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420285A -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0285A
CN116420285A CN202180072322.5A CN202180072322A CN116420285A CN 116420285 A CN116420285 A CN 116420285A CN 202180072322 A CN202180072322 A CN 202180072322A CN 116420285 A CN116420285 A CN 116420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terminal
connector
electric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23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374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481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20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0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5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direct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4Conductive members located under head of screw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能将第1车载机器(12)的第1连接端子(86)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第2电接触部(96)电连接的第1连接器(14),具备第1端子零件(20)和收纳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连接器壳体(22)。第1端子零件(20)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与第1连接端子(86)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26),能与第2电接触部(96)连接,并且在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相反的一侧。第1电接触部(26)和第1机器侧连接部(24)通过单一部件构成。第1电接触部(26)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相对地移位。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将电动机、逆变器等车载机器彼此电连接,采用将设置于一方机器的外部连接用的连接器和设置于另一方机器的外部连接用的连接器经由线束连接的结构。近年来,为了与部件数量削减、省空间等的要求对应,提出使两机器的外部连接用的连接器彼此直接连接的连接器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装置中,设置于一方机器的连接器具备端子零件、连接器壳体以及支承构件,端子零件具备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电接触部、与车载机器连接的机器侧连接部、以及将那些连结的电连结部。支承构件将电接触部支承为在连接器壳体内能移位。故此,即使连接器的电接触部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触部错位,但通过被支承构件支承的电接触部在连接器壳体内移位而使电连结部挠曲,从而也可吸收错位而使两连接器的电接触部彼此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54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装置中,在一方机器的连接器设置的端子零件是将包括由编织线等构成的电连结部的多个构件接合而设置的。进一步地,也需要将支承电接触部的支承构件保持为在连接器壳体内能移位的结构。其结果是,存在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成本增高无法避免的问题。
因此,公开部件数量削减和结构简化、能低成本化的新颖结构的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能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对方电接触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能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第2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装置具备:能装配于所述第1车载机器的第1连接器;和能装配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第2连接器,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第2端子零件,所述第2端子零件具有: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2端子部连接;和第2电接触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连接,并且配置于与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能达到部件数量削减和结构简化、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示出第1端子零件和第2端子零件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另一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另一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另一例的连接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另一例的连接器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能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对方电接触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能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能利用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的移位来吸收与对方电接触部的错位。并且,第1电接触部和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故此,与需要将包括编织线等的多个构件接合来构成端子零件,并且需要支承电接触部的支承构件、将支承构件保持为能在连接器壳体内移位的机构的现有结构相比,能有利地实现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2)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子零件在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之间具有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伸缩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因为在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区间具有弹性变形的第1伸缩部,所以能进一步有利地吸收第1电接触部和对方电接触部的错位。
(3)优选的是,所述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形成。第1伸缩部通过使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能容易地设置,能没有部件数量的增加地构成。
(4)优选的是,具备收纳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能保持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接触的状态,并且能伴随所述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移位。通过具备能保持第1电接触部与对方电接触部接触的状态的弹性构件,能进一步可靠地保持两电接触部间的导通稳定性。进一步地,因为弹性构件以伴随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能移位的状态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内,所以通过弹性构件也有利地阻止基于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的错位吸收功能被阻碍。
(5)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构件具有相互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一对平板部、和将所述一对平板部连结的连结板部,所述弹性构件能利用一对所述平板部对接触状态的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在相互接触的方向进行夹持。由此,能实现第1连接器的进一步的结构简化。
(6)优选的是,所述一对所述平板部分别具有朝向对置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夹持突部,所述夹持突部能对接触状态的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在相互接触的方向进行夹持,所述夹持突部具有圆弧形截面。因为夹持第1电接触部和对方电接触部的夹持突部具有圆弧形截面,所以可容许第1电接触部或者对方电接触部和平板部的倾斜。
(7)所述第1电接触部具有呈圆顶状突出的触点部,所述触点部能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接触。因为设置于第1电接触部的触点部为圆顶状,所以即使与第1电接触部相互重叠的对方电接触部发生左右摇晃等扭转移位,也能稳定地保持两电接触部间的接触状态。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
(8)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第2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装置具备:能装配于所述第1车载机器的第1连接器;和能装配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第2连接器,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第2端子零件,所述第2端子零件具有: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2端子部连接;和第2电接触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连接,并且配置于与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能利用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的移位来吸收与第2电接触部的错位。并且,第1电接触部和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故此,与需要将包括编织线等的多个构件接合来构成端子零件,并且需要支承电接触部的支承构件、将支承构件保持为能在连接器壳体内移位的机构的现有结构相比,能有利地实现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9)优选的是,所述第2电接触部和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所述第2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能利用第2电接触部相对于第2机器侧连接部的移位来吸收与第1电接触部的错位。并且,第2电接触部和第2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故此,能进一步有利地实现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10)优选的是,在将所述第2连接器装配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状态下,所述第2电接触部突出到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外部。因为第2电接触部以相对于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的状态突出到第2车载机器的外部,所以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嵌合时,利用第1、第2电接触部双方的移位进一步有利地吸收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各自的电接触部间的错位,能稳定地实现两电接触部间的连接。
(11)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子零件在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之间具有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伸缩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所述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形成。因为在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区间具有弹性变形的第1伸缩部,所以能进一步有利地吸收第1电接触部和第2电接触部的错位。第1伸缩部通过使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能容易地设置,能没有部件数量的增加地构成。
(12)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子零件比所述第2端子零件薄。因为第1端子零件比第2端子零件薄,所以第1伸缩部容易弹性变形。
(13)优选的是,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所述第1伸缩部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例如在第1车载机器和第2车载机器由于车辆行驶导致的振动等而相对地移位时,第1伸缩部比第1电接触部和第2电接触部在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相对地错开先一步弹性变形。因此,可抑制第1电接触部和第2电接触部磨损。
(14)优选的是,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触的构件彼此的摩擦力。能利用摩擦力将第1电接触部与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
(15)优选的是,所述第1电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接触部的任一方具有嵌合部,所述第1电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接触部的另一方具有被嵌合部,所述嵌合部相对于所述被嵌合部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嵌合,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卡合的所述嵌合部和所述被嵌合部的卡合力。能利用在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卡合的嵌合部和被嵌合部的卡合力将第1电接触部与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与不利用嵌合部和被嵌合部的卡合力的情况相比,能稳定地将第1电接触部与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较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至图10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连接器装置10具备作为设置于第1车载机器12的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14和设置于第2车载机器16的第2连接器18。连接器装置10能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以下,以图中所示的上方、左方以及前方为基准说明上方、左方、前方。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的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第1端子零件20>
第1连接器14具有两个第1端子零件20、20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22的结构。即,第1连接器14具备两个第1端子零件20、20和收纳第1端子零件20、20的第1连接器壳体22。第1端子零件20也如图3所示,形成为通过板状的导电性金属件构成的母线。第1端子零件20形成为被容许厚度方向的弹性的挠曲变形的弹性件。关于第1端子零件20的前后方向形成为细长,前端部形成为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而且后端部形成为第1电接触部26。即,第1端子零件20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在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上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配置于反侧的第1电接触部26。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形成为圆环板形状,具备在作为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贯穿的第1螺栓孔28。第1电接触部26具备朝向上方呈圆顶状突出的触点部30。触点部30也可以通过将第1电接触部26局部地形成为厚壁而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成朝向上方局部地变凸而形成,下表面呈凹状凹陷。第1电接触部26的后端缘部形成为朝向后方下倾的引导部32。
在第1端子零件20中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与第1电接触部26之间设置有第1伸缩部34。第1伸缩部34通过第1端子零件20在板厚方向弯折而形成。换言之,第1伸缩部34通过第1端子零件20在沿着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方向的轴中心弯折而形成。此外,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方向是左右方向。另外,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方向是与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方向是与第1端子零件20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更详细地,第1伸缩部34形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U字截面的槽状,在该槽状的开口端部,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相连。总之,第1端子零件20具备:第1伸缩部34;机器侧部分36,位于比第1伸缩部34靠前方,具备第1机器侧连接部24;以及接触侧部分38,位于比第1伸缩部34靠后方,具备第1电接触部26。换言之,第1端子零件20在作为将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连接的中间区间的电连结部具备第1伸缩部34。在机器侧部分36中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与第1伸缩部34之间,一对定位片42、42朝向左右方向的各外侧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第1伸缩部34具备与前后方向正交地扩展地一对纵壁、和使那些纵壁在下端连接的底壁,该纵壁和底壁分别形成为平板状,所以在四个地方具备弯折部分40。但是,第1伸缩部34的具体形状并不被限定,例如,从左右方向观看,也可以是纵壁和底壁不构成角地光滑地连续的弯曲形状、纵壁间的对置距离在上下方向变化的扩开形状或者收缩形状、没有底壁的V字形状等。一对纵壁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也可以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例如,在没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形的第1端子零件20的初始形状中,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此外,第1端子零件20弯折不必仅仅限定于第1端子零件20构成角地折弯的情况,例如,通过没有角的光滑的弯曲也可实现第1端子零件20的弯折。因此,第1伸缩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山形的弯曲形状、山形和谷形连续的波形的弯曲形状。
第1端子零件20通过第1伸缩部34的弹性变形,能以作为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分离方向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式伸缩。即,通过第1端子零件20形成为在厚度方向能弹性变形的板材,从而第1伸缩部34中的四个地方的弯折部分40的角度能弹性地变化。通过弯折部分40的角度变化,第1伸缩部34以上开口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发生变化的方式伸缩,所以与第1伸缩部34的上端缘相连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发生变化。即,第1电接触部26通过第1伸缩部34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相对地移位。
在第1端子零件20中,伴随机器侧部分36和接触侧部分38的相对的角度变化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也通过第1伸缩部34的变形而被容许。此外,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也通过机器侧部分36和接触侧部分38的厚度方向的弹性变形而能够被容许。
第1伸缩部34通过平板状的一对纵壁和横臂构成,四个地方的弯折部分40分别形成为呈大致直角的折弯形状。故此,与第1伸缩部的整体光滑地弯曲的情况相比,通过纵壁和横臂的角度变化、或者纵壁和机器侧部分36或者接触侧部分38的角度变化,第1伸缩部34的伸缩容易发生。
如上述的容许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相对移位的第1伸缩部34通过将由作为单一部件的母线构成的第1端子零件20在板厚方向弯折而能简单地设置。而且,因为第1伸缩部34利用第1端子零件20的一部分一体地设置,所以也可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还能期待成本的降低。
<板簧夹44>
在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装配有作为弹性构件的板簧夹44。板簧夹44具有在上下方向具有间隙地对置的矩形板状的一对平板部46、46、和将该一对平板部46在左右方向一方的侧缘部(第1侧缘部)相互连结的连结板部48。板簧夹44通过金属等的弹性件形成。板簧夹44在离开第1侧缘部的位置上,一对平板部46、46的对置间距离能根据平板部46、46和连结板部48的弹性的角度变化而变化。板簧夹44也可以由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但是优选通过导电性材料形成。
一对平板部46、46分别具备朝向对置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夹持突部50。夹持突部50以圆弧形截面在前后方向延伸。夹持突部50例如与第1端子零件20的触点部30同样,能通过用冲压加工使平板部46局部地凹陷而形成。上侧的平板部46设置有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导向片52、52。导向片52、52朝向从平板部46突出的突出顶端向上方倾斜。导向片52为了得到后述的第2端子零件92的导入功能,也可以仅设置于平板部46的后侧。导向片52也可以设置于平板部46的前后两侧。在导向片52设置于平板部46的前后两侧的情况下,能使配置有左右一对的板簧夹44共用化。
板簧夹44在一对平板部46、46的对置间插入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而组装于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板簧夹44例如也可以将下侧的平板部46固装于第1电接触部26的下表面等而固定于第1端子零件20。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夹44不特别定位于第1端子零件20等。板簧夹44通过向后述的第1连接器壳体22收纳而防止从第1端子零件20脱离。
<第1连接器壳体22>
第1连接器壳体22在整体上为中空箱状,形成为第1构件54和第2构件56在上下方向组合的结构。第1构件54在整体上为朝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筒状,具有矩形筒状的周壁58,并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具备与左右方向正交地扩展的分隔壁部60。第1构件54形成为关于分隔壁部60的左右对称形状,所以在此对相对于分隔壁部60的左右一方的结构进行说明。第1构件54的周壁58与分隔壁部60的左右对置间的距离大于第1端子零件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
第1构件54具备收纳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的第1收纳凹部62。在第1收纳凹部62的前端部,从第1构件54的底壁沿着周壁58向上方突出的定位凸部64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第1收纳凹部62的一对定位凸部64、64的左右方向的对置间距离与第1伸缩部3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在第1构件54中比第1收纳凹部62靠前方,设置有在第1收纳凹部62的上端朝向前方突出的端子接纳部66。如图3所示,第1构件54的周壁58的前侧部分具有从端子接纳部66的前端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67。换言之,端子接纳部66在第1构件54的周壁58的前侧部分且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台阶状。在周壁58中从端子接纳部66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即突出部67相对于第1收纳凹部62的定位凸部64在前方对置。突出部67和定位凸部64的前后方向的对置间距离与第1端子零件20的定位片42的前后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突出部67在第1构件5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和中央局部地设置,构成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槽状的机器侧插通部68。
在第1构件54中比第1收纳凹部62后方,形成有收纳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的第2收纳凹部70。第1收纳凹部62为了能收纳向比第1电接触部26靠下方突出的第1伸缩部34,上下方向的深度尺寸比第2收纳凹部70大。在第1收纳凹部62和第2收纳凹部70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在第1构件54的周壁58和分隔壁部60的左右对置面突出的一对第1位置规定部72、72。第1位置规定部72、72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与第1端子零件20中的接触侧部分38的左右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在比第1位置规定部72靠后方,设置有在第2收纳凹部70中在周壁58和分隔壁部60的左右对置面突出的一对第2位置规定部74、74。第2位置规定部74、74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与第1位置规定部72、72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大致相同。
在周壁58中的构成第2收纳凹部70的后侧壁部的部分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一对插通窗76、76。插通窗76形成为后述的第2端子零件92的前端部分能插通的开口形状。插通窗76具有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比第2端子零件92的前后正交方向的截面大的孔截面。一对插通窗76、76相对于分隔壁部60位于左右外侧。第2收纳凹部70通过插通窗76向外部开放。
在周壁58中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形成有卡止爪78。卡止爪78从周壁58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卡止爪78具有下表面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直角三角形截面。卡止爪78的突出高度朝向上方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爪78在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配置有两个。该两个卡止爪78分别设置于第1构件54的左右两侧。卡止爪78的数量、配置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2所示,第2构件56形成为能将第1构件54的上开口覆盖的板状,具备向下方突出的第3位置规定部77。如图3所示,在第2构件5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片80。卡止片80形成为板状,在作为厚度方向的左右方向上被容许挠曲变形。在卡止片80,在左右方向贯穿地形成有与第1构件54的卡止爪78对应的爪插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片80在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配置有两个。该两个卡止片80分别设置于第2构件56的左右两侧。卡止片80的数量、配置能与卡止爪78对应地适当变更。
通过第2构件56与第1构件54的上表面相互重叠,从而第1构件54的上开口被第2构件56封住,构成在内部具备空间的中空结构的第1连接器壳体22。通过第2构件56的卡止片80与第1构件54的卡止爪78卡止,从而第1构件54和第2构件56相互被定位。
<第1连接器14的组装>
在第1连接器壳体22收纳一对第1端子零件20、20及一对板簧夹44、44。即,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从上方插入到第1构件54的第1收纳凹部62,并且第1端子零件20的接触侧部分38从上方插入到第1构件54的第2收纳凹部70。第1端子零件20的机器侧部分36的后端部分在第1构件54的机器侧插通部68中相互重叠地支承于端子接纳部66的上表面,并且第1机器侧连接部24通过机器侧插通部68而位于比第1构件54靠前方。板簧夹44以装配于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的状态收纳于第1构件54的第2收纳凹部70。并且,第2构件56以将收纳有第1端子零件20和板簧夹44的第1构件54的上开口封住的方式固定于第1构件54。由此,构成具有第1端子零件20及板簧夹44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22的结构的第1连接器14。
第1端子零件20通过第1伸缩部34配置于一对定位凸部64、64的左右之间,从而相对于第1构件54在左右方向定位。另外,第1端子零件20通过机器侧部分36插通于机器侧插通部68,从而相对于第1构件54在左右方向定位。通过设置于机器侧部分36的定位片42插入到突出部67与定位凸部64的前后方向的对置间,从而第1端子零件20相对于第1构件54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另外,第1端子零件20通过接触侧部分38配置于一对第1位置规定部72、72的左右之间,从而相对于第1构件54在左右方向定位。进一步地,第1端子零件20通过接触侧部分38配置于一对第2位置规定部74、74的左右之间,从而相对于第1构件54在左右方向定位。
此外,在如上所述第1端子零件20相对于第1连接器壳体22定位的状态下,收纳于第1收纳凹部62的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如图2所示离开第1收纳凹部62的内表面。由此,第1伸缩部34被容许在第1连接器壳体22内的变形及移位。由此,第1伸缩部34的伸缩不被第1连接器壳体22限制。另外,第1端子零件20的接触侧部分38相对于第1连接器壳体22在左右方向定位,并且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被容许变形及移位。由此,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22的第1电接触部26在第1连接器壳体22内被容许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位。
板簧夹44相对于第1连接器壳体22不固定,伴随第1电接触部26的移位,能在第1连接器壳体22内移位。板簧夹44配置于比第2位置规定部74靠后方,相对于第1端子零件2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移位量被第1构件54限制。由此,可防止板簧夹44从第1端子零件20脱落。利用板簧夹44与设置于第2构件56的第3位置规定部77的抵接,也可以限制板簧夹44相对于第1连接器壳体22的前方的移位量。
<第1车载机器12>
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第1连接器14如图2所示设置于第1车载机器12。第1车载机器12例如是汽车的电动机,具有在第1箱体84的内部收纳有作为第1端子部的第1连接端子86的结构。在第1箱体84形成有将后侧壁部在前后方向贯穿的第1窗部88。并且,在第1箱体84收纳有第1连接器壳体22的前侧部分。从第1连接器壳体22向前方突出的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与第1连接端子86相互重叠。相互重叠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连接端子86通过插通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的第1螺栓孔28的第1螺栓90以电连接状态固定。由此,第1连接器14以第1端子零件20与第1车载机器12的第1连接端子86导通的状态设置于第1车载机器12。第1连接器壳体22通过第1窗部88从第1箱体84向后方突出。
<第2连接器18(第2端子零件92)>
第2连接器18具备第2端子零件92。第2端子零件92也如图3所示,与第1端子零件20同样,形成为由板状且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形成的母线。此外,第2端子零件92厚度比第1端子零件20的厚度厚。换言之,第1端子零件20的厚度比第2端子零件92的厚度薄。另外,第2端子零件9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1端子零件2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第2端子零件92被容许作为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的弹性的挠曲变形。这样,第2端子零件92通过作为单一部件的母线的简单结构而被容许厚度方向的变形。第2端子零件92的后端部分具备第2机器侧连接部94,前端部分具备作为对方电接触部的第2电接触部96。第2机器侧连接部9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第2端子零件92的其他部分拓宽,具备在上下方向贯穿的第2螺栓孔98。第2电接触部96形成为前端部朝向前方在左右方向缩窄的尖端变细形状。此外,第2电接触部96的前端部也可以朝向前方在上下方向成为薄壁。
<第2车载机器16>
构成第2连接器18的第2端子零件92如图2所示,第2机器侧连接部94与第2车载机器16连接。第2车载机器16是与第1车载机器12电连接的设备,例如是汽车的逆变器、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等。第2车载机器16具有在作为箱体的第2箱体100的内部收纳有作为第2端子部的第2连接端子102的结构。在第2箱体100形成有作为将前侧的壁部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插通孔的第2窗部104。并且,第2端子零件92插通于第2车载机器16的第2箱体100的第2窗部104。第2端子零件92的第2机器侧连接部94与第2连接端子102相互重叠。第2机器侧连接部94和第2连接端子102通过插通于第2螺栓孔98的第2螺栓106以电连接状态固定。由此,第2连接器18以第2端子零件92与第2车载机器16的第2连接端子102导通的状态设置于第2车载机器16。第2电接触部96通过第2窗部104从第2箱体100朝向前方突出到外部。第2电接触部96通过位于第2机器侧连接部94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第2端子零件92的中间区间挠曲的弹性变形,而变为能在上下方向移位的状态。换言之,第2电接触部96通过第2端子零件92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第2机器侧连接部94能相对地移位。
<第1连接器14和第2连接器18的连接>
从第2车载机器16的第2箱体100通过第2窗部104向前方延伸出的第2端子零件92的前端部分插通于第1连接器壳体22的插通窗76。向第1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插入的第2端子零件92的第2电接触部96如图2、图4所示,插入到板簧夹44的上侧的平板部46与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的上下之间。并且,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通过板簧夹44的弹性而保持为相互抵靠的状态。换言之,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通过板簧夹44的弹性而保持为接触的状态。详细地,在上下方向接触的状态的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被一对平板部46在上下方向夹持。更详细地,如图5所示,在上下方向接触的状态的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被一对平板部46的夹持突部50在上下方向夹持。由此,第1端子零件20和第2端子零件92以导通状态连接。由此,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通过由第1连接器14和第2连接器18构成的连接器装置10而电连接。
另外,如上所述被保持的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34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换言之,设定成:在相互组装的状态的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由于振动等而相对地移位时,第1伸缩部34比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在前后方向相对地错开先一步弹性变形。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与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触的构件彼此的摩擦力。详细地,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包括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的摩擦力、第1电接触部26和下侧的平板部46的摩擦力、以及第2电接触部96和上侧的平板部46的摩擦力。此外,在图4中,在第1连接器壳体22的第2构件56从第1构件54脱离的状态下,一方的第1、第2端子零件20、92连接。另外,在图4中,另一方的第1、第2端子零件20、92和板簧夹44以分解状态被示出。
板簧夹44的后端面通过导向片52和夹持突部50构成。板簧夹44的后端面形成为朝向后方向上下方向扩开的倾斜面。由此,当第2端子零件92相对于板簧夹44从后方接触时,抵接反作用力的分力向上作用于板簧夹44,上侧的平板部46相对于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在板簧夹44的上侧的平板部46与第1电接触部26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向该间隙插入第2端子零件92的第2电接触部96。
在设置有第1连接器14的第1车载机器12和设置有第2连接器18的第2车载机器16连接时,在第1车载机器12与第2车载机器16之间产生由尺寸误差等导致的错位的情况下,该错位被连接器装置10容许。
即,在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通过第1连接器14中的第1端子零件20在第1伸缩部34弹性变形,从而第1电接触部26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在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到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能连接的位置。此外,通过第1端子零件20的机器侧部分36和接触侧部分38的至少一方在厚度方向挠曲变形,也可容许上下方向的错位。进一步地,因为第2端子零件92形成为母线,所以通过第2端子零件92在厚度方向挠曲变形,也可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上下方向的错位。
另外,在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相对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通过第1端子零件20在第1伸缩部34弹性变形,从而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发生变化,可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前后方向的错位。另外,因为第2端子零件92在前后方向延伸,在前后方向插入到第1连接器14,所以通过第2端子零件92向第1连接器14的插入量发生变化,也可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前后方向的错位。
另外,通过第2端子零件92的第2电接触部96形成为平板状,从而即使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位置在左右方向错开,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通过第2电接触部96的宽度也能连接。
例如,如图6所示,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即使在相互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错开的情况下,也可维持连接状态。
另外,在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在周向倾斜的情况下,第1电接触部26的触点部30形成为圆顶状,所以第2电接触部96能与触点部30接触,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能连接。例如,如图7所示,第2电接触部96即使在相对于第1电接触部26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倾斜的情况下,也可维持与第1电接触部26的触点部30的连接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板簧夹44的夹持突部50具有圆弧形截面,所以可容许第1电接触部26或者第2电接触部96和板簧夹44的倾斜,据此也能将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设为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倾斜的接触状态。
这样,根据连接器装置10,通过第1连接器14的第1端子零件20形成为母线,从而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车辆安装状态下的相对位置的错开通过第1端子零件20的变形等而被容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器18的第2端子零件92也形成为母线,从而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车辆安装状态下的相对位置的错开也通过第2端子零件92的变形等而被容许。而且,如上所述,通过触点部30、板簧夹44的夹持突部50等,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相对的错位以也包括扭转等的更大的自由度被容许。故此,可防止伴随错位的应力的继续作用导致的连接器装置10、第1车载机器12、第2车载机器16等的损伤、第1连接器14和第2连接器18的连接不良等。
因为连接器装置10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相对的移位,所以在车辆行驶导致的振动等向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之间输入时,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相对的移位也通过连接器装置10而被容许。故此,可避免行驶时的输入导致的连接器装置10、第1车载机器12、第2车载机器16的损伤等。特别是,在具备第1伸缩部34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第1伸缩部34的变形,更加容易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相对移位,能够实现相对于振动输入的追随性的提高。
将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端子零件92的第2电接触部96保持为接触状态的板簧夹44在第1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能移位。由此,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的相对移位及第2机器侧连接部94和第2电接触部96的相对移位被容许而不被板簧夹44阻碍。故此,通过连接器装置10能有效地容许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错位、伴随振动输入的相对移位。另外,通过将板簧夹44具有间隙地配置于第1连接器壳体22内的简单结构,能稳定地维持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的接触状态,并且能容许该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的相对移位。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补充。
第1电接触部26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相对地移位。
例如,如图8所示,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的四个地方的弯折部分40的角度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变化。由此,第1电接触部26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在前后方向相对地移位。
另外,例如图9及图10所示,第1端子零件20的、位于第1伸缩部34和接触侧部分38的分界线的弯折部分40的角度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变化。此外,在图9及图10中,示意性地图示仅位于第1伸缩部34和接触侧部分38的分界线的弯折部分40弹性变形的情况。由此,第1电接触部26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在上下方向相对地移位。
另外,第1端子零件20从左右方向观看,直线状的各部位通过弹性变形而能挠曲成弯曲形状。
第1电接触部26通过上述的各弹性变形组合,从而相对于第1机器侧连接部24能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相对地移位。
另外,第2端子零件92从左右方向观看,通过弹性变形而能挠曲成弯曲形状。因此,第2电接触部96相对于第2机器侧连接部94能在上下方向相对地移位。
因此,即使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的位置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情况、在上下方向错开的情况、在前后方向错开并且在上下方向错开的情况,也能将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良好地连接。另外,第1电接触部26、第1伸缩部34以及第1机器侧连接部24通过单一部件构成。另外,第2端子零件92通过单一部件构成。此外,在此所说的单一部件除接合多个构件而构成的部件除外。因此,与将包括编织线等的多个构件接合而构成端子零件的现有结构相比,能有利地实现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另外,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34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因此,例如在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由于车辆行驶导致的振动等而相对地移位时,第1伸缩部34比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在前后方向相对地错开先一步弹性变形。因此,可抑制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磨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利用在与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触的构件彼此的摩擦力,因此不需要例如使摩擦力以外的力产生的特别结构。因此,不需要将第1端子零件20、第2端子零件92设为特别结构的设计、加工。
第1端子零件20因为厚度比第2端子零件92的厚度薄,所以第1伸缩部34容易弹性变形。另外,第2端子零件92因为厚度比第1端子零件20的厚度厚,所以不易弯曲。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电接触部96因为突出到第2车载机器16的外部,所以有可能在与第1电接触部26连接前的状态下与其他构件碰撞,但是因为第2端子零件92比第1端子零件20厚,所以被抑制弯曲。
<变形例>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公开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能达到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也可以在第1端子零件20设置多个第1伸缩部34。另外,也可以在第1端子零件20中没有第1伸缩部34。第1伸缩部例如也能通过将机器侧部分36和接触侧部分38连接的一个纵壁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为,第1端子零件形成为曲柄状(台阶状),在第1端子零件的初始形状中,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
(2)也可以构成为:在第2端子零件92设置与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同样的第2伸缩部,第2端子零件92在第2机器侧连接部94和第2电接触部96的分开方向上能伸缩。此外,在设置第2伸缩部的情况下,与第1伸缩部34同样,能采用各种形状。另外,也能在第2端子零件92设置多个第2伸缩部。
(3)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尺寸、厚度尺寸也可以在中途发生变化。例如,在第1端子零件20中,也能使第1伸缩部34的宽度尺寸小于机器侧部分36及接触侧部分38,以减小第1伸缩部34的变形刚性。另外,例如也能在第1端子零件20设置诸如定位片42的部分突出部分、或者在侧面开口的部分凹部,利用突出部分、凹部将第1端子零件20定位于第1连接器壳体22。如上述的端子零件的截面形状的变化不仅在第1端子零件20,而且在第2端子零件92中也被容许。
(4)弹性构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板簧夹44。例如,也能设置将相互重叠的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分别向上下方向的接近侧弹压的上下的螺旋弹簧,通过该螺旋弹簧的弹性将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保持为接触状态。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弹性构件包括上下的螺旋弹簧。
(5)弹性构件不是必需的,例如,当是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的任一方形成为阳端子,另一方形成为形成为阴端子,通过该阳端子和阴端子的嵌合将第1、第2电接触部26、96连接的结构时,不必设置其他部件的弹性构件。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器18通过两个第2端子零件92、92构成,但是第2连接器也可以是第2端子零件92、92收纳于中空结构的第2连接器壳体的结构。通过设置第2连接器壳体,容易将两个第2端子零件92、92作为第2连接器一体地处理。
(7)第1连接器14的第1连接器壳体22既可以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1箱体84,也可以整体配置于第1车载机器12的第1箱体84外。
(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利用在与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触的构件彼此的摩擦力,但是也可以包括摩擦力以外的力。
例如图11及图12所示,也可以使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的形状变形来设定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在该例子中,第1电接触部26具有嵌合部110,第2电接触部96具有被嵌合部112。
嵌合部110是设置于第1电接触部26的上表面的凸部。嵌合部110形成于第1电接触部26的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的整体。嵌合部110从第1电接触部26的宽度方向观看为圆弧形状。嵌合部110通过将第1电接触部26冲压加工成局部地朝向上方变凸而形成。因此,第1电接触部26在与嵌合部110对应的下表面具有凹部114。
被嵌合部112是设置于第2电接触部96的下表面的凹部。被嵌合部112在第2电接触部96中形成于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的整体。被嵌合部112通过将第2电接触部96冲压加工成局部地朝向上方变凸而形成。因此,第2电接触部96在与被嵌合部112对应的上表面具有凸部116。
嵌合部110相对于被嵌合部112在作为与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上方嵌合。由此,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卡合的嵌合部110和被嵌合部112的卡合力。并且,包括嵌合部110和被嵌合部112的卡合力在内的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34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
即使这样,例如在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由于车辆行驶导致的振动等而相对地移位时,第1伸缩部34也比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在前后方向相对地错开先一步弹性变形。因此,可抑制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磨损。另外,在该例子中,能利用在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卡合的嵌合部110和被嵌合部112的卡合力,将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第1伸缩部34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因此,与不利用嵌合部110和被嵌合部112的卡合力的情况的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稳定地将第1电接触部26与第2电接触部96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较大。
(9)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箱体84和第2箱体100在前后方向远离地配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第1箱体84和第2箱体100在前后方向接近地配置。
例如图1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第1箱体120收纳第1连接器壳体22的整体。
另外,例如图14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第2箱体122收纳第2电接触部96的大致整体,并且能收纳第1连接器壳体22的后侧部分。
这样的话,能防止连接器装置10露出。
·如图2、13、14所示,连接器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箱体84的内部的作为第1端子部的第1连接端子86、和第2箱体100的内部的作为第2端子部的第2连接端子102在它们之间不经由绞线等柔软电线地经由第1端子零件20和第2端子零件92电导通。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车载机器12和第2车载机器16在它们之间不经由绞线等柔软电线地电导通。
·第1机器侧连接部24也可以是第1端子零件20的基端或者固定端,第1电接触部26也可以是第1端子零件20的顶端或者自由端。第1端子零件20的第1伸缩部34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弯折部分40限制第1端子零件20的弹性变形方向。例如也可以为,第1端子零件20的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第1端子零件20的自由端和第1端子零件20的固定端的距离容易变化,且第1端子零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第1端子零件20的自由端和第1端子零件20的固定端的距离不易变化,且以第1端子零件20的自由端相对于第1端子零件20的固定端不易扭转的方式决定弯折部分40的弯折方向和/或弯折位置。
·如图2~4所示,第1伸缩部34也可以通过第1端子零件20的两端部(例如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之间的多个地方在板厚方向以能够是钝角或者锐角的弯折角度弯折或者弯曲而形成。
·如图3所示,第1端子零件20中的位于比第1伸缩部34靠前方且具备第1机器侧连接部24的机器侧部分36、和位于比第1伸缩部34靠后方且具备第1电接触部26的接触侧部分38也可以相互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也可以为,当第1端子零件20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时,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例如在共同的虚拟平面上延伸。
·第1机器侧连接部24和第1电接触部26也可以位于高度不同的两个平行的虚拟平面上。
·如图5~7所示,板簧夹44的一对平板部46能包括夹持突部50和没有形成夹持突部50的非突起部分,平板部46的该非突起部分也可以在第1电接触部26和第2电接触部96被夹持突部50夹持的状态下具有间隙地与第1电接触部26及第2电接触部96对置。该间隙容许第1电接触部26或者第2电接触部96相对于板簧夹44的倾斜,并且有利于维持第1电接触部26及第2电接触部96和夹持突部50的接触。
·实施方式的第1伸缩部34有时作为弯曲变形部来参照。机器侧部分36和接触侧部分38有时作为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来参照。夹持突部50有时作为突条部来参照。
以下,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端子零件通过母线构成,具有设置于一端侧并与第1车载机器的端子部连接的第1机器侧连接部、和设置于另一端侧并与对方电接触部连接的第1电接触部,所述第1电接触部能移位地收纳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第1端子零件通过作为单一部件的母线构成。进一步地,通过将第1电接触部能移位地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内的简单结构,能利用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来吸收与对方电接触部的错位。故此,与需要将包括编织线等的多个构件接合来构成端子零件,并需要支承电接触部的支承构件、将支承构件能移位地保持在连接器壳体内的机构的现有结构相比,能有利地实现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2)优选的是,所述第1端子零件通过将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之间的部位在板厚方向弯折而构成,具有在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和所述第1电接触部的分开方向能伸缩的第1伸缩部,所述第1伸缩部能伸缩地收纳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内。因为在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区间具有能伸缩的第1伸缩部,所以能进一步有利地吸收第1电接触部和对方电接触部的错位。而且,第1伸缩部通过将由母线构成的第1端子零件在板厚方向弯折而能容易地设置,能不增加部件数量地构成。进一步地,通过第1伸缩部能伸缩地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内,从而也可阻止第1伸缩部的伸缩被第1连接器壳体限制。
(3)优选的是,具备将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保持为接触状态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以伴随所述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能移位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内。通过具备将由母线构成的平板状的第1电接触部与对方电接触部保持为接触状态的弹性构件,从而能进一步可靠地保持两电接触部间的导通稳定性。进一步地,因为弹性构件以伴随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能移位的状态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内,所以通过弹性构件也有利地阻止基于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的错位吸收功能被阻碍。
(4)在上述(3)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构件通过板簧夹构成,所述板簧夹具有相互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一对平板部、和将所述一对平板部的第1侧缘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板部,所述板簧夹在所述一对平板部间被插入所述第1电接触部,以所述一对平板部的一方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的底面相互重叠的状态组装于所述第1电接触部,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向所述一对平板部之间插入并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互重叠。由此,能利用板簧夹来设置弹性构件。而且,仅仅将板簧夹组装于第1电接触部,就能构建将弹性构件以伴随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能移位的状态收纳于第1连接器壳体内的结构。故此,能实现连接器的进一步的结构简化。
(5)优选的是,所述第1电接触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呈圆顶状突出的触点部。因为设置于第1电接触部的触点部为圆顶状,所以即使与第1电接触部相互重叠的对方电接触部发生左右摇晃等扭转移位,也能稳定地保持两电接触部间的接触状态。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
(6)包括设置于第1车载机器的第1连接器、和设置于第2车载机器并与所述第1连接器连接的第2连接器,所述第1连接器通过上述(1)至(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连接器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因为第1连接器通过本公开的(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连接器构成,所以能吸收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错位而可靠地进行两连接器的连接,能同样享有本公开的连接器的上述的作用效果。
(7)在上述(6)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通过母线构成的第2端子零件,所述第2端子零件具有设置于一端侧并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端子部连接的第2机器侧连接部、和设置于另一端侧并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连接的第2电接触部,所述第2电接触部从设置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箱体的插通孔以能移位的状态突出到外部。第2连接器的第2端子零件也通过母线构成,第2电接触部以能移位的状态从第2车载机器突出到外部,所以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嵌合时,能利用第1、第2电接触部双方的移位进一步有利地吸收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各自的电接触部间的错位,能稳定地实现两电接触部间的连接。而且,因为第2端子零件也通过作为单一部件的母线构成,所以也能进一步有利地实现连接器装置中的部件数量削减、结构简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装置
12 第1车载机器
14 第1连接器(连接器)
16 第2车载机器
18 第2连接器
20 第1端子零件
22 第1连接器壳体
24 第1机器侧连接部
26 第1电接触部
28 第1螺栓孔
30 触点部
32 引导部
34 第1伸缩部
36 机器侧部分
38 接触侧部分
40 弯折部分
42 定位片
44 板簧夹(弹性构件)
46 平板部
48 连结板部
50 夹持突部
52 导向片
54 第1构件
56 第2构件
58 周壁
60 分隔壁部
62 第1收纳凹部
64 定位凸部
66 端子接纳部
67 突出部
68 机器侧插通部
70 第2收纳凹部
72 第1位置规定部
74 第2位置规定部
76 插通窗
77 第3位置规定部
78 卡止爪
80 卡止片
82 爪插通孔
84 第1箱体
86 第1连接端子(第1端子部)
88 第1窗部
90 第1螺栓
92 第2端子零件
94 第2机器侧连接部
96 第2电接触部(对方电接触部)
98 第2螺栓孔
100 第2箱体(箱体)
102 第2连接端子(第2端子部)
104 第2窗部(插通孔)
106 第2螺栓
110 嵌合部
112 被嵌合部
114 凹部
116 凸部
120 第1箱体
122 第2箱体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能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对方电接触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
第1端子零件;和
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能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
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端子零件在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之间具有第1伸缩部,
通过所述第1伸缩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收纳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弹性构件,
所述弹性构件能保持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接触的状态,并且能伴随所述第1电接触部的移位而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具有相互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的一对平板部、和将所述一对平板部连结的连结板部,
所述弹性构件能利用一对所述平板部对接触状态的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在相互接触的方向进行夹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一对所述平板部分别具有朝向对置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夹持突部,
所述夹持突部能对接触状态的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对方电接触部在相互接触的方向进行夹持,
所述夹持突部具有圆弧形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电接触部具有呈圆顶状突出的触点部,
所述触点部能与所述对方电接触部接触。
8.一种连接器装置,将第1车载机器的第1端子部和第2车载机器的第2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装置具备:
能装配于所述第1车载机器的第1连接器;和
能装配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第2连接器,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第1端子零件和收纳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第1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第2端子零件,
所述第2端子零件具有: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2端子部连接;和第2电接触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连接,并且配置于与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端子零件具有: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与所述第1端子部连接;和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连接,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电接触部和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
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电接触部和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通过单一部件构成,
所述第2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2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第2连接器装配于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状态下,
所述第2电接触部突出到所述第2车载机器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端子零件在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接触部之间具有第1伸缩部,
通过所述第1伸缩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第1电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1机器侧连接部能相对地移位,
所述第1伸缩部通过所述第1端子零件弯折而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端子零件比所述第2端子零件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所述第1伸缩部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触的构件彼此的摩擦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电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接触部的任一方具有嵌合部,
所述第1电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接触部的另一方具有被嵌合部,
所述嵌合部相对于所述被嵌合部在与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嵌合,
所述第1电接触部与所述第2电接触部之间的保持力包括在所述第1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卡合的所述嵌合部和所述被嵌合部的卡合力。
CN202180072322.5A 2020-11-12 2021-11-11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64202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8801 2020-11-12
JP2020188801 2020-11-12
JP2021137461A JP7548161B2 (ja) 2020-11-12 2021-08-25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21-137461 2021-08-25
PCT/JP2021/041509 WO2022102698A1 (ja) 2020-11-12 2021-11-11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0285A true CN116420285A (zh) 2023-07-11

Family

ID=81601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2322.5A Pending CN116420285A (zh) 2020-11-12 2021-11-11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02770A1 (zh)
CN (1) CN116420285A (zh)
WO (1) WO20221026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123903A (ja) * 2023-03-02 2024-09-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1206B2 (ja) * 1998-11-05 2003-09-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666232B2 (ja) * 2010-10-01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構造
JP2015222621A (ja) * 2014-05-22 2015-12-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の接続構造
JP6591341B2 (ja) * 2016-04-21 2019-10-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6860836B2 (ja) * 2018-02-27 2021-04-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20043002A (ja) * 2018-09-12 2020-03-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7281087B2 (ja) * 2019-11-01 2023-05-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接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2698A1 (ja) 2022-05-19
US20230402770A1 (en)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1260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5546218A (zh) 车辆用保持部件
EP3540864B1 (en) Movable connector
EP3540862B1 (en) Connector
US5823815A (en) Structure of interconnecting units with respective connectors
US7390207B2 (en) Self-aligning connector
JP5060849B2 (ja) コネクタ
CN116420285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KR20120080189A (ko) 퓨즈 유닛
JP7548161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11252015A (zh) 线束
CN114639994B (zh) 装置用连接器
CN108370117B (zh) 连接器结构
JP2000091012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端子ならびに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7663069B2 (ja) コネクタ
US20250023273A1 (en) Connector
WO2022208941A1 (ja) コネクタ
TWI752408B (zh) 連接器及端子
JP6996601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嵌合構造
CN216354913U (zh) 一种接插件固定结构
WO2024029305A1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01351744A (ja) コネクタの可動構造
KR20240127296A (ko) 플랫 소켓 접점 디바이스
JP2023082936A (ja) コネクタ
KR20240042930A (ko) 커넥터 고정클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