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2017A - 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92017A CN116792017A CN202310280575.2A CN202310280575A CN116792017A CN 116792017 A CN116792017 A CN 116792017A CN 202310280575 A CN202310280575 A CN 202310280575A CN 116792017 A CN116792017 A CN 1167920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al connection
- electrical
- connection elements
- housing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4000273256 Phragmites communis Specie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2 swim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56—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roll-type closures; Spring drums; Tape drums; Counterweigh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E06B9/68—Operat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e.g. with electric drive
- E06B9/70—Operat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e.g. with electric drive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positioned outside the roll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E06B9/42—Parts or details of roller blinds, e.g. suspension devices, blind box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56—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roll-type closures; Spring drums; Tape drums; Counterweigh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E06B9/68—Operat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e.g. with electric dr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机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模块、电力源、电子控制单元和容纳电力源的支撑件。置于壳体的腔内的支撑件包括沿支撑件的第一对称平面对齐的第一电连接元件。每个第一电连接元件包括第一电接触区域。电子控制单元包括沿与第一对称平面重合的壳体的第二对称平面对齐的第二电连接元件,每个第二电连接元件包括另一电接触区域。第一电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与多个另一电接触区域中的一个电接触。作为变型,多个另一电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第一电接触区域中的一个电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换言之,涉及一种用于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该机动驱动装置被设置为,或者说被配置为,随沿杆的滑动运动移动至少一个屏障物。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配备有所述机动驱动装置的掩蔽装置。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窗帘领域。窗帘包括机动驱动装置。机动驱动装置随沿杆的滑动运动使屏障物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已知文献WO2021105320A1记载了一种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该机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模块、电力源、电子控制单元和支撑件。壳体包括腔。驱动模块包括电动机和驱动轮。电动机被配置为通过电力源供给电能。驱动轮被配置为通过电动机驱动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与掩蔽装置的杆的表面接触,以沿杆朝移动方向移动机动驱动装置。机动驱动装置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然而,该机动驱动装置的缺点在于,电力源置于壳体内部且抵靠在壳体的壁上,并且电力源可以从壳体外部通过对壳体的形成活动门的半壳接近。
由此,将电力源取出到壳体外以及安装到壳体内部需要安装人员双手完成。
因此,这些操作的实施对安装人员来说是复杂的,并且对安装人员来说是危险的来源,特别是当安装人员登上梯子以到达安装在杆上的机动驱动装置时,这是因为因为安装人员无法用手抓住梯子。
此外,电力源与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连接需要电力源以特定方向安装到壳体内。
因此,在壳体内安装电力源需要安装人员对这一操作有特定的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缺点,并提出一种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机动驱动装置的掩蔽装置,能够方便接近电力源以对电力源进行更换或充电,而不必从杆上拆卸机动驱动装置。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
机动驱动装置至少包括:
-壳体,该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腔;
-驱动模块;
-电力源;以及
-电子控制单元;
驱动模块至少包括:
-电动机,电动机被配置为通过电力源供给电能;以及
-驱动轮,驱动轮被配置为通过电动机驱动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与掩蔽装置的杆的第一表面接触,以便沿杆朝移动方向移动机动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机动驱动装置还包括支撑件。电力源置于支撑件内部。支撑件形成壳体的一部分,以允许从壳体外部接近电力源。支撑件置于壳体的腔内。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电连接元件。第一电连接元件沿支撑件的第一对称平面对齐。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电接触区域。电子控制单元包括多个第二电连接元件。第二电连接元件沿壳体的腔的第二对称平面对齐。支撑件的第一对称平面与壳体的第二对称平面重合。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包括另一电接触区域。此外,第一电连接元件的第一电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第二电连接元件的另一电接触区域中的一个电接触,或者第二电连接元件的另一电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第一电连接元件的第一电接触区域中的一个电接触。
这样,将支撑件安装在壳体的腔内,能够方便对接近电力源以对电力源进行更换或充电,而不必从所述杆上拆卸机动驱动装置。特别地,不论支撑件在被插入壳体的腔内时的方向如何,电力源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电连接都得以实现。
此外,将支撑件取出到壳体外以及将支撑件放置到壳体内部被设定为只使用安装人员的一只手就能实现,从而便于这些操作以及保证安装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当安装人员登上梯子到达安装在杆上的机动驱动装置时,因为安装人员可以用第二只手抓住梯子。
此外,无论支撑件在被插入壳体的腔内时的方向如何,第一电连接元件和第二电连接元件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相同的方式实施。
因此,当将支撑件安装在壳体的腔内时,支撑件相对于支撑件的对称平面是可翻转的,同时确保电力源与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连接的一致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有利特征,支撑件包括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电子控制单元包括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此外,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比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多一个,或者相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支撑件包括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具有第一极性。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极性。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相反。电子控制单元包括三个第二电连接元件。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具有第一极性。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具有第二极性。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相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螺柱。第一螺柱使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之间保持第一间隔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属于第一电簧片。此外,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极性相同、且属于第二电簧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壳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螺柱。此外,第一电簧片与第二电簧片中的每一个通过第二螺栓中的一个保持位置,以使第一电簧片和第二电簧片之间保持第二间隔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电子控制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电子板。此外,第一电簧片与第二电簧片中的每一个电联接到电子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电力源包括多个电能存储元件。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第二电接触区域。此外,第一电连接元件的第二电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与电能存储元件中的一个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支撑件还包括第一电联接元件。第一电联接元件设置于第一电连接元件的第二电接触区域之间。第一电联接元件包括多个第三电连接元件。此外,第三电连接元件中的每一个与电能存储元件中的一个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特征,支撑件包括两个紧固元件。壳体包括两个开口。此外,每个紧固元件被配置为与壳体的开口中的一个配合,以使支撑件在壳体内保持位置。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掩蔽装置。掩蔽装置至少包括:
-屏障物;
-杆;以及
-根据本发明并且如上所述的机动驱动装置,屏障物悬挂在杆上并且可通过机动驱动装置沿着杆移动。
掩蔽装置具有同前文所述的本发明的机动驱动装置类似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参照附图进一步示出。附图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附图中:
图1是掩蔽或遮阳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掩蔽或遮阳装置包括窗帘、杆和机动驱动装置,窗帘被配置为通过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动驱动装置沿杆移动,窗帘具有用于显示出机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区域,杆被部分地示出并且是轨道,轨道具有用于使窗帘的紧固元件相对于杆移动的槽,机动驱动装置被安装在杆上;
图2是类似于图1的视图,其中机动驱动装置与杆分离;
图3是图1和图2中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支撑件从机动驱动装置壳体的腔内移除;
图4是图1至图3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1至图4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按照与图4不同视角的第二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1至图5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示意性截面图,其中省略了支撑件;
图7是图1至图6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的第二示意性截面图,其中省略了支撑件;
图8是图3至图7所示的支撑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9是图3至图8所示的支撑件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10是图3至图9所示的支撑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家庭自动化设备1。家庭自动化设备1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掩蔽或遮阳装置3。安装在建筑物(未示出)中的该家庭自动化设备1具有开口(未示出)。开口中设置有窗户或门。该窗户或门配备有至少一个属于掩蔽或遮阳装置3的屏障物2,特别是电动窗帘。
在下文中,掩蔽或遮阳装置3被称为“掩蔽装置”。掩蔽装置3包括屏障物2。在附图的示例中,屏障物2由窗帘构成。
作为变型(未示出),屏障物2可以由遮光布、薄纱布或薄片组成。
掩蔽装置3还包括至少一个杆4。杆4也可以被称为格条或轨道。杆4是掩蔽装置3的屏障物2的支撑元件。屏障物2悬挂在杆4上。
在此,在家庭自动化设备1的组合结构中,杆4被配置为通过固定支撑件25固定到建筑物房间的墙壁W上;换言之,在家庭自动化设备1的组合结构中,杆4通过固定支撑件25固定到建筑物房间的墙壁W上。特别地,固定支撑件25的数量是两个,图1和图2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固定支撑件。
作为变型(未示出),杆4被配置为通过固定支撑件固定到建筑物房间的天花板上;换言之,杆4通过固定支撑件被固定到建筑物房间的天花板上,特别是在家庭自动化设备1的组合结构中。
对固定支撑件的数量和类型并没有限制,则固定支撑件可以具有不同数量和类型。
在此,掩蔽装置3包括能够沿杆4移动的单个屏障物2。
作为变型(未示出),掩蔽装置3包括两个屏障物2。两个屏障物2可以沿同一根杆4或沿着两个分开且平行的杆移动。在两个屏障物2可以沿着同一根杆4移动的情况下,两个屏障物2各自被布置在杆4的一端附近。
杆4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表面5、并且可能包括第二表面6。
有利地,杆4的第一表面5由杆4的外表面的第一部分构成。
杆4包括上壁4a、下壁4b和两个侧壁4c。
杆4还可以包括中间壁4i。中间壁4i位于上壁4a与下壁4b之间。
在此,如图1和图2所示,杆4包括至少一个槽65。槽65形成于杆4的下壁4b中。杆4的下壁4b包括位于槽65两侧的第一部分4g和第二部分4d。
在此,如图1和图2所示,杆4包括至少另一个槽65’。槽65’形成于杆4的上壁4a中。
在此,杆4具有矩形截面。
对杆的截面不作限定,则杆的截面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截面可以是正方形的。
有利地,杆4的槽65和可能的另一槽65’沿杆4的纵向方向延伸。因此,槽65和可能的另一槽65’可以被称为纵向槽。
有利地,杆4的下壁4b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
有利地,如图1和图2所示,杆4还包括镂空部分66。
在此,杆4的镂空部分66形成在杆4的上壁4a、下壁4b和侧壁4c之间,并且更具体地,形成在杆4的中间壁4i、下壁4b和侧壁4c之间。
在此,掩蔽装置3还包括屏障物2的紧固元件53。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紧固元件53被配置为相对于杆4约束屏障物2,并且随着屏障物2沿着杆4移动。
在此,第一表面5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轨道5a和至少一个第二轨道5b。此外,第二表面6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轨道6a和至少一个第二轨道6b。
有利地,第一表面5的第一轨道5a和第二轨道5b设置在杆4的槽65的两侧。此外,第二表面6的第一轨道6a和第二轨道6b设置在杆4的槽65的两侧。
有利地,第一表面5的第一轨道5a和第二轨道5b由杆4的下壁4b的外表面形成,并且更具体地,由杆4的下壁4b的第一部分4g和第二部分4d的外表面形成。此外,第二表面6的第一轨道6a和第二轨道6b由杆4的下壁4b的内表面形成,并且更具体地,由杆4的下壁4b的第一部分4g和第二部分4d的内表面形成。
有利地,每个紧固元件5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轮和至少一个第二轮(未示出)。紧固元件53的第一轮和第二轮被配置为分别支承在第二表面6的第一轨道6a和第二轨道6b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每个紧固元件53的第一轮和第二轮被配置为围绕旋转轴线自由旋转。
有利地,在紧固元件53安装在杆4上的安装配置中,每个紧固元件53的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旋转轴与屏障物2沿着杆4的移动方向D正交。
有利地,每个紧固元件53还包括环48。环48被配置为将屏障物2悬挂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此外,环48被配置为延伸穿过杆4的槽65,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每个紧固元件53的环48呈圆形。
对每个紧固元件的环的形状并没有限制,则环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环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或椭圆形。
有利地,掩蔽装置3还包括挂钩75。每个挂钩75被配置为附接至屏障物2;换言之,每个挂钩75被附接至屏障物2。此外,每个紧固元件53的环48被配置为容纳挂钩75中的一个;换言之,每个紧固元件53的环48容纳挂钩75中的一个,以便于将屏障物2悬挂在杆4上,并且更具体地,悬挂在紧固元件53上。
掩蔽装置3还包括至少一个机动驱动装置10。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悬挂在杆4上,换言之,机动驱动装置10悬挂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并且被配置为沿杆4移动,以便关闭或打开屏障物2。因此,屏障物2能够通过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移动。
在此,杆4是机动驱动装置10的导向支架。
下面参考图1至图6对图1和图2所示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
机动驱动装置10包括驱动模块49。
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壳体43。
在此,壳体43包括上侧43d、下侧43e和外围轮廓43c。上侧43d与下侧43e相对,并且在家庭自动化设备1的组合结构中位于壳体43的顶部,而下侧43e则位于该壳体43的底部。外围轮廓43c设置在上侧43d与下侧43e之间。
有利地,驱动模块49置于壳体43内;换言之,驱动模块49被配置为置于壳体43内,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电力源12,如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
在此,电力源12包括多个电能存储元件27,特别是干电池。
对电力源的类型并没有限制,则电力源的类型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电力源可以是蓄电池。
电力源12可以是可充电的,特别是可借助于充电器或光伏板充电,也可以被称为蓄能器。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允许在电力源12的负载状态低于阈值的情况下手动移动屏障物2。
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支撑件40。此外,电力源12置于支撑件40内;换言之,电力源12被配置为置于支撑件40内,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非限制性地,机动驱动装置10包括布置在支撑件40内部的四个电能存储元件27,在这种情况下是四节干电池。
壳体43包括腔14。此外,壳体43的腔14被配置为容纳支撑件40;换言之,壳体43的腔14容纳支撑件40,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因此,支撑件40置于壳体14的腔43内;换言之,支撑件40被配置为置于壳体14的腔43内。
在此,壳体43包括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此外,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被配置为通过固定元件(未示出)装配在一起;换言之,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通过固定元件装配在一起,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壳体43的固定元件可以是例如螺钉固定元件。
对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固定元件的类型并没有限制,则固定元件的类型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固定元件可以是弹性卡扣固定元件。
支撑件40形成壳体43的一部分,特别是壳体43的底部,以便允许从壳体43外部接近电力源12,特别是为了更换电力源。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件40限定壳体43的下侧43e的一部分。
因此,支撑件40形成了布置在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之间的滑块,并且被配置为将电力源12引入壳体43内部以及将电力源12移出到壳体43外部。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两个紧固元件41。壳体43包括两个开口45。每个紧固元件41被配置为与壳体43的开口45中的一个(特别是与开口45中一个的边缘47)配合(特别是通过弹性卡扣配合),以便使支撑件40在壳体43内保持位置,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非限制性地,每个开口45是通过在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中每一个的边缘上留出两个切口45a、45b的组合来实现的。
支撑件40的紧固元件41和壳体43的开口45的形状在图1、图2、图4和图5中为矩形,而在图3、图6、图8和图9中为圆形,其表明至少这两种几何形状是可能的。
对支撑件的紧固元件和壳体的开口的形状并没有限制,则形状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形状可以是椭圆形。
如图4所示,驱动模块49包括电动机11。
电动机11被配置为通过电力源12供给电能;换言之,电动机11通过电力源12供给电能。
在此,电动机11是具有电子开关的无刷类型,也称为无刷直流电(BrushLessDirect Current,BLDC)或“永磁同步”,或直流型。
在此,每个紧固元件53被配置为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电动机11的电激活期间沿杆4移动;换言之,每个紧固元件53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电动机11的电激活期间沿杆4移动,则在杆4的槽66内被推动或拉动,以便关闭或打开屏障物2。
有利地,如图4至图6所示,驱动模块49还包括传动装置28。传动装置28被配置为连接到电动机11;换言之,传动装置28被连接到电动机11,特别是在驱动模块49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电动机11和传动装置28置于壳体43内;换言之,电动机11和传动装置28被配置为置于壳体43内,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驱动模块49还包括驱动轮13。此外,驱动轮13被配置为通过电动机11和可能的传动装置28驱动围绕图1、图4和图5中所示的第一旋转轴线X13旋转,并与杆4的第一表面5接触,从而使机动驱动装置10朝移动方向D沿杆4移动。换言之,当机动驱动装置10工作时(换言之,在电动机11电激活期间),驱动轮13由电动机11以及传动装置28驱动旋转(换言之,驱动轮13被配置为由电动机11和传动装置28驱动旋转),并且与杆4的第一表面5接触(换言之,被配置为与杆4的第一表面5接触)。
因此,杆4(特别是杆4的第一表面5)被配置为与驱动轮13配合,换言之,杆4(特别是杆4的第一表面5)与驱动轮13配合,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朝移动方向D沿杆4移动。杆10相对于杆4的移动方向D对应于杆4的纵向方向,平行于杆4的纵向轴线A4。此外,机动驱动装置10相对于杆4的移动方向D与屏障物2沿杆4的移动方向相同。
有利地,驱动轮13的第一旋转轴线X13正交于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的移动方向D。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由控制单元15、16控制。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可以是例如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
有利地,本地控制单元15可以有线或无线连接到中央控制单元16。
有利地,中央控制单元16可以控制本地控制单元15以及分布在建筑物中的其他类似的本地控制单元。
机动驱动装置10优选地被配置为执行关闭或打开掩蔽装置3的屏障物2的命令。该命令尤其能够由本地控制单元15和/或中央控制单元16发出。
家庭自动化设备1或者包括本地控制单元15,或者包括中央控制单元16,或者包括本地控制单元15和中央控制单元16。
如图3至图7所示,使掩蔽装置3的屏障物2移动的机动驱动装置10的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单元17。该电子控制单元17能够使电动机11运行,特别是能够向电动机11供给电能。该电子控制单元17还能够调节电动机11的旋转速度、以及改变电动机11的旋转速度,特别是在电动机11起动时提高旋转速度或在电动机11停止时降低旋转速度。
因此,电子控制单元17特别地控制电动机11,以便关闭或打开屏障物2。
机动驱动装置10的控制装置包括硬件和/或软件装置。如图5所示,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硬件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微控制器18。
有利地,如图5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第一通信模块19。第一通信模块19特别是用于接收控制命令。控制命令由诸如本地控制单元15和/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命令发送器发送。这些命令被用于控制机动驱动装置10。
优选地,电子控制单元17的第一通信模块19是无线型的。特别地,第一通信模块19被配置为接收无线电控制命令。
有利地,电子控制单元17、本地控制单元15和/或中央控制单元16可以与布置在建筑物内部或远离建筑物的外部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未示出)通信。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确定例如温度、亮度或湿度。
有利地,如图1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7、本地控制单元15和/或中央控制单元16也可以与服务器20通信,以便根据由通信网络(特别是能够连接到服务器20的因特网网络)远程提供的数据来控制机动驱动装置10。
电子控制单元17可以从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控制。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设置有控制键盘。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控制键盘包括一个或多个选择元件21,可选地,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显示元件22。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选择元件可以包括按钮和/或触控键。显示元件可以包括发光二极管和/或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选择元件和显示元件也可以通过触摸屏来实现。
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信模块23。
由此,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被配置为发送控制命令;换言之,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发送控制命令,特别是通过无线方式(例如无线电)或者通过有线方式。
此外,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还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控制命令;换言之,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还可以接收控制命令,特别是通过相同的方式接收控制命令。
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被配置为与电子控制单元17的第一通信模块19通信,换言之,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与电子控制单元17的第一通信模块19通信。
由此,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第二通信模块23与电子控制单元17的第一通信模块19以单向方式或双向方式交换控制命令。
有利地,本地控制单元15是一个固定的或移动的控制点。该控制点能够是固定的或游动的。固定控制点可以是用于固定在建筑物墙壁的正面或窗框或门框表面上的控制箱。游动控制点可以是遥控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有利地,本地控制单元15和/或中央控制单元16还包括控制器24。
机动驱动装置10,特别是电子控制单元17,优选地被配置为执行掩蔽装置3的屏障物2的移动(特别是关闭和打开)的控制命令。特别地,这些控制命令可以由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发出。
机动驱动装置10可以由用户控制,例如通过接收对应于按压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的选择元件21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控制命令。
机动驱动装置10也可以自动控制,例如通过接收对应于来自于至少一个传感器(未示出)的至少一个信号的控制命令,和/或对应于来自于电子控制单元17(特别是微控制器18)的时钟的信号的控制命令。作为变型,传感器和/或时钟可以集成到本地控制单元15或中央控制单元16中。
有利地,电子控制单元17置于壳体43内;换言之,电子控制单元17被配置为置于壳体43内,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特别是驱动模块49,包括图4中示出的计数装置38。此外,计数装置38被配置为与电子控制单元17配合;换言之,计数装置38与电子控制单元17配合。
有利地,计数装置38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36,特别是位置传感器。
在此,计数装置38包括两个传感器36,其中只有一个在图4中可见。
对计数装置的传感器的数量不作限制,则传感器可以有不同数量。特别地,传感器的数量可以等于一、或大于等于三。
在一实施例中,计数装置38是磁性的,例如,配备有一个或多个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编码器。
在此,计数装置38能够确定电动机11的转子从参考位置开始执行的圈数。
作为变型,计数装置38能够确定驱动轮13的角位置。
对计数装置的类型不作限制,则计数装置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特别地,计数装置可以是光学的(例如,配备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的编码器),或者是时间型的(例如微控制器的时钟)。
计数装置38还可以检测机动驱动装置10相对于杆4到达行程结束位置中的一个。
作为变型,机动驱动装置10可以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36的第一计数装置38和通过例如微控制器18的时钟实现的第二时间计数装置(未示出)。
因此,第一计数装置38可以确定到达行程结束位置中的一个,第二计数装置可以确定两个行程结束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以使机动驱动装置10的电能消耗最小化并增加电力源12的运行时间。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特别是电子控制单元17)被配置为在检测到手动执行的屏障物2的移动(特别是由用户执行的移动)之后,电激活电动机11。
如此,屏障物2的移动最开始手动实施,然后通过机动驱动装置10自动实施。
通过这种方式,手动发起屏障物2的移动,然后由机动驱动装置10自动地继续。
在此,屏障物2的手动移动的检测由电子控制单元17执行,特别是基于由计数装置38提供的信息。
有利地,电子控制单元17被配置为确定屏障物2的手动移动的方向,以便根据所确定的移动方向来控制电动机11。
在此,屏障物2的手动移动方向的检测由电子控制单元17执行,特别是基于由计数装置38提供的信息。
在此,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配备有第一通信模块19的单个电子板26。电子板26被配置为控制电动机11以及接收控制命令,并在必要时发送消息。
作为变型(未示出),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第一电子板26和第二电子板。第一电子板26被配置为控制电动机11。第二电子板配备有第一通信模块19,并且被配置为接收控制命令并在必要时发送消息。
有利地,如图5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对通过电动机11的电流的强度值I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73。
这样,在电动机11的电激活期间,测量装置73可以获知屏障物2的行程结束位置(关闭或打开),并且检测到达这些行程结束位置中的一个。
在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测量装置73的情况下,机动驱动装置10可以不设置计数装置38。
有利地,如图4至图6所示,传动装置28包括减速器29。
有利地,减速器29包括蜗轮蜗杆系统30和齿轮系统31。
在此,减速器29包括两个减速级。减速器29的第一减速级由蜗轮蜗杆系统30构成。减速器29的第二减速级由齿轮系统31构成。
有利地,蜗轮蜗杆系统30包括蜗轮30a和蜗杆30b。此外,蜗轮30a与蜗杆30b啮合。
有利地,齿轮系统31包括枢转臂35、输入齿轮32、行星齿轮33和输出齿轮34。枢转臂35联接到输入齿轮32。蜗轮蜗杆系统30的蜗轮30a与输入齿轮32一体旋转,更具体地,蜗轮30a和输入齿轮32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线X32。行星齿轮33安装在枢转臂35上。行星齿轮33被配置为根据枢转臂35相对于输入齿轮32的角方向与输出齿轮34啮合;换言之,行星齿轮33为根据枢转臂35相对于输入齿轮32的角方向与输出齿轮34啮合。此外,输出齿轮34固定到驱动轮13。
在此,减速器29或者处于脱离状态(即行星齿轮33相对于输出齿轮34脱离啮合),或者处于第一接合状态(即行星齿轮33在枢转臂35相对于输出齿轮34,特别是相对于驱动轮13,的第一位置与输出齿轮34啮合),或者处于第二接合状态(即行星齿轮33在枢转臂35相对于输出齿轮34,特别是相对于驱动轮13,的第二位置与输出齿轮34啮合)。第一接合状态和第二接合状态取决于电动机11的旋转方向,因此取决于机动驱动装置10相对于杆4沿移动方向D的移动方向。
有利地,当电子控制单元17执行电动机11停止命令时,在与电动机11的初始旋转控制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驱动电动机11,以使减速器29,特别是第二减速级脱离。
在此,通过枢转臂35的向后移动来实现减速器29的脱离,以使行星齿轮33相对于输出齿轮34脱离啮合。
如此,在减速器29(特别是减速器29的第二减速级)脱离之后,机动驱动装置10(特别是屏障物2)可以相对于杆4手动移动。
有利地,电子控制单元17(尤其是微控制器18)被配置为确定,特别是通过配置为确定驱动轮13的角位置的计数装置38或通过枢转臂35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未示出)来确定是否发生了减速器29(特别是减速器29的第二减速级)的脱离。该确定特别地通过由计数装置38或由位置检测传感器发送到电子控制单元17的一个或多个信号来执行。
随着电动机11停止命令导致的减速器29(特别是减速器29的第二减速级)脱离因此可以允许在检测到(特别是通过通过计数装置38)屏障物2的手动移动之后,自动启动电动机11,从而使屏障物2相对于杆4移动。
随着电动机11停止命令导致的减速器29(特别是第二减速级)脱离还可以允许在电力源12没有电(即,电量低于阈值)的情况下手动关闭或打开屏障物2。
有利地,壳体43包括至少一个壁9(即上壁)。
在此,壁9是壳体43的组成部分,并且更具体地,被分成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两部分。然后,壁9形成壳体43的上侧43d。
作为变型(未示出),壁9通过至少一个固定元件在壳体43的上侧43d处固定到壳体43上;换言之,壁9被配置为通过至少一个固定元件在壳体43的上侧43d处固定到壳体43上,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壁9被布置在壳体43和杆4之间;换言之,壁9被配置为布置在壳体43和杆4之间,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安装在杆4上的状态下。
有利地,壁9平行于杆4,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壁9的上表面9c与壁9的下表面9d相对。壁9的下表面9d被布置为面对壳体43的内部体积V43,内部体积V43中特别地设置有驱动模块49和电子控制单元17,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有利地,壁9平行于杆4,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驱动轮13被配置为穿过壁9的中央开口51;换言之,驱动轮13穿过壁9的中心开口51,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非限制性地,中央开口51是通过在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中每一个的边缘上留出两个切口51a、51b的组合来实现的。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保持装置37。第一保持装置37与壳体43联接;换言之,第一保持装置37被配置为与壳体43联接,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以便将壳体43保持在杆4上,换言之将壳体43悬挂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保持装置39。第二保持装置39与壳体43联接;换言之,第二保持装置39被配置为与壳体43联接,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以便将壳体43保持在杆4上,换言之将壳体43悬挂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被配置为沿着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的移动方向D设置在驱动轮13第一旋转轴X13的两侧,换言之,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沿着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的移动方向D设置在驱动轮13第一旋转轴X13的两侧,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被配置为相对于机动驱动装置10的中间平面P(更具体地,相对于壁9)对称地布置。该中间平面P如图1所示。该中间平面P垂直于纵向轴线A4,并且优选地包括第一旋转轴线X13。
有利地,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是相同的。
因此,下文针对第一保持装置37所描述的内容适用于第二保持装置39。构成第一保持装置37的每个元件对于第二保持装置39而言是重复的,在其名称中可以包括“第二”来代替“第一”,并且可以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有利地,第一保持装置37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悬挂元件7。第一悬挂元件7被设置为相对于壳体43处于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
有利地,壳体4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被配置为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部分;换言之,第一凹槽8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部分,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非限制性地,第一凹槽8由在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中的每一个中留出的切口来实现。
在附图的示例中,第一凹槽8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凹槽8同时以形成第一开口的孔(特别是圆形孔)的形式通向壁9的上表面9c,并且以形成第二开口的切口的形式通向外围轮廓43c。
如图3所示,只要第一悬挂元件7相对于壳体43处于解锁状态,第一悬挂元件7就可在第一凹槽8内围绕旋转轴线X7旋转移动(mobile on rotation);换言之,第一悬挂元件7被配置为可在第一凹槽8内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移动,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第一保持装置37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操纵元件46。该第一操纵元件也可以被称为操作杆。此外,第一操纵元件46被配置为驱动第一悬挂元件7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围绕旋转轴线X7旋转;换言之,第一操纵元件46驱动第一悬挂元件7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围绕旋转轴线X7旋转,反之亦然。
在此,在第一悬挂元件7相对于壳体43的解锁状态下,第一悬挂元件7和第一操纵元件46通过以下方式绕旋转轴线X7旋转固定:通过第一凹槽8的第一开口将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部分接合在第一凹槽8中,并且通过第一凹槽8的第二开口将操纵元件46接合在同一第一凹槽8中。
有利地,操纵元件46包括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凹槽46a,用于接纳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部分7a。这使得第一悬挂元件7和操纵元件46绕旋转轴线X7一体旋转。
有利地,在解锁状态下,第一悬挂元件7相对于壳体43的第一凹槽8是可拆卸的。
因此,在解锁状态下,第一悬挂元件7可以通过沿旋转轴线X7的方向运动,从壳体43的第一凹槽8移除。
有利地,第一悬挂元件7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杆58和第一滑块59。壳体43的第一凹槽8被配置为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杆58;换言之,壳体43的第一凹槽8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杆58,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此外,第一滑块59被配置为与杆4的第二表面6接触;换言之,第一滑块59与杆4的第二表面6接触(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以便将壳体43保持在杆4上。
这样,第一滑块59允许机动驱动装置10通过在杆4的第二表面6上滑动而沿杆4移动。
在此,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部分7a是第一杆58的一部分。
有利地,第一滑块59被配置为布置在壳体43的外部;换言之,第一滑块59布置在壳体43的外部,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并且更具体地,在机动驱动装置10安装到杆4上的状态下,驱动轮13靠在杆4具有第一表面5的第一侧上,第一滑块59靠在杆4具有第二表面6的第二侧上。杆4的第二侧与杆4的第一侧相对。
有利地,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回位元件44。弹性回位元件44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被配置为将将驱动轮13压靠在杆4上;换言之,弹性回位元件44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将将驱动轮13压靠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如图4和图5所示,机动驱动装置10包括两个弹性回位元件44。此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是弹簧,尤其是压缩弹簧,并且是螺旋形的。
对弹性回位元件的数量和形状并没有限制,则弹性回位元件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是不同的。弹性复位元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三个或更多。此外,弹性回位元件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可以是拉伸弹簧,可以是销,或可以是弹簧片。
有利地,如图1所示,当壳体43悬挂在杆4上时,驱动轮13可在壳体43内移动,特别是按照平移运动M(具体为垂直方向)移动,从而通过弹性回弹元件44压靠在杆4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驱动模块49还包括罩50。此外,电动机11和传动装置28被配置为容纳在驱动模块49的罩50内;换言之,电动机11和传动装置28容纳在驱动模块49的罩50内,特别是在驱动模块49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罩50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此外,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被配置为通过固定元件(未示出)装配在一起;换言之,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通过固定元件(未示出)装配在一起,特别是在驱动模块49的组合结构中。
罩50的固定元件可以是例如螺钉固定元件。
对壳体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固定元件的类型并没有限制,则固定原件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例如,固定元件可以是弹性卡扣固定元件。
有利地,驱动轮13被配置为部分置于驱动模块49的罩50内,换言之,驱动轮13部分地置于驱动模块49的罩50内,也就是说,驱动轮13部分地置于驱动模块49的罩50外,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并且更具体地,在驱动模块49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弹性回位元件44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被配置为一方面与壳体43配合,另一方面与罩50配合;换言之,弹性回位元件44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一方面与壳体43配合,另一方面与罩50配合,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此外,驱动轮13被配置为通过一个或多个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杆4的第一表面5上;换言之,驱动轮13通过一个或多个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杆4的第一表面5上,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安装在杆4上的状态下。
这样,驱动模块49可以在弹性回位元件44的作用下在壳体43内移动,特别是按照平移运动M移动,以使得驱动轮13抵靠在杆4的第一表面5上,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这对应于上述平移运动M。
在此,弹性回位元件44被配置为一方面与布置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壳体43内的第一支承壁52配合,另一方面与驱动模块49的罩50配合;换言之,弹性回位元件44一方面与布置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壳体43内的第一支承壁52配合,另一方面与驱动模块49的罩50配合。
有利地,第一支承壁52平行于杆4,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非限制性地,第一支承壁52通过在壳体43的第一半壳43a和第二半壳43b中的每一个中留出的部分来实现。
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在机动驱动装置10通过电动机11的电激活而沿杆4移动期间,弹性回位元件44可以考虑到通过机动驱动装置10拉动或推动的屏障物2整体的变化,通过调整驱动轮13施加在杆4上的压力来关闭和打开屏障物2。
有利地,当电动机11被电激活时,罩50被配置为在壳体43内相对于壳体43的中间平面P倾斜;换言之,当电动机11被电激活时,罩50在壳体43内相对于壳体43的中间平面P倾斜。
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当电动机11电激活时,驱动轮13通过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杆4上,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位于壳体43内的第一支承壁52上,驱动轮13通过电动机11(也可能通过传动装置28)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13旋转。
这样,在弹性回位元件44上施加压力,以使得驱动模块49在壳体43内移动。驱动模块49在壳体43内的运动取决于电动机11的旋转方向,因而取决于驱动轮13的旋转方向。
通过这种方式,驱动模块49在壳体43内处于倾斜位置,并且更具体地,驱动模块49相对于杆4处于倾斜位置。
因此,在机动驱动装置10内产生拱起,使得驱动轮13在杆4上的力增大,从而使得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移动。
有利地,当电动机11电停用时,驱动模块49可以处于使驱动模块49的中间平面与壳体43的中间平面P平行的位置,实际上,驱动模块49的中间平面与中间平面P重叠。
作为变型(未示出),当电动机11电停用时,驱动块49可以停留在相对于壳体43的中间平面P倾斜的位置,尤其是由于驱动轮13在杆4的第一表面5上的作用力,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并且在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移动之后。
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当电动机11电停用时,驱动轮13通过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杆4上,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位于壳体43上,并且更具体地,弹性回位元件44抵靠在第一支承壁52上。
这样,力以平衡的方式施加在弹性回位元件44上。这个力被传递到壳体43和壁9,然后被传递到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然后由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将该力传递到杆4。
通过这种方式,驱动模块49在壳体43内可以处于竖直位置,并且更具体地,假设杆4是水平的,驱动模块49相对于杆4处于竖直位置。
有利地,壳体43被配置为通过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相对于杆4保持预定方向;换言之,壳体43通过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相对于杆4保持预定方向,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不变,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
这样,壳体43相对于杆4的这种预定方向是通过与杆4配合的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将机动驱动装置10保持在杆4上实现的,无论是在电动机11的电停用期间还是在电动机11的电激活期间。
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相对于杆4停止时,还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通过电动机11的电激活实现沿杆4移动时,壳体43的中间平面P与杆4的纵向轴线A4之间的夹角值(未示出)保持恒定。
优选地,壳体43的中间平面P与杆4的纵向轴线A4之间的夹角值90°。
机动驱动装置10的这种构造使得弹性回位元件44或每个弹性回位元件44的刚度值能够最小。
由于机动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相对于杆4保持位置,当电动机11电停用时,弹性回位元件44的刚度值决定了驱动轮13在杆4上的初始接触压力。
下面参照图3至图5和图8至图10更详细地描述图1至图7所示的机动驱动装置10的支撑件40。
支撑件40包括多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如图8所示,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沿支撑件40的第一对称平面P1对齐;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被配置为沿着支撑件40的第一对称平面P1对齐,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每个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包括第一电接触区域55。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多个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如图7所示,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沿壳体43的腔14的第二对称平面P2对齐;换言之,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被配置为沿壳体43的腔14的第二对称平面P2对齐,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支撑件40的第一对称平面P1与壳体43的第二对称平面P2重合;换言之,支撑件40的第一对称平面P1被配置为与壳体43的第二对称平面P2重合,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中的每一个包括另一电接触区域42。此外,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一电接触区域55中的每一个与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多个另一电接触区域42中的一个电接触;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一电接触区域55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与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多个另一电接触区域42中的一个电接触,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这样,将支撑件40安装在壳体43的腔14内,可以方便接近电力源12以对电力源12进行更换或充电,而不必从杆上拆卸机动驱动装置10。特别地,不论支撑件10在被插入壳体43的腔14内时的方向如何,电力源12与电子控制单元17之间的电连接都得以实现。
此外,将支撑件40取出到壳体43外以及将支撑件40放置到壳体43内部被设定为只使用安装人员的一只手就能实现,从而便于这些操作以及保证安装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当安装人员登上梯子到达安装在杆4上的机动驱动装置10时,因为安装人员可以用第二只手抓住梯子。
此外,无论支撑件40在被插入壳体43的腔14内时的方向如何,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相同的方式实施。
因此,当将支撑件40安装在壳体43的腔14内时,支撑件40相对于支撑件40的对称平面P1是可翻转的,同时确保电力源12与电子控制单元17的电连接的一致性。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此外,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比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多一个。
因此,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电连接相对于第一对称平面P1和第二对称平面P2是可翻转实现得,原因是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比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多一个额外的电连接元件。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换言之,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数量为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4a具有第一极性。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另一个54b具有第二极性。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相反。此外,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三个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换言之,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数量为三个。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具有第一极性。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具有第二极性。第二极性与第一极性相反。
因此,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电连接相对于第一对称平面P1和第二对称平面P2是可翻转实现的,原因是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比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多一个额外的电连接元件。
在此,第一电连接元件54a的第一极性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的第一极性分别相同。此外,第一电连接元件54b的第二极性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b、56c的第二极性分别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4a是负电端子,并且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另一个54b是正电端子。此外,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是正电端子,并且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均是负电端子。
作为变型,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是负电端子,并且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均是正电端子。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螺柱57。此外,如图8所示,第一螺柱57使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之间保持第一间隔距离D1;换言之,第一螺柱57被配置为使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之间保持第一间隔距离D1,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这样,第一螺柱57能够确保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之间的电绝缘距离,以避免电力源12和电子控制单元17的故障。
有利地,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属于第一电簧片60。此外,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极性相同,且属于第二电簧片61。
因此,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电连接相对于第一对称平面P1和第二对称平面P2是可翻转实现的,原因是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按照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极性分布在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之间。
此外,由于具有相同极性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b、56c被分组在同一电簧片61上,因此机动驱动装置10的获得成本最小。
在此,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
有利地,壳体43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螺柱62。如图7所示,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都通过第二螺柱62中的一个保持位置;换言之,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都被配置为通过第二螺柱62中的一个保持位置,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以使得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之间保持第二间隔距离D2,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
这样,第二螺柱62中的每一个能够确保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之间的电绝缘距离,以避免电力源12和电子控制单元17的故障。
在此,第一间隔距离D1等于第二间隔距离D2。
作为变型(未示出),第一间隔距离D1不等于第二间隔距离D2。
有利地,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电联接至电子板26;换言之,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电联接至电子板26,特别是在电子控制单元17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通过焊接的方式电联接至电子板26。
作为变型(未示出),第一电簧片60和第二电簧片61中的每一个通过电连接器或电线电连接到电子板26。
有利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第二电接触区域64。此外,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二电接触区域64中的每一个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二电接触区域64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支撑件4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联接元件67。第一电联接元件67设置于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二电接触区域64之间;换言之,第一电联接元件67被配置为设置于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二电接触区域64之间,尤其是在垂直于对称平面P1的方向上且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第一电联接元件67包括多个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此外,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中的每一个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换言之,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支撑件40包括单个第一电联接元件67。
在此,第一电联接元件67包括两个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
有利地,支撑件4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第二电联接元件69或每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设置在支撑件40的第一端40a处。第一端40a与支撑件40的第二端40b相对。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一电联接元件67设置在第二端40b处。第二电联接元件69或每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包括多个第四电连接元件70a、70b。此外,第四电连接元件70a、70b中的每一个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换言之,第四电连接元件70a、70b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与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支撑件40包括两个第四电联接元件69。
再次,每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包括两个第四电连接元件70a、70b。
有利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通过支撑件40的至少一个壁40c的嵌套、以及在此处的情况下通过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和第二壁40d的嵌套来保持;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通过支撑件40的至少一个壁40c的嵌套、以及在此处的情况下通过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和第二壁40d的嵌套来保持,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第一壁40c和第二壁40d设置在支撑件40的第二端40b处。
有利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通过布置在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处的至少一个紧固元件71来保持,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通过布置在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处的至少一个紧固元件71来保持,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在此,紧固元件71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的上表面上,换言之,朝向外部。
有利地,紧固元件71中的每一个通过楔固来保持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一个;换言之,紧固元件71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通过楔固来保持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一个,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这样,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被插入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和紧固元件71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的缝隙72中;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插入支撑件40的第一壁40c和紧固元件71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的缝隙72中。
有利地,第一电连接元件67通过至少支撑件40的第二壁40d的嵌套来保持;换言之,第一电连接元件67被配置为至少通过支撑件40的第二壁40d的嵌套来保持。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镂空部分74;换言之,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此外,第一电联接元件67被设置在第一镂空部分74的内部;换言之,第一电联接元件67被配置为设置在第一镂空部分74的内部,特别是在支撑件40的组合结构中。
有利地,第二电连接元件69中的每一个至少通过支撑件40的第三壁40e的嵌套来保持;换言之,第二电连接元件69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至少通过支撑件40的第三壁40e的嵌套来保持。第三壁40e设置在支撑件40的第一端40a处。
有利地,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镂空部分76;换言之,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在此,支撑件40包括两个镂空部分76。此外,第二电联接元件69或每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被设置在第二镂空部分76中的一个或多个内;换言之,第二电联接元件69或每个第二电联接元件69被配置为设置在或置于第二镂空部分76中的一个或多个内。
有利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通过切割和折叠薄板条来获得。同样地,第一电联接元件67和第二电联接元件69中的每一个通过切割和折叠薄板条来获得。
在此,用于制作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第一电联接元件67,以及第二电联接元件69中的每一个的薄板条由诸如铝、铜、黄铜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将支撑件安装在壳体的腔内,可以方便接近电力源以对电力源进行更换或充电,而不必从所述杆上拆卸机动驱动装置。
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
作为变型(未示出),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比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少一个。因此,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和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电连接相对于第一对称平面P1和第二对称平面P2是可翻转实现的,原因是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比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多一个额外的电连接元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可以为三个。此外,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可以为两个。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多个另一电接触区域42中的每一个与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第一电接触区域55中的一个电接触。
作为变型(未示出),机动驱动装置10只包括单个支撑装置37、39。
作为变型(未示出),在杆4为轨道、特别是具有“H”形截面的轨道的情况下,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挂钩,特别是销型挂钩。挂钩被配置为勾住掩蔽装置3的紧固元件53的环48;换言之,挂钩勾住掩蔽装置3的紧固元件53的环48,以便于将壳体43保持在杆4上。
在另一变型(未示出)中,第一保持装置37和第二保持装置39的挂钩都只是单个部件,例如可以是“U”形挂钩。因此,挂钩中的每一个由单个部件的分支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构成挂钩的单个部件的每个分支被配置为勾住掩蔽装置3的紧固元件53的环48;换言之,构成挂钩的单个部件的每个分支勾住掩蔽装置3的紧固元件53的环4,以便保持壳体43悬挂在杆4上。
作为变型(未示出),杆4例如可以具有由切面截断的圆形横截面,特别是在其下侧。在这种情况下,杆4的切面包括槽65并且形成了第一表面5的第一轨道5a和第二轨道5b,以及第二表面6的第一轨道6a和第二轨道6b。
作为变型(未示出),第一保持装置37的第一悬挂元件7至少包括第一杆58和第一从动轮(未示出),即游滑安装(montée folle),以代替第一滑块59。壳体43的第一凹槽8被配置为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杆58;换言之,壳体43的第一凹槽8容纳第一悬挂元件7的第一杆58,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此外,第一从动轮被配置为可绕旋转轴线(未示出)自由旋转,换言之,第一从动轮可绕旋转轴线(未示出)自由旋转;并且第一从动轮被配置为与杆4的第二表面6接触,换言之,第一从动轮与杆4的第二表面6接触,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以便将壳体43保持在杆4上。“从动”是指第一从动轮14或每个第一从动轮14在机动驱动装置10沿杆4的移动以及其与杆4的附着力(特别是与第二表面6的附着力)的作用下旋转。因此,该一个或多个第一从动轮因此通过壳体43沿移动方向D的平移运动而被驱动旋转。因此,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允许机动驱动装置10通过其在杆4的第二表面6上滚动而沿着杆4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持装置37包括两个第一从动轮。对第一从动轮的数量不作限制,则第一从动轮的数量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从动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三个。有利地,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被配置为布置在壳体43的外部;换言之,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被布置在壳体43的外部,特别是在机动驱动装置10的组合结构中。在此,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并且更具体地,在机动驱动装置10安装到杆4上的状态下,驱动轮13抵靠在杆4的第一侧上,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抵靠在杆4的第二侧上。有利地,当第一悬挂元件7处于相对于壳体43的锁定状态对应的位置时,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旋转轴线沿纵向轴线A4相对于驱动轮13的第一旋转轴线X13偏移。有利地,当第一悬挂元件7处于相对于壳体43的锁定状态对应的位置时,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旋转轴线正交于机动驱动装置10沿着杆4的移动方向D。此外,当第一悬挂元件7处于相对于壳体43的解锁状态对应的位置时,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机动驱动装置10沿着杆4的移动方向D。有利地,当第一悬挂元件7处于相对于壳体43的锁定状态对应的位置时,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旋转轴线平行于驱动轮13的第一旋转轴线X13。此外,当第一悬挂元件7相对于壳体43处于解锁状态对应的位置时,一个或多个第一从动轮的旋转轴线正交于驱动轮13的第一旋转轴线X13。有利地,驱动轮13包括胎面。该胎面能够被称为第一胎面。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包括第二胎面。此外,驱动轮13的第一胎面和从动轮的第二胎面被配置为分别与杆4的第一表面5和第二表面6接触;换言之,驱动轮13的第一胎面和从动轮的第二胎面分别与杆4的第一表面5和第二表面6接触,特别是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有利地,驱动轮13不同于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特别地,驱动轮13的外径大于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外径。有利地,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组装在第一杆58上,特别是通过轴(未示出)组装在第一杆58上。在一实施例中,轴一方面穿过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中心开口(未示出),另一方面穿过设置在第一杆58中的孔(未示出)。对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的组装类型不做限制,则组装类型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组装类型可以实现为旋拧或弹性卡扣。有利地,第二保持装置39与第一保持装置37相同。
作为变型(未示出),杆4可以例如具有圆形截面,特别是实心或中空的圆形截面。在这种情况下,杆4通常被称为圆杆或圆杠。此外,杆4不具有槽65。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保持装置37的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二保持装置39的第二从动轮或每个第二从动轮被配置为抵靠在杆4的第一滚动表面上;换言之,第一保持装置37的第一从动轮或每个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二保持装置39的第二从动轮或每个第二从动轮抵靠在杆4的第一滚动表面上。驱动轮13被配置为抵靠在杆4的第二滚动表面上;换言之,驱动轮13抵靠在杆4的第二滚动表面上。此外,杆4的第一滚动表面位于杆4的上侧,杆4的第二滚动表面位于杆4的下侧。
作为变型(未示出),屏障物2不具有悬挂元件7,特别是当杆4具有圆形截面时,该圆形截面可以被切面截断。在这种情况下,屏障物2包括孔眼。此外,杆4被插入至穿过屏障物2的孔眼,从而使屏障物2悬挂在杆4上。
作为变型(未示出),壁9还包括至少一个附接元件,并且更具体地包括两个附接元件。此外,附接元件或每个附接元件被配置为容纳挂钩75中的一个;换言之,附接元件或附接元件容纳挂钩75中的一个,以便于一方面使屏障物2悬挂在杆4上、且更具体地悬挂在紧固元件53上,并且另一方面,当机动驱动装置10电激活或当机动驱动装置10手动激活时,在机动驱动装置10相对于杆4移动的同时驱动屏障物2移动。附接元件或每个附接元件实现为挂钩形式。
作为变型(未示出),在掩蔽装置3包括两个屏障物2和单个杆4的情况下,掩蔽装置3包括两个机动驱动装置10。在掩蔽装置3的组合结构中,第一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保持在杆4处,换言之,第一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悬挂在杆4上;并且被配置为沿着杆4移动,从而关闭或打开第一屏障物2。此外,第二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保持在杆4上;换言之,第二机动驱动装置10被配置为悬挂在杆4上,并且被配置为沿着杆4移动,以便关闭或打开第二屏障物2。
此外,所公开的实施例和变型可以组合以生成本发明的新实施例,而不会超出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所述机动驱动装置(10)至少包括:
-壳体(43),所述壳体(43)包括至少一个腔(14);
-驱动模块(49);
-电力源(12);以及
-电子控制单元(17);
所述驱动模块(49)至少包括:
-电动机(11),所述电动机(11)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电力源(12)供给电力;以及
-驱动轮(13),所述驱动轮(13)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电动机(11)驱动绕第一旋转轴线(X13)旋转,并与所述掩蔽装置(3)的杆(4)的第一表面(5)接触,以便沿所述杆(4)朝移动方向(D)移动所述机动驱动装置(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动驱动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40),所述电力源(12)置于所述支撑件(40)内部,所述支撑件(40)形成所述壳体(43)的一部分,以允许从所述壳体(43)的外部接近所述电力源(12);
所述支撑件(40)置于所述壳体(43)的所述腔(14)内;
所述支撑件(40)包括多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沿所述支撑件(40)的第一对称平面(P1)对齐;
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电接触区域(55);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多个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沿所述壳体(43)的所述腔(14)的第二对称平面(P2)对齐,所述支撑件(40)的所述第一对称平面(P1)与所述壳体(43)的所述第二对称平面重合(P2);
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中的每一个包括另一电接触区域(42);
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所述第一电接触区域(55)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所述另一电接触区域(42)中的一个电接触,或者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的所述另一电接触区域(42)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所述第一电接触区域(55)中的一个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40)包括第一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第二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
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比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多一个,或者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4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4a)具有第一极性,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中的另一个(54b)具有第二极性,所述第二极性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三个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56a,56b,56c),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具有第一极性,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具有第二极性,所述第二极性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螺柱(57);
所述第一螺柱(57)使所述两个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之间保持第一间隔距离(D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一个(56a)属于第一电簧片(60);
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中的另外两个(56b,56c)极性相同、且属于第二电簧片(6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43)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螺柱(62);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簧片(60,61)中的每一个通过所述第二螺柱(62)中的一个保持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电簧片(60,61)之间保持第二间隔距离(D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7)包括至少一个电子板(26);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簧片(60,61)中的每一个电联接到所述电子板(26)。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源(12)包括多个电能存储元件(27);
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第二电接触区域(64);
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所述第二电接触区域(64)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4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联接元件(67),所述第一电联接元件(67)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54a,54b)的所述第二电接触区域(64)之间;
所述第一电联接元件(67)包括多个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
所述第三电连接元件(68a,68b)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电能存储元件(27)中的一个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掩蔽装置(3)的机动驱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40)包括两个紧固元件(41);
所述壳体(43)包括两个开口(45);
每个紧固元件(41)被配置为与所述壳体(43)的所述开口(45)中的一个配合,以使所述支撑件(40)在所述壳体(43)内保持位置。
11.一种掩蔽装置(3),至少包括:
-屏障物(2);
-杆(4);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驱动装置(10),所述屏障物(2)悬挂在所述杆(4)上并且可通过所述机动驱动装置(10)沿所述杆(4)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2202509 | 2022-03-22 | ||
FR2206635 | 2022-06-30 | ||
FR2206635A FR3133883B1 (fr) | 2022-03-22 | 2022-06-30 | Dispositif d’entraînement motorisé d’un dispositif d’occultation et dispositif d’occultation associ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92017A true CN116792017A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45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80575.2A Pending CN116792017A (zh) | 2022-03-22 | 2023-03-20 | 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92017A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10280575.2A patent/CN11679201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363822A1 (en) | Battery-operated window treatment | |
US4951730A (en) | Window blind system | |
CN114901108B (zh) | 机动驱动装置、掩蔽或日光保护装置及家庭自动化设备 | |
CN103827432B (zh) | 带有便于操作位置的电池供电的电动窗帘装置 | |
US8125167B1 (en) | Motorized barrier adjus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20120090797A1 (en) | Motorizable shade system and method | |
JP2005509767A (ja) | オペレータ・システムとそのようなシステムを含むアパーチャ部材 | |
KR100772149B1 (ko) | 가변 벽체 시스템 | |
US4896713A (en) | Drive unit for a vertical blind or the like and vertical blind utilizing same | |
KR100706328B1 (ko) | 슬라이드 도어의 전동 개폐장치 | |
US11713619B2 (en) | Screening device | |
CN109805727B (zh) | 窗帘机动力系统及隐藏式电动窗帘机 | |
CN116792017A (zh) | 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 | |
EP4433681A1 (en) | Motorized window treatment | |
JP6423057B1 (ja) | シェード構造体への着脱が自在な電動昇降装置 | |
CN216534859U (zh) | 遮蔽装置及住宅自动化控制设备 | |
CN114786542B (zh) | 闭口或遮阳装置的电动驱动装置、闭口或遮阳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16784655A (zh) | 机动驱动装置,掩蔽装置,及组装和拆除方法 | |
CN116096273A (zh) | 用于掩蔽或遮阳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掩蔽或遮阳装置及相关设备 | |
US20190249478A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motorised drive device of a sliding window for a building | |
CN118630524A (zh) | 用于掩蔽装置的机动驱动装置、及相关掩蔽装置 | |
JPH11152974A (ja) | 建物用シャッタ | |
JP2000008707A (ja) | 引違い窓の開閉装置 | |
CN1965142B (zh) | 电动组件和操作可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间移动的物体的方法 | |
KR102146965B1 (ko) | 자동, 수동, 반자동 개폐가 가능한 전동 창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