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98858B -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Google Patents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98858B CN116698858B CN202310688234.9A CN202310688234A CN116698858B CN 116698858 B CN116698858 B CN 116698858B CN 202310688234 A CN202310688234 A CN 202310688234A CN 116698858 B CN116698858 B CN 1166988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cb
- upstream
- downstream
- correction
- tes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9—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 G01N21/8914—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xamin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2—Recycling of waste of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分案申请提供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PCB板自动检测机包括传输装置、第一校正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传输装置包括用于传入待测的PCB板的进料位、用于初次校正待测的PCB板的第一校正位和用于获取待测的PCB板的图像的检测位,传输装置用于将待测的PCB板从进料位依次传输至第一校正位和检测位;第一校正机构用于校正位于第一校正位的PCB板;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位于检测位的PCB板的图像。本发明通过第一校正机构的设置,提高了传送的精准度;通过传送装置的设置,提高了传送的稳定度,通过图像获取装置的设置,提高了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710561920.4”、申请日为:“2017年07月11日”发明名称为:“PCB板自动检测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电路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PCB板(印刷电路板)的检测而言,厂家对其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对PCB板缺陷检测的效率以及缺陷扫描的成像质量等。
在现有的PCB板自动检测机中,要么注重检测效率,要么注重缺陷扫描的成像质量,比如传统的AOI检测机,其成像后的辨识度不高,较为容易引起误判;比如现有的PCB板检测机,只能同一时间检测PCB板的一个面,很是浪费检测时间;或者又比如现有的PCB板检测机的传输机构,容易打滑以及传送的过程中,传送的物体容易产生偏移,而影响成像质量和检测效率。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以解决上述中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以解决现有的PCB板自动检测机对PCB板缺陷检测的效率低和扫描成像质量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上游传送带、衔接于所述上游传送带的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两端的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游传送带两端的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用于驱动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之间设置有用于图像获取装置获取图像的空隙;
其中,所述上游传送带和所述下游传送带一一对应衔接,且所述上游传送带之间、所述下游传送带之间均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检测位,所述图像获取装置位于所述检测位的下方,所述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位于所述检测位的PCB板的图像。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PCB板自动检测机,其包括上述第二传输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还包括:
第一传输机构,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上设置有用于传入待测的PCB板的进料位和初次校正待测的PCB板的第一校正位;
第一校正机构,用于校正位于所述第一校正位的PCB板。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滚筒、驱动所述滚筒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滚筒交替设置,多个所述滚筒的转动侧面形成一用于传送待测的PCB板的传送平面;
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重合于所述传送平面;
所述支撑件分为具有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件和具有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件,所述传送平面包括设置有所述进料位的上游段和设置有所述第一校正位的下游段,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上游段,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下游段,
所述第一支撑部面向所述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凸弧面,所述第一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线区域,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平面或异型面,所述第二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面区域。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上游传送带、衔接于所述上游传送带的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两端的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游传送带两端的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用于驱动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之间设置有用于所述图像获取装置获取图像的空隙;
其中,所述上游传送带和所述下游传送带一一对应衔接,且所述上游传送带之间、所述下游传送带之间均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上游主动轴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的末端,所述下游主动轴设置在所述下游传送带的首端;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带动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齿轮箱和用于驱动所述齿轮箱转动运作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和所述齿轮箱转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和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连接。
在本发明中,所述齿轮箱包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间的主动齿轮、啮合在所述主动齿轮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啮合在所述主动齿轮另一侧的第二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主连接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第一副连接轴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第二副连接轴;
所述主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副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上游主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副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下游主动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在本发明中,所述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呈等腰三角形式排布。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两侧的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侧板之间的上游支撑板和下游支撑板;
所述上游主动轴、上游同步轴、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均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侧板上,所述上游支撑板位于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之间,所述下游支撑板位于所述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之间;
所述上游支撑板和下游支撑板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隙两端的用于抵压待测的PCB板的滚压轴,所述滚压轴通过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侧板的顶部;所述滚压轴的外周面包覆有一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到所述上游传送带的距离、以及所述柔性层到所述下游传送带的距离均略小于待测的PCB板的厚度。
在本发明中,设置在所述上游主动轴上方的所述滚压轴偏向所述上游传送带的上游方向和所述上游主动轴相错设置,设置在所述下游主动轴上方的所述滚压轴偏向所述下游传送带的下游方向和所述下游主动轴相错设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柔性层为橡胶或泡棉。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底板,所述侧板的两端通过支撑块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通过一固定底座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空隙的正下方,且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空隙的截面积。
在本发明中,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的宽度大致相等,每个所述上游传送带的宽度大致相等,每个所述下游传送带的宽度大致相等。
在本发明中,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均具有两个。
在本发明中,所述PCB板自动检测机包括二次校正待测的PCB板的第二校正机构,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一对待测的PCB板进行二次校正的且位于所述第一校正位和检测位之间的第二校正位,所述第二校正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校正位的上方;
所述第二校正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固定板、卡设在所述固定板上的用于感应待测的PCB板的感应器、固定设置所述固定板上的旋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轴的校正组件以及驱动所述校正组件转动抬起和转动下降的驱动部件,所述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校正组件的前面,所述旋转轴通过支撑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校正组件伸出所述固定板并面向所述第二校正位的方向延伸,所述驱动部件通过一固定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
所述校正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轴的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且朝向所述第二校正位延伸的延伸板以及可调设置在所述延伸板上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用于挡住传送至所述第二校正位上的待测的PCB板,以校正待测的PCB板的偏差。
在本发明中,当所述第二校正机构处于阻挡状态时,所述驱动部件处于静止状态,所述延伸板靠近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第二校正位所在的平面;
当所述第二校正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部件向下推动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向上转动,所述延伸板随所述连接件向上转动并远离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挡板向上转动并远离所述第二校正位所在的平面。
在本发明中,当所述第二校正机构处于阻挡状态时,所述延伸板和第二挡板的纵向延伸方向均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校正位所在的平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驱动部件为气缸,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气缸的一面凸设有一连接块,所述气缸的推杆通过一插销和所述连接块连接。
在本发明中,所述延伸板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排布的调高通孔,所述第二挡板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上的和所述调高通孔配合的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穿过所述调高通孔,所述第二挡板通过所述螺纹柱和螺母的螺纹连接固定设置在所述延伸板上;
所述调高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螺纹柱的外径。
在本发明中,所述调高通孔的截面形状为跑道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板包括一延伸方向和所述固定板延伸方向一致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延伸板的前方;所述感应器包括感应器本体和固定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固定部;
所述感应器本体穿过所述开口并面向所述第二校正位,所述固定部抵住所述开口的外侧,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的宽度。
在本发明中,所述开口呈长条形的跑道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两端,所述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连接件之间。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板距离所述第二校正位的高度略大于所述待测的PCB板的厚度。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板面向所述延伸板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面向所述延伸板,所述凹槽内固定设置在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略伸出于所述凹槽的槽口。
在本发明中,所述检测位包括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背面的第一检测位和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正面的第二检测位,所述第一检测位设置在所述空隙处,所述第二检测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位的下游;所述图像获取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下方的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和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上方的第二图像获取机构;
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一CCD组件和用于给所述第一CCD组件提供光源的第一灯箱;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机构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二CCD组件和用于给所述第二CCD组件提供光源的第二灯箱。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机构还包括一用于感测待测的PCB板厚度的厚度感应器,所述厚度感应器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上游。
在本发明中,所述PCB板自动检测机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位上游的激光打标器。
在本发明中,所述PCB板自动检测机还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传输装置、图像获取装置、第一校正机构和第二校正机构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校正机构的正下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PCB自动检测机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PCB自动检测机中,第一传送机构的滚筒传送方式,降低了成本;第一支撑件的凸弧面对待测的PCB板的支撑,在保证第一传输机构传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待测的PCB板传送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的异型面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待测的PCB板的稳定性且大大降低了一次校正后待测的PCB板产生较大偏移的可能性,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置,避免外物跌落第一校正机构的容纳空间,导致第一矫正机构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第一校正机构,校正待测的PCB板的传送路径,使得待测的PCB板能精准的传送到第一检测位和第二检测位;采用触发感应器到复位感应器的设置,实现了多级减速的特点,很好的保护了待测的PCB板,避免了PCB板损伤的情况;
第二传送机构,采用上游传送带的间隔设置和下游传送带的间隔设置,避免了传送带由于幅度大容易打滑的缺点,提高了传送的稳定性;滚压轴的设置,略微性的滚压待测的PCB板,使得待测的PCB板整体平面,且稳定的从上游传送带过渡到下游传送带;
第二校正机构,进一步校正待测的PCB板的传送精度,使得待测的PCB板能精准的进出第一检测位和第二检测位的范围,提高图像获取的质量;
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和第二图像获取机构的错位设置,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一次的传送检测中,实现正背两个面的检测以及打标处理,提高了对待测的PCB板的检测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PCB自动检测机对PCB板缺陷检测的效率低和对PCB板的传送不稳定且容易偏移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传输结构和第一校正机构的组合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传输结构和第一校正机构的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一校正机构的组合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一支撑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第二支撑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一校正机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传输机构的正面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传输机构的正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传输机构的背面立体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传输机构的齿轮箱的俯视结构图;
图12为图11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校正机构的处于阻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校正机构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校正机构的处于阻挡状态的背面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校正机构的处于阻挡状态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本发明的原理是以实施在一适当的运算环境中来举例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发明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PCB板自动检测机的优选实施例包括具有进料位10a、第一校正位10b、第二校正位20c、第一检测位20d和第二检测位20e的传输装置、第一校正机构20、第二校正机构40、图像获取装置以及电性连接于上述机构和装置的控制系统70;
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机构10和衔接于第一传输机构10的第二传输机构30,进料位10a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第一校正位10b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下游段,第二校正位20c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上游段,第一检测位20d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中游段,第二检测位20e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下游段;图像获取装置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板背面图像的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和用于获取待测的PCB板正面图像的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
第一校正机构20设置在第一校正位10b处,第二校正机构40设置在第二校正位20c处的上方,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设置在第一检测位20d的下方,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设置在第二检测位20e的上方,控制系统70设置在第一校正机构20的下方。
传输装置包括用于传入待测的PCB板的进料位10a、用于初次校正待测的PCB板的第一校正位10b和用于获取待测的PCB板的图像的检测位,传输装置用于将待测的PCB板从进料位10a依次传输至第一校正位10b和检测位;
第一校正机构20用于校正位于第一校正位10b的PCB板;
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位于检测位的PCB板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装置包括设置有进料位10a和第一校正位10b的第一传输机构10和衔接于第一传输机构10的设置有检测位的第二传输机构30。
请参照图2至图4,第一传输机构1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滚筒11、驱动滚筒11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件,支撑件和滚筒11交替设置,多个滚筒11的转动侧面形成一用于传送待测的PCB板的传送平面14;
支撑件包括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部,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重合于传送平面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机构10对待测的PCB板进行左右两侧的校正,避免了待测的PCB板偏离检测位;第一传输机构10采用滚筒式传输,降低了成本;支撑件的设置一是起到支撑待测的PCB板的作用,以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传输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二是起到降低待测的PCB板的传输速度的作用。
请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分为具有第一支撑部121的第一支撑件12和具有第二支撑部131的第二支撑件13,传送平面14包括设置有进料位10a的上游段和设置有第一校正位10b的下游段,第一支撑件12位于上游段,第二支撑件13位于下游段,第一支撑部121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凸弧面,第一支撑部121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线区域,第二支撑部131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平面或异型面,第二支撑部131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面区域。
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设置线接触区域的第一支撑件12,在稳定支撑待测的PCB板的前提下,为了使得待测的PCB板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进料位10a段)具有快速的传输速度,让待测的PCB板迅速的传输至第一校正位10b,提高了传输效率;而在下游段设置面接触区域的第二支撑部13,是为了让待测的PCB板的传输速递相对的降下来,以使得待测的PCB板在第一校正位10b校正后,能平稳的传输至第二传输机构30,避免待测的PCB板在第一次校正后发生过多的偏移。
滚筒11对待测的PCB板的驱动力,由于滚筒11之间的转动轴距的细微偏差、以及二者接触区域的摩擦系数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待测的PCB板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细微的偏移,而第二支撑件13的面接触区域则是增加了待测的PCB板和第二支撑件13的接触面积。因此提高待测的PCB板的传输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支撑部131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异型面,异型面包括一位于接触于待测的PCB板的支撑平面1311和连接于支撑平面1311一侧或两侧的斜面1312。优选的,斜面1312设置在支撑平面1311的两侧。
异型面的设置中,支撑平面1312起到支撑待测的PCB板的作用,而斜面1312向下倾斜并靠近滚筒11,起到避免物质掉入第一校正机构20的容纳空间,影响第一校正机构20的稳定性;另外,斜面1312下倾斜设置,起到提高第一传输机构10运行的稳定性,若待测的PCB板上的部件,比如焊盘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松动,并掉落时,由于待测的PCB板上的部件的体积相对较下,因此当其掉落后会落在滚筒11和斜面1312界定形成的空间内,而不至于影响待测的PCB板的传输;若待测的PCB板上的部件,比如走线发生部分脱线时,走线脱线的部分便会在传输中滑动接触于第二支撑件13,而下倾斜的设置,便避免了走线的脱线或卡或勾于第二支撑件13和滚筒11之间,从而避免待测的PCB板进一步损伤的作用。
同样的,第一支撑件12的第一支撑部121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凸弧面的设置,一是避免了物质掉落第一校正机构20的容纳空间,二是提高了待测的PCB板的运输的稳定性,三是避免了待测的PCB板进一步损伤的作用。优选的,凸弧面为圆弧面。
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机构1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滚筒11两端的固定板15,支撑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5。
具体的,第一支撑件12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1的第一固定部122,第二支撑件13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3的第二固定部132,第一固定部122的两端和第二固定部13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5。
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呈90°啮合布置的第一圆锥齿轮161和第二圆锥齿轮162、以及驱动第一圆锥齿轮161转动的第一电机163,第一圆锥齿轮161通过转轴164和第一电机163连接,第二圆锥齿轮162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于滚筒11的一端。
第一传输机构10还包括一底板17,固定板15固定连接于底板17。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输机构10的设置,提高了传送的稳定度,使得对待测的PCB板的传送更为稳定。
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校正机构20设置在第一校正位10b处,其包括第一挡板21、校正板22、触发感应器23、减速感应器组合和复位感应器27:
第一挡板21固定设置在传送平面14的一侧;校正板22设置在传送平面14的另一侧,用于推动待测的PCB板且校正板22的滑动方向垂直于传送平面14的传送方向;触发感应器23设置在传送平面14的传送末端,用于触发校正板22的移动操作和第一传输机构10进入延迟传输的状态;减速感应器组合设置在校正板22和第一挡板21之间,用于多层次的降低控制校正板22的移动速度;复位感应器27设置在校正板22和第一挡板21之间,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21上,用于停止校正板22的移动并触发校正板22的复位操作;
减速感应器组合和复位感应器27均位于校正板22的滑动方向上,且复位感应器27较减速感应器组合更靠近第一挡板21;
减速感应器组合包括固定设置在校正板22上的用于第一次降低校正板移动速度的第一减速感应单元、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21上的用于第二次降低校正板22移动速度的第二减速感应器单元;
需要理解的是,触发感应器23触发校正板22的移动操作和第一传输机构10进入延迟传输的状态,就是说待测的PCB板被第一传输机构10传送至触发感应器12的感应方向,触发感应器12感应到PCB板,校正板22就开始以推动待测的PCB板为目的向第一挡板21的方向移动;于此同时,第一传输机构10进入延迟状态,即第一传输机构10暂停传输PCB板,待校正板22对PCB板校正完毕后,第一传输机构10继续运行传输校正完毕的PCB板,其中该延迟状态的时间为从触发校正板22移动操作到触发校正板22复位操作的时间,延迟的时间是可自定义设定的。
减速感应器组合在于对校正板22的移动速度进行控制,首先校正板22上的第一减速感应单元移动至待测的PCB板的下方,使得第一减速感应单元的感应面对着PCB板时,第一减速感应单元感应到PCB板,从而触发校正板22减速;然后减速后的校正板22推动PCB板移动至第二减速感应单元的感应方向时,第二减速感应单元感应到PCB板,从而触发校正板22进一步的减速;最后,完成对待测的PCB板的校正过程。
复位感应器27用于停止校正板22的移动并触发校正板22的复位操作,其中从校正板22的停止移动状态到校正板22的复位状态的过程中还具有一个过渡的延迟状态,也就是说,经过二次减速的校正板22推动PCB板移动至复位感应器27的感应方向时,复位感应器27感应到PCB板,校正板22停止推动PCB板,并处于延迟状态,且待延迟状态终止后,校正板22触发复位的操作,校正板22回到原位。
其中,对于复位感应器27的延迟状态的延迟时间,是为了判断经校正板22校正后的PCB板是否校正合格,(可通过CCD摄像头对PCB板进行图像获取,并经控制系统70进行对比来判断是否校正合格,CCD摄像头的图像获取可由复位感应器27触发)如果合格,则在延迟时间终止后,校正板22复位;如果不合格,则闪灯或响音示警,提示人员进行检查,此时校正板22停止,同时中止第一传输机构10的延迟状态。
第一减速感应单元用于在校正板22在移动中接触待测的PCB时,以避免因校正板22的移动速度过大,在推动待测的PCB板时撞伤PCB板;第二减速感应单元用于在校正板22推动PCB板朝向第一挡板21移动时,避免校正板22推动PCB板的速度过大,使得PCB板碰撞第一挡板21而受损。
通过第一减速感应单元和第二减速感应单元对校正板22的移动速度进行层级递减的设置,一方面保护了待测的PCB板;另一方面在保护了待测的PCB板的前提下,提高了校正效率;而且避免了校正驱动组件过度劳损,提高了校正驱动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减速感应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校正板22上的第一减速感应器24和第二减速感应器25;第二减速感应器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21上的第三减速感应器26,第一减速感应器24较第二减速感应器25更靠近校正板22。
第一减速感应器24感应到PCB板,校正板22靠近了PCB板,起到过渡减速的目的,避免校正板22的减速过快而损伤驱动组件,且避免校正板22撞伤待测的PCB板;接着第二减速感应器25感应到PCB板,校正板22接触PCB板,对校正板22进一步的减速,进一步的保护待测的PCB板;然后第三减速感应器26感应到PCB板,校正板22推动的PB板靠近第一挡板21,这时更进一步的对校正板22进行减速,避免了第一挡板21对待测的PCB板的损伤,起到保护待测的PCB板的作用。
另外,校正板22在原始状态时,第一减速感应器24到第二减速感应器25的距离小于第二减速感应器25到第三减速感应器26的距离,第二减速感应器25到第三减速感应器26的距离大于第三减速感应器26到复位感应器27的距离,因此,第一减速感应器24触发校正板22的减速幅度小于第二减速感应器25的减速幅度,第二减速感应器25触发校正板22的减速幅度大于第三减速感应器26的减速幅度。因为第二减速感应器25距离第三减速感应器26具有较长的距离,可以缓冲PCB板的惯性移动,从而在确保对校正板22的减速程度。
触发感应器23具有两个。
在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校正位10b处的支撑件具有一沿着滚筒11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触发感应器23、减速感应器组合和复位感应器27均设置在缺口的正下方且其感测方向均对传送平面14。
请参照图4,具体的,第二支撑件13位于第一校正位10b出,第二支撑件13具有一沿着滚筒11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触发感应器23、第一减速感应器24、第二减速感应器25、第三减速感应器26和复位感应器27均设置在缺口的正下方且其感测方向均对传送平面14。该缺口为长条状,便于滑座伸入该缺口并延伸缺口的方向移动。
请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校正机构20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传送平面14两侧的位于传送平面14正下方的凸槽式的底壳28、底壳28和传送平面14界定形成的容纳空间、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的用于驱动校正板22滑动的校正驱动组件;
校正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校正板22的滑座、固定设置在壳体28上且和滑座滑动连接的导轨、带动滑座在导轨上滑动的皮带291、设置在皮带291两端的主动轮和从动齿轮、以及驱动主动轮转动的校正电机292,皮带291通过皮带固定盒和滑座固定连接。
在实施例中,第一校正机构20的设置,校正了待测的PCB板的传送至第一检测位20d和第二检测位20e的传送路径,提高了传送的精准度。
请参照图8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机构30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上游传送带311、衔接于上游传送带311的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321、分别设置在上游传送带311两端的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312、分别设置在下游传送带321两端的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322、用于驱动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之间设置有用于图像获取装置获取图像的空隙33;具体的,该空隙33用于第一图像获取机构获取待测的PCB板的图像;
其中,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一一对应衔接,且上游传送带311之间、下游传送带321之间均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第二传输机构30包括衔接于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和衔接于该上游段的下游段,其中上游传送带311为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上游段,下游传送带321为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下游段。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采用单一传送带进行传送待测的PCB板,由于单一传送带的幅度较大,用于主动轴驱动其转动时,容易发生打滑现象而影响传送的稳定性,因此采用至少两个幅度较小的传送来代替单一传送带,解决该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传送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传输机构30具有上游段和下游段,因此采用至少两个上游传送带311作为上游段的传送,用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321作为下游段的传送,避免了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打滑的情况,提高了对待测的PCB板传送的稳定性。而将上游传送带311之间和下游传送带321之间采用间隔设置,是为了避免传送带之间互相干扰,而造成传送的不稳定。
由于上游段采用了至少两个上游传送带311的形式来传送,那么为了使得各传送段的传送更为稳定,便将各个上游传送带311的宽度均设置成大体一致。这样的设置使得上游传送带311对上游主动轴的滚动摩擦力趋于一致,避免了滚动摩擦力的明显差异化,而在上游主动轴输出的滚动力一定的情况下,便可提高了上游传送带311的传送稳定性。下游段同样采用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321的形式来传送,各个下游传送带321的宽度大体一致。
另一方面,下游传送带321需要衔接上游传送带311,为了提高衔接的稳定性,因此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是一一对应的,且所对应的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的宽度大体一致。
在实施例中,由于第二传输机构30用于传送待测的PCB板,而PCB板的重量较轻,故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的数量各自设置两个就足够了。
在本发明中,各个上游传送带311的宽度、各个下游传送带321的宽度也可以不一致;上游传送带311的数量和下游传送带321的数量也可以是大于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上游主动轴设置在上游传送带311的末端,下游主动轴设置在下游传送带321的首端;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带动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齿轮箱34和用于驱动齿轮箱34转动运作的第二电机35,第二电机35的转轴和齿轮箱34转动连接,齿轮箱34和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连接。
请参照图11和图12,齿轮箱34包括一壳体341、设置在壳体341中间的主动齿轮342、啮合在主动齿轮342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343、啮合在主动齿轮342另一侧的第二从动齿轮344、固定连接于主动齿轮342的主连接轴345、固定连接于第一从动齿轮343的第一副连接轴346和固定连接于第二从动齿轮344的第二副连接轴347;
主连接轴342通过联轴器和第二电机35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一副连接轴346通过联轴器和上游主动轴固定连接,第二副连接轴347通过联轴器和下游主动轴固定连接;第一从动齿轮343和第二从动齿轮344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将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相邻设置,一是节省成本,用一齿轮箱34的形式同时驱动即可,不必采用各自的驱动机构;二是节省了齿轮箱34的空间,使得齿轮箱34可以小型化。
齿轮箱34的设置,使得对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的驱动更为稳定而且控制度更为精准;第一,采用主动齿轮342同时驱动第一从动齿轮343和第二从动齿轮344,提高了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同步性,从而提高了传送的稳定性;第二,采用第二电机35和齿轮箱35的配合,用齿轮箱35内的齿轮啮合来转化第二电机35高速的转速,从而降低了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的转速,使其可控度提高;而且齿轮传动的精度高于皮带传动或滑动传动,进一步的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控制精度。
进一步的,主动齿轮342、第一从动齿轮343和第二从动齿轮344呈等腰三角形式排布。这样的设置,提高了三者传动的稳定性,也提高了三者布置的稳定性,而且节省了布置空间,提高了齿轮箱34的小型化特性。
请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机构30还包括设置在上游传送带311和下游传送带321两侧的侧板36、固定设置在侧板36之间的上游支撑板和下游支撑板;
上游主动轴、上游同步轴312、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322均可转动的固定在侧板36上,上游支撑板位于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312之间,下游支撑板位于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322之间;
上游支撑板和下游支撑板的宽度大致相等,其长度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上游支撑板用于支撑上游传送带311,下游支撑板用于支撑下游传送带321,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传送的过程中,可以更为稳定的传送。而二者之间的长度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
第二传输机构30还包括设置在空隙33两端的用于抵压待测的PCB板的滚压轴37,滚压轴37通过固定块转动连接侧板36的顶部;滚压轴37的外周面包覆有一柔性层,柔性层到上游传送带311的距离、以及柔性层到下游传送带321的距离均略小于待测的PCB板的厚度。
另外,设置在上游主动轴上方的滚压轴37偏向上游传送带311的上游方向和上游主动轴相错设置,设置在下游主动轴上方的滚压轴37偏向下游传送带321的下游方向和下游主动轴相错设置。
滚压轴37的设置:第一,起到抚平待测的PCB板的效果,避免待测的PCB板的平整度不一,影响后续的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的获取的图像质量;第二,起到稳住待测的PCB板的作用,使得待测的PCB板在通过空隙33时更为稳定,提高了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对待测的PCB板的图像获取质量;第三,柔性层的设置,避免了滚压轴37对待测的PCB板造成损伤,起到保护待测的PCB板的作用。优选的,柔性层为橡胶或泡棉;第四,滚压轴37和上游主动轴、滚压轴37和下游主动轴的相错设置,避免了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对滚压轴37滚压待测的PCB板的干扰,提高了滚压轴37对待测的PCB板滚压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的结构,请参照图10,第二传输机构30还包括一具有开口381的底板38,侧板36的两端通过支撑块361和底板38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组件通过一固定底座39和底板38固定连接,开口381设置在空隙33的正下方,且开口381的截面积大于空隙33的截面积。
将开口381的截面积设置成大于空隙33的截面积,便于空隙33位置的调整,以及使得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在位置的安装上,避免了底板38对其图像获取角度的影响,便于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的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9,进料位10a位于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第一校正位10b位于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下游段;检测位分为获取待测的PCB板的背面图像的第一检测位20d和获取待测的PCB板的正面图像的第二检测位20e,第一检测位20d位于空隙33处,第二校正为20c位于第一检测位20d的上游方向,即位于上游传送带311上,且衔接于第一校正位10b;第二检测位20e位于第一检测位20d的下游方向,即位于下游传送带321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机构30的设置,提高了传送的稳定性,避免了待测的PCB板偏移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3、图14和图16,PCB板自动检测机包括二次校正待测的PCB板的第二校正机构40,第二校正机构40设置在第二校正位20c的上方;
第二校正机构40包括横向设置的固定板41、卡设在固定板41上的用于感应待测的PCB板的感应器42、固定设置固定板41上的旋转轴43、转动连接于旋转轴43的校正组件以及驱动校正组件转动抬起和转动下降的驱动部件45,感应器42设置在校正组件的前面,旋转轴43通过支撑座431固定连接于固定板41,校正组件伸出固定板41并面向第二校正位20c的方向延伸,驱动部件45通过一固定部件451固定连接于固定板41;
校正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旋转轴43的连接件441、固定连接于连接件441的且朝向第二校正位20c延伸的延伸板442以及可调设置在延伸板442上的第二挡板443,第二挡板443用于挡住传送至第二校正位20c上的待测的PCB板,以校正待测的PCB板的偏差。
请参照图13,当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阻挡状态时,驱动部件45处于静止状态,延伸板442靠近固定板41,第二挡板443靠近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请参照图14,当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打开状态时,驱动部件45向下推动连接件441,连接件441向上转动,延伸板442随连接件441向上转动并远离固定板41,第二挡板443向上转动并远离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校正组件的设置,采用第二挡板443去挡住待测的PCB板,从而使得待测的PCB板整体平整整齐,前后对正,避免了待测的PCB板偏移出检测位,以便于后续的图像获取装置对待测的PCB板的图像获取,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阻挡状态时,延伸板442和第二挡板443的纵向延伸方向均大致垂直于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
这样的设置,使得延伸板442和第二挡板443的组合距离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的高度最短,从而使得二者的转动半径最小,降低了二者的转动空间,节省了占用空间。
另,固定板41距离第二校正位20c的高度略大于待测的PCB板的厚度。这样的设置,使得该组合伸向第二校正位20c所在平面的距离缩短,从而缩短了该组合的转动半径,减小了其转动的空间;另一方面,缩小了第二校正机构40的安装高度,节省了安装空间。
另外,驱动部件15为气缸,连接件441面向气缸的一面凸设有一连接块4411,气缸的推杆通过一插销46和连接块4411连接。
这样的设置,便于气缸和连接件441的组装连接,结构简单,且节省安装空间。
请参照图17,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板442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排布的调高通孔4421,第二挡板443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挡板443上的和调高通孔4421配合的螺纹柱4431,螺纹柱4431穿过调高通孔4421,第二挡板443通过螺纹柱4431和螺母4432的螺纹连接固定设置在延伸板442上;调高通孔4421的高度大于螺纹柱4431的外径。可选的,调高通孔4421有四个。
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挡板443可以进行高度上的微调,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待测的PCB板。可选的,调高通孔4421的截面形状为跑道状,由于螺纹柱4431呈圆柱状,因此该形状和跑道状的上下两端的半圆状匹配避免了调高通孔4421开设过大。
请参照图16,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1包括一延伸方向和固定板41延伸方向一致的开口411,开口411设置在延伸板442的前方;感应器42包括感应器本体421和固定感应器本体421的固定部422;
感应器本体421穿过开口411并面向第二校正位20c,固定部422抵住开口411的外侧,固定部422的宽度大于开口411的宽度。可选的,开口411呈长条形的跑道状。
这样的设置,使得感应器42可以在开口411上进行便捷的位置调整,以准确定位对待测的PCB板的感应。
在实施例中,旋转轴43设置在固定板41的两端,延伸板442固定连接在连接件441之间,开口411位于连接件441之间。
请参照图17,固定板41面向延伸板442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凹槽412,凹槽412的槽口面向延伸板442,凹槽412内固定设置在缓冲块413,缓冲块413略伸出于凹槽412的槽口。这样的设置,避免了延伸板442直接触控到固定板41,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且避免了校正组件的损伤。
当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阻挡状态时,驱动部件45处于静止状态,延伸板442抵住缓冲块413,第二挡板443靠近并垂直于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
当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打开状态时,驱动部件45向下推动连接件441,连接件441向上转动,延伸板442随连接件441向上转动并远离缓冲块413,第二挡板443向上转动并远离并倾斜于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校正机构40的设置,校正了待测的PCB板前后位置的偏移,使得待测的PCB板能够更为精准的完整的进入第一检测位20d和第二检测位20e的范围,使得图像获取装置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9,检测位包括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背面的第一检测位20d和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正面的第二检测位20e,第一检测位20d设置在空隙33处,第二检测位20e设置在第一检测位20d的下游;图像获取装置包括位第一检测位20d下方的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和位于第二检测位20e上方的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
第一检测位20d和第二检测位20e相错设置,避免了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和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相互干扰。
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一CCD组件51和用于给第一CCD组件51提供光源的第一灯箱52;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二CCD组件61和用于给第二CCD组件61提供光源的第二灯箱62。
在实施例中,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还包括一用于感测待测的PCB板厚度的厚度感应器63,厚度感应器63位于第一检测位20d的上游。厚度感应器63用于感应待测的PCB板的厚度,并将厚度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根据厚度信息,输出对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进行调焦的信息,以确保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的图像获取质量。
PCB板自动检测机还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检测位20d上游的激光打标器和一电性连接于传输装置、图像获取装置、第一校正机构20和第二校正机构40的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设置在第一校正机构20的正下方,该激光打标器用于对待测的PCB板进行激光打标。激光打标器和厚度感应器63并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和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的布置,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一次传送中,完成正面和背面的图像获取,从而实现一次性的检测,缩短了检测待测的PCB板的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其中,第一CCD组件51和第二CCD组件61的结构相同,第一灯箱52和第二灯箱62的结构也相同,下文便只对第一CCD组件51和第一灯箱52进行阐述。
第一CCD组件51包括一第一CCD摄像头,第一灯箱52包括灯箱壳体和设置在灯箱壳体内的用于提高旁路照射光的第一发光部件、用于投射照射光的第二发光部件和用于对所述旁路照射光进行漫反射操作并辐射至第一检测位20d的散光板组合、用于将投射照射光进行镜面反射操作并辐射至第一检测位20d的半反半透玻璃,其中散光板组合正对着第一检测位20d且设置在第一检测位20d和半反半透玻璃之间,第一发光部件设置所述散光板组合的下周侧,第二发光部件设置在半反半透玻璃的一侧,其中散光板组合的中心区设置有一开口,该开口用于将半反半透玻璃反射下来的光直接照射在第一检测位20d上。
第一灯箱52的设置,通过提供不同方向的光,对待测的PCB板进行全方位的照射,提高了CCD摄像头对PCB板的图像的获取质量,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
在本实施例中,进料位10a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上游段,第一校正位10b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10的下游段,第二校正位20c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上游段(上游传送带311的传送区域),第一检测位20d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空隙33处,第二检测位20e设置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下游段(下游传送带321的传送区域);第一校正机构20设置在第一校正位10b处,第二校正机构40设置在第二校正位20c的上方,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设置在第一检测位20d的下方,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设置在第二检测位20e的上方,控制系统70设置在第一校正机构20的下方,且控制系统70控制第一传输机构10、第一校正机构20、第二传输机构30、第二校正机构40、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和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的运转情况。
本实施例对待测的PCB板的检测过程是:
首先,控制系统70启动,待测的PCB板进入第一传输机构10的进料位10a,并在支撑件的支撑下和滚筒11的传动下,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传送平面14上稳定地向第一校正位10b移动;
当待测的PCB板进入第一校正位10b,且当第一校正机构20的触发感应器23感应到待测的PCB板时,第一传输机构10进入延迟状态,待测的PCB板停止传送,此时校正板22启动并朝向第一挡板21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减速感应器24感应到待测的PCB板时,校正板22已经靠近待测的PCB板,且校正板22减速继续移动;当第二减速感应器25感应到待测的PCB板时,校正板22抵接待测的PCB板,且校正板22继续减速移动;当第三减速感应器26感应到校正板22推动过来的待测PCB板时,校正板22进一步减速且继续推动待测的PCB板;当复位感应器27感应到待测的PCB板时,校正板22将待测的PCB板推到抵接于第一挡板21,此时对待测的PCB板进行左右位置的校正完成,校正板22复位,第一传输机构10延迟时间结束,继续传送经过第一次校正的待测的PCB板,并将待测的PCB板传送至第二传输机构30;
然后,待测的PCB板进入第二传输机构30,上游传送带311在第二电机35、齿轮箱34和上游主动轴的传动以及驱动下,将待测的PCB板传送至第二校正位20c;此时,第二校正机构40中的感应器42感应到待测的PCB板,第二校正机构40处于阻挡状态,第二挡板443挡住待测的PCB板;
于此同时,激光打标器对被挡住的待测的PCB板进行打标处理,且厚度感应器感测待测的PCB板的厚度,并将厚度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控制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进行调焦处理;当待测的PCB板的前后对正的完成二次校正后,第二校正机构40进入打开状态,气缸向下推动推杆,推杆推动校正组件的连接件441绕着旋转轴43向上转动,同时,固定连接连接件441的延伸板442和设置在延伸板442上的第二挡板443也向上转动,第二挡板443远离第二校正位20c所在的平面;于此同时,待测的PCB板由于没有第二挡板443的阻挡继续向前传送;
接着,经过二次校正后的待测的PCB板在上游传送带311的传送下,进入第一检测位20d,于此同时,第一图像获取机构50中的第一灯箱52照射于第一检测位20d上的待测的PCB板的背面上,第一CCD组件51对经过第一检测位20d的待测的PCB板的背面进行扫描图像获取;
最后,完成背面检测的PCB板在第二传输机构30的下游传送带321的传送下,进入第二检测位20e,于此同时,第二图像获取机构60中的第二灯箱62照射于第二检测位20e上的待测的PCB板的正面上,第二CCD组件61对经过第二检测位20e的待测的PCB板的正面进行扫描图像获取。
这样便完成了本实施例对待测的PCB板的检测过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PCB自动检测机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PCB自动检测机中,第一传送机构10的滚筒传送方式,降低了成本;第一支撑件12的凸弧面对待测的PCB板的支撑,在保证第一传输机构10传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待测的PCB板传送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13的异型面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待测的PCB板的稳定性且大大降低了一次校正后待测的PCB板产生较大偏移的可能性,且第一支撑件12和第二支撑件13设置,避免外物跌落第一校正机构20的容纳空间,导致第一矫正机构20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第一校正机构,校正待测的PCB板的传送路径,使得待测的PCB板能精准的传送到第一检测位和第二检测位;采用触发感应器到复位感应器的设置,实现了多级减速的特点,很好的保护了待测的PCB板,避免了PCB板损伤的情况;
第二传送机构,采用上游传送带的间隔设置和下游传送带的间隔设置,避免了传送带由于幅度大容易打滑的缺点,提高了传送的稳定性;滚压轴的设置,略微性的滚压待测的PCB板,使得待测的PCB板整体平面,且稳定的从上游传送带过渡到下游传送带;
第二校正机构,进一步校正待测的PCB板的传送精度,使得待测的PCB板能精准的进出第一检测位和第二检测位的范围,提高图像获取的质量;
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和第二图像获取机构的错位设置,使得待测的PCB板在一次的传送检测中,实现正背两个面的检测以及打标处理,提高了对待测的PCB板的检测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PCB自动检测机对PCB板缺陷检测的效率低和对PCB板的传送不稳定且容易偏移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尽管已经相对于一个或多个实现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阅读和理解将会想到等价变型和修改。本公开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并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此外,尽管本公开的特定特征已经相对于若干实现方式中的仅一个被公开,但是这种特征可以与如可以对给定或特定应用而言是期望和有利的其他实现方式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组合。而且,就术语“包括”、“具有”、“含有”或其变形被用在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中而言,这样的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相似的方式包括。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实施例前的序号,如“第一”、“第二”等仅为描述方便而使用,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顺序不造成限制。并且,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包括图像获取装置、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上游传送带、衔接于所述上游传送带的至少两个下游传送带、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两端的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游传送带两端的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用于驱动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之间设置有用于所述图像获取装置获取图像的空隙;
其中,所述上游传送带和所述下游传送带一一对应衔接,且所述上游传送带之间、所述下游传送带之间均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检测位,所述图像获取装置位于所述检测位的下方,所述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位于所述检测位的PCB板的图像,所述检测位包括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背面的第一检测位和用于检测待测的PCB板正面的第二检测位,所述第一检测位和所述第二检测位相错设置,所述图像获取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下方的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和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上方的第二图像获取机构,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机构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一CCD组件和用于给所述第一CCD组件提供光源的第一灯箱;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机构包括用于获取待测的PCB图像的第二CCD组件和用于给所述第二CCD组件提供光源的第二灯箱;
所述上游主动轴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的末端,所述下游主动轴设置在所述下游传送带的首端;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带动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的齿轮箱和用于驱动所述齿轮箱转动运作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和所述齿轮箱转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和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下游主动轴转动连接;
所述齿轮箱包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间的主动齿轮、啮合在所述主动齿轮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啮合在所述主动齿轮另一侧的第二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主连接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第一副连接轴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第二副连接轴;
所述主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副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上游主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副连接轴通过联轴器和所述下游主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呈等腰三角形式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游传送带和下游传送带两侧的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侧板之间的上游支撑板和下游支撑板;
所述上游主动轴、上游同步轴、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均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侧板上,所述上游支撑板位于所述上游主动轴和上游同步轴之间,所述下游支撑板位于所述下游主动轴和下游同步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隙两端的用于抵压待测的PCB板的滚压轴,所述滚压轴通过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侧板的顶部;所述滚压轴的外周面包覆有一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到所述上游传送带的距离、以及所述柔性层到所述下游传送带的距离均略小于待测的PCB板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上游主动轴上方的所述滚压轴偏向所述上游传送带的上游方向和所述上游主动轴相错设置,设置在所述下游主动轴上方的所述滚压轴偏向所述下游传送带的下游方向和所述下游主动轴相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底板,所述侧板的两端通过支撑块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通过一固定底座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空隙的正下方,且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空隙的截面积。
7.一种PCB板自动检测机,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第二传输机构,所述PCB板自动检测机还包括第一传输机构、第一校正机构、第二校正机构以及图像获取装置;
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上设置有进料位和第一校正位,所述第一校正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校正位处,所述第一校正机构用于校正位于所述第一校正位的PCB板,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衔接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一端,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对待测的PCB板进行二次校正的且位于所述第一校正位和所述检测位之间的第二校正位,所述第二校正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校正位的上方,所述第二校正机构用于二次校正待测的PCB板;
所述第一CCD组件包括第一CCD摄像头,所述第一灯箱包括灯箱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灯箱壳体内的用于提高旁路照射光的第一发光部件、用于投射照射光的第二发光部件和用于对所述旁路照射光进行漫反射操作并辐射至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散光板组合、用于将投射照射光进行镜面反射操作并辐射至所述第一检测位的半反半透玻璃,其中散光板组合正对着所述第一检测位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位和所述半反半透玻璃之间,所述第一发光部件设置所述散光板组合的下周侧,所述第二发光部件设置在半反半透玻璃的一侧,所述散光板组合的中心区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半反半透玻璃反射下来的光直接照射在所述第一检测位上;
所述第二CCD组件与所述第一CCD组件的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PCB板自动检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滚筒、驱动所述滚筒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滚筒交替设置,多个所述滚筒的转动侧面形成一用于传送待测的PCB板的传送平面;
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支撑待测的PCB板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重合于所述传送平面;
所述支撑件分为具有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件和具有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件,所述传送平面包括设置有所述进料位的上游段和设置有所述第一校正位的下游段,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上游段,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下游段;
所述第一支撑部面向所述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凸弧面,所述第一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线区域,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向待测的PCB板的端面为平面或异型面,所述第二支撑部和待测的PCB板的接触区域为面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88234.9A CN116698858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88234.9A CN116698858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CN201710561920.4A CN107202796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自动检测机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61920.4A Division CN107202796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自动检测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98858A CN116698858A (zh) | 2023-09-05 |
CN116698858B true CN116698858B (zh) | 2024-01-30 |
Family
ID=59911896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61920.4A Active CN107202796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自动检测机 |
CN202310688234.9A Active CN116698858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CN202310685920.0A Active CN116718604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第一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CN202310687978.9A Active CN116718605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的校正检测系统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61920.4A Active CN107202796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自动检测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85920.0A Active CN116718604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第一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CN202310687978.9A Active CN116718605B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Pcb板的校正检测系统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4) | CN1072027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46378B (zh) * | 2019-07-24 | 2024-05-14 | 浙江欧视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aoi检测设备 |
CN112198171B (zh) * | 2020-10-30 | 2024-07-30 | 合肥九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避免遮挡光源的外观检查机 |
CN112919106A (zh) * | 2021-01-29 | 2021-06-08 | 中山市美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线路板光学智能检测设备 |
CN112964723B (zh) * | 2021-02-01 | 2023-11-03 | 苏州百迈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多目标等间距阵列视觉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 |
CN119158802B (zh) * | 2024-10-22 | 2025-03-25 | 苏州玛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pcb电路板结构及其检测分拣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929657U (zh) * | 2014-04-24 | 2014-11-05 | 奥蒂玛光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双面检测设备 |
CN105004721A (zh) * | 2014-04-24 | 2015-10-28 | 奥蒂玛光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双面检测设备 |
CN205563010U (zh) * | 2016-02-29 | 2016-09-07 | 西安诺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Led显示模块检测及校正设备 |
CN205861568U (zh) * | 2016-07-19 | 2017-01-04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六面视觉检测装置 |
CN106654381A (zh) * | 2016-12-08 | 2017-05-10 | 深圳市三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极耳位置校正机构 |
CN206223690U (zh) * | 2016-11-29 | 2017-06-06 | 深圳宜美智科技有限公司 | Pcb板自动检测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49671B2 (en) * | 2005-05-06 | 2007-07-31 | Laitram, L.L.C. | Roller-belt conveyor for accumulating and moving articles laterally across the conveyor |
JP2007049673A (ja) * | 2005-07-13 | 2007-02-22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検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WO2007055112A1 (ja) * | 2005-11-09 | 2007-05-18 |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 整列コンベア装置 |
JP4568298B2 (ja) * | 2007-03-16 | 2010-10-27 |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 |
CN101465311B (zh) * | 2007-12-19 | 2011-12-07 |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基片偏移的诊断及校正方法和诊断及校正装置 |
JP5174583B2 (ja) * | 2008-08-25 | 2013-04-03 | Juki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の制御方法 |
CN201961793U (zh) * | 2011-03-11 | 2011-09-07 | 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 | 皮带跑偏校正装置 |
CN102338751B (zh) * | 2011-06-02 | 2013-06-19 | 浙江工业大学 | 基于视觉检测法的电路板缺陷检测设备 |
CN103108537B (zh) * | 2011-10-07 | 2017-03-15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JP2013093536A (ja) * | 2011-10-07 | 2013-05-16 | Juki Corp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
WO2013124970A1 (ja) * | 2012-02-21 | 2013-08-29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搬送装置 |
TWM449267U (zh) * | 2012-10-09 | 2013-03-21 | Utechzone Co Ltd | 具有翻轉裝置的檢測設備 |
CN102897507B (zh) * | 2012-11-13 | 2015-01-0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玻璃基板位置校正装置及方法 |
CN102992061B (zh) * | 2012-12-28 | 2015-06-03 | 上海凯思尔电子有限公司 | 全自动收板机的输送机构 |
CN203319321U (zh) * | 2013-03-28 | 2013-12-04 | 德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物件输送装置 |
CN204549541U (zh) * | 2015-04-22 | 2015-08-12 | 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Pcb板翻转机构 |
CN106483145B (zh) * | 2016-11-29 | 2017-12-26 | 深圳宜美智科技有限公司 | Pcb板自动检测装置及自动检测方法 |
CN106531673B (zh) * | 2016-12-02 | 2023-08-22 | 长江大学 | 引线框架自动上板机 |
-
2017
- 2017-07-11 CN CN201710561920.4A patent/CN10720279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11 CN CN202310688234.9A patent/CN11669885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11 CN CN202310685920.0A patent/CN11671860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11 CN CN202310687978.9A patent/CN1167186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929657U (zh) * | 2014-04-24 | 2014-11-05 | 奥蒂玛光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双面检测设备 |
CN105004721A (zh) * | 2014-04-24 | 2015-10-28 | 奥蒂玛光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双面检测设备 |
CN205563010U (zh) * | 2016-02-29 | 2016-09-07 | 西安诺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Led显示模块检测及校正设备 |
CN205861568U (zh) * | 2016-07-19 | 2017-01-04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六面视觉检测装置 |
CN206223690U (zh) * | 2016-11-29 | 2017-06-06 | 深圳宜美智科技有限公司 | Pcb板自动检测装置 |
CN106654381A (zh) * | 2016-12-08 | 2017-05-10 | 深圳市三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极耳位置校正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98858A (zh) | 2023-09-05 |
CN116718605A (zh) | 2023-09-08 |
CN107202796A (zh) | 2017-09-26 |
CN107202796B (zh) | 2023-07-07 |
CN116718604A (zh) | 2023-09-08 |
CN116718605B (zh) | 2024-03-15 |
CN116718604B (zh) | 2024-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698858B (zh) | 第二传输机构及相应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
KR102023581B1 (ko) | 릴-투-릴 검사장치 및 릴-투-릴 검사방법 | |
JP2019194557A (ja) | 検査システム及び欠陥分析方法 | |
KR20180092773A (ko) | 검사 장치 | |
CN202814892U (zh) | 印刷电路板的检查装置 | |
CN207081665U (zh) | 高效的pcb板自动检测机 | |
KR101720009B1 (ko) | 백라이트유닛 검사장치 | |
KR101111065B1 (ko) | 기판검사장치 | |
TWM448687U (zh) | 具有翻轉裝置的檢測設備 | |
CN110872020A (zh) | 输送装置和图像检查装置 | |
CN207158105U (zh) | 滚筒式传输装置 | |
CN212646438U (zh) | 压板整平装置 | |
JP2008241612A (ja) | 欠陥検査装置及び方法 | |
JP4553532B2 (ja) | シート送出装置 | |
JP2015145817A (ja) | 光学検査装置、及び製函装置 | |
KR100896199B1 (ko) | 광학필름 검사장치 | |
KR101311852B1 (ko) | 기판이송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검사장치 | |
KR101582896B1 (ko) | 부품 부착 상태 검사 장치 | |
JP2015049213A (ja) | ワーク検査装置 | |
JPH02141606A (ja) | 半導体装置の外観検査装置 | |
KR101186272B1 (ko) | 기판검사장치 | |
JP5558124B2 (ja) | 基板検査装置のための基板幅寄せ搬送機構 | |
JP2000275025A (ja) | 試料検査装置 | |
KR20120097053A (ko) | 기판검사장치 | |
JP2936110B2 (ja) | 円形偏平物品の検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