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6631B - 一种转换插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换插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06631B CN116706631B CN202310948922.4A CN202310948922A CN116706631B CN 116706631 B CN116706631 B CN 116706631B CN 202310948922 A CN202310948922 A CN 202310948922A CN 116706631 B CN116706631 B CN 1167066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tton
- sliding frame
- sliding
- shell
- ho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0—Means for supporting coupling part when not engag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转换插头,该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插脚孔和伸出孔,壳体内设置有彼此错位分布的第一滑动架和多个第二滑动架,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旋钮,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与旋钮传动连接的活动臂,第一滑动架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中的一个连接,第一滑动架在活动臂的推动下,可将与第二滑动架连接的插脚推出伸出孔;壳体内还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用于第一滑动架和第二滑动架的复位。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的转换插头的壳体上形成的通孔结构较多,较容易积尘,或者有异物进入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换插头。
背景技术
转换插头是用于将不同规格的插头和插孔之间进行适配的装置,转换插头的适配插脚具有多种规格(如欧规、英规、美规等)。
在相关技术中,各个适配插脚独立连接有把手,把手与转换插头的壳体进行相对移动时,将插脚伸出于壳体外侧,为此壳体上开设有与每个把手对应设置的滑槽,从而增加了壳体上形成的通孔结构。
由于壳体上形成的通孔结构较多,因此相关技术的转换插头内部,较容易积尘,或者有异物进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转换插头,旨在解决相关技术的转换插头的壳体上形成的通孔结构较多,较容易积尘,或者有异物进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转换插头,该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插脚孔和伸出孔,壳体内设置有彼此错位分布的第一滑动架和多个第二滑动架,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旋钮,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与旋钮传动连接的活动臂,第一滑动架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中的一个连接,第一滑动架在活动臂的推动下,可将与第二滑动架连接的插脚推出伸出孔;壳体内还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用于第一滑动架和第二滑动架的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架包括用于与活动臂抵接的抵接臂、与抵接臂连接的滑块,滑块上设有用于与第二滑动架连接的转接柱,转接柱可复位地与滑块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臂与活动臂抵接的一侧上形成有限位臂,限位臂与抵接臂之间的夹角空间用于容纳活动臂的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柱的数量为多个,间隔在滑块上,各第二滑动架上开设有与对应的转接柱配合的转接孔;
壳体外侧设置有与多个转接柱一一对应的多个按钮,按钮用于推动转接柱,使转接柱的一部分伸入转接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的内壁沿滑块的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抵顶凸筋,多个抵顶凸筋与多个转接柱一一对应,抵顶凸筋可抵接于转接柱,以阻止转接柱的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开设有排列设置的多个按钮孔,多个按钮孔与多个按钮一一对应,按钮可复位地嵌设在按钮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按钮孔中,相邻的两个按钮孔之间通过第一滑槽彼此连通,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滑块,第一限位滑块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按钮孔,另一端则位于第一滑槽内;多个按钮孔中,相隔的两个按钮孔之间通过第二滑槽彼此连通,第二滑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滑块,第二限位滑块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按钮孔,另一端则位于第二滑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钮面向按钮孔的一侧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倒角面;和/或第一限位滑块的两端部面向按钮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倒角面,第二限位滑块的两端部面向按钮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三倒角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底面的若干导向柱和分别套设在各导向柱上的复位弹簧,第一滑动架和各第二滑动架上贯设有多个导向孔,各导向孔与对应的导向柱套接,各复位弹簧用以弹性支撑对应的第一滑动架与第二滑动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插脚孔相对的插接盘和与插接盘连接的导电杆,导电杆沿第一滑动架的活动方向延伸,导电杆相对远离插接盘的一端上形成有插接槽,每个第二滑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插接槽插接的插接片。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转换插头的不同规格的插脚的伸缩过程均通过相同的旋钮来进行调节,而旋钮通过旋转的方式驱动用于伸缩插脚的活动臂,因此转换插头的壳体上除了插脚孔和伸出孔之外,只需形成用于旋钮和活动臂之间的传动连接的连接孔,而且该连接孔被旋钮和活动臂之间的传动结构所堵封,从而使转换插头上开设的通孔结构最小化,降低了转换插头内积尘和异物的进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在另一视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在一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转换插头在另一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转换插头的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转换插头的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转换插头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转换插头的又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转换插头的B-B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中转换插头的C-C处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中转换插头的D-D处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接盘与插脚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顶壁、底部、侧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施例提供了转换插头,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转换插头包括壳体100。壳体100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插脚孔100a和伸出孔100b,插脚孔100a兼容多个国家规格的插脚,例如国规、美规、英规等插脚均能插入至插脚孔100a内进行取电;壳体100内设置有彼此错位分布的第一滑动架200和多个第二滑动架30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架200和多个第二滑动架300均能在壳体100内部沿插脚孔100a向伸出孔100b的方向来回滑动。
壳体100的外侧设置有旋钮410,壳体100的内侧设置有与旋钮410传动连接的活动臂420。旋钮410和活动臂420之间的传动连接方式可以是两者之间直接通过传动轴来彼此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两者之间通过较复杂的传动连接机构(如多个齿轮匹配形成的传动结构)来彼此传动连接。
其中,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滑动架200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300中的一个连接,每个第二滑动架300上连接有插脚310,且不同第二滑动架300上连接的插脚310的规格彼此不同,例如: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第二滑动架300,该三个第二滑动架300上分别连接有英规、美规、欧规规格的插脚310,但不限于此。
当其中一第二滑动架300与第一滑动架200连接后,旋转旋钮410时,活动臂420在旋钮410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如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推动第一滑动架200,使第一滑动架200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滑动架300进行滑动,如图5所示为第一滑动架200的初始的位置,如图6所示为第一滑动架200在旋钮410旋转带动下滑动后的位置。
在该过程中,与第二滑动架300连接的插脚310随着第二滑动架300的滑动经伸出孔100b向壳体100外侧伸出,如此设置,用户可选择需要进行插接取电的插脚310,再将该插脚310推出壳体100后与外部插座进行插接取电。
另外,壳体100内还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用于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的复位。具体地,当沿第二方向(如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旋钮410时,活动臂420不再对第一滑动架200施加作用力,因此第一滑动架200在复位机构的复位作用下返回原始位置处,其过程中,第二滑动架300也在复位机构的复位作用下返回原始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复位机构除了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复位作用之外,还用于维持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的原始位置,从而阻止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自主地与壳体100发生相对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该复位机构可以是套簧、扭簧、拉簧或是其他具有能驱动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进行复位的机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第一滑动架200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300中的一个连接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滑动架200设置在壳体100内的一侧,多个第二滑动架300设置在壳体100内的另一侧并沿第一滑动架200延伸方向呈间隔设置,各第二滑动架300还可朝靠近第一滑动架200的方向滑动,当需要选择推出插脚时,即可推动与所选插脚相应的第二滑动架300朝靠近第一滑动架200的方向滑动,使其与第一滑动架200进行连接,此时的连接可以是第一滑动架200在第二滑动架300的上方,如此第一滑动架200朝靠近伸出孔100b滑动时能够抵顶在其下方的第二滑动架300向下滑动,以此实现第一滑动架200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300中的一个连接并推动相应的第二滑动架300上的插脚伸出壳体100;
又如,第一滑动架200上设置有与各第二滑动架300一一对应的连接凸块,各连接凸块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第二滑动架300的上方,如此,选择所需要推出的插脚相对应的连接凸块,将其伸入到第二滑动架300的上方,之后第一滑动架200朝靠近伸出孔100b滑动时就能够抵顶在连接凸块下方对应的第二滑动架300向下滑动,如此实现第一滑动架200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300中的一个连接并推动相应的第二滑动架300上的插脚伸出壳体100。第一滑动架200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滑动架300中的一个连接的连接方式还有很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结构中,不同规格的插脚310的伸缩过程均通过相同的旋钮410来进行调节,而旋钮410通过旋转的方式驱动用于伸缩插脚310的活动臂420,因此转换插头的壳体100上除了插脚孔100a和伸出孔100b之外,只需形成用于旋钮410和活动臂420之间的传动连接的连接孔,而且该连接孔被旋钮410和活动臂420之间的传动结构所堵封,从而使转换插头上开设的通孔结构最小化,降低了转换插头内积尘和异物的进入。
继续参照图4至图6所示,第一滑动架200包括用于与活动臂420抵接的抵接臂230和与抵接臂230连接的滑块220。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臂420推动第一滑动架200的过程实际是活动臂420推动抵接臂230,而抵接臂230被推动时带动与其连接的滑块220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一滑动架200与第二滑动架300进行连接,请继续结合图7至图9所示,滑块220上设有用于与第二滑动架300连接的转接柱221,转接柱221可复位地与滑块220连接。具体是,滑块22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转接柱221的通槽,转接柱221通过弹簧与通槽槽壁连接,从而与滑块220可复位地连接。当推动转接柱221时,转接柱221会伸出滑块220并与第二滑动架300连接,以此实现第一滑动架200与第二滑动架300之间的连接。
结合图3和图11所示,抵接臂230的与活动臂420抵接的一侧上形成有限位臂210,限位臂210与抵接臂230之间的夹角空间用于容纳活动臂420的自由端。当活动臂420的自由端位于限位臂210与抵接臂230之间的夹角空间时,活动臂420的旋转活动被限位臂210所阻止,在此基础上,复位机构经第一滑动架200对活动臂420施加的作用力和限位臂210对活动臂420施加的作用力之间相互抵消,从而使活动臂420处于静止状态,以此实现了对活动臂420的锁定效果,从而使得用户在松开旋钮410后,活动臂420也不会自行旋转复位,如此插脚310经伸出孔100b伸出后即使受到外界的作用力也不会缩回壳体100内,方便插脚与外部插座进行插接。
具体的,当需要切换其他规格的插脚310时,将旋钮410沿第二方向(如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以此向活动臂420提供第二方向的作用力。活动臂420在被锁定的状态下,抵接臂230只是在复位机构的作用力下限制活动臂420的转动,不能完全阻止活动臂420的转动,所以当使用者通过旋钮410向活动臂420施加的第二方向的转动力大于抵接臂230对于活动臂420的限制力时,活动臂420会稍微推开抵接臂230并解脱限位臂210与抵接臂230之间的夹角空间的束缚后向第二方向旋转,从而不再对抵接臂230施加推力。此时,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回到原始位置,同时,转接柱221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如此第一滑动架200可以与原先连接的第二滑动架300进行分离,之后与其他第二滑动架300进行连接,并在活动臂420的作用下将其他规格的插脚310推出壳体100的外侧。
由于本实施例的不同规格的插脚310均通过相同的旋钮410来进行伸缩,而且也通过相同的活动臂420来实现锁定,从而无需在每个第二滑动架300上设置独立的锁定机构对插脚310推出后锁定,简化了转换插头内部的结构。
继续参照图3以及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滑块220上设置的转接柱221数量为多个,多个转接柱221间隔排列在滑块220上。而各第二滑动架300上开设有与对应的转接柱221配合的转接孔320。壳体100外侧设置有与多个转接柱221一一对应的多个按钮110,按钮110可复位地与壳体100连接。按钮110用于推动转接柱221,使转接柱221的一部分伸入转接孔320内,使第二滑动架300与滑块220之间进行连接。
当转接柱221与对应的第二滑动架300上的转接孔320插接的状态下(需要通过外力来维持转接柱的一部分伸入转接孔内),扭转旋钮410时,第二滑动架300随着第一滑动架200一起滑动。在滑动过程中,转接柱221的相对远离转接孔320的一端与壳体100的内侧表面抵接,从而伸入转接孔320的转接柱221一部分不会脱离转接孔320,在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第二滑动架300与第一滑动架200之间的连接。
当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回到原始位置时,转接柱221不再与壳体100的内侧表面抵接,从而发生复位,以此伸入到转接孔320内的转接柱221的部分退出转接孔320,从而第一滑动架200和第二滑动架300之间发生分离,直至其他转接柱221插入对应的转接孔320。
结合如图10所示,当第一滑动架200进行滑动时,滑块220带动其他未选用的转接柱221一起滑动。该过程中未选用的转接柱221随着滑块220滑动一定距离后,在壳体100内侧表面的抵接作用下向滑块220的外侧推出,但是此时滑块220已经与其余的第二滑动架300发生错位,从而转接柱221即使从滑块220上推出也无法插接在对应的转接孔320内,以此未选用的插脚不会推出壳体100外侧。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各转接柱221在随滑块220滑动时能与壳体100内侧表面进行抵接以维持与转接孔320的插接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100的内侧设置有沿滑块220的滑动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抵顶凸筋120。多个抵顶凸筋120与多个转接柱221一一对应。如图7至图9所示,在滑块220带动第二滑动架300进行滑动的过程中,抵顶凸筋120与转接柱221抵接,阻止转接柱221的复位,以维持转接柱221的一部分伸入转接孔320内的状态,而且由于抵顶凸筋120凸设于壳体100的内侧表面,所以抵顶凸筋120与转接柱221抵接时,使转接柱221更深地插接在转接孔320内,以此提高第二滑动架300与第一滑动架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3所示,壳体100上开设有排列设置的多个按钮孔111,多个按钮孔111与多个按钮110一一对应,按钮110可复位地嵌设在按钮孔111内。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在多个按钮孔111中,相邻的两个按钮孔111之间通过第一滑槽彼此连通,在这里“相邻”是指两个按钮孔111之间没有其他按钮孔111设置。其中,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滑块112,第一限位滑块112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按钮孔111,另一端则位于第一滑槽内。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会推开第一限位滑块112的一端,使第一限位滑块112的另一端伸入相邻的按钮孔111内。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始终将第一限位滑块112推向相邻的按钮孔111,从而使第一限位滑块112的另一端阻挡相邻按钮孔111内的按钮110的按压,防止相邻的两个按钮110被同时按压,以阻止不同规格的两个插脚310同时伸出的情形。
继续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在多个按钮孔111中,相隔的两个按钮孔111之间通过第二滑槽彼此连通,在这里“相隔”是指两个按钮孔111之间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其他按钮孔111,两个按钮孔111之间被该一个或者多个其他按钮孔111所隔开的意思。其中,第二滑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滑块113,第二限位滑块113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按钮孔111,另一端则位于第二滑槽内。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会推开第二限位滑块113的一端,使第二限位滑块113的另一端伸入相隔的按钮孔111内。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始终将第二限位滑块113推向相邻的按钮孔111,从而使第二限位滑块113的另一端阻挡相隔按钮孔111内的按钮110的按压,防止相隔的两个按钮110被同时按压,以阻止不同规格的两个插脚310同时伸出的情形。
进一步地,在一可选示例中,按钮110面向按钮孔111的一侧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倒角面。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第一倒角面与第二限位滑块113或者第一限位滑块112的端部抵接,在第一倒角面的导向作用下,第一限位滑块112或者第二限位滑块113能够较方便地被推开。
或者,在另一可选示例中,第一限位滑块112的两端部面向按钮110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倒角面,第二限位滑块113的两端部面向按钮110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三倒角面。按钮110在按压的过程中,按钮110的边缘与第二倒角面或者第三倒角面抵接,在第二倒角面或第三倒角面的导向作用下,第一限位滑块112或者第二限位滑块113能够较方便地被推开。
继续参照图3以及图7至图9所示,为了方便转接插头各零部件的安装,壳体100包括底壳101和上盖102,上盖102用于覆盖底壳101的敞口处,插脚孔100a开设在上盖102上,伸出孔100b开设在底壳101的底壁。
为了方便复位机构对第一滑动架200以及各第二滑动架300实施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壳101的底壁内侧面上的多个第一导向柱115和多个第二导向柱116。第一导向柱115上套设有第一压簧117,第一滑动架200的滑块220和抵接臂230上开设有与第一导向柱115对应的多个导向孔,第一导向柱115穿设在导向孔内,使第一滑动架200沿着第一导向柱115进行滑动。第一压簧117的两端分别抵接底壳101底壁和第一滑动架200,从而支撑第一滑动架200的同时,当第一滑动架200发生位移时,对第一滑动架200起到复位作用。
第二导向柱116上套设有第二压簧118,第二滑动架300上开设有与第二导向柱116对应的多个导向孔,第二导向柱116穿设在导向孔内,使第二滑动架300沿着第二导向柱116进行滑动。第二压簧118的两端分别抵接底壳101底壁和第二滑动架300,从而支撑第二滑动架300的同时,当第二滑动架300发生位移时,对第二滑动架300起到复位作用。
继续参照图3和图13以及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00内还设置有与插脚孔100a相对的插接盘610和与插接盘610连接的导电杆620。外接插脚310经插脚孔100a与插接盘610连接,以此形成导电连接。导电杆620沿第一滑动架200的活动方向延伸,导电杆620相对远离插接盘610的一端上形成有插接槽630,每个第二滑动架300上设置有用于与插接槽630插接的插接片330。当插脚310经伸出孔100b向壳体100外侧伸出时,插接片330插接在插接槽630内,从而使插脚310与外接电器的插脚之间形成导电连接。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内还设置有直流插口700。壳体100上开设有与直流插口700相对的插头孔100c,直流插口700通过插头孔100c向壳体100外侧露出。其中,直流电插口可以是USB 插口、Type-C插口、Micro插口或是其他直流电的插口,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发明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插脚孔和伸出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彼此错位分布的第一滑动架和多个第二滑动架,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旋钮,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旋钮传动连接的活动臂,所述第一滑动架可选择地与所述多个第二滑动架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在所述活动臂的推动下,可将与所述第二滑动架连接的插脚推出所述伸出孔;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所述第一滑动架和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复位;
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架包括用于与所述活动臂抵接的抵接臂、与所述抵接臂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滑动架连接的转接柱,所述转接柱可复位地与所述滑块连接;
其中,所述抵接臂与所述活动臂抵接的一侧上形成有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与所述抵接臂之间的夹角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活动臂的自由端,所述活动臂的自由端位于所述限位臂与所述抵接臂之间的夹角空间时,所述活动臂的旋转活动被所述限位臂所阻止;
其中,所述转接柱的数量为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滑块上,各所述第二滑动架上开设有与对应的所述转接柱配合的转接孔,所述壳体外侧设置有与多个所述转接柱一一对应的多个按钮,所述按钮用于推动所述转接柱,使所述转接柱的一部分伸入所述转接孔内;
其中,所述壳体的内壁沿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设置有多个抵顶凸筋,多个所述抵顶凸筋与多个所述转接柱一一对应,所述抵顶凸筋可抵接于所述转接柱,以阻止所述转接柱的复位;
其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排列设置的多个按钮孔,所述多个按钮孔与所述多个按钮一一对应,所述按钮可复位地嵌设在所述按钮孔内;
其中,所述多个按钮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按钮孔之间通过第一滑槽彼此连通,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滑块,所述第一限位滑块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所述按钮孔,另一端则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按钮在按压的过程中始终将所述第一限位滑块推向相邻的所述按钮孔,从而使所述第一限位滑块的另一端阻挡相邻的所述按钮孔内的所述按钮的按压,防止相邻的两个所述按钮被同时按压;
所述多个按钮孔中,相隔的两个所述按钮孔之间通过第二滑槽彼此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滑块,所述第二限位滑块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伸入所述按钮孔,另一端则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按钮在按压的过程中始终将所述第二限位滑块推向相隔的所述按钮孔,从而使所述第二限位滑块的另一端阻挡相隔的所述按钮孔内的所述按钮的按压,防止相隔的两个所述按钮被同时按压;
其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面的若干导向柱和分别套设在各所述导向柱上的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滑动架和各所述第二滑动架上贯设有多个导向孔,各所述导向孔与对应的导向柱套接,各所述复位弹簧用以弹性支撑对应的第一滑动架与第二滑动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面向所述按钮孔的一侧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倒角面;
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滑块的两端部面向所述按钮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限位滑块的两端部面向所述按钮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第三倒角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插脚孔相对的插接盘和与所述插接盘连接的导电杆,所述导电杆沿所述第一滑动架的活动方向延伸,所述导电杆相对远离所述插接盘的一端上形成有插接槽,每个所述第二滑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接槽插接的插接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48922.4A CN116706631B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转换插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48922.4A CN116706631B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转换插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6631A CN116706631A (zh) | 2023-09-05 |
CN116706631B true CN116706631B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782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48922.4A Active CN116706631B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转换插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066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13294B (zh) * | 2023-10-08 | 2024-01-19 | 珠海市钛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换插座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57598A (zh) * | 2004-01-08 | 2008-09-03 | 新世代株式会社 | 适配器、卡盒、计算机系统以及娱乐系统 |
CN101872911A (zh) * | 2010-05-18 | 2010-10-27 | 智嘉通讯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 旋转选择推出式多国电源转接器 |
US7857639B1 (en) * | 2010-01-15 | 2010-12-28 | General Jack Technology Ltd. | Safety electric connector |
CN204315880U (zh) * | 2015-01-27 | 2015-05-06 | 毕津源 | 新型三合一手机充电线 |
CN107809035A (zh) * | 2017-12-01 | 2018-03-16 | 深圳市欧力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转接头 |
CN109713538A (zh) * | 2019-03-04 | 2019-05-03 | 深圳市欧力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转接头 |
WO2022088936A1 (zh) * | 2020-10-28 | 2022-05-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
2023
- 2023-07-31 CN CN202310948922.4A patent/CN1167066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57598A (zh) * | 2004-01-08 | 2008-09-03 | 新世代株式会社 | 适配器、卡盒、计算机系统以及娱乐系统 |
US7857639B1 (en) * | 2010-01-15 | 2010-12-28 | General Jack Technology Ltd. | Safety electric connector |
CN101872911A (zh) * | 2010-05-18 | 2010-10-27 | 智嘉通讯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 旋转选择推出式多国电源转接器 |
CN204315880U (zh) * | 2015-01-27 | 2015-05-06 | 毕津源 | 新型三合一手机充电线 |
CN107809035A (zh) * | 2017-12-01 | 2018-03-16 | 深圳市欧力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转接头 |
CN109713538A (zh) * | 2019-03-04 | 2019-05-03 | 深圳市欧力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转接头 |
WO2022088936A1 (zh) * | 2020-10-28 | 2022-05-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6631A (zh)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62672B1 (en) | Lockable socket | |
CN106246011B (zh) | 一种按钮锁定装置 | |
CN116706631B (zh) | 一种转换插头 | |
CN101872911A (zh) | 旋转选择推出式多国电源转接器 | |
US5833483A (en) | ZIF PGA socket | |
CN105261908A (zh) | 带有伸缩式插头的插座转换器 | |
WO2022001426A1 (zh) |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
CN105206993A (zh) | 插头可伸缩收纳的转换器 | |
WO2021017505A1 (zh) | 一种转换接头 | |
TW201641224A (zh) | 具有導向功能的螺絲釋放裝置 | |
CN213242965U (zh) |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
CN105261907A (zh) | 一种可伸缩的地极插销转换器 | |
US2011015972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lug, and socket | |
CN113555262B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0238782A1 (zh) | 一种多国转换器 | |
CN215119325U (zh) | 插座 | |
CN113552925B (zh) | 锁定机构、及用于固定的系统 | |
CN212114225U (zh) | 插头插座转换器 | |
US20080102681A1 (en)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with an improved driver member | |
CN210379519U (zh) | 电源插座的支撑组件及电源插座 | |
CN117317742A (zh) | 适配器和轨道插座 | |
CN221226640U (zh) | 一种墙插转换座 | |
CN213071574U (zh) | 适配器 | |
CN222127173U (zh) | 一种适配器及具有其的轨道插座 | |
CN118825718B (zh) | 一种机械连锁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