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5499A - 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95499A CN116395499A CN202310001622.5A CN202310001622A CN116395499A CN 116395499 A CN116395499 A CN 116395499A CN 202310001622 A CN202310001622 A CN 202310001622A CN 116395499 A CN116395499 A CN 1163954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control
- unit
- winding
- catc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1—Arrangements for seve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e.g. for severing the material at irregularities ;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yarn cleaner
- B65H63/061—Mechanical slub catcher and detec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4—Textile;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提供纺纱机的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纺纱机(1)具备:卷取装置(13);吸口(28);以及台车控制部(31),其控制卷取装置(13)和吸口(28)的动作,执行使吸口(28)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纱线Y的纱线捕捉控制。台车控制部(31)能够将控制卷取装置(13)中的筒管(B)的反转和吸口(28)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的第1模式和第2模式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在将使卷取装置(13)中的筒管(B)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吸口(28)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的至少任一者定义为控制量的情况下,第2模式的控制量小于第1模式的控制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与纱线卷取机相关的技术,公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06-14339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的纤维机械。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纤维机械中,在通过清纱器检测出细纱包含疵点的情况下,使刀具装置工作而切断细纱,使接头台车进行纱疵的除去和接头。接头台车具有:吸管,其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进行纺纱的纺纱部侧的纱头;和吸口(纱线捕捉部),其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纱线卷装侧的纱头。
在上述那样的纱线卷取机中,即便在例如对于被除去了疵点的纱线重新进行通过纱线捕捉部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也执行与捕捉包含疵点的纱线的情况相同的纱线捕捉控制。因此,无论有无纱疵,捕捉时的纱线的放出量、接头所需的循环时间均是相同的。因此,即便在纱线不包含纱疵的情况下,也执行与纱线包含纱疵的情况相同的动作,使纱屑的量、循环时间过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纱屑的量或者缩短循环时间的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具备:卷取部,其通过使筒管正转而将纱线卷取于卷装;纱线捕捉部,其伴随着由卷取部进行的卷装的卷取的中断,在纱线断开后的时间点,通过吸引来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和控制部,其控制筒管的反转和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执行使纱线捕捉部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的纱线捕捉控制,在将使筒管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纱线捕捉部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中至少任一者定义为控制量的情况下,在卷装的卷取中断后至卷装的卷取开始为止的期间,控制部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能够在第1纱线捕捉控制后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第2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控制量小于第1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控制量。
在该纱线卷取机中,在使纱线捕捉部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根据卷取部侧的纱线的状况等,适当地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和第2纱线捕捉控制。例如,在对于包含疵点的纱线进行由纱线捕捉部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在对于除去了疵点的纱线重新执行由纱线捕捉部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能够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由此,例如与始终通过第1纱线捕捉控制捕捉纱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捕捉时的纱屑的量,或者缩短循环时间。“控制量小”也能够被另称为“控制量(时间长度)短”。
也可以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具备:喂纱部,其供给纱线;吸嘴,其捕捉并引导喂纱部侧的纱线;和接头装置,其进行由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的纱线与由吸嘴引导的纱线之间的接头动作,控制部在作为以卷取部侧的纱线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在接下来进行以该卷取部侧的纱线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
由此,在发生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例如在其后重新进行由纱线捕捉部进行的纱线的捕捉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纱线的放出量过大。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接头装置具有切断部,上述切断部在接头动作中切断卷取部侧的纱线,正在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送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时,通过切断部切断由纱线捕捉部捕捉的纱线。
由此,正在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之后,例如发生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通过切断部切断由纱线捕捉控制捕捉的纱线,由此能够利用接头装置除去例如卷取部侧的纱线所含的疵点。
也可以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具备:第1驱动部,其由控制部控制;和第2驱动部,其由控制部控制,并与第1驱动部分别设置,纱线捕捉部具有吸口,上述吸口以接近卷取部的方式移动,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其后,将卷取部侧的纱线引导至接头装置,第1驱动部驱动吸嘴,第2驱动部驱动吸口。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相互独立设置的第1驱动部和第2驱动部分别驱动吸嘴和吸口各自。由此,能够提高吸口和吸嘴的动作的自由度。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在将为了吸引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而纱线捕捉部移动后停止的停止位置定义为纱线捕捉位置的情况下,吸引时间长度亦即控制量包含从纱线捕捉部捕捉纱线起存在于纱线捕捉位置的时间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从纱线捕捉部捕捉纱线起存在于纱线捕捉位置的时间长度,能够调整吸引时间长度亦即控制量。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纱线捕捉部具有固定捕纱部,上述固定捕纱部设置为与从喂纱部至卷取部为止的纱线的路径相向,并能够捕捉纱线,固定捕纱部具有:吸引部,其通过吸引纱线而捕捉纱线;和切换部,其用于在吸引部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固定捕纱部吸引纱线,能够捕捉纱线。在不需要吸引部的吸引的情况下预先将吸引部切换为吸引停止状态,由此能够在纱线卷取机中实现节能。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具备检测部,上述检测部对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的纱线进行检测,在由检测部检测到纱线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由吸嘴进行的纱线的捕捉动作开始。
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检测部确认出由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纱线之后,能够开始由吸嘴进行的纱线的捕捉动作。
也可以是,吸引时间亦即控制量包含从由检测部检测到纱线的时刻至判断为由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纱线为止的时间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从由检测部检测到纱线起至判断为由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纱线为止的时间长度,能够调整吸引时间长度亦即控制量。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控制部在对于一个卷取部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由检测部没有检测到纱线时,在接下来对于该卷取部进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
由此,在确认出由纱线捕捉部无法捕捉到纱线,其后,例如在重新进行由纱线捕捉部进行的纱线的捕捉的情况下,通过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能够更切实地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
也可以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具备:监测部,其检测行进的纱线的状态;和切断部,其切断纱线。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行进的纱线的状态,切断纱线。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在由监测部检测出纱线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5倍以上的粗细并且具有2cm以上且5cm以下的长度的短疵点的情况下,控制部在通过切断部切断了行进的纱线之后,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
由此,能够通过纱线捕捉部切实地捕捉包含短疵点的纱线。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控制部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还能够执行第3纱线捕捉控制,上述第3纱线捕捉控制对筒管的反转和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进行控制,第3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控制量大于第1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控制量,在由监测部检测出纱线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的粗细或者是基准粗细的0.9倍以下的粗细并且具有10cm以上的长度的长疵点的情况下,控制部通过切断部切断行进的纱线,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3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3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在接下来进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
由此,在检测到纱线的长疵点的情况下,切断该纱线,能够作为以该纱线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3纱线捕捉控制。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纱线捕捉部切实地捕捉包含长疵点的纱线。此外,在发生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其后,例如在重新进行由纱线捕捉部进行的纱线的捕捉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纱线的放出量过大。
也可以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具备:多个卷取单元,其分别包含喂纱部和卷取部;和接头台车,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卷取单元而移动,且包含接头装置,控制部在一个卷取单元中正在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接头台车移动至与一个卷取单元不同的其他卷取单元,在该其他卷取单元中通过控制部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其后,接头台车返回一个卷取单元,在该一个卷取单元中通过控制部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
存在如下情况:通过控制部在一个卷取单元中正在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因吸嘴产生的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接头台车没有立即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而重新进行接头,而能够移动至其他卷取单元,在该其他卷取单元中进行接头。此时,利用接头台车在其他卷取单元中进行接头这段时间,能够在该一个卷取单元中消除成为捕捉错误或者接头错误的原因的不良状况。在该不良状况消除后,接头台车返回一个卷取单元,在一个卷取单元中将第2纱线捕捉控制作为纱线捕捉控制执行,能够重新进行接头。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控制部基于与卷取部侧的纱线有无疵点相关的信息,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在执行纱线捕捉控制时,能够利用与卷取部侧的纱线有无疵点相关的信息而避免纱线的放出量过大。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控制部与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的输入装置连接,输入装置能同时显示或者切换显示与第1纱线捕捉控制相关的第1输入画面和与第2纱线捕捉控制相关的第2输入画面。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装置容易地选择和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和第2纱线捕捉控制。
也可以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中,具备显示屏幕,上述显示屏幕显示与警报相关的信息和维护时的维护信息中至少任一者,显示屏幕显示与控制部正执行的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显示屏幕而确认与警报相关的信息,能够在维护时输入操作。此外,用户能够经由显示屏幕确认与控制部正执行的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户能够确认控制部正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第2纱线捕捉控制等哪一个纱线捕捉控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方法具备:卷取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使筒管正转而在卷取部中将纱线卷取于卷装;和纱线捕捉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纱线捕捉部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纱线捕捉步骤包括:第1纱线捕捉步骤,在该步骤中,实施筒管的反转和纱线捕捉部中吸引的至少任一者;和第2纱线捕捉步骤,其为实施筒管的反转和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的步骤,且在该步骤中,使筒管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纱线捕捉部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中至少任一者比第1纱线捕捉步骤短。
在该纱线卷取方法中,在使纱线捕捉部捕捉卷取部侧的纱线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根据卷取部侧的纱线的状况等,适当地实施第1纱线捕捉步骤和第2纱线捕捉步骤。例如,在对于包含疵点的纱线进行基于纱线捕捉部的捕捉的情况下实施第1纱线捕捉步骤,对于被除去了疵点的纱线重新进行基于纱线捕捉部的捕捉的情况下,实施第2纱线捕捉步骤。由此,避免捕捉时的纱线的放出量过大,能够减少纱屑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接头台车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台车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第1模式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第2模式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第3模式的时序图。
图8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表示包含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的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纺纱机的第1模式的时序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纺纱机的第2模式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图12所示的纺纱机的第3模式的时序图。
图16是用于对图12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用于对图12所示的纺纱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上游”和“下游”是指纺纱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纱线卷取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卷取单元)、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未图示)、第1端框架4、第2端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而卷取于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使卷装P落纱,将新的筒管B供给于该纺纱单元2。
第1端框架4收容有通过吸引空气流来回收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纱屑的回收装置等。第1端框架4配置于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的一端部。第2端框架5收容有用于对从在设置有纺纱机1的纤维工厂内配置的空气压送装置(未图示)供给的压缩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对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压调整部和用于对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
在第2端框架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部)和输入装置18。机台控制装置15集中管理和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机台控制装置15具有进行自身与外部之间的信号的输入输出等的输入输出接口、存储有用于进行处理的程序和信息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暂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存储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和通信电路等。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CPU输出的信号,将输入数据存储于RAM,将存储于ROM的程序加载于RAM,执行加载于RAM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处理。
输入装置18具有显示屏幕16和输入键17。显示屏幕16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和状态的至少任一者相关的信息等。通过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17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在显示屏幕16以触摸面板显示器的形式构成的情况下,显示屏幕16与输入键17一体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各纺纱单元2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7(喂纱部)、纱线监测装置8(监测部)、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卷取装置13(卷取部)。
单元控制部10(控制部)按每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单元控制部10也可以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
牵伸装置6对棉条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棉条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第3罗拉对、中间罗拉对、前罗拉对。各罗拉对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下罗拉通过设置于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未图示)和/或者设置于各牵伸装置6的驱动马达(未图示)而旋转驱动。
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过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并供给所生成的纱线Y。更详细而言(但是,省略图示),空气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中空导纱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纱室内。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于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通过从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而回旋。中空导纱轴体将纱线Y从纺纱室内向空气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
纱线存积装置11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存积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1具备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卷取装置13通过使筒管B正转将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取鼓22、横动导纱器23。摇架臂21将筒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21由支承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在使筒管B(卷装P)向卷取方向旋转(正转)的情况下,摇架臂21使筒管B的表面或者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接触于卷取鼓22的表面。设置于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未图示)将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鼓22同时驱动。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筒管B或者卷装P向卷取方向旋转。
在接头台车3设置有用于使卷装P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退绕方向旋转(反转)的反转罗拉29b(在下文说明)。在使卷装P向退绕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摇架臂21使卷装P的表面从卷取鼓22的表面远离(抬起),接头台车3使反转罗拉29b与卷装P的表面接触。由此,通过反转罗拉29b能够使卷装P向退绕方向旋转。
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导纱器23设置于通过多个纺纱单元2共享的轴体。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未图示)使轴体在卷取鼓22的旋转轴向上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导纱器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预定幅度(宽度)横动。
纱线监测装置8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监测纱线Y的状态。纱线监测装置8监测纱线Y的状态,基于监测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测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
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纱线Y是否包含短疵点和/或者长疵点。短疵点是指具有基准粗细的1.5倍以上的粗细且具有2cm以上且5cm以下的长度的纱疵。长疵点是指具有基准粗细的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或者0.9倍以下且0.7倍以上的粗细并且具有10cm以上的长度的纱疵。纱线Y的基准粗细也可以存储于机台控制装置15的ROM,也可以存储于设置于纱线监测装置8的存储部。纱线Y的基准粗细也可以根据所要求的纱线Y的品质等适当地变更。
单元控制部10在从纱线监测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停止空气纺纱装置7的动作来切断纱线Y。纱线Y的切断也可以通过停止牵伸装置6的牵伸(后罗拉对的旋转)来实现。
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纱线Y的张力,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检测信号包含表示纱线Y的张力是否为预定以上的信息。
接头台车3在一个纺纱单元2(一个卷取单元)中切断纱线Y,或者纱线Y由于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例如在纺纱机1中设置有多台。接头台车3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行进。即,接头台车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移动。接头台车3能够移动至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各自而言的作业位置(实施接头动作的位置)。
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吸嘴27、吸口28(纱线捕捉部)、反转装置29、台车控制部31(控制部)。如图3所示那样,接头台车3具有第1驱动部40、第2驱动部41、第3驱动部42。第2驱动部41与第1驱动部40分开设置,第3驱动部42同第1驱动部40和第2驱动部41分开设置。
如图2所示那样,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纱线Y成为断开状态之后,接头装置26执行用于使纱线Y成为连续状态的接头动作。接头动作包含通过纱线捕捉控制进行的纱线Y的捕捉和纱线Y的切断。接头装置26通过未图示的夹具保持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切断器(切断部)切断由吸口28捕捉到的纱线Y(以下,称为第2纱线Y2)。接头装置26通过未图示的夹具保持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切断器切断由吸嘴27捕捉到的纱线Y(以下,称为第1纱线Y1)。接头装置26进行切断后的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与切断后的空气纺纱装置7侧的第1纱线Y1之间的接头。
接头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者以机械连接纱线Y的打结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捻接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26能够向接近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图2的例子中,左侧)或者离开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图2的例子中,右侧)移动。
吸嘴27由支承轴27a支承为能够转动,对空气纺纱装置7侧的第1纱线Y1进行捕捉并将它引导至接头装置26。吸嘴27在捕捉第1纱线Y1时,吸引从空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第1纱线Y1。吸嘴27设置为能够移动至等待位置P11、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1纱线Y1的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将第1纱线Y1向接头装置26引导的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等待位置P11与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也可以是相同的位置。吸嘴27的等待位置P11、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和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也可以通过传感器(未图示)来检测,也可以通过编码器来检测,或者也可以基于第1驱动部40的驱动量(脉冲数等)来检测。
吸嘴27由第1驱动部40(参照图3)驱动。吸嘴27通过第1驱动部40的工作而移动至等待位置P11、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和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第1驱动部40例如为步进马达。第1驱动部40的动作(吸嘴27的移动(转动))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嘴27上设置有传感器(未图示)。传感器对吸嘴27捕捉到的第1纱线Y1进行检测。传感器例如为光学式传感器(投光部、受光部)。传感器若检测出被吸嘴27吸引的第1纱线Y1,则将检测信号输出至台车控制部31。
吸口28由支承轴28a支承为能够转动,接近卷取装置13而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纱线Y,将捕捉到的第2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6。吸口28设置为能够移动至等待位置P21、捕捉来自卷取装置13的第2纱线Y2的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将第2纱线Y2向接头装置26引导的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等待位置P21与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也可以是相同的位置。吸口28的等待位置P21、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也可以通过传感器(未图示)来检测,也可以通过编码器来检测,也可以基于第2驱动部41的驱动量(脉冲数等)来检测。
吸口28由第2驱动部41(参照图3)驱动。吸口28通过第2驱动部41的工作而移动至等待位置P21、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第2驱动部41例如是步进马达。第2驱动部41的动作(吸口28的移动(转动))受台车控制部31控制。吸口28的等待位置P21、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各自也可以根据纺纱机1和接头台车3的布局而适当地变更。
在吸口28设置有传感器32(检测部)。传感器32对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进行检测。传感器32例如为光学式传感器(投光部、受光部)。传感器32若检测出被吸口28吸引的第2纱线Y2,则将检测信号输出至台车控制部31。
吸口28在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时,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第2纱线Y2。吸口28在位于等待位置P21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停止吸引。由吸口28形成的吸引的开始和停止的控制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吸口28的机械要素来实现。
作为一个例子,吸口28也可以具备如下结构:在它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时,使吸口28的内部成为能够流通吸引空气流的状态。吸口28也可以具备如下结构:在它位于等待位置P21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使吸口28的内部成为无法流通吸引空气流的状态。
由吸口28形成的吸引的开始和停止的控制也可以通过台车控制部31来实现。作为一个例子,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基于来自用于检测吸口28的位置的上述的传感器等的信号,执行吸引的开始和停止的控制。
反转装置29使卷取装置13的卷装P反转。反转装置29具有支承臂29a和反转罗拉29b。支承臂29a的一端与支承轴连结。由此,支承臂29a设置为能够以支承轴为中心摆动。支承臂29a通过马达等驱动部(未图示),移动至反转罗拉29b不与卷装P接触的退避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和反转罗拉29b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支承臂29a的摆动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
反转罗拉29b设置于支承臂29a的另一端。反转罗拉29b由第3驱动部42(参照图3)驱动。反转罗拉29b因第3驱动部42的工作而使卷状P向与卷取装置13的卷取鼓22的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3驱动部42例如为步进马达。第3驱动部42的动作(反转装置29的旋转)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
台车控制部31总体控制接头台车3的动作。台车控制部31具有:进行它与外部之间的信号的输入输出等的输入输出接口、存储有用于进行处理的程序和信息等的ROM、暂时存储数据的RAM等存储部、CPU和通信电路等。台车控制部31基于CPU输出的信号,将输入数据存储于RAM,在RAM中加载被存储于ROM的程序,并执行加载于RAM的程序,由此执行各种处理。台车控制部31能够与单元控制部10和机台控制装置15间进行通信。
台车控制部31控制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接头动作。在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疵后的适当地的时间点,单元控制部10将接头请求信号发送至机台控制装置15。接收到接头请求信号的机台控制装置15通过对台车控制部31发送控制信号而使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动作是指用于对断开的纱线Y(第1纱线Y1和第2纱线Y2)进行接头的各装置的一系列的动作。各装置各自的动作也可称为接头动作之一。更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控制接头装置26、吸嘴27、吸口28和反转装置29的动作。
台车控制部31在进行上述的接头动作时,执行使吸口28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的纱线捕捉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捕捉控制是对使由卷取装置13进行的筒管B的反转(即,反转装置29的旋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以下,也有时仅称为“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吸口28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以下,也有时仅称为“吸引时间长度”)双方进行控制的控制,且包括第1纱线捕捉控制(以下,称为第1模式)、第2纱线捕捉控制(以下,称为第2模式)、第3纱线捕捉控制(以下,第3模式)。针对第1~3模式的详情将在下文说明。
如图4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与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的输入装置18连接。显示屏幕16能同时显示或者切换显示与第1模式相关的第1输入画面52、与第2模式相关的第2输入画面53、与第3模式相关的第3输入画面54。用户能够经由显示屏幕16和输入键17而适当地选择第1~3模式的任一者,并使台车控制部31执行选择出的模式。
台车控制部31与显示屏幕19连接。显示屏幕19也可以设置于接头台车3,也可以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显示屏幕19显示与警报相关的信息和由用户进行维护时的维护信息中至少任一者。显示屏幕19接受用户的操作。显示屏幕19显示与台车控制部31正执行的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即,显示屏幕19显示台车控制部31执行哪一个纱线捕捉控制(第1模式~第3模式)。
台车控制部31基于吸口28的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判断由吸口28进行的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作为一个例子,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在由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为预定时间长度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由吸口28进行的第2纱线Y2的捕捉成功。
台车控制部31在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时,判断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并且,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在吸口28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向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的期间实施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也可以在吸口28位于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实施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另外,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在吸口28驱动期间始终实施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能够适当地设定台车控制部31实施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的时间点。例如,也可以通过操作第2端框架5的输入装置18而适当地变更实施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的时间点。
台车控制部31在由吸口28的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通过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例如,台车控制部31在基于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判定为第2纱线Y2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使第1驱动部40工作。通过第1驱动部40的工作,吸嘴27开始从等待位置P11向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
台车控制部31在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情况下,吸口28捕捉第2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和接头装置26接头失败的情况下,使该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ROM等)。例如,在从吸嘴27开始吸引起预定时间长度以上,没有由吸嘴27的传感器检测到第1纱线Y1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使表示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
在从吸口28开始吸引起预定时间长度以上,由吸口28的传感器32没有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使表示吸口28捕捉第2纱线Y2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并且,在从接头装置26开始接头动作起预定时间长度以上,没有由张力传感器9检测到预定以上的张力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使表示接头装置26接头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
通过台车控制部31存储于存储部的失败结果所涉及的数据能够通过参照第2端框架5的显示屏幕按每个纺纱单元2进行确认。该数据使用(反映)于反转装置29和吸口28的动作。
[纱线捕捉控制的各模式]
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台车控制部31执行的各模式(第1模式、第2模式和第3模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接头台车3中,台车控制部31适当地选择第1模式、第2模式和第3模式来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
如图5所示那样,在第1模式中,使由卷取装置13进行的筒管B的反转(即,反转装置29的旋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吸口28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均为“T1”。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判断为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为“N1”。
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此处的吸引时间长度是指使通过能够捕捉纱线Y的吸引空气流进行的吸引持续的时间长度。即使在吸口28正在进行吸引的情况下,例如判断为第2纱线Y2的捕捉成功之后继续进行的吸引和用于吸引纱屑的吸引也不包含于上述的吸引时间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时间长度包含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纱线捕捉位置)的时间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与吸口28的吸引时间长度相等。图5的例子中,将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作为“吸口下降(捕捉位置)”而图示。
在第1模式中,记载为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与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相同。但是,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也可以比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早。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模式中,判断为由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的时间点与吸口28开始上升(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向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移动)的时间点大致一致。换言之,在判断为捕捉到第2纱线Y2的时间点,吸口28开始上升。吸嘴27在由吸口28的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时间点开始上升(从等待位置P11向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或者,也可以在吸口28向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移动结束的时间点,开始吸嘴27的上升。第1模式、在下文说明的第2模式、第3模式仅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T1、T2、T3)不同,执行动作的时间点在各模式中相同。
顺便一提,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了,与吸口28的下降(从等待位置P21向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移动)开始同时,吸口28到达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吸引开始),但在它们之间也可以存在时间滞后。虽然示出了,与吸口28的上升开始同时,吸口28离开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吸引结束),但在它们之间也可以存在时间滞后。并且,虽然示出了,反转装置29开始卷装P的反转的时间点与吸口28开始吸引的时间点相同,反转装置29结束卷装P的反转的时间点与吸口28结束吸引的时间点相同,但在它们之间也可以存在时间滞后。针对该时间滞后,在以下说明中也是相同的。
如图6所示那样,在第2模式中,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均为“T2”。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判断为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长度为“N2”。T2比T1短。N2比N1短。
在将使由卷取装置13(反转装置29)进行的筒管B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吸口28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定义为控制量的情况下,第2模式中的控制量小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因此,在第2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捕捉第2纱线Y2时的第2纱线Y2的放出量变小。
如在下文说明那样,在通过接头装置26进行第1纱线Y1和第2纱线Y2的接头时,将多余的纱线Y切断并废弃。因此,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在第2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纱屑的量变少。第2模式中的控制量小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因此,第2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短。
如上述那样,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与吸口28的吸引时间长度相等。因此,在第2模式中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比在第1模式中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短。记载为在第2模式中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与反转装置29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相同。但是,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也可以比反转装置29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早。
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3模式中,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均为“T3”。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判断为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长度为“N3”。T3比T1长。N3比N1长。
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使由卷取装置13进行的筒管B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吸口28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大。因此,在第3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捕捉第2纱线Y2时的第2纱线Y2的放出量变大。因此,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在第3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纱屑的量变多。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比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大,因此,第3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长。
如上述那样,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与吸口28的吸引时间长度相等。因此,在第3模式中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比在第1模式中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长。记载为在第3模式中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与反转装置29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相同。但是,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点也可以比反转装置29开始筒管B的反转的时间点早。
[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
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的动作例(包含纱线卷取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纺纱机1在纱线Y没有断开且纺纱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通过使筒管B正转而在卷取装置13中将纱线Y卷取于卷装P(卷取步骤)。纺纱正常进行的情况,是通过牵伸装置6和空气纺纱装置7进行纱线Y的供给,纱线Y由卷取装置13卷取于卷装P这种情况。此处,例如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线Y包含短疵点的情况下,纱线监测装置8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
单元控制部10若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通过控制空气纺纱装置7而切断纱线Y。如图8所示那样,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纱线Y成为断开状态时,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摇架臂21摆动,由此卷装P离开卷取鼓22。机台控制装置15对接头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31发送控制信号。
接头台车3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行进至与一个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而停止。接着,接头台车3的制动构件(未图示)与卷装P接触而使卷装P的惯性旋转停止。在卷装P的旋转已经停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制动构件工作。
接着,通过利用吸口28进行吸引来捕捉一个纺纱单元2的第2纱线Y2(纱线捕捉步骤)。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控制反转装置29和吸口28的动作,执行第1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第1纱线捕捉步骤)。更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使吸口28移动至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使反转装置29从等待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台车控制部31在与由反转装置29进行的卷装P的反转的开始相同的时间点开始吸口28的吸引。由此,吸口28利用吸引来捕捉通过反转装置29而从卷装P放出的纱线Y。
台车控制部31若从吸口28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0秒以上),则进行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台车控制部31基于从吸口28的传感器32发送的检测信号,判断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台车控制部31在判断为由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使吸口28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至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此后,成为通过吸口28将第2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6的状态。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在判断为由吸口28进行的第2纱线Y2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使吸口28再次移动至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进行一系列的动作。在此时刻,也可以在由吸嘴27进行的第1纱线Y1的捕捉开始了的情况下,暂时取消吸嘴27的捕捉。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26能够向接近正常进行纺纱的状态下的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和离开该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移动。如图10所示那样,在吸口28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至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之后,接头装置26向接近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图10的例子中,左侧)即向接近由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的方向移动。由此,成为第2纱线Y2被吸口28引导至移动后的接头装置26的状态。接头装置26也可以包含将由吸嘴27捕捉到的第1纱线Y1和由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6内的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在与上述记载不同,接头装置26没有设置为能够向接近纱线Y的路径或者离开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1纱线Y1和第2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6。
如图5和图9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在由吸口28的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使吸嘴27工作,由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如图10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在吸口28位于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之前(吸口28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向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期间),使吸嘴27工作。吸嘴27从等待位置P11移动至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在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捕捉第1纱线Y1。吸嘴27若捕捉第1纱线Y1则从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至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将第1纱线Y1引导至接头装置26。
如图11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使接头装置26执行接头动作,上述接头动作是对由吸嘴27引导的第1纱线Y1与由吸口28引导的第2纱线Y2进行接头的动作。接头装置26通过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由吸嘴27捕捉到的第1纱线Y1。接头装置26通过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由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接头装置26通过对第1纱线Y1的纱头与第2纱线Y2的纱头进行加捻或者打结,将第1纱线Y1与第2纱线Y2连接。在该接头中,将多余的纱线Y切断,用吸嘴27或者吸口28吸入而废弃。在纱线Y包含纱疵的情况下,该纱疵此时被从纱线Y除去。
在由接头装置26进行的接头动作结束之后,吸口28向等待位置P21返回,吸嘴27向等待位置P11返回。根据以上内容,包括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第1模式下的纱线捕捉控制在内的接头动作结束。若接头动作结束,则机台控制装置15例如将用于使接头台车3移动至其他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接头台车3。接头台车3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例如移动至该其他纺纱单元2。
此处,存在如下情况:如上述那样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即便从吸嘴27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也没有由吸嘴27的传感器检测到第1纱线Y1。换言之,存在如下情况:即便从吸嘴27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台车控制部31也没有接收到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使表示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与此同时,接头装置26通过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由吸口28捕捉着的第2纱线Y2。
其后,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再次执行对第1纱线Y1与第2纱线Y2进行接头的接头动作。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将包含表示一个纺纱单元2的信息的控制信号发送至台车控制部31。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之前的阶段,是已经从纱线Y除去纱疵的状态。因此,台车控制部31若接收控制信号,则从存储部获取与控制信号表示的一个纺纱单元2对应的失败结果,根据获取到的失败结果,控制反转装置29和吸口28的动作,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2模式(第2纱线捕捉步骤)。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基于表示使由吸嘴27进行的捕捉失败的失败结果来执行第2模式。
或者,存在如下情况:在如上述那样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即便从接头装置26开始接头动作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也没有由张力传感器9检测到预定以上的张力。换言之,存在如下情况:即便从接头装置26开始接头动作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台车控制部31也没有接收到来自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表示使接头装置26接头失败的这个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其后的动作与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情况相同。
存在如下情况: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从通过接头装置26切断第2纱线Y2起至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为止的期间,除了一个纺纱单元2之外还存在需要接头动作的其他纺纱单元2。这样的情况,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从切断第2纱线Y2起至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为止的期间,使接头台车3移动至其他纺纱单元2,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执行了包含纱线捕捉控制的接头动作之后,进行使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的控制。
也可以是,接头台车3移动至一个纺纱单元2,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这种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至与一个纺纱单元2不同的其他纺纱单元2,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其后,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在该一个纺纱单元2中执行第2模式。
或者,存在如下情况:如上述那样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开始了第1模式时,即便从吸口28开始第2纱线Y2的捕捉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也没有由吸口28的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换言之,存在如下情况:即便从吸口28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台车控制部31也没有接收到来自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表示使吸口28捕捉第2纱线Y2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
其后,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再次执行对第1纱线Y1与第2纱线Y2进行接头的接头动作。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将包含表示一个纺纱单元2的信息的控制信号发送至台车控制部31。接下来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之前的阶段,是没有从纱线Y除去纱疵的状态。因此,台车控制部31若接收控制信号,则从存储部获取与控制信号表示的一个纺纱单元2对应的失败结果,根据获取到的失败结果,控制反转装置29和吸口28的动作,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1模式(第1纱线捕捉步骤)。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基于表示使由吸口28进行的捕捉失败的失败结果来执行第1模式。
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线Y包含长疵点。在这种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执行第3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第3纱线捕捉步骤)。成为纱线Y存在疵点的状态,因此,第3模式成为与第1模式相同的作用。第3模式中除去的疵点是比第1模式中除去的疵点长的疵点,因此,需要使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作为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的控制量)比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大。因此,在执行了第3模式之后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在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执行第2模式。由此,同于第1模式与第2模式的区分使用,通过第3模式与第2模式的区分使用能够避免捕捉时的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减少纱屑的量。
[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使吸口28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第2纱线Y2的状况等,适当地选择第1模式和第2模式来执行。例如,在对于包含纱疵的第2纱线Y2进行基于吸口28的捕捉的情况下,执行第1模式,在对于除去了纱疵的第2纱线Y2重新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能够执行第2模式。
由此,例如与始终执行第1模式而捕捉纱线Y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捕捉时的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减少纱屑的量。第2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短,因此,与例如始终执行第1模式而捕捉纱线Y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接头的循环时间。吸引时间长度缩短,由此,吸口28对卷装P起作用的时间长度缩短,因此,能够减小对卷装P的表层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具备供给纱线Y的空气纺纱装置7。纺纱机1具备接头装置26。接头装置26切断由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进行切断后的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与空气纺纱装置7侧的第1纱线Y1之间的接头。纺纱机1具备吸嘴27,上述吸嘴27对空气纺纱装置7侧的第1纱线Y1进行捕捉并将它引导至接头装置26。
台车控制部31作为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1模式。此时,台车控制部31在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之后,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2模式。由此,能够避免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接头装置26具有切断器,上述切断器通过在接头动作时运转而切断被纱线捕捉控制捕捉着的纱线Y。在作为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时,通过切断器切断由吸口28捕捉着的第2纱线Y2。由此,在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发生了例如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时,利用切断器切断被纱线捕捉控制捕捉着的纱线Y,从而能够利用接头装置26除去例如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所含的纱疵。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吸口28接近卷取装置13而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其后将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引导至接头装置26。纺纱机1具备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的第1驱动部40和由台车控制部31控制并与第1驱动部40分开设置的第2驱动部41。第1驱动部40驱动吸嘴27,第2驱动部41驱动吸口28。由此,能够提高吸口28和吸嘴27的动作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在控制量为吸引时间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量包含从吸口28捕捉第2纱线Y2起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时间长度,能够调整控制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吸口28具有检测捕捉到的第2纱线Y2的传感器32。台车控制部31在由传感器32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开始由吸嘴27进行的第1纱线Y1的捕捉。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传感器32确认出由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后,能够开始由吸嘴27进行的第1纱线Y1的捕捉。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在控制量为吸引时间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量包含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纱线Y的时刻至判断为吸口28捕捉到纱线Y为止的时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纱线Y起至判断为由吸口28捕捉到纱线Y为止的时间长度,能够调整控制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台车控制部31作为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1模式。此时,台车控制部31在由传感器32没有检测到第2纱线Y2时,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1模式。由此,在确认到由吸口28没有捕捉到第2纱线Y2时,例如其后重新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第2纱线Y2的捕捉的情况下,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1模式,能够切实地实现该捕捉。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通过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线Y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5倍以上的粗细并且具有2cm以上且5cm以下的长度的短疵点。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单元控制部10的控制切断纱线Y之后,台车控制部31作为以该纱线Y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1模式。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吸口28切实地捕捉包含短疵点的第2纱线Y2。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台车控制部31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能够进一步执行第3模式,上述第3模式控制中由卷取装置13(反转装置29)进行的筒管B的反转和吸口28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大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在纺纱机1中,通过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线Y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或者基准粗细的0.9倍以下且0.7倍以上的粗细并且具有10cm以上的长度的长疵点。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单元控制部10的控制切断了纱线Y之后,台车控制部31作为以该纱线Y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3模式。此时,台车控制部31在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时,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第2模式。
由此,在检测到纱线Y的长疵点的情况下,切断该纱线Y,作为以该纱线Y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而能够执行第3模式。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吸口28切实地捕捉包含长疵点的第2纱线Y2。此外,在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时,例如其后重新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第2纱线Y2的捕捉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第2纱线Y2的放出量过大。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包含空气纺纱装置7和卷取装置13的纺纱单元2。纺纱机1具备接头台车3,上述接头台车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移动,且包含接头装置26。接头台车3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执行第1模式。此时,在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至与一个纺纱单元2不同的其他纺纱单元2。台车控制部31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其后,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通过台车控制部31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执行第2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存在如下情况:通过台车控制部31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发生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接头台车3没有立即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而重新进行接头,能够移动至其他纺纱单元2,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此时,利用接头台车3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这期间,在该一个纺纱单元2中,能够消除成为捕捉错误或者接头错误的原因的不良状况。在该不良状况消除后,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将第2模式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能够重新进行接头。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台车控制部31与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的输入装置18连接。输入装置18能同时显示或者切换显示与第1模式相关的第1输入画面52和与第2模式相关的第2输入画面53。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装置18容易地使台车控制部31选择和执行第1模式和第2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具备显示屏幕19,上述显示屏幕19显示与警报相关的信息和维护时的维护信息。显示屏幕19显示与台车控制部31正执行的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显示屏幕19确认与警报相关的信息,能够在维护时输入操作。此外,用户能够经由显示屏幕19而确认与台车控制部31正执行的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户能够确认台车控制部31例如执行第1纱线捕捉控制、第2纱线捕捉控制等哪一个纱线捕捉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方法中,在使吸口28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的情况下,例如,根据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的状况等,适当地实施第1纱线捕捉步骤和第2纱线捕捉步骤。例如,在对于包含疵点的纱线Y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实施第1纱线捕捉步骤,在对于被除去了疵点的纱线Y重新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实施第2纱线捕捉步骤。在该第2纱线捕捉步骤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中至少任一者比在第1纱线捕捉步骤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短。由此,能够避免捕捉时的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减少纱屑的量。
[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
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以与上述的纺纱机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那样,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具备固定捕纱部28A(纱线捕捉部)。在纺纱机1A没有设置有反转装置29。
固定捕纱部28A捕捉纱线Y(第2纱线Y2)。固定捕纱部28A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上设置于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固定捕纱部28A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切断了纱线Y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第2纱线Y2。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捕纱部28A固定地设置,但也可以能够移动地设置。例如,固定捕纱部28A也可以能够相对于纱道接近或者离开。但是,固定捕纱部28A的移动量小于吸口28的移动量。在接头台车3位于作业位置时(即,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时),固定捕纱部28A位于比接头装置26靠上游侧(参照图16)。
固定捕纱部28A具有吸引管71(吸引部)、挡板77(切换部)、传感器79(检测部)。吸引管71通过吸引纱线Y来捕捉纱线Y。在吸引管7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吸引口73。在吸引管71的长度方向上,吸引口73设置于纱线Y侧。换言之,吸引口73朝向形成于纺纱单元2的前述的纱道的中途而开口。吸引管71经由配管等而与鼓风机等负压源(未图示)连接。由此,该负压源能够产生用于向吸引管71内捕捉纱线Y的吸引空气流。如上述那样,固定捕纱部28A固定地设置,因此,吸引口73的位置恒定。
挡板77使吸引管71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挡板77例如设置于吸引口73与前述的负压源之间。挡板77通过例如包含用于遮挡吸引管71内的板状构件的开闭机构构成。挡板77由单元控制部10控制。换言之,通过利用单元控制部10控制挡板77的开闭状态,能够在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挡板77。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负压源有无输出,在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可。
在纱线Y没有断开而纺纱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挡板77根据单元控制部10的控制闭合,固定捕纱部28A为吸引停止状态。由此,能够实现纺纱机1A中的节能。
传感器79检测由吸引管71进行的纱线Y的捕捉是否成功。在接头台车3位于作业位置时,传感器79设置于比吸引管71靠接头装置26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79设置得比吸引管71靠下游侧。传感器79检测吸引管71中有无纱线Y,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单元控制部10基于来自传感器79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由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的纱线Y的捕捉是否成功。
单元控制部10在固定捕纱部28A捕捉第2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使该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ROM等)。例如,即便从固定捕纱部28A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也在由传感器79没有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使表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第2纱线Y2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
在纺纱机1A中,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有驱动卷取鼓22的驱动部(马达),能够按每个纺纱单元2驱动卷取鼓22。在纺纱机1A中,卷取鼓22能够受到单元控制部10的控制,按每个纺纱单元2进行正转或者反转。也可以是,驱动横动导纱器23的驱动部(马达)也按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横动导纱器23也按每个纺纱单元2驱动。
[纱线捕捉控制的各模式]
对台车控制部31(或者机台控制装置15)执行的各模式(第1模式、第2模式和第3模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接头台车3中,台车控制部31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适当地选择第1模式、第2模式和第3模式并执行。以下,对判断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了第2纱线Y2之前接头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作业位置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3~图15图示上述的情况下的时序图。因此,在接头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作业位置处停止了行进的时间点与上述的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存在成为与图13~图15不同的时序图的可能性。
如图13所示那样,在第1模式中,使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成为“T1”。从由传感器79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判断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了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成为“N1”。使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以下,也有时仅称为“吸引时间长度”)由单元控制部10控制。此处的吸引时间长度是指通过能够捕捉纱线Y的吸引空气流进行的吸引所持续的时间长度。即便在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着吸引的情况下,例如在为判断出第2纱线Y2的捕捉之后进行着吸引的情况和/或者为用于吸引纱屑的吸引的情况下的时间长度,不包含于上述的吸引时间长度。
如图14所示那样,在第2模式中,使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成为“T2”。从由传感器79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判断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长度成为“N2”。T2比T1短。N2比N1短。即,第2模式中的控制量(吸引时间长度)小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因此,在第2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捕捉第2纱线Y2时的第2纱线Y2的放出量变小。因此,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在第2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纱屑的量变少。第2模式中的控制量小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因此,第2模式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短。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模式中,也可以取代固定捕纱部28A而使用吸口28。即,在第2模式中,也可以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模式相同的控制。在实施第2模式的情况下,是从纱线Y除去纱疵的状态,因此,也可以不执行由吸口28进行的第1模式的吸引。即,通过执行由吸口28进行的第2模式的吸引,与通过第1模式执行的情况相比,纱屑的量变少,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变短。优选卷取鼓22的反转时间长度(以下,也有时仅称为“反转时间长度”)和第2模式下的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时间长度亦即T2比第1模式下的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时间长度亦即T1短。在这样的情况下,纱屑的量也变少,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变短。
如图15所示那样,在第3模式中,使卷取鼓22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均为“T3”。从由传感器79检测到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固定捕纱部28A结束第2纱线Y2的捕捉为止的时间长度成为“N3”。T3比T1长。N3比N1长。
即,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大于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因此,在第3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捕捉第2纱线Y2时的第2纱线Y2的放出量变大。因此,与第1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相比,在第3模式中的纱线捕捉控制中,纱屑的量变多。第3模式中的控制量比第1模式中的控制量大,因此,第3模式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模式~第3模式中,吸嘴27在接头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作业位置处停止了行进之后的适当的时间点,开始上升。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嘴27结束上升的时间点比判断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第2纱线Y2的时间点早。
[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
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的动作例(包含纱线卷取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纺纱机1A在纱线Y没有断开而纺纱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通过使筒管B正转而在卷取装置13中将纱线Y卷取于卷装P(卷取步骤)。此处,例如,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到纱线Y包含短疵点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
单元控制部10若接收纱疵检测信号,则通过控制空气纺纱装置7切断纱线Y。机台控制装置15对接头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31发送控制信号。
接头台车3若接收控制信号,则行进至与一个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并停止。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纱线Y成了断开状态时,从纱线存积装置11引出纱线Y直至卷装P停止为止。此时,在纱线存积装置11的纱线Y的存积量为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来得及由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纱线Y的捕捉。换言之,即便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中存积有少量纱线Y的情况下,也是来得及由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纱线Y的捕捉。
接着,能够通过利用固定捕纱部28A吸引来捕捉一个纺纱单元2的第2纱线Y2(纱线捕捉步骤)。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10控制固定捕纱部28A的动作,执行第1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第1纱线捕捉步骤)。更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10使关闭着的挡板77打开,开始由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的吸引。由此,固定捕纱部28A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纱线Y。
单元控制部10若从固定捕纱部28A开始第2纱线Y2的捕捉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则进行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的判断。单元控制部10基于从固定捕纱部28A的传感器79发送的检测信号,判断第2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在由固定捕纱部28A捕捉了第2纱线Y2的状态下,接头装置26向接近第2纱线Y2的方向移动,由此,成为第2纱线Y2被引导至接头装置26的状态。
如图13和图16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在由传感器79检测到第2纱线Y2的情况下,使吸嘴27从等待位置P11移动至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在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捕捉第1纱线Y1。吸嘴27若捕捉到第1纱线Y1,则从第1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至第1纱线引导位置P13,将第1纱线Y1引导至接头装置26。
如图17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31使接头装置26执行接头动作,上述接头动作中对由吸嘴27捕捉到的第1纱线Y1与由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的第2纱线Y2进行接头。在由吸嘴27捕捉到第1纱线Y1,由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第2纱线Y2的状态下,接头装置26向接近纱线Y的路径的方向移动,由此,成为第1纱线Y1和第2纱线Y2被引导至接头装置26的状态。接头装置26通过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第1纱线Y1。接头装置26通过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第2纱线Y2。接头装置26通过对第1纱线Y1的纱头与第2纱线Y2的纱头进行加捻或者打结,将第1纱线Y1与第2纱线Y2连接。在该接头过程中,多余的纱线Y被切断,被吸嘴27或者固定捕纱部28A吸入并废弃。在纱线Y包含纱疵的情况下,此时从纱线Y除去该纱疵。
在由接头装置26进行的接头动作结束之后,吸嘴27向等待位置P11返回,固定捕纱部28A切换为吸引停止状态。根据以上内容,包括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第1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在内的接头动作结束。若接头动作结束,则机台控制装置15例如将用于使接头台车3移动至其他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接头台车3。接头台车3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例如移动至该其他纺纱单元2。
存在如下情况:上述那样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第1模式之后,即便从吸嘴27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也由吸嘴27的传感器没有检测到第1纱线Y1。换言之,存在如下情况:即便从吸嘴27开始吸引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台车控制部31也没有接收到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使表示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失败结果存储于存储部。而且,接头装置26通过未图示的夹具保持并且通过切断器切断由吸口28捕捉到的第2纱线Y2。通过这样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相同,从纱线Y除去纱疵。
其后,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再次执行对第1纱线Y1与第2纱线Y2进行接头的接头动作。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之前,机台控制装置15将包含表示一个纺纱单元2的信息的控制信号发送至台车控制部31。在该一个纺纱单元2中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之前的阶段中,成为已经从纱线Y除去了纱疵的状态。因此,台车控制部31若接收控制信号,则从存储部获取控制信号表示的与一个纺纱单元2对应的失败结果,根据获取到的失败结果控制吸口28的动作,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2模式(第2纱线捕捉步骤)。
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1基于表示由吸嘴27进行的捕捉失败的失败结果来执行第2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纺纱机1A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纺纱机1的动作相同。因此,如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台车控制部31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2模式,从而与执行第1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纱屑的量或者缩短循环时间。
存在如下情况:在从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通过接头装置26切断第2纱线Y2起至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为止的期间,除了一个纺纱单元2之外还存在需要进行接头动作的其他纺纱单元2。也可以是,在存在这样的其他纺纱单元2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1(或者机台控制装置15)进行控制,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从切断第2纱线Y2至再次执行接头动作为止的期间,使接头台车3移动至其他纺纱单元2,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执行了包含纱线捕捉控制的接头动作之后,使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
也可以是,接头台车3移动至一个纺纱单元2,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正在执行由台车控制部31(或机台控制部15)进行的第1模式时或者执行了该第1模式之后,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至与一个纺纱单元2不同的其他纺纱单元2。而且,也可以是,在其他纺纱单元2中执行纱线捕捉控制,其后,接头台车3返回一个纺纱单元2,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通过台车控制部31(或机台控制部15)执行第2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执行第1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进行接头动作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例示出控制卷取鼓22的动作的方式。由卷取鼓22进行的卷装P的反转的开始比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的开始迟。由此,固定捕纱部28A也能够吸引通过卷取鼓22从卷装P放出的纱线Y。
例如,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出纱线Y包含长疵点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0。单元控制部10若接收纱疵检测信号,则通过控制空气纺纱装置7切断纱线Y。
单元控制部10控制卷取鼓22和固定捕纱部28A的动作,执行第3模式的纱线捕捉控制。成为在纱线Y存在疵点的状态,因此,第3模式是与第1模式相同的作用。换句话说,在第3模式中,除去的疵点是比通过第1模式除去的疵点长的疵点,因此,需要增大控制量(吸引时间长度)。也产生了使卷取鼓22反转的需求。在执行了第3模式之后再次执行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发生了因吸嘴27产生的第1纱线Y1的捕捉错误或者由接头装置26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执行第2模式。由此,同于第1模式与第2模式的区分使用,通过第3模式与第2模式的区分使用,能够避免捕捉时的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减少纱屑的量。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台车3具备吸口2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如下方式:欲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再次执行第2模式时,台车控制部31执行使用了吸口28的纱线捕捉控制。即,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中,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基于表示吸嘴27捕捉第1纱线Y1失败的失败结果或者表示接头装置26接头失败的失败结果,执行了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模式。
然而,在接头台车3不具备吸口28的情况下,固定捕纱部28A固定地设置,因此,固定捕纱部28A自身难以捕捉卷装P侧的第2纱线Y2。因此,也可以是,欲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再次执行第2模式时,通过用户的手将第2纱线Y2的纱头插入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口73,由此执行使用了固定捕纱部28A的纱线捕捉控制。此时,纺纱机1A也可以经由显示屏幕16向用户示出成为警告的内容和对象的纺纱单元2。这样,通过用户在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口73插入第2纱线Y2的纱头的方式在接头台车3不具备吸口28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中,在使固定捕纱部28A或者吸口28捕捉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第2纱线Y2的状况等适当地选择第1模式与第2模式来执行。例如,能够在对于包含纱疵的第2纱线Y2进行由固定捕纱部28A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执行第1模式,在对于被除去了纱疵的第2纱线Y2重新进行由吸口28进行的捕捉的情况下,执行第2模式。因此,通过上述那样的纺纱机1A,也能够避免捕捉时的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减少纱屑的量。此外,第2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比第1模式中的捕捉所涉及的时间长度短,因此,能够缩短接头的循环时间。通过缩短吸引时间长度,能够缩短吸口28对卷装P起作用的时间长度,因此,能够减小对卷装P的表层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具备固定捕纱部28A,上述固定捕纱部28A设置为与从空气纺纱装置7至卷取装置13为止的纱线Y的路径相向,并能够捕捉第2纱线Y2。固定捕纱部28A具有吸引管71,上述吸引管71通过吸引第2纱线Y2来捕捉第2纱线Y2。固定捕纱部28A具有用于在吸引管71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挡板77。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固定捕纱部28A吸引第2纱线Y2,能够捕捉第2纱线Y2。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A中,吸引时间长度(控制量)包含从由传感器79检测到纱线Y的时刻至判断为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纱线Y为止的时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从由传感器79检测到纱线Y起至判断为由固定捕纱部28A捕捉到纱线Y为止的时间长度,能够调整吸引时间长度(控制量)。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如下方式:检测到在纱线Y包含纱疵的情况下,接头装置26除去纱疵。然而,纱疵的除去也可以由用户进行。例如,在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该一个纺纱单元2也可以停止纺纱动作,等待至由用户除去纱疵为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除去了纱疵之后,按下例如再开按钮等,由此输入表示已经从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除去纱疵的信息。该信息例如通过单元控制部10的存储部存储。其后,在比接头装置26进行的接头动作靠前的阶段,成为从纱线Y除去纱疵的状态。因此,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基于该信息执行第2模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在如下情况:尽管没有检测到纱线Y包含纱疵,也由于停电等而切断纱线Y。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用户通过在使纺纱单元2再开纺纱动作之前按下再开按钮等,输入与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有无纱疵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输入表示在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上不存在纱疵的信息。该信息例如由单元控制部10的存储部存储。该信息也可以不是必须存储于单元控制部10。在由于停电等而切断了纱线Y的情况下,纱线Y为没有纱疵的状态。因此,台车控制部31在接下来进行以一个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为对象的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基于该信息执行第2模式。
这样的处理例如在为了进行用户作出的维护等停止了一个纺纱单元2的纺纱动作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进行。不需要通过用户使该信息例如存储于单元控制部10,也可以基于切断了纱线Y这个情况,使该信息自动存储于单元控制部10。
也可以取代使表示纱线Y没有纱疵这种情况的信息存储于单元控制部10,也可以使表示纱线Y存在纱疵这种情况的信息存储于单元控制部10等,基于该信息的有无执行第1模式和第2模式。
在变形例所涉及的纺纱机1中,台车控制部31也可以基于与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有无纱疵相关的信息,作为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第2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执行纱线捕捉控制时,能够利用与卷取装置13侧的第2纱线Y2有无纱疵相关的信息,避免使纱线Y的放出量过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如下方式:由纱线监测装置8检测到纱线Y包含纱疵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使空气纺纱装置7或者牵伸装置6的动作停止,由此切断纱线Y。然而,纱线Y的切断也可以通过设置于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监测装置8之间且切断纱线Y的切断器(切断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在基于纱线监测装置8和张力传感器9中至少任一者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单元控制部10存在异常时,切断器从单元控制部10处接受控制而切断纱线Y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如下方式:使用设置于接头台车3的吸口28进行第2纱线Y2的捕捉。然而,也可以没有在接头台车3设置吸口28,而是各纺纱单元2具备吸口28。在这种情况下,各吸口28也可以由对应的纺纱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10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通过接头装置26将第1纱线Y1和第2纱线Y2连接的方式。然而,也可以通过将来自卷装P的纱线Y插入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开始牵伸装置6的牵伸动作和空气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将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纱线Y与卷装P的纱线Y连接(拼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如下方式:吸口28在位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时,通过吸引第2纱线Y2来进行捕捉,在位于等待位置P21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停止吸引。然而,也可以是,吸口28在位于等待位置P21和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也通过吸引第2纱线Y2来进行捕捉。在这种情况下,吸口28也可以在位于等待位置P21时,使用不会意外地吸入第2纱线Y2的纱头的程度的吸引空气流来进行吸引。吸口28也可以在位于第2纱线引导位置P23时,使用第2纱线Y2不产生松弛的程度的吸引空气流来吸引第2纱线Y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吸引时间长度(控制量)为吸口28存在于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的期间的时间长度。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成为吸口28移动的时间长度(从等待位置P21下降而移动至第2纱线捕捉位置P22,至返回等待位置P21为止的时间长度)。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能够通过控制阀等直接控制吸口28和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的开始时间点和停止时间点的情况下,吸引时间长度(控制量)也可以为从吸引开始时间点至吸引停止时间点为止的期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控制吸口28和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量。吸引量是例如通过吸口28和固定捕纱部28A吸引的纱线Y的长度。通过控制吸口28和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时间长度,能够控制吸引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从由传感器32检测出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至由台车控制部31判断为吸口28捕捉到第2纱线Y2为止的时间长度(图5~图7、图13~图15的例子中,N1、N2、N3)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从由传感器32检测出第2纱线Y2起经过了预定时间长度(N1、N2、N3)作为触发条件,使接头装置26开始接头动作。
接头装置26执行接头动作的时间点不需要与从传感器32或者传感器79检测出第2纱线Y2起经过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点严格一致,能够在预定范围内适当地变更。通过执行这样的控制,也能够控制吸口28或者固定捕纱部28A的吸引时间长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转时间长度也可以不是必须指实际卷取装置13(卷取鼓22)使卷取鼓22反转的时间长度。反转时间长度例如也可以考虑到卷取装置13的卷装P的卷取速度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反转时间长度不取决于卷装P的卷取速度,而与从卷装P引出的第2纱线Y2的放出量具有相关性。也可以是,在第2模式中的卷装P的卷取速度与第1模式中的卷装P的卷取速度相等或者比第1模式中的卷装P的卷取速度快的情况下,第2模式中的反转时间长度也可以考虑到卷装P的卷取速度来计算。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纱线捕捉控制中控制反转装置29(作为变形例的卷取装置13)和吸口28的动作。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纱线捕捉控制中控制卷取装置13和固定捕纱部28A的动作。但是,也可以仅控制它们中任一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比第2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控制量(仅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中任一者)、第1纱线捕捉控制中的该控制量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纺纱单元2的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在通过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纱线存积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弛管或者机械补偿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各装置,以使得由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卷取。但是,也可以配置各装置,以使得由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卷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配置于纱线监测装置8的上游侧。
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和张力传感器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1中,图示出卷取奶酪饼(纱饼)形状的卷装P的纺纱机1,但纺纱机1也能够卷取圆锥形状的卷装。在为圆锥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由于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通过纱线存积装置11而吸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纱线卷取机为纺纱机1、1A的例子,但纱线卷取机也可以为自动卷绕机等。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和形状,能够应用各种材料和形状。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各结构能够任意地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各结构。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省略。
Claims (17)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取部,其通过使筒管正转而将纱线卷取于卷装;
纱线捕捉部,其伴随着由所述卷取部进行的所述卷装的卷取的中断,在所述纱线断开后的时间点,通过吸引来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和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筒管的反转和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执行使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的纱线捕捉控制,
在将使筒管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中至少任一者定义为控制量的情况下,
在所述卷装的卷取中断后至所述卷装的卷取开始为止的期间,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纱线捕捉控制而能够在第1纱线捕捉控制后执行第2纱线捕捉控制,
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所述控制量小于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所述控制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部,其供给所述纱线;
吸嘴,其捕捉并引导所述喂纱部侧的所述纱线;和
接头装置,其进行接头动作,所述接头动作中对由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的所述纱线与由所述吸嘴引导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
所述控制部在作为以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为对象的所述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所述吸嘴产生的所述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所述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在接下来进行以该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为对象的所述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装置具有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接头动作中切断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
正在执行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所述吸嘴产生的所述纱线的捕捉错误时,通过所述切断部切断由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的所述纱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驱动部,其由所述控制部控制;和
第2驱动部,其由所述控制部控制,并与所述第1驱动部分开设置,
所述纱线捕捉部具有吸口,所述吸口以接近所述卷取部的方式移动,吸引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其后,将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接头装置,
所述第1驱动部驱动所述吸嘴,
所述第2驱动部驱动所述吸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为了吸引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而所述纱线捕捉部移动后停止的停止位置定义为纱线捕捉位置的情况下,
所述吸引时间长度亦即所述控制量包含从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所述纱线起存在于所述纱线捕捉位置的时间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部具有固定捕纱部,所述固定捕纱部设置为与从所述喂纱部至所述卷取部为止的所述纱线的路径相向,并能够捕捉所述纱线,
所述固定捕纱部具有:
吸引部,其通过吸引所述纱线而捕捉所述纱线;和
切换部,其用于在所述吸引部的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对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到的所述纱线进行检测,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纱线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由所述吸嘴进行的所述纱线的捕捉动作开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时间亦即所述控制量包含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纱线的时刻至判断为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到所述纱线为止的时间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对于一个所述卷取部侧执行了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由所述检测部没有检测到所述纱线时,在接下来对于该所述卷取部侧进行所述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监测部,其检测行进的所述纱线的状态;和
切断部,其切断所述纱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监测部检测出所述纱线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5倍以上的粗细并且具有2cm以上且5cm以下的长度的短疵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切断部切断了行进的所述纱线之后,执行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纱线捕捉控制还能够执行第3纱线捕捉控制,所述第3纱线捕捉控制对所述筒管的反转和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进行控制,
所述第3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所述控制量大于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中的所述控制量,
在由所述监测部检测出所述纱线包含具有基准粗细的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或者基准粗细的0.9倍以下的粗细并且具有10cm以上的长度的长疵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切断部切断了行进的所述纱线之后,作为所述纱线捕捉控制而正在执行所述第3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所述第3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所述吸嘴产生的所述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所述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时,在接下来进行所述纱线捕捉控制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卷取单元,其分别包含所述喂纱部和所述卷取部;和
接头台车,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所述卷取单元移动,且包含所述接头装置,
所述接头台车在一个所述卷取单元中正在执行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时或者执行了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之后,发生了因所述吸嘴产生的所述纱线的捕捉错误或者因所述接头装置产生的接头错误的情况下,所述接头台车移动至与一个所述卷取单元不同的其他所述卷取单元,在该其他所述卷取单元中执行所述纱线捕捉控制,
其后,所述接头台车返回一个所述卷取单元,在该一个所述卷取单元中执行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与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有无疵点相关的信息,作为所述纱线捕捉控制而执行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与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的输入装置连接,
所述输入装置能同时显示或者切换显示与所述第1纱线捕捉控制相关的第1输入画面和与所述第2纱线捕捉控制相关的第2输入画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显示与警报相关的信息和维护时的维护信息中至少任一者,
所述显示屏幕显示与所述控制部正执行的所述纱线捕捉控制的种类相关的信息。
17.一种纱线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取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使筒管正转而在卷取部中将纱线卷取于卷装;和
纱线捕捉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纱线捕捉部通过进行吸引来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所述纱线,
所述纱线捕捉步骤包括:
第1纱线捕捉步骤,在该步骤中,实施所述筒管的反转和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和
第2纱线捕捉步骤,其为实施所述筒管的反转和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中至少任一者的步骤,且在该步骤中,使所述筒管的反转持续的反转时间长度和使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吸引持续的吸引时间长度比所述第1纱线捕捉步骤的反转时间长度和吸引时间长度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00495A JP2023100089A (ja) | 2022-01-05 | 2022-01-05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
JP2022-000495 | 2022-01-0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95499A true CN116395499A (zh) | 2023-07-07 |
Family
ID=87009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01622.5A Pending CN116395499A (zh) | 2022-01-05 | 2023-01-03 | 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100089A (zh) |
CN (1) | CN116395499A (zh) |
-
2022
- 2022-01-05 JP JP2022000495A patent/JP2023100089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03 CN CN202310001622.5A patent/CN11639549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00089A (ja) | 2023-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27870A2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 |
EP3025995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EP3524556A1 (en) |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 |
CN116395499A (zh) | 纱线卷取机和纱线卷取方法 | |
CN109715540B (zh) | 纤维机械及其操作方法 | |
CN113249835B (zh) |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 |
JP2001200432A (ja) | 繊維機械 | |
JP2734805B2 (ja) | 弾性糸を芯糸とするコアヤーン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継台車の運転方法 | |
CN118957820A (zh) | 纺纱机及纺纱机的控制方法 | |
CN110699796A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CN116803881A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15467055A (zh) | 纺纱机 | |
CN119750307A (zh) | 纱线卷绕装置 | |
CN115467057A (zh) | 纺纱机 | |
CN115465731A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8422391A (zh) | 空气纺纱机、纺纱方法及保存有纺纱程序的存储介质 | |
CN116804296A (zh) | 纺纱机 | |
JP2022130239A (ja) | 紡績機 | |
JP2022085989A (ja) | 紡績機 | |
JP2025062829A (ja) | 糸巻取装置 | |
CN116969274A (zh) | 纱线卷取机 | |
JP2024175333A (ja) | 糸巻取装置 | |
CN112779634A (zh) | 纺纱机械 | |
JP2020079155A (ja) | 糸巻取機 | |
JP2023054863A (ja) | 糸巻取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