655。固定部652是从容针孔12的前方向右后方延伸的与针板11平行的板状,通过两个螺钉651固定于针板11。按压部653是从固定部652的左后端部向下方弯折之后向后方弯折的仰视呈U字状的部分。按压部653朝向后下侧平缓地倾斜。如图13的(A)那样,引导部654是在按压部653的后部以越朝向后方去越靠下方的方式倾斜的部分。引导部655是从引导部654的左端向上方弯曲的部分。引导部654、655引导可动刀62以配置于施力构件65与针板11之间的方式移动。施力构件65能够向上方对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施力。
如图2那样,移动部67具有马达59,并利用马达59的动力使可动刀62沿水平方向转动。移动部67具备马达59、凸轮板70和连杆机构72。马达59是脉冲马达,以使输出轴98朝下的姿势固定于机座部2的背面下部(参照图1)。凸轮板70将马达59的输出轴98的旋转力转换为驱动连杆机构72的动力。连杆机构72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角度相应地驱动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将面线和底线切断。连杆机构72与凸轮板70的旋转方向和角度相应地驱动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对缝制开始时的预定时机的面线端部U进行保持。
如图6那样,凸轮板70配置于马达59的下方,并固定于马达59的输出轴98的顶端部。凸轮板70形成为仰视大致半圆形形状,在中央形成有轴孔701。马达59的输出轴98的顶端部插入并固定于轴孔701。凸轮板70与输出轴98一体地旋转。凸轮板70在以轴孔701为中心的约180度的范围内具备槽凸轮71。槽凸轮71俯视呈半圆弧状且呈使凸轮板70的下表面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
如图2和图6那样,连杆机构72具备连杆73~76、滚子构件77。连杆73~76分别从马达59侧朝向切断机构60侧依次排列。连杆73俯视呈大致L字板状,配置于凸轮板70的下方。在连杆73的一端部731上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滚子构件77。滚子构件77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滚子构件77与凸轮板70的槽凸轮71卡合。在连杆73的一端部731与另一端部732之间的大致直角地弯曲的中央部733设有轴孔734。由于支承轴735插入轴孔734,因此连杆73能够以支承轴735为中心转动。滚子构件77与凸轮板70的槽凸轮71卡合。连杆73的另一端部732经由销7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杆74的一端部741连结。
连杆74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连杆74的另一端部742利用螺钉743与连杆75的一端部751固定。连杆75是主视时右方开放的C字状的板构件。连杆75的另一端部752位于一端部751的上方,并利用螺钉744与连杆76的一端部761固定。连杆75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部753供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54插通。连杆75能够以支承轴754为中心转动。连杆76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和图4那样,连杆76的另一端部762向右方呈大致圆弧状鼓出。连杆76的另一端762具有向上突出的销763、764。销763设于连杆76的前端部,插通于可动刀62的插通部626。可动刀62通过连杆76的销763与连杆76连结。销764设于比销763靠后方的位置,插通于后述的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的插通部861。第二保持构件82通过连杆76的销764与连杆76连结。连杆76位于第二保持构件82和可动刀62的下方。
移动部67利用马达59的动力使连杆7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使可动刀62以支承轴69为中心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转动。移动部67能够与马达59的驱动相应地使可动刀62移动至图5所示的刀待机位置P1、松开位置P2、切断位置P3、可动端位置P4。图5中,省略固定刀61、可动刀62和连杆76以外的构件的图示,以刀部622的位置表示可动刀62的位置。
刀待机位置P1是如下情况时的位置:可动刀62位于与固定刀61分开的位置,且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在针板11与施力构件65之间与施力构件65对置地配置,线夹持部66能够与施力构件65一起夹持底线端部D。松开位置P2是可动刀62的线松开部68在针板11与施力构件65之间与施力构件65对置地配置时的位置。切断位置P3是可动刀62与固定刀61交叉地切断面线和底线时的位置。可动端位置P4是相对于切断位置P3而言与刀待机位置P1相反的那一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可动端位置P4相对于切断位置P3位于以支承轴69为中心仰视时的逆时针方向,刀待机位置P1相对于切断位置P3位于以支承轴69为中心仰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在可动刀62的移动轨道J1上,切断位置P3位于刀待机位置P1与可动端位置P4之间,松开位置P2位于刀待机位置P1与切断位置P3之间。在后面叙述缝制装置1使可动刀62移动至各位置的主处理。
如图2~图4和图7那样,面线保持机构80具备第一保持构件81、第二保持构件82和移动部67。本实施方式的面线保持机构80还具备固定切刀97。移动部67是与上述切断机构60通用的。第一保持构件81设于针板11的下方,该针板11形成有供缝制装置1的机针15插通的容针孔12。第一保持构件81是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构件。第一保持构件81在比可动刀62的线引导部624靠下方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保持构件81相对于容针孔12配置于左方,通过前后一对螺钉811固定于针板11的下侧。第一保持构件81的右端部越朝向右侧去越向后方倾斜。如图13的(A)那样,第二保持构件82的第一保持部86与可动刀62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此,同一水平面是指通过第一保持部86和可动刀62这两者的任意的假想的水平面,第一保持部86的上下方向上的延伸设置范围与可动刀62的上下方向上的延伸设置范围至少一部分重叠。
如图2~图4和图7那样,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协作地保持面线的面线端部U。第二保持构件82具备第一保持部86、第二保持部87和支承部84。第一保持部86设于比针板11靠下方且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上方的位置。在第一保持部86形成有插通部88,该插通部88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且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图7的待机位置Q1时允许机针15通过。第一保持部86形成有插通部861、863、一对螺纹孔862。插通部861是设于第一保持部86的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向插通部861插通连杆76的销764。插通部863是设于插通部861的前方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第二保持构件82由插通于第一保持部86的插通部863的支承部84支承为能够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转动。支承部84是与针板11垂直地设置的销构件。第二保持构件82由插通于第一保持部86的支承部84支承为能够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转动。支承部84设于容针孔12的后方。也就是说,支承部84在与针板11平行的面的从马达59朝向容针孔12的方向和其反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容针孔12设于马达59侧。支承轴69的中心和销76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承部84的中心和销76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故此,相对于连杆76的移动量而言的可动刀62的转动量大于相对于连杆76的移动量而言的第二保持构件82的转动量。
第二保持部87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设于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保持部8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保持部8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在第二保持部87形成有插通部89,该插通部89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时允许机针15通过。第二保持部87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孔872。第二保持部87在与第一保持部86重叠的状态下,通过插通于孔872的螺钉871固定于第一保持部86的下表面。此时,第二保持部87位于比支承部84靠前方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插通部88、89是向左方开放的缺口,插通部88、89的俯视时的轮廓相互重叠。插通部88、89在第二保持构件82内相对于支承部84形成于与插通部861侧相反的那一侧。第二保持部87不能相对于第一保持部86移动,但与第一保持部86一起沿水平方向移动。如图12的(A)那样,第一保持部86和第二保持部87的厚度比第一保持构件81的厚度大。第一保持部86的厚度比第二保持部87的厚度大。
如图3那样,固定切刀97固定于针板11的下侧,该针板11形成有供机针15插通的容针孔12。固定切刀97具备刀部96。刀部96设于固定切刀97的右部,配置于容针孔12的左方。如图12的(A)那样,刀部96的右端朝向右下方倾斜。固定切刀97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前后一对孔971。固定切刀97位于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上方的位置。固定切刀97通过插通于一对孔971的螺钉811与第一保持构件81一起固定于针板11的下侧。
通过将连杆76的销764插通于第二保持构件82的插通部861,来将移动部67与第二保持构件82连结。移动部67利用马达59的动力使连杆76前后移动,由此能够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以支承部84为中心沿与针板11平行的水平方向转动。即,移动部67能够使可动刀62和第二保持构件82分别移动。具体而言,移动部67使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图7所示的待机位置Q1、保持位置Q2、面线切断位置Q3、切断时位置Q4和可动端时位置Q5。在图7中,省略了第一保持部86、第二保持部87、支承部84、固定切刀97和连杆76以外的构件的图示,用与插通部89的圆弧状的右端部分内切的假想圆的位置表示第二保持构件82的位置。
待机位置Q1是在水平方向上在第一保持构件81与第二保持构件82之间配置有容针孔12时的位置。保持位置Q2是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且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时的位置。面线切断位置Q3是利用固定切刀97将由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的面线端部U切断时的位置。在第二保持构件82的移动轨道J2上,保持位置Q2位于待机位置Q1与面线切断位置Q3之间。切断时位置Q4和可动端时位置Q5分别是与可动刀62的切断位置P3及可动端位置P4对应的位置。在后面叙述缝制装置1使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各位置的主处理。
参照图8说明缝制装置1的电气结构。缝制装置1的控制部10具备CPU41、ROM42、RAM43、存储装置45、I/O接口(以下称作I/O)46、驱动电路51~56等。CPU41控制缝制装置1的动作。CPU41与ROM42、RAM43、存储装置45、I/O46连接。ROM42存储用于执行后述的主处理(参照图9)等各种处理的程序等。RAM43临时存储各种信息。存储装置45是非易失性的,存储缝制信息等。缝制信息是包含落针点的信息。
I/O46与驱动电路51~56、输入部16连接。驱动电路51与主马达17连接。驱动电路52与X马达21连接。驱动电路53与Y马达25连接。驱动电路56与马达59连接。X马达21、Y马达25、马达59是脉冲马达。驱动电路54与一对气缸35连接。驱动电路55与显示部13连接。CPU41通过控制驱动电路51~54来对主马达17、X马达21、Y马达25、一对气缸35进行驱动控制。CPU41通过控制驱动电路56来控制显示部13。输入部16对作业人员输入的信息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经由I/O46向CPU41输出。
编码器91~93分别与主马达17、X马达21、Y马达25连接。编码器91对主马达17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编码器92对X马达21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编码器93对Y马达25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编码器91~93将检测结果经由I/O46向CPU41输出。
参照图9~图15,说明由面线切断时机互不相同的具体例1、2的缝制装置1执行的主处理。在主处理中,执行按照缝制图案在缝制对象19形成线迹的处理。在缝制装置1的电源接通的情况下,CPU41启动主处理。当缝制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CPU41将在ROM42的程序存储区域存储的用于执行主处理的程序读出到RAM43。CPU41按照读出到RAM43的程序所包含的指示来执行以下的步骤。以下,将步骤简称为S。执行主处理所需的各种参数存储于存储装置45。在主处理的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数据适当存储于RAM43。面线切断时机只要在执行主处理之前进行设定即可,可以由作业人员设定,也可以与缝制对象19的种类、厚度等缝制条件相应地自动设定。
如图9那样,CPU41判断是否检测到原点检测指示(S1)。作业人员对输入部16进行操作,输入原点检测指示。在未检测到原点检测指示时(S1:否),CPU41使处理返回至S1。在检测到原点检测指示时(S1:是),CPU41在执行原点检测后(S2),使压脚9上升(S3)。
作业人员将要缝制的缝制对象19设置于布保持体22之间,对输入部16进行操作,输入压脚9的下降指示。CPU41判断是否检测到压脚9的下降指示(S4)。在未检测到下降指示时(S4:否),CPU41使处理返回S4。在检测到下降指示时(S4:是),CPU41使压脚9下降(S5)。如图10的(A)那样,在移动部67的连杆73的一端部731设置的滚子构件77位于槽凸轮71的左端部。如图11的(A)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位于刀待机位置P1,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也就是说,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时,可动刀62位于刀待机位置P1。在仰视时,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在上下方向上局部重叠。在仰视时,容针孔12被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包围。可动刀62的刀部622位于引导部654与按压部653的交界附近。如图12的(A)那样,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与面线端部U分开。位于容针孔12的下方的面线端部U被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包围。如图13的(A)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与施力构件65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夹持底线端部D。施力构件65的按压部653的上端部与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抵接。
CPU41对是否检测到缝制指示进行判断(S6)。作业人员对输入部16进行操作,输入缝制指示。在未检测到缝制指示时(S6:否),CPU41使处理返回至S6。在检测到缝制指示时(S6:是),CPU41使主马达17驱动,开始缝制图案的缝制(S7)。CPU41基于编码器91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面线保持时机(S8)。本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面线保持时机设定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在不是面线保持时机时(S8:否),CPU41使处理返回至S8。在是面线保持时机时(S8:是),CPU41执行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从待机位置Q1移动至保持位置Q2的面线保持控制处理(S9)。
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原点沿仰视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0的(B)的位置。如图10的(B)那样,滚子构件77从槽凸轮71的左端部相对地移动至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位置。连杆73以支承轴735为中心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杆74~76移动。如图11的(B)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的后方,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从待机位置Q1移动至保持位置Q2。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且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如图12的(B)那样,面线保持机构80将面线端部U以在第一保持构件81与第二保持构件82之间弯曲成侧视S字状的状态进行保持。如图13的(B)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与施力构件65一起维持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有底线端部D的状态。
CPU41基于编码器91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是面线切断时机(S10)。本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面线切断时机设定在S9之后即可。在具体例1中,面线切断时机被设定在面线保持控制处理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前。在具体例2中,面线切断时机被设定在面线保持控制处理后且第二针的落针后的预定时机。具体例2的预定时机只要适当设定即可,在本例中为第三针的落针后且第四针的落针前。在不是面线切断时机时(S10:否),CPU41使处理返回至S10。在是面线保持时机时(S10:是),CPU41控制马达59,执行在S9之后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从保持位置Q2移动至面线切断位置Q3的面线切断处理(S12)。CPU41对马达59进行控制,使可动刀62从刀待机位置P1移动至松开位置P2,执行将在上一次的主处理的S17的处理中夹持的底线端部D松开的松开处理(S12)。
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图10的(B)的位置沿仰视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0的(C)的位置。如图10的(C)那样,滚子构件77从图10的(B)的位置相对地移动至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位置。连杆73以支承轴735为中心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杆74~76移动。如图11的(C)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移动至松开位置P2,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从保持位置Q2移动至面线切断位置Q3。维持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且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第二保持构件82与固定切刀97的刀部96上下重叠。当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位于从刀待机位置P1至松开位置P2的范围的位置时,可动刀62的分线部621位于比容针孔12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12的(C)那样,面线保持机构80维持使面线端部U在第一保持构件81与第二保持构件82之间弯曲成侧视S字状的状态,并且第二保持构件82的第一保持部86与固定切刀9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面线端部U被固定切刀97切断。在第二保持构件82从保持位置Q2移动至面线切断位置Q3时,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继续保持面线端部U。因此,面线端部U以被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的状态被固定切刀97切断。利用固定切刀97将要切断的面线切断的位置是比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面线的位置靠面线的上游侧即上方的部分。如图13的(C)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线松开部68与施力构件65的按压部653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地对置。线夹持部66移动至相对于施力构件65的按压部653退避的状态,与施力构件65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夹持底线端部D的状态被解除。由此,在缝制开始时由面线保持机构80保持的面线端部U在容针孔12附近在切断后被松开,由切断机构60夹持的底线端部D被松开。
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使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待机位置Q1(S13)。CPU41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图10的(C)的位置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0的(A)的位置。
CPU41判断机针15的下一落针动作是否是缝制动作的最后一针(S14)。CPU41对当前缝制中的缝制图案的落针数进行计数并将其存储于RAM43。因此,CPU41通过参照在ROM42中存储的缝制图案的缝制信息,能够判断下一落针动作是否为最后一针。在不是最后一针时(S14:否),CPU41使处理返回至S14,继续缝制动作。在是最后一针时(S14:是),CPU41使主马达17停止(S15)。
CPU41对马达59进行控制,使可动刀62在从刀待机位置P1移动至可动端位置P4后,移动至切断位置P3,执行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线切断处理(S16)。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图10的(A)的位置沿仰视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4的(A)的位置,使可动刀62从刀待机位置P1移动至可动端位置P4。如图14的(A)那样,滚子构件77移动至槽状凸轮71的右端部(与图10的(A)的槽状凸轮71的左端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连杆73以支承轴735为中心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杆74~76移动。如图15的(A)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移动至可动端位置P4。可动刀62的刀部622位于支承轴69的后方且是比容针孔12靠后方的位置。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和线松开部68均配置在相对于施力构件65退避的位置。可动刀62的局部在从刀待机位置P1移动至可动端位置P4的过程中通过第一保持构件81的上方。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可动端时位置Q5。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且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和固定切刀97在上下方向上均不重叠。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分线部621位于支承轴69的后方且是比容针孔12靠后方的位置。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分线部621位于销764的前方,不与第二保持构件82发生干扰。
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图14的(A)的位置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4的(B)的位置,使可动刀62从可动端位置P4移动至切断位置P3。如图14的(B)那样,滚子构件77从槽凸轮71的右端部相对地移动至沿仰视顺时针方向移动后的位置。连杆73从图14的(A)的位置以支承轴735为中心沿仰视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杆74~76移动。如图15的(B)那样,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移动至切断位置P3。可动刀62的刀部622位于与容针孔12上下重叠的位置。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和线松开部68的前部配置在相对于施力构件65退避的位置。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切断时位置Q4。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且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和固定切刀97在上下方向上均不重叠。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位于从可动端位置P4至切断位置P3的范围的位置时,可动刀62的分线部621位于比容针孔12靠后方的位置。
CPU41控制马达59,使可动刀62从切断位置P3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执行利用施力构件65和线夹持部66夹持在线切断处理中切断的底线端部D的夹持处理(S17)。CPU41使马达59驱动,使马达59的输出轴98从图14的(B)的位置沿仰视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10的(A)的位置,使可动刀62从切断位置P3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连杆73从图14的(B)的位置以支承轴735为中心沿仰视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连杆74~76移动。可动刀62在从切断位置P3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的过程中,一边将在S16中被切断的底线端部D配置于线夹持部66上,一边被施力构件65的引导部654、655引导,将线夹持部66配置于施力构件65与针板11之间。由此,如图13的(A)那样,在可动刀62从切断位置P3移动至刀待机位置P1时,底线端部D被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和施力构件65的按压部653夹持。底线端部D被可动刀62的线夹持部66和施力构件65的按压部653夹持,直到执行下次的主处理的S12为止。CPU41至此使主处理结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缝制装置1、针板11、容针孔12、针杆14、机针15、针杆机构30、CPU41分别是本发明的缝制装置、针板、容针孔、针杆、机针、针杆机构和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面线保持机构80、第一保持构件81、第二保持构件82、第一保持部86、第二保持部87、支承部84、马达59、移动部67分别是本发明的面线保持机构、第一保持构件、第二保持构件、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支承部、马达、保持移动部的一个例子。插通部88、89是本发明的插通部的一个例子。切断机构60、固定刀61、可动刀62和支承轴69是本发明的切断机构、固定刀、可动刀和转动中心的一个例子。刀待机位置P1、切断位置P3、可动端位置P4、待机位置Q1和保持位置Q2分别是本发明的刀待机位置、切断位置、可动端位置、待机位置和保持位置的一个例子。S9的处理是本发明的面线保持控制处理的一个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中,面线保持机构80具备第一保持构件81、第二保持构件82和移动部67。第一保持构件81设于针板11的下方,该针板11形成有供缝制装置1的机针15插通的容针孔12。第二保持构件82与第一保持构件81协作地保持面线的面线端部U。第二保持构件82具备第一保持部86、第二保持部87和支承部84。第一保持部86设于比针板11靠下方且是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上方的位置。第二保持部87设于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下方的位置。支承部84将第一保持部86和第二保持部87支承为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移动部67具有马达59,利用马达59的动力使第二保持构件82沿水平方向移动。移动部67使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待机位置Q1和保持位置Q2。待机位置Q1是在水平方向上在第一保持构件81与第二保持构件82之间配置有容针孔12时的位置。在保持位置Q2,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分开。面线保持机构80通过使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保持位置Q2,能够将面线端部U以沿着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弯曲成S字状的状态进行保持。与不使面线端部U弯曲成S字状地进行保持的机构相比,面线保持机构80能够延长由面线保持机构80保持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面线端部U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
第一保持部86形成有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时允许机针15通过的插通部88,第二保持部87形成有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时允许机针15通过的插通部89。面线保持机构80通过在第一保持部86和第二保持部87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的插通部88,在第二保持构件82向保持位置Q2移动时,将面线端部U向由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的位置引导,能够更稳定地保持面线端部U。
第二保持构件82的支承部84是与针板11铅垂的销构件,第二保持构件82通过支承部8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针板11,并能够以支承部84为中心转动至待机位置Q1和保持位置Q2。面线保持机构80能够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以支承部84为中心稳定地移动至待机位置Q1和保持位置Q2。
支承部84在与针板11平行的面的从马达59朝向容针孔12的方向上,相对于容针孔12设于马达59侧,即相对于容针孔12设于后方。面线保持机构80能够提高相对于容针孔12而言与马达59侧相反的那一侧的设计的自由度。
缝制装置1具备针杆机构30、针板11和面线保持机构80。针杆机构30具有能够在下端装配机针15的针杆14,使针杆14在上下方向上摆动。针板11形成有供机针15插通的容针孔12。在缝制装置1中,通过使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保持位置Q2,能够将面线端部U以沿着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弯曲成S字状的状态进行保持。在缝制装置1中,与不使面线端部U弯曲成S字状地进行保持的机构相比,能够延长由面线保持机构80保持的部分的长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面线端部U被卷入线迹的可能性。
缝制装置1具备切断面线和底线的切断机构60。切断机构60具备固定刀61、可动刀62和移动部67。固定刀61固定于针板11的下方。可动刀62设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刀61沿水平方向转动,并能够在处于与固定刀61分开的位置时的刀待机位置P1、与固定刀61交叉来切断面线和底线时的切断位置P3以及相对于切断位置P3而言与刀待机位置P1相反的那一侧的可动端位置P4之间移动。移动部67利用马达59的动力使可动刀62移动。在缝制装置1中,将面线保持机构80的动力与切断机构60共用化,因此与面线保持机构80的动力和切断机构60的动力独立设置的缝制装置1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单。而且,在缝制装置1中,面线保持机构80的连杆机构72也与切断机构60共用化,因此与两者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单,能够提高针板11的下方的空间的设计的自由度。
可动刀62的支承轴69在与针板11平行的面的从马达59朝向容针孔12的方向上,相对于容针孔12设于与马达59侧相反的那一侧。在缝制装置1中,由于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以相对于容针孔12位于马达59侧的支承轴69为中心转动,因此能够降低面线保持机构80与切断机构60发生干扰的可能性,提高相对于容针孔12而言的马达59侧的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缝制装置1的可动刀62与第一保持部86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可动刀62向切断位置P3移动时,无需使第二保持构件82向切断时位置Q4移动,但在可动刀62位于切断位置P3时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的情况下,可动刀62会与第二保持构件82发生干扰。与此相对,可动刀62和第二保持构件82与相同的连杆76连结,支承部84和支承轴69分别相对于连杆76位于容针孔12侧即前侧。因此,在可动刀62以支承轴69为中心转动时,第二保持构件82也以支承部84为中心旋转。在可动刀62从刀待机位置P1向切断位置P3移动时,第二保持构件82的插通部88、89侧的端部以支承部84为中心沿仰视逆时针方向转动,向远离容针孔12的那一侧移动。因此,在可动刀62位于切断位置P3时,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切断时位置Q4,可动刀62和第二保持构件82不会发生干扰。故此,在缝制装置1中,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紧凑地配置面线保持机构80和切断机构60。
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CPU41执行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从待机位置Q1移动至保持位置Q2的面线保持控制处理(S9)。在缝制装置1中,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使第二保持构件82从待机位置Q1移动至保持位置Q2,由此能够保持面线端部U。
本发明的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缝制装置1和面线保持机构80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缝制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送布装置5、切断机构60、固定切刀97、显示部13中的至少任一者。第一保持构件81、第二保持构件82的结构、形状、大小、配置等可以适当变更。第一保持部86和第二保持部87也可以是一体的构件。第一保持部86和第二保持部87中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不形成有在第二保持构件82位于待机位置Q1时允许机针15通过的插通部88、89。对于插通部88、89的俯视形状,其只要能够在第二保持构件82从待机位置Q1移动至保持位置Q2的过程中限制面线端部U在与第二保持构件8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即可。插通部88、89的俯视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任意形状的孔。插通部88、89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第一保持构件81也可以形成有允许机针15通过的缺口和通孔等插通部。第一保持部86也可以不与可动刀62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对于第二保持构件82的位置,可以适当变更待机位置Q1、保持位置Q2。也可以是,在第二保持构件82处于待机位置Q1时,第二保持构件82在水平方向上与容针孔12和第一保持构件81分开。支承部84只要能够将第二保持构件82支承为能够转动即可,也可以是筒状的构件。支承部84也可以相对于容针孔12固定于与马达59侧相反的那一侧即前方。
切断机构60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切断机构60也可以不具备施力构件65、线夹持部66、线松开部68中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是,在S17中,在将面线与底线切断后无法在与施力构件65之间保持底线端部D。切断机构60可以利用与面线保持机构80的马达59不同的马达的动力进行动作,也可以利用马达59的动力,经由与连杆机构72不同的动力传递构件使可动刀62移动。切断机构60的可动刀62的位置与面线保持机构80的第二保持构件82的位置的对应关系可以适当变更。施力构件65也可以是螺旋弹簧等板簧以外的结构。支承轴69也可以相对于容针孔12固定于马达59侧即后方。
包含用于使缝制装置1进行主处理的指令的程序在CPU41执行程序之前存储在存储设备45中即可。因此,程序的获取方法、获取路径以及存储程序的设备也均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是,CPU41所执行的程序通过借助线缆或无线通信从其它装置接收,并存储在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中。其它装置包括PC、借助网络连接的服务器。
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也可以由不同于CPU41的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SIC)来进行。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也可以由多个电子设备(例如多个CPU)进行分布式处理。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的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顺序的变更、步骤的省略和追加。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下述方式:由在缝制装置1上运转的操作系统(OS)等利用CPU41的指令进行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
在缝制装置1不具备固定切刀97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S10中,CPU41判断是否是松开面线端部U的松开时机,在是松开时机的情况下,解除由面线保持机构80对面线端部U的保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CPU41使第二保持构件82移动至待机位置Q1移动作为解除面线端部U的保持的处理。切断机构60松开底线端部D的时机与松开或切断面线端部U的时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在缝制装置1不具备切断机构60的情况下,缝制装置1可以省略S16、S17的处理。缝制装置1也可以在S16、S17的处理中不使第二保持构件82转动。
也可以使固定切刀97位于比第一保持构件81靠下方的位置,在第二保持构件82从保持位置Q2移动至面线切断位置Q3移动时,第二保持构件82的第二保持部87和固定切刀9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来切断面线。在该情况下,利用固定切刀97将要切断的面线切断的位置是比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面线的位置靠面线的下游侧即下方的部分。另外,即使切断面线,面线也在比切断部靠上游的位置被第一保持构件81和第二保持构件82保持,因此即使在第三针的落针前执行面线切断处理,面线也不会从容针孔12脱出。
上述变形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有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实现。

Claims (8)

1.一种面线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面线保持机构具备:
第一保持构件,其设于针板的下方,该针板形成有供缝制装置的机针插通的容针孔;
第二保持构件,其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协作地保持面线的线端部,该第二保持构件具有设于比所述针板靠所述下方且是比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一保持部、设于比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靠所述下方的位置的第二保持部以及将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支承为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以及
保持移动部,其具有马达,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沿所述水平方向移动,该保持移动部能够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移动至待机位置和保持位置,该待机位置是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在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之间配置有所述容针孔时的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容针孔分开且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线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在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允许所述机针通过的插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线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的所述支承部是与所述针板铅垂的销构件,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通过所述支承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针板,并能够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至所述待机位置和所述保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线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在与所述针板平行的面的从所述马达朝向所述容针孔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容针孔设于所述马达侧。
5.一种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备:
针杆机构,其具有能够在下端装配机针的针杆,使所述针杆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针板,其形成有供所述机针插通的容针孔;以及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线保持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备切断面线和底线的切断机构,该切断机构具备固定刀和可动刀,
该固定刀固定于所述针板的所述下方,
该可动刀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刀沿所述水平方向转动,并能够在处于与所述固定刀分开的位置时的刀待机位置、与所述固定刀交叉来切断所述面线和所述底线时的切断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切断位置而言与所述刀待机位置相反的那一侧的可动端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可动刀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进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刀的转动中心在与所述针板平行的面的从所述马达朝向所述容针孔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容针孔设于与所述马达侧相反的那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在进行了第一针缝制后且进行第二针缝制之前,该控制装置执行使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保持位置的面线保持控制处理。
CN202310089337.3A 2022-03-31 2023-02-09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Pending CN116892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0491 2022-03-31
JP2022060491A JP2023151070A (ja) 2022-03-31 2022-03-31 上糸保持機構及び縫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2087A true CN116892087A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9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89337.3A Pending CN116892087A (zh) 2022-03-31 2023-02-09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51070A (zh)
CN (1) CN11689208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1070A (ja) 202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3631B2 (en)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TW200840901A (en) Sewing machine
CN102296432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1260600B (zh) 缝纫机
JP2011245065A (ja)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539676B2 (ja) ミシンの上糸たぐり装置
JP4645886B2 (ja) 糸切り装置付きミシン
CN116892087A (zh)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CN116892086A (zh) 面线保持机构和缝制装置
CN101845725B (zh) 缝纫机
JP2023151075A (ja) 切断機構及び縫製装置
CN118422431A (zh) 缝制装置
JP2001321589A (ja)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US7568440B2 (en) Threa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N100564645C (zh) 针板
CN118727287A (zh) 缝制装置
JP4195532B2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H07289765A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10117877A (zh) 一种去鸟巢机构
CN203807734U (zh) 缝纫机
JP2939809B2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7438016B2 (ja) ミシン
JP2624510B2 (ja) 縁かがりミシン
JP2003181178A (ja) 布端裁断装置付本縫ミシン
JP2650516B2 (ja)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